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昌龄的赠别诗范文

时间:2023-11-25 10:07:36

王昌龄的赠别诗篇1

三首古诗,分别是唐代诗人王昌龄的《芙蓉楼送辛渐》、唐代诗人卢纶的《塞下曲》和元代诗人王冕的《墨梅》,其中两首是七言诗,一首是五言诗。安排这三首古诗,旨在引导学生积累经典诗歌,感受诗歌表现的精神品格。

《芙蓉楼送辛渐》是盛唐时期著名的诗人王昌龄在贬谪到江宁(南京)以后,辛渐对王昌龄当时受到贬谪的境况是非常关切的,对其遭遇也是十分理解和同情,所以特来拜访失意痛苦中的老朋友王昌龄,希望对好友的现状有所了解,也使好友有所慰藉。拜访之后王昌龄送别友人辛渐去往吴地时写下了这首送别诗。

本首诗表达了诗人与友人的离情别意,以及诗人洁身自好的志向和品格。这首诗是王昌龄的七言绝句的佳作,千百年来一直为人们所喜爱,口耳相传极为流行。

一切景语皆情语。从诗歌的内容看,这首是送别诗,但它和一般的送别诗不一样,这首诗和着力于抒发离别之情有着明显的不同。前两句虽写了离别之情,但全诗重在后半首,借离别这样的一个机会,抒发自己内心忧怨低沉的情感,并表明自己无暇的心迹。借送友之事了书胸臆,通读全诗其情极深,其味极永,其调极高。

“寒雨连江夜入吴,平明送客楚山孤。”凄凄的黑夜中,连江的寒雨,迷迷蒙蒙,萧萧瑟瑟,笼罩着整个吴地,与那茫茫的江水连成一片,细雨轻轻的敲打在身上,也悄然渗入到诗人的内心深处。夜,刚入吴,而天亮时我将送友人启程,积雨劳顿,与友人相聚的时光如此短暂,送友人走后,而我却要独自留下,如同这形单影只的楚山。如果故乡的亲人朋友询问我的相关境遇,只需一句“一片冰心在玉壶”。

诗中景之“寒”:远处,连绵起伏深暗色的山脉,在这绵绵细雨的夜晚,若隐若现,飘飘渺渺,此时的江宁还微微的寒凉,一汪长江水惆惆怅怅,宛如心中那绵延不绝的悲凉。这样的雨下的冷冷清清,没有生机,没有起色,一片黯然。天空下着飘飘渺渺的雨,与友人站在江边,两眼一望,江面茫茫的连成一片,阵阵江风扑面而来,寒意顿生,此情此景更显江宁景色之“寒”。

诗中社会环境之“寒”:王昌龄一生仕途坎坷,开元二十七年公元739年,曾因受人馋枉诽谤而遭贬岭南,后虽北归,到今天南京任江宁县丞,但却因收到社会环境各种小人的诬告,被告不护细行,当时社会谤议沸腾,屡遭诋毁,诗人依然遭受着极大的社会环境的舆论压力。此乃当时的社会环境之“寒”,在这样令人“寒”的社会环境下,实属不利于王昌龄的仕途之道。

王昌龄曾在朝廷为官,被两次贬官,开元二十七年,被贬为江宁县丞,开元二十九年,又被贬到非常偏僻的龙标做县尉,后来因“安史之乱”时被濠州刺史杀害。他一生壮志未酬,更加突出了社会环境之“寒”。

诗人内心之“寒”:王昌龄为人刚正不阿,为官清廉,一心为民为朝廷,但却屡遭奸诈小人诋毁诬陷,其中的曲曲折折,凄凄惨惨凄凄,犹如眼前的一汪惆怅的长江之水滚滚涌来。好友的到访,更是勾起了他的一怀愁绪,他有着太多太多的心里话,太多太多的委屈想要向自己的知己辛渐倾诉。拂晓友人即将离开,心中的那种离别的“寒”与内心的“孤”涌上心头,诗人心中的“寒”意倍增。

离别之情布满眉眼,举目四望,满是悲凉。听着友人那温暖宽慰的话语,心中总算有了点滴的暖意。想着明天即将送挚友离开,心中充满愁绪与不舍,从此自己又将回归到一个人感受着世间的人情冷暖,世态炎凉,不免心中“寒”意油然而上。

寒雨飘飘渺渺,两眼一望,整个江面,雨和江茫茫的连成一片,像极了此时此刻诗人内心的渺茫与寒凉。不知道这样的日子何时才能结束,此时的心情就像夜晚期待黎明的到来一样。

第二句中的一个“孤”字,更增添了诗人内心孤单、寒凉的意味,渲染了诗人离别时内心的不舍。拂晓即将离别,“孤”字既写出了雨后楚山的孤影,既是写景也表现了诗人内心的孤寂心情。友人离去了,只有自己孤身一人在异乡,倍感凄凉,更加凸显了诗人内心的“寒”。

借物言志,表无愧:诗歌的前两句即表明离别之苦,也为后两句的离别赠言表贞心作铺垫。有了这样的情感铺垫,后两句言志,写的是自己,面对此时的景色、这样的社会悲凉环境,与朋友在芙蓉楼即将分别的时候,终于吟诵出了“洛阳亲友如相问,一片冰心在玉壶。”这样的千古名句。

无需太多的解释,无需太多的言语,诗人对友人的真挚情谊,清冰玉洁,纯真而高尚。对家乡亲人朋友的殷切关怀,诗人也没有太多的话语捎带,惟带一句“一片冰心在玉壶”,我光明磊落,为人正直,坚持操守。面对朝廷,面对黎民百姓,亦是“一片冰心在玉壶”。不仅表明诗人心地之晶莹无暇,又表明自己对仕途的心灰意冷,决意不再为宦情所牵连,已淡然无所牵挂。面对众人的诋毁与迫害,诗人并未极力辩护,也未低沉消极,只是通过玉壶冰这一形象的比喻表明自己光明磊落,胸襟豁达。自己正如玉壶之冰一样晶莹剔透,洁白清澈,绝不会为世俗之见而改变,也不会向无端的谗言而屈服,以自己的乐观无畏来劝慰洛阳的亲友,以此作为对那些诽谤之刃的强力一击。

“一片冰心在玉壶”这首诗构思别致,既写了与朋友的离情别绪,又写了自己的志向与品格。诗歌虽为送别之作,但对送别时情景的描绘却极少,只是借送别之事及临别赠言,来表明自己的心迹。虽未刻意写别情,而情谊已现。因为只有真正交心的挚友才会向他吐露心中的想法,说出这样的离别赠言。

纵观全诗以叙事为主,语如惯珠,婉转自如。而前两句的“寒雨连江”“楚山孤”,以及末两句的离别时细节的描写,事中有景,景中有情。写景与叙事、抒情,融合为一体。即景即事,即景即情,含蓄蕴藉,从中不难看出诗人创作手法和技巧的高妙。短短28个字当中却有深厚韵味,让千百年来的人们传唱不已。

