狼和鹿的故事范文

时间:2023-12-03 18:36:48

狼和鹿的故事

狼和鹿的故事篇1

听过有关狼的故事吗?你觉得狼是一种怎样的动物?

是啊,在我们的印象中,狼是一种凶残的动物,应该毫不留情地消灭。可今天我们要学习的《鹿和狼的故事》这篇课文,却要告诉我们另外一种看法。

二、自学课文

1.读通课文,思考:课文写了发生在凯巴伯森林的一个什么故事?告诉我们一个什么道理?

2.在不懂的地方做上记号,准备质疑。

三、检查自学情况

1.同桌分段轮读课文,要求读准字音,读通句子。

2.提出不懂的地方,解疑。

3.指名复述发生在凯巴伯森林的故事。

四、重点讨论

1.为什么我们不应该完全消灭凶残的狼?再读课文,能用课文中的话来回答吗?

2.学习句子:生活在同一地球上的不同生物之间是相互制约、相互联系的。人们必须尊重这种动物乃至整个生物界中的相互关系。

(1)什么叫制约?用课文中的事例来说说:狼和鹿以及森林之间是怎样相互制约、相互联系的?

(尽管狼吃鹿,它却维护着鹿群的种群稳定。这是因为,狼吃掉一些鹿后,就可以将森林中鹿的总数控制在一个合理的程度。鹿的数量超过森林可以承载的限度,就会摧毁森林生态系统的稳定,给森林带来巨大的生态灾难。)

(2)再用课文中的事例说说:为什么人们必须尊重这种动物乃至整个生物界中的相互关系?如果破坏了会怎么样?

(没有了危害鹿群的狼后,森林中的鹿就增多了,大量的鹿群在森林中东啃西啃,灌木丛吃光了就啃食小树;小树吃光后又啃食大树的树皮……森林中的绿色植被一天天在减少,大地露出的枯黄一天天在扩大。鹿群也大量死亡,疾病流行,鹿群数量骤减……)

找到描写这些情景的段落,反复读一读,想象一下,那是怎样的情景?能用自己的话给大家描述一下吗?见到此景,你想说什么?

(3)整个生物界中还有许多这样的相互制约因素,你能用其他的事例来证明我们必须尊重这些关系吗?

五、小结,作业

狼和鹿的故事篇2

美国总统西奥多·罗斯福很想让凯巴伯森林里的鹿得到有效的保护,繁殖得更多一些。他宣布凯巴伯森林为全国狩猎保护区,并决定由政府雇请猎人到那里去消灭狼。

枪声在森林中回荡。在猎人冰冷的枪口下,狼接连发出惨叫,一命呜呼。经过25年的猎捕,有六千多只狼先后毙命。森林中其他以鹿为捕食对象的野兽(如豹子)也被猎杀了很多。

得到特别保护的鹿成了凯巴伯森林中的“宠儿”,在这个“自由王国”中,它们自由自在地生长繁育,自由自在地啃食树木,过着没有危险、食物充足的幸福生活。

很快,森林中的鹿增多了,总数超过了十万只。十万多只鹿在森林中东啃西啃,灌木丛吃光了就啃食小树,小树吃光后又啃食大树的树皮……一切能被鹿吃的植物都难逃厄运。森林中的绿色植被在一天天减少,大地露出的枯黄在一天天扩大。

灾难终于降临到鹿群头上。先是饥饿造成鹿的大量死亡,接着又是疾病流行,无数只鹿消失了踪影。两年之后,鹿群的总量由十万只锐减到四万只。到1942年,整个凯巴伯森林中只剩下不到八千只病鹿在苟延残喘(gǒuyáncánchuǎn)。

罗斯福无论如何也想不到,他下令捕杀的恶狼,居然也是森林的保护者!尽管狼吃鹿,它却维护着鹿群的种群稳定。这是因为,狼吃掉一些鹿后,就可以将森林中鹿的总数控制在一个合理的程度,森林也就不会被鹿群糟蹋得面目全非。同时,狼吃掉的多数是病鹿,又有效地控制了疾病对鹿群的威胁。而罗斯福下定决心要保护的鹿,一旦数量超过森林可以承载的限度,就会破坏森林生态系统的稳定,给森林带来巨大的生态灾难。也就是说,过多的鹿会成为毁灭森林的罪魁祸首(zuìkuíhuòshǒu)。

