救经引足范文

时间:2023-11-15 15:09:46

救经引足篇1

【关键词】安全生产事故 应急救援能力 问题及对策

引言:虽然我国的经济发展中规模与速度非常迅速,但是在其发展的过程中遗留下来的一些安全隐患还没有得到彻底的解决,同时新的安全隐患又应运而生,以往的一些安全事故教训和经济损失已经充分说明了这一点,而这也进一步证明了安全生产形势已经对我国经济健康、快速、持续和全面发展产生了严重的影响。因此为了更好适应全球经济一体化的发展趋势,在积极的参与国境贸易竞争的同时,必须对生产的安全性充分的重视起来。

1、重大安全生产事故的危害

1.1伤亡人数多,经济损失大。作为一个生产大国,安全事故发生的频率也相对较高,根据以往的数据分析,事故所造成的人员伤亡呈现出逐步稳定,趋于好转的形势。同时安全事故不但会给社会公众带来极大的经济损失,同时也会给企业和国家造成损失。

1.2环境破坏持久。化学反应的产生始终存在于安全事故中,比如火药和瓦斯的爆炸或者有毒气体的泄露,都会对整个生态环境造成无法估计的影响。而有毒气体的泄露,不但会对事故发生地的空气造成严重的污染,同时还会造成新生婴儿畸形率的迅速上升。而危险化学物发生爆炸后,会使突然收到含有金属因子的污水的污染,并且这类污水还会与地下水融汇,从而严重的影响到当地农作物生长以及当地群众的日常生活用水,同时其所持续的时间也是无法估量的。

1.3极易引发次生事故。因为事故灾害所造成的危害叠加性极强,因此使得救援难度与风险相对较大,有时候不但无法救出遇险人员,严重的还可能引起次生事故的发生。所以,在进行施工救援时,应当充分的考虑施救条件,对于置救援人员生命安全于不顾的盲目的救援行为应该严格的控制。

2现场应急救援能力建设存在的问题

2.1应急救援物资准备不足,调集安装使用缓慢。抢险救援物资是应急救援预案中所必不可少的,其主要集中于企业、物资部门、商场库房中,通常在发生紧急情况时,不仅调集的速度极为缓慢,同时政府财政资金支出的程序也极为复杂,并且大量的物资调集还需要充足的交通运输力支持。而这些复杂的程序和因素都是造成救援时间增加的主要原因。

2.2现场应急救援不到位,施救条件差,救援效果不佳。在救援时因为基础工作的不到位,同时救援设备资料也相对有限,且灾害现场的情况也不是十分的明晰,从而导致了灾害救援现场进展较为缓慢。而这以现象在矿山事故救援时经常出现。同时由于救援时掌握的资料信息也相对有限,而且原有的系统也遭受到了事故的破坏,从而造成了很多事先制定好的应急救援装置和方案无法发挥其实际的作用,同时由于进入灾害现场的速度较慢,也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的救援进度。

2.3应急救援能力不足。由于专业的救援力量不够集中,这也是其无法满足安全生产的实际需要的主要原因,同时很多规模较小的企业也缺乏相应的应急救援保障能力。这就造成了事故发生时,政府和大型企业因为信息资源的匮乏而无法实现应急救援队伍的全面覆盖。同时一些专业的救援队伍力量也相对分散,无法将资源有效的整合在一起,而这也就造成了虽然事故发生时会有救援队伍第一时间到达事故现场,但是因为其力量较为单一而无法实施整体、有效的救援行动;正是因为这样往往错过了最佳的救援时间。

3、提高现场应急救援能力建设的途径

3.1保障人力物资资源及技术准备的水平。应急管理相关部门的应急意识与应对能力要不断提高,同时要具备了科学的决策能力、协调能力与沟通能力;设立专业的应急机构,大力培养专业的救援人员,确保事故发生时,可以及时的对事故作出评估并实施救援。这就需要政府不但要加大对科学技术的资金与政策支持,鼓励其进行专利技术的发明,同时还需要将国外的先进救援设备积极的进行引进。

3.2完善重大安全生产事故的信息报送与公开机制。在进行重大安全事故的信息时,必须保证其的信息的客观性,才能满足公众对于事故的知情权,而这其中最为关键的步骤就是树立正确的信息公开观念,对于谎报、误报甚至不报的现象应予以坚决的杜绝。这就需要政府部门转变其传统的排斥信息公开的观念,从根本上将群众的知情权作为其自身的义务,同时采取及时有效的措施通过媒体或者官网主动客观的进行事故信息的报道以及政府处置的方法的公开,以便为公众提供最及时和最准确的安全事故的信息资讯。

3.3完善重大安全生产事故的应急响应与处理机制。首先,以人为本,采取保护性措施。因为事故发生时存在的危险因素较多,且对社会、经济以及环境都会造成影响。因此在进行救援时,要讲挽救人员的生命视为第一位,也就是先救人再救物。同时制定相应的保护措施,及时的进行现场的封锁,并将事故现场的群众及时的转移并为其提供生活所需的物资。其次,属地先期处理,广泛动员实施救治和处理。通常事故发生时最先到达现场的都是当地的救援队伍,其对于当地的地况以及民俗都比较了解,而这对于救援的展开是极为有利的。最后,打破常规,迅速高效的进行科学处置。在实际救援过程中,必须采取迅速有效的科学方式进行处置,打破了以往的先进行救援方案的制定,再进行救援工作开展的常规做法。

结束语:近年来,不管是我国的经济发展速度还是规模,都取得了十分可喜的成绩。但是,随着经济发展所引发的各类安全事故同样是值得政府相关部门高度重视的。因此,需要政府不仅要跟随时代的脚步大力发展经济,同时还需要建立健全与目前经济形势相适应的应急机制,充分的为安全事故提供保障机制,使其可以为我国经济的发展保驾护航。

参考文献:

