操心表妹范文

时间:2023-11-29 18:57:40

操心表妹篇1

称他们“聪明伶俐、调皮可爱”我有充分的理由。请听我下面“无可奈何”的介绍吧。

新学期第一周,我当上了一名光荣的值勤员,负责检查一(1)班的新同学。走马上任第一天的第一项工作,就是检查他们的眼保健操情况。那天,当眼保健操音乐序曲从广播喇叭响起的时候,我三步并做两步兴匆匆地从四楼赶到一楼,可一进门我就傻眼了,我看见了这样一幅画面:一群小弟弟小妹妹们一个个若无其事地坐在那儿、仿佛在欣赏着一段流行音乐。正在我一筹莫展之际,幸亏他们班主任老师及时赶到,在她的提示下,这些孩子才“幡然醒悟”,开始摆起了POSE。但是一个个都是“调皮鬼”,不是你睁着一只眼就是我闭上一个眼,非要我走到他(她)面前,温柔地在他们肩上拍一下,他(她)才肯乖乖地闭上眼睛。但还是有不把我当回事的顽强地“抵抗者”,无论我三番五次的劝告,他就是不愿闭眼。怎么办?扣分!!!见我真的拿起本子和笔,他忽然有点胆怯地望着我,我的心一下子软了下来,于是又更加耐心地跟他说了一大筐关于做眼保健操的益处,唉,他终于闭上眼睛、提起手,可手指还没在眼皮上刮两下,眼保健操结束了,呵呵!

值勤员的第二项具有挑战性的任务乃是课后第一楼层的站岗。刚开学几天,每次下楼,我都怀疑自己走进了儿童乐园:这群小弟弟妹妹象刚出笼的小鸟,在不宽敞的走道里,奔的奔,跑的跑,吵的吵,闹的闹,简直一片沸腾,这样会出状况的,怎么办呢?急中能生智,我猛然想起了“杀鸡敬猴”的妙招:揪住一个小妹妹,谁知,她竟像一条泥鳅似的,一溜烟地逃脱了。这下,我可真的生气了,一个流星大步窜出去,一下子把她给逮回来,用非常严厉的口吻大声警告她:不许在走道里奔跑,因为这样冲撞到别人非常危险!夷!这招果然奏效,整个走道一下子安静下来了。看来是得给他们树立一下“大哥哥”的威信!

一个星期以后,这群弟弟妹妹们开始有点小学生的意识了,也渐渐地开始听话了,每当看到他们聪明、顽皮、可爱的模样,我就仿佛看见了当年的自己,时间过得真快啊,是这些小弟弟妹妹们让我真正觉得:祁杜敏,你长大了!

别闹了,小弟弟小妹妹,我爱你们!

指导教师:杨娟

操心表妹篇2

一、科学设计,关注学法

《雨后》描绘了一对小兄妹雨后踩水嬉戏的有趣情景,准确、传神地刻画了兄妹俩不同的性格特点和喜雨爱水的心理特征。其学法设计大致有三步:一是根据教材的重点、难点和班级学情,从教师设疑、学生质疑开始,启发学生思考,自主领悟新知,体现“做前问”;二是通过创设真实生动的情境,提供学生参与的机会,让学生动手、动口、动脑及动身,观察、思考、讨论与表演……,实践“做中学”;三是在“做”的过程中,有意识地安排“小先生”引领部分教学环节,激发学生自主学习的热情,体现“做后思”。整个教学过程注重多层次开展“三基”(基本知识、基本技能和基本情感)训练,实现学生在课堂的“双动”(外动和内动;外动指形体,内动指思维),以达到较好的课堂教学效果。

二、案例再现,关注过程

为了说明问题,具体展开教学过程。

师:在这广场上,你看谁玩得最起劲?

生1:小哥哥。

师:我们一起去看小哥哥(板书“小哥哥”)。请同学们自己读一读(出示第二自然段)。

[众生自由读。]

师:小哥哥使劲地踩着水,“使劲”就是——

生2:带劲。

生3:用劲。

生4:用力。

师:我们还可以用动作表示。

[众生一起模仿小哥哥使劲踩水的动作。]

师:使劲,使劲,再使劲……

[师生共同模仿小哥哥踩水的动作。]

师:小哥哥,为什么这么使劲踩水?

生5:喜欢玩水。

生6:想和别人比一比,谁踩得水花高。

师:小哥哥踩的水花高吗?

生7:高,读——

生8:更高,读——

生9:还要高,读——

生10:好高好高,(一起)读——

师:小哥哥玩得多快乐呀,但他没有忘记自己还带着小妹妹。如果你就是小哥哥,你会对小妹妹说什么?

生11(高声地喊,担心小妹妹听不到)妹,小心,滑!

生12(急切地喊,担心妹妹摔跤)妹,小心,滑!

……

师:你们都是好哥哥,就这么一句话,不同的声音,不同的语调,都表达出小哥哥对小妹妹的爱和关心。我们再一起来喊一喊!

众生:(一起喊)妹,小心,滑!

师:小哥哥正关心地喊着,自己却——

生13:滑了一跤。

师:我看见有些小朋友笑了,你为什么笑啊?

生14:我笑他很好玩,没注意,自己摔了一跤。

生15:我笑他只顾提醒妹妹当心,自己却滑了一跤。

生16:我笑他踩水太用劲了,自己滑了一跤。

……

师:小哥哥真好玩,我们一起来读一读。

[众生一起读第二自然段。]

师:摔了跤的小哥哥又有怎样的表现呢?请大家默读第三小节,边读边想,在有疑问的地方画上问号。

[众生默读,思考并作记号。]

生17(提出问题):子弹或炮弹能发射,“兴奋与骄傲”也能发射吗?

生18(回答问题):在这里,“发射”可解释为“表现”!

师:你把“表现”放进去读一读,行不行?

生17(把“表现”放进去读——)我觉得行,那“发射”就是“表现”的意思。

[众生情不自禁地鼓掌。]

生19:他虽然嘴里说“糟糕,糟糕”,可他脸上却透出欢喜和骄傲,这又是为什么呀?

生20:对呀,我也是这个问题。

生21:我也是……

生22:我也是……

[众生激动起来。]

师 :既然这是我们共同的问题,那我们就进行小组讨论。

[师展示课件:说糟糕,是因为___________,而脸上发射出兴奋与骄傲,是因为______________。]

[众生积极讨论。]

生23:说糟糕,是因为——他自己摔了一跤。

生24:说糟糕,是因为——他屁股摔疼了。

生25:说糟糕,是因为——他裤子摔脏了,回家妈妈要骂他的。

生26:而脸上发射出兴奋与骄傲,是因为——他把水花溅得很高!

生27:而脸上发射出兴奋与骄傲,是因为——他为自己关心小妹妹摔跤而感到快乐!

