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上没有不散的宴席范文

时间:2023-10-29 06:41:36

世上没有不散的宴席

世上没有不散的宴席篇1

翻着一张张同学录,一个个熟悉又陌生的名字在脑海里出现。说它熟悉,是因为我们相处了三年;说它陌生,是因为我们已经脱离这个集体半个月了。是的,半个月不长,可是这段难熬的等分数的日子让我们彻底从一个世界过度到了另一个世界。

面向高中,有的人还在,微笑依旧;有的人已去,留下背影。这场吃了三年的宴席,终于散了。将来的是另一场宴席,又是三年。三年后,我们面临的还是散场.

晚上躺在床上的时候,突然就睡不着了,刚刚还缠着我的睡意一下子跑了,想着9月份开学,将看到许多新的面孔,将失去许多熟的朋友。这种回忆的日子,在宴席的尾声我设想了千遍万遍,但没有一遍不是围绕着伤感的曲调的。

刚刚看完湖南电视台“快乐男生”全国五进四的总决赛。我看着张杰站在终极PK台上,真心地希望他能够胜出;我看着疯狂呐喊的fans,用的是一种不解的眼光;我看着有泪不轻弹的他们,在与吉杰告别时毫不吝啬地挥洒泪水。这个也是我们的写照,很真实的写照。

尽管我们分手的时候没有流泪,尽管我们依然谈笑,可是那擦地发亮的黑板,那被刻得乱七八糟的桌椅,那已经停止旋转的电风扇,都在点着头,向我们告别呢!我们以后会上不同的学校,去不同的地方,但它们在笑着告诉我们,它们不会走,它们会守在这儿,见证三年的真情,等待若干年后回来的我们,擦擦黑板,坐坐桌椅,转转电风扇,叙述人生的沧桑。

世上没有不散的宴席篇2

尽管国宴如此隆重,菜品安排却没有想象中那么奢侈,而是以养生、合理搭配为主,所用也多是简单食材,在许多美食家看来,这才算恢复了美食的本意。

开国第一宴

关于国宴,人们最初的概念是著名的“开国第一宴”。1949年10月1日,开国大典之夜,中共中央负责人、中国人民高级将领、各派和无党派民主人士、社会各界知名人士、军队的起义将领、少数民族代表,还有工人、农民、代表等等,出席了新中国的第一次国宴。

而今,参与过那次盛大国宴的当事者多已辞世,只剩下一些文献和一些散碎的记忆。郑秀生,曾任北京饭店行政总厨,他也仅仅是听前辈提及那一晚的恢弘,那一餐600人的国宴,在记忆中像一条锦缎,顺滑地飘过60年。

举办大型宴会如同一次战役,对每一个细节都要求天衣无缝。在此之前,北京饭店没有中餐厅,开国宴上的中餐厨师都是从经营淮扬菜的玉华台饭庄请来的。这些厨师包括李福连、杨启富、朱殿荣、王杜昆、孙久富、王斌、单德旺、李世忠、王兰等。

菜品安排特意选择了淮扬菜,淮扬菜刀工精细,味型讲究,口味清淡,能适合各种人的口味。同时,总理本身就是江苏淮安人,他对淮扬菜最熟悉不过了。这次的宴会菜单包括冷菜有七个:桂花盐水鸭、炝黄瓜条、兰花干、鸡油冬笋、麻辣牛肉、四宝菠菜、桶子笋鸡。热菜有:豆苗燕菜汤、扒黄肉翅、冬笋太古菜、罗汉斋、干靠大虾、清炖狮子头加油菜心。点心有咸甜各两种:炸春卷、菜肉烧卖、豆沙包、黄桥烧饼。甜品:冰糖银耳。最后还有水果。

如今,这套开国第一宴被许多餐厅拿来模仿,以“开国第一宴”的招牌招揽顾客,许多菜品发生了变形。然而就算是真的原汁原味的开国第一宴摆在我们面前,我们也并不会觉得有多稀奇,在社会物质极大丰富的现代人看来,这一餐宴席不豪华,不花哨,仅仅是荤素搭配,稍微讲究一点罢了。

以四菜一汤为标准的国宴

国宴一次次地举行,只是在1959年之后,更多的国宴地点选择在天安门广场西侧刚刚建成的人民大会堂,这里空间更为巨大,甚至能举办5000人的招待会。

1959年的国庆,人民大会堂举行了5000人的国庆招待会,宴请来自八十多个国家和地区的贵宾以及我国的各界人士,庆祝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十周年。这次宴会史无前例,盛况空前。参加过这次宴会筹办的著名厨师郑连福介绍说,这次宴会仍由北京饭店负责,但是仅仅北京饭店的人员显然远远不够,就特别集结了在京的各路名厨。这么大规模的宴会,菜单的安排上凉菜多热菜少,才能保证整个宴会程序流畅紧凑。十年大庆的宴会菜单分冷菜、热菜、面点和水果。首先是十一道冷菜,其中有七荤:麻辣狗肉、桂花鸭子、叉烧肉、熏鱼、筒子鸡、松花蛋、糖醋海蜇;四素:炝黄瓜、姜汁扁豆、鸡油冬笋、珊瑚白菜。热菜两道:元宝鸭子、鸡肚鱼块。主食是一席一个两斤半的大蛋糕。最后上水果。另外为了尊重来宾的和饮食习惯,还专设了素席和清真席。

孙应武曾是人民大会堂国宴厅总厨,他经手参与了许多国宴的定制与具体操作。孙大师介绍说,国庆招待会现在一般是一个小时多一点的时间,这其中还包括了领导讲话和祝酒的时间,所以拟定的菜单凉菜多于热菜,冷盘在入座前已摆好,一般包括了素菜、荤菜,如鸭掌、酱牛肉、素火腿等。热菜一般是三荤一素,菜都是用餐车从厨房推出来。为了保证菜点的质量,吃的时候火候、色泽、温度等都合适,服务员就要恰到好处地掌握上菜的时机和速度。其时100多人同时在厨房忙乎,30多个灶一起翻炒,装好盘的菜放在餐车上,一辆车装着20桌的菜,几十位服务员一起推着往外送,那时候的后厨,真有点儿壮观。

“四菜一汤”是总理定下来的国宴规矩,四菜一汤,菜指的是热菜,冷菜和点心水果不包括在内。外交部于1984年对国宴标准进行了具体而明确的规定:规定总宴请时中餐四菜一汤,西餐一般两菜一汤,最多为三菜一汤;国宴一律不再使用茅台等烈性白酒。

这个规定一直维持至今。甚至在2008年8月8日中午12点,主席在人民大会堂摆开奥运国宴,宴请包括80多位国家元首在内的175名贵宾菜谱也简化到三菜一汤――冷菜有水晶虾、腐皮鱼卷、鹅肝批、葱油盖菜和千层豆腐糕,汤是瓜盅松茸汤,热菜有荷香牛排、鸟巢鲜蔬、酱汁鳕鱼。

国宴对食材的选择

孙应武介绍说,国宴与普通宴会是有很大区别的,以至于人民大会堂开创了一系列专门适应于国宴的菜系风格:“堂菜”。

堂菜的特点就是清淡、软烂、嫩滑、酥脆、香醇,口感温和不刺激,这是以淮扬菜为基础,融合各地菜系甚至西餐做法之后,形成的一种风格。比如川菜中的怪味鸡,本来应该是麻辣爽口的。来到国宴厅,就得变样。“得把麻辣味调低,花椒辣椒要少放,味道尽量清淡些。这样吃起来,仍旧是怪味鸡的味道,但是口感就清爽多了。”

除了味道之外,更重要的是安全。每次切菜时,都有两名专职化验员,用镊子取两片菜装在盒子里;菜做好后,他们又过来用镊子取一些,放在培养基里保存好。等到国宴结束24小时后不出问题,菜样才被销毁。

1972年2月21日,美国总统尼克松访华,已经弃用多年的人民大会堂国宴厅被再次启用。总理隆重邀请尼克松一行,这次宴请的菜单也意料之内的丰盛了许多,破除了四菜一汤的标准,有六道热菜。

