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知我者谓我何求范文

时间:2023-10-08 15:33:36

不知我者谓我何求篇1

1、名字叫《采薇·黍离》,在qq音乐可以听得到。

2、电影中导演把诗经改了,出自诗经里的词,然后谱曲配乐而成。句出《诗经·国风·王风》,彼黍离离,彼稷之苗。行迈靡靡,中心摇摇。知我者,谓我心忧;不知我者, 谓我何求。悠悠苍天,此何人哉? 彼黍离离,彼稷之穗。行迈靡靡,中心如醉。知我者,谓我心忧;不知我者,谓我何求。悠悠苍天,此何人哉?彼黍离离,彼稷之实。行迈靡靡,中心如噎。知我者,谓我心忧;不知我者, 谓我何求。悠悠苍天,此何人哉?

(来源:文章屋网 )

不知我者谓我何求篇2

——题记

清静无为,似乎一直是古仁人不懈的追求。从执意隐居的陶潜的“此中有真意,欲辩已忘言”的真意难求,到诗仙散发扁舟的从容与名利面前呼而不应的旷达。仁人志士的追求,都是无为,不是吗?诗仙甘于无为于官场,才有了唐朝久而不衰的诗仙!仙者,灵也,智也,旷世难求也!

也因如此,李白才无唯。无唯,独一,无二。无唯,不以小我为大我,不以大我做小我。无唯,就不会搞特殊化,试想,如果每个人都心怀天下,有着救世情怀,又何愁国富民强,国泰民安?与之相反,若每个人,都以小我为中心,那大我谁管?集体、组织、团队,乃至国家,又有何必要存在?

无谓,即为无所谓。既知世事无常,既知生命难再,为何总有人,以生命为代价,去追求本无所谓有无所谓无的东西?为利?为名?有用吗?君不见,玉环飞燕皆尘土;问古来将相可还存?也只是虚名与后人钦敬(这两句引用啦)

只有无为无唯无谓,才能无畏。无畏,并不是指凭着少气方刚,一股血性,毫不知后果,毫不计代价的率性而为,这样的无畏,只是莽夫之勇;如果前面所述的做到了,那么,这个无畏,就是你立足世界,的基点。并不是,夸大其词。

不知我者谓我何求篇3

1、君子易事而难说(悦),说(悦)之不以道,不说(悦)也。

2、听其言而观其行。

3、仁者不忧,知者不惑,勇者不惧。

4、君子矜而不争,群而不党。

5、居处恭,执事敬,与人忠。

6、政者正也,子帅以正,孰敢不正?

7、士志于道,而耻恶衣恶食者,未足与议也。

8、见贤思齐焉,见不贤而内省也。

9、子曰: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

10、见贤思齐焉,见不贤而内自省也。

11、富与贵,是人之所欲也不以其道,得之不处也。贫与贱,是人之所恶也。

12、富而可求也,虽执鞭之士,吾亦为之。如不可求,从吾所好。

13、子谓于产。有君子之道四焉:其行己也恭,其事上也敬,其养民也惠,其使民也义。

14、吾日三省吾身。

15、学而时习之,不亦乐乎?

16、以文会友,以友辅仁。

17、君子耻其言而过其行。

18、盖有不知而作者,我无是也。多闻,择其善者而从之;多见而识之。

19、放于利而行,多怨。求仁而得仁,又何怨。

20、玉不琢,不成器,人不学,不知道。是故,古之王者,建国君民,教学为先。

21、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22、益者三友:友直、友谅、友多闻。

23、岁寒,然后知松柏之后凋也。

24、默而识之,学而不厌,诲人不倦,何有於我哉?

25、父在观其志,父没观其行;三年无改于父之道,可谓孝矣

26、不迁怒,不二过。

27、三军可夺帅也,匹夫不可夺志也。

28、以能问于不能,以多问于寡;有若无,实若虚,犯而不校。

29、不患人之不己知,患不知人也。

30、志士仁人,无求生以害仁,有杀身以成仁。

31、君子尊贤而容众,嘉善而矜不能。

32、敏而好学,不耻下问。

33、学然后知不足,教然后知困。知不足,然后能自反也;知困,然后能自强也。

34、少之时,血气未定,戒之在色;及其壮也,血气方刚,戒之在斗;及其老也,血气既衰,戒之在得。

35、有德者必育言,有言者不必育德。

36、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37、君子敬而无失,与人恭而有礼,四海之内皆兄弟也,言忠信,行笃敬,虽蛮貊之邦,行矣。言不忠信,行不笃敬,虽州里,行乎哉?行己有耻,使于四方,不辱君命,可谓士矣。

38、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

39、法语之言,能无从乎?改之为贵。提手与之言,能无说乎?绎之为贵。说而不绎,从而不改,吾末如之何也已矣。

40、玉不琢,不成器,人不学,不知道。

41、鞭扑之子,不从父之教。

42、质胜文则野,文胜质则史。文质彬彬,然后君子。

43、岁寒,然后知松柏之后雕也。

44、孔子曰:“能行五者于天下为仁矣。”请问之。曰:“恭、宽、信、敏、惠。恭则不侮,宽则得众,信则人任焉,敏则有功,惠则足以使人”。

45、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

46、学而不厌,诲人不倦。

47、学如不及,犹恐失之。

48、贤哉,回也!一箪食,一瓢饮,在陋巷,人不堪其忧。回也不改其乐。

49、君子坦荡荡,小人长戚戚。

50、弗学何以行?弗思何以得?

51、君子名之必可言也,言之必可行也,君子于其言,无所苟而已矣。

52、君子之仕也,行其义也。

53、人能宏道,非道宏人。

54、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

55、性相近也,习相远也。

56、饭疏食、饮水,曲肱而枕之,乐亦在其中矣。不义而富且贵,于我如浮云。

57、不愤不启,不悱不发。举一隅不以三隅反,则不复也。

58、君子周而不比,小人比而不周。

59、子贡问曰:孔文子何以谓之文也子曰:敏而好学,不耻下问,是以谓之文也。

60、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行之,其不善者而改之。

61、智者乐水、仁者乐山;智者动、仁者静;智者乐、仁者寿。

62、少之时,血气未定,戒之在色;及其壮也,血气方刚,戒之在斗;及其老也,血气既衰,戒之在得

63、礼之用,和为贵。

64、见利思义,见危授命。

65、道之以德,齐之以礼,有耻且格。

66、人之生也直,罔之生也幸而免。

67、圣则吾不能,我学不厌而教不倦也。

68、事君,敬其事而后其食。

69、言未及之而言谓之躁,言及之而不言谓之隐,未见颜色而言谓之瞽。

70、不迁怒,不贰过。

71、君子食无求饱,居无求安,敏于事而慎于言,就有道而正焉,可谓好学也已。

72、执德不弘,信道不笃,焉能为有,焉能为亡。

73、小不忍则乱大谋。

74、颜渊喟然叹曰:“仰之弥高,钻之弥坚,瞻之在前,忽焉在后。夫子循循然善诱人,博我以文,约我以礼;欲罢不能,既竭我才,如有所立卓尔,虽欲从之,末由也已。”

75、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

76、君子谋道不谋食,君子忧道不忧贫。

77、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

78、不以其道,得之不去也。

79、举直错诸枉,则民服;举枉错诸直,则民不服。

80、一箪食、一瓢饮,在陋巷,人不堪忧,回也不改其乐,贤哉回也。

81、君子义以为质,礼以行之,孙以出之,信以成之。君子哉!

82、可与言而不与之言,失人;不可与言而与之言,失言。知者不失人,亦不失言。

83、君于不以言举人,不以人废言。

84、吾日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

85、日知其所亡,月无忘其所能,可谓好学也矣。

86、古者言之不出,耻躬不逮也。

87、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

88、我非生而知之者,好古,敏以求之者也。

89、父母在,不远游,游必有方。

90、君子和而不同,小人同而不和。

91、发愤忘食,乐以忘忧、不知老之将至…

92、诗,可以兴,可以观,可以群,可以怨。迩之事父,远之事君;多识于鸟兽草木之名。

93、益者三友,损者三友。友直,友谅,友多闻,益矣。友便辟,友善柔,友便辟佞,损矣。

94、益者三友,损者三友,友直,友谅,友多闻,益矣;友便辟,友善柔,友便佞,损矣。

95、巧言令色,鲜矣仁!

96、君子坦荡荡,小人常戚戚。

97、过而不改,是谓过矣!

98、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

99、不学礼,无以立。

100、君于疾没世而名不称焉。

101、可以托六尺之孤,可以寄百里之命,临大节而不可夺也。

102、始吾于人也,听其言而信其行。今吾于人也,听其言而观其行。

103、过,则匆惮改。

104、知者乐水,仁者乐山;知者动,仁者静;知者乐,仁者寿。

105、轻千乘之国,而重一言之信。

106、子为政焉用杀?子欲善而民善矣。君子之德风,小人之德草,草上之风,必偃。

107、夫达也者,质直而好义。察言而观色,虑以下人。

108、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怠。()

109、人而无恒,不可以作巫医。

不知我者谓我何求篇4

2、见利思义,见危授命。

3、性相近也,习相远也。

4、君子之仕也,行其义也。

5、仁者不忧,知者不惑,勇者不惧。

6、岁寒,然后知松柏之后凋也。

7、可以托六尺之孤,可以寄百里之命,临大节而不可夺也。

8、日知其所亡,月无忘其所能,可谓好学也矣。

9、言未及之而言谓之躁,言及之而不言谓之隐,未见颜色而言谓之瞽。

10、行己有耻,使于四方,不辱君命,可谓士矣。

11、君子尊贤而容众,嘉善而矜不能。

12、与朋友交,言而有信。以文会友,以友辅仁。

13、苟正其身,于从政乎何有?不能正其身,如正人何?

14、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择其不善者而改之。

15、政者正也,子帅以正,孰敢不正?

16、以能问于不能,以多问于寡;有若无,实若虚,犯而不校。

17、富与贵,是人之所欲也;不以其道,得之不处也。贫与贱,是人之所恶也;

18、志士仁人,无求生以害仁,有杀身以成仁。

19、居上不宽,为礼不敬,临丧不哀,吾何以观之哉!

