吴易轩范文

时间:2023-10-07 17:50:27

吴易轩篇1

儿子儿媳拆散母亲黄昏恋

52岁的孟楠是个不幸而又坚强的女人。儿子吴锋3岁时,丈夫因车祸丧生。孟楠为怕儿子受委屈,一直没有再婚,用柔弱的肩膀为儿子遮风挡雨。后来,孟楠做服装生意。由于她讲诚信又肯吃苦,生意越做越大,成立了自己的公司,成为了令人羡慕的女强人。

在事业成功的同时,孟楠在儿子身上更寄予了无限的期望。儿子吴锋也很争气,考取了北京一所重点大学,毕业后到一家科技公司工作。2006年国庆节,吴锋与漂亮的女护士胡晓君结为了夫妻,孟楠为他们举办了隆重的婚礼。婚后,小两口与孟楠一起生活。

婆媳难相处是不争的事实,共同生活在一个屋檐下,孟楠与胡晓君也经常会有矛盾。每当这个时候,吴锋便会护着妻子,令孟楠感到很伤心。特别是吴锋自从结婚后,总是和妻子腻在一起,再也不像过去那样,经常和母亲聊天、散步、购物,让孟楠觉得特别寂寞孤独。

孟楠的好友劝她干脆再找个老伴。孟楠觉得儿子已经成家立业了,也确实该考虑给自己找个伴了,便同意了。于是,好友便将丈夫的朋友方子轩介绍给了孟楠。方子轩是一所大学的教授,比孟楠大7岁,老伴几年前因病去世了,他与儿子一家生活在一起,女儿在美国定居。两人见面后,谈得非常投机,也互相很有好感。随着接触的增多,他们的感情也逐渐升温,并计划着把婚事办了。他们商量,方子轩和儿子住着一套小三居,和儿子儿媳的关系处得不太好,而孟楠的房子是五室三卫,结婚后就让方子轩搬过来一起住。

一天,孟楠将方子轩请到家里来,与儿子儿媳见面,并告诉他们,自己准备和方子轩结婚。吴锋和胡晓君没有丝毫思想准备,不知说什么好。表面上,他们对方子轩客客气气。等他走后,他们便向孟楠打听方子轩的情况。当得知方子轩的经济条件一般,而且婚后要搬来一起住时,吴锋和胡晓君的表情有些不悦了。

小两口回到卧室关上门,悄悄地盘算开了。其实他们早就想拥有两人世界了。可是,他们根本买不起房,又不好意思向孟楠张口。孟楠不舍得让儿子离开自己,虽然她有钱,但自然也不提给他们买房之事。因此,吴锋和胡晓君曾议论过,如果母亲要是再婚,搬出去住,现在的豪宅就归他们了。所以,对孟楠再婚一事他们并不反对,但前提是对方有房子。显然,方子轩不符合要求。万一母亲再婚后方子轩搬过来住,他们就更不可能拥有这套房子了。

吴锋和胡晓君决定拆散母亲和方子轩。

几天后,方子轩采购了大包小包的东西又登门,说是给他们露一下自己的厨艺。孟楠高兴地要给他打下手,他却把她推到厨房外说:“不用,你去看电视吧,我一个人能行。”

时间不长,方子轩就做了满满一桌菜。孟楠兴奋地说:“没想到,你还有这一手啊。”方子轩说:“我会做的菜多了,以后慢慢给你们做。”孟楠招呼吴锋和胡晓君过来吃饭,他们俩面无表情地坐到了餐桌前。孟楠对他们说:“这都是你们方叔叔做的,你们还不赶紧谢谢他。”可是,吴锋和胡晓君却谁也不吭声,弄得孟楠很尴尬。方子轩急忙说:“谢什么啊,快吃吧,要不该凉了。”

谁知,吴锋和胡晓君一会儿说菜油太大,一会儿又说没炒熟,弄得方子轩很下不来台。孟楠不高兴地对他们说:“你们怎么这么不懂事啊,方叔叔辛苦了半天,你们却故意挑刺。”吴锋“叭”地一声把筷子一放:“我不吃了,行了吧。”说着,站起来就走,胡晓君随着他也走了,两人回到卧室,“嘭”地一声摔上了门。

看到吴锋夫妇对自己这个态度,方子轩叹了口气,说:“哎,可能我不该来。”孟楠一个劲地向方子轩道歉。方子轩拍拍她的肩膀说:“不是你的错。”说完,就走了。

方子轩走后,孟楠生气地把儿子儿媳叫出来,问他们到底什么意思。吴锋说:“我们不喜欢他,也接受不了他,希望他以后不要再来了。”孟楠问:“方叔叔有什么不好?他知书达礼,又会照顾人。”吴锋说:“反正我们反对你们好。你要是非和他结婚,我们这个家就别想再消停了。”

由于吴锋夫妇的捣乱,孟楠只好忍痛和方子轩分手了。

母亲将儿子儿媳轰出家门

吴锋和胡晓君觉得,母亲既然动了再婚的念头,虽然她暂时和方子轩分手了,但说不定哪天又会和他旧情复燃。即使她不找方子轩,也会找别人。如果对方还像方子轩一样的条件,那就麻烦了。于是,他们决定亲自为母亲物色合适的人选。

之后,吴锋和胡晓君又陆续给母亲介绍了好几个男士,孟楠要么不见,要么见一面就说不行,搞得吴锋和胡晓君不知怎么办才好。吴锋曾问过母亲:“您到底想要什么样的啊?”孟楠说:“我什么样的也不想要,只想清清静静地过日子。”吴锋说:“我不相信,否则您干吗找方叔叔呢?”孟楠叹了口气,没有说话。吴锋能看得出来,母亲心里还在惦记着方子轩。

那年国庆节期间,吴锋和胡晓君去逛街,在西单无意中碰到了方子轩。他手里拉着一个3岁左右的小男孩,旁边还有一对年轻夫妇。吴锋和胡晓君有些尴尬,本想躲开,方子轩却主动和他们打招呼,还介绍说,女儿女婿带着小外孙从美国回来看他。方子轩的女儿并不知道父亲和他们之间的事,热情地向吴锋夫妇问好,还说:“我一直让父亲到美国和我们一起生活,过去他一直不同意,现在总算说服他,他答应考虑考虑了。”方子轩说:“其实过去我也准备到美国去定居,本想把自己的个人生活安排好,然后就去,没想到……”说着,他摇了摇头说:“哎,不说这些了。对了,你母亲还好吧?”吴锋说:“挺好了。”

一路上,吴锋和胡晓君都在议论方子轩的话是什么意思。他们琢磨来琢磨去,终于想明白了,方子轩本来是想先和孟楠结婚,在国内生活一段时间,然后就一起去美国定居。如果母亲真跟着他去了美国,那她在国内的一切不就都属于自己了吗?想到此,吴锋和胡晓君既兴奋又后悔,决定重新撮合母亲和方子轩。

于是,吴锋和胡晓君主动去找了方子轩,告诉他母亲心里一直有他。他们向方子轩认错,说过去不该那么对待他。方子轩也一直惦记着孟楠,听他们这么一说,他宽容地说:“过去的事就不提了。”吴锋说:“方叔叔,那您还愿意和我母亲再续前缘吗?”方子轩笑着说:“只要你母亲同意。”

在吴锋和胡晓君的安排下,几天后方子轩登门拜访。见到他,孟楠一愣,随后担心地望了望一旁的儿子儿媳。吴锋说:“妈,方叔叔是我们请来的。过去是我们不对,请您原谅。”孟楠有些不相信似地望望儿子儿媳,又望望方子轩,看他们都笑着看着她,她这才知道不是在做梦。那天,全家人一起吃了顿热热闹闹的团圆饭。

之后,方子轩一有时间就到家里来,吴锋和胡晓君对他和母亲非常孝顺。由于方子轩与儿子儿媳关系不好,在孟楠家,方子轩感受到了久违的亲情,这让他倍感温暖。他对孟楠说:“我真想永远生活在这样的氛围中。”孟楠说:“那咱们结婚后就别去美国了,咱们一家四口生活在一起。”方子轩说:“那太好了。”

不久,孟楠向儿子儿媳宣布,她和方子轩元旦要结婚了。而且,结婚后他们不打算出国了,因为方子轩喜欢和他们一起生活。

听了母亲的话,吴锋和胡晓君惊呆了。他们没想到,事情竟然并没按他们设想的方向发展。吴锋问母亲:“你们不是结婚后要到美国定居吗?”孟楠说:“原来他是有这个想法,可后来和你们相处得有感情了,他又不舍得走了。”吴锋冲口而出:“谁和他有感情啊,我们可不想跟他一起生活。”孟楠诧异地望着儿子:“不是你们主动把他找回来的吗?”吴锋被噎住了,使劲跺了跺脚,拉着妻子回了房间。

儿子的态度,让孟楠始料不及,她一直为儿子儿媳的转变而感到欣慰呢。联想起儿子儿媳为自己介绍的那些对象,都是有钱有房子的,有的年龄比自己大近20岁,孟楠终于明白了,他们的目的是想把自己嫁出去,独占这个豪宅。

没想到自己含辛茹苦培养成人的儿子,竟然和妻子一起算计自己,孟楠只觉得心好痛好痛。思前想后,孟楠决定把儿子儿媳轰出家门,让他们在社会上去吃点苦头。这样,他们才会珍惜拥有的一切,学会怎么做人。

第二天,孟楠将10万块钱放到儿子儿媳面前说:“我考虑好了,你们自己搬出去住,你们拿着这10万块钱走吧。”吴锋愣了:“妈,您是要把我们赶出家门?”孟楠点点头:“是的,你们都成年人了,应该学会独立生活了。给你们三天时间,你们自己想办法吧。”说完,头也不回地走了。

