子不学断机杼范文

时间:2023-12-08 00:52:56

子不学断机杼篇1

弘农杨氏异祖同宗之谜

以湖南城步县的杨氏族谱《城步谱》、广东梅州的杨氏族谱《梅州谱》和湖南望城的卯田杨氏族谱《卯田谱》为代表的杨氏宗谱认定杨氏受姓始祖为唐叔虞的次子杼,杼于周康王六年被封为杨侯。谱中对杼以下每代人都详细记载了生卒年月日时、爵位官职、墓地山向、配偶及生子等。以福建漳州的杨氏族谱《漳州谱》和湖南汉寿的花园杨氏族谱《花园谱》为代表的杨氏宗谱是以伯侨为始祖而记载世系的,内容较简略。

对比上述两类不同的杨氏宗谱,发现其中存在着令人生疑的奇怪现象。《城步谱》《梅州谱》和《卯田谱》尊杨杼为始祖,传第25代杨章;而《漳州谱》和《花园谱》以杨伯侨为始祖,传第17代也到杨章。这两类杨氏宗谱所记载的杨章都是字道斐,都生活在东周末年,华阴人,配姜氏,生三子(其中二子同名),其子杨款都是字洪(宏)哲,被封为秦国上卿,两个杨款都生四子,都是长子杨显(失考),次子杨硕(承嗣)。由此可见,两类杨氏宗谱所记载的由不同始祖(杨杼和杨伯侨)繁衍而来的杨章竟是同一个人,岂非咄咄怪事?

两位杨侯伯侨身世混淆之谜

以《城步谱》《梅州谱》和《卯田谱》为代表的杨氏宗谱在寻根觅源中,认定杨氏受姓始祖为杼公,而不是伯侨公,且杨姓中的伯侨亦非晋武公之子。晋武公子伯侨是唐叔虞长子晋燮父的后裔,复姓羊舌,属于另外一姓,不能把尚父裔孙杨伯侨与羊舌氏的晋伯侨混为一谈。关于伯侨被封为杨侯之事,在杨氏宗谱中有两种不同的杨伯侨的生平资料,发现他们虽然生活的年代不同,却颇有几分相似之处。在《城步谱》和《花园谱》中,两位伯侨的字(又名)都叫文实,都被封为杨侯,谥贤敬,都是配于氏,生三子,逊、近、述。逊袭位;近,字子恭,为邑宰;述,字子宪,官令尹。说明这两类杨氏宗谱有互相抄袭现象。《城步谱》所记载的资料比《花园谱》更详细一些,可能是一类族谱的续谱人误认为这两位伯侨是同一个人,于是就从另一类族谱中抄来一部分关于伯侨的资料,补充在自己的族谱上,从而造成两位不同年代不同世系的伯侨具有相似性,给后人留下了两位杨侯伯侨身世混淆之谜。

杨氏先人两次大逃亡之谜

有的杨姓专著提出:“杨侯灭国后,他的子孙不是逃往了弘农华阴,而是逃到四川的巫山了。或者杨侯的另一支系逃到了四川(巫山)。”产生上述模糊认识是由于将晋上卿杨食我的子孙与扬侯周伯侨的两次大逃亡混为一谈所致。杨食我子孙是在智伯、韩、赵、魏、范、中行这六卿和晋顷公的追杀下于晋顷公十二年(公元前514年)逃于华山仙谷的;而扬侯周伯侨却是在魏、赵、韩这三侯的追杀下于周安王十五年(公元前387年)逃于楚巫山的。两次大逃亡的时间前后相差127年。杨食我已于公元前514年被杀,他的子孙不可能等到127年后再逃于楚巫山;同样,于公元前387年逃于楚巫山的扬侯周伯侨也不可能上溯127年去充当杨食我的子孙。

