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幽州台歌陈子昂范文

时间:2023-10-06 14:46:32

登幽州台歌陈子昂篇1

关键词:陈子昂 独特 感遇诗 登幽州台歌 遗响

陈子昂(六六一―七二),字伯玉,梓州射洪(今四川省射洪县)人。唐睿宗文明元年(六八四)进士。武后时,官右拾遗,直言敢谏,所陈多切中时弊。曾随武攸宜征契丹。后解职归里,为县令段简所害,死于狱中。后世称为陈拾遗。[1]

据《全唐诗》:“(子昂)少以富家子,尚气决,好弋博。后游乡校,乃感悔修饬。初举进士入京,不为人知。……”[2]在初唐诗人中,“四杰”之外,子昂应是独特的一个。所谓独特,指其品格。笔者不揣浅陋,拟从人品、诗品、文品三层浅论之,未当之处,尚祈方家指正。

就人品言,子昂堪谓奇绝瑰伟。

同据《全唐诗》:“……初举进士入京,不为人知。有卖胡琴者,价百万,子昂顾左右,辇千缗市之。众惊问,子昂曰:余善此。曰:可得闻乎?曰:明日可入宣阳里。如期偕往,则酒肴毕具。奉琴语曰:蜀人陈子昂,有文百轴,不为人知,此贱工之伎,岂宜留心?举而碎之,以其文百轴遍赠会者。一日之内,名满都下。”[2]

子昂生值“初唐”,然从上述引文可见子昂何其自信,又何其有心,毋言当时,即使其后“盛唐”,诗人群体中如彼者恐也难有几人。而其事及子昂在此中所表现出的精细、决断与英气,化用其诗言,恐亦“前无古人,后无来者”吧。此一事,堪见“奇绝”一面。[3]此其一。

其二,子昂之瑰伟可见于其关心国计民生,敢于直谏。此点在正史、别史中均有记载。据统计,有关陈子昂上书事,《旧唐书》载2次,《新唐书》载4次;《唐会要》载6次,《资治通鉴》载6次,《读通鉴论》载1次,论1次,《通典》载1次。

观其上书所言,不惟忠直,更见大略。《读通鉴论》曰:“陈子昂以诗名于唐,非但文士之选也,使得明君以尽其才,驾马周而颉颃姚崇,以为大臣可矣。其论开间道击吐蕃,既经国之远猷;且当武氏戕杀诸王、凶威方烈之日,请抚慰宗室,各使自安,撄其怒而不畏,抑陈酷吏滥杀之恶,求为伸理,言天下之不敢言,而贼臣凶党弗能加害,固有以服其心而夺其魄者,岂冒昧无择而以身试虎吻哉?故曰以为大臣任社稷而可也。”[4]

可为大臣任社稷,而不得明君以尽其才,诚为子昂人生的大缺憾,但无损于其品格的瑰伟,反而奠基和充实了其诗歌内涵。

子昂为人史书可鉴,诗品、文品与此息息相关。

关于诗品,姑以《感遇诗》为例述之。

《感遇诗》38首,非一时一地所作,所感本事不一。后人评价子昂诗,除略提及其文采稍欠外,多重其风骨兴寄,重其开一代风气之文功。[5]于此,笔者在粗读子昂诗中也有所感。

如(21)[6]“蜻蛉游天地”:

蜻蛉游天地,与世本无患。飞飞未能止,黄雀来相干。

穰侯富秦宠,金石比交欢。出入咸阳里,诸侯莫感言。

宁知山东客,激怒秦王肝。布衣取丞相,千载为心酸。

读此诗,可感诗人虽表面写史事,但无疑是寄寓自身的“兴寄”之作。

又如(27)“朝发宜都渚”:

朝发宜都渚,浩然思故乡。故乡不可见,路隔巫山阳。

巫山彩云没,高丘正微茫。伫立望已久,涕落沾衣裳。

岂兹越乡感,亿昔楚襄王。朝云无处所,荆国亦沦亡。

读此诗,不惟感深情雅健,抑扬顿挫之声调亦充盈在耳。“伫立望已久,涕落沾衣裳”句可见曹子桓《燕歌行》之痕迹。[7]

再如(34)“朔风吹海树”:

朔风吹海树,萧条边已秋。亭上谁家子,哀哀明月楼。

自言幽燕客,结发事远游。赤丸杀公吏,白刃报私仇。

避仇至海上,被役此边州。故乡三千里,辽水复悠悠。

每愤胡兵入,常为汉国羞。何知七十战,白首未封侯。

读此诗,子昂于国愤、家仇之激情毕现,然“故乡三千里,辽水复悠悠”、“亭上谁家子,哀哀明月楼”之句,复见建安风韵。

综观子昂38首感遇诗,虽名之“感遇”,实为“感不遇”;虽其间不无寄身释道以自适的情绪,但基本是儒家用世思想遭遇现实挫折后的折射。以下章句可见:

(14)“临岐泣世道,天命良悠悠”,“西山伤遗老,东陵有故侯”。

(16)“圣人去已久,公道缅良难”,“伊人信往矣,感激为谁叹”。

(18)“逶迤势已久,骨鲠道斯穷”,“世道不相容,嗟嗟张长公”。

(22)“登山望宇宙,白日已西暝”,“云海方荡谲,孤鳞安得宁”。

(25)“玄蝉号白露,兹岁已蹉跎”,“群物从大化,孤英将奈何”。

(28)“来高唐观,怅望云阳岑”,“雄图今何在,黄雀空哀吟”。

(30)“可怜瑶台树,灼灼佳人姿”,“但恨红芳歇,凋伤感所思”。

(32)“马上骄豪子,驱逐正蚩蚩”,“蜀山与楚水,携手在何时”。

(33)“疲苦沦世,忧日琴淄”,“眷燃顾幽褐,白云空涕”。

(38)“盲飙忽号怒,万物相纷”,“溟海皆震荡,孤凤其如何”。

因而,子昂诗之品格,是其激奋昂扬之内在感情的外化(反射),是其奇绝瑰伟之人品的曲折反映。而将这种反映推到极致的,则是那首震烁千古的《登幽州台歌》。此亦为其文品的极致之作。

本文所谓“文品”,窃指子昂之文学精神。

《登幽州台歌》只廖廖四言,然境界雄阔,意蕴深远,是子昂平生胸襟、思想、感情、遭际的凝聚与升华,读此诗,可概知其人矣;然从另一层面上讲,也是其倡“汉魏风骨”、“风雅兴寄”文学精神的代言之作。

原作如下:

前不见古人,后不见来者。

念天地之悠悠,独怆然而涕下!

