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海的歌范文

时间:2023-09-22 18:59:04

大海的歌

大海的歌篇1

扎达尔市是有着3000年历史的欧洲重要的古城,但在经历了二战洗礼后,这里的一切几乎被毁坏殆尽。战后,很多被毁坏的地标获得重建,因为没有合理的规划,都被一堆堆毫无生气的混凝土替代。海岸线变成了毫无特色的建筑工事,具有无限魅力的海岸资源也被埋没了。

为了恢复美丽的海岸风光,使之成为人们观光旅游的胜地,当地政府决定重建海岸,并邀请了著名建筑设计师尼古拉・巴塞尔担任整个海岸改造项目的总设计师。尼古拉多次到海岸勘察,又查阅了许多材料,仍然没有想出合适的方案。

一天,在去咖啡馆的路上,尼古拉拿起朋友放在车里的考古画册翻看,一幅浮雕画引起了他的兴趣,浮雕画的背景是一片大海,在海岸上放着一架巨大的风琴。朋友向他介绍说,这是古希腊人制作的水利风琴,靠海水和海风的力量……还没等朋友说完,尼古拉几乎是从座椅上弹了起来:“太好了!我要造一架海洋风琴!”

当尼古拉提出自己的设想后,团队成员无不对他的伟大构思感到惊叹,如果这样重建海岸,一定会受到世人瞩目。可是,这些设计专家对风琴都是门外汉,古希腊的水利风琴只是一个浮雕图形,并没有设计原理。于是,尼古拉特地请来一位精通风琴原理的声学专家和一位水力学专家配合工作,负责具体的设计构思并专门成立了“海洋风琴”设计实验室,经过反复试验论证,耗时3个月时间,终于设计出一套完美的“海洋风琴”建设方案,尼古拉又邀请一位专业乐器制造专家负责施工建造。

“海洋风琴”由7组分别长10米的延伸入海的台阶组成,这些表面看似平常的台阶里面暗藏着35条风琴管道,从侧面向台阶看去,这些管道的入口就像是钢琴的键盘。每条风琴管都由一股空气鼓动,空气通过一条浸入海水的塑料管道被海浪推入风琴管,促使设置在共鸣腔中的风琴管发出声音。堤岸上方有个巨大的休闲广场,在广场中排布着许多开口,这些开口连接着风琴的共鸣管,“海洋风琴”演奏的音乐通过这些开口就能传到四周。7组石阶代表7个音阶,每个音阶里面通过不同的管道表现出5个音调,由此来达到演奏音乐的效果,这也是源于当地传统的达尔马提亚歌曲的旋律设置。

由于每个风琴管都有自己的管道与和弦,所以当人们在广场的不同位置散步时,可以感觉到声音和节奏的变化。当海上的风速改变或有船只经过时,强烈的水流进入管道,也会使“海洋风琴”的乐曲产生变奏。

“海洋风琴”以完美的建筑设计获得了“欧洲城市公共空间奖”,也成为世界著名旅游名胜之一。

“海洋风琴”实现了人与自然的沟通,它巧妙地运用自然的力量,将普通的石阶建筑所表现的“视觉效果”,升华为真正的“艺术体验”,也让人们看到现代建筑与大自然的完美融合,从而改变了人类生活,让创想成为一种可能。

大海的歌篇2

谷歌是生猛并且野心庞大的,它有实力证明自己是一头正值壮年的野兽,而这头野兽在北京时间6月26日凌晨发出了巨吼。

与三周以前同一块场地进行的苹果WWDC14“小打小闹”不同的是,旧金山Moscone West主会场这次承载了太多的内容,各个部门的BOSS轮番登台演讲,“跑马灯”一般忙得不亦乐乎,从廉价入门级手机平台Android One,到智能手表Android Wear,再到呼声极高的智能汽车平台Android Auto和电视系统Android TV,以及全新命名的Android L,这还不算“捎带手”更新了的Chromecast电视棒和Chromebook,可以说是构建了一个横跨手机、汽车、穿戴、家电、笔记本等领域的庞大帝国,似乎是要给所有已知的科技领域产品线都贴上“Android”的标签,而谷歌这样做的终极目标,就是极大程度的构建一个安卓生态系统,将它的触角延伸到科技生活的每一个角落。

原因一:平台化出击

如果单独看某一类新产品,例如Android Wear智能手表,你会发现谷歌其实并没有突破现有的功能和设计,除了小小的激动以外,似乎并不能从本质上激发人们的购买欲望,这一事实恐怕同样困扰着很多智能硬件的小厂商。

但谷歌其实并不在意这些,对于这家最富创新性的科技公司来说,打造一个无处不在的Android / Chrome平台,并使之健康发展才是更重要的,换句话说,谷歌历来最看重的都是生态链的建设,无论是在Google时期,还是Chrome时代,亦或是现在的Android帝国,没有比打造一个华美的舞台供大家登台表演再令人感到牛X的了。

原因二:提升竞争门槛

今天的大会其实传递了一个非常重要的信息,那就是Android平台的全面出击,6年以来,这个累积出货量达到3.15亿的庞大智能操作系统,似乎一直安于现状地龟缩在手机和平板两个相对传统的领域,而今天这个夜晚,则是这个拥有10亿活跃用户的智能系统自诞生以来最大幅度的一次版图扩张,穿戴设备、汽车应用、智能家居,这三个炙手可热的领域将会由于谷歌的到来而发生极大的改变,换句话说,以往混乱无序的状况将得到终结,平台化运营将一举击碎散乱的各自为战的不堪局面,虽然这是很多参与其中的厂商都乐于看到的一件事,但不可否认的是,像谷歌这种业界大鳄的杀入,在将竞争层次提升至“集团军”规模的同时,也宣告了以往那些“散兵游勇”和“鱼目混珠”做法的死亡,因为这种大杀器级别的竞争只能是像谷歌、苹果和微软这种大佬级别才玩得起来的。

原因三:全天候地获取用户行为习惯

谷歌的野心在哪里?仔细看会就会注意到,不同部门的大佬轮番演讲的时候,说到最多的一句话就是“设备将会知道你现在的状态,是在开车,还是在看表,还是在家里看电视。”

这句极富LiftStyle范儿的话细思极恐,谷歌将会通过不同的设备捕捉到用户一天24小时的作息规律,也就是打造一个全天候无缝连接的Android生态链,表面看起来这是一件“三赢”的好事:对于谷歌来说,全平台的感召力更大了,Android一夜之间就获得了苹果尚不具备的能力;对于开发者来说,可以全方位获知用户的体验,开发思路呈几何级数般扩大;对于用户来说,跨平台的无缝切换体验更好,使用成本更低。但其实背后不能忽视的一个细节是,谷歌是以大数据起家的,它最擅长玩的就是分析用户的行为习惯,而在后PC甚至后手机时代,没有什么比掌握用户在智能手表、汽车和家居等新兴领域的行为习惯更重要的了,并且这也符合这家行为不羁的科技公司的一贯口味,这其实是谷歌这次布局Android市场最核心的利益所在。

那么在26日这个无数人都在熬夜看巴西世界杯比赛的夜晚,谷歌究竟做了什么可以让铁杆球迷都会忘掉比赛的事情呢?

