思乡的古诗词范文

时间:2023-10-30 22:01:54

思乡的古诗词

思乡的古诗词篇1

关键词:小学语文;古诗词;人文素养;人文教育

语文是人类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实用性与人文性的统一是语文课的重要特点。中国是一个具有渊远诗词文化的王国,许多古诗词用简明的语言表现出了深刻的含义,而且古诗词富有哲理性,语言优美生动,节奏明快上口,是对儿童进行启蒙教育的最好选择,它除了能够提高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还能够对学生进行人文精神的培养。因此,有效利用古诗词资源是对学生进行人文教育的关键。人文是指人类在进化过程中所产生的各种文化现象,它包括落后的和先进的文明。而我们口中所说的人文素养是指先进的人类文明,它可以促进人类的发展,具有科学健康的价值观。中国的传统文化以人为核心,将天地万物和人合为一体来共同建造一个文明的世界。随着时代的变迁渐渐提出了“以人为本”的思想理念,反对人性压迫,追求人人自由平等的观念。而人文教育就是随着以人为本的思想理念慢慢发展的,它尊重人与人之间的平等,追求身心的健康发展。

一、通过学习古诗词的意境培养学生的人文精神

古诗词中所蕴藏的情感是丰富多彩的,而作者在表现这种情感时都处于不同的场景,这就需要学生从中感受作者在写作时的创作意境,体验诗人的所思所想所感。例如,在学白的《静夜思》时,他只通过短短的二十字就将自己的思乡之情表达出来,并且描绘了一幅独自在月光下思乡的情境,而以这样一种情境来表现思乡之情是恰如其分的。另外,教师在对学生进行古诗词的教学时,也不能够局限学生的思维,应该让学生自己理解其中的含义,自己构思其中的场景,从而提高自己的情怀。

二、通过理解古诗词的内涵对学生进行人文教育

古诗词中不仅描绘了深远的意境,还表现了诗人内心的情感,以及诗人所处的环境。教师在对学生进行古诗词的教学时,要善于利用诗人所处的环境引导学生理解诗中的含义。例如,当诗词中表现的是诗人的爱国情怀,就可以判断当时是处于一个动乱的时代,诗人忧国忧民,愿意为国家贡献自己的力量。在学习这样的诗词时也可以让学生产生共鸣,培养学生的爱国精神。例如,当诗词中表现的是思乡之情时,就可以想象诗人远离家乡在外拼搏时的艰辛,以及想要回到家乡的迫切渴望。通过情境的想象,可以很容易地理解诗中的含义,影响学生心中的情感意识,加强学习效果,使学生在潜移默化中得到人文教育。

三、通过朗读诗词对学生进行人文教育

朗读和背诵是进行语文学习的一个重要方法,只有深刻地记忆和反复地熟悉才能够真正理解其内容。学生在反复的朗读和背诵中,能够加深记忆,可以感受到作者当时的情感。教材中进行教学所选取的古诗词节奏感比较强,适合背诵。教师在让学生学习古诗词之前,首先要对其进行平仄的划分,让学生在朗读的时候知道其中的技巧。同时,帮助学生理解诗词的含义,在不断的朗读和背诵中提升学生的人文意识。

四、利用诗词鉴赏培养学生的人文素养

能够对陌生的古诗词进行鉴赏,已经是小学阶段较高层次的学习能力了。这需要学生有大量的诗词积累与较强的理解能力,才能做到对陌生古诗词进行鉴赏。要使学生学会鉴赏古诗词,首先要让学生知道古诗词的意象,意象是古诗词的灵魂,是古诗词的主旨。然后要让学生了解古诗词所要表达的思想感情。因此,教师在教学时,首先要让学生抓住古诗词的意象,然后展开分析,就会变得简单明了很多。

总之,古诗词是中华民族几千年文化所流传下来的精髓,对小学生进行古诗词教育有着深刻的意义。教师在进行古诗词教学时,应合理设计教学环节,从古诗词的含义、意境、诗人的处境出发对学生进行人文教育,引导学生对其进行反复朗读背诵来加深记忆,借以不断传承中华文明,使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做一个具有人文素养的人。

参考文献:

[1]徐芳英.诵读古诗词是抚慰学生心灵的一剂良药[J].科学大众:科学教育,2012(11).

[2]金妍.让古诗词的魅力之光在心灵闪耀:如何培养小学生对古诗词的兴趣[J].读与写:教育教学刊,2010(1).