在此诗中,达到了苍茫的时空背景下天、地、人的交融。我们不难体会诗人独自伫立幽州台上,面对辽远的雄关,苍茫的天地,古人、来者俱不见,独怆然而涕下的意境。而为何而伤,为何而叹?是念天地的悠然,志向的高远,现实的多违,抑或时空的不驻?开阔自信的胸襟,壮志难遂的苦闷,一腔情怀无人与共的孤独,时空苍茫的感悟,尽付于此悠然的天地之间,黄金台上,一声浩叹,风骨沛然,寄兴深远,开百年风气,遗响千载。

关于子昂之于唐诗开创之功,古人已有共识,于此篇评价亦高。

杜甫云:公生扬马后,名与日月悬。[8]

韩愈云:国朝盛文章,子昂始高蹈。[8]

刘克庄:唐初王、杨、沈、宋擅名,然不脱齐、梁之体,独陈拾遗首倡高雅冲淡之音,一扫六代之纤弱,趋于黄初、建安矣。太白、韦、柳继出,皆自子昂发之。(《后村诗话前集》卷一)[9]

高:唐兴,文章承陈、隋之弊,子昂始变雅正,然独立,超迈时髦……故能掩王、卢之靡韵,抑沈、宋之新声,继往开来,中流砥柱,上遏贞观之微波,下决开元之正派。呜呼,盛哉!(《唐诗品汇・五言古诗叙目》)[9]

王士祯:唐五言古诗凡数变,约而举之:夺魏、晋之风骨,变梁、陈之俳优,陈伯玉之力最大。(《带经堂诗话》卷四)[9]

对于《登幽州台歌》的品评:

黄周星:胸中自有万古,眼底更无一人,古今诗人多矣,从未有道及此者。此二十二字,真可以泣鬼。(《唐诗快》卷二)[10]

沈德潜:余于登高时,每有今古茫茫之感,古人先已言之。(《唐诗别裁集》卷五)[10]

今人之评:《登幽州台歌》是体现陈子昂诗歌主张的代表作。它的出现,标志着齐梁浮艳、纤弱诗风的影响已一扫而空,盛唐诗歌创作的新潮即将涌现。[11]

由此,子昂之文品(文学精神):风骨、兴寄应为其诗品(诗歌品格)的自觉的理论指导,而后者亦为前者的具体体现。

平实而言,本文所谓子昂之品:人品、诗品、文品,应是有内在联系的;在一定意义上说,三者是趋于统一的,即为子昂其人个性、才情融合的展现。

人品决定着诗品与文品的基调,诗品与文品是人品的外化和体现。而后二者,也有着理论与实践的一层关系。人品的奇绝瑰伟,诗品的激奋昂扬,文品的风骨兴寄,均以子昂“豪侠浪漫”[12]的个性和“非但文士之选,亦为大臣之材”[13]的才情为出发点与归宿。

或许,在历代的评价中不无主观偏好、受他人影响的因素,但其事是大致确凿的,其论是基本公允的,在未有新的材料、发见之前,子昂之为、之作、之品可为不易之实证;即使,退一步讲,亦应无损其大概。

子昂曾在其《与东方左史虬修竹篇并书》中盛赞东方虬《咏孤桐篇》“骨气端翔,音情顿挫,光英朗练,有金石声”,曰:“不图正始之音,复睹于兹;可使建安作者,相视而笑。”[14]遥想,以子昂之品,之作,至李、杜诸公怀及故人时,不惟相视而笑,更要把酒言欢了。

金人元好问曰:论功若准平吴例,合着黄金铸子昂。[15]

余谓:浪起百尺,碧落千旬;百年文宗,千载子昂。

参考文献:

[1]朱东润.中国历代文学作品选(中编第一册),上海古籍出版社,1980年版,第24页.

[2]《全唐诗》第三册,卷八十三.中华书局,1960年版,第889页.

[3]文卷或不无润饰之处,但其事确,当无疑。若有必要,待日后撰文细讨,此文从之.

[4][清]王夫之.读通鉴论(卷二十一).第545页.

[5]同[1]。有关陈的简介,原文:“他的诗虽微显文彩不足,而词意激昂,风格高峻。后来许多大诗人如李白、杜甫、白居易等,对他都很推崇。韩愈曾说:‘国(唐)朝盛文章,子昂始高蹈。’(《荐士》)正指出了他在唐代诗歌革新运动中的启蒙作用。”

[6]此排序按《全唐诗》第三册,卷八十三,中华书局1960年版,第889―894页所载,下同,不复注之。

[7]游国恩等主编《中国文学史》第一册,人民文学出版社1963年版,第246页。曹丕《燕歌行》:“……不觉泪下沾衣裳”,感陈句在语辞、风调上与此似,疑化用之。

[8]同上,第38页。有关陈诗歌革新功绩的评价,原文略。

[9]马承五.唐宋名家诗词笺评.华中师范大学出版社,1995年版,第29页[集评]部分.

[10]同上,第34页[笺说]部分.

[11]霍松林.唐诗精选.江苏古籍出版社,2002年版,第24页.

[12]同[7],第33页。有关陈的介绍,原文:“陈子昂(661―702),……自幼具有豪侠浪漫的性格”.

[13]同[4],原文拙文中引,兹从略.

[14]同[2],第896页.

登幽州台歌陈子昂篇2

唐代登高诗的主旋律就是一个字:悲。诗人借登山、登楼、登塔来言愁述悲,表现家国之恨、身世之痛以及沧桑之感。而陈子昂的旷世绝唱《登幽州台歌》慷慨悲壮,前承建安风骨,后启盛唐之音,是初唐登高诗的代表作。仅二十二字,读来却激越异常。

前不见古人,后不见来者。

念天地之悠悠,独怆然而涕下!

回头看看,哪里有古代贤明君主的踪影,放眼望去,后世也不见一个礼贤下士的明君。

我真是生不逢时啊,想到天悠悠而高远、地悠悠而广袤的天地之间,我独自忧伤,禁不住泪流满面沾湿了衣襟!

