傣族泼水节的来历范文

时间:2023-11-14 16:38:37

傣族泼水节的来历篇1

每年的4、5月,当祖国的北方还是乍暖还寒之际,云南边陲的西双版纳、临沧、德宏一带早已春意盎然、山花烂漫。让人心旌摇荡的泼水节,恰在这个鸟语花香的季节里悄然而至。

激情在吉祥的水花里飞扬

泼水有“文泼”、“武泼”之分。用树叶醮泼或用口盅舀泼称为“文泼”,显得十分斯文。随着优美的傣族音乐翩翩起舞,成千上万的人边跳边呼喊“水!水!水!”喊声动地,鼓锣之声响彻云霄,场面十分壮观。

无论是在市区,还是在各旅游景区,此刻的泼水广场早已成为一片为水而狂的欢乐海洋。身着艳丽民族服装的傣族群众,与无数像我们一样慕名而来的游客欢聚一场,端起一盆盆象征吉祥的清水互相泼洒;一时间人声鼎沸,激情飞扬,欢声笑语夹杂着哗哗水声洋溢在广场上空。随着笑声的增加,泼水的方式也由文泼变成了“武泼”。水量开始变得越来越大了,先由掸变扬,继而由扬变泼,最后干脆脸盆、水桶、水枪一起上阵,一个劲的狂泼、猛灌,教你真正领教到什么是倾盆大雨,什么是落汤鸡。

即便你不在泼水广场,即便你远离泼水狂欢的漩涡,在泼水节这天,或许你只是在大街上行走,也会冷不防地被从头淋到脚。幸好身处亚热带,清凉的水并不会引起你很大的反感,反而会觉得清爽得很,当地人的热情也会很快就能让你融入到这股快乐的氛围中。

泼水节期间,傣族青年还会到林间空地丢荷包做游戏。彩绣的荷包内装棉纸、棉籽等,四角和中心缀以五条花穗,是爱情的信物。

与水融为一体的傣族人

逐水而居的傣族,自古以来就是一个爱水、惜水、恋水、护水的民族,其生活、文化的每一个细节,都与水息息相关。在傣族人的心目中,水是孕育万物的乳汁,是生命的泉源,是幸福吉祥的载体。傣族创世史诗《巴塔麻嘎捧尚罗》在描述开天辟地时说,是水形成了地,是水创造了世,水是万物之源。所以傣族人与水有着割不断的情深,并视水为组成人体的重要物质,对饮水洁净与否特别重视。因而傣族人对水有严格的区分,江河里的水只用来沐浴、洗涤而不饮用;从田里劳作归来的人们,要先到河里洗干净才回家;只有水井里的水才是用来饮用的。

当然,傣族人对于水的情感、敬仰与崇拜体现得最为淋漓尽致的,就是一年一度的泼水节了。傣历创建于公元638年3月22日,这一天是傣历7月1日,亦称为傣历元旦,也就是我们通常所说的泼水节。现行的泼水节,一般在公历4月中旬举行,历时三至四天。传统的泼水节将第一天称之为“腕多桑刊”,即除夕;最后一天称为“腕叭腕玛”,即新年元旦;中间的一两天则叫“腕脑”,即新旧两年交替所空出来的日子。

让祝福与孔明灯一起升腾

如果能在狂欢的泼水广场上抽身而退的话,你还可以与傣族百姓一道欣赏多姿多彩的傣族歌舞表演。逢年过节,许多傣族群众都喜欢围坐在竹楼的火塘边,欣赏傣族歌手“赞哈”一问一答的对唱。而村寨中的年轻人,则不谋而合地聚拢在坝子上,跳起欢乐的孔雀舞或象脚舞,载歌载舞,欢庆佳节……

除此之外,傣历新年期间,傣族人还会举行一系列诸如斗鸡、放高升、赛龙舟、放孔明灯、放河灯等传统娱乐活动进行庆祝。

傣族的高升有大有小,最大的直径比碗口还粗,插在一根大竹竿上,两头用红纸封住,中间塞满火药,四周还绑有一圈长短不一的竹笛。高升飞到空中之后,竹笛会发出嘹亮的鸣叫声。泼水节的时候燃放高升,还要配备一支小乐队,每当高升发射之时,人们便不断地敲锣击鼓,年轻人则唱起欢快的歌曲。锣声、鼓声、歌声与高升的爆炸声汇成一片,间或又夹杂着竹笛嘹亮尖利的鸣叫声,现场一片欢腾,热闹非凡。

在宽阔的江面上,此时龙舟正划得热火朝天。赛龙舟在傣族地区已有2000多年的历史,虽然是一种娱乐活动,但在傣族人民的心目中,却有惩恶扬善的寓意。选手们在急促而充满节奏的鼓点指挥下,齐心协力划着龙形的独木舟,在震耳欲聋的鼓声水声呐喊声中,奋勇争先的场面把泼水节的欢腾气氛推向了高潮。

经历了一天的激情之后,天色已近黄昏,这时人们来到水面广阔的河边放孔明灯。球体的下部用麻棉等织物扎成一个直径约1尺的圆环,上面浸饱着牛油,里面还藏有爆竹一类的燃放物,这样在孔明灯上升的过程中,每隔一段就会发出一串串声响。随着孔明灯在夜空里越飞越高,傣家人的祝福也似乎带到了远方……

云南西双版纳泼水节

【时间】4月12日至18日

【交通】西双版纳景洪机场现已开通昆明、成都、重庆、天津、广州、上海等国内航班,由机场到景洪市区可乘1路公交车,也可乘出租车前往市区。从昆明乘车前往景洪,全长692公里,车程约10小时。临沧、德宏等地除了乘坐客运汽车外,每天也都有往来昆明的航班。

【住宿】西双版纳、临沧、德宏等地住宿方便,市内均有各档次的宾馆、旅店可供选择。宾馆标间价格从40-200元不等。

【美食】傣味是云南较为有名的民族菜,分烧烤类、凉拌类、蒸菜类、油炸类等,代表性菜肴有香茅草烤鸡、香茅草烤鱼、牛撒撒、酸笋煮鸡、菠萝饭、竹筒饭、黄蚂蚁蛋、酸笋煮鸡、苦凉菜蛋酥、油炸蜂蛹等。

