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氏的功效与作用范文

时间:2023-09-17 07:53:58

黄氏的功效与作用篇1

,发挥药效以治疗全身或局部疾病的给药方法。其主要方法有三:①保留灌肠法,

②直肠点滴法,③栓剂塞入法。近年来,许多学者采用直肠给药法治疗多种急、慢

性疾病和疑难病,取得了较好的疗效。本文仅将国内近年有关经直肠给药治疗泌尿

系统及男科疾病概况及直肠给药的吸收机制,作一综合分析。

1 经直肠给药治疗泌尿系统及男科疾病的进展

1.1 急性肾功能衰竭(简称急性肾衰)

急性肾衰是一种综合征。临床经验表明,应用以生大黄为主的中药煎剂保留灌

肠对肾功能衰竭有明显的治疗作用。颜氏[1]用中药灌肠(大黄、芒硝、桂枝、丹

皮、茯苓、泽泻、丹参、白茅根),随证加减,治疗急性肾衰26例,对照组16例单

用西药治疗,结果治疗组痊愈19例,好转5例,死亡2例;对照组治愈10例,好转、

死亡各3例。刘氏[2]等用大黄合剂(大黄、槐实、牡蛎、黄柏、细辛)保留灌肠3

0~60min,每日2次,治疗小儿急性肾衰48例,并同时用西药必需氨基酸、地塞米

松、速尿等,而对照组只用西药,结果治疗组的有效率为85.4%,而对照组为73.5

%,疗效优于对照组(p<0.01)。杨氏[3]等将45例小儿急性肾衰患者分为2组,其

中治疗组25例采用西医综合疗法加用大黄合剂灌肠及口服开博通,对照组20例只采

用西医综合疗法,7d后治疗组血尿素氮、血肌酐、血压和尿量等各项指标的变化均

明显优于对照组。说明大黄合剂灌肠加口服开博通能改善急性肾衰患儿的肾功能及

临床症状。

1.2 慢性肾功能衰竭(简称慢性肾衰)

慢性肾衰属中医学“关格”、“癃闭”、“溺毒”等病证范畴。麻氏[4]等

采用尿毒灵灌肠液(由大黄、桂枝、白茅根、牡蛎、生槐花等组成),每晚行保留灌

肠1次,每次150ml,并配合中药口服和少量西药治疗慢性肾功能不全309例,均未

采用肾上腺皮质激素及免疫抑制剂,亦未进行血液及腹膜透析,结果临床治愈62例

,好转233例,无效14例,总有效率为95.5%。而对照组93例服用中药并配合少量西

药治疗,总有效率为84.9%,两者差异显著(p<0.01)。邱氏[5]等用救肾汤(生大

黄10g,蒲公英30g,熟附子10g,当归5g)煎药液200ml,每晚保留灌肠1次。症状明

显及尿素氮、血肌酐显著增高者每日2次,3周为1疗程,并同时口服肾着汤,治疗

慢性肾功能不全56例,结果显效22例、有效28例。康氏[6]等将大黄10~20g、煅

牡蛎30g、蒲公英20g,用滚开水600~800ml浸泡30min,搅匀待凉至38℃左右,用

150~200ml低位灌肠保留20min,日1次,治疗慢性肾衰50例,症状缓解37例,血尿

素氮、血肌酐均值都有明显下降。孔氏[7]等采用中西药联合灌肠法对35例慢性

肾衰患者进行临床疗效观察,并设20例予中药灌肠合口服或静脉补碱、补钙治疗为

对照组进行比较分析,结果治疗组总有效率为80%,对照组总有效率为50%。廖氏[

8]等还对中药灌肠方治疗慢性肾衰的机理进行了研究,认为其疗效机制可能与其

降低血中mms、升高sod作用有关。大量资料及临床实践证明,中药直肠给药对慢性

肾衰的治疗,能够取得缓解病情、改善临床症状、延长生命的功效。

1.3 尿毒症

聂氏[9]应用附子、大黄、煅牡蛎,水煎100ml保留灌肠为主治疗尿毒症17例

,总有效率为76.5%。刘氏[10]取生大黄20g,黑大豆、六月雪、牡蛎各30g,取

煎液做保留灌肠,并静滴川芎嗪和口服益气活血排毒汤来治疗慢性肾炎尿毒症12例

,结果显效3例,好转7例,无效2例。鞠氏等[11]报道,采用中药加高渗腹透液

(4.25%b5185)治疗慢性肾功能衰竭尿毒症期的患者61例,治疗后血尿素氮、肌酐及

其清除率均有明显改善。此方法能明显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延长存活时间,是一

种值得研究和推广的方法。

1.4 小儿急性肾炎

刘氏[12]用单味大黄灌肠液保留灌肠治疗小儿急性肾炎,结果证明大黄灌肠

液对消肿、利尿、降压及改善肾功能等方面均有明显疗效。黎氏[13]也证实大黄

具有泻实、泻热、泻瘀、泻毒及“结肠透析”作用。岳氏[14]采用中药灌肠佐治

小儿急性肾炎68例,疗效满意,在口服中药的同时,用大黄15g、黄柏15g、芒硝1

0g制成汤剂保留灌肠。此方法安全有效,易被患儿接受,值得推广应用。

1.5 肾绞痛

徐氏[15]等用随机对照单盲法,以消炎痛栓剂为对照,用自制双氯灭痛胶浆

剂直肠给药治疗肾绞痛152例,其镇痛总有效率两组无显著差异,但镇痛起效时间

与对照组比较有极显著性差异,认为双氯灭痛是目前治疗肾绞痛的理想药物,其胶

浆剂经直肠给药,镇痛迅速有效,值得临床推广使用。

1.6 前列腺增生症(简称bph)

采用中药直肠给药是目前治疗bph的一个重要手段。余氏[16]根据辨证,血

瘀者以桂枝茯苓丸化裁,肾虚者以滋肾通关丸化裁,煎取300ml,每日2次,每次直

肠点滴150ml,治疗良性前列腺肥大20例,痊愈13例,显效7例。李氏[17]等采用

活血化瘀、通利水道之法,自拟启癃汤(大黄、益母草、王不留行、川牛膝、细辛

、苦参)保留灌肠治疗前列腺肥大尿潴留35例,总有效率为68.6%,认为该方有改变

局部炎症,消除尿潴留而达到通利小便之功效。近年来,中医学在bph的药物治疗

方面取得了可喜的成果,以中药中提取有效成分直接局部给药,痛苦小,副作用少

,直肠给药将是今后治疗bph的重要途径。

1.7 慢性前列腺炎(简称cp)

慢性前列腺炎是中青年男性的一种常见病、多发病,约占泌尿外科门诊病人的

1/3左右,本病属于中医的“白浊”、“劳淋”、“肾虚腰痛”范畴。由于前列腺

上皮的屏障作用,药物难以进入前列腺泡发挥有效的治疗作用,因而治疗效果不够

理想。近年采用直肠给药法来治疗cp,取得较好的临床疗效。田氏[18]等采用地

虎汤(地肤子、车前子、虎杖、木通、乌药、丹参等)保留灌肠治疗cp40例,而对照

组40例用本方水煎服,均15d为1疗程,其结果两组分别为痊愈28、20例,有效9、

10例,无效3、10例。张氏[19]等将大黄10g,芒硝12g,丹皮、桃仁、冬瓜仁各

9g,煎成100~150ml,作保留灌肠,治疗cp60例,47例痊愈,13例好转。谷氏[2

0]等用前列栓(含白花蛇舌草、王不留行、马鞭草、三七、穿山甲、虫等),每

日1~2枚睡前或便后将药栓推入直肠8~12cm处,治疗cp35例,每10d为1疗程。结

果痊愈21例,好转12例,无效2例。袁氏[21]等采用中药(黄连、黄柏、黄芩、黄

芪等)保留灌肠治疗cp46例,痊愈24例,有效率达82.6%,认为本法具有活血化瘀、

软坚散结、利窍通淋的作用。桂氏[22]等以中药煎剂复方毛冬青液肛门灌注治疗

cp107例,结果治愈32例,显效30例,好转27例,总有效率为83.17%。高氏[23]

