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罗丹得到的启示范文

时间:2023-11-20 08:26:28

从罗丹得到的启示篇1

关键词:罗丹;关学

绪论

《罗丹艺术论》中有段话特别打动我,“不断的磨练罢。把你整个的融化在工作里。”这是来自一位学识渊博的长者最诚恳最语重心长的嘱咐,任何追求美,追求美好事物的人都能够从中感受到浓浓的爱护与引导。“罗丹首先是创造家,其次才是理论家。没有一系列雕塑,他谈不出《艺术论》。”这是刘海粟先生对他的赞誉。

1罗丹的生平

奥古斯特・罗丹是法国的雕塑艺术家,他所创作的作品是有灵魂的,有巨大的影响力,被后世称为“19世纪和20世纪初最伟大的现实主义雕塑艺术家”。其地位在欧洲的雕塑史上是不可超越的,影响力非同凡响。

纵观罗丹的一生,他工作十分的勤奋,敢于创新,在继承的同时又能够突破传统,逐步走出了自己的艺术之路。他创作的每一根线条都透着他所理解的美学,向世人展示着他所创作出来的美。他的雕塑是西方近代与现代雕塑的桥梁,成为不可或缺的纽带。这位跨时代的伟大雕塑家,既成就了自己,也为艺术,为人类创造了一份弥足珍贵的不可复制的财富。

罗丹的作品都是有灵魂的,他所理解的美是深刻的,区别于世俗,这与他的成长经历脱离不了关系。他出生于贫苦的基督教家庭,在其年幼时,除了酷爱的美术,其他功课都十分的糟糕,幸好有爱护支持他的姐姐使得其父亲同意罗丹进人美术院校学习美术,为罗丹的艺术之路打开了一扇关键的大门。在罗丹的求学期间,他的姐姐是不可或缺的支持,他姐姐将自己打工所得为罗丹提供经费,这让罗丹打从心底的感激与敬重。与此同时,罗丹遇到了影响了他一生的启蒙老师荷拉斯・勒考克,这位他终生敬爱的老师。他引导罗丹去遵从自己的内心真实感受去追寻艺术,不要受到学院传统的限制,也正是这样的教导影响了罗丹的一生。

理应越走越通顺的求学路却接连遭到了严重的打击,孜孜不倦的3年刻苦加上尊师的推荐,却以落榜而告终,不放弃的又一个3年的坚持也是以失败收尾。在此期间,他敬爱的姐姐因感情受挫避世于修道院,然而其脆弱的精神和柔弱的身体,加上修道院清苦寂寞的生活,不幸病逝于修道院。在这双重打击下,罗丹的精神崩溃了,最后他也决然成为一名修道士。只是他对艺术的追求以及与生俱来的天赋也不断地提醒他内心真正渴求的,这种折磨让他痛不欲生。善良而睿智的修道院院长埃马尔看出了饱受压抑折磨的罗丹,他不动声色地引导着罗丹,为他提供接触艺术绘画与雕刻的机会,并且发现了罗丹在艺术上的潜力与实力,他开导罗丹“用艺术为上帝服务”,鼓励罗丹勇敢地走出阴霾,而罗丹也不负期望。

2罗丹眼中的“美与丑”

罗丹所创作的雕塑作品大多以忍辱负重的形象为主,这是源于他的成长经历以及对现实生活的写照。在罗丹再次回到他的恩师勒考克身边之后,就继续了他的艺术奋斗生涯。从此罗丹一边工作,一边学习,没有钱雇佣模特就请路边的乞丐充当,在刻画乞丐的时候,他从乞丐饱经磨难充满了沧桑的脸上看到了所有人都会有的苦难,这种经历也是罗丹心中对“美”的理解不同于旁人的重要原因。何为美,何为丑,在罗丹眼中的美与丑有了全然不同的意义,不是浮于表面肤浅的美,而是深入灵魂进入骨髓的美。

他的创作不仅仅是对描绘对象的单纯表现,而是将他所需要传递的思想渗透进作品中,使得作品拥有了语言传达的力量,而观者在精神上所感受的内涵远远超越了视觉所感受到的,这为雕塑艺术开创了全新的表达方式。这也正是罗丹艺术之路真正开始的地方,而这一表现方式也贯穿了罗丹的一生,成为他自己以及其作品的灵魂和魅力的源泉。所以罗丹曾说道:“在艺术者眼中,一切都是美的,因为他锐利的慧眼,注视到一切众生万物之核心;如能发掘其品性,就是透入外形触及其内在的‘真’。此‘真’,也即是‘美’。”

3罗丹对后世的影响

罗丹所表现的艺术是拥有深刻思想的艺术,而他的人格魅力也充分的展示在他的作品当中,他所表达的艺术不是浮于表面的,而是思想与情感的真实表达。罗丹的一生,苦难与成就并存,赞扬与诋毁并行,他的一生既是饱受嘲讽与磨难的一生,同时又是受人支持与理解认可的一生。然而无论外界的一切是如何的否定他或讥讽他,还是追捧他认可他,罗丹这位伟大的艺术家始终没有受到任何的影响。他的内心是宁静祥和的,也是十分的坚定的,他清楚地知道自己正在做的是什么,知道自己将会走向何方,因而他不会受任何外物的干扰。他的本心一直没有变,罗丹以他伟大的人格向世人展示了这一切,无需向任何人证明。

任何一位伟大的艺术家都是有自身追求的,罗丹的一生都在攀登,登上了继续攀岩,攀上了再登上更高的领域,如此不断地超越自己。“艺术即感情”,这是罗丹所信奉的信条,他用毕生的作品来证明了这句话。那些流传于世,至今被人称道赞美的作品,如《思想者》《加莱义民》《巴尔扎克》等等,他的每一个作品都透着人类浓浓的情感,深邃而丰富。然而罗丹的伟大之处并不仅仅是因为他将作品刻画出了情感,还在于他表达的情感是深刻而有内涵的,具有很强的思想性,会让观者深思,悟者感动落泪,他没有落入浪漫主义的俗套,去创造肤浅空洞而虚假夸大的东西。

罗丹曾说:“没有一件艺术作品,单靠线条或色调的匀称,仅仅为了视觉满足的作品,能够打动人的”。罗丹的经历让他更加偏爱悲壮色彩的创作主题,他总是能够从悲惨凄苦残破的景象中挖掘出另一种不同于当时世俗所流行认可的美,这是他创作出的作品独具一格的原因,也正是他作品的魅力所在,既能够引人深思,又能够感人肺腑,观赏他的作品会让人的心灵接受彻底的洗礼,发现生命的渺小与美好。

4结语

从罗丹得到的启示篇2

其实罗斯选择世界杯作为自己重启生涯之路的舞台,并非心血来潮,或者随随便便做出的选择。2010年世锦赛(当时还不叫世界杯)上,虽然杜兰特贵为梦之队的核心,但罗斯也获得了最大程度的锤炼。回到NBA之后,罗斯将自己的进化,迅速转化为惊人的战斗力,迎来了爆发的一个赛季,而他也因此荣膺了当赛季的常规赛MVP,成为NBA历史上最年轻的常规赛MVP,这也是芝加哥公牛继乔丹之后第一次有球员荣膺常规赛MVP。一时之间,罗斯似乎赢得了整个世界,年轻的他早早便体验了被聚光灯笼罩的兴奋以及迷茫。到了季后赛,罗斯率领公牛先后淘汰步行者和老鹰,闯入了东部决赛,而公牛上一次杀入东部决赛还要追溯到乔丹的公牛王朝。只可惜最终公牛1比4不敌热火,罗斯一个人威力再大,终究难敌三巨头,遗憾的与总决赛擦肩而过。虽然未能闯入总决赛,但罗斯的个人表现已经无可挑剔,说那个赛季是属于他的,也不为过。

时隔四年之后,罗斯希望通过世界杯的舞台,再次上演奇迹,重新站到NBA舞台的最中央。在世界杯开赛之前,无论是罗斯,还是美国队内部,传达的关于罗斯的信息,都是积极的。而且通过美国队的训练视频,我们还看到了罗斯的霸气灌篮,这所有语言和视频的影像,几乎让我们相信罗斯肯定会浴火重生。于是盼望着,盼望着,然后就是叹气着,失望着,甚至是绝望着。世界杯开赛后,罗斯的个人表现极为低迷,始终未能找到投篮感觉,尤其是三分线外,几乎每次出手,换来的都是无情的打铁声。