两支杨姓渊源的历史真相

第一支杨姓起源于唐叔虞次子杼。周武王伐纣胜利之后,将居住在山西省洪洞县一带的炎帝后裔扬人赶到长江流域去,其中一部分人在湖北北部建立扬子国,楚国在荆山强盛起来后,扬人再南迁到江汉地区与越人结合而成扬越。空出来的扬人之墟(山西洪洞一带)即称为扬地。周康王六年将扬地分封给唐叔虞次子杼,谓之扬侯。传至第6世扬康被乱所害,绝祀,收箕子孙为养子,即扬绍甲。绍甲在公元前841年的社会大动乱中被杀,绝祀。周宣王于十九年封第五子尚父(太祖)为扬侯,取名为扬涧。当扬侯爵位传到尚父的孙子扬丙宏时,正值西周灭(公元前771年),东周兴(公元前770年)。平王东迁继位,实依晋、郑、秦,遂以扬地赐晋国,晋于是并有扬国。故《氏族略》云:“周宣王少子尚父,幽(宣)王时封为扬侯,为晋所灭,其后为氏。”

从扬涧(尚父)的裔孙第10世扬丁宏至第19世扬欢一直都无爵位,到第20世扬季洪时,正值公元前5 14年杨食我被灭族,于是季洪乘机恢复爵位,季洪死后,由其子扬东莲袭侯爵,东莲死后,由其子扬定悼袭侯爵,于周安王十五年(公元前387年),除第十三子伯侨外,定悼及其14个儿子全部被杀。伯侨与其母公孙氏幸被家人古吉搭救,投靠晋国贤士大夫习,习为掩护他们俩,与公孙氏拜为兄妹,呼伯侨为外甥,并将他改名为文实。大夫习惧怕魏、赵、韩,让伯侨母子附周。周安王念其先人功勋,仍封为扬侯,承继乃祖爵位,是为继扬杼之后的扬氏第23世祖。空有爵位并无封地的扬侯周伯侨(由于他是周宣王少子尚父的裔孙,故又称为周伯侨)害怕仇人追杀,就只好逃向远方避难了。

那么,他逃到哪里去了呢?在《汉书·扬雄传》中有这样的记载:“扬雄,字子云,蜀郡成都人,其先出自有周伯侨者,以支庶初食采于晋之扬,因氏焉。不知伯侨周何别也,扬在河汾之间,周衰而扬氏或称侯,号日扬侯。会晋六卿争权,韩、魏、赵兴而范、中行、智伯弊。当是时,逼扬侯,扬侯逃于楚巫山,因家焉。楚汉之兴也,扬氏溯江上处巴江州,而扬季官至庐江太守。汉元鼎间(公元前116~公元前111年)避仇复溯江上处岷山(江)之阳日郫。”扬侯伯侨逃难时间是周安王十五年(公元前387年),当时范、中行氏已灭72年,智伯已灭68年,“周威烈王赐赵、韩、魏皆命为诸侯”已过17年。这正是“韩、赵、魏兴而范、中行、智伯弊”时期,与《汉书·扬雄传》中所记载的“扬侯逃于楚巫山”的时间相吻合。《汉书·扬雄传》中所记载的是周伯侨,号日扬侯,这就意味着他正是周宣王少子尚父的裔孙,无封地而只有扬侯封号的逃避仇人追杀的扬伯侨。由于周衰已无权威,周安王所封的扬侯只能空有封号,而不能实际拥有封地,那就只好逃于楚巫山了。扬雄在诗作《反离骚》中曾哀叹其祖先日:“有周氏之婵嫣兮,或鼻祖于汾隅。灵宗初牒伯侨兮,流于要之杨侯。”这位末代扬侯裔孙怀着与屈原被流放时同样的心情大发感慨,深为祖先失国而悲痛,是可以理解的。

在扬雄时代,尽管扬、杨二字已混用,许多扬姓家族已随波逐流融入杨姓,但作为大文学家的扬雄对自己的姓氏的文字是很认真的,坚持姓“扬”而不姓“杨”是无可非议的。有人指责他“子云好奇,特自标异”,“修家子云,老不晓事”是毫无道理的。