20、不教而杀谓之虐;不戒视成谓之暴;慢令致期谓之贼;犹之与人也,出纳之吝谓之有司。

21、玉不琢,不成器,人不学,不知道。是故,古之王者,建国君民,教学为先。

22、先有司,赦小过、举贤才。

23、君子欲讷于言而敏于行。

24、学而不厌,诲人不倦。

25、饭疏食、饮水,曲肱而枕之,乐亦在其中矣。不义而富且贵,于我如浮云。

26、人无远虑,必有近忧。

27、法语之言,能无从乎?改之为贵。提手与之言,能无说

28、众恶之,必察焉;众好之,必察焉。

29、夫达也者,质直而好义。察言而观色,虑以下人。

30、执德不弘,信道不笃,焉能为有,焉能为亡。

31、为政以德,譬如北辰,居其所而众星共之。

32、子路问事君。子日:"勿欺也,而犯之。”

33、自行束侑以上,吾未尝无诲焉。

34、志于道,据于德,依于仁,游于艺。

35、道千乘之国,敬事而信,节用而爱人,使民以时。

36、盖有不知而作者,我无是也。多闻,择其善者而从之;多见而识之。

37、益者三友,损者三友。友直,友谅,友多闻,益矣。友便辟,友善柔,友便佞,损矣。

38、君子之行也,度于礼。施,取其厚;事,举其中;敛,从其薄。

39、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40、使民敬、忠以劝,如之何?子曰:“临之以庄,则敬。孝慈,则忠。举善而教不能。则劝。”

41、士不可不弘毅,任重而道远。仁以为己任,不亦重乎?死而后己,不亦远乎?

42、君子名之必可言也,言之必可行也,君子于其言,无所苟而已矣。

43、君子和而不同,小人同而不和。

44、子为政焉用杀?子欲善而民善矣。君子之德风,小人之德草,草上之风,必偃。

45、君子敬而无失,与人恭而有礼,四海之内皆兄弟也,

46、过而不改,是谓过矣!

47、乎?绎之为贵。说而不绎,从而不改,吾末如之何也已矣。

48、吾尝终日不食,终夜不寝,以思,无益,不如学也。

49、富而可求也,虽执鞭之士,吾亦为之。如不可求,从吾所好。

50、好直不好学,其蔽也绞;好勇不好学,其蔽也乱;好刚不好学,其蔽也狂。

51、士志于道,而耻恶衣恶食者,未足与议也。

52、见贤思齐焉,见不贤而内自省也。

53、躬自厚而薄责于人,则远怨矣。

54、三军可夺帅也,匹夫不可夺志也!

55、居处恭,执事敬,与人忠。

56、举直错诸枉,则民服;举枉错诸直,则民不服。

57、子谓于产。有君子之道四焉:其行己也恭,其事上也敬,其养民也惠,

58、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

59、始吾于人也,听其言而信其行。今吾于人也,听其言而观其行。

60、人而无恒,不可以作巫医。

61、知及之,仁不能守之,虽得之,必失之。知及之,仁能守之,不庄以莅之,则民不敬。知及之,仁能守之,庄以莅之,动之不以礼,未善也。

62、君子食无求饱,居无求安,敏于事而慎于言,就有道而正焉,可谓好学也已。

63、颜渊喟然叹曰:“仰之弥高,钻之弥坚,瞻之在前,忽焉在后。夫子循循然善诱人,博我以文,约我以礼;欲罢不能,既竭我才,如有所立卓尔,虽欲从之,末由也已。”

64、上好礼,则民莫敢不敬;上好义,则民莫敢不服:上好信,则民莫敢不用情。

65、恭而无礼则劳,慎而无礼则葸,勇而无礼则乱,直而无礼则绞。

66、君于不以言举人,不以人废言。

67、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

68、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

69、孔子曰:“弗学何以行?弗思何以得?”鞭扑之子,不从父之教。

70、过,则匆惮改。

71、以文会友,以友辅仁。

72、吾日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下信乎?传不习乎?

73、君子如欲化民成俗,其必由学乎!

74、无欲速,无见小利。欲速,则不达;见小利,则大事不成。

75、君子易事而难说(悦),说(悦)之不以道,不说(悦)也。

76、己所不欲,匆施于人。

77、修己以敬以修己以安人…修己以安百姓。

78、君于疾没世而名不称焉。

79、道之以政,齐之以刑,民免而无耻;道之以德,齐之以礼,有耻且格。

80、圣则吾不能,我学不厌而教不倦也。

81、不愤不启,不悱不发。举一隅不以三隅反,则不复也。

82、轻千乘之国,而重一言之信

83、裔不谋夏,夷不乱华,俘不干盟,兵不逼好。

84、出门如见大宾,使民如承大祭。

85、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居是邦,事其大夫之贤者,友其士之仁者。

86、百姓足,君孰与不足?百姓不足,君孰与足?

87、贤哉,回也!一箪食,一瓢饮,在陋巷,人不堪其忧。回也不改其乐。

88、卫公孙朝问于子贡曰:“仲尼焉学?”子贡曰:“文武之道,未坠于地,在人,贤者,识其大者,不贤者,识其小者,莫不有文武之道焉。夫子焉不学,而亦何常师之有。”

89、可与言而不与之言,失人;不可与言而与之言,失言。知者不失人,亦不失言。

90、见善无不及,见不善如探汤。

91、君子义以为质,礼以行之,孙以出之,信以成之。君子哉!

92、诗,可以兴,可以观,可以群,可以怨。迩之事父,远之事君;多识于鸟兽草木之名。

93、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

94、文武之政,布在方策。其人存,则其政举;其人亡,则其政息。…故为政在人。

95、言忠信,行笃敬,虽蛮貊之邦,行矣。言不忠信,行不笃敬,虽州里,行乎哉?

不知我者谓我何求篇5

[关键词]智慧 学问 鉴古思今

梁启超曾这样评价:“《礼记》之最大价值,在于能供给以研究战国、秦、汉间儒家者流――尤其是荀子一派――学术思想史之极丰富之资料。”这一论断是极有见地的,也正如一代国学大师张岂之先生指出的,作为儒家集大成之作的《礼记》乃“为社会而立书著说”,拥有着“震撼人心的力量”和“启迪人的智慧”的作用,其学术思想确实有登峰造极之势,特别在《学记》篇中,其对古代教与学的全方位阐述精辟而深刻,而立足在今天,其教育意义依旧闪耀着光辉,可谓是鉴古思今,学问有道!

那么何谓“学问”?何谓“道”?也许单凭抽象地概念性地解释,不同的人都会有一套自己的理念,然则最多只能有个大致轮廓。众说纷纭,学问之道不外乎是作学,治学之目标、准则和方法。《礼记》之《学记》篇,其简练传神的文笔透露出的是雍容磅礴的古代教育理念,折射出了儒家负载的中国文化精神,读罢乃顿悟出学问确实有其道而行之,可谓是“人不学,不知道”,“其此之谓乎也”!

为阐述“学”之重要,《学记》篇以“嘉肴”、“至道”类比,得出“学然后知不足,教然后知困”的结论,并进一步提出“知不足,然后能自反也;知困,然后能自强也”的解决方案。“学”之意义对今天求学路上浮躁的青年学子们来说,尤为凸显。绝大部分的同学在经过多年学习,依旧一味地囫囵吞枣式学习。“学”对于他们而言,并不是“知不足”而“自反”,似乎只是一种程序化地接受,甚至是被动地妥协。以这样的方式求“学”,何来的兴趣?何来的“学学半”呢?由此而来“教学相长”也成了今天教育话题中的关键词。

我们知道,学习是一个漫长的过程,“路漫漫其修远兮”,如何“上下而求索”在《学记》中譬解确有见地。

古书记载说:“应效法小蚂蚁衔土不息终成土堆的精神”,即《学记》篇中所说的“蛾子时术”。学者不倦,则可由“小成”至“大成”。“一年视离经辨志,三年视敬业乐群,五年视博习亲师,七年视论学取友,谓之小成;九年知类通达,强立而不反,谓之大成。”《学记》认为,学而大成,而后可教化民众,改变风俗。这不仅能使近处的人心悦诚服,而且能使远方的人前来归顺。这就是古代大学教育人的步骤和宗旨。由此之说可以看出,古之圣贤所提出的考核标准不仅是循序渐进的,而且是全面综合的,是针对学生身心健康成长的需要而提出。它不仅涉及文章断句、辨别文章主旨的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的考核,而且涉及到能否专心学业、广博学习、在学术上有见解,能否触类旁通、遇事有主见、不为外物所左右等方面的个人素质修养程度的考察;还涉及到能否亲近师长、与同学和睦相处,能否选择有学识的人交朋友等方面的个人道德精神修养水平的考察。不难看出,古人已注意到了对学生进行一定的基本技能的考察,但更重视的却是对学生个人素质修养和道德精神修养的考察。古人教育所重的是学生个人素质能力的提高和为人处世的主体意识的修养。把素质教育作为教学和考察的重点,这是古人重教思想的一个重要的特色。

因此,在今天,素质教育的大力倡导确可溯源于此,并找到雏形。七年之“学”以达“小成”,九年之“学”乃至“大成”,其不同学习阶段及年份的习得,最终培养出的并不是一个满腹经纶的饱读诗书者,而是一个懂得与人相处之道,尊师敬义,触类旁通,见解独立的“大成”者――全面发展的人。

而“凡学之道,严师为难”,《学记》认为为学之道难在尊师。王夫之在《礼记章句》中指出:“唯尊德乐道者乃能忘势而尊师,是以难也。”究其“严师”之因,《学记》又曰:“师严然后道尊,道尊然后民知敬学”,只有尊师,才能重道,最终达到“敬学”。短短几个字却精辟透彻地从“师严”、“道尊”到“敬学”之间的密不可分的辨证关系上,强调了“尊师”的重要意义。这隐隐含射出古人做学先做人的思想精髓。与之相承扬的为学之道还有,曾参《大学》篇中的“身修而后家齐,家齐而后国治,国治而后天下平”,其“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理念在今天尤为具有现实价值。特别是对今天的青年学者而言,唯有修身,才能有一个平和的心境治学,不虚不躁,在“学”中冶炼自己,提升灵魂,与学俱进,这样才得“道”。

不知我者谓我何求篇6

这一切当反映了他们对人生或存在的根本意义的不断追索,对人世间的苦难悲天悯人般地缱绻之心和眷眷之情,对流俗之见的深刻质疑和勇敢挑战,以及对当下经验的全面审视、批判与超越;也反映了他们在诸如“新”与“旧”、“生”与“死”、“理想”与“现实”、“治乱”与“存亡”等等之间进行政治选择的承负与焦虑[1];与此同时,这一切,更反映了2500多年前的老子、孔子、庄子等等中国伟大的政治哲人们,对人类生存与发展道路的大胆探索、对安定团结与有序亲和之自然—社会秩序的有益诉求以及对整个人类美好、幸福生活的无限憧憬、追求和向往;或者用尼采的话说,对整个人类自然权利与历史的永恒复返和回归。