虽然如此,罗斯一直向外界强调,影响比赛并非只依靠投篮,而且他还给自己评了个A级,一时间惹来了不少争议。且不说罗斯对自己的评价是否客观,他如此这番言论,不仅体现了他的倔强和信心,更反映了他对重生的渴望。然而退回到现实,罗斯的个人表现,很难让人恭维,很多人甚至已经开始放弃罗斯,认为他不可能再回到过去,找回昔日的荣光。

这是个残酷的判断,但也并非没有道理。其实我们每个人的心中都有这样的疑问,罗斯是否会再次受伤?他还可以找回昔日的状态吗?他是否能继续率领公牛去冲击至高无上的荣誉?如果罗斯无法回到过去,甚至是因为再次受伤而告别了NBA舞台,那我们除了叹息,还是只能叹息。

NBA既是造星工厂,也是天才的坟墓。多少惊世之才,空留下遗恨,演绎着悲伤的故事。但罗斯又与这些人有着不尽相同之处,因为他从一开始就被寄予了太多太多期待。

这一切都还要从那个篮球历史上至高无上的神说起。上世纪90年代,在乔丹的率领下,公牛6次夺得总冠军,创造了不可复制的盛世王朝。在那个年代,乔丹、公牛、芝加哥,几乎承载了NBA的一切。当乔丹拿到第6个冠军时,罗斯(1988年10月4日出生)将近10岁。可以说,罗斯最初的成长阶段,就是在乔丹和公牛的感染下度过的。

作为土生土长的风城人,与那些怀揣梦想的芝加哥孩子一样,罗斯从小的偶像就是乔丹。他们在乔丹的影响下爱上篮球,并以乔丹为动力,去追逐属于自己的梦想。这其中的大多数人都淹没在了追逐梦想的路上,但罗斯显然是幸运的,因为他拥有着实践这一切的天赋。直到罗斯涌入芝加哥人的视线,风城人心底的欲望再次升起。效力孟菲斯大学期间,罗斯选择的球衣号码是23号,这确实是理所当然,但也似乎暗示着一种可能性。

2008年,在乔丹率领公牛夺得第6冠10年之后,芝加哥公牛用状元签拿到罗斯。我们可以说,芝加哥开启了罗斯时代,但更确切的描述应该是,芝加哥又开启了对旧梦的追寻,因为乔丹的成就既是引领后来人的光芒,也是投射在后来人身上的巨大阴影。

进入NBA之后,罗斯果然没有让芝加哥人失望,他的成长是惊人的。除了成为史上最年轻的MVP之外,他还帮助公牛成为联盟最有竞争力的球队之一,他让芝加哥人看到了夺冠的可能,复兴的希望。然而现实再次给芝加哥人的头上浇了冷水,罗斯先是左膝十字韧带撕裂,休息了一年多,然后又是右膝半月板撕裂,再度报销……仿佛一夜之间,罗斯从天之骄子,变成了悲催代言人。这不仅是对罗斯个人生涯的打击,更是对公牛王朝复兴的摧毁。苦等10年之后,芝加哥人终于看到了希望,然而短短几年之后,他们似乎又回到了原点。

当然这并不怪罗斯,因为没人希望受伤。而且分析起来,这个年轻人本可以拥有更加美好的生涯。但从进盟开始,他便承受了太多太多的压力,尤其是来自芝加哥人对历史的怀念。

虽说罗斯的受伤跟他侵略性的打法有着很大的关联,但仔细观察罗斯加盟公牛后的数据,你会发现公牛太依赖罗斯,尤其是进攻端。其实罗斯引领的公牛,给人的最深刻印象是防守,而进攻则主要依靠罗斯拼杀,这无形中也给罗斯制造了相当大的压力。所以当罗斯两次重伤倒下,芝加哥人应该给他的不仅仅是同情和理解,还包括愧疚之情。

如今,去预测未来的罗斯会如何,显然不是一个靠谱的选择。而对罗斯来说,也是时候卸下那些包袱了,比如说乔丹,比如说公牛,比如说芝加哥……现在的他只是一个普通的球员,一个试图挽救自己生涯的球员,他惟一能做的就是为了自己,摒弃一切杂念,努力找准航向,重新出发。

最后要说的是,无论你是不是公牛球迷,你喜不喜欢罗斯,此时此刻都应该祝福这个承受了太多的年轻人。

从罗丹得到的启示篇3

罗丹说的虽然是雕塑的道理,我们写文章又何尝不是如此呢?俗话说:“巧妇难为无米之炊。”美味佳肴须用材料来烹饪,锦衣绣服须用材料来制作,亭台楼阁须用材料来建造,同样,佳作华章须用材料来构建,不管哪种类型的文章,都需要材料作支撑。如果说主题是文章的“灵魂”,结构是文章的“骨骼”,那么材料就是文章的“血肉”了。材料的好坏决定着文章质量的高低,选材用材都必须围绕中心开展,让材料为我所用,为突出文章的中心服务,做到“人无我有,人有我新”,努力实现材料充实、典型、真实、新颖的目的。否则,运用再多的材料也没多大价值,必须像罗丹一样将它毫不留情地删掉。唯此,你的中考作文才会鲜味十足,闪亮登场!

技法指导

那么,如何巧妙精选作文材料呢?具体说来,可从以下几方面进行选材:

一、精选充分演绎文旨的材料。

作文总是要表现某个主题的,与主题无关的材料,即使它再生动,也不能选用。所选材料要能揭示事物的本质和规律,具有典型意义,既有广泛的代表性,又有强大的说服力,才能以一当十,说服有力。记叙文的选材不一定非得选用那些惊人的“大事”,往往一些看似平常的小事同样能反映事物的本质,此所谓“滴水也能见太阳的光辉”。如课文《琐忆》、《一件难忘的衬衫》均为“小事”,却充分表现了人物的思想境界,突出了主题。议论文所选例证,要有典型性,要能以一当十地支撑论点。如江西一考生作文《挺胸而立》,文章中心是“挺胸是一种姿态,但更多的是精神,是气概,是我们对人生的信念”,作者选取了“林逋挺胸而立飘然遁去,文天祥挺胸而立从容就义,任长霞挺胸而立威震黑帮”等三个事例,由古及今,从不同角度阐释“挺胸而立”的丰富内涵,由于所选人和事典型性强,所以能给读者深刻的启迪,具有强烈的思想震撼力。

二、精选避开常规思维的材料。

考场作文时,要学会跳出常规思维,力避“人有”,巧选“人无”,以免出现材料雷同、撞车现象。 如河南考场作文《最美丽的》,众多考生在横线上填上“风景”“心灵”“一瞬”等词语,从正面选材演绎题旨。而有位考生别出心裁,在横线上填“苍蝇”一词,以童话的形式讲述了三只苍蝇,作选美表演最后都死于蝇拍之下的故事,告诉读者:邪恶的东西,即使看上去很美,也是人们的敌人,必须毫不留情地除掉它。作者避开了“正面”“赞美”这样的常规思维,巧选“反面”“讽刺”这一鲜有考生涉及的材料,起到了新人耳目的效果。

三、精选闪出时代亮色的材料。

生活在改变,社会在发展,我们周围的新事物、新话题层出不穷,同学们要关注现实,贴近生活;关心社会热点,把握时代脉搏;关注时代风云,投身生活激流;要“风声雨声声声入耳,家事国事事事关心”,这样,才能与时俱进,为作文引来一股股灵动的时代活水,为文章引入具有时代特征的新材料、新景象、新理念。当然,我们大可不必从宏观上去表现这个时代,但是,我们完全可以通过日常生活中的事情折射时代的变迁。如近几年来,我国社会生活中有许多新鲜、有意义的事,也有许多社会热点问题,比如科学发展,和谐社会建设,汶川大地震,北京奥运会,新农村建设,两岸交往,甲型H1N1流感疫情,中外经济文化交流,新中国60周年华诞等等,校园生活中也有许多焦点、热点问题,值得关注,都可以成为我们作文的材料。