30年后,美国国家档案馆公布了一批秘密档案,显示当晚的国宴菜单为冷盘七道:黄瓜搓西红柿、盐封鸡、素火腿、酥鲫鱼、菠萝鸭片、广东三腊腊肉、腊鸭、腊肠、三色蛋松花蛋;热菜六道:芙蓉竹荪汤、三丝鱼翅、两吃大虾、草菇盖菜、椰子蒸鸡、杏仁酪;点心七道:豌豆黄、炸春卷、梅花饺、炸年糕、面包、黄油、什锦炒饭;水果两道:哈密瓜、橘子;酒水八种:茅台酒、红葡萄酒、青岛啤酒、橘子水、矿泉水、冰块、苏打水、凉开水。

孙应武是这次宴请的厨师,当时对食材的要求程度之高,现在仍历历在目:以三丝鱼翅来说,先要精选上等的冬笋、鸡胸肉、火腿肉,切成和鱼翅相等的细丝,再把冬笋的涩水处理掉,把鸡胸肉加调料腌制好,最终上菜时,把鸡丝、冬笋、火腿爆炒,用以辅佐焖好的鱼翅。鱼翅做法很讲究,基本保持了谭家菜的风格。孙应武说,要用鸡肉、鸭肉、火腿、蘑菇等配料,小火焖煨约十个小时,这样一来,出锅的鱼翅清香四溢,入口浓香。

国宴的菜品也随着时代的发展而有了不同的变化,更多的元素进入国宴的菜单。2009年11月17日,国家主席举行宴会,欢迎美国总统奥巴马访华,菜单中西合璧,正餐包括一道冷盘,一份汤和三道热菜:翠汁鸡豆花汤、中式牛排、清炒茭白芦笋、烤红星石斑鱼。餐后甜品为一道点心和一道水果冰淇淋。

世上没有不散的宴席篇3

但好事多磨。开席爆竹刚响一会儿,有人就看见寿星气冲冲奔下楼来,脸色铁青。老罗的大儿子跟在后面,尴尬无比。原本其乐融融的家庭聚会场面,为何出现这场意外?

原来都是手机惹的祸。

据老罗说,饭桌上十几号人,一个个抱着手机玩。不是玩手机游戏,就是在拍照刷微博。没一个肯老老实实吃顿饭、敬杯酒,也没一个肯认认真真跟老罗说几句话,聊几句天。

老罗一怒之下,干脆摔了盘子离席。

这样的场面,相信不少人都见识过。上次看电视时,发现周立波就把此类身体到场、心灵缺席的朋友聚餐,编进了“壹周立波秀”中,进行过绘声绘色的讽刺和挖苦:

一道菜肴端上来,大家却不忙动筷,而是掏出手机拍照发微博;朋友见面,一开始还能寒暄,可很快就有人只顾埋头玩手机了;明明就坐在一起,偏偏要手机上网,通过微信来聊天,一个个看着手机傻笑。

这也就难怪有网友感慨:“世界上最遥远的距离,莫过于我们坐在一起,你却在玩手机。”

心理学家认为,越是空虚无聊,就越容易沉湎于虚拟世界;越是沉湎于虚拟世界,就越容易感到孤单和寂寞;进而越发离不开手机上网所构建的虚拟世界。越是沉湎于虚拟世界的热闹和狂欢,就越容易在人群中表现出我行我素、拒人于千里之外的冷淡和漠然。人际关系降至冰点,也就理所当然了。

谷歌执行董事长埃里克・施密特在波士顿大学演讲,在谈到使用手机和电脑时表示,人们应当“每天将这些设备关掉1小时。将目光从屏幕上移开,关注你所爱的人,与他们对话,进行真正的对话”。

老罗家的风波,就是因为晚辈没有正确处理好手机和亲人之间的关系。

当然,老罗怒而退席以后,那些晚辈一个个都慌了神,都很后悔。老罗大女儿见势不妙,急中生智,干脆将所有手机全部锁进了老罗的箱子里。

于是老罗重回宴席。一大家子十几号人坐在一起,高高兴兴喝酒,开开心心聊天。那种共享天伦的感觉,让老罗觉得很幸福。

这场风波让老罗的晚辈们明白了许多。他们约定,今后回家看老罗,一律不带手机。

世上没有不散的宴席篇4

中国古代的酒文化,经过漫长的历史发展,至明代进人了一个成熟的历史时期。酿酒工艺技术不断提高,酒品制作层出不穷,酒质也具有较高的水平。特别是酒文化进一步渗入社会生活的各个层面,更为明代社会经济文化的发展,带来了更多的推动与影响。被誉为天下“第一奇书”的《金瓶梅词话》在中国文学史上占有不可替代的地位,其对世俗生活所作的广泛细致、深刻全面的描写,在中国小说史上可谓空前绝后。作品用了大量的篇幅描写酒宴场面,其笔墨之富,远非同类作品可比。小说中关于酒文化的内容丰富多彩,为了解与探讨明代酒文化的发展演变,提供了形象生动的历史佐证,由此也可进一步领略与感受中国古代酒文化的历史风采。

被人认为“是大手笔,却是极细的心思做出来者”的《金瓶梅词话》,“读之似有一人,亲曾执笔,在清河县前,西门家里,大大小小,前前后后,碟儿碗儿,一一记之,似真有其事,不敢谓操笔伸纸做出来的”{1}。别的不说,单是酒宴描写次数之多,名目之多,是其他小说无法比拟的。据统计,《金瓶梅词话》中“酒”字出现约2100 次,而摆宴成席约300次,几乎回回有酒宴,甚至一回中出现多次酒宴。小说中的酒宴名目繁多,有日常家宴、寿宴、接风宴、会亲宴、庆官宴、公宴,看灯宴、答谢宴、节令宴等等;酒宴的场面大小不等,多至几十桌,少到二三桌。宴席的规格等级也大有不同,既有招待尊贵客人的“吃看大桌面”,也有稍次的“靠山桌面”,还有“五果五菜的平头桌面”等。所谓“吃看大桌面”,就是指的“目食”、“耳食”之类的桌菜,是既可供欣赏又可供食用的豪华酒宴。它又称“吃看桌席”,是由吃席和看席两种桌面组成的礼仪性宴席。看席是席上插花、粘果的席面,明代流行的“面塑人物、动物植物”以及“泥塑人物”等,用“彩绢装成山水故事,列于筵上,以示华美而已”。这些精巧的装饰品,造成“一筵之费,多至数十金,饰一时之观,须臾尽为弃物”,实际上是一种极大的浪费。在明代,看席已经不只是为礼仪而设,在有些场合,它还是送礼行贿的一种方式,书中第四十九回和第六十五回所抬送的金银酒器,正说明了这一点。它还是宴请者摆阔气、显排场、示身份的一种表现,小说作者正是借助这种“吃看大桌面”的描写,揭露了达官富豪的穷奢极欲和铺张浪费。如西门庆请蔡、宋两御史,一顿酒席就花了“千两金银”!据侯会先生在《食货金瓶梅》一书中推算,“明代万历年间1两银子的购买力大致相当于今天人民币200元”,西门庆这一顿酒席花费之巨可见一斑。小说这样描写似乎有点夸张,其实这正是明代社会的真实反映。据说,《金瓶梅》时代的首相张居正奉旨归葬时,“所过州邑,牙盘上食,水陆过百品,居正犹以为无下箸处”。后来得到真定太守的款待,才满意地说:“吾至此仅得一饱耳!”

