鸟的天堂教学设计范文

时间:2023-11-12 15:45:26

鸟的天堂教学设计

鸟的天堂教学设计篇1

《鸟的天堂》一课,作者用生花之笔描绘了势态截然不同的两幅图画:夕阳下幽美的榕树图;晨光中群鸟奋飞、百鸟争鸣图,展示了“鸟的天堂”的静态美和动态美。教学中教师要引导学生顺着作者的思路,赏析美的语言、感知美的形象、培养美的情操。

一、紧扣题眼,通览全文,理清层次课文以“鸟的天堂”为题、新颖别致,富有诗意。“天堂”一词道出了鸟儿生活环境的优美与作者对它的赞美。教师在板书课题后,紧扣课题设问:

1.什么是天堂?

2.快速读文,思考:“鸟的天堂”指什么?课文写了作者几次经过“鸟的天堂”?

3.听师读文,思考:课文哪几段写作者第一次经过“鸟的天堂”?哪几段写他第二次经过?

4.课文可分几部分?每部分主要写什么?(板书:榕树、鸟儿)设计这些问题,意在引导学生从课题入手,初步感知课文,理清层次,为进一步学习课文打好基初。

二、围绕训练重点品词析句、理解内容在学生初读、整体感知课文的基础上,引导学生通过体味作者遣词造句、布局谋篇之精妙,感受“鸟的天堂”的静态和动态美,体会蕴含在字里行间的感情,培养其赏美、爱美情趣。

(一)、指导学习第一部分。可这样进行:

1.默读第一部分,思考:作者第一次经过“鸟的天堂”的时间?看到了什么景物?榕树有何特点?(板书:大、茂)从哪儿看出?画出有关语句。(板书:河变窄、不可计数、垂、伸、卧、堆、翠绿、明亮、颤动)

2.让我们来欣赏这姿态奇特的大榕树。放介绍榕树的录像,师做简介。

3.指名读第7自然段。

学生结合画面理解不可计数、垂、伸、卧等词。再小声读读、体会作者用词的生动准确。

4.指名读第8自然段,学生结合画面理解堆、翠绿、明亮、颤动等词,再小声读,体会。

5.望着这大而茂的榕树,你想说什么?作者是怎样赞叹的?表达了他怎样的感情?(板书:喜爱)让我们怀着喜爱之情,齐读这两节。

6.作者是按什么顺序来写大榕树的?

7.默读第9自然段,思考:作者在“鸟的天堂”为什么没见到一只鸟?

小结:我们随作者第一次到“鸟的天堂”,看到了一棵姿态奇特的大榕树。作者按由远及近、从整体到部分的顺序,从树的大孝枝、干、叶的形状、颜色、位置等方面对静态的榕树进行了细致的描写。这是静态描写。(板书:静态)作者第二次到“鸟的天堂”又看到什么?请根据提纲来自学第二部分。

(二)、指导学生自学第二部分。可这样安排:

1.出示自学提纲,以读读、想想、画画、议议的方法来自学。提纲:①作者第二次经过“鸟的天堂”的时间?他看到了什么?②鸟有何特点?(指名回答后板书:多、欢)从哪儿看出?画出有关语句(板书:到处……到处,叫、飞、扑)③“应接不暇”是什么意思?④作者用什么方法来描写鸟儿?

2.检查自学情况。

3.“那歌声真好听”只是在称赞画眉鸟叫的好听吗?

4.这部分主要写鸟的什么?(活动)这种对事物的活动、变化等进行的描写叫动态描写。(板书:动态)小声读这两节。

5.让我们来欣赏群鸟奋飞、百鸟争鸣的景象。放鸟在“天堂”里活动的录像。

6.这大而茂的树与多而欢的鸟是作者第一次看到的,他十分惊喜,当小船载他离去时,他感到怎样?(板书:留恋)除留恋外还有?(板书:赞美)从哪儿看出?

7.你怎样理解“那‘鸟的天堂’的确是鸟的天堂氨?它在文中起何作用?

小结:我们第二次随作者到“鸟的天堂”,看到的是群鸟奋飞、百鸟争鸣,使我们深切地感受到这美丽的榕树林真是鸟的天堂。

(三)指名归纳文章的主要内容。

三、借助板书,总结全文,提高认识学生在弄清了文章的主要内容和作者的写作目的后,概括中心思想已水到渠成。为提高学生的认识,培养其审美、爱美情趣,可启发学生谈谈:这里为何能成为“鸟的天堂”?我们今后应怎样做?接下来,老师借助板书总结全文,帮学生理清线索、加深理解,领略美的构思、美的意境,并渗透思想品德教育。板书设计(略)。

鸟的天堂教学设计篇2

1.教师要转变观念

要让“学生自主学习”的要求落到实处,就必须改变自己的教学理念。教师要明白:“学生的自主学习”是学生独立性、能动性、自主性和创造性的表现,是塑造学生独立人格,培养学生独立学习意识、学习能力,实现学生全面发展的条件。同时在教学中,要让学生知道自主学习学什么,鼓励其选择适合自己的学习方法,准确地判断当前的学习情况,及时采取措施解决学习中出现的问题,并能经过思考发现问题、提出问题,提出自己的主张。

2.着眼自主,建立轻松愉悦的教学氛围

课堂是教与学双边交流的主阵地,课堂氛围对教学质量的影响是至关重要的。建立轻松、和谐、愉悦的课堂学习氛围,有助于提高教学质量。因此,在教学中,教师应尽力为学生建立一个乐园式的环境,以激发学生自主参与学习的兴趣。如我在教学《海底世界》时,问:“孩子们,你们到过大海深处吗?大海深处是个怎样的世界呢?”以此引起学生的兴趣。然后说:“那让我们来读一读这篇课文吧,读后你们就会知道了。”在读课文的同时要求学生找出最能概括全文的一句话。这一要求可谓“一石激起千层浪”,学生初读课文后,充分发表了自己的意见。我抓住时机,让学生围绕“景色奇异,物产丰富”这些中心词语去思考,寻找相应的语句、段落,仔细品味。这样就能很好地调动学生主动参与学习的积极性,学生就会觉得学习不再是一种负担,而是一种乐趣,课堂气氛也就活跃起来了。

