宿桐庐江寄广陵旧游范文

时间:2023-12-11 21:09:50

宿桐庐江寄广陵旧游篇1

【关键词】诗意 栖居 唐宋之别

初唐山水诗中, 齐梁诗歌之绮靡风气逐渐消退, 个性开始得到体现, 画面逐渐清新优美,初步达到思与境谐的艺术高度, 首先要提到的就是孟浩然和王维。孟浩然在人们的心目中是一个高人,隐士。他的山水诗较多的带着隐士的恬淡和孤清。诚如皮日休所言:“遇景入韵,不拘奇抉异。”《宿桐庐江寄广陵旧游》前四句写桐庐江也有同样的意境:“山暝听猿愁,沧江急夜流。凤鸣两岸叶,月照一孤舟。”

宋代山水诗在描绘山水景物的技巧有所创新,特别是用五七言绝句的形式,集中地描绘出一片风景,创造出一 个意境,常有近似图画的效果。欧阳修的《晚过水北》:“寒川消积雪,冻浦暂通流。日暮人归尽,沙禽上钓舟。”日暮人归,繁忙的浦口复归于静寂,沙禽毫无顾忌的飞上了钓舟。这多么富有画意!又有陈与义的《襄邑道中》:“飞花两岸照船红,百里榆堤半日风。卧看满天云不动,不知云与我俱东。”云本来是飘动的,但人在船上,船与云都向东,速度又相同,遂觉得云是不动的,以儿童的天真把它写入诗里,情趣盎然。

本文试以山水诗为切入点去分析唐宋诗在审美体验方面的差别。

一、唐诗的浪漫主义与宋诗的现实主义情结

唐代的浪漫主义是在有特殊才华的人感到需要努力在外部世界寻求与大自然赋予他们的才智相当的对应物,确定的意向,是一种在外部寻找对应的诠释自我内心的浪漫感觉。而宋诗的现实主义则是具有非凡才华却往往对现实生活怀有一个理性考量,独善其身,在自己心中营造一个世界。

最能体现这种浪漫主义理想主义,将自我感情外化于物的当数李白。他用自己的浪漫情怀与盛唐时期的豪迈激情将情意化的山水推到顶点。如:黄河昆仑、青天溟渤等这些雄伟壮丽的山水都是他描述的对象。是诗人内心的追求和理想的表述。在《金陵城西楼月下吟》中体现的是诗人超凡脱俗的心态,表现出一种强烈的自信;在《襄阳歌》中体现出的是一种对逝者消散的一种悲哀;《庐山遥寄卢侍御虚舟》中寄情于山水中,表达的是一种理想的落差内心的失落感;

宋人笔下的自然景物多为平凡习见的溪桥野渡,“晚泊孤舟古祠下,满川风雨看潮生”宋代山水诗已从超凡脱俗的原始山林回到了富有人情的世俗社会,它们都表现了诗人宦海人生、贬谪旅途、郊游行吟、山居访友、渔樵耕读等日常生活。通过复归现实我们可以深发的感到唐诗的意气风发与宋诗的人文情怀。

二、唐诗之兴趣与宋诗之理趣

唐诗的思想性是唐诗取得辉煌成就的重要原因,而这积极进取的思想性发展到了宋朝往往就流于说理,思想的过了分。唐代的这种“兴趣”反映在诗歌创作中就是笔墨酣畅,情韵充盈。王湾有一诗《次北固山下》,中间两联可用以形容唐诗的“兴趣”“潮平两岸阔,风正一帆悬。海日生残夜,江春入旧年”,这“平”、“阔”、“正”字一方面让人感受到盛唐阔大豪迈的时代气息,另一方面也让人感到充满激情和愉快,兴趣盎然。再如孟浩然歌咏道“气蒸云梦泽,波撼岳阳城”和“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都洋溢着一股波澜壮阔的豪情与兴致。诗人将他们蕴含在诗作中的张扬的个性透过诗句穿越时空的让后人感受到他们的兴趣勃勃。

而至宋诗,对于自然已经从单纯的审美为主导转变为以个人为主导了。人类成为了主宰, 只要以内在精神为主体,宋人在山水诗中主要表现“天人合一” 的理学思想。对此理学家程颜有较为通俗的解释: “万物静观皆自得, 四时佳兴与人同”。李白和苏轼同写庐山正是“兴趣”与“理趣”的对比。

日照香炉生紫烟,遥看瀑布挂前川。

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

-----李白《望庐山瀑布》

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

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

-----苏轼《题西林壁》

同一庐山,李白的想象思维占了先锋,一起一落不落凡人俗套,读来让人有美轮美奂的审美体验,有浓厚的兴趣。而苏轼则娓娓道出一个让人前思后想觉得岂有此理又正是此理这样的审美体验,留有理趣。

三、唐诗之感情外露与宋诗之冲淡平和

最能首先体现唐诗之感情外露的当时陈子昂那一句“念天地之悠悠,独怆然而涕下”,让多少人为之动容,唐诗之所以很快的打动人正是在于这种张扬的个性寄于诗句,在张扬个性的同时又富有气力,有蓬勃的生命力。宋诗的冲淡平和自有一股稳健的风貌,这是一种冷静,审视自我。

范成大 《横塘》南浦春来绿一川,石桥朱塔两依然。年年送客横塘路,细雨垂杨系画船。 石桥,朱塔,垂杨,画船,错落有致的组成一幅江南春雨图,连空气的湿度仿佛都可以感觉到。平淡有真味用这一诗来说明再恰当不过了。

宋人从一开始就奠定的平淡诗美理想,是一种老境沧桑而骨鲠坚硬的平淡,是一种荒远清寒而悠然自适的平淡,运用传统美学范畴来表述,乃是简古而有风骨,沉郁而有逸兴。惟其有此,苏轼所称道的司空图诗文高雅之境,实质上意味着对兵乱崎岖时代之离乱悲苦的一种审美超越。换言之,就性情存养而言,这恰恰是所谓“阅世走人间,观身卧云岭”的境界;而就诗艺锤炼而言,这又意味着“看似寻常最奇崛,成若容易却艰辛”。而宋人抑制感情也与时代背景密不可分,让宋人更加明白把激情掩埋,让岁月流金。

唐诗之浪漫,之兴趣,之感情外露,宋诗之现实,之理趣,之冲淡平和给我们带来了不一样的山水诗的审美感受。

作者简介:

于群(1989・5)男;籍贯:山东省 青岛市;现就读于华东师范大学设计学院、本科在读;研究方向:展示设计。

宿桐庐江寄广陵旧游篇2

但是,在诗歌鉴赏的实际活动中,有时并不能完全依赖和相信千百年来因袭下来的传统意象的固定含义。因为,不同时间、不同地域、不同遭遇、不同身份的诗人,对于这些意象的运用和理解也不尽相同,导致意象的象征意义、比喻意义发生了变化,意象因此具有了多义性。我们以中国古典诗词中极为常用的月、水、花等意象,简单加以阐释。

一、月的意象

月给了诗人美妙的灵感,诗人和月之间便有了不解之缘。在古典诗歌中,月的意象主要有以下几种:

1 以月暗示空间距离以及由此产生的思乡怀远。在古典诗歌中,月往往和距离的阻隔产生联系,因此,诗人往往用月来寄托思乡怀远的情感。例如:张九龄《望月怀远》“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时”;王建《十五夜望月》“中庭地白树栖鸦,冷露无声湿桂花。今夜月明人尽望,不知秋思落谁家?”即为思乡怀远的典型例子。再如:李白《关山月》“明月出天山,苍茫云海间”;李白《静夜思》“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王昌龄《从军行》“撩乱边愁听不尽,高高秋月照长城”;王昌龄《从军行》“更吹羌笛关山月,无那金闺万里愁”;王昌龄《出塞》“秦时明月汉时关,万里长征人未还”;高适《塞上听吹笛》“雪净胡天牧马还,月明羌笛戍楼间”;杜甫《月夜忆舍弟》“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白居易《自河南经乱……》“共看明月应垂泪,一夜乡心五处同”等,都表达了这种情感。

2 以月暗示时光流逝、生命流逝。月升月落,月圆月缺。古人常以月的意象感伤生命的流逝、岁月的流逝。例如,李白《把酒问月》在短短的诗行中,却发出了一连串长长的疑问:“青天有月来几时?我今停杯一问之。人攀明月不可得,月行却与人相随。皎如飞镜临丹阙,绿烟灭尽清辉发。但见宵从海上来,宁知晓向云间没。白兔捣药秋复春,嫦娥孤栖与谁邻?今人不见古时月,今月曾经照古人。古人今人若流水,共看明月皆如此。唯愿当歌对酒时,月光长照金樽里。”这首诗一共七次出现“月”字,突出地表达了诗人时光不再、岁月流逝的生命感慨。这样的例子还有:张若虚《春江花月夜》“江畔何人初见月,江月何年初照人”,以明月贯穿古今,抒发了千古以来人类对时间的感叹;李煜《虞美人》“春花秋月何时了,往事知多少?”在李煜眼里,往事如梦,只能在“月明中”徒作悲怆地追忆。

3 以月暗示悲欢离合的情感。诗人笔下的月常常与悲欢离合的情感相联系。张继《枫桥夜泊》“月落乌啼霜满天,江枫渔火对愁眠”,其中的“愁”可谓到了极点。孟浩然《宿桐庐江寄广陵旧游》“风鸣两岸叶,月照一孤舟”,其中的凄恻孤寂,令人怦然心动。钱起《归雁》“二十五弦弹月夜,不胜清怨却飞来”,真是郁怀难耐,怨声不断啊。柳永《雨霖铃》“杨柳岸,晓风残月”,用“残月”象征离别的伤感。李白《忆秦娥》“秦楼月,年年柳色,灞陵伤别”,用“秦楼月”暗示离别的伤感。上面的例子,都是以月象征悲凉的情怀,当然月也可以象征喜悦的情感。例如,朱淑真的《生查子》“月上柳梢头,人约黄昏后”。

二、水的意象

在中国古典诗词中,水的意象主要有这些象征意义:

1 以水暗示时间流逝。这种象征意义,或暗示时代变迁,或暗示历史发展不可逆转的潮流,或暗示人生短暂、生命流逝,或暗示盛衰兴亡的变化。例如:王勃《滕王阁诗》“阁中帝子今何在?槛外长江空白流”,王安石《桂枝香》“六朝旧事随流水,但寒烟衰草凝绿”,都以自然的流水来暗示时代的变迁;辛弃疾《鹧鸪天》“青山遮不住,毕竟东流去”,辛弃疾《南乡子》“千古兴亡多少事,悠悠,不尽长江滚滚流”,都以流水象征历史发展的潮流不可逆转、不可阻挡;苏轼《念奴娇·赤壁怀古》“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三国演义》卷首词“滚滚长江东逝水,浪花淘尽英雄”都以流水象征生命的流逝;李煜《浪淘沙》“流水落花春去也,天上人间”,杜牧《金谷园》“繁华事散逐香尘,流水无情草自春”,都象征盛衰的变化。

