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调歌头的意思范文

时间:2023-12-01 21:41:15

水调歌头的意思篇1

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我不懂这什么意思,这是我从《水调歌头》上面转载下来的,我们曾朗读过《水调歌头》。《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不知天上宫阙,今夕是何年。我欲乘风归去,又恐琼楼玉宇。高处不胜寒,起舞弄清影。何似在人间……当时我们朗读的时候,语气十分高亢。

我小时候背过,现在却忘得一干二净,只是当看到这首诗的时候,感到陌生又熟悉,有时细细的想,也想不出来一个字。

《水调歌头》这首诗,我应该去了解。了解他的写作背景,了解它的作者,了解他的大概意思。

可是了解不下去,

水调歌头的意思篇2

关键词:高州民歌 音乐 特征

一、高州民歌的起源

古代的高凉古郡即现在的高州,高州悠久的历史和丰厚的文化底蕴给我们留下了宝贵的财富,高州民歌便是这宝贵财富中的一支艳丽的奇葩。有关高州民歌的起源传说种种,有的说在明代万历年间高州民歌就用高州白话(俚语)传唱,遍及高州乡镇,是七言四句韵文体,以“羽”调6、1、3三音组成调式,旋律优美,语言生动活泼。还有资料证实,明代中期评定高州八景时就把“东山樵唱”定为一景,由此可见,高州民歌是具有悠久历史传统的民间艺术形式了。虽然高州民歌起源的具体时间难以定论,但笔者认为高州民歌的起源和高州的地理生活环境有着密切的关系。高州地处山地,人们在山里劳动时各据山头,互不见面。长此以往,人们为了解除劳动的辛苦和寂寞,就高声吆喝与相邻的山民打招呼。为了抒发感情就即兴演唱,互相对答,久而久之就形成了山歌。在漫长的历史长河中,民歌因为不断传唱而得以发展,内容上也由原来的劳动山歌逐步生活化。高州民歌是什么时间形成的虽无从考证,但可以说自高凉郡有人居住就有了高州民歌,这就是劳动创造了人类,劳动创造了文明,劳动创造了文化与艺术。高州民歌也是劳动人民在长期的生产、生活实践中所创造出来的一种必然的艺术产物。

二、高州民歌的形态与种类

高州民歌从形态上来分可有以下三种:第一种是原生态的民歌,这类民歌是劳动人民在长期的生活实践中以口头形式相传而保留下来的民歌,这种民歌的内容一般都与老百姓的生产、生活息息相关,是抒发老百姓情感的歌曲。如民歌《相思》,“坐在深房织麻布,横也丝来直也丝。半夜绣球镶红豆,暗里相思哥不知。”第二种是后人在原有民歌的基础上根据所要表达的内容进行加工整理的民歌,其骨架和音乐元素还是民歌,属于民歌编曲的性质。如《火烧竹筒叹奈何》(怨山调),“自古高州山地多哩,一水两田啰那个七分坡。祖辈耕山流血汗啰,几多辛酸哩几多折磨。年年耕山年年苦啰,年年新锄哩换旧锄。穷也过苦也过,火烧竹筒叹奈何。”第三种是音乐工作者通过深入生活、现场采风,对民歌的音调和素材进行吸收、借鉴、加工和整理而创作的歌曲。如《荔乡欢歌》,“红荔花哩开荔园,果实随节色渐鲜,高科种哩精良选,硕果甜蜜满荔园。枝头挂果呀红妆脸哩,开壳肉见哩水晶丸,果熟红荔一片片,喜唱丰收哩好丰年。果山果海呀看不见边,果香果甜哩人更甜,日子越过越红火,农家生活哩赛神仙哟。”

高州民歌从种类上也大体可以分为以下几类:1.劳动歌。是反映劳动人民在生产、生活中所唱的歌,是劳动情感的集中体现。如《驶牛歌》,唱的是:“赶牛出门借天星,牵牛入屋借火莹。天星记我梨耙数,莹火报梦天又明。” 2.情歌。一般是指男女之间谈情说爱的内容,反映劳动人民纯朴的恋爱观,表达男女之间相思之情的歌。如《蝴蝶花》,“思想妹,蝴蝶思想也为花,蝴蝶思花不思草,兄思情妹不思家。为妹思,为妹求,相思眼泪日夜流,流到山坡草就皱,流到江河鱼浮头。”这首歌词抒发了一位男子对“妹”的热烈爱情,以“蝴蝶”“花”“相思泪”来表达爱情,很生动。3.时政歌。根据不同的时代,结合当时的社会情况,能体现处世的哲理,起到一定的宣传作用。如《送哥赴朝十唱》,“一送亚哥出门前,满面春风笑连连,哥去朝鲜勇杀敌,妹在家中勤耕田。”这是抗美援朝时期流传的一首民歌。4.儿歌。如《分猪窝》,歌中唱道:“衣衣哟、衣衣哟,大家围围分猪窝。一盘猪窝有几多?五个十个十二个。你一份、我一份,人人拍手笑呵呵。”这首儿歌具有浓郁的儿童趣味,表现了儿童的天真与活泼。5.生活歌。这类民歌往往通过对日常生活中平常事的演唱起到借物抒情达意的目的。如《农夫自叹》,“你说天光天未光,你说禾黄禾未黄,天光冇只笼鸡叫,禾黄冇粒谷归仓。” 6.仪式歌。如《铺床歌》,“第一铺床铺席先,第二铺床铺张毡,第三铺床花锦被,第四铺床一对莲,莲子开花又结子,子上开花中状元。”这首歌就是用民歌的形式来表达礼仪婚礼的内容。7.历史传说歌。用民歌的形式对历代英雄人物的传颂。如《八面大王歌》,“八面大王是何姓,不知其人是何名,生身父母贵州地,利禄功名都看轻。清朝腐败万民恨,追随天王起义兵,带入信宜过天岭,刀枪闪闪号角鸣。大王率先冲入阵,豁出生命与敌拼,杀得清兵血肉飞,千秋万代留英名。”

三、高州民歌的歌词特点

高州民歌丰富多彩,歌词颇具特色,语言自然、纯朴、生动而富于生活的情趣,是真情至感的流露。歌词多以七字句为主,如“我走江湖春有秋,米缸挂在担挑头”等,但也有三字句、五字句、六字句和十字句的,且歌词常以赋比兴、夸张、譬解双关、反复叠用、顶针等艺术手法来表现。

1.“日头有火得咁热,水底有风得咁凉。阿妹生来得咁靓,身上无花得咁香。”这首民歌是借“太阳热”“水底凉”的内在原因,用比兴的手法赞美一个女子不但外貌很美,而且更有内在美。