3.自主学习与相互交流相结合,提高阅读的质量

在阅读教学中,为了帮助理解课文,可以引导学生随文学习必要的语文知识,但不能脱离语文运用的实际去进行“系统”的讲授和操练,更不应要求学生死记硬背概念、定义。要引导学生自己提出问题。我尝试使用了“问题法”,收到了很好的学习效果。所谓“问题法”,就是引导学生自行设计出一个能概括全课的问题来,然后再设计出一个问题体系:只要这个问题体系解决了,这篇文章也就基本上学懂了。那么怎样引导学生设计学习问题呢?我的做法是:对课文的题目带有突出特点的,围绕文章题目设计学习问题。如《鸟的天堂》一课,学习问题的设计就是从课题入手的。带着文中语句“昨天是我的眼睛骗了我,那‘鸟的天堂’的确是鸟的天堂啊”去阅读课文。这句话中的“的确”是确实的意思,加强了肯定的语气。第一次没见到鸟,对“鸟的天堂”这个称号产生了怀疑,第二次才真正相信确实是“鸟的天堂”。第一个“鸟的天堂”是指那茂盛的大榕树,是鸟儿们生活的乐园。第二个“鸟的天堂”是指鸟儿生活的美好环境,表达了作者的深情赞美。这个问题非常的经典,对课文有更深刻的理解。对那些文章的题目不带有突出特点的课文,应该在学生阅读后再提出问题。如《凡卡》一文,在学生初读课文后,让学生根据课文自行设计学习问题,一定要让学生抓住课文的主要内容,尤其是中心句子来设计。在此基础上我给学生一定时间让学生默读,并在课本上圈、点、勾、画,进行分析思考。如有必要时,让他们在书本上写下自己的想法、意见,然后讨论。我们可先让学生自己说一下对学习问题的理解,然后让其他学生与老师一起进行质疑,共同讨论有争议的和不明白的问题。参与性的加强使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大大提高了,甚至出现了学生在下课时仍意犹未尽自发讨论的情况。

4.自主延伸,培养想象的能力

想象力作为一种创造性的思维活动,是十分重要的。因此,我们应引导学生主动探究,把新旧信息结合起来,充分发挥想象力,使学生有所发现,有所发展。有些课文作者常故意不把意思说透,让读者来揣摩。如《穷人》中写桑娜把西蒙的两个孩子抱回家后的内心活动时,多处用了省略号。这些省略号蕴涵着丰富的内容,它不仅表示句子的停顿及语气的变化,而且有助于传情、丰富想象和增添文字的魅力。教师应引导学生结合已有的知识和生活经验展开合理的想象,去体会桑娜美好的心灵。

总之,以“疑”“思”为核心,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必须牢固树立“以学生为主体”的教学思想。同时还要不断地为学生创造一种主动参与、合作学习、积极探究的宽松、和谐、愉悦的学习氛围。引导学生在读中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这样在思考中分析问题,在讨论中解决问题,这样才能使学生学有所获。

鸟的天堂教学设计篇3

《语文课程标准》中指出:“语文课程评价的目的不仅是为了考察学生达到学习目标的程度,更是为了检验和改进学生的语文学习和教师的教学,改善课程设计,完善教学过程,从而有效地促进学生的发展。”因此,在语文课堂上,要为学生创设一个和谐的生态评价环境,以促进学生的和谐发展。教师在语文课堂上,要关爱学生的生命发展,运用有效的评价手段,充分发挥评价的激励、导向、调控、诊断的功能。实践证明,语文课堂上,教师激励性的评价能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同学之间的互相评价能纠正别人的错误;学生的自我评价,能让学生自己及时反省。多种内容、多种方法、多种艺术的评价,正在语文课堂上发挥着重要的作用。同时,评价也是教师进行教学反思、开展教学研究、促进自我发展的过程。那么,如何评价一节语文课呢?以往的评价标准是“以教论教”,即以看老师的教来评价一节课的教学效果,它注重的是老师的教,而忽略的是学生的学。新的评价标准是“以学论教”,即以学生的学来评价一节课的教学效果,它注重的是学生的学。诸如学习兴趣、学习信心及学生参与程度、自主自觉学习程度等。新的评价标准也注重老师的教,但它注重的是老师的教学理念与思想、教学方法与手段及“三维目标”的落实情况等。

因此,我认为好的阅读课应该具有如下特点:

1.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所以,评价一堂课的成败,首先看其是否能极大地调动起学生的学习情绪,激发起学生浓厚的学习兴趣。在小学语文课堂上,学生的学习兴趣主要表现在对语文课的喜爱和教学过程的参与程度。作为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想方设法创设各种情境,激活学生学习的热情,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要善于触及到学生情感的琴弦,善于挖掘潜藏于学生身上的积极性,善于引发学生强烈的学习欲望。只有这样,才会使学生想学、愿学、乐学,才能使课程的教学目标得以实现,课堂的教学效果得以提高。

2.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

新课标指出:学生是学习和发展的主体。语文教学应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注重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意识和习惯,积极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在小学语文课堂上,教师讲得再好也无法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自身感悟、个性体验。因此,在课堂教学中,教师要主动放权,要少讲、少读、少写、少做,让学生多讲、多读、多写、多做,要给学生自,要把课堂还给学生、把时间还给学生,要千方百计地激发学生的主体意识,利用各种方法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主动性、参与性、合作性,激发学生在阅读活动中思考、质疑、问难、分析、理解、感悟、表达,使学生真正成为课堂的主人、发展的主体。可以这样说:教师引导是否有方、落实学生主体意识是否到位,是评价一节课好坏的关键。

3.合理安排教学过程

教学过程是教师指导下的学生认识、掌握知识的过程。《新课标》要求,语文教学过程应该是学生质疑、合作、探究、解疑、交流的过程。所以,看教学过程首先要要看教师是否遵循学生身心发展规律和语文学习规律,有效组织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在学生自主学习过程中,还要看老师是否起到组织者、引导者更多的是参与者的作用。其次要看教师是否充分发挥师生双方在教学中的主动性和创造性,在教学中努力体现实践性和综合性的特点;再次要看教师能否讲究一定的教学艺术,合理地安排课堂结构,时间安排科学、恰当。