狼和鹿的故事篇3

老师经常给我们讲《孟子》里的一句话:“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所以动心忍性,增益其所不能。”这番话说的是:承担重任的人,之所以受尽苦难,是“天“授之以重任之前,先要磨练他的意志和身心,借以提高他的竞争能力。做一个人,一个发奋图强,顽强拼搏,意志坚定,勇往直前的人,必须要用“忧患“做为一切成就的先决条件。讲得一点也不错,坚强的人是在忧患中成长的。巴尔扎克曾说过:“不幸,是天才的进步阶梯,信徒的洗礼水,能人的无价之宝,弱者的无底深渊”我们要把不幸,灾难当作我们成功的又一块基石,不被它打到,反而利用它来与成功拉近距离。

我不知是在哪,曾看过一个故事,名字叫《鹿和狼的故事》,讲的是20世纪初叶,美国总统西奥多?罗斯福为了让凯巴伯森林里的鹿得到有效的保护,大量的捕杀鹿的凶残敌人——狼。经过25年的残忍捕杀,有先后六千多的狼被杀害。然而,罗斯福万万没有想到,在他的极度保护下,鹿群是有一段时间大量增加,但不久,鹿群的数量开始急剧下降,鹿群的总量由十万只锐减到四万只。很快,整个凯巴伯森林中只剩下八千只病鹿在苟延残喘。这个故事中,鹿为什么在过度保护下,数量变得更加少呢?在我看来,正是因为给它们的过度保护使他们缺少了忧患,只顾自由自在的生活。原来有狼追鹿,鹿就会奔跑,现在,狼没有了,鹿的体质也必然下降,直至死亡。可见,忧患的作用不仅对人,对社会,对整个自然界也是有极大好处的。

因此,我们心中要有“忧患”做支撑,在心中时时为国家着想,这样,我们才会免于被社会淘汰!

请大家勿忘“生于忧患,死于安乐”

狼和鹿的故事篇4

杀狼护鹿的启示

从前,美国一位总统曾因为恨恶狼,而将森林中的狼捕获杀尽,出发点是为了保护小鹿,结果事与愿违。狼赶尽杀绝后,这片森林却因为鹿的大量繁殖而导致整个森林的毁灭,最后也由于种种原因,失去天敌的鹿健康日益下降,缺乏植物的鹿也逐渐衰亡。

这到底是怎么回事呢,难道赶走可恶而残暴的狼,保护温顺的小鹿是不对的吗?

原来,自然界中的万事万物都是有密切联系的,你想啊!美国总统把狼全部赶尽杀绝了,这使鹿逍遥自在了起来,自己每天都在小溪边上吃草,渴了喝溪中的水。因为他们已经没有天敌在追赶了,再也不用像从前那样在森林中东躲了,可是他们不再奔跑了,身心状况逐渐下降,导致他们一大群一大群的死亡。还有,鹿的大量繁衍,就需要大批的草来维持自己的生命。森林中,草的生长是有限的,大量的鹿吃光了森林中的草,森林里除了树木以外,全是一些光秃秃的土地,不少鹿都带着自己的儿女,拖着饿的扁扁的肚子,四处寻找鲜嫩的草。可是,森林里全部都是光秃秃的土地,连一根青草也没有了。从此,鹿吃不到新鲜的青草而饿死,所以要想让这群鹿在森林中长时间的生存下去,而得再次将狼群“请回来”。

这个故事给了我们一个深刻的启示:“如果不按照大自然的规律办事,就会得到应有的惩罚,就像文中的狼群和鹿群一样。”

狼和鹿的故事篇5

[关键词]《与狼共度》;生态批评;法利・莫厄特

在人类的传统文化体系中,狼一直被当作反面的文化符号。然而,自20世纪六七十年代以来,伴随环境问题的日益突出和生态批评的兴起,狼之形象开始在文学或艺术作品中焕发出了新的生命力。1990年美国导演凯文・科斯特纳执导的电影《与狼共舞》和2015年法国导演让・雅克・阿诺执导的电影《狼图腾》均塑造了与传统相悖的狼之形象和人与狼的关系,表达了对人类猎杀动物的悲愤和对狼之行将灭绝的哀挽。其实早在1983年,卡罗尔・巴拉德(Carroll Ballard)执导的影片《与狼共度》(Never Cry Wolf,又译为《狼踪》)已经开始扭转了狼在公众心中的形象。《与狼共度》根据加拿大著名生态文学作家法利・莫厄特(Farley Mowat,1921―2014)的同名小说改编而成。