采用乌梅汤加金黄散灌肠治疗cp28例,结果临床治愈7例,显效12例,好转5例。由

于慢性前列腺炎病情顽固,缠绵难愈,且易反复发作,目前采用直肠给药法治疗本

病的临床治疗治愈率并不高,如何提高其疗效,还需进一步研究和探讨。

2 直肠给药的吸收机制

现代医学已证实直肠的周围有丰富的动脉、静脉、淋巴丛,直肠粘膜具有很强

的吸收功能。直肠给药,药物混合于直肠分泌液中,通过肠粘膜被吸收,其传输途

径大致有三:其一,由直肠中静脉、下静脉和肛门静脉直接吸收进入大循环,因不

经过肝脏从而避免了肝脏的首过解毒效应,提高血药浓度;其二,由直肠上静脉经

门静脉进入肝脏,代谢后再参与大循环;其三,直肠淋巴系统也吸收部分药物。三

条途径均不经过胃和小肠,避免了酸、碱消化酶对药物的影响和破坏作用,亦减轻

药物对胃肠道的刺激,因而直肠给药大大地提高了药物的生物利用度。中医认为,

大肠包括结肠和直肠,其络脉络肺,与肺相表里,而“肺朝百脉”,所以药物经直

肠吸收后可通过经脉上输于肺,再由肺将药物运送到五脏六腑、四肢百骸,同时大

肠、小肠、膀胱同居下焦,肾主水液,司二便,从而为直肠给药治疗急慢性肾功能

衰竭提供了理论基础,酷似“透析”作用。并且前列腺紧邻直肠,经直肠给药可使

药物直达病所,又有局部热疗作用,不失为治疗前列腺疾病的一种有效方法。

3 前景与展望

从临床报道看,直肠给药对泌尿系统及男科疾病的治疗均有较好的疗效,有良

好的发展前景。这是因为:①操作简单,无创伤,病人乐意接受;②对不能吞服的

病员更适合此法给药;③药物在直肠吸收较口服为快,尤适宜于前列腺及盆腔疾病

的治疗;④中药灌肠方法简便,药源易得,价格低廉,特别适宜于在没有透析条件

下抢救肾功能衰竭的病人。总之,直肠给药法应用范围广泛,见效快,疗效可靠,

无明显不良反应和副作用,值得提倡推广。但截止目前,直肠给药多限于中药煎剂

或中成药稀释液,随制随用,除个别是栓剂外,尚缺乏规范化的中成药制剂和肛注

黄氏的功效与作用篇2

养心氏片是一种纯中药制剂,为糖衣片或薄膜衣片,除去包衣后显棕褐色;味苦。其采用上等药材,结合现代工艺,充分保留了黄芪、人参、丹参、葛根、淫羊藿、延胡索(炙)、山楂、地黄、当归、黄连、炙甘草等13味药物中的有效成分。

2、养心氏片的功能主治

养心氏片益气活血,化瘀止痛。用于气虚血瘀所致的胸痹,症见心悸气短、胸闷、心前区刺痛;冠心病心绞痛见于上述证候者。

3、养心氏片的用法用量

患者在服用养心氏片前需要详细阅读药品说明书,并且严格按照说明书的用法用量用药及遵医嘱,其中养心氏片的用法用量为口服,一次4-6片,一日3次。如果需要调整药物剂量,则需要在医护人员的指导下调整。

养心氏片的功效

1、养心氏片的功效与作用

养心氏片中,人参大补元气,益气强心;黄芪补气行滞;丹参活血祛瘀,通经止痛三者共为方中之诸药。辅以党参补中益气;当归养血活血止痛;山楂活血散瘀;延胡索活血行气止痛;葛根所含总黄酮能降低血压和脑血管阻力,增加脑和冠状动脉血流量,降低血管阻力,减少心肌耗氧量,对抗垂体后叶素引起的冠状动脉血管痉挛,改善心肌代谢,改善脑及冠状动脉循环等。佐以淫羊藿温补肾阳;地黄滋补阴液;灵芝补气益精,安神定志;黄连清心除烦。甘草补中益气,缓急止痛,调和诸药,为方中之佐使药。诸药合用,共奏扶正固本,益气活血,行脉止痛之功。

2、养心氏片效果怎么样

养心氏片治疗心绞痛效果不错。

养心氏片适用人群:

1、胸痹心痛是由于正气亏虚,饮食、情志、寒邪等所引起的以痰浊、瘀血、气滞、寒凝痹阻心脉,以膻中或左胸部发作性憋闷、疼痛为主要临表现的一种病证。

2、心绞痛:表现为胸骨后的压榨感,闷胀感,伴随明显的焦虑,持续3到5分钟,常发散到左侧臂部,肩部,下颌,咽喉部,背部,也可放射到右臂。有时可累及这些部位而不影响胸骨后区。用力,情绪激动,受寒,饱餐等增加心肌耗氧情况下发作的称为劳力性心绞痛,休息和含化硝酸甘油缓解。有时候心绞痛不典型,可表现为气紧,晕厥,虚弱,嗳气,尤其在老年人。根据发作的频率和严重程度分为稳定型和不稳定型心绞痛。

服用养心氏片的注意事项

1、养心氏片有副作用吗

养心氏片的副作用:尚不明确,方中药物都是临床上常用的中药,且治疗,副作用小,使用方便等优点,有需要的患者可以放心使用。具体的可以参考养心氏片的说明书。详情还可以看其他相关资讯,做到科学合理的用药。

由于药物成分中包含对胎儿有一定影响的中药材,所以孕妇不可以服用此药。而过敏体质者对该药也是要禁用的,以免发生过敏反应,给身体带来更多的伤害。

极个别患者在用药后可能会出现胃部不适的反应,故请遵医嘱用药。

2、养心氏片能否长期服用

黄氏的功效与作用篇3

关键词:养心氏片;室性早搏;美西律

中图分类号:R541.7 R289.5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672-1349(2011)08-0998-01

室性早搏是心血管疾病常见的并发症,同时也是心脏神经症最常见的表现。本研究旨在观察养心氏片治疗室性早搏的疗效及安全性。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择我院2008年1月―2009年12月住院患者,均经临床症状、体征、心脏多普勒超声、Holter等检查诊断为室性早搏72例。将72例患者随机分为两组。治疗组36例,男16例,女20例,年龄22岁~60岁;对照组36例,男17例,女19例,年龄22岁~60岁。两组患者性别、年龄、基础疾病方面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1.2 治疗方法 治疗组口服养心氏片(青岛国风药业股份有限公司生产)2片,每日3次;对照组予美西律口服150 mg,每日3次,4周后逐渐减量至50 mg,每日3次,观察时间均为6周。

1.3 观察指标 患者分别于第6周行24 h动态心电图、血常规、肝肾功能检测,以判断疗效及药物不良反应。

1.4 疗效判定标准 显效:室性早搏消失或减少90%以上;有效:室性早搏减少50%以上;无效:未达到有效水平;恶化:经治疗后比治疗前严重。

1.5 统计学处理 计数资料采用χ2检验。

2 结 果

2.1 两组临床疗效比较(见表1) 治疗组失访5例,共完成31例。对照组失访4例,共完成32例。治疗6周后,两组总有效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表1 两组临床疗效比较

2.2 不良反应 治疗组出现食欲不振1例,能耐受,对症治疗后缓解。对照组出现不良反应6例,其中肝功损害1例,恶心,呕吐3例,头晕、乏力2例。两组不良反应发生率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3 讨 论

养心氏片是由灵芝、黄芪、党参、淫羊藿、延胡索、当归、地黄、葛根、山楂、丹参等13味中药组成,具有益气活血之功效[1],其中黄芪、人参补心气,更能补气行血,气行则血行,肾为一身阳气之根本,淫羊藿益肾壮阳祛寒湿,且该药不甚燥烈,于黄芪、人参同用加强益气温阳之力;当归、丹参具有活血作用,且当归、黄芪合用则补气养血,使气血相生;延胡索行气活血止痛;甘草益气复脉,治疗气虚血少,心悸自汗,脉结代等症[2]。现代药理研究表明,黄芪、人参具有强心作用,使心肌携带氧能力加强,对抗多种心肌携氧能力增加,心肌收缩力增强,对抗多种心肌缺血及缺血再灌注模型所致损伤有明显保护作用。当归、丹参、延胡索、山楂、淫羊藿、葛根都能扩张冠状动脉,增加冠状动脉流量,对垂体后叶素引起的心肌缺血有保护作用,部分药物能降低心肌耗氧,尤其丹参可缩小心肌梗死范围,改善血液流变性,降低冠心病患者的血浆黏度,进而改善微循环。延胡索、黄连能改善心肌细胞的自律性,兴奋心脏增加冠状动脉血流量。地黄具有强心利尿降低血糖作用。全方标本兼治,气血兼顾,扶正固本,益气养血,温阳活血通脉,能调整心脏及整个机体气血的功能,以保证心肌的营养供应,改善心肌细胞的自律性,从而使心脏得到了双向调整,达到制氧结合的目的。

室性早搏多见于自主神经功能紊乱及冠心病患者,属于中医“心悸”的范畴。养心氏对气虚血瘀型心律失常疗效已得到了临床的肯定,气虚血瘀型心律失常与现代医学理论中自主神经紊乱及冠心病心肌缺血的临床表现是一致的。本观察结果表明,养心氏抗心律失常效果明显优于美西律,同时明显缓解患者临床症状,提示通过辨证论治采用中医中药治疗心律失常有其独特的优势,与其他抗心律失常药物比较,具有毒副反应低,临床疗效好的优势。

参考文献:

[1] 黄敏,李宏浩,张相年.养心氏片治疗舒张性心力衰竭的临床研究[J].中西医结合心脑血管病杂志,2009,7(2):135-136.

[2] 严冬,钱玉良,唐蜀华.养心氏对气虚血瘀型冠心病心绞痛患者ET、NO、CRP的影响[J].中西医结合心脑血管病杂志,2011,9(6):656-658.