4.营造融洽的课堂氛围

一名优秀的语文老师总是把激活课堂、与学生平等对话和沟通放在首位。他们总是努力为学生营造平等、民主、和谐融洽的师生关系和生生关系,力求与学生达成感情的交融,心灵的默契。他们总是鼓励学生去大胆地发现问题、提出问题,鼓励学生勇于质疑、大胆探索、乐于交流与合作。教学中,当自己一呼不能百应时,他们会用自己的智慧或调侃、或煽情,适时调节课堂气氛,让学生乐学、善学、学有成效。而一名蹩脚的语文老师总是把安静的课堂、学生对老师的诚惶诚恐放在首位。他们说“我讲课的一个特点是需要课堂安静,稍有一点动静,我的课绝对要讲糟。”。因此他们的课堂往往是一片沉闷、死寂,老师唱独角戏,学生是被动的看客。《新课程标准》强调要培养学生学习语文的诸多能力,如:探究能力、合作意识、创新能力、人生观、价值观等。试想:这样一节气氛沉闷、老师一讲到底、学生被动接受的语文课上,学生的诸多能力怎能得以培养?所以,积极向上、张驰有度的教学气氛是衡量一节课良莠的标尺。

5.充分落实教学目标

看一节课不仅要看落实是否目标,还要看是否突出了重点、突破了难点,课后反馈是否紧紧围绕、落实教学目标。此外还要看老师是否善于发现教学内容的创新新点,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能力;是否根据语文特点和学生学习规律,创造性地理解和使用教材,并积极开发语文课程资源。此外,一节课里教师还应注重情感态度价值观的正确导向,充分挖掘教材内容本身的教育因素,注重在熏陶感染、潜移默化中培养学生高尚的道德情操和健康的审美情趣,形成正确的价值观和积极的人生态度。

一节好的阅读课应该是一个师生互动、生生互动、共同发展的过程。

二、实践呈现

2009年9月,我执教了研究课《鸟的天堂》。《鸟的天堂》是小学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六年制第七册第一组第3课,是著名作家巴金先生的作品。课文记叙了作者和他的朋友们两次经过“鸟的天堂”时所见到的不同景象,表达了作者对大自然中这种生命现象的热爱和赞美。

教学片段(课文10-14段):

师:我们来看看作者又是怎样写鸟的。课文哪几处具体写了鸟?

生:课文第12.13自然段具体写了鸟。

师:请一位同学来读这两个自然段,其他同学看看你最喜欢哪句话。(指名读)

师:你喜欢写鸟的哪个句子?

生:我喜欢“我们继续拍掌,树上就变得热闹了。到处都是鸟声,到处都是鸟影”这句话。师:你为什么喜欢这一句?

生:“到处都是鸟声,到处都是鸟影”,可见鸟儿飞得很快,我们只能听见它们的声音,看见它们的影子掠过,我觉得这里写得非常美。

师:说明这儿的鸟怎么样?

生:多。

师:(板书:多)还有谁说说你喜欢哪一句?

生:我喜欢“大的,小的,花的,黑的,有的站在树枝上叫,有的飞起来,有的在扑翅膀。”说明各种颜色的鸟到处都有,很多我没见过的。

师:你说得真好!那景色又美又壮观。(板书:叫 飞 扑)从这几个写鸟的动作的词来看,你们觉得鸟儿生活得怎么样?

生甲:鸟儿在这里生活得非常幸福。

生乙:鸟儿们很自由。

生丙:它们很快乐。

师:(板书:快乐)和榕树比较,作者对鸟儿采取了什么方法描写?

生:(齐答)动态描写。

师:作者抓住鸟儿活泼好动的特点,主要从声音、位置的变化和动作等方面进行动态描写。(播放录像:群鸟在大榕树上纷飞欢闹)

〔点评:借助现代化的电教手段,播放群鸟在大榕树上活动的录像,真实地再现了众鸟纷飞欢闹的壮观景象,使学生有身临其境之感,加深了对内容的理解,激发了学习兴趣。〕

师:看了这段录像,你们有什么感受?

生甲:我觉得这儿鸟非常多,而且颜色很鲜艳。

生乙:鸟儿飞起来的景象真壮观。

生丙:鸟儿叫声悦耳,非常可爱。那只小画眉鸟真像个顽皮的孩子。

生丁:鸟儿生活得很快乐,我也想变成一只鸟在那儿生活了。

师:用一句话说,你觉得这个地方怎么样?

生甲:这个地方十分美好。

生乙:这个地方真是鸟儿幸福生活的乐园。

师:你说得真棒。这就是第二个“鸟的天堂”的含义。那为什么第一个打引号?

生:第一个打引号的“鸟的天堂”,指的是那株茂盛的大榕树。

师:对,第一个“鸟的天堂”特指那株被人们称作“鸟的天堂”的茂盛的大榕树,打上引号起强调作用。

〔学生开头提出的三个问题,在教师指导启发下,通过阅读思考、讨论交流,至此得到了圆满的解决。〕

师:看来同学们和作者一样深深地爱上了这里,让我们带着肯定和赞美的感情读读最后这句话。(生有感情地齐读)

师:把这句话放在课文结尾有什么作用呢?

生甲:总结全文。

生乙:点题。

生丙:点明中心。

师:对。这样写还照应了开头,也更加突出了作者对鸟的天堂的发自内心的赞美。现在,请同学们闭上眼睛,老师放配乐朗诵全课文录音,让学生边欣赏边回忆课文内容。最后,请同学们说说课文给你留下了什么印象?。

生:十分美好。

生:非常神奇,充满活力。

生:真是人间仙境啊!

生:多么和谐啊!

师:为了更好地保护鸟类,不破坏美好的自然环境,我们该怎么做?学完这篇课文后,在这个问题上说说你有什么体会?

生:不乱捕捉鸟。

生:不乱砍伐树木。

总结:巴金爷爷的这篇文章很值得我们细细品读,字里行间流露出作者的喜爱、留恋、赞美之情。文中有情有景,情景交融;有静有动,相映成趣,给我们留下了极为美好的印象。文中有许多片段写得极为精彩,希望同学们把这篇文章背诵下来。

三、个人反思

告别了“鸟的天堂”,巴金的心情是留恋,而我心里更多的却是遗憾。“遗憾是残缺的美吧!”我想。我也常对学生说,人生中总是免不了遗憾的,我们能做的就是在遗憾中辨析得失,将遗憾减少到最少。的确,当我一次次反思着这堂课,回味着这份遗憾时,却觉得,不只是遗憾了!