救经引足篇2

关键词:【关键词】急性创伤休克;院前急救;转运

最近这些年来, 我国的意外事故发生率在不断提高, 意外性创伤问题也愈来愈严重,创伤的原因复杂,除了传统的意外事故外,爆炸、中毒、战争等都会造成突发性损伤[1]。创伤性休克是各种创伤中最严重的并发症,它的病情变化迅速,其伤情复杂、复合伤多、伤势急重、死亡率高等特点严重威胁着人类的生命,导致创伤性休克的原因是因人体遭受重创而产生剧烈的疼痛,人自身的微动脉就会收缩,受伤部位失血外渗,造成有效循环的血量发生锐减,使细胞发生急性缺氧和代谢紊乱,各脏器功能随之发生障碍。在救援者到达现场并采取必要措施开始到将病人转运到医院期间的院前急救非常重要,这些措施可以让病人保持稳定的状态到达医院。有统计显示,病人休克 1 h以内能够得到及时救治,死亡率不超过10%,若大于8 h,那死亡率就会上升到 70%以上[2]。因此,对急性创伤休克病人及时有效的院前急救和转运是抢救他们生命重要一环,需要引起足够的重视,本文通过对48例急性创伤性休克的病人的院前急救和转运情况进行分析, 以期提高院前急救能力,有效降低死亡发生率,现总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临床资料 本组48例急性创伤性休克病人,其中男性患者39例 ,女性9例;年龄8~62岁,平均年龄35.8岁。受创伤原因:道路交通损伤26例,钝锐器损伤9例,砸伤8例,其他创伤5例。损伤部位:颅脑受到损伤的18例,胸部受到损伤的14例,腹部受到损伤11例,多发伤的15例。本组病人全部处于休克期,中重度休克的有12例。

1.2 方法 随机对48例急性创伤性休克的病人的院前急救和转运情况进行分析,在现场对48例患者的伤情及时评估并实施有效及时的救治方案,在转运病人的途中,做好病人的护理工作,对病人病情变化进行严密监测,经过一系列院前急救措施后,对到达医院前病人具体情况进行统计分析。

2 院前抢救和转运

2.1 院前急救

2.1.1 反应快速 医院中的值班人员在接到急救电话后,对呼救病人的病史和受伤的经过进行简单了解,做到心中有数,迅速通知出诊人员,并立刻赶到事故现场。

2.1.2 病情评估 到达现场后医护人员要依照病人的意识状态、呼吸、血压、脉搏、心率等情况判断伤情,同时对其进行有效合理地抢救。对危及病人生命的紧急情况进行迅速有效地处理,这是降低院前死亡率的关键,并对病人的休克程度进行评估。

2.1.3 呼吸道保持通畅 医护人员对病人口咽部的异物实施迅速清除,解开病人紧身的衣服,对于心跳和呼吸停止的病人立即进行心肺复苏术;呼吸衰竭的行气管插管等,用便携式呼吸机辅助呼吸,防止呕吐物吸入[3]。

2.1.4 建立静脉通道 快速补充急性休克病人的有效循环血量,护理人员应当迅速准确地在短时间内建立几条有效的静脉输液通道,以方便快速输液,通过输血扩充血容量。创伤性休克是一种低血容量的休克,应当以快速、足量的输液为主[4]。

2.1.5 止血、止痛 在创伤中,出血是引起休克的主要因素 ,控制出血是最为必要的措施,是减少死亡必要步骤。依照病情实施不同的止血方法,止血以加压包扎为主,大血管止血时应注意止血带捆绑的压力。疼痛是休克的另一因素,疼痛可以加重休克,须及时处理。依照病情适当给予病人止痛药。

2.2 转运 休克病人抑制处于多变严重的的动态过程中, 在对他们进行转运过程中,对患者的动态观察和监测是医护人员必须做好的工作, 应用监护仪器对创伤病人的生命体征进行严密的检测。在转运时对病人进行应妥善的安置,注 意止血、止痛和固定骨折等, 防止病人伤情加重,导致更严重的休克 。运送时病人足向车头,头在车尾,防止车的惯性作用引起的脑缺血,在即将停车时,司机应当逐渐减慢速度,不应骤停 。转运中应如实、准确填写抢救记录 ,并和院急诊科保持联系,做好抢救病人的准备,为抢救患者争取一些时间[5]。在转运中医护人员要以熟练的技术和从容的态度处理病人 ,让病人感到安全。在急救中不允许多语言交流,应运用非语言交流, 给予病人关切、鼓励, 适当的抚摸、握手等都会让他们感受到关爱,利于以后的救治工作。

3 结果

通过院前及时急救和转运,48例病人中有41例被安全的送进医院治疗,43例脱险,其中7例发生死亡,2例在赶达现场前已经死亡,2例因在转运中循环衰竭死亡,3例因现场抢救无效死亡。病人创伤原因情况见表1,创伤休克病人的抢救情况见表2。

4 讨论

院前急救和转运是救治创伤性休克病人的重要一步,及时的急救和转运可以为病人进行手术获取宝贵的时间。本次抢救成功41例创伤性休克病人, 都有赖于院外的合理而及时的抢救和转送。通过对创伤的原因进行的分析发现,交通损伤占主要位置,高达54.17%,且死亡人数最多,说明交通损伤是造成的创伤性休克的主要因素,48例病人中有41例被安全的送进医院治疗,43例脱险,其中7例发生死亡,2例在赶达现场前已经死亡,2例因在转运中循环衰竭死亡,3例因现场抢救无效死亡,死亡的7例病人全部由于创伤的严重度高和不及时救治所致,89.58%的脱险率和85.42%的抢救成功率说明院前急救和转运的重要性。

从本次体验中我们体会到想要提高抢救成功率,建立训练有素的急救队伍对创伤休克病人的救治是十分必要的,严重的创伤休克病情严重,随时会发生死亡,在院前急救和转运中, 实践是关键,医护人员对急救的方法的熟练掌握, 并应具有高度责任感,要迅速、果断将伤员抢救并将其安全地送至医 院[6]。

综上,对于急性创伤休克病人而言,有效及时的急救、转运过程中病情的监测和对病人合理的护理是非常重要的,合理及时的院前急救和转运可以使抢救急性创伤性休克病人的成功率大大提高,需要引起足够的重视。

参考文献

[1] 黄艺仪,张美芬,李欣.现代急诊急救护理学[M].北京:人民军医出版社,2008:87.