四、精选洋溢生活气息的材料。

叶圣陶说过:“生活就如泉源,文章犹如溪水,泉源丰盈而不枯竭,溪水自然活泼地流个不歇。”生活是个万花筒,是写作永不枯竭的源泉,若能选取生动有趣、充满浓郁生活气息的材料则可增强文章的可读性。有时文章不生动,不只是语言问题,大多情况下是选择的材料不生动,没有生活情趣。如湖南一考生在《一件趣事》中写到“小明说,他妈从英国给他带回修改液,众人传看,赞不绝口。忽然一个人发现瓶底有四个字:中国制造……”诙谐、幽默、充满生活情趣的材料让读者忍俊不禁,给人以开心一刻的愉悦享受。

五、精选富有独特体验的材料。

人云亦云是选材的常见病。克服这一毛病的药方是学会挖掘只属于“我”的独特体验。别人可能写的素材不是一概不能写,而是要在写作时让这一素材处在独特的自我体验的光照之下,使之获得别人所没有的新的价值。如上海市中考作文《充满活力的岁月》,一位小作者先对历史人物陶弘景作审视:“陶弘景婉拒做官,踏着清幽的山间小道,留下了一种自足而又幸福的活力。他倾心于山顶的一片云海,沉醉于山间的泉水叮咚,忘怀于眼前的树木山石,满足地给君王寄出了‘只可自怡悦,不堪持寄君’的诗句,于是我知道,在那一段岁月里,有种活力叫‘自足’。”作者将陶弘景之事置于“活力”视角之中,悟出了新意。接着文章又逐一审视秦朝百姓、张骞、谭嗣同、但丁、达・芬奇,引出对“活力”的独特感悟――“智慧”“骄傲”“爱国”,“活力的延续使文明得以发展,文明的发展又使活力延续下去”,“我们要继承前人的活力,更要开创出自己独有的活力留给后人”。这些感悟的独特性在于,不囿于前人所云,而是站到放眼世界文明、推动时展的高度独出新见,显示大气。这也启发我们:“选材新颖”不仅指材料本身,而且还指与材料紧密相连的作者的观点和感悟。

总之,我们要走进生活,关注社会,独具慧眼去捕捉住生活中的精彩,紧扣中心来精选健康的、熟悉的、新鲜的、独特的、典型的、充满生活气息的材料,唯此,才能写出与时俱进、具有创意的美文来。

失误警示

在多年的中考阅卷工作中,发现一些考生在选材用材方面存在如下失误:

一、材料平庸,缺少个性。

所选之材都是司空见惯的“大路货”,不能给人以新颖之感,无法吸引读者。比如写人时,就只会罗列人物特点;叙事时,只说故事提要;议论时,只会生硬地“嫁接”。

二、材料陈旧,内容干瘪。

所选之材都是一些毫无新意的“陈旧货”。 比如写老师,必写带病工作、上门补课;写同学,必写拾金不昧、乐于助人等,千人一面,毫无新意。

三、一味模仿,不加裁剪。

所选之材都是一些简单模仿的“舶来货”, 没有根据表现主题的需要和提高表达力的需要进行巧妙剪裁,给人一种似曾相识之感。

四、材料虚假,有悖常理。

从罗丹得到的启示篇4

2011年,罗丹举办了自己的第一个个展《就像风一样自由》,作品以冲突与颠覆的摇滚乐形式作为创作主轴。谈起这个不同于传统的创作风格,罗丹坦言是源于他和音乐的不解之缘。

他曾学习了很长一段时间的钢琴和小提琴,大学期间又恰好遇到90年代中国摇滚乐的风潮,这再一次激发了罗丹对音乐的热爱,于是他开始组乐队,玩摇滚,看各种地下乐队的演出,用他自己的话说,“当初我也算是个摇滚乐的狂热分子。”

就这样自然而然地,在毕业创作时他选择了这个最熟悉的元素,尝试用绘画的方式来表现音乐的感染力和摇滚乐所带来的颠覆。“虽然我现在从事着与绘画相关的工作,但音乐仍是我生命中不可分割的一部分,我希望能通过绘画表现出音乐对我生活的影响。我相信每个人的内心都曾经都有过一段激情四射、颠覆传统的反叛时期,这段记忆的承载可能是一首歌,或是一段难忘的节奏,我希望能够通过绘画来唤醒人们内心的这段记忆,所以在接下来的创作中会一直坚持以音乐为主要元素。”

2015年,罗丹的最新展览《超越极限》亮相上海。与以往的作品相比,此次罗丹似乎刻意把画面焦点,从夸张的肢体语言,逐渐转移到内心情绪表达的另一私密空间。对此,他解释道:“刚开始的创作可能更多的是一种情绪的流露和对现状的真实反映,但现在我除了在画面上延续动态、色彩之外,着眼点会慢慢转向文化传承和年轻人对待文化的态度上。”

而对于观赏者来说,这些作品最大的转变可能是在背景的处理上面。罗丹早期作品的背景都比较单一,经常以一种“简单粗暴”的色彩撞击方式呈现,但在其新作中,他开始尝试运用细腻的线条描绘出画面的张力。此外,他还会在画面上添加新的材料作为表达语言,例如金箔、施华洛世奇水晶等,除了满足视觉效果之外,更多的是希望能够体现出文化在潜移默化中对社会的影响。

“这其实是一种时间的概念,但它很抽象,也很难在画面上表现出来,所以我希望能够通过丰富的物质材料来达到这个目的,画面上也在尝试一些几何的变化,试图营造出一种迷幻的空间感。”罗丹坦言,他近几年作品最大的变化就是在这点上做延伸和深化,今后也会朝着这个方向继续创作下去。

“绘画于我而言就像空气和水”

一般的孩子学习绘画,可能会在每个想要赖床的周末,被父母催促着赶赴各种美术班进修,培养对绘画的兴趣。但罗丹却是个例外,也许在还未搞懂什么是绘画之前,他就已经爱上了它。“我从来都没有觉得绘画和我的距离很远,它在我的生活中,就像空气和水一样自然。”说起与绘画的缘分,罗丹这样告诉我。

他的确是幸运的,从小生长在美院的环境中,父亲罗中立是知名的艺术家,在耳濡目染中被艺术熏陶,也在不经意间做出了一生的决定。

“有一次父亲跟我闲聊的时候,他问我今后准备往哪方面发展,我随口说了句画画吧,好像还挺有趣的。”当时正值罗丹报考附中的关键时期,这样一句看似玩笑的话也决定了他今后的人生道路。

2000年,从四川美术学院附中毕业的罗丹,顺利考取了四川美术学院油画系,开始了更加系统的学习。“随着学习的深入,我才发现自己与绘画结缘已久,早前只是未被点化而已。如今我与它为伴,所寄寓的情感也越来越深厚。”谈起与绘画之间的点滴,罗丹还是很庆幸自己当初的选择。

大学期间,罗丹很幸运地获得前往德国卡塞尔艺术学院交流学习的机会,这段经历对他来说尤为珍贵。“刚到德国的时候,感觉一切都很新鲜,当然也因为人生地不熟的,发生过很多乌龙事件,比如去超市购物的时候,想买香肠却买成了马桶塞,想买牛奶却买成了宠物食品添加剂,现在想想还是很搞笑。”聊起那段时期,罗丹仍难掩兴奋之情。而他也被卡塞尔的艺术氛围所深深吸引。这座秀美的城市留下了太多艺术大师的创作痕迹,“我当时居住地的楼下,就是著名艺术家约瑟夫・博伊斯(Joseph Beuys)创作《给卡塞尔的7000棵橡树》原作的地方,我每天在那里来回进出,坐在那里休息,你会发现艺术从未那么自然地融入过生活。”课余时间,罗丹也会前往各大美术馆参观,当那些曾经在画册上欣赏过无数遍的作品原作真切地出现在眼前时,他直言那种震撼和感动难以言喻,这些都深深影响了他今后的创作之路,也给他的绘画带来很大的提升。

“父亲带给我的影响属于亦师亦友”

在罗丹的生活中,父亲扮演着至关重要的角色,他的父亲是四川美院院长、著名画家罗中立。有着这样一位光芒四射的父亲,在外人眼中,罗丹是幸运的,但似乎同时也承载着某种压力。不过对此,罗丹坦言,并没有觉得父亲的成就给自己带来过什么困扰,相反更多的则是帮助。