1.得意

我以为,在课前我已做了充分的预设,我甚至有点得意。因为,我在教案上不仅将每个环节的时间调控精确到分秒,还将学生可能生成的东西也罗列了下来。比如说,谈话导入环节中:“同学们,你想象中的鸟的天堂是什么样的呢”这个问题抛出后,我预设了学生有这么几个回答:那里应该有很多的树?那里的鸟一定很多,那里的环境一定很美?然后针对问题,我来导入下一个环节。很幸运,预设和生成是吻合的。再比如,初读课文后我问“同学们书中描写的鸟的天堂和我们想象的一样吗?”同学们也很自然的结合课文和自己的想象说了不一样和一样的内容,很自然导入到课文重点部分:“大榕树”“鸟”。让课堂教学充分体现了学生的主观能动性。

2.意外

一直到课堂快结束为止,课堂生成就如一部手机的广告语――一切尽在掌握。但是,“课堂是动态的艺术,是极具现场性的,是一个即时性的舞台”。说得真的一点没错,在要求学生说说学习品读课文后对课文的印象时,一个学生给了我一个意想不到的答案:和谐。

之前,我预设了好多的答案:“美”,“神奇”,“充满活力”或是“人间仙境”,但都不如那份“和谐”来得更为贴切。可是,当时的我只是一句简单的评价:“说得真好”就过去了。其实,那真是一个绝妙的回答!在展示课完后,作为补救,我和学生围绕“和谐”展开讨论,挖掘出了榕树之所以旺盛的秘密:因为榕树的根和土是和谐的,小岛的水和树是和谐的;我们挖掘出了鸟之所以快乐的原因:因为人与鸟是和谐的,鸟与树是和谐的。这么多的和谐才是使得那个小岛成为了“鸟的天堂”,而如果我们期待更多的“人间天堂”,就要努力去营造和谐,这不也正是现在这个社会所追求的一种境界吗?这份意外的收获让我和学生对这“人间乐园,鸟的天堂”,更添了一份深刻的理解。

3.遗憾

可是当时,我的评价太肤浅!

对于我,因为一次简单的、敷衍的评价错过了一次精彩的生成,错过了一个可能出现的课堂亮点;对于那位学生,她错过了一次展示自己的良机,错过了对自己独特感悟的肯定,错过了被所有同学赞赏甚至崇拜的可能;而对所有的学生来说,更是错过了一次对文本魅力的深刻感受,错过了对和谐课堂的亲身经历。

4.思索

这次遗憾,让我看到了自己作为教师,在教学机智上的缺憾。也让我看清了在教学评价上,学生的主体地位并不明确。在学生的生成和预设的教案之间,我选择了后者。看来,我还是无法从课堂的主宰者这个高高的阶梯上走下来,无法将课堂真正还给学生。

有人这么阐述:如今教师在课堂上的地位――平等中的首席者!的确,随着新课程背景下教学开放性的增强,学生在课堂上质疑、反驳、争论的机会势必大大增多,这就要求教师在课堂上时刻关注着学生不断变化的学习需要,去尊重他们的即兴创造,珍视他们的独特生成,并能把这些作为推进课堂进程的重要资源,来灵活调整教学重难点。“平等中的首席者”不仅仅是一句“你喜欢读哪段就读哪段”“你想怎么读就怎么读”能诠释的;“平等中的首席者”应该成为教师心中一把恒久的尺,教师要用它来衡量自己的课堂角色,真正用它去把握“学生自主”和“教师主导”之间的平衡。当教学过程不只是忠实地执行课程计划的过程,而且是成为师生共同开发课程、丰富课程的过程后,课程才可能是动态的、发展的,教学才会真正成为师生富有个性化的创造过程。

如果说,课堂是个艺术的舞台,那学生就是这舞台上的舞者。而我们要做的就是让舞台上的每一个人都能在最佳的状态下尽情发挥。如果我们能够在课堂上敢于直面发生于瞬间的鲜活学情,顺应学生的需求,巧妙地转化为一种难能可贵的教学契机,那么展现在我们眼前的就将是一片更为广阔的舞台空间,而我们也就能走出敷衍评价的遗憾,去演绎无限的精彩。

鸟的天堂教学设计篇4

关键词:阅读教学;涌动;灵性

中图分类号:G633.3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672-1578(2012)09-0043-01

阅读教学是语文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语文课程标准也指出:阅读教学是学生、教师与教材(文本与作者)三者之间的对话,亦是三者之间的心灵沟通,是课堂上在教师指导和帮助下的人文心灵对话。所以,在阅读教学的课堂中教师更应牢固树立以学生为主体的意识,引导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教学实践,创设宽松而愉快的学习时间和空间,让阅读成为学生心灵舒展,个性张扬,情感释放的舞台。

1.宽松的氛围——学生有了涌动灵性的心理自由

在阅读教学中,从教师的角度讲,主要是着力营造一个宽松和谐、民主合作的教学氛围,使课堂成为学生自由挥洒的天地,最大限度地激发学生学习、创新的冲动。譬如,我在教学人教版语文教材第七册《鸟的天堂》时,精心设计了一连串丰富生动的情境,为学生营造了天堂般的童话世界,使学生在阅读中仿佛真随作者的文字见到了那茂盛的大榕树,那鸟儿们撒欢的场面。上课伊始,我通过播放轻音乐,导读陈述,引导学生游天堂。在柔和的乐曲中,学生置身情境,感受着情境无形之“力”的作用,情不自禁地走近了“鸟的天堂”。这样人为优化的情境,贴近学生,是他们特别容易接受的。同时,恰当的导读陈述又能激发学生原有的生活经验,使学生自然而然用心思考、感悟起文本来。这样师生作伴,心随景往,课堂环境自然是宽松和谐的,学生的心情也自然是轻松愉悦的了。接着,我开始引领学生在“天堂”中飞翔,我一边播放课件——“大榕树”和“群鸟欢娱”的情境,一边配乐朗读课文,学生边听边欣赏,情与景交融,心便随文飞进了“鸟的天堂”。那翠绿的、明亮的、生机勃勃的榕树扬起孩子们的率真灵动的生命激情;那掌声、鸟声、歌声激荡着孩子们的欢笑声。情境创设的成功,再配以教师语言的描绘,学生情不自禁就将自己的情感移入到了文本的对象--茂盛的大榕树和自由欢快的鸟儿上,使学生在从客观情境中获得具体的感受时,表现出一种积极的态度,从而激起了相应的情感,然后在想象的作用下,达到“物情同一”的境界。在此过程中,学生对文本内容的情感体验一步步加深,对文本的理解也一步步加深,他们心中各有各自的榕树,孩子们与鸟儿喃喃细语,其间有孩子与鸟的情感,有孩子的“人与自然”的感悟……在这儿,绿叶会对“我”倾诉,鸟儿会与“我”共舞。孩子们在童话般的情境中,固有的灵性得以迸发,原始的诗情得以生长,潜具的悟性得以唤醒——与此同时,也激发了他们对祖国语言的热爱和对大自然的向往。