【购物】可选择购买民族筒帕、织锦、竹蔑饭盒、民间陶瓷、玉石、民族服饰、木雕、卵石工艺品、茶叶、血竭、砂仁、绞股兰、蚂蚁酒等特产。

傣族泼水节的来历篇2

关键词:民间故事 傣族 传承 认同 文化

一、前言

傣族作为我国的一个少数民族,大多聚居在云南省境内,其中西双版纳和德宏是比较知名的傣族聚居地。学者们对西双版纳傣族和德宏傣族的各方面研究都比较广泛和深入,这些研究或对泼水节的由来及文化内涵进行探析[1];或分析傣族的各类民俗,如舞蹈[2]、体育[3]等;或用浓重的笔墨研究傣族的水文化[4]……研究中也不乏对傣族民间故事的解读,但聚居地不同,傣族的民间故事也会略有差异。云南省耿马傣族佤族自治县虽然也是傣族聚居地,但由于地处偏远边疆,知名度较小,未得到许多关注。本文主要以耿马傣族中流传的民间故事为研究个案,通过对这些民间故事的解读,探讨民间故事的现实意义――传承民族历史和文化、增强族群认同、教化子孙、展现民族风俗风貌等。

二、耿马傣族民间故事

德国哲学家瓦尔特・本雅明(Walter Benjamin)在《讲故事的人》(1936年)一文中说:“民间故事和童话因为曾经是人类的第一位导师,所以直至今日依旧是孩子们的第一位导师。无论何时,民间故事和童话总能给我们提供好的忠告;无论在何种情况,民间故事和童话的忠告都是极有助益的。”[5]

(一)居住地由来的建构

美国民族学家本尼迪克特・安德森(Benedict Anderson)认为:“民族是一种想象的政治共同体”。[6]民间故事以最初的个人想象形态,经过长时间的流传后,得到认同的部分保留了下来,渐渐成为民族的共同想象,有了共同想象的个人对本民族的特征便有了依附感和归属感,在这种集体的共同想象中实现一种对族群的认同。

居住地是一个民族共有的生存所在地,对民族的生存和发展都具有极其重要的作用。对自身生存条件和历史迁徙的叩问是每个民族集体记忆的一部分,这个记忆的传承或由史书记载,或由民间故事解说,无论是书写的史实还是虚构的历史――民间故事,都是对民族历史的追溯。一个民族/族群生活在一定地域之中,在民间故事中凸显地域文化特色也就意味着他们在不断强调自己的族群意识。[7]

以耿马为例,耿马这个名字并不是汉语,而是由傣语音译过来的。老人们讲述道,在古老的年代,耿马傣族的祖先里有一位智者,为了给族人选择适合居住的地方,智者选中了一匹白马,他让这匹白马沿路奔跑寻找,直到在合适的地方停留下来。智者便带着族人迁徙至此,并将此地命名为耿马。后来白马死去,人们便在城市的中心位置塑了一匹奔腾的白马雕像纪念它。其后无数的岁月里,虽历史变迁,各族人民迁徙融合,“耿马”这个名字却一直伴随着当地的傣族留存了下来;几经重塑的白马雕像如今也还依然作为耿马的地标屹立在城市最古老和繁华的地段。

(二)民俗解读

“‘族群认同’(ethnic identity)或‘民族认同’(shared memories)实际上就是基于族群‘集体记忆’或‘共同记忆’之上的族群中的个体对族群共同体的归属认知和情感依附。”[8] 族群认同是以文化认同为基础的,通过本民族特有的民族仪式或节庆民俗,使族群内部成员在已有集体记忆的基础上,对自己的风俗文化信仰等有更清楚的认识,增强族群认同感和归属意识,同时也向人们展现民族的风俗风貌,民族历史、宗教情怀、文化习俗等都相应地存在于民间故事这类口头文本中。

泼水节是傣族每年最为盛大的新年节日,也是傣族最为明显的民族特征之一,是傣族重要的民族文化,泼水节期间举办的泼水活动和各类民俗表演历来为各地旅游者所喜爱。关于泼水节的由来,傣族民间也有一个流传甚广的民间故事。各聚居地的傣族讲述的泼水节的故事虽然细节略有差异,但总的来说主题都是大魔王和七个姑娘的故事。

相传过去有一个大魔王,烧杀劫掠无恶不作,他有七个美丽善良的妻子。这七个姑娘都是被大魔王抢来的,她们为了制止大魔王继续作恶,决心除掉这个恶魔。姐妹们同心协力得知了大魔王的弱点,杀了大魔王。可是大魔王的头颅所到之地均燃起大火,姐妹们只好轮流捧着大魔王的头,每人捧一年。为了清除捧头颅姑娘身上的污渍,其他的姑娘便向她身上泼水。为了感激和纪念这七位美丽善良的女子,傣族便有了泼水节,在泼水节期间,人们相互泼水祝福,祈求圣洁之水驱除邪魔,保佑大家平安健康、优利金旺(傣语,方言意为好吃好在,类似于普通话中吉祥如意的意思)。

(三)生活习惯沿袭

口头讲述的魅力就在于“将过去与现在联系在一起,通过聆听故事,人们知道了现在的生活是对过去的延续,更加理解当下生活的意义和合理性。”[9]民间故事的一个重要功能就是对民族生活习惯的解答。通过丰富的民间故事,对各类生活习惯中所包含的民族特征、民族信仰、民族精神、民族文化等进行口头演绎,使族群成员了解自我的文化代码,同时解析本民族社会文化风俗,建构自己的文化空间,唤起整个族群的共同记忆。

傣族泼水节的来历篇3

踏上西双版纳,最“抢眼”的是傣族姑娘。这固然是傣妹子美丽纯洁的原因,但主要是她们身穿的服装特异,配在她们的身上是那么形神和谐、婀娜迷人。傣族妇女服饰的特色,可概括为简明、贴身、艳丽。她们上身穿着园领窄袖、紧身且短的衫,腰间系着银带,下身穿着长至脚面的筒裙。头饰也简洁,在发髻上插着一串鲜花或塑料花。这服饰头饰,典雅而色彩斑斓,越发衬托出傣妹子的美丽清纯。她们持着一把彩色油纸伞,显得更动人。同行动心之际,都不禁拿着镜头对准那纯洁无暇的傣妹子不停地按下快门。

