牛汉范文

时间:2023-10-30 10:56:02

牛汉篇1

陈老汉和牛的故事

在平镇的洞前村里,有一位陈老汉,他家有一头牛,这头牛为陈老汉干部。2007年7月12日,“罗莎”台风要来了。村民们一起转移到了安全地带,可陈老汉发现自家的牛还没救出来。他左右为难,是回去呢,还是不去呢,回去的话,有时能救得,有时又救不了,怎么办呢?过了一会,陈老汉决定回去,村民们都劝陈老汉说:“老陈呀!就别去了吧!万一救不了,反而把自己的性命搭进去,那可不值呀!”陈老汉还是决定要去,因为这头牛和陈老汉有许多美好的回忆。陈老汉一路都在想着牛。到了家,陈老汉把牛绳解了,正准备和牛出去,可台风已经来了,陈老汉被困在了里面,牛算是出来了。这头牛似乎有人的感情,好像也想把陈老汉救出来。可台风太大了,牛还是没有放弃,它用力冲了进去,把老汉放在背上,这时陈老汉已昏了过去,牛背起陈老汉往外冲了出来,这时,一棵大树被吹倒了,正好要压在陈老汉躺身上。牛似乎有点知觉,转过身来替陈老汉挡了一下。然后又跑上山,这时,牛太累了,倒了下去……

牛汉篇2

说起温室气体排放,我们很容易想到工厂冒出的阵阵黑烟,或是城市里汽车长龙排出的尾气。事实上,人们日常进行的任何活动,都有一个清晰的“碳足迹”。比如,仅仅一份牛肉汉堡,就会在制作过程中排放出接近自身重量30倍的温室气体。

牛肉汉堡主要原料的储存、运输和加工过程,需要使用柴油、汽油、煤炭等各种碳基能源。仅这一部分排出的二氧化碳,平摊到每个汉堡上就高达3公斤。而饲养一头肉牛,会另外产生220公斤甲烷。从制造温室效应的能力角度来说,1公斤甲烷与23公斤二氧化碳相当。因此,这5吨二氧化碳的排放量,平摊到一头牛能做成的2000个牛肉汉堡上,就是2.5公斤。再加上运营餐馆和顾客购买过程中产生的排放,每份牛肉汉堡会为地球增加近6公斤的二氧化碳。

在美国这个快餐王国,以每人每周平均消耗2个牛肉汉堡计算,全年因牛肉汉堡而产生的二氧化碳排放量就接近1.8亿吨。而一辆悍马H3 SUV每年不过排放11.1吨二氧化碳,也就是说,牛肉汉堡带来的温室效应与1600万辆悍马车相当。而这个数字,恰恰是今天美国公路上行驶的所有SUV总数。

虽然只有上帝知道,让美国人放弃牛肉汉堡,或者放弃SUV,哪一个更困难,但科学却告诉我们,这两者对地球的破坏力,几乎相当。

当我们从碳足迹角度重新审视周围的世界,就会发现生活中的大部分消费,对环境造成的破坏实际上可以被量化比较。我们姑且把这个量,称为每种商品的“碳成本”。今天的消费者,看似并不需要为商品所包含的碳成本买单,但实际上,作为地球村的公民,我们无时无刻不在为这些隐性成本付出代价。商业社会无节制的碳排放,正在把人类像北极熊那样,驱赶出曾经舒适的家园。

当今世界的商业环境,还没有把碳成本纳入商品价格体系,从而导致环境保护意义下“劣币驱除良币”现象的出现。考虑控制碳排放的企业,可能需要付出额外的努力。而这些努力,对终端消费者并不可见。如果说消费者愿意为超市中高价的无公害绿色食品买单,是出于自身健康的考虑,那将来的低碳食品,将很难以直接用户价值作为卖点。

但绿色供应链的出现改变了这种窘境。

低碳经济所催生出的商业机会,更多是以一种“碳风险”的方式呈现在企业面前。在全球供应链中,当原本相对平衡的竞争格局因新的制约因素引入被打破,最先适应环境改变并化解风险的企业,将获得新的竞争优势。

今天,绿色供应链已经开始成为很多行业新的准入门槛。2009年4月,沃尔玛要求其10万家供应商在5年内,必须完成碳足迹验证。根据碳排放量,沃尔玛将为商品分等级,并贴上不同颜色的碳标签。考虑到中国世界工厂的地位,这条沿沃尔玛供应链自下游向上回溯的低碳革命,将迅速影响到国内大大小小的原材料企业、制造商与物流商。这条供应链上的每家相关企业,都将被迫进行碳足迹验证,并承担减排责任。