[2] 张国胜.创伤性休克20例院前急救体会[J].医学理论与实践2009,22(6):675-676.

[3] 刘娅萍,杨逢升,吕静娜. 36例创伤性休克院前急救与护理体会[J].西南军医.2010,12(6):1240-1241.

[4] 方楚如.创伤性休克病人输血过程中医疗纠纷预防措施[J].家庭护士, 2008,6(6A):1481—1482.

[5] Husum H, Gibert M,Wisborg T,eta1.Rural prehos pital trauma systerms Improve traumaoutcome inlow—income countries:aprospecitve study From North Iraqand Combodia[J].JTrauma,2003, 54 (6):1188—1196.

救经引足篇3

无锡阳山一次马拉松比赛现场,一名中年男子跑完突然出现昏厥、丧失意识,伴有呕吐和呼吸困难等症状,医疗站诊断为临近休克状态。直升机紧急起飞,9分钟后落地无锡101医院。

上海金汇通用航空公司总经理赵焰对记者说,像这样成功实施的空中医疗救援案例越来越多。可以说,空中医疗救援在应急救援和病患转运过程中发挥着巨大作用,大大降低了病患的死亡率和疾病后遗症。

2017年亚洲公务航空展近日在上海举办,以往这一年一度的展会最吸引眼球的往往是空客、波音、庞巴迪等国际品牌的豪华私人飞机。但这次,并不豪华的几架医疗救援飞机让不少参展游客驻足,如金汇通用航空展出的阿古斯特维斯特兰AW119救援直升机,北京市红十字会999急救中心的达索猎鹰2000LX专业医疗转运固定翼飞机。

北京市红十字会999急救中心空中救援办公室副主任苏楠说:“2016年中心引进的达索猎鹰远程固定翼飞机,装有世界先进的医疗急救装备,可谓‘空中ICU’。”该飞机救援案例已有100多个,曾往返1.8万公里,用时18小时将两名受伤的中国维和军人接回北京治疗。

尽管空中医疗救护受到不少社会资本关注,也有不少成功案例,但放眼全国,其应用占比还非常少。专家表示,一个完备的空地互联救护网络需要协调许多资源和机构,真正发展起来还有不少难处。

需求端是空中医疗救护发展面临的主要困难之一。北京、上海等大城市的急救系统相对完善,陆地急救已经满足了绝大多数的应急救护需求。中西部地区医疗条件差,地广人稀,一些危重病人亟需运送到医疗条件较好地区,但中西部地区经济实力有限,难以负担航空医疗救护的高昂费用。

上海一家大型医院副院长说,空中医疗救护是综合工程,直升机的起降、使用、安全保障涉及到空军、民航、城市交通、医疗系统等多个部T,单纯一个部门难以协调。此外,还有一系列法律问题需要明确,因救护过程中容易发生纠纷,比如,伤员在飞机上出现死伤,责任如何认定等问题。

救经引足篇4

【关键词】 手足口病;危重症;急救;护理

手足口病(hand-foot and mouth disease,HFMD)是由肠道病毒引起的,多发于5岁以下幼儿,主要病原菌是柯萨奇病毒组16型和肠道病毒71型,以手、足、口腔部位出现疱疹或水疱为特征,重者如不及时治疗可以引发脑膜炎,脑炎,心肌炎,肺水肿。有文献报道HFMD流行时伴随较高的死亡率[1]。2008年4月21日至5月24日阜阳市第二人民医院收危重患儿23例,经积极抢救和精心的护理,取得了满意的效果,现报告如下。

1 临床资料

1.1 一般资料 本组患儿23例,年龄5个月~3岁,女6例,男17例,发病时间为3~5天,机械通气14例,机械通气天数1~20天。

1.2 临床表现 患儿有持续高热、肛温39 ℃~40 ℃,昏迷、抽搐、口吐白沫,口唇及四肢末梢发绀,呼吸急促或不规则,咳白色或粉红色泡沫痰,面色苍白心率增快或减慢,脉搏减弱或消失。

2 急救和护理

2.1 做好急救的各项准备工作 (1)物品:每个床单元基本配置:监护仪;吸引装置、给氧装置、多功能插座;输液泵两台,注射泵两台,呼吸机一台,简易呼吸器一个;床头柜用物;电极片、吸氧管、吸痰管、约束带。另备小儿喉镜两副,气管插管用物,除颤仪,心电图机,眼底镜,亚低温治疗仪,冰帽等。(2)药物:镇痛、镇静、激素类、止血剂、血管活性药物和常用抢救药。

2.2 外观预测指标在护理方面的重要性 本组EV71感染危重患儿病情进展迅速,变化快,临床物理检查是预测病情的主要手段,血压、脉搏常用于监测血流动力学的变化,脉氧监测血氧饱和度,反映呼吸功能,且患儿多存在四肢末梢循环差,手足发冷表现明显。应尽早筛选出患儿病情加剧的发生,缩短患者与抢救的时间差。

2.3 抢救措施 (1)氧疗;(2)大剂量激素冲击;(3)丙球使用;(4)抗病毒;(5)改善末梢循环(多巴胺,654-2 );(6)脱水降颅压;(7)危重患儿CPR机械通气。