当我们游到葫芦岛上之时,遇到一群青年男女在手拿用绳子系着的绒布包,互相对掷,初看他们是乱掷,不久见有一男一女有意互掷,掷来掷去,良久,两人离开掷包场,躲到竹林里去了。啊嗬,原来他俩心有灵犀,去谈情说爱啦!导游说,这是傣族丢包传情的恋爱方式。

导游又介绍道:还有一种恋爱方式是“坐小”。女孩子专门制好黄焖鸡,带着一张小子,到集市上去卖鸡,边卖边物色情人,她对看不中的小伙子就要价高,小伙子无趣地跑开;如果看中那小伙子,就抽出子他坐,并小声说:“这鸡肉放的是普通的辣椒、盐巴和香茅草,只不过加上我的心意,你尝吧。”有意的小伙子就说:“俗话讲,一起抬才轻,一起吃才香。”女孩子说:“阿哥呀,俗话讲,放开吃才香甜,放开做才利索,这里眼睛多,我们到林间去吃吧!”于是两人同抬赶集筐,钻进林间倾吐爱慕之情了。大家听得嗤嗤地笑。

导游却认真地说:“别笑傣族男女恋爱这么浪漫,傣族男子要经过当和尚这一艰苦经历才能这样轻松谈爱娶妻呢!”哈!果然如此,我们在游玩中看见了数百名小和尚排着队,在父母围拥撒米之下,步入佛庙,进行赕佛,还见到童心未泯身穿袈裟的小和尚在玩小电子游戏机。为何这么多小和尚?原来是傣族宗教习俗所俗成的,那就是男子要出家为僧,这才算有教化,才能得到姑娘的青睐!男孩到了七、八岁时,就被送到佛寺去,剃光头发,披上袈裟,诵读经书,学习文化,捱苦三几年,才可还俗。这天小和尚赕佛,就是向佛寺献财物,求佛消灾赐福。我们脱了鞋袜打赤脚,走进庙里看。那些当父母长者的,同与小和尚跪坐在地板上,吟着我们听不懂的话语,叩头拱手,做着我记不清的礼节,这陌生的场面引得我不顾光线弱、没有拍摄脚架,也把相机“咔嚓”几下。

看了男和尚赕佛后,怀着好奇之心去看女子沐浴。日影西斜,清澈见底的罗梭江,波光粼粼,傣家女子端着盒子从傣家寨挪步到江边来了,她们用一块长宽的红布,裹着身躯,把原有的服装脱下来,洗澡浣纱,在人少看之时,或在水深之处,便把裹身布除下,进行裸浴。江上,那一个个尽情沐浴,互“打水仗”的姑娘,真如瑶池仙子在嬉水。还有的妇女带着小童,手拿捞网,背着篾篓,正在捞虾,令拍摄发烧友兴致勃勃地拍!拍!拍!

然而,最令人迷醉地拍摄的还是傣族人的狂欢节日。我们旅游其间是4月中旬,刚好是傣历正月、新年。节日一般持续三至七天。傣族群众举行一系列欢度佳节的活动―――游行、泼水、划龙舟、跳舞、放高升(土火箭)……

那天,我们在橄榄拷值郎细障鲁担就听见了鼓锣声,长长的游行队伍过来了。前面引路的是一男子两手拍着象脚鼓,一男子敲着锣,后面是一队队穿着服饰各异、浓装艳抹的青、中年妇女,她们边前进,边随着欢快鼓声的节奏,手舞足蹈,喊着表示欢乐的号子:“晒―――晒晒晒”(取音),一直向傣族园泼水广场游行而去。众多游客也不知不觉伴随队伍两边行走,似乎也参加游行了。到了泼水广场,那数百名妇女围着广场中央的雕塑大象喷水池,边行边舞,形成一个很大很大的园形,据说是大团结游行。

中午时分,群众端着盆子,提着水桶,持着水枪从四面八方向着泼水广场靠拢过来了。我们悟到,泼水节快开始了,连忙去找个好位置准备拍摄。所谓泼水节,是外地人的叫法,其实是傣族的傣历新年的一个活动项目。傣族人认为,泼水是互相祝福,水,是吉祥水,是欢乐水,因此,在这个节日里大家都互相泼洒。顿时,群众拥到广场中央喷水池,取水泼射了,场面壮观,气氛浓烈。这里,人就是海、海就是人,笑,就是水,水就是笑,水到笑也到,笑声震天。男女老少,成千上万,猛泼猛洒,水花飞溅,铺天盖地,让我们亲历了幸福水的魅力。有的中外游客也情不自禁地钻入这个水的海洋中去,享受泼和被泼的乐趣,有的拍摄者用纸袋包着相机,也冲入阵中取最佳镜头。

此后,我们到澜沧江边观看了傣族集市,那特色的商品琳琅满目,令游客购物欲大发:那用炭火烧烤的品种繁多的小食,香气扑鼻,使人垂涎欲滴。又观看与我们不同的龙舟比赛,这是横渡赛,航行未比赛时,船头三人扫腰摆臀,令人忍俊不禁。比赛时,以不同姿势掌握船的速度,船尾三人掌舵,中间一人打铜锣鼓气,几十人奋力划浆,场面动人。

傣族泼水节的来历篇4

傣族园并不是一个人造的景区,而是在原来的曼将、曼春满、曼听、曼乍、曼噶5个保存最完好的傣族自然村寨组成的基础上,兴建的人与自然文景区。景区面积339公顷,南临澜沧江,北依龙得湖。这5个村寨现有居民326户1536人,他们世世代代都是以农耕为业,创造和传承了灿烂的本民族优秀文化。在这里可以充分了解傣族悠久的历史文化,接触神秘的南传上座部佛教文化、可以体验浓郁的傣家生活习俗,观赏传统的手工艺制作、民间歌舞等多姿多彩的文化艺术,也可以尽情去参与到欢乐的泼水节中。

曼将寨

我们参观的第一个村寨叫曼将。傣语曼,即寨子之意;将,是指篾圈或篾套,专用于搬抬大石头,曼将即篾套寨。大家看这些原滋原味的傣家竹楼就是传统的傣族民居,属于干栏式建筑,分上下两层,下层用于堆放杂物、停放车辆和关牲口,上层是住人的。从前这儿还是一片森林,常有野兽出没,住在楼上可以防止野兽侵犯,并且可以防潮防震。