作者简介:赵晓娣,现工作于黑龙江省齐齐哈尔市第一医院(邮编:161000);付琳,工作于黑龙江省齐齐哈尔市第一医院。

(收稿日期:2011-02-15)

黄氏的功效与作用篇4

尊敬的各位宗亲、及全体来宾:大家好!

在春节即将到来之际,我们迎来了宜丰县清溪黄氏宗祠落成的大喜日子,我内心十分高兴。首先谨让我代表铜鼓黄氏宗亲理事会以及天宝黄氏宗亲向清溪黄氏宗祠的落成表示最衷心的祝贺;对关心、支持黄氏宗祠建设工作的社会各界人士表示最衷心的感谢;对祠堂的建设付出辛勤汗水,作出重大贡献的青溪宗亲们致以最崇高的敬意!

"宗祠千秋,族望万代"."追根溯源修家谱,继往开来建宗祠".宗祠对一个氏族能起着稽考先贤文化、缅怀先贤美德、铭记先贤奋斗史的作用,同时也激励后辈去敦亲睦族、尊祖敬宗、弘扬祖德。宗祠它体现出中华儿女的民族自尊,历史自重和文化自信,黄氏宗祠它是传播我们黄氏优秀历史文化的阵地,是展示我们先贤优良传统文化的舞台。宗祠它能引导我们去探索黄氏源流,发掘黄氏人文,同时也是弘扬江夏黄氏爱国、爱族、孝道的窗口(江夏是黄氏的总称)。这便是我们筹建宗祠的目的。

但修建祠堂,不单是为了拜祭、缅怀、颂扬先祖功德,同时它也是我们黄氏家族血脉相连、亲如一家、兴旺发达的象征。有了祠堂,就有了供奉祖先、祭祀祖宗的场所;有了祠堂,也就有了团结宗族和联络亲情的纽带。祠堂是每个人灵魂深处的圣地。

今天,清溪黄氏宗亲修建了一座宗祠。据我初步了解,确实是来之不易。我也曾参加过多个国家、地区的宗亲人文交流,包含宗祠庆典、祭祖拜宗、谱碟编修等,见识过许多热心宗族事务的人,但黄和平宗亲是第一个让我特别受感动的人。他虽是一个以农耕为主的农民,但他能领悟到宗祠对一个宗族的凝聚作用,在宗亲们尚有异议的前提下,厚道朴实、坚守信誉、维护大局的他,勇敢地担当起了倡建宗祠的重任,在他的带领下,青溪黄氏宗亲同心协力,制定方案、筹措资金、督促建造,殚精竭虑、呕心沥血,付出了不可估量的心血和汗水,一砖一瓦都凝聚着宗亲们对先祖圣德的深情。黄和平宗亲是我们黄氏的骄傲,同时也是我们学习的榜样。

我黄喜林今天站在这里,面对黄和平等宗亲的盛举,我想说一句话,我想,这句话同时也应该代表着所有宗亲们的心声:天下黄氏一家亲,同宗共祖同血脉,在对待增强宗族凝聚力的事务上,每一位宗亲都应尽心尽力、竭尽所能,给予最大的支持!

宗亲们,今天利用这清溪宗祠庆典活动的机会,能够和各位相聚一堂,共叙亲情,我感到十分高兴。也希望各位宗亲在建设好宗祠的同时,爱护好、利用好宗祠,让清溪黄氏宗祠真正成为一个尊祖敬宗、慎终追远的庄严场所;成为一个孝亲敬友、和睦乡邻的和谐场所;成为一个教化子弟、培育美德的文化场所。

最后,向各位来宾拜个早年,祝各位来宾身体健康,万事如意!

2016年元月24日

更有椿楦崔我辈,笃行树德学吃亏!

——黄斌在4月2日黄氏宗祠落成庆典上的致辞

尊敬的各位来宾、各位宗亲乡贤:

大家上午好!

非常感谢黄运庚、黄伯康、黄昌勇、黄继东宗亲不辞辛苦来到这里,与我们一同见证大黄家岭黄氏宗祠的落成典礼于清明祭拜,也非常感谢很多远在外地的黄氏宗亲能在百忙之中专程赶回来参加这一场盛会,更感谢各位乡贤父老对黄氏宗祠的建设完工所给予的大力关注与支持。

作为黄姓一员,我曾于2009年参加了在武汉江夏区举办的"世界黄氏宗亲总会十届二次恳亲大会",随后又参加了河南潢川、固始举行的"潢川黄氏宗庙"、"固始黄氏大祠堂"落成庆典及大型晚会,来自海内外的3000多名黄姓精英齐聚一堂,盛况空前。

走遍天涯路,最爱家乡水。亲历这一场盛会,更引发了我对家乡的思念,对修建黄家岭黄氏宗祠的一些想法:黄姓作为当今中国大陆第七大姓氏 、台湾岛第三大姓氏、海外华人中第四大姓氏,一直有着源远流长的历史、光荣勤勉的传统,是否可以通过在家乡修建黄氏宗祠,从而达到两个方面的效果,第一:传承黄氏宗亲文化,弘扬黄氏千古芳德,为黄氏宗族提供一个祭祀先祖、举办宗族事务、修编宗谱、议决重大事务的重要场所;第二:振兴天门黄氏宗亲文化、密切黄家岭黄氏联系,吸引遍布国内的黄家岭黄氏宗亲积极回到家乡参与新农村的建设、积极改善黄家岭父老乡亲的生活品质?

出于这样的想法,兄弟黄毅热情很高,马上打电话,黄姚林也积极响应,于是基本思路定夺,终于在黄小明、黄协章诸位乡里热心人士共同沟通了这一思路,大家都很认同并支持,在各位的大力协助下,今天黄氏宗祠终于能够以崭新面貌出现在我们面前,这我感到非常欣慰,也非常高兴。也非常感谢黄协章、黄小明等各位的辛勤努力与无私奉献。

黄氏一脉,源远流长,天下黄姓,就是一家。希望我们的黄氏祠堂能够充分发挥它的价值,为家乡带来美好的变化,为我们的子孙带来长效的激励,从而让黄氏一脉更加繁荣昌盛、生生不息!

最后我以一首小诗与大家分享:

豫朝楚暮又何为?浪迹海涯黄岭堆;

更有椿楦崔我辈,笃行树德学吃亏。

祝父老乡亲,各位前辈、兄弟姊妹及后生身心康健、智慧人生。

黄氏的功效与作用篇5

1病因病机

杨氏等[1]认为,光敏性皮肤病与日晒息息相关,盛夏暴晒,毒热挟湿,蕴蒸肌肤,可出现红斑丘疹,甚至水疱,自感灼热、瘙痒、刺痛。若热毒入里,劫灼阴液,可见发热、头痛、恶心、谵妄。陈士铎《洞天奥旨》云:“日晒疮,乃夏天酷烈之日曝而成者也,必先疼后破,乃外热所伤,非内热所损也。大约皆奔走劳役之人,与耕田胼胝之农夫居多,若安闲之客,安得生此疮乎。”

1.1外因

《外科启玄》曰:“三伏炎天,勤苦之人,劳于工作,不惜身命,受酷日晒曝,先疼后破而成疮者,非血气所生也。”指出盛夏为本病的多发季节,表明“酷日晒曝”是本病的主要外因。陶氏等[2]指出,中医药所谓的“毒”即为《金匮要略心典》“邪气蕴结不解之谓”,认为在光敏性皮肤病的致病因素中,“光毒”为首要致病因素。“光毒”属于阳热之邪,过多受“光毒”侵袭,则会引起光敏性皮肤病。

1.2内因

陶氏等[2]认为,饮食不节也能引起光敏性皮肤病,尤其是植物-日光性皮炎。《素问·奇病论篇》指出“肥者令人内热”,过食肥甘,偏嗜饮酒,致使脾胃运化失职,湿热内蕴,加之外感光毒侵袭,内外热毒夹攻,则易引起光敏性皮肤病。

1.3不内外因

患者体质也是影响光敏性皮肤病发病的重要因素。由于禀赋不耐,腠理失去其防卫之功,以致不能耐受阳光照射,毒热之邪郁于肌肤,不得外泄而发病。一些学者认为,患者体质素实者多为阳盛、湿热或血热蕴结之体,当复感日光热毒,则易导致风热阻于肌肤、湿热蕴于肌肤或热入营血;患者体质素虚或病程日久,则肝气郁结,气机不畅,肝郁血虚易感光敏性皮肤病[3-4]。

2治疗

2.1治法

2.1.1清热凉血法

治疗光敏性皮肤病关键在于祛除阳热,热毒易入营血,故可用清热凉血之品祛除体内热毒。而又因患者体内多夹湿夹瘀,故可加入活血与祛湿之品。延氏[4]常用青蒿、白茅根、紫草、大青叶、牡丹皮、地肤子、金银花、野、地骨皮、茵陈等以凉血活血、清热解毒。林氏等[5]用口服茵蒿颗粒治疗光敏性皮肤病,其组方重用青蒿、泽泻、地骨皮以清热凉血除湿。韩氏等[6]用芍药地黄汤加味治疗日光性皮炎,大量应用清热凉血之品,如生地黄、赤芍、牡丹皮等。