2.4 护理措施 (1)保持呼吸道通畅:根据患儿情况给予吸氧吸痰,有14例患儿紧急气管插管,接呼吸机持续正压机械通气,插管时多数有白色或粉红色泡沫痰涌出,量多稀薄,不提倡早期气道湿化,按需吸痰,经过机械通气治疗,患儿缺氧症状改善。(2)迅速建立至少两路静脉通道:患儿末梢循环差,四肢浅表静脉很难一次穿刺成功,且输液速度受限,最好采用颈外静脉和腋静脉穿刺,以保证药物输注,待病情稍改善再行深静脉留置。(3)持续心电、肛温等监测:早期留置胃管进行胃肠减压,减轻腹胀,留置尿管,记录每小时尿量。(4)降温与保暖:肛温在39 ℃~40 ℃有14例。早期脑部低温,降低脑细胞代谢,减少耗氧量,给予冰帽使用,注意保护好双耳以免冻伤,同时遵医嘱给予鼻饲退热剂或冰盐水灌肠。有10例取得较好效果,4例无效再使用亚低温治疗仪,保持肛温在37.5 ℃同时做好四肢保暖给予按摩和温水泡手脚。(5)液体管理:应用微量泵输液,严格控制液体入量,在血压稳定的情况下,3~4 ml/(kg·h),晶体胶体交替输入。(6)体位:头肩抬高15°~30°,保持中位。(7)病情和药物的观察:①观察神志、瞳孔变化。每日进行GLS评分,以判断愈后情况;②心率血压的变化有10例患者出现心搏骤停,有2例连续出现3次心搏骤停,经积极的CPR抢救,使患儿的病情得到了救治,有2例患儿在机械通气吸痰的时候心率持续下降40次(由120次/min下降到80次/min)左右,无创血氧饱和度下降到80%左右,然后采用双人操作吸痰,并用简易呼吸器膨肺,在20 s内氧饱和度达到95%以上,心率恢复至110~120次/min;③应用血管活性药物时单路输液,并观察血压和微循环改善情况,及时通知医生调整剂量,保持输液通畅以免外渗引起局部坏死;④监测血糖的变化:每两小时测血糖一次,必要时应用胰岛素泵控制血糖。(8)消毒隔离:空气消毒机每日三次,每次2 h,接触患者前后洗手或使用快速手消毒剂,患者排泄物用1 000 mg/L有效氯浸泡30 min倾倒,专人专护床边隔离。

3 结果

23例患儿,上机14例,CPR 3例,死亡3例,放弃1例,在治疗2例,成功脱机8例,病危17例。

4 讨论

EV71病毒感染不仅引起手足口病,而且可引起严重的并发症,如脑炎、肺水肿、循环衰竭,且多发于5岁以下儿童,1~2岁幼儿发病率较高[2]。病情变化迅速,严重威胁患儿的生命。及时有效的抢救和护理措施可取得满意的治疗效果。通过对本组患者的急救,我们体会到:首先要求ICU护士要有独到的急救意识,敏捷的思维,对患者的观察要有预见性,对患者的病情变化特殊的敏感性,真正做到瞬间判断,正确估计,果断处理,要有扎实的基本功,医护人员要相互交流配合默契。总之,ICU护士必须提高对危重患者病情的鉴别的能力,赢得抢救患者的黄金时机,达到提高患者生存质量的目的。

参考文献

1 Mc Mina Pc.An overview of the evolation of ewterovivas 71 and its clinical and pablic health signifieant.FEMS Microbiol Rev,2002,26(1):91.

救经引足篇5

关键词:消防灭火救援;安全管理;实战化演练

我国每年由于参加消防灭火救援行动而导致消防指战员出现受伤或者牺牲的情况比较多,究其根本是由于安全管理不到位而导致的,因此,为了保证消防队伍不受损失,提升灭火救援行动整体水平,就需要做好相应的安全管理工作。

一、引发火灾的主要因素分析

引发火灾的因素比较多,既有人们主观因素引发的火灾,同时也有由于人们疏忽大意而引发的火灾,另外,由于自然因素引发的火灾也不在少数。无论由于哪种因素引起的火灾都会给人们带来极大的损失,重则会造成严重的人员伤亡,轻则带来较大的经济损失。人们主观因素引起的火灾大多为故意纵火,这类火灾大多会造成较大的损失,而且影响比较恶劣;人们在日常生活中由于疏忽大意而引发的火灾也比较多,比如随手乱丢烟头、野外非法使用明火、建筑楼道内易燃易爆物大量堆积、乱接电气线路等因素;而由于自然因素引发的火灾也比较多,比如梅雨季节的雷击现象、电器设备出现漏电或者故障等因素。正是由于火灾具有比较明显的突发性、蔓延性、破坏性等特征,一旦发生火灾就会造成不可挽回的损失,因此消防防火安全监管一直是消防部门的重点工作内容[1]。

二、消防灭火救援中安全管理存在的问题

(一)消防灭火救援行动难度逐渐增大。社会整体生活水平不断提升,人们的生活变得更加多样化,在给人们带来诸多生活便利和优越性的同时,也在一定程度上增加了消防灭火救援难度。从当前消防灭火救援行动整体角度来看,越是复杂的火场环境,救援难度越高,同时也越容易发生灭火救援行动安全问题。比如,在城市展开灭火救援行动时,就会由于高层建筑过高或者建筑设施内部结构与环境过于复杂,而增加灭火救援行动难度系数。甚至还会存在一些未知的易燃易爆物,或者由于风向突然改变导致明火倒向蔓延,这样就会严重威胁消防指战员的人身安全。(二)灭火救援行动装备先进性有待提升。灭火救援装备可以说是保障消防员人身安全的最关键屏障,一旦缺少先进的灭火救援装备不仅会增加救援难度,甚至还会导致消防员暴露在巨大的安全风险之下,从而增加灭火救援行动的伤亡率。客观来讲,消防灭火救援装备是否足够先进、完善、可靠,很大程度上跟当地区域经济发展水平存在密切联系,一些经济比较发达的地区,相关的消防灭火救援装备也比较先进,比如云梯消防车、通信指挥消防车等。相反一些经济比较差的区域,其消防灭火救援装备也就相对不够先进,进而给消防灭火行动指战员带来较高的风险。另外,一些现代化信息通信设备也未能在部分基层消防站、消防救援队伍中全面应用,导致在火场展开灭后救援行动时通信能力偏弱,火场内信息无法及时传递给现场指挥员或者指挥中心,而消防指挥员和指挥中心的命令也无法及时传递给火场内部的消防员,这也是比较突出的灭火救援安全问题[2]。(三)火场侦查不够全面,消防员安全意识有待提升。在进入火场实施灭火救援行动前,必须要做好火场详细情况的侦查工作,勘察起火源头位置、火势蔓延程度、是否存在易燃易爆物、是否存在建筑物坍塌或者坍塌风险、是否存在被困人员及人数、建筑物主体结构及材料类型等相关信息。但由于部分信息很难被确定下来,比如是否会发生建筑物坍塌、具体的坍塌时间和坍塌区域等,这样就使灭火救援行动安全风险系数明显提升。而且由于很多时候火情比较危急,到达火场后便立即投入到灭火救援行动中,并没有充足的时间进行火场侦查工作,这样便增加了在灭火救援行动中安全风险。在火场中,消防指战员经常会不顾一切进行救援,将个人安危放在身后,这样就会很大程度上增加消防指战员的安全风险。而且部分年轻的消防指战员实际灭火救援行动参与次数较少,在遇到突发危机情况时应急反应不足,很难在最短的时间内做出最正确的决定,这样就会给消防指战员带来较大的安全威胁[3]。(四)日常演练缺少实战化元素,实战能力有待提升。消防灭火救援行动存在比较大的不确定性,很多情况都无法提前预估,这就需要消防灭火救援队伍具备较强的实战化能力,可以有比较强的灵活应变能力。但从整体来看,部分基层消防站在日常训练时缺少实战化元素,这也是在消防灭火救援行动容易出现安全风险的主要因素。实战演练强度不足、两次实战化演练间隔较长,而且部分队伍对于联合救援行动存在不适应情况,个别消防指挥员也不具备指挥两个中队或者两个大队联合行动的能力,这样也会导致在实际消防灭火救援行动中出现较为严重的安全风险。