《塞下曲》是一首边塞叙事诗,也是古时候边塞的一种军歌。诗人描述了一个精彩的边塞战斗场景,赞扬了戍边将士的英勇威武,字里行间充溢着英雄气概。

卢纶,字允言,唐代诗人,大历十才子之一。卢纶的是以五言、七言近体诗为主,多唱和与赠答之作。他在从军生活中所写的诗,风格雄浑,情调慷慨,历来为人传诵。

本首诗描述的是塞下地广人稀,在寂静月黑风高,寒气逼人的夜晚,本该万籁寂静,万物入眠,远远地望去,所有的帐篷都一个个陆陆续续将帐灯熄灭,只剩下星星点点的哨兵们在外巡逻,站岗放哨,大地慢慢的进入了沉睡的状态。但,今天的塞下之夜却很是反常,大雁本该是熟睡的,可却被惊吓得高高的飞起在天空,机警的战士们马上想到,一定是有什么重大的事情发生,他们赶紧到处细致查看,原来是正在偷偷摸摸逃跑的单于,惊吓了大雁一反常态,飞起的大雁把他们“遁逃”的行踪暴露了。训练有素、机智的将士们发现敌军单于准备带兵趁着黑夜潜逃。将士们马上组队,集合,各个都以最快的速度穿起铠甲,带起铠帽,拿起武器,骁勇善战的战士们跃跃欲试,各个都准备要带着轻装骑兵去追击。在出发之际,一场纷纷扬扬鹅毛般的大雪洋洋洒洒从天而降,刹那间所有战士的弓刀上落满了雪花。

作者并没有直接描写战斗的场面,但却给人留下了想象的空间,让读者感受到敌人的败局已定,仿佛瓮中之鳖,只需要少量轻骑追巢,即可手到擒来。这首诗由写景开始,“月黑雁飞高”并非眼中之景,而是意中之景。雪夜月黑,本不是雁飞的正常时刻;而宿雁惊飞透入出敌人在行动,将士们拿着弓刀骑着匹马准备追逐时,天空却下起了大雪。寥寥数字就写出了当时的实情,一逃一追把全部的战场气氛给渲染出来了。

“单于夜遁逃”,敌人在夜间行动,并非率兵来袭,而是借月色的掩护仓皇逃遁。诗句语气肯定,判断明确,充满了对敌人的蔑视和我军必胜的信念,令读者为之振奋。“大雪满弓刀”,“大雪”的寒气和“弓刀”的寒光,写出了战场上的肃杀之气,也突出表达了战斗的艰苦性和将士们的奋勇精神。

全诗最高深之处在于:最后边塞天气变幻莫测,将士们是追还是不追?天气如此寒冷,将士们是追还是不追?道路崎岖,月黑风高,大雪满弓刀,将士们是追还是不追?诗人写到此时却戛然而止,留给读者广阔的想象空间,营造了诗歌意蕴悠长的氛围。

《墨梅》是一首题画诗,诗人王冕借墨梅自喻,表达诗人的人生态度以及不向世俗献媚的高尚情操。

赏析墨梅之品性:梅花,“四君子”之首,古往今来,无数文人墨客赞其形,赏其香。梅花没有牡丹的雍容华贵,没有玫瑰的娇艳,但梅花淡雅高贵,清秀脱俗。一般梅花颜色种类有粉的、白的、淡绿色的,而王冕笔下的墨梅是无需浓妆艳抹的,它不图名,不求耀眼于世。王冕笔下的这一树墨梅坚信自己的本真美,坚信自带悠远的清香足以。素洁、淡雅、美的有特色,美的不俗气,就是它的追求,就是它的向往。

开头两句直接描写墨梅,气质独特的梅花生长在池水边,那一朵朵开放的梅花上都点染着淡淡的墨痕。“洗砚池”王羲之有“临池学书,池水尽黑”的传说。这里化用王羲之的典故,诗人与王羲之同姓,故说“我家”,也因这梅花生长在王冕自己家园子里,则就有了“我家”的点点淡墨痕的特点。这两句用白描的手法写墨梅的形态,一个“淡”字刻画出墨梅的朴素淡雅、清新脱俗的高贵品性,令人耳目一新。

赏析托物言志之手法:“不要人夸好颜色,只留清气满乾坤。”这两句是抒情言志。大意是:墨梅不要别人夸赞颜色好看,只愿留下一股清香弥漫在天地间。这两句正是诗人王冕自我志向的表白,借墨梅自喻的手法。

王冕自幼家贫,出身寒微,白天给人家放牛,晚上再到一个寺庙的长明灯下读书作画,苦读成才,却不愿巴结权贵,只是作画为生。通过不断艰苦的学习,成为一代才子,得大名于天下。这两句诗是诗人借墨梅来表现了自己不媚俗,坚守内心追求的志向和品格。

王冕觉得,自己就和这墨梅一样,不需要别人夸赞颜色美好,只要留下充满乾坤的清香之气。他不需要别人来称赞他歌颂他的才情,只愿自己不断追求像梅花一样清高、脱俗、淡雅的品格,不图名不图利,就像梅花一样,静静的开放,静静地吐芬,不需要人们来夸赞自己鲜丽的颜色,只求将一身清气弥留天地之间,给世界增添一份清香、一份纯净,坚持自己所特有的风骨。

诗人以质朴、明朗的笔触,自然地将诗境推向一个新颖的理性高度,由实而虚,人格化地展示出梅花的品格美。诗人这一舍一取,抓住了梅花为世人倾慕的精神特征,写出了梅花淡泊的情怀和清高的风骨。

当然,在语文阅读教学中,文学文本价值并不等于教学价值,其个性化解读,并非可以简单转换成为教学目标与教学内容,而是应受课程与教学论的限制。

版块二  教学重难点及其突破方法

王昌龄的赠别诗篇2

摘要宫怨诗创作在唐代十分繁盛,后代研究亦多,但对其在历代的传播与接受情况则鲜有人提及。本文从历代唐诗选本这个角度分析唐代宫怨诗在不同时代的传播,统计出历代选家眼中的优秀宫怨诗人与宫怨诗作,并分析个中原因,以期对此类诗歌的研究有所推进。

关键词:唐诗选本 宫怨诗 传播 优秀诗人

中图分类号:I206.2 文献标识码:A

宫怨诗萌芽于先秦,发展于汉魏六朝,至唐而大盛。《全唐诗》所存宫怨诗400余首,作家200余人,李白、王昌龄、王建、白居易、李商隐等诗人,都著有数量相当可观的宫怨之作。这些宫怨诗在情感特征、主题价值、审美取向上的独特性引人注目,而其风格特征、诗体形式、艺术技巧则呈现出统一性与自足性。所有这些都昭示着我们应该投入更多的关注与精力。但到目前为止,学术界对宫怨诗的研究还远远不够,如对唐代宫怨诗在历代的传播与接受的研究,几乎是一片空白。本文拟从历代唐诗选本中宫怨诗的选录,一窥唐代宫怨诗的传播情况,并借此统计出最受欢迎的唐代宫怨诗,以期对此类诗歌的研究有所推进。

一 唐人唐诗选本中的宫怨诗

在唐代,各具特色的唐诗选本都选取了一定数量的宫怨诗,下面以颇具规模且对后世较有影响的《河岳英灵集》、《御览诗》、《又玄集》、《才调集》四个选本为依据,分析各个选本选取宫怨诗的情况。

在唐人的各种唐诗选本中,殷的《河岳英灵集》专收盛唐诗,共选取唐开元、天宝时期24位诗人的诗作234首,是较具规模的一部唐诗选本,并以体现了新的诗歌理论和创作气象而对后世产生了深远影响。但在《河岳英灵集》中,宫怨诗入选数量并不多,共有8首,分别为:崔国辅的《魏宫词》(朝日点红妆)、《怨词》(妾有罗衣裳)、《长信草》(长信宫中草);王维的《息夫人怨》(莫以今时宠)和《婕妤怨》(宫殿生秋草);王昌龄的《长信宫》(奉帚平明金殿开);常建的《昭君墓》(汉宫岂不死);祖咏的《古意二首》(夫差日淫放)。这8首宫怨诗的入选都显示了非同寻常的意义。今人叶持跃曾根据46种历代唐诗选本进行过统计,并以入选频数及评价指数为依据,得出盛唐时代的优秀诗人有16人,著名诗人有15人。其中,《河岳英灵集》中的常建、李白、王维、李颀、高适、岑参、崔颢、孟浩然、崔国辅、王昌龄、祖咏等12人均属于优秀诗人。而在这12位优秀诗人中,创作宫怨诗较多的李白、王维、崔国辅、王昌龄等6人中,又有5人的宫怨诗被选录,而选录的这8首宫怨诗在各个诗人的创作中,亦属上乘之作,尤其是崔国辅的三首宫怨诗与王昌龄的《长信宫》,屡屡被稍后的选本所录。可以说,唐代宫怨诗创作中的部分优秀之作在《河岳英灵集》中得到了展示,由此也体现了《河岳英灵集》的开创意义。而稍后的《中兴间气集》竟未选录一首宫怨诗。相比之下,《河岳英灵集》在题材方面的兼顾还是值得肯定的。但《河岳英灵集》在选录宫怨诗方面也有不足之处,如,李白、戴叔伦二人的宫怨诗,不论在数量上还是质量上都相当引人注意,但《河岳英灵集》却未选录。与后世的选本相比,《河岳英灵集》的这一缺陷尤为明显。