作为一种能够在几千年中国如此动荡不安的社会历史进程中从总体上维系着如此众多人口、维持着如此安定秩序、保持着如此文明进步以及把伟大的中华民族凝聚成一个坚强而有力的整体并使之曾几何时巍然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的长达几千年的“先王之道”,作为一整套从几千年的历史中从容地走来、又从容地走过几千年历史的比较成形的传统价值理念和坚强信仰体系以及作为中国政治思想史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中国传统文化中的一份不可或缺的重要遗产,先秦儒学具有普遍而恒久的魅力。WWW.133229.coM它不仅形成于以往的岁月里、影响过中国二千多年的社会政治生活,而且仍在一定程度上正影响着我们今天的社会政治生活,并且它还将不同程度地继续影响和关照到未来中国社会的一切政治与生活——这大概就是以儒家文化为主流的中国传统文化永恒持久的顽强生命力之所在吧

曾记否,在中国近、现代思想史上,那些个一度被称作“国粹派”者曾指责当时的革命是“全法欧美而尽弃国粹”并且要大声疾呼“祖宗之法不可变”——于今观之,恶名之下,其情可悯——然而,君不见,当下中国社会之某些个具体而生动的文化生活情境和场景,的确倒极像上个世纪二、三十年代的美国社会了:城市郊区化、住宅别墅化、生活消费化、嬉皮士与雅皮士、颓废/垮掉的一代,媒体铺天盖地、无孔不入,形形色色、林林总总的人造娱乐活动让人欲哭无泪、欲罢不能,工农兵学商,一切向钱看以及“有奶便是娘、无钱休称爹”等等……然而,时至今日,人家却是正在日益走出后现代并从此而逐步走向传统与保守,而我们则是正热衷于进入,前呼后拥、喧腾嘈杂,有如过江之鲫。那么,对此,在这里,我们似乎还可以反过来进一步套用文艺复兴时期意大利伟大诗人但丁的这样一句话,生动而形象地作如是说:“走人家的路,让自己说去吧”。而其最终结果到底会怎样,今天看来,若我们可以用苏格拉底的话说,就是“只有天知道”。

当下汉语思想界对先秦儒学研究无疑已陷入到一种“过于零碎、过于简单化、过于平面化”的总体研究状态,全然业已与先秦儒学本身所具有的丰富内涵及其在昨日、今日乃至于明日中国社会生活中已经起到的或显而不隐、或隐而不显的作用及其必将产生的这样或那样的不同影响,便显得很不对等、很不和谐,同时亦显得很不相称。但其中的问题却是,人自不觉。这正所谓“一阴一阳之谓道”,“百姓日用而不知”。要知道,当下无疑已是一个思想完全失去了高度的时代。牟宗三先生当年曾不无沉痛地感慨于“一个没有圣贤的时代”;时至今日,无疑则更是“没有大师的时代”,而有的只是“日用而不知”的“百姓”而已。孔子尝有言曰:“朝闻道,夕死可矣”[2]。但其中的问题却依然是,今天又有哪一个学人愿意而且能够做到这一点?而且又有哪一个能够做到“不降身,不辱志”呢?

尽管时至今日,我们仍然会看到,与此相关的研究工作还在继续地开展着;同时,与此相关的研究成果也还在不断地被发表,但从中我们却已很少会看到,有哪一项与此相关的研究能够做到独辟蹊径,从根本上已摆脱掉了这种“零碎”、“简单化”、“平面化”的思想研究窠臼——当然,从中,我们也很少会看得到,有哪一项与此相关的研究成果能够真正做到独辟蹊径、别有洞天,能够真正做到自圆其说、独善其身以及能够真正做到从根本上全面而系统地彻底解决了“儒学”这一中国传统政治哲学思想史上的基本命题。而且,其中的道理很简单:对此,若仅凭当下这样一种浮躁、琐碎、“简单化”、“平面化”,或者仅凭“捡起芝麻而丢掉西瓜”、“采其华而弃其实,识其小而遗其大”这样一种难堪的学术研究状态,则其将势必永远是做不好、也做不了的。由此看来,思想学术研究仍需沉下去、立起来,固守住本位,耐得住寂寞,仍需我们一代又一代学人们的不懈努力。

尽管时至今日,或者说尤其是时至今日,我们总可以看到,与此相关的大量研究成果仍不时地被诉诸文字、付诸报章,见诸刊物、杂志或者网站之上。然而,这一切的一切,正有如曾经在上个世纪八十年代中国的哲学思想世界独占鳌头、独步一时的风云人物李泽厚先生之所言,“文本之外无他物”。倘若对此详加审视,则其中多半却是一个个“只有能指、并无所指,无实在、无客观、无本质”[3]的东西被不厌其烦地抄来抄去,多半却是一箪箪看似相异而实则相同或相近的“剩饭”被乐此不疲地炒来炒去。然而,究其实,则其中多半却是“共时性”而非“历时性”的东西,多半却没有多少或者说根本没有真正值得借鉴或者保留的余地。正所谓“金玉其外,败絮其中”是也。而其一般结果却往往是,一旦文章被看完了,或刚刚被看过了一半,甚或仅仅被看了个开头,其所谓的“价值”与“意义”,也便由此而宣告全面终结。于是乎,我们为此而由衷地希冀:这一切的一切,再也不要继续成为近百年来直至今日左右中国哲学家族历史发展的一条根本宿命了而且再也不要如此这般地继续下去了;否则,我们真的不知道中国的学术将往何处去?既如此,于是乎,我们还可以用当下的一句比较时髦的话语问:中国的哲学如何能够走向世界,而且又如何能够彻底地告别自说自话、自言自语并从此而真正地实现“与世界接轨”呢?今天看来,这些个问题无疑已是太大了,以致于,到头来,我们竟一个都回答不了;或者说,一个也都不能回答。真是的。

曾子尝有言曰:“出辞气,斯远鄙倍矣”。然则夫子不曰“其旨远,其辞文”乎?不曰“言之无文,行而不远”[3]乎?——时至今日,亦正有如李泽厚先生之所言,“世纪末的颓废,正好碰上后现代”——于是乎,我们会看到,今天的学人们,他们或者张嘴“德里达”,或者闭嘴“利奥塔”,再不就是“鲍德里亚”或者“勒维纳斯”;而且,我们完全可以毫不夸张地说,时至今日,中国的所谓“后现代者们”,已差不多快“找不着北”了,而且大有欲将古之前贤往圣置于所谓“解构主义”的泥淖之势。所谓的“与时俱进”,到底是什么意思?当你把一切的一切都看得不名一文或者一文不值时,当你可以长命百年、万世千年或者可以把一切的一切都看作是可以时过境迁时,那么你大概就可以“与时俱进”了。但问题却是,这又如何可能呢?到底谁能真正做到“与时俱进”呢?而如此做法,又到底会给我们带来什么?全盘地否定一切,人为地中断传统,这对我们来说,究竟会有什么好处呢?道之难言,已令古之前贤往圣们浩叹不已,难道我们还要人为地阻隔的拦断这一人最基本的生存情境么?难道“怨恨”可以解决一切问题,可以掩盖自己不可告人的目的、可以抬高自己原本卑微的地位和卑贱的命运么?民众/奴隶就是民众(the mass),难道可以打着“人民”的旗号来反对主人/人民?

既如此,试问:人的敬意何在?人的敬畏焉存?而人的良知、良能和良心,又将飘落至何方?人的精神的家园到底安居在哪里?而人之成为人、成为其所是的心灵之花,又到底要花开何处、花落谁家?庄子百年无家,而我们又怎么样?

以“全面解构”为本质特征的所谓“后现代主义”,如今正悄无声息地一步步向我们走来。于是乎,适逢这一特定历史时代的人们大概便已不必再去小心翼翼地寻觅、忧心忡忡地求索——这是因为,一切的一切似乎差不多均已被解构成了无数块难以捡拾的碎片,破镜重圆,破镜难圆;于是乎,“宫阙万间都作了土”,什么理想与信念以及什么价值和追求,转瞬间,不是折戟沉沙、黯然销魂,便是“樯橹灰飞烟灭”。时至今日,竟都成了一堆堆迂腐可笑、不名一文的“破烂货”,倏忽其来、倏忽其去,是那般轻飘飘的,或至少已不再有如往日那般庄严、肃穆、神圣或者凝重;于是乎,今天的人们大概便已不必再去像以往那样地苦苦相盼、孜孜以求,希冀重塑或者祈望救赎——这是因为“此地乃真理,当下即实在”。于是乎,“玩的就是心跳”,“游戏即为人生”;“跟着感觉走”,“过把瘾就死”[4]。正所谓“人生如白驹过隙,忽然而已。”既如此,则“何必叹息,何必留恋”?既如此,又何不“留一半清醒,留一半醉”?既如此,又“何不潇洒走一回”?其实,还说什么这个那个的,时至今日,不过只是“符号”、“符码”或“游戏”,不过只是玩玩而已!又何必当真?民众们尽可以沉湎于当下林林总总、形形色色的诸多“人造娱乐活动”中去,不思也不想,任凭着自己的那颗高贵的头颅不停地在那里傻乎乎地摇啊摇地——就像几分钟前自己刚刚服用过几枚摇头丸似的。如果将自己对“道”的追求视为稻粱谋、作为自己的工作职业和吃饭的本领的话,那么这样的学人最终也同样是不可能找得到“道”的,他们势必亦与民众/百姓一样,而“百姓日用而不知”一句话,也同样是说给他们这些所谓“学人”听的。

既如此,则甚矣哉!为可悲也。然而,又如之奈何?