2 以水暗示送别、思乡和愁绪满怀。古人送别,往往发生在水边。因此,水的意象就被诗人用来暗示送别。例如,许浑《谢亭送别》“劳歌一曲解行舟,红叶青山水急流。日暮酒醒人已远,满天风雨下西楼”,“水急流”把朋友很快地带走,因为朋友的离开,倍感惆怅,于是只能借酒消愁。李白《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故人西辞黄鹤楼,烟花三月下扬州。孤帆远影碧空尽,唯见长江天际流”,用天边滚滚长江之水的流淌,表达了友情的绵远。

由于很多诗人有漂泊在外的经历,往往见水而生思乡盼归之情,因此,水的意象也用来暗示思乡。例如,韦庄《江外思》“年年春日异乡悲,杜曲黄莺可得知。更被夕阳江岸上,断肠烟柳一丝丝”,江水直接引发了诗人的思乡之情。柳永《八声甘州》“唯有长江水,无语东流”,写旅客思归的凄苦心情,但是,故乡渺远,归心难寄,他只能注视东流的长江水,将一腔思乡之情倾注在无语的流水中。

3 以水象征女性和爱情。用水象征女性,在水边向女性求爱,求而不得,于是水就成为了爱情的阻隔。在很多古典诗歌中,横在男女之间的往往是一条不可逾越的水:《诗经·蒹葭》“所谓伊人,在水一方;溯洄从之,道阻且长;溯游从之,宛在水中央”;《汉广》“南有乔木,不可休思;汉有游女,不可求思。汉之广矣,不可泳思;江之永矣,不可方思”;《古诗十九首》“迢迢牵牛星,皎皎河汉女。盈盈一水间,脉脉不得语”。

三、花的意象

花是古典诗词中经常被歌咏的对象。花的意象主要有这样一些象征意义:

1 以花暗示伤春、惜春的情感。以花暗示伤春、惜春的情感,这种象征意义,在古典诗词中是最为常见、最为突出的。例如:李清照《如梦令》“知否,知否?应是绿肥红瘦”;苏轼《水龙吟》“似花还似非花,也无人惜从教坠”;张先《天仙子》“风不定,人初静,明日落红应满径”;晏殊《浣溪沙》“无可奈何花落去,似曾相识燕归来”;欧阳修《蝶恋花》“泪眼问花花不语,乱红飞过秋千去”;白居易《落花》“留春春不住,春归人寂寞,厌风风不定,风起花萧索”,这些都表现了伤春、惜春的感情。

2 以花暗示个人身世命运。落花的命运往往让诗人想到自身的命运,于是,花的意象也就具有了暗示个人身世命运的作用。例如,《红楼梦》中《葬花吟》“花谢花飞花满天,红销香断有谁怜?”花与黛玉,难道不是同病相怜的吗?

3 以花暗示世事变迁。春花秋实,自然是不停更替的。在古典诗歌作品中,花往往也暗示世事的变迁。例如,李煜《浪淘沙》“流水落花春去也,天上人间”;《虞美人》“春花秋月何时了,往事知多少”。

宿桐庐江寄广陵旧游篇3

每日一诗|过故人庄:待到重阳日,还来就菊花

过故人庄

【唐】孟浩然

故人具鸡黍,邀我至田家。

绿树村边合,青山郭外斜。

开轩面场圃,把酒话桑麻。

待到重阳日,还来就菊花。

译文

老朋友预备丰盛的饭菜,邀请我到他好客的农家。翠绿的树林围绕着村落,苍青的山峦在城外横卧。

推开窗户面对谷场菜园,手举酒杯闲谈庄稼情况。等到九九重阳节到来时,再请君来这里观赏菊花。

注释

1.过:拜访。

2.故人庄:老朋友的田庄。庄,田庄。

3.具:准备,置办。

4.鸡黍:指农家待客的丰盛饭食(字面指鸡和黄米饭)。黍(shǔ):黄米,古代认为是上等的粮食。

5.合:环绕。

6.郭:古代城墙有内外两重,内为城,外为郭。这里指村庄的外墙。

7.斜(xiá):倾斜。因古诗需与上一句押韵,所以应读xiá。

8.轩:窗户。

9.场圃:场,打谷场、稻场;圃,菜园。

8.把酒:端着酒具,指饮酒。把:拿起。端起。

9.话桑麻:闲谈农事。桑麻:桑树和麻。这里泛指庄稼。

10.重阳日:指夏历的九月初九。古人在这一天有登高、饮菊花酒的习俗。

11.还(huán):返,来。就菊花:指饮菊花酒,也是赏菊的意思。就,靠近,指去做某事。

赏析

这是一首田园诗,描写农家恬静闲适的生活情景,也写老朋友的情谊。通过写田园生活的风光,写出作者对这种生活的向往。

全文十分押韵,描绘了美丽的山村风光和平静的田园生活,用语平淡无奇,叙事自然流畅,没有渲染的雕琢的痕迹,然而感情真挚,诗意醇厚,其写田园景物清新恬静,写朋友情谊真挚深厚,写田家生活简朴亲切,从而成为自唐代以来田园诗中的佳作。

一、二句从应邀写起,“故人”说明不是第一次做客。三、四句是描写山村风光的名句,绿树环绕,青山横斜,犹如一幅清淡的水墨画。五、六句写山村生活情趣。面对场院菜圃,把酒谈论庄稼,亲切自然,富有生活气息。结尾两句以重阳节还来相聚写出友情之深,言有尽而意无穷。

“故人具鸡黍,邀我至田家。”这一开头就像是日记本上的一则记事。故人“邀”而作者“至”,文字上毫无渲染,开门见山,招之即来,简单而随便。这正是不用客套的至交之间所可能有的形式。而以“鸡黍”相邀,既显出田家特有风味,又见待客之简朴。

正是这种不讲虚礼和排场的招待,朋友的心扉才往往更能为对方敞开。这个开头,不是很着力,平静而自然,但对于将要展开的生活内容来说,却是极好的导入,显示了气氛特征,又有待下文进一步丰富、发展。

“绿树村边合,青山郭外斜。”走进村里,作者顾盼之间竟是这样一种清新愉悦的感受。这两句上句漫收近境,绿树环抱,显得自成一统,别有天地;下句轻宕笔锋,郭外的青山依依相伴,则又让村庄不显得孤独,并展示了一片开阔的远景。

由此运用了由近及远的顺序描写景物。这个村庄坐落平畴而又遥接青山,使人感到清淡幽静而绝不冷傲孤僻。正是由于“故人庄”出现在这样的自然和社会环境中,所以宾主临窗举杯。

“开轩面场圃,把酒话桑麻”,才更显得畅快。这里“开轩”二字也似乎是很不经意地写入诗的,但上面两句写的是村庄的外景,此处叙述人在屋里饮酒交谈,轩窗一开,就让外景映入了户内,更给人以心旷神怡之感。

话桑麻,就更让读者感到是田园。于是,读者不仅能领略到更强烈的农村风味、劳动生产的气息,甚至仿佛可以嗅到场圃上的泥土味,看到庄稼的成长和收获,乃至地区和季节的特征。有这两句和前两句的结合,绿树、青山、村舍、场圃、桑麻和谐地打成一片,构成一幅优美宁静的田园风景画,而宾主的欢笑和关于桑麻的话语,都仿佛萦绕在读者耳边。

“待到重阳日,还来就菊花。”孟浩然深深为农庄生活所吸引,于是临走时,向主人率真地表示将在秋高气爽的重阳节再来观赏菊花和品菊花酒。淡淡两句诗,故人相待的热情,作客的愉快,主客之间的亲切融洽,都跃然纸上了。

一个普通的农庄,一回鸡黍饭的普通款待,被表现得富有诗意。描写的是眼前景,使用的是口头语,描述的层次也是完全任其自然,笔笔都显得很轻松,连律诗的形式也变得自由和灵便了。

这种淡淡的平易近人的风格,与作者描写的对象——朴实的农家田园和谐一致,表现了形式对内容的高度适应,恬淡亲切却又不是平浅枯燥。它是在平淡中蕴藏着深厚的情味。一方面固然是每个句子都几乎不见费力锤炼的痕迹,另一方面每个句子又都不曾显得薄弱。

比如诗的头两句只写友人邀请,却能显出朴实的农家气氛;三四句只写绿树青山却能见出一片天地;五六句只写把酒闲话,却能表现心情与环境的惬意的契合;七八句只说重阳再来,却自然地流露出对这个村庄和故人的依恋。

这些句子平衡均匀,共同构成一个完整的意境,把恬静秀美的农村风光和淳朴诚挚的情谊融成一片。作者把艺术美融入整个诗作的血肉之中,显得自然天成。这种不炫奇猎异,不卖弄技巧,也不光靠一两个精心制作的句子去支撑门面,是艺术水平高超的表现。

创作背景

这首诗是作者孟浩然隐居鹿门山时,对上姓田的朋家做客这件事的描写。作者心旷神怡,赞叹着美丽的田园风光,创作出这首诗。

孟浩然

孟浩然(689-740),男,汉族,唐代诗人。本名不详(一说名浩),字浩然,襄州襄阳(今湖北襄阳)人,世称“孟襄阳”。浩然,少好节义,喜济人患难,工于诗。年四十游京师,唐玄宗诏咏其诗,至“不才明主弃”之语,玄宗谓:“卿自不求仕,朕未尝弃卿,奈何诬我?”因放还未仕,后隐居鹿门山,著诗二百余首。孟浩然与另一位山水田园诗人王维合称为“王孟”。

孟浩然生当盛唐,早年有志用世,在仕途困顿、痛苦失望后,尚能自重,不媚俗世,以隐士终身。曾隐居鹿门山。40岁时,游长安,应进士举不第。曾在太学赋诗,名动公卿,一座倾服,为之搁笔。开元二十五年张九龄招致幕府,后隐居。孟诗绝大部分为五言短篇,多写山水田园和隐居的逸兴以及羁旅行役的心情。其中虽不无愤世嫉俗之词,而更多属于诗人的自我表现。