Android One

首先是Android One,谷歌了廉价手机参考设计计划Android One,谷歌想要通过这套平台让Android智能手机的价格更低,功能更傻瓜。首款产品将在今年秋天于印度问世,拥有4.5英寸的屏幕,双SIM卡设计,支持TF卡扩展以及FM收音机功能,其售价将低于100美元。

谷歌的意图很明显,就是要抢夺包括诺基亚Asha在内的低端入门市场,虽然现在Android手机在国内厂商和芯片方案商的共同努力下已经将价格成功下探到千元大关,但再低廉的价格就不是他们所能做到的了,谷歌这一步棋意在激活更多的入门用户,用这些Android廉价傻瓜手机去替代目前还在全球盛兴的非智能手机。

Android TV

在功能上,全新的Android TV支持虚拟控制,可以用手机、平板等设备来对智能电视进行控制。此外,在Android TV中能够实现语音控制,能够直接利用手机进行对电视节目搜索,让电视中实时出现你想要浏览的各种信息。当然,与上面的虚拟控制一样,除了手机,你还可以利用平板、智能手表来对电视进行语音控制,实现了不同移动设备之间的同步控制。除了控制以外,在Android TV中,谷歌还提供了多款经典游戏,其中不乏大作。而更重要的是,在游戏中,你还可以与网络中的其他玩家进行互动、分享,并能够利用不同的设备进行网络对战。另外,Android TV可以实现多屏互动,可以你手机或者平板中的音乐、影音推送到Android TV中。

智能电视其实最近一两年火得一塌糊涂,各家的解决方案可说是百花齐放,语音控制、多屏互动这类功能也屡见不鲜,Android TV的出现是从平台以及标准上给出了谷歌的解决办法,目前已经得到夏普、索尼等厂商的支持。

Android Auto谷歌汽车平台

目前这个版本的Android Auto包含有导航、通信、音乐三大功能,并可通过语音操作,目前与40多家汽车合作伙伴构成联盟。虽然在现场谷歌了Android Auto SDK开发包,并且承诺这一开发工具可以将手机/平板的开发成果方便的移植到汽车平台上来,但并没有具体的时间计划,不过谷歌公布的与40多家汽车合作伙伴构成的联盟则令人感到兴奋,其中既有豪车品牌,也有很多常见的大众车型,可见覆盖面是非常广泛的,与此同时年底就会推送到25家汽车4S店,看来Android Auto这次是玩真的了,同时也说明苹果CarPlay的强劲对手来了,二者在手机和平板领域的较量,终于延伸到了崭新的车内智能平台上。

Android Wear智能手表

本次谷歌大会一共有三款手表亮相,分别是LG G Watch、三星Gear Live以及Moto 360,可以在通知内容之间上下滑动来调换界面,同时可水平滑动来查看细节功能,并有语音操作辅助,而且全部防水。

这个众望所归的产品线起步很高,之前就已经获得了三家厂商的支持,并且今天就启动了预订,虽然智能手表众说纷纭,但谷歌的进入似乎更坚定了人们的信心,也令众多“安卓粉儿”有了更多的底气和期待,就算在初期功能上稍微弱了点,但不管怎么说是抢在了苹果前面。

Android L

谷歌并没有给这套系统起一个像之前那些版本一样的甜品的名字,官方只称新系统为“Android L”。谷歌重新设计了L的系统UI,也就是完全扁平化,谷歌称之为Material Design。重头戏是ART成为Android系统主要的运行环境,该模式能更好的管理内存,并兼容64位系统,对CPU和GPU的性能提升帮助也非常大。此外,L并非为手机单独定制,这意味着这套系统将出现在手机、平板、笔记本、汽车或者电视上。通过一个谷歌帐号可以实现多屏互动。

Chromecast电视棒

Chromecast获得重要升级,扩大销售范围至18个国家和地区的亚马逊商城,大幅提高了易用性,即使处于不同的Wi-Fi网络中,也可以轻易搜索到设备。

谷歌公司还表示,现在用户已经可以直接将Android设备屏幕上的内容同步到电视屏幕上,而不仅仅是视频。为此谷歌还专门增加了一个“Cast Screen”按钮,并且大幅提升了顺畅度,基本上不会出现延迟和减帧的现象。这项功能将可以同步所有Android设备的图像,甚至是拍照功能界面,包括三星、Nexus、HTC和LG等Android设备均将支持该项新功能。

Chromebook

进一步加强Chrome OS与Android之间的联系,而这将最终实现Android应用在Chromebook上的原生运行。目前,Android版本的印象笔记、Flipboard和Vine已经可以在Chromebook上运行了,并支持手机和平板两种显示模式。

自Chromebook Pixel之后,Chrome OS就具备了对于触控屏的支持,但这款系统所带来的触控体验十分乏味。并非所有应用都具备触控支持,且许多Chromebook也并没有触控屏,因此该功能更像是一种选择,而非进行系统交互的必要方式。

Google Fit健康管理平台

该平台有点类似苹果的HomeKit健康追踪平台,通过一系列API来管理搜集自传感器、应用的健康数据,同时Google Fit还能将用户所有的健身数据存储到同一位置,方便用户查看,还支持用户自行删除。另外,Google Fit还可以运行在可穿戴设备或其它外设硬件上,比如Withings scale无线智能体重秤等。

大海的歌篇3

海门山歌剧团建团五十年来,先后创作、改编、移植了近200个剧目, 上演剧目主要以反映农村生活的现代戏为主,常年深入基层演出,深受群众欢迎。海门山歌剧团是海门山歌剧种唯一的剧团,被誉为“江海平原一枝花”。

一、海门山歌剧的艺术特点:

海门山歌剧一搬上舞台就比较正规,在表演艺术上以写实为主,强调人物的鲜明性格和特征。为了确立自己的表演风格,先后借鉴吸收了京剧、越剧等传统戏曲的程式化动作以及歌舞剧的表演手法并与之融为一体。逐渐运用舞蹈身段、形体动作,向载歌载舞、唱念坐打方面发展。海门山歌的曲调素有“海潮音,浪花调”之说。唱腔优美朴实,清新流畅,具有浓厚的乡土气息。

二、海门山歌剧的创作和传承:

海门山歌剧以其独特的艺术魅力和浓厚的乡土气息扎根于江海平原,在五十年的历程中,剧团上演了大量优秀的剧目。山歌小戏《淘米记》(这个戏多次出版,并收入《中国地方戏曲集成》江苏卷)是海门山歌剧的起家戏。剧团先后有《淘米记》《青龙角》《献给妈妈的歌》 三部戏进京演出,为弘扬和传播海门山歌作出了一定的贡献。海门山歌剧曾多次参加省市、全国类戏曲比赛。1993年,大型山歌剧《青龙角》(该剧获2004年度南通市政府文学奖二等奖)参加了江苏省首届戏剧节演出,获得五个大奖。1994年,《青龙角》音乐作品参加中国戏曲音乐学会、中国艺术研究院举办的“孔三传奖”理论研讨会,获得金奖。山歌小戏《淘米记》《俩媳妇》《采桃》参加文化部举办的中国杭州“城隍阁杯”全国民间小戏曲竞赛,获得三块奖牌。2005年,海门山歌剧被乡土艺术协会授予“中国民族文化优秀品牌”。作为“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海门山歌,其文化价值越来越受到上级领导部门的重视,成为了海门文化的优秀品牌和海门城市的艺术名片。

三、海门山歌剧的现状与发展:

历经半个世纪,创造了海门文化辉煌的山歌剧,在全国戏曲形势危机的大环境下,也未能幸免于难,在新世纪的戏曲跑道上步履显得越来越艰难。近年来,山歌剧的舞台上尽管有《花季风雨》《献给妈妈的歌》等优秀剧目的上演,但仍无法扭转观众锐减、演出市场萎缩的局面。究其原因是多方面的。

1、一个剧种的形成和发展必须有其深厚的群众基础,观众是剧团生存的先决条件。但是,随着时代的发展、科技的进步、文化的多元化、信息传播的现代化,传统的戏曲模式已很难适应当今人们的生活。还有,山歌剧团地处江海一隅,地方方言局限明显,戏曲观众地域性强,很难冲出地区界限。

2、人才短缺,行当不全。人才是剧团发展的保证,而今,山歌剧团在编、导、演各个环节都出现人才危机。现有的演职员年龄老化,行当不全。剧团的老演员已大量退休,中青年演员面对市场经济的冲击及观众的流失,对戏曲事业信心不足。