思乡的古诗词篇2

孔子曰:“诗可以兴,可以观,可以群,可以怨”,说的是诗歌涵盖了审美、教育、娱乐、抒情等多种功能。

怀着一腔乡愁在古诗词长廊中徜徉,去寻找,去品味,就能走进一个寄情山水的大美世界,走进一个陶冶情操的精神家园。因此,当我们恣意于植根在五千年文化的乡愁的吟咏,同时也走进了现代担当的激情天地。在古典文化沃土上寻觅撷,收获现代思想营养的新绿。

一缕乡愁寄山水,万水千山总是情。乡愁因古诗词的点燃流光溢彩,古诗词因乡愁的植入更加隽永悠长。

以我观物,则万物皆着我之色彩。历代诗人将情感系于山水,山山水水皆有情。

不断在路上,奔波的诗人笔下更集结着梦牵魂绕的乡愁。“日暮乡关何处是,烟波江上使人愁。”漂流在外的游子,落日西下,思乡之情油然而生:山那么高,水那么长,哪里才是朝思暮想的家乡。浩浩长江,袅袅烟波更添离情别绪,唐代诗人崔颢在黄鹤楼上发出的叹息,成为登高思乡最典型的咏叹。透着些许豪迈,却难掩乡愁缠绵。

对比之下,李白的“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则成为对乡愁的最感人的排遣。虽然直白如话,却是离情万种。彼情彼景,见一个孤独的游子背手向月,早把千万种对家乡亲人的思念写在脸上,留在天地间,乡愁难忘啊!

思乡之情如此之切,又有了柳宗元笔下的“海畔尖山似剑,秋来处处割愁肠。若为化得身千亿,散上峰头望故乡”。是什么样的思乡之情,直教诗人恨不得将千山万峰化作千万个眺望家乡的身躯,站在峰头一起凝望故乡。唯有情之切,才会张开想象的翅膀;唯有爱之深,一腔乡愁才化作千古佳句。

这样的乡愁牵着你,引着你,一程程,一步步,山山水水入诗来:“仍怜故乡水,万里送行舟。”乡愁伴着流水;“春风又绿江南岸,明月何时照我还。”乡愁结花月。山水承载着乡愁,乡愁赋予古诗词以魂魄。

寄情山水,寓情于景,山水就与人互动起来,诸多拟人了的物,就有了感彩,透出浓浓的乡愁:“一水护田将绿绕,两山排闼送青来。”家乡的水是如此多情,挽起手臂守护着农夫辛勤插下的秧苗;家乡的山又是那样殷勤,一直推开你的柴门,把一片翠绿送到眼前。

思乡的古诗词篇3

思乡怀人诗词可以分为以下几类:羁旅愁思、思亲念友、边关思乡、闺中怀人。

一、鉴赏示列

1、思念亲人。例如:岑参《逢入京使》故园东望路漫漫,双袖龙钟泪不干。马上相逢无纸笔,凭君传语报平安。

这是一首七绝。第一句写眼前的实景,离开长安已经好多天了,回头一望,只觉长路漫漫,烟尘蔽天。第二句形象地描绘了诗人对长安亲人无限眷念的深情神态。三四句一方面表现了诗人对亲人、故园眷念的亲情,又写出了诗人“功名只向马上取”的雄心和开阔豪放的胸襟。

2、思念故乡。例如:王维《杂诗》:君自故乡来,应知故乡事。来时绮窗前,寒梅著花未?

[内容]这是两首五言古诗。第一首诗从家住孟津的女方落笔,她见有船从江南来,便急不可耐地问船家,是否捎来了漂泊在江南的人的信。写女方对男方的思念。第二首诗从在江南的男方立言,他见到孟津有人来,急问自己家中窗前的梅花开了没有。这是写男方对女方的思念,也是漂泊在外的人对故乡的思念。

3、羁旅愁思。例如:张继《枫桥夜泊》,月落乌啼霜满天,江枫渔火对愁眠。姑苏城外寒山寺,夜半钟声到客船。

内容]这是一首七绝。凉秋夜半,霜气逼人,月亮下去了,耳听几声乌鸦的惊叫,眼看江岸的丹枫和江中的渔火,船中的旅客不禁惹起了乡愁,久久不能成眠。而寒山寺的半夜钟声,又远远来叩旅人的心扉。这首诗描写了水乡秋夜的幽寂清冷的环境,抒发了羁旅者的孤孑清寥的感受和萦绕在心头的缕缕乡愁。

4、边关思乡柳中庸《征人怨》,岁岁金河复玉关,朝朝马策与刀环。三春白雪归青冢,万里黄河绕黑山。

[内容]这是一首七绝。前两句作者写道:年复一年,东西奔波,往来边城;日复一日,跃马横马,征战不休。自然地透出单调困苦、不尽无穷的怨情。后两句写征戍之地的寒苦与荒凉,写征人转战跋涉的遥远与苦辛。这首诗一方面以“岁岁”与“朝朝”写出怨苦无时不有,又以“青冢”、“黄河”、“黑山”表现出怨若无处不在。

二、鉴赏思乡怀人诗词歌中的意象

在中国古代诗歌中,诗人常用一些特定的事物来表达主题思想及感情,这些事物在漫长的历史进程中诗人赋予了某种特定的内涵。分析古代诗歌可以从这些事物的特有内涵人手:

1、对月思亲――引发离愁别绪,思乡之愁。“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唐・李白《静夜思》)――望月思乡异常感伤。