一声长叹,仿佛是黄河之水天上来,倾泻而下,又似无端而起的一阵旋风,直冲苍穹。四句绝唱,令无数人刹那间为之心动,感喟不已。清代黄星周评论这首诗说:“胸中自有万古,古今诗人多矣,从未有道及此者。此二十字,真可泣鬼。”

万岁通天元年(696),契丹李尽忠、孙万荣等攻陷营州。武则天委派武攸宜率军征讨,陈子昂以右拾遗参谋军事,随军出征。陈子昂认为这次出征是他政治命运的一个转机,所以对此次远征寄予了莫大的希望;但武攸宜为人轻率,昏庸无能,不学无术又刚愎自用。次年兵败,情况紧急,陈子昂请求遣万人作前驱以击敌,武不允。随后,陈子昂又向武进言,仍不为采纳,反把他降为军曹。诗人接连受到挫折和打击,眼看报国宏愿成为泡影,因此登上幽州台,仰望茫茫苍天,想前望后,慷慨悲吟,写下了千古名篇《登幽州台歌》。

这首诗没有对幽州台作一字描写,只写登台的感慨。既非五言也非七言,既无工整的对仗也无华丽的辞藻,更没有借助什么意象,却成为千古名篇,原因何在?陈子昂是一个有着宏大的理想和抱负、不甘平凡的人,一直怀着强烈的责任感与使命感。在政治上,他革新图强,针砭时弊,企图救世,但生不逢时,抑郁不得志;在文学上,他不满初唐馆阁文学之风,打出了回归建安风骨的旗帜,开启了诗歌的盛唐气象之门。陈子昂的悲剧就在于他处在这样一个转折点上,处在众人皆醉我独醒、有报国之志但无用武之地的尴尬境地。

鲁迅说,悲剧就是把美好的东西毁灭了给人看。是啊,越是美好的东西,毁灭起来就越是深沉悲壮、震撼人心。这首诗风格明朗刚健,视野开阔,语言奔放,富有感染力,虽然只有短短四句,却在人们面前展现了一幅境界雄浑、浩瀚空旷的艺术画面。诗的前三句粗笔勾勒,以浩渺广阔的宇宙天地和沧桑易变的古今人事作为深邃、壮美的背景加以衬托。第四句饱蘸感情,凌空一笔,使主人公慷慨悲壮的形象凸显在画面的中心,画面顿时充满神韵,光彩照人,构成一种孤寂、幽深、寥廓的意境,诗人孤独遗世、独立苍茫的落寞情怀跃然纸上。更令人叫绝的是,诗人旷视四野,思接千载,把悠悠之天地,古今之贤人统笼于笔下,直抒胸臆,一吐块垒,沉郁悲壮。

顾随先生评论此诗说:“此首风雷俱出,是唐人诗,是初唐诗。”白居易《初授拾遗》云:“杜甫陈子昂,才名括天地。”如果说《登幽州台歌》抒发的是一个满腔济世情怀却深受压抑的志士的孤独感,那么杜甫的五言律诗《登岳阳楼》竟与之有异曲同工之妙。

昔闻洞庭水,今上岳阳楼。

吴楚东南坼,乾坤日夜浮。

亲朋无一字,老病有孤舟。

戎马关山北,凭轩涕泗流。

昔日就听说洞庭湖波澜壮阔,今日终于如愿登上了岳阳楼。浩瀚的湖水把吴楚两地分割在东南两域,翻滚浩荡的水波,吞吐日月昼夜不息。亲朋好友们都音信全无,我年老多病,乘着孤舟四处漂流。北方边关战事不停,我倚窗远眺,泪眼矇眬。

若论诗的意境的开阔、炼字炼句的功底及艺术表现力,古今极少有人能出其右,难怪它被誉为“古今登楼第一诗”“盛唐五律第一”。

杜甫的晚年时局动荡,他本打算在安史之乱之后回到长安,但是终于未能走出湖南,而是在穷困潦倒中度过人生的最后两年。大历三年(768),杜甫乘船经荆州入洞庭,在一个“舟雪洒寒灯”的严冬的傍晚登上了岳阳楼,写下了千古传诵的杰作《登岳阳楼》。国家命运风雨飘摇,大唐江山在战乱的厄运中几近分崩离析,见证了自己祖国盛极而衰的杜甫是怎样悲苦的情怀?一泓洞庭水,几行离人泪。多少游子曾站在这里举杯咏怀,多少大师留下不朽的辞赋,却已经和如今的杜甫再没什么关系,他走过了仰慕洞庭湖水的年少风光,如今的临湖望乡早已没有丝毫浪漫的心绪。“昔闻洞庭水,今上岳阳楼”,看似平静的首联用“今”“昔”二字隐去了多少年颠沛流离的辛酸。“吴楚东南坼”,诗人在此隐约道出了心中对国家危亡的担忧。如果说此处一个“坼”字不足以说明这点的话,那下一句“乾坤日夜浮”才正是生动刻画了当时纷乱的时局。乾坤日夜浮动,昔日天子的威仪如今已变成了狼狈不堪的招架,叫人怎不生愁。下面紧接四句可谓字字啼血,直叹时运。战乱使亲朋好友再无相见之缘,老弱的家人和诗人自己也只得寄命孤舟,漂泊无依,让人不禁想起《春望》中的 “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是如出一辙的忧伤惆怅。然而即使已经沦落到了这般家破人亡的地步,诗人依旧心念祖国,遥望西北塞外的烽火连天,纵然想以身报国却无奈年事已高,身不能至,心却向往之。眼望着万里关山,到处兵荒马乱,刀戈不止,百姓流离失所,诗人北望长安,再也忍不住凭栏而泣,涕泗滂沱。这是多么让人不忍目睹的凄凉画面!这首五言律诗,自古以来曾经引得多少吟诵者怆然涕下。

杜甫一生历尽坎坷,遭遇了人生中、仕途上诸多变故,一腔愁绪化作诗情流诸笔端,让他那忧国忧民的高尚情怀为后人所敬仰!

《登幽州台歌》赏析

诗人具有政治见识和政治才能,他直言敢谏,但没有被武则天采纳,屡受打击,心情郁郁悲愤。诗歌写登上幽州的蓟北楼远望,悲从中来,并以“山河依旧,人物不同”来抒发自己“生不逢辰”的哀叹。语言奔放,富有感染力。在艺术表现上,前两句是俯仰古今,写出时间的绵长;第三句登楼眺望,写空间的辽阔无限;第四句写诗人孤单悲苦的心绪。这样前后相互映照,格外动人。句式长短参差,音节前紧后舒,抑扬变化,互相配合,大大增强了艺术感染力。

(刘建勋)

《登岳阳楼》赏析

这首诗的意境是十分宽阔宏伟的。

诗的颔联“吴楚东南坼,乾坤日夜浮”,是说广阔无边的洞庭湖水,划分开吴国和楚国的疆界,日月星辰都像是整个飘浮在湖水之中一般。只用了十个字,就把洞庭湖水势浩瀚、无边无际的浩大形象特别逼真地描画出来了。