《与狼共度》是一部融合纪录片特质的电影,是根据法利・莫厄特的真实经历改拍而成。影片的主角莫厄特受加拿大政府派遣,单枪匹马冒着生命危险到北美极地荒原进行科考,科考的目的是为了证明狼族严重威胁驯鹿生存的种种罪行,进而为大规模地屠杀狼举证。但莫厄特在考证过程中目睹和听闻的许多事实,却似乎都完全违背了政府及莫厄特的初衷。因为经过长期的考察,莫厄特发现狼族根本没有危及任何其他种群的生存,反而是狼族本身正面临人类所带来的严峻威胁,甚至,人类的种种行为已经严重破坏了该地区的生态平衡。迄今为止,国内有关该电影的研究仍是一片空白。诞生于20世纪70年代末的生态批评竭力批判人类中心主义,人类中心主义始终认为人是自然万物的主宰、支配力量,拒不承认自然物的内在价值和生存权利,只承认自然物满足人类需求的工具价值。[1]生态批评倡导生态整体观,生态整体观要求人类尊重自然万物之间相互联系、相互依存的关系,以平等的态度对待一切生命体,颠覆了人与其他物种间主宰与被主宰、利用与被利用的关系。[2]本文以生态批评为研究视角,认为电影《与狼共度》以无可争议的事实既颠覆了狼的丑恶形象,还原了其美好形象,又为狼洗脱了莫须有的罪名,改变了人对狼的传统偏见和误解。

一、颠覆狼的丑恶形象,还原其美好形象

长期以来,狼是“人类所知的最憎恨和最恐惧的动物之一”[3]。狼成了阴险、凶暴、狡猾、残忍、冷酷、杀戮的代名词。人类经常使用的短语狼狈为奸、狼子野心、狼心狗肺以及世代相传的寓言故事“披着羊皮的狼”“狼外婆”“三只小猪”,无不在竭力渲染狼的凶残与丑恶。影片《与狼共度》破除了人类对狼长期以来怀有的偏见和仇恨,彻底颠覆了往日“狼之恶”的传统形象,客观地还原了狼的本来面目,展现了狼诸多被人忽视已久的美好品质。

其一,狼并非残忍嗜血,它能够与人类和平共处。一次,莫厄特意图用望远镜去观察狼窝中的两只成年狼,却始终不见它们的踪影。他正心灰意冷地转身离开之际,却发现那两只狼在自己身后直端端地坐着,看上去愉快安闲、轻松舒坦。被狼戏耍的莫厄特大发雷霆,把它们吓跑了。狼的天性不是凶残的吗?为什么它们却不去攻击毫无防备的莫厄特呢?影片中莫厄特曾多次处于野狼的面前,但它们对他既没有警戒或任何的兴趣,更没有撕裂他的意图。莫厄特对狼的成见被彻底打破了,他开始公正地认识狼。

其二,狼慷慨大度、忍让为本。尽管狼有着很强的领地意识,但当其发现莫厄特把营地建在了它的领地之内,以至于将要威胁到它孩子的安全时,它用深长的目光盯着莫厄特和他的帐篷,对他表现得拘谨而有克制力。在莫厄特首先发出抗议声之后,它这才站起来,有条不紊地沿着莫厄特的帐篷做上标记,改道而行,割让了自己的领土。狼性不是贪婪吗?而这里体现的却是狼的慷慨大度和容忍克制的风格。

