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那一刻开始作文范文

时间:2023-12-06 00:41:30

从那一刻开始作文

从那一刻开始作文篇1

走在回家的路上,看见那捏泥人的老人仍不停地摆弄着手里的泥块,旁边来来往往的人不时也停下来瞧瞧。老人的手在泥块边上飞快地动着最厉还低声念叨着:“咱们中国人这手艺不容易啊!”

此时此景此地,我不由地想起昨天在这发生的一切,那一件令人钦佩的事。

胡同口——

一个白布幌儿上面写着“庞各庄泥人丁”,旁边坐着一个老人,手里不停地摆弄着一块泥团,眼睛时不时地向四周张望。不一会,便有人围了过来,对老人手里的泥团指指点点,不一会,泥团便变了样,变成了李太白的模样,身着青衣,卧在地上,一副醉醺醺的样子,真神了!旁边的人看得目瞪口呆。有个行人突然问道:“1元钱卖不卖?”“1元5”马上有人接到。老人不慌不忙地拿起那个李太白,给那个最先来的人。这时,一个着装时尚的年轻人走了过来,说到:“1元5,我包了!”于是扔下几张十块钱的纸币,准备打包。

泥人丁却用他那粗糙的双手护住了泥人,问道“你包了,他们怎么办?”年轻人一愣,有扔下几张十块钱的纸币,说:“这下可以了吧?”“不行”老头仍是不放开手。“你当俺千里迢迢来这里是为了这几十块钱吗?俺家里什么东西没有,干吗受这罪呀!我这是让咱们中国人记得,咱们还有这手艺!”老人这一番话,让当时当地的我肃然起敬,从那一刻起,我永远也不会忘记,咱们还有这手艺!

从那一刻开始作文篇2

从五岁的某一天开始,我的理想是一名优秀的画家。

从六岁的某一天开始,我的理想是一名知名的服装设计师。

从七岁的某一天开始,我的理想是一名能变幻他人造型的造型设计师。

从八岁的某一天开始,我的理想是一名演员。

从九岁的某一天开始,我的理想是一名歌唱家。

……

而如今,我的理想是一名作家。我觉得我已经长大了,应该有一个明确的理想了,我已经不再幼稚了,不会多变理想了。

每个人都有自己的梦想,因为有了梦,才有梦想,也因为有了梦想,才有理想,才有为理想而奋斗的人生经历。

说起为什么会萌生当作家的念头,那更是一个巧然。

因为我本身是一个书迷,有什么好书更是如着了魔似的。再加上老师的“大力推销”更把我的瘾儿都勾出来了。什么《窗边的小豆豆》《悲惨世界》《鲁宾逊漂流记》等外国名著更是精彩。他们把书中的人物似乎写活了,是那样的栩栩如生,令人都有一种想与书中的主人公调换角色的冲动了。令人如身临其境那般了。有时候,我真会怀疑作家的那支笔是不是神笔马良的那只神笔,在书中写一个人物,那文笔,让人看了就会信以为真,即使那都是虚构的。

虽然我年纪还小,但已经经历了不少令我难忘的事,我很想用笔,用文字把他记录下来,让他长存,可事违人愿,我的文笔不行,写出来的文章不生动,不通顺,一点也不引人入胜,一点儿没有那种身临其境的感觉。从那一刻起,我便想起了当作家这个念头,可以把自己的事记录下来,也可以把好的作品与大家分享。那是我只是萌发了这个念头,并没有下决心。

随着时间的推移,写作的机会越来越多,老师还经常鼓励我们写周记。老师经常教导我们:一次次写作都是一次次练笔的机会。虽然我不太情愿,但想想我的理想与老师的教导,便也坚持下来了。渐渐的,我对写作产生了一种微妙的关系,居然喜欢上了写作。喜欢用文字把事情记录下来,与大家分享了。从喜欢写作的那一刻起便利下决心:我要当作家。

安徒生爷爷,杨红樱阿姨更是用自己的文采,留给我们童年美好的印象。我深知:如果在学习期间不打好扎实的文学基础,那只是空谈理想罢了。当作家更重要的是文笔要好,如果我现在不学好知识,那又有什么能力去当作家呢?

从那一刻开始作文篇3

性艺术之所以横遭冷遇和谴责,一个最主要的误区就是把性艺术与色情等量齐观。在希腊语里,色情是以金钱为动力,以低级手段去出卖色相的营生。而性艺术则是一种非物质欲的追求升华的精神行为。当然,在现实生活里,性艺术与色情极难泾渭分明,原因是审美的主体格调不一、素养不同、层次参差。以淫邪的眼光去打量而又典雅高贵的维纳斯,就可能导致一种色情的行为后果。而以一种无邪的欢庆的态度去阅读的大卫,则一种健康向上的审美过程就应运而生。

性艺术并非仅仅在表现性,性艺术的启示和透视不是一双淫邪而贪婪的眼睛可以欣赏得了的,这样一双眼睛除了玷污艺术还是玷污艺术。因为性艺术既关于艺术,还关系到社会、历史、法律、民俗。性艺术在表现着不同群落、不同地区的共性和特性的时候,也表现出不同时期、不同地区、不同人在不同的社会经济环境下对性的态度。正因为如此,欣赏性艺术并不象娱乐一样是一种轻松的感官行为,而是企求解读人类和社会的思维过程。  性艺术不是一种简单地对性器官、的再现,而是一个精微的、复杂的,充满了智慧和想象的劳动过程。艺术家们在创作性艺术的时候不是为了博得几声放荡的喝采,更不是为了换取温饱,而是被一种为艺术而艺术的原始冲动所主使,去表现一群人、―个社会的不容忽视的方面,表现人的大欢乐、大痛苦以及所呈现的那个社会那群人所独有的对性的理解和态度。因此,性艺术是一个相当严肃的创作过程。只有这样,才能够理解为什么象罗丹、毕加索那样的大师级人物也要不顾所谓的清名而投身于性艺术的创作之中。因有了这些艺术大师的参与,性艺术才在无尽头的艺术长廊上占据了璀璨的一角。当我们突然去留心性艺术的时候,我们会很惊讶地发现,原来性艺术是如此绚丽多彩、精妙绝伦。

在原始艺术里,性的主题并不很鲜明,性是作为生殖崇拜的伴生物而出现的。换言之,原始艺术里的性不是作为独立的可以给人带来愉悦的对象而出现,而是因为它是人们达到生殖的必然手段而被渲染。因为生殖在人类的早期是如此的重要。因此表现人的性器官和的原始艺术也就存在于世界上所有的早期文明里。

在秘鲁出土的很多陪葬品里就发现了许多表现性的木刻和雕塑。这些木刻和雕塑表现了从性器官到人的的方方面面。甚至不仅表现人的性,也表现厂动物的性。从此可见古秘鲁人对性采取了一种直观、自然的态度。