现在,我带大家去傣家参观做客,大家注意,进屋之前要脱鞋;傣家人行礼之后,各位要在胸前双掌合十,微微弯腰,答礼致谢。

大家看着楼梯,在新中国成立之前是房东地位的象征,级数越多地位越高,土司家的楼梯一般在9级以上。楼上分为三个部分:阳台、客厅、和卧室。客厅和厨房是一个大的通间,这根柱子是吉祥柱,据说摸一下可以带来好运!柱子加工成多面体,是为了防止毒蛇顺着柱子爬入房内。和客厅一墙之隔的就是卧室,这是不允许外人参观的。因为傣族信仰南传上座部佛教,相信人有灵魂,一家人的灵魂就关在卧室里,如果外人打开了门,就惊动了灵魂。进入卧室有两扇门,靠里面的门是供老年人出入的,靠楼梯的门是供年轻人出入的。卧室里面是一个通间,傣家人隔帐不隔墙,代表全家人的心永远相通,没有隔阂,只是以颜色来区分:老年人用黑色蚊帐,新婚夫妇用红色蚊帐,年轻人用白色蚊帐。卧室里有根大柱是升天柱,平时家里人不得随便靠在上面,也不能挂杂物,只有当家中的老人死后才能将遗体靠在这根柱旁沐浴、更衣,让死者的灵魂通过木柱升天。

傣家人以男善建筑,女善耕织而闻名。各位现在看到这纺车和织机是傣族妇女用来织锦的,织出的锦叫傣锦,在历史上是中国名锦之一,史称五彩娑罗布。傣家的织锦历史悠久,是国务院公布的第二批部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史料记载,唐代时傣族先民就用攀枝花纺纱织布。傣家的女孩长到12岁时就开始学习织布绣花,她们织出来的图案可分为几何图形和花草树木图案,造型抽象、夸张、变形,十分神秘,尤其象征吉祥和睦的图案更加美妙。如织五颜六色的筒裙是为了纪念祖先,织成孔雀图案象征吉祥,织成大象图案象征五谷丰登。

曼春满

一般傣族村寨的寨与寨之间,只有一条马路和一道门就能隔开了。我们现在出了这道门,过了这条马路,就属于第二个村寨了,这个村寨叫做曼春满。

春满的意思是花沁园,曼春满就是花沁园寨。西双版纳的傣族全民信仰南传上座部佛教,村村有佛寺,寺寺有佛缘。待会参观佛寺时大家要注意一些禁忌,不该说的话不要乱说;拜佛一定要诚心。不能摸和尚的头和袈裟,不能拍打和尚的肩和身子,不能在佛像面前指手画脚,不能随意敲打佛鼓、鋩锣和其他乐器。

好了,大家现在看到的佛寺就是曼春满佛寺,它始建于隋文帝开皇三年。1400多年来,佛寺经过了很多次修复、重建。这里是橄榄坝的中心佛地,每逢重大的佛教活动日,坝子里的信徒和各个佛寺的和尚都要前往朝拜,佛寺里的建筑修复都是靠村民和虔诚的信徒捐钱捐物来完成。

佛寺中间的这四根很粗的圆柱,有200多年的历史。大门里面的两座佛台,专门用来摆放施舍给飞禽的食物,以示佛家的博恩。金塔是佛寺的标志,对着金塔的楼阁称为诵经阁,是和尚传授经文的地方,其他人员都不得出入。诵经阁四角的地上有几个半截入土的金粉石,起标志作用,表示金粉石以内为禁区,除佛爷、和尚以外,人们不得踏入。

佛寺大殿中较高的台阶叫僧侣台,是佛滴水转运、栓钱祝福的地方。寺庙内的高大塑像是佛教里有重要意义,在佛像背后有一颗高大古老的圣树菩提树。菩提树在佛教里有重要的意义,当初释迦牟尼就是在菩提树下成佛的。佛寺内悬挂的长白布条,是傣家人祈求来年风调雨顺的象征。佛像左边的画廊是曼春满佛寺着名的20幅壁画,具有很高的艺术价值,讲述的是召爹米转世和释迦牟尼的故事,生动地展示了傣族先民的生产、生活情景以及对佛的形象化理解和敬仰。

大家看,佛寺前的三颗棕树就是用来制作贝叶经的贝叶棕,这种树能活六十年左右,一生只开一次花,花是乳白色的,花儿开放后就意味着将枯死。贝叶经是傣族园内7项部级非文化遗产之一。傣文字是拼音文字,由42个字母组成,傣族的文字都是刻写在贝叶上的,用贝叶记载傣族的史诗、佛经、谚语、传说等,傣族的史诗、佛经、谚语、传说等都是靠这一片片的贝叶流传至今。据说曾经流传过的傣族书籍有84000部,550部叙事长诗,现收集到的有3000余册。这对于一个总人口只有100多万的少数民族来说,无疑是一座引以为骄傲的丰碑。贝叶经可以保存上千年的历史,时间越久,字迹越清晰,一直流传至今。各位看到的这两位刻贝叶经的老人是佛寺里还俗的老佛爷。傣文字是传男不传女的,男子一生中要过一段脱离家庭的宗教生活,在他们七八岁的时候,就要到佛寺里当和尚学习贝叶经。

路边这一片奇形怪状的树林就是有名的铁力木林。铁力木俗称黑心树,是傣家人的柴薪林。每隔两年,傣家人将树枝砍下做柴薪,这些树来年还会在发芽、抽枝。傣族种植柴薪林是值得称赞的,有了柴薪林,既可以方便取柴,又可以减少对森林的砍伐。

曼乍寨

我们的下一站是曼乍寨,即厨师寨,因为这个寨子过去是专门为土司衙门培养做饭菜的人而得名。村口的四棵古老的菩提树,就是傣家人的神树,树下草坪是深受欢迎的绿色舞台,五个寨子的村民在农闲时分,都要在此聚一聚,自得其乐地表演民族艺术,既是演员,又是观众。

大家请注意听,这是赞哈为你们献歌。傣语赞哈是歌手的意思,赞哈调较为固定,歌词即兴编成。傣家人贺新房和举办婚礼时,都要请赞哈唱歌。她现在唱的大意是:欢迎远方的贵客来到傣族园,你们的光临,是我们傣家的荣幸,希望各位朋友在这里玩得开心愉快,祝各位朋友旅途平安。

