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昌龄的诗范文

时间:2023-10-29 21:16:09

王昌龄的诗篇1

[关键词] 李白 王昌龄 宫怨诗 异同

李白、王昌龄均对女性命运给予关注。笔者检中华书局版《全唐诗》(1960年版)及《全唐诗补辑》(1992年版)发现:李白有130多首诗写及女性,占其诗歌总量的七分之一;王昌龄约有180首诗,其中妇女诗约25首,也约占其诗歌总量的七分之一。更值得注意的是:他们都将同情的目光指向了宫廷女子。李白有近20首官怨诗,王昌龄有8首。这跟玄宗采选民间女子引起民怨有关。开元二年八月十日《出宫女诏》曰:“顷者人颇喧哗,闻于道路。以朕求声色,选备掖梃。岂予志之未孚,何斯言之妄作。往缘太平公主进人入宫,朕从事须顺从,未能拒抑。见不贤莫若内省,欲止谤莫若自修。改而更张,损之可也,妃嫔以下,朕当简择,使其还家。宜令所司将牛车,今月十二日赴崇明门待进止。”可见此次释放宫女是因为下有民怨。后来李德裕在《柳氏旧闻》亦载曰:“玄宗诏力士下京兆尹亟选良民间女子,力士复还奏曰:“臣尝宣旨京兆阅致女子,人间嚣嚣然。”可见统治阶级的骄奢淫欲已使百姓深为不满。那么作为诗人的李白、王昌龄亦会此现象有所关注,更何况李白曾入宫,有耳闻目染的亲身经历。本文试对二人宫怨诗作比较分析。

1 李、王两人宫怨诗的相似之处

两人宫怨诗最大的相似之处在于他们多借美人之酒杯,浇自己心中的块垒。观李、王二人皆命运不济。在李白的生命历程中,一次被“赐金还山”,天宝元年(742)秋,四十一岁的李白被玄宗诏征入京,以文词秀逸待诏供奉,不久即萌发去志。天宝三年春,李白被玄宗“赐金放还”,在京时间不过一年有余;另一次是肃宗至德年间李白因安史之乱中参加永王磷幕府被流放夜郎。王昌龄也是仕途坎坷,开元二十七年(739)贬岭南,翌年北归,又任江宁丞;约于天宝三载又贬龙标(今湖南黔阳县西南)尉。后归乡里,被刺史闾丘晓所杀。看看他们的宫怨之作大多作于被贬时或遭谗之后。据赵昌平考证,王昌龄的八首官怨诗:《春宫曲》、《西宫春怨》、《西宫秋怨》、《长信秋词》五首,均是南贬后别有兴寄的作品。“理由有三:其一,唐人深讳宫闱之事,很难设想昌龄敢于在朝连作八首显暴之或讽喻之;其二,自《河岳》集后,唐人选集除专选中唐之《中兴》、《御览》与别有宗旨的《箧中》、《极玄》外,均录昌龄官词,偏偏天宝三年成集,亦多收艳诗的《国秀集》未录上八首之任何一首(收昌龄五古艳诗《古意》);其三,八诗一而再,再而三,反复以抒怨愁望君之意以至凄凉欲绝,这与王昌龄南贬诗之极尽凄伤又反复以言“明时无弃才”、“天泽俱从此路还”等等正相一致,甚至连贯性多用明月与凄迷景象也亦同。所以无论从心态与技法来看,都以南贬后的可能为大。笔者同意赵之观点,故引用于此。再看李白的官怨作品。萧士评《邯郸才人嫁为厮养卒妇》云:“此诗太白既黜之作也。特借此发兴叙其睽遇之始末耳。然其辞意眷顾宗国,系心君王,亦得骚之遗意欺?”清代《御选唐宋诗醇》卷三对《丁阗采花》的写作意图作如下分析:“沉沦不偶之士如明妃者,自古不乏,若林甫当国而云野无遗贤,则贤不肖之易置者众矣。即白之受谮于张洎,所谓入宫见妒,固其宜也,结语峭甚,可谓叹绝。”《李白诗文系年》系此诗于天宝三年云:“当是被谗后作”。安旗注李白《妾薄命》写于天宝二年,谓:“此亦借宫怨而抒其在朝失意之情。太白供奉翰林期间,为文学侍从,不过以其艳词丽句博取君王欢心而已,谓之‘以色事他人’亦其宜矣”对于《怨歌行》,萧士评曰:“此诗虽宫怨之体,然寄兴深远,怨而不诽,深得(国风)之遗意欤。”安旗注曰:“太白此篇盖借宫人以自伤,必遭谗被疏后所作。”

2 李、王两人宫怨之作的差异

李、王两人的宫怨之作又存在很大差异。

首先,王昌龄官怨诗的艺术风格是含蓄的,情感意味悠远深长;李白诗则倾向于直抒胸臆。明人敖英在《唐诗绝句类选》中日:“胡元端谓李写景入神,王言情造极。予谓官怨之作,主于抒情,要在情景融合。二人各兼其妙,第太白意尽语中,王意含蓄而。”其评价可谓切中要害。观李白之作,有怨就求一吐为快。在《中山孺子妾歌》中,谈及孺子妾虽有李夫人之美色却无其宠,戚姬有宠却被“髡发入舂市”。最后发出:“万古共悲辛”的感叹!《长信怨》中李白笔下的宫女似在向天地倾诉:“谁怜团扇妾,独坐怨秋风”。面对宠极爱歇的陈阿娇,诗人想到自己是怀着做帝王师的理想来到京城,却被玄宗当作御用文人留在皇宫。于是在《妾薄命》中愤然写下:“以色事他人,能得几时好?”可见,李白心中有不平就要痛快的宣泄。当然,李白也有比较含蓄的,如《玉阶怨》。诗人给我们描绘出一个冷落寂寥的环境,勾勒出一个忧心忡忡、被压迫的孤独的形象。让读者感觉余音绕梁,不绝于耳。沈德潜评此诗曰:“妙在不明说怨。”但从总体上其风格是:有话直说,意在言内的。