生28:而脸上发射出兴奋与骄傲,是因为——他觉得自己是小小男子汉,摔一跤没事儿,我很勇敢!

师:这真是“恼中有乐”!真有意思,我们一起读——

[众生齐读第三自然段。]

师:在你童年的记忆里,也有“恼中有乐”的经历吗?

生29:上次打雪仗,陈晓勇的雪球打在我的脸上,很疼,但我很快乐!

生30:玩“老鹰捉小鸡”的游戏时,我被抓到了,很郁闷,但很快乐!

师:虽然有点懊恼,但更多的是快乐!第三自然段的两句话怎么去读呢?

生31:第一句读出“懊恼” ,第二句读出“兴奋与骄傲”

[众生齐读第三自然段。]

师:小诗的第二、三自然段写了小哥哥的精彩表现,透过这些文字,你看到了一个怎样的小哥哥?

生32:骄傲的、自信的、快乐的、开心的、活泼的、关心小妹妹的……

师:男生们当一次小哥哥,关心小妹妹,一起喊——

众男生:(齐读)“妹,小心,滑!”

三、课后反思,关注学成

从课堂的实际效果看,本课对“行知课堂”核心环节的体现非常到位。行知课堂有三个基本特征:一是平等、民主与和谐的课堂氛围,这是高效课堂的根本保障;二是以做为中心的“教学做合一”,这是高效课堂的操作原理;三是发挥“小先生”的作用,这是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有力抓手。从课堂过程与达成效果看,学生的思维状态和参与程度均比较深入,教学目标的达成较为合理,可谓一节高效的语文课。

1.由行到知,体验真情

语文是实践性很强的课程,因此,在探究问题的过程中,教师应给学生提供广阔的实践空间,不仅要引导他们走进文本,与文本亲密接触,感悟文本的美,更要引导他们走出文本,回归生活,激起情感的共鸣,达到育人的目标。

(1)在文本的感悟中“行”

语文教学的过程是不断促进学生情感体验的过程,因此,教师应在教学中创设与文本相符的情境(你就是小哥哥,你就是小妹妹),引导学生走进文本,切身感受文中的快乐情境(通过动作感受使劲踩水的快乐,通过朗读“妹,小心,滑”感受兄妹情深,通过表演再现小妹妹的可爱,揣摩小哥哥、小妹妹的矛盾心理)。这样,“行知课堂”的“做中学”理念获得充分的体现,彰显了文本感悟中“行”的理念。

(2)在生活的感悟中“做”

学生对文本的体验只是角色的进入,只有当学生联系到自己的生活时,其对文本的体验才能有所升华,从而获得独特、真实的感受。例如,当看到小哥哥痛快玩水的情景时,学生或许会联想到自己的精彩生活。这时,如果教师出示一组儿童玩水的图片,并请学生说说自己玩水的经历,学生就会喜不自胜,兴奋描述。这样,文中描绘的快乐与学生亲身经历的快乐融为一体,既充分体现陶行知“生活教育”的理念,又让学生在生活中感悟知识的真谛。

2.知行合一,体现真谛

在教学《雨后》一课时,教师借鉴生活教育“教学做合一”的核心思想,突出语文课堂教学“学、思、做”三个环节的有机融合和相互生成,着重把课堂变成学生自主讨论、合作探究的学习场所,让学生在“教学做”的合力下自主学习。在这一过程中,学生探根求源、辨别正误的能力不断生成,语文课程的人文性与工具性既有机结合,又具体体现。

在新课程改革如火如荼的今天,“行知课堂”依然是学生自由成长和释放情感的课堂。在这样的课堂上,学生能做到“做前问、做中学、做后思”,“且行且知、且行且悟”;在这样的课堂上,学生能展现生命价值、彰显自我个性。

操心表妹篇3

哭嫁歌的内容,大致可分为二十几个部分:哭上头、哭爹娘、母女哭、父女哭、哭哥嫂、姑嫂哭、兄妹哭、亲姊妹哭、哭伯叔、姑侄哭、哭舅爷、舅甥哭、哭姊妹、堂姊妹哭、堂表妹哭、骂媒人、哭戴花、哭穿衣、辞祖宗、哭背亲、哭上轿等,总起来长达数千行。

哭嫁歌之哭之歌,或悲或愤或乐或骂,都基于一个情字。一席哭嫁歌,调动和燃烧了所有亲人、族人和亲戚朋友的感情。

下面将哭嫁歌略举数例。

“骂媒人”充满怨恨和厌恶之情,连讽带骂:

你做媒人的想穿鞋(hai,方音),

树上鸟儿都哄得来。

你做媒人的想喝酒,

山上的猴子都哄得走。

……

花言巧语几箩篼,不愁银钱不到手。

好比我家馋嘴狗,东家吃了西家走。

对封建婚姻的反抗和对自由婚姻的追求,内容充满幽怨和悲愤:

一把指拇尖又尖,娘把女儿往外掀。

一把指拇齐又齐,娘把女儿往外踢。

罐子装人闷死人,活人掀到死人坑。

左脚踏进阎王殿,右脚踏进烂泥坑。

感谢父母养育之恩的感情也与妇女的悲剧命运的哀叹绞结在一起:

红花开时离枝去,爹娘养我枉操心。

一尺五寸养育起,受了几多冷和饥。

在娘怀中三年整,头发操白好多根。

青布裙来白围腰,背过几多山和坳。

唱到与亲人的离别,唱得情意真纯;

穿上嫁衣别哥嫂,好比鲜花叶掉了。

好比风筝掉了线,好比油灯去灯芯。

花儿红,叶儿黄,只有哥嫂最操心。

哥妹今天各分手,堂前双亲你孝敬。

婚期愈近,哭得愈悲切,特别是上轿之前,更是哭得嗓子嘶哑,哥背胞妹出门上轿,妹捶哥背悲痛欲绝:

哥哥呀,哥哥呀,

你为什么这样狠心,背我往火坑里送。

你为什么要帮人家的忙?

你把我背到岩坎上摔了吧,

让我变只雀儿,飞到无边无际的天边边去吧;

你把我背到深潭里摔了吧,

让我变只鱼儿,游到无边无际的大海里去吧!

感情是何等的强烈、真挚!她们是在用“哭”来表达对自由婚姻的追求和对幸福的象征啊!

