岳阳楼记范仲淹范文

时间:2023-12-05 04:35:43

岳阳楼记范仲淹篇1

――范仲淹

如果不是岳阳楼,相信很少有人知道岳阳这个湘北小城,若不是范仲淹,估计岳阳楼也不会名噪天下。

鲁肃曾阅军

他,一个将军,站在新建的阅兵台上,看着浩浩荡荡的水军,表情凝重、威严,他的内心充满了凌云壮志,仿佛统一天下的梦想指日可待,他就是鲁肃。

那是三国纷争的时候,群雄奋起,各霸一方,形成了鼎足之势。周瑜病死后,鲁肃接管了水军,为了西御关羽,北防曹操,公元215年,鲁肃在长江的咽喉之地建造了巴丘,也就是今天的岳阳,并修筑了用以训练和检阅水军的阅军楼。此楼高数丈,气势昂然,不同凡响,登楼远眺,湖中一景一物尽览眼底,它就是岳阳楼的前身。

唐开元四年,张说被贬到岳州,在鲁肃阅兵台旧址上修造了“天下名楼”。一座三层、四角、五梯、六门、飞檐、斗拱的楼阁高耸湖岸,从此,“迁客骚人多会于此”,尽享“览物之情”。

大历三年(768)腊月,因为兵乱,杜甫漂泊到岳阳,登上了神往已久的岳阳楼,面对烟波浩渺的洞庭湖,他写下了“吴楚东南坼,乾坤日夜浮”的句子,但是想到国家的战乱,他又发出了“戎马关山北,凭轩涕泗流”的感慨。1962年,在中国最艰难困苦的时候,登上岳阳楼,书写了杜甫的《登岳阳楼》,挂在岳阳楼的三层。

“一楼何奇?杜少陵五绝唱,范希文两字关情,滕子京百废俱兴,吕纯阳三过必醉。诗耶?儒耶?吏耶?仙耶?不见古人,使我怆然涕下;诸君试看:洞庭湖南极潇湘,扬子江北通巫峡,巴陵西来爽气,岳州城东道岩疆。潴者!流者!峙者!镇者!中有真意,问谁领会得来?”这副名满天下的岳阳楼长联是清朝的窦所作。他在京任职的时候,正值鸦片战争时期,加之太平天国风暴,刚被擢升为监察御史的第三天,他就上书改革,但是并没有被采用,失望至极的窦以母亲生病为由,辞去官职,回归故里,途径岳阳楼,触景生情,写下此联。

在岳阳楼里有两块几乎一模一样的“岳阳楼记”的雕屏,一个在一楼,一个在二楼,一假,一真。关于这两个雕屏,还有一个传闻。

清朝道光年间,岳阳来了个姓吴的知县。他一上任就看上了“岳阳楼记”雕屏,便用重金请一个民间雕刻高手,花了17个月的时间,秘密仿制了雕屏赝品。两年后,吴知县趁着调任的机会,偷梁换柱,携带家小和真的雕屏逃走。没想到,路上狂风大作,暴雨倾盆,吴知县的船被风浪掀翻在洞庭湖的九马嘴段,雕屏也随波逐流。后来,湖水干涸,“岳阳楼记”雕屏才被当地渔民打捞上来,当岳阳楼再度整修时,雕屏才完璧归赵,挂在了岳阳楼的二楼。

历史上,在岳阳楼留下赋诗题对者可以说不计其数,而最有名的当属范仲淹的《岳阳楼记》,要说《岳阳楼记》,还得从“滕子京谪守巴陵郡”说起。

滕子京妙法集资

当年,滕子京被贬到岳州(岳阳古称)做知州,他个人能力很强,到任的第二年就“政通人和,百废俱兴”了。于是,着手重修岳阳楼。重修没有经费,他就在岳州城贴了一个布告,如果谁欠了你的钱不肯还的话,你就来上告,之后,欠债的人就把钱拿来,去修岳阳楼。结果集了很多资,大家也都挺乐呵,欠债的人感觉反正钱你也没捞着,都给国家了,债主还感觉,钱是自己捐的,留下个好名声。

据说,楼修好了之后,有人去祝贺滕子京,他却说:“有什么好庆贺的?我真想大哭一场。”搞得祝贺的人一鼻子灰,没趣地走了。可见,滕子京一直对被贬一事耿耿于怀。因为心情抑郁,楼修好的第二年,他就死了。

