俞敏洪经典演讲范文

时间:2023-11-29 13:19:43

俞敏洪经典演讲

俞敏洪经典演讲篇1

向来不随便说空话的俞敏洪,“闭嘴”论的出现是他经过测算后的结果。从俞敏洪为自己做出的统计结果发现:作为新东方教育集团董事长兼总裁,2013年他投入到自己公司上的时间只有五分之一,其余五分之四的时间,都用在了对外应酬、社会活动、团队活动以及演讲上。

他之所以要闭嘴,是因为说得太多了。

俞敏洪确实说的有点多。在新东方20周年的档口,他终于有所醒悟。再不“闭嘴”,极有可能会“病”从口入——

好在钉嘴铁舌

想要走出农村,俞敏洪必须先要解救他自己。他要开口。

那时候,一个能看得见的年轻人,看不见他的未来。走出农村、走进北大如果是用连续3年参加高考换来的,俞敏洪会觉得没有比这更值的。

虽然带着与生俱来的钉嘴铁舌,但是俞敏洪必须更努力,好不容易走出去,他不能被打回原形。

最终,脸型瘦削、带着眼镜、英语专业出身、极具老师范儿的俞敏洪留校当老师。他走出了农村的包围,守住了教师的职业。

如果命运就停在这里,那俞敏洪就不会是现在的俞敏洪。

俞敏洪的人生注定是为一件大事而来的。

贫寒的家乡踹了俞敏洪一脚,俞敏洪考上了北大;北大又踹了俞敏洪的一脚,俞敏洪办了所学校。

1991年离开北大,两年一晃而过。1993年11月,俞敏洪在北京的首家新东方学校“开门营业”。13名学生第一次走进了俞敏洪的课堂,他们不会知道,他们的俞老师在不久的将来很牛逼,当然,俞敏洪本人也并不了然。

本以为离开北大,意味着俞敏洪永远离开他痴爱的三尺讲台。实际上,在新东方,俞敏洪找到了前所未有的满足感。又过了三年的光景,俞敏洪决定要到国外去找他的朋友徐小平和王强,他心想着,他手里的大把大把的美钞,一定能把他们“骗”回国内。他们回来了,不是因为那一大把的洋钱,而是因为大学四年的热水。北大的精英都聚在一起了,强强联合,以他们各自的能力来看,就是这个意思。

你不得不相信一个人的个性、胆量还有人格,俞敏洪就是一个丰满的人。从农村走出来的人,天生会有一种自卑感。俞敏洪巧妙把自卑当成盾牌,一路披荆斩棘。他知道自己在什么阶段需要什么样的人,要做什么样的事。凭借三寸不烂之舌,俞敏洪拉来了有才气有能力的大学同学、中学同学,再把家族成员清理出新东方。有勇有谋的事,是外表看起来瘦削的俞敏洪干出来的事。也正因为这样,才有了今天新东方从家族式到合伙人,到中国国内股份公司,到国际股份公司,再到国际上市公司的巨大转型。

再看看今天的新东方,在全国50座城市设立了57所学校、700多家学习中心、7家产业机构、32家书店,年发行图书1200万册,累计面授学员1600多万人次。俞敏洪把新东方做成了中国规模最大、最具影响力的私立教育品牌和行业领导者。

做教育是俞敏洪的理想,因为是教育打造出俞敏洪的铁齿钢牙。而把教育做到上司公司并不是俞敏洪的目标。他曾经过:“不管我有多少钱,我肯定只做教育。”到目前为止,俞敏洪说到做到。

难在火烧唇舌

如果说上世纪90年代大学生出国热的火爆,是俞敏洪成功的诱因,他不会站出来否认这个说法。而今,北京、上海、广州、武汉、西安……多伦多、蒙特利尔等地的十八所新东方学校,意味着俞敏洪的新东方正在全球覆盖。这完全是靠俞敏洪的本事。

帮学生实现出国梦想的时候赚钱不丢人,毕竟,俞敏洪在努力把梦想照进别人的现实里。

经过20年的发展,中国教育培训业已经是一片群雄四起的景象。然而,机遇和挑战并存。

新东方是长在俞敏洪身体里的,新东方出问题,就等于俞敏洪出问题。互联网冲击新东方,俞敏洪能发觉出异样来。

2010年10月左右,老友徐小平替朋友请俞敏洪去演讲,俞敏洪拒绝了。徐小平读懂了俞敏洪的顾虑。徐小平以顾问的角色给俞敏洪写了一封长长的邮件。直指俞敏洪要害——没有互联网心脏。俞敏洪知道,在互联网的时代,没有互联网的心脏,再强大的公司,都会“心律不齐”。

等待俞敏洪的还不止这些:

2013年,龚海燕、李勇等明星创业者进入了在线教育领域。

5月,在线教育在俞敏洪的一个公开演讲中占据了重要篇幅。

11月16日,新东方20周年庆典当夜,俞敏洪把150位干部拉到北京郊区封闭思考新东方未来的20年到底要怎么走。

11月18日,百度、阿里巴巴、腾讯的教育平台问世。

11月19日,俞敏洪在《创业家》5周年年会成立现场发表了以“新东方基本上就要死”为主题之一的演讲。

12月1日左右,新东方的更换基因计划准备启动,俞敏洪打算把话说在前面。“我准备发一条微博,通知全社会:明年是我的闭嘴年。”

事情一波接一波。当初想做鸡头的俞敏洪,现在差点要当了牛后。俞敏洪心急了。

多年来,演讲给新东方带来太多的间接好处。但是演讲毕竟不是俞敏洪的主要任务。稳住舵,瞄准方向,在劈面而来的移动互联网巨浪中开稳新东方这艘大船,在外语培训教育领域的潮头浪尖站稳脚跟才是职责所在。俞敏洪深知这一点。所以,在一些方面“闭嘴”,在一些方面“张嘴”,成了俞敏洪的当务之急。

急在唇亡齿寒

新东方经历了20年的辉煌。20年后再次起航,教育市场的天已经变了。俞敏洪用20年苦心经营的教育壁垒,随时都有可能被在线教育颠覆。“本来你想娶一个女人好好过一辈子,结果娶回家被窝还没有睡热,这个女人可能被别人抢走了。”

没错,俞敏洪的“女人”,处在被抢的境地。

在线教育是一块硕大的蛋糕,它正在以每天新增2.6家的速度激增。2004年国内网络教育市场规模约为143亿元,到2012年已达到723亿元,预计到2015年在线教育市场规模有望达到1745亿元。

争夺蛋糕的队伍日渐庞大:早在今年8月,阿里将涉足在线教育领域的消息一度传出。时隔不久,12月4日阿里进军的号角正式吹响,祭出“直播”的大招;原本一心为剩男剩女谋幸福的世纪佳缘创始人龚海燕,也跑去做了在线教育;学而思更名为好未来,目的就是为了大力进入在线教育领域。多贝网有C2C模式;沪江网校有B2C模式;能力天空有B2B2C模式;第九课堂有C2C+O2O模式。再加上91外教、YY教育、传课网、和君商学院在线班。甚至像有道词典、金山词霸,这些词汇工具,也正在逐步向在线教育平台转型。

互联网等现代技术的发展,为在线教育行业带来了颠覆式的变革。

在地面教育时代,俞敏洪的新东方是当仁不让的霸主,而在移动互联时代,俞敏洪只能顺势而动。

原来新东方的成功是靠个人的勤奋努力,但是今天这种能力没法跟互联网、移动技术相结合。未来想让新东方更加成功,俞敏洪必须更换基因,更换整个新东方的发展基因。更换基因这个坎过不去,基本上就要死。

俞敏洪不是没有互联网的基因。2013年新东方在线营收在2亿左右,而新东方线上线下整体上的营收高达60亿以上。在线教育的贡献只占到了3%左右,还是很低。

IDG的统计数据显示,2009年国内课外辅导行业规模已经达到195亿美元,而到2014年行业规模更可达325亿美元。相比之下,中小学的线上培训市场目前每年的份额只有3亿元人民币左右,线上和线下的市场差距已经接近千倍,这意味着巨大的市场潜力。

巨大的市场,有时又是陷阱。在在线教育平台上拼打,没资本根本就玩不起。

俞敏洪有强大的资金后盾,有20年丰富的经验。然而面对来势汹汹的互联网大军,身经百战的俞敏洪同样受到唇亡齿寒的危机。

俞敏洪急了。机会丢失了怎么办?只能去抢回来。“下一步我也去抢,遇到再大的困难也要不断改变自己。”

俞敏洪决意在这个改变的时代改变自己。他深知未来的二十年,新东方的路不好走,但是他不想眼看着一批批新生代把自己超过去,然后干掉他。

过去五年里,俞敏洪眼看着一批批新生代把老势力干掉,“诺基亚是这样,我相信苹果也会,国内传统零售企业也在遭受电商冲击,不改是死路一条,改也是死路一条,所以我现在已做好准备,宁可在改的路上死掉,也绝不在不改的路上卑微。”

俞敏洪是老,但是他不服输。

真要闭口藏舌?