三、强化消防灭火救援安全管理的思路分析

(一)健全消防灭火救援安全管理制度。针对目前消防灭火救援行动中暴露出来的诸多安全风险问题,消防管理部门应当根据实际情况不断健全消防灭火救援安全管理制度,使其更具规范性、完整性和时代性。消防管理部门要从大量灭火救援行动中总结经验,制定相应的灭火救援基本流程和管理制度,同时要求全体消防指战员都严格遵守相关制度和要求,这样可以明显降低消防灭火救援行动中的安全事故发生记录。管理制度并不是一成不变的,而是需要在不断总结和反思中进行变通,充分体现出安全管理制度的动态性特征。另外,消防管理部门还应当落实岗位责任制,明确每个消防指挥员的具体责任,使其能够在火场进行指挥时可以始终保持客观、冷静的思维和头脑,并且监督消防指挥员严格遵守相关规章制度,一旦在发生安全事故后需要追究相关人员的责任,这样可以让全体消防指战员都能够在实际灭火救援行动中严格遵守安全管理制度,从而降低消防指战员的伤亡率。(二)做好火灾现场的勘查工作,加强消防灭火救援装备创新。消防指战员到达现场后必须要进行全面细致的火场情况勘查工作,这是保证消防指战员人身安全的重要措施。要对起火源进行确认,确定具体是什么物质引起的火灾,火场内是否存在易燃易爆物,火场内部是否存在被困人员、数量及具置,被困人员是否意识清醒、是否能够移动,建筑结构信息,建筑内消防设施具置、消防设施能否正常运行,建筑设施是否存在垮塌或者二次垮塌的风险,是否要调用消防云梯车等车辆和装备。确定好这些信息,不仅是勘查工作的必要内容,同时,也是提高灭火救援行动安全系数的重要措施。消防部门应当加紧做好灭火救援装备的创新和升级工作,尤其要加强灭火救援行动通信设施、救援防护装备的创新。火场内的情况瞬息万变,即便做好的火场勘查工作,也会在实际救援行动中遇到诸多突发性问题,这就需要保证火场内救援人员和火场外消防指挥员保持比较好的信息沟通能力。可以将3S技术、可视化技术等现代化技术应用到灭火救援行动装备上,实现灭火救援行动可视化。消防救援人员及时将火场内具体情况回传给消防指挥车或者指挥中心,让指挥员下达最准确的作战指令。而且消防部门还应当加大消防装备方面的资金投入量,用于现代化先进灭火救援装备的创新或者采购,这样一方面可以提高灭火救援行动的成功率和效率,同时也能最大限度保护消防员人身安全[4]。(三)强化日常实战化演练,提高消防指战员整体安全素养。消防救援队伍的日常训练成果会直接体现在具体灭火救援行动中,一支消防队伍是否能够打胜仗、打硬仗,与其日常训练存在直接联系。在现代消防灭火救援行动中,必须要求消防救援队伍有较强的实战能力,这是保证救援行动质量和消防指战员人身安全的重要措施。要定期开展消防演练,所有演练和训练活动都必须要完全模拟实战状态下的灭火救援行动,要对实战化演练有比较高的重视度。通过实战化演练让消防员能够快速、熟练、准确掌握相关装备的实战运用技巧,即便在实际救援行动中也不会因为精神高度紧张、心理出现较大波动而导致技术动作发生变形。要保证每个月开展两次以上实战化演练,必要时还需要进行多部门联合演练,培养消防指战员多部门联合作战条件下的指挥能力、行动能力和应急处理水平,做到消防训练完全达到实战化标准。尤其对于一些新装备更需要进行相关训练,让消防员能够熟练操作新装备、新技术。针对部分地区基层消防指挥员出警次数偏少,参加灭火救援行动次数少等现实情况,消防部门可以采取换岗工作的方式,让这部分消防指挥员到火灾频发区域的消防部门进行学习和工作,以提升其实战指挥能力。部分一线消防战斗员的安全意识存在薄弱问题,虽然在消防灭火救援行动中作战勇猛、敢于冲锋,但却存在较严重的“个人英雄主义”现象。在具体灭火救援行动中经常忽略自身的安全风险,这样就极容易导致消防战斗员发生意外,甚至出现严重消防员伤亡情况。因此需要对消防员进行全面的培训工作,主要从心理干预、安全风险判断能力、自我保护意识与能力等方面入手,提升消防队员的安全意识,确保消防应急救援队伍免受不必要的人员伤亡损失[5]。

消防灭火救援是一项风险系数极高的工作,并且无法提前进行预估,这样就使得灭火救援行动经常出现人员伤亡情况。为了避免消防应急救援队伍出现不必要的人员伤亡损失,需要消防部门能够对消防灭火救援安全风险的因素有比较客观、正确的了解,并从以下几个角度强化安全管理工作:健全消防灭火救援安全管理制度、做好火灾现场的勘查工作,加强消防灭火救援装备创新、强化日常实战化演练,提高消防指战员整体安全素养。

参考文献:

[1]周正超.消防灭火救援安全管理问题探讨[J].今日消防,2020(07):61-62.