杜甫到了晚年,已经是“漂泊西南天地间”,没有一个定居之所,只好“以舟为家”了。所以下边接着写:“亲朋无一字,老病有孤舟。”亲戚朋友们这时连音信都没有了,只有年老多病的诗人泛着一叶扁舟到处漂流!从这里就可以领会到诗歌开头两句“昔闻洞庭水,今上岳阳楼”,本身含有一种什么样的意境了。

这两句诗,从表面上看来,意境像是很简单,但这里并不是写登临的喜悦;而是在这平平的叙述中,寄寓着漂泊天涯,怀才不遇,桑田沧海等许许多多的感触。我们知道,杜甫在当时的政治生活是坎坷的,不得意的,然而他从来没有放弃抱负,但哪里想到一事无成,昔日的抱负今朝都成了泡影!因此在这一首诗的结句才写出“戎马关山北,凭轩涕泗流”,眼望着万里关山,天下到处还处于兵荒马乱之中,诗人倚定了阑干,北望长安,不禁涕泗滂沱,声泪俱下了。

登幽州台歌陈子昂篇3

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和背诵这首诗。

2、借助注释、课后练习,初步理解古诗大意,体会作者表达的思想感情。

教学重难点:

借助注释和课后练习,以及相关资料,初步理解古诗大意,体会作者表达的思想感情。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1、同学们,在我国源远流长、丰富多彩的文化长河中,诗歌就像是一朵馨香独具的奇葩,永开不败。有这样一位诗人,他胸怀大志,博览群书;有这样一位诗人,他屡受排挤,报国无门;有这样一位诗人,他独上高楼,难寻知音。于是他百感交集,不禁悲从心中来,写下了一首千古绝唱的诗。今天老师将和同学们一起走进诗人的内心世界,领略中华古诗的魅力。大家知道诗人是谁吗

2、指名回答。对,就是陈子昂,大家通过预习,对他有了一定的了解。老师这里也有一份阵子昂的资料,请个同学读一读。

3、这样一位才子,这样一位胸怀大志的诗人写下的诗会带给我们怎样的感受呢,今天我们就学习他写的《登幽州台歌》

二、初步感知

1、板书课题(提醒学生认真看师书写课题,注意字的笔顺笔画,“幽”字中间一竖要写长些),齐读课题

2、谁来说说课题的意思。幽州台在哪儿?(登上幽州台的感受)到底是怎样的感受呢?(心旷神怡、豪气、空旷、不妨融入自己的想象再读课题吧)

3、下面就让我们一起来学习这首千古流传的诗吧。

4、初读古诗。

生自由读诗,提出要求:

(1)读准字音,读通诗句,注意读出诗的节奏、韵味。

(2)读完后邻座互读,互相正音。

检查初读情况:指名读,学生评议读得如何?(读准了字音,诗的节奏把握很准,读出了诗的韵味。相机划出诗的节奏)

赛读(男女小组)、齐读。

三、深入理解

(现在我们已经读通读顺了诗句,其实每一首诗句字里行间中都隐藏着作者别样的情怀,下面我们就走进陈大诗人的心里,一起去感受他的悲情吧!!

了解古诗我们还要了解古诗的写作背景,可以帮助我们更好的体会。下面是老师找到的一份资料,请大家用我们刚学到的默读的方法读读吧。)

1、学生自读

出示学习要求:

(1)结合注释说说诗句的意思。

(2)你从诗句中体会到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并说说你是怎么体会到的?把你的体会读出来。

(3)小组交流自己的体会

2、全班交流体会

师:诗人登上幽州台,放眼山河,思绪万千。他心中到底是忧虑大唐社稷还是感伤文化的萧条呢?我们一起谈谈自己的感受吧

(预设:生不逢时的惆怅之情、怀才不遇的哀叹、报国无门的悲愤、知音难觅的苦闷、建功立业的渴望、理想破灭的痛苦、“独”字渲染了诗人不可名状的孤独悲凉质感、“怆然而涕下”逼真的描绘了诗人热泪飞洒的情态和悲愤)

3、升华朗读

(苍天无语,只能静静的听他倾诉,北风呼啸,替他把满腔悲愤宣泄,情何以堪,——让我们把把诗人的情感宣泄出来吧,)生齐读古诗。

听了大家的朗读,老师也想替诗人把感情宣泄出来,(师配乐朗读)

4、练习背诵

有没有谁能像老师这样抒发一下感情的?

四、总结全文、默写古诗

1、小结学习古诗方法:

(1)理解诗句,初步弄懂诗意。

(2)想象古诗意境,体会作者感情

(3)熟读吟诵

2、默写古诗。师::是的,诗人是不幸的,报国无门,独上高台,知音难觅,有道是“男儿有泪不轻弹,只是未到伤心时”。诗人的遭遇是不幸的,但又是幸运的,他留下了这样一首足以万古不朽的诗作,我们也是幸运的,在一千多年以后能欣赏到这样一首名垂千古的诗篇,让我们拿起自己的笔,把诗人的情怀也流淌在我们的纸上吧。(生默写古诗)

五、拓展

1、课外读读陈子昂的诗作

2、试着改写这首诗,注意人物的心里描写

登幽州台歌陈子昂篇4

关键词:诗言志思想情感主题方法归类知人论世意象

诗歌是用来表达志向、抱负、情操和抒发思想感情的。诗歌的核心灵魂就是它所表达的思想,语言、结构形式、表达技巧等都是为表达思想感情也就是为言志服务的。因此抓住了诗歌所表达的思想感情就抓住了诗歌的灵魂,抓住了鉴赏诗歌的关键,其他问题便迎刃而解。那么如何理解领会把握住诗歌的主题思想呢?

