知己难求范文

时间:2023-10-07 15:57:16

知己难求篇1

[中图分类号]B84 [文献标识码]C [文章编号]1673-7210(2008)05(b)-175-02

一个刚考上研究生的漂亮女学生,因考研和现实的原因与在异地的男朋友分手,半年后仍走不出失恋后的情绪低落状态,影响了正常的学习和生活。本文通过四次咨询,对求助者心理问题的形成原因和发展进行了解与分析,采用认知疗法、求助者中心疗法,帮助求助者对自己的问题进行分析,改善了情绪状态。

1求助者的一般资料

患者,女,22岁,未婚,研一学生,城市人口,家庭经济一般。14岁时父亲因病去世,此前没有患过重大的身体疾病和严重的心理障碍,无家族精神病史及遗传病史。

2求助者自述

主诉:自己在外地(B城)读大学,因为要回来照顾母亲和为了自己喜欢的专业,决定考研,考回自己长大的A城,而男友是家中的独子,不可能跟她到A城。考研成功后,两人分手,自己很难过。刚分手的两个月自己天天以泪洗面,而且因为怕母亲知道会心情不好,都只能偷偷地哭。现在好一些,不再哭了,可每每想起他,想起和他在一起的日子都会难过。现在别人提起以前和男友在一起的城市,或者稍微有一点关系的事情、图片或新闻,心里都会很难过,觉得自己很难从这种抑郁的情绪中走出来。

3咨询师观察了解到的情况

求助者走进心理咨询室的时候是低着头,显得有些拘谨,但情绪稳定,待人接物比较有礼貌。坐下来说话的时候,双腿紧闭,眉头紧锁,眼神暗淡,显得有些紧张。目光接触中有接受咨询,改变现状的要求。

4心理测验结果

SCL90症状自评量表: 抑郁因子2.5分,其余各因子均小于2分,提示抑郁方面有问题,需要进一步咨询。

抑郁自评量表SDS:标准分60分,提示有轻度抑郁。

5病因分析

5.1生理原因

来访者为女性,22岁,正处在青年期与异性建立亲密感的阶段,易受恋爱的影响。

5.2社会原因

社会原因包括:①负性生活事件的影响,与男朋友分手是直接原因。②家庭教育的原因,家教严格。③14岁时父亲病逝。④性格内向,与人交流较少,缺乏社会支持系统的帮助。⑤未得到理解和关注,缺乏正确的指导。

5.3心理原因

心理原因包括:①存在认知错误。觉得美好的恋情不会属于自己;分手后不能接受其他异性的感情,觉得接受了是对之前两人美好爱情的玷污。②情绪方面,受抑郁情绪的困扰,不能自己解决。③性格内向,个性追求完美,争强好胜。

6咨询过程

6.1第一阶段――诊断阶段

第一次咨询。

目的:收集资料,建立咨询关系,进行心理诊断,确定咨询目标。

方法:咨询开始时,在充分尊重求助者的前提下,用开放性问题收集一些详细资料,了解到来访者从小对自己要求严格,小学时就要求自己一定要当三好生,当时父母带她去做心理咨询,咨询师的诊断是强迫型人格倾向。自己也觉得有强迫倾向和完美主义。但也没觉得这样不好,觉得正因为这样自己的成绩才能一直名列前茅。同时通过倾听、共情等,让其尽情倾诉,与其建立良好咨询关系,并完成测验。

6.2第二阶段――咨询阶段

帮助来访者分析和解决问题,帮助来访者体验和发泄不良情绪,在此过程中让来访者意识到一些更深一层的问题。

第二次咨询。

来访者知道自己不应该再难过,道理也分析得很清楚,但就是没办法抑制自己的难过。在整个叙述过程中来访者有强烈情绪(伤心、难过),但都被来访者压抑,觉得难过也没有用。她习惯了用这种方式让自己感到不难过和不伤心。她说父亲去世后,她变得更乖,更懂事,习惯了把自己的不开心藏起来,不让母亲担心;渐渐的她习惯了不让周围的同学和老师看到她不开心。所以她因失恋而引起的伤心和难过都被自己压抑,连哭都不让自己痛快地哭。在咨询师的共情和鼓励下,来访者让自己的伤心和难过得到一点点的宣泄。咨询结束时咨询师建议她学着去察觉自己的情绪,在难过的时候去难过,如果当时不能表达,至少可以让自己知道此时自己是难过的。之后找个安全的环境让自己好好发泄一下。

第三次咨询。

咨询师让来访者试着去感受自己的难过,告诉她这个环境很安全,她可以不用顾忌,想哭就可以哭出来。随后来访者的感情流露变多,伤心处会流泪,说到分手时她特别难过,让她体会在那一刻她特别想说的那句话是什么,她说:“我想永远和你在一起。”在带着感情重复这句话时,来访者的情绪有了宣泄。之后她说在她觉得以后再也找不到那么适合她的人了,也找不到那么好的感觉。两人在一起特别开心,特别放松,很舒服。这种感觉就像以前跟父亲交流时的感觉。但其实在一起的第一天她就知道两个人不可能在一起。两人在一起越开心,心里有一部分就越痛苦,因为两人都是家中唯一的孩子,她不可能离开妈妈待在B城,而男友也不可能跟她到A城。所以这么美好的感情始终要失去的。就像秋天黄色的落叶注定要离开枝头,它再也回不到那棵树上了。

第四次咨询。

当问来访者,和男友分手时的痛苦感觉,她之前是否有过时,来访者想了想说,那种感觉就像父亲去世离开自己时的痛苦。当问到他父亲去世时她的感受时,她看见14岁的自己很伤心地缩在角落,她很不舍、内疚、自责,觉得是自己不够好,父亲才会去世。而那时的她要装作很坚强,要照顾母亲的感受。这所有的一切感受她没法跟人说,只能一个人扛着。在咨询师的共情和陪伴下,来访者表达了那时自己压抑的情绪,并意识到父亲的去世并不是自己的错。

6.3第三阶段――巩固与结束阶段

第五次咨询。

对前面的咨询过程进行总结,来访者觉得经过几次的咨询,自己不那么抑郁,对现实的工作和生活的影响小了,并总结整个咨询过程中求助者的成长。

在本案例中,求助者因为人格有完美主义的倾向比一般人更难走出失恋的阴影;再加上求助者14岁父亲去世时的心理创伤没有解决,与男友的分手勾起了14岁丧父的痛苦回忆,所以求助者很难自己从痛苦中走出来。当失恋的痛苦得到宣泄,而且求助者意识到这与丧父的感觉相混,且丧父的创伤得到解决时,求助者就能从抑郁中走出来。咨询员与求助者建立了良好的咨询关系,和求助者共同了解到了发生心理问题的具体情景和可能导致问题的原因。求助者的智力水平以及悟性也是咨询取得成效的重要基础。咨询员针对求助者的成长经历、性格特点以及具体情况,在咨询过程中应用认知疗法协助求助者调整认识观念,改变了求助者的负性情绪,并辅助来访者中心疗法和积极暗示法,使咨询取得了较好的效果。

[参考文献]

[1]郭念锋.国家职业资格培训教程――心理咨询师(三级)[M].北京:民族出版社,2005. 38-45.