2012年的夏天,俞敏洪的新东方遭遇了创业以来“生死存亡”的困难时刻:美国证券交易委员会的式调查、浑水做空评估。

2013年的年尾,俞敏洪的新东方遭遇了在线教育的洗牌。这就是商业。这就逼着俞敏洪要改革,俞敏洪身上的担子不轻。

要么死,要么活。俞敏洪选择要死也死在改革的路上。

俞敏洪要行动了。不管怎样,他都再也回不到单纯想要教学生,数钞票的日子。

线上还是线下?以方便为主、还是以体验为主?到底把方便和体验互相结合起来,还是把两者分开?俞敏洪同样在思考。稍有偏差,上亿的资金打水漂,一半的员工会失业。玩儿偏了,害人害己。

过去俞敏洪、王强、徐小平三个人锁在规则和原则笼子里的友情的时代已然过去,如今的俞敏洪从兄弟创业到独自相守,大局,兄弟再出手,俞敏洪还要自己拿主意。过去用哭去解决问题的俞敏洪,哭不出来了。

一面是华尔街要求每年25%增长的规则;一面是互联网以及新技术带来的颠覆力量。俞敏洪张嘴容易闭嘴难。

尽管2013年新东方在外界看来还不错:

浑水做空事件淡化。新东方的截至2013年8月31日未经审计的2014财年第一财季财报显示:新东方第一财季营收为3.89亿美元,同比增长15.7%;归属于新东方的净利润为1.27亿美元,同比增长28.5%。无论是净利润还是学生人数仍在高速增长。加之以俞敏洪、徐小平、王强为原型的电影《中国合伙人》上映,给新东方做了一个好广告。俞敏洪的新东方,看起来还不错。

然而,把未来的新东方地面教育发展到占整个培训教育总量的60%左右,网上教育占到40%的目标,无论对于新东方现有架构还是俞敏洪自己而言,都是极大的挑战。

更换基因是一个长期痛苦的过程。变革自己,不要指望任何人,也不能指望任何人。“天下从来就没有什么救世主,能挽救我们的,只有我们自己。”俞敏洪“闭嘴”论的出现,被更多的理解为准备发力的信号。

12月8号,俞敏洪发出一条微博:“艾力老师关于听力练习方法的讲课,还不错的。”“艾力”是北京新东方酷学酷教研组长。

俞敏洪的“闭嘴”宣言仍未露面。

也许,俞敏洪一时闭不上嘴:他要应地方政府的邀请去各地做演讲;要在政府官员的宴请中做“陪客”;要接待美国的各种投资机构的考察。邀约和饭局几乎每天都有。他甚至要坐飞机到外地,然后在两天时间里喝下6瓶白酒,再被晕乎乎地送上返程飞机,然后待在洗手间里狂吐。

俞敏洪经典演讲篇2

在中国,只要有过留学梦并为之努力过的人,都知道“北京有个新东方”。而新东方的创始人俞敏洪,相信当今大多数年轻人都知道。有人估算,在海外的中国留学生中,有70%是新东方的学生。在国内,大学生要是没听过俞敏洪的演讲,更被看做是落伍。

自2006年起,新东方在美国上市,作为新东方的创始人和校董,俞敏洪的财富陡增,成为“中国最富有的老师”。在这个“神话”背后,俞敏洪究竟扮演着一个怎样的角色?一个真实的俞敏洪是怎样的?他究竟是一个不错的教师?还是一个偶然成功的商人,抑或一个被逼无奈的“痞子”?

被北大逼上梁山

北大给予了俞敏洪什么?老俞每每讲起北大,似乎都是苦大仇深,讲他当年如何被北大边缘化,如何被忽视。俞敏洪有一段精彩的自我控诉:“进了大学,没有一个女孩爱上过我,我是个Loser ZAA(失败者);在北大教了7年书没有什么成就,我还是个Loser:在北大10年没参加过任何活动、加入过任何F体,我是个Loser……”当然,俞敏洪也承认北大对他的熏陶:“没有北大,就没有新东方。现在新东方的一些精神,或者是一些做事情的方法,坦率地说是融入了北大精神的。”

那个特殊的年代,掀起了一股出国的热潮,在努力了3年半后,俞敏洪留学梦断。为了生计,也为赚点钱继续他的出国梦,他在校外办起了托福班,为自己的出国学费快乐地忙碌着。上帝常常戏弄那些刚刚燃起希望的人。1990年的一个秋夜,俞敏洪和朋友高兴地喝着小酒,聊着家常,描绘着他渐渐清晰的出国梦。北大的高音喇叭,此时一如既往地放着校园晚间广播。

“你听你听。老俞,在说你呢!”同伴惊呼。原来,广播里正在播送对俞敏洪的处分决定。北大以这种极端的方式宣布了对英语系教师俞敏洪的处分,其中说了四五条处分理由,最重要的是打着北大的旗号私自办学。这个处分决定被大喇叭连播3天,北大有线电视台连播半个月,处分布告在北大著名的三角地橱窗里锁了一个半月。北大的这种“礼遇”,使得颜面扫地的俞敏洪,选择离开北大。

对于俞敏洪离开北大,俞敏洪同事、新东方的李杜讲得幽默而到位:“老俞被北大处分,作为三流文人,既想保留文人的体面,又缺乏一流文人的风骨,不敢自沉未名湖。于是退而求其次,唯有辞职,落草为寇。此谓置死地而后生。”但正是这“落草为寇”,激发出了他的“痞子精神”。被北大“逼上梁山”的俞敏洪,从此走上了“不归路”。

痞子演绎新东方

离开北大后,俞敏洪首先面临的是如何进行自我调适,转变“眼睛朝下,鼻子朝上”的北大姿态。被逼到悬崖边的他,义无反顾地甩掉了北大这个包袱,开始相信商业的力量。他开始思考如何营销自己以及自己的培训班,学会与社会、政府的各色人等打交道。一介书生,就此迈进江湖。

寒风中喝二锅头贴小广告,他显出了痞子的狠劲。新东方人都有一种“电线杆情结”,因为新东方是靠老俞在电线杆上一张一张贴广告贴出来的。曾经因为市政建设,来人要拆新东方外面的两根电线杆,老俞急了,死活不让拆,最后花了7万元才保下那两根电线杆。俞敏洪渐渐显露出他的经商才能,只靠3招,就打下了自己的江山。一是价格战,160元的低价,20次免费授课;二是推出核心产品――《GRE词汇精选》;三是情感营销,向学生讲人生哲理,进行成功学式的励志教育,再加上他幽默的授课方式,深深地吸引了学生。

枪打出头鸟。很快,江湖的险恶就让俞敏洪有了深刻体会。俞敏洪的名声响了,招的学生越来越多,但也断了别人的财路。先是俞敏洪的广告被对手覆盖,后来当场就给撕了,并把老俞的员工给一刀捅到了医院,对手情急之下使出了狠招。俞敏洪只能求助于公安,为了和公安兄弟拉上关系,俞敏洪豁了出去,一气喝下一斤多五粮液,直接被抬进了医院。

此时的俞敏洪,除了他那瘦瘦的身材和厚厚的眼镜,痞子精神附身了,一个企业家的身影渐次清晰。一个人创业是孤单的。俞敏洪想起了海外的“兄弟”徐小平、王强和包凡一。于是,他不远万里,前去邀请他们回来一起办新东方。他们靠着这种梁山聚义的草寇方式,借着当时英语学习热和出国热,新东方开始如野草般疯狂生长。

痞子精神的悖论

创业者成事,要有点置之死地而后生的痞子精神。但是,事业做大之后,痞子的自由放任必须向企业家的严谨转变。2000年至2004年,是新东方最困难的时期,俞敏洪备受煎熬。他要完成从一个老师到一个企业家的转变,并将一班聚义兄弟变成一个管理F队。这种改变对俞敏洪来说,并不轻松。此时,外部打击也接踵而至。先是“9?11”事件,赴美签证大幅减少;接着是“非典”袭击,停课4个月,新东方损失过亿元。此外,还有ETS(美国教育考试中心)对新东方偷题的诉讼,新东方为此赔付了600多万元。

外患是暂时的,内忧则可能致命。“创业之初的伙伴们在新东方日进斗金后,不再像以前一样安于自己的分成,逐渐产生了利益纠葛。”俞敏洪说,新东方三驾马车中的两驾要脱离组织,王强、徐小平、包凡一先后向他递交辞职书。2004年,另外两大支柱胡敏、江博也出走。曾经的“盟友”相继“造反”,眼见着新东方的核心F队就要瓦解。争斗的同时,这些知识分子型商人也开始了对痞子精神的反思,开始了对商业规则的痛苦适应。

俞敏洪面临的困难,不仅仅是兄弟们“造反”,还有来自老婆、老妈的压力。老妈、老婆的姐姐、老婆的姐夫都在新东方工作。不仅俞敏洪这样,其他创业元老也如此。而且,俞敏洪的老妈对公司管理的指指点点,引起了海归们的不满。为此,俞敏洪制定了一个回避原则:直系亲属一律不能在公司工作。这个规定首先就没有获得他老妈的同意“你这个对我不管用。”但俞敏洪还是强势执行了。结果是,老妈生气,老婆半年不理他。

在这场轰轰烈烈的内争外斗中,俞敏洪扮演了一个“刘备”的角色。他自己也说:“我比较像刘备,常常用眼泪来赚取其他管理者的同情,我不擅长用严格的纪律来限制和管理人才。”俞敏洪用这种灵活的甚至靠感觉的管理方式,在新东方内外上下腾挪。

痞子精神与文人创业

新东方的成功,打造了俞敏洪神话。万通董事局主席冯仑的一句话颇有意味:“新东方的成长秘诀:三流文人+痞子精神。”特别是这个痞子精神,概括得尤为精到。冯仑写了一本书《野蛮成长》,最近卖得很火。对于中国民营企业的成长状态,他的描述是:“其实我更喜欢用疯长的野草来形容,我喜欢那种状态,如野草般强韧,疯狂地成长,恣意地蔓延,霸气地扩张,好不快慰!”