2.1.2清热解毒法

光敏性皮肤病的致病原因可概括为光毒为患,故治疗时运用清热解毒之品可获得满意疗效;光毒袭于人体,病位在表,故又可加入解表之剂;也可加入除湿凉血祛风之品以祛除光毒引起的其他症状。马氏[7]采用自拟方银翘芩菊颗粒(方中重用清热解毒之品)治疗多形性日光疹,孙氏[8]在凉血药的基础上重用地骨皮、黄芩、青蒿等清热药,以达到凉血解毒、祛风利湿的作用,均获得满意疗效。

2.1.3疏风养血法

吕氏等[9]用消风散加减治疗多形性日光疹获得满意效果。消风散是疏风养血的代表方剂,光敏性皮肤病患者临床多表现为脱屑、瘙痒,治疗关键在于调理血脉,所谓“治风先治血,血行风自灭”,因而用消风散治疗能达到很好疗效。邱氏等[10]曾治1例难治性日光性皮炎,方用生地黄、当归、赤芍、蝉蜕等滋阴疏风、养血活血,患者病情得到长期控制。

2.2辨证论治

辨证论治是中医药诊疗的精髓,一些医家经过长期辨证论治的临床观察与实践,在确定证型的基础上,摸索出针对某一证型的方药,疗效显著。朱氏[11]将日光性皮炎分为2型论治。①热毒侵袭型:皮损处光红或有丘疹集簇,灼热刺痛、瘙痒,可伴身热、头疼、口渴、小便赤短,舌红,苔薄,脉滑数。治以金银花、紫花地丁、野、石膏、栀子等清热解毒泻火为主。②湿毒互结型:皮损处红斑弥漫,肿胀明显,水疱簇集,疱壁紧张,流滋糜烂,瘙痒,灼热,或有眼睑红,舌质红,苔薄黄或腻,脉滑数。治以泽泻、车前子、黄芩、黄柏、马齿苋等除湿解毒为主。周氏[3]将多形性日光疹分为4型论治。①风热阻肤型:面颊、手背等处起红色丘疹,或见黯红色稍隆起的浸润性红斑,自觉瘙痒,舌质红,苔薄黄,脉浮数,治以疏风清热,予自拟疏风消疹汤加减(荆芥、牛蒡子、蝉蜕、、浮萍等)。②血热挟风型:面部、颈部红色斑片,红肿明显,易见丘疹结节,自觉瘙痒,舌质红,苔薄黄,脉数,治以清热祛风,予自拟凉血消疹汤加减(生地黄、牡丹皮、牛蒡子、蝉蜕、蒺藜、连翘、金银花、大青叶等)。③湿热蕴风型:皮肤潮红,浮肿,出现丘疹、水泡、糜烂,结痂,舌微红,苔黄腻,脉滑数,治以散风清热、除湿止痒,予自拟清热除湿消疹汤加减(牛蒡子、蝉蜕、浮萍、苦参、苍术、薏苡仁、黄柏、马齿苋等)。④肝郁血瘀型:皮肤出现米粒至黄豆粒大丘疹、结节、苔藓样变,瘙痒剧烈,舌质黯红或有瘀点,苔薄,脉弦细,治以疏肝活血,予自拟疏肝活血消疹汤加减(柴胡、郁金、栀子、薄荷、桃仁、红花、鸡血藤、白鲜皮等)。黑氏等[12]将多形性日光疹分为3型论治。①血热壅肤型:暴露部位红肿,丘疹集簇成片,瘙痒,口干渴饮,大便干或正常,小便短黄,舌红,苔黄薄,脉数,予皮炎汤加减以清热解毒凉血;②湿热蕴阻型:皮肤潮红肿胀,其上出现丘疱疹、水疱、糜烂、渗出,舌红,苔腻,或微黄,脉沉濡或滑数,予龙胆泻肝汤加减清热利湿;③脾虚血燥型:皮肤红肿、伴角化浸润肥厚斑片、脱屑,纳呆,便溏,舌质淡,苔白腻,脉沉或缓,治以散风清热、凉血益气、活血化瘀,药用生地黄、青蒿、苦参、茯苓、黄芪、金银花、茵陈、红花、荆芥、防风等。

2.3中西医结合疗法

除单纯中药治疗外,近年来中西药结合治疗效果也非常显著,既能发挥西药“治标”作用,又能达到中药“固本培元”的效果。李氏[13]以清热解毒、凉血活血为法,内服自拟方(桑叶、桑白皮、炒黄芩、石膏、栀子、牡丹皮、赤芍、白茅根、土茯苓、薏苡仁等),外用自拟方(黄柏、地榆、茵陈、紫草)煎汤取药汁兑入冰片适量,置冷后用纱布浸透并加适量醋、蜂蜜,冷湿敷于皮损部,配合维生素C、葡萄糖酸钙、复方甘草酸苷静脉点滴降低毛细血管通透性,并将皮肤保护剂、抗生素、维生素外用制剂(10%氧化锌乳膏+红霉素软膏+维生素B6软膏)以1∶1∶1混合涂擦于皮损治疗慢性光化性皮炎22例,对照组17例单纯用中药,结果治疗组总有效率明显高于对照组。李氏[14]采用中西医结合单纯外治法(3%硼酸溶液或炉甘石洗剂冷湿敷后涂京万红烫伤膏)治疗日光性皮炎36例,疗效优于单纯应用百多邦、绿药膏、皮炎平软膏、丁酸可的松乳膏外涂的对照组,且其对晒伤后皮肤的疼痛缓解时间也明显少于对照组。宋氏[15]将维生素、抗组胺药、糖皮质激素类口服片剂按一定比例研末,中药冰片研末,共混于由清凉油、肤轻松软膏组成的基质中,组成自拟外用药膏“效灵膏”治疗日光性皮炎,临床涂抹于患处后,一般3d左右好转并结痂,待痂脱落后可痊愈。

2.4中医药外治疗法

中医药外治法是中医治疗皮肤病的一大特色,能使药物直达病所,迅速发挥临床效用。目前,光敏性皮肤病的外用治疗多采用单味中药外用、中药复方外用、中成药外用等。

2.4.1单味中药

谭氏[16]在应用负离子冷喷患处同时,运用马齿苋冷敷治疗日光性皮炎,以达到减轻皮肤红肿、减少皮肤渗出的作用,其临床总有效率达97.8%。仙人掌苦涩、性寒,具清热解毒之效,黄氏[17]应用仙人掌匀浆汁涂抹于日光性皮炎患者患处,其治愈率与有效率均高于外用炉甘石洗剂患者。高氏[18]以黄芩为主要成分制成黄芩防晒霜,临床应用于日光性皮炎患者,解热消肿,对皮肤起到防护作用。

2.4.2中药复方

陈氏[19]以金银花、连翘、大青叶、黄芩等煎煮后,清洗患处治疗药物日光性皮炎轻症,疗效良好。李氏[20]以青黛、乌贼骨、煅石膏组方治疗日光性皮炎,将其共研成粉末,以食用油调匀涂敷患处,起到清热解毒收敛之功。王氏等[21]将千里光、大黄放入医用酒精中浸泡后制成酊剂,用于治疗轻度日光性皮炎,用时以棉签蘸药液涂擦患处,效果良好。吕氏等[22]自拟苋菊苦甘汤(马齿苋、苦参、野、甘草)外敷治疗多形性日光疹,其有效率及治愈率均高于口服抗组胺药和维生素类药物并外擦派瑞松的西药组。

2.4.3中成药

龚氏等[23]应用马应龙麝香痔疮膏治疗日光性皮炎,用药后可明显减轻红肿渗出症状,疗效显著。刘氏等[24]应用紫草油烫伤膏(主要药物为紫草、地榆、白芷、金银花等)治疗日光性皮炎,使受紫外线灼伤后的患者皮损疼痛时间缩短,渗出减少,皮损愈合加快。刘氏等[25]应用复方苦黄喷雾剂(主要成分为苦参、黄柏)治疗日光性皮炎,效果满意,尤其适用于光毒与内蕴湿热相搏结者。

2.5非药物疗法

郭氏等[26]应用针灸拔罐疗法治疗多形性日光疹,取穴以“急则治标,缓则之本”为基本原则。皮疹急性期取穴多采用阿是穴及阳明经穴位(曲池、合谷、上巨虚、内庭等)以达到引阳热之毒外出,清解阳明湿热之效,并在肩髃、大椎、肺俞、大肠俞拔罐共奏清热祛湿之功。皮疹稳定期取肺俞、中府和脾俞、章门的俞募配穴,以达到调补肺脾的作用,拔罐取穴同前。临床还可根据患者不同体质及临床症状适当调整取穴。

3小结

目前,中医对光敏性皮肤病的病因病机认识日益深入,运用分型论治、辨证论治及中西医结合、中医外治及非药物疗法等对其进行治疗,临床有效改善了患者的临床症状,取得良好疗效,说明中医中药对光敏性皮肤病的治疗有一定的优势。但同时也存在一些问题,如各类光敏性皮肤病的发病及证候要素分布情况均缺乏确切数据和统计,各类光敏性皮肤病的体征差异、患者体质差异均未明确,某些皮肤疾病如银屑病、湿疹等因光敏感而加重或复发的机率或某些皮肤疾病发生光敏感的状况尚未涉及,且临床报道多为个人经验总结,缺乏统一辨证标准,没有明确的诊疗规范。这些都是值得进一步研究的领域和方向。