哭嫁歌既然是歌,当然自有唱腔,其唱腔总称哭腔,下分竹枝腔、沿河(指酉水)腔、山歌腔等。

操心表妹篇4

业内人士称,中国现在的网络推手至少有数万人。著名的网络推手阿任说:“现在是网络推手的春秋战国时代。”

“麻雀变凤凰”的故事

2005年8月前,余红艳只是四川阿坝藏族羌族自治州一名淳朴的羌族姑娘。这年8月,网友浪兄开车到四川阿坝州理县旅游,车箱缺水,他去公路边的一个农户家借水,偶然间看到坐在公路边发呆的羌族姑娘余红艳。

在得到同意后,这个喜欢旅游和摄影的男人给她拍了很多照片。第二天晚上,他在TOM网站汽车论坛发表了这组照片。通过不间断的论坛发贴贴图,3个月后,“天仙妹妹”红遍网络。

“天仙妹妹”一夜之间“麻雀变凤凰”,拥有了大批粉丝。企业也瞄准了清纯可爱的天仙妹妹,天仙妹妹成为索爱手机的代言人——一块硕大的广告牌上,天仙妹妹笑容可掬。据说,一年多后,“天仙妹妹”实现的合同经济收入达200多万元。

像天仙妹妹这样麻雀变凤凰的网络红人还有芙蓉姐姐、二月丫头、流氓燕、非常真人组合……

红人背后的“推手”

人们渐渐发现,“红人”并非偶然成名,他们的背后是网络推手。天仙妹妹的背后是推手浪兄,芙蓉姐姐的背后是网络推手陈墨。今年5月,一个“封杀”王老吉的帖子经过网络传播后,让王老吉销量大涨。其背后也是网络推手。

2008年5月18日晚,在由多个部委和中央电视台联合举办的赈灾募捐晚会上,王老吉捐款1亿元。随后,《让王老吉从中国的货架上消失!封杀它!》的帖子就出现在论坛:“王老吉,你够狠!捐一个亿!为了整治这个嚣张的企业,买光超市的王老吉!上一罐买一罐!”

“封杀”王老吉的帖子发出后三小时,百度贴吧关于王老吉的发帖超过14万个。第二天,更多有关王老吉的帖子在QQ、MSN、手机短信以及各大论坛、门户网站中出现。细心的网友们发现,很多赞美加多宝(王老吉公司名称)和王老吉的跟帖的IP地址都是重复的。

阿任这样界定网络推手:“网络推手,又名网络推客、网络策划师,懂得网络推广并能应用的人。推广的对象包括企业,产品和人。网络红人离不开网络推手,他们让现实中的普通人以极快的速度红遍网络。”

“我想上首页就上首页,想引起网民关注就引起网民关注。”浪兄说。浪兄把一些要“捧红”人或企业的帖子做成互联网原生态的东西,由于善于把握网友的喜好,具有很好的“网感”,网友们不知不觉跟随推手们一起转贴、讨论,不自觉地被网络推手“牵”着鼻子走。

为了推广五粮液,浪兄推出了“中国最美的酒模特”;为了推广长丰汽车,浪兄又推出了“中国最美的汽车清洁工”。

推手阿任承认网络推手是运用“非传统的方式推广企业品牌”。“这个非传统,其中就有炒作成份。”针对某一品牌或产品,网络推手们在各大论坛不断发帖、拍帖、回帖,口水横飞、马屁不断。其目的只有一个,制造舆论旋涡,为此事件推波助澜,吸引人们对某品牌的关注。

“王老吉事件”后,更多网友开始对网络信息产生戒备。但推手们对网友的戒备心并不担心。“道高一尺,魔高一丈。虚虚实实,假假真真。这是一种战略。”阿任说。阿任提出,网络推手的“推”,一定是有事件背景的,比如,利用神七上天、三鹿事件,等等。“我们就是抓住受众的兴趣点。另外一方面,以后我们会尽量推一些更正面的信息,真的对大家有用的。”

利益的驱动

网络推手对网络红人和企业进行推广并不是兴之所至,而是为了背后巨大的利益。起初,网络推手们并没有看到其中的商机,但找上门的顾客让网络推手们开始将之视为一个有前途的行业,他们纷纷成立自己的网络营销公司。

“我起初并没有看到这其中的商机。”陈墨坦言。直到2006年下半年,上门的客户让陈墨坚定了这是个很有潜力的行业。2006年下半年,共有十几家企业找过陈墨,包括打印机、酒、家具这些传统企业。当年,他辞掉了网站总监的职务,开始专门从事网络营销。2007年初,陈墨成立了自己的公司。“我在商业上不是很敏感,但我及时跟上这班车了,没有错过去。”陈墨说。

阿任的公司则平均每月十几万元的单子能接10到20个,大单子有三五十万元的,小的有三五万元的,每月流水在30到50万元以上。

陈墨甚至提出,网络营销“会成为传统公关行业的掘墓人”。“这个时间可能不需要十年,八年就差不多了。再过八年,传统公关公司或者转型成像我们这样的公司,或者死掉。网络公关八年内肯定会替代传统公关。”

一种媒体产生一种文明方式

“一种媒体产生一种文明方式。”中国传媒大学网络口碑研究所副所长杨飞引用麦克卢汉的话来解释网络推手兴起的根本原因。网络推手是杨飞研究的一个方向,他提出,网络媒体的互动、交流、去偶像化、去中心化,直接造就了草根的联欢,也启发了市场的嗅觉。

“网络新媒体的产生、发展、强大,提供了一个演练的平台,使那些市场敏感性高、且对传统行业有厌倦感的聪明人,率先找到了市场蓝海。”

“与传统公关相比,网络公关能够更好地运用网络社会化媒体(论坛、博客),调用更多的网络话题资源,形成直观的网友参与互动,比传统公关的操作空间更大、手段更丰富、效果更易于统计。”杨飞说。

但中国传媒大学商务品牌战略研究所所长助理兼咨询中心主任郑苏晖提出了网络推手的伦理问题。“底线到底在哪里,还是个问题。”郑苏晖说。

郑苏晖认为,美国的经验教训值得我们借鉴。在美国,沃尔玛幕后操纵的博客曾引起了广泛的恶评。这个由沃尔玛的公关公司爱德曼操作的博客,由一位《华盛顿邮报》摄影记者和另一位业余记者捉笔,他们用家用摄像机记录漫游全美的经历。但是当作者在博客上大谈在沃尔玛的分店遇到那么多感人故事的时候,并未提到他们此行得到了沃尔玛的赞助。

当这个博客的幕后故事被曝光之后,爱德曼首席执行官理查德·爱德曼不得不表示了歉意。他在自己的博客上说,“我们并不完美,我们在沃尔玛博客上的错误并不是新媒体的错误,而是公关的错误。”因此,郑苏晖认为网络营销要想健康发展,必须加强自律。

天涯知名版主小刀断雨也表示,“网络营销虽然这两年发展得很快,但真正把这一块往有研究、有策划、有组织、有方案等专业方向去做的还不多。更多的是基于对网民的一种欺骗式的人气利用,这是一种急功近利的非健康行为。”