一、归类法:同一类诗歌,表达的主题也基本相同

1.谈禅说理诗:此类诗一定蕴含着很深的寓意。如“一岁一枯荣”体现了自然界生生不息的变化;“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说明了量变和质变的关系;“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表明了认识和实践的关系;“芳林新叶催旧叶,流水前波让后波”说明新事物代替旧事物是客观规律。

2.山水田园诗类:品质正直高洁的文人厌恶官场的污浊黑暗,洁身自好,离开官场,归隐田园或山林,于是欣喜若狂,写诗以明志,表达自己对污浊的官场的厌恶和对山水田园生活的热爱和向往。如陶渊明的《归园田居》通过劳动过程的描写,充分表达了诗人对隐居生活的热爱,对田园生活的赞美之情。

3.咏史怀古诗:咏史怀古诗中,史实是情感的载体,因此弄清史实是鉴赏这类诗歌的第一步,也是关键的一步。然后揣摩作者的意图,达到对诗词的深层理解。是借古讽今、借古伤今还是借古人写自己要搞清楚。例如李益感叹隋之灭亡的《汴河曲》:“汴水东流无限春,隋家宫阙已成尘。行人莫上长堤望,风气杨花愁杀人。”诗作通过叙写汴河春色和隋宫的荒废,抒发了对隋王朝衰亡的感慨。中唐已是国运动荡,李益借隋朝的覆灭来感叹现世的没落,有警世伤时之意,实际上是借历史警戒当朝统治者不要一味贪图享乐而重蹈前朝覆辙,有借古伤今、引起时人思考之意。

此外,还有边塞诗、游子诗、咏物诗、闺怨诗、爱情诗等。

二、知人论世:所谓“知人”就是要了解作者其人及与作品的关系;“论世”就是要了解作者所处时代环境,辨明作品的写作背景

诗人的人生经历、性格特点以及他所遭遇的时代,都会在他的诗歌中刻下深深的烙印。“知人论世”有助于了解诗歌传达的感情,有助于理解诗歌表现的意境,有助于更深层次地分析诗歌塑造的形象。如陈子昂的《登幽州台歌》:“前不见古人,后不见来者。念天地之悠悠,独怆然而涕下。”武则天通天元年,契丹李尽忠反叛,武则天命建安王武攸宜率军讨伐,陈子昂随军担任参谋。到了东北边地,武攸宜根本不懂军事,陈子昂进谏,不仅没被采纳,反被贬斥,因此登幽州台抒发失意的感慨。联系诗人的人生经历和幽州台典故可知,这首诗抒发了作者怀才不遇、报国无门之情。

三、意象分析法:意象是文学作品中寄托作者情思的具体物象,可以是人,可以是物,也可以是景

诗歌主要是通过意象来言志抒情的,而诗歌中很多意象的象征意义基本上是固定的。如:

1.蝉:古人误以为蝉是靠餐风饮露为生的,所以把蝉视为高洁的征,并咏之颂之,或借此来寄托理想抱负,或以之暗喻自己坎坷不兴的身世。如虞世南《蝉》:“垂緌饮清露,流响出疏桐。居高声自远,非是藉秋风。”鸣蝉成了具有高标逸韵人格之人的象征,成了诗人自己是因为立身高洁而不是因为凭借外在力量才被重要的表白。

2.猿:猿的叫声凄切,令人泣下,古民谣有曰:“巴东三峡巫峡长,猿鸣三声泪沾裳。”所以古诗中常用猿鸣来烘托悲凉凄清的气氛。如杜甫《登高》:“风急天高猿啸哀,渚清沙白鸟飞回。”通过猿猴哀伤、凄厉的叫声营造出悲凉凄清的氛围。

3.燕子:由于燕子春秋迁徙,因此多用来写初春或变迁,如刘禹锡《乌衣巷》:“旧时王谢堂前燕,飞入寻常百姓家。”另外,燕子还因结伴飞行而成为爱情的象征,如晏几道《临江仙》:“落花人独立,微雨燕双飞。”

另外,莲,洁身自好,正直纯洁的君子;菊,淡泊名利,性格坚毅的隐士;杜鹃,悲苦,愁绪的象征;鸿鹄,志向高远;燕雀,奸党小人或目光短浅的无能之辈;关山月,多写征戍离别之情;花,绮靡之音,亡国之音;东篱,隐士的处所。

登幽州台歌陈子昂篇5

关键词:群文阅读;古典诗歌;咏史怀古诗教学

一、教师做好宏观调控,把好“群文”关

教师是群文阅读中知识的储备者,在教学之前挑选一些咏史怀古诗,让学生放声去读,在朗读中先感受诗歌的音韵美。高中课本中的咏史怀古诗有:苏轼的《念奴娇・赤壁怀古》、辛弃疾的《永遇乐・京口北古亭怀古》、李商隐的《马嵬》、杜甫的《咏怀古迹――王昭君》《蜀相》,给学生补充的咏史怀古诗有:陈子昂的《登幽州台歌》、辛弃疾的《南乡子・登京口北固亭有怀》、李商隐的《贾生》、李白《登金陵凤凰台》、韦庄的《金陵图》、王安石的《桂枝香・金陵怀古》《乌江亭》、刘禹锡的《石头城》《乌衣巷》、杜牧的《赤壁》《题乌江亭》。可以让学生采用多种方法读诗,类比阅读法、小组诵读比赛法等,目的是熟读成诵。

二、让学生主动理解“群文”内容,感受其意境美

学生熟读后,就会理解诗歌的内容,进一步感受这些诗的意境美。理解咏史怀古诗需要注意先要知人论世,然后对诗的内容进行想象描写,从而把握作者要抒发的情感。所谓“知人论世”,就是理解诗作的思想感情,古人读诗主张“以意拟志”,即用读者的“意”,根据作品中所反映出来的东西,去探索追溯作者所要表达的“志”。咏史怀古诗的作者是在怀念古人的基础上抒发个人情怀的,诗中必然涉及历史典故,也必然反映作者当时的思想感情。解读这类诗首先要根据诗中的物象确定史实,理解典故内容和它所包含的意义。例如杜甫的《蜀相》:丞相祠堂何处寻?锦官城外柏森森。映阶碧草自春色,隔叶黄鹂空好音。三顾频烦天下计,两朝开济老臣心。出师未捷身先死,长使英雄泪满襟。这首诗是杜甫迫于“安史之乱”而入蜀后,于乾元三年春天写的。诗中提到“锦官城外”的“丞相祠堂”,提到“三顾”和“出师”,我们就可以知道杜甫是在拜谒武侯祠后写的这首诗,涉及的是三国蜀相诸葛亮的事迹。诗人面对武侯祠旧址,想到诸葛亮生前的才智和业绩,赞颂他“三顾频烦天下计,两朝开济老臣心”;同时对他“出师未捷身先死”,胸怀壮志而未酬表示惋惜,以至“泪满襟”。杜甫之所以产生这样的哀情,是因为他当时也遭遇乱世,胸怀报国之志却无力回天,想到诸葛亮的结局,而发出怀古之哀叹,实际上也是在叹息自己。仔细品味这首诗,可以发现诗的首联一问一答,开门见山地指明自己感怀的内容是成都城外的武侯祠。“映阶碧草自春色,隔叶黄鹂空好音”两个写景的句子中,一个“自”,一个“空”,既是写实,又体现出自己对一个历史人物的墓地,如今却荒凉冷清、无人关怀的感叹,以乐景衬哀情。全诗的情调悲凉,这正与诗人的内心世界是一致的。经过这样的思考,对杜甫这首诗的思想感情和写作手法就可以准确把握了。这一阶段占用的时间比较多,需要老师向学生耐心地讲解每一首诗。坚持以学生为主体,把咏史怀古诗教学变为一个学生主动探险、主动发现、主动认知的过程。