成于中唐元和后期的《御览诗》是现存少数颇有规模的唐人唐诗选本之一。原本一卷,共30人,收诗310首,现存286首。所存诗的数量与《河岳英灵集》相差不多,收录宫怨诗13首,所占比例亦和《河岳英灵集》相当。但分析一下总体情况则可以看出《御览诗》与《河岳英灵集》不同的审美情趣。如:在选题方面,《御览诗》有感兴之作116首,艳情之作54首,边塞之作52首,酬赠送别之作51首,此外,尚有歌功颂德之作13首。从选诗数量上来看,《御览诗》吟咏女性之作(亦包括宫怨诗)最多,从中可见时人对此类题材的喜爱,这也与当时的创作实际相吻合。而入选的宫怨诗与《河岳英灵集》无一首重复,体现了《御览诗》编选者独特的审美观。为《御览诗》编选者所青睐的是下列诗人的宫怨诗:皇甫冉的《班婕妤》(由来咏团扇)、《班婕妤》(花枝出建章)、《秋怨》(长信多秋气),以及刘皂的《长门怨》二首。另外,不被《河岳英灵集》所选的杨凌的《明妃怨》,也被《御览诗》编选者选中。而这三人的宫怨诗也被其后众多的唐诗选本所选。可以说,《御览诗》的选诗风格以轻艳为主,偏爱齐梁诗体,从宫怨诗的入选情况来看,体现了选家对这一类诗的重视。

《又玄集》是晚唐韦庄的唐诗选本,选录的宫怨诗时间跨度较大,从盛唐到晚唐均有选录,除王昌龄的《长信宫》(奉帚平明金殿开)、杨凌的《明妃怨》、刘皂的《长门怨》(泪滴长门秋夜长)、崔国辅的《怨词》等再次被选录外,其他如元稹的《连昌宫词》、韦应物的《送宫人入道》、刘德仁的《悲老宫人》、于武陵的《长信宫》、杜荀鹤《春宫怨》等,则都是韦庄的首次发现。这些前人未选录的宫怨诗不但被韦庄所选录,在后世也多次被选录。

在唐代,另一部较有规模的唐诗选本为《才调集》。该选本为五代韦编选,共收录唐诗1000首,可以说是现存规模最大的唐人唐诗选本。此集选录宫怨诗31首。除上述三个选本所常录的王昌龄、崔国辅等诗人外,《才调集》较多地选录了中、晚唐的宫怨诗。李商隐的《宫辞》(君恩如水向东流)、《深宫》(金殿销香闭绮栊);梁琼的《昭君怨》、《铜雀台》,都是首次被韦选录。

由上分析可知,由于选本时代不同,选诗标准不同,审美观念不同,造成上述四个选本选录宫怨诗的情况不同。但在差异之中也有共性存在。通过统计,至少被两个选本所青睐的宫怨诗有:崔国辅的《怨词》(4次)、《魏宫词》(3次);李白的《玉阶怨》(4次);王昌龄的《长信宫》(奉帚平明金殿开),3次;刘皂的《长门怨》(雨滴梧桐秋夜长),3次。其后,杨凌的《明妃怨》、刘得仁的《悲老宫人》、于武陵的《长信宫》、杜荀鹤的《春宫怨》、鲍君徽的《惜花吟》均入选2次。而最为选家所欣赏的是崔国辅的宫怨诗,四个选本共选录其诗作3首。其中,《怨词》被选录4次,《魏宫词》被选录3次。李白的《玉阶怨》则几乎被各个选本所青睐,共入选4次。王昌龄的宫怨诗虽只选一首,却被选录了3次。其余的诗人或有两首宫怨诗入选,或以一首诗而被选录数次。至明清两代,选录情况有所变化,一些诗人的宫怨诗被选诗者发掘出来,一些诗人的宫怨诗在新的审美情趣下消失不见,而有些诗人则仍保持着稳固的地位。

二 明人唐诗选本中的宫怨诗

在明代,唐诗选本的大量出现,使唐诗学出现了一个繁荣期。在当时众多的唐诗选本中,以高的《唐诗品汇》最具代表性,编选规模亦超越前代,影响也最大。此集凡九十卷,共选作者620人,诗5769首,分体编排。鉴于此集的代表性,唐代宫怨诗在明代的选录情况即依此为据。此集共收录127首唐代宫怨诗,选录较多、且受重视的是下列诗人的宫怨诗:

李白诗作10首:《邯郸才人嫁为厮养卒妇》、《妾薄命》、《上之回》、《怨歌行》、《王昭君》、《白头吟》、《长信宫》、《长门怨二首》、《玉阶怨》;王昌龄诗作6首:《西宫春怨》(西宫夜静百花香)、《西宫秋怨》(芙蓉不及美人妆)、《长信秋词三首》、《长信秋词》(高殿秋砧响夜阑);刘长卿诗作5首:《王昭君歌》、《铜雀台》、《春草宫怀古》、《上阳宫望幸》、《长门怨》;崔道融诗作4首:《班婕妤》、《铜雀妓》(歌咽新翻曲)、《汉宫词》、《长门怨》;刘禹锡诗作3首:《团扇辞》、《阿娇怨》、《离宫怨》;崔国辅诗作3首:《怨辞二首》其一、《魏宫词》、《长信草》;王维诗作2首:《息夫人》、《班婕妤二首》;戴叔伦诗作2首:《独不见》、《长门怨》;皇甫冉诗作2首:《婕妤怨》、《秋怨》。

由上可以看出,《唐诗品汇》的选录特点有四:1、诗作数量多的作者,选录也多。如李白,他共创作了15首宫怨诗,优秀之作也多,高选便录了其中10首;2、即使诗作数量少,然艺术水平高的宫怨诗人也多入选。如王昌龄,他共创作了7首宫怨诗,数量并不多,但仅《唐诗品汇》就选了6首,这不但是对王昌龄宫怨诗艺术成就的肯定,也是符合实际情况的;3、承继前代。如崔国辅、王维、皇甫冉三人,他们的宫怨诗在唐代受到欢迎,在明代同样受到高的青睐;4、高的独到发现。如戴叔伦、刘禹锡、崔道融三人,他们的宫怨诗在唐代几乎没有选家关注,在《唐诗品汇》中,却被各自选录了两首。另外,李邕的《铜雀妓》、齐的《长门怨》、陈子昂的《感遇》(荒哉穆天子)等初唐诗人的宫怨诗,也首次被高选录。中唐以后,孟迟的《长信宫》、《宫人斜》,段成式的《折杨柳枝词》、司马礼的《宫怨》、刘驾的《长门怨》、章碣的《东都望幸》、韩的《宫词》(绣屏斜立正销魂)、(宫门长闭舞衣闲)也被选入。总之,《唐诗品汇》对宫怨诗的大量入选,表明了高对这些诗的重视,这无疑会大大普及宫怨诗在当时与后世的传播。