在低碳革命的大环境下,没有通过碳足迹验证,以及碳排放量过高的企业,将慢慢被淘汰出绿色供应链。2009年9月,华硕花费1年时间,成为了台湾地区第一家获得碳足迹验证的公司。2009年11月,在内地首笔碳中和交易中,上海济丰纸业包装股份有限公司花费数万欧元,向厦门一环境工程公司购买了6266吨的碳排放量,用以抵消过去1年半时间里造成的温室气体排放。对PC巨头华硕和有世界500强母公司背景的济丰来说,这些举动并非单纯为了体现企业的社会责任,同时也有意借此获得“碳优势”并建立新的行业低碳标准。

上世纪80年代,人们普遍认为政府的环境规制会对企业竞争力产生负面影响,而环境保护也因此与企业竞争力目标构成一种两难选择。1991年,哈佛商学院著名教授迈克尔•波特对此问题提出了不同看法。波特认为,恰当设计的环境规制可以激发被规制企业的创新,产生效率收益,并导致相对其他企业的竞争优势。

事实上,对于近年来全球数百个产业的详细案例研究表明,当今具有国际竞争力的不再是那些成本最低或者最大规模的企业,而是具有持续的改进和创新能力的企业。在这一事实基础上,波特认为竞争优势不是依赖于静态效率和固定约束下的最优化行为,而是依赖于变动约束条件下的改进与创新。正是在对竞争力的动态理解基础上,波特认为应把环境规制作为提高企业竞争力的来源,而非简单的成本项目。

2009年8月,英国乐购(Tesco)连锁超市宣布将在500种商品的外包装上印制碳足迹标识,让顾客掌握每种商品生产、包装和运输过程中产生的温室气体排放量。此举可以通过具有环保意识的顾客主动筛选,推动低碳商品的销售。

在碳关税和碳税出台前,节能减排可能还只是某些高耗能行业需要考虑的问题。而在今后全世界向低碳经济转型的过程中,追踪碳足迹并降低碳排放,将逐渐成为每家企业必须要做的功课。

牛汉篇3

论文摘要:进入新时期以来,在诗歌研究领域中一股牛汉研究热正在形成。这是由于牛汉是我们这个时代不可多得的人品与诗品达到完美统一的诗人,是由于牛汉有一种大气魄,他的刚正不阿与勇于抗争为中国树立了一种精神榜样,还由于他始终葆有一颗童心,始终与青年诗人心灵相通。在新的世纪里,牛汉将会引起越来越多的学者的注意,牛汉研究将是新诗史研究的一个重要课题。

对牛汉的研究,早在l951年初,胡风在《新观察》上发表《祝福祖国,祝福人民!》这篇评论就开始了,距今已有半个多世纪。但这一研究刚开了个头,便随着牛汉被打入另类而戛然中断。到了新时期,随着牛汉的复出,随着牛汉诗歌对读者心灵的冲击和他在诗坛上展现的老而弥坚的独特个性,牛汉越来越赢得不同层次读者的喜爱,牛汉研究也渐成热点。

报刊上不断出现介绍和研究牛汉的文章和专访,当代文学史上有牛汉的专节,牛汉的诗歌进入了中学课本,也进入了高校中文系的课堂,不少研究生以牛汉作为毕业论文的写作对象,2003年4月还召开了由中国当代文学研究会等单位联合主办、有众多有影响的诗人和评论家参加的“牛汉诗歌创作研讨会”,这一切标志着在诗歌研究领域中一股牛汉研究热正在形成。与某些畅销书作家或热潮诗人不同,这股牛汉研究的热潮不温不火,没有人刻意营造,也没有轰动效应,但越是这样,也许就越会在文学史和诗歌研究领域持续下去。

面对这股方兴未艾的牛汉研究热潮,人们也许要问,为什么会有那么多的学者不约而同地研究起牛汉?

一般说来,一位学者选择一位什么样的诗人进行研究,取决于多方面的因素,诸如学者对这位诗人是否有兴趣,与诗人的经历、气质是否相通,掌握相关资料是否充分等等,不过最根本的还是基于在一定的历史与文化环境下对这位诗人品格与诗作价值的判断。就牛汉而言,尽管他从不张扬,也从不为自己造势,却以他刚正不阿的为人和具有独特审美价值的诗作赢得了当今学界的关注。