操心表妹篇5

阳春三月,草长莺飞。我们走近寻乌县澄江镇汶口畲族村蓝传明的家,让我们意想不到的是,映入眼帘的并不是我们想象中的破房烂瓦。只见山窝中一栋砖混结构的房屋,门前是一排美人蕉,房屋后面是茂盛的竹林,整个山窝显得静谧而又充满生机。走进客厅,中央摆着一张方桌,墙上贴着春夏秋冬四幅画,厅内物品整齐简洁,一眼就让人感觉到这里的主人是一个勤劳俭朴的人。

今年50多岁的蓝传明,头发稀疏,衣着朴素,看上去憨厚朴实。想起30多年来经历的一幕一幕,他的双眼噙满泪水……

那是1978年的夏天,父亲的肺病发作,当时正值夏收夏种,加上没钱去看病,父亲病倒在了田里,不久就离开了人世。次年,母亲因积劳成疾也去世了。母亲去世那天正是蓝传明参加高考的前一天,那年高考,蓝传明落榜了。父母先后撒手人寰,留给他5个弟妹,最大的19岁,最小的仅有5岁。家庭支柱的坍塌和平静生活的突变,使一个刚步入社会的年轻人感到眼前一片漆黑,茫然无助,无所适从……看着泪流满面的5个弟妹,面对他们期盼的眼神,蓝传明的内心慢慢涌动起一股强大的动力、坚强的信念:父母不在了,作为家中老大的自己就应该担负起抚养弟妹的责任。他告诫自己:不能向困难低头,为了5个弟妹,自己要勇敢地往前走。靠着这个信念,蓝传明用他那赢弱瘦小的身躯,挑起了整个家庭生活的重担。

为了解决5个弟妹吃饭的问题,蓝传明开始学着种田。种田首先要学会犁田耙地,刚跨出校门的他对农活知之甚少,又羞于向别人请教。他看到别人犁田时,手握着牛缰绳、扶着犁耙跟在牛后面走就行了,认为犁田没什么复杂的。于是,他赶着牛、拉着犁来到田里,照着别人的样犁田。但当他扶着犁的时候,困难就来了,犁头要么直往地下钻,把“泥田骨”犁出来,要么就在地表面滑过,根本犁不到“泥肉”。可怜的老黄牛被蓝传明折腾得低头拱背、累得“呼哧”“呼哧”直喘气。这一幕被在农田干活的邻居蓝伯伯看到,蓝伯伯赶紧放下自己手上的活,手把手地教蓝传明犁田:犁田时手要放平,稳住扶手,眼睛看着前方,身体放松。蓝伯伯一边抓着蓝传明的手操作,一边把犁田要领告诉他。没想到这样还真管用,慢慢地他就学会了犁田。接下来又该耙地了,耙地就是把高低不平、坑坑洼洼的田地收拾平整。这次蓝传明很虚心地先向老辈们请教,把耙地的要领一一牢记在心后再去做。学会了犁田耙地,他又学栽种、育苗、施肥。功夫不负有心人,很快他就把一个农民该会做的农活都学会了,俨然成了一个地地道道的庄稼人。

由于生活的艰难与困苦,蓝传明经常没日没夜地干活,操持着繁重的家务。生活就这样将一个刚跨出校门的年轻人磨炼成了一个成熟的男子汉。

当时5个弟妹中,除二弟中学毕业后帮自己干农活外,3个在读书,1个在家还需要人照顾生活起居。那时家庭生活的拮据和困难是常人难以想象的,父母仅留下4间小平房,1间用作厨房,1间用于堆放稻谷及农具等杂物,蓝传明与二弟挤l间,剩下的1问弟妹们挤住在一起。后来,弟妹们长大了一些,邻居们让出两间房屋供其弟妹们居住。家里一日三餐吃的基本上是自己种的蔬菜,读书的弟妹们周末回家,做大哥的偶尔会煎几个鸡蛋以改善伙食。但就这几个鸡蛋,懂事的弟妹们也都你让我,我让你,最后还是做大哥的把鸡蛋夹碎分给弟妹们吃。

家里虽然困难,但蓝传明鼓励弟妹们读书。因为他知道,只有知识才能改变命运。为了弟妹们的学费,他先后做过烧炭工、木材工、泥砖工……干这样的活虽然又苦又累,但挣的钱多一些。为了多挣钱,他再苦再累也会去做。记得一个寒冷的冬天,为了给弟妹们挣寒假后的学费,蓝传明每天给自己定一个任务――砍一窑炭的木柴(这可是两个成年人一天的工作量)。一个冬天,蓝传明硬是挺了过来。年后,弟妹们上学没有向邻里乡亲借一分钱,这是他家第一次没有向邻里乡亲借钱给弟妹们交学费。多年来,他就是这样默默地为弟妹们完成学业、追求更美好的生活而日夜操劳着,那个艰辛而又甜蜜的冬天也一直留在他的记忆里。

看着劳累的大哥,5个弟妹很是心疼。1982年,三弟高考失利后,想放弃复读,与大哥一道操持这个艰难的家。为了改变三弟的想法,帮他树立信心再考大学。蓝传明召集弟妹们开了一个家庭会议。在这次家庭会议上,蓝传明告诉弟妹们:“家里虽然很穷,但我们不要灰心,假如我们兄妹几个都被眼前的困难吓倒,放弃学习,没有知识那就要一辈子受穷。”在蓝传明的鼓励下,三弟重新走进学校。次年,三弟考上了苏州铁道师范学院。为了凑足三弟上大学的120元学杂费,蓝传明和二弟就到一个偏远的乡镇去挑蛋挣钱,每人每次挑800至900个蛋,两天一个来回,每人每次可以挣5至6元,兄弟二人足足挑了一个月。鞋磨破了,脚起水泡了,但看着手里攒够了支付三弟上大学的钱,他们心里依然开心、满足。

蓝传明真情无私的爱,让邻村的一位姑娘感动不已。虽然蓝传明当时已是一个大龄青年,但年龄的悬殊、家庭的贫困没能挡住姑娘炽热的爱。婚后,一家人的日子虽过得贫困却也甜甜蜜蜜,妻子和他一起挑起了抚养弟妹的担子。第二年,妻子怀孕了,为了节省钱,他们没有去医院检查,还留在家里接生,可偏偏遇到难产,当他把妻子送到医院抢救时,孩子已窒息死亡了。事后,他对妻子十分愧疚,常常抚摩着妻子的手说,假如不是为了这个家,不是为了弟妹们,她就不会受这样的苦。后面的日子依然这样艰难,但夫妇俩相濡以沫、互敬互爱。虽然他们的收入主要用于弟妹们读书,但结婚20多年来,他们从未因为弟妹们的事而争吵,他们在困难中互相鼓励、默默劳作。