非洲的原始艺术也不乏性的内容。表现的内容一是生殖,二是性器。表现的形式大多是木刻。从这些原始艺术中,可以看出男人的阳器被着力夸大、突出。除了木刻外,非洲人还令人惊异地用金属来表现性艺术。这些表现性的铜雕或铁像如此精致,以至有人断言这种艺术是因为旅游业的出现而应运而生的旅游产品。但是,据考古学家考证,这些艺术早已在非洲大陆出现,那时并没有现在意义上的旅游业。因此又出现了另―种假说,那些表现性的精巧的铜雕铁像是供奉于厅堂之上的吉祥物。

有一点大概对世界各地的原始性艺术而言是共通的,那就是性艺术既是―种象征物,又是一种极直接的对人类的表现。另外,更重要的一点是,这些性艺术是古人进行性教育的一个熏要工具。

早在公元前四世纪,古希腊人就在其陶器上用性艺术作为装饰,那些装饰多以性器官为中心。不仅如此,在以后的岁月旦,古希腊人又在包括石头、玻璃、金银在内的多种材料来表现性。古希腊人常常把这种装饰物高高地戴在颈上,而古罗马的女人们则把这类饰物当成幸运物佩戴在身―亡。

在古希腊罗马时代,性艺术不是羞羞答答、遮遮掩掩的东西,而是可以进入达官贵人的厅堂的装饰品。

在这里值得一提的是古伊特拉斯堪人,他们是古希腊的一个分支。他们创造了数量上和质量上都颇为壮观的性艺术。他们相信人死亡后会进入另外一个世界,过着另一种生活。而不会从此烟飞灰灭。因为这个信念,象古埃及人建造了宏伟的金字塔一样,他们也建造了壮观的坟墓之城。在这些建筑物上,他们随意地以狂放的性雕塑和绘画作为装饰。

罗马人把古希腊尤其伊特拉斯堪人的艺术风格发扬光大,从庞贝古城遗址可以发现众多高品味的性艺术,这些性艺术成为了建筑物上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随着德意志人的入侵,罗马帝国崩溃了。这些北方来的半原始部落虽然擅氏于木刻、还长于制造珠宝饰物,但却没有真正意义上的性艺术,最多就是拥有了一些表现阳器的铜像而已。

因而,当不久以后基督教兴起时,基督教在北方简直没有什么可以称得上性艺术的东西可以摧毁。这股基督教的势力对性以及女人持有寸目当否定性的观点,因而不可能提供一种宽松的文化环境,让性艺术再次诞生。于是,在漫长的中世纪,性艺术的发展史出现了一段巨人的空白。

经过文化上长久的神治时期,以人为中心的文艺复兴终于呼之而出,于是艺术家们不再把自己的创作禁锢于圣经之中,而是把五彩缤纷的有着强烈的人文色彩的古希腊罗马神话作为自己的创作源泉。裸的人再次占据了整个艺术的舞台,人的情性成为了艺术家们所着力渲染的主题。

十七世纪,由于荷兰画派的出现,直接表现人的的艺术才大量地出现。至十八世纪,一个性艺术的纪元才在西方正式出现。

法国,来自欧洲各国的艺术家们从皇家获得了许可,创作了许多性艺术,而富裕的贵族阶层组成了一个巨大的需方市场。于是,在当时的法国,就诞生了一批由铜雕、油画为代表的一流性艺术品。

由于法国革命,性艺术的发展出现了一个低潮,也许因为是一个动荡的时代,无论资产者和无产者都没有闲情逸致去欣赏性艺术。―直到了十九世纪末,性艺术的领地才出现了曙光,一批想象丰富,以性为表现内容的素描和木刻相继问世。

作为艺术史上的一个重要流派,印象主义者不仅贡献了许多关于人物和景物的的作品,也创造了一些表现合的作品。到第一次世界大战前,出现了一批专门从事性艺术的画家。他们的创作既幽默,又简洁,从多方面表现了人类性生活的丰富和快乐。

如果说由于第一次世界大战,性艺术出现了一个短暂的休眠期的话,那么,从二十世纪开始,以超现实主义和自然主义为代表的艺术家们则赋予了性艺术一种全新的表现形式,使性艺术的发展达到了一个顶峰。超现实主义和自然主义艺术家以娴熟的技巧把文艺复兴时期经典的手法加以提炼,使得艺术市场可以接受,同时警方又无法来找茬。可以说,这时候的艺术家们在表现性时把现代与传统的手法融汇一起,使性艺术更为成熟 完满。象毕加索这样旷古难见的艺术大师也涉足性艺术之中,不仅创作而且收藏,于是,性艺术的全面繁荣时期终于来临。

与西方的性艺术相比,东方的性艺术因区域不同而呈现出显著的差异。

印度的性艺术反映出在古印度,女方总是在合中采取一种主动的态势,扮演施事者的角色。因而在许多性艺术比如绘画,雕刻中都可以看到女方多取上位的姿势。在古印度文学中,就有“女人在情侣身上舞蹈”的描述。

除了女性主动这一特点之外,印度的性艺术还自然天成。印度古人认为世界的创造过程就是一个性过程。世界本来是本我,本我分化而为男人女人,男人女人交媾就繁衍了人类。性是人的最基本的动力。正因为如此,印度人对性的态度不象基督教中那样充满了罪恶意识,印度教并不象基督教那样排斥性。于是,印度的性艺术就把性活动当成一种极为自然的事来描述,没有任何含蓄和粉饰。所以从庙宇里大量关于性的雕刻中可以看到许许多多惊世骇俗的场面。让人惊异的是,在这些画面中并找不到邪恶的成分,那种性活动的场面显得天真而无邪。

日本早在公元六世纪以前,就出现了关于性器官及其合的艺术,这些艺术令人惊异地表现出了现代意识。六世纪时,由于佛教从中国和朝鲜的传人,日本的性艺术便开始打上了深深的佛教印记,许许多多关于性的绘画和雕刻都是以各种各样的佛为形像的。到十世纪左右,日本的性艺术出现了一个新的特点,那就是在绘画和雕刻中尽量夸张阳器。在这种艺术中,阳器硕大无比,人不过是一个载体罢了,阳器成了男人的最突出最显眼的本质特征。这个特点后来‘直为日本的性艺术发扬光大。到了十七世纪,日本的性艺术出现了一个高潮。这时候,一种全新的绘画出现了,这就是浮世画。浮世画不象以前的绘画只表现达官贵人,而是着力于表现平常人的平常生活。于是,很自然的,浮世画便开始大力渲染男人的性生活。由于新的绘画技巧的出现,也由于新的画材的被使用,那些以性为主题的画显得形式新颖、色彩亮丽,而其表现的性主题却相形之下被人忽略。

十八世纪中叶,由于日本政府开始担忧性艺术对社会的危害,于是对性艺术实行了严禁,但是越禁越激起人们的兴趣,另一种亚性艺术或者说隐蔽的性艺术开始应运而生。在这种性艺术里,无遮无掩的性器官消逝了,换之而来的是半露稣胸或者大腿的仕女画。

到了近现代,日本的性艺术借鉴了西方的新技巧和新材料,性艺术开始以木刻、象牙等等作为表现材料,表现的对象也开始出现很自由,很张扬的境界。日本的性艺术在走过了一段曲折后,又开始出现了另一个高峰。