三 清人唐诗选本中的宫怨诗

清代的唐诗选本以较为常见的、影响较大的沈德潜的《唐诗别裁集》和《唐诗三百首》为代表。由于受到选录规模的限制,两者所选的宫怨诗数量并不多,《唐诗别裁集》仅27首,《唐诗三百首》仅14首。但两者却都选录了一些代表作家的优秀作品。如《唐诗别裁集》选录了常建的《昭君墓》、李白的《妾薄命》、刘长卿的《铜雀台》(娇爱更何日)、白居易的《上阳白发人》、元稹的《连昌宫词》等。而被前代选本所青睐的杜荀鹤的《春宫怨》、崔国辅的《魏宫词》、《怨词》;王维的《息夫人》、崔道融的《班婕妤》、王昌龄的《长信秋词》(奉帚平明金殿开)、《西宫春怨》等诗作,也被沈德潜所选。《唐诗三百首》所选录的宫怨诗有:杜荀鹤的《春宫怨》、李商隐的《宫词》(十二楼中尽晓妆)、张祜的《宫词》(故国三千里)、李白的《玉阶怨》、王昌龄的《春宫曲》(昨夜风开露井桃)、刘方平的《春怨》、顾况的《宫词》(玉楼天半起笙歌)、刘禹锡的《春词》(新妆宜面下朱楼)、白居易的《后宫词》(泪湿罗巾梦不成)、张祜的《赠内人》、杜牧的《秋夕》、王昌龄的《长信怨》(奉帚平明金殿开)等。可以看出,相比之下,《唐诗别裁集》的选录更具有代表性,对诗人宫怨诗代表作的选择也更接近于事实。

综上所析,被以上选本所青睐的宫怨诗人有:王昌龄、李白、崔国辅、崔道融、常建、白居易、杜荀鹤、鲍君徵、戴叔伦、刘长卿等人,最受欢迎的宫怨诗有《长信怨》(奉帚平明金殿开)、《魏宫词》(朝日照红妆)、《怨词》(妾有罗衣裳)、《玉阶怨》、《铜雀台》(娇爱更何日)、《息夫人》(莫以今时宠)、《班婕妤》(宠极辞同辇)、《昭君墓》。当然,宫怨诗在上述不同时期的选录情况只代表了选家的个人观点,具有偶然性。但上述几个选本,或在当时流传甚广或对后世影响较大,其选中的宫怨诗被广大读者认识、阅读、欣赏,其影响是不可忽视的。此外,由于编选者各自的审美情趣的不同,上述的宫怨诗只是唐代优秀宫怨诗中的一部分,并不能全面反映宫怨诗的创作情况,如王建、张祜、王涯等人的宫怨诗所选较少,这也许是因为他们的《宫词》创作数量多,而且影响也较大,相对于数量较少的宫怨诗来说,《宫词》中不含宫怨的部分受到重视。再如,创作宫怨诗较多的李商隐、杜牧、李咸用、元稹等人,他们的宫怨诗在后世也不受重视。李商隐、杜牧的宫怨诗不被后人看重,大概是因为宫怨诗在其整体创作中水平不太高的缘故,不足以与其代表诗作相抗衡,所以未能入选;而李咸用、元稹的宫怨诗创作并没有代表唐诗的标志性风貌,所以也遭到冷落。

参考文献:

[1] 吴雪伶:《唐代宫怨诗研究述评》,《濮阳职业技术学院》,2007年第2期。

[2] 傅璇琮、李珍华撰:《〈河岳英灵集〉研究》(前记),中华书局,1992年版。

[3] 高仲武:《中兴间气集》,上海古籍出版社,1978年版。

[4] 申东城:《〈唐诗品汇〉研究》,黄山书社,2009年版。

[5] 孙琴安:《唐诗选本提要》,上海书店出版社,2005年版。

王昌龄的赠别诗篇3

一、审美情趣超然高绝

审美情趣常常表现在对题材、意象、情感表达等方面的选择上。王昌龄的送别诗在盛唐诗坛上具有自己独特的个性特点。

(一)意象继承古人却又独出心裁

1.继承传统意象。古人送别多用杨柳、风月。王昌龄的送别诗中不乏选取月这个意象以表达别离之痛和分手之愁的。

2.不局限于古人诗歌中的意象。他从生活中挖掘了许多可用意象,其中可考物象有江、夜、山、水、春潮、松、蝉、云、海、舟、寺、溪、日、雨、酒、虫、烟等。这里江为寒江,夜为寒夜,水为流水,松为幽松,蝉为寒蝉,云为秋云为黄云,海为净海(海净月色真),舟为孤舟,寺为古寺,溪为石溪,日是暮日。雨是寒雨,酒为广陵洒,虫为悲鸣虫,烟是暮烟。每一种物象都附着了作者的感彩,成为流露情感的工具。

3.以情为线索组合意象。作者善于组合物象,把十分平常的物象或者是两个几乎没有联系的意象组合起来,达到一种意想不到的艺术美感。例如“海净月色真”,把“月”和“海”这两个不通的意象组合起来,以“海”的“净”衬“月”的“真”,同时“月色”更能衬托“海净”,这种相依相生的关系让诗句有种交织的景象,又有一种微妙的情感转换的意味。

(二)情真意切,自然深厚

真正的文学是纯粹的,真挚的情感也是纯粹的。古往今来,朋友之情不断被人们歌之咏之,颂之赞之,正是因为朋友之间那种心与心交融的真挚的情感让人们激动不已。如“洛阳亲友如相问,一片冰心在玉壶。”语言平直清淡,没有华丽的辞藻,也没有复杂的修辞,精到简洁,作者借玉壶表明自己的情结,这样表达起来更能有种此时无声胜有声的美感。

1.抒情真挚朴实,不矫揉造作。王昌龄送别诗都是情动于衷,有感而发,触景生情,情景交融,写得情真意切,感人肺腑。如《送窦七》,“清江月色傍林秋,波上荧荧望一舟。鄂渚轻帆须早发,江边明月为君留。”前两句实笔绘景,呈现在诗人眼前的是一个明净而静谧,清幽而空明的境界。后两句虚笔联想,抒发难分难舍,相依相伴的深挚情怀。朋友走了,却留下了一轮相思明月:秋天凉了,却温暖了一颗赤诚之心。全诗字里行间充溢着缕缕真诚朴实的离情别意。

2.借送别以明志。代表作是《芙蓉楼送辛渐》:“寒雨连江夜入吴,平明送客楚山孤。洛阳亲友如相问,一片冰心在玉壶。”前两句绘景点题,寒雨连江,夜色苍茫,楚山独立,境界凄迷而开阔。后两句抒情言志,嘱托朋友,语重心长;回答亲友,肝胆相照。话语之间有志行高洁的傲岸不屈,有君子相交的坦荡无私。一个“冰心玉壶”的比喻写尽了真挚不渝的友谊,写绝了光明磊落的人格操守!