1994年,蓝传明响应畲乡上下提出的“希望在山、致富在路”的号召,开始开山种果,发展果业。种果投资大且投资期长,为此他们凭着坚强的毅力,克服了种种困难,栽种了1000株脐橙树。接下来的几年,他们像照顾小孩一样精心给果树施肥、剪枝、打药,全家不但更忙碌,而且经济上也更拮据了。邻里乡亲看着他家的困难,纷纷借钱借物帮助他们渡过一个又一个的难关。随着果树进人丰产期,靠着果树的收入,他们还清了供弟妹们上学借的费用。

宝剑锋从磨砺出,梅花香自苦寒来。如今,5个弟妹中3个大学毕业,分别在上海、南昌等地工作,而且都已成家立业。2008年,在大哥的带领下,所有弟妹共同筹资100万元创办了绿山果业公司。目前,公司资产达500万元,年创利润50万元,一家人的生活正一年更比一年好。

真正的大爱,超越生命的长度、心灵的宽度和灵魂的深度。正如在南昌一所中学教书的三弟在日记中所写:“在那为生存挣扎的艰难岁月,大哥为我们弟妹的成长付出了很多。大哥的慈爱、坚强,只为付出不求回报的精神使我们弟妹深受教益。看着大哥匆忙的身影、稀疏的头发,我们内心充满感激。我们不幸少年丧父丧母,但我们很幸运地拥有一位好兄长。谢谢你,大哥!”

操心表妹篇6

传说 2: 姐姐曾是精仪系历史上第一位学生会女主席;妹妹当选了北京市海淀区第十五届人民代表大会代表。

传说 3: 她们长得很漂亮,是清华大学学生国旗仪仗队队员,清华大学百年校庆时,她俩是校庆运动会开幕式升旗手。

传说 4: 在体育上,她们是校乒乓球队种子选手,姐姐马冬晗打进了女单四强,她们还擅长散打、中长跑、排球、羽毛球等。

经过调查,这些传说都是事实。清华提倡的“又红又专,全面发展”在她俩身上得到了近乎完美的体现。

姐妹俩其实不愿接近媒体,她们知道以后的路还很长,希望能安静学习,我们动用了“外部压力”才“迫使”她们接受采访,看完故事后,大家多从中获得启迪,或者“羡慕嫉妒恨”就可以了,请不要去联系她们。

刚进清华,曾仅居中游

在清华大学老12楼,记者见到了清华传说中的无敌双胞胎马冬晗和马冬昕。不知她们是不是特意做了安排,姐姐马冬晗的辫子上扎了两个蓝色小球。采访中,每当提问时,记者都要寻找小球后才发问。

“你们太完美,学习生活太顺利了……”

“不顺利啊!”还没等记者说完,姐妹俩异口同声地说。姐妹俩对视了一眼,马冬晗说:“我先说。”

来清华之前,马冬晗的成绩一直很稳定,“小学年级排名没出过前十名,初中前五名,高中前十名”。进了清华,马冬晗习惯性地把自己的大一成绩锁定在“年级前五名,至少也是前十名”。为此,马冬晗每天早上六点起床,六点四十上自习,晚上十点半自习室关了门才回宿舍,她说:“天天不是在自习室,就是在自习室。”

但是,大一上学期,她在全年级150人中考了第20名,以“目标第一,总是希望最好”的马冬晗遇到了自小学以来学习中的第一个坎,“大一上学期,我是精仪系最努力的,但是成绩不太好,落差很大。”除了精密制图专业课这个拦路虎外,马冬晗的压力还来自保送生的头衔。马冬晗是通过物理竞赛保送清华的,她所在的精仪系那一届只有四名保送生,大家自然认为他们是很厉害的。“但是,我考出来的成绩并不那么好,就有了压力。”

马冬晗为此每天都不开心,一想到学习就有压力。班主任找到马冬晗,说她已经很优秀了,不要对成绩太苛求。大一上学期,马冬晗是班长,参加了各种活动,班主任的言外之意是能取得这样的学习成绩就很不错了。班主任的一席话让马冬晗表面上放平了心态,但是,她并不打算放弃争先。

这时,妹妹马冬昕的法宝“周计划表”起到了扭转乾坤的作用。

大一上学期,马冬晗围着自习室转,妹妹马冬昕“更恐怖,可以说不眠不休”。马冬晗笑着说:“她跟打了鸡血似的。”

在妹妹眼里,姐姐马冬晗是稳和淡定,“打乒乓球比赛时,即使姐姐0比2落后,我在场上也不用为她担心,她有能力把比分打成3比2。”对于姐姐大一上学期学习“落后”的悲剧,马冬昕同样对姐姐有信心。“反倒是姐姐担心我多一点,我打比赛不是3比0取胜,就是0比3败北。”在姐姐眼里,“闯”贯穿于妹妹学习、生活的方方面面。

从小学到进入大学前,马冬昕的学习成绩一波三折,她进高中时曾是全年级第二名,把姐姐甩在了身后,但她也考过50名、150名,“只要情绪到位,她就能考得好,好得没有上限。”马冬晗说。在学习中,马冬昕需要动力,只要动力明确,她就能爆发能量,“我姐姐是跑马拉松的,而我是百米冲刺型的,到了大学,我更适应了。”

马冬昕喜欢新挑战。大学之前的学习更多的是巩固知识,她的劲头忽高忽低。到了大学,“每一个学期都是一个百米冲刺,我一头就栽进了书本。”刚进清华大学化学系时,马冬昕与姐姐的处境完全不同,她所在班级的同学都是保送生,而她的排名算是中等,“我承认这个事实,但没有多大压力。跟着他们一起学习我就很开心,我相信能追上去。”

不同的新课程在大学扑面而来,正合马冬昕的特点。为了管理好学习生活时间,她提前一周把下一周的计划表做出来。一周的计划表是一张A4纸,上面是从周一至周日各个时间段的学习生活安排。她每天6点钟起床,按照计划一直学习到凌晨一点,“我经常是一宿不睡,一点也不觉着累,第二天照样上课。”为了不影响宿舍同学休息,马冬昕常在走廊学习。

除了安排学习、生活时间,每一天,马冬昕都要总结“计划完成情况”、“学习情况”、“社会工作”、“体育锻炼”、“生活状态”、“修养品行”和“一天总结”。“其实,计划表并不重要,重要的是执行。”姐姐马冬晗解释。在一张周计划表中,记者多次看到“加油”这样自我鼓励的词,这些“加油”背后需要多么大的毅力来支撑!马冬昕正是凭借这份毅力,大一上学期就赶上了其他同学,大学三年的学习成绩在化学系排名第一。

从大一下学期起,马冬晗也做起了计划表,安排自己的学习生活。

升旗也完美

姐妹俩不仅学习成绩第一,马冬晗是精仪系有史以来第一位学生会女主席,马冬昕则是班长、系学生会学习部长、校学生会副主席……这对姐妹做任何事情都冲着最好,为什么?马冬昕道出了除了毅力之外她们俩另一个共同点——追求完美。