3、资金缺乏,造成剧团运行困难。严重的经济危机阻碍了剧团的发展。演职员收入的低下,导致创作热情减弱。资金缺乏阻碍了优秀人才的引进和其它演出设备的添置。

内因和外因造成山歌剧目前的困境。剧种要生存和发展除了坚持发扬自身独有的地方特色和艺术特色外,必须下好三步棋:

1、提高演员素质、挖掘新兴苗子。人才素质的多元化,首先要加强艺术人才的培养,以自身演职员队伍建设为主。并充分挖掘演职员潜力,让有一技之长的演职员有充分的用武之地。同时,调整艺术人才结构,山歌剧团现有人才都是清一色的戏曲表演人才,必须招收一批能歌舞擅戏曲的复合型人才来充实演员队伍,才能适应剧种的发展与时代的需要。

2、抓创作、促精品。创作适合本剧种有特色的剧本。剧本乃一剧之本,要有自身的定位,要根据山歌剧的特色,利用本地素材,作多元化的探索。以大戏小戏相结合,歌舞戏曲相结合的方式来适应不同的观众群。

3、剧团发展必须面向市场。以新的动力为发展目标,寻求多元化的演出市场,谋求剧团生存之路。农村基层观众是山歌剧的生命所在,适时编写一些短小精悍、贴近时代的群众喜闻乐见的新剧目,深入基层,送戏下乡,并逐渐扩大演出区域。积极编写定向剧、校园剧是山歌剧的另一条发展之路。“送戏进校”活动既可以培养出山歌剧新的观众群又可以增加剧团的收入。

“滚滚长江东流水,绵绵不绝山歌情”。海门山歌剧的传承和发展并非一蹴而就,而是需要长期不懈的努力、需要政府和社会的大力支持、需要专家学者共同参与、需要全体山歌爱好者的共同努力。“海潮音,浪花调”,扎根于江海大地的海门山歌,经过江风海韵的洗礼,必将融入到时代的旋律中。

大海的歌篇4

唐强网名“强哥一海口一号”,80后,自由音乐人,主要研习、推广海南话歌曲。自2011年开始,他就自掏腰包,创作并演唱了《大使》、《石榴园》、《海南粉》等歌曲,这些歌曲也随之放到天涯社区、土豆网、优酷网等网站上。因为都是用海南话演唱,题材也带有浓郁的地方特色和生活气息,倍受本地网友欢迎。

不同于海南本土的一些海南话歌曲创作者仅活跃于网络、“知名不知形”,唐强把海南话歌曲唱到了大舞台上:2012海口春晚、欢乐节之“海岛原创音乐”、金岛音乐节等大型演出中都可以见到唐强的身影,他富有感染力的现场表演带动了现场观众的情绪,使《大使》、《石榴园》、《海南粉》等乐曲给大家留下深刻印象。

“草根”的心态“大家”的音乐

唐强的微博认证身份是“海南原创音乐人”,但个人说明是“草根青年艺术家”、

“草根吉他玩家”、“草根歌曲纯音乐创作者”、“草根录音乐手”、“草根RAP歌手”、“草根音乐制作人”、“草根海南话文化探索者”,感觉有点无厘头。生活中的他穿一身黑色衣裤,将脑后的头发扎成一个马尾,加上一副络腮胡,很有些“艺术味”。少了舞台上的张狂与搞怪,唐强略显浮夸的造型却难以掩饰他的秀气和沉稳,谈起音乐,他更多表现出的是一种自信和坚定。

现代青年:为什么给自己盖上“山寨”、“草根”等标签?

唐强:因为一直以来,一些海南人觉得海南文化难登大雅之堂,其实我觉得这是海南人长期存在的自卑感所造成的。文化是没有高低贵贱之分的,要看你怎么去展现和包装它,包装得好它就是很潮流的东西。我用“山寨”、“草根”这些词也是对这一现象的嘲讽。你不是说海南话歌曲山寨吗?我就是要让登上大舞台。

现代青年:这是你创作海南话歌曲的初衷吗?

唐强:我做海南话的歌曲,就是想让人看到,海南话歌曲也可以很“潮”,让更多人关注、喜欢海南文化。我想做一些大众都会喜欢、有生命力的作品。

现代青年:你觉得海南话歌曲的生命力在哪?

唐强:很多人对海南话歌曲的认识有一些误区,因为确实有一些海南话歌曲是比较粗俗的,或者是比较粗制滥造的。然而,其实海南话有它独特的韵味,如何在创作中体现海南话的这种韵味,让歌曲朗朗上口,让大家都可以唱而且喜欢唱,这其实就赋予了海南话歌曲生命力。

现代青年:这段时间你的《大师》、《石榴园》、《海南粉》一首比一首受欢迎,作为创作者你觉得它们为什么能火?

唐强:我觉得它们更加生活化,还有在音乐上面的编排比较新潮,还包括在写词方面。其实海南话歌曲不只是在于你的谱曲、编曲,歌词也是非常重要的。要押韵、要有内容,又要好玩,还要让大家觉得好唱好学。

现代青年:是的。海南话歌曲是一种方言歌曲,要让它流传得广,除了新潮的包装,应该在创作中更多地去体现方言的特点,你是如何体现的?

唐强:其实我这几首歌都有一个特点,就是似说似唱,就是听起来好像在说话又好像在唱歌,这其实对歌曲的创作要求很高。要考虑到字的发音,它的韵律和音乐的旋律要能够契合,听起来就会非常自然,不会突兀,学习起来就会非常快,才能具有生命力。写歌不是随便写个曲,把词套进去就行的,这种类型的歌我觉得不能真正体现方言的特点。

现代青年:这些歌有这么好的反应,你觉得意外吗?毕竟这几年海南话歌曲这么受欢迎的很少。

唐强:其实我不会觉得意外,因为在这之前我做的努力已经够多了。之前在弹琴、创作方面都有很多的积累,我对这个结果并不会觉得太意外,因为我对自己的创作非常自信,我会有很多想法。

无问东西无畏向前

唐强玩吉他十余年,曾在北京、上海、广州“漂”,过着无数有着音乐梦想的年轻人困苦迷茫的生活。2011年唐强回到家乡,终于找到了自己的音乐方向:海南话歌曲的创作和推广。或许因为对梦想的执著、方向的确定和年轻的大无畏精神,唐强似乎没有向强大而无奈的现实低头,总是自信、乐观地觉得一切困难都可以想办法解决,只有作品才是最重要的,只要自己行就是真的行。

现代青年:有媒体评论说你是海南话歌曲的一股新兴的推动力量,寄予很高的期望,有压力吗?接下来会怎么做?

唐强:压力很大,因为现在只是刚开始起步的阶段,我会保持一个平和的心态,不断努力,不断地超越自己,把海南话歌曲的数量和质量提高。我觉得这是非常有正面意义的,也是目前我应该做的。

现代青年:最近有在创作新的歌曲吗?

唐强:有,在这个月准备出一首新歌叫《O Nail》,海南话的意思是“难受”。但我故意用英文来表示,因为这首歌有一种西洋的味道在里面,大家听了就知道了。

现代青年:非常期待。你的这条音乐之路是在稳步前进中吗?碰到的最大的困难是什么?

唐强:我很幸运一直以来有很多朋友包括家人在支持我,当然商业社会中生存问题是无法回避的,但目前来说我们还是可以走下去,而且相信可以走得更好。最大的困难其实还是资金问题,因为你只能越做越好,就要不断投资,特别是我现在准备成立自己的音乐工作室。还有一个是保持对音乐的信念问题,这种信念是要看得到前景的,不是钻进死胡同一直走下去,要选择一条光明大道大胆走下去。我相信努力是不会白费的。

现代青年:其实这几年海南话歌曲都很低迷,虽然很多人都在努力。你觉得海南话歌曲的发展方向在哪?