《春晓》

春眠不觉晓,处处闻啼鸟。

夜来风雨声,花落知多少。

《宿建德江》

移舟泊烟渚,日暮客愁新。

野旷天低树,江清月近人。

《秋登兰山寄张五》

北山白云里,隐者自怡悦。

相望始登高,心随雁飞灭。

愁因薄暮起,兴是清秋发。

时见归村人,沙行渡头歇。

天边树若荠,江畔洲如月。

何当载酒来,共醉重阳节。

《临洞庭》

八月湖水平,涵虚混太清。

气蒸云梦泽,波撼岳阳城。

欲济无舟楫,端居耻圣明。

坐观垂钓者,徒有羡鱼情。

《宿业师山房待丁大不至》

夕阳度西岭,群壑倏已暝。

松月生夜凉,风泉满清听。

樵人归欲尽,烟鸟栖初定。

之子期宿来,孤琴候萝径。

《夜归鹿门山歌》

山寺钟鸣昼已昏,渔梁渡头争渡喧。

人随沙路向江村,余亦乘舟归鹿门。

鹿门月照开烟树,忽到庞公栖隐处。

岩扉松径长寂寥,惟有幽人自来去。

《与诸子登岘山》

人事有代谢,往来成古今。

江山留胜迹,我辈复登临。

水落鱼梁浅,天寒梦泽深。

羊公碑字在,读罢泪沾襟。

《早寒江上有怀》

木落雁南渡,北风江上寒。

我家襄水曲,遥隔楚云端。

乡泪客中尽,孤帆天际看。

迷津欲有问,平海夕漫漫。

《岁暮归南山》

北阙休上书,南山归敝庐。

不才明主弃,多病故人疏。

白发催年老,青阳逼岁除。

永怀愁不寐,松月夜窗墟。

《过故人庄》

故人具鸡黍,邀我至田家。

绿树村边合,青山郭外斜。

开轩面场圃,把酒话桑麻。

待到重阳日,还来就菊花。

《秦中感秋寄远上人》

一丘尝欲卧,三径苦无资。

北土非吾愿,东林怀我师。

黄金燃桂尽,壮志逐年衰。

日夕凉风至,闻蝉但益悲。

《宿桐庐江寄广陵旧游》

山暝听猿愁,沧江急夜流。

风鸣两岸叶,月照一孤舟。

建德非吾土,维扬忆旧游。

还将两行泪,遥寄海西头。

《访袁拾遗不遇》

洛阳访才子,江岭作流人。

闻说梅花早,何如此地春。

《留别王维》

寂寂竟何待?朝朝空自归。

欲寻芳草去,惜与故人违。

当路谁相假?知音世所稀。

只应守寂寞,还掩故园扉。

待到重阳日,还来就菊花

采桑子·重阳 /毛泽东

人生易老天难老,岁岁重阳,今又重阳,战地黄花分外香。

一年一度秋风劲,不似春光,胜似春光,寥廓江天万里霜。

醉花阴 /李清照

薄雾浓云愁永昼,瑞脑销金兽。佳节又重阳,玉枕纱厨,半夜凉初透。

东篱把酒黄昏后,有暗香盈袖。莫道不销魂,帘卷西风,人比黄花瘦。

九月十日即事 /李白

昨日登高罢,今朝更举觞。

菊花何太苦,遭此两重阳?

九日 /李白

今日云景好,水绿秋山明。

携壶酌流霞,搴菊泛寒荣。

地远松石古,风扬弦管清。

窥觞照欢颜,独笑还自倾。

落帽醉山月,空歌怀友生。

行军九日思长安故园 /岑参

强欲登高去,无人送酒来。

遥怜故园菊,应傍战场开。

九日齐山登高 /杜牧

江涵秋影雁初飞,与客携壶上翠微。

尘世难逢开口笑,菊花须插满头归。

但将酩酊酬佳节,不用登临恨落晖。

古往今来只如此,牛山何必独沾衣。

蜀中九日 / 王勃

九月九日望乡台,他席他乡送客杯。

人情已厌南中苦,鸿雁那从北地来。

九月九日登玄武山 / 卢照邻

九月九日眺山川,归心归望积风烟。

他乡共酌金花酒,万里同悲鸿雁天。

九日送别/王之涣

蓟庭萧瑟故人稀,何处登高且送归。

今日暂同芳菊酒,明朝应作断蓬飞。

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 / 王维

独在异乡为异客,每逢佳节倍思亲。

遥知兄弟登高处,遍插茱萸少一人。

水调歌头/朱熹

江水侵云影,鸿雁欲南飞。携壶结客,何处空翠渺烟霏。尘世难逢一笑,况有紫萸黄菊,堪插满头归。风景今朝是,身世昔人非。

酬佳节,须酩酊,莫相违。人生如寄,何事辛苦怨斜晖。无尽今来古往,多少春花秋月,那更有危机。与问牛山客,何必独沾衣。

采桑子·九日 /纳兰性德

深秋绝塞谁相忆,木叶萧萧。乡路迢迢。六曲屏山和梦遥。 佳时倍惜风光别,不为登高。只觉魂销。南雁归时更寂寥。

九日 /杜甫

重阳独酌杯中酒,抱病起登江上台。

竹叶于人既无分,菊花从此不须开。

殊方日落玄猿哭,旧国霜前白雁来。

弟妹萧条各何在,干戈衰谢两相催!

过故人庄 /孟浩然

故人具鸡黍,邀我至田家。

绿树村边合,青山郭外斜。

开轩面场圃,把酒话桑麻。

宿桐庐江寄广陵旧游篇4

关键词:本人化; 本校化; 本土化

中图分类号:G623.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3315(2012)05-092-002

生活是五彩缤纷、丰富多彩的,儿童的生活更是充满着诗意的幻想,它如一条千转百回的河流,串联这多彩多姿的事、人、物……然而,我们每每打开学生厚厚的作业本,却发现往往是千遍一律、机械乏味的作业。是什么原因让我们的孩子学习语文竟然是这样的机械枯燥乏味呢?

顾黄初先生说过:“语文是在生活的广阔天地里频繁运用的重要工具,要教学生掌握好语文工具,我们的思想要向广阔的生活审视。”他同时强调“语文教学的改革,关键在贴近生活。这是‘根’”。

这番话,正为我们指明了设计语文生活化作业的方向。我们在日常教学实践中,要有意识地扩展学生生活化的活动时空,进行语文生活化的作业设计,使师生自然摆脱语文作业形式主义和机械繁琐的状态。

于是,笔者开始进一步思考,进行简单尝试。设计了“乡里乡气”的语文实践作业。让语文实践性作业贴近学生生活,笔者认为这样可以让孩子更亲近语文。

一、设计理念

1.设计多层次作业,尊重学生的个性

依据加德纳的多元智能理论和因材施教的原则,采取因人而异、因类而异的弹性作业要求,有针对性地通过作业的批语、谈话、打电话,写信等多种形式来暗示、鼓励他们。特别是那些学习困难生和优秀生,使得优者更优,学困生跳一跳也能摘到“桃子”,从而对作业充满信心,更有利于学生愉快地学习,享受作业的乐趣,体验成功的快乐。

不可否认学生间的差异。我们必须正视差异,充分尊重每一个学生,信任每一个学生,帮助不同能力的学生,通过不同作业的训练引导他们吸取、探究知识,承认学生发展存在着差异性,不搞“填平补齐”,培养他们积极主动的学习意识和参与意识,增强他们的自信心,让每一个学生在不同起点上获得最优的发展。

2.设计趣味性作业,适应学生的个性

教学实践证明: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是学生学习的不竭动力。我们在作业设计时,要从学生兴趣出发,根据学生兴趣爱好的特点,达到我们预设的教学效果,将学生从单一的写字中解放出来,学生不会视作业为畏途,不但激发了学生浓厚的作业兴趣,而且培养了学生动手、动脑、想象、思维等多方面的能力。

3.设计开放性作业,张扬学生的个性

开放性作业其实质是要学生真正走出课堂,走出学校,走进社会。利用已有的知识去探索未知的社会内容或发现其问题。

开放性作业设计的优势就在于把学校教学和社会实践紧密联系起来,并把学生引向社会,通过社会实践活动来获取更为丰富的知识,开阔视野和思维。但是运作过程之中必须在社会、学校、家长和学生等多方面交流、支持、帮助下,才能顺利、有序、安全的进行。

4.设计生活化作业,发扬学生的自主性

语文与生活密切联系,生活也离不开浓浓的文化氛围,现实生活中到处都可以学习语文,生活有多美,语文就有多美。作业,作为课堂教学的外延,也应该是生活的外延。因此,布置作业应该把语文学习与现实生活联系起来,让作业成为沟通语文教学与社会生活的桥梁,让作业生活化、社会化。

二、本人化——张扬学生的个性

第十一册语文第一单元教学主题是“人与大自然”,在学完第一课《山中访友》时,我布置了学生一个课外实践作业:即到田野里、小河边和公园里寻找自己在大自然中的朋友,这对学生而言,是一个他们非常乐于完成的作业。当学完《山雨》和《草虫的村落》后,学生从作者优美的语言文字中,充分感受到了山清水秀、鸟语花香;青松送客,寒梅报春——大自然的风姿、大自然的声音。在他们寻找大自然朋友的过程中,感受到这是个生机勃勃的大自然,这是个色彩斑斓的大自然,这是个让我们心旷神怡的大自然,这是个与人和谐共处的大自然……

1.分层性作业

【案例1】在学习了《山雨》后设计这样的作业:

基础题

(1)背诵第五自然段。

(2)背诵三、四、五自然段。

(3)试着模仿文中寻友的写法写两段话。

提高题

(1)大自然是美丽的,是与人和谐共处的,很多文人墨客都用诗文来赞颂它,请你去收集体现大自然与我们人类和谐共处的诗文参加人与大自然的朗诵会。

(2)利用休息的时间去郊外找你在大自然中的朋友,把你找到的朋友结合自己的感受用文字写下来。

这种作业的设计,充分体现了“自主性、分层性、实践性、适时适量性”。学生根据自己兴趣、能力自由选择而做,在成功的喜悦中得到心理上的满足。

2.自选性作业

【案例2】索溪峪的“野”

在教学课文《索溪峪的“野”》后,“作业超市”里供学生选择的作业有:

(1)想再一次领略一番的,可以抄写课后词语,摘抄你认为优美的语句,积累写景语汇;

(2)想和大家分享美景的,可以写一段导游词;

(3)还想去别处走走的,可以通过上网及书籍阅读了解各地风景名胜,领略江山的多娇,感受艺术师的高超技艺。

我们的教育对象具有极大的差异性。每个学生都是独一无二的个体,都具有自己的独特性,发展也各有不同,应使每个学生在自己的基础、不同起点上,得到最优发展。而他们的知识基础、智力发展水平和个性特长都要有较大的不同,他们对所需知识的程度也都不同。因此,作业的设计和布置必须多层次,有差异。对某些学习有困难的学生,适当减少他们的作业量或适当地降低作业的难度,让他们做一些抄写、简单动手、有趣味的作业,一方面使这些“差生”易学、乐学,另一方面也解决了他们“吃不了”的问题。对学习能力较强的学生适当拔高要求,设计一些积累语言文字、扩展课外阅读、提高动手操作能力等方面的作业。这样,学生的能力不但得到了锻炼,满足了他们渴求知识的心理,而且也解决了“吃不饱”的问题。

3.个性化作文

【案例3】雪

2010年的一场大雪对谁来说无疑都是难忘的,因为这是50年来罕见的一场大雪,留给大家的印象非常深刻。在引导学生充分回忆的基础上,我着重指导学生写以“雪”作话题的作文。

课始,先让学生回忆这次下雪过程,从学生的交流之中,我感受到时间并没有冲淡学生的记忆:有的学生用语言向大家讲述了下零星小雪时的景色;有的学生则概述了下鹅毛大雪时的壮观景色;有的学生则说了大雪造成的全国性大灾;有的学生说了大雪给自己家的大棚菜地造成的损失;有的学生则描述了他和爸爸打雪仗、堆雪人的场景;还有的向大家描述了由远至近,大地银装素裹时的美景。因为我们每个人所处的环境不同,每个人着眼点不同,那么我们每个人看待大雪也必然不同,如果硬性要求学生歌颂雪之美,那么这样的作文即使写出来也是无病。

学生作业选取:

风一吹,树枝轻轻地摇晃着,犹如少女在摆动着她们的玉手。那银光闪烁的雪针儿雪末儿,从树叶儿和树枝上慢慢地飘落下来,好似向大地撒下一把珍珠。“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这场雪,真美啊!