既如此,则夫复何言?我们无言以对;当然,更无话可说。

有关于此,本文则认为,倘若人们心中的道德未泯、良知尚存,栖身于政治社会而非坠入原始丛林,那么他们便定然可以有目共睹;同时,我们也应当看到, 相关文章的大量面世,从一个侧面倒是可以进一步地说明,这一现象,时至今日,业已在一定程度上引起了今日汉语思想学术界的普遍关注。此外,还可以进一步地说明, 时至今日,对先秦儒学、“道”的课题,确实有作进一步研究的必要。如此看来,这一所谓“真实的情形”,又是根本不同于李泽厚先生所曾经表述的“只有批判和解构,并无建设甚至嘲笑建设”[5] 那样一种“实情”——至少说,并不总像李先生在其有关的文字表述中所烘托和渲染着的那样悲哀、凄惶、悲观、厌世甚至绝望;或至少说,并不像李先生那样的夸夸其谈、夸大其辞。会说的,不如会听的;会写的,不如会读的——然而,其中的问题却是,要细听和细读。

古人有言曰:“人世有代谢,往来成古今”。——但在这一点上,本文则认为,即使是李先生本人,恐怕亦未能幸免——当然,至于其他诸人,则“自郐以下”,更无足观,亦似乎同样不能幸免。《老子•第二十三章》中有言曰:“飘风不终朝,骤雨不终日。孰为此者?天地。天地尚不能久,而况人乎?”《庄子•养生主》中则亦有言曰:“吾生也有涯,而知也无涯。以有涯随无涯,殆已。已而为知者,殆而已矣。”此之谓也。而今日之所谓“与时俱进”一语,在明眼人看来,其实也不过只是一句有关于“完美”与“永恒”的神话而已——这是因为,追求完美本身,即意味着一种不完美,一种极端的不完美;与此同时,也许正是因为这种不完美,古往今来的人们,才总是要不断地充满着梦想和渴望——梦想和渴望着完美与永恒、长生或者不老,梦想和渴望着自由、平等或者民主以及梦想和渴望着到底什么才真正是人类美好和幸福的生活。换句话说,苏格拉底的哲学问题,自它产生的那一天起,似乎便从来就不曾改变过。这一点不容怀疑。难怪乎我们虽检索古文,但到头来,却总是找不到这样一个词汇呢!因此,对当代某些学者或者政客而言,不论其出于何种不可告人的目的,也不论其为此而如何绞尽脑汁、摇唇鼓舌,使出其浑身解数,当然更不论其为此而又如何生拉硬扯、牵强附会、矫揉造作地极尽粉饰、夸张、渲染之能势,以备一时一地、彼时彼地或此时此地之需;但最终结果必将应验这样一句古话:“尔曹身与名俱灭,不废江河万古流”。没有办法,人世间的所有一切、万世万物,无一不是一种“偶在”,而其生命也总是十分有限的——这一点,对任何个人而言,其实也都是一样的;而且即使对整个人类来说,亦并不例外。谁能真正做到“与时俱进”呢?这是根本不可能的。

对此,今天的人们可以拭目以待;当然,他们亦可以静观其变——或迟或早,时间总会说明一切的。然而,这个时间,却是长时段的——它可能不只是一时;当然,也可能不只是一世,但它却不可能是永世的。我们有理由相信,好在人类有的是耐心,也有的是时间、精力、信心和勇气,去憧憬、向往、盼望和期待,他们不仅要期待着心想事成、诸事顺遂,而且也要期待着美梦成真、旧梦重圆;与此同时,他们更要期待着真实而非虚假、自由而非控制、平安而非恐惧的真正美好和幸福的生活,并为此而牢牢把握着此在、当下以及今生今世而非来生来世彼岸性的幻梦与空想。然而,他们最终把握住了吗?或者说,他们曾经把握住过?或者还可以这样说,又会有谁能最终真正地把握得住呢?偶然性是无处不在的。因而回答也总是否定的——谁都不能,谁也不会。然而,尽管如此,但他们却仍有机会进一步、持续不断地这样“试错”下去。是是非非,非非是是,对对错错,错错对对,穷达以时,与时俱化,“得时鹊起,失时蚁行”,循环往复以至无穷。重要的是尝试,至于最终是否能成功,倒显得是次要的事。不可以成败论英雄。

从认知上看,随着在中国传统文化大旗之下的那些个关涉着“先秦儒学”的林林总总、似是而非的字眼长期广泛而深入地被传抄和使用,一部先秦儒学本身,似乎在逻辑上已顺理成章地演变为后来的阅读者们所熟知的东西。然而,问题是,熟知未必真知。这一点正有如黑格尔所曾说过的:“一般人平时所自以为很熟悉的东西”,其实又“恰好就是他所不真知的”[6];而成中英先生,则亦明确认为,“先秦儒学是儒学发展的原初阶段(公元前6世纪—公元前4世纪),对这一阶段的理解至今仍未尽完全。”[7]事实上,也正是如此,正是这样一种实际状况。

然而,具体就先秦儒学的本质与核心——亦即就“先秦儒家中庸之道”而言,生活在当下的人们,似乎绝大多数已根本不知道其到底为何物:其中,有“贤者”或以为它是“和稀泥”、“墙头草”或“和事佬”,是不辨是非、没有原则的折衷主义;而为数众多的“不肖者”们,则似乎更愿意不假思索地将其简单而笼统地理解、认识,甚至最终要归结为一种与儒家一样陈旧、迂腐、呆板、不识时务、不合时宜的没用的东西。于是乎,它在当日中国之情形,便正有如老子之所言:“上士闻道,勤而行之;中士闻道,若存若亡;下士闻道,大笑之。不笑不足以为道。”[8]此之谓也——其中,所谓“上士”又身在何方?对此,我们不得而知;而我们所能知道的,则不过是周遭无处不在的对此“若存若亡”的“中士”以及对此报以“大笑之”的“下士”。笑吧,正所谓“不笑不足以为道”——对此,老子本人在这里不是已说得足够明白了吗?老子不是已经“不幸而言中”了么?既如此,那么我们还有什么其他更多的话可说呢?难道对此还有什么怀疑不成?要知道,这的确是当下的一种最真实的情形。若自己犹且不信,那么又如何可以让别人信呢?如何可以“以其昏昏,使人昭昭”。其中的道理应当说是很简单的:只有说服了自己才有可能去说服别人,只有感动了自己也才有可能去感动别人。

然而,倘若欲使认知对象从“熟知”而变为“真知”,在本文看来,其实,似乎也没什么大不了的,认认真真、踏踏实实地去做就是了;而且,时至今日,唯一而又有效的办法,恐怕还是要再一次地追根溯源、从源头之处重新做起——重新对其给予深入考量和全面省思。这正有如古人之所谓:“书上有路勤为径,学海无涯苦作舟”;与此同时,亦有如古人之所谓:“书读百遍,其意自见”——一言以蔽之曰:“天道酬勤”。毛泽东曾作如是说,“风物长宜放眼量”——其实,我们观察人世间的任何事物,也都需要俯视和鸟瞰。就像我们坐壁上观;或者说,更像我们透过飞机的舷窗上俯视和鸟瞰到的一样。举目四望、视野所及,满眼的都是大千世界里纵横交错、横七竖八地排放着的林林总总、形形色色的这样或那样的物什,什么房屋、树木、道路、人与禽兽……等等等等,诸如此类的平日里无不让我们十分在意的死物或者活物,此时此刻,在我们面前,又是变得那么的含混、那么的模糊,那么的没有价值和意义以致于统统都不过变成了我们小的时候眼前和手中自由玩弄着的大大小小、奇形怪状的积木而已——只有当飞机从天而降并且愈来愈接近地面之时,它们才会逐渐地变得如往日一般清晰,才会逐渐地变得如往日一般伟岸和高大,从而也才会重新恢复其如往日一般对我们来说不可或缺的重要、关键的价值和意义——这应当说是任何一位曾经坐过飞机的人都可能有过的一种真实而异样的感觉。然而在这种感觉中,我们却始终分辨不清,到底哪个是真、哪个为假?真真假假、实实虚虚,冥冥中大有“庄生晓梦迷蝴蝶,望帝春深思杜鹃”那样的一种感觉。此时此刻,已再有什么烦人的事儿会想不开,也不再有什么难解的怨恨会化不掉。张载尝有言曰:“仇必和而解”。有趣的是,像冯友兰这样的中国现代著名思想家,在他们晚年的时候,总是会想到这句话。

有关于这一点,如果我们还可以进一步地援引金景芳先生的一句话说的话,“据我了解,从当前各校教学和研究先秦史的思想来看,应该说有两种形式:一种是照本宣科,拾人牙慧;一种是不断创新,敢于向权威挑战。我是向往后者。”[9]——金老先生的这番话,说得真是太好了。然而这段话难道不是一句实话、不是当下的一种最真实的情形?而且在今日大学的讲堂之上,这种“照本宣科,食人牙慧”的现象还能说少么?到底又会有多少人可能说出自己心里面的话呢?若不说,长此以往,晚辈后学必将“无所措手足矣”,真不知到底该怎么办才好。

其实,作为晚辈后学,我们又何尝不是憧憬和向往着金老之所谓“后者”呢?

那就是——“原原本本”,“殚见洽闻”,还先秦儒学以本来面目;“创造转化”,“综合创新”,寻找中华民族远去的精神家园,并使之走下庙堂,走出书斋,走向民间,走进新时代。绝不仅仅为学术而学术,而且也为人伦、为政治、为信仰,乃至于为自我的整个人生而学术——而这大概是因为,对人生而言,不管怎么说,信仰总是最为重要的吧?而且,它并不是其他任何别的什么东西,而是人类最高的价值追求,是人类生生不息、绵绵不绝的思想真谛与理论精髓之所在——对此,今天的人们,尤其是知识分子,不仅不应当报之以嘲弄、嘲笑或者嘲讽,而且,还应当向他们致以足够的敬畏、敬重和敬意——这不仅是为他人,而且也为整个人类、为我们的后代,尤其是为我们自己——在此,千万可别忘了,人总是带着一颗会思想的高贵的头颅而来到这个人世间、来到这个社会以及来到这个世界之上的;然而,在这个世界上,若不思亦不想,则岂不是枉费了这颗会思想的高贵的头颅么?而且这又怎么行呢?

众所周知,屈子尝有言曰:“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汝其念之,吾其勉之。孔子曰:“朝闻道,夕死可矣”——这句简短的话又是说得何其悲壮和惨烈呢?而且一个“道”字,真的有那么重要么?而且,它到底又是什么呢?程子亦尝有言曰:“读《论语》、《孟子》而不知道,所谓‘虽多,亦奚以为’?”[11]此之谓也——读了那么多年的《论语》、《孟子》,读了那么多年的圣贤之书,研究了那么多年的先秦儒学,然而,到头来,却竟不知一个“道”字到底为何物?那么,书读得虽多、研究得再深入,最终却又有什么用呢?难道知识的真正价值仅仅体现在它本身是知识吗?对此,今日之每一位读书人似乎都应当毫不例外地静下心来,扪心自问,有所思亦有所想——思想一下:自己到底在做什么?还有,这样做,对别人,或者更准确地说,就算对自己,到底又有什么意义?要知道,由孔子本人所开创并以孔子为最大代表的先秦儒学,从来都是一门“实学”——一门“修己治人之学”。若不明乎于此,则是不是自己的完全误识,是不是自己根本搞错了呢?若如此,则既欺人又欺己、既误人又误己,这样做,好么?