而中国的性艺术诞生在汉朝盛世来临的时候,从以后发掘的公元前二世纪汉墓中,可以看到许多以性为内容的随葬。在漫长的占代,中国的性艺术一直受到道家阴阳学说的影响。中国的性艺术所使用的质料和手段相当繁多,从水墨画到木刻,从饭碗到茶具都可以看到性艺术的痕迹。

到明朝的时候,中国的性艺术几乎达到了巅峰状态。这其中的深层原因难以追究,但有一点是肯定的,这就是,当时的东邻日本有一批商人经常来往于中日之间,把中国的性艺术品贩卖到日本去,满足那里的需求。正因为这样,中国的性艺术对日本的性艺术的发展起到了促进作用。当然,中日两国的性艺术由于哲学、风俗习惯和价值观念的影响,在特点风格上也表现迥异。

在研究人类的时候,性艺术应该是一个观察的窗口和通道。美国性学大师金赛在临近生命尽头的时候,仍对性艺术充满了特别的兴趣,并从世界各地搜集了很多性艺术的资料,为此还跟美国海关当局打了一场旷日持久的官司。后来,金赛研究所举办了多次性艺术展,还出版了主题为吻的画册以及性艺术的摄影图片集,在民间和学术界造成了极大的影响。

正像金赛指出的那样,性艺术可以承担数据所不能承担的作用,因为性艺术可以提供许多有关的信息,比如作者和消费者的兴趣愿望,性艺术还能反映不同社会阶层和整个民族对性的态度,又是对的技巧和实践的直观的解剖,是揭示形形的生物的、心理的、医学的和社会的问题的证据。

从那一刻开始作文篇4

我执拗地觉得只要我会写字,我心中那个天使就会出现,飞到我和妈妈身边。所以,我很认真,也很努力,握着铅笔,由横竖撇捺到一个个歪歪斜斜的方块字,再到造句,写文章。?而天使,也一天天地随着我笔的舞动清晰起来,我细细地用笔,用文字,让她更实在……?小学的我是如此真切地热爱着作文!每到作文课,我不再和同桌开小差,拿着笔,在绿色的方格纸上尽情地抒写着我那充满童真的光怪陆离的梦幻。我深信天使在那小小的字里行间,必定也和我一起成长着。我那时笔下的文字,虽然幼稚,却常常得到老师的夸奖,我也得到了诵读于班上或是额外的写作辅导的奖赏。?你看你看,天使的脸正在浮现,在我小学的作文中,在我儿童的欢乐中……?

上了中学,随着对文学作品的日渐喜爱,我更加坚定了对写作的热爱,也看见我心中的天使已在字里行间隐隐地出现了……?我开始投稿,然而每次寄出的稿件都如石沉大海,毫无音讯。我的写作梦想开始动摇,再加上成长的烦恼和生活挫折如潮水般袭来,我埋怨着命运不公,人生多舛,不再握笔作文,从此一蹶不振。?

那一天在电视上看到雕刻家把石头雕成美丽的天使,那一刻,我受到了前所未有的震撼:我手中的笔,正是雕刻家的刻刀,我也应当用笔这一把“刻刀”,雕出我心中的天使——我的梦想,我对生活的追求。?你看你看,天使的脸再一次清晰了……?我重新握起笔,挥洒我的激情,描绘我的理想。生活的阳光也开始向我投来新的微笑。?

我笔下的文字更显成熟、理智了,我的作品渐渐开始发表了,我对生命的热爱也日益增加了……?这一天,我拿着稿件录用通知和被印成铅字的文章,笑着抱着妈妈:“妈妈,我把天使雕刻出来了!你看你看,天使的脸!”?“你这个对文字痴迷的傻孩子。”?

时光荏苒,我笔不倦,清茶一杯,夜灯一盏,再构一卷立体美文。?

从那一刻开始作文篇5

《谏太宗十思疏》一文中,“知足自戒”、“谦冲自牧”、“慎始敬终”是三个适合学生思考的作文话题。尤其是“慎始敬终”,这个话题的意思是“谨慎的开始与谨慎的结束”,问题很容易被简单化,而与“坚持不懈”等同起来。事实上,“坚持不懈”重在讲过程与结果之间的关系,当然这个结果可以是客观意义上的,也可以是精神意识上的自我安慰。认准了“坚持不懈”为切入点而成的作文,基本上忽略了“开端”的重要性。还有一种易出现的问题是,知道话题中包含的是态度和做事的两个端点,但是写的时候仍然太过偏重于某一点,比如一笔带过“慎始慎终”的含义,全文大部分事例和情思都围绕谨慎地做好准备,或者围绕做事要重过程,再或者围绕做事不要虎头蛇尾来写。如果这样的话,我们何不将话题改作“慎始的意义”“过程的意义”或“敬终的意义”呢?虽然在这个话题之前,笔者并没有用任何材料加以限制,但是对于话题含义的认识,我们仍应尽量做到准确全面。

既然以“慎始敬终”为话题,没有任何故事作为限定,那么写作时便既可以赞成,也可反对了。可谈彼此的逻辑关系,也可以谈彼此的抵触,只要你能讲出合理性来,就可以写出好文章。谈彼此的抵触虽然会显得比较新颖独到,但是很难分析,一不小心就会写得艰涩不堪,甚至令人一头雾水。如果求新求深反令人觉得怪异的话,那还不如从最符合生活逻辑的角度去设置立意。此时,切莫认为思想会流于平庸。

思想深刻的定义是什么?平常的说法是:“不泛泛而谈,不浅尝辄止,能透过材料的现象抓住事物的本质,见解深刻。深刻的立意在分析问题时,能揭示其产生的原因,预示事物发展的趋向和结果,层层深入地围绕中心展开论述;对事物的认识不一般化,表达的内容富有生活哲理;说理能联系实际,有强烈的时代感和针对性;思路开阔,善于联想和想象,由此及彼,揭示事物之间的内在联系;能多角度、多层面地辩证分析问题。”现实中,不少学生往往拿自己整体上选定的切入点作为立意是否深刻的依据。比如写“拒绝与获得”这个话题时,一般人会想到“拒绝之后会有收获”这样的基本观点,虽然,这个观点本身也应是较为深刻的,但是它不见得会得到批阅者的好评,因为大家都想得到这一点。写得好还是坏的依据是“你是否善于为这个观点找原因、推结果、联系生活、看到特殊,揭示联系,是否多角度,能否讲辩证”,笼统地说就是得看作文能否写出一定的层次感来。写清楚文章的思维层次,不是简单地指善于分段,而应该是善于在文中针对一个中心话题多问几个“为什么,怎么做,有什么用”,多作些辩证思考,多联系生活给人以启发;这样的文章中表达分论点的句子表达的不应该是同一平面上的思想。

