蝌蚪旅行范文

时间:2023-10-10 08:34:34

蝌蚪旅行

蝌蚪旅行篇1

吉米的心高兴得怦怦直跳:纸盒里装着什么好东西呢?

等吉米把纸盒打开,发现盒里摆着的只是一个普通的玻璃瓶,瓶子里装着半瓶水,一个黑乎乎的小家伙在水里游来游去。

“原来只是一只小蝌蚪啊!”吉米心里掠过一丝失望。

“不,这不是蝌蚪。”耐特叔叔正要告诉吉米这是什么东西时,他的手机忽然响起来了。耐特叔叔朝吉米眨了眨眼睛,一边接电话,一边匆匆地往外走了。

吉米很想马上弄清楚到底是什么,可是耐特叔叔已经不见踪影了。她想:“嗯,就当小蝌蚪养着吧。”

吉米把小蝌蚪从玻璃瓶里倒出来,放到家里的金鱼缸里养着。

第二天早上起床,吉米惊奇地发现,才一个晚上,小蝌蚪就长得像一个黑皮蛋那么大了!

小蝌蚪快活地扭扭身子,晃晃小尾巴,头顶上竟然喷出一股细细的水柱!

“小蝌蚪也会喷水柱?”吉米更吃惊了。只有鲸鱼才会从头顶的鼻孔里往外喷水柱呀!

“难道它是一条小鲸鱼?”吉米想起了耐特叔叔临走时神秘的眼神。

小蝌蚪长得飞快,才两天工夫,它就已经长成一只猫那么大了,喷出的水柱也变高了。

吉米家的鱼缸已经装不下小蝌蚪了,她只好把它搬到卫生间的浴缸里。

小蝌蚪还在飞快地长着。又过了两天,小蝌蚪的身子已经把浴缸占满了,它的皮肤又黑又亮,嘴巴长得又宽又大,头顶上喷出的水柱也越来越高了。

天啊,这肯定是一条大鲸鱼!吉米高兴得在客厅里又唱又跳。

可是,吉米很快又发起愁来,如果鲸鱼再这样继续长下去的话,恐怕连整个房子都要被挤塌了!

吉米要爸爸请来搬运工,把鲸鱼搬到附近的咸家湖里。

鲸鱼越长越大,胃口也越来越大。吉米每天不停地给它喂食,它还是吃不饱。吉米的伙伴们听说了,都把自己喝的牛奶送过来了,可还是不够!吉米和伙伴们又去牛奶公司求助,牛奶公司的送奶工人开着大卡车送来了一车牛奶,鲸鱼才算暂时填饱了肚子。

鲸鱼吃饱了,就在咸家湖里搞漂流。有时漂着漂着,鲸鱼猛然喷起水柱来,水柱越喷越大,逗得吉米和小朋友们开心极了。

鲸鱼仍在不停地长大,现在它的身子有两架波音飞机那么大了,吉米已经没地方再给它找吃的了,怎么办呢?吉米想起了耐特叔叔。耐特叔叔风风火火地赶来,从口袋里拿出一个遥控器,说:“如果你真的不想养鲸鱼了,只要按下这个红色的开关就可以了。”

吉米不解地问:“怎么回事?”

耐特叔叔告诉吉米说:“这是一种最新流行的鲸鱼版电子宠物,看起来就像真的。”

吉米惊得目瞪口呆。

耐特叔叔又问了一遍,说:“你确定不想养这条鲸鱼了吗?那我现在就按关闭键――”

“三、二、一”就在耐特叔叔倒计时快完闭的时候,吉米急得大叫起来:“等一等!”

蝌蚪旅行篇2

一、创建情景使幼儿身临其境

兴趣是推动幼儿感知事物的内部动力,只有幼儿对感知的事物和现象产生浓厚兴趣,才能激发他们的积极性,促使其主动地探求知识,学习技能。3-6岁的幼儿思维宜观、形象,需要有具体的事物感知,所以在课件的设计中画面必须生动形象、动态逼真、声音优美、过程制作合理、科学、规范,符合幼儿的发展水平和认识规律,以便提高幼儿对科学活动的兴趣和主动参与的能力。我在课件创作中不断探索,怎样使动物的动态逼真,画面生动形象。以前我一直用动物的移动来显示动态,现在我尝试用移动背景来显示动态。如在《蒲公英的旅行》的制作中,蒲公英飘啊飘,飘过了很多地方,我就把这些背景组合成一幅长长的画面,用移动背景来显示蒲公英的飘动。由于画面给他们留下了很深的印象,幼儿在活动中注意力集中,兴趣提高了,思考问题时思维活跃,主动参与的能力提高了。又如在引导幼儿认识竹笋的活动中,由于环境限制,现实生活中无法给予幼儿亲自走入竹林、认识竹笋这样的条件。这时,在活动中,播放有关竹林春笋的录像,同样可以将幼儿引入幽幽绿绿的竹林“实景”中。幼儿看到一大片竹林里,冒出一支支嫩嫩的竹笋,幼儿迫切想了解、想探究竹笋到底是怎样的呢?随后,幼儿在自己动手摸摸、捏捏、看看、尝尝的过程中,了解了竹笋外形特征、用途,学到了剥竹笋的技能,在整个活动中幼儿都兴趣盎然。由此激发了幼儿对自然界的关注和热爱。通过实践,使我认识到:要让幼儿积极主动参与科学活动,兴趣的培养尤为重要。有了对教学活动的兴趣,才会有主动参与的意识与行为,只有师生、人机――整个教学环境和谐、统一,才能充分发挥人机的交互作用,从根本意义激发幼儿的兴趣,并积极、主动地投入活动,养成自主学习的习惯。