重修后的岳阳楼着实壮丽、雄伟。楼高三层,全部由紫色的楠木造成,没有一颗铁钉,楼里有四根柱子支撑整幢楼的重量,楼顶是层叠相衬的“如意斗拱”托举而成的古代将军头盔式,远远看去,像一只展翅欲飞的大鹏鸟。重修岳阳楼算是滕子京的政绩,所以要请人“作文以记之”。范仲淹和滕子京是大学同学(同年考中进士),又是好朋友,所以滕子京请他作文。

空想造名文

但是,范仲淹在作文的时候,并没有去过岳阳楼,只是凭着一纸《求记书》和《洞庭秋晚图》,想象而作,关于这一点,历史学专家李伟国在《岳阳楼之谜》中给了我们依据。

首先,范仲淹年谱中,没有他去过岳阳楼的记载。其次,当时范仲淹身在邓州(河南境内),离岳阳楼有700里,而当时的范仲淹已经年老。还有就是从《岳阳楼记》文章本身看,全文400多字,没有一个字是形容岳阳楼模样的,更没有写岳阳楼是怎么建的,周围都有什么,要是去过的话,怎么可能只字不提呢?另外,从《求记书》的内容看,滕子京已经告诉了范仲淹岳阳楼里有什么东西,什么格局,还随书附上了《洞庭秋晚图》,意思是告诉范仲淹要是没空来的话,可以照着画来写。

然而,凭空作文的何止范仲淹一人呢?

岳阳楼修成后,滕子京又想在洞庭湖边修筑一道堤,方便来往船只靠岸,这回给欧阳修寄去了类似的《求记书》,欧阳修欣然应诺,写下了《偃虹堤记》。文中详细记载了堤的长、宽、高,以及修建过程,还说了堤坝建成后方便了往来办事的人,当然,最后免不了夸赞滕子京一番。因为出自欧阳修之手,此文在当时传为美谈。20年后,一个叫王得臣的人,在岳州做官,因为读过欧阳修的《偃虹堤记》,所以就想去实地考察,但是,当地人告诉他,堤还没施工,滕子京就调走了,所谓的“偃虹堤”只不过是个图纸上的东西。

岳阳楼记范仲淹篇2

略显狭窄的书房内,灯火将范仲淹清癯的脸庞打在墙上,勾勒出瘦削的剪影。他慢慢地展开驿使送来的山水画轴。他并不熟悉画的作者,但送画来的滕宗谅是他多年的好友。

这位被后人记录成“滕子京”的他的友人,与他的命运相似,同样是遭贬的落魄官吏。两人各处异地,唯有纸上飞鸿。

画在手掌挪移间被徐徐打开,刹那间,范仲淹看到了水――浩浩汤,横无际涯。水一直流淌到目光的尽头,连同那些大大小小的帆影。近处呈现的,是从高大林丛中伸出的一幢三层纯木结构的楼阁――四柱高耸,檐牙高啄,金碧辉煌,仿佛一只腾空的大鹏。楼建得很雄伟,范仲淹一眼就洞穿了好友的心思。

谪守巴陵郡,濒洞庭,临长江,流水匆匆中隐匿的无奈凄凉压得滕子京心头沉甸甸的,但水所能生发的大气象又让他精神一振。贬谪,这一不少古代文官都历经过的政治“棒击”,轮到滕子京头上时,他一定也是辗转反侧、夜不能寐的。所幸的是,适时调整心态的他,在被贬之地开始书写政治生涯中的崛起之作。

这一贬,成就了他自己,也成就了一座城市。

在滕子京到岳州之前的两年多时间里,这一朝廷的弃儿,先后从庆州被贬至凤翔,继而贬至虢州,后又于庆历四年春谪守巴陵郡。滕子京在忍辱负重、殚精竭虑的三年时间里完成了十分重要的三件事:承前制,重修岳阳楼;崇教化,兴建岳州学宫;治水患,筑偃虹堤。

岳阳楼重修落成之日,滕子京只是“痛饮一场,凭栏大恸十数声而已”。这是一种压抑太久之后的释放。

一个负罪的贬官,一趟失意的仕途,一场坎坷的人生,足以使人消沉、颓废,但他忍辱负重并勤于政绩,把个人的惨淡悲伤丢在了历史的风中,以“古仁人之心”和“先忧后乐精神”赢取人生美誉。