——六(1)班 滕文璠 《雪后初晴》

一时间,只见雪球满天飞舞,笑声也满天飞舞,我边追边打,爸爸则边逃边还击,我高兴地唱道:“帝国主义夹着尾巴逃跑了。”这时爸爸一个雪球飞了过来,我飞快地还击。一不小心,爸爸的雪球打到我的脚上,我一气之下把一个雪球飞进爸爸的脖子里,爸爸一边跑一边直叫唤:“冷死我了!好冷啊!”我高呼:“噢,胜利了、胜利了!”,妈妈开心地笑了!

——六(1)班 徐鹏程 《雪地上的笑声》

夜已很深了,透过灯光我依稀看见窗外仍飘舞着一大朵一大朵雪花,一天一夜了,该死的雪花为什么还不停止呢?爸爸妈妈照着矿灯去菜园已经很久很久了。今年冬天我家在菜园里搭了4个大棚,里面种的是草莓——是我们家明年一年的希望。谁也不知道今年竟然飘起了这么大的雪花,爸爸妈妈白天已经在菜园那里呆了一天了,扒了一天的大棚顶上的雪,晚上又得去扒,不然大棚被压塌了——明年一年的希望也就没了。

——六(1)班 樊金拥 《可恶的雪》

孩子们具有独特的感悟能力和与众不同的想象力,我们倡导孩子用自己的语言来表达自己心里所想,“本人”的、“纯真”的,才是“至纯”的!他们没有堆砌华美词句,而是真真切切地把自己眼里观察到的、心里想到的与雪相关的场景捧在我们面前。

三、本校化——发掘校园的语言训练点

从学生的实际出发,变封闭性作业为开放性作业。作为语文教学内容重要之一的作业,也不能局限于课内学习内容中,拘泥于课本知识中。小学语文课本的内容虽然丰富,但是知识毕竟有限。

1.环境类作业

【案例4】秋菊

秋天傲菊盛放的时候,在200多盆各色各样的海洋里,邀请学校里花木匠吴爷爷给同学们作知识的讲座后,布置下列自选性作业:

(1)爱朗诵的可以去找描写秋菊的诗文朗诵。

(2)爱观察研究的给学校里的写好花名。

(3)爱摄影的给学校里的拍照。

(4)爱表达的就用自己的笔为学校里的献上几句赞美。

部分学生整理出来的花名:

金芍药、红粉团、贵妃醉酒、大红袍、金螃蟹、银针、珠连飞瀑、飞黄腾达……

部分学生的秋菊颂歌:

有纯洁淡雅的金丝菊,它特意把自己的“金发”烫得一卷一卷的,仿佛一个活泼可爱的外国小孩:有深沉秀丽的的七彩菊,像是一位打了一层淡粉色胭脂的娇娇小姐:还有一种不知名的白色,它那身纯白的衣服,让它显得更加端庄秀丽……这些白皑皑、金灿灿,挤挤挨挨的,连缀成一个花团锦簇的世界。

——六(1)班 樊招娣 《秋菊》

这就是为什么人们喜爱的真正原因。不信?你瞧!随便翻开古典诗文中的一页,赞美的妙词佳句就会映入你的眼帘,最喜爱秋菊的大诗人陶潜的“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多么美啊,我仿佛又看到了端庄美丽的秋菊正盛开在飒飒秋风中,顶霜傲雪,装扮着单调的秋冬,好一副铮铮硬骨呀。

——六(1)班 潘雨欣 《菊骨》

这样的实践作业就把语言训练与学生的学校生活结合起来,构成一个和谐的学习整体。学生在校园实践中巩固语文知识,发展语文能力、创新能力。

2.活动类作业

配合学校里开展的跳长绳、早操比武、一年一度的田径运动会等各类比赛,我们也能布置各种各样个性化、开放性、选择性、层次性的识字、阅读、习作、口语交际等语文作业,不仅让学生学在其中、乐在其中,更培养了学生的集体荣誉感和对学校的热爱。

四、本土化——体现地域的差异

“一个孩子一个世界”,孩子们的生活是丰富的,他们背后的世界是复杂的。特别是来自农村的孩子们,他们的家乡有着深厚的乡土文化、风土人情、独特的人文地理、丰富的土特产、秀丽的山川。这些构成了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本土化语文作业资源。引导、尊重孩子对这些素材的开发和利用,就是语文作业走向本土的过程。

“钱塘江尽到桐庐,水碧山青画不如”。作为全国县级旅游之冠的桐庐旅游业,发展至今,已形成山、水、林、洞为特色的五大旅游景区。为桐庐地域的语文实践作业训练提供了大量素材。

【案例5】拓展阅读

在学完第十一册“人与大自然”第一单元后,我布置了如下作业:

(1)有感情地朗诵十一首歌颂桐庐的诗。

(2)选择若干首自己喜欢的诗背诵。

(3)寻找、阅读其他的歌颂桐庐山水的诗、文。

——孟浩然·《宿桐庐江寄广陵旧游》

——范仲淹·《潇洒桐庐郡十咏》等。

“这样的作业我们喜欢!”这是我班里孩子的心声。它让我们感受到作业改革给语文教学带来的活力。回顾自己一个学期以来对作业设计的探究、反思,真切地感受到语文教学要冲破封闭的圈子,凸现个性,向校园延伸,跟本土接轨。

参考文献:

[1]语文课程标准,2011年版

[2]王天一著.苏霍姆林斯基教育理论体系,人民教育出版社

[3]语文教学之友,《语文教学之友》杂志社

[4]小学语文教育,上海教育出版社

宿桐庐江寄广陵旧游篇5

古代文学 网上教学 比较

现代远程开放教育倡导“以学员自主学习为中心”的教育理念,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体,课程辅导教师是学生自主学习的指导者、帮助者和服务者――承担导学责任。教师的导学对开放教育,即学生自主学习起着引导作用,学生对其提供的各项支持服务具有选择性。因此,不仅要加强学法的研究和指导,而且还要重视教法的研究和改革。鉴于《中国古代文学专题》课程的特点,教师可以用比较法教学。

一、《中国古代文学专题》采用比较法教学的优势

《中国古代文学专题》是广播电视大学汉语言文学专业的必修科目,面授课时有限、文学跨度大、作品浩如烟海、文学现象、文学流派异彩纷呈,而电大学员又存在着工作、家庭、学习之间的矛盾,以及年龄偏大、记忆力下降等问题。对于承担导学责任的教师来说,探究快捷高效的教学方法,就显得尤为关键。结合《中国古代文学专题》课程教学的特点,以引导启发学生自主学习为指导原则,梳理专题彼此脉络体系,采用比较教学法为主的导学方式,可以收到事半功倍的教学效果。

比较历来就是认识客观事物的有效方法。它是在一定的程度上,根据一定的标准对同类或类似对象进行分析、对比从而掌握知识的方法。鉴于《中国古代文学专题》课程的性质决定了采用比较法在其教学中的重要位置。因为文学鉴赏的“比较法”侧重于客观的理性评价。把一些有某种关联的作品拿来,从不同的侧面,认真加以对照,或相近,或相反,或同中有异,或异中有同,从中找出规律性的认识。

二、对开放教育现状分析是设计比较法教学目标的关键

1.学习需求分析。在电大开放教育中的学习需要分析主要是进行三方面的工作:一是深入调查研究,分析教学中需要解决的问题是什么。如在开放教育教学中,学生的成绩达不到教学大纲的要求等。二是通过分析该问题产生的原因,以确定解决该问题的必要途径。三是分析学校现有的资源条件和制约因素,明确设计教学方案以解决该问题的可行性。归根到底,这些需要都是“现状”和“应该是或必须是”之间的差距,核心是发现问题,而不是寻找解决问题的方法,结果是提供“差距”的有效资料和数据,从而帮助形成教学设计项目的总的教学目标。

2.学习内容分析。学习内容分析有两方面的任务:一是确定学习内容的范围和深度,解决学什么的问题;二是揭示这些学习内容的各个组成部分之间的联系。学习内容分析以学生的学习结果为起点,并以学习起点为终点,是一个逆向分析过程。即学习内容分析从学习需要分析所确定的总的教学目标开始,通过反复提出“学生要掌握这一水平的技能,需要预先获得哪些更简单的技能”这样的问题,并一一回答,一直分析到学生已具有的初始能力为止。

3.学习者分析。学习者分析通常包含两方面内容:学习者当前性能水平(知识、技能和态度)和学习者的特征。学习者的当前状态与目标状态的差异构成了学习需要。学习者特征,特别是学习风格,被认为严重影响学习者学习的要素。

三、比较法在《中国古代文学专题》教学中的实施

比较法是最常见的一种教法。根据要求不同比较法可以分为很多种类,按跨度分可以分为纵向比、横向比;按内容分可以分为人物比较和事件比较;按要求分可以分为相同(相似)比较和不同比较;在教学实践中各种比较往往交叉运用,得视具体情况而定,下面以《中国古代文学专题》教学实例阐述观点。

1.设计表格巧比较,帮助学员梳理脉络体系

所谓梳理脉络体系是指帮助学员理清发展线索,弄清各个时代的形式和重要作品。(1)利用表格的形式,分期把各个朝代的文学发展脉络展示给学员,让学员的头脑中有一条从《诗经》研究专题、“楚辞”“东汉文人五言诗”“魏晋南北朝诗”“唐诗”“宋词”“元曲”,到“明清小说”的发展主线。(2)对“唐诗”“宋词”等诗词发展史上的重要阶段,重点引导学员通过比较弄清“初唐”“中唐”“盛唐”“晚唐”“北宋”(北宋前期、北宋后期)“南宋”(南宋前期、南宋后期)等不同阶段的发展状况以及每个发展阶段主要的形式特征、代表作家、代表作品。例如,唐代的绝句、律诗、歌行体;李白、杜甫、白居易等。宋代的豪放派、婉约派;苏轼、辛弃疾、周邦彦、李清照等。这样,就便于学员在学习时区分彼此异同,避免知识点的混淆,同时又能把每个阶段与时代风貌和发展进程联系起来真正起到提纲挈领的作用,整个教材内容粗略地尽收脑中。

2.巧用纵横比较教学法,掌握重难知识点

著名的教学法专家张明康教授曾说:“在比较中阅读学习是行之有效的一种方法”。《中国古代文学专题》这门课,可比较的方面有很多:一是归纳比较作家作品,找出差异,找出共性的问题进行重点讲解。二是启发学生积极思考,要求学生查阅相关资料,在形成自己看法的基础上与一些名家的研究成果进行纵向比较,使学生在比较中充分认识到自身的不足。

(1)作家的前后期比较

生活的重大变化,往往导致作家前后期创作风格的变化。如孟浩然入京前后隐逸的心情是颇不相同的。早年的隐逸是出仕的准备,是怀着希望的。如《早寒有怀》所流露的感情是相当复杂的:作者既羡慕田园生活,又想在政治上有所作为,“迷津欲有问,平海夕漫漫。”完全烘托出作者迷茫的心情;晚年的隐逸却是入仕失败之后的退路,是抑郁的,寂寞的。如《留别王维》、《秦中感秋寄远上人》、《宿桐庐江寄广陵旧游》和《宿建德江》。