“小楼昨夜又东风,故国不堪回首月明中。”(南唐・李煜《虞美人》)――望月思故国,表现了亡国之君特有的伤痛。

“碛(沙漠)里征人三十万,一时回首月中看。”(唐・李益《从军北征》)――茫茫沙漠中几十万战士一时间都抬头望着东升的月亮,抑制不住悲苦的思乡之情。

2、杜鹃鸟――凄凉哀伤的象征:古诗中的杜鹃是凄凉、哀伤的象征。李白《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杨花落尽子规啼,闻道龙标过五溪。我寄愁心与明月,随风直到夜郎西。”子规鸟即杜鹃鸟。起句写即目之景,在萧瑟悲凉的自然景物中寄寓离别感伤之情。

思乡的古诗词篇4

一、掌握方法,品出诗意

1.抓住关键词句。大部分诗词,它的内容是围绕一个词或一句话展开的,这就是诗中的重点词句,这些词句往往是诗人思想感情的一个集中点或是全诗内容所围绕的一个中心,抓住重点词句有利于理清全诗的思路及诗人所要表现的思想。在教学中,必须重视找重点词句的方法,并将它作为分析的切入口或“破译”诗意的重点。如李白的《春夜洛城闻笛》,“折柳”的寓意是“惜别怀远”,而诗歌的主旨正是思乡之情,这种思乡之情正是从听到“折柳”曲的笛声中引起的。可见“折柳”是全诗的关键。由此可知,教学时抓住重点词句,领悟诗意就会显得得心应手。

2.把握诗词分类。不同类别的诗歌在表情达意、节奏韵律等方面各有特点,按内容,可分为山水田园诗(写景诗)、咏物诗、边塞诗、咏怀诗、咏史诗等。按表达方式,可分为叙事诗、抒情诗、哲理诗。按格律,可分为古体诗、近体诗。如了解了王维是山水田园诗代表人物之一,学生才会对王维的诗作《山居秋瞑》,描述山间清幽美景、山村淳朴民风、乡间勤劳百姓有更深的了解,从而感受诗人心中理想的社会境界,体会王维“诗中有画,画中有诗”的特点。再如于谦的《石灰吟》这首咏物诗通过吟咏石灰,表达自己为国尽忠,不怕牺牲的意愿和坚守高洁情操的决心,咏石灰就是在歌咏自己光明磊落的襟怀和崇高清白的人格。 把握诗词分类,了解其中的一些代表人物,掌握诗词必要的知识,有助于学生消除在古诗词学习中的一些隔阂。

3.了解诗人风格。由于作家的生活经历、感情气质、艺术素养等各不相同,因而在创作中表现出各自独特的格调、气派和趣味,这就形成了作品的不同风格。如孟浩然诗风的语淡味重、恬静浑健,王维诗风的恬淡生动,李白诗风的飘逸洒脱,杜甫诗风的沉郁顿挫,白居易诗风的平白清新,欧阳修词风的清丽明媚,范仲淹词风的苍凉悲壮,苏轼的旷达豪迈,柳永词风的缠绵悱恻,李清照词风的婉约凄切等等。教师应引导学生通过积累和鉴赏练习,归纳出各个作家的风格。了解了诗人的风格,才有利于把握他们在诗词中表达的思想情感。

4.把握语言特点。语言是诗歌的载体,语言特点有清新、平淡、绚丽、明快、含蓄、简洁等。如赏析《春怨》,“打起黄莺儿,莫教枝上啼。啼时惊妾梦,不得到辽西。”此诗语言特点是清新自然,口语化。“黄莺儿”是儿化音,显出女子的纯真娇憨。“啼时惊妾梦,不得到辽西”用质朴的语言表明打黄莺是因为它惊扰了自己思念丈夫的美梦,这样非常自然地表现了女子对丈夫的思念之情。可见,分析语言是进行文学鉴赏的重要环节,只有准确地理解了作品的语言,才有可能对其进行更进一步的评价和鉴赏。

5.明确表现手法。诗词的形象性与抒情性要借助各种艺术手法来表现,我们要了解一些常见的艺术手法。诗词中主要运用叙述、描述、议论、抒情四种表达方式,这其中描写、抒情是考查的重点。描写方式有动静结合、虚实结合等的不同。诗歌的结构形式,常见的有首尾照应、层层深入、先景后情、过渡、铺垫、伏笔等。主要的修辞手法有对偶、比喻、拟人、借代、夸张、反复、象征等。其他写作技巧包括衬托、对比、渲染、运用典故、卒章显志、欲扬先抑、联想想象等。

二、学以致用,挖掘诗情

1.利用教材主旨穿插诗词教学。在教学七年级语文上册《散步》这一亲情单元里面,我设置了有关“亲情”的仿句练习,让学生引用诗句来表现亲情,如“亲情是李商隐‘相见时难别亦难,东风无力百花残’的悲哀,亲情是曹植‘本是同根生,相煎何太急’的哭泣,亲情是木兰诗‘爷娘闻女来,出郭相扶将’的焦急,亲情是贺知章‘少小离家老大回,乡音无改鬓毛衰’的哀愁,亲情是苏轼‘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的想念,亲情是王冕‘慈母倚门情,游子行路苦’的惦记,亲情是王建‘今夜月明人尽望,不知秋思落谁家’的挂念,亲情是张籍‘洛阳城里见秋风,欲作家书意万重’的欲罢不能。”

