活力在基层范文

时间:2023-10-14 16:29:14

活力在基层

活力在基层篇1

xx年将迎来伟大的爱国主义运动——“五四运动”的90周年,适逢我省各级团组织深化“团建创新年”活动的重要阶段,为了响应校团委的号召,我院将开展以纪念“五四运动”90周年为背景,以“弘扬五四精神,实践科学发展观“为主题,以深化团建创新为工作目标的第五期“活力在基层”团日竞赛活动。通过本次活动引导团员重温“五四精神”,深入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明确自我定位,提高责任感,为构建和谐校园、深化团建创新奉献力量。

二、活动主题

弘扬五四精神,实践科学发展观

三、参赛对象

轻工食品学院各团支部

四、竞赛时间

xx年3月14日——xx年5月10日

五、主办单位:轻工食品学院团总支

承办单位:轻工食品学院团总支调研部

协办单位:轻工食品学院团总支学生会信息中心各部门

六、活动要求及评比内容

1、活动内容积极向上,能够跟时代变化和团员思想变化,体现当代大学生团员精神风貌,时效性、针对性强,具有良好的教育意义。

2、团日活动特征突出,能充分体现共青团特色,有利于强化团员的光荣感、责任感、增强团员意识。

3、活动策划组织严谨,计划性强,方案实施顺利,完成程度高。

4、活动方式符合青年特点,勇于创新,同学参与性强,积极性高,活动效果好。

5、展示部分准备充分,能较好运用多媒体设备,现场演示效果好。

七、活动内容

本次活力在基层活动分两轮共3个环节,第一轮包括“活动计划”环节,第二轮包括“活动过程”、“活动展示”两个环节。此次活动的总分为100,其中“活动计划”占15%,“活动过程”占35%,“活动展示”占50%。活动的评比秉着公平、公正的原则进行。

1、第一轮:活动计划

(1)各团支部撰写一份活动策划书,于3月24日之前交于负责本支部的成员。(策划书的评分细则将于3月18日前公布。)

(2)3月26日,由各个团支书与调研部成员对各支部的策划书进行公平、公正的评比。

(3)评比结果将在3月26日晚上公布,策划书成绩排在前7名的团支部将进入第二轮竞赛,团支部的每一位参与人员也将获得一定的文体分。

2、第二轮第一环节:活动过程

在进入第二轮的团支部在进行活动的过程中,调研部成员将到现场审查和观摩他们的活动。在活动过程中,适当地提出一些建议,从而使他们更好地完成活动。在活动结束后,我们会根据我们的活动过程评分表里的各项评分要求进行评分。(活动评分细则于4月3号前公布)

3月27日,调研部将向进入第二轮竞赛的团支部公布“轻工食品学院调研部”的博客,由各支部将活动策划的简要内容上传到博客上,并在活动开展过程中及时进行更新。调研部将在该博客上设投票点,由同学们为自己最感兴趣的活动投票,投票结果将作为评选“最佳人气奖”的依据。(投票时间截止至5月9日)

“活动过程”部分要求在4月25号前结束

第二轮第二环节:活动展示

进入第二环节的团支部将此次活动的材料照片整理成册(包括计划书、总结、活动成果、相册等)作为决赛当天的评委参考资料,同时制作7分钟ptt、视频或电子书等展示文件,在4月30日前将上述资料和当天代表本支部上台展示的人员的详细名单交于负责本支部的调研部成员。

要求:在4月30日交的材料原则上不予以更改,特殊情况需提出书面申请,更改后的ppt展示文件因考虑到电脑病毒软件等原因调研部对比赛当天展示的效果不负直接责任。

决赛当天相关未尽事宜,我部门将在4月30左右下发决赛当日策划书。

八、奖项设置

一等奖 1名 (奖品一份、荣誉证书一张)

二等奖 1名 (奖品一份、荣誉证书一张)

三等将 1名 (奖品一份、荣誉证书一张)

优秀奖 2名 (奖品一份、荣誉证书一张)

创新奖 1名 (奖品一份、荣誉证书一张)

优秀组织奖 1名 (奖品一份、荣誉证书一张)

最佳人气奖 1名 (奖品一份、荣誉证书一张)

本次竞赛的获奖团支部将根据奖项层次给予一定的文体分,所有加分项目不叠加,若同时获得的奖项多于1个,将按所获得奖项加分最高的一项给予加分。

九、决赛阶段

决赛当天相关未尽事宜,我部门将在4月30日下发决赛当日策划书

十、经费预算

活动策划书:25×4×0.08=8

活动计划书的评分表:30×0.08=2.4

活动过程的评分表:30×0.08=2.4

总计:12.8元

活力在基层篇2

[关键词]记者 基层 新闻

[中图分类号]G21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5349(2012)11-0048-01

“走基层、转作风、改文风”活动期间,全国新闻单位将根据要求建立基层联系点,组织编辑记者广泛开展蹲点调研活动,认真调查研究群众生产生活的新情况、新变化。基层的新闻媒体也纷纷对“走转改”活动进行动员部署,着力提升正确引导舆论、回应社会关切、服务百姓生活的能力。

基层和群众,是每个新闻工作者的情感之根、报道之根,在采编写的过程中应该尽可能地选择县、乡、镇、村作为基层联系点,对人物和事物进行深入挖掘。作为一名记者,身后脚印的深浅可以直接反映出新闻作品的高度、深度和思想的厚度。采访之路的远近,能丈量出来他眼界的高低和文字的风格。在平时的工作中,我们可能把采写的稿件和新闻当成了“作业”,但“作业”与“作品”之间仅是一字之差,无论是在采写、制作的过程之中,还是从完成后的效果来看,都是大相径庭。一字之差,就让认知相差了一个层次。既然是转作风,改文风,那就是要不拘一格,用多种文体来展示鲜活人物。根据采访题材来确定文风的改变,我们甩开了思维束缚,用自己的方式去表达自己的见闻、自己的见解。对于新闻记者来说,走基层活动就是一次思想上的大解放。让我们从冗长空洞、言之无物、刻板生硬的风格中走出来,用群众话说群众事,这是改文风的题中之义。

我理解“走基层”不是“下基层”。“走”是行走在基层,是一种状态,而以前我们的“下”基层,是相对于“上”而来的。当有上下之分,就没有平等交流之分。但是走就不同了,一个“走”字,让记者深入群众中去,行走于基层,才能真正地了解群众的需求,才能传达出真的社情民意。而这样,群众心中才能接受我们。