大家看这位波涛吹奏的管乐叫做必,也就是竹笛。必这种乐器村村寨寨都有,男女老少皆知。它是赞哈演唱时必不可少的一种乐器,没有必,赞哈开不了口。老人们说:歌声离开了必,就像菜里面没有盐巴。再看那边两个傣族男子握着拳头,蹬着腿,莫不是在表演武术?原来这是他们在表演傣族民间舞蹈拳舞。傣族民间舞的特点是:以膝部柔美的起伏,身体和手臂丰富多彩的三道弯造型,柔中带刚的动作韵律,小腿的敏捷运用,加上提气、收腹、挺胸和头部、眼神的巧妙配合,使它具有浓郁而独特的民族风格。在这里,民间艺人还给大家表演葫芦丝演奏、纹身舞、象脚鼓等节目。

曼听寨

傣族民间舞蹈丰富多彩,等一会到了歌舞剧场,我们可以尽情欣赏。现在请大家坐上电瓶车前往曼听寨参观。

曼听译成汉语是宫廷花园寨的意思,全寨有88户,426人。曼听寺内的释迦牟尼塑像为橄榄坝之最,院内富丽堂皇的诵经阁为一位泰国华侨捐资修建。离白塔不远处有一口不同寻常的井那就是公主井。据说,兴建白塔时,曾得到老挝公主南波罕的资助,公主亲自到曼听观察,并挖掘了这口水井。只可惜她的生命太过于短暂,白塔刚建造完毕,她也悄悄地告别了人世。村民们非常怀念这位美丽而善良的公主,每逢月儿圆时,村民们都走近公主井,传说从水里可以看见公主洗脸、梳头、照镜子。

公主井旁边有一处奇观,那就是塔包树。这棵菩提树与静静流淌的澜沧江紧紧相望,它与塔相融相依,形成塔包树奇观,傣族村民一直把它视为神圣之树。其实这种景观属于一种植物寄生现象,它是先有塔,后有树。据说有一位泰国老佛爷曾在曼听讲经,倍受村民崇敬,在他圆寂后,傣家村民为了纪念他,就在此修了一坐塔。数年以后,塔的中间长出了一棵被傣家人视为神树的菩提树。据傣家老人说,这种景观是一只小鸟惹的祸,因为它吃了菩提树的果子后,没有经过消化,把粪便排到了塔顶上,于是就形成了独有的一种自然景观。菩提树是一种榕树,它的根系比较发达,现在正由内向外曼延,如果数年以后,大家还有机会再来的话,说不定看到的就是树包塔了。

勐巴拉纳西剧场与泼水广场

看完园内风物,请大家随我到勐巴拉纳西剧场,这是云南省旅游景区最大的露天剧场。在这里,大家可以一边休息,一边观赏大型的傣家歌舞表演。丰富的傣族民间舞蹈孔雀舞、蜡条舞、长甲舞、鱼舞、刀舞、棍舞、拳舞等,都具有独特的民族风格,着名的傣族舞蹈家刀美兰和杨丽萍,就是从西双版纳这块土地上展翅高飞的金孔雀。

看完表演,我们在下午的时候可以在傣族园亲身体验东方狂欢节泼水节。泼水广场是景区主要活动区,中心雕像的名称叫做《王子出征》,讲述的是傣家王子为了傣族人民的和平,骑着大象出征,虔诚的和尚、傣家人民为他祈祷祝福,小卜哨们泼洒清水为他祈求平安,期盼他早日归来。

傣族是一个爱水的民族,泼水节就是东方的狂欢节,它是傣族最隆重的节日,通常要过三天。第一天相当于除夕,一般举行赛龙舟、放高升、丢包;第二天主要开展堆沙、斗鸡;第三天也就是最隆重的浴佛,以及大家相互泼水祝福。每年四月中旬,这里都是傣族人民举行傣历新年的泼水狂欢场地之一。在傣族园我们还可以不受季节时间的限制,随时都能感受天天泼水节的欢乐气氛。每天都有一百多名傣家哨哆哩与游客们共享泼水狂欢的喜庆,接受傣家小卜哨的美好祝福。

延伸阅读:泼水节的来历

可能很多朋友只知道有傣族泼水节这个节日,却不知道其来历。关于泼水节的来历,还有一个美丽的传说:很早以前,傣族地区有个法力无边的魔王,他无恶不作,人民不堪其苦。他先后霸占了六个姑娘,后来又强占了人间最美丽的公主楠棕布,七个姑娘受尽凌辱,伺机报仇。聪明的七姑娘在酒宴上把魔王灌醉,从他口中了解到他的致命弱点。一天晚上魔王醉后昏睡,楠棕布按照魔王所说,拔下一根魔王的头发勒到魔王的脖子上,魔王的头立刻掉到地上。但从魔头上滴下来的血却变成了熊熊大火,并迅速漫延到人间。楠棕布赶忙抱起魔头,地上的火也就熄灭了。一放下,火又重烧起来。于是七个姑娘轮流抱着魔王的头,其他的人则用清水朝她身上浇泼,一直坚持了九百九十九天,才把大火扑灭,乡亲们从此又过上了安居乐业的幸福生活。人们为了纪念这七位姑娘;于是在每年扑灭邪火这天互相泼水,以洗去一年的疲劳和污秽,相互恭喜祝福,迎接新春来临,从而形成了泼水节.

傣家人说:泼透一身,幸福一生!一盆盆傣家人的圣水,可以洗去心中所有的烦劳和杂念,带来了无穷的欢乐,留下了对傣族文化的深刻体验。各位朋友如果有兴趣亲身体验这项特有的活动,就请到服装出租处去租一套泼水的服装。在这里,你喜欢泼谁就泼谁,抛却杂念,尽情感受这傣家独有的风情氛围。

傣族泼水节的来历篇5

傣族泼水节为期三至四天。第一天为"麦日",类似于农历除夕,傣语叫"宛多尚罕",意思是送旧。此时人们要收拾房屋,打扫卫生,准备年饭和节间的各种活动。第二天称为"恼日","恼"意为"空",按习惯这一日既不属前一年,亦不属后一年,故为"空日";第三天叫"麦帕雅晚玛",据称此麦帕雅晚玛的英灵带着新历返回人间之日,人们习惯将这一天视为"日子之王来临",是傣历的元旦。