注 释:

[1]姜广辉:《传统的诠释与诠释的传统》,《经学今诠初编》第2页。

[2]《论语•里仁》。

[3]李泽厚:《历史本体论/己卯五说》第142页,三联书店,2003年5月版。

[4]顾炎武:《日知录》卷二。

[5]李泽厚:《历史本体论/己卯五说》第144页,三联书店,2003年5月版。

[6]李泽厚:《历史本体论/己卯五说》第144页,三联书店,2003年5月版。

[7]参见黑格尔《哲学史讲演录》第一卷,商务印书馆,1993年版。

[8]成中英:《第五阶段儒学的发展与新新儒学的定位》,《文史哲》2002年第5期。

[9]《老子•四十一章》。

[10]金景芳:《创新与挑战》,《我的学术思想》,吉林大学出版社,1996年版。

不知我者谓我何求篇7

1、迩之事父,远之事君;多识于鸟兽草木之名。

2、士而怀居,不足为士矣!

3、执德不弘,信道不笃,焉能为有,焉能为亡。

4、志士仁人,无求生以害仁,有杀身以成仁。

5、躬自厚而薄责于人,则远怨矣。

6、裔不谋夏,夷不乱华,俘不干盟,兵不逼好。

7、无欲速,无见小利。欲速,则不达;见小利,则大事不成。

8、君子坦荡荡,小人常戚戚。

9、子曰:“临之以庄,则敬。孝慈,则忠。举善而教不能.则劝。”

10、慎终,追远,民德归厚矣。

11、士不可不弘毅,任重而道远。仁以为己任,不亦重乎?死而后己,不亦远乎?

12、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见利思义,见危授命。

13、有德者必育言,有言者不必育德。

14、多闻,择其善者而从之;多见而识之。

15、言未及之而言谓之躁,言及之而不言谓之隐,未见颜色而言谓之瞽。

16、质胜文则野,文胜质则史。文质彬彬,然后君子。

17、道之以政,齐之以刑,民免而无耻;道之以德,齐之以礼,有耻且格。

18、子谓于产。“有君子之道四焉:其行己也恭,其事上也敬,其养民也惠,其使民也义。”

19、恭而无礼则劳,慎而无礼则葸,勇而无礼则乱,直而无礼则绞。

20、巧言乱德。

21、志于道,据于德,依于仁,游于艺。

22、苟正其身,于从政乎何有?不能正其身,如正人何?

23、兴于诗,立于礼.成于乐。

24、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25、士志于道,而耻恶衣恶食者,未足与议也。

26、君于惠而不费,劳而不怨,欲而不贪,泰而不骄,威而不猛。

27、择可劳而劳之,又谁怨?欲仁而得仁,又焉贪?

28、众恶之,必察焉;众好之,必察焉。

29、君于不以言举人,不以人废言。

30、礼之用,和为贵。

31、听其言而观其行。

32、君子和而不同,小人同而不和。

33、发愤忘食,乐以忘忧、不知老之将至…。

34、使民敬、忠以劝,如之何?

35、以能问于不能,以多问于寡;有若无,实若虚,犯而不校。

36、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

37、古者言之不出,耻躬不逮也。

38、人无远虑,必有近忧。

39、好仁不好学,其蔽也愚;好知不好学,其蔽也荡;好信不好学,其蔽也贼;

40、知及之,仁能守之,庄以莅之,动之不以礼,未善也。

41、为政以德,譬如北辰,居其所而众星共之。

42、可以托六尺之孤,可以寄百里之命,临大节而不可夺也。

43、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

44、见善无不及,见不善如探汤。

45、不愤不启,不悱不发。

46、盖有不知而作者,我无是也。

47、君子易事而难说(悦),说(悦)之不以道,不说(悦)也。

48、(“撰”去提手)与之言,能无说乎?绎之为贵。说而不绎,从而不改,吾末如之何也已矣。

49、巧言令色,鲜矣仁。

50、三军可夺帅也,匹夫不可夺志也!

51、仁者不忧,知者不惑,勇者不惧。

52、君子之德风,小人之德草,草上之风,必偃。

53、与朋友交,言而有信。以文会友,以友辅仁。

54、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择其不善者而改之。

55、道千乘之国,敬事而信,节用而爱人,使民以时。

56、知及之,仁能守之,不庄以莅之,则民不敬。

57、行己有耻,使于四方,不辱君命,可谓士矣。

58、可与言而不与之言,失人;不可与言而与之言,失言。知者不失人,亦不失言。

59、君于疾没世而名不称焉。

60、见贤思齐焉,见不贤而内自省也。

61、居上不宽,为礼不敬,临丧不哀,吾何以观之哉!

62、事君,敬其事而后其食。

63、孔子曰:“能行五者于天下为仁矣。”请问之。曰:“恭、宽、信、敏、惠。恭则不侮,宽则得众,信则人任焉,敏则有功,惠则足以使人”。

64、夫达也者,质直而好义。察言而观色,虑以下人。

65、过而不改,是谓过矣!

66、施,取其厚;事,举其中;敛,从其薄。

67、饭疏食、饮水,曲肱而枕之,乐亦在其中矣。

68、政者正也,子帅以正,孰敢不正?举直错诸枉,则民服;举枉错诸直,则民不服。

69、子路问事君。子日:"勿欺也,而犯之。”

70、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

71、君子无众寡、无小大、无敢慢,斯不亦泰而不骄乎?

72、子为政焉用杀?子欲善而民善矣。

73、圣则吾不能,我学不厌而教不倦也。

74、君子名之必可言也,言之必可行也,君子于其言,无所苟而已矣。

75、君子正其衣冠,尊其瞻视,俨然人望而畏之,斯不亦威而不猛乎?

76、居处恭,执事敬,与人忠。

77、贤哉,回也!一箪食,一瓢饮,在陋巷,人不堪其忧。回也不改其乐。贤哉,回也!

78、自行束侑以上,吾未尝无诲焉。

79、出门如见大宾,使民如承大祭。

80、不义而富且贵,于我如浮云。

81、君子欲讷于言而敏于行。

82、刚、毅、木、讷近仁。

83、君子之行也,度于礼。

84、有教无类。

85、人而无恒,不可以作巫医。

86、法语之言,能无从乎?改之为贵。

87、百姓足,君孰与不足?百姓不足,君孰与足?

88、修己以敬……修己以安人…修己以安百姓。

89、不迁怒,不二过。

90、君子之仕也,行其义也。

91、富而可求也,虽执鞭之士,吾亦为之。如不可求,从吾所好。

92、知及之,仁不能守之,虽得之,必失之。

93、举一隅不以三隅反,则不复也。

94、君子食无求饱,居无求安,敏于事而慎于言,就有道而正焉,可谓好学也已。

95、不学诗,无以言。

96、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

97、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

98、君子敬而无失,与人恭而有礼,四海之内皆兄弟也,言忠信,行笃敬,虽蛮貊之邦,行矣。言不忠信,行不笃敬,虽州里,行乎哉?

99、求仁而得仁,又何怨。

100、君子义以为质,礼以行之,孙以出之,信以成之。君子哉!

101、不教而杀谓之虐;不戒视成谓之暴;慢令致期谓之贼;犹之与人也,出纳之吝谓之有司。

102、益者三友,损者三友。友直,友谅,友多闻,益矣。友便辟,友善柔,友便佞,损矣。

103、上好礼,则民莫敢不敬;上好义,则民莫敢不服:上好信,则民莫敢不用情。

104、日知其所亡,月无忘其所能,可谓好学也矣。

105、……因民之利而利之,斯不亦惠而不费乎?

106、居是邦,事其大夫之贤者,友其士之仁者。

107、不学礼,无以立。

108、己所不欲,匆施于人。

109、吾日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下信乎?传不习乎?

110、君子谋道不谋食,……君子忧道不忧贫。

111、君子泰而不骄,小人骄而不泰。

112、君子周而不比,小人比而不周。

113、以不教民战,是谓弃之。

114、君子尊贤而容众,嘉善而矜不能。

115、敏而好学,不耻下问。

116、放于利而行,多怨。

117、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

118、过,则匆惮改。

119、学如不及,犹恐失之。

120、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

121、吾尝终日不食,终夜不寝,以思,无益,不如学也。

122、先有司,赦小过、举贤才。

123、富与贵,是人之所欲也;不以其道,得之不处也。贫与贱,是人之所恶也;不以其道,得之不去也。

124、诗,可以兴,可以观,可以群,可以怨。

125、好直不好学,其蔽也绞;好勇不好学,其蔽也乱;好刚不好学,其蔽也狂。

不知我者谓我何求篇8

发愤忘食,乐以忘忧、不知老之将至…。

饭疏食、饮水,曲肱而枕之,乐亦在其中矣。

不义而富且贵,于我如浮云。

贤哉,回也!一箪食,一瓢饮,在陋巷,人不堪其忧。回也不改其乐。贤哉,回也!

士志于道,而耻恶衣恶食者,未足与议也。

富与贵,是人之所欲也;不以其道,得之不处也。贫与贱,是人之所恶也;不以其道,得之不去也。

富而可求也,虽执鞭之士,吾亦为之。如不可求,从吾所好。

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见利思义,见危授命。

修己以敬……修己以安人…修己以安百姓。

可以托六尺之孤,可以寄百里之命,临大节而不可夺也。

志士仁人,无求生以害仁,有杀身以成仁。

君于疾没世而名不称焉。

夫达也者,质直而好义。察言而观色,虑以下人。

君子泰而不骄,小人骄而不泰。

君子易事而难说(悦),说(悦)之不以道,不说(悦)也。

君子之仕也,行其义也。

子谓于产。“有君子之道四焉:其行己也恭,其事上也敬,其养民也惠,其使民也义。”

君子和而不同,小人同而不和。

君子矜而不争,群而不党。

君子周而不比,小人比而不周。

君子坦荡荡,小人常戚戚。

仁者不忧,知者不惑,勇者不惧。

放于利而行,多怨。

求仁而得仁,又何怨。

质胜文则野,文胜质则史。文质彬彬,然后君子。

君子谋道不谋食,……君子忧道不忧贫。

法语之言,能无从乎?改之为贵。

(“撰”去提手)与之言,能无说乎?绎之为贵。说而不绎,从而不改,吾末如之何也已矣。

见善无不及,见不善如探汤。

君子尊贤而容众,嘉善而矜不能。

士而怀居,不足为士矣!