三、归类总结这些“群文”的写作规律,再扩大阅读范围

在理解以上诗歌的基A上对其进行分类总结:

怀人伤己:苏轼的《念奴娇・赤壁怀古》、辛弃疾的《永遇乐・京口北古亭怀古》《南乡子・登京口北固亭有怀》、杜甫的《咏怀古迹――王昭君》《蜀相》、李商隐的《贾生》。

怀古伤今:李商隐的《马嵬》、陈子昂的《登幽州台歌》、李白《登金陵凤凰台》、韦庄的《金陵图》、刘禹锡的《石头城》《乌衣巷》。

理性反思:杜牧的《赤壁》《题乌江亭》、王安石的《桂枝香・金陵怀古》《乌江亭》。

咏史怀古诗:诗人以历史事件、历史人物、历史陈迹为题材,借登高望远、咏叹史实、怀念古迹来达到感慨兴衰、寄托哀思、托古讽今等目的。

思路:临古地――思古人――忆其事――抒己志。

内容感情:国家――国运衰微,统治者――荒淫奢侈,名地――昔盛今衰,古人――壮志难酬、忧国伤时、孤寂失意。

常用手法:借古讽今,吊古伤今,借古伤己,借景抒情,虚实结合,用典,对比,比喻等。

风格:或雄浑壮阔,或含蓄沉郁。

在总结出这些规律后,可再补充些咏史怀古诗,以此加深巩固。

高中古典诗歌教学应更加注重对学生思维方式、阅读能力的培养,而群文阅读则强调运用整体眼光,统筹课程,课内课外相结合,古典诗歌教学就需要运用群文阅读的理念,从量变走向质变,从而提升学生的诗歌阅读理解能力。

登幽州台歌陈子昂篇6

陈子昂《春夜别友人

二首(其一)》

26岁的陈子昂辞蜀赴洛阳,一场奢华的宴席,一次沉静的告别,明月淡去、银河消失,都没能挤走离愁,没能打开沉默。分别之后,是他登上幽州台的悲怆。不见贤君,生不逢时,天地悠悠,悲从中来,怆然涕下的他用悲凉的调子把寂寞永远的留在幽州台,这样的孤寂超越时空,若干年后,呼应他的还有杜甫和辛弃疾。

张九龄《望月怀远》

张九龄的寂寞是含蓄多解的。当海上明月生起,“天涯共此时”。诗人触景生情,想着家人抑或朋友,一夜不成眠,室内的月光扰人,室外的露水袭人,那月也不能相赠,那人又远在天涯,索性回去睡吧,希望梦到佳期。诗人的寂寞和思念在月下徘徊,穿过岁月,行走千年。

李白《月下独酌四首(其一)》

李白第一次进入唐帝国繁华的中心长安城,梦想着凭借个人才能一举由布衣而至卿相。这次在长安附近游荡了两年左右,名震京城,却不及皇帝耳畔,朋友成群,却无人举荐。偌大的京城,纵使才高名盛,也只能对月嗟叹。

今夜独酌时分,软弱袭来,如潮水般不可遏制。月与酒的慰藉,歌与舞的行乐,还是泄露了他埋在心底的孤独和寂寞。“花间一壶酒”,是寂寞的舞台和道具,独酌的是难掩寂寞的人。月与影陪伴左右,虽已三人,触摸到的却是旷达之下深藏的悲凉。月不解饮,影徒随身,清醒的李白在且歌且舞中强颜欢笑。

当凌云壮志遥不可及,事与愿违的狼狈里,有着大同小异的寂寞和凄凉。今夜的李白忍受寂寞,饮尽那份孤独。

李白的儿子伯禽终身未仕,两个孙女,嫁为农妇。他们怕辱没先人,在李白死后一直不敢上闻县里。

杜甫《旅夜书怀》

风吹细草的声音,在静夜传来,带着瑟瑟声。孤单的船载着更孤单的人行进。辽阔平野、浩荡大江、灿烂星空,苍穹夜幕下渺小无依的人,巨大的视觉冲突撞击寂寞的神经。如果壮志可酬,文章重要吗?年老重要吗?生病重要吗?漂泊在乎吗?分明是梦想渐行渐远,郁结的悲愤和寂寞谁能懂?

李白的寂寞伴着酒过,杜甫的寂寞无药可解。“艰难苦恨繁霜鬓,潦倒新停浊酒杯”谁更解他苦恨寂寞?

这个漂泊的诗人,连死亡都透露出现实主义的悲凉:

其一:杜甫的死和饥饿有着斩不断的联系,离开四川后的杜甫客居湖南,由于被突然的洪水所围困,连续饿了9天。当地县令用小船把杜甫救了回来,以牛肉白酒招待他,难得饕餮一回的杜甫因许久未进食,肠胃难以承受,最终因消化不良而死。

其二:公元八世纪七十年代的第一年,杜甫五十九岁时,终因贫病交加,死在湘江上的一条小船上。一个对中国诗歌有过重大影响的诗人,就这样凄凉地消失了。没有人为他送葬,没有人为他默哀,只有滔滔的江水永远鸣奏着他诗中诉不尽的悲愤。

两种死法:撑死或病死。何必再血淋淋的较真什么是历史的真实,现实主义的悲凉,千秋诗圣的寂寞,谁懂?

苏轼《卜算子》(缺月挂疏桐)

余秋雨在《东坡突围》中写:他被人押着,远离自己的家眷,没有资格选择黄州之外的任何一个地方,朝着这个当时还很荒凉的小镇走来。他很疲倦,他很狼狈,出汴梁、过河南、渡淮河、进湖北、抵黄州,萧条的黄州没有给他预备任何住所,他只得在一所寺庙中住下。

登幽州台歌陈子昂篇7

【关键词】朗读 教学有效性 教学策略

朗读是语文教学活动中最重要的教学形式,它对于培养学生语感,提高学生的听说读写水平,培养学生审美情趣都具有重要的作用。我国古代的语文教育就十分重视朗读,将朗读的意义、作用凸显于重要的地位,像大家所熟悉的有:“读书百遍,其义自见”、“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作诗也会吟”等等就是证明。语文新课程标准也明确指出,“阅读教学要重视朗读,要让学生充分地读,在读中整体感知,在读中培养语感,在读中感受情感的熏陶”。但我们的老师一到教学中,就忘记朗读了。书声琅琅似乎早已远离了我们的课堂,默读、散读也渐渐淡出了我们的视线,偶尔的课堂朗读也成为为了丰富教学方法而采用的点缀,或是为了公开课的需要而制造声势的工具。事实上,要提高语文教学的有效性,离不开对学生朗读能力的培养。