而王昌龄则不同,八首宫怨诗都写得“隐而深”。其《春官曲》:“昨夜风开露井桃,未央前殿月轮高。平阳歌舞新承宠,帘外春寒赐锦袍。”清代沈德潜在《说诗啐语》中评曰:“王龙标绝句,深情幽怨,意旨微茫。‘昨夜风开露井桃’一章,只说他人之承宠,而己之失宠,悠然可思,此求响于弦指外也。”《西官春怨》:“西宫夜静百花香,欲卷珠帘春恨长。斜抱云和深见月,朦胧树色隐昭阳。”清人李镁《诗法易简录》说:“夜静不寐,但望昭阳树色,不言怨而怨自深。此诗品格最高,神韵绝也。”近人俞陛云《诗镜浅说续编》日:“静夜花香,明月东升,正待卷上珠帘,鼓云和一曲,乃于月影中凝望昭阳,远在朦胧树色间。昭阳为宸游所在,仅于烟霭中遥瞻宫殿,则身之隔绝可知,冷抱云和,更谁顾曲耶!”陆时雍《唐诗镜》卷十二评其《西官秋怨》曰:“‘却恨含情掩团扇’一语三折。夫情之不能自已也,却自恨其含情,而掩秋扇。掩之者,不忍见也。而终不能已于情,所以悬明月以相待,而又自笑其空为此举也。诗人下字之妙,此一‘悬’字,谁为‘悬’之?此须人自领会。”其诗真如陆时雍《诗镜总论》所说:“王龙标七言绝句,自是唐人《骚》语,深隋苦恨,襞重重,使人测之无端,玩之无尽。”

其次,李白宫怨诗多采用代言体,而王昌龄则通过塑造幽囚宫女的形象,让读者自己去体会要表达的感情。前者注重声音方面,后者则侧重画面效果。看李白《妾薄命》,诗歌代阿娇思考命运。承宠时“咳唾落九天,随风生竹玉”,失宠时却如“水覆难再收”。最后得出结论:以美色侍奉他人是不能长久的!表面上是阿娇在抒情,其实阿娇的背后有

个李白的声音:彼以艳丽之姿事变幻莫测之君,我以艳丽之文词事君王。同样不能获得长久的稳定!在《怨歌行》中,诗人的形象则由隐到显。诗从班婕好“十五入汉宫”写起,直到赵飞燕入宫夺宠。她深深的感到:“一朝不得意,世事徒为空。”古人爱以酒消愁,所以她用“换美酒”。这一行为显然不是班女所作,而是诗人豪放不羁的性格在诗中的无意流露。李白选择这些宫廷女子作代言对象,因为她们是皇帝的妻妾。通过她们李白可以与左右人命运的君王权威进行直接的心灵对话。以后宫的骄妒争宠行为影射诗人体验到的朝廷上的骄妒争宠行为,从而为自己受压抑的生存处境和受挫折的政治生涯,进行一番隐喻性的解释和宣泄。有时也超越这个范围,如《中山孺子妾歌》,诗人借中山孺子妾、李夫人、戚夫人三者命运的悬殊不定,来透视“万古共悲辛”的历史荒谬感,以及人生命运的莫测性。

与李白侧重突出诗人的自我形象不同,王昌龄官怨诗中,一个个幽囚的宫女形象被放在了主体的位置。她们的物质生活是丰裕甚至是奢华的。王昌龄把“珠帘玉枕”、“熏笼银灯”、“金殿珠翠”、“锦袍罗帐”、“云和团扇”等意象写入诗中,这些浓艳华美的宫中景物正与孤独悲怨的宫女心境形成巨大反差。分观八首诗,其中有恩尽失宠者,有寂寞孤独者,有痴情望幸者,有艳羡嫉妒者,也有怨怼悲愤者。总观八首诗,则记录了一宫女的心路历程。她于深秋之夜,“珠帘不卷”,“卧听南官清漏长”(《长信秋词》其一)因见“霜深”想起“御衣寒”,所以“银灯青锁裁缝歇,还向金城明主看”(同上,其二)不觉入睡,又夜梦君王,醒来只得独自品尝“红罗帐里不胜情”(其五)的人生苦酒。第二天又得奉帚洒扫宫殿。可谓苦哉!细观这些王昌龄精心刻画的宫女形象背后,实有诗人自己的影子。他与宫女之间存在共鸣:一是功名心切却遭贬谪,一个是痴情望幸却终遭遗弃。只不过他不象李白那样把他凸显出来。这跟王昌龄本人的诗歌主张有关。他在《诗格》中说过:作诗“皆须身在意中,若诗中无身,即诗从何来?若不书身心,何以为诗?是故诗者,书身心之行李,序当时之愤气。气来不适,心事或不达,或以刺上,或以化下,或以申心,或以序事,皆以中心不决,众不我知。”显然,王昌龄宫怨诗正是其诗歌理论的创作实践。既书身心,又使“身在意中”。