(2)创作风格之间的比较

唐诗如李白的浪漫主义诗歌清新飘逸,豪迈奔放;杜甫的现实主义诗歌,雄浑苍劲,沉郁顿挫。宋词如苏轼、辛弃疾词一泻千里;柳永、李清照的词则凄清婉丽。散文如韩愈的散文气势充畅,语言明快,曲折变化而一气灌注;柳宗元的散文则风格清隽,语言洗炼,内容深邃而鞭辟入里;王安石为文料如为政,挺拔劲健,逻辑性强,言情少而说理多,重在立意、生发,超拔卓绝;散文“三苏”中的“老苏”(苏洵)文势纵横,文句老辣,文理透彻而辞采斐然。说到杂剧将元代著名杂剧家关汉卿与马致远进行比较,两人虽然同为下层文人,却在精神上存在一定的差异。关汉卿在精神上更接民百姓,他的杂剧更关注社会下层的生活。马致远在精神上体现了更多的士大夫气息,更多地受到了全真教的影响,对神仙道化剧情有独钟。

上述比较有利于学员从整体上了解作家,加深对作家、作品的认识。从人性的角度去理解古人的喜怒哀乐,结合时代背景,从作家自身到作品形象塑造,剖析复杂的人性,还原历史本相,挖掘古代文学作品的当代性,让学员与文本的作者或主人公实现心灵的沟通、思想的碰撞、情操的陶冶。感受到文学的趣味和作用,体验到文学的魅力。

宿桐庐江寄广陵旧游篇6

二十世纪初叶,苦难深重的华夏大地上,独行着一个清癯孤傲的灵魂,他涉猎广博、学贯中西,于文、词、诗、歌、书画、篆刻、音乐乃至戏剧等无不研习并尽善尽美。出家前,他无愧为艺文、美育大师;往生后,他被尊为佛教南山律宗第十一代世祖。这位传奇一生的高贤大德就是李叔同(1880-1942年,小名三郎,幼名成蹊,学名文涛,法名演音,号弘一)。

花枝春满,天心月圆。许多年来,国内外有关李叔同(弘一)的研究已然上升为系统之“弘学”,成果迭出,不复赘言。“数盏绿醅桑落酒,一瓯香沫火前茶。”透过那些略显沉重的学术话题,搜寻大师遗下的雪泥鸿爪,不意惊喜地发现,叔同(弘一)茶事亦是清苦隽永,或者说,纵观其生平,从俗子李叔同到名僧弘一法师,从纷扰红尘至清凉莲界,恰如由水入茶,又藉茶复归于水。

一七令·茶

三津沽水,海河之滨。

清光绪六年农历九月廿日(1880年10月23日),天津三岔河口东粮店后街地藏庵附近,李叔同诞生于陆家竖胡同的一座三合院内,这天,是“二十四节气”之“霜降”。尽管未见任何文献载录其时辰,但从秋宾、惜霜、黄昏老人、晚晴等一系列字号来看,结合弘一大师庄严法相推断,很有可能降生在“申交酉时”。叔同肖“龙”,八字日柱为“乙酉”,纳音“泉中水”。在干支五行中,“乙”为属性阴柔的花草之木,宛如一株迎风傲霜的茶花,曲折有情。

如今,天津李叔同故居纪念馆内,有两处居室分别陈列着彩绘瓷质茶壶、茶盏、茶盘并青花盖碗,精美典雅、历久弥新;似乎在默默地诉说当年津门望族之如烟茶事,见证着“桐达李家”跨越三个世纪来的风雨沧桑。

据《弘一大师·茶·宝塔诗》(2011年《中老年时报》)载:在大师天津旧宅的书房内,茶几上方墙壁挂有一幅主人手书元稹的《一七令·茶》:

茶,

香叶,嫩芽。

慕诗客,爱僧家。

碾雕白玉,罗织红纱。

铫煎黄蕊色,碗转曲尘花。

夜后邀陪明月,晨前命对朝霞。

洗尽古今人不倦,将至醉后岂堪夸。

查《弘一法师·李叔同年谱》,1896年,17岁的李叔同从天津名士赵幼梅(1868-1939年,名元礼,字体仁,号藏斋)学诗词,喜读唐、五代作品,尤爱王维。兼习辞赋、八股。

当代学者章用秀《艺术大师李叔同与天津》“李也文名大似斗”则谓:

光绪二十三年(1897年),李叔同年满侣岁,由母亲做主,娶俞家姑娘为妻。俞家早年住在南运河畔的芥园大街,经营茶叶生意,在天津也算殷实人家。

“慕诗客,爱僧家。”一语成谶乎?上述资料表明,弱冠前的李叔同不仅钟情唐诗,还心仪茶诗,并受母命与茶商之女缔结婚姻。联想到其日后披剃丛林,终老茶乡,这仿佛是一种冥冥中注定的旷世因果。

醵纨山茶花

中唐时,“一生为墨客,几世作茶仙”的陆羽“结庐于苕溪之湄,闭关对书。”《茶经》三卷清芬千古。

1898年。青年李叔同奉母携眷流寓上海。次年,承义结金兰的“天涯五友”、娄山诗人许幻园(1878-1929年)之请,寄住许氏城南草堂(今沪南青龙桥一带),斋额“李庐”,室名“醇纨阁”。对此,叔同作联语明心迹:“隐居求志,闭户着书。”同年,自署“海上惜霜”的叔同以“苏体”行楷书节录《次回先生问答词》,其中就有“多谢云英一碗浆,玉纤长沁瀹茶香”之语。这不仅是李叔同传世墨迹中为数寥寥的“茶”字遗墨,也可能是其较早的茶书法了。此外,旅沪期间,他还写过一首《山茶花》:

瑟瑟寒风剪剪催,几枝花发水云隈。

淡妆写出无双品,芳信传来第二回。

春色鲜鲜胜似锦,粉痕艳艳瘦于梅。

本来桃李羞同调,故向百花头上开。

右,余近作《山茶花》诗也,格效东瀛诗体,愧鲜形貌之似。近读东瀛山根立庵先生佳作,而拙作益觉如土饭尘羹矣。先生《咏山茶花诗》云:前身尝住建溪滨,国色由来出素贫。凌雪知非青女匹,耐寒或与水仙亲。丰腴坡老诗中相,明艳涪翁赋里人。莫被渡江梅柳妒,群芳凋日早回春。己亥岁暮之月,“惜霜仙史”成蹊。

1900年春。“二十文章惊海内”的李叔同与鸳湖朱夢庐、仁和高邕之、琴川乌目山僧等海派艺友发起成立了“上海书画公会”。据宝山袁希濂《余与大师之系》回忆,他们经常一起“品茶读画”。

1905年秋。因生母病丧之后易名“李哀”(后改为“岸”)的叔同东渡日本留学。是年冬天的一个夜晚,顾影自怜的他在日京小迷楼为自作之水彩《山茶花》题写了《减字木兰花》(半阕):

回阑欲转,低弄双翅红晕浅。记得儿家,记得山茶一树花。

翌年冬,才华横溢的李叔同与学友一起创立了春柳社演艺部。1907年,春柳社为国内徐淮水灾义演《茶花女遗事》募集赈资,英姿翩翩、艺名“息霜”的叔同亲自饰演“茶花女”玛格丽特·戈蒂耶并深受好评。为此,他于东京神田区集贤馆作《演后感赋》:

东邻有儿背佝偻,西邻有女犹含羞。

蟪蛄宁识春与秋,金莲鞋子玉搔头。

拆度众生成佛果,为现歌台说法身。

孟旃不作吾道绝,中原滚地皆胡尘。

柳弱不堪扶,春愁剧鹧鸪。“春柳”之名,不知是否受过明代王彦泓(1593-1642年。字次回)《疑雨》、《疑云》、《泥莲》三集文字之影响。王次回笔下多茶诗词,身世亦多舛。不无巧合的是,李叔同生日星宿也刚好是“二十八宿”之“柳宿”。这一切,一如叔同友好、南社创办人柳亚子(1887-1958年,原名慰高,字稼轩)所颂:文采风流李息霜,茶花春柳擅坛常。

出家缘吃茶

“雪之昼,能清秀。”唐代,与杭州天竺、灵隐法缘至深的著名诗僧皎然上人以清丽湖州水就剡溪茗,妙喜之余放歌道:一饮涤昏寐,情思爽朗满天地;再饮清我神,忽加飞雨洒轻尘;三饮便得道,何须苦心破烦恼。……

1912年,民国的第—个秋天,李叔同任浙江省两级师范学校(浙江省立第一师范学校)图画、音乐教师。栖身“名茶之都”杭州,叔同不时以茶遣兴;除了茶,他的山茶情结也再度被唤起,如《冬》:“一帘月影黄昏后,疏林掩映梅花瘦。墙角嫣红点点肥,山茶开几枝?”而在1913年,他给友人的书札中,还提及了“曼生泥壶”(紫砂陶茗壶),叔同对茶器之重视亦可窥一斑。

《西湖夜游记》:乃入湖上某亭,命冶茗具;又有菱芰,陈粲盈几。

《我在西湖出家的经过》“一”:只记得有一次到涌金门外去吃过一回茶而已,同时也就把西湖的风景稍为看了一下子。

在钱塘门外,靠西湖边有一所小茶馆名景春园。我常常一个人出门,独自到景春园的楼上去吃茶。……

在景春园楼下,有许多茶客,都是那些摇船抬轿的劳动者居多,而在楼上吃茶的就只有我一个人了。所以,我常常一个人在上面吃茶,同时还凭栏看着西湖的风景。

在茶馆的附近,就是那有名的大寺院——昭庆寺了。

我吃茶之后。也常常顺便到那里去看一看。……

记得那时我亦常常坐船到湖心亭去吃茶。

曾有一次,学校有一位名人来演讲,我和夏丐尊居士却出门躲避,到湖心亭上去吃茶呢!当时夏丐尊对我说:“像我们这种人,出家做和尚倒是很好的。”我听到这句话,就觉得很有意思。这可以说是我出家的一个远因了。

景春楼、湖心亭,或独啜、或对饮,西湖茗约风情跃然纸上。在“中国十大名茶”中,不论何种版本,西湖龙井均名列榜首,蜚声海内外。殊不知,杭州还出产红茶“九曲红梅”(又名九曲乌龙、九曲寿眉或九曲寿梅)。据传,李叔同曾以“白玉杯中玛瑙色。红唇舌底梅花香”句来称誉九曲红梅。

断食不断茶

《茶经·一之源》:茶之为用,味至寒,为饮,最宜精行俭德之人。

1916年底,37岁的李叔同首度入大慈山断食17天,他曾书赠“灵化”二字予学生,感言“身心灵化,欢乐康强”。根据其《断食日志》显示,茶无疑是不可或缺之物;而且,叔同涉及之茶饮品种颇为丰富,计有(绿)茶、梅茶、盐梅茶、红茶等。断食不断茶,与陆子《茶经》引载之“茶茗久服,令人有力,悦志。”“苦茶久食,益意思。”“苦茶久食,羽化……”等诸多妙用不谋而合。