二、利用媒体再现事物发展过程

在科学教育活动中,要求幼儿观察的内容很多,但有些内容需要观察的时间很长,如“植物的生长”,受时间上的限制,幼儿的观察是随机的,构建的知识是零碎的、松散的,教师也只能组织幼儿随机地观察,不能在一次活动中真实、完整地展现植物的演变过程,这对幼儿建立完整的知识体系有很大的影响。借助多媒体辅助教学,可以把这些知识点完整地串联起来。为了让幼儿切实感受到植物的生长变化,我们和幼儿一起亲自栽种种子,并把植物生长变化的过程用照相机拍摄下来。在引导幼儿自己照料、观察种子变化的基础上,再和幼儿一起讨论植物生长过程中发现的问题。孩子虽然亲自参与了种植、观察种子生长的活动,但在讨论时,由于经过一段较长的时间后,幼儿对以前所观察到内容的已经模糊,有些已不能够清晰回忆。于是,我就把植物生长变化的照片制作成PowerPoint,展示给幼儿看,帮助幼儿回忆自己种植植物每…时间段的情况,加深了幼儿的观察印象。通过活动使幼儿对植物的演变过程有了系统的了解,帮助他们建立了完整、正确的认知结构。

又如《宝宝从哪里来》,幼儿对自己的出生充满了新奇,迫切想知道到底是怎么回事。但传统的教学只是一味的说教、讲解,教师难以用语言表达,幼儿听得更是一知半解,强烈的好奇心、求知欲得不到满足。通过软件的制作,从植物种子的发展变化引入课题,再将宝宝在妈妈肚子里的大环境设计好,然后两颗种子相遇――粗浅轮廓一一五官――手脚――毛发――吮吸等一系列的胎儿形象,具体生动地展现在画面上,使幼儿有具体的事物可以感知,不但容易理解,而且知识完整、印象深刻。

三、合理选材,释疑解难

科技的发展,给教育带来了前所未有的伸展空间,教学内容的选择、设计必须按照教学的需要,教学目的的需要,为解决教学中的重点和难点,特别是难点,力求孩子们简单明了的接受问题。如在《可爱的小蝌蚪》这一活动中,小朋友在观察小蝌蚪的基础上,对它的外部特征和生活习性产生了极大的兴趣,但蝌蚪形态小,身体的特征用肉眼难以观察清楚,给幼儿的观察带来了一定的难度。为了突破这个难点,借助多媒体,我把小蝌蚪放大近五十倍,让幼儿清楚地观察到小蝌蚪的身上有嘴巴、眼睛,并知道圆圆的并不是蝌蚪的脑袋,而是它的头和身体,它们是连在一起的一个整体,其中眼睛前面是头,后面是身体。幼儿一个个睁大眼睛,看得那么认真、仔细,有效地解决和突破了教学中的难点,满足了幼儿的兴趣和求知欲。又如在大班科学活动“食物的旅行”中,用多媒体技术将食物从口腔到排出的整个消化过程及消化系统各个部位的名称,通过课件形象地展现在幼儿面前,使原本抽象的内容变得直观易懂。

四、及时反馈,激发幼儿的探索欲望

蝌蚪旅行篇3

前两天断断续续地读完了莫言老先生的《蛙》,跟着主人公一路从饥荒,狂奔到了小康,

文字中浓浓的乡土气息,让人感觉很真实。

主人公的笔名叫蝌蚪,文章的名字叫蛙,

两者之间有着奇妙关系。

看完文章才知道,蝌蚪进化成到青蛙的概率,着实不高,

那,一个人,在如此漫长而又短暂的岁月,完成能让自己不后悔的生命旅程的几率,又是多少?

从鼓励多生,要计划生育,甚至为了切实执行,多少孕妇和孩子丧命,

真不知是该感叹当时重男轻女思想的根深蒂固,还是感叹党的忠诚卫士的尽心竭力,

再到后来的借腹生育,这个注定充满争议,却也有人愿打有人愿挨,

想到很久前,久到忘了那部叫什么名字的电视剧,讲的好像也是一个小姑娘借给人家子宫成为代孕妈妈,之后又是一场场夺子大战,不记得结局是喜是悲。

人,是有感情的动物,即使再冷血无情的人,在经历了近十个月的亲密接触后,又怎能不心生爱怜?