唐强:之前冯磊老师开创了海南话歌曲的新时代,也给我们打下了很好的一个基础。到后来的“流星阿文”、“金安仔”等人活跃在网络上,也取得了一定成绩,但是我觉得可能因为个人原因,他们并不是太活跃于舞台之上,这对海南话歌曲的推广是有局限的。我个人很喜欢舞台,希望通过现场演绎的方式让大家认识到海南话歌曲也是可以登上大雅之堂的,是我们海南的一种骄傲。这是我一个更大的努力方向。我认为这也是海南话歌曲从小众到大众的一个发展方向。

现代青年:有想过出唱片吗?现在唱片业这么低迷。

唐强:我觉得出唱片是一件自然而然水到渠成的事,等你的歌量达到了一定程度,歌曲受欢迎达到一定程度,这就是一件非常自然的事情。现在我不会特意去追求,毕竟是“草根”嘛。但我相信“草根”的这种顽强的生命力多少是可以去改变大环境的,相信这一天总会到来的。

现代青年:很多做音乐的人是把音乐当爱好,或者说最后把热爱变成爱好,你觉得你会坚持多久?

大海的歌篇5

2013年是音乐家威尔第诞辰200周年,全世界古典乐坛都掀起了纪念威尔第的高潮,威尔第的歌剧竞相在世界各地上演。此次,作为今年全中国最后一部纪念演出,选择这样一部鲜少被演出的歌剧,显现出上海这座城市、上海大剧院以及上海歌剧院一直以来坚持普及经典、推广艺术的匠心和勇气。上海歌剧院副院长张庆新说:“此次演出是上海纪念威尔第诞辰200周年的一次重要的艺术事件。《阿蒂拉》这部歌剧作品,可以说是全国所有纪念演出选择的作品中最匠心独具的一部。演出无论从呈现方式、表现手法,还是国际一线角色加盟、上海歌剧院合唱团与交响乐团的出色表现,都可谓中国大地‘威尔第年’的收官大作。”

这版《阿蒂拉》的音乐会版曾于今年4月28日匈牙利布达佩斯大艺术宫成功上演。而这次合作可以追溯到2010年的上海世博会。当时,布达佩斯大艺术宫总经理、导演卡尔・乔巴随匈牙利有关人员前来参加世博会。次年,卡尔・乔巴再度造访上海寻求合作,他在与上海大剧院沟通过程中感到特别愉快,于是就有了共同制作歌剧《阿蒂拉》的意愿。最终,今年1月18日,上海大剧院艺术中心和匈牙利大艺术宫在沪签署了合作协议,正式宣布双方联合制作威尔第歌剧《阿蒂拉》。

为何匈牙利人对歌剧《阿蒂拉》的中匈合作如此期待?一部分的因素可能源于匈牙利人血液中的“中国情结”。匈牙利议会副议长是这样说的:“我的祖国匈牙利与匈奴有关。……我们的祖先来自亚洲某处,最终来到欧洲大陆定居。……如今,在匈牙利人的集体记忆中,我们仍保留了许多古老的传统,我们也仍然认为阿蒂拉是我们杰出的祖先。”确实,在匈牙利,许多人的姓氏都是“阿蒂拉”。

11月7日,《阿蒂拉》以完整舞台制作的“全景版”移师上海。与“音乐会版”相比,“全景版”气势更为恢宏,参演人员也由匈牙利版的40多人增加到上百人。但要从音乐会版完美“变身”华丽舞台版,这中间并不仅仅是几十名演员的距离。

此次,在整部歌剧的制作中,大部分中方主要演员都是来自上海歌剧院的优秀歌唱家。比如饰演弗雷斯托的优秀青年男高音歌唱家韩蓬,他实力强劲,在舞台上耀眼夺目。指挥丹尼尔・奥伦(Daniel Oren)就直言非常喜欢这位年轻的男高音。奥伦觉得,中国有这样棒的声音,歌剧的未来焦点会在中国。他甚至向韩蓬提出,有意向要带他到欧洲的歌剧院演出。同样来自上海歌剧院,饰演艾齐欧的男中音歌唱家杨小勇,此次是他经历一段时间蛰伏之后的强势回归。而年轻的演员于浩磊和余杨,此次在《阿蒂拉》中同时担任A组和B组的乌迪诺与教皇,连演四场,虽是次要角色,但是在演出中表现得很稳定,同样出彩。虽然A组有吉亚科莫・普雷斯提亚(Giacomo Prestia)这样的世界著名男低音歌唱家,但B组的实力丝毫不亚于A组,可以说毫不逊色。

威尔第对《阿蒂拉》的音乐非常用心,将音乐放在这部歌剧非常重要的位置上,因此这部歌剧的合唱分量特别重。而相应的,《阿蒂拉》的排演对合唱的要求也就格外高。此次,上海歌剧院特别派出了一支80人的合唱队,分饰“罗马人”和“匈奴人”。指挥奥伦对声音要求特别高,刚开始排练的时候,奥伦非常不满足。最后奥伦要求,每一个场景,必须有80人的合唱队在台上。经过奥伦的指导,这次上海歌剧院合唱团在台上的效果非常好,尤其是轻响和对比做得特别出彩。

这次是丹尼尔・奥伦第二次与上海歌剧院交响乐团合作。去年合作《波希米亚人》的时候,他对上海歌剧院交响乐团还“抠”得比较仔细。这次由助理指挥卡密内・平托完成前期排练,奥伦到排练现场听了乐团的演奏之后,就已经表示对乐团非常满意了。很多观众观看了演出之后也惊讶于乐团的声音如此出色,竟有身临欧洲歌剧院之感。

最值得一提的是,此次由上海歌剧院主要承担《阿蒂拉》舞美的制作。《阿蒂拉》的舞台极尽写实,高9米的巨型石柱上斑驳着暗红的血迹,残垣断壁的战场上尽是匈奴王屠城后的惨状,从石块的肌理到血渍飞溅的方向都做得非常考究。唯一写意的部分是舞台上的阶梯,它既是合唱队员站台的位置,同时阶梯下暗藏灯箱,当歌剧第三幕灯光打开时,平面的阶梯会成为一个由光束组成的巨型十字架,象征阿蒂拉宿命的终结。总导演卡尔・乔巴是电影导演出身,所以这次歌剧中舞美的最大亮点是演出中出现了大量的视频,导演用视频播放的方式来表现歌剧的场景变换以及歌剧中情绪的表达等。这些视频制作得非常精致,分为正投和背投两部分,为了配合视频的播放,上海歌剧院舞美艺术公司特别准备了四台投影仪,与四台多媒体服务器配合。此次的舞美效果,得到了观众的一致认可。张庆新副院长说:“正是因为我们的舞美制作技术达到了一定的高度,才能将匈牙利方面的创新设计很好地体现出来。而匈牙利布达佩斯大艺术宫找到中国上海,找到上海大剧院合作演出,也正是因为我们上海大剧院和上海歌剧院两院携手所拥有的实力,让匈牙利方面对这次歌剧制作充满信心。”

在《阿蒂拉》演出中担任舞台监督的赵文英说:“这种舞台是我喜欢的,这种设计应该是将来歌剧舞台的趋势。”在这次的歌剧排演过程中,匈牙利方的执行导演西尔薇・嘉宝对赵文英的工作赞不绝口,连连称赞“太棒了”。每每嘉宝因为对中方的舞台和排练程序不甚熟悉,在排演过程中遇到棘手又难以解决的问题时,经验丰富的赵文英总会在关键时刻出马。赵文英提议:“是否可以在这类联合制作中,安排一个中方的助理导演?这样,一旦外方导演遇到不熟悉的情况,或者解决不了的问题,中方导演可以在第一时间把问题解决掉。”

