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老爷庙范文

时间:2023-10-19 10:05:47

七老爷庙篇1

今天,我去了黄龙溪,刚进大门就看见黄龙溪,刚劲有力,古香古色三个大字,后来映入眼帘的便是一株古树,仿佛记录着历代的风霜雪月。开始时,我也不知道是什么树,后来才知是榕树。

爷爷告诉我:“这是榕树,看起来很老,年轮也很大,所以历史很久。”我若有所思的点点头答了一句:“噢,知道了。”过了一会儿走到了青龙一条街,琳琅满目的小玩意儿好人仿古店铺,令人目不暇接让人看花了眼。爷爷一边走一边给我讲民间风俗:“黄龙溪迄今保留着正月表演火龙灯、狮灯、牛儿灯、幺妹儿灯、四月初八放生会、端阳节赛龙舟,还有代代相传的府河号子、民间儿歌、童谣等。”

我还在新修的龙谭广场看见了水碾:古代用来碾米的;水磨:古代用来磨豆类的;水车:古代用来灌田的;水缸:古代用来盛水的,石头做的等。我才知道我们的祖先多么聪明呀!

黄龙溪的鱼也是一绝,老人们说:“七上八下九归沱。”说的是每年从小寒、大寒节气到次年七月,下游的鱼儿成群结队溯江而上到此产卵,所以黄龙溪鱼产甚丰。当地最地道的吃鱼方法实在船上,来一锅“河水煮活鱼”,看似粗鄙的吃法却能让人尽享野味之鲜美。

古镇内尚有三座完整的寺庙——古龙寺、镇江寺、潮音寺,皆坐落在正街上,形成黄龙古镇一街三寺庙,且街中有庙,庙中有街的独特格局,再加上镇外的两座宏伟的古寺庙,更给黄龙溪增添了古意。

七老爷庙篇2

大树做椽子—— 揭(截)短

大粪缸里练游泳—— 真是不怕死(屎)

大车后面拴小牛—— 残毒(带犊)

大黄牙说媒—— 满日谎(黄)言

戴着乌纱弹棉花—— 有弓(功)之臣

刀马旦不会刀枪—— 笨蛋(旦)

灯草拐杖—— 做不得主(柱)

音类 孔夫子搬家——尽输(书)

大葱拌豆腐——一清(青)二白

咸菜煎豆腐——有言(盐)在先

外甥打灯笼——照旧(舅)

嘴上抹石灰——白说(刷)

精装茅台——好久(酒)

猪八戒拍照——自找难堪(看)

怀里揣小拢子——舒(梳)心

小苏他爹——老输(苏)

四两棉花——谈(弹)不上

梁山泊军师——无(吴)用

一二三五六——没事(四)

一二三四五六七——王(忘)八,(最不喜欢人只念到七!)

一丈二加八尺——仰仗(两丈)

一个墨斗弹出两条线——思(丝)路不对

一斤面粉摊张饼——落后(烙厚)

一头栽到炭堆里——霉(煤)到顶

一百斤面蒸一个寿桃——废(费)物点心

一条腿的裤子——成了群(裙)

一根灯草点灯——无二心(芯)

二十五两——半疯(封)

二三四五——缺衣(一)

二三四五六七八九——缺衣(一)少食

二两棉花四张弓——细谈(弹)

二姑娘梳头——不必(蓖)

十二个时辰占三个字——身(申)子虚(戌)

十八岁的宫娥——正享福(想夫)

十文钱掉了一文——久闻(九文)

十五的月光——大量(亮)

十月里的桑叶——谁来睬(采)你,(对付硝烟诱饵的最好办法)

八十岁的老太打哈欠——一望无涯(牙)

八月的核桃——挤满了人(仁)

八百个铜钱穿一串——不成调(吊)

九月初八问重阳——不久(九)

刀子切元宵——不愿(圆)

三九天穿单衣——威(畏)风

三个菩萨堂——妙妙妙(庙庙庙)

三尺长的梯子——搭不上言(檐),(对许多话题深有此感)

三毛加一毛——时髦(四毛)

三月的杨柳——分外青(亲)

三更半夜出世——害死(亥时)人

大车拉煎饼——贪(摊)的多

大麦掉在乱麻里——忙(芒)无头绪

土地堂里填窟窿——不妙(补庙)

土地爷坐秤盘——志诚(自称)

土地爷坐班房——劳(牢)神了

土地爷洗脸——失(湿)面子

土地爷掉井——劳(捞)不起大驾

土地老爷的内脏——实(石)心实(石)肠

土地老爷穿素——白跑(袍)()

土杏儿——苦孩(核)子

七老爷庙篇3

听老一辈人讲,最早在范庄落户的人姓范,故名范庄。后又来了一户姓郭的,范姓郭姓不和,后范姓受排挤迁出了范庄,只剩郭姓。后来常姓来到,又排挤走郭姓。再后来,王姓张姓相继来到,范庄就有了常、王、张三姓。张姓人丁兴旺,很快就成为范庄第一大姓,而王姓发展不快,常姓到后来只有一家,被称为“独门”。 到现在,张姓占到范庄人口的四分之三,王姓四分之一,常姓、欧姓,每姓不足十人。

因为村上姓氏比较单一,所以出门的时候心比较齐。这也是长辈们引以为自豪的事情。以前,上级往往征派民工去挖河,遇到与别的村子发生矛盾的时候,往往是心齐的村子占上风,无论老幼,无论以前有无矛盾,都会放置脑后而同仇敌忾,并且动起手来毫不落后。也正因为如此,虽然和附近的很多村庄比起来人数不算多,却每一次都占上风。当然,这里既有淳朴农民的家族意识,又有那种狭隘的思想。至于在村上,则是矛盾时有发生,吵架的时有发生,但是整个村子却一直充满着团结的气氛。