扬侯伯侨住在楚巫山中,死后,其子扬逊袭爵位,事实上,已沦为平民,到伯侨的孙子扬章时,生平已失考,家谱也出现断层,一直到曾孙扬季才东山再起,官至庐江太守。在扬雄以后的漫长岁月中,绝大多数扬姓家庭已逐渐融入杨姓。如今,扬雄的裔孙已遍布四川各地,并播向江南和岭南,繁衍成为以杼或尚父为始祖的由扬氏转化而来的杨姓子孙。

第二支杨姓起源于晋武公次子伯侨。晋侯接受周平王封赏后,即将扬国旧地改为杨氏县,周襄王五年(公元前647年)封伯侨(因系晋武公之子,故又称晋伯侨)为杨侯,辖杨氏县(由于当地盛产杨树,东周以后,扬地逐步改称为杨地,称杨氏县,故晋伯侨被封为杨侯,而非扬侯)。晋伯侨(第l世)的杨侯爵位传到第6世杨食我(任晋上卿)时,于晋顷公十二年(前514年)受祁盈冤案株连而被灭族。据《史记》载:“(颂公)十二年,晋之宗家祁侯孙(即祁盈)、叔向子(即杨食我)相恶于君。六卿欲弱公室,乃遂以法尽灭其族,而分其邑为十县,各令其子为大夫。晋益弱,六卿皆大。”杨食我的个别子孙幸免于难,逃往华山仙谷避难。当时,杨食我的儿子杨道正在周都洛阳任大司马,也幸免于难。杨道的10世孙就是弘农杨氏的奠基人杨章。杨章的10世孙就是东汉太尉杨震,杨震和他的裔孙曾在中国历史上谱写了一系列辉煌篇章,使整个杨氏家族满门生辉。

对杨姓渊源的探讨

由扬氏转化而来的杨姓裔孙从家族世系传承的角度出发,尊首封扬侯的杼公为始祖是正确的,这就是“杨姓起源于唐叔虞次子杼”说法的由来;但杼公传至第6世扬康即绝祀,故从血统关系方面来看,尊再封扬侯的尚父为始祖也是正确的,这就是“杨姓起源于周宣王少子尚父”说法的由来。

由羊舌氏分化而来的杨姓裔孙从首封杨侯的角度出发,尊晋伯侨为始祖是正确的,这就是“杨姓起源于晋武公子伯侨”说法的由来;晋伯侨虽被首封为杨侯,但并没有马上姓杨,而是从晋伯侨的羊舌大夫突开始称为羊舌氏,羊舌突的次子羊舌胖(叔向)为始祖也是正确的,这就是“杨姓起源于羊舌胖(叔向)”说法的由来。

无论是以杼或尚父为始祖,由扬氏转化而来的杨姓,还是以晋伯侨或羊舌胖(叔向)为始祖,由羊舌氏分化而来的杨姓,这两支杨姓的子孙都是周武王姬发第三子唐叔虞的裔孙,这就是“杨姓起源于唐叔虞之后”说法的由来。

《姓考》说,周宣王曾孙封于杨,杨国后来被晋国所灭,杨国后代便以故国名为姓。这种说法是错误的,实际情况是:周宣王少子尚父封于扬,传到尚父的孙子(即周宣王的曾孙)丙宏和丁宏时,扬国被晋国所灭,于是他们就以故国名“扬”为姓,尊他们为立姓始祖是合乎情理的,但说他们封于杨就不对了。

春秋时,周景王封少子于阳樊(今河南济源),其后裔避周乱北迁幽、燕,因邑命氏,即以阳为姓。很早以来,就有人将杨、扬、羊、阳视为同出一源。这是一种讹传,实际上,除杨、扬、羊(部分出自羊舌)具有同源性关系外,阳姓基本上与杨姓没有关系。