滕子京并未忘记“请”来三位文坛高手的文章:尹洙的《岳州学记》、欧阳修的《偃虹堤记》,还有范仲淹的《岳阳楼记》。

为了说服好友动笔,他称颂范仲淹“文章器业,凛凛然为天下之时望”,希望范仲淹“戎务鲜退,经略暇日,少吐金石之论,发挥此景之美”。思虑周全的滕子京还想到,让当时身在邓州的范仲淹千里迢迢来一趟,耗时费力,还不能确定是否成行,不如画幅实景图,“谨以《洞庭秋晚图》一本随书贽献,涉毫之际,或有所助”。

这幅历史上生动描绘岳阳楼的画卷,因此诞生。

仍然回到庆历六年那个秋凉如水之夜,范仲淹端详着画。他的视线穿越舒缓的线条和纸幅的局限,从一个有限的视界里,看到了洞庭湖的朝晖夕阴,看到了水的波澜不惊,也看到了岸芷汀兰、沙鸥翔集、锦鳞游泳。

在敞开的思绪里,同为天涯沦落人的范仲淹一时难以抑制内心情感的涌动。

浩荡的皇恩不会降临到每个入仕者身上,每个遭遇贬谪的人都在寻找、辨认着夜深后前行的路。范仲淹看到了来自好友内心深处那股执拗的勇气――这看似微弱实则强悍的勇气,必然成为那个朝代珍贵的东西。

他用“不以物喜,不以己悲”“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处江湖之远则忧其君”来评价好友滕子京,其实也是在安慰自己,表达心迹。

一个人,一群人,心迹皆在敞开的思绪和飞扬的文字中袒露。

岳阳楼记范仲淹篇3

一段时间的舟车劳累后,终于望见了岳阳楼的冰山一角,这让在车上的我们越发按捺不住想去揭开神秘岳阳楼之面纱。于是,下了车,在导游一番嘱咐下,我们踏上了游览岳阳楼的路途。一进景区,一道颇为刺眼的阳光迎面袭来,不经意的一望去,哇!夕阳沐浴下的洞庭湖一碧万顷,远处山岛隐约,看了不大一会儿,才发觉自己早已被甩在人群之后,便不再留意,径直走去。一路上,岳阳楼各朝代的建筑结构之缩影以及各朝各代的名人墨宝纷纷看过,触摸着名家墨宝,一股岳阳楼古色古香的书韵诗韵气息便卷入鼻中,才觉前方路似乎太远,真想一步就登上那神秘的岳阳楼!

就这样,我们的步伐又加快了,不一会儿,我们就来到了颇负盛名的岳阳楼下。已走到岳阳楼下岂有不上楼之道理?登上二层楼,首先映入眼帘的是清朝书法大师张照所书写的《岳阳楼记》,其字融入了欧阳修笔法的劲峭严正,虞世南字形婉雅秀逸,还有褚遂良字体的疏瘦劲练,集大家之所长,堪称书法一绝。许多不同口音的游客称奇一番后,禁不住诵读起来:“庆历四年春,滕子京谪守巴陵郡。越明年,政通人和,百废俱兴……”

岳阳楼之所以被誉为江南三大名楼之首,看来和范仲淹的千古之名记《岳阳楼记》不无关系。诚如《岳阳楼记》开篇所述洞庭胜景“衔远山,吞长江,浩浩荡荡,横无际涯……”此等壮景,才是名副其实的巴陵之绝啊!站在岳阳楼之上,凭栏极目,向西从南望,洞庭湖大桥烟波浩渺,远嵌天际;向西从北望,洞庭湖大桥如长虹饮涧,坐落天边;令人产生那长江气吞山河万里之势;向西凝目,湖心君山孤岛在万顷碧波中荡漾,胜似蓬莱仙境。不知有哪位大家曾说过这样一句话:“江汉间多琼台杰阁,而岳阳为最。”欲比滕王阁一眺西山,黄鹤楼拟一汉阳之树,而岳阳楼呢?湖天一色,一碧万顷;山岳潜形,商旅驻足;万千气象,大观天成。令人“心旷神怡,荣辱偕忘”,几乎如临世外。难怪唐人李白诗云:“雁引愁心去,山衔好月来。”我则看来,还不如“欲为平生一散愁,洞庭湖上岳阳楼”。说起岳阳楼,李白是脱不了干系的。话说唐乾元二年春,李白流放夜郎至巫山途中遇赦,后转途岳阳登此楼,兴奋之情溢出言表,吟道:“楼观岳阳尽,川迥洞庭开……”因故得名“岳阳楼”。