因此,宽松和谐的课堂氛围,能使文本中的情感丝丝渗透孩子内心世界的每个角落,人文结合,情感态度和价值取向逐渐内化融入孩子的个性之中,这样孩子内在本真的阅读灵性自然就会得以迸发。

2.自主的空间——学生有了涌动灵性的多元智慧

自主的课堂空间会激发学生畅所欲言,出现“仁者见仁,智者见智”的多元解读。如在《燕子》一课的教学片段中,我针对学生质疑“‘停着的燕子成了音符,谱成了一支正待演奏的春天的赞歌。’我不明白,为什么说燕子像音符?什么是春天的赞歌?”当时我没有急于为学生解释,因为我不想用自己的观点去束缚学生的思维。我把机会让给了学生,让学生按自己的理解读文,并且教给了学生解决问题的方法。“再仔细地读一读这句话,可以把整篇文章的内容联系起来,还可以想一想你生活中见到过的燕子的样子和燕子叫的声音。”这样,我就为学生开拓一个自由的思维空间。经过再次读文思考,有学生理解到“燕子黑黑小小的身体真的很像五线谱上的音符”;有学生理解到“燕子叽叽喳喳的叫声很像在奏乐一样”;还有学生甚至理解说“小燕子外形美,声音美,飞来飞去的样子更美,所以它们就像大自然奏出来的音乐,让大自然变得更美了”。像这样学生发表见解的过程,其实就是个性得以发展的过程。再如《鸟的天堂》教学过程中,我让学生用自己的眼睛去观察文本中的“自然”与“生命”,用自己的脑袋思考文本中的“鸟”与“环境”,用自己的嘴巴表达“保护鸟类,保护环境,保护我们的家园”的思想情感,从而获得自我的满足。接纳孩子对绿叶倾诉,与鸟儿共舞……无论是翠绿的新叶,摇曳的树枝,还是欢快的群鸟,胆小的画眉——在孩子的眼里心里,都是独特的故事……身处有限的课堂,心灵却驰骋无际,激情泛起无穷才智!

3.成功的体验——学生有了涌动灵性的不竭动力

教师关注学生主体的成功体验,能激励受教育者的自信,唤醒他们的智慧。每个人都希望成功,每个人都需要成功,更何况是求知的孩子呢!还有什么比强烈的成功感更能激起孩子对学习的兴趣?学习上的哪怕一点成功都会给孩子带来心灵的愉悦,使他们对学习产生强烈的兴趣,从而感到学习是一件快乐的事情。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努力创造机会让学生体验成功的快乐。如在教学《巨人的花园》一课中,我设计了这样一个环节:请两组孩子分别来演一演--巨人砌起围墙,把孩子们赶出花园的情景和巨人拆除围墙,把花园还给孩子们以后的情景。"孩子们的表演惟妙惟肖,表演者因表演的成功而喜悦,观看着课文中的巨人和孩子们最终能幸福快乐地生活在花园里而欢呼……这样,阅读教学就在孩子们一回回期待,一次次成功,一份份收获中愉快地度过了!这种成功的体验,将永远留在孩子的记忆中,成为激励他们不断探究、涌动灵性的不竭动力。

鸟的天堂教学设计篇5

关键词:中职语文;课堂教学;课堂提问;提问技巧

提问是中职语文教学的常见教学方法,也是课堂提问中的一个重要环节。通过提问可以有效启发学生的思维、控制好教学进度、发现学生学习过程中所存在的问题。提问效果的高低与直中职语文课堂教学成败存在密切的联系。中职生的语文基础一般比较差,对语文知识学习存在厌烦心理,容易产生厌学心理。在课堂教学中,有必要对学生进行提问,以激发出学生的学习兴趣,帮助学生树立学习自信心。笔者近年来在中职语文课堂教学提问这项课题中进行了深入研究,颇有体会,认为教师可从如下几个方面入手,适当掌握提问的技巧。

一、紧扣教学目标,巧妙发问

课堂提问不能脱离了教学目标,应该紧扣教学目标,帮助学生突破学习的重点及难点。要做好提问工作,教师应该先做好备课工作。备课时一定要精心设计,什么地方该提问应该心中有数,切忌课堂提问太随意。比如,在讲解《药》这篇课文时,笔者就针对教学目标设计了下面这样一个问题:“人血馒头可以当药吗?哪些人相信它可以当药,这说明了什么问题?”这个问题一抛出,很快就吸引了学生,将学生的注意力给予迅速集中起来了,进而激发出了学生的学习主动性。经学生认真思考,学生得出了问题的准确答案:老栓夫妇、康大叔、花白胡子等人相信人血馒头可以当药。随后,笔者进一步引导学生探究为何出现这种结果,进行原因分析。如此一来,学生对问题的认知就更全面、更深刻,学生也达到了教学目标的要求,培养了学生举一反三与触类旁通等学习能力。

二、讲究问题的趣味性,巧设问题

兴趣可以说是学生学生的主要动力,也是激发学生进行积极思考的主要动力。只有增强提问的趣味性,才可以激发出学生的学习热情,营造良好的学习氛围。那么,如何才能让问题更具有趣味性呢?笔者认为,可以从如下几个方面入手:第一,语文教师阐述问题必须用语规范,问题难度与适度必须适中,贴近学生的学习实际。第二,设计问题则应该科学合理,符合学生的学习逻辑,应按照学生的个体差异进行分层设计,引导大部分学生能够积极参与课堂学习中来。一般来说,简单的问题可针对差生进行提问,较难的问题可以针对优秀的学生进行提问,中等难度的题目可以针对中等水平的学生进行提问。比如,在传授《胡同文化》这篇课文时时,笔者就首先开办了一个学生喜欢的讲座,让他们了解胡同建筑―――四合院的特点,并让学生到现实生活中去寻找当地建筑所蕴含的传统文化内涵,让学生体会北京胡同文化的精义。这样学生不但习得了分析问题的方法,还享受了语文带来的快乐。