到了节日,傣族男女老少就穿上节日盛装,挑着清水,先到佛寺浴佛,然后就开始互相泼水,你泼我,我泼你,一朵朵水花在空中盛开,它象征着吉祥、幸福、健康,青年手里明亮晶莹的水珠,还象征着甜蜜的爱情。大家互相泼啊泼,到处是水的洗礼、水的祝福、水的欢歌。朵朵水花串串笑,泼水节成了欢乐的海洋。

在泼水节中谁被泼的水越多,象征着今年谁最幸福,也表达了傣族人民希望彼此平安幸福的寓意,令人怀念。这泼水还有讲究。分为文泼和武泼。泼水节的内容,除泼水外,还有赶摆、赛龙舟、浴佛、诵经、章哈演唱、斗鸡、跳孔雀舞、白象舞、丢包、放高升、放孔明灯等民俗活动,以及其他艺术表演、经贸交流等。

关于泼水节的来历,有这样两个生动的传说,想知道是什么吗?现在就不告诉你了,还是你们自己去看吧!

傣族泼水节的来历篇6

不到橄榄坝,不算到版纳。

西双版纳是一个美丽神秘的地方,时逢泼水节,几个影友相约去西双版纳采风拍照片。一路颠簸地来到景洪市,看着三三两两的傣族女子打着花油布伞,蝴蝶般从身边飘过,那迷人的身材着实让人眼前一亮,真有赏心悦目之感,一路的奔波劳累都随着这些身影飘走了。

西双版纳是一个多民族聚居的地方,除了傣族,还有白族、拉祜族、景颇族、哈尼族、基诺族等少数民族,是一个名符其实的团结和睦的民族大家庭。

我们在景洪市租了一辆面包车,司机兼向导小何带着我们去橄榄坝傣族村寨感受泼水节。

橄榄坝是西双版纳奇异热带风光的典型区和多姿多彩民族风情的富集区,有着浓郁丰厚的傣族文化传统的积淀,人们常说:不到橄榄坝,不算到版纳。

走进橄榄坝,只见黛林翠竹掩映,一个个傣家村寨镶嵌在绿色的田野中,周围蛙鼓蝉鸣,挺拔秀丽的椰子树,绿叶硕大的香蕉丛,枝繁叶茂的泡果树,衬托出傣家竹楼的玲珑别致。间或出现于傣族村寨的佛寺、佛塔,香火及小和尚的诵经声,增添了几许幽静和神秘。身着筒裙的傣家女,或卖水果、手工艺品,或在田间劳作,或三三两两进河沐浴……俨然一幅人与自然和谐共处的民族风情画卷。

泼水节上的傣家女

傣族最著名的泼水节源于印度,曾经是婆罗门教的一种宗教仪式,其后为佛教所吸收,经缅甸传入云南傣族地区,逐渐演变成傣家人一年一度最隆重的民俗节日,也是傣族青年男女最盛大的狂欢节。通常泼水节在傣历六月十三日到十五日举行,所以当地又称“六月新年”。

橄榄坝的傣族园很大,看过傣族园内的文艺演出就来到泼水场。泼水场很大,中间是一个大水池,周围是身着民族服装的傣族姑娘和小伙在水池里表演泼水舞,歌舞升平的景象让观众看得如痴如醉时,突然,傣族姑娘、小伙不约而同地跳入水池中,将脸盆、水桶装满水,泼向四周。水战开始了。被泼者躲,泼人者追,追到后像浇花似的用水将被追者从头淋到脚,被泼者开始奋勇还击,找寻“武器”回敬一桶、一盆,然后开怀大笑,你来我往,战水纷飞。一向优雅如孔雀的傣家女,在这里尽可以纵情嬉戏。

棕榈树,凤尾竹,孔雀女。

过完泼水节,傣家女又恢复了以往娴静又勤劳的日常生活,但她们天然的美丽和天生爱美、又善于展现美的气质却无处不在,也无时不吸引着外来游客的眼球和镜头。

在版纳,只要身穿五彩云霞的傣族女子款款从你身边走过,并悦耳动听地招呼一声“索多呢”或“么多呢”(阿哥、阿妹),无论你来自何方,从此再不会忘记她们――斑斓的衣裳、婀娜的身姿、音乐盒般沁人心脾的声音。

橄榄坝的清晨,一派清新与质朴,金色的阳光透过高高的棕榈树斜射在傣家竹楼上,身穿紧身小衣、长筒孔雀裙的傣家少女,婀娜多姿的身影时隐时现地穿过沾满露水的凤尾竹林;溪水边,几位俊俏的姑娘,或担着盛满清水的瓦罐,或担着装有刚洗涤的衣服的竹篮,沿着河边悠悠地走着,窈窕的身影倒映在清澈的水面上,将人与自然和谐的美,展现给山川大地、展现给我们。

傣族女子一般都长得身材苗条、面目清秀,看上去婷婷玉立、仪态万方,而且非常善于用独具特色的服饰打扮自己。

傣族女子的服饰绚丽多彩,充分展示了少女的活力,她们一般上身都着各色紧身内衣,外套浅色大襟窄袖衫,下身着花色筒裙,裙上织有各种图案花纹;她们喜欢将长发挽成髻,并在发髻上插上斜梳、簪或鲜花作为头饰;她们还喜欢佩带金银饰品,大多在小蛮腰上系上一根精致的银腰带,这样的服饰把她们装扮得娇美玲珑,仿佛是一只只美丽的孔雀,优雅娴静,五彩缤纷,因此,傣族女子素有“金孔雀”的美称。

傣族对水天生就有一种崇敬感,村边的小河成了傣家人的乐园,孩子们整日泡在河里玩耍,连村中寺庙里的小和尚也不例外。人们每天在河边洗涤新摘下来的青菜和换下的衣服,而且每当傍晚时分,村里的女人们就会到河里洗澡,平日里穿的五颜六色的筒裙,这时也变成了一个个色彩斑斓的“浴罩”浮在水面。有时她们还在水中嬉戏,在夕阳的映衬下,更显出几分妩媚,男人们就在不远处的河里打鱼捞虾,一派祥和景象。