2.针对学生习惯直接引用诗句的现状,让学生归纳运用古诗的其它方法进行比较赏析,以便更好的运用古诗。可让学生尝试通过截取诗中关键意象,转用古诗主旨,化用古诗意境等方式运用古诗。如很多同学擅长直接引用孟郊的《游子吟》中“慈母手中线,游子身上衣,临行密密缝,意恐迟迟归”来表现亲情。我们就可以引导学生化用古诗,如将之改为“不管我走到天涯还是海角,永远走不出的是母亲用爱的针线编织的叮咛;无论我是失意还是得意,永远不会忘怀的是行装上那密密的针脚。”相信学生经过比较,自然会清楚后一种运用更有创新意识,更有韵味。

3.归纳整理同一主题的诗词,另辟蹊径。如学了李白《渡荆门送别》,“仍怜故乡水,万里送行舟”;王维《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独在异乡为异客,每逢佳节倍思亲。遥知兄弟登高处,遍插茱萸少一人”;王之涣《凉州词》,“黄河远上白云间,一片孤城万仞山。羌笛何须怨杨柳,春风不度玉门关”等,整理出这一组以“思乡”为主题的诗句。可以要求学生以“思乡”为话题,化用这些诗句,写一段不少于100字的话。

4.充分利用天气、时节、时事等一切生活资源,运用古诗。如在阴雨连绵的日子里,我们可让学生用诗来诉说雨,如“雨的语言丰富多彩,它可以是内心的喜悦,滋润着杜甫的漫漫春夜;它可以是离人的眼泪,倾诉在韦庄孤寂的夜晚,徘徊在王昌龄送别友人失落的梦中。”

5.待到水到渠成之时,启发学生自己去创作诗文。可以开绝句佳诗赏析会、结诗社,进行研究性学习,为自己出诗集,办诗文报等。这样学生由背诗、赏诗、作诗,定会享受到美感体验和挥洒才思的愉悦和幸福。

思乡的古诗词篇5

第一,思念亲人类古诗词

岑参《逢入京使》故园东望路漫漫,双袖龙钟泪不干。马上相逢无纸笔,凭君传语报平安。这是一首七绝。第一句写眼前的实景,离开长安已经好多天了,回头一望,只觉长路漫漫,烟尘蔽天。第二句形象地描绘了诗人对长安亲人无限眷念的深情神态。三四句一方面表现了诗人对亲人、故园眷念的亲情,又写出了诗人“功名只向马上取”的雄心和开阔豪放的胸襟。

高适《塞上听吹笛》霜尽胡天牧马还,月明羌笛戍楼间。借问梅花何处落,风吹一夜满关山。这是一首七绝。第一二句写的是实景:胡天北地,冰雪消融,傍晚战士们赶着马群归来,天空洒下明白的清辉,这时,不知哪座戍楼吹起了羌笛,战士们思乡之情油然而生。三四句化用《梅花落》曲名的典故,梅花落曲在风吹之下,响遍关山,夜长曲悠,戍边战士思乡之情不尽。纵观全诗,虽然写了战士们的思乡之情,但这种思乡情绪并不低沉,而是乐观开朗、感而不伤的。

孟郊《归信吟》泪墨洒为书,将寄万里亲。书去魂亦去,兀然空一身。这是一首五言古诗。前两句写诗人一边洒泪,一边写信给远方的亲人;后两句写自己的魂也随着信一起回到万里之外的亲人身边。

苏轼《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丙辰中秋,欢饮达旦,大醉,作此篇。兼怀子由。明月几有时?把酒问青天。不知天上宫阕,今夕是何年。我欲乘风归去,又恐琼楼玉宇,高处不胜寒。起舞弄清影,何似在人间!转朱阁,低绮户,照无眠。不应有恨,何事长向别时圆!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这首词的词牌名为“水调歌头”。这首词的上阕主要抒发自己对政治的感慨。前四句点明饮酒赏月,赞美月夜,同时也暗含关心朝廷上情况的意思。后五句表面上是说回到天上宫阕,又怕受不住天上的寒冷,所以还不如在人间好,实际上是想回到朝廷中,又怕党争激烈,难以容身,因此还是奋发有为、做好一个地方官。下阕前三句过渡到思念兄弟之情的主题上。先用反诘的语气、埋怨的口吻向月亮发问,以抒发自己在月圆之夜却与兄弟不能团圆的遗憾之情;接着,又转为安慰的语气,既然月有圆缺,人有离合,自古皆然,那就没有什么悲伤的了,只要兄弟俩彼此珍重共赏中秋美好的月色就够了。下阕主要抒发思念兄弟之情。这首词的基调是积极乐观的。

第二,思念故乡类古诗词

王昌龄《芙蓉楼送辛渐》。寒雨连江夜入吴,平明送客楚山孤。洛阳亲友如相问,一片冰心在玉壶。 这是一首七绝。第一句以一幅水天相连、浩渺迷茫的吴江夜雨图渲染出离别的气氛,这气氛是暗淡的,但也是开阔的。第二句诗人望着辛渐北去的归舟,顿生孤寂之感。第三四句诗人托辛渐向洛阳亲友传达自己依然冰清玉洁、坚持操守的信念,表达了他对洛阳亲友的一片深情。