二、艺术表现手法因情而变

(一)或直抒胸臆,或借景抒情

王昌龄的送别诗中,有很多是直抒胸臆的作品。如:《送胡大》中“荆门不堪别,况乃潇湘秋。何处遥望君,江边明月楼”,直抒胸臆,没有丝毫隐晦。

王昌龄的送别诗中借景抒情的更多。如:《送郭司仓》中“映门淮水绿,留骑主人心。明月随良掾,春潮夜夜深。”作者从环境人手,让周围景物表达出自己的心情和思想。

王昌龄喜欢以比喻抒写情怀。如《送李十五》《送窦七》《巴陵送李十二》等用比喻来写送别,以一些能够代表作者心境的外物来比较作者的心情和心理,取得一种高妙的结果。

(二)用不同的艺术构思,表现诚挚而深厚的友情

《重别李评事》:“莫道秋江离别难,舟船明日是长安。吴姬缓舞留君醉,随意青枫白露寒。”朋友即将远去长安,怎不令人伤感!可是,诗的首句却反起,反劝李评事不要为离别而悲伤。安慰朋友。也是安慰自己;强忍悲愁,不说离情。接着的第二句是顺承,说李评事很快就可以到达目的地。必将遇到新的朋友,又将获得新的友情。这些劝慰之词把眼前离别的悲痛表现得更加真挚。王昌龄喜欢景和情相融相生,以景衬情以情人景。

(三)打破常规,着意在写别后情景

如《送魏二》:“醉别江楼橘柚香。江风引雨人舟凉。忆君遥在潇湘月,愁听清猿梦里长。”先实写当前的送别:江楼饯行,尽情醉饮。接着虚拟别后的思念:朋友离去之后,思念之情日深。此诗跳跃性比较大,写当前,又写未来;既写自己,又写朋友;既有实写,又有虚拟;把相互间的友情,表现得异常深切。

(四)不重伤离重慰别

如:《送吴十九往沅陵》:“沅江流水到辰阳,溪口逢君驿路长。远谪谁知望雷雨,明年春水共还乡。”诗中全无生离死别的情绪,送别而不觉有离伤,反说青山明月无异,何分什么此乡他乡?山水不隔,如在一地。心怀宽广,旷达乐观。

三、整体风格慷慨旷达

王昌龄的送别诗沿用了他边塞诗的一贯风格,虽言送别但丝毫没有戚戚切切的伤感,依然那么豪迈、那么大气、那么慷慨。离别不言泪,遭贬不失志,没有低沉、没有哀伤,更没有呜咽。

(一)格调高昂爽朗大气

整体感知王昌龄的送别诗,格调高昂,风格慷慨,不会让人垂泪低泣,爽朗大气,体现在诗句中便是旷达。如《送柴侍御》:“沅水通波接武冈,送君不觉有离伤。青山一道同云雨,明月何曾是两乡?”送别朋友一点不觉得有离别的伤感,诗人对他的朋友说,我们虽然人分两地,但江河云雨,青山明月,都在把我们紧紧地联系在一起。两乡虽远却心心相通,这种遥而不远。离而不别的心意通过青山明月、江河云雨被表达得淋漓尽致。

(二)盛唐气象的体现

不因分别而苦,借分手之际而励志。王送别诗没有凄切之词,没有缠绵悱恻,没有秋雨凄苦,即使诗分手别离也激昂如是。表现出一个边塞诗人的硬气和慷慨,表现在诗句上就是明快。如《别陶副使归南海》:“南越归人梦海楼,广陵新月海亭秋。宝刀留赠长相忆,当取戈船万户侯。”送别成为对朋友的勉励。读其诗,不会悲观厌世,不会垂头丧气,更不会沉沦堕落,更多的是激励和鼓舞,多的是豪气和壮志,一扫前人的分别悲苦凄凉,独树一帜。

王昌龄的赠别诗篇4

关键词:小学语文教学 培养 小学生 古诗文 理解和鉴赏能力

中图分类号:G623.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9795(2013)08(c)-0060-01

1 读中思索,提高小学生的自学能力

教师以李白的诗《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为例,让学生们首先诵读全文,全诗如下:《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杨花落尽子规啼,闻道龙标过五溪。我寄愁心与明月,随风直到夜郎西。教师在同学们诵读完全文后,不要急于进行诗文讲解,而是首先要进行作者简介,让同学们记住一些文学常识。这时教师可用简洁明了的语言概括诗人李白的生活经历及所作诗的特点。李白简介如下:李白,字太白,号青莲居士,是伟大的唐代诗人。祖籍陇西成纪(现在甘肃静宁西南),隋末其先人流寓碎叶(现在巴尔喀什湖南面的楚河流域),他即出生于此。幼年随父迁至绵州昌隆(现在四川江油)青莲乡。25岁离蜀,长期在各地漫游。天宝初供奉翰林,受权贵谗毁,仅一年即离开长安。安史之乱后,流放夜郎,中途遇赦。晚年漂泊困苦,卒于安徽省当涂县。诗风雄奇豪放,想象丰富,语言流转自然,音律和谐多变,构成其独有的瑰伟绚烂的色彩,富有积极浪漫主义精神。同学们在教师讲解完作者的生活经历及所处的时代背景后会不由自主地进入与诗人相同的年代,与诗人产生生活中的共鸣。同样,教师以杜甫的诗《江南逢李龟年》为例与李白的诗作比,透彻分析古代诗人对友人表达感情的不同之处和相同之处。杜甫的诗《江南逢李龟年》全诗如下:《江南逢李龟年》岐王宅里寻常见,崔九堂前几度闻。正是江南好风景,落花时节又逢君。作者杜甫字子美,曾居长安城南少陵以西,自称少陵野老,世称杜少陵,出生于巩县(河南),是唐代现实主义诗人,曾漫游各地,寓居长安十年,安史之乱被俘,逃出后任左拾遗,后弃官移家成都,筑草堂于浣花溪畔,世称浣花草堂。其作品显示了唐王朝由盛转衰的历史过程,被称为“诗史”代表作有“三吏、三别”。由以上诗人李白和杜甫的诗可知两诗人都同样生活在唐朝,都经历了安史之乱,都经历了唐朝由盛转衰的时期,因此,两诗人所作的诗必然有其抒发感情的共同之处,

2 提示主题,引导把握全诗

教师进一步提示:李白的诗《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是李白在听到王昌龄被贬为龙标尉的消息时写的一首充满同情和关切的诗篇。作者以形象思维的方式,通过对景物的描写,表达了对友人的深切同情和关切的思想感情,同时也抒发了对官场倾轧的憎恶。而李白的好友王昌龄也曾对他的好友说:“洛阳亲友如相问,一片冰心在玉壶。”来表明自己的正直无辜以及对朋友的思念之情。教师借此启发同学们回忆可否有过与诗人相同的感受,比如自己儿时的小伙伴离自己而去,或自己的亲人去了外地,同学们都会情不自禁地产生这种思念伙伴和亲人之情,这样启发与引导,会使同学们理解这首诗时不再觉得枯燥无味,会产生与诗人共鸣的思想感情。而杜甫的诗《江南逢李龟年》是通过诗人追忆往昔与李龟年的接触及抒写现实中与李龟年的再相逢,流露出诗人对唐王朝盛衰变化的苍凉感叹以及对彼此现状的悲叹。李龟年是开元时期“特承顾遇”的著名歌唱家,杜甫初逢李龟年是在“开口咏凤凰”的少年时期,正值所谓“开元全盛日”,当时王公贵族普遍爱好文艺,杜甫即因才华显著而受到岐王李范和秘书监崔涤的迎接,得以在他们的府邸欣赏李龟年的歌唱,而一位杰出的艺术家,既是特定时代的产物,也往往是特定时代的标志和象征。在杜甫心中,李龟年正是和鼎盛的开元时代,也和自己充满浪漫情调的青少年时期的生活紧紧联系在一起的。几十年之后,他们又在江南重逢,这时,遭受了八年动乱的唐王朝业已从繁荣昌盛的顶峰跌落下来,陷入重重矛盾之中。杜甫辗转漂泊到潭州,“疏布缠枯骨,奔走苦不暖”,晚境极为凄凉,李龟年也流落江南,“每逢良辰胜景,为人歌数阕,座中闻之,莫不掩泣罢酒”。这种会见,自然很容易触发杜甫胸中本就郁积着的无限沧桑之感。