望着母亲决绝的背影,吴锋和胡晓君傻了。

拳拳母爱唤回儿子儿媳的良知亲情

尽管吴锋和胡晓君向母亲承认错误,并求她不要把他们轰走,但孟楠态度坚决。不得已,吴锋和胡晓君只得出去租了一套独居。走出那个曾经生活过的宽敞温馨的家,他们的心里很不是滋味,对母亲也充满了怨恨,觉得她太狠心,为了自己的幸福,连儿子都不要了。

方子轩得知孟楠将儿子儿媳轰出去后,劝她别做得这么绝情,孟楠说:“我过去就是因为心太软了,总怕他受委屈,才导致他成了这样子,这是我教育的失败啊。我这次必须狠下心来,这是为了他们好。”

孟楠和方子轩办理了结婚登记。结婚前,方子轩主动提出做一个婚前财产公证,他不想让别人觉得他是为了她的钱。在方子轩的劝说下,孟楠只得同意了。

从舒适的豪宅一下子搬到了破旧拥挤的小房子,吴锋和胡晓君感到很不适应。得知母亲和方子轩结婚了,他们连春节都没有回去。尤其是吴锋,觉得自己被母亲抛弃了。除夕夜,家家吃着团圆饭,放着鞭炮,喜喜庆庆地过年,而吴锋和胡晓君却什么心思也没有,连饭都懒得做。突然发现,其实他还是很想母亲的。

自己独立生活后,家务活都要自己动手。每天除了上班,还要买菜、做饭、洗衣服、打扫房间,吴锋和胡晓君累得疲惫不堪。尤其是过去经济上有母亲帮衬着,他们大手大脚惯了,而现在又要交房租、水电费,还要生活,两个人的钱不到月底就花得精光。

2008年夏天,因为经济危机的影响,吴锋被公司裁掉了。少了一个人的收入,他们的生活更陷入了困境。他四处去找工作,但处处碰壁。胡晓君说:“干脆你自己开公司做生意吧。”吴锋:“咱们哪有资金啊。”

正在吴锋心灰意冷时,他原来单位的徐总找到他,说可以借给他30万元。吴锋不敢相信这是真的,问他为什么肯借给自己钱,徐总说:“我觉得只要你努力,你应该是有这个能力的。”吴锋感激地说:“谢谢你的鼓励,我一定不会辜负你的期望的。”

做生意的艰辛,让吴锋第一次体会到了母亲的不容易。他一个大男人都这么难,当初母亲一个女人带着个孩子,吃过多少苦可想而知了。那天吃晚饭时,吴锋想到这些有些发呆,胡晓君问他怎么了,他心里一难过,眼圈有些红了:“我真不知道,当初母亲是怎么熬过来的。这些天我一直在想,咱们是不是错了?咱们做儿女的,应该好好孝顺她才对,怎么能算计她呢?”胡晓君安慰他说:“事情已经发生了,就别想那么多了。”

一年后,胡晓君被查出患上了胃癌早期。由于她所在的私人医院没给她上保险,医疗费都要自费,他们只得到处借钱交押金。正在这时,徐总给吴锋打电话说,已经在一家大医院为胡晓君办好了住院手续,押金已经交好了。吴锋感激地说:“真不知该怎么谢谢你才好。”徐总说:“要谢的话,你还是谢你的母亲吧。”

原来,孟楠将儿子儿媳轰出去后,一直在默默地关心着他们。得知儿子被裁了,办公司没钱,她悄悄找到徐总,以他的名义借钱给吴锋。吴锋的公司经营不下去时,又是她为他联系客户。这次联系住院和交押金,也都是孟楠所为。得知真相,吴锋被母亲的爱深深打动了。他真想亲口对母亲说声谢谢,但又不好意思打电话。

吴锋将这一切告诉了胡晓君,胡晓君哭了:“母爱太伟大了,咱们太自私了。”吴锋说:“是啊,我现在才明白,母亲狠心把咱们赶出家门,她用心良苦啊。过去咱们生活得太顺利了,习惯了坐享其成,还自认为是理所当然,却从没为母亲考虑过。通过这段时间的磨练,我才真正悟出了一个道理,做子女的,不应只想着从父母那里索取,而应该想着回报。”

胡晓君的手术很成功。因为为妻子的病奔忙,吴锋不小心将身份证弄丢了。那天中午将她安顿好后,吴锋想起他原来为了方便,曾补办过一个身份证,留在母亲家了。于是,他决定去取回来。来到母亲家楼下,他先给母亲家座机打了个电话,一直没人接,他便打开房门进了屋。

他拉开抽屉寻找,无意中发现了一份公证书。他好奇地打开一看,原来是母亲做的婚前财产公证书,还有一份母亲和方子轩的财产协议书,大意是婚后母亲的财产归她所有,与方子轩无关。吴锋这才知道,原来方子轩看中的并不是母亲的财产。他觉得自己错怪继父了,是自己太小心眼了。而就在自己屡屡伤害他们的情况下,母亲还关心和帮助着他们,他觉得羞愧难当。

返回医院,吴锋推开病房门,眼前的一幕让他惊呆了,只见母亲正在给胡晓君按摩,而继父在给她榨鲜果汁。见到他,母亲和继父对他笑了笑,母亲说:“不用怕,有我们在,天塌不下来,谁让咱们是亲人呢。”那一刻,吴锋和胡晓君潸然泪下,吴锋猛地跪在了母亲和继父面前:“妈,爸,我和晓君真诚地向你们道歉,请你们原谅我们的不懂事。现在我们明白了,人拥有再多的金钱也不见得幸福,最重要的是拥有良知和感恩之心,才会得到宝贵的亲情,也才会得到真正的幸福。我和晓君保证,一定会好好孝顺你们,让你们度过一个幸福的晚年。”

吴易轩篇2

[关键词]“轩辕”;黄帝;古帝名号

“轩辕”为黄帝主要名号之一。《史记・五帝本纪》记载:“黄帝者,少典之子,姓公孙,名曰轩辕。”又曰:“诸侯咸尊轩辕为天子,代神农氏,是为黄帝。”①《汉书》中又出现了“黄帝轩辕氏”②的称号。学界关于“轩辕”多有讨论。目前主要有以下几种观点:“轩辕”名号源于黄帝发明创造,③金文中的“天鼋”即“轩辕”,④因相关地名得人名“轩辕”,⑤以及从字音角度的几种解释。⑥同时,围绕这几种观点,学界也存在着一定的分歧。

本文回归先秦秦汉文献原文,对“轩辕”含义与其变化过程作一个系统梳理,以探讨“轩辕”名号与黄帝的关系。

一、先秦秦汉文献中“轩辕”的含义

(一)传世文献中“轩辕”的含义

先秦秦汉典籍中,“轩辕”一词多次出现。就目前来看,“轩辕”有四种指代含义,分别是地名、古帝名号、星宿名称、建筑名称。

现将这一时期传世文献中的相关记载,按照不同指代含义进行分类条列。

(二)出土文献中“轩辕”的含义

出土文献中也有与“轩辕”相关的资料。

其一,金文中“”的释读,长期为学界所关注。最著名的观点是郭沫若将其释读为“天鼋”,认为其即是“轩辕”。

其二,战国楚竹书《容成氏》简1中记载: 卢是(氏)、(赫)疋(胥)是(氏)、乔(高)结(辛)是(氏)、仓颉是(氏)、轩缓(辕)是(氏)、神戎(农)是(氏)、丨是(氏)、垆跸是(氏)之有天下也,皆不受(授)亓(其)子而受(授)(贤)。 14

李零在释读简文时将其中的“轩缓是”释为“轩辕氏”,将“神戎是”释为“神农氏”。此段记载与《庄子・箧篇》中记载的类似,也是将“轩辕”视作一个古帝名号。

关于战国楚竹书《容成氏》与《庄子・箧篇》中所记载的一系列古帝名号,蒙文通认为《庄子》中“十二世若并世诸侯然……似为部落之峙立也”。15郭永秉对此有异议,认为“《容成氏》所说的这些古帝王曾是‘有天下’的。‘有天下’,则说明这些帝王有前后相承的关系,而不可能是并世的帝王”。16笔者认为后者的观点较为妥当。原因有二:其一,《庄子・箧篇》中的记载,主要在于追思“乐其俗,安其居”的“至德之世”,而竹书《容成氏》中则提到“皆不授其子而授贤”。两者所讲极为相似,既然《庄子・箧篇》没有明确讲古帝之间的关系,就应当以竹书《容成氏》的说法为主。其二,《越绝书・越绝外传记宝剑》记载:“轩辕、神农、赫胥之时,以石为兵……至黄帝之时,以玉为兵。”17如此可以推论,在《容成氏》与《箧篇》的作者看来,在神农之前,存在一个名为“轩辕”的古帝王。

二、“轩辕”成为黄帝名号之前的含义

(一)与“轩辕”有关的地名

“轩辕”地名,较早见于《山海经》的《山经》部分。茅盾、顾颉刚、袁行霈、袁珂等都主张《山经》为《山海经》中出现较早的部分,时间最迟在战国中期。《西山经》中有关于“轩辕之丘”的记载,也有关于黄帝的记载,18二者毫无关系。不仅《西山经》中的黄帝与“轩辕之丘”无关,《山海经》中其他篇目中黄帝与带有“轩辕”的地名也没有关系。

晋代郭璞为《山海经》作注时,将“轩辕”地名全部与黄帝联系起来解释。郭璞为东晋时期人,距战国秦汉时代已远。郭璞注中提到的“黄帝居此丘,娶西陵氏之女,因号轩辕丘”,19明显受《帝系》与《五帝本纪》的影响。