其三,狼对子女疼爱有加、对配偶忠贞不渝。影片主要展现了莫厄特与狼族“乔治一家”和谐相处的场景。公狼乔治体格魁伟、风度翩翩、端庄尊严、严正耿直,对家庭中的每一位成员都体贴入微,是狼崽们引以为豪的好父亲。乔治的妻子安杰莉娜身材苗条、洁白无瑕、可爱美丽、热情奔放,是世界上最好的母亲。在家看护顽劣、粗暴的幼崽时,尽管时常被它们撕咬、攻击乃至折磨得痛苦万分,但是母狼安杰莉娜却极具耐心与爱心,从不会发怒。狼配偶之间相爱笃深、感情专一。每晚乔治外出觅食前,安杰莉娜都要和它嬉戏、缠绵一阵子。它们没有一丝一毫的虚伪,从不争吵,更没有的名声。

其四,狼群间温情友好、和睦相处。在狼的社会里没有“孤儿”一词。由于人类的滥杀而失去母亲的近十只狼崽被一对陌生的雄狼和雌狼叼回自己的窝中,和自己的小崽们一起喂养。从此这些“孤儿”和那只丧偶的雄狼在另一个狼家族中获得了一个温暖的新家。

其五,狼用物有度、绝不浪费。狼易知足,懂得有节制地捕食,其猎取动物的数量仅够满足基本的生存需要。狼绝不浪费猎物,它会一次又一次地跑回猎物那里就餐, 直到扯尽最后一丝肉,将其吃得干干净净为止。

其六,狼睿智聪明、集体观念强。尽管狼的体力与速度不及驯鹿,但它们学会了运用突击战术来测验一群鹿的体能,然后找出身体不佳的鹿进行攻击。在猎鹿的时候,几只狼会集体行动,把一小群驯鹿赶进有狼埋伏的圈子,它们还会运用接力赛的方法在体力上拖垮驯鹿。

总之,通过亲身观察和接触狼之世界,莫厄特发现了狼身上鲜为人知的美德,质疑了人类长久以来所持有的错误观念,批驳了人类对狼的偏见和指责,并对狼萌生了敬畏和爱护之情。

二、正确看待鹿―狼―人的生物链关系, 为狼洗清冤屈对狼长期持有偏见的人类想当然地就将驯鹿减少的原因强加在狼身上,认为狼是威胁驯鹿生存的罪魁祸首。影片《与狼共度》通过展现鹿、狼、人三者之间的生物链关系,颠覆了这种错误的看法,进而为狼洗清了冤屈。

第一,狼和驯鹿保持着相辅相成、相生相克的关系。爱斯基摩族人中流传的一则寓言故事可以帮助我们了解这种关系。宇宙之神凯拉把驯鹿赐给人类为食,但人类只猎取又肥又大的鹿而不愿猎捕那些生病、体弱的,因为后者不仅肉难吃,而且它们的皮不怎么值钱。久而久之,那些老弱病残的驯鹿在数量上远远超过了那些又肥又壮的。为了保持自然平衡,凯拉便命令狼精阿马罗卡派遣它的孩子去消灭生病、体弱的驯鹿。从传说回到现实,莫厄特也发现狼群通常只猎捕那些最无能、最虚弱的驯鹿。如果没有荒原狼,衰弱以及疾病就会在鹿群中蔓延传播,如此下去,物种鹿就会慢慢退化、灭绝。所以,狼的存在非但没有威胁驯鹿,反而促进了鹿群的健康发展。狼和鹿彼此构成了相依相存的食物链关系,它们共同促进着自然界的平衡发展。

第二,颠覆了狼与鹿水火不容的关系。在人们的脑海中,狼与驯鹿是你死我活的敌对关系。影片通过展现狼与鹿相遇的情景塑造了一种有悖传统的狼鹿关系。当三只狼悠闲自在地穿过山谷时,旁边的驯鹿似乎根本没有觉察到任何危险的兆头。三只狼在鹿群中穿行时,就像三只狗在牧场上穿过牛群一样,牛对狗已经熟悉透了,不会对狗有什么兴趣。当两只幼鹿看着狼从身旁经过时,它们不仅没有站起来,甚至连咀嚼也没停下来。鹿对狼表现出若无其事或轻蔑的样子,而狼对鹿置之不理。影片塑造了截然不同的狼鹿关系,让我们看到了狼并不是鹿减少的元凶。