两人表现手法的不同跟他们各自的性格有关。李白比较感性,王昌龄则相对理性。这表现在李白面对人生的大起大落时,感膊亦随之波动很大。被玄宗入召时,李白以为一展平生鸿鹄之志的时机到了,自谓“仰天大笑出门去,我辈岂是蓬蒿人。”(《南陵别儿童入京》)。可是玄宗此时已非往昔,只是将他作为点缀升平的御用文人而已。而且李白本人也没有作为帝王师的政治才能。被“赐金还山”后,他声称要高飞远行:“余亦去金马,藤萝同所攀。相思在何处?桂树青云端。”(《赠参寥子》)。但这跟他“功成不居”的理想相差甚远。所以当永王磷请他出山时,他自比诸葛亮。准备学习东晋谢安。他说;“但用东晋谢安石,为君谈笑静胡沙。”(《永王东巡歌》其二)。纯真的李白并没有意识到此时已非三国之时,他正陷入宫廷内部的勾心斗角之中。可以说李白的纯真,使他能独立于政治之外。有这种不羁的性格,李白就会写出直爽的诗歌。但王昌龄则不同,虽然他也是个慕侠尚气、纵酒长歌的性情中人。曾说过;“儒有轻王侯,脱略当世务。”(《郑县宿陶大公馆赠冯六元二》)。也曾因为不护细行被一贬再贬。但因为出身孤寒和受道教玄虚思想的影响,他身上有一种一般豪侠之人缺乏的深沉,观察问题较为敏锐,带有透视历史的厚重感。他做诗不是全凭情气,也讲究立意构思,所以其诗有“绪密思清”(《新唐书・文艺传》)的特点,宜于短章而不宜长篇。为补充反映复杂内容时短章的局限,他创作出了以相关联的多首七绝咏官怨的连章组诗,如《长信秋词》五首。

王昌龄的诗篇2

关键词:含蓄婉曲 比兴物象 景象 动作对象

古代学者早就发现了王昌龄诗歌的含蓄美,明代胡应麟在《诗薮》中说:“少伯深厚有余,优柔不迫,怨而不怒,丽而不淫”。①但是王昌龄如何创造出含蓄委婉风格,古人并没有归纳总结出来。今人对此作了进一步的探讨,如毕士奎总结了王昌龄诗歌的三种含蓄表现方法:“烘云托月,以彼写此”;“语近义遥,以浅藏深”;“不著一字,以无胜有”。②问题是其他诗人也用这些含蓄抒情方法,为何王昌龄能用同样的方法创造出比别人更为含蓄的意境?

笔者认为王昌龄在各种含蓄抒情手法里镶入比兴物象,将含蓄抒情手法与比兴物象巧妙地结合起来运用,才取得了更胜一筹的含蓄效果。

古诗中的比兴物象由来已久,《诗经》创造了以鸟为中心的比兴物象。《楚辞》发展出了以“香草美人”为中心的比兴物象。而陶渊明着重开创了以、飞鸟等田园物象为中心的隐士比兴物象系列。

比兴物象原本使诗歌更加含蓄,但是在长久经验的累积下,比兴物象所表现出的固定意蕴反而成为诗歌意旨明显的表现了,“诗中经常出现的具有象征性的景物会引发人们习惯的联想和固定的情绪”。③所以有的诗人热衷于创造出新的比兴物象来表达更为含蓄的意蕴,如李商隐独创了许多比兴物象。有的诗人则在运用方法上大加功夫,将比兴物象运用得更为圆融无迹。

唐诗中运用比兴物象的方式可以分为三种:一种在通篇为比的诗歌中运用,如张九龄的《感遇・其二》全诗借橘发微;一种是在部分用比的诗句中运用,如“欲渡黄河冰塞川,将登太行雪满山”;另一种只将比兴物象镶入诗中,如“杨花落尽子规啼”句,将子规这一比兴物象融入了景象当中。其中将比兴物象镶入诗歌是最含蓄最巧妙的方法。

王昌龄成就在于将传统比兴物象融入诗中的技巧达到了了无痕迹的境地,创造出了含蓄婉曲的诗歌意境。王昌龄主要用了两种方法将比兴物象融入诗中:一种是化比兴物象为景象,一种是化比兴物象为动作对象。

一、化比兴物象为景象――情景交融的深化

化比兴物象为景象的手法,是以情入景手法之一。因为比兴物象具有深刻的含义,因而这种方法会使诗歌情感比一般的情景交融更加蕴藉含蓄,因而可以说是情景交融的深化。如陶渊明的《饮酒》“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山气日夕佳,飞鸟相与还。”“”是傲放于秋霜的高洁之花。“飞鸟”双翅凌云,是自由的象征。陶渊明在他的篱笆下只轻轻地摘一朵,然后抬头看看飞鸟,就轻松地成了文学史上著名的高洁隐士形象。这举重若轻的美妙意境全靠化用比兴物象的高超手法。

王昌龄的诗中也化用了许多比兴物象。如《芙蓉楼送辛渐二首》其二:

丹阳城南秋海阴,丹阳城北楚云深。高楼送客不能醉,寂寂寒江明月心。

月是高度情思化的物象,暗喻着作者清明洁白之心。因而“寂寂寒江明月心”这清寂的景象不单纯是送别时的场景,还蕴含着作者与友人的纯洁友谊。李商隐的“碧海青天夜夜心”显然受了王昌龄此诗句的影响,但王昌龄的诗句更形象、更蕴藉,就在于诗人将比兴物象“明月”化为了景物。