“小时候父亲对我的影响更多是在生活上,会鼓励我做自己喜欢的事。我5岁的时候开始喜欢在家里的墙壁上画画,父亲看到后很不高兴,要求我在纸上画,但我那时候太小了,根本不听他的话,还是我行我素地继续在墙壁上涂鸦,最后他只好妥协,同意我在门板上画。我觉得正是因为他从来不会压制我的天性,才让我成长得更好。”回忆起小时候和父亲之间的趣事,罗丹感慨道。

虽然父亲并没有要求他延续自己的事业,但罗丹最终选择从事绘画这一行的决定,还是让父亲感到高兴。现在,罗中立对于罗丹而言,除了父亲的角色之外,还有同事、领导和艺术前辈等多重身份。“他对我来说,是最熟悉的一个人。在艺术成就方面,我很崇拜他,但更值得我尊敬的,是他对艺术那种发自内心的热爱,以及工作时忘我的状态。”

平日里父子俩也会就艺术进行探讨,不过这种交流往往是非常随意的。“从这点上来看,可能我还是比较占得先机的。”罗丹自豪地说,“父亲并不会非常严肃地来到工作室评判我的作品,我们经常会在吃饭,看电视、逗小孩等生活场景中,开始交流他对于我作品的一些想法和建议,所以并没有外人想象的那么正式。而且在讨论的过程中,也经常伴随着玩笑,但这些对话却能带给我很大的帮助和启发,我想可能是因为家庭氛围让人能在最放松的状态下,真实表述出自己的感受和想法吧。”

父亲在艺术上的独到见解和丰富的人生经历,给罗丹的艺术生涯带来了很大的帮助。包括在与画廊的合作上,父亲也从自己的经验出发,建议他与画廊共同成长,这样不仅能更专注于自己的创作,也能多关注一些市场动态,这最终促成了他和龙门雅集的长期合作。

“我想鼓励更多学生毕业后坚持艺术创作”

如今除了青年艺术家之外,罗丹还有另外一个身份:四川美术学院油画系教师,绘画创作和教学生画画成为了他全部的工作。而在做了多年学生之后,这一身份的转变也让他更加清楚该如何帮助自己的学生。“在我的求学过程中,我觉得老师对我最大的帮助就是他的经验和眼界,让我更加明确自己需要找寻的方向。每个人都会有一段迷茫的时期,那时候会特别需要来自师长或朋友的鼓励和指引。所以我现在和学生之间的交流,会更多地根据切身体验来提建议,给他们一些务实的参考和辅的帮助。”

罗丹告诉我,作为四川美院油画系的学生还有一个福利,就是在本科毕业时,学校会推广一个名为“驻留计划”的系科项目,提供给那些有天赋的并对艺术有强烈愿望的学生一个留校安心创作的机会。作为老师,他会建议和鼓励学生来申请这个项目,他认为这样能够帮助他们建立起更丰满的羽翼,来面对接下来要走的道路,也给他们足够多的时间来考虑未来的人生。

在教学中,罗丹希望自己能够带给学生更多的启发和指导,当看到越来越多的学生热爱绘画,并加入到这个队伍中来后,他也感到非常高兴。所以对于当代艺术的未来,他始终怀抱着希望和憧憬,“这些新鲜血液的注入,能给艺术圈带来惊喜,会将更多更好的作品呈现给每一个对艺术感兴趣的人。”

抛开艺术的光环,生活中的罗丹也有着80后好动的一面。在繁忙工作之余,他会约上三五好友,骑着摩托车在公路上驰骋,踏青郊游,他说自己很享受这种动感所带来的自由感。而在去年荣升为父亲后,他也会尽量多抽出时间来陪伴家人,与孩子共同成长。

从罗丹得到的启示篇5

丹麦素有“欧洲食橱”、“欧洲乳酪市场”的美誉,它是全球公认的农业问题解决得最好的国家之一,其农牧业高度发达,农业科技水平和劳动生产率均居世界前列。

丹麦人口521万人(2011年1月),包括渔业、林业在内的农牧业人口8万人,仅占就业总人口的2.7%。出口导向型、家庭私有农场、高学历农民、合作化组织和农业科技高度发达等等,都是丹麦的农业特色。

丹麦没有像中国那样的“农民”,都是清一色的“农业管理者”。平均一个丹麦农民生产的农产品可养活500多个丹麦人。丹麦农业的生产方式既能兼顾以家庭农场为主体的、分散的初级农业产品,又能保障加工流通领域的社会化、专业化规模经营。

今年中央一号文件首次出现“家庭农场”概念,鼓励和支持承包土地向专业大户、家庭农场、农民合作社流转。以丹麦农业为鉴,对推动我国家庭农场的发展大有裨益,也有利于我国加快农业现代化步伐。

天鹅窠的名字叫丹麦

“波罗的海和北海之间,有一个古老的天鹅窠,它的名字叫丹麦。天鹅就是从这里面生出来的,过去和现在都是这样。”

1852年,丹麦文学巨匠安徒生创作了一首散文诗《天鹅窠》。他饱含着爱国主义激情,讴歌代表人类文明和科学成就的“四只天鹅”,实则是赞美与歌颂自己的祖国。

在安徒生的笔下,丹麦是世界上最美丽的国家之一,而丹麦的乡村像童话一般美好。

安徒生并没有夸张。丹麦位于欧洲大陆西北端,东靠波罗的海,西临北海,本土由日德兰半岛与波恩霍尔姆等400多个大小岛屿组成,海岸线长7314公里。深受大西洋湿润气流的影响,气候温和,年均降水量约860毫米,各地降雨量分布不均,土壤条件差异较大,有利于农产品的多样性。全境多为平原,平均海拔30米。

国土面积不大,并不影响丹麦拥有悠久的历史。大约公元前1万年左右,日德兰半岛开始有人类居住,以狩猎为生。其后相继进入新石器时代、青铜时代,开垦土地,种植农作物。丹麦人擅长航海,一度“创造”了强盛的海盗时代。

从12世纪中叶一直到19世纪初,丹麦内部暴乱和对外战争频繁,重创了经济发展,尤其是农业。1799年至1804年,政府推行改革,限制地主贵族的特权,将农民的义务劳役制改变为佃赋制,结束了中世纪以来农民对地主贵族的人身依附。

安徒生便出生在这样一个大变革时期。1805年,他在贫民窟诞生,早年丧父,未受教育,终身未娶,一生靠稿费维持生活。但他也是幸运的,目睹了一个伟大时代的开始。

19世纪中期起,在法国、德国等国家的影响下,丹麦颁布宪法,废除君主专制政体,改为君主立宪制。与此同时,丹麦的农业专业化迅猛发展,以造船业、电信业为主的工业有了长足进步。丹麦逐步跨入发达国家行列,人均生产总值、人均收入长期位居世界前五。

欧洲最早获得成功的农业合作社

1875年,对于丹麦来说,是一个值得纪念的年份。

这一年,安徒生去世。这位享誉世界的童话大师,回到了父亲母亲的怀抱。而他所热爱的祖国正驶在富裕的航道上。正如他在《天鹅窠》的末尾抒写的一样——“许多世纪将会过去,但是天鹅会不断地从这个窠飞出来。世界上的人们将会看见它们的飞翔,听见它们的歌唱。要等人们说‘这是最后一只天鹅,这是天鹅窠里发出的最后一段歌声’,那时间还早着呢!”