[2]衡伏海.关于消防灭火救援安全管理相关问题的探讨[J].消防界(电子版),2018(14):33-34.

[3]张智博.当代消防灭火救援工作的问题及对策探究[J].今日消防,2020(07):55-56.

[4]靳志宇.浅议消防灭火救援工作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J].科技创新导报,2019(03):193-194.

[5]张威东,张玮.当代消防灭火救援工作的问题及对策探究[J].科技资讯,2019(02):135-136.

救经引足篇6

工程机械作为应急救援行动的重要物质基础,对于保障国家应急救援力量有效应对各种突发性灾害,维护社会稳定和发展,具有重要而深远的意义。目前美国、俄罗斯、日本等国家以形成比较完备的应急救援装备体系,研制出了许多适用于应急抢险的新型工程机械,如多功能滑移转向装载机、防辐射推土机、远程遥控挖掘机等。国内工程机械在应急救援领域的研究起步晚,但发展的脚步从未停止过。

1.1应急救援装备研发起步晚,救援机械储备不足

2003年SARS疫情暴露出了我国突发事件传统应对体制及方法上存在的缺陷,国家开始着手建立富有中国特色的突发事件应急管理体系,国务院于2005年1月26日审议通过《国家突发公共事件总体预案》[3],经过2008年南方低温雨雪冰冻灾害和汶川大地震的冲击后得到不断完善,形成了以“一案三制”为核心的现代应急管理体系。虽然《国家突发公共事件总体应急预案》提及到要做好应急救援装备的保障工作,但由于国家安全科技长期投入不足以及研发企业长期面临的高投入、低市场的困境使得应急救援装备领域进展缓慢,导致救援装备总量过少、配备率过低、专用救援设备严重匮乏。

1.2救援装备体系未完善,总体利用率不高

通过近些年汶川、玉树、舟曲等重大突发事件的应急救援实践检验,救援装备体系还很不完善。首先,应急资源分布不均衡:由于我国东、西部经济发展差异,使得西部应急救援基地装备储备量不够,且我国工程机械生产厂家绝大部分分布在中、东部地区;其次,尚未建立有效的工程机械应急救援辅助决策系统,工程机械资源得不到整合,救援现场缺乏统一的应急救援指挥平台。2009年两会期间中国工程机械工业协会副会长、全国政协委员龙国键先生在接受新华网和中央政府网联合专访时就如何建立我国应急工程救援装备体系进行了详细介绍并提交《建立应急工程救援装备体系》提案,引起了各级政府主管部门高度重视。

1.3政策引导,工程机械应急救援装备发展迅速

自国家总体应急预案颁布后,国家就制定了相应的法律法规,鼓励、扶持具备相应条件的教学科研机构培养应急管理专门人才,组织开发用于突发事件预防、监测、预警、应急处置与救援的新技术、新设备和新工具。2012年3月工业和信息化部在总结汶川和玉树特大地震抗震救灾、防控甲型H1N1流感等经验的基础上组织编制了《突发事件工业产品保障应急预案》,预案明确了工业产品应急保障的组织体系和响应程序,推进应急工业产品的动态储备,制定了应急产业扶持政策,明确了“十二五”应急产业重点发展技术和产品,在下发的征集应急产品和技术通知中有10余项产品与技术值得工程机械行业尝试。与此同时,工程机械企业积极研发应急救援装备,如徐工、詹阳动力重工等有军品生产任务的企业将现有工程机械改装成军用救援专业设备;三一、等企业投入到救援专用设备的研发当中;惊天液压等属具企业则积极研发救援专用属具[4]。

1.4科技发展,工程机械抢险技术显著提高

CIS、GPS等信息技术的在工程机械上的应用极大的提高了抢险效率,文献[5]中提到利用CIS、GPS等技术与指挥平台建立了可视化连接,在抢险中对大型工程机械进行了实时调配。2011年青海玉树地震,在第一时间利用安装在产品上的GPS定位系统紧急寻找并调集玉树附件地区的中联工程机械产品火速集结,成为全国第一支到达地震灾区的工程机械专业救援队伍,为救援工作的开展赢得宝贵时间。同时国内外学者对应急资源的调配进行了大量的研究,提出了许多可供工程机械应急救援参考的理论。如旅行商问题(TSP)、最短路径问题(VRP),最大覆盖模型模型等,这些理论为工程机械应急救援基地的布局与救援路径的选择提供了参考。AlberY.Chen在文献[6]中针对大型工程机械在救援现场的实际情况提出了一种受蜂群觅食启发的搜救策略,并进行了仿真实验。以上技术与理论为工程机械应急救援提供了参考与指导,能促进工程机械抢险的实际应用,提高救援效率。

2工程机械应急救援需求分析

2.1救援装备的多样化、多功能化和信息化我国自然灾害种类多、范围广,工程机械研发单位

应根据应急救援的特点及作业环境研制出多样的救援装备,以满足不同的救援需求。同时多功能救援装备能满足多种交替作业,比较单一的救援装备能够节省空间与时间,特别在空间狭小的救援现场其优越性将得到突显。如美国生产的“山猫”牌多功能滑移转向装载机能够满足十几种救援作业且每种功能转换对于一个熟练的操作手只需1分钟[7],其强大的功能得使其在许多国家的灾后救援以及军事抢险任务中得到广泛的应用。CPS、CIS、无线遥控等信息技术的发展赋予了工程机械作更强大的抢险功能,救援指挥中心通过安装在救援装备上的CPS、CIS能实时了解救援进展情况,同时可以根据需求合理调配装备;无线遥控技术适用于一些危险的救援现场,能够远距离操控机械从而避免人员伤亡。

2.2建立完善的应急救援装备体系

目前,工程机械已经成为应急救援不可或缺的装备,政府部门须建立完善的工程机械应急救援装备体系,根据各地的人口分布情况、灾害频率、作业环境、交通等情况编制应急预案,合理配备装备。应急预案应将当地驻军、工程机械企业及大型施工单位的大型工程机械纳入其中,整合资源,建立联动应急机制,确保灾害发生后救援装备能迅速投入救援现场。对于工程机械资源比较薄弱的地区应该加大应急装备建设。同时国家在应急救援装备研发的投入上要做好引导使救援装备的研发能涉及到所有的灾害救援。