做人格言

不学礼,无以立。

己所不欲,匆施于人。

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

躬自厚而薄责于人,则远怨矣。

见贤思齐焉,见不贤而内自省也。

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择其不善者而改之。

吾日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下信乎?传不习乎?

居处恭,执事敬,与人忠。

君子敬而无失,与人恭而有礼,四海之内皆兄弟也,言忠信,行笃敬,虽蛮貊之邦,行矣。言不忠信,行不笃敬,虽州里,行乎哉?

行己有耻,使于四方,不辱君命,可谓士矣。

孔子曰:“能行五者于天下为仁矣。”请问之。曰:“恭、宽、信、敏、惠。恭则不侮,宽则得众,信则人任焉,敏则有功,惠则足以使人”。

君子义以为质,礼以行之,孙以出之,信以成之。君子哉!

过而不改,是谓过矣!

过,则匆惮改。

不迁怒,不二过。

三军可夺帅也,匹夫不可夺志也!

人无远虑,必有近忧。

无欲速,无见小利。欲速,则不达;见小利,则大事不成。

士不可不弘毅,任重而道远。仁以为己任,不亦重乎?死而后己,不亦远乎?

执德不弘,信道不笃,焉能为有,焉能为亡。

与朋友交,言而有信。以文会友,以友辅仁。

益者三友,损者三友。友直,友谅,友多闻,益矣。友便辟,友善柔,友便佞,损矣。

君子欲讷于言而敏于行。

君子食无求饱,居无求安,敏于事而慎于言,就有道而正焉,可谓好学也已。

巧言乱德。

巧言令色,鲜矣仁。

刚、毅、木、讷近仁。

有德者必育言,有言者不必育德。

听其言而观其行。

君于不以言举人,不以人废言。

古者言之不出,耻躬不逮也。

君子名之必可言也,言之必可行也,君子于其言,无所苟而已矣。

可与言而不与之言,失人;不可与言而与之言,失言。知者不失人,亦不失言。

言未及之而言谓之躁,言及之而不言谓之隐,未见颜色而言谓之瞽。

好仁不好学,其蔽也愚;好知不好学,其蔽也荡;好信不好学,其蔽也贼;

好直不好学,其蔽也绞;好勇不好学,其蔽也乱;好刚不好学,其蔽也狂。

恭而无礼则劳,慎而无礼则葸,勇而无礼则乱,直而无礼则绞。

事君,敬其事而后其食。

礼之用,和为贵。

放于利而行,多怨。

孔子论学习

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

盖有不知而作者,我无是也。

多闻,择其善者而从之;多见而识之。

圣则吾不能,我学不厌而教不倦也。

学如不及,犹恐失之。

敏而好学,不耻下问。

以能问于不能,以多问于寡;有若无,实若虚,犯而不校。

兴于诗,立于礼.成于乐。

志于道,据于德,依于仁,游于艺。

不愤不启,不悱不发。

举一隅不以三隅反,则不复也。

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

吾尝终日不食,终夜不寝,以思,无益,不如学也。

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众恶之,必察焉;众好之,必察焉。

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

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

日知其所亡,月无忘其所能,可谓好学也矣。

不学诗,无以言。

诗,可以兴,可以观,可以群,可以怨。

迩之事父,远之事君;多识于鸟兽草木之名。

人而无恒,不可以作巫医。

有教无类。

自行束侑以上,吾未尝无诲焉。

政治格言

政者正也,子帅以正,孰敢不正?举直错诸枉,则民服;举枉错诸直,则民不服。

子为政焉用杀?子欲善而民善矣。

君子之德风,小人之德草,草上之风,必偃。

裔不谋夏,夷不乱华,俘不干盟,兵不逼好。

道之以政,齐之以刑,民免而;道之以德,齐之以礼,有耻且格。

上好礼,则民莫敢不敬;上好义,则民莫敢不服:上好信,则民莫敢不用情。

慎终,追远,民德归厚矣。

不教而杀谓之虐;不戒视成谓之暴;慢令致期谓之贼;犹之与人也,出纳之吝谓之有司。

为政以德,譬如北辰,居其所而众星共之。

苟正其身,于从政乎何有?不能正其身,如正人何?

道千乘之国,敬事而信,节用而爱人,使民以时。

出门如见大宾,使民如承大祭。

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

居是邦,事其大夫之贤者,友其士之仁者。

百姓足,君孰与不足?百姓不足,君孰与足?

君子之行也,度于礼。

施,取其厚;事,举其中;敛,从其薄。

君于惠而不费,劳而不怨,欲而不贪,泰而不骄,威而不猛。

……因民之利而利之,斯不亦惠而不费乎?

择可劳而劳之,又谁怨?欲仁而得仁,又焉贪?

君子无众寡、无小大、无敢慢,斯不亦泰而不骄乎?

君子正其衣冠,尊其瞻视,俨然人望而畏之,斯不亦威而不猛乎?

文武之政,布在方策。其人存,则其政举;其人亡,则其政息。。。。。故为政在人。君使臣以礼.臣事君以忠。

子路问事君。子日:“勿欺也,而犯之。”

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

以不教民战,是谓弃之。

知及之,仁不能守之,虽得之,必失之。

知及之,仁能守之,不庄以莅之,则民不敬。

知及之,仁能守之,庄以莅之,动之不以礼,未善也。

使民敬、忠以劝,如之何?

子曰:“临之以庄,则敬。孝慈,则忠。举善而教不能.则劝。”

先有司,赦小过、举贤才。

居上不宽,为礼不敬,临丧不哀,吾何以观之哉!

·不患人之不己知,患不知人也。

·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

·君子坦荡荡,小人长戚戚。

·敏而好学,不耻下问。

·三军可夺帅也,匹夫不可夺志也。

·岁寒,然后知松柏之后凋也。——孔子名句

·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学而不厌,诲人不倦。

·益者三友:友直、友谅、友多闻。

·见贤思齐焉,见不贤而内自省也。

·道之以德,齐之以礼,有耻且格。——孔子语录

·子曰:“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子贡问曰:“孔文子何以谓之文也”子曰:“敏而好学,不耻下问,是以谓之文也。”

·子曰:“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

·父在观其志,父没观其行;三年无改于父之道,可谓孝矣

·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孔子语录

·少之时,血气未定,戒之在色;及其壮也,血气方刚,戒之在斗;及其老也,血气既衰,戒之在得。

·少之时,血气未定,戒之在色;及其壮也,血气方刚,戒之在斗;及其老也,血气既衰,戒之在得

·岁寒,然后知松柏之后凋也。(孔子

·小不忍则乱大谋

·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孔子名言

者乐水,仁者乐山;知者动,仁者静;知者乐,仁者寿。

·一箪食、一瓢饮,在陋巷,人不堪忧,回也不改其乐,贤哉回也

·人能宏道,非道宏人

·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孔子名言

·巧言令色,鲜矣仁!

·智者乐水、仁者乐山;智者动、仁者静;智者乐、仁者寿。

·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怠。

·岁寒,然后知松柏之后雕也。

·我非生而知之者,好古,敏以求之者也。——孔子名句

·默而识之,学而不厌,诲人不倦,何有於我哉?

·人之生也直,罔之生也幸而免。

·质胜文则野,文胜质则史。文质彬彬,然后君子。

·父母在,不远游,游必有方。“

·不迁怒,不贰过——孔子名言

·吾日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

·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行之,其不善者而改之

·益者三友,损者三友。友直,友谅,友多闻,益矣。友便辟,友善柔,友便辟佞,损矣。

·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

·士志于道,而耻恶衣恶食者,未足与议也。——孔子名句

·发愤忘食,乐以忘忧、不知老之将至…。

·饭疏食、饮水,曲肱而枕之,乐亦在其中矣。不义而富且贵,于我如浮云。

·贤哉,回也!一箪食,一瓢饮,在陋巷,人不堪其忧。回也不改其乐。

·富与贵,是人之所欲也;不以其道,得之不处也。贫与贱,是人之所恶也;

·不以其道,得之不去也。——孔子名句

·富而可求也,虽执鞭之士,吾亦为之。如不可求,从吾所好。

·见利思义,见危授命。

·可以托六尺之孤,可以寄百里之命,临大节而不可夺也。

·志士仁人,无求生以害仁,有杀身以成仁。

·君于疾没世而名不称焉。——孔子名句

·夫达也者,质直而好义。察言而观色,虑以下人。

·君子易事而难说(悦),说(悦)之不以道,不说(悦)也。

·君子之仕也,行其义也。

·子谓于产。有君子之道四焉:其行己也恭,其事上也敬,其养民也惠,其使民也义。

·君子和而不同,小人同而不和。——孔子名言

·君子矜而不争,群而不党。

·君子周而不比,小人比而不周。

·君子坦荡荡,小人常戚戚。

·仁者不忧,知者不惑,勇者不惧。

·放于利而行,多怨。求仁而得仁,又何怨。——孔子语录

·君子谋道不谋食,君子忧道不忧贫。

·法语之言,能无从乎?改之为贵。提手与之言,能无说乎?绎之为贵。说而不绎,从而不改,吾末如之何也已矣。

·君子尊贤而容众,嘉善而矜不能。

·不学礼,无以立。

·居处恭,执事敬,与人忠。——孔子名句

·君子敬而无失,与人恭而有礼,四海之内皆兄弟也,言忠信,行笃敬,虽蛮貊之邦,行矣。言不忠信,行不笃敬,虽州里,行乎哉?行己有耻,使于四方,不辱君命,可谓士矣。

·孔子曰:“能行五者于天下为仁矣。”请问之。曰:“恭、宽、信、敏、惠。恭则不侮,宽则得众,信则人任焉,敏则有功,惠则足以使人”。

·君子义以为质,礼以行之,孙以出之,信以成之。君子哉!

·过而不改,是谓过矣!