这一年,欧洲最早的农业合作社在丹麦诞生。根据有关国际合作社组织对合作社的定义,合作社是一个由个人自愿组成的、通过一个共有的企业实现其同一经济、社会和文化目的和理想的自治组织。而农业合作社在丹麦农业“百年奇迹”中扮演着重要角色,它和现代化家庭农场、专业化公司一道构成了丹麦独具特色的现代农业体系。

19世纪下半叶,随着铁路、航运的发展,北美、俄国、澳洲等地区的廉价粮食成批涌入欧洲,对丹麦的农业造成极大冲击。丹麦的农业生产不得不向市场经济转变。但是,分散的农民面临诸多困境,供给规模太小、市场信息不灵、加工储存设施简陋等等。在生存压力下,合作社应运而生,它在加工和流通领域把农民组织起来,展开大规模的、集中的加工与销售活动,大大增强了农民在市场中的竞争能力。

也有学者认为,欧洲工人合作运动对丹麦出现农业合作社也有一定影响。1866年,一个名叫汉斯·克利斯丁·索尼的牧师,把英国罗虚代尔消费合作社模式引进到丹麦日德兰地区。由于丹麦不存在大批破产的手工业工人,这一模式没有引起较大反响。两年之后,一个名叫赛福林·乔根森的商人在日德兰建立了一个合作商店,受到农民欢迎。

当时欧洲国家对奶制品和猪肉等畜产品的需求增加,丹麦部分从事谷物生产的农民,改为以生产畜牧产品为主。1875年,卡斯伦德地区的七个农民,联合建立了一个乳品厂。他们实行类似罗虚代尔消费合作社的原则,规定盈余按每人送交牛奶的比例进行分配,决策实行一人一票制和服从简单多数原则。这个乳品厂的合作方式取得了成功,只不过并不为外界所知。

转眼到了1881年冬天,日德兰地区一个名叫斯蒂林·安德森的年轻人,带领部分农民建立了耶丁合作乳品加工厂。合作社成员保证把自己生产的牛奶全部送交乳品厂,并承担连带的债务责任;成员之间互相帮助与监督,确保牛奶质量;合作社通过集资发展生产;收入按照各人交付牛奶的数量比例进行分配。乳品厂于第二年夏天开业,一炮打响,引起轰动。因其名声太大,所以在很多文献当中,耶丁合作乳品加工厂被视为丹麦和欧洲最早、最成功的农业合作社。其后,类似的合作乳品厂如雨后春笋。

有关资料显示,从1882年到1885年,丹麦各地陆续建立了80家合作乳品厂;1885年到1895年,595家合作乳品厂诞生;截至1909年,拥有0.55公顷到250公顷土地的农户,已全部加入合作乳品厂,所拥有的奶牛头数占全国总数的80%以上。随着乳品合作社的成功,其他农产品合作社也很快在丹麦发展起来。

我国驻丹麦大使馆经济商务参赞处2008年的调研报告称:“目前丹麦合作社生产的农产品和食品的2/3出口。在农产品加工领域,生猪屠宰行业的100%、奶制品行业的91.9%、种子和农药行业的83%都实行合作社经营。”

平均一个农民可养活500人

与合作社一并勃兴的,是丹麦的家庭农场。丹麦的现代农民是在18世纪末和19世纪初产生的。此前,丹麦90%的土地归王室和地主所有,仅10%归农民所有。土地私有化之后,到1870年,自耕农已增至90%,这无疑大大推动了农业的发展。

安徒生的继承者们用赞美的笔端,对农业生产生活的变化给予大篇幅的描述。亨利克·彭托皮丹是最为杰出的一位。他出生于一个牧师家庭,主张个性自由、个人解放,作品大都以农村为背景,生动地展现了丹麦的农村生活景象。其文学创作以小说见长,文字朴实、清新又洋溢生机。“由于他对当前丹麦生活的忠实描绘”,1917年,他和另一位丹麦作家吉勒鲁普同时获得诺贝尔文学奖。

我们从彭托皮丹的小说中可以领略到农场一望无垠的气势。其实,丹麦农场经过了一个从分散到集中的过程。统计数据显示,20世纪前半叶,丹麦农场一直保持在20万个左右。1903年,农场数量26万个;1939年,这一庞大的数字减少为21万个;1964年是17.5万个,到了1999年,农场总数锐减至5.58万个,而平均规模比20年前扩大了一倍,面积达47公顷。

丹麦法律规定,只允许个人拥有土地。农民可向丹麦的抵押信贷机构获得资金来购买农场,农民所获贷款量只能相当于农场价值的70%。农场主不得向子女赠送或遗赠农场,后者必须从其父母那里按市场价格购买农场。

在丹麦,你想跳入“农门”是相当不宜。丹麦法律还规定,如果购买30公顷以上的农场,买主必须拥有农业专科以上学历,还有当很长一段时间的“实习农民”经验,这也意味着买主至少要经受5年以上的正规训练。办理贷款时,仅有抵押物是不够的,贷款机构会对预计的农场年度营业额作一个全面的评估。此外,为了防止“抛荒”,农业部门规定,农场面积在2公顷以上的必须耕种,而且农场主必须居住在这片农地上。

丹麦的农民可不像我国大多数农民那样,面朝黄土背朝天,“锄禾日当午”。资料显示,丹麦有25所农业院校,每年入学新生1200人,获得“绿色教育证书”的约900人。让人难以想象的是,通常需要42个月学习和农场实习的经历,获得“技术农民”资格,再继续学习和实习24个月,才能获得“绿色教育证书”。

如同其他农业发达国家一样,丹麦的农业专业化水平、机械化水平非常高,特别是在二战之后,发展迅速。从耕地、播种、打虫、除草到收割、储存等等,全是一条龙式的机械化作业。

在上述因素的影响下,丹麦农业生产效率之高可想而之。我国外交部网站的数据显示,目前,丹麦农牧业(包括渔业、林业)人口8万人,仅占就业总人口的2.7%。另有权威媒体最新报道,平均一个丹麦农民生产的农产品可养活500多个丹麦人。高度发达的农业大国没有多少农民,即使是农民都拥有高学历,实行的还是机械化操作,所以,有人说丹麦是没有“农民”的农业强国。

出栏1万头肉猪的农场仅需3个劳动力

谈论丹麦的农业发展,科技进步是绕不开的一个篇章,这对发展中国家来说也颇具启示意义和参考价值。

首先,工业化浪潮为丹麦农业现代化提供了技术基础。

一家从事丹麦贸易的网站介绍,丹麦养猪行业的专业化已到了相当高的水平,培育种猪、生产仔猪、养肥出栏等分属不同猪场,喂料、饮水、换气和室温调节等等程序,全由电脑自动控制,根据不同生长期定时、定量喂养。出栏1万头肉猪的农场平均仅需3个劳动力,劳动生产率居全球第一。

其次,高学历的农民是实现农业现代化的人力基础。农民受了高等教育,很容易吸收新技术,并进行应用与推广。早在19世纪初,丹麦便创办了农民学校。1856年,皇家兽医农业大学在哥本哈根创建,着力农业畜牧科学工作者和咨询人员的培养。

再次,农业咨询服务体系成为科技推广的有力保障。据我国驻丹麦大使馆经济商务参赞处提供的资料,丹麦农业咨询服务中心是独立于政府和丹麦农理会的机构,由丹麦农民联合会(2/3)和丹麦家庭农场联合会(1/3)共同所有并派代表(农民)组成其董事会领导。目前农业咨询服务中心共拥有3200名专业技术人员,这意味着平均约25个农民就有一名专职技术人员为其服务,其比例之高领先全球。

政府在科技进步中也起到关键作用。皇家兽医农业大学等农业高等教育机构负责农业基础研究,农业部直属的技术研究所负责应用研究,其经费90%以上来自于政府,费用总额约占全国GDP的0.05%。有关统计显示,丹麦从事农业科研的专业技术力量达万人以上。

值得一提的是,科技进步也为环境生态保护带来积极影响。比如,通过运用新的耕作技术,丹麦平均每公顷土地所消耗的氮肥量已由上世纪八十年代初的136公斤下降至1996年的107公斤,磷肥由45公斤降至7公斤,钾肥由43公斤降至30公斤。

作为高度发达的农业大国,丹麦堪称真正意义上的绿色国度。政府有意通过环境保护,让国家拥有可持续发展的力量。

丹麦为了保证畜牧业的污染排放对土壤和地下水不造成负面影响,法律对农场生产规模有一定约束,每个农场拥有的家畜数量不能超过500个家畜单位。每个单位指1头母牛,或3头母猪,或30头生猪,或2500只肉鸡。一般当农场达到250个单位时,就要对其环境影响进行全面的评估,并根据评估的结论来决定它是否可以扩大规模。

不能忽视政府那双“有形的手”

梳理一百多年来丹麦农业的发展,我们不能忽视政府的力量。尤其是丹麦政府在法律上保护了家庭农场,并使各种农业资源处于良好的配置状态。

中国社会科学院学部委员张晓山、中国社会科学院农村发展研究所研究员党国英对丹麦进行过实地考察。他们综合了丹麦农业问题研究专家的各种观点,列举出影响丹麦农业发展的七大主要因素:第一,提供了实行地产私有化的可能性;第二,建立了面向农业部门的组织完善的金融体系;系统化的培训;第四,建立农民组织及合作社;第五,向农村人口普及政治和文化知识;第六,农民和政府之间就组织和筹集资金开展研究、咨询服务和教育等方面进行了卓有成效的合作;第七,农业机械技术的领先。