子不学断机杼篇2

“若中道而归,何异断斯织乎”的意思是“如果中途就回来了,那同切断这丝织品又有什么不同呢”,出自《乐羊子妻》,通过两个小故事,赞扬了乐羊子妻子的高尚品德和过人才识。

原文:一年归来,妻跪问其故,羊子曰:“久行怀思,无它异也。”妻乃引刀趋机而言曰:“此织生自蚕茧,成于机杼。一丝而累,以至于寸,累寸不已,遂成丈匹。今若断斯织也,则捐失成功,稽废时日。夫子积学,当‘日知其所亡’,以就懿德;若中道而归,何异断斯织乎?”羊子感其言,复还终业,遂七年不返。

(来源:文章屋网 )

子不学断机杼篇3

十月胎恩重,三生报答轻。《劝孝歌》

一尺三寸婴,十又八载功。《劝孝歌》

母称儿干卧,儿屎母湿眠。《劝孝歌》

母苦儿未见,儿劳母不安。《劝孝歌》

老母一百岁,常念八十儿。《劝孝歌》

尊前慈母在,浪子不觉寒。《劝孝歌》

万爱千恩百苦,疼我孰知父母?《小儿语》

白头老母遮门啼,挽断衫袖留不止。〖唐〗韩愈

母仪垂则辉彤管,婺宿沉芒寂夜台。《格言集锦》

慈母手中线,游子身上衣。临行密密缝,意恐迟迟归。谁言寸草心,报得三春晖。〖唐〗孟郊

昔孟母,择邻处。子不学,断机杼。《三字经》

母亲,人间第一亲;母爱,人间第一情。字严

世上惟一没有被污染的爱--那便是母爱。字严

成功的时候,谁都是朋友。但只有母亲--她是失败时的伴侣。郑振铎

哀哀父母,生我劬劳。《诗经》

无父何怙,无母何恃?《诗经》

父之美德,儿之遗产。字严

父母德高;子女良教。《格言对联》

有子且勿喜,无子固勿叹。〖唐〗韩愈

人见生男生女好,不知男女催人老。〖唐〗王建

天下无不是的父母;世间最难得者兄弟。《格言联璧》

为人父母天下至善;为人子女天下大孝。《格言联璧》

父兮生我,母兮鞠我,抚我,畜我,长我,育我,

顾我,复我。《诗经》

父不慈则子不孝;兄不友则弟不恭;夫不义则

妇不顺也。〖南北朝〗颜之推

人生内无贤父兄,外无严师友,而能有成者少矣。〖宋〗吕公著

父母所欲为者,我继述之;父母所重念者,我亲厚之。《格言联璧》

在父母的眼中,孩子常是自我的一部分,子女是他理想自我再来一次的机会。费孝通

慈母爱子,非为报也。〖汉〗刘安

十月胎恩重,三生报答轻。《劝孝歌》

一尺三寸婴,十又八载功。《劝孝歌》

母称儿干卧,儿屎母湿眠。《劝孝歌》

母苦儿未见,儿劳母不安。《劝孝歌》

老母一百岁,常念八十儿。《劝孝歌》

尊前慈母在,浪子不觉寒。《劝孝歌》

万爱千恩百苦,疼我孰知父母?《小儿语》

白头老母遮门啼,挽断衫袖留不止。〖唐〗韩愈

母仪垂则辉彤管,婺宿沉芒寂夜台。《格言集锦》

慈母手中线,游子身上衣。临行密密缝,意恐迟迟归。谁言寸草心,报得三春晖。〖唐〗孟郊

昔孟母,择邻处。子不学,断机杼。《三字经》

母亲,人间第一亲;母爱,人间第一情。字严

世上惟一没有被污染的爱--那便是母爱。字严

成功的时候,谁都是朋友。但只有母亲--她是失败时的伴侣。郑振铎

哀哀父母,生我劬劳。《诗经》

无父何怙,无母何恃?《诗经》

父之美德,儿之遗产。字严

父母德高;子女良教。《格言对联》