[2]钟又彬.认知领悟疗法[M].贵阳:贵州教育出版社,1998.179-190.

[3]张小乔.心理咨询治疗与测验[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93.

[4]钱铭怡.心理咨询与心理治疗[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95.213.

知己难求篇2

关键词: 高中数学 思维能力 思维导图

引言

数学作为一个对逻辑思维能力要求很高的学科,在高考中占有相当大的比例,且难度不低,因此对于学生来说,思维方式与思维创新的要求比本身掌握某一个知识点更重要,为此我们应该在学生日常学习过程中,重点培养学生这方面的能力,只有让学生掌握解决问题的思维方式与思维逻辑,才能应对变化的题型,也才能更好地掌握知识点,形成自己的知识框架,也才能更好地达到教学对学生的要求,在高考中取得佳绩。

一、以问题为导向的数学教学

数学是一门基础性的学科,很多生活中的问题都可以抽象成为单纯的数学问题,而学生对于单纯数学问题的解决的兴趣完全没有解决日常生活中的问题的兴趣高,老师完全可以通过提出现实问题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比如日常的银行复利计算计算方式,就完全可以抽象成为一个等比例数列的问题进行解决,如此就完全将生活上的问题转换成为数学问题,而学生对于这一类的生活问题的认知水平会明显高于对单纯数学问题的认知,同时解决这一类的生活问题也让学生提高了参与积极性,有助于学生对这类问题的总结归纳。当然由于数学的应试要求,使得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更多的是为了参加高中毕业之后的高考,应此对于高考的重视程度要求老师在日常教学中更多的是讲解与高考相关的知识难点与重点。为此老师应当积极掌握最近几年高考中出现的考核的重点与难点,根据班上学生不同的学习情况,在日常教学安排上,就要针对这些考试的重点与难点进行问题设置,让学生在解决问题的同时,可以积极掌握应试阶段的重点与难点。针对不同学生的理解能力与学习能力的现实要求,可以针对不同的学生进行不同难度问题的设置,让学生可以在自己适合的难度范围内解决问题。同时老师在课堂教学中,应当把握好问题的难度与时间,不能让学生在同一个问题或同一类型的问题中花费过多时间,消耗过多精力,对于知识点的掌握也必须上升到数学思维模式上。同时老师在问题的讲解上,更多地需要扮演引导者的角色,让学生自己解决老师提出的问题,让学生在解决问题、分析问题的过程中,通过自己的思维培养,形成解决问题的能力。

二、思维导图的运用与培养

思维导图是一种行之有效的思维方式,是培养学生思维能力、提高学生逻辑关联能力的重要方式。思维导图是将单独的知识点通过相互之间的联系,建立起一个对于知识脉络的一个树状性的知识结构。比如对等差数列来说,首项、通项、公差、求和公式等知识点就形成一个整体的逻辑链条,这样就形成了一个最简单的思维导图,然后引申出去,同样可以对等比数列也形成一个同样的思维导图,对于其中共同交织在一起的概念(首项)就可以合并起来,形成一个比较大的知识网络。对于高中数学来说,知识点相互之间具有一定的内部联系。为此知识点之间的脉络关系,在学习过程中就显得尤为重要。一旦学生形成了自己的思维导图,就可以对整个知识点有宏观认识,对于整个知识要点把控也可以通过对于自身的思维导图对其有一定的认识,同时思维导图是对每一个知识小点的归纳总结而与其他知识点之间形成的网状的联系,在解决实际问题之中就可以通过对已知条件的分析,调动相关知识点的脉络,清楚地指导需要解决网状知识点结构上的那些关键点,从而解决该问题。思维导图是一个对于知识点的总结性认识,老师不仅需要积极将知识点进行总结,而且要让学生自己参与到总结中,让学生形成自己特殊的思维导图,只有这样才能更好地掌握知识点。

结语

高中数学教育不仅需要满足对于高考应试教育的要求,还担负着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的重任,老师在教学工作的安排上应该积极让学生培养起自己的思维导图,形成自己的思维模式及知识框架,通过对问题的设置与解决,培养学生实际解决数学问题的能力,让学生可以在复杂的数学问题中抽象出知识脉络,然后通过对知识点的认知,最后解决数学问题。总之,思维能力是检验数学成绩的重要标志,数学老师应当积极地通过自己的教学方式方法安排,让学生更好地形成自己的思维惯性,全面提高学生的数学成绩。

参考文献:

[1]杨昌举.浅谈高中数学分析和解决问题能力的组成与培养[J].中国科教创新导刊,2009(15).

[2]陈石乃.浅谈高中数学教学中提高学生的创造性思维能力[J].魅力中国,2011(09).

知己难求篇3

关键词:大学生;就业能力;途径

中图分类号:G52 文献标识码:A

收录日期:2012年6月4日

一、大学生就业能力现状分析

近几年,随着高校扩招,在校生数量迅猛增长,但是就业岗位并未实现同比增长,迅猛的毕业生群体给就业市场带来前所未有的冲击,在这样的格局中,大学生就业难的现象日益凸现,并日益成为被社会广泛关注的问题。高校大学生就业率低、就业难是当前的一个社会问题,而其中最突出的问题是就业结构问题,即一方面成千上万的企业在寻找优秀的人才,很难找到真正胜任工作的人才,招聘的成本相当高;另一方面却有大量大学毕业生就业不理想或无法就业,造成这种现象的原因除了高校教育质量、企业用人机制、国家就业环境和就业机制建设等方面的原因外,最重要的原因之一是大学生就业能力太低,表现为:1、不能将自己所学的理论知识和实践结合起来;2、不能有效地向用人单位展示自己的才华;3、自身专业基础知识不足,专业素质不强;4、专业心理素质差,心理承受力较弱,在就业中承受困难和挫折的耐挫性较差;5、不了解自己能干什么,想干什么,对自己的职业兴趣、职业潜能不了解、对自己的职业价值观定位不准确,不知道自己拥有什么竞争优势可以让合适的单位选择自己。在我国,学校对大学生就业所需要的观念、知识、方法和专业技能等方面缺乏培养。大学生社会经验相对不足,对职业的认识和理解也有偏颇,这就使得大学生从就业准备到职业选择都有许多困惑和不解。因此,研究如何帮助大学生提高就业能力,就显得至关重要。

二、大学生就业能力组合

就业能力这一概念内涵丰富,通过对顺利就业和获得职业成功的大学毕业生的调查研究,归纳出就业能力包含以下三个层次的内容:学习能力、实践能力、职业能力。

第一个层次是学习能力。首先,大学生要树立正确的学习观念,明白“今天的学习是为了明天的发展”的道理,增强学习动力,自觉把学习作为一种生活方式。其次,根据现代社会的发展需要,建立合理的知识结构,培养自己的兴趣爱好,发展自己的一技之长。