2.“大头竹笋生嫩芽,咁大姑娘嫁文儿,正一二月落冷水,恰似鸡母抱鸡儿。”这首民歌开头用“大头竹笋”和“细小的嫩芽”做比较,引出一对夫妻的大、小差别及不对称,第四句“恰似鸡母抱鸡儿”的点题运用了夸张的比喻,对封建社会的婚姻制度进行讽刺。

3. “嫩鸭行游塘棚上,娇娥尚细不曾知,天旱蜘蛛结夜网,想晴只在暗中丝。”这首《塘上》的民歌用双关修辞手法来表现情窦初开的姑娘的心理状态,第四句的“想晴(情,情郎)只在暗中丝(思)”表现得清新而细腻。

4.反复叠用,就是将个别的字词或句子反复地运用。如《冇识当官败事多》,“冇识唱歌唱坏歌,冇识撑船翻落河,冇识驶牛乱打棍,冇识当官败事多。”在这首民歌中,“冇识”这个词一直贯彻到底。

5.隐语,是指在文字以外还有别的多重的含意。如《劝郎酒》中写道:“劝郎酒,竹叶青,酒杯照见人有情,连人带酒吞落肚,酒在肚中妹在心。”这首民歌看似写一个女子给情郎劝酒的情景,但隐含着的却是两人深深的情感和眷恋之情。最后两句巧意迭出,想象奇特,把情人比做吞下的美酒永远留在自己的心中。

6.顶针,是指用前一句的结尾做后一句的开头。如“官人骑马到长坡,石骨蔑竹织筲箕,筲箕载绿豆,绿豆喂相思,相思有翼飞开去,只剩空笼挂树枝。”歌词中的筲箕、绿豆、相思,就是相邻的句子采用首尾蝉联的方法,使整首歌词的语气连绵,音律流畅,更好地抒发了对负心人的怨恨之情。

四、高州民歌音乐特点

高州在广东的粤西地区,地处山地,民歌演唱全用粤语,所以高州民歌曲调形成的主要因素是受粤语和采茶调及当地木偶音乐唱腔的影响。高州民歌的旋律优美,曲调流畅,委婉动听。

1.调式的特征。高州民歌因受地理环境、文化背景及传统音乐的影响,调式多采用民族五声羽调式写成。下面这首《阿哥留心等妹来》(山歌调)就是一首比较有代表性的以民族五声羽调式写成的作品。

这首作品是以民族五声羽调式的主音开始,中间羽的主音6和骨干音1、3一直贯穿到底,最后的落音又在羽调式的主音上。整首歌曲调性明确,具有浓郁的山歌风味。

2.高州民歌的节奏特征。人们常把音乐中的节奏比做人的骨架,不同的节奏特征所表现的音乐内容也是各不相同的。高州民歌由于受“采茶戏”和当地“木偶腔”的影响,其节奏基本有如下几个特征。

(1)在山歌调的引子中节奏自由且多加装饰音。如上面谱例《阿哥留心等妹来》的引子。

(2)在山歌调中多采用以下几种节奏型。

第一种: ×××︱×××︱××××︱××× × ︱××·

第二种:×××××︱××××××××︱×××××︱×××︱–

(3)采茶戏中常用的节奏型:

×××××︱×××××︱×××××︱××××××︱ ×–

(4)木偶腔中常用的节奏型:

×××︱×××︱××××︱×××︱××0

以上节奏型基本比较平稳,没有较复杂的变化,但有些装饰音、切分音、延留音在部分乐曲中也会经常使用。

3.高州民歌的旋律特征:(1)旋律进行的特点。旋律在音程上多以二、三度的平稳进行为主,四、五度的音程连接运用,一般很少超出八度,所以旋律比较平稳流畅。(2)很少有时值较长的高点音或时值较长的低点音出现。(3)旋律在进行的方向上,上行、下行较多,平行较少,但多以上下二、三度的波动进行为主。(4)“前倚音”这种装饰音在山歌调中比较常用。(5)旋律的终止方式。高州民歌在调式上大多采用民族五声羽调式,终止音都落在羽调式的主音羽上,半终止音一般也都落在羽调式的属音角或羽调式的主音羽6上。

五、高州民歌的表现形式

高州民歌的发展由早期在田间劳动时的演唱,逐步延展到乡村的各个角落和各种场合。它的内容和表演形式也更加丰富多彩,比较有代表性的有以下几种:(1)由单一的独唱形式发展成对唱的形式。(2)由原来在各种场合随心所欲地演唱发展到规模较大有组织的村与村之间的赛歌会,这种赛歌会每逢过年或重大的节日都要举行。(3)根据人民群众生活水平的发展和需求,高州很多地方出现了有一定规模且相对固定的演唱歌队,这对高州民歌的发展起到了很大的促进作用。(4)在老百姓的红白大事中,高州民歌也是不可缺少的一种表现形式,婚嫁仪式中常唱的仪式歌有《梳头歌》《铺床歌》《开被歌》《送房歌》等。总之,通过民歌的演唱不仅可以营造出一种喜庆的气氛,同时也表达了对父亲、母亲养育的感恩之情。

六、高州民歌的创新与发展

20世纪30年代,鲁迅先生也曾主张引进民间文艺为革命文艺的创作服务,称之为“旧瓶装新酒”。高州民歌和其他艺术形式一样也需要在创新中求发展,在发展中不断提高。总之,只有不断地创新,高州民歌才有其持续的生命力。

1.传统的高州民歌:是指老百姓多年来口头流传下来的民歌,其内容多是表现老百姓的现实生活和情感。如《妹同庚》,“妹娇娥,怜兄一个莫怜多。娇娘莫学鲤鱼仔,那河又过别条河。塘里多鱼水难清,天上多云月难明。树上花多难结果,愿妹心中只有我。”这首民歌表现的是爱情的专一,不能见异思迁。再如《打把大锄栽富苗》(采茶调),“打把大刀哟,斩穷根哪个哟,打把大锄哟,栽富苗哪个哟。”这首民歌充满了劳动的气息,是高州人民勤劳致富的精神写照。

2.新编高州民歌:是指在原有传统民歌的基础上,无论是在内容还是演唱形式上都有所创新,既保持了原有民歌的风貌,又具有时代的内涵与特征。如《春暖荔乡》,这首民歌采用高州传统的民族五声羽调式写成,在保持原有民歌风格的基础上,无论是音调还是歌词的内容,都有很大的创新并具有时代的色彩。

3.新编民歌小剧:是指采用民歌的素材编成小剧种的形式,这种小剧种有人物、时间、地点、故事情节,但曲唱采用和吸取高州民歌,所不同的是无论在旋律还是歌词内容上都是新创编的,代表作有《夕阳红》《鸳鸯亭》等。