黄氏的功效与作用篇6

地中海贫血是一种发病率高,危害严重的单基因遗传病,也叫珠蛋白合成障碍性贫血,以慢性溶血性贫血为特征。该病广泛流行于地中海沿岸、中东至东南亚地区,在我国东南沿海和西南地区发病率较高,其中广西、广东、海南、云贵等地是高发区。其发病机理主要是由于常染色体的遗传缺陷,使血红蛋白珠蛋白肽链基因表达功能发生异常,非α肽链(βγδ)和α肽链合成率失衡,相对过剩的肽链沉积于红系细胞内,从而导致溶血、贫血和无效造血的发生。

地中海贫血的主要类型有α-地中海贫血和β-地中海贫血,它们又各自分为多个亚类。临床上患者常表现为面色苍白或萎黄、头晕、心悸、唇舌色淡、脉沉细或虚数等贫血症状;有的还表现出黄疸、皮下出血等溶血症状;此外患者还多伴有不同程度的腹部膨隆、肝脾肿大、发育较差、头颅方大、颧骨突起、鼻梁凹陷、眼距增宽等体征。

中医古籍中对地中海贫血虽无专门论述,但历代医家多根据患者的临床表现将该病归属于中医“血证”、“童子劳”、“虚黄”、“积聚”、“五软五迟”等范畴。笔者搜集了近20年来国内中医药方面有关地中海贫血的文献报道,分别综述如下。

1 病因病机、辨证分型

王氏等[1-2]先后共治疗100例地中海贫血(40例血红蛋白H病,60例β-地中海贫血),均辨证为肾阴虚型。认为地中海贫血的主要病机为肾阴虚,肾虚必致脾弱,气血生化乏源。孙氏[3]治疗1例β-地中海贫血,辨证为心脾两虚、气血双亏、先后天皆不足。认为地中海贫血的发生与先天之本——肾有密切关系。程氏[4]治疗1例血红蛋白病复合β-地中海贫血,辨证为心脾两虚、脾不统血。认为该病乃脾虚气血生化无源,血虚不能养心所致。王氏等[5]治疗1例β-地中海贫血,辨证为气血亏虚,肝肾精亏。认为肝与肾,肝藏血,肾藏精,精血互化,精亏则血虚;气与血,血为气之母,气为血之帅,气虚则血虚。朱氏[6]治疗1例β-地中海贫血,辨证为脾肾两亏。认为该病为禀赋薄弱,阳不生阴,精血匮乏所致。吴氏[7]治疗1例α-地中海贫血,辨证为虚劳之血虚证。金氏[8]治疗1例地中海贫血,辨证为脾肾阳虚,先后天并缺。认为因骨髓不充,无以生血,水谷不运,无以

奉心化血,脾虚血无所统摄,致皮下出血,血行不畅,久积聚瘀为癥。邓铁涛 [9]治疗1例β-地中海贫血,辨证为虚劳之血虚、肾元不足。吴氏等[10]根据β-地中海贫血的临床特点,认为该病即虚劳、血虚,病机上既有肾精亏虚、脾肾两虚、精血不足,又有黄疸、积聚。

总之,大多数医家都认为地中海贫血的病因与先天禀赋不足,后天失养有关,病变多累及肾、脾、心、肝以及气、血、阴、阳等,在病机上既有肾虚、脾虚、肝虚、心虚、气虚、血虚、阴虚、阳虚等本虚之证,又有湿热、气滞、血瘀、出血等标实之证,虚实夹杂、证候错综复杂是其特点。

2 中药研究与应用

2.1 单味中药提取物

黄氏等[11]用山莨菪碱(654-2)治疗β-地中海贫血20例,疗程为3个月,其中15例有效,红细胞平均增加0.47×1012/L,血红蛋白平均增加13.2 g/L。杨氏等[12]在筛选多种药物对K562细胞(人红白血病细胞)珠蛋白基因表达的影响时,发现山莨菪碱可明显提高γ珠蛋白基因表达,其作用机制与细胞分化有关。张氏等[13]用阿魏酸钠治疗20例地中海贫血(α-地中海贫血12例,β-地中海贫血8例),临床贫血症状有改善,血中脂质过氧化产物MDA明显减少。地中海贫血患者红细胞内相对过剩的α链或β链,较正常红细胞血红蛋白更易发生自身氧化,产生并释放大量超氧阴离子,导致红细胞膜发生脂质过氧化而受损伤、破坏以致溶血。黄氏等[14]用从红参中提取的颗粒纯品——抗氧化Ⅱ号(AA2)治疗HbH病14例,其中10例临床贫血症状有改善,Hb及RBC增加。

2.2 中药复方

赖氏[15]采用黄根汤加味治疗地中海贫血36例,除3例极重型不能坚持治疗外,其余33例患者血色素均保持在70 g/L以上,有效率为91.6%。夏氏等[16]采用归蓉补血剂治疗地中海贫血8例,其中2例血虚症状消失,6例血虚症状好转。王氏等[1-2]采用生血汤治疗血红蛋白H病40例,所有病例有不同程度的食欲增加,精神振奋,乏力缓解,肝缩小28例,平均1.5 cm,脾缩小25例,平均2.0 cm。治疗β-地中海贫血60例,其中57例Hb上升,平均上升16.0 g/L,有效率95%,12例肝肿大中8例明显缩小,平均0.5 cm,43例脾肿大中25例明显缩小,平均2.5 cm。吴氏等[10,17-18]自1989年起先后采用补肾益髓法的代表方益髓生血灵治疗β-地中海贫血,到2005年已累积治疗了156例,有效率92.90%。患者服用3个疗程后,有效病例临床症状改善,精神好转,食欲增加,不易患感染性疾病,肝脾有一定程度缩小,Hb、RBC、Ret、HbF不同程度增加。在临床研究基础上,又从整体效应、基因突变与疗效的关系、调控珠蛋白基因表达等不同层面对益髓生血灵的疗效机理进行了深入研究。研究表明,中药治疗不改变患者的基因突变型,但能明显促进功能基因表达[18];可促进γ珠蛋白转录和表达,诱导HbF合成,从而代偿β-珠蛋白基因功能缺陷[19]。孙氏[3]采用归脾汤化裁治疗1例重型β-地中海贫血,表明该方具有健脾宁心、补气养血、先后天同补之功效。程氏[4]以归脾汤加味治疗1例血红蛋白病复合β-地中海贫血,治疗后患者血红蛋白保持在80~86 g/L。王氏等[5]以归脾汤加减治疗1例β-地中海贫血,服药后病人病情平稳,面色红润,血红蛋白100 g/L。朱氏[6]治疗1例β-地中海贫血,首方采用理阴煎加味(熟地、菟丝子、枸杞、山药、党参、当归、莲子、淫羊藿各15 g,天冬、白芍各12 g,五味子、鹿角胶各10 g,黄芪30 g,益智仁6 g,茵陈24 g);二诊首方去枸杞、熟地黄、白芍,加板蓝根、山楂、白术,嘱常服龟、鳖、胎盘;三诊首方加沙参、桔梗、龙眼肉、炒螵胶。加味理阴煎具有补肾健脾、助阳生阴之功效,加茵陈、板蓝根清热利湿,龟、鳖、胎盘填精生髓。吴氏[7]用当归补血汤加味治疗1例α-地中海贫血。该方具有益气生血之功效,方中重用红孩儿,该药可活血、补血、止痛、散气。金氏[8]治疗1例地中海贫血,临证时以健脾补肾、壮骨充髓、活血化瘀为法,采用自拟方灵活加减,方一:鹿胶、白术、炙甘草各6 g,杜仲、怀牛膝、续断各10 g,党参15 g,熟地黄、茯苓各12 g;方二:鹿胶、补骨脂、炙甘草、土鳖虫各6 g,巴戟天、何首乌、黄芪各10 g,砂仁3 g,熟地黄15 g。两方均加(炒)地稔根、岗稔子、黑老虎各15 g,交替服食。方中(炒)地稔根、岗稔子、黑老虎具补血、活血、祛瘀、止血等功效。邓氏[9]以益气养血,补肾培元为法,采用自拟方(党参、白术、茯苓、枸杞子、补骨脂各9 g,黄芪、当归各12 g,川芎、炙甘草各3 g,巴戟天6 g,肉桂0.5 g)及丸剂(鹿茸1.8 g,高丽参30 g,白术45 g,黄芪60 g,干姜、锁阳、巴戟天各18 g,当归头30 g,川芎、鸡内金各24 g,炙甘草12 g,紫河车1具)治疗。该方在益气养血药的基础上,以鹿茸峻补肾之精血,高丽参补气健脾,固本培元,加肉桂以温肾,枸杞子、补骨脂、巴戟天、锁阳、紫河车补肾益精生血。患者服药100 d后,血红蛋白为118 g/L,唇色红润,头晕、心悸症状消失。