著名作家曹靖华曾经说过:“采得百花酿蜜后,智慧花开斓如锦”,说的意思就是在采访过程中,就好比蜜蜂采花酿蜜,十分艰苦,不能有半点的马虎,更走不得半点捷径。转作风,记者才能真正实现为“记”者。走出来的好作品,转出来的好作风,改出来的好文风,成就出了好新闻。下基层的潜台词就是要求我们不怕苦不怕累。全国新闻战线的同行和前辈们都在热火朝天地开展“走基层、转作风、改文风”活动,作为一个合格的新闻工作者在走基层活动中,更要把“贴近实际、贴近生活、贴近群众”的三贴近入脑入心。通过“三贴近”的新闻理念以及记者的新闻实践行为,将“走基层”中的新闻来源挖掘出更多更大的潜藏新闻价值。做到热爱生活、深入实际,掌握第一手材料,对任何事物敏感,走在时代的最前面,才能写出有深度的报道,做出有内涵的作品。

在“走基层”活动中,将自己的业务技巧进行进一步增强,提高作品的吸引力和感染力。我个人认为在“走基层”活动中,由于“主题先行”,往往是为了下基层而下基层,对基层不熟悉,找不准也抓不好内涵丰富的选题,造成做出的东西总是有那么一点点欠缺。

在采访过程中,我不断地总结出执政之基在基层,人民群众在基层。基层就是新闻的主战场。

提倡新闻工作者走基层,是我们党的优良传统,也是新闻事业新形势新要求。身沉基层,心系群众,不只是认识问题和方法问题,从根本上说是世界观问题。作为与百姓零距离的新闻工作者,我们必须真正把重点放在基层,把功夫下在基层,把心操在基层,把劲使在基层,为百姓的基层生活鼓与呼。真实地再现老百姓的心灵世界,赢得民心。

我想在下一阶段的“走基层”活动中,在准备选题时,并不需要急着去往某地,而是先在家里做好贮备,利用相关的资料,对所去的地方和实际情况做深入了解,避免到了现场后“抓瞎”来掩盖我们内心的缺失,多关注细枝末节,抓好深度报道,让整个身心都走进采访对象生活的点点滴滴。

一段时间以来,在新闻战线上不乏出现新闻宣传工作中总是围绕领导转,见到的情景是经过“导演”的,看到的人物是经过“挑选”的,听到的声音是经过“加工”的。这也就是要我们改变这种现状,要密切联系群众,深入实际、深入生活,才能真正知民愿意了民情,才能真实反映出人民群众的愿望和期待,真正起到正确的舆论导向和服务于百姓。因此,我认为:记者只有真正“弯下腰”,唠嗑中学说家常话,田野里感受百姓情,才能更好地改进文风。

活力在基层篇3

在“铭记革命历史,珍爱幸福家园”主题活动指示下,秉着一颗缅怀先烈的赤心,带着学习党史的热情,我团支部成员在10月9日辛亥革命100周年这一天来到广州黄花岗七十二烈士陵园进行扫墓活动,深刻缅怀革命先烈,感谢他们为祖国做出的卓越贡献,学习革命先烈的爱国精神,继承先烈遗志,发奋图强。

上午9点30分,我们到达了广州黄花岗七十二烈士陵园,10点正式开始了我们的活动。全体肃立,整理着装,主持人宣布活动正式开始,扫墓活动第一项学生向烈士们献花,墓碑上刻着先烈们的名字。这些朴实无华的墓碑正是他们的人生写照。平凡的他们投身与革命事业中,为国牺牲也为共和国的丰碑增添了不平凡的光彩。他们是时代的英雄,是军人的楷模!在生死关头,总是把生的希望让给战友,把死神留给自己。他们是那样轻视生命,用鲜血谱写了新时代壮烈的凯旋之歌!扫墓活动第二项,向烈士们默哀一分钟,瞻仰革命烈士,缅怀先烈的事迹。在庄严的革命先烈墓碑前,同学们们驻足停留,静静深思。当宣布“默哀”时,音乐响起。这悲怀沉痛的音乐声环绕在苍山翠柏围拢下的纪念碑前。所有同学立即被其庄严的气氛所感染。大家心怀敬意,神情肃穆。这正是在告诉我们:那硝烟弥漫的战场已成为历史,而美好的明天需要我们来创建!扫墓活动第三项,学生代表宣读悼念词,追昔抚今,先烈们的悲壮史实不能忘记,同时学生代表向各位同学发出倡议:要继续继承和发扬共产主义革命精神,坚定“一切为人民服务”的信念。做一个合格的共青团员,肩负起历史的重任,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贡献我们的青春、智慧和力量

活动中通过扫墓和敬献花圈的形式教育学生铭记历史,继承优良传统;校长和学生代表的讲话,使学生们意识到要珍惜这来之不易的幸福生活,继承革命先烈的遗志,为祖国为人民贡献自己的所有力量,把祖国建设得更加富强,让中华民族傲然挺立于世界民族之林。

活力在基层篇4

【关键词】嵊泗团县委;基层团组织;活力建设路径

目前,多数基层团组织力量较为薄弱,尤其是海岛偏远地区,存在青年人才流失情况,使团组织活力受到一定影响,深入研究基层团组织活力建设路径是每个基层团干应尽的义务,也是新时期党给基层团干的任务。随着经济社会的不断发展,基层团组织在新常态下面临着更大挑战,同时也是新机遇,能否抓住机遇,寻找共青团组织的活力点,不断通过实践探索团组织的活力机制,提升共青团组织的凝聚力和影响力,对于基层团组织来说具有重要意义。

一、基层团组织活力提升困难现状

(一)基层团干流动性大和团干兼职的情况存在。共青团干工作变动较快,基层团委经常达不到满编制人员状态,有些偏远地区县级团委即使满编也仅当于发达地区县团委的一半,缺编状态有时会持续一两年甚至更长时间,经常性的缺人手状态使得基层团组织活力受到极大影响。基层团干,尤其是乡镇团干大部分都是兼职,担任团干的同时也在兼任乡镇其他部门职务,个别乡镇团委甚至只有一两个团干在工作同时还有多个兼职,从而分散团工作精力导致无法更好的完成团的基本工作,活力建设更无从谈起。