“少小离家老大回,乡音无改鬓毛衰。儿童相见不相识,笑问客从何处来。”“离别家乡岁月多,近来人事半消磨。唯有门前镜湖水,春风不改旧时波。”这是两首七绝。第一首诗抒写久客伤老之情。前两句概括写出数十年久客他乡的事实,暗寓自伤“老大”之情,也表达出自己恋恋不忘故乡之情。三四句通过儿童发问的戏剧性场面,抒发了自己的老迈衰颓与反主为宾的悲哀。第二首诗在叹息久客伤老之余,又不免发出人事无常的慨叹。最后两句借“湖波不改”越发深沉地感叹物是人非。

第三,羁旅愁思类古诗词

张继《枫桥夜泊》。月落乌啼霜满天,江枫渔火对愁眠。姑苏城外寒山寺,夜半钟声到客船。这是一首七绝。凉秋夜半,霜气逼人,月亮下去了,耳听几声乌鸦的惊叫,眼看江岸的丹枫和江中的渔火,船中的旅客不禁惹起了乡愁,久久不能成眠。而寒山寺的半夜钟声,又远远来叩旅人的心扉。这首诗描写了水乡秋夜的幽寂清冷的环境,抒发了羁旅者的孤孑清寥的感受和萦绕在心头的缕缕乡愁。

温庭筠《商山早行》。晨起动征铎,客行悲故乡。鸡声茅店月,人迹板桥霜。槲叶落山路,枳花明驿墙。因思杜陵梦,凫雁满回塘。这是一首五律。首联表现了“早行”的典型情景,抒写了出门在外的作者思念故乡的感情。颔联历来脍炙人口,诗人将六种典型景物组合在一起,构成山间早行特有的画面。颈联写刚上路时见到的景色。尾联写旅途的景色使诗人联想起了昨夜在梦中出现的故乡景色,从而将“早行”之景与“早行”之情完美地结合起来。

第四,边关思乡类古诗词

柳中庸《征人怨》。 岁岁金河复玉关,朝朝马策与刀环。三春白雪归青冢,万里黄河绕黑山。这是一首七绝。前两句作者写道:年复一年,东西奔波,往来边城;日复一日,跃马横马,征战不休。自然地透出单调困苦、不尽无穷的怨情。后两句写征戍之地的寒苦与荒凉,写征人转战跋涉的遥远与苦辛。这首诗一方面以“岁岁”与“朝朝”写出怨苦无时不有,又以“青冢”、“黄河”、“黑山”表现出怨若无处不在。

思乡的古诗词篇6

【中图分类号】G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0450-9889(2013)03A-

0078-01

语文课程标准提出“在语文学习过程中,培养爱国主义感情、社会主义道德品质,逐步形成积极的人生态度和正确的价值观,提高文化品位和审美情趣”,足见在语文教学中渗透德育的重要性。语文教师利用经典古诗文教学渗透德育,应是有效开展德育的重要途径。

一、挖掘经典古诗文中的品德因素

笔者通过对新课标的学习、感受,再对语文教材中选用的经典古诗文进行分析和研究,发现古诗文中蕴藏着大量的品德资源,如团结友爱、高尚情操、人生感悟等“活水”,如灵活运用,能有效地在课堂中渗透思想品德教育并使之产生实效。如教学《游子吟》一课时,笔者在学生们熟读成诵、理解词句的基础上,让学生感悟“谁言寸草心,报得三春晖。”这句话用的是什么修辞手法,该用什么样的语气读,学生深切体会到母爱的伟大和游子情感的真挚。笔者借此情境让学生回顾平时母亲如何对自己,提出问题:“我们该怎么感谢母亲?”学生有的说为母亲洗脚、捶背,有的说为母亲背诵歌颂母亲的名言,有的说为母亲唱《游子吟》。

教师要充分利用教材中的名言佳句激励学生,适时把握,给学生以点拨,让其从中感悟,得到熏陶。如“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突出伟大的民族气节;“生命诚可贵,爱情价更高,若为自由故,二者皆可抛”蕴含着崇高的追求;“不以物喜,不以己悲”表现了博大的情怀;“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展现了政治抱负,均能激励学生感悟,给学生以思考与启迪。这些千古佳句蕴含着丰富的思想品德内涵,笔者引导学生分析、品味,从中受到高尚人生观、价值观、道德观的感染和熏陶。