在我们村的西头有一座庙,现在已经看不到庙的影子,可以看到的,仅仅是用砖头砌起来的一个高不足一米面积不到半平米的小屋。就是这样一个小屋,被大家近乎神圣的称呼为“庙”。每到清明节或者过年,都会有人去烧纸、磕头,或是告慰死者,或是祈祷。有人死了,其家人也会到庙前举办祭奠的仪式。那个用砖头砌起来的小小的庙,成了我们村丧葬文化不可或缺的部分。人们经常讲,住在庙的周围会有不好的命运,还有人列举了周围几个人家的种种不如意。不过一直到现在,庙的周围也是那几户人家,在宅基地如此紧张的今天,能有如此大片的荒地,确属罕见,但大家都习以为常,并无人表示不满。

庙对着街,街的那面不远处是池塘,岸边,有一个石磨。据说这个石磨是岸边人家高生家的。不过,在我小的时候,大家的所有权观念已经淡薄,谁想用了还是照常用。这个石磨除了磨一般的小宗的粮食,还可以用来捶布,晒东西。小伙伴们都把它当作乐园。夏天的时候,游泳完了会光着屁股或坐或趴在石磨上暖一下;冬天则聚集在石磨周围玩耍。现在回老家,石磨已经不见了,池塘被填平,代替它们的,是一座座的新房子。石磨和那时的情景,只能在儿时的记忆里追寻。只有那座小庙,还顽强而神圣地存在着,连同周围的荒地。

以前,匪患严重,土匪经常在夜里地抢劫村庄。我们周围的几个村都被土匪光顾了。老一辈人在讲起土匪的时候,不是叫土匪为土匪,而是叫“老缺”。直到现在,如果哪个人强行要别人的东西,或者孩子无赖似的调皮,也会被别人或家长称为“老缺”。“老缺”抢劫完周围的村庄之后,就派人到我们村庄刺探情况。来人问:“你们村是不是每夜派人站岗?我们怎么看着你们村上每天晚上都有人打着灯笼巡逻?”当时,我们村上并不知道土匪抢劫的事情,于是坦诚相告:“没啊,没有人巡逻。”于是,“老缺”放心地回去了。当晚,我们村庄就被抢劫。老人们说,以前是神在护着我们村,不过我们自己太蠢,告诉了“老缺”实情,结果被抢劫。

记得很小的时候,我们村有个人专门看“邪病”。所谓的邪病,就是指鬼魂附身那样的病症。大一点的小孩领着我去看过一次:女病人跪在院子中,很憔悴的样子;“神医”拿着一个大刀片,做出极凶狠的样子在病人头上砍过来砍过去,表情恐怖,还做出与人交战恐吓的样子。直到好久,“神医”累了,坐在椅子上向病人的家属讲述病情。据说,被他医好了不少人。我们村还有个青年向他学习,据他讲,这个青年是狐仙。现在,神医早已去世,狐仙也将近老年,不过,还时有人请他去看病。有几个病人和他关系特别好,甚至变成了朋友。

神医最轰动的事情是给一个人看病时动怒了。因为附身的鬼魂不听话,一直不离开,神医大怒。在厕所弄了一碗秽物,强迫病人喝下去。至于以后结果怎么样,众说纷纭。不过不久,神医得病死了。乡亲们归因于神医给病人灌秽物,说是神医做事过了。

神医无子嗣,其侄子过继。神医死后,其老婆嫁人,据说嫁过好几个人,都是先她而去,于是都说她妨人。后年龄大了,找人对过继的侄子说要回来,还带着不少钱。但其侄子不要,说既然嫁出去了,就和他没关系了。于是,她只好去找娘家侄子,娘家侄子也不要她,嫌一再嫁人,有辱门风。于是,她至今仍孤单一人。

我们村会武的人极少。有个王姓的人,因其倔强被称为“老倔头”,自称会武。有一次与邻居一青年发生矛盾,二人开始撕打。由于他年龄大,打仗中自然要吃亏了,结果鼻青脸肿。后村人问:你会武怎么被人打?答曰:不和他一样,怕打坏他。惹得大家哈哈大笑。甚至不少人以此作为乐趣来取笑他。也有人问那青年:他会武功你也打得过?答曰:我抱住他,他再有武功也白费。弄到后来,大家也不知道老倔头会不会武功,但是都相信他不会。

老倔头身体很好,并时有壮举。他出家门要走出胡同,然后下一个几米高的陡坡,下坡之后再拐弯上路。坡下面街的对面,就是人家的房子,街道也就是有三米宽。每次老倔头骑车下坡从不下车子,而是急速冲下急速拐弯,六七十了还那样。更令大家感叹的是,有时带着老婆也是那样骑车。这一壮举被村人誉为奇谈,也成了老倔头留在村人心中最不容易忘记的印象。现在,老倔头已经死了。其夫人尚在,已经九十多岁,据说,身体很好。

常姓有个传奇人物,传说是飞毛腿。据说他脚底板长毛,跑得非常快。他喜欢放火。从聊城到临清有八九十里的路程,他可以吃过晚饭跑着去看电影,看完后再跑回来。村人都说他一路跑着一路放火,跑一路,放一路。结果大家都很讨厌他。他因此也经常挨打。后来不知是跑丢了还是被打死了。村人感叹:要是现在的话,一定可以参加比赛获奖的。

在我们家族中,六爷爷是个传奇人物。其实六爷爷只是一般称谓,如果按辈分我应该叫他老老爷爷了。据说六爷爷做事豪爽不拘小节。这样的人侠气,但也往往略显呆气。在我们村流传着六爷爷买驴的故事。有次,六爷爷去附近集市买驴,问人家这是草驴还是叫驴(即是母驴还是公驴)。卖驴人说:是草驴。然后说了多少钱。六爷爷也不还价,给钱牵驴走人。回村之后,村人问:六爷爷,你买的驴花了多少钱?六爷爷说:不知道,我从兜里掏出一把钱给他了,也没看多少。我相中了这草驴。村人大笑:六爷爷,你买的草驴吹喇叭啊(即长有驴的)?六爷爷哈哈一笑了之。

那时,提起五爷爷六爷爷,方圆几百里都知道。一般情况,村子里每年或隔几年要搭戏台唱戏。请戏班子的时候,有时很难请。很多时候,村长也请不来。但是只要五爷爷六爷爷出面,一定成功。后来人讲,当时戏班子老板说:只要是五爷六爷请,带个口信就可以了。后来我问给我讲故事的父亲:为什么啊?父亲炫耀似地说:他们来了可以吃白馒头啊。我听了,感慨不已。