3 赏析精华,点燃思维火花

教师这时画龙点睛,提出讲解全诗中的精华所在。在李白的诗《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中提到的好友王昌龄晚年由江宁丞贬为龙标尉。李白听到这个消息,十分同情和关切,写了这首诗寄给他。首句写景兼点时令,于景物独取随风飘散的杨花和啼声如“不如归去”的子规,(子规即杜鹃鸟,又称布谷鸟),即含有漂泊之感、离别之恨。次句写闻讯,“过五溪”三字看似平淡,其实含有悲痛之意在内。因为龙标县在当时属于荒远之地,要渡过湘西的五条河流才能到达,可以想见旅途的艰难。后两句抒情,人隔两地,难以相从,而月照中天,千里可共,故诗人将月亮人格化,以寄托自己的离愁。“直到夜郎西”就是直到龙标的意思,因为龙标在夜郎县西南,所以这样说。这首诗的显著特色是想象奇特,本来无知无情的明月,竟成为善解人意的知心人,能够把诗人对朋友的怀念和同情带到辽远的夜郎之西,这比寄信或今人打个电话以示问候,要浪漫得多了。而杜甫的诗《江南逢李龟年》是杜甫早年曾在洛阳听过李龟年的演唱,如今在潭州相遇,不禁引起万千感慨,于是以此诗相赠。诗前两句言过去之盛,为下文作了铺垫,后两句写现在之衰,抒发无限感慨,全诗并无直接抒情之语,但时世之凋敝与人生之凄凉飘零,却尽寓其中。本诗的一、二句是追忆李龟年出入达官贵人之家,间接说出当时的太平繁盛。第三句特意提起江南的好风景,大有“风景不殊,河山有异”之叹。第四句以“落花时节”隐写世乱时艰。用一“又”字把前后两相对照,大有风光不在,“同是天涯沦落人”的感叹,特别是在时局上,这个“落花时节”包含着更广泛的含义,它象征唐王朝繁荣昌盛的时代已经过去,早年长安时看到的太平景象不见了,社会动荡萧条,使人不堪回首。

通过同学们学习以上两位伟大诗人李白和杜甫的不同名篇名诗的风格,可以领悟出诗人在表达思想感情之时的不同风格。教师可引导学生运用古诗于生活实际之中,比如在给分别很久的小伙伴或同学好友写信时,就可运用古诗句来表达自己的思念之情,比如:“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等诗句,这样的表达语言既简洁明了,又寓意深刻,不仅培养了学生对古诗文的理解、运用和鉴赏能力,而且会使同学们在今后的古诗课教学中不再感到枯燥乏味,同时也会帮助同学们在写作中巧妙掌握运用语言的技巧,使写作水平得到进一步提高。

参考文献

王昌龄的赠别诗篇5

。登楼远眺,视野更为开阔,你会想到王之涣在《 》中的诗句: 。坐在顺水疾驶的船中,两岸景色一晃而过,不由令人想起李白在《早发白帝城》中的诗句: 。

2、默写描绘春、夏、秋、冬四季的诗各一首。

描写春天的诗:诗名是《 》,诗句是

描写夏天的诗:诗名是《 》,诗句是

描写秋天的诗:诗名是《 》,诗句是

描写冬天的诗:诗名是《 》,诗句是

3、按要求默写古诗。

赞美黄河雄伟气势的诗:

赞美庐山瀑布的诗:

赞美柳树的诗:

赞美小草的诗:

赞美春雨的诗:

4、《墨梅》、《竹石》、《石灰吟》三首古诗的共同特点是:看起来写的是物,实际上是在 ,其中“梅”具有 特点,“竹”具有 特点。你还知道类似的诗吗?请写一首。

5、当我们浪费粮食时,妈妈常用   这句诗来教导我们,你能写出另一首《悯农》吗: 。

6、李清照是我国宋代女词人,她写了一首赞颂项羽,抒发爱国情怀的诗《     》。诗句是 。

7、当我们回忆起母爱,要报答母亲的深思时,我们会很自然地吟诵起唐代诗人孟郊的《  》中的诗句 。

最后用了一个反问句,用比喻的手法写出了儿子对母亲的深情。

8、当我们在外地过年时,常常引用唐代诗人王维在《   》中的

来表达对家乡亲人的思念。

9、离家在外的游子对着一轮明月思乡思亲,这样的诗有:《    》中的 。《    》中的 。描写旅途中忧愁满腹难以入眠的诗有《   》中的 。《  》中的 。

10、三国时期魏国诗人 在《 》写到:

,表达了诗人对骨肉相残、同根相煎的悲愤之情。

11、陆游是南宋爱国诗人,诗人的绝笔是

,这首诗表达了 。你还能写出其他的爱国诗吗?诗名诗《 》,诗句是 。

12、唐代诗人李白和杜甫,被中国文坛合称为 。其中,李白被称为 ,杜甫被称为 ,杜甫生平第一快诗是《 》,抒发了 。你还知道杜甫写景的诗《  》和《   》。

13、赠别诗在我国古诗占重要地位,许多诗人都有优秀作品,

如李白的《 》写到 。

杜甫的《  》写到   。

王维的《    》写到 。

高适的《 》写到 。

王昌龄的《 》写到  。

14、我们还学过描写边塞军旅生活的古诗有王昌龄的《 》:

,王之涣的《 》:

15、“行”是古代诗歌的一种形式,除了《古朗月行》,我们还学过选自“汉乐府”中的《   》其中 一句含有很深的哲理,劝导人们 。

16、我们曾学过北朝民歌《 》: ,描绘了一幅 的草原图画。

17、“词”是一种可以配乐歌唱的文体,有不同的   ,你知道的词牌名有 、 、 、 、

、 、 、 、 、 。请默写毛泽东的一首词:词名《 》,词中写到

18、有时候,我们对自己所处的环境,正在做的事反而不及旁人清楚,这就是“*者迷,旁观者清。”宋代诗人苏轼的《 》中的诗句

王昌龄的赠别诗篇6

[关键词] 概念转喻 转喻分类 唐诗

一、引言

Metonymy(转喻)一词来源于希腊语metonymia(改名、改称),国内通常翻译为转喻、换喻、借喻。英语中的转喻和汉语辞格中的借代不完全等同,英语中的转喻还包括提喻(synecdoche)。毛帅梅认为,转喻应该包括中文中的借代、借喻(部分)和英语中的提喻。概念转喻研究在国内受到很大的关注,包括定义和分类等,笔者主要研究转喻分类及其在唐诗中的转喻的种类。

二、转喻的分类

转喻的分类有传统修辞分类和认知分类两种,认知语言学家从不同的角度对转喻做了不同的分类。Lakoff & Johnson对转喻的分类有七种:(1)部分代替整体;(2)生产商代替产品;(3)物品(工具)代替使用者;(4)受控物代替控制者;(5)特定机构代替人员;(6)特定地点(地址)代替机构;(7)特定的地点代替特定事件。F.Ungerer & H.Schmid也对转喻作了分类,其分类和Lakoff & Johnson(1980)有重叠之处,但也增加了三项:(8)整体代替部分;(9)容器代替内容;(10)原因代替结果。Ruiz de Mendoza(2000)根据转喻中的目的域和源域之间的相互作用关系,对转喻进行了分类,他又从抽象程度和映射关系上将转喻分为高层转喻和低层转喻。