大一下学期,姐妹俩加入了清华大学国旗仪仗队,这支队伍是清一色的“女兵”。迎接2011年清华大学百年校庆,姐妹俩接到了担任升旗手的任务,“姐姐拉钢丝绳,我甩旗,还要把旗子往上送。我们俩下了军令状,要一秒不差地把国旗送到旗杆顶端。”马冬昕说。

平日的升旗都是在主楼前,清华大学百年校庆运动会在东大操场举行,“东大操场的旗杆用的是钢丝绳,年头久了,有的地方打结拉不直,出现过升旗不太顺利的情况。”马冬昕说。

理工科出身的她们觉得这个问题可以通过技术来解决,“姐姐是学精仪的,想办法在旗杆的下方安一个滑轮。对了,你为什么没想着把钢丝换成绳子?”马冬昕侧头问姐姐。“换成绳子当然简单,但是更麻烦。”“用直升机呗。”原来,马冬昕的问题是给姐姐下的一个套。姐姐似乎习惯了妹妹的顽皮,对记者说:“当时,我到金工车间找了师傅,在旗杆下安滑轮,这样,钢丝绳的两端就不会缠在一块了。”

另一个问题是:如何在国歌停下来的那一刻把国旗送到旗杆顶。这个问题由马冬昕来解决,“我俩找到一个巧办法,把钢丝绳分成五段,每一段都用胶布粘上,做上很小的标记,这样就能判断时间了。”

为了能顺利完成任务,每天早上,姐妹俩都要到东大操场踢正步,“升旗前我们俩要围着操场走上大半圈,我们的步子要练到是由一个模子刻出来的。”马冬昕说。每次踢正步,姐妹俩都吸引了不少观众,其中不乏“粉丝”。“刚开始有点不习惯,后来就见怪不怪了。”她们还做了无数次48秒升降旗练习,白手套被钢丝绳磨破,手指也磨出了水泡,双腿更是站到抽筋,“百年校庆的那一天,我们完美地把国旗升到了旗杆顶端。”马冬昕说。

马冬昕在大一时就决定了在清华大学直博,近几年化学系毕业生第一名大多选择出国读哈佛、普林斯顿等名校。她选择在国内读博,不但源于相信清华也能培养出世界一流的研究生,更与自己的梦想有关——做与国防相关的科研,“我喜欢大家一起做特别重要的事的感觉。我不在乎这个过程中我是不是总设计师,只要能融入到特别大的事业中就满足了。”

大学生活没有遗憾

“除了学习和社会活动,你们的业余时间怎么打发?”记者问。

“我们逛街,但更多的时候,我们俩打球。”马冬昕说。

谈到打乒乓球,这可算得上马冬晗和马冬昕的又一个传说。高二之前,她们俩从没摸过乒乓球,一次通过电视观看世界乒乓球锦标赛,姐妹俩被乒乓球吸引住了,便请曾玩过乒乓球的妈妈陪练,“我们平日没什么时间玩,不过半年后,妈妈就不是我们的对手了。”

虽然高中的学习课程紧张,姐妹俩也没有放弃打乒乓球,“妈妈经常说:‘要做就做好,不要半途而废。’”这便是姐妹俩创造传说的另一个法宝。

到了清华,姐妹俩的乒乓球球技也突飞猛进,大三时,姐姐打进了清华大学2011年乒乓球单项赛女子前四名。马冬晗笑着说:“其实,妹妹的球技与我差不多,只是她比较悲催,经常在比赛的第一二轮就遇到了强劲对手,提前出局。”

平时,马冬晗和马冬昕在一块儿打球,每当学习新的球技,马冬晗总是取胜多,“我学会的球技会变形,一旦姐姐学好了新技术,她就很稳,无敌了。”打了那么多场比赛,她们俩从来没有交锋过,“我俩本可以在半决赛过招,那时的比赛肯定很好看……”没等马冬昕说完,马冬晗抢过话语说:“我俩都了解对方的球技,场上的比赛肯定有很多个来回。”

没在乒乓球比赛中过招,她俩并不认为这是大学四年的遗憾。“我的大学生活没有遗憾,前不久,作为化学系女子排球队队长,我们获得了乙组冠军。要是没有获得冠军,我就有遗憾了。”马冬昕说。

马冬晗和马冬昕两人擅长乒乓球、散打、中长跑等,她们大学四年最大的希望是能够获得一次团队的冠军。她们在各自所在的系组织起女子排球队、羽毛球队……至今,马冬晗还没有带领任何一支球队获得过冠军,“最好的成绩是羽毛球队甲组第四名。”马冬晗把实现这个目标列入了研究生计划。

特等奖学金公开答辩会的当天晚上,当马冬晗回到宿舍时,发现人人网上有很多人申请加她为好友,“我没有设置隐私,马冬昕设了,所以我的好友一下子爆涨。”在人人网上,姐姐马冬晗有近5000的好友,妹妹马冬昕的好友也近3000人。

操心表妹篇7

张大姐,其实有一个完整而逗人喜欢的名字:张小妹。

过去,由于父母是本本分分的庄稼人,文化不高,当时又无现代人起名改姓都要带上诸如“莎”、“丽”、“丝”之类的洋味意识。因为她排名最小,所以就爽性给她起了个“小妹”奶名。到了上学那年,小妹的母亲带着她去学校报名上学,老师问叫什么名,母亲一时答不上来叫什么,就说叫小妹,老师就在名的前面加了张姓,就把她叫成了张小妹。

张小妹的名字从小到大,从农村到她中专毕业再到幼儿园工作,一直都这么叫着喊着,谁也无意去分析推敲。

因为小妹人长得小巧玲珑,活泼可爱,又有几分姿色,无论男女老幼都把她叫“小妹”,她也乐意人们这样叫她。在她看来,叫她“小妹”说明她青春永驻,活泼可爱,永远年轻。

就在两个月前,她跟着已是长河县城乡规划建设局副局长的丈夫王兴新一同与同事们外出就餐时,大伙还都叫她“小妹”、“小妹”。

甚至有人还借用《九妹》歌词逗她: “小妹,小妹,可爱的妹妹。”

“小妹、小妹、好想的妹妹……”