第三,狼群的主食并不是驯鹿。莫厄特通过观察发现,狼群主要以鼠类和北方梭鱼为食。一次,他目睹了一只狼一次吞下去20多只老鼠,并把它们带回去喂养幼狼。尤其是,在夏天驯鹿迁徙后,狼群在很大程度上是靠鼠类来维系家庭生计的。狼还靠捕食鱼类来维生。爱斯基摩族人乌蒂克就曾亲眼看见一条狼在一小时内捕获了好几条北方大梭鱼。为了得到更科学的证据,莫厄特还对狼粪石进行了研究,结果发现将近一半的粪石中含有啮齿动物(诸如鼠类和兔类)的遗骸。可见,食物源的证据打破了认为狼是鹿锐减的元凶的传统看法。

第四,狼能有效地控制生育,不会出现数量膨胀。即便狼已成年,并开始了家庭的生活,但如果它还尚未获得一块属于自己的领地,那它就会节育。狼能够根据环境的承受力调节生育。雌狼在年景好的时候一胎能生八只小崽,但在年景差的时候只会生一两只。通过合理的计算,莫厄特得出该地区狼的实际数量是三千只,而并非是人们谣传的三万只。数量有限并懂得节育的狼怎会威胁到鹿群的生存呢?

第五,人类才是导致驯鹿数量减少的元凶巨恶。通过深入的调查,莫厄特用大量事实证明,致使驯鹿数量减少的元凶是人类而并非狼。荒原狼、驯鹿和爱斯基摩人相互依赖,共同构成了一个完整而和谐的共同体。但在欲望和利益的驱逐下,越来越多不受欢迎的白人闯入荒原,肆无忌惮地捕杀野生动物,致使驯鹿和狼几乎都遭到了灭顶之灾。受白人影响颇深的爱斯基摩人迈克炫耀说自己一年至少杀掉两三百只又大又肥的驯鹿。莫厄特据此保守地推断出,一年至少有十一万两千只驯鹿被人类屠杀掉!因而,人类才是驯鹿最大的杀手。影片中,鹿在狼面前若无其事,而在看到人后却惊慌万分。当莫厄特从鹿群旁边跑过时,它们伸着头,不信任地喷着鼻息,然后仿佛遇到魔鬼袭来一般,转身飞驰而去。可见,人类在驯鹿的心中是多么可怕,人与驯鹿之间才是裸的杀戮与被杀戮的关系。

人类亵渎驯鹿之生命,通过杀戮来体验。为了体验杀戮所带来的,人们不惜动用飞机来剿杀驯鹿。一些旅行社用飞机围困住大群的驯鹿之后,飞机上的游客们通过敞开的门窗往下开枪疯狂扫射,驯鹿四散逃窜,鹿血染红了大地,一个个活蹦乱跳的生命瞬间就变成了一堆死尸。

人类奢侈浪费,目光狭隘。为了追逐高额的商业利益,白人捕猎者只猎取鹿舌和鹿皮, 任驯鹿尸体上的其他部分浪费、腐烂。另外,人类目光短浅,比狼还残忍,狼群捕猎的对象大多是老弱病残的驯鹿,而人类却专挑又肥又大又健康的驯鹿来捕杀。人类的涸泽而渔的行为扰乱了自然界的生态平衡和可持续发展。

第六,人类嫁祸于狼,肆意屠杀狼。人类将驯鹿减少的罪名归咎于无辜的荒原狼,并对狼展开了无情的屠戮。莫厄特提到,冬天就是狼的死期,因为在这个季节技艺高超的猎人很容易发现狼群,并将其一网打尽。凶残横暴的猎手、唯利是图的商人、虚伪做作的政府官员都纷纷将狼视为谴责和惩罚的靶子。除了经常动用捕兽机杀狼之外,他们还喜欢用猎枪射杀,用飞机追击,用毒药毒杀。旅行社高速飞行的飞机在狼的头上紧追不舍,致使有些狼还没等被枪打死,就因长时间的竭力奔跑而活活被累死。猎人们在北极地区撒下的一种毒药致许多的狼、狐狸、獾等野生动物统统被毒杀。自诩为大自然之主的人类在肆意蹂躏自然,屠杀各种野生动物。

总之,影片《与狼共度》用铁一般的事实复原了狼性的真实,对洗清狼之罪、消除人类对狼抱有的根深蒂固的偏见和仇恨做出了不可小觑的贡献。对《与狼共度》的生态批评研究有助于引起人类对日益严峻的生态问题的关注,对协调人与动物、人与自然的关系,激发人类的环保意识,推进生态文明和谐家园的建设等能带来诸多有益的借鉴和启示。

[基金项目] 本文系2013年度河南科技厅软科学研究计划项目(项目编号:132400410664)和2014年度郑州航空工业管理学院青年基金项目 (项目编号:2014072002)之阶段性成果。

[参考文献]

[1] 付文中.电影《大象的眼泪》的生态批评解读[J].电影文学,2015(06).