突然想到现在的单独二胎政策,想现在都是独生子女,其实都挺孤独的,

挺羡慕文中那一批的地瓜小孩,一把一把的兄弟姐妹朋友玩伴,他们的童年应该很幸福吧!

想当年为了计划生育的扎实执行,上下不知付出了多少,

现在为了防止人口老龄化,却又开始实行起了所谓的单独二胎,

感觉,其实也挺可悲的,

作为这个泱泱大国的公民,

居然连生育这样的权力,都要受着这一纸公文的制约和束缚。

愚昧如我,并不能真正理解文章的真谛,只是读完,心中残存一丝悲凉。

蝌蚪旅行篇4

从小学教师的角度来说,在实际的教学工作中,我们常常会遇到这样的情况:有的学生自制力不强,上课真正认真听讲的时间有限;有的学生在学习中遇到不会的问题就容易失落、烦躁,甚至哭鼻子;有的学生吃不了一点苦,甚至连正常的班级值日都不愿参与……这些都与学生的意志力不强有关。因此,我们小学教师有责任对小学生进行挫折教育,培养小学生坚忍不拔、不屈不挠、勇于直面苦难的能力。

二、深入挖掘语文教材全面加强小学生的挫折教育

随着素质教育理念的深化,我们应该认识到现代的教育教学不仅是要教会学生某些知识,更重要的是要增强学生的综合素质,帮助学生树立起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作为小学语文教师,我们要具备敏锐的洞察力,深入挖掘语文教材中的挫折教育的素材,培养小学生的耐挫力。下面主要从语文教师的视角,就语文教学中的挫折教育问题进行深入探析:

(一)通过寓言故事,渗透挫折教育

在日常语文教学中,我们要有意识地渗透挫折教育,让小学生对挫折有一个正确的认识。同时,引导小学生以积极乐观阳光的心态去面对生活和学习中遇到的各种困难。比如,在学习《小马过河》这篇课文的时候,有意引导学生直面挫折:“小马的妈妈说‘光听别人说,自己不动脑筋,不去试试,是不行的。’这句话就告诉我们,当我们遇到问题时,不能只听别人的意见而没有自己的主见。其实,我们在学习和生活过程中,会遇到很多很多的困难,但是,只要我们遇到难题时不要慌乱,积极开动脑筋,就一定能够想出解决办法的。”再比如,学习《小蝌蚪找妈妈》这则故事的时候,我引导学生自己发现小蝌蚪的乐观精神以及持之以恒的做事态度:“小蝌蚪找到了鸭妈妈、大金鱼、大螃蟹、大乌龟,最后才找到了自己的妈妈,如果小蝌蚪找了几个,没找着就不找了,最后还能找到自己的妈妈吗?”学生回答:“不会。”“那小蝌蚪是不是很努力、很努力的在找自己的妈妈呀?也就是说,只有很努力地做事的时候,才更容易达到我们的目标,并且每次发现不是自己的妈妈时,小蝌蚪都很乐观也很礼貌地告别,这也是值得我们学习的。”

(二)通过名人事迹,强化挫折教育

小学语文教材中有很多名人事迹,多数名人事迹都具有很强的教育意义,我们小学语文教师一定要充分利用好教材中的名人事迹,在丰满名人血肉的同时,强化学生的挫折教育。如,小学语文经典课文《司马光》就是一个很好的素材。这篇课文讲述了司马光小时候砸缸救人的实例,而司马光当时与小学生们的年龄相仿,更具有说服力和感召力。在学这篇课文之前,我先给学生提出一个问题:“如果有小朋友不小心掉到了一个有水的大缸里,而你身边又没有大人在场,那你会怎么办?”这就引发了学生对这一问题的深入思考,有的学生想出了用树枝拉朋友的办法,有的学生则认为可推倒大缸的办法等等。学生们似乎身临其境的积极想办法救出自己的朋友,这在无形之中其实就为学生创设了一个逼真的情境,让学生思考如果真实发生这样一件事的时候,自己该怎么办。学生们积极思考的过程实际就是强化挫折教育的过程。

(三)通过写作反思,内化挫折教育

写作是放飞心灵的旅程。小学生的语文写作更是说真心话的过程,我们可通过作文,让学生反思自我,以此内化挫折教育。在学完《我是最弱小的吗》后,我安排了一节作文课:写出令自己在学习和生活中印象深刻的一件事,最好是发生在自己身上的,要详细地写出自己当时是怎么想的,是怎么解决的,这件事对我以后的启发是什么。这节作文课的意图是要引导学生进一步反思自我,尤其是遇到问题的时候,我们应该怎样依靠自己的力量去处理。学生思考的过程实际就是回想经过、反思自我的过程。