我们家族还有一个近乎传奇式的英雄:老奶奶――也就是我父亲的奶奶。按照风俗,过年的时候总要把逝去的老人的相片摆在祭桌上,一般的人家,都是摆男子的照片,我们家族摆的是老奶奶的。我爷爷去世后,也只是把他的照片放在老奶奶照片的一侧,直到现在。可见老奶奶的威信。

据说,老奶奶嫁给老爷爷不久,老爷爷就去世了。当时老奶奶十九岁,怀我爷爷才三个月。当时很多人劝她改嫁,但老奶奶毅然坚持下来,并且得到娘家人的大力支持。当时,好像我们家有几十亩地,完全靠老奶奶一人操持。我的长辈讲,遇到农耕或者收割的时候,老奶奶娘家人和亲戚就会带着骡马和农具来帮忙。作物快要成熟的时候,老奶奶就自己提着红缨枪半夜去巡视,怕庄稼被人偷抢。更难能可贵的是:一个女子从十九岁到死,没有绯闻。后来,上级给盖了牌坊。老奶奶以自己的坚强和毅力坚持了下来,有了我们这一大家族人。我算了一下,只我们这一辈的男男女女,加起来已经将近四十个。现在,我们每个人提起老奶奶的时候,都充满着崇敬。我们村上的人也是这样。老奶奶不仅是我们家族的骄傲,也是我们村的骄傲。

因为家族中有几个特别能干的人,我们家在方圆几十里地有了些许的威信,大红寨门也就成了我们家族的代号。不过后来却一步步衰落,大红寨门也成了一段历史。

小时候,我有时跟着爷爷玩,爷爷高兴了会给我讲故事。现在,爷爷讲的很多故事已经模糊,下面这个也和爷爷讲的有了不少的出入。有一年,有部队要攻打聊城。士兵驻扎在我们村一部分,我们家也有了军队。爷爷说,那些当兵的都是小孩子,十八九岁二十出头,成天唱唱笑笑的,很好,还帮助挑水,扫院子,吃的饭食和我们差不多。过了几天,有天中午,他们改善伙食了,炖肉。爷爷以为他们会美餐一顿,谁知道他们端着碗吃不下,一直落泪。问原因,说就要打城了,打城就要死人啊。上级是为了打仗才改善的。结果,爷爷说,打城的时候死了好多人,护城河都是红色的了。因为有那次经历,爷爷不赞成孩子们去当兵。不知道是现在征兵严了还是受爷爷的影响,我们家现在没有一个军人。

我父亲姊妹七个,四女三男。我父亲小的时候,奶奶没有奶水,就给父亲找了一户人家,叫人家奶着,也就是俗称的奶母娘。父亲在外面住了好几年,和那户人家也有了感情,据说回来之后,奶母娘来看了父亲好几次,每次看到父亲都很难过。也许怕失去父亲,爷爷奶奶对奶母娘一家比较冷淡,直到后来断了联系。正因为在外面住了几年,爷爷奶奶也便不喜欢父亲。所以,现在父亲还经常感叹:我还不如不回来呢。甚至于前几年还有过去找奶母娘的念头。可是一打听,村庄搬迁了,连人的影子都找不到了。

七老爷庙篇4

从前有座山,这座山非常荒凉,山上连一棵树都没有,山上的野草飞长猛长,好像魔鬼的头发,白天,如果一场暴风刮来,沙子、石头满天飞,好像是天上在下石头。晚上,野狼在山上不停的嚎叫,蝙蝠一群群的在天空上游荡,野草丛里一条一条蛇在穿行。

山上还有一座破庙,这座庙破的不能再破,庙门上面几乎都是一个个的大洞,窗户上的玻璃都破了,打开庙门,眼前是一层厚厚的蜘蛛网,往地下一看,灰都已经盖满了你的脚,墙上长满了绿茵茵的青苔,再看一看庙里的佛像,佛像穿着一身破了几个大洞的脏脏的袈裟,佛像的手指头也掉了好几根,庙的顶也破了洞,如果天上下着大雨,庙里也下着小雨。

这座庙里还住着两个和尚。一老一小,老和尚胖的像个大水桶,每天都使唤小和尚,小和尚为他做这做那,他却想着要怎样虐待小和尚。小和尚瘦的像木棒,他穿的这一件衣服已经穿了五年了,上面都是补丁。

一天,小和尚下山挑水,回来的时候,看见山下有个老爷爷抱着他的孙子,在给孙子讲故事,小和尚也想听故事,就想老和尚给他讲故事。

小和尚跑到庙里,便去求老和尚了,小和尚说:“师傅您给我讲个故事吧!还记得我家发大水,我的爸爸妈妈抱着我,在水里泡了两天,好不容易看到一个木桶,就把我放到桶里,他们却被水给冲走了,是您冒着生命危险把我救了上来把我养了七年,在这七年里我每天早上四点就起床了然后我下山去挑水,回来以后我还要给您做早饭,做完饭我还要叫您起床,然后我要叫您吃早饭,吃完饭您就去念经而我还要去打柴,打完柴我就给您做午饭,您吃完饭去睡午觉,我还要去给园子里的菜浇水施肥然后我去做晚饭,叫您起床吃饭,吃完饭后您去睡觉,我还要给您补衣服。求您了,给我讲个故事吧!”老和尚说:“你————还想听故事————没门”说着把小和尚踢出了庙。