[2] 黄蓉,陈娇.论电影版《喜羊羊与灰太狼》之生态文明意识[J].电影文学,2014(23).

[3] [加]法利・莫厄特.与狼共度[M].刘捷,译.太原:北岳文艺出版社,1998:40.

狼和鹿的故事篇6

首先,我不发表我的观点。我给大家讲一个真实的故事:美国总统罗斯福为了保护“凯巴伯”大森林里的鹿,杀死了森林中以鹿为主食的一切生物。这么做的效果是十分明显的。因为不到一年,森林中的鹿群就从6000只暴涨到几万只,没有了天敌,鹿自由自在地在森林中啃食树木。由于鹿群太多,森林承受不住了,森林就这样葬送在鹿的脚下。罗斯福万万没想到,鹿群们开始流行瘟疫,不到一年,鹿群就锐减到了不到4000头病鹿苟延残喘。其实,狼吃鹿,表面上破坏了生态平衡,实际上它也是生态平衡一组砝码。狼大多数吃的是死鹿、病鹿,还为鹿群控制了瘟疫流行。这个故事似乎与童话是相悖的。现在回到我的话题,难道,人类要充当故事里“狼”这个角色?

但是,我要承认一点,人凭着聪明才智,已经没有了天敌,你可能会说,人难道充当的不是“鹿”的角色吗?非也,或许,你忽略了一点,人类永远无法战胜的天敌就是大自然和自己。大自然会用海啸、地震、病毒、火山……各种的方式来清整人类,维持人的数量。还有,车祸、人为火灾、暗杀、自杀……它们也吞没了无数人的灵魂。再者说,已经有一部分国家在搞计划生育,有明显的效果,那么,未来的人,会走向减少的趋势。

还有,人类驯养了家畜,并不是要破坏它们的野化,而是在享受的同时,维持动物的数量,使它不会在野外生活中受到各种各样的攻击。

我们要拿起法律的武器,但是这柄法律之矛要指向的,并非动物的食用者,而是滥捕乱杀者,让他们为自己的行为而忏悔!为环保付出代价!不过你别忘了,人类本身也是食物链中的一环,所以你千万不可学习《武林外传》中的南宫残花,正如白展堂所言:我们不应过分素食。

狼和鹿的故事篇7

1. 板书课题,学生读题。

2. 在你的印象中,狼是怎样的动物?狼贪婪而凶残,令人讨厌。那鹿呢?(它活泼而美丽,多惹人喜欢呀)

3. 这是我们的印象,课文中又是怎么认为的呢?(映示课文最后一段)这里把凶恶的狼称为“功臣”,而把我们认为可爱的小鹿称为“祸首”,到底有什么有力的证据这么说呢?老师跟大家一样,心里充满着疑问,为了解决我们心中的疑惑,这节课咱们就来学习课文。

【点评】 这一环节主要由教师导入为主,学生活动为辅,创设问题情境,激发学生质疑兴趣。

二、 合作探究,感知内容

1. 默读课文,看看森林和鹿群在一百多年间,发生了什么巨大的变化。边读边画,画出能够表现森林和鹿群变化的句子,在旁边作出批注。(生读)

2. 四人小组之间展开交流,读一读所画的句子,议一议发生的巨大变化。

【点评】 一读课文采用默读批注和小组合作、交流研讨等学法,有助于学生从整体入手,感知课文内容。

三、 抓住对比,感受灾难

[板块一] 森林的变化

1. 看图想象。瞧,这就是一百多年前的凯巴伯森林。你们说,这是一片怎样的森林?你想用什么词语来形

【编者按】 特级教师刘友开近期开展了“远程异地同课异构”的课堂教学研究活动。即异地教师将教研活动就地开展、活动后进行总结、并将其各自的教研成果或经验以文字等形式,用网络传给组织者进行评析,然后再分别反馈,进行再研讨。这种远程异地教研活动的创新形式,同样达到了同课异构教研的实效,值得借鉴和推广。

2. 让我们一起走进森林,欣赏那满目葱绿、生机勃勃的景象。(课件:森林 鹿 小鸟)仔细的观察,你们看到了什么? 能用一段完整的话说一说吗?