二、把经典古诗文融于综合实践中

“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光靠课堂教学渗透德育是有局限性的。为此教师应开展综合实践活动,让学生到生活中去感悟。例如,我校开展了“家乡风物配古诗”的活动,让学生从古诗描写的情境中寻找与家乡类似的风光美景,同时也可针对家乡的某一风景、事物、传说等来配古诗。如李白的《望庐山瀑布》――百丈飞瀑,贺知章的《咏柳》――花木之乡的河边垂柳等。通过家乡风物古诗配对活动,既能让学生理解古诗,提高应用古诗写作的能力,又能让学生移情于家乡的山水风光,激发他们爱国、爱家乡的感情。另外学校还开展了古诗故事会。故事是儿童喜闻乐见的一种形式,通过生动有趣的故事,揭示传统文化经典中的道理,学生听得进去,学得轻松,容易理解名言的含义,思想也得到了教育。我校教师还收集了一些作者的写作背景轶事,用故事的方式讲给大家听,丰富了古诗教育的趣味性。学校还开展了古诗配乐唱活动,把古诗谱曲吟唱出来,提高古诗的可读性、可记性、趣味性。清明节我校祭扫烈士墓之日新增了烈士墓前献诗环节,有学生用诗讴歌了先烈的豪言壮志:“为有牺牲多壮志,敢叫日月换新天,壮心未与年俱老,死去犹能作鬼雄”,“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有的表达了哀思:“清明时节雨纷纷,路上行人欲断魂。”“六一”晚会,我校八百多名师生大声诵读中华文化经典迎“六一”。学生们用童声熟练背诵《三字经》,以古韵吟诵唐诗宋词的传世之作;歌舞表演杜甫的《游子吟》,载歌载舞中透出古风古韵。寓意深刻、经久不衰的名言谚语,脍炙人口、百读不厌的篇章,通过这样的活动铭刻在学生脑海中。

通过这些古诗诵读活动,课堂教学有了更大的拓展空间,也使学生以更贴近生活实际的方式去理解古诗文,且一些民间的、乡土的古诗文也得以再现,潜移默化之中促进了学生的道德养成,可谓一举数得。

三、凭借经典古诗文评改作业

作业是学生亲身体验的结果。老师可利用评改作业之机,采取书面的形式与学生对话交流,鼓励学生正确评价自己,肯定成绩、发扬优点,承认缺点、克服弱点,纠正思想品德发展中的偏差,促进其良好品德和行为习惯的养成。作业评定中插上一两句古诗词,能给学生留下深刻印象。如笔者在一次作业评改中写了古诗词评语:“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满怀壮志的丁宁;“和羞走,倚门回首,却把青梅嗅。”――腼腆的陈钰莹;“劝君莫惜金缕衣,劝君应惜少年时。”――贪玩的黄聪聪。引人思索的古诗文,一语点破了学生的个性特点,帮助他们在潜移默化中改掉缺点,逐步形成良好思想品德。

总之,教师要有让古诗文教育贯穿学生德育始终的理念,从课内到课外,从活动设计、展开到活动总结评比,从课堂教学到作业评定,要充分利用古诗文,依靠这样长期的渗透教育,学生的德育水平必将得到提升。

思乡的古诗词篇7

关键词:意象的内涵;古诗的解读

五千年的中华文明孕育了灿烂辉煌的诗歌文化,我们徜徉于诗的王国,穿行于词林诗苑,那充满灵气、富于美感的句就会纷至沓来。沉浸其中,细品慢赏,就会感受到古代诗歌无比惊艳的美。而意象是诗歌艺术的精灵,是诗歌中熔铸了作者主观感情的客观物象。在我国古典诗歌漫长的历程中,形成了许多传统的意象,它们蕴藉着丰富的内涵,如果我们熟悉这些常见意象,就会给诗歌鉴赏带来很大帮助,从而不断提高自己的审美意识和鉴赏能力。

杨柳。它源于《诗经・小雅・采薇》“昔我往矣,杨柳依依”,杨柳的依依之态和惜别的不舍之情融合在一起。由于“柳”“留”谐音,古人在送别时,往往折柳相送,以表达惜别的深情。唐代西安的灞陵桥,是当时人们离别长安的必经之地,而桥两边又是杨柳掩映,这儿就成了古人折柳送别最著名的地方,“年年柳色,灞陵伤别”。后世就把“灞桥折柳”作为送别典故的出处,故温庭筠有“绿杨陌上多别离”的诗句。柳永的《雨霖铃》“今宵酒醒何处,杨柳岸,晓风残月”,也借杨柳表达一种离愁。

长亭。古代路旁置有亭子,供行旅休憩或饯别送行之用。如北周庾信《哀江南赋》:“十里五里,长亭短亭。”“长亭”成为一个蕴含着依依惜别之情的意象,在古代送别诗词中不断出现。如柳永《雨霖铃》中“寒蝉凄切,对长亭晚”。李白《菩萨蛮》“何处是归程?长亭更短亭”。又如李叔同《送别》“长亭外,古道边,芳草碧连天”,都借长亭表现深厚的离情。

月亮。古诗中的月亮大多是思乡的代名词。对月思亲,引发离愁别绪,思乡之愁,如李白的《静夜思》:“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苏轼的《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从美好的祝愿出发,意境豁达开朗,用深邃美妙的自然境界体会人生。李煜的《虞美人》“小楼昨夜又东风,故国不堪回首月明中。”望月思故国,表明亡国之君特有的伤痛。