七老爷庙篇5

关键词:“藏彝走廊”;白马藏族;白马老爷信仰;跨地域信仰圈;文化选择

中图分类号:K892.3 文献标识码:A

文童编号:l005—5681(2012)03—0101—05

民间信仰作为一种地域性民间文化,近几十年来逐渐引起国内外学者广泛关注。就白马藏族的民间信仰而言,尽管其总体上仍处在“万物有灵”阶段,所信奉的神灵众多,理论上天神最大,但从实际祭祀的情况来看,白马人一年中最重要的宗教活动就是祭祀白马老爷①。至今在甘肃文县铁楼乡诸白马山寨都建有很多白马老爷庙,在四川省平武县白马乡白马神山也被当地村民顶礼膜拜,足见白马老爷信众芸芸。因此在白马藏区确实存在着以白马老爷神灵为中心的跨地域信仰现象。然而,国内学术界对白马人民间信仰的研究尚未涉及此问题。本文试图从所掌握的地方文献和田野调查资料人手,揭示白马老爷信仰的生成,进而对村落语境中“白马老爷”信仰的文化展演及其地域文化认同功能进行分析。

一、生存之需:“白马老爷”信仰生成的逻辑起点

关于白马人的记载在文本文献中往往寥寥数语,加之,白马人只有语言,没有文字,因而白马老爷信仰的由来目前已无从考证。但白马老爷作为白马藏区最为重要的地方神明之一,是白马人造的,造神的理由自然在民间。而流传于白马山寨的诸多传说正是对白马老爷信仰来源的“原因论”及“民间语源学”阐释。如甘肃文县铁楼乡的白马人说:“白马老爷是个神仙,他要从文县赶到四川峨眉山去参加神仙聚会……。当他路过白马山寨时,突然雷电交加,狂风大作,暴雨倾盆,天崩地裂,房屋倒塌,人畜死伤严重。面对突如其来的灭顶之灾,白马人哭天喊地,但又无可奈何。白马老爷见状,立刻停下来做法术,与恶魔风雪雷电搏斗,直至天亮,使白马山寨得免灭顶之灾。但天亮之后,白马老爷由于错过了神行走的时辰,无法前行,就化作一股云烟不见了。眨眼间一座山峰突现在人们眼前,白马人都说这就是白马老爷的化身。白马老爷就日夜守护着白马山寨,保佑白马人生活安康,风调雨顺,五谷丰登。远近的白马人都要敬白马老爷,从古沿袭至今。”从传说叙说的情节来看,白马老爷传说反映的可能是白马先民在渔猎经济年代所遭受的一次自然灾害。实际上白马人居住在“藏彝走廊”北段的山区,此地自古以来自然灾害频繁,常有诸如地震、山崩堵塞江水的情况发生。如《汉书·高后纪》载:“高后二年,春正月乙卯,地震,羌道、武都道山崩。”如此艰辛的生存空间一方面使白马人保留了与自然界的亲密关系,保留了对自然力量的崇敬之心;另一方面也使白马先民企图借助于幻化的自然神灵来消灾避祸,结果在这一双重诉求的驱使下自然便成了白马人宗教情感所依附的最初对象。而这一最初对象的物化形态即为白马先民生存所依靠的有形的山。山在白马人观念中其不仅能“兴云雨,产万物”③,也能制造自然灾难。如在“5·12”特大地震中白马庙倒塌,白马人纷纷不约而同地感到悲伤与茫然,借用一位当地白马藏族妇女的话来说,“庙塌了,神就走了,心里觉得空空的,没了依靠”。很多白马人表示,白马庙倒塌之前觉得一切都很顺利,但是倒塌之后觉得诸如冰雹、泥石流之类的自然灾害增多了,而且缺少安全感。他们将生活中遇到的困难与不顺归结于庙的倒塌,神的庇佑缺失。④基于“趋利避害”的生存诉求,山神成为白马老爷的原生形态。如平武县白马乡白马人就视今乡政府以西五华里的达布河与羊峒河交汇的石岗为白马老爷的化身,而文县铁楼乡白马庙里供奉的就是白马峪河与羊峒河交汇处的山。抛开神话学诠释的表层,实际上白马老爷信仰是白马先民对自然力量的恐惧抑或消极反映,传说中有形象的山神,对于白马人来说,无非是自然的化身。

众所周知传说或者神话总是处于动态变化之中,神祗的形象也随建构者所生存的社会环境的变迁而变化,白马老爷信仰的建构也不例外。如在铁楼乡草和坝村的白马庙里供奉的白马老爷即为白马先民的部族英雄。(见图一)据当地村民说:“这位战将是白马先人英雄(嗒西嗒嘎),相传二三国时,蜀主刘备征霸西蜀。当时居于平武、南坪、文县的氐族白马部落派大将嗒西嗒嘎与蜀军逐鹿于川西北江油一带。由于敌众我寡失败,嗒西嗒嘎阵亡。后于魏晋时期白马族人为纪念阵亡之将嗒西嗒嘎,白马部落逐地修庙画像永于祭祀……”。从历史学的角度看,自古甘肃陇南和川西北江油一带的战略地位极为重要,历来是强势政治集团角逐的主战场之一。如《华阳国志·汉中志》记载:“建安二十四年,先主遣将军雷同、吴兰平之,为魏将曹洪所破杀。魏州刺史天水杨阜治此郡。阜以滨蜀境,移其氐傁于汧、雍及天水略阳。建兴七年,丞相诸葛亮遣护军陈戒伐之,逐平武都、阴平二郡。”《三国志·魏书》(武帝纪)亦云:“刘备遣张飞、马超、吴兰等屯下辨,遣曹洪拒之。……曹洪破吴兰,斩其将任夔等。三月,张飞、马超走汉中,阴平氏强端斩吴兰,传其首。”从这两则史料可知:武都氐族部落首领杨阜和阴平氐强端出于对自己部族生存的考量站在了曹魏集团一边,方才在此战后迁氐傻于“汧、雍及天水略阳,阴平氐强端斩吴兰,传其首”之举。由此观之,传说中叙说战争似乎和历史记忆中战争基本吻合。可见,“神话结构”和历史记忆,从一个重要局部解释着白马人在曹魏与蜀汉两大“强势集团”夹缝中的生存状态,反抗“强势集团”的生存需要使白马老爷信仰的意义发生了转换。