在整个《阿蒂拉》的排演过程中,正巧赶上了第十五届中国上海国际艺术节几场演出扎堆,但好在上海歌剧院从准备开始,筹划工作做得特别细致而扎实。甚至早在半年前,就确定了各时间节点。所以,在上海歌剧院的演员们简直是连轴转的状态下,《阿蒂拉》的排演依旧安排得有条不紊。

继2012年现代版歌剧《波希米亚人》之后,今年的《阿蒂拉》无疑是中外合作模式新的延伸。张庆新副院长表示:“对上海歌剧院来说,这种常态化的合作,带来的是每年都能吸收国外全新的制作理念。比如这次《阿蒂拉》的合作,上海歌剧院学习到的是,精美的视频与光影结合,再配合写实而简单的舞台布景,就可以将一部内容简单的歌剧华丽地呈现在舞台上。”

大海的歌篇6

关键词:黎族民歌 概念 界定

世居海南的黎族创造了丰富多彩的民间文化,黎族民歌是其灿烂文化的杰出代表,也是我国少数民族文化宝库的瑰宝之一。据统计,已出版的《中国民间歌曲集成?海南卷》集中收录海南各族人民各历史时期代表性民歌959首。其中各类题材的黎族民歌402首,黎族民歌约占集成民歌总量的42%,足见其品种的丰富及数量的庞大,《黎族传统民歌三千首》汇集了更多优秀的黎族民歌。但这些已有文献收集的黎族民歌只是沧海一粟,在黎族民间蕴藏的民歌更是浩如烟海。黎族民歌中的许多代表性曲调、曲目被收录到各种歌集之中,有的以各种形式被搬上了舞台,成为经典曲目而广为传唱。《中国民间歌曲集成・海南卷》及各县市大量的油印本歌集,以及各地先后出版的音像制品是其丰硕成果的代表。这些歌集及音像制品的出版,为弘扬黎族传统音乐文化功不可没,也为后来者进一步研究黎族民歌打下了很好的基础。然而,在已经出版的论著、音像制品中,很多本来不属于黎族民歌的创作歌曲也被纳入,致使错用、滥用“黎族民歌”称谓的现象比比皆是。在黎族民间,很多黎族居民也把创作的具有黎族风格的歌曲作为黎族民歌传唱。黎族民歌与黎族风格的民族歌曲概念的混淆,不利于对海南黎族民间音乐的传承与保护。学界对黎族民间音乐的研究较为薄弱,对滥用黎族民歌称谓的现象及其危害重视不够,也鲜有探讨。本文是笔者在多年田野调查的基础上对此展开讨论,以引起学界对这一现象的关注。

一、滥用“黎族民歌”称谓的乱象

“黎族民歌”称谓的滥用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是大众群体,二是专业文献。

(一)大众对“黎族民歌”称谓的滥用

“在一些大众传媒上,常常把一些民歌风、民谣风或民族风格的歌曲,一律称之为民歌,以至使民歌的外延无限扩大。产生这种情况似乎是对民歌的推崇,但客观上却使民歌的概念很紊乱,混淆了严格意义上属于民歌范畴的曲目。”在音像出版方面,也出现了黎族民歌风格的创作歌曲,冒充黎族民歌出版的大量假民歌的例证。如王青作词、谢文经作曲的《我是五指山人》以及其他创作歌曲《改革开放就是好》、《美不过黎家三月三》、《捡螺歌》等。网络音视频为提高点击率,音像制品为提高市场占有率,将改编甚至创作歌曲充当黎族民歌。市场上销售的音像制品及网络音视频反过来推波助澜。演艺团体、旅游景点将创作的黎族歌舞作为黎族民俗音乐搬上舞台表演。如海南省歌舞团、海南省民族歌舞团、琼南各市县民族歌舞团及其他演艺团体改编、创编了大量具有黎族风格的歌舞,这些成为他们对外演出的主要节目。许多演艺团体将这些创作的民歌、歌舞对外号称黎族原生态民歌或黎族民间歌舞,在海南省内外甚至国外获取了较好的收益。

(二)专业文献对于“黎族民歌”称谓的越界

“民歌是民间歌曲的简称,是劳动人民在生活和劳动中自己创作、自己演唱的歌曲。它以口头创作、口头流传的方式生存于民间,并在流传过程中不断经受人民群众集体的筛选、改造、加工、提炼,随着岁月的流逝而日臻完美。”民歌具有三个特点,即“创作过程的集体性、传播方式的口头性、音乐曲调的变异性。”如果说民歌的定义不足以概括出民歌的基本特点,民歌“创作的集体性、传播的口头性、曲调的变异性”的特点则将民歌严格界定在一定的范围之内,由具体曲作者创作的具有民族风格的歌曲,与民歌无论如何是不能划等号的。正因为如此,学术界对于民歌的界定曾有过多次的争议。但有一点可以肯定,由具体曲作者书面创作的歌曲,虽然在民间广为流传,也肯定不是民歌。在现实生活中,将创作的具有黎族风格的民族歌曲和黎族民歌混为一谈的现象十分普遍。

近些年来,“有的人把这些民歌改编曲,‘直接’或‘间接’引用民歌素材创作的歌曲,笼统地一概称之为民歌,就欠妥了。这种民歌外延的无限扩大,其结果是不利于对真正的民歌的挖掘、保存、继承和发展,同时也是对创作这些歌曲的作者的劳动的不尊重”。这种由具体作者书面创作,在海南黎族地区广为流传的创作歌曲是不能算作民歌的。如《久久不见久久见》就属于典型的民族歌曲而非民歌,但却被作为黎族民歌收录在《黎族音乐史》中①,这显然是不合适的。这种现象在黎族音乐的文献中具有一定的代表性,但绝不是个案。再如,公众熟知的《五指山歌》被认为是黎族民歌,被收录到《海南民间歌曲集成・海南卷》中。《五指山歌》属于山歌题材,具有“高亢嘹亮” 的山歌特征。但其不符合“节奏自由”的特征。虽说不是所有的山歌都是自由节奏,但据笔者田野调查采录民歌的经验,在黎族民间极少能唱出规整的三拍子节奏,在黎族腹地五指山地区杞方言流行的罗尼调更是以节奏自由为特征。因此,可以推测出其原型应该是自由节奏,每个乐句最后一个音被自由延长原生性形态,现有三拍子的曲谱是改编后的次生态,该曲目是新文艺工作者根据黎族民间曲调“罗尼调”创作的作品,不属于黎族民歌。还有些黎族“新民歌”是集成采录过程中,民间歌手即兴演唱的,没经过长期积淀和广泛传播,是顺应时代的应景之作,因此不能算作黎族民歌。笔者以为当正本清源,将不是黎族民歌而收录到专业文献中的曲目剔除出去,恢复黎族民歌的本来面目。

二、滥用“黎族民歌”称谓的原因及其危害

滥用“黎族民歌”称谓的原因是多方面的。一是“民歌”概念界定的争议由来已久且尚未平息。音乐学术圈内概念尚有诸多争议,民间对于民歌的界定自然更加混乱。二是借用“民歌”概念的功利心态。有些歌曲冒用民歌的称谓显得作品民族风味纯正,或曲调源远流长。这些行为的动机无非是受利益的驱使,提高某些音乐的知名度,或实现更大的市场价值。