傣族泼水节的来历篇7

西双版纳人最多,场面最盛大的时候是西双版纳泼水节。

西双版纳泼水节为傣族的新年,是傣族一年一度的传统节日,是西双版纳最隆重的传统节日之一,一般在傣历四月中旬举行,相当于公历的四月中旬,一般持续3至7天。泼水节也是傣族的新年,已有上千年历史,当地居民将这一天视为最美好、最吉祥的日子。期间,大家用纯净的清水相互泼洒,祈求洗去过去一年的不顺。2006年5月20日,泼水节经国务院批准列入第一批部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来源:文章屋网 )

傣族泼水节的来历篇8

学习新课之前,我便与学生进行了交流。交流中,我发现学生早已知道苏教版二下《欢乐的泼水节》一课的内容,并对“泼水”特别感兴趣。面对这样的情况,我到底教什么,怎样教才能让学习真正发生呢?我觉得应该尊重孩子、立足孩子,通过“导学”,为儿童的真正学习导航。导,是教师指导、引导学生适切地学;学是在“导”之下的,有目标、有路径、有方法、有评价、有发展地学。

1.导预明学,为儿童真正学习点亮航标灯。

每个学生都是独立的个体,仅凭教师经验判断显然不能完全把握学生的起点,因此我以预习单的形式了解学情。预习单可以用符号、图画或简单文字等来完成,不加重学生的负担。通过引导预习,我明白了学生的收获点、共识点、易错点、质疑点,这为在知识海洋中航行的我们点亮了航标灯。

2.导法激学,为儿童的真正学习荡起双桨。

创设情境法。入情入境的课堂,能够调动情感、激活思维。这节课,我以傣族小姑娘邀请学生参加泼水节这一情境贯穿始终。真实、鲜活的情境,把学生卷入了文本中。

游戏活动法。让学习真正发生,需要让学生在课堂上自觉主动地投入学习。结合教学规律和低年级学生身心发展特点,我采用游戏活动法激学:傣族姑娘邀请学生闯关,认读自己认为难读的高频词,解决预习时不懂的词语,这就饶有趣味而又扎扎实实地落实了字词句教学,为下面的朗读感悟做好了铺垫。

自主探究、小组合作法。《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版)》(以下简称“新课标”)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在引导学生理解、体会“灌”和“泼”的动作时,我让学生用同桌互助的方式读与演;在交流“你想把吉祥如意的清水泼给谁?”时,我让学生以小组合作的方式来回答,从而让他们在活动中学习,在主动中发展,在探究中创新。

适合儿童、吸引儿童的方法,为学习的大船荡起了双桨,提供了动力。

3.导评促学,为儿童真正学习扬起风帆。

教学的艺术不在于传授本领,而在于激励、唤醒、鼓舞。每一个可能进行评价的环节,我都心中有数,这些评价会随着教学的生成而发生,并且我更加注重的是以评价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养成良好态度、习惯等。当然,我会把更多的评价机会留给学生,引导他们互相评价,从而学会诊断与反思。

以评价促进学生主动学习是以生为本的体现,因人施评、促进发展,正如为航行的船只扬起风帆,帮助船儿更加快而省力地前行。

4.导用慧学,为儿童真正学习拉响汽笛。

教会学生“运用”是语文课程的要义之一。通过预习,我了解到,学生读了课文,最想看一看泼水的情景。因此,第一课时我直击“泼水时的画面”。重点抓住“灌”和“泼”这两个动词,让学生通过动作演示来明确词意,并让学生说一说还有哪些泼水动作,通过对比,体会“灌”和“泼”用词的准确。

此外,因民族差异,学生对清水所包含的象征意义理解得不够深,因此,我调动学生的经历、体验,让他们结合自己的生活说一说在何时、何地见过或听过吉祥如意这个词,从而明确其象征意义。新课标指出,“在发展语言能力的同时,要发展思维能力,激发想象力和创造潜能”。因此,我会给学生提供一个思维支点,让他们说说“你想把这吉祥如意的水泼给谁,对他送上什么祝福”。学生不同的表达,会展现出以“吉祥如意”为中心的丰富画面,使清水的象征意义更丰满。

在既定的教学任务已经完成的情况下,我再次出示学生预习时的问题,给予学生自由的空间去交流、碰撞。

“教无定法”,我依据儿童立场,在第一课时的教学中就满足了他们的心理期待,这就为我与学生的航行拉响了汽笛,一路欢唱前行。

【教学目标】

1.能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学会本课生字“泼”“幸”“吉”“如”“味”,认识绿线中的生字,理解由生字组成的词语。

2.通过朗读感悟、小组合作等方式学习“泼水时的画面”,理解清水所包含的象征意义,感受傣族人民过泼水节的欢乐。

3.基于学生疑问,解决质疑点。

【教学活动及意图】

一、猜谜互动,激趣导入

师:小朋友们,你们知道我姓什么吗?我的姓在春节的时候经常被用作祝福的话送给别人,我们会祝亲朋好友“年年有余”。说到年年有余,我们会想到春节。余老师再说一组词语,看看你能想到什么传统节日。(出示《识字1》词语猜节日)

师:老师这里,还有一组词语给大家猜一猜。(出示:傣族、吉祥如意)

师:小朋友们,你们知道这是什么节日吗?

(泼水节)相机学“泼”,并完成课题板书。

【猜谜是学生喜闻乐见的游戏形式,上课之初,学生对教师不够了解,教师将自己的姓氏融入猜谜游戏中,不仅激发了学生的兴趣,还拉近了教师和学生的心理距离。谜语的选择体现了前后联系,其内容选取的是《识字1》里的传统节日,正好引出本课即将学习的傣族传统节日。】

师:这吉祥如意的泼水节是傣族人民的传统节日,今天我们一起去感受那欢乐的泼水节。

过渡:有一个傣族的小女孩愿意邀请我们一起去参加泼水节。你瞧,她来了!