(二)基层青年团意识淡漠。基层乡镇、村社团组织机构还存在流于形式的现象,没有很好的发挥应有的组织功能,乡镇青年入团愿望不强烈。基层学校存在入团流程简化,学生团员意识不强。基层机关、企事业单位团组织机构设置简化,兼职团干组织工作不积极,团干、团员身份认同感低。基层“两新”组织中,团组织机构松散,对青年缺乏实际影响力。随着地区人员流失,许多农村青年外出经商、务工,从而自动脱离了团组织。

(三)偏远地区青年人才流失严重。偏远地区经济相对落后的,基础设施、福利待遇也相对较差,缺乏对青年人才的吸引力,加之本地人才外流,使得选拔优秀团干受到很大影响。嵊泗县近些年人口持续负增长,青年人才流失严重,全县有35周岁及以下的青年23622人,其中共青团员3154人,团员占青年群体比重低,社会青年群体复杂多样,从而使得团委开展凝聚青年的活动开展有一定难度。

(四)基层社会青年组织发展迅速。随着网络媒体的快速发展,网上交友变得方便快捷,各种青年组织的兴趣群,微信群爆发式涌现,社会青年自组织也不断增多,青年群体组成较为复杂,给基层团组织工作带来抓手的同时也带来了更多压力。社会青年群体组织因其自身的特点,活动的自发性和无序性较难掌握,给共青团工作带来新的挑战。

二、基层团组织活力建设路径策略

(一)优化基层团干部选拔机制。团干是基层团工作的驱动力,基层团组织活不活跃关键在于是否有一支有激情、又活力的团干队伍。优化基层团干部选拔机制需要基层党委政府重视基层团干部队伍建设,一是要明确团干选拔条件,选拔应重视基层工作经验以及能解决基层复杂问题的能力,县级团干应选任有多年群团组织工作经验的青年干部。二是在选拔团干过程中,要加大团组织的“话语权”,改变基层团干部完全由基层党委组织任命而不一定适合团组织工作的局面,把党委组织任命与团委参与选拔相结合,优化基层团干选拔机制,深入推进基层团干队伍建设,进一步扩大团组织的号召力和影响力。

(二)完善基层团干部任用制度。解决基层团干部兼职现象和流动过快需要从根本上深化团干部任用制度。一是从制度上确保基层团干部的全职性,规范团干任用制度,避免团干兼职现象,逐步健全基层团组织机构,更好的发挥基层团组织力量。二是从制度上约束基层团干部流动过快的现状。尤其是乡镇层面,应明确青年团干在团岗位的服务年限,避免基层团工作的不稳定状态。三是从制度上保证基层团组织机构的完整性和稳定性,县一级团委保证至少3名专职团干,乡镇团委至少1到2名专职团干。

(三)以满足不同青年心理需求和发展需要为核心创新工作内容。助力基层青年发展是团组织提高影响力和吸引力的重要途径,也是提高基层团组织活动力的重要保证。基层青年群体复杂多样,了解他们的发展愿望需要县、乡镇各级团组织深入青年群体进行调研。嵊泗团县委针对县机关青年和农村青年的不同发展需要,整合各方资源有针对性的开展团活动,针对机关青年更希望精神成面有所成长,建立青年沙龙学习小组,不定期开展学习读书会活动,开拓团员青年视野,满足机关青年精神需求。

(四)以提高吸引力和归属感为宗旨创新工作方式。丰富网宣形式,不断增强团媒体对基层青年的吸引力和引导力。通过QQ、微信、微博等新媒体加强团组织和青年的交流,增加活动互动性,利用团媒体平台,创新活动形式和内容,用青年喜欢的网络形式做活动宣传,以能吸引青年的活动形式组织线上、线下活活动,将“网上”思想宣传和“网下”教育实践活动相结合,用科学理论团结团员青年提高基层青年的团组织向心力。

完善青年空间建设,不断提升基层青年对团组织的归属感。积极联络沟通“两新”团组织联合开展青年联谊活动,活跃青年空间氛围,增强青年的团意识和团的归属感;努力联系社会青年自组织,鼓励社会青年自组织申请青年空间来开展活动,为社会组织青年提供活动场所,争强团组织的影响力和凝聚力。聚集各类青年,满足青年需求,将青年空间逐步打造成青年的精神家园,从而为提高基层团组织的活力做保障。

基金项目:2014年浙江省青少年和青少年工作重点课题“基层团组织活力建设路径和机制研究”(项目编号:ZD201418)部分成果。

活力在基层篇5

日常生活所发生的共同空间,就是所谓的“基层”。基层不只是整个体制的末端,也不只是社会中下层群体所处的位置,而是社会的所有成员在日常生活中共同分享到的各种社会关系和社会情感,直接接触的各类组织和制度。即便是那些身处高位享有特权,拥有巨大财富生活奢华的群体,也离不开基层,也需要日常生活。

对于一个快速变化的社会来说,基层有三个基本功能:首先是提供交往的关系。人需要向上的流动,也需要水平的交往。日常生活的主要交往都是在水平层次发生的,是有空间限度的。地缘、血缘、业缘往往是日常生活交往的主要纽带。这些纽带也主要是停留在基层的层面。其次是维持情感交流。随着人的流动性的增强,人际关系日益陌生化,情感交流需要寻找新的渠道和载体。社区、工厂、单位等作为基层的构成单元,就承担着提供渠道和载体的功能。在一个生活节奏快,陌生感强的社会中,情感交流变得日益重要,成为了缓和生活压力,凝聚社会团结的重要力量。最后是提供易获得的公共品。在现代社会中,除了国防外交这类特殊的公共品外,大部分公共品的提供都是通过基层组织完成的。一方面,基层组织接受国家政权的授权,承担着公共品的最后传递,另一方面,基层组织也可以根据基层社会的需要来提供个性化的公共品。但无论采取何种形式,基层组织都拥有最了解公众需求的优势。