第二个层次是实践动手能力。从高校方面来讲,高校首先要加强实践性教学环节,提高实验课、实习课、设计课、研讨课等实践课程的地位,把课堂教学、生产实习、社会实践、社会调研以及毕业设计等教学环节有机地结合起来,强化学生的实际动手能力和实践技能的培养,实现从科学知识型向科学知识实用技能型的转化。

第三层次是职业能力。它是指个体胜任某种特定职业的程度。要提高职业能力首先要树立职业意识,大学生在校期间就应该根据自己的专业特点、兴趣爱好对自己未来的职业选择有一个初步的定位,并主动去了解该行业的知识、从事职业所应具备的素质,并以此来建构自己的知识结构,努力寻找机会去相关企业进行实践,不断加深对该职业的理解。此外,高校应该以市场需求为导向,适应社会发展变化的需要,改革现有的课程体系和人才培养模式,并注重素质训练和能力培养,为提高学生的职业能力奠定良好的基础。

三、提高大学生就业能力的做法

在大学生就业活动中,就业的主体是广大的高校应届毕业生,解决就业问题的关键是大学生自己。基于以上分析,结合我国大学生就业能力较差的几个方面,从大学生自身努力的角度提高大学生就业能力的做法如下:

(一)进行职业生涯规划。大学作为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的第一站,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1、要树立正确的职业理想。大学生一旦确定自己的理想职业,就会依据职业目标规划自己的学习和实践,并为获得理想的职业积极准备相关事宜。

2、正确进行自我分析和职业分析。自我分析即通过科学认知的方法和手段,对自己的兴趣、气质、性格和能力等进行全面分析,认识自己的优势与特长、劣势与不足。职业分析是指在进行职业生涯规划时,充分考虑职业的区域性、行业性和岗位性等特性。

3、构建合理的知识结构。要根据职业和社会发展的具体要求,将已有知识科学地重组合,构建合理的知识结构,最大限度地发挥知识的整体效能。

4、培养职业需要的能力。除了构建合理的知识结构外,还需具备从事本行业岗位的基本能力和专业能力。大学生只有将合理的知识结构和适用社会需要的各种能力统一起来,才能立于不败之地。

(二)提高社会适应能力。学校和社会是有差距的,其运行规则和社会的运行规则有很大不同。这种环境的隔离,往往使得“象牙塔”里的大学生对社会的看法趋于简单化、片面化和理想化。一些企业对应届毕业生表示出冷淡,其中一个重要原因就是刚毕业的大学生缺乏工作经历与生活经验,角色转换慢,适应过程长。他们在挑选和录用大学毕业生时,同等条件下,往往优先考虑那些参加过社会实践,具有一定组织管理能力的毕业生。这就需要大学生在就业前就注重培养自身适应社会、融入社会的能力。

(三)拥有良好的心理素质。大学生不仅承担着建设祖国的重任,更是社会的中流砥柱,他们的素质体现着一个社会综合素质的高低。而当代大学生在求学期间,只注重专业知识、忽视心理素质的情况,使一些人在面对困惑或逆境时,总是表现出一脸的茫然,影响到自己的择业。尤其在求职过程中,有些学生一旦遭遇失败,便一蹶不振,这也是大学生就业难的原因之一。因此,大学生在求学过程中应注意提高心理素质,尤其是在日常生活中锻炼自己坚忍不拔的性格;在求职中,充分了解就业信息,沉着、冷静应对所遇到的困难,用积极的心态扫除成功路上的障碍,直到达到胜利的彼岸。

(四)正确的择业心态

1、要积极、主动寻求就业,而不能被动地“等、靠、要”。很多毕业生把希望寄托在社会关系资源上,出现了求职“全家总动员”的现象;一些毕业生则企求依靠学校解决就业问题。事实上,在市场经济条件下,我国已经实现用工制度的双向选择,大学生主动“推销”自己是一个非常重要的实现就业的途径,因为能否胜任工作还是要靠自己的能力说话。

2、要破除传统的就业观念,实现多元化就业。大学生在择业时往往承受着来自社会和家庭中传统观念和传统心理的压力,仍然把留在大城市、端上“铁饭碗”作为首要选择,也有不少大学生倾向于选择外企、合资企业等薪酬较高的职业,但很少有人选择西部和基层,这就使就业成了“独木桥”。其实,很多岗位还是非常需要的,只要大学生能转变观念面对现实,就不难找到能够发挥自己特长的工作。

3、避免盲目追求,正确认识自我。我国的高等教育正处于从“精英教育”向“大众教育”转变的过渡期,一些当代大学生缺乏应有的危机意识,“眼高手低”,盲目追求就业中的高层次、高薪酬,在择业类型和择业区域上出现“扎堆”现象,造成了供求脱节,这也是造成大学生就业难的原因之一。

主要参考文献:

[1]任江林.关于提高大学生能力的几点思考[J].教育与职业,2005.6.

[2]杨邦勇.当代大学生就业能力提升研究[J].就业工作研究,2007.14.

知己难求篇4

【关键词】元认知 答练思创 自学

一 研究背景

目前中小学主要采用的是“师问教学”,教师提出问题,学生根据教师提的问题自己学习,找出解决问题的方法,得出答案。这一教学方法,从表面上看,注重学生自学能力的培养,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被“问题”激发了,思维被“问题”启发了,但是,事实上却影响了学生自主能力的形成和创新能力的发展。一方面,束缚学生思维的发展,教师给的“问题”就像无形的网罩,将学生的思维内容罩在里面,无法“自由行动”。学生只追求找“问题”的答案,不想越“雷池”半步;另一方面,阻碍学习习惯的养成,学生长期带着教师给的问题学,如果教师不给问题,他们就不会学,也不想学。

元认知就是对认知的认知,是个体在认识活动中将自己正在进行的认知活动作为意识对象,不断积极地对其进行监视、控制和调节,以迅速达到预定的目标。其实质是人对认知活动的自我意识和自我控制。元认知概念的提出深化了人们对认知过程、认知能力的认识。它认为人是积极主动的机体,其主体意识监视现在、计划未来,有效控制自己的思维和学习过程。从元认知角度来考虑,学习并不仅仅是对所学材料的识别、加工和理解的认知过程,它同时也是认知过程的自我观察、自我评价和自我调节的元认知过程。

“答练思创”四步自学辅导模式”遵循的元认知规律是:“提出问题—解决问题—实践问题”。

二 课题基本结构

学习是学习者主动建构内部心理表征的过程,是他调用原有的知识储备和经验储备选择适合自己的学习方法去接纳新知,并把新知组织到原有的认知结构中的过程。这就要求课堂教学应建立适合学生“自我建构”的教学模式:自己发现问题,自己提出问题,自己解决问题,促进他们调用“已知”发现“未知”,生成“新知”。

“答练思创”指学生通过学习教材,在学习中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再形成新问题,培养学生问题意识、解决问题的能力、怀疑精神和创新精神。

1.导学找“答”