官绅财主的酒宴情景如此,底层百姓也有口腹之欲。不过两相比较,悬殊甚大。西门庆的女婿陈经济,由饫鲜餍肥的公子哥沦落为乞丐,包工头侯林儿请他到“食荤小酒店”吃酒,是“四盘四碟,两大坐壶时兴橄榄酒……两三碗湿面”,连酒带菜,共花了一钱三分半银子(第九十六回),合今天二十七元人民币(侯会《食货金瓶梅》)。底层社会的饮食消费水平,由此可见一斑。更可怜的是第一百回中的那些“挑河伙子”,吃的只是“一大锅稗稻插豆子干饭,又切了两大盘生菜,撮上一把盐”,就算填饱了肚子。这就是小说写酒宴饮食所描绘出来的一幅贫富悬殊图。

《金瓶梅词话》中不仅为我们展示了名目繁多的酒宴场面,而且还为我们描写了具有时代特色的酒宴习俗。封建社会严格的等级制度,在酒宴中也鲜明地体现出来。小说中酒宴在座次的安排上,要分出长幼、尊卑、亲疏。如西门庆家宴的座次安排是“西门庆与吴月娘居上”,其余李娇儿、孟玉楼、潘金莲、李瓶儿、孙雪娥等小妾们两边列座,而且小妾们向西门庆递酒时还要跪着。酒宴每桌席在人员安排上,也颇有讲究。较正式的酒宴多为两人一席,贵宾则一人一席,不同于我们现在的八至十人的大桌席。小说第六十五回中,写宋御史请六黄太尉在西门庆家摆宴。六黄太尉是一人一席,这是专席,“观席两张小插桌,是巡抚、巡按陪坐;两边布按三司,有桌席列坐;其余八府官,都在厅外棚内两边,只是五果五菜,平头桌席”{2}。作品中这些达官富豪的盛宴,也向我们展示了当时明代社会的酒宴的程序。酒宴开始之前,先在卷棚(一种有别于大厅的建筑物专名,并非临时搭的席棚)摆桌,安排吃茶和各种茶果甜食、美味菜蔬、蒸酥点心等,最多的达四十碟。客人到齐,然后在正厅开筵。主人向来宾挨个敬酒,按尊贵等次礼让到座位上去,叫递酒安席。此时乐妓弹唱相应的庆贺歌曲。宾主坐定,厨师捧献肴馔,艺人呈戏单听候点戏。这都是冲着首席尊客的。酒宴开始先上“大嘎饭”(大菜、主菜),较高级的酒宴必须有“三汤五割”,或者说“割凡五道,汤陈三献”。所谓“三汤五割”,即为上“割”菜要交替着上五道,上“汤”要交替着献三道。这是当时评价宴席档次高低的标准。三汤的第一道汤是百宝攒汤,五割一般指割烧鹅、割烧鸭、割烧鸡、割烧猪、割烧羊。这些割烧大菜,都是以全体烧制,以显示尊贵和气派,随后,由厨师切割开以方便取食。酒宴每上一道大菜,首席尊客都要有赏封。第四十一回写乔大户娘子宴请吴月娘等人时,先请众堂客吃茶,吃了茶到厅上,正面设四张桌席,让吴月娘坐首席,“两个妓女在旁边唱。上了汤饭,厨役上来献了头一道水晶鹅,月娘赏了二钱银子。第二道是顿烂烤蹄儿,月娘又赏了一钱银子。第三道献烧鸭,月娘又赏了一钱银子”。{3}每上一道大菜就要赏一次银钱,这也是明代较有特色的盛宴风俗。

这里要特别一说的是“鹅”,它是酒宴中主要的一道大菜,大凡大席总有鹅,诸如“割烧鹅”、“水晶鹅”、“烧鹅”等,而以“割烧鹅”为第一。以“鹅”为贵在《金瓶梅词话》之前的小说《水浒传》中已有描写,小说中多次写到人们吃鹅。最有名的是武松在孟州发配时,施恩在他行枷上挂了两只熟鹅,使武松一路走一路吃,养足力气,干出了血溅鸳鸯楼的大事。据资料记载,唐宋时人们普遍喜食鹅,以鹅为贵重食品,市上鹅的数量少,价钱贵。南宋人赵叔向《肯綮录》说:“今日淮而北,极难得鹅。南渡以来,虏人奉使必载之以归。予谓晋宋以前,虽南方亦不多得,唐时价每只犹二三千。”{4}

这种以鹅为贵的风气直到明代依然如此。明代著名学者王世贞在《觚不觚录》中记载他的父亲以御史归故里,有一次请巡按吃饭,十几种菜肴中就有一只“子鹅”。按明代制度,鹅属贵重食品,御史这一级官吏不得享用,所以他家把子鹅“去其首尾而以鸡首尾盖之,曰:‘御史无食鹅例也’”。食鹅之风到清代始为之一变。据清代柴桑《京师偶记》云:由于食者少,“鹅之大者至有十余斤,人不常食,唯有凶事者用之”。这时北京人的嗜好已转向鸭,“京师美馔莫妙于鸭,而炙者尤佳,其贵至有千余钱一头”,贵重程度已接近唐时的鹅价。

明代这种以“鹅”为贵的习俗,连御史一级的官员都不得享用的礼制,在《金瓶梅词话》中有所冲破,酒宴礼俗在许多方面都有僭越。明代正德十六年曾对饮食器皿做出规定,一二品官员只许用黄金,不能用玉器,而商贾之家则不许用银器。但在西门庆家的酒宴上随处都是金、银、玉器,仅文中提到的酒杯就有金菊花杯、银高脚桃花钟、玉桃杯等各种质地款式的酒杯。这种在物质层面的逾礼越制,更深层的意义是反映了当时人们在思想观念上对于传统礼教的背离。

《金瓶梅词话》中酒宴描写包含着丰富的内容,除了饮食外,参加酒宴的人们更把它作为一种娱乐活动。特别是广邀宾朋的筵宴,以礼数和排场为重,酒宴中搬演戏文、演唱小曲等娱乐活动必不可少。酒宴开始后,先上大菜,配上音乐戏文,一开筵就造成一片喧阗的隆重热烈气氛。搬演戏文大多搬演的是海盐戏,这是因为海盐戏不仅演员较之其他戏众多,而且唱腔和缓、曲调典雅,容易营造一种雍容富贵的气象。第三十二回西门庆宴请县中四宅官员时所唱的“四折《韩湘子升仙记》”便是海盐腔,第六十四回西门庆请众多亲朋伙计时也用“海盐子弟搬演戏文”等。酒宴上燕乐曲目、舞蹈杂耍听首席点配,均与筵宴的进行相配合,都是为了营造一种和谐融洽的气氛,所以都应尽量做到应景。第六十五回西门庆宴请六黄太尉时“搬演的是《裴晋公还带记》”,这是一出表现富贵、象征权势的戏文。接下来伶官的“清弹小唱”是一套《南吕·一枝花》:“官居八辅臣禄享千钟近,功存遗百世,名播万年春……”内容是对高官显贵的歌功颂德、阿谀奉承。

以上所述酒宴习俗与规格程式,在小说第四十三回所写的西门家宴中有详尽描述。这是西门家为儿子攀亲时的家宴,当时吴月娘请了乔太太及众亲戚。请看,一上来就是每桌四十碟的“茶果甜食,美口菜蔬,蒸酥点心,细巧油酥饼馓”。以后上的大菜,非常正规:先“小割烧鹅”,后来又“割凡五道,汤陈三献”,最后又上甜点元宵。不但如此,酒宴中还有文娱演出,结束后还放烟火。其排场之豪华,食物之精美,真是本文由收集整理匪夷所思!

行酒令比搬演戏文等娱乐活动与酒宴的结合更为密切。所谓酒令就是酒宴进行时为佐酒助兴所行的饮酒之规则。最早的酒令,是在酒宴中维护礼法的条规,后来发展为宾客尽欢的方法,甚至成了宴会中劝酒、赌酒、逼酒的手段。这样酒令也就由等级森严的饮酒礼仪变成了一种罚人饮酒的游戏了。在《金瓶梅词话》中,酒宴上觥筹交错,更是每每涉及猜枚行令。如第四十三回中,记西门家几个伙计等人饮酒行令:

于是八个人猜枚饮酒。经济道:“你每休猜枚,大惊小喝的,惹后边听见。咱不如悄悄行令耍子。每人要一句,说的出免罚;说不出,罚一大杯酒。”该傅伙计先说:“堪笑元宵草物。”贲四道:“人生欢乐有数。”经济道:“趁此月色灯光。”来保道:“咱且休要辜负。”来兴道:“才约娇儿不在。”书童道:“又学大娘分付。”玳安道:“虽然剩酒残灯。”平安道:“也是春风一度。”众人念毕,呵呵笑了。{5}