总之,采用中药复方治疗地中海贫血,目前除少数临床报道已积累了一定数量的病例外,大多数均为个别案例报道。在地中海贫血的治疗上,医家多以益气补血、补肾健脾为主要治疗原则,同时还根据患者的病情辅以活血化瘀、利湿退黄、凉血止血等治标之法,因此在方药的使用上,或以当归补血汤、归脾汤等经方进行加减,或根据患者的证候自拟方药进行治疗,遣方用药仍不离其宗。   3 结语

对于地中海贫血的治疗,目前临床上尚无确切有效的治疗方法,主要以输血和同时使用除铁剂为主。但定期输血费用较高,一般家庭难以长期承受,同时长期输血易产生一些相应的并发症。烷化剂治疗不良反应大,骨髓与干细胞移植受髓源和配型限制,且费用高,很难普及。基因治疗是个方向,但同源重组问题尚未解决,用于临床尚待时日。国外没有植物药治疗地中海贫血的报道,中药治疗地中海贫血是中医药治疗疑难病领先的优势项目研究。中国中医科学院用补肾益髓法的代表方益髓生血灵(胶囊、颗粒剂)在广西高发区治疗β-地中海贫血取得了领先的临床研究成果,显示出中药治疗地中海贫血的优势与前景。

虽然目前对于地中海贫血的中医药治疗,已进行了一些初步的临床研究,但应用中医理论来系统研究该病的发病机理、证候演变规律、分期分型、以及辨证治疗原则、方法等,今后还需做进一步工作。

【参考文献】

[1] 王小超,陶丽菊,陈诗强.生血汤治疗血红蛋白H病40例[J].山东中医杂志,2001,20(9):533-534.

[2] 王小超,陶丽菊,陈诗强.生血汤治疗β-地中海贫血60例报告[J].右江民族医学院学报,2003,25(6):853.

[3] 孙锦乡.重型β-地中海贫血治验[J].新中医,1991,23(10):19.

[4] 程小蓉.归脾汤治验2则[J].四川中医,1997,15(7):38.

[5] 王子平,许世杰,冯启华.中西医结合治疗海洋性贫血1例[J].陕西中医,2004,25(9):814.

[6] 朱胜典.加味理阴煎治疗地中海贫血一例[J].福建中医药,1985,16 (1):42.

[7] 吴月娥.一例地中海性贫血治验[J].江西中医药,1987,20(3):32.

[8] 金 锋.金佐时老中医诊治奇难杂症经验简介[J].新中医,1986,18 (11):3.

[9] 冯崇廉.邓铁涛教授临证验案2则[J].新中医,2003,35(4):15.

[10] 吴志奎,张新华,王 蕾,等.益髓生血灵治疗β-地中海贫血症92例临床研究[J].中国中医药信息杂志,2004,11(4):292-294.

[11] 黄有文,王荣新,蔡利群,等.山莨菪碱(654-2)治疗β-地中海贫血的临床研究[J].中国优生与遗传杂志,1997,5(6):93-94.

[12] 杨克恭,何 平,陈松森,等.两种新的激活γ珠蛋白基因的中药——盐酸山莨菪碱(654-2)和三尖杉酯碱[J].生物化学杂志,1994,10(3):285-290.

[13] 张 锦.地中海贫血的治疗[J].中国实用儿科杂志,1999,14(5):306-308.

[14] 黄有文,王荣新,查丹玉,等.血红蛋白H病的临床诊断和中药治疗[J].实用儿科临床杂志,1996,11(4):211-212.

[15] 赖祥林.黄根加味治疗地中海贫血36例临床观察[J].中国中医药科技,1996,3(1):44.

[16] 夏洪生,杜 新,张永锋,等.归蓉补血剂在临床上的应用[J].深圳中西医结合杂志,2000,(2):76-77.

[17] 吴志奎,张新华,李 敏,等.益髓生血颗粒治疗β-地中海贫血156例临床观察[J].中国中西医结合杂志,2006,26(4):352-354.

[18] 吴志奎,方素萍,张新华,等.补肾益髓法治疗β-地中海贫血症临床研究[J].中医杂志,2003,44(12):916-918.

黄氏的功效与作用篇7

【关键词】 王氏保赤丸;肠道黏膜;肝脏毒性;小鼠

effect of wanshibaochiwan on intestine and liver of antibiotic-induced intestinal dysbacteriosis mice li jian-ting,kuang zao-yuan,song shan-shan,et al (department of microbiology and parasitology,guangzhou university of chinese medicine,college of fundamental medical science,guangzhou 510405,china)

abstract:objectiveto observe the change of wanshibaochiwan (wsbcw) in the intestine and liver of antibiotic-induced intestinal dysbacteriosis mice,and provide data and evidence for proper use of it in clinic.methodantibiotic-induced intestinal dysbacteriosis mice model group and wsbcw groups of various doses were made to compare the morphology of their intestine and liver between groups and with normal mice.the mice were given gastric lavage for 14 days by high dosage,middle dosage and low dosage wsbcw[147 mg/(kg·d),49 mg/(kg·d),17 mg/(kg·d)]in wsbcw groups,and lincomycin (0.4 ml/d ) in model group,ns(0.4 ml/d) in normal group.the structure of appendix and small intestine,liver were examined after 14 days.resultsthe congestion,flattening,shortening,atrophy,and lodging of small intestinal villosity microvessels of mice that showed in model group were not showed in 14-day wsbcw groups.the intestinal mucosa were relatively complete in all doses wsbcw groups compared to model group.there were more inflammatory infiltration in mucoderm in high and medium wsbcw groups,but with lengthening of small intestinal villosity microvessels,and increasing of goblet cells.pathological observation showed that all doses groups of wsbcw did not damage ileocecal junction.liver cell damages were found in medium and high dose wsbcw groups,but the damage was very slight in low dose group.conclusionwsbcw is safe and even shows protective effect to intestinal tract,but shows hepatotoxicity,patients with liver injury should be cautious when using it.

key words:wangshibaochiwan;intestinal mucosa;hepatotoxicity;mice

赤丸由大黄、黄连、川贝、制南星、生姜淀粉、荸荠粉、巴豆霜、朱砂组成,具有清热泻火、泻积导滞、化痰平喘等功效。临床用于小儿消化系统和呼吸系统的治疗,近年亦用于成人的消化系统疾病治疗[1]。其作用机制研究多侧重于胃肠动力学及脾虚证方面[2-4],因该方面的主要作用在于其清热泻下功能,本研究旨在探讨长期应用该药是否会导致消化系统功能紊乱、肠道黏膜损伤,以及对肝脏的毒性作用,为其在临床上的合理用药提供实验依据。

1 材料与方法

1.1 材料

1.1.1 动物:spf级昆明种小鼠,体重18~22 g,雌雄各半,购自广东省医学实验动物中心,许可证号:scxk(粤)2008-0002,实验动物质量合格证号:粤监证字2008a022。

1.1.2 药物与试剂:①盐酸林可霉素注射液(天津药业集团新郑股份有限公司,国药准字h41021052,产品批号:090101);②王氏保赤丸(中国南通精华制药股份有限公司,国药准字z32020645,产品批号:080703)。

1.2 方法

1.2.1 动物分组及给药:昆明种小鼠30只,随机分为5组:正常组、模型对照组(抗生素造模)、王氏保赤丸低剂量组、王氏保赤丸中剂量组、王氏保赤丸高剂量组,每组6只。正常组给予生理盐水灌胃,0.4ml/d。模型对照组给予盐酸林可霉素灌胃,0.4 ml/d。王氏保赤丸低剂量组给予王氏保赤丸灌胃,17 mg/(kg·d);王氏保赤丸中剂量组给予王氏保赤丸灌胃,49 mg/(kg·d);王氏保赤丸高剂量组给予王氏保赤丸灌胃,147 mg/(kg·d)。共灌胃14 d。以上各组均全天供应充足饮水,每晚10点后禁食,次日8时灌胃后给予充足饲料。

1.2.2 形态行为观察:每天观察和记录各组小鼠外形、活动、饮食与排便情况。

1.2.3 病理检查:取各组小鼠肝脏、小肠及回盲部用生理盐水冲洗后放置4%多聚甲醛中过夜,行he染色,观察病理损伤。

1.2.4 血液分析:取各组小鼠全血放置抗凝管中,血液分析仪分析白细胞、红细胞及血小板等计数情况。

2 结果

2.1 形态行为情况:正常组及王氏保赤丸低剂量组、中剂量组小鼠饮食正常,行动活跃,被毛平整光滑,粪便正常。王氏保赤丸高剂量组小鼠摄食量下降,精神状态一般,行动欠活跃,大便稀软。抗生素对照组小鼠摄食量下降,精神萎靡,行动迟缓,被毛无光泽,畏寒扎堆,大便稀湿。

2.2 病理观察结果

2.2.1 小肠病理观察结果:正常组小肠绒毛粗大,表面黏膜上皮完整,杯状细胞较多。模型组:小肠绒毛充血,肠绒毛变平、变短、萎缩、倒伏,小肠绒毛轮廓不清,部分腺上皮脱落。王氏保赤丸低剂量组:肠黏膜上皮较完整,杯状细胞较多,黏膜固有层可见炎性细胞浸润。王氏保赤丸中剂量组:肠黏膜较完整,黏膜固有层见较多炎性细胞浸润。王氏保赤丸高剂量组:小肠绒毛变长、杯状细胞增多,固有层见炎性细胞浸润。见图1~5。