三、结语

总之,在当前社会情势下,对小学生进行挫折教育对于小学生以后的健康成长具有十分积极的意义。为此,每一位小学教师都应该深刻地认识到挫折教育的重要性和必要性,自觉将挫折教育渗透进日常教学活动中,引导小学生树立起正确的挫折观,培养小学生健全坚毅的人格,增强小学生的综合素质。作为一名小学语文教师,我将挫折教育放在更重要的位置上,积极探寻语文教材与挫折教育的结合点,加强小学生的挫折教育。

蝌蚪旅行篇5

关键词:优化;教学;学科;渗透;互动

一、加强学科基础教育,优化课堂教学环节

郭沫若先生曾说过:“识字是一切探求之第一步”,可见识字对于孩子的重要性。识字是阅读和表达的基础,一定的识字量是学生今后读写能力发展的先决条件。我们可采用以下几种方法促进识字教学。

(一)形象识字

对于低年级的新生,让他们去学一个个不能表音的单字,十分困难而且乏味,不容易记住,我们可以开展实践活动课,如“娃娃超市、动物运动会、花的世界”等活动,结合事物贴标签,形象生动,便于记忆。如“动物运动会”,让小朋友扮演森林里一群可爱的小动物,带头饰,手拿动物名字小卡片,然后走上舞台,让学生举手发言,比比谁记得动物名字最多。这样趣味性强,学生接受较快,适合低年级教学。

(二)联想识字

对于易错字、难字、多笔画字的记忆,可采用顺口溜的方法。如“鹅”,我是一种鸟,名字就叫鹅;两人背靠背,坐在土地上是“坐”字;如“飘”字,可以说“西二小,真轻巧,风一吹,它就往上飘”。孩子们一听哈哈大笑,很快就能熟悉“飘”字了。

(三)情境识字

在教学过程中为了创造轻松和谐的学习环境,我们可以创设丰富多彩的教学情境,使学生能主动识字,快乐识字,例如在《小蝌蚪找妈妈》一文的教学中,让学生帮小蝌蚪找妈妈。我问:“小蝌蚪要向上游,必须克服困难,大家愿意帮它吗?”学生回答:“我愿意。”大家要把“鸭妈妈、大乌龟、大金鱼”身上的字记住,小蝌蚪才能找到妈妈。学生积极性很高,看见因自己的帮助小蝌蚪找到了妈妈,喜悦溢于言表。

识字的方法丰富多彩,让学生自己积极地打开记忆、联想、分析、思维的闸门,尝到识字的乐趣,这种乐趣不是肤浅的,而是融入思维、智慧的一种动脑的顿悟,能使学生从中品尝到创造的快乐,感受到每一堂识字课都是一次快乐之旅。

二、注重学科渗透,沟通知识的内在联系

在新的课程内容中,还显露出一个特点,就是非常重视各学科之间的相互渗透。教师应指导学生从不同角度去思考和处理,加强学生学习综合知识和综合分析的能力,正如心理学家教育家林崇教授所言,每门学科都有学科能力,比如数学就是研究事物的数字关系和空间想象能力的学科,语文研究语言文学组合规律和培养学生听、说、读、写能力的学科,另外还有英语学习中的记忆等。但是,各科教材之间可以突破各自学科的界限,进行各学科相互联系地加以学习或进行跨学科的学习和研究。

但在教学实践中,盲目地追求渗透,生硬地割裂或组合,一会儿上成政治课,一会上成思品课,一会上成科学知识课,一会儿又要去抢语言学家和文学家的饭碗。“种别人的田,荒自家的园”,这样就会丢失了本学科应有的本色。

三、在多元互动中增强学生与老师之间的人际互动

多元互动是一个充满艺术性的活动过程,结合这次实践听课活动,我觉得更应完善学生教师之间的人际互动。其中师生双方都是活动的主体,教师充分尊重学生,自然也会赢得学生的尊重,而这种良好师生关系的建立,则是我们顺利开展教学的必要保证,就此我们可从两个方面增强。

(一)学生与教师的异类异质互动

在新课程下,我们倡导的师生互动,不只是学生主动向教师质疑、询问、请教并展示自己的学习品质,而是在互动中力求最大限度地调动学生的内驱力,在平凡平庸中捕捉闪光点,让学生学会主动获取,独立可得,更好地指导学生,而不要重在知识的讲解或做出问题的答案。教育家陶行知说过:“创造始于问题”,有了问题,才会思考,有了思考,才会有解决问题的方法,才有找到独立思路的可能。

(二)学生与学生同类异质的互动

学生是互动中的主体,学生的质性千差万别,每个学生的家庭背景、生活经历、兴趣点、接触面、学习方式,学习起点等个性特点都不相同,每一个学生都有独特的智能结构,互动中每个学生不仅要积极主动地,坦诚毫不保留地用语言、文字、图示或实物等向同学、向小组展示自己的经验和体会,虚心诚恳地接受老师和同学各自特有的见解方法。要真诚与之进行质疑、辩论、赏识并分享其他同学的体验和领悟,通过互动,促进心灵沟通,让学生意识到课堂资源不只是来自教师、教科书、环境,更来自终日学习成长在一起的同学。