这伙酒友,除了陈经济是西门庆的女婿外,其余皆是小厮和什佣,行起令来也简单、粗俗。其形式在酒令中属“即席联句”一类。古代酒令的方法很多,行令涉及药名、花鸟名、戏曲名、词牌名、人名以及数目、成语、拆字、官职等,天上地下,无所不用,妙趣横生,令人回味无穷。小说中宴饮时的酒令也多种多样,第六十回西门庆绸缎铺开张庆贺宴上,沈姨夫提议行令:“或掷骰、或猜枚、或看牌,不拘诗词歌赋,顶针续麻,急口令,说不过来吃酒。”掷骰、猜枚、看牌等属于酒令中的游戏令,而“诗词歌赋”、“顶针续麻”、“急口令”等则是酒令中的文字令,许多情况下酒令都将游戏令与文字令合二为一。第二十一回写孟玉楼生日,妻妾酒宴时一起行酒令:

止是吴月娘同众姊妹,陪西门庆掷骰猜枚行令。轮到月娘根前,月娘道:“既要我行令,照依牌谱上饮酒:一个牌儿名,两个骨牌,合《西厢》一句。”月娘先说个:“掷个六娘子,醉杨妃,落了八珠环,游丝儿抓住荼縻架。”不犯。该西门庆掷,说:“虞美人,见楚汉争锋,伤了正马军,只听见耳边金鼓连天震。”果然是个正马军,吃了一杯。该李娇儿,说:“水仙子,因二士入桃源,惊散了花开蝶满枝,只做了落红满地胭脂冷。”不遇。次该金莲掷,说道:“鲍老儿,临老入花丛,坏了三纲五常,问他个非奸做贼拿。”果然是个三纲五常,吃了一杯酒。轮该李瓶儿掷,说:“端正好,搭梯望月,等到春分昼夜停,那时节隔墙儿险化做望夫山。”不遇。该孙雪娥,说:“麻郎儿,见群鸦打凤,绊住了折脚雁,好教我两下里做人难。”不遇,落后该玉楼完令,说道:“念奴娇,醉扶定四红沉,拖着锦裙襕。得多少春风夜月销金帐。”正掷了四红沉。月娘满令,“小玉,斟酒与你三娘吃。”{6}

这里照他们所行酒令来看,其制属《骨牌名贯串令》,但被月娘简化了,只要一个牌儿名,两个骨牌名,再合《西厢》曲文一句就成。这也确合大家子人的身份,众人所掷的酒令,正如吴月娘所要求的,是按“牌谱”说的。我们现在还可以看到当时的“牌谱”,这说明《金瓶梅》这部世情小说,的确非常尊重生活的真实,它的种种笔墨,都是从实际生活中来的。除此之外,更当引起我们注意的是,作者不是为了写酒令而写酒令。它写酒令是与写人物的性格、人物的命运紧密联系在一起的。无论是崇祯本还是张评本,从批语中我们可以感受到这些评点家早已看出了《金瓶梅》的这一奥妙。对此,张竹坡在这一回的总评中作了精彩的点评:

后接写玉楼上寿,又将诸人后文,俱用行令时自己说出,如金莲之偷敬(经)济,瓶儿之死孽,玉楼之归李衙内,月娘之于后文吴典恩,西门之于一部《金瓶》。一百回内,以月娘避祸,孝哥幻化,与春梅嫁去,守备阵亡作照,雪娥之于来旺,以及受辱为娼,皆一一照出,或隐或现。而昧昧者乃以为六人行酒令。夫作者吃饭无事,何不可消闲,而乃为人记酒令哉?是故《金瓶》一书,不可轻与人读。{7}

《金瓶梅词话》中与酒宴有关的游艺活动除上述“酒令”之外,还有很多,诸如围棋、象棋、双陆、骨牌、纸牌、掷骰、猜谜、传花击鼓、猜拳、投壶等。常见的有投壶等,第十九回,西门庆与应伯爵等人在李桂姐家,“姐儿两个在旁陪侍劝酒, 良久, 都出来院子内投壶顽耍”,此游戏乃是设一壶, 以箭或其他物投壶内, 视中否罚酒。第二十七回, 西门庆对潘金莲道:“ 咱两个在太湖石下, 取酒投个壶耍了, 吃三杯。”后投了十数壶, 把潘金莲也灌醉了。也有以下棋赌酒取乐的,第九十七回,“春梅令海棠斟上大钟, 两个下盘棋, 赌酒为乐。” 又有猜枚、掷骰行令的,第三十五回, 西门庆与应伯爵等帮闲饮酒。应伯爵道:“这等吃的酒没趣。 取个骰盆儿, 俺每行个令儿吃才好。”骰盆取来, “ 伯爵见盆内放着六个骰儿, 伯爵即用手拈着一个, 说: ‘我掷着点儿,各人要骨牌名一句,见合着点数儿。如说不过来,罚一大杯酒, 下家唱曲儿;不会唱曲儿,说笑话儿。两桩儿不会,定罚一大杯。’”{8}这里把行酒令与掷骰及唱说结合,说明了明代酒宴之文娱功能表现形式更为多样,范围也进一步扩大。这也说明了随着酒文化的发展演变, 酒之文娱功能不断横向发展,与戏曲、诗词、游艺等的关系越来越密切,具有雅俗共赏、雅俗同乐的意义, 也反映了明代酒文化功能的多元化演变。

世上没有不散的宴席篇5

1684年,正月初一正午,京城紫禁城保和殿。

这座原本取“志不外驰,恬神守志”之意的肃穆的宫殿此时却变得热闹非凡,众多太监捧着簇新的捧盒穿梭于贴有康熙亲笔写就的金色福字大门内外。保和殿内,文武百官们静静地等待着每年最重要的元旦赐宴的开始。终于在鼓乐齐鸣中,康熙皇帝驾临保和殿,盛宴开始了。在百官们完成极其繁琐的三跪九叩大礼之后,茶膳房送上热气腾腾的奶茶。待康熙饮毕手中的红奶茶,百官们才喝光赏赐的奶茶谢恩入座。紧接着御膳房的太监们便送上开胃的果宴,多是用簇新的黄色木盘盛放的满族蒸食、米面等。等到正菜上席,大臣们特别是汉族的大臣惊讶地发现,从食盒中端出来的居然不只火锅、烤肉这样的满族菜,还有鲍鱼、燕窝、鱼翅等汉族菜。此次元旦赐宴菜单上看似小小的改变,却如蝴蝶的翅膀一般为后世带来了重大的改变。

在满族进关之前,清人的筵席更像是野餐。皇太极时期以满文撰写的官修史书《满文老档》中曾记载了清皇室筵席的情景:“贝勒们设宴时,尚不设桌案,都席地而坐。”即便是皇帝办的国宴,也依旧是火锅、烤肉、炖肉……再用刀子割下进食,这是清早期筵席的特点。而在入关之后,清皇室很快设立了专门负责大内筵席和国家大典时宴会的光禄寺卿,这让满族菜在食材和烹饪方式上有了很大的进步。不过在清朝入关初期,满汉对立的情况比较严重,皇帝在设宴的时候都要分开满席和汉席,分别宴赏满汉臣子。这种满汉对立的局面,在康熙继位后开始得到改善。

康熙皇帝,即爱新觉罗?玄烨,十分推崇汉文化并且重用有能力的汉臣,在饮食方面他对汉菜也颇感兴趣。为了拉拢汉臣、缓解满汉臣子之间的对立,康熙决定先从饮食上试探。于是在康熙二十三年(1684年)的元旦赐宴时,他一改以往赐宴分满席汉席的做法,下令御膳房将满菜汉菜做成一桌。这个决定遭到了朝中守旧满臣的反对,不过康熙还是强令御膳房执行,于是在皇室的御宴上满菜汉菜第一次携手上桌。这次御宴从菜单这件小事上打破了满汉之间的藩篱,就连《清史稿中》都记载了这次赐宴:“二十三年,改燔炙为肴羹。”燔炙便是满菜的传统做法,而肴羹则代表着汉菜。改个菜单都被史书写下一笔,可见背后的意义极其重大。而在赐宴结束后的当年,康熙就把汉菜和满菜一起列入了规定朝廷礼食制度的《大清会典》中。而在康熙的带动下,满臣便在臣子之间相互的交往中开始用汉席来款待汉臣。