(二)以“轩辕”为名的古帝

作为古帝名号的“轩辕”,在战国楚竹书《容成氏》与《庄子・箧篇》中都有出现。姜广辉、裘锡圭、史党社等认为竹书《容成氏》写成于战国中期前。罗根泽、张恒寿、刘笑敢等认为《庄子・箧篇》为先秦时期作品。关于其记载的一系列古帝名号,姜广辉认为这是“有别于炎黄古史传说体系的另一种传说体系”。20李均明21、郭永秉 22等人均有类似观点。笔者认为,在先秦时期部分人的观念中,有一个位处神农氏之前,名为“轩辕”的古帝王,存在于一个与大一统的炎黄古史体系完全不同的古史传说体系中。

如前文分析,在先秦时期“轩辕”名号的流传有两个系统:其一是古地名,主要出现在《山海经》中;其二是古帝王名,出现在《庄子・箧篇》、上博简《容成氏》等文献中。这两个“轩辕”名号起初都没有与黄帝发生联系。

三、“轩辕”与黄帝名号的关系

(一)“轩辕”作为黄帝本名出现

在《帝系》、《春秋繁露・三代改制质文》、《史记・五帝本纪》等文献中,“轩辕”成为黄帝本来名字;“黄帝”则成为名号“轩辕”的首领所接受的尊号。《大戴礼记・帝系》记载:“少典产轩辕,是为黄帝……黄帝居轩辕之丘,娶于西陵氏之子。”23《春秋繁露・三代改制质文》记载:“文王受命而王,应天变殷,作周号……以轩辕为黄帝,推神农以为九皇……周人之王,轩辕直首天黄号,故曰黄帝云。”24《史记・五帝本纪》记载:“诸侯咸尊轩辕为天子,代神农氏,是为黄帝……黄帝居轩辕之丘,而娶于西陵之女,是为嫘祖。”25

上面三段材料显示,在战国至西汉前期的著作中,“轩辕”为黄帝本名,而“黄帝”的名号为后人追赠,或者是取得统治权之后所得到的尊号。如清代苏舆所言:“据此知黄帝为周人追谥,非本号。”26

“轩辕”与黄帝究竟是如何结合起来的?《水经・渭水注》引汉代姚瞻的观点认为:“黄帝生于天水,在上城东七十里轩辕谷。故号为轩辕氏。”27晋代皇甫谧《帝王世纪》认为,黄帝“受国于有熊,居轩辕之丘,故因以为名”。28按照姚瞻与皇甫谧的说法,黄帝“轩辕”这一名号的由来是因其曾居住在以“轩辕”为名的地方,人以地为名,故而有了这一名号。后世学者有支持者,亦有反对者。主张“地以人名”的学者,多认为是因轩辕(人)居于某地,某地方才得名“轩辕”,如清代梁玉绳与近代吴国泰。二人看法有一共同点,即黄帝因发明而得名“轩辕”,某地因黄帝居住,而得名“轩辕之丘”。这一观点存在问题:先秦时期确实有黄帝发明制作的相关传说,但没有黄帝因发明创造而得名“轩辕”的记载。所有将“轩辕”与黄帝发明联系起来的解释,都出现在汉代及其以后。所以,梁玉绳、吴国泰等人以先秦时期“轩辕”名号来自黄帝的发明为前提所得结论,是值得商榷的。

之所以出现“轩辕”地名与黄帝相结合,而非《容成氏》中所言的轩辕氏,是因为在战国后期出现了大一统古史系统之后,《容成氏》与《庄子・箧篇》中提到的古史系统已不被注意。

关于黄帝因与“轩辕”地名结合而得名“轩辕”的原因,日本学者若水俊的观点值得参考。他认为:“考证比较轩冕的说法和地名由来的说法,恐怕后者时间要更久一点……《山海经・海外西经》、《大荒西经》……两者在记载的时候黄帝还未出场,所以不得不考虑黄帝和轩辕最早是两回事……将黄帝和轩辕结合,是由于兴盛的神仙思想。”29若水俊将黄帝求长生的传说与《山海经》中“轩辕之国”的人长寿相联系,认为是神仙思想促使了黄帝与轩辕地名的结合。此可作为一说。

(二)“轩辕”与黄帝发明之间的关系

以黄帝制作发明而得号“轩辕”的说法在汉代开始出现。关于黄帝制作发明,可以参考《世本・作篇》30以及《易・系辞》31中的相关记载。

“轩辕”作为黄帝名号的影响力越来越大,与黄帝制作发明的传说,尤其是在交通工具、冠冕服饰方面的发明有重要关系。《汉书・律历志》记载:“黄帝始垂衣裳,有轩冕之服,故号轩辕.”32汉代王逸将《楚辞・远游》中的“轩辕”解释为“轩辕,黄帝号也。始作车服,天下号之为轩辕氏也”。33在班固与王逸看来,黄帝以其发明创造的功绩而得名“轩辕”。吴国泰认为:“伏羲氏以养牲、羹,而号曰庖羲……炎帝以教民稼穑而号曰神农,则黄帝亦当以制轩冕车舆而号曰轩辕矣。”34姜蕴刚认为:“张晏曰:‘作轩辕之服,故谓之轩辕。’大约近似……这轩辕氏的名称,与今日所谓‘木匠’、‘泥水匠’的称谓大约差不多。所以志其特能也。”35这些观点有一个共同的特点,即承认黄帝发明车马服饰,而后世为纪念黄帝的这一创造,以“轩辕”称呼黄帝。如此一来,轩辕由汉初黄帝的本名,转变为后世因其发明创造而给予的尊称。

四、结语

“轩辕”在成为黄帝名号之前主要有两个含义:古地名以及神农氏之前的一个古帝名号。两个系统在早期的流传中没有交叉现象,而且都没有与黄帝发生联系。在《帝系》等文献中,“轩辕”成了黄帝本名。其由来应该是“因地名得人名”,即黄帝因“轩辕”之地而得“轩辕”之名。关于“轩辕”地名与黄帝传说结合的原因,日本学者若水俊的神仙思想说可作为一种解释。在汉代的《春秋繁露・三代改制质文》与《史记・五帝本纪》中,“黄帝”都是赠予轩辕首领的尊号。随着黄帝制作发明传说的流传,班固与王逸等汉代学者认为,后世为纪念黄帝的发明创造,而以“轩辕”称呼黄帝。“轩辕”由汉初黄帝的本名,转变为后世因其发明创造而给予黄帝的尊称。《汉书・律历志》中的“黄帝始垂衣裳,有轩冕之服,故号轩辕”,就是这一现象的例证。

*本文为中央高校基本科研业务费项目(人文社科类)成果之一,项目编号:10LZUJBWZD003、14LZUJBWZY036。

[注释]

①25 汉・司马迁:《史记》,中华书1959年版,第2~6页、第6~10页。

②11 32汉・班固:《汉书》《中华书局1962年版,第867页、第1277页、第1012页。

③主张“黄帝发明创造”说的学者有汉代王逸,以及吴国泰、姜蕴刚、刘起、何光岳、曲辰、王子今等人。

④主张“金文‘天鼋’即轩辕”的学者有郭沫若、杨向奎、龚维英等人。对此观点表示质疑的学者有杨宽、刘桓等人。

⑤主张“因地名而得人名”的学者有汉代姚瞻、晋代皇甫谧、清代崔述以及姜亮夫、张大可等人。与之相对的是主张“因人名而得地名”的清代梁玉绳、近代吴国泰等人。

⑥围绕“轩辕”的其他几种观点主要有:“轩辕”通“环圆”,代表“浑沌”;通“旋圆”等,代表龙蛇;代表“玄元”、“天猿”,指代太阳神;代表可汗、皇帝;为“单阏”之音转;与“昆仑”是同一音等等。

⑦18 19 袁珂:《山海经校注》,上海古籍出版社1980年版,第57页、第51页、第51页。

⑧清・王先谦:《庄子集解》,中华书局1987年版,第88页。

⑨24 26 清・苏舆撰,钟哲点校:《春秋繁露义证》中华书局1992年版,第199页、第199~200页、第199页。

⑩刘文典:《淮南鸿烈集解》中华书局1989版,第85页。

12经导师雷老师指导,此处“轩辕”的意思,与“后有长庭”中的“长庭”并列,同为建筑中的一部分,应为早期建筑中用来悬挂钟、罄等打击乐器的横梁。在此对老师表示感谢。诸祖庚编撰的《战国策集注汇校》,也搜罗了古今学者关于此处“轩辕”的解释。

13诸祖耿:《战国策集注汇考(增补本)》,凤凰出版社2008版,第949页。

14马承源:《上海博物馆藏战国楚竹书(二)》,上海古籍出版社2002年版。

15蒙文通:《古史甄微》,巴蜀书社1999版,第22页。

16 22郭永秉:《帝系新研――楚地出土战国文献中的传说时代古帝王系统研究》,北京大学出版社2008版,第137页、第141页。

17李步嘉:《越绝书校释》,武汉大学出版社1992年版,第267页。

20姜广辉:《上博藏简<容成氏>的思想史意义――上海博物馆藏战国楚竹书(二)<容成氏>初读印象札记》,简帛研究网,http:///Wssf/2003/jiangguanghui01.htm2003年1月9日。

21李均明等:《当代中国简帛学研究1949――2009》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11年版,第101页。

23清・王聘珍:《大戴礼记解诂》,中华书局1983年版,第126~127页。

27北魏・郦道元《水经注》,商务印书馆1936年版,第246页。

28西晋・皇甫谧著,徐宗元辑:《帝王世纪辑存》,中华书局1964年版,第17页。

29[日]若水俊:《黄帝神话杂考》,《茨女短大纪》,1973年第3期。

30三国魏・宋衷著,秦嘉谟等辑:《世本八种・陈其荣增订本》,商务印书馆1957年版,第3~5页。

31三国魏・王弼著,唐・孔颖达疏:《周易正义》,北京大学出版社1999年版,第300~301页。

33黄灵庚:《楚辞章句疏证》,中华书局2007年版,第2837页。

34吴国泰:《史记解诂(上)》,《文史》,1997年第42辑,第38页。

吴易轩篇3

论文摘要:明清易代,清兵南下,江南一带的抵抗最为强烈,遭受的破坏和损失也最为严重。吴嘉纪作为扬州、拳州、镇江一线布衣诗群的代表人物。是清初著名的遗民诗人、布衣诗人、盐民诗人,其诗几乎涵盖了明末清初的所有大事件,真实地反映了人民的艰辛和悲惨生活,堪称“诗史”。本文拟从生平行藏事略、“以诗为史”的写实诗歌和其诗歌艺术特色三方面来解读吴嘉纪其人其诗。