其实,这种疯狂成长的背后,是被压抑的激情和喷涌的生命力。这种压抑之后的喷涌常常表现出一种痞子精神,一种无知无畏,不瞻前顾后,绝地求生的勇气和意志力;一种绝望后的放松,一无所有时的释然。俞敏洪的创业史,新东方的成长史,这种痞子精神充盈其间。

但是,俞敏洪毕竟是北大高才生、北大教师,怎么也算个三流文人。所以,俞敏洪的“痞”不同于街头混混的低俗,不同于那种自以为是的市井痞子,他的“痞”是一种被逼无奈后显出的狠劲,我们姑且称之为“雅痞”。

俞敏洪经典演讲篇3

肖 启

日本鹿耳岛有一座豪华的假日酒店,尽管酒店的装修、服务都算上乘,但由于酒店旁边有一座荒凉的土山,山上荒草丛生,一派萧条,严重影响客人的兴致,导致酒店的生意一直兴旺不起来。

这座荒山成了影响酒店生意的重要障碍,也成了酒店老板西村的一块心病。他一直想广植花木来美化这座荒山以改善酒店生意。然而要在这座荒山上栽种花木将是一笔不小的投资,由于酒店生意比较清淡,要追加这笔投资西村已显得力不从心了。

经过一番苦思冥想后,西村决定利用都市人爱好花木的心理绿化荒山。他在酒店大堂及当地媒体推出如下广告:本酒店旁有大片空地。土质肥沃,附近有充足水源专门留作本酒店旅客植树之用。您若有雅兴,不妨种下小树一棵,本店将在其旁边的小石碑上刻上您的尊姓大名和植树日期,当您再度光临时,您手植的小树已经枝繁叶茂了。这项服务,本店仅收树苗费200日元,并将永久代为管理您植下的树。

西村那份独具匠心的广告推出后,立即吸引了一大批对绿野和花木有着特别感情的都市人,他们纷纷跑到酒店来联系植树业务。有的植树留念,以便再度光顾之时欣赏、回味一番;有的为刚出生的儿子、孙子植上一棵同龄树;特别是很多新婚夫妻都赶到这里来植上两棵“夫妻树”,寄托白头到老、永不分离的心愿。

推出植树服务后,这家假日酒店开始变得热闹非凡、门庭若市,逢节假日客房都需提前预订了。几年过后,酒店旁边的荒山变得树木葱郁、鸟语花香了。而酒店为绿化这座荒山,不仅未花一分钱,仅出售树苗一项就净赚了上千万日元。

多年后,西村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被问及他的成功秘诀时,他意味深长地说:我只是用心经营了自己的劣势而已!诚然,人们大都热衷于经营自身的优势。那样或许离成功会更近些。但“人生不如意事常八九”,当劣势不可避免的横亘在自己面前时,我们不妨静下心来,用心去经营自己的劣势,要在“不如意的八九”中寻找解决问题的办法,最终让劣势转变成优势,进而走向成功。

分个苹果给别人

赵盛基

北京大学2008年开学典礼上,俞敏洪应北大校长之邀作了演讲。这位北大老校友、新东方翻始人的演讲非常精彩。他讲的主题很严肃,要想成功只有努力。但他的语言很轻松,没有干巴巴的说教,全是用诙谐幽默甚至调侃的语言讲的亲身经历,短短的演讲竟赢得了近40次笑声和掌声。

他讲的努力是从一点一滴做起的。其中的两个小故事耐人寻味。

第一个讲的是别人。有个企业家的同班同学,家庭比较富有,上大学的时候,他每个礼拜都会带6个苹果到学校来。同宿舍的同学以为他会每人分一个,结果是他自己一天吃一个。通过这件小事,他给同学们留下了一个自私的印象。后来,这个企业家事业成功了,而那个独自吃苹果的同学没干成什么事情,就希望到这个企业家的公司工作,这个企业家没有接受他。原因很简单,就是因为那个苹果,所有人都不同意他加盟。

第二个讲的是他自己。俞敏洪在北大上学的时候,每天打扫宿舍卫生并为同学们打开水,并且一直坚持了4年。他说,这件事情没有白做。十年后,他创办的新东方具有一定规模时,希望有合作者,他就带着大把的美元跑到了美国和加拿大去挖那些昔日的同学。那些同学回来了,理由却很意外。同学们说:“俞敏洪,我们回去是冲着你过去为我们打了4年水。我们知道你有这样一种精神,你有饭吃肯定不会给我们粥喝,所以让我们一起回中国,干新东方吧。”

俞敏洪经典演讲篇4

“我们得承认,这世间,人的品位是不一样的。人有好坏,品有高低。尽管我自己从不认为用二分法来分析人是正确的,但这并不妨碍我们对一个人做基本的判断。”刘明清说。

近日,本刊记者拜访资深出版人、大道行思总经理刘明清,得知海天出版社发行了一本新书《黄昏亮起一盏灯》。本书由知名企业家文经风先生编著,书中内容都是与读书有关。该书收入了中国金融博物馆书院所举办的上百场读书会中,最精彩的12场读书会的实录。共有包括马云、李彦宏、柳传志、潘石屹、张维迎、周国平、俞敏洪、刘瑜、徐小平、朱云来、冯仑、王巍等36位嘉宾的对话或演讲内容。

刘明清通过阅读《黄昏亮起一盏灯》,分析一个人读什么来判断这个人的品位和格调。“文经风兄这本书让我特别欣喜的是,书中披露了上述几乎全部嘉宾的读书兴趣方向(包括书单)。”

那么,凭什么可以对一个人的品位做基本判断呢?

刘明清对记者强调,从一个人的为人、处事是可以做判断的;但那是对身边的人、熟悉的人、认识的人而言,是可行的。但对于陌生人、古人、名人则是不适用的。因为,我们无法亲身了解他们的为人、处事。不过,对于古人,我们可以通过阅读历史来间接了解到,比如孔子、司马迁、曹操、袁世凯、孙中山、柏拉图、拿破仑、华盛顿、斯大林等等,都可以通过历史材料来了解;而对于所谓的名人,同样可以通过对他们自己的材料,或者别人的评价,获得大致的了解。

“就我自己的经验,我常常喜欢通过了解一个人读什么书,来对他的品位高低,做一些判断;甚至通过分析他读什么书,来分析他的思想境界,及至其人生态度。”

紧接着,刘明清依据一些嘉宾个人的读书兴趣(书单),尝试分析了他们的个人品位(格调),他笑谈这些权做人们茶余饭后的“谈资”吧(名人本来就是供社会大众来消费的)。

俞敏洪

有英雄情结的纯粹书生

中国最著名的教师莫过于俞敏洪了。俞老师的书单有:《三国演义》《百年孤独》《西方哲学史》《唐诗三百首》《激荡三十年》《跌荡一百年》《明朝那些事》《一个村庄里的中国》,以及“中国近现代诗”。

刘明清认为,从俞老师的书单可以看出:一、他是个诗人,有着浪漫主义情怀。因此,他在北大读书时,会追着女孩子跑(诗人才会如此发疯)。二、他有英雄主义情结。他自己讲,他对《三国演义》中的曹操、刘备有极正面的评价。他甚至希望他自己的个性像刘备,可以依靠大度和眼泪来获得别人的支持。三、他的底层平民情怀。他推荐熊培云的《一个村庄里的中国》,表明他对于中国农村,农民的命运保持着关注。这固然与他出身有关,但我个人觉得这是他心底不变的情感。四、他是精明的商人。从他阅读《激荡三十年》,可以知道他善于总结中国企业的成功与失败的教训。

他推荐的《三国演义》是中国第一部长篇章回体历史演义的小说,以描写战争为主,反映了蜀、魏、吴三个政治集团之间的政治和军事斗争。全书大概分为黄巾之乱、董卓之乱、群雄逐鹿、三国鼎立、三国归晋五大部分。在广阔的背景下,上演了一幕幕波澜起伏,气势磅礴的战争场面,成功刻画了近五百个人物形象,其中曹操、刘备、孙权、诸葛亮、周瑜、关羽、张飞等等人物形象脍炙人口,不以敌我叙述方式对待各方的历史描述,对后世产生了极其深远的影响。

读书会现场,俞敏洪在接受主持人提问时,谈到他有一种英雄主义情节。

俞敏洪说,“我读《三国演义》觉得是几个英雄用不同的方式争天下,曹操有曹操留住人才方法和他的志向,不管书中如何描述,我们对历史的了解证明曹操是一个英雄。而刘备用了另一种方法证明自己也是一个英雄。”

当主持人问他像曹操还是像刘备时,俞敏洪笑答更像后者。“我没什么本领,但我希望通过自己的大度和奉献自己的眼泪,来博取枭雄的怜悯。”

俞敏洪曾经说过,“在新东方,没有任何人把我当领导看,没有任何人会因为我犯了错误而放过我。在无数场合下,我都难堪到了无地自容的地步,我无数次后悔把这些精英人物召集到新东方来,又无数次因为新东方有这么一大批出色的人才而骄傲。”

1978年,俞敏洪高考失利后回到家里喂猪种地。由于知识基础薄弱等原因,俞敏洪第一次高考失败得很惨,英语才得了33分;第二年又考了一次,英语得了 55分,依然是名落孙山。那时俞敏洪并没有远大的志向,作为一个农民的孩子,离开农村到城市生活就是他的梦想,而高考在当时是离开农村的惟一出路。

1979年,县里办了一个外语补习班,俞敏洪挤了进去,这是他第一次学习外语。功夫不负有心人,1980年,俞敏洪坚持考了三年后,最终考进了北京大学西语系。1985年,俞敏洪毕业留在北大成了一名教。

为了谋生,俞敏洪到北大外面去兼课教书,后来又约几个同学一块儿出去办托福班,挣出国的学费。1990年秋天,因为“打着学校的名头私自办学”,北京大学在校园广播、有线电视和著名的三角地橱窗里高调宣布了对俞敏洪的处分决定。1991年,俞敏洪被迫辞去了北京大学英语教师的职务,为了挽救颜面不得不离开北大。但正是这些折磨使他找到了新的机会,对培训行业越来越熟悉。