岳阳楼名始李白,让岳阳楼久负盛名的却是北宋两位重臣范仲淹和滕子京。家境贫如糟粕的范仲淹从小立下“以天下为己任”的远大抱负,在参加政治时事时,抨击时弊,抵御西夏,数次向朝廷举荐德才兼备的大臣滕子京,滕子京从统帅千军万马的节度使贬知岳阳,又通过重修岳阳楼震惊了朝野,而滕子京又深知文以楼名,楼以文传的道理。尽管李唐以来,以岳阳楼为题的诗赋极多,却大都“平淡无奇”因此他以时任岳阳郡守之职,亲作“求记”长书,恳请挚友范仲淹撰写岳阳楼记。大概是效仿了洪州都督重阳盛宴引出王勃《腾王阁序》之千古名篇,就这样,历史上又一骇世宏文《岳阳楼记》问世,由此岳阳楼名声大噪,千古不衰,屡毁屡修,心想着,倘若没有文人出自内心热爱赞颂江山,景再怎么秀丽,也缺乏艺术底蕴,更别再谈有什么旅游价值了。再说来,这楼中囊括诗圣遗篇,伟人笔墨,天下名楼,三者互给补足,融为一体,真可谓是相得益彰。从整体上看,有如锦上添花,妙哉妙哉!

前面说道这岳阳楼引得古今文人不惜笔墨地赞,着其之作,简直浩如烟海,民间小传忽略不计,自南朝至清光绪怎么说都有将近五百来篇。大气之作除范仲淹《岳阳楼记》外,还有孟浩然的“气蒸云梦泽,波撼岳阳城”等气吞乾坤之旷世诗吟。正处沉思之中,忽听到“湖南广益实验中学的小游客们,请跟我来。”原来是导游在催我们下楼,我便依依不舍地下了楼。上车腿脚稍感酸痛,坐下神魂颠倒欲睡。闭眼想来,必要写此一记,投入岳阳楼文海之中,也算不虚此行了吧!

岳阳楼记范仲淹篇4

很多地方,不仅仅是为景色而去,你把它当成是放松和减轻压力,看景色、学知识,品味当地的美食和风土人情,那么你到任何一地都是非常好的。

对于旅游这一行,有一句老话形容:“读万卷书,不如行万里路”。其一,是增长知识,,这是大家的共识;其二,旅游能够结交很多的朋友,就是这两点,致使我们一直在坚守。

23年前,我由公安转到了石化系统做接待,在石化做了3年接待后,发现旅行社的运作挺有趣,于是就申请做了旅游,一直做到现在足足有19年。正是因为喜欢这一行,所以一直在执着地做这一行。如果你作为游客到其他的城市去,总是会觉得自己不是这里的人,永远只是来欣赏一阵子的,你永远只是一个过客。但是做旅游给人的感觉确是一切尽在掌控中。

我是岳阳人,因为做旅游,所以对岳阳君山、岳阳楼的感情格外的深。

每上一次岳阳楼,每讲解一次岳阳楼,我的感受就更深刻。古人尚且如此,我们现在社会上的官员、文人、愤青应该该怎么去做,实际上先贤已经告诉我们了。我记得非常清楚的是,原来有一位石化的老领导过来,等我讲解完《岳阳楼记》,他部下的夫人就跟我说,“我教了三十年的语文,现在才知道《岳阳楼记》是这么回事,到今天真正才知道《岳阳楼记》应该怎么教了。”

当时我所了解的关于范仲淹写《岳阳楼记》的意境,有说法说范仲淹没到过岳阳楼,也并没有看到岳阳楼,但是之前见到过洞庭湖的景色。只是因为滕子京写了一首诗,然后画了一幅《洞庭秋晚图》,请求范仲淹为岳阳楼作记。根据当时的这个背景,范仲淹并没有写岳阳楼楼高三层是什么状况,而是登楼看湖,“至若春和景明,波澜不惊”“若夫霪雨霏霏,连月不开”,由登楼看湖的心境以及两种天气的不同,来描写迁客骚人们的际遇,劝诫人们,应该有这样的胸怀和胸襟。这一下,他的心境豁然开朗,从中可以看出他的气魄和心胸,而不是局限在楼里。

我认为,人文环境更加增长知识,但是,有很多人文环境的地方,就有些曲高和寡。比如说敦煌壁画和五台山的佛教文化,只有很高的讲解水平和广博的知识,才能够讲得动人,吸引游人。所以为什么有这样一句话,“祖国山河美不美,全凭导游一张嘴”,人文景观更需要导游用自己广博的相关知识来传播,用抑扬顿挫的语言来吸引游客。所以,我说的那些名山大川,实际上,深究下去更加增长知识。它不仅是对眼球的刺激,更可以震撼你的心灵。