遗民是出现在特定历史时期的特殊群体。他们为前朝守节,不仕于新朝,或隐于山林,或开馆著书,或削发为僧,或行医济世,无论从事何种职业,身居何处,都心系前朝,缅怀前朝。黄宗羲在他的《南雷文约·谢时符先生墓志铭》中说道“故遗民者,天地之元气也。然士各有分,朝不坐.宴不与。士之分亦止于不仕而已。所称宋遗民如王炎午者,尝上书速文丞相之死,而已亦未尝废当世之务。是故种瓜卖b,呼天抢地,纵酒祈死,穴垣通饮馔者,皆过而失中者也”Ⅲ㈣。遗民群体以他们独特的方式和心态生活于天地之间,守护天地之正气。他们的存在创造了别具一格的遗民文学。遗民文学作为中国文学史上重要的组成部分.其艺术特色和影响不容忽视,它既是前朝文学的一个总结,又与本朝初期的诗歌流派和文学思潮有着密切的关系。遗民诗群作为遗民文学的创作主体,以诗慰怀抱,是“诗史上的一种复合群体,是特定时代急剧的政治风云激漩盘转中聚汇而成的诗群形态。这是一群‘行洁’、‘志哀’、‘迹奇’,于风刀霜剑的险恶环境中栖身草野.以歌吟寄其幽隐郁结、枕戈泣血之志的悲怆诗人”。

在明清易代那个“天崩地解”(黄宗羲语)的大时代中,明遗民谨守夷夏之防,创作了大量慷慨悲歌、反抗异族压迫的爱国诗歌,以及那些揭露明末政治腐败、赋税繁重、官吏贪暴、兵士扰民的篇章,表现了广大人民在兵荒马乱的现实中苦不堪言,痛苦到极端的艰难生活.描绘出整个社会在经历了战争劫难后满目疮痍、荒凉破败的景象。吴嘉纪作为那个时代的著名遗民诗人,其诗几乎涵盖了明末清初的所有大事件。真实地反映了易代之际人民艰难痛苦的生活,可谓“诗史”。本文拟从生平行藏事略、“以诗为史”的写实诗歌和其诗歌的艺术特色三方面来解读吴嘉纪其人其诗。

一、生平行藏事略

严迪昌先生在《清诗史》中对吴嘉纪一生的概括可谓相当精准,他说“吴嘉纪一生甚为平淡.既无风花雪月的韵事,也没叱咤风云的壮举,是个名副其实的穷处于寒芦野水间,‘海上吟诗到白头’的布衣寒士”。他字宾贤,号野人,生于明万历四十六年(1618年),泰州东淘(即安丰场)人。出身于封建知识分子家庭.自幼受到良好的家庭教育。祖父吴凤仪是明代著名理学家王艮的学生,嘉纪少时受业于吴风仪弟子刘国柱,喜读书做诗,好学不倦。

二十七岁时,明王朝覆灭,清兵南下,他亲见居民惨遭屠杀,遂绝意仕途,隐居东淘,以布衣终老。在《明遗民录》里说他“自专工为诗,历三十年,绝口不谈仕进,隐居海滨。家贫,破屋数椽,不蔽风雨,蓬门蒿径,乐以忘饥,颜其门日‘陋轩’。苦吟其中。……或并日一食,不以告人。”从顺治元年到顺治十八年问,吴嘉纪一直居于东淘,着力于诗歌创作,正如周亮工(字元亮,1612—1672)在《陋轩诗序》中言“野人每晨起,缁书枯坐,少顷起立徐步,操不律疾书,已复细吟;或大声诵,诵已复书。或竞日苦思,数含毫不下。又善病咯血,血竭髯枯,体仅仅骨立,终亦不废,如是者终年岁”口。其诗作“多自写其性情”,“以故境愈穷诗愈工”罔”。汪楫在《陋轩诗序》中也曾写道“野人性严冷,穷饿自甘,不与得意人往还;所为诗古瘦苍峻,如其性情。”“古瘦苍峻”,是其人的真实写照,抒写真性情,是其诗的出发点和立足点。

然而也不容忽视的是,在此期间,明以来文人结社以切磋诗艺之风犹存,嘉纪虽性格孤狷,不喜与人结交,然而根据袁承业在《拟刻东淘十一子姓氏》中说“季来之、吴嘉纪、王大经、周庄、沈聃开、王言纶、王衷丹、王钊、傅瑜、徐发荚、周京,右诸子皆为明儒,萃生于万历年间,同处东淘左右。国变后。隐居不仕,沈冥孤高,与沙鸥海鸟相出入。结社于陶上,所有怀抱,寄托诗文。”尤其与周亮工、汪楫、孙枝蔚等人的交往,促成了他与时任扬州推官的江南文坛领袖王士稹的相识,也为他诗集的刊刻创造了条件。

康熙十八年(1661)是吴嘉纪人生的一个转折点。是年冬,44岁的吴嘉纪被周亮工招至扬州,开始了他奔波往返的漂泊求食生活。此后的二十多年里,吴嘉纪绝大部分时间留在扬州,与好友游山玩水,吟诗唱和,但其依旧心恋故国,同情遭受战乱、天灾的民众,其穷困之苦、孤独之感外更增添了漂泊流离之苦,与家人朋友离别的哀伤,致使他晚年心境更加凄苦。

康熙二十三年(1684),吴嘉纪走完了他悲苦的人生之路,终年六十七岁。留下一部“人当在野名偏著.陋可名轩学不穷”(范崇简《题吴野人集后》)的《陋轩诗》。其《陋轩诗》“自三事(盐笑、军输、河患)而外,怀亲忆友,指事类情,多缠绵沉痛;而于高岸深谷,细柳新蒲之感尤甚。”(陆廷抡《陋轩诗序》)。

二、“以诗为史”的写实诗歌

在《自题陋轩》诗中,吴嘉纪写道“闭门二十载,霜雪满头颅。治乱从当世,簟瓢自老夫。空阶苔半掩,颓壁树全扶。寥落无邻舍,乾坤此室孤。”布衣寒士,贫困孤苦,但心系家国天下,以自己的笔为千千万万贫民做传。“他闭门写诗。但并不是把自己封闭在狭小孤寂的个人世界里作无病之呻吟。他虽然一生不出东淘路,但故乡几十年所历兵灾、战乱、逋贼、水旱虫灾,无一不直接影响他的生活;周围盐工、制船工人的苦辛。乱世背乡离境逃难的人群,妻离子散的哭号.以及那些被饥饿驱赶着挣扎在死亡线上的牵船妇女……。还有那些反清暴政的民族英雄、义士、忠良、烈女,无一不牵动着他的思绪,激起他沸腾的诗情”。

由于长期生活在贫民中间。吴嘉纪亲眼看到了大变革时期的重大历史事件.他的诗歌中有~类即以清兵南下,扬州城破等大事件为内容,此类诗歌饱含亡国之恨,故国之思,字字血泪,真实地再现了“扬州十日”、“嘉定三屠”等史实以及在这种严酷打击下人民的悲惨经历。满清铁骑所到之处.江南民众奋起反抗,因此也受到了更加严厉的镇压。江南遭受了经济、文化等诸方面的摧残,一时之间,昔日歌舞升平、商来贾往的繁华落幕,只留下满目疮痍,哭声震天。扬州城破,诗人亲眼看到“城中山白死人骨,城外水赤死人血,杀人一百四十万”(《李家娘》)的大屠杀。繁华似锦的一座城市,变成了停尸场,亡者的鲜血染红了城外的河流。再如记叙顺治九年清军南征部队洗劫扬州的《过兵行》“扬州城外遗民哭,遗民一半无手足:贪延残息过十年,蔽寒始有数椽屋。大兵忽说征南去,万马驰来如疾雨:东邻踏死三岁儿,西邻掳去双鬟女。女泣母泣难相亲,城里城外皆飞尘。鼓角声闻魂已断,阿谁为诉管兵人?令下养马二十日,官吏出谒寒栗栗。入郡沸腾曾几时?十家已烧九家室。一时草死木皆枯,昨日有家今又无。白发夫妻地上坐,夜深同羡有巢鸟。”从诗中,我们看到了清军过境的虎狼暴行。诗人面对这些惨象,激起了他“亡国恨无尽,滔滔江水流”,“时时一回首,血泪尽情挥”(《泊船观音门》)的悲愤。在关注于历史大事件的同时,吴嘉纪也没有忘记在战争中受到伤害最为深刻的广大民众。