有子且勿喜,无子固勿叹。〖唐〗韩愈

人见生男生女好,不知男女催人老。〖唐〗王建

天下无不是的父母;世间最难得者兄弟。《格言联璧》

为人父母天下至善;为人子女天下大孝。《格言联璧》

父兮生我,母兮鞠我,抚我,畜我,长我,育我,

顾我,复我。《诗经》

父不慈则子不孝;兄不友则弟不恭;夫不义则

妇不顺也。〖南北朝〗颜之推

人生内无贤父兄,外无严师友,而能有成者少矣。〖宋〗吕公著

父母所欲为者,我继述之;父母所重念者,我亲厚之。《格言联璧》

母爱,不挑儿的长相

母爱,不分春夏秋冬

母爱,崇高伟大

母爱,无限忠诚

无论你平和、躁动

无论你失败、成功

母爱你失败、成功

母爱无处不在

她,伴随你经历人生

是她,放飞人间的龙凤

是她,架起天际的长虹

不懂得母爱

你就迷失了生命的真谛

忘却母爱

高官厚禄血冷躯空

一个母亲陷入贫困

一方惦念何以安宁

用我们的双手点染熔灿的颜彩

用颗颗爱心缩放全面的繁荣

关怀母亲也是你我的升华净化

子不学断机杼篇4

十月胎恩重,三生报答轻。《劝孝歌》

一尺三寸婴,十又八载功。《劝孝歌》

母称儿干卧,儿屎母湿眠。《劝孝歌》

母苦儿未见,儿劳母不安。《劝孝歌》

老母一百岁,常念八十儿。《劝孝歌》

尊前慈母在,浪子不觉寒。《劝孝歌》

万爱千恩百苦,疼我孰知父母?《小儿语》

白头老母遮门啼,挽断衫袖留不止。〖唐〗韩愈

母仪垂则辉彤管,婺宿沉芒寂夜台。《格言集锦》

慈母手中线,游子身上衣。临行密密缝,意恐迟迟归。谁言寸草心,报得三春晖。〖唐〗孟郊

昔孟母,择邻处。子不学,断机杼。《三字经》

母亲,人间第一亲;母爱,人间第一情。字严

世上惟一没有被污染的爱--那便是母爱。字严

成功的时候,谁都是朋友。但只有母亲--她是失败时的伴侣。郑振铎

哀哀父母,生我劬劳。《诗经》

无父何怙,无母何恃?《诗经》

父之美德,儿之遗产。字严

父母德高;子女良教。《格言对联》

有子且勿喜,无子固勿叹。〖唐〗韩愈

人见生男生女好,不知男女催人老。〖唐〗王建

天下无不是的父母;世间最难得者兄弟。《格言联璧》

为人父母天下至善;为人子女天下大孝。《格言联璧》

父兮生我,母兮鞠我,抚我,畜我,长我,育我,

顾我,复我。《诗经》

父不慈则子不孝;兄不友则弟不恭;夫不义则

妇不顺也。〖南北朝〗颜之推

人生内无贤父兄,外无严师友,而能有成者少矣。〖宋〗吕公著

父母所欲为者,我继述之;父母所重念者,我亲厚之。《格言联璧》

在父母的眼中,孩子常是自我的一部分,子女是他理想自我再来一次的机会。费孝通

慈母爱子,非为报也。〖汉〗刘安

十月胎恩重,三生报答轻。《劝孝歌》

一尺三寸婴,十又八载功。《劝孝歌》

母称儿干卧,儿屎母湿眠。《劝孝歌》

母苦儿未见,儿劳母不安。《劝孝歌》

老母一百岁,常念八十儿。《劝孝歌》

尊前慈母在,浪子不觉寒。《劝孝歌》

万爱千恩百苦,疼我孰知父母?《小儿语》

白头老母遮门啼,挽断衫袖留不止。〖唐〗韩愈

母仪垂则辉彤管,婺宿沉芒寂夜台。《格言集锦》