(一)原因

专业人才匮乏,基础研究薄弱。由于海南地处偏远,本土人才匮乏,民族音乐专业尤甚。海南建省以前,从事黎族民间音乐收集、整理的音乐工作者以原海南黎族苗族自治州的文化馆以及海南省民族歌舞团人员为主,他们中的多数人员以演艺和创作为主,较少是音乐理论专业出身,接受音乐教育的程度不高,对于民歌的概念把握不够准确,无意中扩大了黎族民歌的外延。同时,民歌概念的争论持续了多年,学界莫衷一是,直到1990年代也是这一现状产生的原因。建省之后的海南,这一状况并未得到较大改善,海南高校的音乐教师以技巧为主,极少民族音乐学或传统音乐理论教育背景的教师,政府各相关部门亦是如此。由于专业人才的匮乏,加上基础研究投入大,费时费力,却无明显的经济效益,对于黎族民间音乐的基础研究至今仍相对薄弱。

不论是在海南本土大众群体对黎族民歌的误读,还是专业文献对黎族民歌的误解,既有专业水平的限制,更有社会乃至政府的纵容,是黎族民间音乐保护工作中的急功近利的表现。在各级各类文艺展演中将这些改编、创编的黎族歌舞呈现给大众,以塑造政府重视保护黎族民间音乐文化的良好形象。如政府每年推出的“三月三”文艺晚会、历届少数民族文艺汇演和政府官员主编的《黎族传统民歌三千首》②等等。

(二)危害

滥用黎族民歌称谓,使大众误以为那些创作的具有黎族民歌特征的歌曲就是黎族民歌,使政府相关部门及普通大众形成“黎族民歌传承很好,不需加强保护”的错觉,而真正的黎族民歌得不到应有的传承与保护。如果仅仅传唱创作的黎族风格的创作歌曲,忽略民间真正的黎族民歌,对于亟需传承保护的黎族民歌无疑是雪上加霜。

实际上,黎族民歌生存的空间受到创作的民族歌曲和流行音乐极大的挤压,传承已经出现断代。黎族传统婚俗中对歌的场面是最多的。笔者近几年的田野调查中,发现海南黎族婚俗民歌被大量创作的民族歌曲、通俗歌曲所取代,传统民歌几乎绝迹。如2010年见到的毛道乡南充村的婚俗仪式,男方代表唱传统黎族民歌,女方代表则以演唱《好日子》、《我们都是五指山人》等创作歌曲作为对答;2011年五指山市冲山镇什翁村的婚礼对歌完全被现代创作的民族歌曲和通俗歌曲所取代。

三、“黎族民歌”概念回归的呼唤

民歌,来源于人民,真实地反映人民的生活。“”之后直至全国的解放,中国经历了多年的战争。近半个世纪的阶级斗争、民族解放必定通过一定的形式反映在民歌中。“新民歌”多是这一时期的产物,是相对于传统民歌而言。对于新民歌的特征,《中国大百科全书・音乐舞蹈》卷讲到以下三种情况:“(1)用现有的民歌曲调填上新词,曲调基本不变,只在演唱处理以及速度、调高等方面作某些改动,这是最简易的一种;(2)较完整地沿用现有民歌曲调骨架,将其曲调作局部的变动,以适应新内容的需要;(3)许多专业作曲家遵照某民族、某地区民歌的典型特点写出具有浓郁民歌风格的歌曲,然而在习惯上不将其列入中国民歌的范畴。”也就是说,前两种情况可以作为新民歌看待,而第三种情况属于新中国成立后创作的所谓“民歌”,则不能认定为“民间歌曲(民歌)”。

按照产生的历史年代分类,海南黎族民歌可分为三个阶段。一是1920年代以前的传统民歌;二是革命战争时期产生的新民歌;三是新中国成立后创作的“民歌”。对于产生于民国以前的传统黎族民歌,目前基本没有争议;对于产生于革命战争年代以后的“新民歌”则要区别对待。国内革命战争时期产生的黎族“新民歌”被《中国民间歌曲集成・海南卷》及《黎族传统民歌三千首》收录为“时新歌”类别中。有的是利用原有黎族民歌曲调重新填词的产物,即“新民歌”,但有些旋律是后来创作的,属于“民族歌曲”的范畴,不适合归入到黎族民歌的类别中,必须从黎族民歌中剔除出去。

对于黎族民间歌手创作的歌曲,也应区别对待。民间歌手即兴创作的歌曲,如果只是改编了民歌的歌词,尚可以算作民歌;如果为即兴创作,旋律产生了较大的变异,虽然符合民歌“创作和传播的口头性”特点,但因为没有经过一定时间的流传,也不能算作民歌。“一首民歌的产生要经过一个较长的渐变的积累过程。”如果一首民歌在黎族民间广为流传,经过广大传唱者的不断提炼,则可以认定为民歌;反之,则不能认定。有些所谓的“黎族民歌”需要经过考证,重新认定哪些符合民歌的基本特征,属于黎族民歌;哪些不符合,属于创作的具有黎族音乐风格的民族歌曲。

四、结语

在黎族民歌的保护工作中,我们不反对,甚至应当鼓励借鉴黎族民歌曲调素材,创作出广受大众喜闻乐见的具有黎族民间音乐特征的新歌。根据黎族民歌的曲调创作的民族歌曲,是民歌的移步换形,顺应了时代的发展,但决不可成为混用黎族民歌概念的理由。混用甚至滥用黎族民歌的概念,极易使黎族风格的创作歌曲在重大节日及黎族居民日常生活中冒充黎族民歌,造成了黎族民歌繁荣的假象。在肯定政府及社会各界对黎族民歌所做的保护工作的同时,希望社会各界能够正视民歌的概念,严格界定黎族民歌的范围,使黎族民歌得到更好的传承与保护。

基金项目:

本文为海南省社科联科研资助项目《海南黎族民俗音乐研究》,项目编号:HNSK(JD13-183);海南省民族研究基地科研资助项目《黎族仪式音乐研究》,项目编号:QMZJD2012-09。

参考文献:

[1]冯光钰.民歌刍论二章――从"广西国际民歌节"谈起[J].人民音乐,1994,(05).

[2]周青青.中国民间音乐概论[M].北京:人民音乐出版社,2003.

[3]王耀华,杜亚雄.中国传统音乐概论[M].福州:福建教育出版社,1999.

[4]刘厚宇.黎族民间音乐传承现状考察与研究[J].新东方,2012,(01).

[5]中国大百科全书总编辑委员会.中国大百科全书:音乐舞蹈[M].北京: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1989.

[6]江明.汉族民歌概论[M].上海:上海音乐出版社,1982.

注释:

①王文华:《黎族音乐史》,海口:南海出版公司,2001年。

②符桂花:《黎族传统民歌三千首》,海口:海南出版社,2008。

作者简介:

大海的歌篇7

(江西科技师范大学音乐学院,江西南昌330000)

【摘要】黎英海先生是中国著名作曲家、理论家和教育家,音乐创作体裁多式多样,创作了许多优秀声乐作品,为改编歌曲和原创歌曲创作了许多钢琴伴奏音乐。文章分析黎英海先生声乐作品的钢琴伴奏音乐创作,探寻他钢琴伴奏音乐创作的风格与内涵。

【关键词】黎英海;声乐作品;钢琴伴奏;创作特点

基金项目:本文系江西科技师范大学2013年度科研基金一般项目研究成果(项目编号:30009801611)。

我国是一个多民族的国家,在民族文化中寻根,寻找创作的灵感,是钢琴音乐民族化的重要一步。黎英海先生采用这一形式,创作的钢琴伴奏音乐蕴含着深厚的文化底蕴,体现出深刻的思想内涵,其精湛的艺术创作手法,词曲结合的完美形式,具有较高的研究价值和现实意义。

一、黎英海钢琴伴奏的创作类型

黎英海先生一生创作了大量的声乐作品,根据其创作题材,将声乐作品分为改编歌曲和原创歌曲。改编歌曲是指由民歌改编而成的艺术歌曲,原创歌曲又分为古诗词艺术歌曲和其他创作类别的歌曲。其钢琴伴奏音乐的创作手法在旋律线条、多声思维及钢琴织体等方面做了较多的民族化探索,极大地丰富和发展了我国的钢琴音乐艺术。