在这些因素中,我们都能看到政府那双“有形的手”对农业的推动。

更重要的一个细节是,“从1970年到2000年,丹麦农业总资产增加了6倍,但是其资产净利率在2000年为负数,此前最高时,也未超过3%。”张晓山、党国英就此分析说,“从行业上来讲,丹麦农业尽管很发达,但仍然不是一个赚钱的行业。这种行业如果没有政府的支持,没有传统因素发生作用,不会形成目前的局面。”

“许多世纪将会过去,但是天鹅会不断地从这个窠飞出来。”百年光阴很快就过去了,我们依旧听到安徒生的深情吟诵。

近年来受欧盟共同农业政策影响,丹麦的农业在国民经济中所占份额逐年下降,但在外贸中仍占较大比重。在世界金融危机爆发的2008年,丹麦农牧业(包括渔业、林业)生产总值为687.93亿克朗,占当年国内生产总值的4.2%。

同年,丹麦金融业出现危机,经济开始陷入衰退。丹政府推行一揽子经济刺激方案,取得一定成效。2010年,丹麦经济逐步复苏,在“世界经济论坛”全球竞争力排名中位列第九。

我国必须加快培养职业农民

“吃的问题”是未来全球面临的巨大挑战之一。我国农业不仅遭遇世界共性难题,还面临技术薄弱、创新不足等问题。2012年1月,国务院首次《全国现代农业发展规划》,提出“到2015年,现代农业建设取得明显进展。东部沿海、大城市郊区和大型垦区等条件较好区域率先基本实现农业现代化”。同年,中央一号文件突出强调农业科技。今年中央一号文件提出建设家庭农场的概念,政府工作报告提到要构建集约化、专业化等相结合的新型农业经营体系。

丹麦农业的生产方式既能兼顾以家庭农场为主体的、分散的初级农业产品,又能保障加工、流通领域的社会化、专业化规模经营。学习和借鉴丹麦农业发展的成功经验,有助于我国农业按市场化经营模式进行体制机制创新,也有助于加快农业现代化步伐。

启示之一: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还有空间。

经济学家林毅夫指出,如果造成农民增产不增收的原因是农产品价格弹性低和收入弹性低,那么在农产品这两个特性的约束条件之下,要想增加农民收入,唯一长期有效的办法就是减少农民数量,让农业人口向城市转移。

丹麦农业发展中也有农业人口下降这个过程。数据显示,丹麦农业总人口在20世纪90年代呈下降趋势,减少了17%。而农业投资部门的就业量不仅没有减少,反而增加了17.6%。张晓山、党国英由此得出结论:“这个变化说明,即使很发达的农业生产,劳动生产率的提高仍有较大空间,而服务部门特别是金融服务部门,仍然能对吸纳农业剩余劳动力作出贡献。”

启示之二:必须加快培养职业农民。

明天“谁来种粮”、“怎样种粮”,一直为社会所关注。今年政府工作报告提出的“培育新型农民”,回应了今年中央一号文件关于鼓励扶持专业大户、家庭农场、农民合作社等新型生产经营主体发展的表述。

根据丹麦经验,家庭农场主就是新型的、现代的职业农民。职业农民除了是生产者,还是投资者、经营者、决策者,同时也是市场风险和自然风险的承担者。

“未来种田主体将是新型职业农民,必须加快培养职业农民。”在3月份召开的全国两会上,身为全国人大代表的张晓山建议,职业农民要搞登记,家庭农场应注册等级,按销售额划分,以此来区别不同类型的家庭农场。

启示之三:完善中国特色现代农业政策支持体系。

参照丹麦做法,可在支持总量、范围和内容上,进一步加大支持的力度;可向家庭农场、种养大户和农民合作社等新型经营主体倾斜;向粮食主产区和重要农产品优势区倾斜。具体就家庭农场的发展,应在土地租赁、金融、保险、税收等方面给予优惠政策。

诚然,我国农业有自身特点,切不可盲目照搬国外经验,努力探索出具有中国特色的农业现代化道路才是迈向农业强国的根本。

相关链接:

罗虚代尔消费合作社模式

1843年,在曼彻斯特市郊的罗虚代尔小镇,当地工人罢工失败,苦不聊生。一些受欧文合作思想影响的人经常讨论,逐渐认识到组织合作社能改善工人处境。经周详筹备,28个发起人筹集了28英镑股金,于1844年8月11日创立了一个消费合作社——公平先锋社,通过社章,并选举出董事会。

罗虚代尔先驱者们从社会现实环境出发,创立了一套适合市场经济要求的办社和经营原则——后来被祢之为“罗虚代尔原则”,主要有:

(1)自愿集股筹资,只分少量股息而不分红利;

(2)社员平等,民主管理,不问股金多寡,一人一票选举;

(3)入社不受政治影响;

(4)以市场平价作现金交易买卖,保证准斤足尺;

(5)按购货金额比例分享利润;

从罗丹得到的启示篇6

“想不想感受一下俄罗斯家庭是怎么过新年的?”朋友海波正准备去莫斯科郊外亲友家过新年,于是邀请我。“好啊!”我求之不得。

海波驾车,在稠密的林丛国道上穿梭,两个多小时,才到了这座他与俄罗斯亲友提前预订的度假村。看似乡村、实是宾馆的四层矮楼,竟然堆聚了百十个俄罗斯家庭。

海波的俄罗斯亲友早已到达,已带着醉意,一见我们就蜂拥过来,拥抱亲吻――女士的亲吻,春情荡漾,男士的亲吻,粗莽别样。最糟的是一位叫蹩基的壮汉,湿漉漉的嘴唇在脸上咂出响来不说,还用锉一样的胡茬在你脸上戳两下,冷出一身鸡皮。海波的岳父海达尔拥抱我时,高尔基式的两抹短须轻抚面颊,关切的细语浅送耳畔:“喀坷吉拉(感觉怎样)?”“纳拉玛尼,丝巴细巴(还可以,谢谢)!”他惊讶地用中文说:“俄语,很好!要学!”我说:“放心,我会竭尽全力!”

海达尔露出会心的笑容,我这时才发现,他平时总是锁紧的眉头和他的高尔基式胡须,今天竟如此可爱动人。

走进俄罗斯人家的欢聚时光,才彻底地感到这个民族的浪漫与热烈。

午夜11点,所有的宾朋都新衣加身,一次性的礼帽、头饰、裙裾、彩带全都披挂起来,簇拥着来到一楼的综合餐厅。最吸引眼球的是火焰般的孩子们,红得耀眼的太空服,泛着白毛的小皮靴,在人群中流萤般穿梭――小扮老,老扮小,客串得没了分寸,热闹得一塌糊涂。

蹩基把一个摇滚乐手的荧光彩色披发带到自己头上,借酒意站到了主持人的位置上,对着大家不停地忸怩作态,扮着鬼脸。主持人诙谐着自己编好的节目,蹩基诙谐着自己的醉态。这样的情景,俄罗斯人好像很习惯,没有人对此表示厌烦。好在主持人一上来,蹩基已自动变换了角色,在音乐中成了主持的伴舞,肥硕的臀部,围绕主持人灵活地摆动出吉普赛女郎的幅度。同来的俄罗斯亲友,听任他的愚顽,也随音乐摇摆,任场面闹腾下去。

餐厅按不同的度假群落安置好摆满食物的条桌――香槟、葡萄酒、伏特加;果汁、香肠、火腿;沙拉、鱼子酱、烤肉;面包、鱼、蔬果。午夜十二点,当电视里总统的新年祝辞余音一落,“嘣乓”的香槟开启声便东一下西一下地响起;“乌拉”的欢呼声四处响起。预留的舞池迅即旋风般疯狂起来,一米八十以上的俄罗斯女郎,长发瀑布般甩动,使舞池狂野,尖叫声不断;魁梧健壮的俄罗斯小伙儿,招风引蝶般地围聚左右,脱去长衫,在迪斯科旋律中展露劲健。舞一阵、吃一阵的疯狂我已经习惯,这样的疯狂延续到第二天清晨。

只有我和海波两位中国人。有美女的目光不时地在我们身上闪烁,我知道,那目光带着好奇――这两个中国人,怎么与这班俄罗斯人如此亲近?终于,一个圈舞的游戏中,两位跳疯了的姑娘跑过来,拉起我和海波的手,旋进舞池……

这是一个上去就能跳的舞蹈,后面的人扶住前面人的腰,只要在奔跑中能将臀部来回摆动,就能掉进这个欢乐的旋涡。我已很久没有这样的经历,好在有伏特加,“酒壮英雄胆”,我竟然也扯着女郎的裙裾疯狂地甩开了腰臀!