导学的基本思想是:教师在课堂教学过程中,不直接向学生转述知识,而是组织引导学生自学求知。把教学活动的重心从“教”转移到“学”上,把教师的职能重心从“授”转移到“导”上,把教学目标的重心从单纯的知识传授转移到能力培养、智力开发上,把教师在课堂上的职能行为界定为主要是“导”,教师设计出“导学”,通过引导唤起求知欲望,鼓励学生在自学中发现和提出问题,把学生在课堂上的学习行为规范为主要是自学。教师从认知的权威到平等的参与课堂教学,从知识的传递者变成学生学习的促进者、组织者和指导者,极大地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

(1)课前复习:结合学科特点,对上节课出现的遗漏点、重要知识点或与本课相关的知识点进行复习巩固(也可创设教学情境导入新课)。

(2)揭示“学习目标”:揭示学习目标时,应指出本节课学生应达成的最主要的目标。

(3)出示导学:明确自学的时间、内容、方法和要求,要设计出依纲据本,能挈领教材内容重点、难点,能激发学生自学兴趣的提纲,为学生自学提供“路标”。

(4)学生自学:依据导学要求学生自学教材,查词典、查图书或上网,学习《同步拓展阅读》,做到能基本理解教材内容。充分利用《补充习题》及课后习题,尝试练习作答。“答”由学生自主。答的是“自问”,因为是“自问”,这个“问”是他自己“答”的动力,这是一种内动力。答的是“自思”,教学中的“答”,不只是要求“答”现象,更重要的是要求“答”本质;不只是要求“答”结果,更重要的是要“答”过程;不只是要求“答”想法,更重要的是要“答”体验。这些都是学习者“自思”的结果。答的是“自做”,“答者”首先要根据“问”,用“原有认知结构”进行“同化”,设想出一种或几种“方案”,然后,再用“方案中的‘假设’”代入“现实生活”,进行检验,最后得出比较科学的“答案”。

因此,与其说是“找答案”,不如说是“搞探究”;与其说是“想问题”,不如说是“做实验”。找出疑难,标记后下阶段可探究解决。个别问题老师可点拨解决,倡导学生在分析解决问题的同时生成新的问题。

提示:导学找“答”更多的是体现个人的静心自学,老师应巡视指导,发现自学中存在的问题,适时点拨、鼓励,老师边巡视边进行“第二次备课”,为下一环节导学或探究设计新的“问题”。

2.协作自“练”

此环节,老师的主要作用是指导探究,点拨方法规律。

(1)把学生自学中解决不了的难题、在自学中生成的问题及老师预设拓展性、提高性的问题,形成探究的议题进行协作式练习。“练”由学生自主。一方面是教师根据学生的实际“问题”、自学中解决不了的难题、在自学中生成的问题设计的,做到具有典型性(突出重点、难点,知识加深拓宽)、针对性(能使差生“吃了”、中等生“吃好”、优生“吃饱”)、量力性(难易、题量适度)。

但这个“练习”学生也有自主权,会的可以不做,不会的可以学做;另一方面是由学生根据自己存在的“困惑”自己设计的,这个设计就更体现出了自主。

(2)学生分组合作研讨、交流,师与生之间、组与组之间、生与生之间、师生与多媒体之间等多维互动式学习。通过协作练习,力争解决重点,突破难点。“怎么练”自主。从训练形式上来看,读、背、写、做、画、唱......由自己选择;从学习方式上来看,听觉、视觉、感觉、触觉、嗅觉......随自己意愿。

(3)及时小结。尽量让学生梳理、总结、评价,老师只作必要的点评,使知识上升到理论规律层面。提示:协作自“练”更多的是体现合作、探讨、交流,老师的角色应是组织者、引导者、合作者、激励者,努力使课堂达到“学生动起来,课堂活起来”的效果。

3.以诱达“思”

“答练思创”以“思”贯穿学习过程始终:“思趣”—“思问”—“思答”—“思难”—“思学”—“思创”。这些“思”,不是要我“思”,而是我要“思”,完全是自主的“思”。“思”的内容自主。可以“思问”,可以“思答”,可以“思法”......“思”的方法自主。可以凭借直观“睹物思”,可以抓住重点“深入思”,可以把握难点“反复思”,可以根据结果“逆向思”,可以按照因果“顺向思”......“思”的过程自主。学习者先“思”什么,后“思”什么,也由自己确定。

“思”也是在老师的引导下进行,为了更好地突出重点,突破难点,多数学生的认知水平和学力所不及的地方,视为难点。一般而言,教师在钻研时感到困难、困惑的地方,也是学生的难点所在;教材的精华,“富有包孕的片刻”,知识点、能力点、情感价值观所依附的地方,视为重点。

教师诱导很重要,有时甚至不露痕迹。可根据不同的课型和不同课时采用不同的方式达到这样的目标。但导什么、怎样导,却是需要教师认真考虑和设计的。导什么,主要是根据协作自“练”中出现的疑难问题,或根据学生对课文的理解程度,力求有的放矢,针对性强,恰到好处。引发学生思考,引发大家讨论,适当处教师加以点拨,真正做到“变教为诱,变学为思,以诱达思,促进自学”。

提示:协作自“练”主要是指小组协作,那么以诱达“思”则主要是大组也即全班的交流,学生在教师的组织引导下进行专题的课堂讨论。讨论题肯定有一定难度,因为它是根据协作自“练”中出现的疑难问题,或根据学生对课文的理解程度而适度的提高题,它能引发激烈的争论,使全体学生产生浓厚兴趣,积极参与。教师在学生思维碰撞中要注意引导学生摆事实、讲道理,以理服人,并适时点拨,使讨论向正确的方向发展,逐步深入下去。教师要作总结发言,肯定思考讨论的收获,并提出供学生讲一步思考的新问题。

4.学中有“创”

这个“创”不是“要我创”,而是“我要创”,完全是“自主的创”。“创什么”,没有做出明确的要求,可以“创问”,可以“创答”,可以“创法”,可以“创序”......“创”的方法自主。“怎么创”,也没有做出具体要求,可以“创续故事”,可以“创编课本剧”,可以“创画代文”,可以“理论探究”,可以“推陈出新”......让学生交流和展示创作成果,以各种方式表达自己的理解和感悟,进行知识的迁移和运用,达到穿插巩固、展现提升的目的,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

提示:学中有“创”是巩固所学知识,化知识为能力的主要手段。是通过督导思维训练,力促温故知新,是使学生拓宽知识面、发展思维、磨炼意志、提高学习力的重要形式。“创”的过程是老师对学生自主学习效果评价提升的过程,也是用展示成果这种检测方式对老师课堂教学效果进行评价的过程。

三 课题研究的意义

1.“答练思创”四步自学辅导模式是课堂教学赖以进行发展的动力

学生在表述、讨论、评议过程中,可影响彼此的推理和结论,生与生之间语言和非语言的反应,可以对学生彼此的学习表现提供反馈,更利于学生认知活动的形成,进而敦促学生,特别是为缺乏学习动机的学生进行学习提供机会,利于转化“学困生”,从而取得大面积提高教学质量的效果。