慈母手中线,游子身上衣。临行密密缝,意恐迟迟归。谁言寸草心,报得三春晖。〖唐〗孟郊

昔孟母,择邻处。子不学,断机杼。《三字经》

母亲,人间第一亲;母爱,人间第一情。字严

世上惟一没有被污染的爱--那便是母爱。字严

成功的时候,谁都是朋友。但只有母亲--她是失败时的伴侣。郑振铎

哀哀父母,生我劬劳。《诗经》

无父何怙,无母何恃?《诗经》

父之美德,儿之遗产。字严

父母德高;子女良教。《格言对联》

有子且勿喜,无子固勿叹。〖唐〗韩愈

人见生男生女好,不知男女催人老。〖唐〗王建

天下无不是的父母;世间最难得者兄弟。《格言联璧》

为人父母天下至善;为人子女天下大孝。《格言联璧》

父兮生我,母兮鞠我,抚我,畜我,长我,育我,

顾我,复我。《诗经》

父不慈则子不孝;兄不友则弟不恭;夫不义则

妇不顺也。〖南北朝〗颜之推

人生内无贤父兄,外无严师友,而能有成者少矣。〖宋〗吕公著

父母所欲为者,我继述之;父母所重念者,我亲厚之。《格言联璧》

母爱,不挑儿的长相

母爱,不分春夏秋冬

母爱,崇高伟大

母爱,无限忠诚

无论你平和、躁动

无论你失败、成功

母爱你失败、成功

母爱无处不在

她,伴随你经历人生

是她,放飞人间的龙凤

是她,架起天际的长虹

不懂得母爱

你就迷失了生命的真谛

忘却母爱

高官厚禄血冷躯空

一个母亲陷入贫困

一方惦念何以安宁

用我们的双手点染熔灿的颜彩

用颗颗爱心缩放全面的繁荣

关怀母亲也是你我的升华净化

子不学断机杼篇5

自从学习了经典名着《三字经》之后,我有了很大的收获,明白了不少做人的道理。

“昔孟母,择邻处。子不学,断机杼。”讲的是:从前,孟母为了给孟子创造一个良好的成长环境,曾三次搬家。孟子不好好学习,孟母生气地割断织布的纱线,告诉他要好好学习。它使我想到了爸爸妈妈,他们也像孟母一样,为了我的学习更上一层楼,又是给我买点读机,又是给我买写字桌,星期六星期天还送我去老师家补课。从前,我不理解爸爸妈妈的苦心,认为买给我的东西是理所当然的,所以也不知道珍惜,当我贪玩的时候,父母说一下我,我还会不服气,认为他们不该限制我的自由。学了《三字经》后,我终于明白父母为什么这样,是希望我好好学习,做一个对社会有用的人。

“融四岁,能让梨,弟于长,宜先知。”讲的是:孔融四岁的时候,就懂得把大的梨让给兄长,尊敬兄长的道理。而现在有些孩子在家大多都是小皇帝,他们惟我独尊,想要什么就叫父母买,没买到就不高兴。这样是不对的,我们应该向孔融学习,同学之间,兄弟姐妹之间,要懂得谦让,我们也要懂得孝敬父母,因为父母为我们付出的太多了!

总之,学了《三字经》后,我的收获真不少。

桂岭镇中心学校三年级:罗雅晶

子不学断机杼篇6

1、母爱胜于万爱。——莎士比亚

2、母亲的心是女儿的天堂。——柯罗里

3、父母的美德是子女最大的财富。

4、白头老母遮门啼,挽断衫袖留不止。——韩愈

5、十月胎恩重,三生报答轻。——《劝孝歌》

6、哀哀父母,生我劬劳。——《诗经》

7、昔孟母,择邻处。子不学,断机杼。——《三字经》

8、慈母爱子,非为报也。——刘安()