比兴物象是传统情感的积淀实体,它本身就是具有一定意蕴的可视性的事物。比兴物象化为诗歌的景象,使诗歌既有深邃的情思,又有优美的画面感,情与景得到了高度凝聚融合。

如《芙蓉楼送辛渐二首》其一最后一句“一片冰心在玉壶”。是从古诗“清如玉壶冰”化用而来,但比古诗更好。原因是少了一个“如”字,将事实的陈述变成景物的描写,比兴物象“冰心”化为了一个冰清玉洁的完美形象。又如《送别郭司仓》中:“明月随良掾,春潮夜夜深”的明月是寄予了作者之心、之情的明月。“明月随良掾”就是我心随良掾,表达了诗人对朋友的挂念之情。这与李白《闻龙标左迁遥有此寄》中的“我寄愁心与明月,随君直到夜郎西”具有异曲同工之妙,而王昌龄的诗句更含蓄、形象。原因也在于王昌龄只是描写了一幅景象,将比兴物象化用为景象,而李白采取了直接叙述的方式。

王维的《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与王昌龄的《送魏二》一样地运用了衬托的手法,这两首诗都想象对方思念自己,以此来衬托自己对对方的思念。

独在异乡为异客,每逢佳节倍思亲。遥知兄弟登高处,遍插茱萸少一人。(《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

醉别江楼橘柚香,江风引雨入舟凉。忆君遥在潇湘月,愁听清猿梦里长。(《送魏二》)

但王昌龄的诗明显地更含蓄、更优美,除了王诗在第一联用以情入景手法而王维用直接叙述笔法外,另一原因就在于王昌龄在第二联用了化比兴物象为景象的方法。王维的“兄弟”们登高遍插茱萸时突然感觉到“少一人”,那么接下来很自然便是思念这个缺席的人。可见王维这首诗的含蓄主要是靠截断情感的流向来完成的。王昌龄诗中的“潇湘”二字自舜帝二妃之后便一直是文人喜用的语象,多为思念的意思。猿声向来就有“猿鸣三声泪沾裳”的悲切,文学作品中的猿鸣一般为悲伤的代名词。潇湘本就是多情之地,更何况在潇湘的月光之下,听着悲切的猿鸣声,那思念之苦自是不言而喻了。王昌龄诗歌的情感蕴含在他营造的情境里面,在比兴物象的里面、背后;而王维的情感在诗外,这种区别不得不辨。

王昌龄将比兴物象化用为景物的方法运用到极致的当为《送李十五》:

怨别秦楚深,江中秋云起。天长沓无隔,月影在寒水。

王昌龄他自己在《诗格・十七势》的谜比势中进行了解释。这首诗除第三句外,句句都用了比喻的手法。用秦楚之远比喻别怨之深,这是明喻。用江中忽起之秋云比喻行人的不可复归,这是暗喻。用月影在水比喻两人似近实远,即梦中相见但醒来却相距万里,这也是暗喻。两个暗喻都是情景交融的情景描写句,了无痕迹地化用了比兴物象入景,所以当时有的读者不明这两句诗意。

总体上讲,王昌龄化比兴物象为景象的手法比较成功,取得了异常含蓄的效果。用房日晰先生的一段话来作结就是:“善于融情于景,用客观景象把主观情感严严实实地包藏隐蔽起来,他的情绪在诗歌里是绝不外露的。”④

二、化比兴物象为动作对象――动作的微妙意味

除了将比兴物象化用为景象之外,王昌龄还将比兴物象化为人物的动作对象,使比兴物象巧妙地融入诗里,既不影响人物动作的刻画,又寄寓了深刻的含义。如《长信秋词五首》其一:

金井梧桐秋叶黄,珠帘不卷夜来霜。熏笼玉枕无颜色,卧听南宫清漏长。

这个身处金屋的女子,夜深人静,她却卧在床上毫无睡意,只能听着似乎永远也滴不完的漏滴之声。夜间躺在床上听各种声响这是很平常的生活场景,但通过王昌龄的描写我们可以体会到这个宫女深深的寂寞。原因就在于“清漏长”这三字,漏是中国古代用来计时的工具,亦即时间的象征。漏声绵长就说明这个宫女觉得时间流逝得太慢,也说明了她内心的无聊、寂寞、空虚。全诗的主旨靠比兴物象“清漏”得以显示。

人物情感是隐藏的,比兴物象是显在的。比兴物象成为人物的动作对象后,就寄寓了人物的隐晦情感,也就是说比兴物象成了虚拟人物情感的显性代言体。因而读者往往读到比兴物象时才真正明白虚拟人物的真实情感,形成了委婉蕴藉的效果。《西宫春怨》是将比兴物象化用为动作对象的最典型代表。

西宫夜静百花香,欲卷珠帘春恨长。斜抱云和深见月,朦胧树色隐昭阳。

珠帘欲卷而未卷、云和斜抱而不弹,说明了这女子毫无心绪。她抱着云和眼睛却望着月亮,以及朦胧树色隐住的昭阳宫。昭阳宫是汉宫殿名,是受宠者赵飞燕姊妹所居处,也即是皇帝常住之处。因此只有读到这个女子所望的对象――昭阳宫时,我们才会明白这个女子无心无绪的根结乃是痴心望幸。这首诗的弦外之音全靠这女子所望对象――昭阳宫才体味得出来。所以李瑛《诗法易简录》说“夜静不寐,但望昭阳树色,不言怨而怨自深。此诗品格最高,神韵绝世。”⑤“不言怨而怨自深”就是在于作者巧妙地将比兴物象昭阳宫作为这个女子的所望对象,让昭阳宫――比兴物象所蕴含的深意来为女子代言。