·过,则匆惮改。——孔子名句

·不迁怒,不二过。

·执德不弘,信道不笃,焉能为有,焉能为亡。

·以文会友,以友辅仁。

·君子食无求饱,居无求安,敏于事而慎于言,就有道而正焉,可谓好学也已。

·有德者必育言,有言者不必育德。——孔子语录

·听其言而观其行。

·君于不以言举人,不以人废言。

·古者言之不出,耻躬不逮也。

·君子名之必可言也,言之必可行也,君子于其言,无所苟而已矣。

·可与言而不与之言,失人;不可与言而与之言,失言。知者不失人,亦不失言。——孔子名句

·言未及之而言谓之躁,言及之而不言谓之隐,未见颜色而言谓之瞽。

·事君,敬其事而后其食。

·礼之用,和为贵。

·盖有不知而作者,我无是也。多闻,择其善者而从之;多见而识之。

·圣则吾不能,我学不厌而教不倦也。——孔子名句

·以能问于不能,以多问于寡;有若无,实若虚,犯而不校。

·不愤不启,不悱不发。举一隅不以三隅反,则不复也。

·日知其所亡,月无忘其所能,可谓好学也矣。

·诗,可以兴,可以观,可以群,可以怨。迩之事父,远之事君;多识于鸟兽草木之名。

·人而无恒,不可以作巫医。——孔子名言

·有教无类。

·政者正也,子帅以正,孰敢不正?

·举直错诸枉,则民服;举枉错诸直,则民不服。

·子为政焉用杀?子欲善而民善矣。君子之德风,小人之德草,草上之风,必偃。

·裔不谋夏,夷不乱华,俘不干盟,兵不逼好。——孔子名句

·上好礼,则民莫敢不敬;上好义,则民莫敢不服:上好信,则民莫敢不用情。

·慎终,追远,民德归厚矣。

·不教而杀谓之虐;不戒视成谓之暴;慢令致期谓之贼;犹之与人也,出纳之吝谓之有司。

·为政以德,譬如北辰,居其所而众星共之。

·苟正其身,于从政乎何有?不能正其身,如正人何?——孔子语录

·道千乘之国,敬事而信,节用而爱人,使民以时。

·出门如见大宾,使民如承大祭。

·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居是邦,事其大夫之贤者,友其士之仁者。

·百姓足,君孰与不足?百姓不足,君孰与足?

·君子之行也,度于礼。施,取其厚;事,举其中;敛,从其薄。——孔子语录

·君于惠而不费,劳而不怨,欲而不贪,泰而不骄,威而不猛。……因民之利而利之,斯不亦惠而不费乎?择可劳而劳之,又谁怨?欲仁而得仁,又焉贪?君子无众寡、无小大、无敢慢,斯不亦泰而不骄乎?君子正其衣冠,尊其瞻视,俨然人望而畏之,斯不亦威而不猛乎?

·文武之政,布在方策。其人存,则其政举;其人亡,则其政息。故为政在人。

·君使臣以礼.臣事君以忠。

·子路问事君。子日:“勿欺也,而犯之。”

·以不教民战,是谓弃之。——孔子名句

·知及之,仁不能守之,虽得之,必失之。知及之,仁能守之,不庄以莅之,则民不敬。知及之,仁能守之,庄以莅之,动之不以礼,未善也。

·使民敬、忠以劝,如之何?子曰:“临之以庄,则敬。孝慈,则忠。举善而教不能.则劝。”

·先有司,赦小过、举贤才。

·居上不宽,为礼不敬,临丧不哀,吾何以观之哉!

·天下之至仁者,能合天之至亲也。——孔子名言

·吾少也贱,故多能鄙事。

·苟有用我者,期月而已,三年有成。

·见贤思齐焉,见不贤而内省也

·巧言、令色、足恭,左丘明耻之,丘亦耻之。

·三日不读书,便觉面目可憎,语言无味。——孔子语录

·君子食无求饱,居无求安,敏于事而慎于言。

·子曰:德不孤,必有邻。

·人而无信,不知其可也。

·好学近乎知,力行近乎仁,知耻近乎勇。

·善不积,不足以成名,恶不积,不足以灭身。——孔子语录

·易之为书也,广大悉备:有天道焉,有人道焉,有地道焉。兼三才而两之,故六。六者非它也,三才之道也。

·道不同,不相为谋

·“君子无所争”者,言君子之人,谦卑自牧,无所竞争也

·以成其文,喻美女虽有倩盼美质,亦须礼以成之

·能发明我意者,是子夏也——孔子名言

·夏礼,吾能言之,不足徵也。殷礼,吾能言之,宋不足徵也

·文献不足故也。足,则吾能徵之矣

·知其说者之於天下也,其如示诸斯乎也

·言事死如事生

·周监於二代,郁郁乎文哉!吾从周——孔子语录

·“赐也!尔爱其羊,我爱其礼

·《关雎》乐而不淫,哀而不伤

·凡建邦立社,各以其土所宜之木。宰我不本其意,妄为之说,因周用栗,便云使民战栗

·反坫,反爵之坫,在两楹之间。人君别内外於门,树屏以蔽之。若与邻国为好会,其献酢之礼更酌,酌毕则各反爵於坫上。今管仲皆僭为之,如是,是不知礼

·子谓《韶》:“尽美矣,又尽善也。”(孔曰:“《韶》,舜乐名,谓以圣德受禅,故尽善。”)谓《武》:“尽美矣,未尽善也。”(孔曰:“《武》,武王乐也。以征伐取天下,故未尽善。——孔子语录

·不仁者不可以久处约

·唯仁者能好人,能恶人

·富与贵,是人之所欲也,不以其道得之,不处也

·恶乎成名者,不得成名为君子

·君子无终食之间违仁——孔子名言

·我未见好仁者,恶不仁者。好仁者,无以尚之

·暮春者,春服既成,冠者五六人,童子六七人,浴乎沂,风乎舞零,咏而归!

·能以礼让为国乎?何有

·不患无位,患所以立。不患莫己知,求为可知也

·参乎!吾道一以贯之——孔子名言

·见父母志有不从已谏之色,则又当恭敬,不敢违父母意而遂已之谏也

·父母在,不远游,游必有方

·三年无改於父之道,可谓孝矣

·父母之年,不可不知也,一则以喜,一则以惧

·古者言之不出,耻躬之不逮也——孔子名句

·可妻也,虽在纟累纟曳之中,非其罪也

·邦有道,不废;邦无道,免於刑戮。

·君子哉若人!鲁无君子者,斯焉取斯

·焉用佞?御人以口给,屡憎於人。不知其仁,焉用佞

·道不行,乘桴浮于海。从我者,其由与——孔子名句

·由也好勇过我,无所取材

·朽木不可雕也粪土之墙不可?亏也

·改是,听言信行,更察言观行,发於宰我之昼寝

·前所闻未及行,故恐後有闻不得并行也

·敏而好学,不耻下问,是以谓之文也——孔子语录

·晏平仲善与人交,久而敬之

·皆齐大夫。崔杼作乱,陈文子恶之,捐其四十匹马,违而去之

·文子辟恶逆,去无道,求有道。当春秋时,臣陵其君,皆如崔子,无有可止者

·邦有道则知,邦无道则愚。其知可及也,其愚不可及也

·归与!归与!吾党之小子狂简,斐然成章,不知所以裁之——孔子名句

·伯夷、叔齐不念旧恶,怨是用希

·乞之四邻,以应求者,用意委曲,非为直人

·老者安之,朋友信之,少者怀之

·已矣乎!吾未见能见其过而内自讼者也

·十室之邑,必有忠信如丘者焉。不如丘之好学也——孔子名句

·有颜回者好学,不迁怒,不贰过。不幸短命死矣。今也则亡,未闻好学者也

·赤之?齐也,乘肥马,衣轻裘。吾闻之也:君子周急,不继富

·犁牛之子も且角,虽欲勿用,山川其舍诸

·回也,其心三月不违仁,其馀则日月至焉而已矣

·命矣夫!斯人也而有斯疾也!斯人也而有斯疾也——孔子名言

·力不足者,中道而废。今女画

·女为君子儒,无为小人儒

·不有祝?它之佞,而有宋朝之美,难乎免於今之世矣

·谁能出不由户?何莫由斯道也

·质胜文则野文胜质则史文质彬彬,然後君子——孔子名句

·中人以上可以语上也,中人以下不可以语上也

·敬鬼神而远之,可谓知矣

·先劳苦而後得功,此所以为仁

·齐一变至於鲁,鲁一变至於道

·逝,往也。言君子可使往视之耳,不肯自投从之——孔子名句

·君子博学於文,约之以礼,亦可以弗畔矣夫

·何事於仁!必也圣乎!尧、舜其犹病诸!

·述而不作,信而好古,窃比於我老彭

·自行束?以上,吾未尝无诲焉

·甚矣,吾衰也!久矣,吾不复梦见周公——孔子名言

·用之则行,舍之则藏,唯我与尔有是夫

·暴虎冯河,死而无悔者,吾不与也必也,临事而惧,好谋而成者也

·不图为乐之至於斯也

·加我数年,五十以学《易》,可以无大者乐水,仁者乐山;知者动,仁者静;知者乐,仁者寿。

·一箪食、一瓢饮,在陋巷,人不堪忧,回也不改其乐,贤哉回也

·人能宏道,非道宏人

·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孔子名言

·巧言令色,鲜矣仁!

·智者乐水、仁者乐山;智者动、仁者静;智者乐、仁者寿。

·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怠。

·岁寒,然后知松柏之后雕也。

·我非生而知之者,好古,敏以求之者也。——孔子名句

·默而识之,学而不厌,诲人不倦,何有於我哉?

·人之生也直,罔之生也幸而免。

·质胜文则野,文胜质则史。文质彬彬,然后君子。

·父母在,不远游,游必有方。”

·不迁怒,不贰过——孔子名言

·吾日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

·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行之,其不善者而改之

·益者三友,损者三友。友直,友谅,友多闻,益矣。友便辟,友善柔,友便辟佞,损矣。

·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

·士志于道,而耻恶衣恶食者,未足与议也。——孔子名句

·发愤忘食,乐以忘忧、不知老之将至…。

·饭疏食、饮水,曲肱而枕之,乐亦在其中矣。不义而富且贵,于我如浮云。

·贤哉,回也!一箪食,一瓢饮,在陋巷,人不堪其忧。回也不改其乐。

·富与贵,是人之所欲也;不以其道,得之不处也。贫与贱,是人之所恶也;

·不以其道,得之不去也。——孔子名句

·富而可求也,虽执鞭之士,吾亦为之。如不可求,从吾所好。

·见利思义,见危授命。

·可以托六尺之孤,可以寄百里之命,临大节而不可夺也。

·志士仁人,无求生以害仁,有杀身以成仁。

·君于疾没世而名不称焉。——孔子名句

·夫达也者,质直而好义。察言而观色,虑以下人。

·君子易事而难说(悦),说(悦)之不以道,不说(悦)也。

·君子之仕也,行其义也。

·子谓于产。有君子之道四焉:其行己也恭,其事上也敬,其养民也惠,其使民也义。

·君子和而不同,小人同而不和。——孔子名言

·君子矜而不争,群而不党。

·君子周而不比,小人比而不周。

·君子坦荡荡,小人常戚戚。

·仁者不忧,知者不惑,勇者不惧。

·放于利而行,多怨。求仁而得仁,又何怨。——孔子语录

·君子谋道不谋食,君子忧道不忧贫。

·法语之言,能无从乎?改之为贵。提手与之言,能无说乎?绎之为贵。说而不绎,从而不改,吾末如之何也已矣。

·君子尊贤而容众,嘉善而矜不能。

·不学礼,无以立。

·居处恭,执事敬,与人忠。——孔子名句

·君子敬而无失,与人恭而有礼,四海之内皆兄弟也,言忠信,行笃敬,虽蛮貊之邦,行矣。言不忠信,行不笃敬,虽州里,行乎哉?行己有耻,使于四方,不辱君命,可谓士矣。

·孔子曰:“能行五者于天下为仁矣。”请问之。曰:“恭、宽、信、敏、惠。恭则不侮,宽则得众,信则人任焉,敏则有功,惠则足以使人”。

·君子义以为质,礼以行之,孙以出之,信以成之。君子哉!