还有些人说了不少只让小妹听,丝毫不能让王副局长听的调皮话。

有人见她随时跟在丈夫后边,就说她是来监督丈夫的,是怕王副“浑水落了外人田”。还有人私下议论说:王副怕老婆,是“气(妻)管严”,家庭纪委书记随时跟在身边。

还有的人干脆给她起了个外号叫“跟屁虫”。意思是她随时都跟丈夫出入一些公共场所,像棵小尾巴,拽也拽不掉。

只要高兴,玩得开心,过得舒坦,不管别人说什么,她都无所谓。

半月前,丈夫总算治好了“副科病”,走马上任当上了建设局的局长。一下子找上门来走访慰问、看望结交、汇报请示的人就多了起来。

王局长原先的一些熟人来家访,见了局长夫人自然还是叫 “小妹”。

后来,县城进行城市绿化、美化、亮化工程,来了不少参加竞标的外地经理、老板。尽管工程是进行公开招投标,但个别情况下,出现些猫腻也是常有的事。所以这些老板、经理们都纷纷前往王局长家拜访,先拉拉关系,都希望在城镇工程建设中让王局长给些关照。

到了局长家,接待客人的当然是张小妹。这些人见了她口却难开,因为他们哪能将局长夫人叫“小妹”。当时的场景确实有些尴尬。

搞尖端科技,搞学术研究,可能要难倒这几个经理、老板,搞点地下外交,拉关系走后门,可是他们的专长。

第一次上门口难开,只是讲“碰”话,第二次上门,他们便改了口,把张小妹叫成了“张大姐”。并且,总是大姐长大姐短的,把个现场的气氛烘托得热闹非凡。

当地工程老板最初听到叫“张大姐”还不以为然,可看到外来客把个局长夫人哄得团团转,感到形势不妙。因为他们怕王局长被夫人的枕边风吹昏头脑,迷失了方向,把好处都给了外来户。情急之下,不管三七二十一,一个个都改口把“张小妹”叫成“张大姐”,下决心把小妹拉到自己这一边。

一天,基建老板赵亮为改口叫大姐,还专门设宴款待局长和夫人。酒足饭饱后,又打着酒嗝说:“王、王、王局长是我们的好领导!张大姐是我们多、多、多年交往的好姐姐。我们遇到了问题和困难,王局长的胳膊只会往里拐。姐、姐姐你说合不合?”张小妹应声“合、合、合。”王局长顺口也应付着说:“当然,当然。”

起初,张小妹对于几个外地人叫她张大姐并没有什么特别的反应。但后来连平时与她经常说笑逗乐的一些人都叫她“大姐”时,她感到了问题的严重性。好长一段时间,心事重重。

夜深人静,月明星稀,张小妹总是难以入睡。她在想,是否自己到了中年,老了,丑了。

白天,她时常一个人想问题发呆。对着镜子看了又看,比了又比,感觉自己并无太大的变化。找不到答案,吃什么,什么无味,看什么都觉得什么不顺眼,心烦意乱,坐立不安。

想了几天几夜,横竖左右都想不通,心中就像吃下二斤重的秤砣总是沉甸甸的。

一天晚上,小妹埋藏在心底里多日难以启齿的话还是对丈夫开了口:“我是不是人长丑了,老了。”“个个都看我的笑话,本来我个子又小,年纪也才30出头,连比我大几十岁的老板都叫我大姐,欺负人。”

王局长笑了起来。他一笑妻子多心;二笑妻子单纯。他说:“你呀!你呀!真笨。像这样低级的问题你都不能理解,要是今后比这复杂的事出现,那你肯定要去跳黄河。”

后来解释说,人们管你“小妹”叫“大姐”,都是各有目的,是在走曲线外交之道。同时还安慰她:“放心,你风采依旧,人未老,风韵存。还是咱的小靓妹。”小妹听后激动地说:“这还差不多,只要不是我真的老了,丑了,叫什么都行。”

此后,无论谁叫她“大姐”,张小妹都不恼、不气。谁要是不叫她大姐,她倒觉得不习惯。

“张大姐”心中的疙瘩才解去了没多久,转眼又是三年,一个更大的疙瘩又结上了心头。

王局长走马上任三年来,该县为加快城镇化进程步伐,年年对县乡集镇进行改造。真是大工程不断,小项目连连。加上王局长对工作很投入,办事又认真,大小项目都是直接过问,所以一时间,县政府分管领导说他业务能力强,办事果断,威信高,魄力在。建设系统的人则私下说:王局长“独断专行,办事不民主,感情用事无原则。”但是说归说,王局长成了本县的大红人。大小老板自然把王兴新当成了说一不二的掌权人。大事小事,有事无事,随时都围着王局长转。

俗话说:天有不测风云,人有旦夕祸福。正当王兴新春风得意,左右逢源,如鱼得水时,他年过70的父亲王大兴突然生病一命呜呼。人死下地,全家人悲痛不已。料理老人后事,最操心、最忙的要数张小妹。因为她操办这样的大事还是头一回。她总是在丈夫面前说“怎么办?”“怎么办?”她怕无人帮忙,担心丧事办得不周全。拿不准包席要包多少桌,多了怕无人来吃,少了又怕不够用。王局长则大大咧咧地安慰妻子:“别担心,有我在,什么都好办。”

果真,不出局长所料,得知消息后,平时围在王局长身边转的那些人自是奋勇当先,到局长家忙前忙后,借机表现表现。平时与王兴新来往不多,但又想巴结他的人更是逮着机会,找上门来帮着做事。有力出力,有物出物,有人出人,有钱出钱。基建老板赵亮拉来了一车钢管和材料,一车民工,帮着及时搭好了祭祀棚。

颇有头脑的“小诸葛”张老板和“孙悟空老表”陈老板,则是私下找到张小妹,一人放下一个纸袋,留下一句话:“局长老父辞世,如同我们本人父母去世一样的悲哀,只是时下不便出头露面,每人送上5000元,不成敬意,望大姐全家节哀保重。”“张大姐”连忙点头称谢说:“谢谢,谢谢,我张小妹领了这份情,会让老王关照你们的”。

类似张、陈老板这样不露山不显水来看望的,张大姐就接待了好几波。随着来人的增多,她心中的疑惑消失了。

出殡那天,大车、小车、农用车、拖拉机来了近百辆,大大小小的老板、经理送来了一百多个花圈。原定下的包席60桌,增到了100多桌。没有饭菜,几个老板主动带客人到另外的餐馆去就餐。为局长大人家解了一时之难。

经过这次实践,张小妹真真切切地相信,丈夫所说的话是真的,有他在,什么事都好办。

公公的丧事办得比张小妹原来想象的还要排场,还要周全、顺当。这是特别欣慰的,但让她纳闷的是,为什么好多人没有请到,却会主动就来呢?不少人未请帮忙,怎会那样主动积极呢?