卢跃刚在他的《东方马车》一书中生动描述了俞敏洪这段创业经历:他在中关村第二小学租了间平房当教室,外面支一个桌子,放一把椅子,“东方大学英语培训班”正式成立。第一天,来了两个学生,看“东方大学英语培训部”那么大的牌子,只有俞敏洪夫妻俩,破桌子,破椅子,破平房,登记册干干净净,人影都没有,学生满脸狐疑。俞敏洪见状,赶紧推销自己,像是江湖术士,凭着三寸不烂之舌,活说死说,让两个学生留下钱。夫妻俩正高兴着呢,两个学生又回来了。他们心里不踏实,把钱又要回了……

1993年,在一间10平米透风漏雨的小平房里,俞敏洪创办了北京新东方学校。

在俞敏洪的鼓动下,昔日好友徐小平、王强、包凡一、钱永强陆陆续续从海外赶回加盟了新东方。经过在海外多年的打拼,这些海归身上都积聚起了巨大的能量。

有媒体报道,这批从世界各地汇聚到新东方的个性桀骜不驯的人,把世界先进的理念、先进的文化、先进的教学方法带进了新东方。

刘明清对记者说,“若干年前,我曾经近距离接触过俞老师。那是一次中央电视台王利芬老师在人民大学主持的电视节目录制现场。由于那天正值下班高峰,车堵得厉害,俞敏洪开车走到半路走不动,为了赶时间,就将车子扔下,跑步几公里来到现场。当时看到他满头大汗,气喘吁吁的样子,现场所有的人都非常感动。我看到他,没有任何的怨言与不快,相反非常高兴地与现场认识和不认识的人打招呼。谦逊、低调、斯文、和气,是那次他给我留下的深刻印象。”

结合俞老师的书单,如果用一个词来概括他的话,刘明清用“书生”来表达。无论他的企业做多大、无论他的名声有多大,他都是一个纯粹的“书生”。

马云

伟大的现实主义商人

马云有一句名言,叫作“不读书人生也精彩”。他自谦“真的没看很多书”,而且讲“拿一本书在手上一分钟就睡着了”。当然马云不是真的不看书,而是喜欢看一些特别的书。《黄昏亮起一盏灯》里面介绍,马云在读书会中提到的书(推荐)有,《道德经》《基业长青》《人生》《亮剑》和《胡雪岩》。

“从马云的书单来看,我觉得他是一个天生中国企业家的材料儿。《道德经》虽然是老子的一部哲学著作,但充斥的是中国人的智慧,尤其是做人智慧,马云一向很会做人。另一方面,马云是一个有着顽强意志力与竞争精神的企业家,我们可以从他读《人生》――这更是一本励志小说;从他读《亮剑》这部战争作品,来观察他的性格爱好。同时马云还是个对中国商业规则甚至潜规则洞悉的精明商人,这可以从他对《胡雪岩》(他自称看了两遍)的阅读兴趣有所了解。”

刘明清认为,马云对于胡雪岩的评价,既觉得胡了不起;同时也认为胡所走的“”、“红顶商人”路子今天是一条死路。马云有如此认识,正可谓高明也。

读书会现场,马云说,“有两种人大概不会成功,一种是不读书的人不太会成功;第二种是读书太多但缺乏独立思考的人也不会成功。”按照马云的观点,一点要读好书有用的书才能成功,读书贵在少而精。

“如果你要做领导者,像出奇制胜,读《道德经》不错,如果你要学做人,佛家挺好。人家问我你喜欢《道德经》,是不是喜欢道家?其实道家、佛家、儒家、基督教我都喜欢,我觉得人家都比我聪明,哪个都很厉害,谁得不能得罪。”马云说。

刘明清认为,“τ诼碓疲我自己虽然也有幸参与过与他有关图书的出版工作,但并没有过亲身接触;不过,通过对他读书兴趣的观察,以及从作为他产品(天猫、淘宝)用户的体验出发,我以为马云与其说他是一个伟大的理想主义者,不如说他是一个伟大的现实主义商人更合适。当然,如马云一样的伟大商人,在中国不是多了,而是太少了。”

1984年,第3次高考的马云,在前2次失败之后,做过秘书、搬运工,给杂志社蹬三轮,白天上班,晚上读夜校,最后勉强考入杭州师范学院英语系,毕业后进入杭州电子科技大学当英语老师。虽然经历坎坷,但当时马云练就的英语能力,机缘巧合之中,为他的创业提供了帮助。

马云第一次高考落榜后的梦想是去酒店做服务员,也梦想做警察,统统因为外貌被拒绝。海博翻译社是马云最初的创业,马云为了支撑它,背着麻袋去义乌批发袜子来卖,还上门推销商品,学生们也帮他四处发传单做宣传,受尽白眼。

“中国黄页”业务开展时,国内还没有互联网。马云不断对人讲互联网的神奇,除了打印网页,还请老板打免费越洋电话,问在美国的亲戚朋友,让美国人上网查证。马云1996年到国家某委推销时,得到的答复是:“这个事情你应该先约,你要是不约呢,我很难给你一个满意的答复。”闭门羹和白眼一直是阿里巴巴创业之初最常见的。

阿里巴巴“非典”时遭遇大规模隔离,但员工坚持在家工作,连家里老人拿起电话都是:“你好,阿里巴巴。”当年5月10日淘宝网上线。

当主持人问马云,对于阿里巴巴2005年和2012年雅虎的并购如何评价?马云坦率地回答,“关于这两次并购,很多人讲我当时很愚蠢,10亿美金卖给雅虎40%的股份,但我觉得,今天重新再问我,如果回到2005年还干不干这样的事?我回答:第一,我还会这么干,可能干的方式方法我还要调整一下。如果没有当时的并购,拿到雅虎的10亿美金,我们今天就完了,VC那时候逼着我们上市,如果那时候上市,阿里巴巴很多事情办不成了。第二,淘宝是我们跟孙正义各占50%,如果我不花点钱把孙正义50%的股份买回来,今天不可能把阿里巴巴买回来。我们没有傻到给人家40%的股份自己想都不想,因为我知道的事你永远不知道,那时我就已经知道,只要努力有一天这个股份还是会被我们买回来的,要有长远的规划和足够的耐心走下去。”

马云曾经对媒体说,“一个人不是他多能干,不是他多了不起,而是他有各种各样的机遇,并且各种各样的苦难你都没看见。我也一样,大家今天看到我,今天我们阿里巴巴的成功,但是你们没有看到阿里巴巴经历的痛苦、犯下的错误。“厨房”里面其实是很肮脏的,只是我们走得出来,运气很好。”

“有人说马云很牛,再搞个阿里巴巴、淘宝试试看?我说搞不出来,时代过去了。但是我们今天走过来了。所有走过的人都这样,他们都乐观地看待未来,他们很少抱怨,他们对未来永远充满希望,他们永远相信别人比自己聪明,这些是所有成功者,不管你是男还是女,都必须要有的东西。”

马云说,人生最重要的事,第一是自己,第二是家人,第三是朋友。很多年以前,我跟很多年轻人一样心怀世界,我发现我过得特别累,我关心自己公司,公司好起来我就高兴,后来我发现关心自己家人,关心我自己,越走越觉得日子更好过。

他说他不相信无私的人可以大公,自己都照顾不好自己,你怎么照顾别人?人生最重要的是把自己这一辈子过好,把自己的家人、朋友过好,没有比这更重要的了。

“我不知道别人为什么要做大,我觉得我没本事把公司做得太大,而且中国企业今天普遍缺乏文化和信仰,要把公司做大是要有制度和架构,这建立在文化基础上。在缺乏文化和信仰的情况下,把公司做得太大一定会出事情。我在没有能力管一个大公司的情况下,会把公司不断地缩小,但公司拆小也很难管理,我在想要创造一种新的管理模式,一种新的生态系统管理模式,这是一个管理的课题。”马云坦言。

刘瑜

坚守良知与真理的学者

在当下读书界,刘瑜是不折不扣的畅销书作家。虽然她写作的内容涉及的都是严肃的政治与社会议题,却丝毫不影响其著作的畅销程度(如《民主的细节》《送你一颗子弹》等)。

刘明清说,“这位喝洋墨水出身的政治学者(美国哥伦比亚大学政治学系政治学博士),有着强烈的现实关怀。我们可以从她在中国金融博物馆书院第36期读书会上推荐的两本书,来体会她的心之所想、情之所系。一本是杨显慧先生的《夹边沟记事》,这是一本写中国60年代的悲怆作品,反映的是集权制度下人的扭曲、变形与痛苦。另一本是美国学者的《理性选民的神话》,反映的是民主制度的局限性。”

他接着强调,“从这两本书来,至少我以为,刘瑜老师是一个保持学术良知与坚持真理的学者。按说,保持学术良知与坚持真理应当是每一个学者必须具备的品格,但今天在我们的学术界却是非常稀缺的东西。因此,刘瑜的可贵正在于此。”

“我觉得对这个世界有一c悲悯的情怀,你看到不公平的事情,你想为什么有不公平的事情,然后就想到一个词――道理。这也是为什么我写的书都是关于政治的内容。” 刘瑜说,“既然政治是关于权力的交通规则,那它就和每个人都相关,因为人人都要出门上路。医疗服务和教育是应该市场化还是国家管,这都和每个人相关。这种公共权力边界定在何处的讨论,是人类可以无穷无尽地进行下去的。”

刘瑜说,她的学习经历基本上是一个人在黑暗中摸爬滚打。她将它们分成四个阶段。第一个阶段是“一片空白期”,第二个阶段是“随波逐流期”,第三个阶段是“头重脚轻期”,最后一个阶段是“从头再来期”。

她说她是从30岁左右才学会真正的读书思考的方法,“我真诚关心什么问题,我就会从这个问题出发去思考,去读书。我觉着这样去读书,真的会很有收获,也会非常有乐趣。它不在是一种人云亦云的状态,而是小孩子在大自然里发现一种草叫什么、一种星星叫什么的欢愉。从真问题出发也需要大家有发现问题的能力,你要看到一个现象之后努力去发掘现象背后有什么理论问题。”