想起了久违了的儿时游戏――丢手绢与老鹰抓小鸡。孩子的纯粹,竟然能在俄罗斯成人的欢乐中掀动起来,这么生动,这么欢乐。

今年夜的这个俄罗斯家庭,与去年相比有了明显的变化:安妮娅的姐姐丹妮娅与丈夫离婚,这次只有她一人带着孩子;一米八三的大丹妮娅,与丈夫分手三年,为孩子在年夜又聚到了一起。海达尔的现任妻子卡嘉,比女儿安妮娅还小一岁,与安妮娅、丹妮娅撕扯在一起,姐妹一般,可劲儿地疯,了无芥蒂;海达尔则与前妻端着酒杯依偎着叙旧。

祥和,温馨,缱绻,美好――“俄罗斯风格”,我想起莫斯科一个烟草的品牌。是啊,这种在中国看不到的人文情景,在俄罗斯却如自然生长的林木般随意,自然。

海波悄声告我,蹩基正在追求大丹妮娅,可今天的大丹妮娅有稳重、魁梧端庄的前夫廖萨陪伴,蹩基一定很尴尬。我搜寻着醉态的蹩基,此时正眯缝着眼睛,独处在一个角落,不时地向舞池中与廖萨拥在一起的大丹妮娅瞟上一眼。借音乐的喧嚣发出几声怪叫,然后扮着鬼脸扎进舞池,狂蹦一通。荧光纸做的披发,使他在狂欢的人堆里十分抢眼。他是在以酒、以喊、以怪样来释放心底的郁闷吗?从他不时瞟向大丹妮娅的眼神,我能感受到他的忧伤。

从罗丹得到的启示篇7

师夷长技以制夷

丹麦与荷兰足球有源远流长的关系,说具体点类似荷兰是师傅、丹麦是学生,很多丹麦球员赴荷兰俱乐部锻炼,站在丹麦角度看如“顺差”。克龙德利就是其中一位,2012年欧洲杯开幕前两天,他刚刚度过了自己的29岁生日,在B组首轮比赛中克龙德利用进球帮助丹麦队掀翻荷兰队,而他之所以取得如此惊人的成就,与荷甲豪门阿贾克斯对他的培养不无关系。

1983年6月6日,克龙德利出生在一个酷爱足球的哥本哈根家庭,他的父亲曾是一位业余球员,把对足球的追求全寄托在身材矮小的儿子身上。

克龙德利童年时展示出超越同龄的足球天赋,他的家人带他前往足球强国荷兰的豪门阿贾克斯俱乐部足球学校试试机会,他的天赋打动了阿贾克斯青训教员,成为了欧洲兵工厂“83一代”的成员。

克龙德利在阿贾克斯青训营得到了淬炼,却得不到梯队主力位置,这与他是否努力无关,因为当时阿贾克斯青训营有一位1983年出生的本土天才范德法特,当时和现在都能得出判断,克龙德利的才能逊于范德法特,阿贾克斯很自然地给荷兰未来希望之星更多机会。1999-2000赛季范德法特升入阿贾克斯一线队,而克龙德利2004年才升入一线队,并且立刻被租借给了瓦尔维克。

在瓦尔维克的两个赛季里,克龙德利在联赛中得到了48次出场机会,打进了两个球,2006年他被阿贾克斯召回,在代表阿贾克斯出场3次之后,又被租借给了鹿特丹斯巴达,踢了半个赛季12场比赛打进1球。2007-2008赛季克龙德利在阿贾克斯如用噩梦一般,整整一个赛季只出场一次,2008年夏天他终于下定决心离开荷甲。25岁的他回到了故乡丹麦,加盟了布隆德比才算真正踢上了最高级别联赛。

2012年欧洲杯B组首轮丹麦1∶0爆冷击败荷兰,克龙德利破门。很多媒体以克龙德利的口吻,用嘘出怨气的方式说“徒弟打败了师傅”“准女婿击败了媒人”“报了被阿贾克斯冷待对待的仇”。克龙德利赛后在接受采访时这样说:“我曾在荷兰踢了8年,女朋友也是荷兰人,所以今天攻破荷兰球门对我而言有些特别。”从他的话中很难确认是否有怨气,这是多年磨砺产生的成熟表现。

小国小队小人物

本届欧洲杯368位参赛球员有很多“草根”,克龙德利是最具代表性的一位。他在丹麦队的轨迹与俱乐部的发展颇为相似,2006年他被阿贾克斯从瓦尔维克召回,未来一片光明之时首次入选丹麦队,然而随着阿贾克斯很快就把他租借给了鹿特丹斯巴达,克龙德利也很难在国家队有出场机会。

上届欧洲杯预选赛,克龙德利三进三出国家队,始终是替补身份,丹麦队最终也无缘决赛圈。2010年南非世界杯的预选赛前两轮他未被征召,第三轮克龙德利终于得到了出场机会,丹麦3∶0击败马耳他,克龙德利替补登场踢了30分钟;第四轮丹麦3∶0击败阿尔巴尼亚,克龙德利进入18人名单但没有出场;第五轮丹麦1∶0击败瑞典,克龙德利没进18人名单;第六轮丹麦1∶1葡萄牙,克龙德利干脆没有被征召。

丹麦队最终在世界杯预选赛获得了A组第一直接前往南非,但无所作为的克龙德利落选了丹麦队的世界杯大名单。今年欧洲杯击败荷兰队赛后他的那番说话,可以理解为他对阿贾克斯和荷兰足球有腹诽,也间接理解为他对丹麦队有点小怨气。

克龙德利无缘2010年南非世界杯,但是16位有着荷兰联赛经历的丹麦同胞去了南非,其中一人发生了一件有趣的故事。小组赛丹麦0∶2不敌荷兰,下半场开始仅仅33秒,荷兰前锋范佩西底线传中,曾在荷甲踢过球的西蒙·波尔森门前头球顶在阿格的后背上折射弹进自家大门,诞生了那届世界杯第一个乌龙球。本届欧洲杯克龙德利上演徒弟打死老师傅,而波尔森用乌龙球“帮助”荷兰队取得了在世界杯历史的第60个进球,这都是命运。

再续丹麦童话

丹麦队从2010年世界杯小组赛出局后,克龙德利才重新开启了他在国家队的人生,这得从丹麦队老帅奥尔森改组国家队开始。南非世界杯丹麦队23名球员有16人具有荷甲球队的履历,本届欧洲杯这一数字明显下降,现役荷甲球员只有两人,有荷甲球队履历的球员不超过10人,本届23名成员有11人来自欧洲五大联赛,9人来自丹麦超级联赛。在奥尔森的治下,丹麦队逐渐丢掉了“荷兰二队”的帽子。

2010-2011赛季克龙德利在丹麦超级联赛打进12个球,凭借出色表现得到奥尔森的赏识,重新回到了国家队并且随队出征本届欧洲杯预选赛。欧洲杯预选赛首轮丹麦1∶0击败冰岛,迎来开门红,克龙德利首发出场宣告成为这一届丹麦队主力球员。随后两轮比赛,克龙德利因伤缺席。第四轮丹麦1∶1挪威,克龙德利伤愈重新回到首发阵容。此后每场欧预赛,克龙德利都是首发主力。

2011年10月12日,欧洲杯预选赛最后一轮小组赛丹麦主场迎战葡萄牙,赛前两队同积16分,丹麦队因第二轮客场1∶3葡萄牙而暂时屈居积分榜次席。此役克龙德利领衔的平民丹麦队,对阵C罗领军的葡萄牙队,胜者将以小组第一身份直接参加欧洲杯决赛圈。第13分钟克龙德利横向盘带晃开佩雷拉在18码外右脚射门,皮球碰罗兰多变线钻入球门远角。丹麦第63分钟扩大比分,C罗前场传球失误,埃里克森中圈附近拿球送出精准直传球,罗梅达尔右路下底传中,无人盯防的本特纳近距离右脚推射破门。补时阶段C罗任意球破门,丹麦2∶1力克葡萄牙,以小组第一身份昂首杀进2012年欧洲杯。