《我在西湖出家的经过》“二”:这一次我到虎跑寺去断食。可以说是我出家的近因了。

《断食日记》:到虎跑携带品:被褥帐枕、米……日记、纸、笔、书、番、茶、镜。

三日,晴和,五十二度。断食前第三日。七时半起床。是晨觉微饿,胸中扰乱,苦闷异常,口干,饮冷水。勉坐起披衣,头昏心乱,发虚汗作呕,力不能支,仍和衣卧少时。饮梅茶二杯,乃起床,精神疲倦,四肢无力。……

六日,晴暖,晚半阴,五十六度。断食正期第一日。八时起床。三时醒,心跳胸闷,饮冷水桔汁及梅茶一杯。……

九日,晴、寒、风,午后阴,四十八度。断食正期第四日。……自今日始不饮梨桔汁,改饮盐梅茶二杯。……

十五日,晴,四十九度。断食后期第三日。七时起床。夜间渐能眠,气体无异平时。拥衾饮茶一杯,食米糕三片。……又食米糕饮茶,未能调和,胃不合,终夜屡打嗝儿,腹鸣。

十六日,晴,四十九度。断食后期第四日。七时半起床。晨饮红茶一杯,食藕粉、芋。……

民国七年(1918年),自虎跑习静并皈依三宝后,弘一茶事也随之发生了变化,素简中蕴涵精进,且看张子华的《李叔同与茶》以及台湾李璧苑《大师的碗》转引夏丐尊《弘一法师的出家生活》等文章之感人情景描述:

出家之后不久,得知挚友夏丐尊的父亲仙逝,李叔同写了一封信,为其设计了为其父送终的方式,特别指出:由尊处命茶房一人布置伺候一切……灵前亦须上茶、上供及香烛。

大师的碗底,真空。每回吃完了饭,必学印光大师用茶汤摇汤碗底、口延,真心惜福,慢慢喝下。滤水囊是大师学律独特的装备,滤过的水多慈悲,祝福了小虫再用水,照见了碗底清净,吸尽了千江一味。

滤水囊即漉水囊,为“比丘六物”之一。

“茶道第一人”释皎然《春夜赋得漉水囊歌送郑明府》曰:“吴缣楚练何白皙,居士持来遗禅客。禅客能裁漉水囊,不用衣工秉刀尺。先师遗我式无缺,一滤一翻心敢赊。夕望东峰思漱盥,嚷嚷斜月悬灯纱。徙倚花前漏初断,白猿争啸惊禅伴。玉瓶徐泻赏涓涓。溅著莲衣水珠满。因识仁人为宦情,还如漉水爱苍生。聊歌一曲与君别。莫忘寒泉见底清。”而在鸿渐《茶经·四之器》中,“漉水囊”亦赫然在列。

佛观一钵水,四万八千虫。《四分律》:“不应用杂虫水,听作漉水囊。”《摩诃僧祗律》:“比丘受具足已,要当畜(蓄)漉水囊,应法澡盥。比丘行时应持漉水囊。”《佛制比丘六物图》:漉水囊“物虽轻小所为极大,出家慈济厥意在此。”实乃爱生护生之物也,这正是弘一持戒学律之应用实例。

素心证前因

云水春秋,空门十载。1928年冬,已臻知天命之年的弘一法师由浙入闽,开始了他后半生与福建“佛”、“茶”攸关的不解之缘。个中之吉光片羽,叶青眼《纪弘一大师于温陵养老院胜缘》和张子华茶文有这样的记述:

弘一法师移锡闽南。到温陵养老院凡三次。第一次为乙亥年。住华珍室一二号房,吩咐晨午二餐,蔬菜不得逾两味。来客相访,为先通知,期间一十五天。对老人开示,只取日常琐事,如汲水、破柴、烹茶、烧汤、扫地、洗衣、拂拭几案、浇水种花等操作,谓自己出家以来,皆躬自为之……

李叔同晚年许多时间是在福建度过的。福建,茶山遍地,茶园景色宜人,他对这里生活的环境一往隋深。与挚友往来时。多互赠茶叶。他曾委托觉彻师给性愿老法师送去书联和安溪茶数盒,性愿也回赠上等好茶。回信时非常感激地说:“承赐佳茗,至感。”他也给丰德律师送过永春佛手包种茶等。茶成了他联系友人和表示友谊的重要媒介。

不论在吴越钱塘还是和煦如春的鹭岛,修行余暇,弘一法师与远在天津故邑的次侄李麟玺(1895-1945年,字晋章,禅号雄河居士)联系频繁,他不仅送给麟玺于南方烧制带有“叔同”款识的白瓷茶杯等,并附信:

厦门天气甚暖……,与津门八月底天气相似。榴花、桂花、白玉兰、、山茶花、水仙花,同时盛开。

如月清凉被众物,以法滋味益群生。另据谢清整理提问之《昙昕(广义)法师谈弘一大师》追思:

在泉州时,曾有过这么一件事:有一次,弘一大师告诉我:“我这几天在想,如果我能喝喝雪峰茶,那我就很好了。”雪峰茶是指南安杨梅山雪峰寺所出的茶。他说完之后,就问我:“你有吗?”。我说有一点点。他很少向人要东西的,有时人家送东西给他,他也不要。我去把茶叶取来,他泡了茶,喝了一口,大赞:“呵!很好!很好!这茶一喝入口,身心就进入一种很清静的境界,这茶的功用真好。”稍顿,他又说:“但不能常喝!”(哄笑一堂)他说:“这茶对过午不食的人不大合适,因茶对消化很有帮助,多吃不得!”(又是一场哄笑)

会心当处即是,泉水在山乃清。或是身处闽南乌龙茶区,弘公与茶始终不离不弃。茗缘殊胜如此,以至于甬上鄞州书画家张宁辉在《从茶到水——我看弘一法师的字》中作了如下之绝妙赏析:

我认为他的成字演变过程,用形象的事物来描述的话,就象是从茶到水的演变和觉味。如果用我的眼光去比喻不同时期弘一的书法,我认为早期他的字如同普洱茶,是浓重的;中期他的字如同龙井茶,是清雅的;晚期他的字如同白水,是素淡的,是实实在在的亲切,是回归真善真美。……但法师遗写的却是“悲欣交集”。这又如何理解呢?悲从何起?欣归何处?是否能解释为我所理解的大师从浓茶到淡水的人生悲欣和对书法的真正体会呢?

祗今休去便休去,若待了时无了时。1935年秋晚,56岁的弘一法师在离开惠安净峰寺前,望着自己夏天手栽、含蕾未吐的已是盈盈满畦,不禁占绝惜别:“我到为植种,我行花未开。岂无佳色在?留待后人来。”虽为咏菊之作,却妙有茶意,毓秀清源。光阴七载后,“誓作地藏真子,愿为南山孤臣”的弘一大师于民国三十一年壬午(1942年)“霜降”前之九月初四入寂。

素心一瓣证前因。恻恻灵根渺渺神。回顾李叔同少年时茶缘津沽,中年遁隐于西子湖畔虎跑定慧寺,晚年在不二祠温陵养老院圆寂。其行脚踪迹所及处,如浙江杭州、衢州、温州、普陀、宁波、上虞、镇海,江西庐山,福建南安、厦门、永春、泉州、惠安,甚至东瀛扶桑等地,无不与茶茗渊源甚深。

一朵茶花,穿越时空;—碗茶水,映照古今。“佯狂未必轻儒业”的大唐茶圣陆羽一生踯躅在入世与出世间;“披发佯狂走”的近代奇人李叔同(弘一)“绚烂之极,归于平淡。”两者之“孤凤悲鸣”乃至唯美情怀何其相似?

此际茶山麓,慧花映水红。世纪更替,1980年,时值中华茶文化复苏、弘祖百岁华诞之际,茶人赵朴初居士(1907-2000年)敬奉《弘一大师赞》:

深悲早现茶花女,胜愿终成苦行僧。

无数奇珍供世眼。一轮明月耀天心。

忆·福源莲华

冬日。鹦鹉湖,一座如圣洁白莲花之建筑悄然幽栖于水湄。

跨越龙吟桥,步入大瀛洲,邂逅弄珠亭;石柱上,镌刻着已故平湖才女、畹芬楼主王善兰手书之楹联:一轮月照亭留客,九派潮来水弄珠。

大瀛洲俗称大湖墩,自古以来为平湖名胜景地,如今,已辟为叔同公园。漫行其问,但觉草木蓊郁,古意森森。洲中有湖,恍若圆月,澄澈皎洁。整个园区内,往复播放着李叔同(弘一)那首被传唱百年的名曲《送别》:

长亭外,古道边,芳草碧连天。晚风拂柳笛声残,夕阳山外山。天之涯,地之角,知交半零落。一觚浊酒尽余欢,今宵别夢寒……

歌声如泣如诉,悲凉凄美,惹人叹息不已。

大瀛洲东南为平湖李叔同纪念馆。满怀敬意,入内。玄关处,即是弘一大师绝笔“悲欣交集”主题墙。拾级而上,以一颗素净之心,瞻仰了李叔同(弘一大师)的生平回顾等系列陈列展以及“慈悲喜舍无量心——护生画集展”。“东湖美,塔影漾清流。九派潮来添秀色,三春花发遍芳洲。舟在镜中游。”观摩间隙。透过弧形落地玻璃窗,下午的阳光斜射而来,望着鹦鹉洲上映水而立的报本古塔,不禁思绪翩跹。

对于自己从什么时候开始心仪弘一大师,已经不甚记得,只知道是很久很久以前了。但我能清晰地回忆起有关的一些过往:十数年前,读到了第一本弘一大师传《芳草碧连天》,之后,还有幸得到了作者的题签和李叔同嫡孙女李莉娟居士的签名。约七年前,上海有位茶友持赠《李叔同说佛》,他由衷坦言:根据对我的接触、交往和了解,凭感觉会喜欢他送的这本书。

大瀛洲内,有一组群雕,分别是弘一大师、丰子恺、刘质平和潘天寿,三名学生环立于老师身旁,正是因为受教于中国近代新文化运动的先驱者李叔同。才造就了现代漫画、音乐和中国画史这几位代表性人物。回想李叔同平素自署“当湖惜霜”,一直以母亲之原籍浙江平湖人自居。“凡事认真,勇猛精进。”这是平湖就弘一大师人格精神提炼出的表述语,同样,堪为吾辈爱茶人之座右铭。感念之余,请回不少“弘书”,以资研读。

伫立湖畔,忆及李叔同早年曾留学日本,在他所创办的《音乐小杂志》中,有一幅东瀛画家户田谦二的插图,无意发现作者描绘的—位乐者竟是演绎尺八,情不自禁,取出随身携带的普化尺八,对着“莲馆”轻吟起来。

突然,自远而近,驶过一条汽艇;本以为,一叶小船掠过碧莹如镜的水面,最多荡起一些涟漪而已,不曾想,波浪恰如春潮般层层涌来。

梵籁无闻,心旌摇曳;善悟无碍,静观自得。这一刻,喟叹人生,忽尔憬然:心境若水,世事若舟;水欲静而舟不止,心欲静而水不止。

普雨润大地,如月行虚空。无上胜妙地,离垢清凉园。

后记

宿桐庐江寄广陵旧游篇7

[关键词]丝路驿站;汉唐时期;交通枢纽

[中图分类号]K928.7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3115(2009)12-0041-05