总之,开展这次教学活动大有价值,在活动中虽有些新的理念需要我们进一步研究、完善,但也让我们清楚地看到每位教师都尽心地展示自己独特的授课风格,都有一种积极向上的敬业精神。只要我们细心总结,善于去伪存真,学会吸取精髓、潜心提炼,就会创造出更多更美的亮点。

参考文献:

[1]林泽玉.教育学.安徽人民出版社,2004-06.

[2]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中国和平出版社,2003-08.

[3]王义堂.新课程理念与教学策略.中国言实出版社,2003-07.

蝌蚪旅行篇6

首个法定清明小长假即将来临,许多缅怀故人的亲人也会踏上回乡之旅,把思乡和怀念带往故土。

“清明时节雨纷纷,路上行人欲断魂,借问酒家何处有?牧童遥指杏花村。”这是一幅清明出游图,连年幼的孩童都耳熟能详。从这首流传千百年的古诗中道出的是:清明既带着民俗,又夹着野趣。

好几年没能去乡下祖坟了,以往每次上坟总是在一片金黄的油菜花中,有蜜蜂热闹地往来于花中。偶尔也会看到农舍前几枝盛开的桃花。因为祖坟在乡下,边上的池塘里有时会有一群蝌蚪,我们会拿上准备好的瓶子,把蝌蚪们带回家,每天观察,焦急地等待着它们变成青蛙。所以,清明也就成了一次名副其实的踏青之行,在行路中,我们体会到大自然的勃勃生机,嗅到泥土和青草的气息。

在祖坟上,我们会例行最传统的缅怀礼节——烧纸、献花、鞠躬和祈告。在行礼完毕的一瞬那,有莫名的轻松。告慰了祖先,传送了心愿,同时也会领悟到生命的传承和延续,族群生命的绵延不绝。

当清明节有了法定假期,这个节日应该有了更具体的节日精神:那就是“将生死并置”,一方面缅怀故人,另一方面亲近自然,珍爱生命,这既是对历史和前人的尊重,又是让我们珍惜年华,懂得要让自已的生命变得多姿多彩,体现出最大的人生价值。

蝌蚪旅行篇7

一、让幼儿成为自然角的关注者、探索者、学习者

任何一项教育只有以幼儿为主体、遵从幼儿的意愿、重视幼儿的主动参与才能发挥其最大的教育效能。自然角的创建尤应如此,因为自然角是属于幼儿的天地,而我们设置自然角的目的是为幼儿自己学习科学提供一个广阔天地,因此在内容的设置、材料的选择、形式的采用、过程的管理等方面都应以幼儿为主,以幼儿的发展为出发点和归宿,不能由教师来包办代替。只有这样的自然角才是真正属于幼儿的。

1.让幼儿在组建自然角时当关注者

想要幼儿主动关注自然角,笔者认为幼儿一定要亲自参与自然角的组建。教师可以采用经过幼儿讨论决定的自然角的创设方案去设置自然角,一切以幼儿为主,教师只是一个帮助者和指导者。这样,布置出的自然角就会是幼儿自己的东西,是他们自己的想法,有利于培养幼儿对自然角的兴趣,让他们时刻关注自然角的一点一滴。反之,如果一切由教师包办代替,只会使幼儿失去对自然角的兴趣,养成对周围事物漠不关心的态度,缺乏责任感。

例如,班级中在植物角的创设活动,为了实现让幼儿自己组建自然角的目标,我们从种植物的确定,到种植卡的制作,种植都是以小组为单位来协作完成,所以为了分清每组种植物,每小组自行讨论商量分配任务,有的幼儿负责绘画制作各植物标签,有的幼儿负责制作小组标牌,有的幼儿记录种植的人和种植的植物。再比如,根据幼儿的要求,带幼儿亲自到草地上捉来小蜗牛;让幼儿跟爸爸一起捞来小蝌蝌放在自然角进行饲养,这样,幼儿对于自然角的兴致盎然,一有空闲时间都会跑到自然角进行观察,提出了各种各样的问题:如,“为什么你的叶子比我的长?”“为什么我的长得比你的高?”“小蝌蚪的眼睛在哪儿?”“小蝌蚪怎么没有脚?”……他们时刻关注着自然角的变化,每个幼儿俨然都是自然角的小主人,管理起来还真不含糊。