而这次元旦的赐宴除却开启了打破满臣汉臣间隔阂的大幕之外,还为日后颇具传奇色彩的满汉全席奠定了最初的基础。

曾忆江南舌尖香

1765年,江苏宝应,凌晨。

在戒备森严的皇帝龙舟前,有四个人正诚惶诚恐地跪在岸边等候见驾。跪在前面的是苏州织造普福,一个八面玲珑、心思活络的官油子。得知乾隆皇帝第四次下江南,他便提前出发带着家里三个最得意的厨子来到宝应迎候圣驾。经过乾隆前几次下江南,普福早就摸透了这位乾隆爷的心思。和他那严肃、过着苦行僧般生活的父亲雍正不同,乾隆颇好口腹之欲。宫里那些烤全猪、狍子肉、火锅之类满菜并不得乾隆爷的喜欢,反倒是下江南时苏杭美食让他食指大动,特别对苏州菜颇为赞许,还曾亲笔写下:“天下饮食衣服之侈未有如苏州者。”所以普福早早在民间搜罗了三位有名的大厨张东官、宋元、张成养在家中,单等这次机会让几人大展手艺。如若能博得龙颜一悦,他可就稳坐苏州织造的肥差甚至还有再进一步的机会。正在胡思乱想之时,太监传来皇上旨意,召苏州织造普福家厨烹制早膳。看着三个人小心谨慎上船而去的背影,普福手心已然紧张地出了汗:“皇上能喜欢吗?”

不多久,一品糯米鸭子、一品万年青炖肉、一品燕窝鸡丝、一品春笋糟鸡、一品鸭子火熏馅煎粘团摆在了乾隆面前。乾隆拿起青玉镶金筷子,品尝了这几道菜之后大为赞赏。特别是那道鸭子火熏馅煎粘团,煎皮和粘团将酥脆和柔糯的极端口感巧妙地融合在一起,而鸭肉清香中又带有浓浓的熏烤之味。乾隆大悦,得知此菜是普福家厨张东官所做,便下旨让普福的三位家厨随驾而行。晚上当乾隆行到高邮之后,又召三位大厨烹制晚膳。张成的肥鸡安徽豆腐、宋元的燕笋糟肉色香味俱佳,颇得乾隆喜爱。而张东官却献上了一道普通的点心——猪肉馅侉包子,让乾隆颇为意外。待到咬开包子才惊觉包子皮吸了馅的卤汁,特别松软鲜美。而馅柔韧相应、咸中带甜、甜中有脆、油而不腻。

这两次御膳让普福的三位家厨成了乾隆接下来的江南之行的主厨,并难得一见地连续赏赐三人五次。特别是张东官颇具巧思的菜品最得乾隆喜爱,在乾隆结束此次江南之行时,特意又赏赐了三人并让总管孙进朝下旨:赏苏州厨役张成、张东官、宋元每人一两重银锞二个,仍交给普福叫他们回苏州府去。

普福这次献厨成功地得到了乾隆的圣眷,很快便升到了更肥的官位——两淮盐政使。可惜,这个颇会钻营的人因为贪婪葬送了自己。三年后两淮盐引案发,连续几任两淮盐政使倒卖盐引竟达一千多万两白银,俱被正法。其中,就有这位八面玲珑的普福。而那三位颇得圣眷的大厨,则作鸟兽散,各自再寻东家了。

京城再会登龙门

1778年,盛京。

“张东官接旨!”大太监荣世一声尖利的呼喊,年近七十的张东官赶忙跪倒在御膳房门外。“赏苏州厨役张东官大卷五丝缎一匹。”随着圣旨内容从荣世口中说出,跪在张东官身后的众多厨役都偷偷瞄着这个一年前刚刚进入御膳房的人,眼神中是满满的羡慕嫉妒恨。这次乾隆东巡盛京两个月,随行的厨役足有三十多人,只有三人受过赏赐,有两人被赏了一两重银锞两个。而张东官却因猪肉缩砂馅煎馄饨、鸡丝肉丝油煸白菜、燕窝肥鸡丝、猪肉馅煎粘团这几道菜受了五次赏赐,不仅赏银还赏了熏貂帽沿一副和刚才赏的五丝缎一匹。如此受宠,怎能不让同行艳羡妒恨。

张东官十三年前用鸭子火熏馅煎粘团、猪肉馅侉包子入了乾隆爷的龙目之后没几年,就因为原来的主人普福而流落在外。几经辗转,他来到了京城,成了长芦盐政西宁家中的家厨。不过是金子总是要发光,是锥子总是要冒头。乾隆有次在和珅府上见到了当年与张东官一起的家厨张成,让他想起了那口感独特、味道鲜美的鸭子火熏馅煎粘团,便问起了张东官的下落。借着这次机会,张东官又幸运地有了随驾的机会。此后不管是巡游避暑山庄还是圆明园,张东官都被乾隆带在身边。

能让乾隆念念不忘带在身边,张东官自然要拿出独特的本事来。他曾用丁香、官桂、甘草、砂仁、桂皮、寇仁、肉桂等香料调出味道独特的秘制老汤,按季节不同调整如肉桂、桂皮等燥热之物的剂量,用内脏配合猪肉放入老汤中慢火煨制一个时辰,便有了一道酥烂味厚的极品猪肉。乾隆食之大悦,叫来张东官询问才知道这道菜叫做陆稿荐酱汁肉。乾隆嫌其名字不好,便亲自将此菜改名叫做苏造肉。这道苏造肉后来流出宫外,一下子风行京城。《燕都小食品杂咏》中曾以诗赞之曰:“苏造肥鲜饱老谗,火烧汤渍肉来嵌。纵然饕餮人称腻,一脔膏油已满衫。”后来京城穷人用大量便宜的内脏代替猪肉,以苏造肉的做法煨制再佐以火烧,渐渐形成了京城名吃卤煮火烧。

正因为张东官不断地创新,让乾隆对他的新菜形成了一种期待。翻看那段时间御膳房的传膳记录就能发现,在乾隆每日的膳单中,打头菜都是署名张东官,膳单中还反复出现用膳时指名命张东官添菜的记载。

正是乾隆对张东官的厨艺宠爱,让苏州菜在京城开始流行起来,并且对传统的满族菜产生了巨大的冲击。满族菜、北方菜、山东菜、苏州菜、南方菜等菜系,在这个时候开始有了融合的趋势。而最负盛名的满汉全席,就是在这样的环境下踏上历史舞台的。

融合满汉献全席

1785年,京城,乾清宫。

乾隆志得意满地扫视着殿前的文武大臣和上千名耆老,能够再现那个伟大祖父康熙当年摆千叟宴的盛况,让这位自称十全老人的皇帝有了极大的成就感。一位满族老臣谢过圣恩之后,有些发愁地对着面前的烤全猪叹气。他们年纪大,牙口已然不好,平时吃烤肉很是费劲。可是如今是皇上摆下的千叟宴,又怎能不吃?他颤颤巍巍夹起一块烤猪肉放入嘴中一嚼,却惊讶地发现烤肉居然一咬即烂。

看着下面众多老臣吃烤肉时惊讶的表情,乾隆不禁想起了远在苏州的张东官。两年前乾隆让张东官准备千叟宴,谁知张东官却大着胆子向乾隆请求告老还乡。乾隆听了有些不悦,张东官赶紧向皇上说明自己已经拟好了千叟宴的菜品,并将制法传与了御膳房。这让殿中老者惊讶的烤肉,便是张东官为这次千叟宴特意做出的改进。他知道满菜宴席中必上烤全猪,而参宴的老者大多牙口不好,如何嚼得动烤肉?于是他动用巧思,先将猪肉上笼慢蒸,待到猪肉酥烂之后再小火烤制,便有了既保持炭木焦香之气又酥软易嚼的改良烤全猪。为了这次千叟宴,张东官将满菜、鲁菜整合为北菜,将江南菜和粤菜整合为南菜,合成一百零八道菜的大宴席。而根据宴席场合的不同,他还从中演变出不同的变种和组合,拿出了有冷荤热肴一百九十六道、点心茶食一百二十四道,总计三百二十道菜的菜单。看着言辞恳切,又因年老而逐渐腿脚不便的张东官,乾隆动了恻隐之心。