(一)民歌改编的艺术歌曲钢琴伴奏

民歌改编艺术歌曲,就是变更民歌方式和歌曲内容,根据原有的民歌进行改编,在已有材料的基础上重新整合,进行二次创作。黎英海先生在民歌改编方面进行了大胆尝试,将民歌的诗意提炼出来,改编成独唱歌曲并配上钢琴伴奏,编配成具有民族、传统特性的民歌艺术歌曲。

《民歌独唱曲集》作品有一定的代表性,曲调上既保持“原生态”的基本特点,又丰富了传统民歌的表现力,使之散发出艺术魅力。《在银色的月光下》《槐花几时开》《阿拉木汗》《我的花儿》等脍炙人口的艺术歌曲声乐作品深受广大听众的喜爱。

(二)古诗词艺术歌曲钢琴伴奏

古诗词艺术歌曲,歌曲填词是中国古典诗词,歌曲体裁是欧洲引入的艺术歌曲,中国作曲家在西方艺术歌曲架构的基础上,以中西作曲技法与古典诗词有机结合,整合创作而成的一种音乐形式。

黎英海先生的古诗词艺术歌曲精致简小,通过形象化音乐语言的巧妙运用,达到“以小见大”的艺术效果。在理解原诗词的基础上,采用民间乐器(古筝、唢呐、二胡、琵琶等)突出作品的旋律和伴奏音型;利用艺术歌曲体裁中的音乐元素,对诗中的人物形象及音乐画面进行雕琢刻画;音乐与诗词巧妙地结合在一起,作品显现出传统与创新,民族与现代完美结合。如声乐套曲《唐诗三首》,艺术构思独特新颖,表现手法形象,是音乐会上久喁不衰之声乐精品。

(三)儿童歌曲钢琴伴奏

除了民歌改编的艺术歌曲和古诗词艺术歌曲之外,黎英海先生创作的儿童歌曲也很有特色。如《森林,蓝色的雾》《什么美》《你走了》《我是一只海鹰》《白花洲要变成金银洲》《玩球》,童声合唱歌曲《飞向美丽的哈瓦那》等。

黎英海先生的儿童歌曲语言活泼,歌词内容显浅,易为幼儿所理解,或单纯集中地描摹、叙述事件,或于简洁有趣的韵语中表明普通的事理;篇幅简短,结构单纯而不复杂。一般只有短短的四句、六句、八句,基本采用短小的句式、单纯,易学易唱;节奏明快易唱,采用简单的伴奏织体,表现少年儿童的天真烂漫。

二、黎英海声乐作品钢琴伴奏的艺术特征

黎英海先生的钢琴伴奏音乐,语言鲜活生动、艺术形象鲜明,在旋律、调式调性、曲式结构等技术手法上提炼升华,体现出浓郁的民族特色和时代特征。

(一)民族化的旋律风格

在钢琴作品创作中,旋律是音乐中最富表现力的关键因素,旋律可以表达作品意境、渲染艺术效果和塑造作品艺术形象。

黎英海先生对旋律的运用,不是简单地模仿某一地方风味的音调,而是经过吸收、融汇以后,改编成自己的音乐语言。有的民歌,会依据作品内容,尊重作品的主题旋律,还原其原始的旋律,主题旋律保持作品原型,保留民歌的原汁原昧;有的民歌作品,则对其原始旋律做了相应的变化和发展。《小河淌水》原型是云南民歌,被改编为艺术歌曲。民歌的原型,旋律精致优美,黎英海先生将其改编成艺术歌曲后,并没有改变原有结构,只是为前奏、间奏和尾声编配了钢琴伴奏,来烘托原有的主题旋律。

黎英海先生的钢琴伴奏音乐,旋律的进行十分鲜明,尤其是五声性旋律。如古诗词艺术歌曲《枫桥夜泊》是黎英海先生声乐创作生涯中最高水准的音乐作品,旋律的进行以五声性原则为规律,音乐的旋律透着诗词吟诵的韵味与音律,民族韵味、吟诵性旋律在乐曲中得到完美的表达。再如古诗词艺术歌曲《登鹤雀楼》,歌曲采用四句对仗诗的写作手法,每两句组成一个单位,往返反复,并在句间加上间奏,既丰富了乐句结构又发挥了钢琴的表现力。这些句法间的间奏,引出下文旋律的过渡句,让钢琴的琶音伴奏音型大放异彩。那酣畅淋漓、自然流畅、精巧细致的音乐感觉,都源自于琶音音型对诗词的衬托与描绘。

(二)调式调性

调式是指以某一个音为中心,和若干个音按照一定的规律组织在一起的体系。调性则反映了调式的性质和特点。在主音、下属音和属音的支撑下而形成了调式调性。

调性有单一调性和转调之分。传统的民歌一般都是单一调性。民歌的结构比较简炼,调性关系也简单。某些原始民歌与改编后的艺术歌曲仍是单一乐段,因为艺术歌曲的情绪比较统一,乐曲会采用单一调性,乐曲中间不会出现转调。黎英海先生根据云南民歌改编的《小河淌水》、新疆民歌改编的《百灵鸟,你这美妙的歌手》《嘎哦丽泰》等都采用单一调性,没有出现转调。而某些以原始民歌为原型,改编后的艺术歌曲,需要对结构进行扩张,对人物形象进行塑造,对情绪情感进行加强加深,便由“转调”来形成调性的对比来加强表达。黎英海先生由新疆民歌改编的《在银色的月光下》出现了转调,来加强情绪的表达。

调式的稳定与发展,在整个音乐实践的长河里,是自身最具代表性的特点。现代的音乐思维里也运用了古老的调式结构。许多丰富的音响效果,都来自古老调式中结构上的对位,和音调色彩的对比。在《唐诗三首》作品中,黎英海先生在运用古老的调式结构的同时,借鉴了西方现代作曲技法,采用民族调式,五声性旋律贯穿整部作品,带来不同于传统乐曲的听觉感受。如《春晓》以降B羽调式为主,F羽-C羽-F羽的循环发展,遵循调性的发展规律。在调性进行中,往属方向发展,并没有选择在主调上结束,意在给人一种余韵未尽的感觉。又如《登鹤雀楼》的调式调性运用别具一格。每次转调的宫音被剔除出来,然后按顺序将其先后排列,构成了小三度音程的三音组。

(三)曲式结构

乐曲的基本形式称为曲式结构。一部、单二部、单三部曲式,复二部、复三部、回旋、变奏、奏鸣、回旋奏鸣、赋格段,都是曲式结构的类型。

黎英海先生钢琴伴奏音乐创作几乎涉猎了所有的曲式结构。一些在民间器乐曲和古曲基础上改编的作品在一定程度上保持了原曲的中国传统曲式结构。而根据民歌原型改编成艺术歌曲,常常会因作品的特点而将原有的单一的曲式结构扩大。因为民歌通常为单一部曲式,除一些特定场合演唱的套曲结构外,曲式结构一般都是短小简炼。黎英海先生会将原有的曲式结构稍加改变,对民歌的旋律进行较小改变,通过转调等方式将曲式结构进行扩展。或对原有曲式进行较大变动,在民歌的基础上改编,扩展原有的曲式结构,形成较大规模的作品。如艺术歌曲《小河淌水》,并未改变原有的曲式结构,只是在原始民歌的前奏、间奏及尾声段落,编配了营造意境和渲染气氛的钢琴伴奏,对乐器的模仿,对间奏承上启下的烘托和尾声部分延伸意境的描摹,使作品在钢琴伴奏精彩的演绎下熠熠生辉。在黎英海先生的改编下,这首旋律流畅、风格婉约的云南民歌,没有改变原始曲式结构的基础,便焕发一派新的生机。

三、结语

黎英海先生声乐作品钢琴伴奏在创作上的主要特点是以“民族化”的旋律风格创作为主,调式上主要是以欧洲自然大小调与民族调式中的旋律特点相结合,各种曲式结构被灵活运用在声乐作品钢琴伴奏的创作之中。黎英海先生的钢琴伴奏音乐都呈现出独特的艺术创作魅力。

参考文献

[1]黎英海 民歌独唱曲集[M] 上海:上海音乐出版社,1958

[2]黎英海,春晓一黎英海歌曲选[M]北京:人民音乐出版社,1987.