【穿着传统服饰的傣族小姑娘对小朋友说话,一下子吸引了学生的注意力,学生成了积极的参与者、主动的探索者。由此,本课“傣族姑娘邀请大家参加泼水节”的情境开始创设。】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播放傣族小女孩录音,出示自读要求。

学生默读小提示,自主读课文。

师(播放傣族小女孩发送邀请函的录音):小朋友们敢挑战吗?我们一起来闯闯字词关。

出示预习单:学生易读错的高频词,指名读词。去拼音开火车读。

【低年级学生注意力难以持久,但对于新鲜好玩的事物格外感兴趣。以游戏闯关赢得傣族姑娘邀请函的方式,把学生的心理、生理特点与教学内容和谐地结合了起来。出示的生词都是学生们自己觉得难读的词语,体现了以学生为主体的理念。】

师:有( )个小朋友不知道( )词是什么意思。(根据预习单填空。预设:傣族、西双版纳、象脚鼓点、凤凰花)

【设计时,我关注了学生因民族差异、经历体验缺乏等造成的不易理解的事物。结合预习单,我发现学生与我的预设大致相同,但是没有人提出不理解“傣族”词意,因此实际教学时进行了忽略;我预设的“象脚鼓”,学生疑问更多的在于“象脚鼓点”,因此实际教学时作了改变。】

师:你的呼唤让凤凰花美美地开了,凤凰花后面还藏着小朋友们在预习时读得不太通顺的句子。花的数量越多,句子越难读哦,你敢挑战吗?(出示预习时学生选择的最难读的三句话,指名读。)

三、捕捉画面,感悟欢乐

1.从动作中感受欢乐。

师:挑战都完成了,听听傣族姑娘是怎么说的吧!(播放傣族姑娘邀请参加泼水节的录音)

出示默读要求:

默读第二自然段;

找一找泼水时的画面,用横线划出来;

再读一读自己划的句子。

【根据学情,教者直击学生迫切想了解的泼水场面,引导学生学会提取文章中的信息,并关注学习习惯,教授阅读方法。】

师:这句话中有几个动词,谁找到了?(指名找出“灌”和“泼”)。

师:请同桌一边读这两句话,一边做这个动作。

【以动作来理解词意,还原了生活场景,学生身临其境,自己灌得兴奋,泼得开心,感受到了傣族人民的欢乐,同时有感情的朗读让“灌”和“泼”的动作变得立体起来。让学生动起来,是对学生内心体验的关注,更有利于让他们沉浸于文本之中。】

师:谁愿意上来和老师演一演?

师:除了灌和泼还有什么动作呢?(指名说:浇、洒、淋、喷……)有这么多动作,课文却使用了灌和泼这两个动作,这动作多么有力量啊,这力量中迸发出了无比的欢乐!谁愿意参加泼水节,给我们读一读。(指名读,师评价)

【对比感受课文用词的准确与精确,实际上是关注课文怎么写,为什么这么写。】

师:小朋友们,傣族人民是用什么来灌的呢?

(瓢)瓢的右半部分为什么是个瓜呢?

师:傣族人民就是像这样,你拿瓢,我端盆,互相泼水。(板书:互相泼水)提醒注意互的笔顺。你知道互的部首吗?(指名说。回顾练习2查字典方法)

师:在泼水的过程当中,你追着我,我追着你,这就是“互相追赶”。还是这两句话,请同桌两个小朋友,你读给我听,我读给你听,然后互相评价。

师:还有谁愿意参加泼水节。(指名读。评价时关注:湿淋淋、人人、个个、笑开了花)

师:现在,让我们亲身感受泼水节的欢乐吧!(播放视频)再指名读,生评。男女生赛读。

2.从象征中升华欢乐。

师:为什么他们身上湿淋淋的,还这么开心?(指名说,相机出示相关语句。)

师:原来这不是一般的水,而是吉祥如意的象征。(板书:吉祥如意)吉祥如意这个词,你什么时候在什么地方,见过或听过呢?(指名联系生活说)

【“吉祥如意”这个词无法用语言直观地表达,因此,在教学时,教师把“吉祥如意”放入具体的情境中。结合课标提出的留心观察生活,让学生联系生活经历来说自己想把祝福送给谁,送上的祝福也就是对吉祥如意的理解。教师抓住了课文的留白,激发了学生想象,让智慧不断生长。】

师:谁愿意把吉祥如意的水泼给大家?

师:你想把这吉祥如意的水泼给谁?

我想把清水泼在老人身上,祝老人 。

我想把清水灌在孩子身上,祝孩子 。

我想把清水洒在姑娘身上,祝姑娘 。

我想把清水 在小伙身上,祝小伙 。

我想把清水 在 身上,祝 。

小组讨论后全班交流

【此处,教师提供思维支点,给学生的语言运用与表达以抓手,给予词意抽象的“吉祥如意”以丰富的内涵,让清水的象征意义更加丰满。同时,该环节联系上文,把多种动词运用在句式中,在理解和运用之间搭建了一座桥梁,真正让学生在理解后运用,以表达丰富理解。】

师:欢乐的水在泼洒,幸福的情在流淌,让我们把更多的幸福送给别人。(齐读)

补:(出示预习单)有小朋友在预习的时候问,“怎么能不欢乐呢!”这句反问句为什么用感叹号呢?(指名交流)原来,小小的感叹号传递出了大大的欢乐!

师:小朋友们得到的幸福真多!(出示预习时学生觉得易混的字“幸”)老师给大家带来了它的小姐妹(出示“辛”)。看看她们的帽子,你发现了什么?(相机出示口诀:辛苦一点、幸福十分)看看裙子,你又发现了什么?(“羊”字少一横)我们一定要把幸福的“幸”牢牢记在心中。

教师解决预习单上的其他问题。

补:很多小朋友问,为什么课文说“清水是吉祥如意的象征”?为什么“谁身上泼的水多,得到的幸福就多”?(生自由交流)

【学生提出的问题,往往会被忽视,因为从成人的角度看,泼水就是约定俗成的习惯和传统。而让学习真正发生,就是要把课堂交给孩子,让孩子进行头脑风暴,他们总能给人惊喜。孩子们会生发出更深入的解读,这样的解读能真正让孩子感受到“泼水节”的魅力,领悟“泼水节”的内涵。】

师:原来,傣族人民和水有着特殊的感情,人们爱水、惜水,认为水能够清除污垢、消灾解难、净化心灵。所以傣族的泼水节和我们的春节一样盛大、隆重、欢乐。

师:配乐齐读第二自然段。

四、比较发现,学习生字

师:泼水节临近尾声,我们也是依依不舍,傣族小姑娘还给我们送来了三朵凤凰花,背后还藏着三个字。出示(吉、如、味)

师:谁来读一读。你发现了什么?

师:老师还给小朋友们带来了魔法棒,帮助大家找准口的位置,写好口的形状。(师范写,生书空。生描红、仿影、临写。)

上一篇:感情挽留的话范文 下一篇:自由驰骋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