九十月份是大陆大部分省份旅游的最佳季节。春天雨水太多,南方已经绿了,北方依旧萧条,无论天气还是景色,秋季应该说最适合旅游。像九寨沟就是10月10号到20号这段时间最漂亮,各种颜色都出来了,色彩斑斓,所以有人曾经说在九寨沟看到了童话般的世界。秋天,大片的南方都是最漂亮的,既是各种水果丰收的季节,各种色彩斑斓的时段,又是气候怡人的季节。

岳阳楼记范仲淹篇5

云冈石窟:我伤透了她的心

记得游云冈石窟时,导游是我去管理处请的。那是一位气质优于模样的北方姑娘,说一口亲切好听的“山西普通话”。她的导游令我印象极为深刻。

她告诉我,石窟开凿耗时64年,而并非某些书上说的34年或50年。云冈石窟已凿成1500余年,为了防止风化等大自然现象对佛像的损毁,石佛的保护为历代所头疼,其中明清两代采用泥塑重妆。她向我详细地介绍了泥塑重妆的全部工艺,并指出这仍然不是最好的办法,因为泥塑重妆对石佛照样损害很大,而且佛像也因此被弄得比例失调,只是游客不易发现罢了。

边走边看,天空突然下起小雨,我们都没带伞,正不知如何是好,“你在这里等我!”话音未落她便跑开了。几分钟后她跑回来,头发和衣服都被打湿了,手上不知从哪弄来了一把伞。她把伞举到我头上,轻松地说:“走吧!”

雨天日短,我们又是下午才去的,匆匆游过两三个石窟后,我就准备打道回府。她听后十分惋惜,苦苦相劝,一再坚持要我看过昙曜五窟后再走。这不禁令我心生狐疑:如此极力劝阻,是不是怕我赖账,扣她的导游费?于是我立即表态:导游费不受游程影响,将分文不少。谁知此话一出,姑娘竟呆呆地站在原地,满面通红,一面委屈,眼眶盈满了泪水。她坚决否认受“孔方兄”左右,也坚信我绝非无赖之徒,之所以极力推荐我去看昙曜五窟,完全是因为它们的观赏价值。我连忙道歉,深知自己的话伤害了一个诚实、厚道、执著、自尊自重的导游小姐。

曲阜:竟不知“仲尼”何许人

在云冈石窟,我是幸运的,不仅从导游小姐口中得到了珍贵的写作素材,而且获得了一次愉快的游历。然而,大多数时候我并没那么幸运,例如在曲阜。

那天我去孔林,刚到“至圣林”门口,还没站稳脚,一大群导游就像猎人见到猎物一样,呼啦一下把我团团围住,我甚至搞不清他们突然从哪儿冒出来的,就跟游击队似的,叫你防不胜防。

这年头到处是陷阱,我生怕在这人生地不熟的地方遭遇不测,如惊弓之鸟紧张起来。强忍着被纠缠的愤怒,我打躬作揖,一再说明我对孔林已经非常熟悉了,完全不用劳烦导游……好不容易才“杀”出重围,获得自由身。

正当我暗自庆幸时,回头一看,一位面容姣好的小姐已经把我死死盯住。她紧跟在我身后,无论我怎么解释都不肯离开,非要当我的导游不可。无奈,我只好自认倒霉。

为了考一下这位导游小姐的文化水平,我试着问她知不知道“天不生仲尼,万古长如夜”是谁说的?答曰“不知道。”我又问这话是什么意思,答曰“不知道。”我再问“仲尼”是谁呢?还是“不知道!”好个“一问三不知”!在曲阜当导游,连这点常识都没有,怎么混得下去啊?

她的讲解,实在不敢恭维。简直不能叫“讲解”,只是纯粹的机械式背台词,既无抑扬顿挫,更无感彩可言,一听就知道是完全没有消化的东西。而且叫人喷饭的是,孔子墓前介绍孔子生平时,她分明背出了“孔子名丘,字仲尼……更可恼的是,在我此行唯一想看的孔尚任墓前,她竟一句“台词”也没有!难怪她推三阻四,借口“很远”不想“导游”孔尚任墓,原来她背的那些解说词里压根儿就没这一段!