2.让幼儿在自然角日常管理中当探索者

自然角天天伴随着幼儿成长,幼儿每天都会去观察、关心、照顾它们,并记录它们的生长变化的过程。这些愉快的活动带给幼儿许多有趣的想象和甜蜜的向往。幼儿希望他们种的植物会越长越大……他们有机会按照自己的想法进行尝试,并且主动去寻求答案,真正成为一个主动的发现者和探究者。由此,笔者深感自然角是对幼儿展开探索、求知、教育的“宝地”。例如,在尝试让幼儿自己参与自然角,管理自然角之际,我们请幼儿自己为盆栽浇水,自己种植小种子,自己照顾,并把自己的发现记录下来。在这一过程中,我们经常会听到“老师,我的种子怎么没动静呀?”“谁的种子也发芽了,我的种子还没有发芽。”“我今天给种子浇水了。”“我的菜长高了。”幼儿在观察中学会了爱植物。从关注自己的,转向关注大家。观察力方面的进步特别明显,以前他们从来不会去主动地去观察一些动物、植物之类的,现在他们都能主动地去观察,不但在幼儿园观察,回家也去观察。而且还会学习照顾、护理、认识、记录自然角内的东西。

当然老师在幼儿自主活动的过程中也要给与适宜的指导和帮助。如发现有的幼儿一直喜欢给植物浇水,导致有的植物的根都烂掉,种子也发霉烂掉,不能发芽。我们就把一些技巧告诉幼儿。使孩子能够从感知经验中进行知识的概括,从而不断扩展对事物的认识。此时,教师不仅要扮好观察者的角色,懂得用开放的心态去了解、解读幼儿的行为,而且还应扮好引导者与支持者的角色,在幼儿需要帮助的时候,给予有效的鼓励、帮助和推进。让幼儿能大胆自如地学习,当好活动的主人,使其主动性获得发展。

3.让幼儿在自然角活动记录中当学习者

科学是严密的,是以事实为依据的,但幼儿由于年龄小,常常把想象、希望当作事实,这和科学的要求是相违背的。而科学活动中的记录则可有效解决这个问题,因为记录是让幼儿通过实验、观察、探索后,用不同的方式,把自己的所见、所闻、所想、所得记录下来,它是符合幼儿年龄特征的记录。比如,让幼儿记录将绿豆种子分别种在清水、糖水和盐水里,看看哪个长得快;记录两盆花,一盆一天浇一次水,一盆浇二次,看看哪盆长得好;记录蝌蚪变青蛙的实验等等,老师要设计一些观察记录表,让幼儿随时记录下自己的发现和生物的变化过程,这样可以帮助幼儿记忆和理解,也增加一些任务意识。通过让幼儿带着问题去观察,幼儿有兴趣才会乐意去管理,而不仅仅是完成任务。在幼儿完成这些任务时既培养了他们的守时、守规则等等的良好品质,他们的主体性意识也得到了发展。

二、让教师成为自然角的倾听者、促进者、引导者

“一个好的教师就像一本百科全书”。教师首先要端正自身对自然角的态度,储备丰富的知识,培养对自然界的兴趣,以自己充满喜爱大自然的情绪感染幼儿,以生动的语言、有趣的形式引领孩子进行活动。幼儿对自然角的兴趣越浓,效果就会越好,这就要求教师自身要有广博的知识、要有端正的态度准确地向幼儿展示客观事物的现象和事实。要懂得分析与回应幼儿的疑问与需要,随时给予幼儿必要的帮助与支持,做一个合格的倾听者、促进者、引导者。

1.做个倾听者,不干涉,但给予必要的帮助

幼儿生活经验少,认识事物的能力弱,有时难免陷入片面和错误。教师关注幼儿的错误,不要做直接的纠错者,要做一名“清醒的倾听者”,应该及时出手而不包办代替,让幼儿带着问题去寻找真理,亲历探究之旅。对于事物的性质及关系应该由幼儿自己通过亲身经验去发现,而不是按照教师告诉他的结果或实验步骤去做。教师不要做示范不要直接告诉幼儿,也不要老是在一个幼儿旁边转来转去,更不要因为提出;“你在干什么呢?”“你是在做什么?”等明知故问的问题而打断幼儿的思路。

教师要学会接纳和听取幼儿的解释,学会倾听幼儿的想法和做法,必要的时候还要学会保持沉默。尤其在小组讨论探究时,幼儿将会自发的谈出他们的想法,并倾向于互相支持和补充,此时,他们更多的是依据探究和操作的结果作出解释,而对于老师的依赖却很少。显然,若在这期间进行不必要的询问和评价就会打断幼儿的思路和操作过程,因此,此时的教师就应认真观察、思考、并对于幼儿的需要作出正确的判断,同时给予必要的帮助。