虽然高州民歌也是在不断地吸取、借鉴、创新和发展,但从传承上看也不容乐观,这主要有以下几点原因:1.以前人们很少走出家门,与外界接触很少,唯一的娱乐方式就是唱山歌,所以山歌能很广泛地流传和不断地发展。现在由于社会的进步,人们的物质生活水平不断地提高,尤其是年轻人对精神生活的要求也越来越高,原有的传统民歌音乐对他们的吸引力有限,只有老年人对民歌还有一定的兴趣。2.现代传媒通讯的快速发展,迅速普及到各乡村角落,人们从电视上就可以接触到很多新鲜的东西,如摇滚乐、通俗音乐等,这些音乐给人听觉及心灵上的冲击在某个方面超出原来的民歌,所以也就造成了学唱民歌的人越来越少。3.虽然高州民歌也在不断地创新和发展,但民歌的一些内容还是满足不了现代人对物质文化生活的需求。笔者在100名高一学生中做了个调查,有82%的学生喜欢流行音乐,有13%的学生喜欢民族音乐,有5%的学生喜欢外国音乐。从这个数字上可以看出,民歌的传承面临着严重的危机。

七、高州民歌的保护与传承

高州民歌是高州劳动人民在长期的生活实践中智慧的结晶,这些宝贵的文化遗产是各个时期劳动人民生活的真实写照,反映了高州劳动人民纯朴善良、勤劳勇敢的精神风貌。然而,高州民歌这一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却面临着逐渐消亡的危机。如何保护好这一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并使其传承发展,是留给后人的一个重大课题。笔者认为这项工作要做好、做实,必需做好以下几点工作:1.首先由政府支持成立专门的研究机构,对高州民歌进行全面的挖掘、收集、记录并整理,在整理的过程中按时间、类型、原貌、创作进行编号分类,然后去伪存真,将其保护传承。2.将高州民歌编入地域性的音乐教材,使高州民歌进入中小学的音乐课堂。

3.由高州民歌研究机构、地方政府或文化部门出面组织,利用重大节日和各项重大的庆典活动,组织广大群众进行有益健康的“赛歌会”,对高州民歌进行不断的普及宣传。4.由研究机构或文化部门组织专业的音乐工作人员,在对高州民歌挖掘整理的同时进行创新和创作,使高州民歌能够把握时代的脉搏,跟上时代的节奏,并不断分期分批地举行培训班,让高州民歌在普及中得到提高,在提高中得到普及。5.设立高州民歌文化节,把高州民歌推向市场,就像河南洛阳的牡丹节、山东潍坊的风筝节一样,在展示地方文化的同时,对外又进行了商贸活动,这样不仅扩大了高州民歌对外的影响力和知名度,还对地方经济的拉动起到了很大的作用。6.经济是基础,是做好一切工作的保证。高州民歌的保护、传承也离不开经济的支持。除政府的支持外,民间的力量也是不容忽视的,应充分利用民间的力量成立高州民歌基金会,通过各种活动来争取经济的支持。只有这样全民动员,人人参与,共同努力,高州民歌才能在新的历史时期不断地唱出新的时代篇章。

参考文献:

[1]苏汉材编著.高州民歌选[m].茂名:高州市文化局,2004.

[2]高州县志[m].北京:中华书局,2006.

[3]陈庆雄编著.高州民歌[m].茂名:茂名市群众艺术馆(内部资料),2008年8月.

[4]吴竞龙.水上情歌[m].广州:广东教育出版社,2008.

水调歌头的意思篇3

作芽村是琼中县长安乡一个偏僻的小山村,八户黎家人,同祖共王姓,村子坐落在青山重叠、雾霭缭绕、小溪流水的山腰里,几行房屋沿山势梯层而造,它背向五指山,面临万泉河。走进村子映入眼帘的是:一池鸭鹅游,几只闲鸡闹,牛卧老树下,狗叫瓦房前。高耸的槟榔树顶颈还寄生一圈兰草,不知名的热带小植物引着淡蓝色的小蜻蜓在飞,屋后野芋展叶,益智开花,芭蕉挂果,槟榔泛绿,房前橡胶茂密,老树缠藤,苍苔点石,真是“老树叶茂花自语,深山一村鸟欢鸣”啊!这一切让人感到远离尘埃,心际宁静。村前长得绿油油的老荔枝树和老槟榔树已有八十多年的树龄了,是“奥雅”王兴福所种,据说他当年骑着白马带领周边的百来号人马打跑入侵的,一直打到保亭县,后来不幸牺牲,他和他的勇士们为共产党的进山奠定了基础,原来这里也是个革命老村啊!

村前就是万泉河的上游,“两岸青山立,水从石头出”,河床堆立花岗岩,因河水多年的冲刷,石头形态各异,大小不一,或条槽状,或圆缸,或穿孔,形成巧夺天工的石臼。水流或平缓,或急流,水鸣如琴。石缝里长着灌木丛,没土没水却依然迎风傲立,坚韧挺拔,大自然鬼斧神工的杰作也在这里展现。传言:古时水深居龙,龙好黎酒,常化为人到黎村买酒,但有一次龙上岸时被人所逗,龙怒而离去,因此,水落石露,这些深浅不一的石臼都是龙盛酒所用。河水清澈见底,螺附石,草藏鱼,河岸满是水秧野果树,山上长着野芭蕉、野竹子,还有村里人种的槟榔和橡胶等。“花筛树影云遮径,山泻日光水绕弯”,枕石听泉鸣,心胸自然宽,这河成了村里人摸螺、抓鱼、收工洗手和对歌休息的好地方。