“读书思考还有一个问题很重要,是要从实证的角度去思考问题。理论概念的东西非常重要,因为发现问题的能力主要看你有没有理论的背景。但是许多问题不可能从推理的方式去回答的,必须从经验来回答。”刘瑜强调。

刘瑜在其著作《观念的水位》中写到,“以前我有一个理论:观察一个地方的政治,首先观察这个地方的垃圾。这是因为若干年前我回老家县城的时候发现一个现象:县里已经有很多人生活已经很小康了,到处盖满了独门独院的私宅,但是在宽敞别致的私宅门口,往外走上几步,往往是成堆的垃圾小山。这种政治发展滞后于社会发展的现象令人深思。现在我又多了一个理论:观察一个地方的政治,首先观察它的政府网站。”

俞敏洪经典演讲篇5

一、“咏乐汇”的风格定位

央视论坛上的咏乐吧中称“咏乐汇”是以主持人李咏邀请朋友做客吃饭为形式的一场闲谈,这位嘉宾既可能是一位经济商业领域的风云人物,可能是科技界的大腕,也可能是文化体育界的名人,还可能是电影明星,总之这是一场与成功人士畅谈经营人生智慧的访谈秀。

节目营造了一种轻松的氛围,在此氛围中主持人与嘉宾畅谈人生成败,“咏看人生智慧,乐道非凡历程”,这是一种充满快乐的“闲谈真人秀”局面。

咏乐汇的风格定位与两个因素有关。

一是李咏这个主持人。让李咏这样一个嘻嘻哈哈的主持益智游戏类节目的主持人去主持一个访谈类节目,他一定弄不出“艺术人生”那种伤感的场面,也不会给人以“杨澜访谈”的那种特有的稳健大方的感觉,更别说“鲁豫有约”中的平和温婉,所以“咏乐汇”一定要适合李咏的幽默轻松欢乐的氛围,可以说“咏乐汇”是专门为李咏量身定做的节目。

二是节目所在的频道(央视经济频道)。既然是经济频道就不可能像综艺频道的访谈秀一样,趋于煽情化(“艺术人生”)或者是故事化(“鲁豫有约”)。所以嘉宾无论来自什么领域,畅谈的都是经营人生的智慧,在其播放的前两期节目中的嘉宾都是经济界不同领域中的精英,包括第三期节目的海岩作为作家的同时也是酒店行业的领军人物,这一点符合该频道的经济特色。

二、“咏乐汇”的主持人

1、李咏的“资本”。李咏先后做过编导、记者,后来转到了演播室,开始了主持人生涯。先后担任起“天涯共此时”、“欢聚一堂”的主持,1998年10月走进大型互动式娱乐节目“幸运52”,然后又开始主持“非常6+1”,都获得了很好的收视率,并且连续三年获得“十佳主持人”。在2002年李咏加入了春晚的主持人队伍,连续主持了五届春晚。风头正劲的李咏被一些媒体冠以国内主持人的领军人物,观众也越来越喜欢他这个与众不同的主持人,可以说“咏哥”的背后是有一批忠实的观众支持着的,李咏的“资本”使得“咏乐汇”在开播后取得很好的收视率起到了重要的作用。

2、李咏的幽默风趣。天生的相貌到自己设计的花哨西服和蓬松卷曲的头发,李咏以其幽默的语言和似乎夸张的微笑让很多观众感觉很熟悉。在首播的第一期节目中,李咏邀请到了新东方教育科技集团总裁俞敏洪。“How are you?Welcome to”“咏乐汇”,见到你,I todayhappy,大大的。李咏以其夸张的“日式英语”开始了央视经济频道的全新访谈秀节目“咏乐汇”的第一期节目,场上观众一片大笑,节目开场就营造了一种很幽默轻松的氛围。访谈过程中的李咏也是幽默频生,时常拿嘉宾或者是自己开涮,在与嘉宾畅谈人生旅程中即便聊到尴尬场景,也会带大家“欢乐”地去面对,不失轻松欢乐。

三、“咏乐汇”的嘉宾

“咏乐汇”的嘉宾如同其名称一样是一个“汇”,可谓是汇集天下英豪,前来做客的成功人士将不仅仅来自经济界,也可能是科技界大腕、文化体育界名人,甚至有些嘉宾还是属于跨行业的精英。畅谈人生智慧,每个人都是自己的英雄,每个人都有自己的传奇。在“咏乐汇”的前六期节目中嘉宾依次为中国教育培训界的精英俞敏洪、地产界的潘石屹、高产作家和酒店行业的领军人物海岩、著名的影视明星成龙、搜狐CEO张朝阳、著名影视明星刘晓庆。

咏乐汇中的嘉宾在节目中起了一个很重要的作用,毕竟是节目的一个主角,嘉宾的个人风格、性格特征会给节目带来不同的效果。成龙性格比较开朗随意,简直就是一话唠,滔滔不绝,而且肢体语言也比较丰富,大大提升了节目的轻松欢快氛围;张朝阳是个热爱体育运动的人,在李咏的鼓动下还秀了一段拉丁舞,更是别致精彩;而在与潘石屹的访谈中相比之下就有点逊色了。

四、“咏乐汇”的访谈形式

在“咏乐汇”中,主持人将为嘉宾提供菜品、茶点、酒水等,其间有时谈话以轻松幽默的方式(如收卡爆料、虚拟情境表演等手法)点击和放大嘉宾人生旅程中的转折点,畅谈经营人生智慧,传达一种积极进取、笑对人生的生活态度。因此,“咏乐汇”的本质是访谈秀,畅谈经营人生智慧是其内容,吃饭是其表现形式。

1、边吃边聊

访谈的主要方式采用的是边吃边聊。

主持人李咏在节目当中与嘉宾边吃边聊,当然每吃一道菜或者点心都是有着一定的意义的,这道菜或者点心与嘉宾有着密切的联系,如玉米粥是俞敏洪的最爱、煮熟的玉米棒是潘石屹的爱好、肉夹馍则体现了张朝阳是陕西人,通过吃这个由头使得访谈自然轻松地进行,同时也活跃了场上的气氛(特别是当嘉宾与现场观众分享时),也进一步缩短了访谈与观众之间的距离。

聊的内容都以嘉宾经营人生的智慧为主线,选择嘉宾人生中的最典型的故事,这些故事既要在嘉宾人生中具有转折性意义,同时又要能最有效地折射出嘉宾在人生的抉择中所体现的价值观和经营智慧。

2、配角演员(大勺、小二)

配角演员大勺和小二(有时也会有其他演员),大勺和小二充当着服务员的角色,在访谈中起到了很好的调节作用,他们两人不是纯粹上的服务人员,而访谈过程中的一部分。

在海岩的那期节目中,他们要海岩老师看看能不能写写他们俩,而且还要跳槽到海岩的餐饮公司;在连线时,有个观众问李咏需不需要厨师时,大勺急了,要求抓紧挂线。这些都是节目中的小细节,正是由于这些细节才使访谈聊天显得更加轻松快乐,而非严肃呆板的对话。

3、卡片故事+VCR

每当要讲述嘉宾的人生转折时,李咏都会拿起特制卡片,就在其将卡片拿起的那一瞬,古典而有韵味的音乐响起,李咏便“绘声绘色”地讲述卡片上的故事,还有精心设计的VCR呈现在观众的面前。如在潘石屹的那期节目中,潘石屹讲到他人生的第一个阶段是只骆驼,李咏模仿了“动物世界”的声音介绍了骆驼的生活习性,同时配以VCR画面,形象生动;当潘石屹说自己是只狮子时,又出现了“狮子王”的VCR剪辑。卡片故事和VCR的灵活运用的确 给人一种“笑谈人生”的感觉。

4、虚拟情境表演

配角演员采用“真人秀”的虚拟情景表演,再现了嘉宾人生中的精彩片段,有种身临其境的感觉,如再现了俞敏洪当年创业贴广告时的那段艰辛经历、张朝阳在美国留学时的疯狂生活、成龙电影片中的经典片断等等。

“真人秀”的虚拟情景表演取得了很好的效果,嘉宾的一些经历或许已被大家所知道,但是换了一种新的表达方式,逼真地将其呈现在观众的面前,避免了“炒冷饭”的嫌疑。

虚拟情境表演也起到了一个兴奋点的调节作用,以免引起观众的视觉疲劳,配角演员和卡片故事+VCR也起到了类似的作用。

5、大胆互动交流

主持人李咏与观众互动交流的环节仍然是节目的重头戏,通过现场观众和场外观众电话连线,直接向现场嘉宾提问发难。互动交流就是让受众参与节目,成为节目的组成部分,这就使得节目与观众不再是一个单向交流的过程,而是一个双向互动的过程。

“咏乐汇”中的互动交流分为两种类型:一是与现场观众的互动,这种互动活跃了现场的氛围;二是与场外观众进行电话连线互动。当然这与李咏以前主持的节目有着一定的血缘联系,但是在访谈秀节目中进行电话互动可以说是一个大胆的尝试。互动交流环节中的口号“想问什么就问什么,有问必答”更是体现了这种交流的广泛性和随和性。

6、哲理式结尾总结

在与观众互动交流结束之后,李咏都会对嘉宾的经历或者是一些突出的特点进行点评式的总结,这总结很好地梳理了整个谈话的过程,让观众对嘉宾的个性特点有一个整体上的认识。

虽然成功之道很难讲,也没有定规,但是李咏让嘉宾以一句话概括自己的成功之道时,嘉宾们还是总结了自己成功路上最重要的因素,如俞敏洪的成功因素是坚持、潘石屹强调注重团结合作、成龙也是强调了坚持、海岩认为要“信天命尽人事”去享受奋斗的过程、张朝阳是注重个人自律以便规避风险、而刘晓庆则是永不失去自信,这些哲理式的总结对观众有着一定的启迪作用,可以说是画龙点睛。