研究牛汉,是由于他是我们这个时代不可多得的人品与诗品达到完美统一的诗人中国古代诗论,历来强调诗品与人品的统一。所谓“诗乃人之行略,人高则诗亦高,人俗则诗亦俗,一字不可掩饰见其诗如见其人。”LlJ不过,这样一种境界,不是谁都能达到的;而诗品与人品不一致的现象,文学史上倒是屡见不鲜元遗山的《论诗绝句》有这样一首:“心画心声总失真,文章宁复见为人。高情千古《闲居赋》,争信安仁拜路尘。”这首诗是评论西晋诗人潘岳的。潘岳,字安仁,他曾写过《闲居赋》,把自己描绘成恬淡高洁、与世无争的君子,称得上是“高情千古”了。实际呢,他却是个趋炎附势的小人。晋惠帝时,贾谧倚仗贾皇后的势力,仗势欺人,权倾一时。潘岳谄事贾谧,每遇到贾谧的车辆过来,便下跪叩头,直到贾谧车尾的尘土消失才起身。潘岳式的人物在诗坛并非孤例,直到今天,我们也不难寻觅到他们的影子。面对诗品与人品关系的种种复杂情况,以致于卞之琳先生要说:“做人第一,做诗第二。诗成以后,却只能就诗论诗,不应以人论诗。”2尽管卞之琳先生的批评原则有其合理性和可操作性,可是我还是固执地笃信诗品与人品的统一,我对那些人品与诗品俱佳的诗人更怀有十二分的崇敬。因为这样的诗人不光作品动人,他们本人其实就是一首美丽的诗。

让我们听听牛汉的自白:

诗人们,朋友们,谈我的诗,须谈谈我这个人。我的诗和我这个人,可以说是同体共生的。没有我,没有我的特殊的人生经历,就没有我的诗。也可以换一个说法,如果没有我的诗,我的生命将气息奄奄,如果没有我的人生,我的诗也将平淡无奇。……如果没有碰到诗,或者说,诗没有找寻到我,我多半早已被厄运吞没,不在这个世界上了。诗在拯救我的同时,也找到了它自己的一个真身(诗至少有一千个自己)。于是,我与我的诗相依为命。这段话,既体现了牛汉对诗品与人品关系的透彻理解,也是他做人与做诗原则的真诚表述。

牛汉写过一首题为《汗血马》的诗。汗血马是传说中的奇异而珍贵的马,它的奇异在于“血管与汗腺相通”,它的珍贵在于“它只向前飞奔/浑身蒸腾出彤云似的血气……/流尽了最后一滴血/用筋骨还能飞奔一千里”。牛汉对这种“汗血精神”心向往之,所以才把自己的书房命名为“汗血斋”。他说:“我只能不歇地奔跑,不徘徊和不停顿,直到像汗血马那样耗尽了汗血而死。这也可以说就是我这个人和我的诗的性格吧!”[]可见“汗血马”不只是诗人神奇的艺术想象的结晶,更是诗人崇高的人生理想的写照。

诗人的一生是与苦难相伴的一生。苦难摧残了他的身体,却没能瓦解他的斗志、扭曲他的灵魂。这是因为在苦难的日子里,有诗相伴,如他所言:“在这多灾多难的人类世界上,我……经历过战争,流亡,饥饿,以及几次的被囚禁,从事过种地,拉平板车,杀猪,宰牛等繁重的劳动。直到现在,心神都没有真正轻松下来,冲出使我陷入其中的历史阴影。幸亏世界上有神圣的诗,使我的命运才出现了生机,消解了心中的一些晦气和块垒。”[5]牛汉作为诗人的特殊价值就在于,一般人只是在承受苦难、咀嚼苦难,而牛汉在承受苦难、咀嚼苦难的同时,却能把苦难升华为诗的美。1972年在咸宁“五七”干校,诗人写过一首诗《半棵树》,据诗人说是看到冯雪峰削瘦的形象受触发而写的——

真的,我看见过半棵树

在一个荒凉的山丘上

像一个人

为了避开迎面的风暴

侧着身子挺立着

它是被二月的一次雷电

从树尖到树根

齐楂楂劈掉了半边

春天来到的时候

半棵树仍然直直地挺立着

长满了青青的枝叶

半棵树

还是一整棵树那样高

还是一整棵树那样伟岸

人们说

雷电还要来劈它

因为它还是那么直那么高

雷电从远远的天边就盯住了它

毫无疑问,这株遭受雷击却傲然挺立的半棵树,不只是冯雪峰命运的写照,同样也是诗人的自我形象,它渗透着诗人的身世之感:受尽摧残,但宁折不弯。令人震撼的是它的结尾:“人们说/雷电还要来劈它/因为它还是那么直那么高//雷电从远远的天边就盯住了它”。这不止是宿命的宣告,更是带血的预言。

苦难不止激发了诗人的情感,同时影响了他认识世界与感觉世界的方式:“我以为我比别人还多了一种感觉器官,这器官就是我的骨头,以及皮肤上心灵上的伤疤。……伤疤形成的皮肉虽有点畸形,却异常的细嫩,它生有百倍于正常皮肉的神经和记忆。……我只能用伤疤的感觉去感觉世界,……甚至可以说,没有伤疤和痛苦也就没有我的诗。”J一般人观察草木,多会被美丽的花冠或婆娑的枝叶所吸引,然而牛汉所关注的却是一般人所忽略的草木的根;一般人观看动物园中的老虎,会专注于老虎的斑斓的面孔与威严的步态,然而牛汉关注的却是水泥墙壁上一道道的血痕和那巨大而破碎的滴血的趾爪;一般人只看到原野上麂子在自由自在地奔跑,诗人却发现了那瞄准麂子的猎人的枪口……诗人这种独特的发现,已不是一般作家所提的观察要细致、要全面等所能解释的了。它来源于牛汉的苦难的人生历程和独特的把握世界的方式。正由于牛汉是透过伤疤去感觉世界,他的诗歌才有了粗犷的背景,独特的视域,油画般的色泽,以及介于梦境与现实间的美妙意境。