那么有了层次感是否就深刻了,那也未必。在不同的段落,换了不同的句子来议论,不代表你有了新的思想层次,有可能只是在用不同的词语写同样含义的句子,那叫重复累赘,是不可取的做法。比如写“个人与集体”这个话题,我们可以设一个总的观点“集体与个人两者密不可分”。有同学在两个详写段前都写有一句总括性的话,一是“集体是由个人组成的”,一是“个人组成了集体”,他还自以为有了分论点,但其实这两句话讲的就是同一个道理。我们可以将分论点设为“集体由个人组成”、“个人必须接受集体的限制”,那也算是有层次了。可对于高中生而言,恐怕不大会认为这样的立意深刻吧?所以想得全面也未必可以算得上是想得深刻。可是,另一个问题出现了:思想的深刻程度是很难测定的,我们凭什么说前面关于个人与集体的关系的两点思考算不上深刻,自己想到的内容肯定比人家深刻呢?任何观点,如果写的人多了,看得使人腻烦了,恐怕也难以得到立意深刻的评价了吧?近来笔者听到重点高中实验班的一位同学一边看自己发表的作文,一边说“我实在不愿意写文章了,人类就那么点品德,还有多少可以写啊”。看来,学生都已经逐渐有这样的认识了:看到过的就不算深刻了,没接触过的且给人启发的才算深刻而有价值。但是这样很难令人想到和看到的观点随着人类认识能力的普遍提高,可能是越来越少了。这就说明,当我们在评论一个观点是否深刻的时候,多数情况下是将新颖性与深刻性相混淆了。即使是所谓的“新颖性”,也是相对而言的:我们往往只从自己对事物的认知基础出发,以自己对某一观点的熟悉程度为依据,然后评定某个观点是否算得上“新颖”。

境界高的观点,谈的人多了,逐渐的就成了作文当中的套话,这不就是写作时的高原现象吗?但是无可否认的是,我们仍然可以在每一届的学生作文中看到堪称深刻的观点。很可惜的是,我们往往把这种认识讲得太复杂了,太抽象了,其结果反而是使得学生对“作文立意深刻”这个要求心存畏惧,停步不前了。

从那一刻开始作文篇6

10年的潜心一志,致力于文学之事的路遥病倒了。意识到这一次的病情非同往常,路遥趁着尚有一点余力,在病床上忍者病痛,支撑着病体,为《平凡的世界》写完了6万字的创作随笔《早晨从中午开始——献给我的弟弟王天乐》。

翻开这部创作随笔,全书记录了路遥写《平凡的世界》这部书的生活、思想和感情经历。时隔23年之后的今天,再读《早晨从中午开始》重新回到那些岁月,仍然使人感到一种心灵的震颤。更多地了解作家的创作艰辛,重新理解他的《人生》、他的《平凡的世界》,对作家心生无限崇敬,一个伟大的作家,一部不朽的作品,最多的感动是《平凡的世界》就是路遥自己铸造的一首生命赞歌。

我们向路遥先生致敬!

“我的早晨都是从中午开始的,对于我,对于这部书,这似乎是一个象征,当生命进入正午的时候,工作却要求我像早晨的太阳一般充满青春的朝气投身于其间。”对于一个已经很有名的作家没有人要求他怎样,去完成一部怎样流传百世的巨著,然而,路遥的不平凡就在于他不懈的努力和追求,追求文学上的尽善与完美。

他说:“这一生如果要写一本自己感动规模最大的书,或者干一生中最重要的一件事,那一定是在四十岁之前。我的心不由为此而颤粟。这也许是命运之神的暗示。真是不可思议,我已经埋葬了多少‘维特时期’的梦想,为什么唯有这个诺言此刻却如此鲜活地来到心间?”我想:他为之颤粟的目标和方向在那一刻在他短暂的人生坐标里就早已被定了下来。

这岂止是一个目标?也就从那一刻路遥先生开始了与生命的赛跑,踏上了“十年磨一剑”的远征。《平凡的世界》这部小说“三部,六卷,一百万字。作品的时间跨度从一九七五年初到一九八五年初,为求全景式反映中国近十年间城乡社会生活的巨大历史性变迁。人物可能要近百人左右。工程是庞大的。”这项庞大的工程花费了他六年时间,耗尽了他所有的心血。其中,准备工作就进行了三年。他阅读了一百多部长篇小说,分析作品结构,玩味作家匠心,确立小说大纲;阅读了大量政治、经济、历史、宗教、文化等方面的书籍;甚至还翻阅过1975年至1985年这10年之间的《人民日报》、《参考消息》、《__日报》与《延安报》;他也多次重返陕北故乡,进行生活的“重新到位”,加深对农村、城镇变革的感性体验。

“规模最大”的浩瀚巨篇从繁杂缜密的“基础工程”逐步铺展开来,也是在路遥不断进取和敢于攀登中得以升华。三次阅读《红楼梦》,七次阅读《创业史》。“ 工作量太巨大,没明没黑开始了这件枯燥而必需的工作,一页一页翻看,眼角糊着眼屎,手指头被纸张磨得露出了毛细血管,搁在纸上,如同搁在刀刃上。” 文学作品里那些优美的文字多数是给人带来想象和美感的,而这段文字,触动到我的酸楚,也是我翻开《早晨从中午开始》这部著作欲罢不能,一气读完和一直不能释怀的原因。文学创作,是孤独的个人劳动。有时需要一些出神入化的灵感,从而陷入极度的悲情里;有时苦思冥想,为无能而痛不欲生;有时一边写作,一边调整、变动、补充。这种无法改变的孤独与他强烈的参与意识,使他陷身于一种无法解脱的痛苦,投身于艰难之中,实行如此繁难的使命。

“人,不仅要战胜失败,而且还要超越胜利。”路遥在不平凡的坚守中战胜心中的隐痛,战胜冰冷和苦涩,每个词、每个人物、每个故事、每个章节、片段,就在那痛不欲生的挣扎里呼之欲出,让他为之感动、疯狂、为之喜怒无常,这就是一个不同凡响作家的独到魅力,也是当下电视剧《平凡的世界》热播,能够在亿万观众内心再度掀起“路遥热”的动因。无论时光如何流转,生活方式如何改变,人们对生活的无限热爱,对爱情的美好追求和对事业的耿耿坚守,都是永恒的话题,颇有共鸣,对人生再次产生思考,也给予了今天的我们极大的精神力量。

事实上,他在创作《平凡的世界》过程中,已经知道自己患上肝病。他也知道这样的作息并不利于身体康复,但他顾不了那么多了。在他写完第二部的时候,身体已经累的垮塌掉了,奄奄一息的他甚至想到死亡在逼近,他在病床上躺了多日,连说话的力气都没有了,哪里还有雄健的心力继续完成他第三部的伟业。他曾悲哀地想不能重蹈曹雪芹、柳青的覆辙倒在前进的路上,给著作、给自己留下遗憾。

试想今天的我们,身在网络发达的时代,查找资料,案头准备,不用动笔,百度一下便知天下事,比照作家的刻苦努力追求精神,都是值得我们学习与思考,值得推崇与借鉴的。特别是像他那样已经成名的作家,(《人生》已经获奖并被拍成电影,在当时极为轰动。)如果放在当下一定有一间工作室,有一个创作团队,至少有一台专供他写作的电脑,那个年代什么也没有,只有“一间用小会议室改成的工作间,一张桌子,一张床,一个小柜,还有一些无用的塑料沙发。”“多少天里,没和一个人说过一句话。白天黑夜,一个人孤零零地呆在这间房子里,作伴的只有一只老鼠。”