我们认为,以上分类中比较容易理解的是Lakoff&Johnson(1980)和F.Ungerer & H.Schmid(1996)的分类,但是这种分类不能包含所有的转喻类型,而且随着时间的推移,会有更多的转喻类型出现。例如,(11)昆虫的巢穴代替昆虫,例句:(在菜地里干活的菜农对一个过路人说)“今年虫子多,窝窝的。”(12)职业(岗位)代替人,例句:“―你找了个什么样的对象啊?――当兵的。” (13)来源地(处所)代替人,来源地包括某个班级、专业、村庄、出生地、工作单位等。例句:“三班到了吗?” “植物来了吗?”“赵家村来了吗?”“小山东来了。”“设计院到齐了。”

三、唐诗中的转喻分类

由于唐朝缺乏商品经济、工业成果和民主政治体系,所以唐诗中没有(2)、(3)、(4)、(9)、(10)类转喻。但是唐诗中存在着丰富的转喻,以下是对部分唐诗中转喻的分类。

(1)部分代替整体。朱门酒肉臭,路有冻死骨(杜甫,《自京赴奉先县咏怀五百字》)。朱门即朱红色的门,是院落的一部分,此处代替庭院,喻指富豪权贵之家。水村山郭酒旗风(杜牧,《江南春》)。酒旗即酒店门口一侧悬挂的写有“酒”字的旗子,代替酒店。红袖织绫夸柿蒂(白居易,《杭州春望》)。红袖是女子衣服的一部分,此处喻指女子。(5)特定机构代替人员,特定地点代帝王:一封朝奏九重天(韩愈,《左迁至蓝关示侄孙湘》),九重天即天宫,代替帝王的宫殿,此处代替皇帝。(6)特定地点(地址)代替机构:蓬莱文章建安骨,明朝散发弄扁舟(李白,《宣州谢楼饯别校书叔云》)。蓬莱指蓬莱山,是汉朝政府藏书处,进一步代替唐朝秘书省。(7)特定的地点代替特定事件:不恨归来迟,莫向临邛去(孟郊《古别离》)。临邛是四川地名,此处指司马相如和卓文君相识之地。(8)整体代替部分,整体包括事物和动作及地理范围:大漠风尘日色昏(王昌龄,《从军行》)。大漠在此处特指西北沙漠;寒雨连江夜入吴,平明送客楚山孤(王昌龄,《芙蓉楼送辛渐》)。吴即吴国,此处特指古代地处吴国的镇江;(11)化妆代年龄:婉转蛾眉能几时(刘希夷,《代悲白头翁》),化妆代替青春年华。(12)动物代游戏:赤鸡白狗赌梨粟(李白,《行路难》);(13)乐器代人:玉箫金管坐两头(李白,《江上吟》);(14)动作代节日:《登高》(杜甫,《登高》);(15)职务代人:江州司马青衫湿(白居易,《琵琶行》);(16)家族代朝代,庙宇代政权:汉家青史上,计拙是和亲(戎昱,《咏史》);(17)天文现象代年龄:江汉思归客,落日心犹壮(杜甫,《江汉》)。落日喻指暮年,作者当时近60岁;(18)贵族代首领:突营射杀呼延将(李白,《从军行》),呼延是匈奴中的四大家族之一,此处代替敌人的中军主将;(19)鲜花代雪:千树万树梨花开(岑参,《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20)海洋代沙漠:瀚海阑干百丈冰(同上);(21)动物活动代环境:宫女如花满春殿,只今唯有鹧鸪飞(李白,《越中览古》)。古人听鹧鸪的叫声独特,常常借其声以抒逐客流人之情,描绘荒芜凄凉之景;(22)乐曲代事件:花一曲,幽怨不堪听(刘禹锡,《金陵怀古》)。右庭花即曲子《玉树花》,代替骄奢淫逸致亡国;(23)动物代动作:青鸟殷勤为探看(李商隐,《无题》),在《汉武故事》中载有青鸟的故事,据传西王母下见汉武帝,有青鸟先到宫殿前报信,此句泛指青鸟代主人探望对方;(24)动作代心情状态:唯有终夜长开眼,报答平生未展眉(元稹,《遣悲怀三首》〈其三〉)。长开眼喻指彻夜不眠,未展眉喻指没有欢愉;(25)动作代人:频频袅袅十三余,豆蔻梢头二月初(杜牧,《赠别二首》〈其一〉)。频频袅袅喻指是用来形容女子的姿态娇弱、美好;(26)植物代人:豆蔻梢头二月初(同上)豆蔻是多年生草本植物,后来称呼女子十三四岁的年龄为豆蔻年华;(27)地名代战场:走马台边人不见,拂云堆畔战初酣(王涯,《秋思赠远二首》〈其二〉)。拂云堆是个地名,此处代战场;(28)动物足代动作:不见乡书传雁足,唯看新月吐蛾眉(王涯,《秋思赠远二首》〈其一〉)。雁足作为动物身体的一部分,此处代替邮递动作,蛾眉作为昆虫的一部分,此处代人的相貌;(29)昆虫部分代人相貌:唯看新月吐蛾眉(同上);(30)植物(小草)代人:谁言寸草心,报得三春晖(孟郊,《游子吟》)。寸草即小草,在此处代游子;(31)河流名代地区:江汉曾为客(韦应物,《淮上喜会梁川故人》)。江汉代湖北一带。金河秋半虏弦开(杜牧,《早雁》)。金河即内蒙古大黑河,此处喻指北方少数民族地区;(32)兵器代战争:田园寥落干戈后(白居易,《望月有感》);(33)山名代地区:巴山夜雨涨秋池(李商隐,《夜雨寄北》)。巴山即四川大巴山,此处代四川;(34)生理状态代年龄:乡音无改鬓毛衰(贺知章,《回乡偶书》)。鬓毛衰代年纪大了;(35)昆虫的活动代季节:吴蚕已三眠(李白,《寄东鲁二稚子》)。该句指入春很久了;(36)特定地点和住所代特定人:闺中只独看(杜甫,《月夜》)。闺中代妻子;(37)边尘代战争、战事:誓将报主静边尘(岑参,《轮台歌奉送封大夫出师西征》)。边尘指边疆,尘静指平定外患。

以上有些转喻可以归结为部分代替整体。例如,边尘代替战争、山名代替地区、兵器代替战争、动作代替人,等等。唐诗中的转喻类别丰富,但是也有历史文化和经济的限制,使得唐诗不能包含全部的概念转喻类别。

参考文献:

[1]Lakoff,G.& M.Johnson. Metaphors We Live By[M].Chicago:Uiversity of Chicago Press,1980.

[2]毛帅梅.论转喻的分类[J].外语学刊,2009,(4):25-29.

[3]F.Ungerer& H.J.Schmid.An Introduction to Cognitive Linguistics[M].Beijing:Pearson Education Limited,2008.

[4]许渊冲.唐诗三百首[Z].北京:中国出版集团,2007,(1).