研究牛汉,是由于牛汉有一种大气魄,他的刚正不阿与勇于抗争为中国人树立了一种精神榜样牛汉受难的时代,能够坚持自己高洁的人生理想,葆有一种刚正不阿的品格,历尽磨难,“虽九死其犹未悔”,那该是多么的难得!

牛汉就是这样一位难得的诗人。他的人格,光彩照人。牛汉身上充满了博大的爱——讨亲人的爱,对祖国的爱,对民族的爱。他说:“我们这一代人,个人的命运和国家的、民族的命运是连在一起的,血肉相连,不可分的。直到现在,我依然如此。我依然爱我的国家,爱我的民族!有人劝我到国外去,我不去!我曾经劝北岛,不要到外国去。即使受到误解,屈辱,甚至打击,在苦难的生涯中流汗流血,仍然坚定地留在祖国,不出去J正是对祖国、对人民爱之愈深,对损害祖国与人民的行为才会产生强烈的愤怒。“愤怒出诗人”,愤怒,其实也正是基于一种爱。

牛汉身上没有丝毫的奴颜与媚骨,有的是一副铮铮铁骨,一腔凛然正气。1955年5月14日,牛汉因“胡风反革命集团”案被捕,比胡风的被捕还要早两天。此时,他尽管丧失了人身自由,却仍然葆有一颗高傲的心灵。被捕后,面对三天不让睡觉的审讯,他把桌子都掀了。当他发现专案人员让他签字的材料是他们事先准备好了的“加了馅的材料”,他公开声明,“不但这次我不承认,以前的签了字的我都不承认。’’[8]

牛汉的人格力量,更重要的还是在于他在苦难来临,在许多人精神被摧毁的时候,依然保持了昂扬的斗志,他找到了自己生命存在的另一种形态,也找到了与这个时代对抗的一种手段,那就是诗。牛汉曾在《改不掉的习惯》一诗中,引述过聂鲁达所讲的一个多年遭难的诗人的悲伤的习惯:“出f-N/常常忘记带钥匙/多少年/他没有自己的门//睡觉时/常常忘记关灯/多少年他没有摸过开关/夜里总睡在燥热的灯光下//遇到朋友/常常想不到伸出自己的手/多少年/他没有握过别人的手//他想写的诗/总忘记写在稿纸上/多少年来/他没有笔没有纸/每一行诗/只默默地/刻记在心里”。这样的情景,恰恰是牛汉切身遭遇的写照。请看这段牛汉狱中生活的自述:“夏天我天天睡在床上,穿蓝衣服的兵看着我。我的床上方开着一百度的灯,夏天就这么睡。后来我用衣服把灯泡遮起来,他们又挑下来。他们大概一两个钟头换一次岗。开着一百度的灯,就这么折磨我。”J在这首诗的结尾牛汉说:“我认识这个诗人”,岂止是认识,这位改不掉许多悲伤习惯的诗人,不也正是诗人自己吗?这样的肉体折磨,这样的心灵痛苦,放到一般人身上,也许早就被压垮了。但是牛汉却以巨大的勇气直面苦难,并把这种苦难熔铸进自己的诗篇。牛汉曾这样分析过自己:“我在严酷的人生途程中,由于种种沉重的负担,每跨进一步都必须得战胜使生命陷落的危险,事实上我已很难从命运的底层升上来了。正因为沉重地被深深陷人人生,我反而能承受住埋没的重压,并从中领悟到伟大的智慧和灵感。【mJ同为“胡风分子”的诗人绿原,曾这样描述接受劳动改造时的牛汉:“他拉了一天装载千斤以上的板车,或者扛了一天每袋一百多斤的稻谷,回来总要气咻咻地告诉我,他今天又寻找了,或者发现了,或者捕捉了一首什么样什么样的诗。”【11]在咸宁干校五年的噩梦般的日子里,诗人精神与肉体倍受压抑,写诗则成了诗人对抗不公正的命运的一种手段。诗人的肉体生活在封闭、狭窄的物理空间,但诗人的心灵却可以在广阔的心理时空中自由翱翔。牛汉在新时期发表的代表性作品,如《悼念一棵枫树》、《华南虎》、《鹰的诞生》等,全是在这个时期写成的。这印证了牛汉对胡风说过的话:“只有一个人能有力量拥抱和热爱了整个历史,那么他就有力量把这个历史的热力和性格在个人的感受上激发出来。我将慢慢地锻炼自己这种大的气魄。”[12]当说这句话的时候,牛汉还是个不足三十的血气方刚的青年,正是通过炼狱的磨练,才真正形成了牛汉人格与诗作的大气魄。