村里的“雅脱”(老小)都能张口成曲,出口成歌,村民们很热情,村童们很腼腆,若请这些村童唱黎歌,他们会很认真地用杞黎方言唱起《摸螺》歌:“文思哎文思哎罗……带侬去文思(摸螺),侬那不去不给吃,打侬一屁股……”和《喂牛仔》等充满童趣的黎歌,使人不禁竖起拇指“饿达达!!!”(非常好)。黎族民歌题材广泛,形式多样,采用赋比兴的手法,比喻形象贴切,结构严谨而活泼,意境深远,富有生活气息,内容有老古歌、礼仪歌、劳动歌、情歌、述事歌、摇篮歌等等,曲的长短有三、五、七、九言句和自由体,调式也多样,如“呵o调”、“咧调”、“罗呢调”、“四亲调”、“叮咚调”等,旋律优美悦耳,演唱形式有:对唱、合唱、说唱、独唱等,有用黎话唱的“黎谣正调”,也有用海南话唱的“汉河黎调”。白天大家都出去劳作,村里只剩下老人和小孩,此时的歌声多是抒情而充满爱意的摇篮曲:“喂喂啊喂……抱侬去巡村,巡村得鸡腿,鸡腿做鼓锤,喂呀喂……”,或给孩子喂饭时都爱唱:“尼尼(小小)侬仔,尼尼脚,上山砍柴没力挑……”大意是告诉小宝宝要多吃饭才能快快长大,才能长得壮壮,才能上山为父母挑柴火。作芽村人很勤劳,每家每户都有鱼塘,都种有橡胶、益智、槟榔等,平时在山上和田间劳作时,他们喜欢用山歌解闷,独自一人时独唱,人多时对唱或合唱,那都是一种最好的放松方式。在节日闲暇,或者黄昏收工,炊烟袅袅时,他们喜欢带着自家的酒菜:米酒、biang酒、河螺、石鲮鱼、老鼠肉、雷公笋、凤凰菜等,到大兄王取英家门前的石桌聚餐,借酒助歌,酒还没上脸歌已飞满山,气氛热烈友善,如比兴的歌:“鹧鸪啼在鹧鸪堆,鹧鸪越啼心不闷,做父教仔不落后,做母织麻穿新裙”。黎族没有自己的文字,但人人能歌善唱,靠山歌传授,如《十二月古歌》:“七月来到稻发青,侬要起程看一下,园边园角都要砍,不做山猪来打平。”等等,大家不分男女,有唱就有和,有问就有答,随口牵来都是歌,如问答歌:“乜的生来颠倒吊?乜的没糖肚里甜?”对方答唱:“你做的猜我来猜,油麻生来颠倒吊,甘蔗没糖肚里甜。”只要一拉开场子对歌,架势一摆,歌声十足,扯开嗓子,你丢过来,我扔过去,歌声就没法断,唱到月亮挂树梢,唱到鸡叫日头出,唱到大山醉倒,把对生活的向往,对未来的追求唱出来。黎族民歌脱口而出,它不讲究时间,不讲究地点,随时随地都可以唱,假如你到作芽村,就能听到很多内容丰富、曲调多样和旋律愉悦的黎族山歌。

作芽村人把唱山歌当成兴趣和需要,更把唱山歌当成责任来弘扬黎族文化。其村民王取荣、林玉英夫妇多次在省民歌比赛中荣获一、二等奖。2004年王取荣参加了中国南北民歌擂台赛,捧回最佳歌手奖和风尚奖。在2006年北京中国民歌民舞盛典表演中王取荣夫妻在天安门前向世人展示黎族民歌,作芽村被文化部命名为:“中国民间艺术之乡”,被誉为黎族民歌的博物馆。

水调歌头的意思篇4

关键词:歌词创作;诗人功业

中图分类号:J614.91 文献标识码:A

歌曲是文学语言和音乐语言相结合的艺术形式,并且一般说来,歌曲是按词谱曲的,歌词是歌曲抒情的主体,对歌词的感受是歌曲使人感动的最主要原因,好歌首先应有好歌词。

但是,现在歌词创作的情况堪忧,好歌词少造成了好歌少的局面。不少歌曲虽能一夜之间爆红,流行于大街小巷,但三两个月后就销声匿迹了。为什么会这样呢?主要原因是歌词不好。有不少人以为自己能唱歌就能作曲,能作曲就能写歌词,只要曲调好听就行,歌词好坏无所谓。这是很大的误会,须知你写的歌词没有心灵的深度,没有真正的美感,你的歌曲对人的感动力是要大打折扣的。这样急功近利粗制滥造写出来的歌词,往往无贴近生活的真情实感可言,又不注意构思,不能集中凝练地以一个核心思想、核心感情打动人,不能以生动鲜明的形象引起人们对生活的联想,甚至连句子语法都不通,叫人猜了半天也不知道说的是什么意思。可是就是这样不知所云的歌,时下正在被歌迷们哼唱着,除了给人迷迷糊糊的听觉刺激以外,很难说能给人什么教益和鼓舞。有一首歌词是这样的:

岩烧店的烟味弥漫隔壁是国术馆

店里面的妈妈桑茶道有三段

教拳脚武术的老板练铁砂掌耍杨家枪

硬底子功夫最擅长还会金钟罩铁衫

他们的儿子我习惯从小就耳濡目染

什么刀枪跟棍棒我都耍的有模有样

什么兵器最喜欢双截棍柔中带刚

(《双截棍》)

这里有对生活的概括和某种有意义的主题思想吗?有自己动情也叫别人动情的内容吗?都没有。这里只有一些事象的琐碎叙述,一些“铁砂掌”、“杨家枪”之类武艺名词的罗列,没有任何发自内心叫人感动的东西,而且不在应该断句的地方断句,没有标点符号,故意造出许多不合语法叫人费解的句子,违背了歌词应该明快易懂的要求。我们再看下面一首歌词:

滔滔两岸潮

浮沉随浪记今朝

苍天笑纷纷世上潮

谁负谁胜出天知晓

江山笑烟雨遥

涛浪淘尽红尘俗事知多少

清风笑竟惹寂寥

豪情还剩一襟晚照

(《沧海一声笑》)

我们姑且不说它思想情绪的消极低沉,缺乏时代气息,就是在写作方法上问题也不少。题名叫“沧海一声笑”,怎么又来了“苍天笑”、“江山笑”、“清风笑”?散乱的意象构成不了一个浑融的意境,再说“浮沉随浪”和“记今朝”之间、“清风笑”和“竟惹寂寥”之间有什么逻辑性呢?谁也说不清是什么意思。我之所以把这样的歌词举出来给大家看,是想说明提高歌词质量已经是我们刻不容缓的任务,我们要赶快“拯救歌词”。

那么,由谁来拯救歌词呢?当然,这是全社会的事,群众中不乏撰写好歌词的能手,但是最适合担起这个任务的人应该是诗人。有人说歌词就是“能唱的诗”,这话不假。尽管歌词有其特点,歌词的写法要受音乐的制约,一首好诗未必就适合谱曲作歌,但一首好歌的歌词却必定是一首好诗,即使不配上音乐,它也有独立存在的艺术价值。歌词不过是一种能合乐歌唱的诗罢了,诗所具有的各种基本艺术特征及表现方法,歌词都有。歌词如果是一首好诗,有真挚的感情、集中的主题、鲜明的形象和明快的语言,就会给作曲者以启示,使之产生丰富的想象和创作激情,从而创作出与歌词融为一体的音乐形象,写出情韵生动的好歌。

为什么聂耳、冼星海能写出那么多脍炙人口的好歌?因为在他们周围有许多诗人朋友为他们源源不断提供好歌词。这些好歌词,如《毕业歌》、《码头工人歌》、《在太行山上》、《二月里来》的歌词,即使我们今天用诗的标准去衡量,也都是好诗。就是这些好诗启发了聂耳、冼星海的音乐灵感,使他们居然能在一两天、甚至一两个小时的时间里,就创作出这些不朽的歌曲。台湾诗人彭邦桢1977年在美国过圣诞节之夜写了一首怀念祖国的诗:“天上一个月亮水里一个月亮/天上的月亮在水里/水里的月亮在天上/低头看水里/抬头看天上/看月亮,思故乡/一个在水里/一个在天上”(《月之故乡》),这首诗是全用口语写的,朴素而情真,说家乡如天上之月那么遥远,如水中之月那样可望不可及,真是首韵味深长的好诗,故而在大陆也广为流传,多次被人当作歌词谱曲。