那个年代就是这般悲催与凄凉,而作家也绝非圣人,那种“极其渴望一种温暖,渴望一种柔情。整个身体僵硬得如同一块冰。写不下去,痛不欲生;写得顺利,欣喜若狂。这两种时候,都需要一种安慰和体贴。”尽管是作家,依然同我们一样,需要体贴,需要温暖,可是没有,什么也没有,可想而知他遭受着怎样的感情和精神的双重折磨,而他的文学创作又迫使他几乎脱离了家庭,脱离了社会,全身心地投入到自己“封闭式”的创作之中,别无选择地躲在甘泉县招待所,躲在__矿务局__煤矿医院的一间房子里,与“孙少平”、“田晓霞”们一起生活,一起哭,一起笑,一起梦幻……去____矿下井体验生活,让中国乃至世界更多的人了解煤矿,让更多的人走进大牙湾、走进孙少平、雷区长、走进安锁子这些普通矿工的平凡世界。作为煤矿企业的一名员工我再次向伟大的作家致敬!

当《平凡的世界》最后一字落定时,他一生最重要的时刻,路遥望着镜中苍老的自己泪流满面,长长的一声叹息“终于为全书划上了最后一个句号。把手中的那支圆珠笔从窗户里扔了出去。”我不知道这一举动表达了作家当时怎样的心情,随手向窗外用力扔出了他心爱的能够生花的诗笔,是过于欣喜?是终于攻克了人生的这座大山?还是自己对文学和众多的“路遥迷”有了最后的交代?这个举动已经使我潸然泪下。多少个孤独的夜晚,多少了阳光满地的中午,多少个烟雾中的紧锁眉头,多少个如痴如醉疯狂伏案笔耕的背影,多少个想念亲人的无眠之夜,

而他,为我们,为这个大千世界,塑造了高加林、刘巧珍、孙少平等那么多令人耳目一新至爱不已的艺术形象……1991年路遥凭长篇小说《平凡的世界》问鼎第三届茅盾文学奖,一年后,年仅42岁的他因肝病猝然离世,灵魂的灯盏过早地熄灭了。

“路遥一生活在自己悲壮的梦里”。 “他是自己把自己累死了。” 《路遥传》的作者厚夫这样回忆自己的故友。

《早晨从中午开始》通篇读完,深刻感受这一巨著诞生的艰难不易,参透领悟作家一路艰辛勇敢攀登的足迹,解读作家怀着一种对往事祭奠的心情,用他十年的青春和生命换来了《平凡的世界》的美丽绽放,用他十年的苦难雕琢了一颗晶莹璀璨的明珠。

从那一刻开始作文篇7

在人类所创造的符号体系中,语言无疑是表达概念的最重要的符号之一。索绪尔在谈到语言与其所表达概念之间的联系时曾用“能指”与“所指”来区别“音响形象”与这种“音响形象”所表示的“概念”[②]。事物的“概念”是事物在人类大脑中的反映,而“音响形象”则是人类表达这种概念的一种语言符号方式,即一种“能指”。

当类人猿进化为人类时,为了达到相互之间的交流,他们可以通过听觉器官接收信号,然后再通过发音器官传达信号。但我们必须承认,人类也可以通过视觉器官接受信号,然后再通过手或身体的某个部位的描画动作来传达信号。初民在生产实践中不仅使用听觉器官将劳动工具和劳动对象发出的声音记忆下来,而且他的视觉器官同样将劳动对象和劳动工具印刻在大脑皮层上,在与其他的人进行交流时,他可以用声音来表达,也可以用身体的各种动作主要是手势来表达。例如他要表达一个果实的概念,他可以发出果实被他抛掷时发出的“gululu”(后来成为“果裸”一词的来源)滚动声,也可以用手比划一下果实的圆形。因此,与“音响形象”一样,用手比划一个圆形也是一种“能指”。如果说前一种“能指”根源于人类的听觉器官和发音器官,那么,后一种“能指”则根源于人类的视觉器官和手,我们将前者姑称之为“听说器官”,后者姑称之为“视写器官”,当然这里的“写”是在广义上说的,不仅指写在纸上的,刻划在石头或陶器上的符号,也指诉诸视觉的空间动作。

一些人类学家多谈到现代“原始”民族存在着手势语,这正是由“视写器官”产生出来的。在初民那里,手、口同时与脑密切联系着,以致手和口实际上都是脑的一部分,无庸相互依傍,皆可以独立表达概念。列维—布留尔在《原始思维》一书中引述了许多例证:“在瓦拉孟加人那里,有时禁止寡妇说话达12个月之久,在这整个期间,她们与别人交谈只能通过手势语言。他们使用这种语言达到了如此纯熟的程度,以致在没有必要这样做的时候她们也宁愿使用这种语言”。“林肯港区的人们也象库贝斯克利克的土人们一样不出声地使用许多手势,这对他们的狩猎是十分必要的。他们利用手势,能够让自己的伙伴知道他们发现了什么动物,这些动物的准确位置在哪里。他们也用手势符号来表示一切种类的野兽野禽”[③]。布留尔在对大量的田野考察材料进行分析的基础上,得出了他的结论:“在大多数原始社会中都并存着两种语言:一种是有声语言,另一种是手势语言。应不应当这样假定:这两种语言并存,彼此不发生任何影响;或者相反,同一种思维由这两种语言来表现,而这种思维又是这两种语言的基础?后一种看法似乎更易于被接受,事实也确证了这个看法,喀申着重指出了有声语言和由手的动作表现的语言之间存在的那些相互关系。他指出,东南西北的次序和配置、数词的形成,在朱尼人那里来源于一定的手的运动。”[④]布留尔将根源于视写器官的手势称为“手势语言”显然不够准确,因为既是“手势”就不可能是“语言”,但他的思想内核中“两种语言”(手势语言和有声语言)的基础是同一种思维的看法则是极有见地的。为了证明“手势语言”根源于思维,布留尔又从手与脑的联系来说明用手说话可以无须依赖于听说器官:“手与脑是这样密切联系着,以致手实际上构成了脑的一部分。文明的进步是由脑对于手以及反过来手对于脑的相互影响而引起的”。

用手说话,这在某种程度上简直就是用手思维。因而,这些“手语概念”的特征必然在思维的口语表现中再现出来。在符号上差别如此巨大的两种语言(一种语言是由手势构成的,另一种是由分音节的声音构成的),在其结构和表现事物、动作、状态的方法上则又彼此相近。因此,如果说口头语言描写和叙述位置、运动、距离、形状和轮廓无微不至,那么,这正是因为手势语言也是用的同一些表现方法[⑤]。更有甚之,布留尔还认为有一部分分音节语言的表达是由“手语概念”决定的。他说:“用手势语言说话的人拥有大量现成的视觉运动联想供自由支配,而当人或物的观念在他的意识中出现时,这观念立刻就让这些联想发生作用。我们可以说,他是在描写它们的同时就想象着它们了。因而,他的分音节语言也只能够这样来描写。在原始人的语言中,给轮廓、形状、姿势、位置、运动方法赋予的意义,总之,给人和物的看得见的特点赋予的意义,即来源于此;按物的姿势(立、坐、躺)来对它们进行的分类等也来源于此。”[⑥]