王昌龄的赠别诗篇7

“爱家”的名言警句

对于亚当而言,天堂是他的家;然而对于亚当的后裔而言,家是他们的天堂(伏泰)

我的房屋对于我如同一座城堡,法律也无法将我从那里赶出去---(威·斯汤福德)

家园,世界的乐园(德国)

鸟自爱巢人爱家(英国)

别人的金窝银窝,不如自己的草窝

任何一只害鸟不会弄脏自己的窝巢(英国)

唐诗中的“爱家”

黄裳元吉,邦家以宁。(卢照邻《中和乐九章·歌储宫第六》)

田家无四邻,独坐一园春。(卢照邻《春晚山庄率题二首》)

山川只询物,宫观岂为家。(张九龄《奉和圣制初出洛城》)

芙蓉秦地沼,卢橘汉家园。(宋之问《春日芙蓉园侍宴应制》)

林塘花月下,别似一家春。(王勃《山扉夜坐》)

浦口多渔家,相与邀我船。(储光羲《采菱词》)

钱塘江畔是谁家,江上女儿全胜花。(王昌龄《浣纱女》)

万里依孤剑,千峰寄一家。(刘长卿《赠元容州》)

一朝辞此地,四海遂为家。(李世民《过旧宅二首》)

我家柱石衰,忧来学丘祷。(李昂《题程修己竹障》)

帝宅王家大道边,神马龙龟涌圣泉。(蔡孚《郊庙歌辞·享龙池乐章·第二章》)

回舟不待月,归去越王家。(李白《相和歌辞·子夜四时歌四首·夏歌》)

战回各自收弓箭,正西回面家乡远。(王建《杂曲歌辞·辽东行》)

溪湾里钓渔翁,舴艋为家西复东。(张志和《杂歌谣辞·渔父歌》)

我家吴会青山远,他乡关塞白云深。(陈子良《于塞北春日思归》)

东家西舍同时发,北去南来不逾月。(李白《江夏行》)

一为迁客去长沙,西望长安不见家。(李白《与史郎中钦听黄鹤楼上吹笛》)

王昌龄的赠别诗篇8

关键词: 苏教版初中语文教材 唐宋诗词 注释 校补

一、校释“殷勤”、“看”

苏教版初中语文八年级下册,李商隐《无题》:“蓬山此去无多路,青鸟殷勤为探看。”教材将“殷勤”释作情谊深厚,“看”释作探望。我认为“殷勤”应当释作、烦请之义,“看”应当释作试试看之义。“蓬山此去无多路,青鸟殷勤为探看”一联,应译作“此去蓬山没有多少路,烦请青鸟为我试着探望。”

(一)释“殷勤”

“殷勤”可释作烦请、多承之义,动词。司空图《重阳山居》:“满目秋光还似镜,殷勤为我照衰颜。”言:“满目秋光似镜子,烦请为我照衰颜。”李咸用《谢僧寄茶》:“倾筐短甑蒸新鲜,白眼细匀于研。砖排古砌春苔干,殷勤寄我清明前。”鲍溶《相和歌辞・采莲曲二首》:“殷勤护惜纤纤指,水菱初熟多新刺。”刘虚《送韩平兼寄郭微》:“余忆东州人,经年别来久。殷勤为传语,日夕念携手。”白居易《长恨歌》:“临别殷勤重寄词,词中有誓两心知。”翁绶《横吹曲辞・折杨柳》:“殷勤攀折赠行客,此去关山雨雪多。”于武陵《游中梁山》:“因此见乔木,几回思旧林。殷勤猿与鸟,惟我独何心。”元稹《任醉》:“本怕酒醒浑不饮,因君相劝觉情来。殷勤满酌从听醉,乍可欲醒还一杯。”郭绍兰《寄夫》:“我婿去重湖,临窗泣血书。殷勤凭燕翼,寄与薄情夫。”韦庄《洪州送僧游福建》:“八月风波似鼓鼙,可堪波上各东西。殷勤早作归来计,莫恋猿声住建溪。”张籍《送友生游峡中》:“殷勤一杯酒,珍重岁寒姿。”“殷勤”义同上,可证。

(二)释“看”

张相《诗词曲语辞汇释》:“看,尝试之辞,如云试试看。”李商隐《无题》:“蓬山此去无多路,青鸟殷勤为探看。”教材将“看”释作探望,误将“探看”看作一词解。

韦应物《送宫人入道》:“公主与收珠翠后,君王看戴角冠时。”看戴犹如试戴。杜甫《空囊》:“囊空恐羞涩,留得一钱看。”王昌龄《别辛渐》:“别馆萧条风雨寒,扁舟月色渡江看。酒酣不识关西道,却望春江云尚残。”王建《老妇叹镜》:“十年不开一片铁,长向暗中梳白发。今日后床重照看,生死终当此长别。”耿《秋夜思归》:“何处无留滞,谁能暂问看。”崔峒《江南回逢赵曜,因送任十一赴交城主簿》:“江上长相忆,因高北望看。”看义同上,可证。

二、补释“坐”

苏教版初中语文八年级下,孟浩然《望洞庭湖赠张丞相》:“坐观垂钓者,徒有羡鱼情。”教材释作:“看着人家钓鱼,只能白白地产生羡鱼之情了。”很好地规避了对于“坐”字的解释,我认为此处的“坐”应当释作空、徒或枉之义,不同于动词坐之义。

(一)自证

孟浩然《同张明府清镜叹》:“愁来试取照,坐叹生白发。寄语边塞人,如何久离别。”此处,坐犹空、徒也,言空叹自己白发生。愁与坐相应,故可证。孟浩然《望洞庭湖赠张丞相》:“坐观垂钓者,徒有羡鱼情。”“坐”与“徒”相应,故“坐”可释作空、枉。

(二)诗证

江淹《望荆山》:“岁晏君如何,零泪沾衣裳。玉柱空掩露,金樽坐含霜。”“坐”与“空”均互文。韦应物《清明日忆诸弟》:“唯恨乖亲燕,坐度此芳年。”“唯”与“坐”相应。陈子昂《题居延古城赠乔十二》:“徒嗟白日暮,坐对黄云生。”“徒”与“坐”互文。毛:“漏残钟断,坐愁人世超忽。”“坐”犹空、徒。石孝友《卜算子》:“折得月中枝,坐惜青春老。”犹言枉惜青春老去。李白《拟古》:“愚夫同瓦石。有才知卷舒。无事坐悲苦。块然涸辙鲋。”鲍溶《秋夜对月怀李正封》:“徒望空景光坐忆执手时”杜甫《钱注杜诗》:“銮刀缕切空,纷纶黄门飞。”“空”一作“坐”。李白《李太白集》卷十六:“奈何怀良图,郁悒独愁坐。”“坐”一作“空”。李白《代美人愁镜二首》:“铅粉坐相误,照来空凄然。”“坐”与“空”相应,可证。

三、校释“悠悠”

苏教版初中语文八年级上册,崔颢《黄鹤楼》:“黄鹤一去不复返,白云千载空悠悠。”教材中“悠悠”作飘荡的样子解。我认为应释作遥远、长久之义,表明时间之久远。

《诗・王风・黍离》:“悠悠苍天,”言苍天之久远。《楚辞・九辩》:“袭长夜之悠悠。”犹言长夜漫长。毛亨《毛诗注疏》:“驱马悠悠言至于漕。”《注》:“悠悠远貌”《诗经》:“山川悠远。”《疏》:“其道路悠悠然而长远。”扬雄《方言笺疏》:“【笺疏】夏传作攸攸,荀作悠悠,刘作云远也。”《楚辞》:“弥远路兮悠悠”,言路之悠远。

白居易《长相思》:“思悠悠,恨悠悠。恨到归时方始休,月明人倚楼。”犹言思悠远,恨悠远。陈子昂《春夜别友人二首》:“悠悠洛阳道,此会在何年。”皎然《南湖春泛有客自北至说友人岑元……叙相思之志以寄焉》:“故人隔楚水,日夕望芳洲。春草思眇眇,征云暮悠悠。”胡舒元舆《桥山怀古》:“今来古往无不死,独有天地长悠悠。”刘禹锡《九华山歌》:“疑是九龙夭矫欲攀天,忽逢霹雳一声化为石,不然何至今,悠悠亿万年,气势不死如腾。”“悠悠”义同上,可证。

以上几点是我对于苏教版初中语文教材中唐宋诗词注释的校补,仅作参考。

参考文献:

[1]张相.诗词曲语辞汇释[M].中华书局出版社,1977.

[2]王瑛.诗词曲语词例释[M].中华书局出版社,1980.

[3]张永言等.简明古汉语字典[M].四川人民出版社,2001.

上一篇:一面五星红旗课文范文 下一篇:五一快乐短信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