2.做个促进者,指出矛盾,引起进一步的探究

在探究和发现的过程中,幼儿常常不去注意那些矛盾的事情,常常需要教师引起他们的注意。一旦幼儿觉察到矛盾的事件他们将进一步进行探究。而教师在指出幼儿明显矛盾的说法时态度不应带有任何的倾向性,应该让幼儿感觉到她只是表达这样一个意思:两种观察或操作具有同样的价值!尤其在幼儿观点明显地有正误时,教师更应该注意做到这一点。当教师不在幼儿的观点中进行裁决或选择时,幼儿会受到一种激励和挑战,从而引发他们去思考、实践、去进一步发现。例如:“小花瓣泡在水里能长大”这一结论明显有误,但教师不应马上否定这一观点。而应引导孩子作进一步的探究,从而自己探索出“小花瓣泡在水里烂了,没长大”的探索结果,它与幼儿预想的“小花瓣泡在水里能长大”发生了矛盾,这种自己作用的结果会调整幼儿原有的认识,达到新的理解和经验:“小花瓣在水里不能长大”。

3.做个引导者,组织讨论,共享经验

教育家哈士顿和威斯伯格说得好:在开放教育中,教师角色应由权威管理者、学习主宰者变为咨询者、学习诊断者、学习催化者和资源专家。教师要为幼儿创设可触摸、可观察、可操作的物质环境,加强幼儿与生活世界的有效互动,适时进行诊断、引导、点拨,把幼儿的直接经验加以提升。

探究和操作的讨论会大大促进幼儿的发现,帮助他们澄清和发展所发现的意义极其关系。在我们的幼儿教育实践中仍有个误区,即认为让幼儿自由探索和发现就不应该再有集体的探讨和概括,否则,就成了“传授”了。事实上,正如《纲要》所提出的“通过引导幼儿参与小组讨论、探索等方式,培养幼儿合作学习的意识和能力,学习用多种方式表现、交流、分享探索的过程和结果。”可见,教师不仅要让幼儿有足够的探索发现的机会和时间,还要运用适宜的指导策略,促进幼儿与幼儿、幼儿与教师之间的表达,因为幼儿的探索过程和结果只有经过表达交流,才能得到提升与分享。

三、让家长成为自然角的参与者、协助者、收集者

家庭是幼儿园重要的合作伙伴,有时候幼儿的兴趣是来源于家庭和周围环境的影响,这就需要家长的配合支持和引导,通过家长的积极配合,幼儿的探索欲望更加强烈了。自然角的创建也包括其中,应遵从平等、互助、尊重的原则吸引家长参与到自然角的创建中来。可利用家教园地、家园直通车、邀请参观等形式向家长介绍班级自然角的创建情况、需要提供的帮助等,在家长理解、认同的基础上,主动参与创建过程。

让家长也掺和到我们的自然角,我们首先要做的事情就是让家长了解自然角,幼儿是很好的桥梁。我们利用下午家长来园接孩子时,鼓励幼儿把自然角里的动植物介绍给家长,从而引导家长共同参与、共同创设。在收集中家长会带幼儿一起采集花草、种植植物、扑捉昆虫、养小动物,这个过程是一个家园共育的过程,不仅增加亲子情感,也使家长对自然角的认识,关注幼儿园的教育。例如,我们在自然角放置瓜果蔬菜,让幼儿了解外形特征,为了增加它们的趣味性,我们发动家长亲子制作“水果蔬菜娃娃”,家长们拿来了具有新鲜感和可操作性的水果和蔬菜,如:箩卜船、苦瓜鳄鱼、土豆刺猬等,这些具有创意的水果和蔬菜吸引了孩子观察的乐趣。再如,当发现幼儿对小蝌蚪的身体变化、成长过程感兴趣时,为了满足孩子的好奇心,我们就让幼儿和家长在网上查阅有关小蝌蚪生长过程的资料从中获取答案。果然,第二天,许多小朋友拿来了从网上下载的小蝌蚪生长的图片、故事、儿歌、录像。为了进一步增加对小蝌蚪的认识,满足孩子的求知欲,我们观看了由家长下载的蝌蚪的生长过程的录像,并在自然角创设了幼儿从网上打印的小蝌蚪成长图片贴在墙上,接下来的每一天,幼儿都会去观察小蝌蚪的身体变化,坚持每天给小蝌蚪换水,喂食,坚持不懈。整个过程,幼儿从始至终都是在具有强烈的好奇心和求知欲下进行的。幼儿活泼,好动,看见有那么多可爱的小蝌蚪来到自己的生活中,他们更是愿意运用各种感官积极的去探索,去了解。更可贵的是,当老师遇到有些不知道的东西时,有些家长就成了我们的智囊团:比如,在养殖乌龟的时候,家长告诉我们冬天到的时候,要给乌龟提供沙子,让它在沙子里过冬;在黄豆发芽中,家长建议我们在豆上铺一层湿的餐巾纸,豆就容易发芽;在饲养蚕宝宝的时候,家长提供了鸡毛给我们拨蚕宝宝……在家长的关心合作下,我们的自然角更加活跃,更加有价值,幼儿也因为家长的参与显得更加有兴趣,更加关注,幼儿的语言表达能力、观察能力及责任心都得到了不断地提高。