五、“咏乐汇”的借鉴与创新

有人在网上说看“咏乐汇”会有一种异样的氛围:李咏绕场半圈与观众击掌上台的出场方式,很像“幸运52”;念卡片以及面对镜头做出的“胜利”动作,又让这档节目很像“非常6+1”;等到嘉宾坐下来开始忆苦思甜,又有点像“艺术人生”。也有人说“咏乐汇”是“鲁豫有约”和“艺术人生”的“食堂版”,吃饭的创意来源于TVB的“志云饭局”、VCR在“康熙来了”中已出现了。

但是这并不能说明“咏乐汇”没有创新,原有事物的重新排列与组合就可以产生新的事物,以上的种种元素在“咏乐汇”中出现是一种很好的借鉴,借鉴后的这些元素组合成了新的节目,是紧密联系的一体了,就像李咏所说的那样不能在单纯的抽出来和其他节目作横向比较。“咏乐汇”是有着自身特色的,如节目的定位是与主持人的自身特点和频道特点紧密相连的、配角演员的使用、大胆的与场外观众的电话连线、包括下面要谈到的节目的公益元素等等,这些都是节目创新的体现。

六、“咏乐汇”的公益元素

“咏乐汇”在节目的最后有个礼品和信物交换的环节,嘉宾赠送礼物给节目组,节目组送给嘉宾一个信物,嘉宾的礼物在咏乐汇特别奉献节目制作时将会被拍卖,拍卖所得将以嘉宾的个人名义捐出去,以便帮助那些需要帮助的人。这就使“咏乐汇”有了一定的公益元素,可以说是提高了节目的社会责任感。

在这个物欲横流的时代,有些媒体无视社会责任感(如宣传虚假广告等)而只知盈利时,“咏乐汇”的公益行动无疑起了一个很好的榜样作用。

七、“咏乐汇”的不足之处

一个新事物的出现不可能是完美的,也会存在着一定的不足之处。

“咏乐汇”中的人物访谈过程中的深度不够,不能仅仅讲述嘉宾人物的故事(诚然这是节目的重要部分),还应当适度地有所侧重的挖掘一下故事背后的东西,表现一些有思想深度的内容。在访谈的过程中有关一些八卦的东西应当尽可能的少提及,毕竟这节目的品位要比“康熙来了”高得很多很多。“咏乐汇”既然是畅谈人生智慧,每个人都是自己的英雄,每个人都有自己的传奇,就应该去找一些有着成功经历的平民嘉宾,而不是局限于一些名人。

八、“咏乐汇”的不断改进

“咏乐汇”是个新节目,它在播放的过程中是需要不断改进的,我们在其随后的节目中也看到了这一点。节目从始至终贯穿起了吃饭这条线索,并且将经营人生的智慧不断从这个线索上引申出来,直到成龙那期才表现得更好。在访谈的过程中,李咏越来越给嘉宾更大的空间去谈,而自己逐渐像一个倾听者转化,对节目流程进行的是一个宏观的把握。

相信“咏乐汇”在以后的节目中会作更好的改进,逐步地走向成熟,形成一个品牌性的访谈秀节目。

俞敏洪经典演讲篇6

“‘专注和简单’是我的梵咒。简单比复杂更难:你必须更努力工作来使得你的思想干净、简单,但这是值得的,因为一旦你做到了,你就可以移山了。”乔布斯曾在接受媒体采访时说。

这个时候,“不做什么”比“做什么”更重要。面对纷繁复杂的环境,中国商界大佬如何扫除内心的杂音和外部的干扰呢?隐居、休假、登山、游学、斋戒、禁言……方式林林总总,归结起来,就是思维状态的切换——从常规工作中暂时超脱出来,进入思考冥想状态,我们把这样的经历称为大佬“闭关”,和武侠小说中的武林高手闭关异曲同工之妙。

毫无疑问,在企业家闭关时,由于远离大众视线,远离媒体镁光灯,无疑充满了传奇和神秘色彩。我们选取各类闭关最典型的企业家代表,一起来看看,他们都因何而闭关,又是缘何而复出?

刘强东:

低调修养生息 杀向移动互联网

自2012年“8·15”价格战结束后,昔日那位到处约架、被誉为打不死的“小强”的京东商城CEO刘强东变得低调静默了。同年9月24日,刘强东的微博再也没更新过,签名状态也改为“低调,低调,再低调”。

2013年初,刘强东提出“修养生息”战略,既要快速解决过去积累的问题,又要为京东的未来奠定基础。在外界看来,几年时间,刘强东从草莽疯狂突进,直到销售规模接近千亿,成长为电商巨头,是时候“修炼”反思,聚积更大的能量,包括刘强东本人。每一波大趋势的浪头都造就了不少枭雄,同样,亦有不少人淹没于狂潮巨浪之中。

整个2013年,刘强东几乎都在美国游学,远程指挥。京东则波澜不惊地完成了高层轮岗、更换域名和换标、做大POP开放平台、金融业务拆分等多项调整。

值得注意的是,刘强东回国后的一次活动上,首次对移动互联网时代电商业务发表了自己的最新见解。

他将移动电商发展划分位三个阶段:第一阶段是“所需即所得”,即看到需要商品马上可下单,目前京东已初步实现;未来五年将进入“所见即所得”的第二阶段,通过移动屏幕的3D裸眼技术,以虚拟现实的方式使消费者身临其境地感受到商品;10年后“所想即所得”的第三阶段,由技术实现对人的意识感知,顾客在回家路上需要的东西,当到家时京东配送已经在那里等候。

且不论刘强东的预测是否准确,目前京东在移动电商领域正在火速发力。2013年11月,京东移动端下载量已超一亿,流量已达到京东总流量约30%,订单引入已达到京东订单总量的15%。告别休养生息,面对移动电商,刘强东会让京东有怎样的春天,值得期待。

俞敏洪:

把过去归零 重新上路

“我准备发一条微博,通知全社会:明年是我的闭嘴年。”俞敏洪说,他之所以要闭嘴,是因为说得太多了。不久前,他做了一个统计,结果发现,作为新东方教育集团董事长兼总裁,2013年他投入到自己公司上的时间只有五分之一,其余五分之四的时间,都用在了对外应酬、社会活动、团队活动以及演讲上。

2013年,新东方这一年过得风平浪静,没有发生上一年遭遇浑水做空的麻烦事儿。倒是电影《中国合伙人》着实掀起一股俞敏洪热。然而在另一头,当龚海燕、李勇们闯入在线教育领域,试图瓜分市场时,俞敏洪渐渐意识到自己已陷入焦虑和痛苦中。

“新东方培训教育到底是面授教育还是线上教育?体验还是便捷,未来发展趋势是什么?我背后有三万人的团队,如果我愿意走到线上,那三万人愿意跟我一起去吗?这可能意味着一半人会失业。”11月16日,新东方20周年庆典,当夜他就把150位干部从庆典气氛中拉到北京郊区封闭思考。

俞敏洪认为新东方过去的成功基因“没法跟互联网、移动技术相结合”。“必须更换我本人的基因,同时更换整个新东方的发展基因。更换基因这个坎过不去,企业基本上就要死……所以我现在做好了准备,宁可在改的路上死掉,也不死在原来的基因里。”

12月10号,俞敏洪发了一条微博,是在“筑梦之旅”与网友的互动问答。“到底新东方该往什么地方走?”是俞敏洪这次闭关要思考解决的。

也是这个时候,周鸿祎也在微博上宣布要闭关思考一段时间。“我决定这段时间不再参加任何会议和论坛活动,希望朋友们谅解。我喜欢与朋友们分享,然而互联网发展日新月异,我这个70后也需要重新学习,与时俱进。心态需要定期归零,身体和心灵都需要定期杀毒、清理垃圾,因此我需要集中精力学习、闭关思考一段时间。”

褚时健:

十年磨一剑 “烟王”变“橙王”

52岁,任玉溪卷烟厂厂长;70岁,女儿自杀身亡;71岁,被判无期徒刑;74岁,保外就医;75岁,二次创业,承包2000亩荒山;85岁,带“褚橙”进京,果园年产橙子8000吨,利润超3000万元。

2002年保外就医后,众多烟草企业高薪请褚时健出山当顾问,他一一拒绝。中国最具有争议性的财经人物之一、曾经“烟草大王”,为了“不走回头路”,选择了做实业、挣慢钱,闭关十年磨一剑,逆袭为“橙王”。

围绕“褚橙”背后的励志故事、褚时健的吃苦劲儿都让众人敬佩不已。王石引用巴顿将军的话说:“衡量一个人的成功标志,不是看他登到顶峰的高度,而是看他跌到谷底后的反弹力。”褚时健的人生为这句话做了最好的注解。

当褚时健吃到来自澳洲的进口橙子时,就想创自己的牌子,把国外橙子比下去。于是,褚时健和妻子吃住在橙园,一心准备投身冰糖橙这样一个市场几近饱和的行业。为了补充专业知识,褚时健买来书店所有关于果树种植的书,一本一本地研读。

橙子刚挂果时,褚时健年年都会遇到不同问题,果树不是掉果子,就是果子口感不好。褚时健睡不着,半夜12点爬起来看书,经常弄到凌晨三四点,最后得出结论,一定是肥料结构不对。第二年,褚时健和技术人员改变肥料配比方法,果然,口味一下就上来了。这些年,这位80多岁的老头总是每月下地8—10天,对果园管理盯得非常细致。