2.“答练思创”四步自学辅导模式促进学生对社会生活的认知和应对能力

社会生活是课堂教学的源泉。学生在“答练思创”中获得同伴的期待和强化,更便于直接地从同伴那里获得行为的方式和思想上的交流,从而慢慢培养起沟通、合作与自学的技巧,为以后步入社会奠定良好基础,也使学生学会搜集、积累写作生活教材。

3.“答练思创”四步自学辅导模式使学生提高观察、体验能力,思维能力;有助于培养学生学习的兴趣和创新能力的提高通过与同伴的相互作用,学生学会用他人的眼光,而不是仅仅用自己的眼光,从自己的观点出发,认识情境和发现问题的能力,懂得从不同角度、不同角色去观察和体验生活,这是学生社会性发展的一个重要方面,有利于思维能力的发展。

4.“答练思创”四步自学辅导模式有利于教师教学效率的提高

在教学的全过程中,学生是认识的主体、发展的主体,教师应为学生的认识和发展提供种种有利条件。学生自己阅读,独立思考,相互议论,如能和教师释疑和谐运转,则学生不仅能学得深刻,而且能在获得知识的过程中,提高思维能力,增加自我意识,充分发挥主动精神。

知己难求篇5

关键词:高中数学;学习方法;思维能力

数学,作为衡量一个人能力的重要学科,从小学到高中绝大多数同学对它情有独钟,投入了大量的时间与精力。然而并非人人都是成功者,许多小学、初中数学学科成绩的佼佼者,进入高中阶段,第一个跟头就栽在数学上。众多初中学习的成功者沦为高中学习的失败者,主要原因有以下几个方面。

1.学习被动。许多同学进入高中后,还像初中那样,有很强的依赖心理,跟随老师惯性运转,没有掌握学习主动权,没有真正理解所学内容。在初中的数学教学中,教师讲解详细,常把许多问题的解决建立为固定的思维模式,而且各类题型反复练习,学生渐渐养成了“依葫芦画瓢”的抄录式的学习方法。而高中数学要求学生勤于思考,善于思考,掌握数学思想方法,善于归纳总结规律,在思维的灵活性、可延伸性、创造性方面提出了较高的要求。但学生的思维能力的发展和思维方式的转换有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这就给高一数学的学习形成了思维障碍。

2.学不得法。老师上课一般都要讲清知识的来龙去脉,剖析概念的内涵,分析重点难点,突出思想方法。而一部分同学上课没能专心听课,对要点没听到或听不全,笔记记了一大本,问题也有一大堆,课后又不能及时巩固、总结、寻找知识间的联系,只是赶做作业,乱套题型,对概念、法则、公式、定理一知半解,机械模仿,死记硬背.也有的晚上加班加点,白天无精打采,或是上课根本不听,自己另搞一套,结果是事倍功半,收效甚微。

3.基础重视不够。知识是能力的基础,要切实抓好基础知识的学习。数学基础知识学习包括概念学习,定理公式学习以及解题学习三个方面一些“自我感觉良好”的同学,常轻视基本知识、基本技能和基本方法的学习与训练,经常是知道怎么做就算了,而不去认真演算书写,但对难题很感兴趣,以显示自己的“水平”,好高鹜远,重“量”轻“质”,陷入题海.到正规作业或考试中不是演算出错就是中途“卡壳”。

4.进一步学习条件不具备。高中数学与初中数学相比,知识的深度、广度,能力要求都是一次飞跃,这就要求必须掌握基础知识与技能为进一步学习作好准备。高中数学很多地方难度大、方法新、分析能力要求高,如二次函数在闭区间上的最值问题,函数值域的求法,实根分布与参变量方程,三角公式的变形与灵活运用,空间概念的形成,排列组合应用题及实际应用问题等。客观上这些观点就是分化点,有的内容还是高初中教材都不讲的脱节内容,如不采取补救措施,查缺补漏,分化是不可避免的。

高中学生不仅仅要“想学”,还必须“会学”,要讲究科学的学习方法,提高学习效率,才能变被动为主动。针对学生学习中出现的上述情况,我有些建议:

1、树立学好高中数学的信心

进入高中就必须树立正确的学习目标和远大的理想。学生可以阅读一些数学历史,体会数学家的创造所经历的种种挫折、数学家成长的故事和他们在科学技术进步中的卓越贡献,也可请高二、高三的优秀学生讲讲他们学习数学的方法,以此激励自己积极思维,勇于进取,培养学习数学的兴趣,树立学好数学的信心。

2、培养良好学习习惯

良好的学习习惯包括制定计划、课前自学、专心上课、及时复习、独立作业、解决疑难、系统小结和课外学习几个方面。

制定计划使学习目的明确,时间安排合理,不慌不忙,稳扎稳打,它是推动学生主动学习和克服困难的内在动力。但计划一定要切实可行,既有长远打算,又有短期安排,执行过程中严格要求自己,磨炼学习意志。

课前自学是学生上好新课,取得较好学习效果的基础。课前自学不仅能培养自学能力,而且能提高学习新课的兴趣,掌握学习主动权。自学不能搞走过场,要讲究质量,力争在课前把教材弄懂,上课着重听老师讲课的思路,把握重点,突破难点,尽可能把问题解决在课堂上。

上课是理解和掌握基本知识、基本技能和基本方法的关键环节。“学然后知不足”,课前自学过的同学上课更能专心听课,他们知道什么地方该详,什么地方可略;什么地方该精雕细刻,什么地方可以一带而过,该记的地方才记下来,而不是全抄全录,顾此失彼。

及时复习是高效率学习的重要一环,通过反复阅读教材,多方查阅有关资料,强化对基本概念知识体系的理解与记忆,将所学的新知识与有关旧知识联系起来,进行分析比较,一边复习一边将复习成果整理在笔记上,使对所学的新知识由“懂”到“会”。

独立作业是学生通过自己的独立思考,灵活地分析问题、解决问题,进一步加深对所学新知识的理解和对新技能的掌握过程,这一过程是对学生意志毅力的考验,通过运用使学生对所学知识由“会”到“熟”。

解决疑难是指对独立完成作业过程中暴露出来对知识理解的错误,或由于思维受阻遗漏解答,通过点拨使思路畅通,补遗解答的过程。解决疑难一定要有锲而不舍的精神,做错的作业再做一遍。对错误的地方没弄清楚要反复思考,实在解决不了的要请教老师和同学,并要经常把易错的地方拿出来复习强化,作适当的重复性练习,把求老师问同学获得的东西消化变成自己的知识,长期坚持使对所学知识由“熟”到“活”。

系统小结是学生通过积极思考,达到全面系统深刻地掌握知识和发展认识能力的重要环节。小结要在系统复习的基础上以教材为依据,参照笔记与有关资料,通过分析、综合、类比、概括,揭示知识间的内在联系,以达到对所学知识融会贯通的目的。经常进行多层次小结,能对所学知识由“活”到“悟”。