改革开放以来,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速,资本的集聚性流动以及公共权力从公共服务领域的抽离,基层被大大忽视了。一方面,各种资源流出基层,向更大的组织和单位汇集,基层的资源出现了匮乏。城市对农村,大城市对中小城市资源的虹吸式汲取就是其中的典型。而且距离中心城市越远,规模越小,资源就越少流入,形成了基层资源流动的“马太效应”;另一方面,资本和公共权力又利用自己的垄断优势不断挤压基层社会的自主性,迫使基层的功能单一化,削弱了其自我组织和自我保护能力。比如“资本下乡”、“行政下乡”、“送法下乡”等不同形式的资本和公共权力的扩张,固然加强了基层和整个体制的联系,但是这种单向联系也迫使基层各类组织必须承担起这些扩张权力所交付的繁重任务,既束缚了基层社会的自组织能力,也造成了基层社会的运行方式过度商业化和行政化。基层不再是日常生活的公共空间,而是各类正式组织,尤其是资本和行政力量延伸、分割和占有的对象。

因此,我们看到,尽管过去30多年来经济在高速发展,人员在快速流动,社会生活更加世俗化,但是承载着日常生活的基层,为每个个体提供共同活动空间的基层却在破碎、萎缩,失去活力。农村里公共设施失修,社会治安情况恶化,集体行动难以组织;城市里暴力拆迁事件不断,“北漂”、“蚁族”等新现象不断涌现;企业里工资拖欠、加班常态化,劳资矛盾日益突出;基层的各个组成单元的内部良性管理能力都在不同程度低弱化或失衡,从而将问题扩散到更大范围,乃至发展成为社会问题,公共事件。

因此,在基层生活中,我们看到,一方面组织匮乏,无法提供应有的保护功能;另一方面个别组织极端发展,造成基层关系的严重失衡。在缺乏合理组织化的基层,人们的日常生活必然会走向非正常化,个体常常需要采取极端行为,打破组织边界,挑战基层秩序才能谋求自我利益的实现。而对矛盾的掩盖和经济主义的解决方式,又为个别人过度放大自我利益提供了条件,造成了基层内部在权利维护上的不平等。黑社会组织的渗透,个人的暴力性行为,乃至各类公共事件中的非理性言论,都不过是日常生活非正常化的极端形式。

近年来,从中央到地方各级党委政府都提出了重视基层,尤其是基层组织建设的任务,并且大力推动资源和人员向基层倾斜。同志在今年建党89周年前夕的讲话中,再次强调了加强基层党组织建设的意义,提出基层党组织要服务人民群众,充分尊重群众,紧紧依靠群众,认真倾听群众呼声,及时反映群众意愿,主动关心群众疾苦,帮助群众解决生产生活中遇到的实际困难。这个要求也同样适用于基层的各类组织。

活力在基层篇6

将2008年确定为全省党的基层组织建设年,是省委深入贯彻落实党的十七大精神、巩固和发展先进性教育活动成果、以改革创新精神推进党的建设新的伟大工程的重要举措。开展好党的基层组织建设年活动,对于全面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夯实党的执政基础,为构建“和谐贵州”、实现贵州经济社会发展历史性跨越提供更加坚强有力的组织保证,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全省各级党组织和广大党员要按照省委的部署和要求,紧密结合实际,突出工作重点,扎实抓好各项任务的落实,推动党的基层组织建设年活动不断取得新成效。

从构建“和谐贵州”、实现经济社会发展历史性跨越全局出发,高度重视、切实加强基层基础工作。

党的基层组织是党的全部工作和战斗力的基础,担负着直接联系群众、宣传群众、组织群众、团结群众,把党的路线方针政策贯彻落实到基层的重要责任,是推动发展、服务群众、凝聚人心、促进和谐的战斗堡垒。开展党的基层组织建设年活动,其重要性和必要性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

重视基层、加强基础是我们党的优良传统和重要经验。我们党无论是在革命年代还是在建设和改革时期,都高度重视基层基础工作。党的三代中央领导集体核心、邓小平、同志对做好基层基础工作作出过一系列重要而精辟的论述。同志曾经指出:“红军之所以艰难奋战而不溃败,‘支部建在连上’是一个重要原因。”邓小平同志强调:“党的基层组织是党联系广大群众的基本纽带,经常检查和改进基层组织的工作,是党的领导机关的重要政治任务。”同志提出了“基础不牢,地动山摇”的著名论断。党的十六大以来,以同志为总书记的党中央从新形势下党和国家工作大局出发,反复强调必须抓好基层、打牢基础。总书记在2008年全国组织工作会议上指出:“党的基层组织是党执政的组织基础,抓基层、打基础工作始终不能放松。”回顾我们党87年的光辉历程,抓基层、打基础是党的事业不断从胜利走向新的更大胜利的一条重要经验。

党的基层组织在新形势下具有十分重要的地位和作用。党的十七大强调,要“充分发挥基层党组织推动发展、服务群众、凝聚人心、促进和谐的作用”。衡量一个基层党组织建设得怎么样,就是要看它在这四个方面的作用发挥得如何;这四个方面作用发挥得好不好,对改革发展稳定的大局具有十分重要影响。在经济体制深刻变革、社会结构深刻变动、利益格局深刻调整、思想观念深刻变化的新形势下,党的基层组织发挥作用既有许多有利条件和难得的机遇,有更为广阔的舞台,但同时也有诸多的困难和挑战,有新的更高要求。这就迫切需要各级党委站在战略和全局的高度来对待党的基层组织建设,在改进中加强、在创新中发展,充分发挥基层党组织的战斗堡垒作用和党员的先锋模范作用,更好地把党的基层组织的组织资源转化为发展资源、组织优势转化为发展优势、组织活力转化为发展活力,为推动科学发展、促进社会和谐奠定坚实的组织基础。