鸿雁,每年秋末奋力回巢的景象,常常引起游子思乡怀亲和羁旅伤感之情。如李清照《一剪梅》中“雁字回时,月满西楼”。元代《西厢记・长亭送别》中“碧云天,黄花地,西风紧,北雁南飞。晓来谁染霜林醉?总是离人泪”,情景相生,其情不堪,成千古绝唱。后人又用“鸿燕”“雁书”“雁足”“鱼雁”等指书信、音讯。如晏殊《清平乐》:“生笺小字,说尽平生意。鸿雁在云鱼在不,惆怅此情难寄。”李清照另一首词云:“好把音书凭过雁,东莱不似蓬莱远。”大雁在这里是传书的信使,借以表达思乡之苦。

梧桐。在中国古典诗歌中,梧桐多是凄凉悲伤的象征。如宋代李清照《声声慢》:“梧桐更兼细雨,到黄昏,点点滴滴。”元人徐再思《双调水仙子・夜雨》:“一声梧叶一声秋,一点芭蕉一点愁,三更归梦三更后。”都以梧桐叶落来写凄苦愁思。白居易《长恨歌》:“春风桃李花开日,秋雨梧桐叶落时。”秋日冰冷的雨打在梧桐叶上,好不令人凄苦。又如温庭筠的《更漏子》:“梧桐树,三更雨,不道离情正苦,一叶叶,一声声,空阶滴到明。”这些词人,都借梧桐表达一种寂静凄凉的心境。

流水。水在古代诗歌里和绵绵的愁丝连在一起,多传达人生苦短、命运无常的感伤与哀愁。李白《宣州谢楼饯别校书叔云》:“抽刀断水水更流,举杯消愁愁更愁。”刘禹锡《竹枝词》:“花红易衰似郎意,水流无限似侬愁。”李煜《虞美人》:“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用东流之水比喻绵绵不断的愁思。欧阳修的《踏莎行》:“离愁渐远渐无穷,迢迢不断如春水。”秦观《江城子》:“便作春江都是泪,流不尽,许多愁。”以流水与离愁关合,载不动流不尽的是连绵的愁绪。

杜鹃鸟。周朝末年蜀君杜宇,被迫让位隐居山林,死后化为杜鹃,暮春啼苦,竟至口中流血,哀怨凄悲,动人肺腑。正如唐代成彦雄写的“杜鹃花与鸟,怨艳两何赊,疑是口中血,滴成枝上花。”于是古诗中杜鹃就成为凄凉、哀伤的象征,常与悲苦之事联系在一起。李白《蜀道难》:“又闻子归啼夜月,愁空山。”白居易《琵琶行》:“其间旦暮闻何物?杜鹃啼血猿哀鸣。”秦观《踏莎行》:“可堪孤馆闭春寒,杜鹃声里斜阳暮。”都以杜鹃鸟的哀鸣,来表达哀怨、凄凉或思归的情思,它的啼叫容易触动客子的乡愁乡思。

梅花。因为最先在严寒中绽放,她傲雪、坚强不屈的品格,受到了历代诗人的赞颂。宋人陈亮《梅花》“一朵忽先变,百花皆后香”,写出了梅花不怕挫折、敢为天下先的品质,既是咏梅,也是咏自己。王安石《梅花》“遥知不是雪,为有暗香来”,既写出了梅花的因风布远,又含蓄地表现了梅花的纯净洁白。陆游《咏梅》:“零落成泥碾作尘,只有香如故。”借梅花来比喻自己备受摧残的不幸遭遇和不愿同流合污的高尚情操。苏轼:“诗老不知梅格在,更看绿叶与青枝。”他在对梅花的描写中寄托了一种高洁的品格。

思乡的古诗词篇8

关键词:德育教育;古诗词;爱国主义;环保教育

古代诗词是我国文学史上的一朵奇葩,其文学价值极其独特。从先秦的诗经,到战国的楚辞,从汉代的汉赋到唐代的唐诗,从宋代的宋词到元明清的元曲散曲,它像一座绵延起伏的万里长城,盘俯在中国文学的广袤大地上,它既是我国文学艺术的瑰宝,也是我们初中政治学科进行德育教育有效的载体。俗话说,“万事德为先”,学校教育也是以德育为首的,那么,如何在初中政治课教学中,挖掘我国古代的经典诗词对学生进行德育教育呢?

一、爱国主义情怀的教育

党的十报告指出,要倡导富强、民主、文明、和谐,倡导自由、平等、公正、法治,倡导爱国、敬业、诚信、友善,积极培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其中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重要内容。爱国主义体现了一种对祖国的认同和支持的态度,它是千百年来维系中华民族精诚团结、一致对外的思想基础,更是保持国家长治久安、祖国统一的精神力量。古诗词教学中尤其需要强化爱国主义情怀的教育,使学生时时处处牢记自己是祖国的一份子,理应为祖国的建设贡献自己的一份力!