岳阳楼:让我刮目相看的小女子

吃一堑长一智,从此以后我请导游之前便多了一个心眼:先考一考再说。游岳阳楼时,我向蜂拥而上的导游小姐们问了一个问题:“范仲淹写《岳阳楼记》,为什么没有大书特书岳阳楼本身?”

众人面面相觑。沉默良久,一位不动声色的导游小姐回答道:“主要出于三个方面的考虑:

“一是规避政治风险。重修工程是否负案,远在河南邓县任职的范仲淹心中显然无底,万一滕子京在重修岳阳楼过程中出现经济问题,那政治风险不就大了?

“二是选取‘以楼说事’的角度,不仅文章容易出新出彩,而且还能巧妙地借此机会再次向朝廷表明忠心,即使重修工程出了天案,也牵涉不到他头上。

“三是范仲淹想借此机会,规劝他的官场朋友滕子京。他之所以要摆明自己交友的政治原则,不正是为了一来给滕子京打气,二来让他夹起尾巴做官吗?

“忠臣、才子、廉吏、诤友,范仲淹借写《岳阳楼记》为自己画像,为什么要去大书特书岳阳楼自身呢?”

一听这话,我顿时惊住,完全没有料到面前这个不起眼的小女子竟有如此丰富之见识!真是听君一席话,胜读十年书啊!

岳阳楼记范仲淹篇6

论文关键词:来概括我分析的角度与内容,希望以此展现《岳阳楼记》背后的精神世界

一、“异”。

我认为,范仲淹就是扣住一个“异”字来写洞庭湖。在他的笔下,洞庭湖“衔远山,吞长江,浩浩汤汤,横无际涯”,这段描写与孟浩然的“气蒸云梦泽,波撼岳阳城”,杜甫“吴楚东南坼,乾坤日夜浮”,李白“楼观岳阳尽,川迥大江开”一样均表现出了水天一色的雄壮气魄。可见表现湖水的宏伟气势的确是“前人之述备矣”。然而,范仲淹还写出一层前人没有写出的境界——“朝晖夕阴,气象万千”。表现出了一个景物的变化无常,也就是“异”。正因为变化之“异”,所以洞庭湖才会表现出不同的环境,才会使“迁客骚人”的“览物之情,得无异乎”文学艺术论文,景物之异使情感有“异”。

他笔下的阴雨连绵之时的洞庭湖,狂风肆虐,巨浪翻腾,作者在其中既从正面表现出湖中波涛汹涌的险恶场景,也从侧面对此进行渲染。“商旅不行,樯倾楫摧”体现了行旅路断,不禁让人联想起了孟浩然诗中的“欲济无舟楫”,同样是对自身前途的一种茫然之感。而“薄暮冥冥,虎啸猿啼”则从听觉角度表现出险恶的环境所带来的悲凉氛围,与《水经注》中引用的“巴东三峡巫峡长,猿鸣三声泪沾裳”的民歌一样,体现出心情的悲凉。此处的描写,表现出洞庭湖变幻莫测的景象,令人感觉前途茫然,不知方向。下文“去国怀乡,忧馋畏讥”的议论,也就把怀才不遇,悲愤孤寂的士人形象显现出来了。在悲凉的心情之下,中国学术期刊网。身处永州的柳宗元,在“悄怆幽邃”的心态下,看见清幽的小石塘也会觉得“其境过清,不可久居”,何况满目凄风苦雨呢?这自然令人“满目萧然,感极而悲者矣”。

而他笔下的晴空万里时的湖面则是风平浪静,文中从白昼、夜晚两个角度来描写洞庭湖,如此一变,让湖中美景令人目不暇接,的确“此乐何极”。但无论是白昼的“波澜不惊”“一碧万顷”,还是夜晚的“浮光跃金,静影沉璧”,都给人平静安适的感受,与苏轼笔下的“清风徐来,水波不兴”有着异曲同工之妙。平静的湖面就是人内心的写照,而人的内心的平静是因为“宠辱偕忘”,忘掉了自身的荣辱进退,寄情于山水之间文学艺术论文,才能“其喜洋洋者矣”。此刻的士人,如陶渊明一般“忘怀得失”,但不是为国忘身,而是寄情山水,独善其身。刘禹锡在荒凉的贬谪地仍能写出“东边日出西边雨,道是无晴还有晴”的诗句,身居陋室仍能“唯吾德馨”,足以表现其开朗的心态,便是忘怀得失,独善其身的典型。