通过上述分析我们可以看出,由于王昌龄将比兴物象化用为人物的动作对象,将情感蕴藏在比兴物象之中,与一般作家描写动作含蓄抒情相比,情感又多隔了一层。一般作家情感的表达是:情感动作。王昌龄则是:情感动作对象(比兴物象)。章培恒先生注意到了王昌龄诗歌的这种特点,他说王昌龄“善于提炼情思和物色,并把两者凝聚为鲜明的一点,凝眸注目处言语无多,而神情毕现。”⑥“物色”即是动作的对象(比兴物象),“情思”是虚拟人物的情感,“把两者凝聚为一点”就是将情感蕴藏在动作的对象之中,“凝眸注目”即人物的动作。也就是说通过动作描写将人物内在的情思寄寓在物色当中。虚拟人物的情感寄寓过程是:情感――动作对象(比兴物象)。而读者阅读文本时理解情感的过程是:动作对象(比兴物象)――情感。

一首诗歌的抒情方式不管怎么含蓄委婉也要有直接表述的成分,直接表述的多少取决于作者技巧的高超,关系到作品含蓄的程度。王昌龄诗中运用的比兴物象蕴含了诗人及虚拟人物的情感,因而直接交待比较少,显得更含蓄委婉。盛唐诗人刘方平《春怨二首》其二是首较好的闺怨诗:

纱窗日落渐黄昏,金屋无人见泪痕。寂寞空庭春欲晚,梨花满地不开门。

这首诗和王昌龄的《西宫春怨》一样写的也是春恨,写得委婉含蓄,特别是“梨花满地不开门”是成功的含蓄描法。但是作者直接交待的成分比较多,“无人”、“泪痕”、“寂寞”、“春欲晚”这四个词直接交待了这个宫女的孤独、伤春之情。

王昌龄诗歌没有其他诗人宫怨诗中的眼泪,更没有作者的评述,只有肢体动作和视线动作及动作的微妙对象――比兴物象,其余的让读者自己去领会。

王昌龄刻画人物动作的手法主要存在于他的七绝宫怨诗,这种诗歌有两个情感主体,一是作者自己,另一个是虚拟人物。其他作家同类题材的诗歌隐藏的是自己的情感,但虚拟人物的情感的描写还是直露的。而王昌龄在诗中不仅隐藏了自己的情感,就连他笔下的人物情感也是隐藏的。因而显得比其他一般作家的同类诗歌更为含蓄委婉。

能够像王昌龄这样细致地刻画人物动作的诗人确实少有。他所要表达的情思全都蕴含在他描写的人物动作及比兴物象中了,这使得他的诗歌具有极大的视觉效果,让读者领会到了电影一样的视觉艺术。作者的笔触就像导演的镜头一样,他敏锐地抓住那些泄漏人物微妙心理情感的动作及比兴物象,带领读者阅览作者的意图。而人物的动作就像导演精心安排的演员的表演,只不过在王昌龄的诗中没有台词,在这里台词也成了累赘。

通过上面的分析论述,我们可以看到将比兴物象的化用与其他含蓄抒情手法结合起来取得含蓄蕴藉的效果是王昌龄诗歌的抒情特点。因而在王昌龄的诗歌中那些能统领全诗的诗眼往往是比兴物象,是名词。而其他作家诗歌的诗眼多是动词。

可以说王昌龄的诗歌是含蓄中的含蓄,委婉中的委婉。将情感蕴藏在比兴物象中,读者需要层层剥笋样地追寻作者的真意。所以陆时雍在《诗境总论》中说他的诗:“襞积重重,使人测之无端,玩之无尽,惜后人不善读也。”⑦宇文所安也说在王昌龄的诗中:“被隐藏的只是基本情境或意旨。复杂性常呈现为情绪的模糊性。”⑧房日晰先生亦如是说:“不能仅凭直接感受,而要分析诗里描写的情景,仔细地揣摩和寻绎诗人的感情意向,反复地咀嚼和品味,才能真正体会全诗的意蕴。”⑨

这些评价都注意到了王昌龄诗歌比一般诗人更含蓄的意蕴,但是只有明人黄克缵、卫一凤在《全唐风雅》中说到了含蓄的真正根结:“唐七言绝句当以王龙标为第一,以其比兴深远,得风人温柔敦厚之体,不但词语高古而已。”⑩我们且不管他的评比标准是否客观,而他说的“比兴深远”实在是抓住了王昌龄含蓄抒情的关键,巧妙地运用比兴物象是王昌龄含蓄抒情的特点。

注释:

①胡问涛,罗琴校注.王昌龄集编年校注.巴蜀书社,2000年版,第202页.

②毕士奎.试论王昌龄七绝的美学特征.内蒙古师大学报,1994年第3期,第63、64页.

③赵佩霖.兴的起源.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7年版,第8页.

④房日晰.唐诗比较研究.安徽大学出版社,2005年版,第84页.

⑤胡问涛,罗琴校注.王昌龄集编年校注.巴蜀书社,2000年版,第97页.

⑥章培恒,骆玉明.中国文学史.复旦大学出版社,第64页.

⑦胡问涛,罗琴校注.王昌龄集编年校注.巴蜀书社,2000年版,第388页.

⑧宇文所安.盛唐诗.三联书社,2004年12月版,第121页.

⑨房日晰.唐诗比较研究.安徽大学出版社,2005年版,第90页.

⑩胡问涛,罗琴校注.王昌龄集编年校注.巴蜀书社,2000年版,第389页.