首先,爱国教育无处不在。爱国主义是德育永恒的主题,爱国主义的古诗词也不胜枚举。例如讲“和平统一,一国两制”时,我运用南宋文天祥的《过零丁洋》来进行课题的导入,“辛苦遭逢起一经,干戈寥落四周星。山河破碎风飘絮,身世浮沉雨打萍。惶恐滩头说惶恐,零丁洋里叹零丁。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其千古绝唱“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体现了被俘的文天祥的爱国情怀,我从文天祥悲壮激昂的爱国观、舍生取义的生死观、视死如归的民族气节出发,让学生分析、交流、探讨,并使文的精神与我国的统一大业联系起来,学生心中自然升腾起爱国主义的火焰,对港澳台的回归也充满了爱国情怀,引入课题十分自然。

其次,乡情教育无时不有。爱国教育,从小处讲,即乡情的教育。如果人人都爱家乡,愿意为家乡的改变出一点点儿力,那么,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道路上家乡的面貌就会焕然一新。例如讲“爱国情操――高尚的道德情操”时,我引入唐代高适的《除夜作》,“旅馆寒灯独不眠,客心何事转凄然?故乡今夜思千里,霜鬓明朝又一年。”针对本节的乡情教育,并有意设置了两个问题:“(1)除夕之夜,为什么作者不写大红灯笼高高挂和鞭炮烟火的齐鸣闪耀,而有意写了一盏寒灯呢?(2)诗句写故乡的亲人在这除夕之夜想念着千里之外的“我”,其实质是写什么?”通过问题

的设置和学生小组的讨论与交流,得出作者写一盏寒灯是为了渲染旅馆的清冷,表达作者内心的凄凉孤寂。写故乡的亲人在这除夕之夜想念着千里之外的“我”,其实就是写作者思念自己的故乡和亲人。再让学生联系自己家乡的面貌与亲人的音容,思考改变家乡落后的办法、降低对亲人思念的方法等等。无时不有的爱乡教育使学生牢记自己的学习使命,用学到过硬的本领来建设家乡,从而报效父母的养育之恩和乡土的哺育之恩。

二、科学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的渗透

处于青春期的学生,其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还未完全定型,其性格还具有可塑性,且学生的学业有成与将来的事业成功都需要以科学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作为指导。探寻浩淼深邃、博大精深的古诗词,深入挖掘“三观”教育的内容,开展有效的德育教育,可以大大提升学生的道德素养。

例如,讲“人生难免有挫折”时,我引入了唐代刘禹锡的《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巴山楚水凄凉地,二十三年弃置身。怀旧空吟闻笛赋,到乡翻似烂柯人。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今日听君歌一曲,暂凭杯酒长精神。”全诗表达的是作者遭受异己打击,远贬异地的愤慨不平心境,然而“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却是富哲理的经典,它将郁闷转为豪放,意指虽然我一人被贬远迁,但后继者仍大有人在。作者在困苦失意中不意志消沉,却以乐观豁达的心态泰然处之,它蕴含的积极的人生观是值得借鉴的。对此,我让学生与自己的人生联系起来,将来无论遇到任何困难,保持一颗乐观向上的积极心态才是最重要的!

三、环保教育的常抓不懈

目前,人类追求快速发展中,特别是工业化、城镇化等过程中环保的忽视,导致污染严重、气候异常等问题的发生,可持续发展战略面临挑战。例如,生态恶化,水土流失严重,沙漠化程度惊人,雾霾天气越来越多等等不得不引起我们的重视。利用古诗词对学生进行环保意识的培养,强化学生环保社会责任感,帮助学生树立科学的发展观是初中政治教师义不容辞的责任。

随着市场经济的深入探索和社会多元化的发展,现在的学生功性利、名利性很强,自私、不尊重他人、对人事采取冷淡漠不关心的态度等时常有之。如果古诗词的教学中,经常引入关于歌颂祖国大好河山的古诗词,让学生不断欣赏、品评,久而久之,会使学生逐渐忘却了名利与得失,平复了心理的失衡与不快,在保持高尚的节操、锤炼高贵的品格、提升道德的品位等方面也会起到积极的作用。例如讲“人类面临有严重的环境问题”时,我有意把杜甫《望岳》中的“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引入话题,让学生分析与品赏,顿时泰山的高大巍峨映入眼帘,对祖国大好山河的热爱之情会油然而生,由爱而生护,也有利于培养学生敢于战胜困难、攀登高峰等品质,从而为学生开启了一扇道德涵养的闸门。

总之,在初中政治课教学中,如果我们从我国浩瀚如烟的优秀古诗词入手,抓住经典名句背后的深刻寓意与人生哲理,来引导学生、教育学生、感染学生,一定会使初中政治课教学的改革焕发出新时期德育教育的魅力!

参考文献:

[1]李长周.古诗中的德育教育赏析.《华夏教师》,2012年09期

[2]聂荣刚.古诗文在思想政治教学中的作用.《甘肃教育》,2011年15期

[3]张劲松.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借用古诗词进行思想政治课教学之我见.《四川工程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6年05期

[4]余冰.巧用古诗.《思想政治课教学》,2008年09期

上一篇:雷锋的画范文 下一篇:当你想起我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