2.2.2 回盲部病理观察结果:正常组回盲部表面黏膜光滑,上皮完整,杯状细胞较多。模型组:肠黏膜萎缩、变薄,部分黏膜脱落、缺失。王氏保赤丸低剂量组:肠黏膜上皮较完整,杯状细胞较多。王氏保赤丸中剂量组:肠黏膜上皮较完整。王氏保赤丸高剂量组:肠黏膜上皮较完整,杯状细胞增多。见图6~10。

2.2.3 肝脏病理观察结果:正常组小鼠肝小叶结构清晰,肝细胞索排列整齐,呈放射状,肝窦正常,胞核结构清晰。模型组肝脏实质扩张充血,肝小叶结构不清,肝细胞索紊乱。 肝细胞排列拥挤,界限不清,广泛浊肿,胞浆、胞核淡染,出现散在和片状气球样变,可见点状坏死和炎性细胞浸润及细胞内淤胆。王氏保赤丸低剂量组肝小叶结构清晰,肝细胞索排列整齐,呈放射状,肝窦正常,胞核结构清晰,汇管区以及肝细胞之间可见散在炎性细胞浸润。王氏保赤丸中剂量组肝小叶结构不清,肝细胞索紊乱。肝细胞排列拥椒,界限不清,广泛浊肿,胞浆、胞核淡染,出现散在和片状气球样变,汇管区以及肝细胞之煎可见较多炎性细胞浸润。王氏保赤丸高剂量组肝窦扩张充血不明显,肝小叶结构不清,肝细胞索紊乱。肝细胞排列拥挤,界限不清,广泛浊肿。见大量炎性细胞浸润及肝细胞内淤胆。见图11~15。

2.4 血液分析结果:各组小鼠血液分析结果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3 讨论

长期以来,对苦寒类中药的正确服用是人们关心的问题,长期服用三、或含有大黄、黄芩、黄连等苦寒类中药会导致胃肠功能下降,肠道菌群紊乱,其结果与长期使用抗生素会导致肠道菌群失调,胃肠吸收功能障碍结果类似[4-6]。如何合理配伍中药,使其功效最大化而不良反应最小化是一个值得探讨的课题。王氏保赤丸系清代通州名医王胪卿祖传几世的秘方,由北京中医药大学王绵之教授监制的纯中药制剂,在临床上已应用100余年,广泛用于小儿厌食、呕吐、腹泻、便秘等胃肠功能紊乱,其疗效确切,已成为家庭必备药物,但对其长期应用是否有不良反应及注意事项较少研究。本研究从使用不同剂量王氏保赤丸予小鼠灌胃与使用抗生素致小鼠肠道菌群失调组对比,观察其形态行为、肠道黏膜和肝脏的病理变化情况,为中药的合理配伍、正确使用及注意事项提供实验依据。

从本次实验结果看,除王氏保赤丸高剂量组小鼠出现摄食量下降、活动减少、及排便质量稀软外,中剂量组与低剂量组无明显改变。小肠病理结果提示王氏保赤丸高、中、低剂量组均未出现抗生素组的小肠绒毛充血、变平、变短、萎缩、倒伏等现象。与模型组对比,中高剂量组肠黏膜均较完整,黏膜固有层虽见较多炎性细胞浸润,但小肠绒毛均有变长、杯状细胞增多;可见该药对小肠黏膜有一定保护作用。回盲部的病理结果亦提示该药高中低剂量组对回盲部均无损伤。与黄连解毒汤长期大量使用会造成肠壁水肿现象相比[4],王氏保赤丸中虽有大黄、黄连等苦寒药,同时亦配伍了干姜、巴豆霜、制南星等辛温之品以制约,避免寒凉太过损伤阳气。全方寒温并用,既保存了大黄等苦寒药物的清热泻下作用,又增强了对肠黏膜的保护作用。该药经灌胃14 d后高、中、低剂量组小鼠肠道黏膜均未出现损伤,高剂量组小鼠摄食量下降,大便稀软,小肠绒毛变长、杯状细胞增多,固有层见炎性细胞浸润,回盲部肠黏膜上皮较完整,杯状细胞增多。说明该药既有清热泻下作用,对肠道黏膜又有保护作用。而肝脏病理结果显示王氏保赤丸高、中剂量组对肝细胞均有损害作用,低剂量组对肝细胞损害较轻微,提示该药有一定的肝毒性,肝脏损伤者应慎用。

【参考文献】

[1] 鲍志祥.王氏保赤丸的药理研究及临床应用概况[j].上海中医药杂志,2001,35(12):42.

[2] 王爱云,陆 健,刘竞天.王氏保赤丸对实验性“脾虚证”小鼠治疗作用的研究[j].上海中医药杂志,2004,38(8):53.

[3] 李 旋,陈 燕,孙小玉,等.王氏保赤丸的胃肠道调节作用的研究[j].北京中医,1999,18(5):59.

[4] 罗海华,董 姝,周 红,等.黄连解毒汤对小鼠肠黏膜组织结构的影响[j].长春中医药大学学报,2009,25(1):14.

[5] 张亚群,王 沛,王仁杰,等.肠道菌群失调对小鼠脾脏的影响[j].华北国防医药,2005,17(4):859.

黄氏的功效与作用篇8

中图分类号:R57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7-2349(2008)01-0040-03

反流性食管炎(RE)是因胃、十二指肠内容物反流人食道而引起的食管粘膜炎性病变,严重者可合并食管溃疡或狭窄,临床上多表现为灼热、疼痛、反酸、嗳气、恶心呕吐等症状,属中医学噎膈、吐酸、胃痞、胃痛、梅核气、反胃、胸痹、嘈杂等范畴。本病发病率高,且易复发,严重影响患者生存质量。中医药在改善症状,调节食管下段括约肌功能,抑制反流,促进食管受损粘膜修复等方面均有良好的疗效。近年来,中医界对该病的病因病机、辨证施治等方面进行了大量而卓有成效的研究,现将近十年来的文献资料综述如下。

1 病因病机

反流性食管炎因无统一病名规范,故临床医家对该病的病因病机的认识亦不尽相同。古人认为,其本为胆病及胃。《灵枢・四时气篇》所谓:“邪在胆,逆在胃,胆液泄则口苦,胃气逆则呕苦。”胃为六腑之一,胆为奇恒之腑,肝胆相表里,若肝气疏泄失常,影响胆腑,致胆汁不循常道,横逆犯胃,则胆胃俱病。现代中医学者认为,食管属于胃,胃为水谷之海,与脾胃相表里,一升一降,共司受纳运化和输布功能。外邪入侵,食滞、肝郁等原因使胃气郁而不降,胃郁日久,从阳化热,中焦气滞,运化失司,水湿内停,从而导致胃气不降,湿热中阻。而脾胃运化与肝之疏泄有关,故本病病位在食管,与肝脾胃关系密切。而肝气郁结、横逆犯胃,脾失健运是引起胃失和降的关键所在。单氏认为该病是因脾胃虚弱,阴火浊邪上逆而致。李氏认为饮食不节,情志失常,素体脾胃虚弱为其病因。其本为脾胃虚弱,与肝的关系最为密切,涉及脾肺。气逆、痰火、食积、湿热为上扰阻于咽喉胸膈而发病。高氏则提出瘀血在RE发病过程中的地位日益受到重视,由于瘀血的存在,延长并加重病情。马氏认为RE不仅与肝脾胃相关,与肺脏亦有一定的相关性。肺金与肝木属乘克关系,与胃有土金相生关系。肺主气,主肃降,肺气之肃降有利于胃气之通降,肺气上逆可影响中焦气机升降,胃气不和则酸水上泛。