在张东官交付完千叟宴菜品之后,乾隆带着他第六次下江南。等到了张东官的老家苏州,乾隆让和珅、福康安向苏州织造下旨:“苏州厨役张东官因他年迈,腰腿疼痛不能随往应役。驾临苏州之日,让张东官回家,不必随往杭州。”张东官听到皇上让他告老,垂着泪做了一道鸡蛋糕酒炖鸭子热锅,最后一次向乾隆进膳,而乾隆则赏了他一两重银锞四个。这是有史记载的,两人最后的一次交集。

张东官为康熙进膳长达二十年,期间改良、发明了众多的菜品,让宫廷和京城渐渐习惯、推崇汉菜。在他的影响下,从京城到江南,满汉菜开始了真正的大融合。清人陈退庵在《莲花筏》中写道:“宾客过境,则送满汉席。合鸡豚鱼虾计之,一席计百余命。”而袁枚在《随园食单》中也记载:“今官场之菜,有满汉席之称,用于新亲上门,上司入境。”满汉全席的概念就此慢慢在民间出现,被认为是最顶尖的宴席。而随着清王朝的衰落,满汉全席也渐渐没落。不过也有学者考证,很多文字记载中的满汉席应该是分开的满、汉二席。而李斗《扬州画舫录》中记载的满汉全席上百道菜,应该是江南官场所流行的而并非是宫中流传出来的。

世上没有不散的宴席篇6

    在这个复杂的社交、娱乐圈子里,戏曲扮演了极其重要的角色,戏曲演出被纳入朝廷的仪典之中,朝廷官员观剧活动“载于会典,诚重之也”。日益频繁的内廷演剧与规模不断扩大的赏戏不仅培养了大臣们的戏曲爱好,也对臣僚们产生了强烈的示范效应。于是乎,戏曲观剧之风迅速由日常娱乐演变成一种官场上的社交仪规。时处于畿辅首善之地的保定自然跟风而起,并唯恐不及。戏曲观剧活动不仅成为保定朝廷官员的一种重要的社交习规、娱乐方式,而且成为民间百姓的竞相仿效的一种社会习俗,而保定地方戏曲则在这样一种得天独厚的条件下迅速成长并繁荣起来。

    一、戏曲观演成为保定高官们的一项重要的社交活动

    清末民初,保定的朝廷大员们社交活动主要集中在饮宴应酬、吉庆吊丧等方面,这些活动又无不与戏曲相关联。晚清许多朝廷重臣是在自己家中办公的:“国初长官画诺,皆在公署,以其无日不入曹也。自乾隆以后,重臣兼职者多,遂不恒入署。而阅折判牍,移于私宅。且事繁,私宅亦不得见。往往追逐竞日,司官以为苦事”。[1]所以,官僚之间的互访,有时不单是私人间的交往,许多时候是因为公事。或公或私,官员互访完成之后,根据双方的身份和相应的礼节,主人一定总要宴请客人并观看戏曲演出,这似乎成了晚清社交场合中的一项重要内容。

    曾国藩就有大量的戏曲观剧记录。例如:同治八年正月初十日,湖广会馆,团拜,“至湖广会馆团拜,听戏良久……听灯戏至亥刻。”同治八年二月初一,保定浙绍公馆,官文(秀峰)及司道府厅宴请,“至浙绍公馆,赴官相及司道府厅之招……午正二刻入席听戏,直至酉初一刻,余始先散。”同治八年二月初六,保定浙绍公馆,公请官文,“至浙绍公馆,公请官相听戏、饮酒,如初一日之式。”[2]

    道光二十五年(1845年),张集馨获任陕西督粮道,其自叙年谱《道咸宦海见闻录》详细记载了自己终日迎来送往、请客宴乐的情况,充满了自嘲与无奈:“每次客人到境,督粮道便跟随将军、巡抚等领导到官厅迎接,送至公馆休息,然后张灯结彩,请戏班、备酒席。每次都要请两班戏,酒席备五桌上席,中席十四桌……不论冬夏,总是子末丑初时分,戏筵才散。”[3]杨恩寿在《坦园日记》中曾谈及地方上的官场礼仪效应,说凡同任升迁、同门赴任、同乡联谊,下属官宦皆“请团拜,”,而凡团拜则必观剧。“缘中丞李公,颇好音乐,辄张剧招引,故同官效之,梨园供役,殆无虚日,外间演戏甚少。”[4]

    曾任直隶总督、北洋大臣的王文韶在直隶总督任不足三年,关于公宴娱宾和迎来送往时的观剧记录达二百余次。清代官员们的宴饮应酬大多是在会馆中进行的。会馆是同乡士人们联络感情、疏通关系、礼尚往来的重要场所。凡同乡、同年之间逢升任、出差、红白喜事及旧僚返京等官员们都要举行宴会,而宴会之后必以戏曲来助兴,期于尽欢而散。通过参与这些活动,官僚们可以从中寻求友情、交流学问、获取官场上最直接的信息。

    当时人看来,无论是打通官场上下的各种关节,还是希望保住自己的既得利益,这些交往和应酬都是必须的,哪一方都要照顾到,不能有丝毫差池,应酬之繁便可想而知。

    有人曾描述当时情况说:“凡座师、房师,及朝殿复试,阅卷大臣例执弟子礼,位尊者或投三四次始获见,此外乡会同年,及同衙门同乡,皆须投谒仆仆不得少憩,日奔走宴会。霖性疏懒,应酬生涩不周,日觉抱疚,然已碌碌少暇,若贵游子弟,交游欲广,投赠愈多,则终日困顿车马酒食场中而已”。[5]官员们不得不把自己多半的时间和精力放在繁杂的宴饮观剧应酬中。翻阅曾国藩、王文韶等朝廷重臣的日记可见访客、宴饮、观剧几乎日日有之,几近应接不暇的地步。以致曾国藩辈相对严于律己者,也不得不承认自己心一散漫,便有世俗周旋之意,又有姑且随流的意思。吉庆吊丧作为一种传统习俗,也是保定官员们用以社交的重要方式。同年、同僚、同乡、师生之间有人办红白喜事,一般都要举行宴会,饮酒观剧,联络感情,或出力帮忙或赠以礼金,这已成清代官场上的惯例,且已成一种规模:“自五品以下,遇庆会,具受贺,演戏终日,谓之请分子,每分多至八金以上,少只一金以下,每会可数百金,除费计赢若干,以为主人之得。”[6]可以说,戏曲观剧已经成为清朝官员官场礼仪的主要方式。官僚们要想保持自己在同僚中的地位,就必须遵守这种礼仪规范,礼尚往来。官僚们繁杂的宴饮观剧社交对当时保定的社会风尚产生了广泛的示范效应,下层官吏群起效之,形成一种顽固的官场风气。这种风气反映到人际关系的礼尚往来上便是大小官吏热衷于用戏曲观剧活动编制出各种关系网,什么亲朋故旧、姻亲同学,什么同年同乡、同门师生皆可拉上关系,形成了一种权力“官系网”。官系网以征逐酒食、观剧应酬为外在支撑形式,“宴会之事弥积弥繁,若欲处处周到,虽日日谒客,日日设撰,仍有不逮”。[7]宴饮时,官员们追求豪奢的饮食,大肆挥霍,且逢宴饮必观剧,讲排场。一品大员“宴后必观剧,戏班为名班,角为名角。”“寻常饮享无海错山珍,无名角名票捧场,群以为耻,风俗奢靡莫此为甚。”[7]许多官员以善食、通戏而闻名,例如,直隶总督杨士骧爱好戏曲,尤好唱二簧。其文案即专陪杨清唱者,其内差即专为杨操琴者。傍晚时分,歌声琴声时达行辕以外。杨士骧殁于直隶总督任,赐谥文敬。有人为联嘲之曰:“曲文戏文所以为文,冰敬炭敬是之谓敬”。[8]直隶总督如此,境内其他官僚、士子、商人自然上行下效。据传,杨士骧督直时,直隶官员的最大的兴趣是“宴会听戏”,“终日酣嬉淋漓,彻夜不休”。虽然时势艰难,但以总督为首的官员们却“俱尚浮靡”,“两暑笙歌,竟无虚月”。聚众泥饮看戏,往往通宵达旦。豪奢的宴饮观剧活动在清末民初的官场上愈演愈烈,且影响深远,成为晚清保定社会道德败坏、世风日下的渊薮。官员们以酒色征逐来弥补精神空虚,还利用色相贿赂权贵,以求在官场中获取权力和钱财。例如轰动一时的“杨翠喜案”,直隶候补道段芝贵重金购买歌妓杨翠喜献媚于商部尚书载振,段遂一夜之间超擢署黑龙江省巡抚,成为封疆大吏,而旨下之际,许多人还不知段芝贵为何许人。禁止官员狎妓观剧的朝廷规定名存实亡,以经营茶园为幌子的娼妓业畸形繁荣起来,狎妓观剧、纵情声色成为清末保定社会的流行风尚。

