童心的快乐与孤独――读萧袤《大蝌蚪》

时间:2022-10-21 11:20:32

没读到好书有些时日了,闷得慌。这时看见了萧袤写的童话故事《大蝌蚪》。

这个故事有股子执拗劲儿:一个蝌蚪说啥也不想变成青蛙。它渐渐长大,像草鱼那样大了,像扬子鳄那样大了,像鲸鱼那样大了,经历了小溪、江河生活,直到在大海中畅游,可它还是不愿意变成青蛙。不想变青蛙的理由很简单,换句话说,那些理由在成年人眼里都是不成立的。是这个蝌蚪内心时不时泛起的一种爱的感情,怕伤害了其他的小生命――这真是心灵最温润的柔软!柔弱的蝌蚪在乎自己的身体变化别危及更弱小的邻居们。这个童话的高妙之处,是作者为我们设置了一个善良的悖论,必然的成长却必须停止于幼稚上。作者明白,就像一个孩子终究要长成大人,一个蝌蚪只有变成青蛙一条路――可萧袤写道:“他决心不变青蛙,就当一只快乐的蝌蚪,一辈子生活在流动的水里。”故事的悬念就在这里,这只蝌蚪怎样生活?

是啊,一个人不肯长大要怎样生活?西方经典童话《彼得・潘》就给了我们一种狂喜,从窗口到乌有岛上的来往穿梭,一个孩子大盗形象解放了我们的心灵。而一只蝌蚪拒绝变成青蛙,也有它充分的快乐理由,他并不觉得是悲剧――只有童心才会有的物我两忘,从小溪游入长江,再游入大海,生命的阅历和独特的成长经过,足以让它长大为一条巨鲸――包括精神上的壮大、认识世界的角度,当然也包括一种童真的洞见。诗人华兹华斯说出“儿童是成年人的父亲”,并非他不懂得伦理的逻辑,只能是诗人要见证真理的源头亦在纯真的光明中。一个蝌蚪不想变成青蛙,是决心守望它的童心,即使它成为了思想的巨人,它也仍要用柔软的目光爱着世界上的一切。

而这不变的爱,必然付出一个较为特殊的代价:孤独。就如同高处不胜寒一样,难以名状的坚守之心高耸入云,虽然快乐与爱大海一样广博,但他要独自忍受一种旷远的寂寞。《大蝌蚪》的结尾是:“大海里,有一只巨大的蝌蚪游来游去,又快乐,又孤独。世界上,还有没有另外一只不愿变成青蛙的蝌蚪?”“童话作家都葆有一颗纯真的童心,因此他是快乐的,又因为无助而孤独。”萧袤如是说。看来萧袤就是他笔下的“大蝌蚪”。

上一篇:城乡互动背景下的伦理抒写 下一篇:“陀思妥耶夫斯基思想”学术研讨会召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