继上届世界杯之后,本届欧洲杯丹麦队与荷兰队再次在大赛同一小组,2012年6月10日的丹麦大战荷兰,如所有人预料般荷兰队占据压倒性优势,他们的猛攻一度让丹麦人抬不起头。足球运动再一次展示出强势未必是胜者的定律,第23分钟,始终被压制的丹麦队首先取得进球,背了两年乌龙包袱的西蒙·波尔森左路下底传中被范德维尔挡出,克龙德利在左角附近得球,他趟球突破海廷加的防守后,在小线附近小角度施射,皮球从斯特克伦堡两腿之间滚入球门。1∶0,这是克龙德利第23场国家队比赛的第5粒进球。

从罗丹得到的启示篇8

最近,千里冰封的北极突然“热”了起来。不过,不是因为北极地区的气温上升,而是很多国家都不约而同地将目光投向这里,再度引发了有关和资源归属的热闹争论。

全球安全专家迈克尔・克莱尔2001年写作《资源战争―――全球冲突的新场景》的时候,似乎并没有将北极作为关注的重点。而事实上,以北极地区的巨大能源储量,以及北极地位的不确定性,有足够的理由让人相信,未来的资源“战争”极有可能在北极展开。

丹麦大臣一席话引加拿大着急

最近,千里冰封的北极突然“热”了起来。不过,不是因为北极地区的气温上升,而是很多国家都不约而同地将目光投向这里,将这块寒冷的土地“灼”得火热。

北极的突然变“热”,起源于丹麦科研大臣黑尔厄・桑德最近的一席话。2004年10月初,桑德宣布,丹麦政府将拿出1.5亿丹麦克朗(约合2500万美元)专门用于北极科考,只要科学家们能够证明,北极点所在的海底是丹麦所属的格陵兰岛的自然延伸,丹麦就将“拥有开发那里的石油和天然气资源的权利”。桑德的一席话,大大刺激了加拿大的敏感神经。因为加拿大一直自认为是北极的“未来”所有者,桑德的话,等于直接对加拿大的“未来”构成了挑战。50多年前,加拿大就对北极提出了诉求,当时的各国曾达成一项协议,若未来100年内没有国家对加拿大的领土诉求提出异议,加拿大将对北极拥有合法。如今百年之约刚刚过半,丹麦就开始对北极虎视眈眈,企图将其纳入自家版图,怎能不让加拿大政府着急?加政府立刻发表声明表示抗议。而在此前,美国、俄罗斯等其他北极圈国家,也早已在暗自推进自己的北极占有计划。一场关于北极地区的“争夺战”正悄然升级。

处女地资源令人垂涎

人们通常所说的“北极”多数情况下是指“北极地区”,即北纬66度33分以北的广大地区,包括北冰洋和其中的岛屿,中心点是北极点。北极圈内的陆地面积约800万平方公里,水域面积约1300万平方公里,周围国家有俄罗斯、挪威、丹麦、加拿大、美国、冰岛、瑞典和芬兰八国。长期以来,北极地区的周围国家经过激烈的争夺,确立了各自在北极圈内的领土。现在北极地区的大小岛屿几乎被周边各国瓜分殆尽。因此,当前各国争夺的焦点逐渐从对陆地(主要是岛屿)的争夺转向对北极点的争夺。其直接目标是占有北极点附近的水域。

争夺战的实质,是确立各国在这一地区的利益分配。北极地区至今仍是尚未被大规模开发的处女地,各种资源的蕴藏量令人垂涎。保守估计,北极地区潜在的可采石油储量有1000~2000亿桶,天然气在50~80万亿立方米之间,被誉为“地球尽头的中东”。北极地区还蕴藏有大量优质煤。在能源供应日趋紧缺和能源价格日益上涨的今天,这些可观的能源储量不能不让周围的国家怦然心动。此外,北极地区的矿产资源也相当丰富,有世界上最大的铜、镍、钚复合矿基地;还盛产金、银和钻石,以及铀和钚等战略性矿产。而且根据推测,北极地区可能还蕴藏着同南极地区基本对称的世界级大型铁矿。

另一方面,如果全球温度持续上升,北极的大块冰山就会融化,从而使得海平面升高、海面阻隔减少,如此一来,北极地区很有可能成为重要的交通枢纽,试想船只穿越北极海域在亚洲、欧洲和美洲之间运送货物将是何等便利!气候学家们估计,再过15年,著名的“西北通道”,也就是横穿加拿大北极群岛、连接大西洋和太平洋的海上通道,每年将会有几个月的时间可以通航,成为国际海运航线的一部分。因此,哪个国家能拥有和控制北极,它便将掌握21世纪的能源和交通两大命脉。除了上述矿产资源外,北极地区可供开发的渔业资源、旅游资源、科技资源也相当可观。总之,北极资源的重新配置,将引起全球能源格局和交通格局的“大地震”,因此北极是其周边各国的必争之地。

北极到底归谁?

长期以来,北极一直属于国际领土,加拿大虽然可能成为未来的主人,但到目前为止,百年之约也仅仅过半,而且,居住在北极地区的爱斯基摩人等各少数族裔对加拿大也并无多少认同。在北极归属问题上,加拿大和前苏联依据所谓“扇形原则”,而美国、丹麦、芬兰和挪威则以该原则存在实际操作的缺陷和缺少法理上的公证性为由不予承认。此次丹麦政府声称“只要能够证明北极点所在的海床和底土是格陵兰岛大陆架的自然延伸,丹麦将有权开采北极点附近水域的海底资源”,它所依据的是1982年通过的《联合国海洋法公约》中的有关规定。现在丹麦政府已经找到了这样一个科学推测:即北极和格陵兰岛之间由一条名为洛莫诺索夫的水下山脉相连,北极是格陵兰岛的自然延伸。丹麦政府认为,只要丹麦的科考队能够证明这一推测的真实性,丹麦将理所当然地拥有北极海底巨大的资源宝藏。

目前,还没有一条被各界所公认的国际法或条约能对北极的归属问题做出权威判定。除1920年签订的规定斯瓦尔巴群岛为非军事区的“斯瓦尔巴条约”外,涉及北极地区的惟一国际性条约便是1990年由加拿大、丹麦、芬兰、冰岛、挪威、瑞典、美国和前苏联共同签订的“八国条约”。但这一条约主要规定的是各国在北极的科学研究行为规范和环保责任,并没有对各国领土和资源的分配作出界定。由于北极的归属缺少法理基础和地理学共识,从而使得各国都对其表现出异常浓厚的“兴趣”,试图在混乱之际占得先机。

和资源争夺战悄然升温

早在旧石器时代,人类就已经在北极留下了自己的足迹。16世纪开始,人类便开始了在北极的探险活动。1909年,美国探险家罗伯特・皮尔里第一个找到了北极点,并将美国国旗插在北极点的海冰上。从20世纪四五十年代开始,人类在北极的活动逐渐从探险转为科考,从商业转向军事。

二战期间,北极航线对盟军的胜利至关重要。美英等国共有78批1571艘次舰船穿越白令海峡,通过北极航线向苏联运送粮食、药品、冬衣和弹药等,对苏联的反法西斯战争功不可没。

冷战期间,北极成为美苏两个超级大国的“冷战场”,美苏两大军事集团都在北极部署了重兵。北冰洋沿岸,双方都建立了强大的高灵敏雷达网和截击导弹、战斗机群及侦察卫星的早期预警系统,密切监视对方行动。

冷战以后,各国对北极的兴趣逐渐从军事转向和资源。几乎每个国家都试图证明北极是自己的。2001年,俄罗斯政府声称,包括北极在内的半个北冰洋都是西伯利亚的地理延伸,北极是俄罗斯的;2003年,美国擅自向一些国际石油公司拍卖北极的天然气开采权,暗示北极是属于美国的;前面提到的丹麦科技大臣桑德派出的科考队,也是带着争取国家的神圣使命启航的。而加拿大早在半个世纪以前就已经“预定”了北极。

上一篇:清明祭祖范文 下一篇:小灰狼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