    二、戏曲观剧成为保定商人、士绅们的主要娱乐方式

    如果说朝廷重臣们的戏曲观剧活动还多少有些保守,带有一些不得不为的性质的话,那么,一般官吏、商人、士绅们对戏曲的态度则是主动的,其戏曲观剧活动则要张扬的多,狂热的多,戏曲观剧被演化成一种极具大众色彩的娱乐方式。十九世纪九十年代以前,保定作为京畿重镇,直隶省的政治和文化中心,官吏、文人、商贾聚集,特别是清末,官吏、文人、商贾汇聚,众多靠朝廷俸饷生活的官吏,以及较多的流动人口,形成了很大的消费市场。但由于清廷对官员娱乐活动限制较严,因而娱乐行业发展缓慢,商家数量有限,规模也较小,消费人群固定而数量有限,主要服务于外来商人和部分中上层市民,是城市生活的补充型行业。

    到了清末,特别是庚子以后,官员出入娱乐场所之禁不复存在,进酒馆戏园成为时髦,茶园、妓馆等娱乐场所纷纷涌现。商人、士绅有钱有闲,是消费能力和娱乐需求最强的人群,加之新政展开,崇尚工商实业,特别是“京保之争”后,保定又增建多所各类学校,流动人口迅速增多,休闲娱乐行业更加兴盛。短短数年间,东大街、西大街、城隍庙街等街区,茶馆、戏园、餐馆、烟馆、妓馆数量大增,益形繁华,成为着名的娱乐消遣去处。到1910年,保定休闲娱乐商家已遍布街头,据说,当时保定城内有名号的妓馆有几十家,鸦片烟馆也有十几家。除此之外,戏园、说书场等消闲场所最引人瞩目,这里流行演出京剧,又是最早安装煤气灯的地方,于是,戏园里“大多日夕演剧,观者云集”,高朋满座,歌舞升平,形成了保定最繁华、最热闹的场所。时人感叹道“:大小戏园开满路,笙歌夜夜似元宵。”营利性戏园的出现和数量的大幅增加,是保定城市化的需求,也推动了保定戏曲的发展,加快了保定戏曲商业化的进程。

    随着直隶省府由常驻保定变为保定、天津轮驻,保定的娱乐业受天津影响,形成了许多内地城市所不具备的开放局面。如省府迁津以前,保定的戏园多是日场戏,夜晚娱乐并不十分发达,在天津西洋之风的吹拂下,保定的夜生活开始变得丰富多彩起来,有人题咏保定大小戏园入夜张灯结彩、锣鼓喧天,好似过年闹元霄般热闹的情景时,写道:“大小戏园开满路,笙歌夜夜似元宵。”繁华热闹的夜生活,成为保定社会生活的一个突出特征,使千百年来习惯于昼起夜伏、入夜后只能待在家里的人们,开始改变传统习惯而享受夜生活。

    以后又引进了更加明亮安全的电灯,到民国初年,电灯在保定城内普遍推广使用,娱乐场所和商业中心街道开始遍设电灯,餐馆、酒楼、戏园、茶楼、妓馆等娱乐行业借助电灯而大做夜晚生意,保定的城市生活日趋活跃与丰富,商业化夜生活开始兴旺起来。戏园夜晚生意的出现,催化了一种新型娱乐———捧角。有钱有势的名流们将捧角视为高尚娱乐,成为他们业余生活不可或缺的部分,也是他们满足虚荣心理的手段。

世上没有不散的宴席篇7

2、明日适逢吉日,我与xx将于xx宫殿举行婚礼,虽不是什么珍馐盛宴,私心想着若是您能出席,对我们都是极好的。人话:明天我结婚,xx点xx酒店,不容缺席!

3、笑脸写满幸福,笑眼里含着甜蜜,弯弯的嘴角挑着快乐,飘舞的婚纱包裹着美丽,还缺的是你的光临,希望你能如期参加我的婚礼,见证这美好的时刻,一定要来啊!

4、真诚使我们相知,真情使我们相爱,真爱使我们牵手,幸福甜蜜有谁知,与你分享在今日。婚礼在某年某月某日举行,望届时来捧场,朋友相信你一定回来的。切记!

5、你是缘分大使,没有你,我俩不会相识;没有你,我俩不会相爱;没有你,更没有今天的精彩;今天是我俩的大好日子,少了你,婚礼不再完美,望你如期参加,切记!

6、通知:明天xx点钟以后,我家就要正式添一口人了,你知道的,多一口人就多一张嘴,为了避免你们以后到我家没吃的,明天xx点前,赶紧来xx酒店蹭一顿。特此通知。

7、我们的幸福需要您的祝福与见证:诚意邀请您参加某某和某某的婚礼20xx年某月某日下午12:0某饭店某厅。感谢您一直以来的支持与关爱,我们携手期待着您的到来!

8、鸾凤和鸣喜洋洋,洞房花烛月张望,亲朋好友贺新郎,有你婚庆更芬芳。本人定于年月日11时30分在酒店举行结婚庆典,邀请您届时光临!在此,我真诚地谢谢您啦!

9、小人即将走进爱情的坟墓,到时请大人您大驾光临参加我的爱情葬礼。,见证这神奇的一刻,以纪念我死去的爱情。痛苦的我诚恳您的到来。就这么愉快的决定了。明天XXX酒店。

10、日盼夜盼,结婚盼到。告别单身,不再烦恼。从今后,二人世界共同创造,小小家庭*同欢笑。为了祝贺新的开始,特准备美酒佳肴,请各位亲朋好友做个见证。一定要到哟!

11、我追她追得腿发软,整整追了四年整,今天我俩结婚摆喜宴,爱情终于成正果,喜宴自然少不了你,特邀你来作见证,有你见证定喜气,带上你的*带上你的胃,速速赴宴来吧!

12、得到你的祝福,我开心了;得到你的问候,我顺心了;欢乐和你分享,我快乐了;甜蜜让你知道,我幸福了;今天是我告别单身的时刻,我需要你的祝福,朋友,答应我不见不散!

13、喜结良缘乐无比,佳期已定娶娇妻,特邀好友来相聚,送来美好祝福语,把酒言欢多甜蜜,快乐幸福添喜气,婚礼之上有你在,吉祥如意跟着来。婚期请你要牢记,酒席之上我敬你!

14、天天想夜夜念,只求白头到老不分散!谢天谢地谢父母,这梦终于能实现;明日吉日选良辰,新郎新娘把婚结;朋友多年没相见,大喜之日聚聚餐;我的喜帖已送到,明日可得准时到!

15、喜唰唰,短信发,好日子,已定下,盼你来,贵人达,结婚日,邀请您,望亲临,先感谢,再致意,喜日子,结连理,没有你,不成席,你出席,有大礼。嘻嘻,我要结婚啦,欢迎你来哦!

16、等了好久终于等到今天,盼了好久终于把梦实现风水轮流转啊,终于轮到我收*了,少年们,背上媳妇带上*,X年X月X日XX酒店前来送礼,没有*,便留下媳妇,你自个儿看着办吧。

17、亲们,这一刻终于到来,我决定结束和他牵牵小手的日子,义无反顾地奔向所有小*向往的温馨甜蜜,并誓将快乐幸福进行到底。请亲们来参加分享我们爱情点滴,祝我们小两口结婚快乐吧。

18、小人即将告别自由的天空,踏入爱情的坟墓,届时还请诸位父老乡亲、叔叔阿姨、兄弟姐妹大驾光临,见证敝人的爱情葬礼,以纪念我那逝去的爱情,痛并快乐的我期待您的到来,就这么愉快的决定了。

19、结婚的感觉真好!在世界上最美的一刻,莫过于和我心爱的人牵着彼此的手,决定编织一段甜蜜的温馨生活。好日子到了,请您来参加我们的婚礼,见证并和我们一起享受美妙的爱情,一起徜徉在幸福的小河!