七老爷庙篇6

【关键词】礼贤城隍庙会 传统原型与重释 置换变形

一 礼贤城隍庙会

礼贤城隍庙会是礼贤人民心中一个重要的民俗节日。城隍庙大厅中央坐着“城隍爷”,当地的老百姓都称其为“城隍爷”、“城隍菩萨”。用当地民间的传说来断定:城隍爷名为严聚武,是唐武德年间的一位清官,当时被派往衢州这一地区当官。由于他为官清正廉明,为当地百姓审清了不少冤案,办了不少实事。在他离任后,便修建了这所城隍庙供奉他,以表示大家对他的拥护和爱戴。

每年的农历五月十五和十月十五,当地群众都会去庙里祭拜。一方面,是为了庆祝城隍爷的生日;另一方面,是祈求城隍爷保佑。当然,在以往的庙会上,还会有焚香敬神、占卜算命等封建迷信活动。

二 “赶庙会”仪式介绍

庙会设在每年的农历十月十五,整个仪式持续七天,即从十月十二至十八。就像现代每个活动正式上演前的开场白一样,在实行整套完整的仪式前,要在城隍庙门口的戏台上演戏一本,其目的主要是吸引远近四面八方的男女老少前来观看、游玩,而每年的这几天,那些地主家雇佣的工人都可以享受三天的假期。人们也会借此机会走亲访友,联络彼此感情。当时的人们有一个很奇怪的“惯例”,就是在这几天“串门”少的人家或者是“来客”少的人家,别人甚至他们自己都会“深觉其辱”,他们都认为这是一件极其不光彩的事。在这些必需的“开场白”过后,“主角”登场—— 一套由出宫、祭拜、还愿、迎佛和回宫五个部分组成的仪式正式开始了。

1.出宫

庙会前夕,人们会拉龙帐把城隍爷遮住,待到时辰到时,方能抬出,此为“出宫”。当然,在“出宫”前,会由当地几名德高望重的老者为其更衣。所谓更衣,就是给城隍爷换上由香客们捐献的新衣服,不分内外。捐了新衣服后,香客们也会把城隍爷换下的旧衣服拿回去,以沾城隍爷的气息,保佑全家人平安健康、自己好运连连。吉时到时,便再由2~4名当地人比较信任的村民连座椅一起,把城隍爷抬至垫台上,摆在大殿中间,用八块一人高的屏风围起来,由专门人员轮流看护、供奉香火。

2.祭拜

从十月十三开始,各家各户便会拿出用“擎盆”装的鸡鸭鱼肉(擎盆,就是用红漆漆起来的木质、且可以用来拎的大盆子),带上香纸和蜡烛等祭品前去庙里祭拜。按照当地的习俗,祭品越丰富,诚意就越深。人们点香焚纸,口中也念念有词,以祭拜神灵,求得神灵庇佑。谈及祭拜,应需涉及“祭之理论”。《〈仪礼〉与〈礼记〉社会学的研究》中有提及祭之理论的:第一,祭是礼教之本。第二,祭是自尽其心。第三,“祭有祈焉”。第四,祭“有报焉”。第五,祭“有由群焉”。第六,制祭从愚畏黔首。第七,因祭可以得到相当的社交与娱乐。第八,祭可以为民表率,达到德化的治平。第九,祭是鬼神之德与人以灵感的结果。由此可见,祭是人们表达对神灵的崇拜、自己内心愿望的一种寄托形式。

3.还愿

当香客们的亲人或者朋友生病或遭受到某种形式的灾难时,香客们便会来到庙里向城隍爷“祈愿”,等到病痛灾难过去后,他们会再回来向城隍爷诉说。这就是仪式中的第三个环节——还愿。

4.迎佛

迎佛,顾名思义,就是把“佛”——城隍爷像抬出去,供大家迎接,这是盛会最重要也是最精彩最吸引人的部分。十五日下午,由戏班子在广场上演完一出戏后,高跷手们便踩着高跷出场了。沿途,百姓们会用各种方法来逗他们。比如,爬上二楼,端出泡好的茶水,让高跷手们自己拿,并看他们在高跷上喝下去等等,乐趣横生。在高跷手后,就是三、四杠抬阁(即“迎台阁”)。经过精心打扮的童男童女们坐在由四人或者八人抬的杠上。之后便是铜锣队,十来名全副武装的兵士、十来名村民组成的彩旗队伍、十来名扛着木制大刀、长矛、枪等兵器的青年组成的武装队伍和十八名十来岁的小孩扮演的“十八罗汉”。再后是六人分两列并排走。第一排两人各提着一只点燃檀香的锡炉;中间两名一人手抬城隍爷画像,一手拿他的大印;另一人则举着皇帝的圣旨封令;最后两名都捧着点燃檀香的托盘,意在解除沿途的污气,保证菩萨干净清洁。在这些“前奏”之后,重头戏“城隍爷”便由四人抬着出来了。轿上的城隍爷金脸、天宫帽、披风、龙袍,一身全新的打扮,左手捧朝书,右手摇鹅毛扇。旁边便是四人扶轿,以免不稳。在这浩浩荡荡的城隍队伍之后,就是观看的人流了,顺着礼贤街(位于江山市淤头镇光辉村),先下而上,再下到安坂村(位于江山市须江下游),全程大约3公里。沿途人家都会在门口摆出祭品并且祭拜。到达目的地后,安坂村的百户人家都要在村中心广场上摆出盛满丰盛祭品的“擎盆”进行祭拜。完后,香客们散走,队伍把城隍爷抬回庙里。

5.回宫

十八晚,人们会脱下城隍爷的新装,换上旧装,抬回龙帐内,这便是整个仪式的最后一步:回宫。至此,整个城隍庙会的庆祝仪式都已介绍完毕。

三 新时代元素的注入

据悉,2009年十月十五,江山市淤头镇党委政府因势利导,结合庙会举办了首届礼贤古城文化节,其庆祝内容包括十月十五迎城隍、礼贤城隍庙会、幸福乡村农民文艺汇演、农民运动会、礼贤文化书法比赛、礼贤古城文化论坛、电影周、古城文化征文比赛、礼贤民间故事征集等。这样的庆祝方式为古老的庙会注入了新的活力,融入了许多现代化的因素(比如小品、歌舞、快板等节目):一方面,这样做丰富了当地民众的文化娱乐生活,给其以精神陶冶,弘扬了我国的传统文化;另一方面,也说明了在漫长时间洗涤和社会飞速进步的共同作用下,人们头脑中的观念越来越现代化——虽没有完全脱离传统,但其现代化趋势的增强正是现代与传统偏离的一种表现。根据那些经历过传统祭祀仪式的老人们回忆,如今的仪式虽然也是丰富多彩、妙趣横生,但较以传统的仪式,只相当于其“初级阶段”而已,传统风俗中的祭祀节日,比现今热闹、完整得多。换言之,就是传统更加完整,更加体现文化原型,而现代虽更加贴近社会、满足民众物质层面和精神层面的享受,但在一定程度上流失了宝贵的传统原型原貌。由此可见,传统与现代化,在人们的观念中产生了对垒。这并不仅仅表现在仪式的变化上,而且更深一层地表现在传统原型与现代化重释,即原型的置换变形理论中。