重视基层、加强基础是由我省党的基层组织建设现状所决定的。我省是一个欠发达、欠开发省份,经济社会发展水平总体上比较落后,基层条件相对比较差,加强基层基础工作显得更为重要、更为艰巨、更为紧迫。近年来,全省各级党组织坚持以改革创新精神加强基层党建工作,认真实施党的基层组织先进性建设工程,下大力抓好中央四个长效机制文件和省委“1+9”文件精神的贯彻落实,基层党的建设各项工作扎实推进,取得了显著成绩。在这次“抗凝冻、保民生”抗灾救灾和灾后恢复发展工作中,全省各级党组织创造力、凝聚力和战斗力经受了重大考验,广大党员的先锋模范作用得到了充分发挥,涌现出了欧光权、李彬、赵祖虎、吴声海等英雄模范人物。但是,面对新形势新任务新要求,全省基层党的建设仍然存在一些不符合、不适应的问题。比如:一些基层党组织领导科学发展的能力不强,在团结带领党员群众推动本地区经济社会发展、推动本单位业务工作,以及协调利益关系、化解社会矛盾等方面发挥作用还不够;一些基层党组织改革创新力度不够大,还不能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和党组织、党员队伍建设的实际,创新工作方式和内容,工作的针对性、实效性不够强;一些党组织抓基层党建工作机制还不够健全,党建工作责任制落实还不够到位,基层党组织活动经费等保障条件不足等等。这些问题的存在,不同程度地影响了党群、干群关系,影响了党的凝聚力和战斗力,影响了构建“和谐贵州”、实现经济社会发展历史性跨越的进程。开展党的基层组织建设年活动,就是要相对集中一段时间,集中一定人力、物力、财力,认真解决基层党建工作中存在的实际困难和突出问题,在全省上下营造一个抓基层党建工作的浓厚氛围,形成全省各级党组织聚精会神抓基层党建工作的合力,进一步提高基层党建工作水平,推动我省基层基础工作迈上新台阶。

牢牢把握工作要求,以改革创新精神推动党的基层组织建设年各项任务的落实。

省委下发的开展党的基层组织建设年活动的意见和实施方案,对建设年活动的目的意义、指导思想、目标要求、主要任务、方法步骤、保障措施作出了全面部署。目标任务已经明确,关键是要抓好落实,推动基层组织建设年活动不断取得新成效。

一要始终坚持同步谋划、同步推进。要按照实现经济社会发展历史性跨越的要求,把“围绕跨越抓党建、抓好党建促跨越”作为基层党建工作的基本思路,把推动科学发展、促进社会和谐、实现历史性跨越作为基层党建工作的出发点、着力点和落脚点,把促进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的要求落实和融入党的基层组织建设年活动的各个方面,努力实现党建工作和经济社会发展“同加强、双促进”。要牢固树立加快发展是政绩、抓好党的建设推动发展同样也是政绩的观念,始终从促进发展来着眼研究党的基层组织建设年活动思路,始终从为发展服务来落实党的基层组织建设年活动措施,始终用是否推进科学发展来检验党的基层组织建设年活动成效。

二要始终坚持改革创新、与时俱进。以改革创新精神推进党的建设新的伟大工程,是以同志为总书记的党中央提出的重大战略思想和重大战略任务,是新形势下加强党的建设的根本要求。开展党的基层组织建设年活动、进一步加强基层党的建设,必须把改革创新贯彻始终,不断创新活动载体,丰富活动内容,强化活动效果,切实提高基层党组织工作的针对性和实效性,推进观念创新、方法创新、载体创新、制度创新。

三要始终坚持重点突破、整体推进。党的基层组织建设年活动涉及党的思想、组织、作风、制度建设和反腐倡廉建设等各个方面,工作内容广、头绪多、任务重。开展好这一活动,必须突出重点工作、重点环节,带动整体工作全面发展。要以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和先进性建设为主线,紧紧抓住广大党员、干部和人民群众最期待解决、基层党建工作最需要解决的问题,集中时间,集中人力、物力、财力,切实加以解决,力争取得突破性进展。

四要始终坚持以人为本、服务群众。开展党的基层组织建设年活动,必须坚持以人为本,充分发挥党员的主体作用,切实做好服务群众的工作。要坚持不懈地提高党员素质,尊重党员主体地位,保障党员民利,探索扩大党内基层民主多种实现形式。要结合开展党的基层组织建设年活动,紧紧围绕人民群众关心的热点、难点问题,认认真真为群众办实事、办好事,千方百计保障和改善民生,让全省各族群众从改革发展中得到更多的实惠。

五要始终坚持统筹兼顾、务求实效。开展党的基层组织建设年活动,是全省各级党组织、党的各个工作部门和广大党员的共同任务,而绝不仅仅是哪一个部门、哪一级党组织的事情;开展党的基层组织建设年活动,是全省今年一项十分重要的工作,但又不是工作的全部。因此,我们必须坚持统筹兼顾,防止单打一,防止就建设年活动来搞建设年活动,防止顾此失彼。

切实加强领导,确保党的基层组织建设年活动取得实效。

开展党的基层组织建设年活动,关键在于加强领导。全省各级党组织要按照省委的要求,结合本地区本部门本单位实际情况,统筹安排,精心组织,明确工作任务,落实保障措施,确保党的基层组织建设年活动取得实实在在的效果。

一要全面落实党建工作责任制。全省各级党委(党组)要进一步增强管党意识,认真落实党建工作责任制,切实把开展党的基层组织建设年活动列入重要议事日程,把基层党建工作作为考核党组织及其负责同志工作实绩的一个重要内容。

二要注意形成工作合力。开展党的基层组织建设年活动,是全省各级党组织和广大党员共同的工作。在推进工作中,各成员单位及有关部门要按照本部门本单位的职责分工,结合自身工作实际,抓好重点任务的落实。要加强协调配合,注意整合各方面的力量,调动各方面的积极性,齐心协力地抓好工作。

三要抓好典型引导。要坚持把发现和培养典型作为一项重要工作来抓,树立一批立得起、站得住、叫得响、推得开的先进典型,培育和建立一批不同类型、不同层次的基层党的建设示范点。要充分发挥先进典型的引领示范作用,通过树立典型、宣传典型,激励先进、鞭策后进,以点带面,推动全局工作。

四要切实搞好督导检查。各督导检查组要采取听取工作汇报、查阅工作资料、实地察看、走访座谈、问卷测评等方式,了解掌握工作情况,总结推广先进经验,发现存在的问题并督促解决。各地各部门党组织要主动与督导检查组联系和沟通,积极支持督导检查组的工作,为督导检查组开展工作提供必要的条件。各地各部门党组织也要注意采取一定的形式抓好各自的督导检查工作。

活力在基层篇7

基层群众文化活动可谓农村加强基层社会管理的重要途径之一,不仅能够增进群众之间的沟通与交流,还极大地提高了基层社会组织化的程度,推动了地方文明发展,进一步优化了社会治理结构。由此可见,大力建立基层群众文化活动,对于促进基层社会管理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本文从基层社会管理视角出发,就群众文化活动与基层社会管理之间的关系进行了探讨,并探索了促进农村群众文化活动的创新路径。

关键词:

基层社会管理;群众文化活动;创新

随着城市化进程的逐步加快,城市居民的生活水平也逐步提高,越来越多的群众开始投入形式多样的群众文化活动中,以满足自己的精神文化需求。但应注意的是,城市社会基层管理形势却不容乐观,不仅社会组织力大大降低,而且社会管理及治理手段落后。鉴于群众文化活动建设与基层社会管理之间的关系,有必要充分发挥群众文化活动的功用,提高社会管理效率,实现多方力量的凝聚,促进基层社会管理途径的创新。

一、群众文化活动与基层社会管理之间的关系分析

基层群众文化活动具有十分广泛的群众基础,其以群众作为活动的主体,因而文化活动所发挥的影响力不仅强大而且覆盖面极广。借助于基层群众文化活动,能够带动基层社会逐步朝着优秀文化方向发展。能够充分调动每位群众的积极性,当基层群众文化活动发展成熟后,基层社会管理就于无形中步入了一个新局面,不仅提高了基层社会管理的灵活性,还保障了基层社会的安定团结及人民的富裕,为城市的稳定、和谐发展营造了良好的环境。通过开展群众文化活动,不仅增进了群众之间的沟通与交流,还极大地提高了基层社会组织化的程度,推动了地方文明发展,进一步优化了社会治理结构。促进群众文化活动的建设,有助于畅通基层社会管理机制。当然,基层社会管理也有助于保障群众文化活动的顺利、高效、有序发展。应注意的是,在如今这个日新月异的时代,基层社会管理不能墨守成规、停滞不前,还需以群众需求为依据逐步加以完善,这也要求群众文化活动建设中必须不断创新,以便为基层社会管理注入更多活力与动力,这样才能更有效地推动基层社会发展。群众文化活动、基层社会管理二者相辅相成,互相促进。

二、面向基层社会管理的群众文化活动创新路径分析

(一)充分挖掘资源优势,明确群众文化活动的理念与目标

必须明确地方的资源优势并充分加以开发、挖掘、利用,以便明确群众文化活动的目标与理念,并加以组织和开展。地方优势资源为群众文化活动建设提供了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资源,也有助于促进地方传统文化的传承与弘扬,确保各项文化活动保质、保量地开展。在群众文化活动策划、开展中,必须注重如下内容:一方面,注重充分挖掘地方资源的优势价值,深入拓展群众文化活动的内容与形式,另一方面,结合群众生活需求,实现多种文化资源的融合与渗透,提高群众文化活动的综合水平。此外,还应对活动理念、目标加以确定,在文化活动策划、组织过程中,充分考虑到群众的精神文化需求,同时,借助于地域特色文化作为载体,充分彰显群众的先进理念与科学的价值观,继而提升社会管理效率。为此,在对活动加以策划过程中,必须先做好文化调研工作,掌握地方优秀文化资源,并结合群众精神文化需求,对群众文化活动目标、理念、形式、内容等分别加以确定,这样才能保障群众文化活动顺利、有序地开展。

(二)加强基层文化基础设施建设

基层文化基础设施作为群众文化活动建设和发展的基本载体,若文化基础设施不完善,将会极大地制约群众文化活动的发展和创新。一方面应加快公益性基础设施建设,如图书馆、文化活动中心、活动室、影剧院、电子阅览室等,确保图书馆藏书的丰富性,确保纪念馆的资料丰富而详实等。另一方面,完善文化场所活动设施,通过购买或维修文化活动设备等方式进行补充,加大资金投入力度,让更多的群众能享受到文化活动。还应加强文化互动设备及场所的管理,促进基层文化基础共享化发展,提高文化服务水平和文化管理能力。推动基层文化网络化发展,打造信息化平台,构建文化服务网络体系,满足基层文化基本需求。通过文化信息资源共享工程等,传播与共享优秀群众文化。

(三)加强对基层群众文化活动的管理

当前不少基层干部存在着“重经济、轻文化”的意识,认为只要经济得到了发展,群众文化活动建设自然就搞好了。因而对于基层群众文化活动建设漠不关心,导致群众文化活动开展颇受掣肘。因此,要求基层领导干部应转变传统观念,加强群众文化活动管理。并将群众文化活动建设作为干部政绩考核的重要指标,以提高领导干部的重视度,切实扭转工作方向。同时,应建立完善的问责机制,以便约束基层干部行为,并注重加强群众舆论监督,利用报纸、网络、广播等媒介,就基层政府对群众文化活动管理情况进行报道,进一步规范基层干部的行为。不仅如此,还应委派专职管理人员,进来选择有活力、热情洋溢、有文化特长的年轻人,以更好地带动群众文化活动的积极性,并参与到活动中来。还应加强相关法律法规建设,以法律法规对人们行为加以约束,提高群众法律意识。

(四)创新群众文化活动的内容、形式

传统群众文化活动多较为单一、简单,如歌舞表演、戏曲、比赛等等,这些也是老年人热爱的形式与内容。但是,随着我国社会主义文化的发展,创新群众文化活动的内容、形式刻不容缓。一方面,要求基层干部应深入基层,充分挖掘有价值的民间文化,要将文化中的感染力、感召力充分挖掘出来,以满足多层次群众的文化需求。另一方面,应保护好民间文化艺术,开发极具传统民族及地域特色的工艺文化项目,如剪纸、编织等,构建完善的文化传承机制,鼓励民间艺人组织、开展“民间工艺表演”。此外,还应打造特色文化品牌,并加以积极宣传,实现该品牌的市场化。成立各种各样的文艺团体,鼓励有特色文化特长的群众活跃在基层,为群众文化活动打造一个新的舞台。还应借助于网络、电视等媒体,积极展现地方群众文化建设成果,满足群众“求富、求知、求乐”的人生诉求,通过形式多样的群众文化活动,陶冶自我情操,提升自我文化品味,逐步拓展和丰富群众文化活动的内涵。

三、结语

总而言之,基层社会管理的群众文化活动需要政府部门的支持和帮助,顺着文化发展方向前进,积极创新并开展相关群众文化活动,将自我教育、自我实现和自我服务理念引入基层文化建设和管理,充分发挥群众文化活动在基层社会管理中的影响力和创造力,实现文化共享的效果。

作者:王菊 单位:合肥市工人文化宫

参考文献:

[1]庞旭瑞.以科学发展观统领山西群众文化活动建设[J].山西高等学校社会科学学报,2010(01):52-54.