“听说器官”和“视写器官”都是人类进行交际的最重要的器官,根源于这两者的符号也都是人类最重要的符号系统。人类在从动物进化到人的过程中,身体各个部位是同时协调向前发展的。当猿人进行直立行走时,手就被最早地分化出来,然后口腔和喉咙方能形成一个直角进而为语言的产生提供物质条件。手的灵活性既然足以使人类能够制造出各种各样的工具,这些工具中有一部分是模仿自然界的(例如石球模仿自然界的果实,尖状器模仿自然界的尖形物体),那么他们同样可以用这一双伟大的手,当需要向同伴们表达一些简单的概念时,描摹出物体的形状。而这种在空中比划的手势,只要他们刻划或写画在地上或者其他什么地方(例如石头或陶器上),就成为原始刻划符号和原始绘画。如果说听说器官产生的符号叫作语言符号,那么视写器官产生的符号就是写画符号,这两种符号系统都是初民用来表达概念和情感的工具,手势、原始刻划和原始图画同样是一种“能指”,这个“能指”所达到的对于事物概念的把握是通过“形”来实现的。

另外,聋哑人和盲人的符号表达也可以说明人类的听说系统的表达功能与视写系统的表达功能是处在同等重要的位置上的。盲人缺乏正常人的视写表达系统的功能,他可以用听说系统的功能来进行符号表达:聋哑人失去了听说功能,但他在视写方面得到了补充,他们在没有专门经过哑语训练的情况下,可以用类似我们上面列举的布留尔所说的方法,即用身体的各个部位——主要是用手势来进行符号的表达。

可见,听说系统和视写系统是人类进行交际的两个同时产生并行发展的符号系统。听说系统的有声语言符号与视写系统的手势符号(写画符号)是人类表达概念的两种最基本的“能指”。

国内学术界关于汉字起源主要存在着两种不同的看法:一是认为文字起源于原始刻画,一是认为文字起源于原始绘画。

在新石器时代的陕西西安半坡、临潼姜寨等地仰韶文化遗址中,山东章丘城子崖、青岛赵村等地的龙山文化遗址中,浙江良渚、江苏及上海马桥、青蒲菘泽等地的良渚文化遗址中,均发现出土的陶器上有一些刻划符号。一些学者认为这是最早的中国原始文字。例如郭沫若说:“彩陶上的那些刻划记号,可以肯定地说就是中国文字的起源,或者中国原始文字的孑遗。”[⑦]于省吾说:“这些陶器上的简单文字,考古工作者以为是符号,我认为这是文字起源阶段所产生的一些简单文字,仰韶文化距今得有六千多年之久,那么,我国开始有文字的时期也就有了六千多年之久,这是可以推断的。”后来,王志俊、陈炜湛、张光裕都赞同郭、于二老的观点,并各有发挥[⑧]。还有另一种观点,如中国科学院考古研究所,陕西省西安博物馆所编《西安半坡》认为这种陶器刻符“可能是代表器物所有者或器物制造者的专门记号”[⑨],但书中未加申述。近年来,有学者列举大量的例证,力证唐兰先生提出的“文字的起源是图画”的学术主张[⑩]。

我们认为,汉字起源于原始刻划还是起源于原始图画这两种相互矛盾的观点,在深层次上是一致的,它们皆由人类的视写器官发生。在中国,原始刻划与原始绘画的最早的考古资料虽然还有待于发现,但新石器时代彩陶纹饰中成熟的刻划符号与图画肯定有一个极为漫长的发展时期。从世界范围内来看,现在可以见到的人类最早的写画符号在旧石器中期就出现了。这一时期,尼安德特人已经能够用红色赭石在石板上描绘道道横条和丛丛斑点。在法国的利埃·穆斯特洞穴中,也发现了各种动物的断骨上面铸有丝丝横线,宛如图案雏型。在意大利、匈牙利和捷克斯洛伐克,都有与此相仿的文物出土[(11)]。这个时期,初民已经能够画一些简单的在采集和狩猎活动中所遇到的动植物图形,以及刻划一些极为简单的横竖道道来表达某种意思。而旧石器时代中期,按照摩尔根和恩格斯的说法,也正是“分音节的语言”产生的时期。据此,我们认为,语言和原始绘画和原始刻划产生于同一时期,而且,写画符号比语言的音响有着更为有力的考古实证。

汉字既然是从原始刻画与原始绘画直接发展而来,那么就可以说,作为汉字前身的写画符号和作为语言符号的汉语在时间上就是同时起源的。它们具有同等悠远的历史,它们是“同龄符号”,其区别只在于根源于人的两种不同的感觉器官。汉语是根源于人的大脑所指挥的听觉器官和口腔发音器官的交流,而汉字的前身写画符号则根源于人的大脑所指挥的视觉器官和手的交流。听觉和视觉器官是输入器官,口腔发音器官和手是输出器官,它们只起到一个操作作用。人类听说系统的符号与视写系统的符号皆根源于人类最初的生产实践,它们是同时产生的,有着同等的功能,而且对于表达概念具有互补性。汉字与原始写画符号虽然是两个概念,但写画符号却是汉字发生学的根据。因而就发生学的意义上可以说,汉字与汉语同时起源。

但是,关于汉语起源以后到文明时代的发展过程,我们实在是不甚了然。声音不能保存下来,因而汉语的早期音响形象无法推知,我们今天所知道的先秦古音,只是在原始语言不知道发生了多少变化以后的音响形象。而汉字的前身写画符号则不然,从石器时代就有一些刻划符号保存下来。语言在发展中隐去了它的历史,而作为文字起源阶段的刻划符号和原始绘画由于考古发掘材料的不断增多而显现了它的历史。这使我们今天的观念出现了一个很特殊的情况:我们可以将漫长的原始时代的人们所说的语言依然叫作语言,却将原始写画符号与文字区分开来,用两个不同概念来表达。假如我们将漫长的原始时代的刻划符号和原始绘画也叫作文字,我们就会觉得混淆了概念。于是,两个“能指”符号系统的表达就出现了不平衡;我们在思想中对于视写系统的符号作了过细的区分,而对另一个听说系统的符号没有作过细的区分。由于这种思维定势存在,我们现在就不习惯于将已经过细区分过的概念还原到没有过细区分的本来状态上去。这对我们认识汉字与汉语的关系很不利。因此,我们需要用一个“视写系统”概念来和“听说系统”相对应,于是我们对于问题的理解就要好得多了。我们只要将汉字看作视写系统的符号,把汉语看作听说系统,我们就能够明白汉字所属的符号系统与汉语所属的符号系统是同时起源的。