当然,诗人写歌词和音乐家为歌词谱曲应该通力合作。无论曲调还是歌词,都以思想感情为灵魂,能表情的曲调和能表情的歌词统一起来就是好歌,歌词不要凝固,曲调也不要凝固,二者都要以如何更好地抒情为标准统一起来,不凝固的歌词和不凝固的曲调的统一,才会使歌曲在总体上充满一种灵动之气。不过,在二者有矛盾抵牾的时候,应强调曲调对歌词的依附性,亦即曲调因歌词而改动的可变性。

水调歌头的意思篇5

【关键词】广西北部湾咸水歌;类型;传承

中图分类号:J642.2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7-0125(2017)10-0056-02

一方水土养一方人,一方山水有一方情。河涌交错,水网纵横的水乡孕育了水上人家――D家人,D家人在@种生活环境中又创作出了富有水乡情怀的水上之歌――咸水歌。据记载,咸水歌最早记录在《广东新语》上,“诸D以艇为家,是曰D家。其有男家未聘,则置盆草于梢,以致媒约。婚时以蛮歌相迎,男歌胜则夺女过舟。”[1]咸水歌是D家人口耳传唱的口头文化,是D家人“感于哀乐,缘事而发”的生活畅想曲。咸水歌不仅唱出了D家人的海上生活,还表达出他们的喜怒哀乐及对美好生活的向往。

一、广西北部湾咸水歌的类型及特点

咸水歌是D家人诵唱的、体现日常生活的调子,主要在于娱情。D家人喜欢唱咸水歌,与他们所处的地理环境、生产生活方式,以及语言、文化、风俗习惯等是分不开的。广西北部湾D家人“从广东江门(新会)、雷州的江洪等一带迁入”,面对荒无人烟的滩涂海岛,唱咸水歌既可解除疲劳,也可壮胆,还能发泄内心的情感。从流传下来的咸水歌内容看,广西北部湾咸水歌大致分为三类。

(一)描述婚俗的咸水歌。钟敬文教授在《民俗学概论》绪论中指出:“民俗起源于人类社会群体生活的需要,在特定的民族、时代和地域中不断形成、扩散和演变,为民众的日常生活服务。民俗一旦形成,就成为规范人们的行为、语言和心理的一种基本力量,同时也是民众习得、传承和积累文化创造成果的一种重要方式。”[2]咸水歌承载着D家许多民俗,尤其是对婚俗有比较完整的描述。从结婚的程序、步骤,到菜品寓意以及祝福语等,都一一体现。如送礼歌:“男家行路去送礼,糖果饼酒猪肉鸡,送礼人群真好睇,(新人名字)结夫妻。还有两瓶茅台酒,厂家生产在贵州,(新人名字)成双对,鸳鸯水面共白头。”以咸水歌唱所送之礼,表达对新人的祝福。款待赴婚礼客人的咸水歌:“歌场搭棚真系高,三遍四遍走马路,有名厨师都请到,各种菜色好味道。闲餐煮来十几台,亲戚朋友请齐来,真心实意来帮手,主家感觉几心开。”唱出主人的高兴之情。接亲回家的咸水歌:“婚车又n人又威,宏亮今日结夫妻。拜过祖先行过礼,贫穷富贵同一齐。月头出来圆又圆,爹娘已经准备钱。金钱多少无计算,但想早日得拉孙。新婚歌堂今日开,合法夫妻到现在。你俩感情深如海,快要添丁幸福来。开祈无讲口花花,无好踏错又行差。外面野花哥无摘,一心顾好个头家。无论子女和群众,孝顺父母记心中。今日成龙又长志,做人勤劳好光荣。茶会摆好我唱歌,唱支山歌来祝贺。”唱出父母对新人的期望,希望他们忠诚、顾家、孝顺父母、早生贵子。

(二)表现节庆的咸水歌。节庆咸水歌是D家人过节时所唱,既表达欢乐之情,也有恭贺之意,如《三八节日歌》:“今日让我恭祝你,恭祝一切顺顺利。希望从头好到尾,人类发展靠你们。今日唱歌祝贺先,愉快进入一六年。妇女地位大改变,归侨妇女笑迎面。恭祝妇女你们好,凡事都要你们做。打理家务几周到,社会建设有功劳。现在妇女无睇低,归侨妇女无系约(差)。你们工作求实际,多少辛苦无问题。归侨妇女意志坚,参加工作最前面。妇女能顶半边天,识做生意识落船。归侨妇女在侨港,生产建设有力量。现在思想大开放,侨港变得更兴旺。妇女工作够认真,有着奉献的精神。出外h食会打滚,在家服务屋己人。保护妇女的权益,社会人士共努力。提高人们的认识,各界群众齐积极。”这首咸水歌,以三八节为喻,赞扬D家妇女勤劳、能干,也表现出对未来的希望。又如《重阳节》:“今日欢庆在侨港,老人集中在会场。大家有倾又有讲,庆祝国庆兼重阳。今日重阳真开心,聚集很多老年人。老人接近几合衬,有倾有讲几精神。归侨老人好幸福,大家过得几和睦。国家政策做到足,老人过得几舒服。归侨老人真是好,有食有玩无用做。子孙孝顺做得到,老人永远无操劳。归侨老人好风光,有食有玩有街荡。老人思想真开放,只有开心寿更长。记起越南咯期间,渔民h食几艰难。h得一餐忧一餐,只见面粉无见饮。越南战乱咯期间,美国飞机丢炸弹。炸弹落地惊破胆,最惊炸弹炸中棚。越南战争咯期间,起早摸黑h食难。哪有时间讲去玩,从早到晚无得闲。回到祖国真系好,自由群众做无做。政府样样关心到,不用群众来操劳。群众过得几开心,各级政府最接近。国家政策要相信,党和政府爱人民。”

(三)教育子女的咸水歌。孩子是家庭的未来,也是民族生息繁衍的接班人,D家人把对子女的期望蕴含在咸水歌里,如“为人在世要正当,挣钱无好入,莫要拎钱送冤枉,留来供养爹和娘。”这首歌告诫子女远离,希望子女正当做人、孝敬父母。

总之,D家人把对生活的热爱通过咸水歌表达出来,他们热爱生活,享受生活,把自身的情感融入歌词中,无论是节日或是生活,他们都可以即兴作曲作词,唱出心中所想。从形式看,咸水歌简洁明了、通俗易懂,一般以五字或七字为一句,句式长短不拘。从旋律看,咸水歌变词不变调,具有定调不定词的特点。北海侨港咸水歌传承人郭其明说:“以前海上生活艰辛,D家人四处漂泊,没有机会入校学习,故识字不多。咸水歌是口耳相传的,定调不定词主要是为了方便改编,表达自己的情感。”[3]