2.3开发应急救援辅助决策系统,实现应急救援智能化

为了避免应急资源重复建设、资源分散,抢险过程中难以统一协调作业的情况,有必要建立一个集应急工程机械储备、管理、维护、调配、运用为一体的信息管理系统,如图2所示。该系统包括储备库、专家库、救援案例库、救援决策库、装备研发库等数据信息库。储备库主要对救援工程机械的类型、性能、工况、分布、数量情况进行统计排序编号,定期更新数据;专家库保存了设计、施工、维修、操作等专家人员;案例库是工程机械抢险救援的经验总结,对我国今后工程机械抢险救援有典型示范和指导作用;救援决策库用于实时记录各救援装备的动向及进展情况,为下一步的任务部署提供科学依据;装备研发库用于记录救援过程中对工程机械提出的新要求及新型装备的研究情况。通过该系统可以为应急救援指挥中心提供辅助决策,实现应急救援的动态控制。

3结语

应急救援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工程机械是圆满完成该工程的重要物质保障。虽然我国工程机械应急救援装备研究起步晚,但从应急救援体系建设的需要与国家相关政策来看,救援装备具有良好的发展前景与社会效益。随着应急救援装备体系的完善与先进科技的应用,工程机械应急救援效率将得到显著提高,为拯救生命带去更大的希望。

救经引足篇7

关键词 重症手足口病 早期的护理

手足口病是由CoxA16和EV71病毒经过多种途径传播而引发的以发热和手、足、口、臀部皮疹为临床特征的儿童传染病该病,可防可控,普通病例经治疗1周内可痊愈,但是少数的病例(尤其是

资料与方法

本院为广西手足口病重症病例定点治疗的唯一的县级医院。2010年4月~2011年4月收治手足口病患者1000例,重症病例30例(3%),散居儿童325例,幼托儿童315例,学生84例。全部符合手足口病诊断指南(2010版)标准。按指南标准分类:普通病例级重症病例(包括重型级危重型)。

护理措施:⑴制定科学的分诊流程:安排有丰富临床经验的护士对就诊患者进行预检分诊,做法:①分诊护士询问并观察口腔、手足有无皮疹,测体温有无发热,并在门诊病历上记录好体温度数。②如有上述症状者先开具血常规检查单,微量血糖检查单,分流部分患者先到检验科检查。③检查结果出来后,将疑似病例、手足口病患者分流到相对隔离的诊室就诊。④如有患者有精神差、嗜睡、四肢抖动、震颤、频繁呕吐等神经系统症状,白细胞>15×109/L或<2×109/L,血糖增高时安排优先就诊。⑵加强培训:加强农村基层人员防治知识培训,提高防治能力[1,2]。农村卫生条件差,手足口病发病率高,及时对农村基层卫生技术人员进行手足口病防治的培训,以提高基层手足口病病例的发现率和重症例的及时就诊率。将《乡村卫生人员手足口病防治手册》发放给各乡镇卫生和村卫生室的卫生人员。人手一册,并将手足口病诊疗指南(2010年版)诊断标准内容印发给医护人员手中,分期分批进行培训,重点培训内容为:手足口病特点、危重患儿的早期发现及诊断,病情的观察、面对患者可能出现的病情突变如何配合抢救、消毒隔离等。同时向家长告之。⑶积极开展健康教育:通过新闻媒体宣传,印刷相关的宣传资料发放到每位就诊患儿家长的手中,普及相关的知识,告诉患儿家属,如小孩出现发热,出疹等及时到正规的医院就诊,特别是门诊治疗的患儿,如出现精神差嗜睡、四肢抖动、震颤、频繁呕吐等神经系统症状,及时就诊或拨打急救电话,进行相关的咨询,切无病急乱投医去私人诊所就诊,延误抢救时机。⑷对门诊急诊输液治疗的患者要加强巡视,每0.5~1小时巡视1次,观察液体的滴入是否通畅,局部有无肿胀;观察体温、脉搏、呼吸、血压、意识的变化,如果患者出现高热、精神差,恶心、呕吐、呼吸急促,抽搐、手脚发凉等征象时,及时报告医师,给予相应的急救措施。①备齐急救物品、药品及器材:如:吸痰器、呼吸机、激素类药物等。②立即给予氧气吸入,注意保持呼吸道通畅。③建立并保持有效的静脉通路,遵医嘱使用甘露醇、甲强龙、等急救药物。④动态观察血糖、血象及生命体征意识变化,发现异常及时报告。⑤迅速将患者收专科住院治疗或ICU治疗。

结 果

在本调查中,重症病例30例,其中5例在门诊输液时被护士及时发现属报告医生并进行初步抢救后收专科住院,22例经住院抢救治疗治愈出院,2例自动出院,,病死6例,死亡时间入院后3小时~3天内。其中1例在门诊就诊时诊断属于普通病例,回家后患儿发生病情变化,家属未及时发现,去当地卫生院就诊时病情危重,经抢救无效死亡。

讨 论

根据资料观察2010年4月~2011年4月手足口病流行特点是:大多数为EV71病毒感染,嗜神经系统,嗜脑干,引起的危重病例增多,传染性强,致死率高。重症手足口病病例特点,90%在3岁以下,持续高热不退;精神差、四肢抖动、软瘫等神经症状,血糖升高,白细胞计数可达20.0×10为重症的早期征兆;应予立即住院治疗。但部分危重的病例皮疹细且数量少,需仔细查找才能发现:部分重症病例无皮疹,而普通病例往往皮疹典型。因此必须认真观察,如出现呼吸困难、面色苍白、出冷汗、心率的增快或减慢(与发热程度不相称)等应立即收住ICU救治[3]。

参考文献

1 杨秀惠,严延生.手足口病的病原学研究进展[J].传染病信息,2008,21:129-131.

2 卫生部.关于进一步加强手足口病防控工作的通知,2010.