王昌龄的诗篇3

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

李 白

杨花落尽子规啼,

闻道龙标过五溪。

我寄愁心与明月,

随风直到夜郎西。

【作 者】

李白(701~762),字太白,号青莲居士。绵州昌隆(现在四川江油)人。唐代诗人,在我国历史上,被称为诗仙。其诗风豪放飘逸,想象丰富,语言流转自然,音律和谐多变。他善于从民歌、神话中汲取营养素材,构成其特有的瑰丽绚烂的色彩,是自屈原以来积极浪漫主义诗歌的新高峰,与杜甫并称“李杜”。

【意译】

杨花落尽了,子规鸟儿不住地在啼,惊悉好友王昌龄被贬到龙标去,一路上要经过雄溪、

溪、酉溪、沅溪、辰溪。把我的愁心托付给天上的明月,一同伴随你奔赴夜郎之西。

【赏析】

这是李白的一首七绝名作。据考证,王昌龄贬为龙标尉约在天宝七载(748)。第二年杨花飘落、子规鸣啭的暮春季节,李白在扬州听到王昌龄被贬的消息后,写下这一情真意切的诗篇,寄给贬谪远方的王昌龄。

首句写景兼点时令。诗人描写了漂泊无定的杨花、叫着“不如归去”的子规,渲染并烘托了暮春的特定节令和环境,也象征着飘零之感和离别之痛。次句直叙其事。“闻道”,表示惊惜。“过五溪”,见迁谪之荒远,道路之艰难。不着悲痛之语,而悲痛之意自见。第三、四句则转为抒情。第三句以拟人化的手法写月,诗人寄情明月,赋之以人情美;同时表明自己心中充满愁怅与忧思,但无处相诉,唯明月可鉴。结句奇语迭出,又把另一自然物――风也拟人化了。此句“到夜郎西”和第二句“过五溪”遥相呼应,语意有异,其实相同,都是指王昌龄的贬谪地龙标。至此,我们看到诗人李白寄给王昌龄不仅仅是一首短诗,而是一片真挚的友情,一颗赤诚的心。

王昌龄的诗篇4

芙蓉楼①送辛渐

[唐]王昌龄

寒雨连江夜入吴②,

平明③送客楚山孤。

洛阳亲友如相问,

一片冰心在玉壶。

【注释】

① 芙蓉楼:一座楼宇的名称。一说在黔阳(今湖南省洪江市黔城镇),一说在润州(今江苏镇江)。似乎以后一说为佳。

② 吴:与下一句的“楚”互为补充,泛指长江中下游一带。

③ 平明:清晨,早晨。

【诗人简介】

王昌龄,字少伯,陕西太源人,唐开元十一年进士,初任秘书省校书郎,后考中博学宏词科,迁汜水县尉,后贬为江宁丞,再贬为龙标尉。

【今译】

昨夜一场寒冷连绵的雨袭来,笼罩了江面,

清晨时送别了好友,只留下孤独的楚山。

洛阳的亲朋好友若问起了我,

就请转告他们:我的心就像玉壶里的冰一样晶莹、纯洁。

【赏析】

王昌龄被誉为“七绝圣手”。明代王世贞曾经评价说,李白和王昌龄的七言绝句几乎不分高下,都是“神品”。这首绝句就充分证明了这个评价多么准确精当。

首句的“寒”意不仅弥漫在满江烟雨之中,更沁透在两个离人的心头。“连”字和“入”字从时间和空间两方面描写了这场夜雨的雨势,以大片淡墨染出满纸烟雨,烘托了“送别”的开阔意境。次句的“平明”与首句的“夜”照应,又可以想见诗人因为要和友人分别而一夜未眠,情感深沉。别时已到,诗人没有将别愁寄予远去的江水,却将离情倾注在矗立于苍莽平野的楚山之上。一个“孤”字如同感情的引线,自然而然牵出了后两句临别叮咛之辞。

王昌龄曾因不肯趋附权势,两次被贬。第一次被贬岭南,几年后再次被贬谪到更远的龙标,所以诗人托辛渐给洛阳亲友带去的口信,既是对亲友们的信任和告慰,又是蔑视谤议的自誉,这比任何相思的言辞都更有深意。

就全诗的艺术成就而言,最突出的是移情手法,即把自己的感情投射到外物上去。诗人说楚山的孤独,实则表现自己的孤独,比直接说自己的孤独反而更有效果。其次是委婉含蓄。当时诗人正处在遭受别人毁谤议论的恶劣环境之中,朋友到洛阳,将面对很多亲友对自己的关心与问候,于是诗人要朋友用“一片冰心在玉壶”委婉而含蓄地予以回答,告慰亲友。

【故事链接】

王昌龄的诗篇5

王维与孟浩然大有相见恨晚之意。有一天,王维邀请孟浩然到内署作客。两人正聊得兴起,唐玄宗突然到来。如此大好机会,孟浩然竟然慌作一团,匆忙间躲到床底下。唐玄宗进来发现屋里的情况不太对劲,便责问王维。得知是孟浩然在此时,唐玄宗高兴地说:“我听说过此人的诗名而没有见过面,为什么要躲起来呢?”说完叫孟浩然出来。孟浩然拜见了皇帝。唐玄宗让孟浩然朗诵他得意的诗作。

决定前途的关键时刻到了,拜侯封相的希望就在眼前。孟浩然又是兴奋又是紧张。仔细想了想,他选择了寓意深刻的《归终南山》:

北阙休上书,南山归敝庐。不才明主弃,多病故人疏。白发催年老,青阳逼岁除。永怀愁不寐,松月夜窗虚。

这首诗是以自怨自艾的形式抒发仕途失意的幽思。孟浩然的本意,是表明求仕之心未灭,希望皇帝重用。然而,他没有想到的是,入世做官的美好愿望就在这首诗中断送了。唐玄宗听到“不才明主弃”那一句时,勃然变色道:“卿不求朕,朕岂弃卿?何不云‘气蒸云梦泽,波动岳阳城!’”(明·蒋一葵《尧山堂外纪》)遂放还,不复见录。

经历此事,孟浩然大受打击,觉得掉了隐士的身价,因而心灰意懒,形骸也开始放浪起来。后来采访使韩朝宗入京,决定带上孟浩然一起去,以便向朝廷推荐。但孟浩然因为与人喝酒,错过了出发的时间。韩朝宗大为生气,独自而去。“浩然亦不悔也”。也许到此时,他总算明白了,写诗和做官是两码事。

孟浩然后来壮年病故,却是因为吃错东西的缘故。当时盛唐最负盛名的诗人王昌龄来到襄阳,听说孟浩然欲仕而遭黜后,立即前来拜访,有惺惺相惜之意。王昌龄当时被誉为七绝圣手,名满天下。他有名作《出塞》:

秦时明月汉时关,万里长征人未还。但使龙城飞将在,不教胡马度阴山。

意境高远,气势雄浑,格调高昂,被推为唐人七绝的压卷之作。有一谚语“活剥王昌龄”(《大唐新语》),专门用来讽刺那些偷窃名士文章的俗人,可见当时王昌龄七绝之盛名。

王昌龄的诗篇6

关键词:王昌龄;边塞诗;理想;现实;壮志难酬

中图分类号:I22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5312(2013)08-0017-01

一、理想——热血报国、建立功勋

王昌龄(约公元 690-756 年),字少伯,京兆万年人。王昌龄的一生,终生也没有做过大官,都是些卑微的官职。这与诗人的才华显然不符,王昌龄以七绝闻名,被人誉为“七绝圣手”、“诗家天子”。观其早年的边塞漫游,不难看出诗人心怀报效国家,建立功勋的梦想。这在其诗歌中有很好的体现。

还有表现其英勇顽强一往无前,充满英雄主义气概的诗作。如《从军行七首》其四:

青海长云暗雪山,孤城遥望玉门关。黄沙百战穿金甲,不破楼兰终不还。

其六:

胡瓶落膊紫薄汗,碎叶城西秋月团。明敕星驰封宝剑,辞君一夜取楼兰。

这些诗歌表现出了一种豪气冲天的气概。我们不难看出,诗人将这塞外疆场看做是他施展自身才华和抱负的舞台,要在这里有所作为,有所突破。心中的热血和着塞外的雄风在呼呼地飞扬、沸腾,由此诞生了一首首昂扬奋发、雄浑豪放的诗歌。

二、现实——环境恶劣、战争残酷

诗人是怀着美好的理想来到塞外边关,想要在这里大干一场,但恶劣的环境、军中的黑暗与残酷的战争,使他深刻感触到了现实的残酷与无奈。

初来边塞,最惊奇的莫过于塞外的自然风貌,这里与关内有着明显的区别,“饮马渡秋水,水寒风似刀。平沙日未没,黯黯见临洮。”(《塞下曲四首》其二)又“向夕临大荒,朔风轸归虑。平沙万里余,飞鸟宿何处?”(《从军行二首》其一)在这里河水冰冷,寒风似刀,浩瀚的大漠一眼望不到边际。初到之时,自是感觉别有一番风味,视野开阔,心中澎湃,但不过数日,只觉满目黄沙,不尽苍凉。此时的诗人才是真正体验到了边塞的生活,竟是这样的艰难。

边塞的战争也充满了残酷性,一场大战下来,“纷纷几万人,去者无全生。”(《塞下曲四首》其三),令人触目惊心。同时,战争还给士兵们带来了巨大的伤害,如《代扶风主人答》:

十五役边地,三回讨楼兰。连年不解甲,积日无所餐。将军降匈奴,

国使没桑乾。去时三十万,独自还长安。不信沙场苦,君看刀箭瘫。

乡亲悉零落,冢墓亦摧残。仰攀青松枝,恸绝伤心肝。

从军边地的艰苦,行军征战的残酷以及久役归乡的悲凉,在诗中通通被表现出来。这就是塞外戍边军士的真实生活写照,充满了痛苦、苍凉和无奈。除却军旅行役的艰难和残酷,诗人还看到了塞外边疆的黑暗和不公,如《塞上曲》:

三、壮志难酬——理性反思、无奈归去

由于以上理想和现实的巨大差距,诗人从以前的满腔热忱开始变得冷静理性。他不由得思考自己当初的选择是不是错了:“百战苦风尘,十年履霜露。虽投定远笔,未坐将军树。早知行路难,悔不理章句。”(《从军行》其一)数年的风霜晨露,沙场征战,却没有半点的建树。这不禁使诗人懊恼抑郁,早知如此,还不如用心读书,博取功名。

不仅如此,诗人还开始对战争进行反思,“昔日长城战,咸言意气高。黄尘足今古,白骨乱蓬蒿。”(《塞下曲·其二》)昔日的战场,气势如虹,如今已被黄沙掩埋,只有暴露在蓬蒿中的几具白骨还在提醒人们这里曾经发生的一切。