二、广西北部湾咸水歌传承

水调歌头的意思篇6

关 键 词 :古诗词 青主 艺术歌曲

中国的古典诗词以其洗练的语言、高远的意境和深邃的内涵,传达着中国文化特有的神韵。近现代有很多作曲家都或多或少地根据古代诗词谱写艺术歌曲,其中不乏精品之作传世。其中青主的《大江东去》和《我住长江头》是两首艺术造诣达到较高境界的作品。笔者就将这两首作品从诗歌文学和音乐两个角度进行分析阐述。

《大江东去》

青主早年就读于黄埔陆军小学堂,在辛亥革命中曾立过战功,所以1912年他被派往德国学习军事,业余时间也学习钢琴和作曲理论,《大江东去》就是他留学德国期间的作品。这首作品谱于1920年,可谓是中国第一首真正意义上的艺术歌曲,若说它是中国艺术歌曲的“开山之作”亦不为过。歌词取自北宋苏轼的名作《念奴娇·赤壁怀古》。苏轼是北宋著名的文学家,但仕途并不如意。元丰二年(1097年),他因写诗讽刺新法,被逮捕入御史台狱,这就是北宋历史上著名的“乌台诗案”。百日后,苏轼获释,被贬为黄州团练副使。这首词是在“乌台诗案”3年后苏轼被贬谪到黄州游赤壁时写的,表现了他在政治斗争失意时的心境。

这首词的开篇就用大手笔描绘了江河的浩荡和古战场的雄奇壮丽,令人骇目惊心,随即引发了一种超越时空的遐想,在众多豪杰当中,诗人着意刻画了周瑜的少年英雄形象,又以“小乔初嫁”来衬托他的儒雅风流。诗中“谈笑间,樯橹灰飞烟灭”寥寥几笔,就把周瑜指挥若定的大将风采和他建立的赫赫战功勾勒了出来,诗的最后“故国神游,多情应笑我,早生华发。人生如梦,一樽还酹江月”,写出诗人缅怀古人古事来对照自己,伤感韶华逝去,功业无成,由此发出深深的慨叹。这首词最能代表苏词的风格,备受后人推崇。

总的来说,青主运用欧洲近代的作曲技巧,鲜明地表现了这首中国古典诗词所提供的意境,颇具创造性。词的上阕主要运用了宣叙调的表现手法,但在一些关键的地方,如“大江东去”“江山如画,一时多少豪杰”几处,又使曲调带有豪放的歌唱性。词的下阙用咏叹调的手法,曲调舒展潇洒,富有幻想性和浪漫气息,将周瑜“雄姿英发”的形象和使曹军“樯橹灰飞烟灭”的气概,表现得颇具震撼力。全曲的调性布局很细致,e-g-e-e-(ba)-e-e,基本上是同主音大小调和三度调性变化,这是欧洲浪漫派作曲家喜欢用的转调手法,青主用以表现词中奔腾澎湃的景致和吊古伤今的情感,用得非常得体。词的下阙音乐基本上是绚烂的e大调,而在“雄姿英发”一句,由e调临时离调到ba,由于关系疏远,色彩为之一新,效果很特殊,令人心驰神往。钢琴伴奏在第一段插入6小节描写“惊涛拍岸”的间奏,颇具声色。第二段右手弹主旋律加和音,左手在低音区弹三连音分解和弦,融合瑰丽。所有这些,都使《大江东去》成为一首特色鲜明的,男中音独唱曲目中的经典之作。

《我住长江头》

《我住长江头》是北宋诗人李之仪的名作,原诗是这样的:“我住长江头,君住长江尾。日日思君不见君,共饮长江水。此水几时休,此恨何时已?只愿君心似我心,定不负相思意。”很显然,这首诗受到晚唐诗人姚和的《送薛二十三郎中赴婺州》一诗的启迪和影响,姚和的这首诗是这样的:“我住浙江西,君去浙江东。日日心来往,不畏浙江风。”读了这两首作品,可以看出它们的内在联系。当然,李之仪立意长江抒写真情,形成自己独特的艺术风格。

这首诗原是写对恋人刻骨铭心的思念和表现坚贞的爱情的,写出了隔绝中的永恒之爱,给人以“江水长流情常在”的感受,青主谱曲时赋予它新的含义。为什么这样说呢?1927年广州起义失败之后,共产党人被大肆屠杀,由于青主是一名共产党人,所以也在被通缉之列,青主先赴香港避难,但因无法维持生计只好又回到了内地,他找到了留学德国时的老同学、时任上海国立音专校长的萧友梅,在萧友梅的帮助下,青主隐姓埋名留在国立音专靠作曲及编辑音专的校刊《乐艺》为生。就是在这期间,他写下了《我住长江头》来表达自己的愤恨和寄托对难友的哀思,李之仪的这首词成为他表达这种感情的最好的媒介。这首歌最大的特色是感情真挚深刻,音乐优美单纯,一切都生于自然,发自内心。它的和声醇美,用的几乎都是很普通的大小三和弦与七和弦,只在个别地方为了增加一些悲怆的色彩而使用减七和弦;它的曲调与民歌的风格很接近,但又是艺术歌曲型的;它的旋律跳动不大,但却蕴藏着激动不已的感情;它的节奏非常平稳,而且几乎没有什么变化,更能表现其朴实与痴情;钢琴伴奏也始终贯穿着流动的十六分音符分解和弦音,仿佛不息的江水负载着深深的爱和绵绵的恨在滔滔奔流。“此水几时休?此恨何时已?只愿君心似我心,定不负相思意。”这四句在歌曲中重复了两遍,作曲家后来透露,他之所以这样做,正是为了更充分地表达他在血腥时局中郁积在心头的恨和对难友深切的怀念。当时人们无法了解作曲家这一心中的秘密,但其怨恨之情表现得深邃而淋漓尽致则是可以感受到的。这两遍重复很重要,如果没有它们,则感到“意之未到,功之未达”,不能收到圆满的效果。我们说音乐一成不变则显得单调,变化不足则显得单薄,变化太多则显得离散,而此歌后四句的重复,音乐变化非常自然,恰到好处。它们有异有同,新中有旧,深化了主题,连结成一个艺术整体。

总之,青主的《大江东去》和《我住长江头》是艺术歌曲创作领域当中的精品之作,也最能代表青主在这一领域的创作风格和艺术成就,这两首作品也是歌唱家们最钟爱的音乐会中的保留曲目。

参考文献 :