无论是风云际会的汉魏乱世,还是创造赫赫战功的蒙古时代,战争都会给人民带来沉重的负担和无尽的苦难。吴嘉纪亲身体验了官吏、盐商对灶民的剥削和战争、灾荒对人民的祸乱,对此,他终把卷苦吟,为小民作史,写出了大量反映社会黑暗、民不聊生的诗篇。他的诗以真实而深刻的内容。反映了当时劳苦大众苦不堪言的生活困境和自己的思想感情。在《安丰场绝句四首》中,他写道“儿童弄武范公堤,塞马腾来踏作泥。无数髑髅衰草里,年年变作野禽啼。”以无限悲痛的感情为天真无邪惨遭横祸的儿童唱出哀歌。在《绝句》中,写道“白头灶户低草房,六月煎盐烈火旁。走出门前炎El里,偷闲一刻是乘凉”,自发老翁。在酷热的六月守在火热的锅灶旁熬盐,盛夏的太阳利如剑.而对他则是忙里偷闲的乘凉。灶户们的悲惨处境,令人怵目惊心。在《远村吟》中作者向我们展示了被兵大劫掠后的城乡“城郭兵火后,见者伤萧然。吁嗟此远村,谁知尤可怜!居民落日下,往往无炊烟。……土田喜赠人,宅舍时弃捐。无处不榛艾,有邻皆鸟鸢。……”诗人慨叹,不仅城市毁于战火,就连边远山村,也是断壁残垣,常常连一缕炊烟也见不到。诗人用朴实无华的语言,展现了真实的荒凉,从城镇到乡村无一幸免地受到了战争的破坏,田地荒芜,民不聊生。

值得一提的是.吴嘉纪的诗歌成功地塑造了妇女群像。为妇女作传。她们饱受战争之苦,困苦死亡如影随形,身心具受摧残煎熬,为了孩子,忍辱偷生,坚强地活着。《挽姚母》“忆昔芜城破,白刃散如雨;杀人十昼夜,积尸不可数。伊谁蒙不戮,鬼妻与鬼女。红颜半偷生,含羞对新主。城中人血流,营中日歌舞;谁知洁身者,闭门索死所。自经复自焚,备尝杀身苦。”“鬼妻与鬼女”逃过了羞辱,因为她们选择了以死抗争,而活着的,或“含羞对新主”,或“闭门索死所”。清军暴行丑行展露无疑。在《董妪》诗里,“门外积骸高。昏暮何西东?裹JLJI,不啼,共人死人中。死人盖生人,尸血模糊红。……匍伏夜出廓,陇晴麦穗黄。麦仁采喂儿,烟火投村庄。”诗人描绘了一位老年妇女携东家儿逃难的情景。屡遭劫难的城市,使得百姓一直处于紧张中。一有风吹草动就心惊肉跳,妇女尤为担忧。1662年6月,扬州附近位于长江沙洲上的戎城瓜洲,收到警报,城中戒严,城外的亲人担心城内的女眷遇害,买通运送木石的船只。把她们偷带出来,结果困天热气闷,不少妇女憋死在船中。《难妇行》沉痛地记载了这件事,“江头六月举烽燧,东南风吹战艘至。官长首严出城禁,娇娃艳妇缩无地。愚者争向船舱匿,覆木覆石出水关。木下石下填人肤,日蒸气塞人叫呼。舟子耳闻眼不顾,往来逻卒逢无数。短蒿刺刺渐离城,岸上骨肉喜且惊。夫来挈妻父契女,开舱十人九人死。吁嗟乎,城外天地宽如此,此身得到已为鬼。家人畏罪不敢啼。红颜乱葬青蒿里。”战乱为祸之烈,妇女命运之苦.实在惊心动魄惨不忍言。妇女们面对无可奈何的战争和灾难,或死或逃,为了保护儿女,历尽艰险.真是“妇命如尘埃”。

吴嘉纪的诗歌。低沉吟唱着易代时,群雄逐鹿,生命如草芥的乱世悲歌。太多的人经历着太多的苦难,使他悲愤交加,“战马悲笳秋飒然,边关调起绿樽前;一从此曲中原奏,老泪沾衣二十年”(《赠歌者》)。“频年戎马迂儒贱,此日乾坤我辈穷。对酒乡心生月下,哭亲血泪落尘中”(《怀吴雨臣》),句句如泣,字字血泪。如此诗人,如此诗歌,堪称“诗史”。

三、吴嘉纪诗歌的艺术特色

吴嘉纪诗歌“以诗为史”.因事主题,用自己的视角、语言和艺术手法来展现乱世离歌。当时的名人如汪楫、孙枝蔚等都给予很高的评价。汪楫《陋轩诗序》称其诗“古瘦苍峻”,汪懋麟《陋轩诗序》评其“五七言近体,幽峭冷逸,……自脱拘束。至所为今乐府诸篇,即事写情,变化汉、魏,痛郁朴远,自为一家之言”,孑L尚任《题居易堂文集屈翁山诗集序后》,则推他和屈大均、王士稹为当时三大诗人。可见,时人对他的诗风和诗歌成就给予了充分的肯定。吴嘉纪的“诗史”诗,以写实性、意境的“幽冷凄清”(潘德舆《养一斋诗话》)和叙事、白描的表现手法在其所有诗歌中成就卓然。

他“诗史”诗的写实性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一是内容真实。因为作者终身布衣,生活在贫民中问.自己本身也时时受到兵祸困苦的威胁。诗中作者精心选择具有尖锐感情冲击力的辛辣题材。表现最触目惊心、最惨烈的百姓苦难图景。二是形象真切。读野人诗,如见其所见。太阳底下乘凉的灶户,在扬州大屠杀中以生命捍卫自己尊严的李家娘,《临场歌》里巧立名目向穷苦炉户追逼赋税,使穷苦盐丁卖儿鬻女,无处诉冤的政府官吏,……这一系列的形象,虽时代相隔久远,我们读其诗时,一个个受压迫受苦难的灶户、盐民、妇女形象还是跃然纸上。三是感情真挚。其诗虽直率质朴.不事雕琢,但对社会底层民众的同情之真切,对政府官吏讽刺之辛辣,对社会现实揭露之透彻,真可用“琵琶声停欲语迟”,“未成曲调先有情”,“弦弦掩抑声声思,似诉平生不得志:低眉信手续续弹,说尽心中无限事”(自居易《琵琶行》)来形容。人们称赞其诗多从肺腑流出,“字字人人心腑,殆天地元气所结”(潘德舆《养一斋诗话》)。

而在意境的营造上,吴嘉纪贯彻了他的冷瘦风格,凄清、幽峭.而他的“诗史”诗中也是如此。洪亮吉在《更生斋诗论诗截句》中将吴嘉纪与顾炎武并论“偶然落笔动天真,前有亭林后野人;金石气同姜桂气,始知天壤两遗民”,严迪昌先生认为,“洪亮吉是从诗人的气质入眼把握诗的气韵,金石之气是坚贞情韵,姜桂之气则是不仅愈老愈辛辣,而且兼用了中药药用效应,……而姜桂(生姜、肉桂)的清苦甘辛.岂非野人布衣形象的再现?”I1(唧‘姜桂气”固然是指野人气质.用来形容其意境似乎也无不可。吴嘉纪在遣词造句上.往往多用一些清冷的词汇,选择一些对比强烈的意象。如在《李家娘》中,“城中山白死人骨,城外水赤死人血”,“白”、“赤”互映,一座死城便出现了。而其它的一些悲凉的词语也时常出现,单从其诗题目就可以发现.如“哭”、“送”、“僻”、“螺”、“落叶”、“秋叶”“哀”、“凄风”、“破屋”等等,诸如此类.不胜枚举。在吴嘉纪那里。不仅收入眼底的是满目疮痍,而且进入心境和情境的也是满日疮痍。

在表现手法上.吴嘉纪“诗史”诗善用白描展现真实的社会情况和表达真挚的思想感情。在《临场歌》里,诗人一方面揭露这批官吏巧立名目对乡民敲诈盘剥,应承稍慢就立见祸福的作威作势,同时又勾勒出富户向官吏公开行贿和官吏假公济私使富人得以免征,官吏与富人饮洒作乐.而穷灶户却受笞挞不得不卖儿卖女。此诗用四言句式,两句一韵,构成与内容协调的鲜明节奏,亦庄亦谐,使古朴的四言古诗充分适应辛辣的讽刺内容需要,既是白描,又有对比,形象十分鲜明。在《江边行》中,诗人写到:一批奉命来督造海船的军吏来到江南后,作威作福,索洒索肉,老百姓被一纸修船令弄得倾家荡产,而军吏只图搜刮民财。全诗以叙事为主体,借用了史家和小说家的结构手段,不加藻饰,寓理于事,以事达情,从而达到了悲歌人民的不幸,讽刺揭露清廷的目的。陈田《明诗纪事》以为“叙事得之史公,沉痛得之少陵”。他的诗歌作为“诗史”,当之无愧。

吴易轩篇4

关键词: 李日华;书画收藏;来源;心态

中图分类号:J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8122(2016)09-0160-02

李日华(1565~1635),字君实,号竹懒,浙江嘉兴人。是晚明的一位文学家、评论家和鉴赏家。 在仕途上是亦官亦隐,亦进亦退,在大半生的隐居生涯中,李日华常年往还于江南灵秀之地,结交广泛,与当时众多文人墨客、收藏世家、书画大贾相交游、唱和。

李日华一生收藏书画颇丰,经他过眼的书画更是无数。究其原因,这和他所受到的教育和自身艺术造诣有很大关系。他自幼聪慧,六岁时父亲李应筠便开始教授识字。十四岁成为生员。幼时也时常读书于外伯父周履靖处,由其指导学业。作为当时名士,周履靖及其所在的文化圈、书画圈对李日华的书画鉴赏、文艺观点、人格思想等方面有重要的影响,并为其一生与书画结缘打下基础。

在艺术造诣上,他诗文书画无所不精,其画用笔矜贵,格韵兼胜,宗法北宋大画家董源,稍加变化,导源于宋元大画家巨然、吴镇,自成名家。并善于鉴别,所作笔记,内容亦多评论书画,笔调清隽,富有小品意致。其诗皆表现封建士大夫的闲适情调。明末藏书家钱谦益对其评价颇高。这些都为其鉴藏奠定了基础。下面本文将就其在收藏方面的相关问题做一些探讨和研究。

一、交游与鉴赏活动

李日华是位享有盛誉的书画鉴赏家,交往所及当时书画史上几乎所有重要人物。对其交游加以考证,不仅能够深入了解他一生的活动情况,而且还能重构当时历史时空的真实鉴藏情况,全面接近事实的反映当时鉴藏界的鉴定活动。