仕途难登,抱负难展,冷静下来的诗人更加同情边地的士卒,更加思念家乡和亲人。《从军行七首》其一:

烽火城西百尺楼,黄昏独坐海风秋。更吹羌笛关山月,无奈金闺万里愁。

其二:

琵琶起舞换新声,总是关山旧别情。撩乱边愁听不尽,高高秋月照长城。

听不尽的边愁,剪不断的思念,在秋月映照边城的背景下,愈显苍凉和悲壮。诗人那颗燃烧的心,被不尽的阻难缭乱了,使得他更加思念那曾经毅然离开的家乡和亲人。此时,也唯有这些才能抚慰诗人那颗充满忧愁的心。

漫游边塞数载,没有大的建树,一片忠心、满腹才华却无处施展。诗人王昌龄认识到了理想和现实的巨大反差,默默离开了生活数载的边塞,回到了家乡,又开始了科举应试之路。可叹其后,只坐了秘书省校书郎和县丞一类的小官,最后客死异乡,终生壮志难酬。

参考文献:

[1]傅璇琮主编.唐才子传校笺.中华书局,1987年5月第一版.

王昌龄的诗篇7

1.下列作家中属于盛唐边塞诗人的是()

A.王维

B.李白

C.自居易

D.王昌龄

2.在盛唐诗坛上,擅长七绝而且多用乐府旧题的诗人是()

A.王维

B.杜甫

C.王昌龄

D.李商隐

3.王昌龄最擅长的是()

A.七言律诗

B.七言歌行

C.五言绝句

D.七言绝句

4.这首诗中“青海长云暗雪山”一句的“雪山”是指()

A.天山

B.昆仑山

C.祁连山

D.岷山

5.因“不能为五斗米折腰”辞官归隐的诗人是()

A.屈原

B.陶渊明

C.曹操

D.王维

二、解释下列旬中加点的词语的意思

1.青海长云暗雪山

2.黄沙百战穿金甲

3.不破楼兰终不还。

三、简答题

1.就体裁而言,这是一首什么诗?

2.就题材而言,这是一首什么诗?

3.本诗的主题是什么?

4.本诗中写景与抒情是如何结合在一起的?

参考答案:

一、1.D2.C3.D4.C5.B

二、

1.使动用法,使……变暗。

2.磨穿,磨破。

3.到死。

三、1.是一首七言绝句,也是一首乐府旧题诗。

2.是一首边塞诗。

3.描写了盛唐边关的恶劣环境、激烈的战斗及将士的艰苦生活,表现了将士的爱国热情和英雄气慨。

王昌龄的诗篇8

王之涣、王昌龄、高适交往密切,关系亲密。有一次他们到酒楼聚会,著名的歌女也相继到场。王昌龄说,“我们都有诗名,但从来没有确定过名次,现在可以听听这些歌女唱诗,唱的谁的诗多,谁的名次就排在前面。”一位歌女唱了王昌龄的两首绝句,另一位歌女唱了高适的一首绝句。王之涣说,“这些歌女唱的都是通俗的曲子。”过了一会儿,一位漂亮的歌女唱道:“黄河远上白云间,一片孤城万仞山。羌笛何须怨杨柳,春风不度玉门关。”接着,又唱了王之涣的两首绝句。三人听罢哈哈大笑。王之涣不无骄傲地说:“乡巴佬,我的话难道是瞎说的吗?”歌女不知三人为何哈哈大笑,问清原因后,都上前施礼,“肉眼凡胎,不知神仙到此!”说罢,歌女们即与三位诗人共同饮酒作乐。当时诗人与歌女们的关系就是如此亲密。其实,诗人们的诗大都是通过歌女们的演唱而口耳相传,声名远播,老少皆知的。王之涣的自豪无可厚非,没有诗人会妄自菲薄,认为自己的诗不好。

其实,唐朝真正的流行歌曲之王是王维。

王维是太原人,多才多艺,9岁即能写文章,他懂音律,更擅长书法和绘画。王维的诗可列入“妙品的上上等”,画也是如此。他作诗说自己是“当代谬词客,前身应画师。”他的诗有许多被谱上乐曲,广为传唱。如《渭城曲》(即阳关三叠)当时即是普天之下传唱的最著名的流行歌曲,而且几十年间久唱不衰。中唐著名诗人刘禹锡有首诗《与歌者何戡》:“二十余年别帝京,重闻天乐不胜情。旧人唯有何戡在,更与殷勤唱渭城。”刘禹锡在永贞革新失败后被贬在外20多年,公元828年他重返京城长安,风景依旧,但过去朝夕相处的老朋友均风流云散,只有一个乐师何戡还在,一遇见他还像当年送他离开长安一样,又热情洋溢地给他唱起《渭城曲》。面对此景,耳闻此声,在外流落20多年的刘禹锡,怎能不思潮滚滚,感慨万千呢!可见《渭城曲》的艺术魅力多么震撼人心!

仅次于王维的是中唐诗人李益,他也以七绝擅长,他的诗大部分音节流畅,格调高昂,适宜配乐演唱。他每写完一首诗,宫廷乐师们就争着拿钱物贿赂他,以求其诗,然后谱上雅乐,唱给皇上听。宫廷内演唱的歌曲,许多就是当时著名诗人的诗,当然都是七绝,五绝不宜入乐,少数七绝诗也不能配乐。李益的《夜上受降城闻笛》也是当时家喻户晓广泛传唱的流行歌曲。他的好多诗还被编绘成图,画在墙上。

上一篇:牧童吕岩范文 下一篇:世界上最好的大学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