四 传统原型的置换变形与重释

传统,是人类意识中一个固不可改的观念。自秦始皇统一全国后,我国便产生了封建制度,2000年来,一直占据、控制着人们的思想和思维方式。如此,它便顺理成章地成为人们脑海中的传统观念。在这个封建制度的大背景下,人们的文化观念必然也遵循社会发展前进的规律。古时候,人们与西方的较之东方比较自由开放的文化接触甚微,传统文化方式在人们心目中的地位坚不可摧。众所周知,封建社会中的那些稍有影响的改革变更,都是为了巩固封建传统而产生并为其服务的。渐渐地,随着封建国家政治和经济的不断发展壮大,中国传统风俗和庆祝仪式也在不断完善,并且越来越受到人们的关注。就如之前提到的城隍庙会,当时的普通百姓固然不会有当朝天子祭祀敬神仪式之隆重盛大,但于神和伟人,自有其认为完整可行并乐此不疲的全套仪式。这些,都得益于封建制度这个大的背景。然而,历史总是在不断前进发展中慢慢演化的,某一特定的社会背景或者政治制度,时间一长,统治者腐朽了,百姓与统治阶级之间的矛盾也就逐渐浮出水面了。于是,最常见也最切合实际的方式就是朝代的变更,即旧朝代的灭亡、新朝代的兴盛。正如那些记载于我们历史课本的“孙中山先生领导的辛亥革命了清王朝的封建统治;新中国的成立,彻底结束了中国的封建制度,开始解放禁锢人们2000多年的封建思想,也开始慢慢地改变人们浓厚的封建文化观念”。

一种仪式的存在和发展,大都承载着当地人们的物质需求、精神寄托和内心意识主导下的非理性世界。在这种非理性的世界里,包含着人的意识、思维、心理和情感体验,是原始人跟随时代更新的典藏处,是原始现象与现代相互沟通的桥梁和纽带。人们通过对这样的一个仪式一丝不苟的尊重和实行来互相沟通内心的情感和对生活美好的愿景。如前面所描述,城隍爷严聚武是一代清廉之士,在职时为当地的百姓谋了许多福利,因而得到大家的爱戴和拥护。人们对城隍爷的祭拜和供奉,不仅是表达对其的感激之情,更是长久历代相传的对神话原型意象的信任和感情的寄托——在他离职之后,人们希望通过对制造出来的城隍爷塑像的供奉,来得到他的庇佑、为自己带来好运。又譬如,神话传说中的神,还有从我们祖先开始就被奉为神圣的如来佛祖、救苦救难的观世音菩萨等,他们身处西方极乐世界,那里被认为是众生平等、没有人世忧愁和苦难、只有快乐的地方,那是一切美好愿景的化身,是人们内心深处最朴实的希望,同时也是一种文化的象征,一种人们集体意识里原型意象的具体呈现。人们根据大众的意向虚拟出了他们的样子(也就是电视剧里经常被我们观众所认同的样子)。卡西尔认为,神话是原始人在以一种不完备也不充分的方式试图寻求事物的起始或原因。这就为我们对这种神话原型的探讨指明了道路——那些神话之所以可以流传至今,城隍庙会的仪式之所以可以被一代又一代当地人民奉行,其最终意义在于这不仅是原始人的心理,更是人类至今还迫切需要的心理,正是由于这种心理的影响,在社会的不断发展进步中,人们也在不断进行着对原型的置换和变形,以更好地适应在社会不断发展变更下的心理环境。生活在一个地区的人们,头脑里存在相同的观念,因而忠诚于某种特定的仪式,礼贤的城隍庙会就是集体意识的产物。但个人的意识是无限深广的,随着自身年龄的增长、社会阅历的积累和心理意识的成熟,对于由祖先一直延承至今的习俗仪式便有了自己不同的见解,在无数个个人意识结合在一起后,所形成的集体意识反过来影响了人们的生活习俗和仪式的变更。对于庙会,当地的老人们奉为神圣,是内心希望的寄托,是不可亵渎的。年轻人则认其为一种古老方式的延续,他们或受父辈影响,或随地方大流,每年照例举行仪式。并且在此基础上结合地方优势弘扬这个非物质文化,礼贤古城文化节,就是当地人民因势利导的最好例子。文化节上缤纷的各类节目,就是人们在以一种现代的方式把内心古老的原型呈现出来。于是,古老的原型在现代社会这个大背景下得到了重释。

五 结语

原型也是一种社会现象,它影响着一代又一代的人,不同于其他的社会现象,原型现象向我们展现了一种类似于人类心理本能的精神现象。既然人有最基本的生物本能,就会有最基本的心理反应,正如人对于神话的推崇和依赖、渴望得到神灵庇佑的心理现象。在庙会观念的深深影响之下,当地人民以一种积极地状态来对付自然环境的局限、克服自身各方面的匮乏、发挥心理本能的极限。与此同时,心理状态的改变和稳定还影响着人们文化观念的发展变化。原本的那种庙会文化随着人们所处的社会不断多元化而有所改变。时代的发展,是人们文化观念更新的催化剂。一个社会群体在进步的同时,集体的文化观念以及对原型现象的理解也在不断进步,久而久之,人们的思想观念渐渐地向一个标准靠拢,而这个标准,将是适应商品经济化、文化多元化社会,又折中不同群体人自身利益的,在我看来这也是一种文化得以长久保存的原因之一。原始的传统文化在现代人眼里并没有过时,而是相应地有所改变,这是人们文化进步的必然结果。在传承原型文化的同时注入新时代元素,这样不但适时地跟进了时展的步伐,同时也是现代人对原型现象的一种重新阐释。