3. 小结:凯巴伯森林是快乐的、和谐的,葱绿的树木、美妙的歌声、欢快的身影,真是——(出示卡片:生机勃勃)

4. 让我们一起读,把森林的美景深深地印在脑海中吧。

5. 然而,事隔多年,凯巴伯森林变了,变成什么样了呢?请同学们快速地浏览课文,想一想,找一找,把相应的句子,用波浪线画出来。

6.(课件映示图和句子:整个森林像着了火一样,绿色在消退,枯黄在蔓延)看,这就是枯黄的森林。谁来描述一下那惨不忍睹的景象!

7. 这样的森林又给你什么感受?把你的感受读出来吧!

8. 啊,一百多年前,凯巴伯森林一片葱绿,小鸟歌唱,小鹿嬉戏,一幅多么美好和谐的画面啊;而如今的凯巴伯森林却像着了火一样,绿色在消退,枯黄在蔓延,美丽可爱的鹿在一只只死去。如此鲜明的变化,你能通过朗读表现出来吗?

[板块二] 鹿群的变化

1. 那么鹿群在这25年间又发生了怎样的变化呢?请同学们认真读读课文第1、第3自然段,把表示鹿群变化的语句分别用直线和波浪线画出来,反复地对比着读读,说说你又体会到什么,可以和小组伙伴一起交流一下。

2. (出示:① 它们在这里生儿育女,很快,鹿的总数就超过了十万只。② 仅仅两个冬天,鹿就死去了六万只。③ 到1942年,凯巴伯森林只剩下了八千只病鹿。) 两个冬天死去六万只,最后只剩八千只病鹿。这些数字真是触目惊心!(朗读体会)

3. 光是鹿数量在变化吗?生活状况又发生了怎样的变化呢?

(1) 一百多年前的凯巴伯森林,狼与鹿共存,狼要吃鹿,鹿时刻提防。这样,一些生病的、弱小的鹿,就被狼吃了,而逃过狼的毒手、生存下来的鹿则十分健康。

(2) 引导学生想像凯巴伯森林成了鹿的王国时,起初鹿是自由自在地生活。可时间一久,饥饿和疾病就缠上了鹿群。

(3) 小结:它们拖着虚弱的病体苟延残喘,为一丁点食物和同类相残,无时无刻不忍受着病痛的折磨。

【点评】 这一过程的设计,紧扣三组对比:森林、鹿群前后变化的对比;抓住文中数据的变化,引导学生通过多种形式的读(默读、个别读、分角色读、齐读等),以及观看多媒体,再现的森林变化前后图景,探究这些变化的原因以及相互之间的联系,从而为下一步领悟人们称狼为“功臣”、鹿为“祸首”的原由奠定了基础。

[板块三] 真正的祸首

1. 森林由生机勃勃到一片荒凉,鹿群由活泼美丽到疾病缠身,这究竟是怎样造成的呢?(因为凯巴伯森林的居民捕杀了狼)

2. 为什么称狼为“功臣”,鹿为“祸首”呢?在“功臣”和“祸首”上为什么加了引号呢?

3. 其实,狼也不是真正的“功臣”,鹿也不是真正的“祸首”,那么真正导演了这一出森林悲剧的又是谁呢?

4. 是呀,其实森林就如同一架天平(师画天平),一头代表狼,另一头代表鹿,他们相互依存,又相互制约,狼只有吃掉一些鹿(师画箭头、写“吃”字)才能使鹿的不会过度繁殖,这样,鹿的总数就控制在一个合理的程度,这架天平也就保持平衡了。而如果人们捕杀了狼,就打破了这种平衡,鹿群没有了狼的制约,就过度繁殖,使整个森林不堪重负,最终走向毁灭。

【点评】 通过讨论式的读、议、说、写,让学生明白,人们因为不知道大自然自身的规律,好心做了坏事,让学生明白不应该破坏生态平衡的主旨,同时,习得语言文字的运用,收到了人文性与工具性相统一的功效。

四、 巩固总结,拓展深化

1. 如果说,凯巴伯森林的悲剧是由于人们的无知,好心办了坏事。他们可真后悔呀!我们来当一回环保小专家,怎样才能使森林恢复生机?