一、驿站的由来与发展

驿站在世界古代史中有着非常重要的地位。在通讯手段十分原始的情况下,驿站担负着政治、经济、文化、军事等方面的信息传递任务。也是物流运输的重要承载者,是一种特定的网络传递与网络运输形式。封建君主依靠驿站维持信息采集、指令与反馈,以达到封建统治控制目标的实现,其组织的严密程度。运输信息系统的覆盖水平不亚于现代通讯运输,当时驿站的成就是现代信息、物流文明的基础。

历代驿站有以下三个特点:官办、官管、官用,是历代政府机构的组成部分;以“传命”为主旨,融通信、交通、馆舍三位于一体;以人力或人力与物力相结合的方式,接力传递,逐程更替。

许多国家历史上都曾设过驿站。公元前6世纪时的波斯帝国,国王大流士以京城苏撒为中心,开辟了一个四通八达的驿道网,沿途设有驿站,随时有信差备马以待,把国王的命令传达到帝国各省,各地的消息也以同样途径源源不断呈送到国王面前。从苏撒到小亚细亚西端的萨底斯,全程3000公里,信息只用七天就到达,可见其效率之高。所以,古希腊史学家希罗多德形容当时波斯驿站的效能:“不管雨雪纷飞,不管炎热难当,不管黑夜的朦胧,信差们都要以最迅速的方式完成任务,把文件投递到所指定的地方。”我国史书《后汉书・西域传》里,曾提到古罗马“列置邮亭”的情况,那里“十里一亭,三十里一置(即驿)”,各国使者进入其境,都可直接乘驿达其王都。据统计,公元2世纪时,罗马境内驰道共有372条,总长度达8万公里。这些大道也是驿道,通过这些道路各地的信息将及时地传送到罗马城。

驿馆的数量庞大、星罗棋布,在辽阔的中国疆域上组成了一个系统有效的交通信息网络。对中国古代的政治、军事、经济起到了非常巨大的作用。成为贯通中国文明体系的经络。

我国最早的驿站类设置形成于商代。商代时期,都城外大道纵横交错,大道沿线设立了许多据点和止宿之处,这就是我国最初的驿站形制,称为“堞”,50里设置一处;随后发展成为“次”,即可以暂住的旅舍之类;再后,正式建立“羁”,是商王朝专为商王、贵族建筑的道边旅舍,不仅供止宿,而且供应饮食。

西周时期的驿站,称作“委”、“馆”或“市”。《周礼》记载,当时国家大道沿途,10里设庐,庐有饮食;30里有宿处,称之为委;50里设市,市有候馆,接待来往信使宾客。有一些讲究的馆、市,是为来往的各地高级信使准备的。这些馆、市设备考究,有楼厅、浴室,过往行人可以在这里充分休息,解除旅途的劳累。

春秋时期,驿传制度的完善与否成为衡量一个国家文明的尺度。鲁国在庄公、襄公时候几次修筑“王姬之馆”和“诸侯之馆”。齐国“三十里置遽委焉,有司职之”,若有使者来,“遽”的负责人就立刻派人卸下行李,饲马并准备饮食。楚驿称“马丑”,配置大批R车和R马,常常R车相望于路,颇有声势。燕国境内大道沿途庐室林立,“夜可以寝,昼可以憩,有井以备饮食,有舍以为藩蔽”。晋文公不修宫室台榭,却花大钱整治各国信使的驿馆马厩,使得道路平坦,灯火通明,仆役随时服务。

战国时期,各诸侯国之间的交往更是空前频繁,以东周王都洛阳为中心,东至齐鲁,西到关中,北抵燕赵,南达吴楚,都有驿道相通,四通八达。各诸侯国的说客谋士,也往来于各国间游说,谋划。此时出现了两种通行凭证“符”与“节”。“符”大半是军事凭信,也可作为国家治安所规定的通行证件:“节”供使者或商人在路途中使用。持凭证者途经各驿站,可以免费食宿。这一时期还出现了贵族私人兴建的驿馆传舍,既作为私人的驿传设施,也用来聚养为他们出谋划策的宾客。其中最上等的称“代舍”。中等的称“幸舍”,下等的称“传舍”。春秋战国时也出现了一般商贾开的旅舍,称“逆旅”。战国时期的史料记载了许多名人曾居住在邮驿、馆舍、逆旅的事。

秦朝时期,修建驰道,“道广五十步,三丈而树,厚筑其外,隐以金锥,树以青松”,十分壮观。秦朝驿道沿途,驿站、离宫、馆舍和军事设施遍布。步递停留处称为“亭”,马递站称为“驿”。秦朝还有“传舍”的称呼。秦制30里一传,10里一亭。在今陕西旬邑县子午岭秦道曾发现一座40亩左右的大平台,很可能是当时的驿站。

二、汉唐时期的丝路驿站

汉高祖刘邦深知驿传对王朝统治的重要性,在汉政建立初期便抓紧恢复战争时被破坏的驿站设施。

汉代,以马骑为主的传递方式被正式命名为“驿”,加上专门迎送过往官员、提供饮食车马的场所“传舍”,往往合称为“驿传”或“驿置”。汉朝的紧急和重要公文都经它来传运。驿置之间的距离一般为30里。驿置有预先备好的车马。随时供兼程来往的驿使使用。例如,汉宫中常年要求南海向长安进贡荔枝,也是通过快马速递。

而短途的步行传书方式称“邮”。通常是接力运递。管理机构称“邮亭”,也作为步传信使的转运、休息站。《汉旧仪》谓“十里一亭,五里一邮,邮人居间,相去二里半”。秦汉大部分的亭是地方基层行政单位职权较多,还负责征丁收税及治安捕盗之事。交通沿线的亭,则兼有运寄政府公文、军事书信的任务。

1990年,甘肃省文物考古研究所对敦煌汉代悬泉置遗址进行抢救性清理发掘。悬泉置是汉武帝时丝路交通的重要驿置,因东侧山谷中一处泉水得名。其主体部分是50*50米见方的坞院,门东向。坞墙用0.45*0.28*0.2米的土坯砌成,墙体内外用草拌泥涂抹数层。墙基宽1.5~2米,残高0.8米。坞院内现存房屋残址27间,主要集中在西坞墙和北坞墙内侧。房屋有长方形、正方形两种,个别有套间。长方形房屋面积23平方米,正方形房屋面积9平方米。有套间的面积为36平方米。北坞墙内侧的上层房址为东汉时期的建筑。马厩分布在坞院外的西南角,有小门与坞院相通,墙基宽0.5米,残高1米。内部有规律地分布着数排木桩。据悬泉置汉简《驿置道里簿》记录,悬泉置当时全称为“敦煌郡效谷悬泉置”。敦煌郡具体道里不明,“置”总共有九个,即悬泉置、鱼离置、遮要置、龙勒置、广至置、效谷置、冥安置、渊泉置等。还有12个驿,即万年驿、悬泉驿、临泉驿、平望驿、龙勒驿、甘井驿、田圣驿、遮要驿、效谷驿、鱼离驿、常和驿、毋穷驿等。置的管理范围之内,规模较小的称“骑置”,效谷县有四个骑置,比骑置再小一些的是亭。敦煌郡 所设亭,由简文中可知名者近60个。悬泉置地处中西交通必经之地,负责接待朝廷官吏和各国使者,因而保留了大量西域各国使者途经悬泉置的有关记录,是研究丝路贸易和汉与西域关系的珍贵资料。同一时期的酒泉郡交通线路全长694汉里,类似悬泉置的“置”共有11个。

东汉时,国际间的经济文化交流更加密切。班超和甘英出使西域和大秦,使丝绸之路更加畅通。汉政府在西北的驿置十分发达,出现了“列邮置于要害之路。驰命走驿不绝于时月,商胡贩客日款于塞下”的繁华局面。当时西方的罗马也正处于繁荣时期,那里也是邮驿畅通,沿途“列置邮亭”,所以,中间诸国的商人和使者,可以从东汉边境通过邮驿一直驰骋到罗马首都。

丝绸之路的开通加强了汉朝同周边国家的物质、文化交流,丰富了各国人民的生活,并成为后世中国与中亚、西亚。以及非洲、欧洲国家人民加强联系和发展友谊的桥梁。

汉朝之后,丝绸之路上的驿站日渐繁荣。在连接中原和新疆的驿道上,有完善的驿传机构,驿道沿途各站有专人负责。

魏晋时期的前凉国在今罗布泊附近设了传递文书的重要驿站――西域长史府。前秦和北魏统治时期,北方驿路更为畅通,“二十里一亭,四十里一驿,旅行者取给于途,工商贸贩于道。”(《晋书》卷113《苻坚载记》)载:“长安大街,夹树杨槐,下走朱轮。上有鸾栖。英彦云集,诲我萌黎”。北魏的驿道四通八达,往西可一直通到西域,与波斯的驿路连接起来。

魏晋南北朝时期,“驿”成为驿路上的惟一机构,独立承担公文传送,供应车马和食宿,同时兼管交通线上送往官员、专使和宾客的任务。这一时期,私营客舍大大发展起来,称为“逆旅”。晋朝境内“近畿辐辏,客舍亦稠”(《晋书・潘岳传》)。首都洛阳附近,逆旅分布很密,冬夏各有温凉设备,粮草充足,行止日用方便,条件很好。民间私营“逆旅”事业的发展,从一个侧面反映了当时驿站的兴盛。

隋唐时期,通过关中平原、河西走廊直达西域和欧亚非三洲的陆上丝绸之路空前繁荣,达到了鼎盛时期,而驿路沿途馆驿的设置则是保证其发展的重要因素。当时,驿站既负责传递国家公文、军事情报,还兼管接送官员、怀柔少数民族、平息内乱、追捕罪犯、灾区慰抚和押送犯人等各种事务,有时还管理贡品运输和其他小件物品的运输。据唐代高适《陈留郡上源新驿记》载:“自京师四级,经启十道。道列于亭。亭实以驷。而亭惟三十里,驷有上、中、下……”推出唐代驿站每30里一驿。唐政府在各驿站还设有防兵,有效地保障驿传的正常进行。

据著名散文家柳宗元《馆驿使壁记》及地理学家贾耽《记四夷入贡道里》中的记载,丝绸之路是唐时七条国际交往线最繁华、最完备的一条。其从长安到西域的西北驿路,自长安经泾州(治所在今甘肃泾川北)、会州(治所在今甘肃靖远北)、兰州、鄯州(治所在今青海乐都)、凉州(治所在今甘肃武威)、瓜州(治所在今甘肃安西东南)、沙州(治所在今甘肃敦煌)、安西(今库车)都护府直达西域。其驿道、沿途的驿站,在《唐书・地理志》和柳宗元的《馆驿使壁记》中都有具体的记述,丝毫没有夸张成分。在宽敞的驿路上,则是“十里一走马,五里一扬鞭”、“一驿过一驿,驿骑如星流”。