牛汉不仅在饱受磨难时是硬汉,到了新时期,牛汉的地位变了,成为备受尊重的诗人,但他依然表现了正直不阿的个性。面对文艺界某些人的长官意志,他敢于公开抵制;对社会上以及文艺界的不良现象,他敢于进行鞭辟人里的批评;在面临改革还是倒退的时候,他敢于发出自己的声音。而这一切对充斥了市侩作风的文艺界,无疑是最好的针砭。研究牛汉,还由于他始终葆有一颗童心。

始终与青年诗人心灵相通在2003年4月在河北廊坊召开的“牛汉诗歌创作研讨会”上,我在发言中曾引用了牛汉的《抄诗与背诗》:

我的个子很高

眼睛近视,

深深地弯着腰,

观看贴在泥墙上的诗。

没有打招呼,

有人把笔记本,

也许是一张薄薄的纸片,

轻轻地放在我的背上。

我的背部很厚很宽

扛过沉重的屈辱和苦难,

可从来没有背负过一行诗。

虔诚地弯着腰身,

耐心地屏住呼吸,

动不动,我觉得

抄诗人的手在微微颤抖

很烫很烫

诗,很沉很沉……

抄诗的人一定哭了,

有热泪滴在我的背上。

真想回过头来

看一眼抄诗的人!

这是一幅多么动人的画面!如果说那“抄诗的人”代表着年轻一代的诗歌爱好者,那么,这“背诗的人”便是诗人牛汉的自我写照。为了诗的未来,诗人俯下身来,甘做年轻人起跳的踏脚石。

事实上,也正像这幅画面所表示的,已经数不清有多少青年诗人在成长中得到过牛汉的温暖关怀了。1987年初春,四川泸州沙湾乡的一个叫白连春的年轻人,由于写了一首关于水的诗,被看不懂的老师说成是“神经病”,后又因家庭矛盾被赶出家门,走投无路的情况下曾投长江自尽,幸被人救起。在这种极为困窘的情况下,他得到了诗人牛汉的来信,这位年轻人动情地写道:“从那一刻开始,我的生命里就照耀进了阳光。从那一刻开始,光头赤脚穿着无数补丁的单薄衣服的我就一点儿也不冷了。随后的日子里,我常常在煤油灯下阅读这封信,尤其是在寒冷和饥饿的夜晚,这封信就放在我的枕头边上。牛汉老师又陆陆续续给我写过一些信来,大约有十多近二十封吧。这些信成了我活下来的精神支柱。”[]如今白连春已经在“21世纪文学之星丛书”中出了诗集,他的小说也受到了社会的承认。如果不是牛汉那封来信,一个有作为的年轻诗人很可能就夭折了。有过这种幸运的,当然不止白连春一人。我们也不能忘怀,在当代老诗人中,正是牛汉给了由“朦胧诗”到“新生代”这一批批的青年诗人最有力的支持与关怀。牛汉与北岛、江河、顾城、芒克、林莽等朦胧诗人有着忘年交。他说:“这是一群很有见解,很固执,很坚定,很了不起的诗人。在‘朦胧诗’队伍里,我最欣赏北岛,我们的诗风有接近之处,性格也比较相似。我与北岛是忘年的好朋友,北岛从不叫我前辈,只称呼我为伯伯,我也从未觉得比他高一辈……我和北岛在‘四人帮’垮台后就来往了,北岛几乎每个礼拜到我家里谈诗,他写的最早的诗歌我全看过,《今天》的头两期原稿我都看了,我是《今天》最早的忠实的见证人。”[H]牛汉还写过一首诗《追念一位幻灭已久的诗人——一个真实的故事》,回忆与一位青年诗人的交往:

有一年我和一位年轻的诗人相遇,

他瞪大了美丽的眼睛对我说:

“你为什么要长这么高大?