活力在基层篇8

[关键词]无行政权力依托;基层党组织;功能实现

[中图分类号] D26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 1009―928x(2010)04―0028―03

一、无行政权力依托型基层党组织功能实现的背景分析

1、无行政权力依托型基层党组织的内涵。无行政权力依托基层党组织其广义泛指各种没有行政权力可依靠的基层党组织,例如,转制后的村委会、居委会和社区中的基层党组织。狭义的无行政权力依托基层党组织,是指新兴领域中的基层党组织,主要包括新经济组织、新社会组织中党的基层组织。其实对这种“无行政权力依托基层党组织”的研究早在对“两新”组织党组织研究过程中已经涉及。其与传统的单位制社会中的基层党组织最大的不同便在于失去了强大的国家行政权力的支撑。在改革开放以前,我国实行计划经济体制,所有的企事业单位、党政机关的各级党组织都依托在国家行政权力的支撑下进行运作。其活动经费按照国家有关规定来源于单位拨款,其活动方式也与单位的生产与生活紧密契合,党组织组成人员主要由上级组织任命,党员的党内生活和党外生活都置于单位生活中,人的社会属性是单位人而非社会人。在这种情况下,基层党组织的活动完全置于单位行政权力的规范下。改革开放以来,随着商品经济的发展,社会主义市场体制逐步建立并不断地发展与完善,单位制解体,党的许多基层组织被释放出来;另一方面,随着诸多新兴行业的兴起,党的组织在新兴行业中的发展与原来的单位制组织形成了具有巨大反差的组织形态。如,在许多新经济组织中,基层党的组织形态与传统单位制下基层党组织的形态相比是比较松散的。于是,党的基层组织自然而然地开始分化为多种不同的类型。按照行业分工,党的十七届四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加强新形势下党的建设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将当前我国社会中存在的党的基层组织划分为类型,分别是:农村基层党组织、国企基层党组织、城市社区基层党组织、机关基层党组织、高校基层党组织、事业单位基层党组织、“两新”组织基层党组织;民族地区基层党组织。如果以是否依托政府行政权力为标准进行划分,我们不难看出:农村基层党组织、城市社区基层党组织、“两新”组织基层党组织都没有明显地依托国家行政权力。然而在实际生活中,农村基层党组织和城市社区基层党组织由于要完成基层政府交办的各种事项,因此难以与国家行政权力做到完全分离。这样,最具有典型意义的无行政权力依托型基层党组织便主要是存在于“两新”组织中的基层党组织。本文的研究也主要围绕这类基层党组织展开。

2、社会转型、国家转型与政党转型――无行政权力依托型基层党组织功能发挥作用的主要背景及影响因素。社会转型、国家转型与政党转型既是无行政权力依托型基层党组织产生的基本环境,也是影响其发展的最为重要的三大因素。

就社会转型而言,随着中国社会逐渐脱离国家的束缚,广大的自由的社会空间不断地成长起来,其主要标志便是大量不受国家行政权力控制的社会组织的成长。其代表便是“两新”组织。这些组织或依托于民间资本或依托于民间社会团体,在不同的职业领域中开展不同的经济与社会活动,并且逐渐地得到社会成员的认可,甚至在某些领域内与国家行政权力进行竞争或对抗。因此,在这些组织中存在的基层党组织就必然面临两重选择:是主要依托本组织的力量还是回归国家行政权力的怀抱。在现实中,“两新”组织中的基层党组织往往置于两难的境地。一方面端着“两新”组织的饭碗,另一方面又要完成来自国家政权组织内部的工作任务,受到上级党组织的管理。

就国家转型而言,传统国家崩溃后,现代国家还在建设中,而现代国家的一个重要特点便是有限责任政府的形成。政府必须脱离传统的权能型政府的路径,向有限责任政府和服务型政府转变,将过去由政府负责的一些社会事务转给社会组织自行处理,政府则做好政策指导和公共产品供应以及提供公共服务。这样客观上就要求将“两新”组织的基层党组织推向社会,承担相应的社会责任。这一放与一推,客观上将“两新”组织内部的基层党组织推离了行政权力的作用范围,使得习惯于上级安排和分配任务的党组织惯性运作方式受到极大挑战。

就政党转型而言,受社会与国家转型的双重影响,客观上要求中国共产党必须由传统的革命性政党向现代化的执政型政党转变。为了配合这一转变,中国共产党必须通过重新改组政党结构,形成适应执政需要的政党组织体系,必须摆正“两新”组织基层党组织的位置,切实地解决这种无行政权力依托型基层党组织的运作困境。

二、无行政权力依托型基层党组织功能实现的三大难题

所谓基层党组织功能的实现是指:基层党组织按照的规定成为社会基层组织中的战斗堡垒,完成其八项政治功能:政治宣传、组织学习、党员管理、联系群众、发现人才、发展党员、党群教育。然而在“两新”组织中这些功能的实现面临三大难题:

1、行政权力难题。所谓行政权力难题的第一个层面是指:无行政权力依托型基层党组织由于缺乏国家行政权力的支持,在实现其政治功能方面会遇到各种难题。在传统的有行政权力依托型基层党组织中,组织功能的实现主要依靠行政权力的保障。比如在政府机关和国有企业的基层党组织中,基层党派的活动往往有专门的职能部门负责组织、健全的制度保障、充足的经费支持、以及完善的人员配备等。而对于无行政权力依托型基层党组织而言,这些条件往往不能完全具备,某些外资企业的党组织连组织活动的时间都无法有效保障。有些还要自筹经费,上交的党费返还经费根本不足以组织一些日常的活动。行政权力难题的第二个层面是指:在一些“两新”组织中,某些行政领导不仅不支持党组织的活动,反而还用行政权力来阻止、甚至干预基层党组织的活动。如一些外资企业的行政主管,严格控制党派活动的时间,对于党派活动不仅不给予支持,还经常以临时加班等形式恶意破坏党派的活动。这样,无行政权力依托型基层党组织功能的实现实际上面临跟行政权力有关的两个方面的阻碍。一方面由于缺乏行政权力的支持而使得组织活动低效;另一方面行政权力对于组织活动的恶意干预又使得本来就缺乏活力的基层党组织更加难以开展活动。