参考文献

[1]葛承雍.中国传统风俗与现代化[m].西安:陕西人民出版社,2002

[2]李安宅.《仪礼》与《礼记》之社会学研究[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5

[3]〔加〕金里卡著.自由主义、社群与文化(应奇、葛水林译)[m].上海:上海译文出版社,2005.5

[4]程金城.原型批判与重释[m].北京:东方出版社,1998.12

[5]巴赫金著.拉伯雷研究(李兆林、夏忠宪等译)[m].河北:河北教育出版社,1998

[6]叶舒宪.探索非理性的世界[m].成都:四川人民出版社,1988.5

七老爷庙篇7

“送海”习俗的形成与瘟疫流行有着极其密切关系。福建地处亚热带,气候炎热潮湿,自然环境极其有利于寄生虫的生长和传播,加上古代中国灾荒战乱频繁,极易爆发瘟疫。根据道光《重撰福建通志》记载,唐贞观六年至清道光六年发生的大疫就超过三十多次,至于小瘟疫则不胜枚举。每当瘟疫发生时,尸骸枕籍、物价腾飞、村庄灭亡,极其恐怖,百姓们常常谈瘟色变,然而在求医无门的情况下,只能将希望寄托在虚无飘渺的神灵上,希望能以诚心打动苍天,避免遭瘟。因此便有瘟神五帝信仰的兴起与传播。

关于“五帝”来源的说法极多,或传说他们是潜居南台龙潭壑的五种精怪,即鲈鱼精、水猴精、水鸟精、水蚌精,代表天地五方之五色;或传说他们是五只修炼成精的大公鸡,因为鸡有文、武、勇、信、仁“五德”,因而常常一而五,五而一。然而更多传说他们是五位秀才,名张元伯、钟师秀、刘仁杰、史文杰、赵公明,在赴试途中,夜栖村庄,听到数小鬼商议往井内投毒布瘟,五位秀才急忙告诉村民,可是村民非但不听,还冷嘲热讽,为了拯救村民,五秀才毅然喝下井水,毒发而亡。为了纪念他们的舍身壮举,村民们立庙祭祀他们,后来皇帝又敕封他们为瘟部尚书,专司瘟疫。

毋论那种传说,五帝在福州民间社会影响极大,信徒众多,香火鼎盛。郭白阳在《竹间续话》记载:“福州淫祀以五帝为最,俗有“九庵十一涧”之称。”而实际数目远不仅如此,几乎各境社(相当于今天的街道)都有五帝庙,五帝信仰甚至超过观音、武圣,一些民众甚至将观音堂改建为五帝庙,所以福州过去有句俗语“拆观音堂建五帝庙”。每逢重要节日,人们总是举行各种仪式拜祭五帝,祈祷他保境安民,驱瘟避邪。在平日,当人们从五帝庙经过时,总是掩面疾走,害怕触怒五帝遭瘟。过去人们若对某人深恶痛绝,常骂“五帝卖拿”,诅咒对方罪大恶极,迟早被五帝抓去。

五帝信仰未能得到官府承认,未在官府正统神灵之列,被视为“淫祀”,常常遭到查禁,然而“上有政策、下有对策”,官府的禁令无法扼杀百姓们对五帝的崇敬,他们总是努力在政策空隙中保存信仰,福州有个民间故事:“明代有位穷秀才蓝君蒙,被泼妇诬陷偷鸡,双方争吵不休,就到五帝庙里摔碗咒嘴凭神公断,彼此约定:站在椅凳上摔碗会破,证明蓝君没有偷。不会破,证明蓝偷了白鸡。结果碗没破。于是,蓝君蒙被诬是偷鸡贼!后来蓝君蒙考取进士,被派到福建当巡抚,他旧恨难消,下令把五帝庙全部拆掉,民众即不敢违抗官府令,又不愿得罪五帝爷,正在进退两难的时候,五帝爷托梦给老百姓,要求把五帝庙的后堂一律改建为观音堂,把庙匾也全换上什么寺或什么庵。百姓们于是依计行事,终于躲过了官差检查,使五帝香火得以传承。

瘟神信仰不仅在福州香火鼎盛,在闽南等地也有众多信徒,只是表现形式有所差别,“五帝”被称为王爷,龙舟由纯木制成,与真船大小无二,上边不仅放置诸多物品,更摆放瘟神王爷的神像,吴增曾在《泉俗刺激篇》写道:“送王流水去,锣鼓声动天。吓得乡人怵半死,恐被王爷带上船。”其场面极其宏大。据不完统计,清朝仅从泉州富美宫沿晋江出海口送走的王爷船就有近百艘,一些王船甚至漂洋过海到达台湾,极为神奇。据《诸罗县志》记载,曾有荷兰殖民战船夜遇王船,以为是敌船,于是开炮乱轰,王船居然未沉。天亮后,纳闷的荷兰人登上王船,发现全是纸人,吓得一哄而散,数月之后,这些荷兰船员多半死于瘟疫。渔民也曾亲眼目睹,一些王船抵达台湾后,船上无人,居然能下帆下碇,驶入码头,不差分毫,仿佛是神灵在驾驶船只,令人既惊奇又敬畏。因此每当内地王船漂流到台湾,当地百姓总是欣喜万分,家家户户募款捐钱,搭建醮坛、表演戏剧、摆设酒席,犹如接待贵宾一般,祭礼结束后,或者将王船迎送出海,继续其海上历程。或者建庙祭祀王船上的神像,使王爷能驻留当地,保境安民。如苗栗县后龙乡的合兴宫就是当地人为祭祀从泉州法石文兴宫所放龙舟而专门建立的。