2 辨证施治

宋氏等将35例RE患者分为肝胃郁热型、寒湿中阻型及脾胃虚寒型,分别用化肝煎合左金丸加减、香砂六君子汤合良附丸加减及理中汤加味.总有效率为97%。陈氏等将102例患者分为肝胃郁热、胃阴不足及气滞血瘀型,分别治以丹栀逍遥散、沙参麦冬汤及启膈散,与雷尼替丁对照组相比疗效无显著差异,但副反应明显少于对照组。且肝胃郁热组疗效明显优于气滞血瘀组,提示反流性食管炎早期治疗疗效显著。曹氏等将其分为:脾胃湿热、肝胃不和、痰浊阻胃及脾胃虚寒型,分别治以连朴苓草汤(藿香12g,佩兰12g,苏梗10g,陈皮10g,厚朴10g,砂仁6g,姜半夏6g,黄连6g,代赭石30g)、疏肝和胃汤(柴胡、白芍、枳壳、香附、川楝子、佛手、郁金、法半夏、炒麦芽)、导痰汤(姜半夏8g,胆南星6g,陈皮10g,枳实10g,茯苓10g,甘草3g)及黄芪建中汤加减(炙黄芪30g,桂枝6g,白芍10g,炙甘草6g,荜澄茄10g,香附6g)。刘氏观察39例RE,将其分为脾胃湿热、阴虚胃热、脾虚气滞及肝胃不和型,分别治以藿香正气散合平胃散、甘露饮合丹栀逍遥散、香砂六君汤合丁香柿蒂散及柴胡疏肝散,总有效率为84.62%,并强调脾胃气机逆乱往往与肝气失于疏泄有关,因此在对于反流性食管炎的治疗中,不可忽视疏肝理气。田氏将38例患者分为脾胃虚寒型、肝气犯胃型、肝胃郁热型、胃阴不足型,分别用香砂六君子汤、柴胡疏肝散、化肝煎合左金丸及一贯煎加减,总有效率为89.47%。杨氏将本病分为胆胃郁热型,药用醋柴胡、炒枳实、炒黄芩、清半夏、紫苏梗、炒陈皮、旋覆花、生大黄、虎杖、代赭石、瓦楞子、白及粉;肝胃不和型,方用小柴胡汤合左金丸加减;脾胃湿热型,方用平陈泻心汤加减;脾虚湿滞型,药用太子参、白术、茯苓、半夏、枳实、旋覆花、姜竹茹、陈皮、木香、黄连、吴茱萸、砂仁、炙甘草。谷氏辨证分为:痰(湿)热中阻,胃失和降型,用苍术、茯苓、陈皮、清半夏、黄芩、栀子、莱菔子、麦芽、甘草;食滞胃脘,胃气上逆型,药用木香、槟榔、青皮、陈皮、黄连、莪术等;肝郁化火,横逆犯胃型,药用柴胡、枳实、白芍、栀子、丹皮、半夏等;脾胃虚弱,升降失调型,方选香砂六君子汤加麦芽、莱菔子。单氏分为:肝胃不和型,治以疏肝和胃兼清通降逆,药用醋柴胡、炒枳壳、黄连、吴茱萸、丹参、檀香、砂仁、自芍、甘草;痰气交阻型,治以调气化痰、祛痰降逆,药选半夏厚朴汤合启膈散加减;脾虚胃弱、寒热错杂型,治以健脾清胃、和胃降逆,方选半夏泻心汤加减;胃阴不足型,治以滋阴养胃,方选益胃汤加减。张氏等治疗该病,将其分为:肝气犯胃型,方用柴胡疏肝散合旋复代赭汤加减;肝胃郁热型,方用黄连温胆汤合左金丸;寒热互结型,方用半夏泻心汤合旋复代赭汤;气滞血瘀型,方用膈下逐瘀汤。绍氏将本病辨证分为5型:肝胃不和型,方用四逆散合小半夏汤加减;肝胃郁热型,方用丹栀逍遥散加减;痰气交阻型,方用启膈散加减;脾胃虚弱型,方用香砂六君子汤加减;气虚血瘀型,方用四君子汤合丹参饮加味。帅氏阳将该病分为:肝胃不和型,以柴胡疏肝散合沉香降气散加减;肝胃郁热,以化肝煎合左金丸加减;痰气郁结,以半夏厚朴汤合柴胡疏肝散加减;胃热上逆,以温胆汤合左金丸加减;脾胃虚寒(弱),以黄芪建中汤合香砂六君子汤化裁。张氏收治60例患者,辨证分为6型:肝气郁结型用柴胡疏肝散加减;肝胃郁热型用四逆散合左金丸加减;胆热犯胃型用四逆散合金铃子散加减;气郁痰阻型用旋复代赭汤合半夏厚朴汤加减;气虚血瘀型用启膈散加减;肺虚气逆型用逍遥散加减,结果总有效率为96.6%。

3 专方治疗

3.1 和胃降逆为主的基础方治疗 刘氏等用半夏泻心汤加味治疗36例,总有效率为88.9%。段氏等用旋复代赭汤加味治疗反流性食管炎45例,总有效率(93.33%)明显高于胃舒平、吗丁林对照组(80.0%)。吴氏等用丁香柿蒂汤加减治疗反流性食管炎66例,总有效率为95.5%。李氏等用清热降逆汤治疗83例,并以雷尼替丁作对照,结果治疗组疗效明显优于对照组。朱氏等用四逆陷胸汤治疗66例,总有效率为97.96%。胡氏等21例RE患者分为发作期和恢复期,分别用四逆散合左金丸化裁、参苓白术散化裁,总有效率为90.5%,停药半年复发率为15.7%,1年后复发率为21%,与西药对照组相比疗效显著而持久,体现了急则治标,缓则治本的原则。

3.2 清热祛湿为主的基础方治疗 吴氏等用加味清中饮(黄连10g,焦栀子10g,蒲公英30g,刀把豆15g,陈皮10g,枳壳10g,海螵蛸20g,蒲黄10g,法夏10g,代赭石(包)30g,香附10g,甘草6g)清郁热、化瘀滞、降胃气治疗27例患者,疗效明

显高于西药对照组(P<0.05)。

3.3 疏肝理气为主的基础方治疗 许氏用中药基本方[木香10~15g,砂仁10~12g(后下),陈皮12~15g,青皮9~12g,川楝子6~10g,佛手12~15g,制半夏6~9g]辨证加减治疗反流性食管炎36例,总有效率为90.4%。薛氏用柴胡疏肝散治疗30例患者,总有效率为86.67%,明显高于西药组,提出利胆和胃的方法。

3.4 补益脾胃为主的基础方治疗 李氏用补中益气汤(人参、白术、陈皮、柴胡、升麻、当归各10g,半夏、吴茱萸、白芍各15g,蒲公英、黄芪各30g,甘草6g)随症治疗57例患者总有效率为91.2%,明显高于西药组。叶氏等用柴芍六君子汤合左金丸(柴胡、白术、姜半夏、益智仁、郁金各10g,白芍药、党参、白茯苓各15g,陈皮、川黄连、甘草各6g,吴茱萸3g)加减治疗32例,疗效满意。王氏应用中药汤散并用,中药汤剂基本方:党参15g,白术、茯苓、制半夏、陈皮、黄芩、柴胡、枳壳、莱菔子、浙贝、桔梗、丹参各10g,白花蛇舌草20g,黄连5g,吴茱萸3g;中药散剂:白及、生苡仁、煅瓦楞、莪术、枳实、木香、蒲公英,沙棘各等份,研成细末,每次12g,用开水50ml,加入药粉搅拌,药温后口服,饭后或睡前服用,1日3次,总有效率优于中药汤剂组与西药组。

3.5 针灸及外治法治疗 柳氏等针刺双侧足三里,用捻转提插手法使之得气后留针。观察17例胃病患者。一般2min后,胆汁或肠液反流逐渐减少至消失。黄氏则分4型治疗,主穴取中脘、内关、足三里、公孙、阳陵泉、脾俞、胃俞。肝胃不和加太冲、肝俞、胆俞;脾胃虚弱加关元、气海,可加灸。或隔姜灸;胃阴不足加三阴交;胃络瘀阻加膈俞、血海。有胆胃郁热者加内庭,大便干结者加天枢。手法均为平补平泻,每次留针30rain,10次为1个疗程,共治3个疗程,治疗33例,有效率为90.91%。缪氏用穴位注射,取膈俞、胆俞、胃俞、足三里穴,用板蓝根、黄芪注射液各2ml混合,得气后每穴注入药液1ml,每次双穴取单侧,交替使用,每日1次,配合服用吗丁啉10mg,雷尼替丁150mg,庆大霉素片8万u,每日3次,连续治疗4星期为1个疗程,共治疗30例,总有效率为96.7%,半年内复发率低(3.33%)。苏氏用耳穴压丸法治疗38例,取耳穴脾、胃、肝、胆、交感、神门,配合口服吗丁啉10mg,谷维素10mg,每日3次,1月为1个疗程,结果有效率94.74%。李氏等采用菌类药物鬼笔(鬼笔科植物,为细皱鬼笔的子实体)胸胃外局部涂搽,每次涂3遍,日3次,10天为1个疗程,共治20例,总有效率为95%。张氏等运用穴位按摩(脾俞,胃俞,足三里,公孙,肝俞,胆俞,上巨虚,太冲等穴)配合口服西利,治疗100例RE病人,有效率达100%,明显优于仅用西利的对照组。

4 现代研究

近年来许多研究表明,氧自由基与食管炎发病有重要的关系。通过观察中药能通过提高机体内源性SOD(超氧化歧化酶)活性,清除OFR(氧自由基)对机体的损害,减少LPO(脂质过氧化物)和MDA(心肌抵制因子)的产生,从而改善食管炎症。朱氏通过对142例反流性食管炎患者的内镜下表现、胆汁反流及HP感染等客观指标进行观察统计,发现内镜下胆汁反流与胆热犯胃型密切相关,其次为肝胃郁热型;HP感染多辨证为实证,治疗时加用清热解毒、具有抗HP作用的中药,如黄连、蒲公英等;组织病理学炎症有无与反流性食管炎虚、实证的关系有明显差异,实证多有炎症,治疗时可加入抗炎的药物。

上一篇:儿童天地诗歌集范文 下一篇:最后一头战象教案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