一、教学目标中要凸显朗读的重要性

教学目标是课堂教学的核心和灵魂,是课堂教学能否达到有效性的决定因素。而把朗读设置为教学目标之一可以帮助我们深入理解文本,以及文本背后包含的作者的情感、精神实质等等。

陈子昂的《登幽州台歌》表现了诗人在无限的时空背景之下的孤独以及怀才不遇的悲愤,而且诗歌还创造了辽阔幽远、空旷苍茫、慷慨悲凉的意境,诗人的悲叹也引发了千百年来的文人骚客的共鸣,让古今多少文人骚客,潸然泪下,思接千载,神游万里。但是这首诗歌放在高一年级的教学确实存在着理解上的难度,因此在教学目标的设置上,我定位于通过查找背景,在了解诗人的处境、抱负、心理后,通过诗歌诵读来理解陈子昂满身才华却无人赏识的孤独。

我首先在教学中引导学生了解了诗人的写作背景:接连受到挫折,眼看报国宏愿成为泡影,因此登上幽州台写下了这首诗。然后在朗读中,让同学体会“前――不见――古人,后――不见――来者,念――天地――之――悠悠,独――怅然――而――涕下”的停顿、重音的表达作用。在前两句中,读到作者哀叹自己生不逢时、充满了无可奈何的悲哀;后两句因为增加了“之”和“而”的虚词,音节显得舒缓,就好像作者在不断叹息自己的命运一样。我在教学中安排了个人朗读、小组朗读、集体朗读等环节,反复领会了作者心中的抑郁不平之气,学生意识到朗读的重要性,课堂教学收到了很好的教学效果。

二、让朗读成为教学环节的点睛之笔

在教学环节的安排上,教学环节应该具备紧凑性和逻辑性,朗读的穿插不是若有若无的点缀,也不是为了舒缓上课的节奏,而是起到推波助澜、画龙点睛的作用。因此朗读环节的设置要恰到好处,朗读的形式也很多,自由读、齐读、个别读、分组读、分角色读等等,但不见得每种朗读形式都是有效的,选准朗读的时机,选对朗读的形式就显得格外重要。一般而言,自由读、个别读可以放在文本解读之前,以此来强调对文本的整体感知,而全班朗读应该放在文本解读之后,通过朗读将感情的抒发推向高潮、让理性认识得到深入。

比如马丁・路德・金的《我有一个梦想》借用多种修辞手法,使行文显得感情真挚,气势恢弘。因此在我利用多媒体技术再现当年马丁・路德・金演讲的片断,之后我就请同学散读、选读你认为最感人的部分,要求能够读出响亮的声音、读出激昂的情感,使学生由生情到入境、由感悟到思考。当我紧扣文本,落实对主题和语言的探究之后,我再通过全班朗读创设课堂教学的高潮,“这是对黑人所受的不公正待遇的控诉――沉痛、愤怒;这是倡导和平斗争方式的呼吁――沉稳、睿智;这是争取民主自由的斗争檄文――激昂、坚定;这是对理想世界的热切向往――深情、热烈”,通过同学热情洋溢、慷慨激昂的朗读,同学感受到作者时时交织的悲愤与热切,最终引发一种对弱势群体、弱势民族的人文关怀。

三、不同的文体可确立不同的朗读重点

议论文以理性思维为主,以议论为主要表达方式,具有理论性强、逻辑性强、针对性强的特点。可以选择带有作者针砭时弊、强烈爱憎的鲜明观点的语句,或者选择通过典型事例形象有力说理的段落,还可以挑选表现准确、严密语言的语句进行朗读。

比如鲁迅的《未有天才之前》,作者表达了“未有天才之前,应该先要求可以使天才生长的民众。”的观点,通过朗读,就能使同学明确作者强调的泥土应该具有的精神就是“从小事做起,懂得欣赏、坚实、坚韧,脚踏实地,埋头苦干”的精神。

记叙文、散文、小说类文体或以叙事见长,或以抒情取胜,或以栩栩如生的人物刻画让人惊叹,或以深刻的主题令人反思,在朗读的时候要选择能够表现这些主题、艺术特色的段落句子展开。

比如朱自清的散文《荷塘月色》描写了月下荷塘那田田的叶子、袅娜羞涩的花朵、淡淡的清香,凝碧的波痕,塘上月色营造的朦胧、静谧的氛围等等。作者沉浸在淡月辉映下荷塘的景象之中,让他渐渐远离了颇不宁静的心情。通过反复朗读,同学就可以体味情景交融之美,浓郁的诗情画意,感受到作者对美好新生活的追求。

四、方法指导让朗读教学充满活力

教师在进行朗读教学时还可根据学生年龄特点、文本要求进行有针对性的指导,让学生领悟“重音、节奏、停顿、抑扬”等朗读技巧的实际应用,力求最大限度发挥朗读的作用来提高课堂教学的有效性。

曾在网上听过一名老师上的《我为少男少女们歌唱》一课。诗歌的第一节是“我为少男少女歌唱,我歌唱早晨,我歌唱希望,我歌唱那些属于未来的事物,我歌唱那些正在生长的力量。”老师先问“作者歌颂的是什么”,再要求学生用朗读的方式来表现出这些词语所代表的含义。通过对学生在“重音、停顿、节奏”等朗读技巧的指导,在学生前前后后四五遍的朗读中,同学们终于很好地体会到作者歌颂的是青年人具有的“朝气蓬勃”、“美好的状态”、“生命的活力”、“内在的力量”。老师还亲自示范朗读了后面的两个自然段,“快乐或者好的思想”的重读、“我重新变得年青了,我的血流得很快”的语速加快,如同血液因为情绪激昂而流的更快,结尾“梦想、渴望”的重读强调。学生并没有对反复的朗读感到厌倦,因为每一次过老师都是有指导有目的让他们去读去感受诗歌中洋溢的情感,他们读的一次比一次有力,一次比一次有激情,每一次朗读都是获得一种情感的体验,一种价值观的获得。

无论是从新课程标准的要求、从朗读在沟通作者和读者所起的作用,从提高课堂教学的有效性角度,还是从“热爱母语、捍卫母语、传承优秀文化”的高度,朗读都应成为语文课有机的组成部分。教师应该努力发挥个人所长,在朗读教学上做到“百花齐放”,将文学作品美的语言作用于学生的语感,将文学作品美的情感渗透于学生的心灵。