[3]黎英海汉族调式及其和声(修订版)[M].上海:上海音乐出版社,2001

[4]黎英海.继承与求索——中国民族音乐文集[M],上海:上海音乐学院出版社,2004.

[5]黎英海黎英海配钢琴伴奏独唱歌曲选[M].北京:人民音乐出版社,2009

大海的歌篇8

王维倩是正宗美声科班出身的,毕业于上海音乐学院声乐系,师从中国声乐界的老前辈谢绍曾。许多人不明白,学美声唱法的王维倩,怎么会跨界去唱通俗的上海老歌呢?――千万别小看通俗唱法,有多少具备美声功底的歌唱家,却在通俗领域败下阵来。不是说想跨界,就能一步跨过去的,哪有这么简单?

王维倩从小读书成绩很好,初中高中都是无锡当地的名校,如果不是因为太喜欢唱歌,并且已经有了一定的名气,以她当年的学习成绩,是完全可以进其他名牌大学的。其实,王维倩在其歌唱生涯中,最早接触的并不是美声歌剧,而是西方流行音乐,尤其是欧美电影中的歌曲插曲――现在看来,她后来跨界成功的底子,就是在那时打下的,那种独到的韵味,也是在那时潜移默化形成的。更一脉相承的幸运是,她考进上海音乐学院声乐系后,在跟随谢绍曾教授学习期间,谢老经常告诫她:学美声,千万不要仅仅局限在美声,应该有全方位的音乐视野。谢老鼓励王维倩多听其他音乐,包括流行音乐、爵士乐。音乐没有高低之分,只有好与不好之别。许多年后的今天,王维倩依然对老师的教诲深为感慨:像谢老师这样的从民国时期过来的通才,现在几乎找不到了,他特别强调知识学问的融会贯通,胸怀开阔,没有门户之见,令我终身受益。 王维倩

当然,王维倩当时的主业还是美声,学习成绩相当突出,在校期间还得过一等奖学金,毕业以后进入了上海乐团和上海歌剧院,其醇厚而富有磁性的嗓音和生动的舞台形象,成为国内女中音领域中的佼佼者。1996年,她参加第七届全国青年歌手大奖赛专业组美声比赛,获优秀歌手奖;1998年,她参加文化部声乐新人新作比赛,获专业美声组优秀演唱奖。多年来,王维倩主演的歌剧包括《塞维利亚的理发师》《卡门》《费加罗的婚礼》《女人心》等。2003年,她赴瑞士日内瓦参加莫扎特艺术节的演出,在现代歌剧《赌命》的世界首演中扮演女主角员外夫人。2008年,她赴芬兰、瑞典参加萨沃林纳国际歌剧节、朵哈拉国际艺术节,再次主演《赌命》和《奥赛罗》中的角色,赢得当地媒体盛赞“表演极其生动,声音十分温暖”。

这样的评价是恰如其分的。我印象很深的一次,去东方艺术中心看王维倩主演罗西尼《塞维利亚的理发师》排练,当即被她美妙的歌声感动。当时执棒这部歌剧的意大利指挥家泽达(Zedda)是一位著名的罗西尼专家,他对王维倩赞赏有加,建议她有机会去意大利深造。在国内的女中音领域,王维倩已经做到了她的最好,但她总觉得不满足,总会想起自己歌唱的“初始之心”――歌唱要真正感动人,就必须接地气,除了歌剧美声,还有其他路可以走吗?西洋歌剧,唱得再好,也是西洋文化,何况在此领域已有了太多的大腕名家。王维倩想走一条自己的路。她在思索,在寻找……

转机出现在 2008年。

还在上海音乐学院求学期间,王维倩就利用业余时间,跟一帮同学外出演唱,学徐小凤几乎可以乱真,在圈内小有名气。2008年初,一位多年未联系的同学辗转找到了王维倩,说作曲家陈钢想找一位歌手录制他父亲陈歌辛的上海老歌,问王维倩是否有兴趣。唱通俗歌曲向来是王维倩的一大爱好,不过正儿八经地唱,而且要录制唱片,还是第一回。抱着试一试的心情,她与陈钢见了面。陈钢听了王维倩的试唱,当即认可。就这样,王维倩到了广州的录音棚,录制了她第一张流行发烧唱片《情歌天外来》。当时广州方面对在流行歌坛闻所未闻的王维倩心中无底,以为要花相当长的时间录制,谁知王维倩上午赶到广州,下午就进了录音棚,一录之下,马上OK,一口气录了七八首,令录音师惊讶不已。第二天下午,王维倩又一鼓作气,顺利录完整张唱片,速度之快,出乎意料。

命该王维倩勃发了。《情歌天外来》出版发行后,旋即引发了歌坛和媒体的轰动,一举成为跨界音乐领域的佼佼者,销量惊人。用陈钢的话来说,“能想到会火,但没想到会这么火!”从那以后,王维倩一发不可收,又陆续录制了《凤凰》《摩登上海》《上海往事》《美丽的梦神》等系列唱片。她将上海的古典、现代、抒情、柔媚小资的情调和色彩演绎得委婉自如、活色生香、别有韵致,被誉为“上海的声音”。其中,《上海往事》获“经典歌曲最佳演唱奖”、十大唱片奖、国际华语音乐联盟“华语金曲奖”、“2015年度十大发烧唱片榜年度最佳独唱专辑奖”,《摩登上海》和《上海往事》还同时入选香港发行的评选发烧人声和音乐最高荣誉的《2015 CD圣经》。一个人的歌声能代表“上海的声音”,还有什么比这更“挺刮”的荣誉?

上海老歌兴起于二十世纪的上半叶,在短短的二三十年中,仅有音响记载的就有八千多首,被称为“日出一首”,其影响力甚至流传到西方的流行音乐界。近些年来,上海老歌“重温旧梦”,焕发青春,不仅深得上海周边和港台市民的喜爱,而且在世界华语地区也广受欢迎。王维倩的歌声可谓正逢其时,她不仅在上海多次举办独唱音乐会,还在美国大西洋城巨星剧场、香港文化中心、澳门文化中心、北京国家大剧院等举办音乐会,可以说是唱到哪里,风靡到哪里,场场爆满,一票难求。正所谓“歌如其人”,2015年,风姿绰约的王维倩还被特聘为“海派旗袍文化大使”。

王维倩的上海老歌为什么会独领,原因多多。在我看来,除了声乐专业上的修为,更独到的是功夫在诗外。王维倩从小就练书法,现在书法也是她每日必修的功课。她阅读面广,善交各路朋友,知识学问的储备量大。她的性格豁达开朗,看问题洞察力强,且非常人性化。她饶有趣味的微信文字中透露出其特有的才情和性情。她还联袂众多文化人士,精心策划推出了多个系列讲座,如“名人品上海”“美丽的上海”“她们和他们”等。她在喜马拉雅FM上所做的节目“海上明珠――漫谈上海老歌”,细声雅语,如数家珍,亲切自然,娓娓道来,优雅风趣性感松弛的主持风格迷煞人也。而当我与她聊起瓦格纳,其独到的见解又令我惊讶不已――这是演唱柔情万种情意绵绵上海老歌的王维倩吗?这分明是女武神布伦希尔德!

上一篇:怀念童年范文 下一篇:国庆小报手抄报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