3、培养优秀的数学思维品质,提高数学解决问题的能力

与初中数学相比高中数学在思维形式的灵活性、可拓展性等方面的要求较高。所以学习中加强思维训练,积极开展思维活动,努力克服思维惰性,提高自身的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4.循序渐进,防止急躁

由于学生年龄较小,阅历有限,为数不少的高中学生容易急躁,有的同学贪多求快,囫囵吞枣,有的同学想靠几天“冲刺”一蹴而就,有的取得一点成绩便洋洋自得,遇到挫折又一蹶不振。针对这些情况,教师要让学生懂得学习是一个长期的巩固旧知识、发现新知识的积累过程,决非一朝一夕可以完成,为什么高中要上三年而不是三天!许多优秀的同学能取得好成绩,其中一个重要原因是他们的基本功扎实,他们的阅读、书写、运算技能达到了自动化或半自动化的熟练程度。

5.研究学科特点,寻找最佳学习方法

数学学科担负着培养学生运算能力、逻辑思维能力、空间想象能力,以及运用所学知识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的重任。它的特点是具有高度的抽象性、逻辑性和广泛的适用性,对能力要求较高。学习数学一定要讲究“活”,只看书不做题不行,埋头做题不总结积累不行,对课本知识既要能钻进去,又要能跳出来,结合自身特点,寻找最佳学习方法。华罗庚先生倡导的“由薄到厚”和“由厚到薄”的学习过程就是这个道理。方法因人而异,但学习的四个环节(预习、上课、整理、作业)和一个步骤(复习总结)是少不了的。

6.重视辅导,化解分化点

如前所述高中数学中易分化的地方多,这些地方一般都有方法新、难度大、灵活性强等特点。对易分化的地方应当采取多次反复理解,重视辅导,将出现的错误提出来和同学、老师议一议,充分理解题目的思维过程,通过变式练习,提高自己的鉴赏能力,以达到灵活掌握知识、运用知识的目的。

实际上新的学习必然会有一些障碍,高中生要学好数学,须解决好两个问题:第一是认识问题;第二是方法问题。要了解学习数学困难的原因,采取正确的措施,发挥自己的主体作用,学会分析问题、研究问题,这样在培养创造性思维能力的同时,也提高了学习数学的兴趣,使自己更有效、更顺利的投入高中阶段的学习。

良好的心理素养、近乎痴迷的兴趣是高效率学习数学的前提,也是在最后的考试中取胜的必要条件。大多数同学都会觉得繁重的数学学习几乎让人喘不过气来,遇到一道难解的题,或者期末考试考砸了,更是郁闷至极;也许,此时的我们,都会有一种很不舒服的压抑感——这是由繁重的学习任务,紧张的竞争氛围,沉重的学习压力造成的;可是,我们能逃避吗?难道就这样被动的忍受吗?不,既然不能逃避,那唯一的办法,就是去正视他,化解它!心情不愉快的时候总会有的,怎么办呢?是继续硬着头皮学习吗?不是,而是要迅速让自己摆脱不愉快,达到最佳的学习状态。遇到这种情形,可以找一个自己信任的人,把自己的不快倾诉出来,寻求他人的理解,这样,就能很快收回烦恼的心,专心学习,也才能保证学习的效率。怎么样?试试看就知道了!此外,由于学习太紧张,再加上学习中难免会有这样那样的不顺心的事情,我建议,我们每天都要找一个时间,最好是在傍晚的时候,走出教室、走出家门,在安静的地方走一走,放松一下,回顾一下一天的学习和生活,表面上看起来这样做耽误了一些时间,但实际上有了一个轻松愉快的心境,就会提高学习效率。

除此之外,对自己还要有十足的自信,自信的学习,自信的走入考场,就能自信的取得成功,如果做不到这一点,精神太紧张,特别是在考试的时候,就很难将自己的水平发挥出来,更不要说超水平发挥了。

那么,数学学习中、考场上,什么是心理的最高境界呢?一句话,“宠辱不惊”!也就是说,不管遇到什么样的情况,都能兴趣不减,心静如水,沉稳对付;如果感到题目比较难,不好对付,能做到既不紧张也不失望,依然我行我素,全力以赴;反之,如果感到题目比较容易,也能做到不喜形于色,以至于放松了警惕,漏洞百出。也许,你已经有了这方面的感触,比如有的时候感到题目非常容易,却并没有取得一个意料中的好成绩;而有的时候,感到题目非常难,结果也没有考的一塌糊涂!原因很简单,不管平时的习题或考试题目怎么样,都是大家来承受,决定你成绩如何的不是题目的难易,也不是你的绝对成绩,而是你在全体同学或考生中的位置,而是你是否发挥出了自己的水平。因而,不管遇到什么样的情形,都要不受其影响,按照预定的计划和步骤学习和考试,发挥出自己的最好水平。当然,真能做到这一点,也非常不易,但是,只要我们有意识的去锻炼,去努力,就一定会有收获!对我们学生而言,学习占据了生活的大部分内容,那么,我们就把学习、考试作为演练场,有意识的去提高自己数学的心理素养,培养自己的兴趣,从而成为保持最佳的心理状态,成为最终的胜利者。

知己难求篇6

关键词:初中数学;积极性

中图分类号:G632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2-7661(2014)23-314-01

课余时与同事们闲聊,方知很多数学教师认为数学课枯燥无味,学生积极性不高,难以教学。我不同意这种观点,我认为要上好数学课,数学教师应多从以下几个方面下功夫,充分激发初中学生学习数学的积极性,数学教学就不会困难了。

上课前应注意的方面:1、数学教师在上课前应结合《数学教学大纲》、《数学教学参考书》、《教学教材》和学生实际认真备好每一节课。除应尽可能备成让学生感觉到是自己在观察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活动课。2、数学教师备课时要注意学习内容应安排适当的难度。科学研究的材料表明,人脑蕴藏着很大的潜能。教学内容太易会使学生不动脑,不感兴趣,不利于智力的发展。如果学习内容和要求安排一定的难度,这种难度如果适合学生“最近发展区”的学习可能性,就能激起学生的求知欲和积极性,特别是学生对自己所学的东西或所做的事情感到不满足时更是如此。总之应尽可能地把它备成是让差生懂得起、让优生吃得饱的数学课。3、数学教师在上课前三分钟应按时到教室外。不仅可以及时提醒学生做好课前准备,还可以让学生看到数学教师也很遵守学校的作息时间,学生的迟到、旷课现象恐怕就会在不知不觉中消失。