三、运用发散思维,启发诱导

可以采用启发性提问,这种提问属于启发式教学之灵魂。通过启发性提问,可以让课堂教学活动更加丰富多彩。而发散思维是一种非常重要的思维,可以引导学生学会多角度、深入研究问题,启发学生获得比较多的方案或者结论。在语文学习中,如果平时对学生注重发散思维的锻炼与培养,则可以让问题较快地迎刃而解。笔者在语文教学中就尝试应用发散思维,激发学生大胆地想,大胆地答。比如,笔者在教《天净沙・秋思》时,要求学生在读的基础上展开丰富的想像,并画一幅能够表达诗意的图画。而学生在作画时就如何表达“小桥流水人家”展开了激烈的讨论,有的学生认为应在房子前画一座桥,再画一条小溪绕屋而过,有的学生认为不应绕屋而过……这样,学生的想像力和发散思维能力得到训练,更有利于学生理解本诗的寓意。

四、结合板书进行提问

课堂上离不开板书的书写,而板书如果设计新颖,则可以帮助学生较好地厘清文章的脉络,让教师更好地“教”,令学生轻松地“学”。比如,在传授《鸟的天堂》这篇课文时,可以在总结课文的时候设计如下几个问题:为什么说“这里”是“鸟的天堂”?为什么“这里”会成为鸟的天堂?学生可以按照板书信息给出答案:从鸟的数量和品种多、鸟儿在这里自由自在生活以及无比欢乐的情景就可以说“这里”是“鸟的天堂”;又从榕树之大、环境之美以及人们对鸟儿之爱这 3 个方面来说明“这里”会成为鸟的天堂。结合板书进行提问,一方面可以让学生从文字中体会到了作者的感情,受到了美的熏陶;另一方面突破了该单元教学的重难点,顺利完成了学习目标.

五、重视总结,综合评价

在中职语文课堂教学上,一旦提问结束,则教师应该对学生所回答的问题进行总结,在总结中指出学生回答问题的优点,也指出学生需要改进的地方。笔者就非常重视总结这个环节,提问结束就给予学生评价,主要是从从“掌握知识的广度、理解知识的深度、知识的巩固程度、错误的数量与性质、口头表达能力,是否有创见性”等方面给予综合评价。

值得一提的是,教师对学生的回答进行评价时,千万不要草率地行事,也不要用“对”或“错”进行应付,不能采用放纵的态度进行总结与评价,否则会挫伤学生对语文知识的学习积极性,让学生失去回答课堂提问的热情。

六、结语

综上所述,当前,有许多教师还是在照本宣科,没有科学掌握提问的思路与提问的方法,所提出的问题缺乏新意,没有紧扣教学大纲,这样难以收到良好的教学效果。为此,在中职语文课堂教学中,教师不能简单地进行提问,而是应该掌握一定的提问艺术,灵活巧妙地进行提问。教学的艺术全在于如何科学地提出问题并正确引导学生作答。相信教师只要平时注意积累课堂提问的技巧,则肯定可以做到巧妙提问,发挥出课堂提问的重要作用,引导学生积极思考,参与问题讨论,激励学生更加努力地学习语文知识。

参考文献:

[1] 窦冰,苏政波.对中职语文课堂阅读教学中提问技巧的研究[J].教育教学论坛 , 2015(24).

[2] 张彩霞.中职语文课堂教学中的提问技巧初探[J].卫生职业教育, 2015(6).

[3] 樊永祥.“艺术性提问”在中职语文课堂教学中的应用技巧[J].成功(教育), 2011(14).

[4] 黄益红.中职语文课堂口语交际教学调查及对策[J].职教通讯,2010(9).

鸟的天堂教学设计篇6

一、创设民主和谐教学空间

在课堂上,师生关系是一种平等、互尊、互爱的关系。课堂教学的气氛应该是愉悦、和谐、民主的,这是学生主动参与,敢于尝试的前提条件。课堂上,不仅只要求学生参与老师发起的教学活动中,老师也要参与到学生发起的学习活动中;不仅有老师的发问,也应该有学生和发问;不仅有老师对学生的指正纠错,也应该允许学生对老师的指正。一年级的孩子是最天真最纯洁的,他们对语音的正误也是最敏感的。每当老师范读课文时,每当在黑板上写错拼音声调或写错字时,孩子们便会很踊跃地指出:老师,你刚才什么字念不准,什么字写错了,哪个字写得不好看等等。每当这些时候,我都会笑着接受“批评”,并说:“谢谢你们的帮助和指正。”学生听后,都会露出非常愉悦、非常自信的笑容。这样,学生严格要求老师,老师严格要求学生。这种平等的、民主的互动,常常让学生在愉悦中高效达成教学目标。

课堂教学过程不但是知识的传授,也是情感交流的过程。要重视教学中的情感因素,老师必须尊重学生的学习过程,尊重学生的每一次发言,尊重学生的人格,面向全体学生,培优补差。使每一个学生感受到亲切温馨,给每一个孩子以成功的感受。教学本册课文《两只鸟蛋》一文时,在学生初读课文后,我提出了这样一个问题:读了课文,你知道了什么?多数学生的回答是简单片面的,如:“我从树杈上取下两只鸟蛋。”“小小的鸟蛋真好玩。”“我听到鸟儿在欢唱。”等都是课文中的原句。答得比较好的只有一两位,一个学生是这样说的:“一个小朋友从树上取下两只鸟蛋,妈妈告诉他,两只鸟蛋就是两只小鸟。小朋友听后连忙把鸟蛋送回去。”不管学生的回答是否切中要点,我都能正确处理和评价他们的发言,珍惜每一份学习积极性。再说这毕竟是刚开始了解课文的阶段,学生只要能有初步的认识,又能主动把自己的认识表达出来就很不错了。

课堂上,老师就是这样以关心、接纳的态度倾听学生的表达,观看学生的表现,让每一个学生都有表达的机会,对学生的点滴发现与进步以支持和鼓励。学生求知欲强,兴趣高涨,参与积极,表现大胆,课堂上充满生机与活力。

二、创设情境,激发兴趣

学生主动参与是他们自主的行为。如果学生没有兴趣,无动于衷,就不可能主动,参与也就变成一句空话。因此,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充分调动学生的主动性、积极性,这是培养学生参与意识,提高参与效益的关键。

激发学生兴趣的有效办法是使学生看到自己的进步,尝到成功的甜头,受到老师的表扬。根据一年级孩子的特点,在课堂教学中,我常常用“你回答得真好!”“你观察得特别仔细!”“你想得真周到!”“老师很喜欢听你读课文!”“你今天表现棒极了”等激励的评价语和“奖励小红花”、评比“优胜大组”等方法千方百计地表扬学生、鼓励学生,及时肯定学生主动参与的行为。每当这些时候,学生都满脸喜悦,不用说,学习的积极性更高了。