登幽州台歌陈子昂篇8

    1.含蓄《也叫婉转》

    含蓄婉转是不把意思直接或明白说出,而是在所写的形象里,让读者通过形象去体味,像吃橄榄有点回味,像听钢琴有弦外之音。常有以下四种:

    (1)通过比喻、象征等手法来表现。例如唐代朱余庆的《近试上张水部》以新妇自比,以新郎比张籍,以公婆比主考,表达了临考时自己的不安和期待,使一首题材、立意很俗气的诗变得含蓄蕴藉。

    (2)通过写景来表现。例如李白的《山中问答》:“问余何意栖碧山,笑而不答心自闲。桃花流水官然去,别有天地非人间。”诗歌首句提问,次句却“笑而不答”,但三、四句却通过实写色做了回答,以山水之美来暗讽“人间”的黑暗与丑陋。这种似断实连、虚实结合的手法,使诗歌意蕴幽邃,加深了诗的韵味。

    (3)通过想象,借写对方来曲折地透露自己的感情。例如,杜甫写《月夜》时家在哪州,他自己却困在沦陷的长安,在安禄山的控制下。诗中诗人不说自己怀念家人,却想象家里的妻子在今夜月下怀念自己,从而曲折地表达出他对家人的怀念之情。

    (4)从一件小事引起,经过转折,婉转地透露真意。例如唐代金昌绪的《春怨》:“打起黄莺儿,莫教枝上啼。啼时惊妾梦,不得到辽西。”本来是写不合理的兵役制度和对外战争给妇女带来的艰苦,可是不从正面写,却写一位思妇迁怒于惊扰她做美梦的黄莺的小事,婉转曲折,耐人寻味,比明白说更有诗意,会给人更深的印象。

    2.直率

    作为一种风格,直率跟含蓄相反。常见的有三种:

    (1)直接抒情。例如《诗经·无衣》以战士之口直接抒情,表达了士兵们保家卫国、同仇敌代的激情。

    (2)结合景物来抒情。例如《易水歌》:“风萧萧兮易水寒.壮士一去兮不复还。”荆柯行刺秦始皇动身时,太子丹及其他朋友穿着白色孝服来送他,只这两句,即景抒情,一点扭捏都没有,却把对国家、对朋友的万解情感,全都表现了出来。

    (3)结合叙事来抒情。例如杜甫的《闻官军收河南河北》从听到喜信,到喜极而泣,到看见妻儿的表情,到收拾诗书,再到想象回乡,结合叙事把诗人狂喜的感情抒发得淋漓尽致。

3.自然

    自然相对于做作,指的是不做作,不涂饰,不堆砌。谢灵运(登池上楼)‘他塘生春草”,写得自然不费力,却能显出生机,很有意味。谢眺《晚登三山还望京邑》:“余霞散成绮,澄江净如练。”用丝织的绮练来比余霞澄江,写得很工丽,也很自然,不做作。

    4.平淡

    平淡不同于平庸和淡而无味,是深厚的感情和丰富的思想用朴素的语言说出,富有情味的,即“平淡有思致”。平淡的作品语言力求朴素,不做作,不雕饰,不尚辞藻,表面平淡,却含蕴深厚,如同醇厚的酒一样。陶渊明的诗最为典型。陶诗的主要内容是平淡的田园风光,农村的日常生活,以及处于这种生活中的恬静心境;而又是用朴素的语言,白描的手法,直率自然地抒写出来,使人感到真好像从“胸中自然流出”,没有一点斧凿痕迹,如他的《归园田居》。

    5.绮丽

    绮丽,即鲜艳美丽。作为一种风格,绮丽的诗注意辞藻,追求色彩的美,更主要的是追求靠诗句所构成的境界,做到辞藻和内容相称,写得情景相生。例如杜甫的《曲江二首》之二:“穿花峡蝶深深见,点水蜻蜓款款飞。”写得像口语一样明白晓畅,极为工丽,构成绮丽自然的风格。白居易的《竹枝词》:“水寥冷花红簇簇,江篱湿叶碧凄凄。”这里写了花,用了红和碧的颜色,风格绮丽而带凄凉。李商隐的《无题》诗也写得工丽而幽饱,如“身无彩凤双飞翼,心有灵犀一点通”。

    6.雄奇

    雄,指雄伟、雄健、雄壮;奇,指奇异、与众不同。这种风格的诗,常常想象丰富奇异,境界广阔壮观,常用夸张,笔力雄健。例如李白的《游泰山》,写自己登高,说“举手弄清浅,误攀织女机”,举起手来可以弄银河里清澄的水,一不小心攀住了织女的织机。再如杜甫的《望月》:“荡胸生层云,决毗入归鸟。”诗人望泰山,想象自己要是登上泰山,那么层云会在自己的胸前回荡,鸟在自己的底下飞,由于山高,要把眼睛睁得眼眶都裂开那样才能看到归鸟。

    7.沉郁

    沉郁,指深沉郁积,沉则不浮,郁侧不薄,风格沉郁的诗一般内容深、蓄积厚而感情激越,像杜甫在“安史之乱”后的诗都比较沉郁。例如《登高》(“风急天高猿啸哀”)一诗,诗人在重阳节登高远眺,深感国家动荡,自己返乡无日,触景生情。诗人以自然之秋,写出人生之秋和国家之秋,充溢着强烈的身世之感和家国之思,沉郁悲凉,动人心弦。

    8.慷慨

    慷慨,古汉语指情绪激昂的样子。当诗人处于国家民族生死存亡的紧急关头,或处于人生的某个重要时刻,往往会出现情绪上的巨大波动,这种情绪表现在诗歌中,就表现出慷概的风格。根据诗歌的内容和感情,慷慨又可分为慷慨激烈和慷慨悲凉两类。前者以岳飞的《满江红》(“怒发冲冠”)最为典型。一阵急雨过后,诗人凭栏远眺,想到国家残破的危难局面和民族存亡的严重形势,不禁悲愤填膺,怒发冲冠,于是写下了这首出奇语、寄壮怀、慷慨激烈的千古名词。后者如陈子昂的《登幽州台歌》:“前不见古人,后不见来者。念天地之悠悠,独枪然而泣下。”诗人是一位有政治见识和政治才干的文人,却因直言敢谏而多次遭受武则天的贬斥,因此在登上幽州台时,慷慨悲吟,表现了失意的景遇和寂寞苦闷的情怀。

    9.哀艳

上一篇:相逢是一首歌范文 下一篇:有关长征的故事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