上课时应注意的方面:1、数学教师上课时应不把自己作为别人的数学教师。忘掉自己是数学教师的身份,把学生作为一起探索问题的朋友。学生也才可能只把数学教师当作一起学习的好朋友,才不会有因学历的高低而形成的对数学教师的盲目崇拜,才敢于坚持真理、踊跃创新。2、数学教师应启发学生的求知欲望和认识兴趣。因强烈的求知欲望和认识兴趣是经常 推动学生积极学习的动力。人们的求知欲望和认识兴趣,除产生于认识需要外。还产生于人的好奇心、好胜心。因此,在进行教学过程中,数学教师必须创造条件,如设疑、质疑,设计一些与教学内容相关的学生想知而未知的问题。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创设一定的情境,让学生在课堂上充分活动、动脑、动口、动手,在学有所得中体会到学习的乐趣,促使学生形成认识兴趣。教学实践证明,学生一旦对学习活动产生兴趣,就会产生探求新知识的热情。就会成为学生较稳定的,持久的学习动力。3、数学教师上课时应面容自然。不要很严肃,语言动作时而幽默诙谐。太严肃会给学生一种压抑感,使学生们的思维不活跃,不能发散开来,从而使学生学习地很“死”。语言动作时而幽默诙谐就会使学生们感觉到很轻松,思维也就很活跃,知识掌握得更灵活、牢固。4、数学教师上课时应让学生感觉到这不是在上课,而是搞一次活动。例如,在抽生回答问题时,让学生们及时地跟有进步的同学以热烈地掌声,数学教师再跟以适当地当众表扬,可能会收到一些意想不到的结果哟。5、数学教师上课时,在注意优生和差生一起抓的同时,还应照顾中等生。在课堂上,可以根据问题的难、易程度不同和不同的智商的学生理解、掌握知识的时间先后不同,合理地抽生回答。简单的题抽低差生,有点难度的可先抽中等生的学生解答,再让智商高基础好的学生谈自己的见解,师点评后再抽低差生展示交流。这样,一节课下来,绝大部分学生都能理解、掌握该堂课的知识内容。6、数学教师上课时还应多注意自己的板书规范、书写工整。规范的板书、工整的书写既能使学生准确而又迅速地理解、掌握该堂课的重点和突破难点,又能使学生有可以模仿的解题格式。7、数学教师上课时还应多注意少提像“对不对?”、“是不是?”这样没有水平的问题。而应多提“是什么?”、“有什么区别?”“为什么?”“怎么办?”等有水平的问题。因为“对不对?”“是不是?”这样的问题使很多学生可能只凭空猜测,而不去深究原因,不能更好地促使学生动脑筋。即使学生被数学教师“灌懂”,学生也仅是知其然而不知其所以然。而“是不是?”、“有什么区别?”、“为什么?”、“怎么办?”这样的问题就更能促使学生不仅知其然而且知其所以然。8、数学教师上课时,应注意尽可能多地把时间和问题留给学生。不要什么事情都由自己包办,强行把知识灌输给学生,不拿大量的时间跟学生进行课堂练习、巩固,违背了数学教师仅是教育的主导、学生才是教育的主体的规律。9、数学教师还要注意作业的布置、命题考试必须按教学大纲的要求,从学生的实际出发,选择一些经学生努力能解答的问题,让绝大多数学生获得学习成功的体验。这是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的有效措施。

课余时应注意的方面:1、数学教师在课外,应该注意认真批改学生数学作业,从而及时了解学生所学知识的掌握情况,作好课外记载与分析,以便用于个别辅导、下节课的教学和今后的教学改进。2、数学教师无论何时,还应注意自己的一言一行,处处想到自己的榜样示范作用。学生会因数学教师的语言不文明、行为粗暴而不喜欢该数学教师,进而不喜欢该数学教师所讲授的知识与道理。3、“亲其师,信其道”,我觉得很有道理。数学教师在课外,还应多去与学生接触,问寒问暖,从而了解学生生活,了解学生的内心需求,关心学生的生活和内心需求,尽可能多地帮助学生解决生活上和心灵深处的难题,让学生感觉到数学教师是自己的朋友、亲人,乐意和数学教师交心、谈心,从而更加信服数学教师上课时所讲的知识和道理。4、数学教师应指导学生制定出适当的学习目标。这是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的前提。一开始根据学生学习的现有水平,提出略高于学生水平,经过学生努力又可以达到的教学目标,此目标使学生既看到了自己与目标的差距,产生弥补这一差距的愿望。同时也看到了目标并不是高不可攀的,经过努力可以达到,这样便加强了弥补这一差距的动力,没有目标或目标过高、过低都不利于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知己难求篇7

长期的教学实践,使我深深体会到,培养好学生的自学能力,使学生掌握好学习方法,学习主动性会大大提高。对于学生自学能力的培养,笔者认为应从以下几方面着手:

1指导学生读书,培养阅读习惯

指导学生读书是自学能力培养的关键。阅读是学生自学能力的基础,因此培养学生良好的阅读习惯是学生能力形成的必备条件,怎样培养学生良好的阅读能力呢?我在平时教学中,着重注意了一下三个方面。

1.1指导学生阅读教材。课文上有效地指导学生看书,培养学生的阅读习惯是 自学能力形成的基础。读书方法概括起来是三读--粗读、细读、精读。粗读就是大致了解教材的内容不忙于思考和解决具体问题,对主要的概念、定理、公式和法则用记号标出来,看不懂的地方记下来。细读就是具体地逐句阅读,深入领会教材内容,找出定理、定义、法则和关键词语,把难于理解、关系复杂的部分提炼出来,反复推敲其相互关系,在这个基础上进行识记,从而对教材形成整体印象。精读就是弄清概念的内涵和外延,掌握定理、公式、推论的内容,理顺逻辑关系,突出重点,突破难点,在阅读例题时,更着重理解数量的相互联系,已知和未知的相互关系,掌握解题思路,达到熟记定理、公式和法则能举一反三的目的。

1.2在读的过程中,提出具体要求。①首先布置课前预习,精心设计预习提纲,帮助学生勒戒教材,并对学生的预习情况要认真检查,督促学生做好预习笔记,掌握学生预习情况,课前预习是培养学生阅读习惯的基础。②读概念时要求学生要做到"三会",即会叙述,会判断,会举例,理解每个字的含义,读后能用自己包的语言叙述,能举出符合其含义的实例。③读定理和公式时要分清条件和结论,掌握分析的思路和方法,理解定理公式各部分语言的真实含义,同时会逆用公式。④读例题时,先审清题意,可以让学先不看例题解答,自己先试行作答,再与课本上解答进行比较,若错了,找出错误的原因;若对了,要看自己的解答与课本上的解答有何不同之处,思考哪种方法好,想一想是否还有其他解法,总结解题规律,每步解题的依据是什么?在这个过程中,要求学生寻找自己的知识弱点,待教师讲解时解决。⑤读每章小结时,要求学生归纳本章的要点,即沥青本章中主要的概念、公式、定理和基础知识、基本技能,思考本章中知识的相互关系,找出旧知识的内在联系,这就是"由浅入深"又"有深入浅"的读书过程。

1.3有效地指导学生课外阅读。经常引导学生阅读课外书籍,拓宽学生视野,开拓学生思维,从而达到巩固和深化已学的知识。为此我每年都要订多种数学杂志,并要求学生自己订一些,引发学生自诩的兴趣,从而达到提高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2不断改进教学方法,让学生从学会到会学