众所周知,范仲淹并非到过洞庭湖,也未登过岳阳楼,此时他的描写主要是根据滕子京送来的《洞庭晚秋图》而想象,也许其中也有他家乡太湖的影子。他笔下的洞庭湖的两种大相径庭的景象,正体现了“朝晖夕阴,气象万千”之“异”。但“异”中有同,都是“迁客骚人”的“览物之情”,都是表现政治失意者的心态。他们或怀才不遇,悲愤孤寂,或忘怀得失,独善其身,只是他们面对个人处境的心态有“异”。这一处境也正是作者与滕子京的处境,而李白、杜甫、孟浩然的诗句也不约而同地表现出相似的内容。

但本文之所以为千古名篇,是因为其不仅表现出了这些“已被前人写尽”的情感,而是作者在其之上又生出一层新的思想境界,表现出超越以往的崇高精神。而要理解这一精神境界,就必须联系到了我所归纳的第二个角度——“忧”。

二、“忧”。

一个“忧”字贯穿全文。文章开头写作缘由,“谪守”二字已经暗示了滕子京心中之“忧”。而文章中间三节写景,其核心也是表现“迁客骚人”心中之“忧”。此地“南极潇湘,北通巫峡”,可谓“巴山楚水凄凉地”,“忧”字自然而生。被贬的士人或“满目萧然”,忧心难去,或“宠辱偕忘”,借酒忘忧,以不同的心态来面对自身处境之“忧”。

但在第五节文学艺术论文,作者对上述的两种心态均给予否定,提出了“古仁人之心”的精神楷模,用“不以物喜,不以己悲”来化解个人的忧愁,而用“进亦忧,退亦忧”指出自身的责任,进而提出“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崇高的理想。此时的“忧”的含义就发生了根本的改变,它不再是对自身处境的“忧”,而是对国家、对人民的“忧”。个人的得失无足轻重,真正应当放在心头的是国家、民族、人民的利益。将自身的遭遇放在如此崇高的利益之中,显得何等的渺小?只需与国与民有利,又何必在乎自己的一点荣辱得失。

滕子京本人此时正处于悲愤孤寂之中,在他所填的《临江仙·巴陵》一词有句:“帝子有灵能鼓瑟,凄然依旧伤情。微闻兰芷动芳馨。曲终人不见,江上数峰青”,悲凉之意跃然纸上中国学术期刊网。当楼将要完工时,他说:“落其成,待痛饮一场,凭栏大恸十数声而已”,凄凉之情令人伤感。范仲淹提出这样的精神,就是对友人宽慰与激励。他在文章开头赞美滕子京对巴陵的治理“政通人和,百废俱兴”既是对他的褒奖宽慰,也是对他的激励——既然可以在“谪守”之地给一方造福,就可以说实现了自己的政治抱负,又何必自怨自艾。只要心中不忘国家社稷,就无需为自身的怀才不遇而悲伤。文末“微斯人,吾谁与归”与这一段呼应,也表达了作者对滕子京的希望——与他一起为国分忧。

这一思想,也是中国儒家知识分子最核心的思想价值观。这一价值观上承孔子,贯穿于中国历史之中。而范仲淹的《岳阳楼记》在其中无疑是最杰出的代表作品之一,正如《古文观止》中的评价:“岳阳楼大观,已被前人写尽。先生更不赘述,止将登楼者览物之情,写出“悲喜”二意,只是翻出后文“忧乐”一段正论。以圣贤忧国忧民心地文学艺术论文,发而为文章,非先生其孰能之?”

不过孔子曾叹息:“君子依乎中庸,遁世不见知而不悔,唯圣者能之!”的确,古往今来,真正能如范仲淹一样无论处境如何,都能坚守自己的道德理想的强者又有几人?范仲淹能够在宦海浮沉中牢牢坚守住自己的理想,永不放弃,并以此来激励友人,同样也是本文最闪光之处,也是文中最精华的精神之一。而要真切地体现这一精神,就需要分析我所切入的第三个角度“守”。

三、“守”。

在文中,“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处江湖之远则忧其君”表现的就是一种坚守的精神,这是一种超越了个人荣辱的坚守。恰似范仲淹笔下的洞庭湖,无论“朝晖夕阴”,风雨晴空,其“衔远山、吞长江”的豁达胸襟和雄浑气魄不会改变。这浩渺的洞庭湖,就是作者宽广心胸的写照。有如此广阔心胸,又怎会看重个人的一点荣辱?只需坚守住为国为民的道德信念,自然可以包容万物,一心为民。