李日华在少年时就结识了大收藏家项元汴,而且与项氏家族交往甚密。其《恬致堂集》中有云:“余幼侍家山人燕几。犹及见墨林先生”。项元汴,字子京,号墨林山人,年长李日华四十岁,因项元汴与李父李应筠交好这一层关系,李日华与之亦相善。而李日华本人和项元汴之子是同学,又有书画嗜好,必定熟悉项元汴天籁阁的收藏。在项元汴去世后,又与项家后人一道鉴藏项元汴留下的宝藏,并有书画往来。

与李日华交往过密的另一位收藏家是陈继儒,陈继儒是明代文学家、书画家。不仅工诗善文,而且还兼能绘事。李日华十七八岁时就拜陈继儒为师,向他学习书画之艺。其《六砚斋笔记》中记载很多他与陈继儒品评书画之事,如:

“汤止仲,字叔雅,杨补之甥,写梅乏补之,楷书遒整,学褚河南,而加苍老。尝书补之所作梅词柳梢青十首,词亦工丽。陈眉公先生携卷见示。”

“陈眉公先生携王文肃公所藏淳化祖帖见示。每卷有臣干著摹,及汀俊陈知古等名。纸墨极新好,较晋禾项氏所藏,又出一头第。每段行间,亦多有异。鲁孔孙、屠用明以别本相对录出云。”

李日华与陈墉亦有过从。陈墉,字卫伯。万历四十二年甲寅(1614)执贽前来称弟子,学画于李日华。在李日华《味水轩日记》万历四十二年,二月十日,记:“陈墉来,出所藏画轴展阅。竹懒与陈墉约定,等竹懒雪舫成,当相携共泛。”四月四日又记“同门人陈卫伯礼白岳,治往新安之,夜泊崇德舟中,跋陕本智永《千文》《圣序》皆卫伯所携也”。

徐弘泽(1551-1627),字润卿,号春门,自称竹浪老人。多藏书画,李日华与之过从甚密,《紫桃轩又缀》中曾记与徐弘泽共同赏玩所藏书画。而且徐弘泽之子徐柏龄也与李日华关系紧密,在《味水轩日记》记:“万历四十二年,九月廿三日,过徐柏龄斋头,出观赵孟\行书《千文》、唐寅小像、文征明小楷书姚谷庵文集序。”李日华与汪珂玉交往也甚厚。汪`玉字玉水,浙江嘉兴人。家中多有书画,常与李日华同赏析。在《味水轩日记》中多次记录二人来往,现择其一,“万历四十二年 十二月廿四日,汪`玉以《鹄游亭楷书帖选》见贻。”其他与李日华有过从的还有洪有助、王以稼、潘景升、郁嘉庆、方巢云、吴德符、李在公、鲁得之、程季白、戴雯、戴询等。另外,在李日华著录与日记中,我们可以发现他与古董商也常年有往来,这些古董商主要有夏贾、吴吴山、吴长卿、林、方樵逸、周秀岩、胡雅竹等。他们经常去各地找寻古董,然后再带着这些古董去李日华家。李日华鉴赏这些东西,有时候会购买一些,有时候什么也不买,有时候给出鉴定意见,还有时候凭借信用把一些作品留在自己家中借观一段时间,但最终也无需购买。李日华在日记中曾这样描述这些古董商的来访:

“四日,盐官林以书画来。殊无足观。止管魏国竹枝数茎小有意。又米书绝句。大径尺。审是临本。诗曰。‘船下广陵去。月明征虏亭。山花如绣颊。江火似流萤。”

“二十一日,方樵逸袖一卷相示。乃宋画院仿梁楷渡水罗汉。形状虽奇诡笔路不佳。”

这些古董商为李日华鉴赏、观摩、学习、购买书画提供了方便。

二、藏品来源

李日华所藏书画虽然来源众多,但主要途径无外乎以下几种:

(一)从古董店、书画船和摊肆处获得

随着明代书画收藏之风不断盛行,书画交易更是屡见不鲜,在这样的环境下,书画交易市场逐渐形成。购买成为李日华藏品得一个重要途径。在万历四十年八月十一日,李日华在杭州一古董店购得祝允明小楷书绝句一件。而且由于南方水域丰富,河流纵横交错,水运成为重要的交通方式,许多收藏家都有自己的船只,称其为书画舫。李日华也有属于自己的书画舫。游走于江南一带,并且经常光顾书画舫观看并选购书画。

摊肆是明清时期重要的书画作品交易途径,这些摊肆主要集中在庙会、灯市试院与官邸附近。李日华曾多次在摊肆购得书画。如,《味水轩日记》万历三十七年五月六日记:“俄遇陈良卿,相与阅市,购得罗长源《路史》全帙十六本,汪然巨观。”又“十七日,阅市。晚过贩珠者叶贾楼寓,见壁间郭忠恕《溪山楼阁》单幅。”

(二)古董商登门求购

通过《味水轩日记》我们发现虽然李日华有些藏品是外出购买的,但只是占据少数,大多还是古董店登门求购而得。登门求购交易的地点通常是买家的书斋。因为文人相比之下更喜欢待在自己的书斋里,从容不迫的欣赏观察艺术品。李日华在嘉兴一带收藏名声很大,他的书斋里每日都有人携带文玩、字画拜访。万历四十二年三月二十二日,胡雅竹带了一件唐人青绿山水长卷给李日华看,李日华竟然把它“携至高如晦斋中同玩”,结果李日华鉴定为不真,原因是“沙水树法数十种,俱奇。后有虞伯生跋,不真。有潘履仲文图书记,乃上海潘氏物也”。

(三)交换

购买这种方式需要有一定的财力,并非人人都能具备这种条件,所以在文人雅士之间有一种以物换物的交易方式。李日华也有些藏品是通过这种方式获得的。如,李日华《味水轩日记》万历三十七年十月二十四日条曾记录他用一斛米从夏贾那里换得陕拓《九成宫》帖一本。《味水轩日记》万历三十九年六月二十日条记录他以《祝允明临钟书四表》从岳和声处换得《祝允明行草杂手简》。

(四)中介交易

文人雅士在一起交流、观赏,有时会见到自己喜欢的作品,但是由于一些情面和交际场合不便,不愿当场购买而且讨价还价在文人之间又比较忌讳,所以,最好的办法还是委托中间人代购。李日华《六研斋二笔》卷三所记一事便为我们提供了一个例证:

“赵大年《江乡雪意图》卷。项晦甫物也。尝托盛郧蔽媒致之而不可得。耿耿于中者二十五六年矣。今崇祯庚午之二月。晦甫卧疾。忽令所善鲍老归余。既成购而晦甫即治后事。……”

这段话中续写了两次交易,并且都是通过中间人的传递达成交易的,买卖双方并未正面接触。

三、收藏心态

李日华《为人图扇题》:“读书眼易暗,登山脚易疲。不如弄墨水,写出胸中奇。既含古人意,亦备幽绝姿。切莫计工拙,聊以自娱戏。若欲役我者,我当面唾之。”在李日华看来,他认为书画为清幽之事,是出于性灵的绘画自娱。

又,在其《为味水轩日记》万历四十四年十二月七日条记:“……近日苏人书画舫满载悉伪恶物,然晴窗无事,不论真赝,一卷舒指摘,尽可消日忘年,所谓证真固乐,穷伪亦快也。”对于李日华而言,书画是他娱乐消遣的生活方式。此番论述也道出了他鉴藏活动的心声。

李日华多年来一直竭尽全力从事古书画收藏活动,但他并不为从中牟利,更不是庋藏高阁以资炫耀,而是将收藏书画作为一种娱乐、清幽之事,所谓“消日忘年”。他认为,陶冶情操、愉悦消遣、提供赏心悦目的享受是收藏的目的。所以,研究李日华的收藏时,会发现他收购缓慢而且有目标性,很少有大进大出的情况,收藏比较稳定,一旦收购成功,轻易不会流出,往往不会再流入市场,书画在他这里形成单向流通,从他的这些收藏特点可以看出,上层文人中不乏理想意义上的鉴藏家。

而且,李日华雅好书画,但他从不觊觎别人的藏品,万历四十年他在杭州看到一件沈周仿梅沙弥阔幅山水时回忆道:“此幅真者为余亡友吴伯度购得。悬之堂中。大有气韵。余每见必袖手恣观。嗟赏不已。伯度欲撤以赠余。固辞之曰。鄙性喜观古人翰墨。子室中所有,将悉置目。焉能尽见与耶。伯度笑而止”。可见李日华是一个不耽于收藏之人,从不会产生贪念,这种心态对于收藏家来说是比较实在的。

参考文献:

[1] 李日华.味水轩日记[M].北京:文物出版社,1982.

[2] 李日华.六研斋笔记[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9.

[3] 李日华.恬致堂集.《四库禁毁书丛刊》集部第64、65册[M].北京:北京出版社,1998.

[4] 李日华.紫桃轩杂缀又缀.《四库全书存目丛书》子部第108册[M].山东:齐鲁书社,1997.

[5] 吴雪杉.卷次及内容检讨[J].故宫博物院院刊,2004(5).

[6] 李杰.李日华的文艺思想研究[D].复旦大学博士学术论文,2006.