世上没有不散的宴席篇8

(一)临终前的“尽孝礼”及“放含口”接气的习俗

纳西族十分讲究对老人的孝道,除了老人在健康时的关心照顾外,老人一旦到了花甲之年,就会为老人筹办好去世时用的棺木。先制成厚重的木板形状,存在楼上通风遮荫之处,等到用时再制作成棺材。也有的人家直接制作成棺材等候使用。民间普遍认为这样做可以为老人祈求更多的寿辰。

当老人病重时,所有的子女都会回到老人身边,一起照顾老人直至含笑九泉。老人离开人世时,亲人要按照纳西人的传统习惯,进行“飒撒克”仪式,即为死者“接气”。一般在老人即将离开人世时,亲属就会为其准备“含口”。如果死者是男性则用九根茶、大米九粒、白银少许,如果死者是女性则用七根茶、大米七粒、白银少许。制作“含口”的材料配好后用红纸包好,再用黑线扎口拴好后即做成“飒撒”。当老者寿终正寝,张嘴咽气的瞬间将“飒撒”放到死者的舌头下,即完成了“飒撒克”这个仪式。

纳西人认为人死后,活人之“气”就会慢慢散去,如果没有亲人帮其锁住“人气”,并在死时带上通往祖居地各关口送给鬼的礼物,就会被鬼气侵袭,冲散仅存的人气成为孤魂野鬼。如果,老人死后长时间没有举行此仪式,或者说意外遇难者,都属于没有接到神“气”,锁住人“气”而无力通往祖居地,也不会被祖先的灵魂所接受的而成为到处游荡的野鬼。凡遇到这种情况,死者的尸体不能从正门入内,而要把围墙拆开一个口,从这个口运到家中。

(二)“停灵”,报丧及有关礼仪

完成了接气活动后,就进入“停灵”阶段。

如果家中老人去世,人们会把死者停在母房的堂屋位置。女性则略把灵柩停放在中轴的右边,男性则放在堂屋的正中位置。如果死者属于英年早逝,还有父母,则会停在侧房。停好后用白纸蒙住死者面孔,象征生者与死者已隔两界,彼此语言已经无法沟通,再在死者的腹部放一个铁犁。纳西族的传统观念中犁有翻九层地的威力,用犁压住尸体,妖魔就不敢前来侵袭,同时也有防止长期时间停尸时尸体腹部肿胀的功效。

停好尸后,先上一桌祭品,再点上三根香和长明灯。长明灯的燃料用食用香油。祭品由鸡蛋。腊肉、香肠、腊排骨及一碗米饭五样组成。米饭上插上一根筷子,与此筷子成十字再摆上一根筷子。正堂外走廊两侧外边放上若干床草席,就成了简易的灵堂。停尸后要守孝,孝男坐灵堂的左边,孝女坐灵堂的右边,一律席地而坐。夜晚附近亲戚会自带简易的被子到死者家通宵守灵,直至出灵。

(三)入棺、送魂的习俗

死后第三天举行入棺仪式。死者的亲友都要到场参加这个仪式。入棺时,由村里东巴主持送魂开路仪式。现在有些地方已经没有专门的东巴祭师,但乡村里还有一些老人能主持这些仪式。诵完开路词后,众人七手八脚将死者放入棺材,再用铜钱线,校对尸体的位置。过去死者入棺后,不许孝男孝女看死者遗容。而现在除了生肖相冲的孝男女外都可以看死者的遗容,有些亲友还在道别的同时在棺材里放上一些钱物,以当作死者的零用钱。入棺之前,任何人不得发出哭泣声。等到入棺盖板后,主持人就会宣布:“现在就可以开始哭了”。民间认为亲友的眼泪不小心滴到死者的面容上,死者的灵魂就会依恋亲人不能正常到祖居地而成不了祖魂。

盖上棺盖后,众人一齐把木梢固定好并将棺材停放在中堂。摆放棺材的架子,前面用高八仙桌,后面一般用高桌子。停好棺材后摆上一桌祭品,此桌祭品要有鸡、鱼等物有十碗也有十二碗不等,由孝女提供。经济条件好的还要摆上猪及牛头等供品。猪等贵重的祭品一般由亲家来上供。村子里一般都会有专门用来摆猪等大型祭品的木盘子。用猪祭时,先把猪的内脏去刮洗干净后,做成跪式造型,嘴上再插上两朵花来做饰物。摆好棺材后,要发孝布。

(四)守孝及“鸡鸣哭祭”

灵柩停在家里期间,还要举行“鸡鸣哭祭”。民间认为,人死后在出殡前每天夜里的凌晨鸡鸣时分,生者可以通过“哭祭”的方式与死者的灵魂进行交流,于是就产生了这个仪式。纳西人通常运用这样的一种方式,寄托人们哀思。更为可贵的是,哭祭者运用传统的纳西族传统的“哭祭调”,对死者生前的生平事迹进行回忆,使亲友永远不忘死者的丰功伟绩和优良品德,从而也具有民族传统道德教育的作用。“鸡鸣哭祭”一般由妇女完成,有个别的人家也有由男子去哭祭的。

(五)出殡,丧宴及有关礼仪

在出殡的当天,亲友们会带上大米,玉米等谷物及钱等物品前来祭奠,在进死者的家门前,还要放上一串鞭炮。将祭品放在灵前后要行以跪拜礼。

死者家属要备丧宴,以酬谢前来吊唁的亲友。丧宴多则近百桌,少也有二三十桌不等。因各家的经济收入不同,所做的菜肴也各不相同。开宴前的第一桌饭要祭献给死者。完成祭献后,方能开丧宴。丧宴的最后一桌饭称之为“灵前饭”,死者的直系亲人要在死者的灵柩前席地而坐就餐,以示亲人与死者共进的最后一餐饭。灵前饭后,进入出殡的仪式。

出殡的这天,要跳两次“热热舞”,分别在出殡前和出殡的路上唱跳。出殡前,主持人会请所有在场的男子一起唱跳热热舞。当灵柩抬到坟附近时,没有抬棺材的人则要在附近找一块石头,抬到坟坑旁边,用于建坟墓。灵柩出发后,直系“孝男孝孙”要在离家门口不远的地方,跪成一线,让灵柩从头上经过,俗称“搭桥”。孝子由两人搀扶走在送灵队伍的最前面,并抬招魂幡,接着为花圈队,后面是抬灵柩的队伍,灵柩之后跟亲友队伍。孝女们则提前到离家门口较远的地方,准备“搭桥”。灵柩从她们头顶经过后就地哭祭,直至有人前来苦苦劝说时为止。妇女们不上山,第二天“复山(丧)”时才能上山祭拜。

(六)入葬、复丧及其它礼仪

坟坑在灵柩到达之前要挖好。挖坟坑的人要由死者家属去请,被请到帮忙挖坟坑的人,一般不能拒绝。挖坟坑的人一般是与死者没有亲戚关系的,同村世居的村民。在要出殡的当天早上,他们要自己准备好挖坑所需的工具,按主人预先的要求到坟地挖坑。在挖坟坑的时候。孝男还要把一撮土藏好,并把这撮土当作棺材入地后盖上的第一撮土。放这撮土的方法是:孝男卷起上衣后背将此土放好后,背着这撮土按逆时针方向洒向棺材,一边洒一边喊对死者的称呼,直至洒完为止。之后,众人一起合力盖上土,周围砌上石头,就做成了坟墓。

第二天,要举行复山,并行之以清明上坟时的全部礼节。之后,死者家属还要以七天为一个祭日,行以一七、二七、三七之礼。四七为大祭,死者家人要酬办几十桌宴席把死者的三代以内的亲戚请来,一起祭奠。四七过后,基本上意味着亲戚对死者的祭奠活动告一段落。这主要是学习满汉土葬习俗之后的产物。当满汉都已在简化这种习俗的时候,拉市坝却依然还完整的保留了这种守孝习俗。

上一篇:安全手抄报图范文 下一篇:最鼓励人的话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