·过而不改,是谓过矣!

·过,则匆惮改。——孔子名句

·不迁怒,不二过。

·执德不弘,信道不笃,焉能为有,焉能为亡。

·以文会友,以友辅仁。

·君子食无求饱,居无求安,敏于事而慎于言,就有道而正焉,可谓好学也已。

·有德者必育言,有言者不必育德。——孔子语录

·听其言而观其行。

·君于不以言举人,不以人废言。

·古者言之不出,耻躬不逮也。

·君子名之必可言也,言之必可行也,君子于其言,无所苟而已矣。

·可与言而不与之言,失人;不可与言而与之言,失言。知者不失人,亦不失言。——孔子名句

·言未及之而言谓之躁,言及之而不言谓之隐,未见颜色而言谓之瞽。

·事君,敬其事而后其食。

·礼之用,和为贵。

·盖有不知而作者,我无是也。多闻,择其善者而从之;多见而识之。

·圣则吾不能,我学不厌而教不倦也。——孔子名句

·以能问于不能,以多问于寡;有若无,实若虚,犯而不校。

·不愤不启,不悱不发。举一隅不以三隅反,则不复也。

·日知其所亡,月无忘其所能,可谓好学也矣。

·诗,可以兴,可以观,可以群,可以怨。迩之事父,远之事君;多识于鸟兽草木之名。

·人而无恒,不可以作巫医。——孔子名言

·有教无类。

·政者正也,子帅以正,孰敢不正?

·举直错诸枉,则民服;举枉错诸直,则民不服。

·子为政焉用杀?子欲善而民善矣。君子之德风,小人之德草,草上之风,必偃。

·裔不谋夏,夷不乱华,俘不干盟,兵不逼好。——孔子名句

·上好礼,则民莫敢不敬;上好义,则民莫敢不服:上好信,则民莫敢不用情。

·慎终,追远,民德归厚矣。

·不教而杀谓之虐;不戒视成谓之暴;慢令致期谓之贼;犹之与人也,出纳之吝谓之有司。

·为政以德,譬如北辰,居其所而众星共之。

·苟正其身,于从政乎何有?不能正其身,如正人何?——孔子语录

·道千乘之国,敬事而信,节用而爱人,使民以时。

·出门如见大宾,使民如承大祭。

·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居是邦,事其大夫之贤者,友其士之仁者。

·百姓足,君孰与不足?百姓不足,君孰与足?

·君子之行也,度于礼。施,取其厚;事,举其中;敛,从其薄。——孔子语录

·君于惠而不费,劳而不怨,欲而不贪,泰而不骄,威而不猛。……因民之利而利之,斯不亦惠而不费乎?择可劳而劳之,又谁怨?欲仁而得仁,又焉贪?君子无众寡、无小大、无敢慢,斯不亦泰而不骄乎?君子正其衣冠,尊其瞻视,俨然人望而畏之,斯不亦威而不猛乎?

·文武之政,布在方策。其人存,则其政举;其人亡,则其政息。故为政在人。

·君使臣以礼.臣事君以忠。

·子路问事君。子日:“勿欺也,而犯之。”

·以不教民战,是谓弃之。——孔子名句

·知及之,仁不能守之,虽得之,必失之。知及之,仁能守之,不庄以莅之,则民不敬。知及之,仁能守之,庄以莅之,动之不以礼,未善也。

·使民敬、忠以劝,如之何?子曰:“临之以庄,则敬。孝慈,则忠。举善而教不能.则劝。”

·先有司,赦小过、举贤才。

·居上不宽,为礼不敬,临丧不哀,吾何以观之哉!

·天下之至仁者,能合天之至亲也。——孔子名言

·吾少也贱,故多能鄙事。

·苟有用我者,期月而已,三年有成。

·见贤思齐焉,见不贤而内省也

·巧言、令色、足恭,左丘明耻之,丘亦耻之。

·三日不读书,便觉面目可憎,语言无味。——孔子语录

·君子食无求饱,居无求安,敏于事而慎于言。

·子曰:德不孤,必有邻。

·人而无信,不知其可也。

·好学近乎知,力行近乎仁,知耻近乎勇。

·善不积,不足以成名,恶不积,不足以灭身。——孔子语录

·易之为书也,广大悉备:有天道焉,有人道焉,有地道焉。兼三才而两之,故六。六者非它也,三才之道也。

·道不同,不相为谋

·“君子无所争”者,言君子之人,谦卑自牧,无所竞争也

·以成其文,喻美女虽有倩盼美质,亦须礼以成之

·能发明我意者,是子夏也——孔子名言

·夏礼,吾能言之,不足徵也。殷礼,吾能言之,宋不足徵也

·文献不足故也。足,则吾能徵之矣

·知其说者之於天下也,其如示诸斯乎也

·言事死如事生

·周监於二代,郁郁乎文哉!吾从周——孔子语录

·“赐也!尔爱其羊,我爱其礼

·《关雎》乐而不淫,哀而不伤

·凡建邦立社,各以其土所宜之木。宰我不本其意,妄为之说,因周用栗,便云使民战栗

·反坫,反爵之坫,在两楹之间。人君别内外於门,树屏以蔽之。若与邻国为好会,其献酢之礼更酌,酌毕则各反爵於坫上。今管仲皆僭为之,如是,是不知礼

·子谓《韶》:“尽美矣,又尽善也。”(孔曰:“《韶》,舜乐名,谓以圣德受禅,故尽善。”)谓《武》:“尽美矣,未尽善也。”(孔曰:“《武》,武王乐也。以征伐取天下,故未尽善。——孔子语录

·不仁者不可以久处约

·唯仁者能好人,能恶人

·富与贵,是人之所欲也,不以其道得之,不处也

·恶乎成名者,不得成名为君子

·君子无终食之间违仁——孔子名言

·我未见好仁者,恶不仁者。好仁者,无以尚之

·暮春者,春服既成,冠者五六人,童子六七人,浴乎沂,风乎舞零,咏而归!

·能以礼让为国乎?何有

·不患无位,患所以立。不患莫己知,求为可知也

·参乎!吾道一以贯之——孔子名言

·见父母志有不从已谏之色,则又当恭敬,不敢违父母意而遂已之谏也

·父母在,不远游,游必有方

·三年无改於父之道,可谓孝矣

·父母之年,不可不知也,一则以喜,一则以惧

·古者言之不出,耻躬之不逮也——孔子名句

·可妻也,虽在纟累纟曳之中,非其罪也

·邦有道,不废;邦无道,免於刑戮。

·君子哉若人!鲁无君子者,斯焉取斯

·焉用佞?御人以口给,屡憎於人。不知其仁,焉用佞

·道不行,乘桴浮于海。从我者,其由与——孔子名句

·由也好勇过我,无所取材

·朽木不可雕也粪土之墙不可?亏也

·改是,听言信行,更察言观行,发於宰我之昼寝

·前所闻未及行,故恐後有闻不得并行也

·敏而好学,不耻下问,是以谓之文也——孔子语录

·晏平仲善与人交,久而敬之

·皆齐大夫。崔杼作乱,陈文子恶之,捐其四十匹马,违而去之

·文子辟恶逆,去无道,求有道。当春秋时,臣陵其君,皆如崔子,无有可止者

·邦有道则知,邦无道则愚。其知可及也,其愚不可及也

·归与!归与!吾党之小子狂简,斐然成章,不知所以裁之——孔子名句

·伯夷、叔齐不念旧恶,怨是用希

·乞之四邻,以应求者,用意委曲,非为直人

·老者安之,朋友信之,少者怀之

·已矣乎!吾未见能见其过而内自讼者也

·十室之邑,必有忠信如丘者焉。不如丘之好学也——孔子名句

·有颜回者好学,不迁怒,不贰过。不幸短命死矣。今也则亡,未闻好学者也

·赤之?齐也,乘肥马,衣轻裘。吾闻之也:君子周急,不继富

·犁牛之子も且角,虽欲勿用,山川其舍诸

·回也,其心三月不违仁,其馀则日月至焉而已矣

·命矣夫!斯人也而有斯疾也!斯人也而有斯疾也——孔子名言

·力不足者,中道而废。今女画

·女为君子儒,无为小人儒

·不有祝?它之佞,而有宋朝之美,难乎免於今之世矣

·谁能出不由户?何莫由斯道也

·质胜文则野文胜质则史文质彬彬,然後君子——孔子名句

·中人以上可以语上也,中人以下不可以语上也

·敬鬼神而远之,可谓知矣

·先劳苦而後得功,此所以为仁

·齐一变至於鲁,鲁一变至於道

·逝,往也。言君子可使往视之耳,不肯自投从之——孔子名句

·君子博学於文,约之以礼,亦可以弗畔矣夫

·何事於仁!必也圣乎!尧、舜其犹病诸!

·述而不作,信而好古,窃比於我老彭

·自行束?以上,吾未尝无诲焉

·甚矣,吾衰也!久矣,吾不复梦见周公——孔子名言

·用之则行,舍之则藏,唯我与尔有是夫

·暴虎冯河,死而无悔者,吾不与也必也,临事而惧,好谋而成者也

·不图为乐之至於斯也

·加我数年,五十以学《易》,可以无大过矣

上一篇:圣诞节手抄报范文 下一篇:减速器设计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