随着王船漂流次数增多,大批福建人民迁徙台湾生活定居,王爷信仰也渐渐在台湾普及。每隔三年,民间就要举行“王醮”一次,其仪式与福州“送海”类似,只是规模更盛,每次“动费数百金,即至省者亦近百焉。”康熙元年(1662),王爷庙仅在台南和澎湖设立数所,而至乾隆末年,王爷庙遍布台湾南北,将近百所,民国七年(1918),台湾王爷庙数量已增至453座。其数量之多,仅次于土地公庙,在台湾众多民间信仰中,居第二位。王爷庙不仅数量多,而且规模宏大,如民国十二年(1923)为扩建台南县北门乡代天府,不仅从在福建请来名匠主持修建,甚至建庙材料也从福建运来,其规制极其宏伟,被视为宗教建筑的杰作。王爷信仰甚至为高山族同胞所接受,如平埔族有部分潘姓山胞,就将“蕃仔王爷”视为他们的守护神。

由于台湾王爷信仰是从福建传播过去,因此闽台两地王爷庙甚有渊源,如称为王爷信仰总庙的庙南鲲代天府“乃福建所送出海的巡狩王船”漂流到台后, 渔民为祭祀而专门建立。相传在建造过程中,传“大王李府千岁亦大显神通,将金纸变为白银,化成渔民远渡福州买杉、泉州购石、漳州沽砖瓦,然后租船运回筑庙”,于康熙元年(1662)竣工。所供奉的六尊木像金身,也是“先民乃至泉州礼聘名匠‘妈福师’前来开斧雕刻。有些台湾同胞到福建游历经商时,也会将王爷庙的“过炉”的神像带到台湾建庙祀奉,因此许多台湾王爷庙经常派代表回大陆祖庙参拜进香,甚至为祖庙增修建筑物。不过王爷信仰在台湾传播过程中,也产生些许变异。如康熙年间,由于清廷颁布实施“海禁”政策,禁止片板下海,百姓们被迫放弃以往送王船出海习俗,而直接将船在海滨焚烧,谓之“游天河”。尽管后来海禁政策废除,百姓们在送走王爷船之前,都要抛R请示神灵是“游天河”还是“游地河”。

七老爷庙篇8

近年来,村民们整修了自家的老四合院,开办农家饭,养殖了红鳟鱼。每逢节假日或周末,城里的有车族,以及上了年纪的老北京人,都渐渐知道了这个老村。有的全家成了回头客。尤其是暑期,这里的气温比城里低几度,在农家院的客房住几天,屋中都不装设空调,真是避暑休息的好去处。怪不得来过上磨村的客人都记住了,这里每年一次的黄龙潭庙会,更愿在这里凑个热闹,赶个集,那可是又看戏又购买土特产的盛会啊。

黄龙潭的龙王庙

上磨村黄龙潭的龙王庙,山门三间坐西朝东,院内正殿配殿、钟鼓二楼,以及殿前明代古碑、古井今天犹存。殿内龙王塑像经过修缮,逢年过节香火很旺。尤其是庙前的黄龙潭景色优美,潭水清澈。农户的田地,常年靠的是潭中的泉水灌溉,庄稼长得生机勃勃。

居民家家都种有蔬菜,村里街道清洁干净。听村里的老人讲:“庙里供奉的龙王爷可灵了,这黄龙潭底有他的洞府。上磨村农户的庄稼常年靠的是这宝潭灌溉啊!在老年间也曾遇过干旱,潭水眼见越来越少了。百姓们就来庙前拜龙王爷。也真怪了,没过两天还真下起了大雨,简直像龙王显灵。”

黄龙潭的龙王故事就这么一代代传下来了。从明代建龙王庙至今天,每年逢龙王爷生日,百姓们都来上香。庙会期间还要过会、唱几天大戏呢,真像过年一样。也算是村民们对龙王的感恩吧。正是一方水土养一方人,该村长寿的老人不少。

这两年笔者都曾在这里的农家院住过。晚饭后或清晨在村里漫步,曾见到一位老者在石磨上坐着正与孙女聊天,嘴里吃着大枣。小孙女让我猜老人的年龄,真想不到他已经92岁了。清晨在村里的小路上还遇到一位老大娘蹬着小三轮,有时也下车推着走,上前一问,这位老大妈答得好:“我今年86岁,每天清早起都会用这辆小三轮车来锻炼,骑一段再推车走几步活动身体呀。”该村的传统民俗,每年黄龙潭庙会,可是村民心中的大事。尤其到了二十八龙王生日的正日子,来赶庙会的人最多。来自永宁老镇的,和周边邻村以及城里的客人都会赶来,与上磨村的村民们共享节日的欢乐。

赶庙会唱大戏

今年5月27日(农历四月二十五日)是黄龙潭庙会第一天。龙王庙山门大开。左右对联写的是:黄龙庙会艳阳天,杨柳青松喜笑颜。到庙里来的顾客可多了,有的是每年都陪老人到大殿给龙王进香的。也有借这几天开庙,来此观赏古碑和风水井的,了解龙王庙的历史。大家在文物旁拍照留影,还有几位居士在此忙前忙后,与客人打着招呼。

庙前长街上摆摊的农民很多,有土特产、农具、布匹、药品、生活用品,可谓琳琅满目。还有从家中拿来自己培养的各类蔬菜苗,如葫芦、茄子、西红柿、黄瓜、黄瓜……各种幼苗,很受赶会人们的欢迎。还有经营主食小吃的,热闹非凡。黄龙潭旁搭起大棚,可供几百人看戏。舞台设施很先进,灯光、音响都很完善。每天演出三场,村民们最爱看河北梆子传统大戏,自备小凳和马扎,准时坐在棚里等待着。上午9点开戏,全部《四郎探母》,下午3点全部《打金枝》,请来的专业剧团,演员唱、做都认真,特别卖力气。观众看得美滋滋,鼓掌喝彩。晚饭后8点演出歌舞专场,吸引了众多的青年人。村委会通过每年办庙会,丰富了农民的文化生活,又开拓了农副产品市场,城里赶来的游客们,既了解了上磨村传统民俗,又看了河北梆子,还赶了农村的大集。

上一篇:十五祝福短信范文 下一篇:经典读诵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