人类的视写符号系统和听说符号系统都来源于人类对客观世界事物的概念认识。既然如此,它们之间就具有密切的联系,初民可以用这一种表达方式,也可以用另一种表达方式,就看彼时彼地哪一种表达方式比较方便罢了。在最初阶段,这两个系统还是并列的、独立的,没有依附性。世界上古老的文字在其开始阶段,均走过了一段象形的道路,说明文字的开始阶段,是根源于人类的视写器官的。汉字也是这样。举“果”为例。“果”的发音为“gululu”,文字写作“”(甲骨文),在这里,两者都是“能指”。“所指”是同一个事物的概念,就是树上挂着的从花苞里长出来的圆圆的果实。也就是说,这两个符号的内涵和表现形式都是从人类的采集中所接触到树木的果实那里来的。所不同的是,“gululu”这一音响形象是根源于人类的听说器官,而“”则是根源于人类的视写器官,“”不是记录“gululu”这一音响形象的符号,它直接从事物的概念那里得到。这个汉字并不充当语言的附庸而可以直接表达概念。

但是,文字和语言这双重能指既然都是表达同一概念,那么就为这两者统一起来提供了心理上的依据。“”既是一棵果树的形状,又与“gululu”果实滚动的声音联结起来,念“果”(模仿“gululu”的声音)。在这里,文字并没有附属于语言,不是记录语言的符号,而是直接从客观事物中取得它的符号形态的。文字被当作记录语言的符号系统是由于文字在后来的发展过程中完成了一次变革所造成的。当人们发现说和写都表达思维中的同一概念时,他们为方便起见,就可以使两者联结起来。一般说来,运用语言表情达意省劲得多,随时随地皆可说出,于是语言便成为人类交际的最主要的工具,视写系统的符号退居次要地位。当语言发展出一个完整的音位系统以后,文字就更加望尘莫及了,这同时也为文字的变革提供了一个契机:可以将原先描摹事物形状的文字改换一下,使之成为记录语言的工具。这样一来,文字与语言就得到了统一,于是文字就成为语言的附庸了。美索不达米亚的图画文字开始不是拼音文字,而是表意的,字形与意义联系十分紧密,文字并不附属于语言而存在。后来产生了美索不达米亚字母取代了象形文字,文字成了记录语言的符号,是“符号的符号”。这是文字发展史上一次巨大的变革,这次变革是把原先由视觉器官产生的形的符号进行一番改造,由它来表示声音系统,便将两种“能指”统一到一起。人类将根源于视觉的原始刻划和原始绘画与根源于听觉的声音表达由原来的“并列关系”分割开来,进行位移,并且重新组合成“主从关系”时,文字就成为记录语言的符号体系。这次巨大的变革对西方文化影响极为巨大。美索不达米亚字母被称为“一个只发生过一次的发明”,“这种字母很早就传播到埃及、印度、希伯莱、阿拉伯,又经由西亚的腓尼基人带给克里特人。而为全希腊所接受,又通过希腊人的再创造,形成完备的拼音文字,再传播给整个欧洲。今日流行于世界的英文、法文、德文、俄文、希伯莱文、阿拉伯文、梵文,尽管彼此多有歧异,但其字母都大体来自同一渊源”[(12)]。

然而并非所有的文字都具备这种变革的条件,也不是所有的文字都需要这种突如其来的变革。古代欧洲和北非的一些民族的象形文字被字母文字所代替,是由当时的具体历史环境所决定。但是,中国这块土地上的农业经济的发展并不需要也不可能产生这种突然的完全摆脱原始传统的变化。汉字与汉语的关系的变革是不声不响地进行的。随着形声字的产生并且数量逐渐增加而在汉字中占据优势地位,这种变革悄悄地完成了。但即使完成变革以后,即汉字变成了记录汉语的符号体系,也还保留着较多的原始文化传统。中国的文字训诂学有“声训”和“形训”的“以声求义”和“以形说义”的方法,有力地说明了中国人是从声与形两方面去把握事物概念的。中国文字中由象形、指事、会意三法所造出的大量的字皆保留了从视觉器官取义的原始传统。纵然是形声字,虽然也注意到了“声”,但“形”始终是具有意义的。这是汉字与汉语之关系不同于西方文字与语言的关系的地方,也是汉字与汉语关系的特殊性。

把文字作为记录语言的符号系统这一看法在两千多年以前就产生了。亚里士多德说:“口语是心灵的经验的符号,而文字则是口语的符号。正如所有的人的书法并不是相同的,同样地,所有的人也并不是有相同说话的声音;但这些声音所直接标志的心灵的经验,则对于一切人都是一样的,正如我们的经验所反映的那些东西对于一切人也是一样的。”[(13)]亚里士多德所处的“轴心时代”是一个“反神话斗争”的时代[(14)],就是批判原始文化,进行理性文化的创造的时代,此时的一些思想家不去追溯事物的起源而只注重于现状。无论是西方还是中国,几千年来特别注重这个时代,将他们的思想奉为不可逾越的高峰。一代一代传下来,就成为一种文化传统了。文字是记录语言的符号体系的看法也就广为流传了。然而,这种观点并不符合文字与语言的全部关系史,而且,如果不考虑汉字与汉语关系的特殊性,一味套用西方的学术观点来看待汉字与汉语的关系,则有可能由片面性导致出部分的谬误。

注释:

①参见胡裕树主编《现代汉语》,上海教育出版社1987年版,第168页;高名凯、石安石主编《语言学概论》,中华书局1963年版,第186—187页。

②索绪尔《普通语言学教程》,商务印书馆1980年版,第101—102页。

③④⑤⑥列维—布留尔《原始思维》,商务印书馆1987年版,第151页,第153—154页,第155页,第156页。

⑦郭沫若《古代文字之辩证的发展》,载《考古学报》1972年第1期。

⑧参见高明《中国古文字学通论》,文物出版社1987年版,第35页。于说见《关于古文字研究的若干问题》,《文物》1973年第2期。王说见《关中地区仰韶文化刻划符号综述》,载《考古与文物》1980年第3期。陈说见《汉字起源试论》,载《中山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78年第1期。张说见《从新出土材料重新探索中国文字的起源及其相关问题》,载《香港中国大学学报》十卷,1981年。

⑨中国科学院考古研究所、陕西省西安半坡博物馆《西安半坡》,文物出版社1963年版,第197页。

⑩高明《中国古文字学通论》第35—37页及第38页以后。

(11)乌格里诺维奇《艺术与宗教》,三联书店1987年版,第27页。

(12)冯天瑜、何晓明、周积明《中华文化史》,上海人民出版社1990年版,第84页。

(13)亚里士多德《解释篇》,商务印书馆1959年版,第55页。

从那一刻开始作文篇8

观塔特克什阔腊斯岩刻画,须仰视才得见!它是1999年由新疆维吾尔自治区人民政府核准公布为自治区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它也是阿勒泰境内分布面积最大、保存数量最多、刻画内容最为丰富的岩刻画分布区之一。