[1]宋词鉴赏辞典,北京燕山出版社,1987年3月,第1版

水调歌头的意思篇7

关键词:观书有感;古诗;自主学习;教学策略

语文教师应充分认识到古诗词教学的重要性,但在过去的具体教学过程中,我们在操作时往往急于求成,会步入以下几个学诗的误区:(1)教师为了赶进度,不考虑学生的认知水平和接受能力,天天要求背诵一首。(2)教师没有精心备课,指导时随意提几个问题,草草了事。(3)为了节省时间,教师一讲到底,学生没有自主学习思考的时间。(4)教师仅把诗歌大意告诉学生就算完成任务。这些方法仅仅满足于语义的疏通和诗句的积累,学生难以从根本上体会诗歌最美的情感。我将以《观书有感》一诗的教学为例,谈一谈如何在教学过程中渗透自主学习古诗的方法,让学生能掌握学习古诗的方法,展开想象,体会诗歌蕴藏的美感,感悟诗歌要表达的道理,做到举一反三,提高古诗学习的兴趣,做学习的主人。

《观书有感》是六年级上册第七单元《古诗两首》中的一首。作为六年级的学生,已经掌握一些自学的方法,比如认识生字词,用工具书查阅疑难字词的意思。因此在学习之前,首先布置学生预习古诗,自读古诗,把诗中生字的读音掌握,一些不明白的字词自己查字典弄懂,并在书上对仍然不懂的地方做一些标注。

在教学一开始,就让学生回顾过去学习古诗的方法,然后加以总结并板书,让学生明白学习古诗的一般方法是先读一读,再把不明白的地方弄懂,然后对古诗所表达的情感、志向进行感悟,最后拓展与本诗有联系的诗歌,并加以背诵记忆。当学生明白学习古诗原来是有“法”可循时,对于学习古诗也就不再有畏难情绪。在课堂上,我们就可以用这样的方法指导学生学习古诗《观书有感》。

一、读。读准字音,读出韵味

学生在课前已经做了预习,这部分的学习,只要对重点字词的读音加以点拨,如“徘徊”“渠”这两个词语的读音常常会读错,必须在课堂上提出来,让学生知道正确的读音,并且读准,才能让学生有深刻的印象。在课堂上,教师应当把更多的精力放在让学生读出韵味这一部分,通过出示已经画好停顿的句子:“半亩/方塘/一/鉴开,天光/云影/共/徘徊。问渠/哪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指导学生读出节奏,读出韵脚以及合适的声调,如:“问渠哪得清如许?”要读出疑问的语气来。当然,这里的韵味还只是浅薄地读出了诗歌的“抑扬顿挫”,还需要通过第三部分的学习,让学生感受到诗中的景色,想象画面,读出诗中的画面,领悟诗歌的道理,才能进一步读出韵味。

二、解。解决字词,理解诗句

有了学生课前的预习,可以节约很多的课堂时间,在理解字词时,教师可以教给学生一些学习方法,比如联系生活,联系上下文,给生字组词等。在本诗中,“鉴”是镜子的意思,大多数学生通过查字典理解了这个词语,但是字典上对于“鉴”有四种解释,这里就要告诉学生,遇到不理解的生字,不仅要查字典,还需要联系上下文来理解。“渠”在诗中是代词“它”,指代诗中的方塘。而在过去的教学中,发现学生的作业中常常有学生把渠理解成“水渠”。在这节课的教学中,先让学生给“渠”组词,学生会组词“水渠”“渠道”“沟渠”等,这时告诉他们这些词语中的“渠”意思是“人工水道”,而我们诗中讲的是一块半亩大小的方形池塘,并不是“水渠”,由此告诉学生“渠”在诗中的意思是代词“它”,同时联系我们过去学习过的“家祭无忘告乃翁”中的“乃”是第二人称代词,指代“你,你的”。“吾家洗砚池头”中的“吾”是第一人称代词,指代“我,我的”。通过对以前学过的古诗的回顾,加深“渠”的意思的印象。

理解了词语的意思,就可以让学生尝试着理解诗句的意思,让学生先自己尝试着说一说,在学生说之前,教给学生“连词成句,调换词序,添加词语”的方法,让学生能够用完整通顺的句子表达出诗意。有了方法的指导,学生就能轻而易举地将诗句的大概意思说清楚了。

三、悟。感受诗景,悟出诗志

《观书有感》一诗,前两行写景,后两行寓理。感受诗中的景色,悟出诗人通过诗歌所要表达的情感、志向是学习古诗的重点也是难点。在过去的教学中,教师往往会流于形式,用自己的理解和感悟强加于学生,学生也是一知半解,全盘照收,以能回答作业中的问题为目标,死记硬背,并不能做到真正的感悟。

诗是通过意境来反映生活,表达感情的。意境就是诗中所描绘的画面和作者的思想感情交融而成的艺术境界的美,也即“诗情画意”的美。古诗词教学中只有唤起学生情感体验,产生移情和共鸣,让学生展开想象,引起联想,由此及彼,调动自己的生活经验,来再现作品中的形象,才能入境悟情。

在理解了诗句意思后,先让学生反复诵读《观书有感》前两行,想象诗人所看到的画面,学生一般都会想象到“有一块不大的方形池塘,池中的水清澈明净,好像一面打开的镜子,倒映着天上的云朵,水面波光粼粼,天空的倒影在随波移动。”当平面的诗句通过学生的想象生成为一幅幅鲜活的画面,一幕幕立体的场景时,学生才能投身其中,感诗人所感,想诗人所想。有了想象,再来指导学生边想象画面边诵读诗句,这时学生在“意象”的召唤和引领下诗句背后的情味和意蕴,于是,朗读时的情感就能喷涌而起,一泻千里,真正做到读出诗歌的韵味。

诗歌中的情感要靠“意象”去显现,《观书有感》借半亩方塘中清澈明净的“水”这一意象,引发诗人的疑问――“问渠哪得清如许?”继而诗人通过思考得出“为有源头活水来”的答案。在教学过程中,先让学生去想象“源头活水”从何而来,思考怎样的水才是“源头活水”?没有了“源头活水”方塘里的水会怎样?通过想象和思考,让学生明白“源头活水”对于方塘的重要性。诗句中简单的一问一答,道出一个深刻的道理,只有博览群书,博采众长,才能让自己的心智保持如水般的明净。道理很浅显,要让学生明白,却非易事。常言道“学贵有疑”,在学生领悟了诗歌的意象以后,让学生联系诗歌的题目提出问题,善于发现的学生就会产生疑问“为什么全诗一字未提‘书’,题目却是《观书有感》?”再让学生通过对整首诗歌的理解来明白“方塘”就好像是人的心智,“源头活水”就是让心智保持明净的源源不断的知识。最后加以总结,让学生知道要想明白诗歌所要表达的情感、志向、道理,需要在阅读时,多提几个“为什么”,将“学”与“问”切实结合起来。

四、拓。拓展阅读,活学活用

古诗词语言凝练,用词精妙,讲究音乐美、意象美、建筑美。将古人流传下来的经典文字埋藏在记忆里,既能提高一个人的语感,又能提高人的内在修养。这也是古往今来,人们阅读、记忆古诗的主要目的。对于小学生而言,学完一首古诗,不仅要把这一首古诗记住,还需要延伸该诗人的作品,延伸同类型的作品,这样做不仅增加学生对不同语言风格的感受力,还能加深学生对本诗内容的理解和对该作者写作风格的把握。