国内一家很有实力的投资公司曾托人问褚时健对上市有无兴趣,这家公司看好“褚橙”的口碑和潜力,有意运作“褚橙”上市。褚时健听了连连摆手。“没这个心情跟他们玩。再说,投资公司都要在上市后拿走股民一笔钱。我85岁了,管不了几年,上了市,我倒是拿了钱,但亏了股民,怕别人背后指指戳戳。”

往事如烟,人生如梦,如今87岁的褚时健早已看透了红尘人生。

史玉柱:

别迷恋我 哥只是个传说

“人丑了点,内心色了点,良心坏了点,嘴巴大了点”,还一直只穿“红上衣、白裤子、红短裤”,是史玉柱“屌丝”的标准形象。自从2013年4月公告辞去巨人网络CEO,宣布彻底退休了的史玉柱,把舞台让给年轻人,“告别江湖后,我的主营业务是玩,副业是搞些公益。江湖好汉们,忘记‘史玉柱’这厮吧。”

与中国互联网另一位大佬马云此前宣布辞职相比,史玉柱在对比两者差异时说,马云是个非常鲜明的人,他即使辞去CEO,阿里巴巴也一直会带有鲜明的马云印记;他自己就没这个特点,估计辞职后一年巨人就没他的烙印了。

美国没有史玉柱,中国没有乔布斯。回顾史玉柱的创业大事记,“传奇”二字并不足以概括他。从一个一穷二白的屌丝青年,到全国亿万级富豪,再到负债两亿多元的“中国首负”,再到身价数十亿元的资本家,在史玉柱身上上演了一场惊心动魄的“咸鱼大翻身”。作为几起几落的创业者,在中国30年的改革开放史颇为罕见,无论你是否喜欢这个人,他都是一个创业的巨人。

“1997年之前,有人称我大胆,这10年实际上我胆子很小,胆子小有个好处,犯错误机会少,做事踏实。我相信你们中有很多人将来也会下海,所以根据我的感受,送你一句话:大胆设想,细处求真。就是你想的时候胆子都可以大,真正动作之前一定要胆小。像我过去那种胆子大最终要出事,但想的时候你可以海阔天空地想,做事的时候要脚踏实地,胆子要放小一点。”

“无论投资还是公司游戏领域未来都不会过问,退休之后,活的开心就是成功,做公益没有压力。”他坦言,自己创业初期就是想要赚钱,但是现在金钱只是个数字,不再是自己需要为之奋斗的事情。相信史玉柱的故事还没结束,并且还会更精彩。

俞敏洪经典演讲篇7

我记得自己在北大时有很多苦闷,一是普通话不好,二是英语一塌糊涂。尽管我高考经过3年的努力考上了北大——我落榜了两次,最后一次很意外地考进了北大。实际上我的英语水平很差,在农村既不会听也不会说,只会背语法和单词。我们班分班时,50个同学分成三个班,因为我的英语考试分数不错,就被分到了A班,一个月后,我就被调到了C班。C班叫做“语音语调及听力障碍班”。

我也记得自己进北大以前连《红楼梦》都没读过,所以看到同学们一本一本书在读,我拼命地追赶。结果我在大学差不多读了800多本书,用了5年时间,但是依然没有赶超上我那些同学。

大学四年级毕业时,我的成绩依然排在全班最后几名。但是,当时我已经有了一个良好的心态。我知道我在聪明上比不过同学,但是我有一种能力,就是持续不断地努力。毕业典礼上,我说:“大家都获得了优异的成绩,我是我们班的落后同学。我想让同学们放心,我决不放弃。你们5年干成的事情10年,你们20年干成的40年。如果实在不行,我会保持心情愉快,身体健康,到80岁以后把你们送走了我再走。”

有一个故事说,能到达金字塔顶端的只有两种动物,一是雄鹰,靠自己的天赋和翅膀飞了上去。我们这儿有很多雄鹰式的人物,很多同学不需要太努力就能达到高峰。大家也都知道,另外一种动物也到了金字塔顶端,那就是蜗牛。蜗牛肯定只能是爬上去,从底下到上面可能要一个月、两个月,甚至一年、两年。我相信蜗牛绝对不会一帆风顺地爬上去,一定会掉下来、再爬、掉下来、再爬。蜗牛只要爬到金字塔顶端,它眼中所看到的世界,它收获的成就,跟雄鹰是一模一样的。到今天为止,我一直认为自己是一只蜗牛。但是我一直在爬,也许还没有爬到金字塔的顶端。但是只要你在爬,就足以给自己留下令生命感动的日子。

我们这儿有富裕家庭来的,也有贫困家庭来的,生命的起点由不得你选择,但是生命的终点是由我们自己选择的。只要有两样东西在心中,我们就能成就自己的人生。

第一样叫做理想。我从小就有一种感觉,希望穿越地平线走向远方,我把它叫做“穿越地平线的渴望”。也正是因为这种强烈的渴望,使我有勇气不断地高考。当然,我生命中也有榜样。比如我有一个500年前的邻居,非常的有名,是我终生的榜样,他的名字叫徐霞客。因为崇拜徐霞客,直接导致我在高考时地理考了97分。徐霞客给我带来了穿越地平线的感觉,我下定决心,如果徐霞客走遍了中国,我就要走遍世界。而我现在正在实现自己的这一梦想。所以,只要你心中有理想,有志向,你终将走向成功。你所要做到的就是在这个过程中要有艰苦奋斗、忍受挫折和失败的能力,要不断地把自己的心胸扩大,才能够把事情做得更好。

第二样东西叫良心。就是要做好事,要做对得起自己对得起别人的事情,要有和别人分享的姿态,要有愿意为别人服务的精神。有良心的人会从你具体的生活中间做的事情体现出来,而且你所做的事情一定对你未来生命产生影响。我来讲两个小故事。

有一个企业家和我讲起他大学时候的一个故事。他们班有一个同学,家庭比较富有,每个星期都会带六个苹果到学校来。宿舍里的同学以为是一人一个,结果是他自己一天吃一个。尽管苹果是他的,不给你也不能抢,但是从此给同学们留下一个印象,就是这个人太自私。后来这个企业家做成功了事情,而那个吃苹果的同学还没有取得成功,就希望加入到这个企业家的队伍里来。大家一商量,说不能让他加盟,原因很简单,因为大学时他从来没有体现过分享精神。所以,对同学们来说在大学时代的第一个要点,你得跟同学们分享你所拥有的东西,感情、思想、财富,哪怕是一个苹果也可以分成六瓣大家一起吃。因为你要知道,这样做将来能得到更多,你的付出永远不会是白白付出的。

我再来讲一下我自己的故事。在北大当学生的时候,我一直比较具备为同学服务的精神。我这个人成绩一直不怎么样,但从小就热爱劳动,我希望通过勤奋的劳动来引起老师和同学的注意,所以我每天为宿舍打扫卫生,这一打扫就打扫了4年。所以我们宿舍从来没排过卫生值日表。另外,我每天都拎着宿舍的水壶去给同学打水,把它当做一种体育锻炼。大家看我打水习惯了,最后还产生这样一种情况,有的时候我忘了打水,同学就说“俞敏洪怎么还不去打水”。我不觉得打水是一件多么吃亏的事情,因为大家都是在一起的同学,互相帮助是理所当然的。又过了10年,到了1995年年底的时候新东方做到了一定规模,我希望找合作者,就跑到美国和加拿大找我的那些同学,他们在大学的时候都是我生命的榜样。我为了“诱惑”他们回来还带了一大把美元,每天在美国非常大方地花钱,想让他们知道我在中国也能赚钱。我想大概这样就能让他们回来。后来他们回来了,但是给了我一个十分意外的理由。他们说:“俞敏洪,我们回来是冲你过去为我们打了4年水。”他们说:“我们知道,你有这样的一种精神,所以你有饭吃肯定不会给我们粥喝,所以让我们一起回中国,共同干新东方吧!”

人的一生是奋斗的一生,但是有的人一生过得很伟大,有的人一生过得很琐碎。如果我们有一个伟大的理想,有一颗善良的心,我们一定能把很多琐碎的日子堆砌起来,变成一个伟大的生命。如果你每天庸庸碌碌,没有理想,从此停止进步,那未来你一辈子的日子堆积起来将永远是一堆琐碎。所以,我希望所有的同学都能把自己每天平凡的日子堆砌成伟大的人生。

阅读链接

俞敏洪经典演讲篇8

《中国合伙人》是一部励志片,该片讲述了“土鳖”成东青、“海龟”孟晓骏和“愤青”王阳从20世纪80年代到21世纪,创业成功实现“中国式梦想”的故事。这里给大家分享一些关于合伙中国人观后感范文,供大家参考。

合伙中国人观后感范文1不得不说,《中国合伙人》是一部创业传奇剧,是一部青春不朽神话,是一部写满苦涩甜蜜,交织爱情、友情,刻画忠诚与善良,编织美丽与梦想的不朽神剧。

看过之后,终于理解了导演陈可辛为何在杀青宴上涕泗横流,依依不舍主创人员。小女生似的还要互签留言册,就算是无辜青年,也会被剧中的励志情节和感人故事感动的唏哩哗啦。三个不同类型的青年,三个不同命运的人,因为开学的一场交手成为莫逆之交,以至后来都有了各自的人生标签,仍然是那么的亲切,具有活力。愤青、土鳖、海龟,在80、90年代,在中国经济快速成长,在中国社会快速转型的阵痛期,在那个机遇大于挑战,希望大于绝望的时代,凭借机敏的眼光与执著的付出,收获了一个又一个不期而至的成功。

电影采用了时空交织的表现手法,将现实与未来有机结合,开篇既有情节的开端铺垫,又有20年后奋斗成果的展现,给人以梦幻般的感觉,随着情节的展开,故事的魅力也愈加强烈,创业、奋斗、成功,就如一条预设的康庄大道,对三个年轻人来说,在挫折之后,来的那么突然而难以接受。

剧中,成东青演讲的众多台词不失为经典。掉在水里不可怕,呆在水里才可怕;失败不可怕,畏惧失败才可怕;这些令人深省的桥段,字字珠玑铬入观众心中。励志,来的那么轻松,却那么强烈,极具杀伤力。愤青、土鳖、海龟,正是用“新梦想”验证了这些经典桥段。而可贵的是,电影能够走下神坛和说教,在结尾将现实中的创业大尸们搬上荧幕,将艺术与现实有机结合,陈可辛正是要告诉观众,这不仅是艺术的呈现,更是真实的再现,每个人的成功不可复制,但每个人都可以选择走向成功。

友情是必须要说的一大亮点,在是否上市的问题上,三人产生分歧,在王陽的婚礼上,分道扬镳已然是板上钉钉,偌大的婚礼现场,只剩下成东青一人弯腰哭泣,第二天,王陽、孟晓骏已然搬着自己的办公用品走出了办公楼,至此,友情算是告一段落。或许是上天的眷顾,友情不应如此惨白。新梦想被美国认为侵权,遭遇事业低谷的成东青,拨出了熟悉美国情况的孟晓骏的手机却又紧急挂断,此时,王陽出现在门口,紧随其后的是孟晓骏,友情便再一发不可收拾了。友情,怎么解释?