吴易轩篇5

元代辛弃疾的影响与被接受略论

辛弃疾上饶带湖与带湖新居小考

论万俟咏词的流行及衰落

吴梦窗杭京十年幕主及游历事迹考

金魏道明《萧闲老人明秀集注》探析

纳兰词中的‘长白山情结'

论尤侗《百末词》及其在清初的地位

评蔡嵩云《柯亭词论》

孙人和先生词学研究业绩平议

《词通》《词律笺榷》作者考辨

韩国古代诗话中词论资料

《分春館詞話》發覆

選堂先生題畫詞致思方式試探

夏承燾日記手稿考録

夏承燾的詞學標準平議

也論晏殊及其詞——從《浣溪沙》説開去

析詩法以入小詞——夏承燾小令的聲情藝術

論《白香詞譜》的版本與箋注

薛崇禮堂本《清季四家詞》考略

真传与门径——中国倚声填词在当代的传播及创造

对“自度曲”本原义与演化义的回溯与平议

熙宁变法与新党学士词创作

姜夔王沂孙词风之比较

吴梦窗晚年与嗣荣王赵与芮交遊考论

金代大定词坛的代表——王寂词述论

清代词学“尊体”辨

小山词社的理论建构与清初的词坛走向

《钦定词谱》分段问题献疑

王国维《人间词话》对晏欧三家词的接受与批评

嘤其鸣矣求其友声——龙榆生与夏承焘词学因缘述论

中国间架与比较批评:论浦江清的词学研究与批评

《天蠁词》与粤港词坛的盛世

王韬《眉珠盦词》及其词说

论龙榆生标举苏辛的词学祈向

吴梅题词词的艺术特色与理论价值

夏承焘对朱祖谋词学的继承和发展

詞中聲響弦外音——論白石詞中的聲音意象

劉辰翁二十五首《水調歌頭》管窺

“情所寄,有歡笑,有悲愁”:論吴眉孫《寒竽閣詞》

词学入门之阶陛:对沈祖芬先生词学的一个尝试性评价

声成文,谓之音——倚声填词中的音律与声律问题

稼轩词在近现代中国史上接受、影响和经典化情况的考察

词谱研究的新创获——评谢桃坊《唐宋词谱校正》

張炎與袁易交遊詞編年考述——兼論遊吴時交往的學官群體

《稼轩词》仍需新注本——写於郑骞先生《稼轩词校注》出版之际

重现被压抑的弱音——读《沧海遗音——民国时期清遗民词研究》

夏承燾與二十世紀詞學生態——以《天風閣學詞日記》所記況周頤二事爲例

试析秦淮海作词的独步‘一法'——从他至今仍存有重要歧见的四首词谈起

吴易轩篇6

明万历年间,太仆少卿陈应芳年高归泰,倚祖屋建日涉园,在园中整理文札,著有《日涉园笔记》等。清康熙初年,园归田氏。雍正年间为高凤翥所有,嘉庆年间高凤翥多方购得石笋三支置于园内,因将园名改为“三峰园”,时有皆绿山房、数鱼亭、囊云洞、山响草堂、绠汲堂、松吹阁、因巢亭、二分竹屋、午韵轩、来青阁、莱庆堂、蕉雨轩、文桂舫和石林别径等十四景,并占有大片住宅。

咸丰九年,吴文锡买下三峰园并进行修缮,以“荒园藏身有所”,将三峰园更名“蛰园”。其将买园、造园的过程记于《蛰园记》,并绘有《三峰七老图》。蛰园相比全盛时的三峰园已有所缩减,但东部庭园基本承袭了三峰园时的模样,只对各个建筑物的命名做了较大的调整。其中,“山响草堂”改为“三峰草堂”,“来青阁”改叫“一览忘尘”,“绠汲堂”改称“退一步想”,“数鱼亭”改为“疏影亭”,从中可见吴文锡较深的文学修养与恬退隐逸的心态。然而,这些建筑物的命名只存在了几年时间。

咸丰年间太平军占领扬州,两淮盐政机构从扬州迁来泰州。两淮盐运使乔松年将吴文锡“蛰园”买下,将园内诸景名称全部改回“三峰园”时的称呼。乔松年后又历任布政使、巡抚,为历代园主中官位最高,权势最盛者,这一时期的乔园名声最广,乔园成为园林最终的称谓。

一九四九年,乔园收归国有,其园林及宅第被改建为政府招待所。刘少奇主席到苏北巡视时曾在此小憩。一九五六年三月梅兰芳先生来泰祭祖时下榻于此。中国园林建筑专家、上海同济大学陈从周教授生前与喻维国先生实地考察泰州乔园后认为,这是“苏北现存最古老的园林,在古典园林的研究上,不失为一地区的实例”,其历史文化价值不言而喻。一九七七年十一月,陈教授在江苏《文博通讯》上发表《泰州乔园》一文,后来该文被收入《中国园林志》和《中国园林辞典》。

道光五年(一八二五)周庠曾绘“三峰园四面景图”及其题记等,详尽记录下乔园繁盛时期的景物。园归乔松年时,虽不比“三峰园”盛景,但山石,树木均是前代之物,看起来更为古拙,乔松年如此评价乔园:“小园虽陋,而嘉树可誉,青土苍官,胜于绮阁雕萝多矣。”一九九零年,泰州乔园依周庠“三峰园景图”落架大修,基本保持了明代建筑的风貌。二零零六年,泰州市政府启动乔园扩建工程。在保留原有风格的基础上,再现其鼎盛期的十四处景点,并增加次景区、衬景区和宅院区,园林面积由一千五百平方米扩大到一点二万平方米,二零一零年二月七日正式开放。

扩建前

占地一千五百平方米,布局小巧、紧凑。园内石谷林泉呼应成趣,楼阁轩亭相映生辉,花草松竹点缀其?间,层次分明。园以山响草堂为中心,南部凿池叠山以成 。

主景,北部辟有庭园。草堂前,池水蜿蜒,山石环抱。水池上架一环洞小桥,过桥入洞,可领略曲径通幽之趣。在花神阁遗址前的山峰间,有一株古桧柏,树形苍劲,外观颇具古意。山巅东边是半亭,西幽谷上为数鱼亭。草堂后有绠汲堂、松吹阁等建筑。陈从周先生生前对此庭园评价为“厅事居北,水池横中,假山对峙,洞曲藏岩,石梁卧波等,用极简单的数物组合成之,不落常套,光景自新。”游客及市民“不出城廓而获山水之怡,居闹市而得林泉之趣”。

扩建后

吴易轩篇7

茶有语,器有法。茶圣陆羽提出了制作茶具的四条“章法”:“因地制宜”、“持久耐用”、“益于茶味、不泄茶香”、“雅而不丽”。宜兴的紫砂茶具完全符合这四条标准,最能保持茶的色、香。味。泡茶前准备一套集沏茶良器与欣赏佳品于一身的紫砂茶具,沏上香茗,一边看着“瓯中雪涛生珠玑”,一边细品茶具上铭文刻画的意境,一种超凡脱俗的感觉油然而生。寒夜客来之际,亲朋欢聚之时,“一杯香茗,可沁诗脾”,引起许多绵思遐想、文情诗韵,几杯茶罢,凉生两腋,那真是“乘此清风欲归去”了。

紫砂茶具是紫砂器中的大类,由紫砂茶壶、紫砂茶杯、紫砂茶罐、紫砂茶勺、紫砂茶海等组成,造型简练大方,色泽淳朴古雅,不仅富有独特的民族风格,而且有泡茶不走味、贮茶不变色、盛夏不易馊的特殊功能。使用的年代越久,器身色泽就越加光润古雅,泡出来的茶也越加醇郁芳馨,甚至空壶内注入沸水都会有一股清淡的香味。所以,寸柄之壶,盈握之杯,往往被人们珍同拱璧,贵如珠玉。“世间茶具称为首”的赞句,说出了人们对紫砂茶具的高度评价。

茶具中最早出现的是紫砂茶壶,随后才有紫砂茶杯和其他紫砂茶器。明代的紫砂茶杯非常少见。到了清代后期和民国时期,紫砂茶杯才开始流行起来。紫砂茶杯一般与紫砂茶壶配套行世,其形状常与壶的形状相一致。至于单行的紫砂茶杯,有两种情况:一种是作一般器皿状,方、圆等形状都有,一般都是大口圈足执耳;另一种是作花枝果状,即以折枝为把,以花果为杯。笔者收藏了一些民国时期的紫砂茶杯,并把这些紫砂茶杯分为名家制作、名家制工和名店出品三类:

一、名家制作

名艺人的手制作品,不仅讲究造型的完整,而且特别讲究制作过程中的工艺质量,可以总结为形、神、气、态四个要素。形,即造形,指作品的外轮廓,要交待清楚线条的缓冲过渡,明暗转折;神,即神韵,通过具体形象所表达出来的生动的精神;气,即气质,紫砂陶艺所表现的深远的意境;态,即形态,作品的高、低、肥、瘦、刚、柔、方、圆的各种姿态。从这几个方面贯通一气,才是一件真正完美的好作品。紫砂艺人由于各人个性不同,掌握制作工艺的侧重点不同,因而形成了各自独特的风格和鲜明的个性,留下了千姿百态的传世作品。

1、葵式杯 底款为篆书方印“纯耿”。吴纯耿,宜兴紫砂界老前辈,名列顾景舟等七位老艺人之后。他的“扁菱花壶”被南京博物院收藏。

2、卧足杯 底款为篆书方印“正限”。范正根,宜兴紫砂界老前辈,名列顾景舟等七位老人之后,他有作品“报春壶”行世。

3、四方杯 整个杯子以紫砂为胎骨,周身施满天蓝色的彩釉,这种彩釉,称为“炉均”。底款为篆书方印“富东”。富东,民国时紫砂艺人。

4、仰钟式杯 底款为篆书长方形印“锦范”。锦范,民国时期紫砂艺人。

5、花办式杯 杯身用五个椭圆形来表示花办,底足为花蕊形,中间为篆书圆印“鼎泰”。鼎泰,民国时期紫砂艺人。

6、六方瓜棱式杯 杯身为六方形,六条棱像瓜棱一样凸现,底款为篆书方印“伯寿”。伯寿,民国时紫砂艺人。

二、名家刻工

陶刻装饰俗称“刻字”,艺人们用锋利的钢刀在泥坯上刻画出文字和图形,然后装套烧成。这是汇集器形、文字、书法、绘画等多种艺术于一体的独特的装饰手法,可使紫砂器在淳朴中见妍美。陶刻的装饰艺术主要由“刀”来体现,用刀的快慢、浮沉、宽窄、利钝,显示不同的效果。陶刻艺术不应是将书法、绘画作品在紫砂陶上简单地照搬,而是要根据紫砂器的可饰面进行再创作,使陶刻装饰与紫砂的艺术风格和谐统一。民国时期,紫砂器上的陶刻装饰由专职的陶刻艺人镌刻,署名以笔名居多,名家镌刻紫砂器,讲究布局,笔法老辣,技艺娴熟。一件紫砂茶杯,经名家刻上一书一画,便能“字随杯传,杯随字贵”了。