在塔特克什阔腊斯岩刻画的460余幅个体画面中,它们以点线凿刻成剪影式图案,其最具特色的画面有:动物和骑手、射手、车辆以及狩猎场面。动物有北山羊、盘羊、马、骆驼、狼、狐狸、蛇等,其中羊的数量最多。比较典型的画面有:一幅为狩猎场面,长1.2米,宽0.4米,刻画有4人分别使用木棍和绳索在捕猎一头体形巨大的牛,绳索已经套中了牛颈,持木棍的人在击打牛的头部;而另一幅两人各抓一只北山羊的腿部,表明狩猎已经成功,左边刻画有一幅体形巨大的人物图像,这个巨人比另外6个人物的体形大了近3倍,人物刻画得极为夸张,两条短粗的双腿作奔跑状,一手扬起,另一手握一根粗大的木棍。一幅为步猎和射猎结合的景象,长1.4、宽1.1米,刻有聚集在画面右上部的马群,中下部的北山羊和盘羊群、狩猎的人物、鹿以及一个四边均呈半圆状凸起的图案,右下角有带有尾饰和头饰的4个人物,可能是伪装狩猎的一种形式。画面上部的马群中,有一名手持弓箭的人物在射杀一匹奔跑的马,手中的巨大弓箭几乎等高于身体,这幅岩画的刻画年代可能晚于早期狩猎岩画。

这些刻制在石头上的图画,是远古洪荒狩猎时期和原始部落文化的遗存。它表现的是永不重复的远古现实,记录的是先民们悠久的历史、当时的社会形态、、生活和习俗等等。是人类在劳动实践中创造的艺术瑰宝。它那古朴、粗犷、凝炼而又独特的文化内涵,是想象宏丽、言情浓烈、造型生动、意境深遂的无声史诗。看着岩画,思绪飘到了那个遥远的远古时代,一幅幅岩画犹如一页页历史的记忆,定格着一份份鲜活的生命;一片片岩画犹如一个个生命的祭坛,浸透着一种超越历史的生命图腾和崇拜。而又热烈的生命,在自然的旷野中尽现淳朴之美,让原本沉寂的自然因生命的存在而有了鲜活的色彩。当原始的尖锐利器在一片片岩石上划过,人类生命的印迹便被凝结成一幅幅生命的图画。冷冰冰的石头因原始人类的触摸,便具有了无限的温润,因有了生命的刻划而呈现出历史的沉重和艺术的光彩。也许就是那么不经意的一刻一画,却成就了无与伦比的生命杰作,它是生命的崇高之祭。人类用这样最稚拙单纯的手法,表现出最纯粹的生命图画。斑驳的岩画散发着那份无法言喻的原始生命激情。透过岁月和历史的阻隔,我们仿佛听到利箭的呼啸声,仿佛看到无数马、牛、羊在漫无天际的荒野上奔跑,漫长的岁月静静地流淌,当鼓角争鸣离我们渐渐远去时,游戏间,似乎仍依稀可见往昔喧腾的古战场。

吉木乃县的阿尔泰山南麓、萨吾尔山北麓等主要河谷坡地,在的岩石上均有岩刻画发现。几千年来,草原先民们在此繁衍生息,他们的生活、劳动、爱情和边陲特有的自然风光,形成了自己独有的特色文化。这些民族不但通过诗歌、传说和文字留下了自己的生存痕迹,而且也通过在山崖上刻画的方式,艺术地留下了他们的生活场景,留下了他们的历史。

仅仅在吉木乃县,只要有山的地方,几乎都有岩刻画的存在:别斯铁热克乡萨尔阿根村的吐玉克沟内,有小吐玉克沟岩画;托斯特乡喀拉乔克村、塔斯特河南岸,有克孜勒吐育克文字石刻;托斯特乡喀拉乔克村的山区低山带的山沟中,有唐巴勒岩画;喀尔交乡克孜勒阔拉村的喀拉萨依沟口,有喀拉萨依岩画;喀尔交乡阔克阔拉村的山沟中,有托海阔拉斯岩画;托斯特乡喀拉乔克村克孜勒阔拉冬牧场,有克孜勒阔拉一号岩画和克孜勒阔拉二号岩画;喀尔交乡萨尔布拉克村,有翁格尔阔拉岩画;吉木乃镇托盘村村南(县城东南约43公里),有依玛什阔拉斯岩画……

专家对吉木乃县分布的这些岩画进行了研究、分类。根据各个不同时期的生活内容和艺术风格,大致可分为四个重要时期:第一时期是青铜器时代及以前的岩刻画,第二时期是早期铁器时代至南北朝,第三时期是隋唐至五代时期,第四时期是五代以后。岩刻画的形成主要以第一二时期较为重要。第一时期:青铜器时代及以前。这一时期的岩刻画数量多、地点集中,所在的自然环境优美,多处在低山依水、傍泉的沟坡地带。这个时期的岩刻画多属于地表文物,刻痕的颜色呈现出发黑或赭色,且多已风蚀化,明显地出现了画石剥落,但就其艺术性来说是阿尔泰岩刻画中比较精彩动人的部分,所刻动物大多丰满生动,表现形式上较为灵活多样。第二时期:早期铁器时代至南北朝。这个时期所留下的岩刻画在数量上明显增多,所刻动物的身体逐渐开始变小,种类却在增多,表现形式上运用了粗线条的手法,雕刻简练、动感强,数只鹿队构成一个画面,开始运用夸张性的手法。

为什么岩刻画往往要画在人迹罕至的或悬崖或峭壁的地方?先民最初开始画岩刻画又是为了什么?也许正是岩画的种种不解之谜,才使得人们去探索与追求吧!

尤其是那红色的图式,似乎隐藏在携带着远古祖先信息的血液里,几乎所有的岩画都是红色。血一样,凝固为沉郁的腥红或青紫,被岁月刻蚀在岩石上。

红色,是猎人最想看到的颜色。他们寻来红色的粉末,调和进家畜的血或类似的黏结剂,画出他们希望向山神“交换”的猎物。红色,显然是让猎人最兴奋的颜色。

塔特克什阔腊斯岩刻画,它必定是猎人的艺术。岩画中,狩猎的场面层出不穷,特别是叙述了狩猎的不同方法(如围捕、伏击、弩射、矛刺、叉猎、设栅等)。岩刻画,则几乎都与狩猎有关,那些特征明显的野兽,就是猎人所熟知的猎物。它们也是部落狩猎文化的艺术写照,野兽之血激热着猎人的野性之血,也激起了他们的创作冲动。于是,一幅幅带血的岩画被雕刻在石头上,雕刻进历史里。

之前对于岩刻画的理解,总以为是原始人在放牧的时候,实在闲着无聊了,拿起手头的工具,在石头上作画,一不小心成为了艺术作品。当面对塔特克什阔腊斯岩刻画时,才明白:这些在石头上刻凿的图画,它是人类早期的造型艺术形式,是人类文化艺术、美术的先河。可以毫不夸张地说,岩刻画是世界上最普及的文化,是世界性的艺术语言。岩刻画留下的有效信息是什么?是古人想告诉后来人,还是当时的事件的见证?或许原始人的想法很简单,是我们把它复杂化了。可以说岩刻画是一个神秘与现实、简单与复杂的矛盾结合体。

上一篇:关于元宵节的来历范文 下一篇:包公断案的故事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