以《观书有感》为例,在学完这首诗后,教师出示朱熹的《观书有感(其二)》,让学生用课堂一开始所提出的方法,小组合作学习第二首古诗,学生很快就能通过合作交流,将第二首诗中的疑难问题弄懂,如“艨艟”一词的读音和意思,“向来”“中流”的意思。接着用连词成句、调换词序、添加词语的方法说一说每句诗的意思,由于课堂时间有限,对于《观书有感(其二)》诗歌中的意象及诗歌表达的道理,则通过比较阅读的方法加以学习,让学生比较这两首古诗,说说这两首诗歌的异同,通过比较,学生不难发现,这两首诗相同之处很多,题目、作者是相同的,读音上都有押韵的特点,都运用了比喻等修辞,同样都是通过景物来表达一个关于读书的道理等等。不同之处在于诗歌借助的景物是不同的,一个是“方塘”,一个是“艨艟巨舰”;还有表达的道理也有所不同,一个是说“要多读书,多汲取知识,才能保持心智的明净”,另一首则表达了“要多积累,当积累到了一定的程度,基本功扎实了,艺术的创作自然能水到渠成、流畅自如。

有了两首诗的比较学习,学生也自然对作者的创作风格有了一定的了解,明白朱熹是宋代的理学家,也是一个善于借助一般景物来阐述深刻道理的诗人,由此可以引发学生对朱熹,对说理诗的兴趣,从而在课后对朱熹的其他古诗文、说理诗进行诵读与积累。

当今的课堂教学,学生的学习方式正在悄悄地发生着变化,课堂是向两头开放的,学生带着问题、信息走进课堂,一堂课上好后,学生带着许多新的问题离开课堂,课堂教学结尾变成了问号式,省略号式,这不仅仅是知识的延伸,更是情感的延续。

《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指出:学生是语文学习的主体,教师是学习活动的组织者和引导者。语文教学应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意识和习惯,引导学生掌握语文学习的方法,应尊重学生的个体差异,鼓励学生选择适合自己的学习方式。根据纲要的精神,传统的学习方式应当改变而且也必须改变,这里所说的改变并不是说将以往的教育方式进行全盘否定,而是在分析学习内容的基础之上对教育教学方式进行恰当调整,将那些不适用的学习方式调整为采用自主学习的方式学习,通过这种方式增加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让学生学会学习,学会交际,学会生活,学会生存,让他们乐学、会学、善学,使学生主动适应而不是被动接受学习内容,发挥自身的优势和特长。

参考文献:

[1]张燕.新课程标准与古诗词教学.成都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2007.

水调歌头的意思篇8

一、以读促悟,体会豁达

在诗词教学中,朗读是必不可少的内容,其原因之一在于诗词具有独特的韵律和节奏,学生在朗诵诗词的过程中,就可以直观地感受词人情感的变化。而苏轼的《水调歌头》更是具有音乐和节奏的美感。在教学中,笔者就先播放了一段《水调歌头》的音频,让学生跟着音频初步感受诗歌,尤其是诗歌前后基调的变化,从起伏的节奏和音调中感受整个情感的变化过程,从而感受苏轼的豁达之感;其次,笔者采用学生自主朗读,小组朗读以及教师带读的方式进行诗歌朗读。尤其是把握其关键的字词“几时、不知、何年……”等等。一句“明月几时有?”为开头,看似是作者对于宇宙、对于明月的追问,但后一句“把酒问青天”又体现着词人将月当作朋友的这一种情怀。“为什么要去问月呢?”学生可以在朗读中逐渐去思考这样的问题,教师在教学中也可以用问题的方式引发学生对于这首词究竟“问的是谁,究竟在问什么”的一个深入的思考。对于初中生来说,他们已经有了一定的阅读理解基础,对于诗词的解读也能够有自己的见解和看法,因而,作为一名语文教师,应该多给予学生自主思考的时间,将课堂还给学生。

二、插入背景,帮助理解

在通过朗读的方式初步了解了《水调歌头》的基调之后,教师应该穿插一些写作的背景,以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苏轼的豁达之感。引导学生理解苏轼是在什么境遇下发出“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的感慨,是理解苏轼“豁达”心胸的关键。

在此,教师就应该着重把握小字部分。教师可以通过视频片段来展示苏轼当时的境遇,或者采用PPT的形式,这样可以将背景知识生动直观地展现出来。在作这首词时,是丙辰中秋,当时苏轼四十一岁,时为密州(现在的山东诸城)太守。题说“兼怀子由”,当时苏轼与弟弟子由已经六七年不见了。苏轼因政治处境的失意以及和弟弟苏辙的别离,尤其是中秋佳节,孤身对月,抑郁惆怅之感溢于言表。在词的上阕中,首先通过营造自己孤身赏月的情景,再用“不知天上宫阙,今夕是何年”来间接表明自己被贬,不知道当今朝廷如何的失望落寞之感。但正是有这样的情绪和境遇的寄托,才让苏轼下阕的抒情更显得豁达。上下阕的对比能够让学生更为强烈地感受到词人的心情变化,体会他的豁达。在教学中,教师也可以将苏轼或者其他诗人类似的诗词进行对比,来体会不同诗人的风格以及情感。

三、把握关键,感悟豁达

在笔者的教学过程中发现,有些学生仅仅只是了解到“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是最能体现词人豁达的词句,但是对于为什么体现出词人的豁达却很难说出一二。此时,教师就可以通过提问进行引导,比如,“你们在遇到难过的事情时是怎么处理的?如果你的好朋友把你的东西弄丢了,你是什么心情?”从而让学生通过自己的生活实际去感受词人在这样艰难的境遇中发出这样的感叹有多么不易。此时,教师也可以结合“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这样类似的诗句来理解苏轼“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背后的超脱与豁达。同时,笔者也将这一句词与谢庄《月赋》中的一句诗“隔千里兮共明月”进行对比分析,可以发现《月赋》中所要表现的情绪是一种“有我”的美好状态,而苏轼则是表现出一种“无我”的遥思。从时间和空间上也都体现出了苏轼的长远境界。

四、总结

苏轼的《水调歌头》可以说是古典文学秋词中最为著名的一首,正如胡仔《苕溪渔隐丛话》所说:“中秋词,自东坡《水调歌头》一出,余词尽废。”而苏轼的豁达之感也是这首词历久弥坚的主要原因。教师在教学中,引导学生理解这样的诗词能够从整体把握苏轼的个人以及他写作风格特征,这对学生诗词鉴赏能力的提高也有十分重要的积极意义。

上一篇:只言片语的意思范文 下一篇:急中生智造句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