1、束腰罐式杯在方寸之间刻画一山水小品,生动传神,精致细腻,侧面的刻款为“阳羡淦庭刻”,无底款。任淦庭,著名的陶刻艺术家,是宜兴紫砂界七位老艺人之一。他的陶刻艺术,刀锋灵秀,笔力遒劲,铁画银钩。

2、束腰罐式杯正面刻“香沁诗脾,岩如刻”,背面刻一束桃花,底款为篆书方印“星辰”。岩如,民国时期著名的陶刻艺人。

3、直筒式杯正面刻“诗清只为饮茶多,泉石刻”,背面刻一束,底款为篆书圆印“小龙”。泉石,民国时期著名的陶刻艺人。

4、鼓墩式杯正面刻“雅可传杯”,背面刻“官特主人刻”,无底款。官特主人,民国时期著名陶刻艺人。

5、四方抽角杯正面刻山水小品,背面刻“辛酉秋月仁石刻”,底款为楷书方印“梅凤林造”。仁石,民国时期著名陶刻艺人。

6、墩碗式杯 正面刻行书“从来佳茗似佳人东坡句”,背面刻一幅山水小品,落款为“友石刻”,底款为圆形楷书印“明元监造”。友石,民国时期著名陶刻艺人。

三、名店出品

民国时期,随着社会的急剧变化,民族资本经济得到一定发展,以上海为中心的江浙一带,商贸发达,文化艺术有了适当的发展环境而显现生机,尤其是上海,收藏风气盛行,紫砂的需求亦日趋旺盛。上世纪20至30年代,上海的一批工商业家和宜兴的实业界人士,在宜兴、上海、无锡、天津和杭州等城市开没专营紫砂陶器的商店,其中有代表性的商店是:吴德盛陶器公司、铁画轩陶器公司、陈鼎和陶器公司、利永陶器公司等。这些紫砂生产商家把当时著名的紫砂艺人招揽至公司内,专门从事仿古制作,潜心仿制前代高手的作品,通过仿制,开阔了艺人的眼界,提高了艺人的工艺水平。因此,这些名店出品的紫砂器品质优良,值得收藏。

1、直筒式杯 杯子用白泥制成,杯身上用本色泥料堆画了一幅山水画:树枝在风中摇曳,山石,湖面宽阔,山脚下有一个小亭,两座小山之间有一座小桥相连,一位渔夫在湖中驾着小舟。整幅泥绘深浅层次分明。底款为篆书圆印“陈鼎和造”。陈鼎和即陈鼎和陶器公司,经理为陈元明。

2、墩碗式杯 整个杯身刻着一首唐代诗人张继的七绝“月落乌啼霜满天,江枫渔火对愁眠。姑苏城外寒山寺,夜半钟声到客船。”底款为楷书方印“陈鼎和造”。

3、菱花式杯 正面刻山水小品,背面为“辛酉秋玉屏刻”,底款为篆书圆印“铁画轩”。玉屏即铁画轩陶器公司经理戴国宝。

4、六方杯 六个面均有刻字,依次为“建平”、“铁画轩”、“大吉羊”,“公永用”,“莲生笔”、“古善刻”,底款为篆书圆印“铁画轩”。莲生即铁画轩陶器公司第二任经理戴相明,戴国宝之子。

5、菱花式杯 正面刻一束兰花,背面刻“辛未冬月肢陶刻”,底款为楷书方印“吴德盛制”。吴德盛即吴德盛陶器公司,肢陶即吴德盛陶器公司经理吴汉文。

吴易轩篇8

2005年中国义乌小商品博览会上,轩龙公司王银河经理现场签约30多家;2007年再次参加义乌小商品博览会。带去的衣物保洁、厨房保洁、皮肤保洁等系列20多个产品,现场签约的商有72家,经销商有300余家。

客户提供好建议专用清洗剂问世

田华没了主意!

河北唐山市玉田县鸦鸿桥镇,是关内关外商品流通的繁华市场。该镇四通商贸公司女老板田华,经营着上千种厨房用的炉、灶、炊具产品和配件。可是让她头疼的是,自己经营的每一种产品同行都有,致使利润微薄。为了寻找新的机遇,田华经理特意参加了一年一度的义鸟小商品博览会。几天下来,成千上万个项目和产品,让田华眼花缭乱。

此时。田经理的丈夫发现了轩龙公司的产品,油烟机过滤罩、油污一喷净。田华做厨房产品多年,深知当地没有厨房用具保洁的专用产品。轩龙产品实用又贴近百姓生活,家家户户都需要。职业的敏感告诉她,如果率先过滤罩和油污一喷净,不但能拿下当地市场,还没有竞争对手。

而今,田华经理已经与轩龙公司合作三年了,从开始时月销几十件油污一喷净到现在的几百件,每月净赚都在六七千元。为了取得更大的发展,田华经常与轩龙公司王银河经理沟通,探讨市场营销等方面的问题。田华还为公司提供一些有价值的信息:近几年自己经营的厨灶用具中微波炉、电磁炉销量日益扩大,可这些电器炉灶想清洗干净就难了。一是油,二是污,三是炭,用洗洁精洗不干净,消费者迫切需求微波炉、电磁炉和一些新型炉灶具的专用保洁产品。

田华提供的行业信息,引起了轩龙公司的高度重视。在进行大量的市场调查后,轩龙公司从立项到出成品仅用了一个月的时间,国产第一代“微波炉、电磁炉”专用清洗剂很快面世,并引起了国内许多企业的关注。随之,包括“美的电器、方太电器”等多家国内知名公司与轩龙公司先后达成合作意向,订购该产品。另外,该产品的问世,也使数百家轩龙公司的老客户赚取了更大的利润。田华经理仅在鸦鸿桥一个市场就铺货20多家,每月单品赢利在上万元,成为厂商合作的典范。田华这样形容到:“与轩龙公司的合作,让我感觉是跟着太阳走,不但前景光明,而且收益很大!”

不断提高科技含量功效显著个个领先

轩龙洁品科技开发公司经理王银河。2003年以前一直协助“活力28"和台湾扬名集团搞技术攻关。这以后,王银河认准了保洁行业,自行创业开发保洁产品。轩龙公司研发方向确定为液体洗涤剂。即专门研发技术含量高、产品附加值高、市场潜力大、易推广、盈利快的高科技日用洗化产品。目前公司产品有厨房保洁、衣物保洁、皮肤保洁、油污一喷净、超能增艳洗衣液、液体隐形手套等几大类多品种保洁产品。

宁夏吴忠市朝阳街中段三利商行的李玉国,足轩龙公司的老客户,自2005年就开始轩龙公司的厨房保洁产品。油污一喷净凋价前,他每月销量一直徘徊在2000瓶左右,调价后销量一下攀升至6000瓶。且呈增长趋势。更可喜的是,“联合利华”这一国际知名品牌也进入了油污净市场,并在央视一台大做广告。面对强劲对手,轩龙公司采取贴身“联合利华”打市场的营销策略。对方销售重点是国内的大终端市场,而轩龙选择的是大流通市场和小终端市场,直接避开了与联合利华的正面冲突,凭借联合利华的强势广告,连月来我们在各地流通市场出货量倍增,各地小型终端市场(如洗化超市)也在对方广告推动下,销量直线上升。

轩龙部分产品简介:

增艳洗涤液:本品将增艳、杀菌和洗涤荆三效有机结合在一起,系国内首创,独家生产。适用于各种颜色衣物的去渍、增艳、除茵。使衣物白的更白、袍的更艳。彻底去除污溃及病菌,并有效改善衣物的变黄变旧现象。

油烟机过滤网罩:该产品由滤油网和塑质骨架组合而成,适合各种型号的油烟机,滤油效果一目了然,保护油烟机内部,无须拆洗,延长使用寿命。

衣物一喷净:本品针对衣物局部污垢不易清洗的特点,采用无水清洗配方及工艺精制而成。瞬间分解汗渍、油渍等污垢。一喷一擦,即干净。

油污一啧净:无需拆卸,即可彻底清洗油烟机,同时对灶台、风扇等厨具表面的厚重油污有效清除,同时对摩托车、汽车的发动机及其他机械均有清污、保养作用。只需一擦一抹,光亮如新。

衣领净:对表领、袖口、内裤及附着衣物上的各类顽渍,易于洗涤。

油污速撩巾:产品集清洗、抛光、除油污等多种功能于一体,无需添加任何清洗剂,即可将各种厚重油垢彻底清除,且安全无毒、无污染。

内裤洁:有效分解血渍、蛋白污渍及其他分泌物。洗后内衣更加柔顺,有效抑制真菌再生,且无需强力洗涤。

液体隐形手套:均匀涂在手上,快速形成透明薄膜,像戴上一只看不见的手套。确保使用者的手不被灰尘、机油、油漆、细菌污染,刺激,腐蚀。用后清水一洗立净,冬季可防止皮肤干裂红肿。

上一篇:修改一段话范文 下一篇:公司元旦晚会主持词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