掉在水里不可怕,呆在水里才可怕。对任何人都有普遍的社会借鉴意义。

最后,我想说……

如果你马上毕业了,就去看《中国合伙人》吧!

如果你刚刚毕业了,就去看《中国合伙人》吧!

如果你早早毕业了,就去看《中国合伙人》吧!

如果你永无不毕业,还 是看《中国合伙人》吧!

合伙中国人观后感范文2人的欲望是无止境的,个体的能力却是有限的,二者间的矛盾不断深化便使得共同体应运而生。因为,解决该矛盾的最好方式就是将不同个体的优势组合起来,拟制一个集各成员优势于一身的新主体,让他获得任何一位成员所没有的超能力,进而提高每个成员实现个人梦想的可能。

记得亚里士多德在其《政治学》中论述,共同体是由不同元素组成的,颇有道理。相同的元素往往具有同样的需求,在资源稀缺的情况下,注定了各元素间的竞争,最终相互之间成为对手,或许同性相斥就是基于这样的道理。而不同的元素,尤其是相互矛盾的元素,需求相反,从而使二者的互补成为可能,至少不会成为敌人。

新梦想的产生也是如此,成东青的优势在于其拥有美国梦破碎的丰富经历,这些经历让他发掘到了一个巨大的追求梦想的客户群体。王阳的强项在于他曾经成功泡过洋妞Lucy,知道美国人的思维方式,一个能够征服洋妞的中国人,肯定更容易征服签证官。而孟晓骏是位自信的成功者,在美国工作、学习和生活过,他更能将自己的成功和亲历的美国精神告诉大家。三个人的完美组合,使得客户群被精准锁定,消费需求被充分发掘,产品设计具有极强的针对性,合理的商业模式正是新梦想成功的密码。

王阳和孟晓骏因为上市问题上的分歧出走后,新梦想在美国被起诉,危机的快速来临与王阳和孟晓骏的出走有极大的关系,二人的离开破坏了新梦想原有的完美状态。

在一个好的共同体中,每个成员都是这个机体必不可少的组成部分,无轻重之分,任何试图在共同体成员间区分等级的行为,都将徒劳无功或将共同体推向。

合伙中国人观后感范文3看《中国合伙人》我又几度落泪,不光是为了自己,更多的是为了创业者而流泪!

我给这个片子打80分,虽然内容有点虚假造作,毕竟它是对创业者的赞歌!

对于现实中的中国,这种赞歌确实是太少了!

没想到陈可辛的以新东方为原型的《中国合伙人》电影,受到票房追捧,几天内票房已经过亿元了。新东方创始人俞敏洪不得不出来发言说:自己没有电影里描写的那么窝囊!

对俞敏洪的这句话,我作为创业者和曾经的新东方的学员(2002年曾为考取北大国际MBA在北京新东方上过GMAT班)感同身受:俞敏洪的创业过程肯定是比电影里描写的精彩的多,但也更苦逼的多,否则,他绝对不会写出新东方的校训为:在绝望中寻找希望!

电影毕竟是艺术和为了抓眼球,把新梦想(新东方原型)美国上市再创作成一个为了赢取中国人尊严的战斗未免太戏剧化,但符合中国人的心理需求,给人以类似霍元甲、叶问等打败东洋鬼子一样的假High和高潮。

看看片尾的令人感动的创业者群像:马云、王石等等,很多都是80、90年代的创业出来的,那时候,机会是挺多的。片尾的文字“他们的故事,也许会成为你们的故事”,我看了不是感觉励志,而是感觉有点悲催,因为,这种故事在当今社会,发生的概率不是越来越多了,而是越来越少了!那些创业者已经英雄迟暮,但由于社会阶层固化板结,官二代、富二代横行,还没看到新的、层出不穷的“自古英雄出少年!”

新东方的俞敏洪的创业是被现实逼出来的,我的创业是被自己逼出来的。我看了一本书,这本书里的一句话深深地刺激了我,让我义无反顾、一路坚持到今天。

这句话分享给大家,就是:过程的趣味重于结果的已知。

合伙中国人观后感范文4当《中国合伙人》的片尾响起邓超、黄晓明和佟大为三人合唱的《光阴的故事》时,我内心最柔软的地方再次被重重地击中了。走出影院时,天上正飘着细雨,而我的心情却晴朗无比。看一部好片子就是一次精神盛宴,《中国合伙人》就是这样的好片子。

近半年来,中国大陆的影院中出现了多部动辄数亿票房收入的电影,让电影人颇为欢欣鼓舞。但,与票房的节节攀升不成正比的是,《泰囧》的轻松搞笑、《西游降魔篇》的魔幻闹腾、《北京遇上西雅图》的简单快乐和《致我们终将逝去的青春》的混乱颓废,都没有激发出我任何写观后感的欲望,往往是看完了就完了,连把他们当做谈资也是一两天的光景。

好在,《中国合伙人》终于让我再次拿起了手中的笔。这,或许是因为该片中不乏发人深省的东西。其实,前述的那些片子中,也不乏值得思考的台词。但或许是很多台词出现的场合或语气,总是让我觉得跟台词本身的内容不搭,以至于我忽略了这些台词所要表达的更深层面的东西。

《中国合伙人》是一部60后、70后乃至80后都能看得懂的片子。影片所跨越的20年恰恰是中国发生巨变的20年。片中的一首首老歌,是我们每一个人记忆中都抹不去的时代印记。而曾经的那场美国梦,也算是那个时代中国的最强音了。也许,邓超扮演的孟晓骏代表了一大批人。当年就是有很多人怀揣着梦想来到了那个他们以为是热土的美国,但最终他们在那里没有得到自己想要的东西,于是这些人回来了,把自己创业的热情和热血挥洒在自己的祖国。

《中国合伙人》是一部励志的片子,片子的三位主角虽是被逼无奈才成就了一番事业,但从他们身上我们看到了很多积极的东西。黄晓明扮演的成东青,起步何其艰难?没有教学的地方,就买上几个鸡腿,在肯德基教课,后来又废物利用,将闲置的旧厂房当做教室和学校。在美国受够了白眼与轻视的孟晓骏,回国后最想做的就是做成一件事,向美国人、向全世界证明自己。所以他放下了曾经的自以为是、放下了曾经对成东青的轻视,为了新梦想他几乎拼尽了全力。就是这样的三个人,最终成就了中国第一支教育产业股,其市值竟是30亿美元。

两天来,一直忍不住哼唱“春天的花开,秋天的风以及冬天的落阳……”,真是一部让人心情不错的片子。片中,有太多值得回味的东西,如不同时代出现的为了谈话而存在的乒乓球台、把成东青的被拒签说成是“美国人民不需要你”、把肯德基说成是美国来的一个大爷、把怀孕的英语单词pregnant说成是“扑来个男的”等等。还有很多发人深省的台词,如“即便岁月将皱纹刻上我们的额头,也不能让皱纹刻在心里”。当然,我最喜欢是那句“梦想就是一种让你感到坚持就是幸福的东西”,说得真好啊。

合伙中国人观后感范文5我们不禁会问,梦想究竟是什么,为什么它会对人的决策产生如此影响?依我个人理解,一个人做梦都想得到的东西,应当是其整个人生,至少较长时间内的目标,在这个区间内这个目标带来的可期待利益至高无上,现实生活中任何利益在梦想面前都将显得无足轻重,任何与之存在竞争关系的选项都必将被放弃。

人是理性和经济性的,人的理性使人具有了选择的能力,而人的经济性则使人知道如何去选择。自私是人的天性,这又决定了人是有目的的动物,人有了目标就知道朝哪个方向选择,因为目标永远是评价手段是否正确的唯一标准,所以有了目标后我们才可能做正确的事。凡是有利于目标实现的都是正确的,否则便是错误的。正如苏梅的人生目标是美国一样,当她面临选择的时候,必然会选择能够让她留在美国的选项,只有这样才会让她幸福和快乐。而成东青的目标是得到苏梅的爱情,当二者的目标间没有矛盾的时候,尚可共存;当二者间的矛盾不能调和时,如果都坚持按照自己的目标和判断是非的标准,各奔东西则无法避免。

设想在成东青确定不能去美国的情况下,如果苏梅能够改变其人生目标,将美国从至高无上的位置上拿下来,而将成东青放在美国的位置,我想《中国合伙人》将会以喜剧收场。但是这个梦想的改变只能由苏梅和她的上帝来决定,任何世俗的人都无权也无法干涉。

上一篇:深情表白词范文 下一篇:六一儿童节贺卡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