事隔没多久,全县上下掀起了“廉政为根,清风为本”的学习活动。虽然王兴新属于乡科级,但在县份上,同样列为学习提高的对象,要求不仅要参加学习,还要写出心得体会。

按理说,写心得就写心得,写完心得照样当他的局长。但在王兴新写心得的过程中,张小妹遭遇了一场虚惊。原因是在学习过程中,有一星期的封闭时间,平时王兴新就不喜欢读书看报,学习结束,人人都交了心得走人回家,唯有他的心得没过关。

这次学习,不是闹着玩的,没有过关,只能留下继续写他的心得。一直写到过关为止。

心得一写就是两天。见其他的领导都纷纷回家,左等右等还是不见老公的踪影,这下可急坏了张小妹,找人一打听,才知老王还在搞封闭,全家人急得像热锅上的蚂蚁,乱作一团,没有了主意。

正当全家人焦急万分之时,王兴新又屁颠屁颠地回到了家中,全家人一时激动得热泪盈眶。

张小妹根本就抑制不住内心的激动,见老公一进家门,一个箭步冲上前,紧紧地抱住丈夫,大声地哭泣起来,一只手边打着丈夫的后背边说:“你这死老头子,你现在才回来,你知不知道我们有多担心,一旦家中没有了你,那我们全家人怎么活啊?”

王兴新和家人左劝右劝才算把她哄歇了,但她要求说:“你要答应我,从现在起再也不准离开我们。”王局长当然是满口答应“不离开,不离开。”

没过多久,让张小妹烦心的事又发生了。

王兴新在学习期间经过了一场心惊肉跳的考验。他十分清楚,封闭学习过程中,因有人举报他有受贿的事,名曰留下写心得,实则是组织要求他把问题说明白。回家后一直还为此事闷闷不乐、提心吊胆。

恰巧,他连续收到几条信息。

一条是这样说的:

“廉政为根,清风为本,学法以正,遵法以诚。明法一生,尚法以恒。白天不收违纪钱,晚上睡觉香又甜。”

过了两天,王兴新又收到一条信息:“松竹梅,岁寒三友,做人重节声自远。清正廉,为官崇德品自高。”

王兴新看到信息,焦急万分。俗话说:骡马不打自己惊。他以为,这些信息是专门发给他的,是针对他的问题而来的。从此,他白天孤言寡语,胃口不开,饭量减少。晚上思前想后,翻来覆去,彻夜难眠。

几天下来,人老了许多。张小妹见状想问个究竟,王兴新总是说“没什么。”然后一个人独自喝闷酒。

可是让张小妹万万没有想到的是,王兴新因心理紧张,过于忧虑,一气之下死于非命。

这下可急坏了张小妹。家人不知王兴新的死因,上级组织也觉得莫名其妙,好端端一个局长,为何突然就死了呢?

于是,张小妹提出要求,由组织出面,通知公安,对其进行尸体检验。

尸检报告称:“死者系过分忧郁导致心肌梗塞窒息,属正常自然死亡。”

结论一下,一切怀疑、猜想、议论都烟消云散。张小妹只能含着泪水操办起夫君的后事来。凭借第一次的经验,她大胆地定下了100桌酒席。同时还与酒店老板商定,预备20桌。

腊月十四日下午一时,是王兴新出殡的日子。按常理,所请客人上午十一点是要来就餐的,但到了十二点,张小妹所包的酒席,只坐了一半的客人。并且,基本都是些自家亲戚或是老王和小妹单位里的同事。还有五十多桌空着,一直到了下午也无人问津,把个张小妹急得团团转。左等右等还是不见客人的踪影,所以出殡的时间拖到了下午二点多。

出殡时的情景,更叫张小妹无法想通。花圈寥寥无几,送行的人稀稀疏疏,大车、小车、拖拉机首尾相接的大排场景观根本没有。平时常来张小妹家的赵亮等人,以及“小诸葛”张老板,“孙悟空老表”陈老板等人自从王兴新去世就没来露个面,更谈不上帮忙做事。

送葬的队伍小了,但站在路旁看热闹的人多了,不时还有人在议论:“人哪!人哪!就是这样。”

操心表妹篇8

孝敬老人是天经地义的事情

1988年,邵圭妹和丈夫齐光远刚结婚,婆婆丰国媛就患了类风湿。第二年老人病情恶化。四肢瘫痪卧床不起。老人的3个儿子都在煤矿上班,早出晚归,并且都住在离城里很远的矿上。很早就失去双亲的邵圭妹把婆婆视作自己的母亲,一直想着好好孝敬老人。邵圭妹和丈夫义不容辞地担当起了照顾老人的责任,主动和老人住在了一起。每天一大早,邵圭妹起床后的第一件事情就是看看婆婆有没有醒,然后开始做家务。等到婆婆醒来,她就帮婆婆穿衣、洗脸,喂婆婆吃早饭,等婆婆吃饱后自己才吃。由于婆婆四肢瘫痪,大小便、洗澡都要人抱着,而随着病情的加重,婆婆的身体控制能力也每况愈下,每天晚上两三个小时老人就要上一次厕所。为了更好地照顾婆婆,她把婆婆搬到自己的房间一起住。可几个月下来,老人的病情仍不见好转。虽然家里经济条件并不好。但是善良的邵圭妹心里着急却不敢在婆婆面前有半点表现。她尽量做到不给婆婆带来压力。为了方便照顾老人,邵圭妹考虑再三还是辞去了家属工的工作,并把自己的床搬到了婆婆的床边,为的就是方便照顾婆婆。婆婆年轻的时候当过一段时间老师,平时十分喜欢看书。由于婆婆瘫痪在床,看书实在不方便,为了帮助婆婆消解烦闷,邵圭妹一有时间就拿着书报坐在老人旁边,托着书给她看。

功夫不负有心人。在邵圭妹无微不至的照顾下,78岁的丰国媛不但病情得到了有效控制,精神也十分好。她一见到笔者,就不停地夸赞儿媳。

在乐平市安平南路居住的七八年间,邵圭妹除了买菜,极少外出,很少和邻居打交道。但是一提起邵圭妹,街坊们都赞不绝口。

“我所做的一切都是为人儿媳所应该做的”

邵圭妹每天除了要照顾婆婆的生活,还有繁重的家务要干。每逢天气变化的时候,她还要时刻关注婆婆的病情,随时准备给婆婆敷药按摩。20多年来,她天天如此。笔者问她这么多年来就没有一句怨言吗?邵圭妹平静地回答:“没有什么啊,我觉得是应该的,婆婆也是自己的亲人呀!”

笔者看到,尽管过度操劳使邵圭妹显得比实际年龄要苍老许多,但是在她脸上却看不到埋怨、委屈。她脸上始终带着淳朴、乐观的笑容。邵圭妹对笔者说:“我真的没有什么可写的,我所做的一切都是为人儿媳所应该做的,很平常……”

一个普通的家庭妇女,用自己最美好的时光来照顾患病在床的婆婆,平凡外表下是一颗充满爱的心灵。邵圭妹20年如一日的默默无闻的孝心,是对中华美德最好的诠释。

上一篇:九妹范文 下一篇:庆国庆的手抄报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