蝌蚪旅行篇8

将科普视频巧妙地运用在幼儿科学教育活动,使抽象、深奥的科学知识浅显易懂,具体化、形象化、趣味化,从而激发幼儿对科学的兴趣,充分活跃幼儿思维,使他们主动观察、探索、思考,获得不易亲身感知或接触的经验。

一、科普影视,突破时间重围

在科学教育活动中,要求幼儿观察的内容很多,但有些内容需要观察的时间很长,如,《小蝌蚪与青蛙》,虽然幼儿对蝌蚪变青蛙是十分感兴趣的,但受时间上的限制,幼儿的观察是随机的,构建的知识是零碎的、松散的,这对幼儿建立完整的知识体系有很大的影响。借助科普影视作品,可以把这些知识点完整地串联起来。在引导幼儿自己照料、观察蝌蚪生长变化的基础上,再和幼儿一起讨论生长过程中发现的问题。这就避免了幼儿因为观察的时间长后,已经对观察的内容有些模糊了。而将观察内容做成影片后,在幼儿欣赏的同时,帮助了幼儿回忆自己观察蝌蚪的每一时间段的情况,加深了幼儿的观察印象。通过活动使幼儿对青蛙的生长过程有了系统的了解,帮助他们建立了完整、正确的认知结构。

二、科普影视,突破活动重、难点

观察是科学教育活动常用的方法。但有些观察对象受地理环境和条件的限制,给观察带来困难。用科普影视,即可克服这些困难,达到较好的效果。如,在科学活动《国宝熊猫》的活动中,由于熊猫离我们的生活较远,不是日常所能接触到的,因此熊猫的食性、生活习性等不易被观察。为此我专门搜集了有关熊猫的生活纪录片,进行编辑整理,取其精华,活动中生动的画面一下子把幼儿带入了熊猫的真实生活中,从而熊猫的外形特征、生活习性及逃生办法等不为了解的内容一下子印入了幼儿的脑海,很好地开阔了幼儿的眼界,激发了幼儿保护熊猫的情感。在科普视频的作用下,幼儿能有意识地关注生活,关注生活中接触到的、接触不到的东西,在科普视频中寻求答案,将生活、科技紧密联系起来。

三、科普视频,提升幼儿理解力

幼儿的思维离不开具体事物形象性的特点,而科普影视能以静化动,化虚为实,化生疏为可感,化抽象为形象,它能将静止的内容变成生动形象的音像结合的复合载体显现在幼儿面前,使幼儿在身临其境中直接感受,切身体验,从而更好地理解掌握。

在活动《我从哪里来》中,我首先让幼儿思考“小鸡、小狗从哪里来”“我又从哪里来”。接着让幼儿听故事《老师变胖了》,幼儿被故事中绘声绘色的描述所吸引,听得非常认真,随后我让他们说说故事里讲了什么,并提问“小宝宝出生前生活在哪里”“子宫是什么样子的,里面有些什么”,幼儿对老师提出的问题积极地思考和回答。然后通过科普视频《胎儿的生长发育》,让幼儿亲眼目睹了小宝宝在妈妈子宫里慢慢生长的过程,感受生命的神奇。同时也能让幼儿体会妈妈的辛苦和对孩子的爱,加深母子(女)的感情。

四、科普影视,提高教学的效率

在科学活动《动物的保护方法》中,小朋友和老师一起观看了科普视频,通过观察,使幼儿知道不同的动物保护自己的方法是不一样的。我们通过对画面的定格等多种手段进行,让幼儿通过仔细观察,主动思考、探索、讨论得出合理的原因。这样让幼儿能够真切感知,不但容易理解,而且知识完整、印象深刻。小朋友们看着看着,根据动物的不同保护方法,将动物们进行了归类,进一步了解了动物的自我保护方法。

五、科普影视,优化活动过程

科普影视作为一种现代化的载体,为幼儿园的科学教育带来了生机,而当它与其他传统手段有机结合形成合理结构时,则能更好地发挥其优势,优化教育技术的过程。在中班“预防龋齿”活动中,形象的科普影视再现了细菌如何侵蚀牙齿,使小朋友知道龋齿的危害;了解了小细菌的危害,活动中大家还一起跟着视频学习正确的刷牙方法。使幼儿在轻松的气氛中,获得了知识,学习了正确的行为,清晰又易于接受。

科普影视如何更好地和科学活动有机地结合,还需要我们在今后的科学活动中更加积极地去尝试、去探索。只要我们合理地、科学地运用科普影视教学,它便能为我们的教学插上飞翔的翅膀,也能使幼儿在乐中求知,趣中增智,在情境中萌感,在美中陶冶情操,优化我们的教学。正如科学活动带给孩子们许多惊喜、许多乐趣一样,对于我们来说,探究科普影视教学也是一段精彩之旅。

上一篇:中秋节祝福文章范文 下一篇:以春节为话题的作文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