我长得很小因此比你活得安全。”

隔两年又见到了这位瘦小的诗人,

他对我说:“看见你就想到石头,

你是一块又大又粗的石头。”

我说:“真希望能变成一块石头,

我的性格正缺乏石头的坚硬和沉默。”

在一片秋天的郊野上又遇到了他,

他说:“石兄,见到你真难。”

我说:“小东西,见到你更难。”

他说:“我们在世界上必须相互寻找相互呼唤。”

我说:“找我容易而找你太难,

因为我裸露着,你总在躲藏。”

最后在一条小胡同里碰到了他,

他忧伤地说,他一直在人世间逃难。

我说他可以躲藏在我这块大石头后面。

他说,他不能跟我一起裸露在危险的阳光下,

他说,希望我变成一颗天上的星:会飞的石头。

从此再没有见到这位灵慧的诗人,听说他躲藏到一个遥远的海岛上,已经梦一般幻灭了好久好久。

真想告诉他我这块石头在地下生了根,他说过有根的生命迟早能开花,我相信,而他自己却在漂浮中永远沉没。

这首诗所写的年轻的、灵慧的诗人就是顾城。从中可以看出牛汉在与顾城的平等交往和碰撞中,所展示出的人格力量。他欣赏顾城的才华,但对顾城的躲避阳光、消极厌世也给予了有力的针砭。

继朦胧诗人之后,“第三代”诗人登上诗坛的时候,引起了阵阵的喧哗与骚动,对这些更年轻的探索者,不仅有更多的人怀疑与不解,就连当初为朦胧诗辩护的新潮诗论家也大多处于失语状态。正是在这种情况下,牛汉敏锐地感觉到这些年轻的诗人探索的价值。在1985冬天,《文艺报》召开的一个座谈会上,牛汉第一次谈到了这个诗歌创作领域出现的现象,称之为“新生代”。紧接着,在《中国》1986年第3期上,牛汉发表了《诗的新生代》一文,热情澎湃地对这一现象进行了描述:“诗的时间概念是飞速的。今天这一代新诗人,不是十个、八个、几十个(像“五四”白话诗时期和“四五”运动之后那一段时期),而是成百上千的奔涌进了坑坑洼洼的诗歌领域。即使头脑迟钝的人也会承认这是我国新诗有史以来最为壮观的势态。”牛汉认为,“新生代”,是新生的一代,它不是流派的名字,是一个历史现象,诗歌创作领域出现的新现象。

牛汉对新生代诗人进行了实事求是的评述:“我决不是说这些新生代的诗人一出现就是成熟的,但是他们创作的起点高却是事实。……他们成长很快,不断地吸收,不断地超越。

这种优势不是突然降临的。仔细想一想,他们的成长无疑地与几十年来我国新诗的战斗业绩有血缘的关系,特别是与他们最近的上一代诗人有着联系。他们尊敬过去,但决不膜拜。不断地探索、超越、发现,正是我国的新诗传统精神。但是,他们毕竟是新生的一代诗人,对于人生的理解,对于艺术的探索,还没有经历过多少苦难与折磨。就创作本身来说,也须进一步苦苦地追求,否则无法取得新的突破和发现。”[]牛汉在热情地肯定了新生代诗人探索的同时,也善意地指出了新生代诗人创作的不足,引导他们走向创作的自觉和成熟。在写出此文近二十年以后,当年的新生代诗人也已进入了不惑之年,再看看牛汉当年的论述,我们不能不为老诗人的拳拳之心而感动。

牛汉篇4

汉诺威当地官员Rush介绍说20世纪80年代到90年代整整10年间,铺天盖地的小广告让汉诺威人大伤脑筋。最高峰时,汉诺威市的不法小广告平均每月达3万件以上。市政府为此付出了惨重代价。在小广告问题较严重的10年间,光清理费用就花了约100万欧元。

从上世纪90年代中期开始,汉诺威市政府立法严厉禁止张贴小广告,制定了《户外广告管理条例》用来治理小广告。凡是非法张贴小广告的企业或个人,将受到100欧元到12万欧元的罚款,情节严重的还可能被定为破坏市容环境罪,张贴者必须为清理这些小广告埋单。留电话的张贴者,将会受到依法停用此电话号码的处理。城市的环保警察与“电子环保摄像机”日夜巡逻,发现一起查处一起。同时,环保部门还在媒体上公布免费的举报电话,24小时开通,并鼓励市民拍下违法小广告在公共电视台曝光。举报人在受到保护同时,还可以得到10%的罚款奖金。

行走在汉诺威市,随处可见一种美轮美奂的广告柱。这是汉诺威市在严厉禁止的同时,采取的积极疏导政策――设立专门张贴小广告的广告柱。这些广告柱由一些户外广告公司承包经营,他们对广告都有一定要求,看上去必须赏心悦目。只要缴纳300欧元的清洁维护费,就可以在广告柱上贴小广告。

除了设广告柱外,小广告张贴栏也频繁出现在我们的视线里。这是城市管理部门设的免费张贴栏,如劳工局的“招工信息”,房管局的“房屋中介”,汽车市场的“廉价汽车导购”等等都会贴在这里。超市里也有免费的信息栏,供客人张贴供求信息,并准备了现成格式的纸片和笔。这种信息栏通常可见二手家具等器物、家教或陪护等服务信息。