2. 课后作业:续编想象故事《凯巴伯森林的明天》。

【点评】 阅读对话既要基于课文,但又不能受课文有限空间的局限。要让学生在读懂课文语言、初步感悟狼和鹿之间的相生相克的关系后,适时地将学生阅读的视线引向课外,关注自己生活的世界,有助于巩固学生对课文内容的理解感悟,也有利于发挥课文对学生的“例子”功用。

【总评】 徐义云老师的这一教学课例有以下特色:一是注重阅读感悟。教者舍得花时间让学生读书,通过自由读、对比读、品读等朗读形式,使学生进一步明白生态平衡的科学道理和重要意义,扎扎实实做到了在读中“思”,在读中“悟”。 二是注重比较探究。教者抓住课文中的插图、数字及空白,进行了多项比较,在比较阅读中逐步感悟、探究问题的实质,突破教学的重点、难点。在阅读插图的比较中,还通过鲜明的色彩对比,情感的差异,点燃了学生思维的火花,激发起学生探究学习的欲望。三是注重课堂延伸。教者课前引导,让学生搜集生活中没有注意生态平衡而受到大自然惩罚的事例,课上进行交流,并根据这些资料和自己的学习所获,整理成环保小论文,拓展了语文学习的领域,培养了学生语文实践能力。

简言之,那就是:因文而异抓对比,彼文入情引导思。课内阅读重感悟,拓展延伸课外启。重点难点巧突破,合作探究方法奇。教学设计挺实在,文意兼得获真知。

(作者单位:镇江市李家大山小学、

狼和鹿的故事篇8

有人憎恨对手,认为对手让他们经常处于危机之中,没有安全感,有时甚至会损失惨重。这是事实。但我却也要说,这种观点未免有些片面,因为他们没有看到许多时候有了对手就会进步,就会收获;没有了对手就会退步,就会消亡的一面。所以我要高声地给对手唱赞歌,并向对手真诚地问一声:对手,你好吗?

有这么一个故事,说在一个小岛上有群驯鹿,有好事者非常喜欢它们,就安排猎人将小岛上驯鹿的天敌——狼赶尽杀绝,结果好事者却看到了他极其不愿看到的现象:驯鹿整天处于没有对手的舒坦环境中,不怕吃不饱,也不怕被狼吃掉,原先善跑的它们不愿再奔跑,因而整个驯鹿群的体质越来越差,繁衍能力也明显下降。好事者不明白其中的道理,就去请教动物学家,在得知了对手对于驯鹿群的重要性后,好事者又专门从其他地方引进了些狼。在狼的“威逼”下,驯鹿不得不天天练习奔跑的本领,其体质自然得到增强。

对手对动物种群的发展有很大好处,对人的有益影响也是不容置疑的。雅典奥运会跳水男子三米板冠军彭勃在赛后接受记者采访时说:“我特别感谢两个人,一个是队友王克楠,一个是对手萨乌丁。如果今天没有王克楠到场给我的鼓舞,我的金牌就不会拿得这么顺利。我之所以要感谢萨乌丁,是因为没想到他今天发挥得这么出色。他这么大的年龄还那样拼搏,这刺激了我更努力地去比赛。”这足见对手对人的发展的重要性了。无独有偶,同样在雅典奥运会上获得女子100米蛙泳冠军并打破奥运会纪录的罗雪娟在回答记者有关提问时说:“我要感谢生我养我的父母,感谢教练和我的领导的培养,还要感谢所有关心我、喜欢和憎恨我的人。”这铮铮有声的话语体现了对手对一个人的发展是多么的重要。

所以,我要高声地给对手唱赞歌,并向对手真诚地问一声:对手,你好吗?

上一篇:关于近视的研究报告范文 下一篇:消防安全措施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