救经引足篇8

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心脑血管病患者呈上升趋势,且病情变化异常,抢救频率高,护理人员随时都应做好抢救的应急准备,以确保患者在抢救过程中的成功和安全,防止护理过程中事故的发生。为此,笔者针对抢救心脑血管病中护理安全隐患发生的原因及预防措施分析如下:

1 原因分析

1.1 护士因素所致的隐患

1.1.1 规章制度落实不严:如查对制度不严格、医嘱执行不及时、抢救制度落实不到位、急救物品完好率不达标、危重病人交接不清楚、抢救记录不按规范书写、药品管理制度不符合要求等引起安全隐患。

1.1.2 责任心不强,工作疏忽大意:如抢救过程中把用过的安瓿顺手放在床上、躁动患者没有加上床栏、吸氧鼻导管脱出鼻孔外未及时发现、静脉穿刺后没有及时松止血带、输液时不严格按医嘱执行滴数、护士不用心观察病情、对患者主诉不重视等导致抢救力度不够,引发安全隐患。

1.1.3 业务素质低,法制观念不强:少数低学历、高龄及新招聘护士,对各种技术操作及高新仪器的使用不熟练、经验不足或协作技术技能不高而对患者的安全构成威胁[1]。这部分人在工作中对新技术、新知识、法规法律相关知识学习不重视、不积极,意识淡漠,缺乏危机和风险意识,特别是在抢救中使用的高新仪器操作时未试机造成临时故障,给患者增加技术风险,影响抢救工作引发安全隐患。

1.1.4 技术性操作由家属代劳:在护理中有些护士往往把技术性操作交给家属代劳,结果家属草率行事,造成各种隐患,如:给患者保暖时,家属使用热水袋而引发烫伤的隐患。

1.1.5 护理人员不足和排班不当:由于心脑血管疾病的患者,病情在任何时间都有突发加重的危险,特别是在特殊时间的班次,在班护理人员较少,造成人员安排及管理不当而引发安全隐患。

1.2 患者家属的负面影响所致的隐患:患者抢救成功与否是家属关注的焦点,有些家属对患者抢救的成功率期望值过高,对抢救中患者病情异常变化难以理解或接受,这给护理人员在抢救中增加了心理压力而造成隐患。

2 防范措施

2.1 加强法律法规学习,提高全体护士在抢救中的安全防范意识:《医疗事故处理条例》的实施,促使护理工作者学好法、用好法,做到知法不违法。经常组织护理人员学习《医患权益与保护》、《临床案例论理分析》等有关内容,以本院纠纷案例和《医疗纠纷典型案例剖析》为内容,讨论分析,要求护理人员掌握与自己工作密切相关的知识,明确患者和医务人员各自的权利、义务和责任,认清自己抢救中存在的违法、违规行为可能引发的法律问题和严重后果,以及自己在医疗护理纠纷中应承担的法律责任,吸取经验教训,杜绝抢救中的违规行为。

2.2 加强岗前培训,提高护理人员的综合素质:病区管理者利用早会和小课组织护理人员进行“三基”知识,专业操作规程及高新技术规范化培训和达标考核,使每个护理人员都掌握抢救技能及应急情况下的抢救程序,对典型的抢救病例及时组织回顾性分析并讨论,使护理人员从点滴中感悟工作的责任和义务,自觉加强护理专业理论水平和操作技能。

2.3 落实各项规章制度,加强规范化管理:为进一步规范护理行为,必须认真落实查对、抢救、执行医嘱、急救物品管理等制度,以及常见病的抢救预案及程序,并打印成册下发给每位护理人员,要求认真学习和掌握,纠正抢救中不规范的行为,防患于未然,在抢救中可能出现的问题和需要进行的手术均列于手术同意书上,术前由医师与家属交流,将必要性、意义和可能出现的并发症及风险等告知家属,待知情同意签字后再实施操作,避免发生并发症后,因告知不详而引发纠纷。

2.4 合理配备人力资源,实施全程特级护理:管理者得知有抢救信息后,要立即做好特级护理人员的安排,若遇到重大的抢救,向护理部请示并做好人员的调配,实行抢救一对一的全程护理,负责所有的抢救工作,书写抢救护理记录、健康教育等,给患者提供安全、优质服务,为满足患者需要提供人性化抢救护理。

2.5 加强护理人员抢救工作的质量监控:管理者直接参与并指导抢救工作,了解护理人员对抢救工作的实施情况,征求患者家属的意见,不断改进工作。对抢救中患者家属不满意的护理人员,经调查核实按医院管理条例给予处理,并利用晨会对抢救的安全隐患进行回顾,发现抢救中的薄弱环节商讨相应对策,防止类似情况再次发生。

2.6 树立良好的职业道德,加强护患沟通:加强交流与沟通,融洽家属之间关系,可以促进护士与患者家属的相互理解,抢救治疗也容易得到家属的配合,从而减少家属对医疗护理行为的误解[2]。护士长是护理单元的管理者,具有一定的权威性[3]。患者家属比较信任护士长,护士长要充分利用这一特点,加强与患者家属沟通,了解患者家属心理。对自我控制能力差、情绪不稳定、容易发怒和多变的家属,要教育护士给予充分理解,并及时安慰患者家属,对提出特殊要求的家属,护士长要给予妥善处理。此外护理人员要学会倾听,取得家属的合作。当遇到有悖于患者家属意见抢救时,应避免强行或勉强进行,要注意询问原因,了解他们需要,采取对方容易接受的沟通方式,营造一个和谐的病房环境。

3 小结

在抢救全过程中,抢救工作的每个环节均可出现安全隐患,若抢救安全意识低,会增加投诉和纠纷,从而影响医院声誉。因此护理人员只有不断提高自身素质,才能消除安全隐患,从而确保护理安全。

【参考文献】

[1] 姜秋红等.护理职业风险的相关因素分析与管理对策.中国实用护理杂志,2006,12(22):12~52.

[2] 朱耀明.浅谈医疗活动中的医患沟通与交流.中华医院管理杂志,2004,20(10):635.

[3] 王卓.护士长的护患沟通方式探讨.护理杂志,2003,20(8):76.

上一篇:我是一颗小小的石头范文 下一篇:办公场所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