导游说,如果广告发放得比较多,交了清洁维护费后则可以直接用广告纸的形式放入市民家庭的信箱,不过要注意不能放入写有“广告勿投”的信箱。

他还告诉我们:汉诺威市政府每年都会开展对付小广告的咨询会,发放各种小册子,告诉市民清理残留在大街上的小广告印迹时的方法。如喷漆类,应该用去漆剂或香蕉水喷剂配合抹布;纸类,用刷子或类似于丝瓜瓤一样的布蘸水去除;塑料贴纸,先用家庭吹风机吹热,再用美工刀配合刮除;厚纸板,用手撕去,残留的泡棉胶用香蕉水或甲苯蘸湿,再用美工刀刮除等等。用特别设计的环保小广告清除机和着特殊的清洁剂,可以轻而易举地去除张贴在建筑物上的小广告。但为了不影响正常的城市活动,工作时间通常在晚上10时以后。

牛汉篇5

1、取1干净的盘子,放入奶油及洋葱未。

2、用微波炉以强微波3分钟炒香后,拌入面包粉备用。

3、牛绞肉加入蛋拌匀,再加入炒香的洋葱未料及调味料。

4、充分搅拌均匀后,分制成6个肉饼。

5、烤锅入沙拉油3大匙。

6、先以强微波预热5分钟,放人牛肉饼。

7、用强微波煎2分钟后,取出翻面,再以强微波2分钟即制成牛肉饼。

牛汉篇6

这样四个历经风雨、眉眼生动的男人,最后竟没有一个成双成对娶妻生子的,究竟是地上的女人不对他们的胃口,还是单身一久,就不食人间烟火了?

成了千年不死的老单身,这其中肯定是有原因的:

一、太多情。唐僧眉清目秀,才华出众,又玉树临风,这样的男人,自是众多女性的仰慕对象。所以一路上,撩拨他的妖精们真是不在少数,有浓妆艳抹的,有装可怜的,有仪态万方端着架子的,有小家碧玉村姑模样的。唐僧自然都是相待有礼,展示了一个多情单身汉的本来面貌。但男人一多情,责任心就必然减少,他才不愿意主动为某个女人担负起专一的重任来呢,即便和伊发生了点什么,那也是因为心太软,因为“好男人不能让心爱的女人流泪”。一个男人,总是周旋在很多女人中间,就会因为迷失花丛,产生有心无力疲于应付之感,看天下所有的女人都大同小异,既然能招之即来,挥之则去,结婚?开玩笑!

二、结婚狂。唐僧所担心的,肯定不是猪八戒担心的。虽然猪八戒很好色,但他最担心的,却永远是“那个女人就是出来玩的,根本不结婚”。猪八戒无论相貌还是身材,都不如人意。自然条件不好,又怕落人之后,结果就有些饥不择食,这不仅惹怒了妖精,也吓跑了民女。所以单身汉不能总给人太想结婚的感觉,第一次约会,就把存折和父母照片拿出来给人看。得想办法让自己的性格和唐僧的中和一下。

三、假正经。孙悟空就是这种类型的单身汉。所谓眼里揉不得沙子,尤其男女关系,一定要严肃对待。女人永远得表情中立,笑不露齿。谈了恋爱,就得结婚,否则就是玩弄感情,乱棒打死!这种对自己春风般温暖,对女人秋风扫落叶的单身汉,最难相处,同时也是婚场上的钉子户。但凡被人甩过一次,天下的女人就从此没有一个好的。他会想,女人嘛,永远得敬而远之,最好不要主动靠近女人。虽然无比向往浪漫的爱情故事,但街头认识女人,从此开始一段情,却让人实在担心,必须随时举着照妖镜检验检验。介绍的对象比较稳妥,而且结婚前最好不要带女朋友去给任何人看。

牛汉篇7

从前,洞前村有位大爷姓陈,大家都管他叫“陈老汉”,陈老汉的家中养了两头黄牛,又高又壮。

陈老汉很喜欢弹琴,一有空就手不离琴。他家的牛,因为每天听琴,所以不知怎么,每次听琴,都陶醉在琴声中。

这几天,受台风影响连日暴雨不停,而洞前村又坐落在山体滑坡上,泥石流随时都可能发生。这里太危险了,不能久留。村民们都陆续撤离到村外安全地带,陈老汉也跟着人流往村外撤离,他一步一个回头,“我的牛,我的牛……”可牛怎能听见陈老汉的呼唤呢?陈老汉想回去牵牛,但又怕牛没牵出来,自己的性命却丢了,怎么办呢?就在陈老汉急得团团转想办法时,从远处传来了优扬的笛声,陈老汉转了转眼珠子,想到了一个好办法,“对,我怎么没想到呢?乐器,对了——琴。”于是陈老汉亮出了自己的琴,弹了起来,牛听见了,飞奔出危房到了陈老汉身边。陈老汉和牛安全地离开这危险地方,去往铜钱镇。