9、母仪垂则辉彤管,婺宿沉芒寂夜台。——《格言集锦》

10、我们几乎是在不知不觉地爱自己的父母,因为这种爱像人的活着一样自然,只有到了最后分别的时刻才能看到这种感情的根扎得多深。——莫泊桑

11、谁言寸草心,报得三春晖。——孟郊

12、岁月给母亲忧愁,但未使她的爱减去半分。——华兹华斯

13、尊前慈母在,浪子不觉寒。——《劝孝歌》

14、谁言寸草心,报得三春晖。

15、母亲犹如光辉灿烂的朝阳。

16、万爱千恩百苦,疼我孰知父母?——《小儿语》

子不学断机杼篇7

我的妈妈没有什么与众不同,她长着一双乌黑的眼睛,显得炯炯有神,高高的鼻梁,中等身材。

“昔孟母择邻处,子不学断机杼”,每次听到这句名言,我便想起了妈妈那张严肃的面孔。那是一天中午,我写完作业,没有检查,就跑出去玩,妈妈走到书房,拿起我的作业本看了起来,她手里拿着红笔改了起来。等我玩回来时,看见作文上的好多字都用红色的笔圈了起来,这时,我才知道我太马虎了,写了好多错别字。妈妈走过来说:“你看你的作文上到处都是错别字,马上改过来,并严厉的批评了我一顿。”当我改完错别字后,妈妈又让我去看作文书,我说要看电视,妈妈严肃的说:“你的作文写的太吃力了,必须每天看些别人写的好的作文。”我不以为然,妈妈从桌子上拿起几本作文书摔在我面前,说:“你不看,那就把这些书烧了算了。”于是就拿起书要撕,我吓的哭了,赶紧回话。就这样我认真的看起来。

这件事情过后,我心里在想妈妈是为了我好吗?

现在我慢慢的长大了,才知道妈妈严格要求我是为了我好。我一定要好好学习,不让妈妈失望,作一个有用于社会的人,有用于人民的人。

子不学断机杼篇8

【关键词】儿童过敏性鼻炎 穴位贴敷 辅舒良 临床观察

过敏性鼻炎(Allergic Rhinitis,AR)又称变应性鼻炎,是指机体对某种物质过敏引起的鼻黏膜变态反应性炎症,临床表现为打喷嚏、鼻塞、鼻痒、流清涕、喉部不适及咳嗽等症状。随着社会工业的高速发展,儿童过敏性疾病的患病率在世界范围内明显升高。儿童过敏性鼻炎可分为常年性和季节性,其中以常年性多见。近年来,笔者运用辅舒良(丙酸氟替卡松鼻喷雾剂)配合穴位贴敷治疗过敏性鼻炎40例,取得较好疗效,现报告如下。

1临床资料

1.1一般资料

观察病例共80例,均为2010年11月至2011年9月在我院门诊就诊患儿。将观察病例随机分为两组。对照组40例,男28例,女12例;年龄4~14岁;病程3个月至5年,平均(2.1±0.7)年。治疗组40例,男26例,女14例;年龄3~14岁;病程4个月至5年半,平均(2.6±0.7)年。两组病例性别、年龄、病程经统计学比较,差异无统计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1.2诊断标准

参照《中药新药临床研究指导原则》[1]拟定。以长期经常有鼻塞、鼻痒、打喷嚏、流清涕为主症:查体有不同程度鼻黏膜苍白水肿,部分查变应原皮肤试验,至少有一项为阳性,全部患儿平素均有不同程度的自汗、纳食减退,大便及睡眠尚可。

2治疗方法

2.1对照组

鼻内应用辅舒良(丙酸氟替卡松鼻喷雾剂),具体方法为每日早、晚各鼻腔喷药1次,每次每侧鼻腔1次,持续用药1个月。

2.2治疗组

在对照组的基础上加中药穴位贴敷。

穴位贴敷具体如下:

将(炒白芥子、延胡索、生甘遂、细辛、丁香、肉桂)中药按等分混合研成120目粉末,用姜汁调成稠膏状并制成直径约1cm的圆饼备用。取穴迎香、大椎、大杼、肺俞、膏肓俞。先将贴敷部位用75%乙醇或碘伏常规消毒,然后取直径1cm左右大小的药膏,将药物贴于穴位上,用3cm×3cm的脱敏胶布固定。贴药后皮肤局部感到麻、凉、温、微痒属正常反应。每次贴敷时间一般为1~2h,具体贴敷时间根据患儿皮肤反应而定,如发痒、灼热感不甚明显者可敷贴较长时问,但最长不超过4h。一般10天贴敷3次,一月为1疗程。

3效标准及结果

3.1疗效标准[2]显效:鼻塞、鼻痒、打喷嚏、流清涕症状消失,嗅觉恢复,鼻黏膜红润正常,3个月以上无复发;好转:鼻塞减轻,打喷嚏、流清涕明显减少,体征减轻,发作次数减少,间歇期延长;无效:症状与体征无明显改善。

3.2治疗结果(表1)

讨论

过敏性鼻炎属I型变态反应,其发生与遗传和环境及鼻腔黏膜易感性密切相关。辅舒良(丙酸氟替卡松鼻喷雾剂)具有强效抗炎活性,抑制免疫反应和降低抗体合成。有报道指出由于其需要长期用药,有引起鼻腔出血、中隔穿孔、黏膜溃疡、斑管性神经水肿等潜在危险,尤其对儿童、青少年生长状况是否抑制尚不清楚[3]。

传统中医认为过敏性鼻炎属“鼻鼽”范畴,多由肺脾气虚,卫表不固,外邪乘虚而入,风寒入侵鼻窍,肺气不能通调而致。取(迎香、大椎、大杼、肺俞、膏肓俞)以扶正补虚,振奋阳气,调和营卫,解表祛邪。敷贴药物,通过刺激相应选穴,宣通鼻窍,进而控制过敏性鼻炎病发症状。白芥子温肺化痰,利气散结;细辛祛风散寒,温肺通窍;延胡索行气止痛;甘遂逐饮散结;丁香、肉桂辛热,更助祛散风寒,宣通鼻窍之力。诸药相配,共奏温经散寒、宣通鼻窍、调理气血、扶正祛邪之功效。中药穴位贴敷,渗透并刺激经络,激发人体正气,通过改善儿童体质,增强抗病力,来降低过敏性鼻炎复发率,尤其适合缓解期治疗。

临床观察结果表明:治疗组和对照组经1个月治疗均获得明显疗效,但停药3个月后,对照组症状明显复发;治疗组症状仍明显缓解。该疗法远期疗效肯定。而且,中药穴位贴敷还可减少喷用局部激素的次数和缩短其治疗用量的时间从而最大可能地避免了副作用的产生。另外,穴位敷贴能改善儿童体质,增强机体抗病能力,降低过敏性鼻炎复发率。两种给药方法配合使用,标本兼治,既可快速缓解症状,又能从根本上改善敏感体质,增强机体免疫功能,使疗效得以巩固,延缓复发。由此可见,中西医结合外治儿童过敏性鼻炎,宜治宜防,儿童易于配合,疗效确切,值得广大临床医师应用。

【参考文献】

[1]中华人民共和国卫生部.中药新药I临床研究指导原则[M].第3辑.北京:中国医药科技出版社,1997:324—327.

[2]中华医学会耳鼻喉科分会.变应性鼻炎诊断和疗效评定标准[J].中华耳鼻咽喉科杂志,1991,26(3):134

[3]中华医学会耳鼻咽喉学分会.变应性鼻炎诊断标准及疗效判定标准[J].中华耳鼻咽喉科杂志,1998,33(12):134—135.

注:宋晓,男,31岁,汉族,耳鼻喉硕士研究生,主治医师,供职于漯河市中医院耳鼻喉,邮编:462000。

上一篇:处暑拼音范文 下一篇:人质张惠妹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