范仲淹用自己一生的经历实践着这一信念。《宋史》载其一生几度起落,曾经数次进京数次被贬。但无论是要求已执政多年的刘太后交权,还是上百官图揭露宰相吕夷简他的官场党羽,以及在“庆历新政”中上革新十事,他的每一次被贬几乎都与其不惧权贵,为国请命有着直接关系。他不顾家人、友人的劝阻,毅然决然地挑战权贵,所凭的就是一颗敢于坚守的忠心。也是因为他这种坚守理想,决不妥协的个性,使他一生树敌无数,也受到了无数苛责。《宋史》就称他“然更张无渐,规摹阔大,论者以为不可行。及按察使出,多所举劾,人心不悦文学艺术论文,自任子之恩薄,磨勘之法密,侥幸者不便,于是谤毁稍行而朋党之论浸闻上矣”,对其绝不宽容的行事作风已有微词。清代思想家王夫之也说:“若其执国柄以总庶务,则好善恶恶之性,不能以纤芥容,而亟议更张;……一皆以其心计之有余,乐用之而不倦。唯其长也,而亟用之,乃使百年安静之天下,人挟怀来以求试,熙、丰、绍圣之纷纭,皆自此而启,曾不如行边静镇之赖以安也。”更将北宋党争之源头归咎于他倔强的个性中国学术期刊网。

的确性格过刚是容易树敌过多,不利于和谐发展,但我必须指出一点,就是范仲淹本人也并非是执拗顽固之人,更不是铁石心肠的无情者,他也有着人的七情六欲,这在“酒入愁肠,化作相思泪”与“将军白发征夫泪”等词句就可心窥见一二。他的坚守的出发点完全是为社稷民生着想,因此他绝不愿妥协。《宋史》称宋仁宗曾试图调解他与宰相吕夷简的关系,他“顿首谢曰:‘臣乡论盖国家事,于夷简无憾也’”,明确表明他与吕夷简之间并无私人恩怨。也正因为他一心为民,人民也不会忘记他。当他去世之时,“四方闻者皆为叹息”“羌酋数百人哭之如父,斋三日而去”。尽管他“后天下之乐而乐”,以至去世时家无余财,甚至无法举行丧事,可人民已为他树立了不朽的丰碑,又复何求?

我还认为他这种倔强性格也源于其家族的影响。《宋史》称其为唐相范履冰之后,史载范履冰因不愿依附当时已掌控国家大权数十年的武则天,上书睿宗要求皇帝亲政,被武则天杀死文学艺术论文,其耿耿直骨已著于史册。也许无形中,这种忠贞不二的性格也遗传给了范仲淹。他“二岁而孤,母更适长山朱氏,从其姓名说,少有志操,既长知其世家,乃感泣辞母,去之应天府,依戚同文学,昼夜不息”,这段少年经历就表现出一种倔强的性格。可以说他的家世与童年经历造就了他的性格。曾子曰:“可以托六尺之孤,可以寄百里之命,临大节而不可夺也。君子人与?君子人也!”范仲淹就在国家大事上表现出一种“不可夺”的坚强。

岳阳楼记范仲淹篇7

属予作文以记之的以是“来”的意思,表目的。出自宋代范仲淹的《岳阳楼记》:百废具兴,乃重修岳阳楼,增其旧制,刻唐贤今人诗赋于其上,属予作文以记之。

《岳阳楼记》这篇文章叙述了事情的本末源起,通过描绘岳阳楼的景色及迁客骚人登楼览景后产生的不同感情,表达了自己“不以物喜,不以己悲”的旷达胸襟与“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政治抱负。

(来源:文章屋网 )

岳阳楼记范仲淹篇8

我们来到了岳阳楼,那里风和日丽,景色迷人。我们在清澈的小溪旁照了很多漂亮的照片。还看到了宋朝、明朝和清朝不同风格的小岳阳楼。

我们来到了真正的大岳阳楼,岳阳楼总共有三层,它建在洞庭湖边。它是用木头建造的,而且没有用一棵铁钉,我觉得很神奇。岳阳楼里面放着范仲淹写的《岳阳楼记》。

我站在岳阳楼上看着天水一色的洞庭湖不禁想起唐代诗人刘禹锡写的一首诗:湖光秋色两相和,潭面无风镜末磨。遥望洞庭山水色,白银盘里一青螺。

岳阳天下楼,洞庭天下水。

深圳荔园小学一年级:小小涵涵

上一篇:世说新语故事范文 下一篇:千岛湖一日游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