从此,陈老汉和两牛老黄牛过着快乐而又幸福的生活。

三年级上

牛汉篇8

相传“禹母吞薏苡而生”,而襄阳汉江中有孔的石头,形状象薏苡,就具有薏苡和石头的双重神力。采集这种石子,“以丝贯之,悬插于首”有生殖繁盛的作用。刘向《列仙传》说:北方的小伙郑交甫由汉水之北来到万山,见到汉水女神,喜欢上她,求其佩珠想做定情之物。汉水女神解下佩珠送给了郑交甫,随后却不见了踪影。这和《汉广》诗“樵夫(牧夫)”、“苦恋”、“汉(银河、汉水)、可望不可及”等要素一起,被牛郎织女神话吸收,丰满了牛郎织女传说。汉水女神的传说起源于周昭王溺死在汉江。周昭王的妃子“延娟”、“延娱”死后民间传说化为了汉水女神。她们摇的是羽扇,二人“步尘上无迹,行日中无影”(踩在尘土上没有脚印,走在太阳地里没有人影,像鸟一样轻盈,像神仙一样有神力),已暗含了牛郎织女传说中必不可少的“羽(毛)衣”要素,促成了牛郎织女神话向传说的演变。“织女”的雏形也是在汉江活动的。东晋《拾遗记》说:少昊母皇娥精于纺织,在汉江游玩,与白帝之子欢会忘归,牛郎织女神话中能看见这个神话的影子。

长期驻守襄阳的梁武帝萧衍命殷芸写《小说》记述了汉水流域最早流行的牛郎织女神话,我们才看见牛郎织女神话较为原始的面貌,是天神之间相恋的神话。南阳郡因在南郡之北,大致上与南郡隔汉江相望而得名南阳。襄阳的老河口和樊城常常属于南阳郡,与属于南郡的襄阳仅一江之隔。战争发生时,常常以汉江为界,南北人民不得相见。这样的背景,丰富了牛郎织女隔汉(江)相望不得相见的传说内容。东晋诗人苏彦有《七月七日咏织女》诗歌,诗中“少昊”二字与东晋《拾遗记》少昊母皇娥有内在联系。苏彦的这首诗歌,既描述了牛郎织女天神恋爱的神话,也开启了后来牛郎织女传说的发端。“织女思北沚,牵牛叹南阳”,诗意就是织女在汉江南岸思念汉江北岸的郎君,牛郎在汉江北岸感叹无法与汉江南岸的织女见面。“牛郎织女神话”就是在南北朝时期开始逐步丰富内容演变成为“牛郎织女传说”的。宋代高承《事物纪原》说:“楚怀王初置七夕”。

七夕节的节俗有“穿七孔针”,这和穿天节的“求小白石有穿者,以丝贯之”的生殖崇拜一脉相承。七夕节的节俗有“拜七姊妹”,这由汉水流域的“请七姐”演变而来。七夕节俗还有请水,请水的节俗也是汉水流域的中游地区最早,谷城、老河口百姓有五月端午天不亮在汉江取水发面的节俗,这就是七夕节请水习俗的古老的母体。秦汉大唐,当时中国的属国(辖区)越南、朝鲜、日本,也普遍过起了七夕节。争夺牛郎织女传说起源地,总体上来说是好事,既推动了当地珍惜中华民族的优秀传统文化,扩大了当地的知名度,也对当地的经济文化建设起到了积极的促进作用。争夺牛郎织女传说的起源地最厉害的地方,很多都没有秦汉、南北朝以前的七夕文化遗存,但都得到了神奇般的经济效益。日本有一条汉江,又名天河,天河两岸有许多牛郎织女的景观。日本有十多个城市过七夕节,他们的市长带着全家和全城市民如痴如醉地欢度七夕,还召开了日本国十多个城市的七夕文化最高峰会,并派人来到襄阳市,想在牛郎织女和七夕节的起源地襄阳市召开全世界的七夕文化最高峰会。

《墨子?鲁问》、宗懔《荆楚岁时记》、《隋书?地理志》、《封氏闻见记》等古代典籍,对楚军的牵钩之戏如何被襄阳百姓演变成拔河,正月十五日用来趋吉压邪祈求丰收;赛龙舟与襄阳;均有所记述。屈原五月五日在汨罗江投河,当地百姓追赶着救他,一直追着洞庭湖,形成了赛龙舟的习俗,这种习俗表现最突出的是属于南郡的襄阳。《襄阳风俗记》说屈原托梦要求五月端午吃五色丝带缠着的粽子,可见襄阳是拔河运动的起源地,也是五月端午民俗和龙舟竞渡的起源地之一。韩国也有一条汉江,那里的拔河、龙舟竞渡与琉球那霸市的拔河、龙舟竞渡一样成为了全世界瞩目的一道非常靓丽的风景,并以“端午祭”申报成为了世界非物质文化遗产。

上一篇:德智体美范文 下一篇:爱情小故事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