根据小朋友竞争意识强、好胜的心理特点。课堂上,我经常采用竞赛法进行朗读课文,抢答问题。本册课文《夏夜多美》一文,以优美的语言文字展现了夏夜的景色美,助人为乐的精神美。很适合学生在反复的朗读中去理解、去感悟。为此,我设计了“赛读夺星”这一环节,比赛的规则是:感情朗读要把闭着眼睛的小朋友仿佛带进美丽的夏夜。通过个别、大组、男女生的赛读,很好地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充分调动了学生主动参与的积极性,使课堂教学进入了高潮,满足了学生的求胜欲望。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是获取知识,培养创造思维的巨大推动力。一年级孩子很喜欢欣赏精美的图画。我们的教材,每篇课文都配有精美的彩色插图。利用这些彩色插图可以帮助学生很快地去了解课文的主要内容和故事的关键情节。这也是我们教学中激发学生兴趣最好的直观教具。

运用现代教育技术多媒体,创设了生动的形象的认知材料进行教学,让学生一进课堂就竖起耳朵、亮起眼睛,嘴巴也情不自禁地动起来,很快激起了学生参与学习的欲望。如教学《两只鸟蛋》一文时,上课伊始,多媒体播放清脆的鸟鸣音乐,让学生听音乐想像:“你听到了什么?你又仿佛看到了什么?”这情境很好地激发了学生的想像思维。他们说:“我仿佛看到鸟儿在大树上叽叽喳喳地叫着。”“我仿佛看到许多鸟儿在天空中快乐地飞来飞去。”回答得多好啊!这样的情境设计,寓教于乐,拉近了动物与人的关系,拉近了学生与文本的距离,真正调动了学生的情感思维,使之带着好奇心、兴致盎然地投入了新课的学习,为学习课文作好了铺垫。

三、挖掘训练点、发展想像力

爱因斯坦说过:“想像力比知识更重要。因为知识是有限的,想像概括着世界的一切,推动着社会的进步,成为知识进化的源泉。”这段话足以说明想像力的重要性。低年级学生年龄不,但思维活跃,想像力丰富。在教学中,如果能适时点拨引导,就能点燃学生创造性的火花,促其展开丰富的想像。在教学《美丽的小路》一课时,我就抓住了文中“兔姑娘说:‘这美丽的小路好香啊!’鹿先生说:‘美丽的小路好亮啊!’”这两句话让学生观察图画展开想像,进行说话训练。我这样启发引导:老师也带你们到这条美丽的小路上走一走、看一看、说一说好吗?经过一番想像,孩子们都能模仿文中的句式说:“美丽的小路好干净啊!”“美丽的小路景色好迷人啊!”“美丽的小路上空气好新鲜啊!”等等。再如教学《荷叶圆圆》一文时,在学生对课文内容全面理解后,我就启发学生想像:“荷叶是小水珠的摇篮,是小蜻蜓的停机坪,是小青蛙的歌台,是小鱼儿的凉伞。荷叶给小动物们带来了快乐,荷叶也一定给小朋友带来快乐。想想荷叶是你的什么?请小朋友以“荷叶是我的――”为题比一比,看谁说得多?有兴趣的还可以画一幅“荷叶是我的――”的图画。孩子们的小眼睛转起来了,想像的翅膀展开了。不一会儿,纷纷抢着说:“荷叶是我的小雨伞。”“荷叶是我的小船。”“荷叶是我的展示台。”等等。这样的话题,有利于调动学生的生活积累,发展他们的想像力和创造力,同时也沟通了语文与生活、语文与其他学科的联系。学生对这样的设计非常感兴趣,个个满怀热情地参与学习过程。

鸟的天堂教学设计篇7

关键词:捕捉 生成 演绎 精彩

美国教育学家布卢姆指出:“人们无法预料教学所产生的成果的全部范围,没有预料不到的成果,教学也就不成其为一种艺术了。”新的课程标准也指出:“课堂生成就是根据课堂学情变化,师生共同及时接纳弹性、灵活、创新的成分、因素、信息,采取积极措施,有效应对方法,及时调整教学目标、教学环节、教学点线、教学方法,从而推动更高水平的互动,使课堂产生质变、飞跃的过程。”因此,语文教师在教学中要及时捕捉并把握好这些生成性的教学资源,让它成为语文课堂教学的亮点,从而演绎精彩课堂。

一、精心预设,引导生成

现代教学理念认为,课堂教学不是教师对预设的机械执行,而是在课堂上不断生成、重新组织的过程,是学生个性和能力发展的过程。俗话说:“凡事预则立,不预则废。”预设是生成的基础,生成是预设的升华。首先,教师在课前预设时要做好充分的准备,深入研究教材,准确把握教材的内容和实质。教师只有认真地与文本对话,才能做好学生与文本对话的引路人。其次,教师要认真解读课程标准,钻研教材,始终以学生发展为本,这样在备课时就能更多地根据学生实际和教材实际设想学生的思想动态。只有这样精心地预设,才能取得较好的效果。

如在教学《七颗钻石》这一课时,学生对“焦渴”这一个词的理解也是本课的重点之一。教学中,我是这样设计的:首先让学生了解“渴”是什么感觉?其次让学生明白“焦渴”又是怎样的感觉?再次让学生明白渴得很厉害会是怎样的?仿佛看到了什么?最后让学生体会水的重要性。在具体教学中,学生能根据我的问题步步深入,生成出“焦渴就是嘴唇干裂”,“焦渴时不喝水人就要死去”等课堂资源,从而体会到了水的重要性。由此可见,学生课堂上的生成,与预设有必然的联系。如果教师在钻研教材时没有这么细致、到位的话,也就很难较好地把握住课堂中生成的精华,也就很难上出如此有亮点的课。

二、教学智慧,把握生成

俄国教育学家乌申斯基说:“不论教育者怎样地研究教育理论,如果他没有教学机智,他不可能成为一个优秀的教育实践者。”课堂教学中,信息无所不在,无时不有。如何捕捉稍纵即逝的信息,教师的教学智慧是关键。因此,教师要具有渊博的知识、敏锐的洞察力,具有灵活驾驭课堂、正确处理教学资源的能力。只有这样,教师才能在众多杂乱的信息中通过比较、判断和鉴别选择出有价值的信息作为生成资源。