在课堂教学中如何进一步训练学生的自学能力,充分发挥其主观能动性,教师必须处于主导地位,不断改进教学方法,提高自己的教学水平,努力探索教学规律,我们不但要学生爱学与学会,而且要培养学生会学,培养学生独立学生的能力。

2.1培养学生自学的兴趣。要使学生对自学产生兴趣,使学习成为自觉的要求,不感到厌倦,不感到是负担,这就要求老师能帮助学生不断明确学习目的,激发学生强烈的求知欲,培养学生浓厚的学习兴趣,教学中老师多进行一些趣味性的教学,用数学知识的魅力吸引学生,激发学生,使学生养成自觉学生的习惯。

2.2教会学生学习的方法,教师在教学中要尽力做到精讲多练,关键是要教会学生学习方法,我在教学中,一般是着重讲授定理、定义、命题的关键词语,对于例题着重讲解思路和方法,一题多解,对于一些关系发杂、知识涉及面广的问题,必须化大为小,化难为易,层层深入,学生掌握了学习方法,就像掌握一把金钥匙,随时可以打开知识的大门。

2.3加强课外辅导,及时解决自学的困难。学生对于比较抽象、结构复杂、系统性较强的问题,自学起来有一定的困难和障碍,因此教师要经常检查教与学的情况,研究学生的学习困难,加强辅导,及时帮助学生解决困难,提高学生学习的自觉性。

3养学生复习、整理知识的能力

培养初中学生系统复习整理数学知识的能力可从以下几方面进行:

3.1生"单元整理复习"的习惯 "知识的整理复习"

在每个单员学习结束后,都让学生自己进行"单元整理和复习",将所学的知识系统化,形成新的认知结构。并在整理的过程中,通过回顾、归类、串联、组合等过程,将所学的知识系统化或网络化,形成新的认知结构,已达到查漏补缺、互相学习、互相提高的目的。这有利于学生融会贯通所学知识,培养良好的回顾整理习惯。

3.2培养学生"归纳重点题、难点题"的习惯

引导学生自己将本单元所有的相关练习题梳理一遍,从中查找出重点题、难点题和自己容易做错的题目,以试卷的形式整理在练习纸上,上交到老师手中保存,到期末总复习时再发放到学生个人手中进行自我检测或交互检测,这种有的放矢的小测试更有针对性和时效性。

3.3培养学生"收集整理错题"的习惯

每一个学生都有一个错题整理本,把学生平时做错过的题目积累在这个本子上,再让学生分析自己错误的原因和纠正的方法。在错题本里,要求学生将每道错题重新摘录,然后做错误过程陈述、错误原因分析、最后将正确解题过程写出来 。通过长期的积累,错题本将是学生宝贵的学习财富,对学生自己的学习针对性和获得的收益是任何教师都替代不了的。这个习惯的养成对学生的后继性学习,尤其是到了高中以后,对学生的学习是非常有帮助的。

知己难求篇8

【关键词】技工学校毕业生;就业难

一、技工学校毕业生就业难的主要原因

1、学历偏低,发展后劲不足

造成技工学校毕业生学历偏低、知识面较窄、发展后劲不足的因素有以下几个方面:一是没有经过高中阶段系统的基础理论知识的学习;二是学校的办学条件远比不上大学的办学条件;三是学制短,所学理论知识和专业基础知识较少;四是大部分毕业生入学前基础较差;五是所在学校的培养目标主要重视实践能力的培养,理论知识学习较少。以上因素决定了技工学校毕业生在工作中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及解决问题的能力相对较差。

2、普遍存在自卑心理

造成技工学校毕业生普遍存在自卑心理的因素有以下几个方面;一是大部分毕业生在中学阶段学习成绩较差,且表现不突出;二是毕业生大部分家庭经济困难;三是受到社会上只有考上高中或大学才是人才的不正确舆论的引导;四是毕业生在求职时常常被用人单位拒之门外。以上因素致使部分毕业生认为升学无门,求职无路,从而给其学习和心理上带来了较多不利因素。

3、就业期望值过高

部分毕业生及其家长不能正确认识人才市场对人才的需求形势,其观点仍停留在计划经济时代,认为毕业后应由国家统一安排工作,或当国家干部,或到企业当技术管理人员,不愿到生产第一线和基层工作,造成用人单位招工困难的现象。

4、部分用人单位用人制度不规范

大部分用人单位认为劳动力市场供大于求,它们抓住求职者求职心切的心理,在招工用人方面不能较好地遵守国家法规,在用人条件、用工待遇等方面过于苛求,降低了毕业生及其家长对用工单位的信任度。

二、技工学校毕业生就业难的主要对策

1、学校要为毕业生顺利实现就业创造条件

一是学校应通过开设就业指导课、举办就业知识讲座等方式,使毕业生了解国家就业形势及就业政策,使毕业生树立正确的就业观。二是学校应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及社会对人才的需求状况,有目的地实现教学才管理。三是学校应采取多种形式宣传学校的办学条件和办学特色及毕业生情况,积极联系用人单位,建立多个毕业生就业基地。四是学校应通过定期举办就业知识咨询活动、模拟招聘活动,请在工作单位已取得突出成绩的毕业生来校作报告等活动,使毕业生树立自信心,掌握就业技巧。

2、树立自信心

不少毕业生在和大学生的竞争中认为低人一等,普遍存在自卑感,认为大学生比自己的理论知识深厚,各方面素质较高,在竞争中占有绝对优势。但是毕业生亦认识到无论哪一个用人单位的工作岗位都有层次之分,所需人才的知识结构亦有层次之分;要看到自身在理论和实践的结合上,实际动手能力上及工作务实程度上的优势,抓住机遇,抛开自卑,大胆地向用人单位推荐自己,不要因一两次求职找不到工作就心灰意冷。

3、要积累就业资本

毕业生要在充分学好理论课和专业课的基础上,想办法通过各种途径参加一些和自己本专业相关的自学考试和专业技能等级证书考试,从而提高自己的业务水平和竞争力。只有这样,才能为自己积累就业资本,才能在人才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

4、适当降低就业期望值

毕业生一定要对自己有一个清醒的认识和全面了解,应主动适应市场对人才的需求,找准自己的位置,不可好高骛远,应放下架子,抛弃多数人找工作时“一国营,二集体,实在不行再到私营和个体”的观念。在求职时,不要只想着一步到位,大胆地迈出第一步,把找到第一份工作当做积累经验、学习业务技能、建立良好人际关系的过程。只有这样,才能为将来的发展及寻求更理想的职业奠定良好的基础。

要解决毕业生就业难的有关问题,需要多方面的努力,一是国家应完善规范就业政策;二是学校应努力为毕业生顺利实现就业创造条件;三是用工单位应克服盲目追求高学历的倾向;四是毕业生要树立自信心,调整就业心态,通过努力学习,提高自己的综合素质,积累就业资本,多为自己争取就业机会。

参考文献:

[1] 《劳动人事部关于改革技工学校毕业生分配等问题的意见》

上一篇:千年梦圆在今朝范文 下一篇:安全剪刀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