2、组织体制难题。所谓组织体制难题是指:由于组织结构安排不能适应经济组织和社会组织的需要而造成的组织功能实现有困难。政党组织是一种政治组织,目的是争取民众的支持,其实现的主要是政

治功能。随着社会的发展,政党组织为了更好地争取民众的支持,也发展出许多为社会民众提供各种服务的社会功能,并且这些社会功能的实现,已经逐渐地成为政党政治功能实现的主要载体。从这个意义上来说,为了更好地实现服务民众的功能,就要求政党组织必须要掌握一定的人力、物力以及财力资源。但是就当前我国政党的组织体制来看,无行政权力依托型基层党组织根本就无法掌握这些资源,相应的政治资源更多的是集中于党的地方组织和中央组织层面以及有行政权力依托型基层党组织中。因此,这种组织结构的安排不易于无行政权力依托型基层党组织功能的实现。

3、人力资源难题。所谓人力资源难题是指:在无行政权力依托型基层党组织中,缺乏专业的党务工作者和经济社会组织中的精英人才的加入,组织发展的可持续性面临重大难题。“两新”组织中的基层党组织很难吸引本组织中的精英人才投身于党组织的发展与建设。究其原因,一是党组织发展和吸收党员的程序和某些规定已经跟不上时代的发展形势,致使许多年轻人不愿加入党组织。比如,按照现行的党员发展规定,党员发展要经过相当长的一段考察期,并且经过十几道主程序,要准备众多材料,历经多轮审查。这对于生活在现代的许多时代青年而言,更多地意味着烦琐、形式主义,甚至还会影响到正常的工作。党员发展程序数十年不变更的确为党组织吸引“两新”组织中的优秀人才带来困难。二是党务工作往往与本组织的主要业务没有直接联系,这样参加党务工作或组织活动可能对于工作不仅没有帮助反而造成阻碍。职位的升迁和薪水的调整往往只与工作业绩挂钩而与党派活动无关。三是在“两新”组织中积极地参加党派活动很难像在有行政权力依托型基层党组织中那样获得相应的政治地位,进而连带获得经济利益。由此可见,在“两新”组织中,由于缺乏相关利益的驱动,导致党组织的发展面临人力资源匮乏的困境。

三、无行政权力依托型基层党组织功能实现的对策思考

针对以上主要难题,笔者认为,要充分地实现无行政权力依托型基层党组织的政治、社会功能,可以从以下三个方面进行努力:

1、无行政权力依托型基层党组织必须主动理顺与本组织行政权力的关系。针对少数新经济组织行政决策层对新经济组织党建工作心存疑虑,怕影响新经济组织发展的错误认识,党组织要做好教育引导工作,积极团结好和引导好包括非公有制经济组织业主在内的新经济组织代表人士。一方面,要引导好新经济组织行政决策层正确认识党组织与新经济组织政治目标的一致性、经济利益双赢的一致性,促使新经济组织行政决策层积极支持党组织开展工作;另一方面,通过党组织和群团组织的主动作为和主动服务,以“有为”赢得“有位”,赢得新经济组织行政决策管理层对党组织的信任和支持。

“两新”组织党组织要全力协调和支持“两新”组织依法行政、依法运作和依法发展。一方面,要为行政决策层的决策做参谋提建议,帮助行政决策层科学决策;另一方面,要帮助行政决策层贯彻执行好决策,高效、圆满地实现决策意图。在支持促进“两新”组织持续快速健康和谐发展中,要积极发挥党员的先锋示范作用和模范带头作用,要加强对群众组织的领导,通过群众组织调动全体职工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协调好“两新”组织内部和外部的关系,从而推动“两新”组织的发展。

2、无行政权力依托型基层党组织必须主动推进基层党组织工作创新,重新定位党组织功能,积极探索实现基层党组织功能的新路径。党的十七届四中全会指出:“党的基层组织要适应新形势新任务要求,创新活动内容方式,找准开展活动、发挥作用的着力点,在扩大党员参与面、提高实效性上下功夫,增强创造力、凝聚力、战斗力。非公有制经济组织、新社会组织中的党组织要围绕贯彻党的方针政策、引导和监督遵守国家法律法规、团结凝聚职工群众、维护各方合法权益、促进健康发展等职能探索发挥作用的途径和方法。”根据这一要求,“两新”组织中的基层党组织就要积极转变思路,将自身与传统的有行政权力依托型基层党组织区别开来,实行“化整为零”的组织活动形式,以发挥党员个人作用带动组织发挥作用的思路开展组织活动。传统的有行政权力依托型基层党组织强调组织优先于个人,这是因为组织具有强大的行政权力的支持,而无行政权力依托型基层党组织并不具备这种优势,因此应当强调以个人先锋模范作用的发挥带动组织功能的发挥,以自我管理、自我教育、自我发展、自我服务为指导方针发挥组织功能,实现组织目的。

“两新”组织党组织要围绕“两新”组织中心任务和中心工作开展党建工作。根据“两新”组织特点,坚持“业余、小型、分散、灵活、务实、有效、快捷”的原则,有的放矢地安排党组织活动,以促进“两新”组织日常管理运作;以保证“两新”组织健康发展为中心,通过提合理化建议等措施,为“两新”组织排忧解难。把着力点放到支持和促进“两新”组织发展上来,提倡“服务型”党建工作,提高服务质量,多为“两新”组织发展着想,多开展有利于“两新”组织发展的活动,寓党建工作于“两新”组织的管理工作和宣传文化建设之中,使决策层和职工群众切实感受到党建工作的优势和好处,从而自觉接受并支持党组织的工作。

3、无行政权力依托型基层党组织必须主动吸引、发展各类人才,为组织持续发展寻找人力资源。为党组织储备人力资源是“两新”组织基层党组织必须做好的一项工作。因为良好的人才是支持党组织实现上述两条对策的根本保障。但是这一问题的解决,并非无行政权力依托型基层党组织自身可以完成,恰恰需要“两新”组织行政权力的支持,相关制度的维护,以及青年精英的自愿配合。找到合理的利益驱动点是解决这一问题的关键。是否可以考虑取得行政领导支持,对积极参加党务工作和党派活动的青年给予更多的政策倾斜,进而吸引人才加入党组织。党的中央组织和地方组织也要主动支持基层党组织发挥总揽全局协调各方的作用,为基层党组织的发展提供支持。

上一篇:最长的旅途范文 下一篇:端午习俗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