如在《少年闰土》中,闰土给“我”讲的四件稀奇事很吸引学生,自然也会给“我”和读者留下深刻的印象。课堂教学中,我向学生提问:“在闰土讲的四件稀奇事中,你们印象最深的是哪件事?”没想到,学生异口同声地说:“雪地捕鸟!”这不是我预设的答案,按照我的教学设计应该是“月夜刺猹”。于是,我就将计就计,让学生谈谈“雪地捕鸟”的情景。学生兴趣盎然,结合自己的生活经验把雪地捕鸟描绘得活灵活现。借助学生的兴奋点,我话锋一转问学生:“闰土讲的四件稀奇事中,给‘我’留下印象最深的是那件事?”学生马上想到了“月夜刺猹”,从而又回到教学预设上来了。

三、鼓励探究,孕育生成

《语文课程标准》要求学生“敢于提出自己的看法,做出自己的判断”。因此,在课堂上教师要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以学生的发展为本,鼓励学生探究、质疑问难。同时,教师要适时调控,以满足学生的探究欲望,使之生成有价值的教学资源。这样,动态的生成才会孕育而生。

如《狼牙山五壮士》一课所描写的是抗日战争时期发生的事,离现在学生的生活比较远,所以他们学起来有一定的难度。即便教师费力地分析故事情节,也无法活跃课堂气氛。因此,我先从分析课题中的“壮士”一词入手,让学生及时提炼信息,探究以下问题:为什么称这五位战士为“壮士”?“壮”字为什么不换成“战”“勇”“烈”等字呢?他们为什么成了“壮士”?当时五壮士的心情如何,心里会想些什么?这样,通过一连串的设疑,造成悬念迭起,激起了学生主动探索的欲望。这样,学生在锻炼思维的同时,迸发出了生成的亮点,又激发了他们思疑解惑的欲望,使课堂闪光,推进了教学的进程。

四、顺势引领,促进生成

前苏联著名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说过:“教育的技巧并不在于能预见到课堂的所有细节,而在于根据当时的具体情况,巧妙地在学生不知不觉中做出相应的变动。”课堂的生成性资源虽然很丰富,但往往是零碎的、隐蔽的,而且是转瞬即逝的,它们常常隐藏于学生不经意的回答中,这就需要教师具有开阔的视野,临变不乱的睿智,及时抓住课堂上学生“始料不及”的回答,顺势引导。

如《鸟的天堂》一课中有一节是描写鸟儿翻飞齐鸣的景象。我在教学这一章节是这样设计的:在学生整体感知课文的基础上,让学生畅所欲言看到这种情景有什么感受。很多学生都感觉鸟的天堂画面很美,让人有种美的享受,可是有位学生却提出鸟的天堂有点“烦”。于是,我顺势追问原因。这位学生回答道:“听到这么多鸟叫声,怎么能心不烦呢?”我再次追问:“为何作者不仅不心烦,还感受到美的画面、美的享受呢?”我继而让学生再次深读文本,并抓住文本空白,引导学生思考和感悟。学生最终明白了由于人感彩的不同而使同样的情景产生了不同的变化,这就是我们所说的触景生情、景由情移的一种体验。学生一次错误的生成,由于教师的顺势引导,使学生思维的火花被点燃了,无意中成就了一段精彩。

总之,语文课堂教学不再是简单的知识学习的过程,它是一个动态发展的过程。正如叶澜教授说的:“教师只要思想上真正顾及了学生多方面成长,顾及了生命活动的多面性与师生共同活动中多种组合和发展方式的可能性,就能发现课堂教学具有生成性的特征。”因此,我们只有善于开发、利用生成的教学资源,才会使教学既有规范性又不乏创造性,从而会使课堂充满灵性,精彩纷呈。

鸟的天堂教学设计篇8

一、精心创设情境,调动学生学习兴趣

兴趣是直接推动学生参与学习活动的心理动因。在语文课堂教学中,只要激发了学生的兴趣,就能使他们情绪高涨,脑细胞活动迅速,神经处于兴奋状态,并高度集中注意力,投入到学习之中。如在教学《鸟的天堂》一课时,我预先在课前将教室做了一番精心的布置:教室里到处贴着五颜六色的鸟,有的展翅飞翔,有的玩耍嬉戏,有的在跳着优美的舞蹈……课一开始,我出示自制的课件,播放出清脆的鸟叫声和课文画面。悦耳的鸟鸣声,色彩美丽的画面,很快把学生的心给吸引住了,他们的学习兴趣一下子被激发起来了。趁热打铁,我说:“同学们你们想和这些美丽可爱的小鸟做好朋友吗?让我们一起到鸟的天堂去看看吧!”然后,我接着让学生观看课件,感受鸟的天堂的神奇。这样,学生就会入情入境,与课文产生共鸣,兴趣非常浓厚,语文课堂就会充满活力。

二、巧妙搭建舞台,调动学生主观能动性

课堂的舞台上,主角是学生。教师只是学生学习的组织者和引导者。没有学生积极参与的课堂教学,就不可能产生高效率。语文课堂教学要让学生全方位地动起来,要经常启发学生动手、动口、动脑,自己去发现问题,解决问题,跳一跳才能摘到桃子,才能使学生始终处于一种最佳学习状态中。积极为学生展示才华搭设舞台:包括听、看、说、读、思、写,唱、跳、演,画、做、玩。既可以点评推荐佳作、概要介绍名家,也可以进行作文竞赛、改编课本剧、模拟表演;不同的教学内容,不同的教学要求,应有不同的“动”法,使课堂“活”起来。

三、巧妙设计疑问,调动学生想象思维能力

问题是思维的动力。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应机巧设疑,激发学生开动脑筋,让学生敢想、敢说,敢问,敢争论,充分展开想象的翅膀。让学生在争论中碰撞出智慧的火花,使课堂教学充满生机。如教学《飞夺泸定桥》一课,我提出:“为什么敌人不把铁链也炸掉,让红军过不来,而只抽掉木板呢?”由此,引导学生展开积极思索,热烈讨论,在分析敌人当时的心理状态后,学生们明白了当时敌人认为抽掉了木板,只剩十三根铁链,再加上山高水急,重兵防守,红军是“飞”不过来的,哪里还用炸铁链。从而说明夺桥的困难,突出红军英勇无畏的精神。学生们就在不断思考和寻求答案的过程里,慢慢地养成独立思考的能力,培养起深入探索的兴趣。 我觉得孩子们能认识到自己身上的不足,正确看待自己和别人的优点,真是难能可贵。在学生的发言中,每个人都在动脑筋,课堂气氛活跃,充满了活力。

上一篇:苹果简介范文 下一篇:歌颂母亲的名言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