由于史籍阙如,丝路上所设的馆驿名称、具置在现存的唐代文献中都无完整记录。就散现与各种史籍和诗文中有关这条丝路的驿馆资料分析,西行的丝路驿道上,所列驿站共有75所。由长安向西大致有都亭驿、临皋驿、磁门驿、管城驿、杜邮馆、陶化驿、咸阳县驿、望贤驿、醴泉驿、骆驿、奉天驿、麻亭驿、阴盘驿、枣社驿、乌氏驿、温泉驿、槐里驿、娄馆、兴平县驿、马嵬驿、望苑驿、武功驿、龙尾驿、石猪驿、凤翔驿、太平馆、分水驿、秦州驿、武阶驿、金称临河驿、凉州馆、巩笔驿、玉关驿、常乐驿、阶亭驿、甘草驿、长亭驿、白亭驿、横涧驿、清泉驿、州城驿、鱼泉驿、悬泉驿、其头驿、东泉驿、黄谷驿、空谷驿、无穷驿、新井驿、广显驿、乌山驿、双泉驿、第五驿、冷泉驿、胡桐驿、赤崖驿、避风驿、赤亭驿、柳中驿、北馆、达匪驿、狼泉驿、柳谷驿、安西馆、宁戎驿、交河驿、龙泉馆、天山驿、吕山驿、新城馆、东碛馆、银山馆、银山碛西馆、铁关西馆、盏茨河畔古驿舍等等。这与唐代丝路上设置驿馆的实际数目相比相差较大。

唐朝的驿舍形制比较壮观,有些可谓华屋连片。唐朝文人诗家经常在驿中居住,便出现了许多关于馆驿的诗篇,对驿馆里的景观与建筑有生动的描绘。中唐诗人刘禹锡《管城新驿记》诗中:“门周道,墙荫行栗,境胜于外也。远购名材,旁延世工,既涂宣皙,瓴甓刚滑,求精于内也。庐有甲乙,床帐有冬夏……内庖外厩,高仓邃库,积薪就阳……主吏有第,役夫有区,师行者有飨亭,行者有别邸。周以高墉,乃楼其门,劳迎展蠲洁之敬,饯别起登临之思。”可见,唐代驿馆傍依大道,围以高墙,入口是门楼,内部既有供驿丞住的邸,有给驿夫住的房舍,有给使者住的厅堂,还有厨房、马厩及仓库,建筑外观雄伟,内部装修精致。

唐代驿馆有门楼、驿楼、厅堂、回廊、轩、围墙等,其中最引人注目的是驿楼。在唐代,驿楼可能作为住宿的居所及宴会场所,如元稹《使东川・江楼月》:“嘉陵江岸驿楼中,江在楼前月在空。月色满床兼满地,江声如鼓复如风。”李群玉《广江驿饯筵留别》:“别筵欲尽秋,一醉海西楼。”如刘长卿《登松江驿楼北望故园》、李德裕《盘陀岭驿楼》:“明朝便是南荒路,更上层楼望故关。”这些诗句生动地描述了驿楼在周围环境中高耸的形态。在唐代描写驿站的诗文中常有“朱楼”、“赤阑”等字眼,驿楼的墙面与门窗栏杆似乎应是红色的。而从诗文中的“南楼”、“西楼”等词中印证,一个驿馆中可能不止一座驿楼。另外,驿楼有可能就是门楼,《管城新驿记》中讲得很明确,修建的门楼。能让宾客来时感受到主人的欢迎之意,别时能登高望远。叙别离之情。

驿馆中驿丞用于日常的事务管理、呈报通信、物资转运及接待来宾等的堂与供宾客、使者住宿、休息用的厅,是驿馆中的主要建筑。厅堂作为办公之所与宾客下榻之处是很讲究的。陈鸿在《庐州同食馆记》中记载:“丰宾堂。峨前轩。怒桷虬虬,层栌牙牙。中回洞深,高檐腾掀。阶间容揖让,楹间容宾盘。柱间容乐工,屏间容将吏,左右为寝食更衣之所。”庐州同食馆的厅堂有弩张挺拔的飞檐,有重叠交错的斗,有宽敞的室内空间,说明其规格很高,气势雄伟。关于滑亭新驿,崔佑甫在《滑亭新驿碑阴记》中是这样描述的:“博敞高明,倬然其闳,沈深奥密,杳然其堂室。”杜甫在唐兴县的县馆中看到,厅堂“崇高广大,越传舍。通梁直走,嵬将坠压。素柱上乘,安若泰山”。(《唐兴县客馆记》)处于封建社会鼎盛时期的唐王朝,等级森严。驿馆就是官方招待所,接待来往的大小官员,驿馆中的诸种设施的使用也是有等级制度的。例如,作为住所的厅,有上厅、下厅、正厅、别厅、东厅、西厅等等。(《御史书使节》)根据《唐会要》卷61“馆驿使”中 的记载,当职别相当的官员在同一驿馆里相遇时,驿馆是这样安排的:“御使到馆,已于上厅下了,有中使后到,即就别厅:如有中使先到上厅,御使亦就别厅。”

为了取悦、奉承来往官员。很多驿馆建有亭台楼阁,或因山就水。或凿池植树,营建有四时美景的内部景观。唐代著名驿站褒城驿(今陕西境内),内有沼、有舟、有飞鹤、有戏鱼。池沼能容舟船,可见其游苑之大。关于褒城驿的美好环境,羊士谔在《褒城驿池塘玩月》中写道:“夜长秋始半,圆景丽银河。北渚清光溢。西山爽气多。鹤飞闻坠露,鱼戏见增波。千里家林望,凉飙换绿萝。”元稹亦在《褒城驿》中写道:“严秦修此驿,兼涨驿前池。已种千竿竹,又栽千树梨。”千里奔波的行旅之人,到达驿馆,可以在驿馆的丛林绿树、水光爽气之中得到休整,一洗风尘,有宾至如归之感。

多数的驿站都是一座建筑华丽、风景幽美的园林。杜甫还有另一首赞颂秦州(今甘肃秦安)驿舍美景的诗:“临池好驿亭,丛篁低竹碧,高柳半边天。”这个驿舍面临一汪清沏的池塘,一片低低的碧绿的竹林子,池边高高的柳树遮了半边天。管城驿布局有条不紊,厨房设在馆舍建筑之间,马厩设在馆舍建筑之外;粮仓高敞,库房深密。柴火放在向阳之处,草料堆在干燥的地方。庐州同食馆“厩屋宏大,中敞作南门,容旌旗驷马”。马嵬驿还设有佛堂。

唐时“馆”为地方政府设置。其规模也不小,有的豪华程度不亚于驿。驿馆也分为前、后院落,前院的主要建筑为堂,堂前为前院入口。左、右为两厢。前院是办理接待、通信、运输等事务的场所;后院为宾客下榻之处,其主要建筑为上厅,周围环绕着别厅。院落也是廊院式布局,如唐兴县客馆“廊南注,又为复廊,以容介行人,亦如正馆,制度小劣。直左阶而东,封殖修竹茂树。挟右阶而南,环廊又注,亦可以行步风雨”,(杜甫《唐兴县客馆记》)可见廊子环绕了整个客馆,行走时可蔽风雨。

综上所述,驿站作为官方建筑,性质与平民的住宅不同。由于具有官方招待所的功能,驿馆的布局与官署的布局也有所不同。根据对文献的分析,典型的唐代驿馆的布局应与大官员的宅第布局相似。唐代的大宅第一般分为外宅和内宅,外宅为男主人的活动场所,内宅则处以女眷。外宅的最主要建筑为堂,内宅的主要建筑为寝,堂和寝通过廊院式布置形成前、后两进大院落。一些唐代宅第的布局在敦煌壁画中有所体现。

驿丞是末品的低微小吏,在唐制中其第是很简陋的。刘禹锡在《管城新驿记》中写道:“主吏有第。役夫有区。”由此可知,一般驿丞自己单独的宅第,与驿夫们的住所是分开的。一座具有相当规模的驿馆。驿夫有数十甚至百来个人。同时,考虑到驿夫随时可能驰驿。驿夫住所的院落安排在靠近大门之处;考虑到马匹的来往频繁。马厩安排在大门之旁;考虑到转运物资的仓库使用的方便,不宜太深入驿馆之中,仓库安排在马厩的旁边;考虑到厨房与粮食库房的位置要靠近宾客宴饮之处,此院落安排在后院旁,这也符合《管城新驿记》中所说的“内庖外厩,高仓邃库”。为了美化驿内景观,为行旅之人提供一个清凉的环境,驿馆还设有一个凿池植树的游苑。游苑位于后院的后面与侧面,方便宾客游赏。在后院与游苑之间,设有一座驿楼。供宾客登临眺望。整个驿馆筑一道夯土围墙。在正对前院入口处辟一门。

据《大唐六典》载,唐代最大的驿称为都亭驿,是国都长安的驿站,它既是丝绸之路西行的起点,也是东来的终点。据《通鉴》卷260“昭宗乾宁二年五月甲子”条胡三省注云:“都城驿,在朱雀门外西街。含光门北来第二坊。”即长安内殖业坊。宋人程大昌在《雍录》卷8“职官”条亦云:“唐都城驿即蛮夷邸矣,在朱雀街西,与宏胪寺近。”所说位置与胡注大致相似。惟《长安志》卷9《唐京城》中说:朱雀街东第五街,即皇城东之第三街东“(敦化坊)东门之北,都城驿”。与上列所记颇有差异。最近,有人又经过考证认为,都亭驿设在被《长安志》漏载的唐长安朱雀门西第一街、皇城南第二坊即通化坊内。

唐代丝绸之路的吐鲁番一带北达庭州治所(在今乌鲁木齐),南到沙州,东抵伊州(治所在今哈密),西至安西,都有宽敞的驿路相通。敦煌遗书《沙州图经》一共记载了20个驿站。值得注意的是,这20个驿集中在今敦煌县一个县境内。可见当时敦煌地区驿路相当发达,管理也十分严格。著名唐代边塞诗人岑参,在从敦煌西行到北庭都护府(今新疆吉木萨尔jE破城子)时,描写沿途的驿站设施说:“一驿过一驿,驿骑如流星。”1973年,在吐鲁番阿斯塔那古墓群发掘出土的当年马料收支账,其中列出唐时驿名有交河、天山、神泉、达匪、银山、柳谷、柳中、赤亭等10多个。《新唐书・地理志》记载,唐朝政府在今新疆地区还设有许多驿馆,如在焉耆设有吕光馆、新城馆,在交河设有龙泉馆,在碎叶、疏勒沿途设有谒者馆、羯饭馆等等。有些驿馆很明显是为了接待少数民族和外国客商的。从敦煌到新疆驿路沿途,行进着大批马、牛车队,驼群。敦煌莫高窟302窟所保留的隋朝《驼车过桥》壁画,生动地反映了当年驿路的繁荣。

唐朝时期在长安各地隆重接待外国驿使和政府官员。除长安有专门接待外宾的“四夷馆”外,各地接待外宾仪式隆重,招待周到。外宾所到之处,有专人先在郊外的驿馆迎候。由宫廷内史亲自摆酒设宴。日本曾15次派遣使者来中国。同时,中国派使者10次前往日本。唐朝的驿传组织被引进到日本,建立了富有日本特点的驿传制度,到宋朝初年,日本已建起414座驿,有效地推动了经济、文化的发展。丝路沿途的逆旅也成为人们日常生活不可缺少的设施。逆旅一般开在沿线的村镇之中,有的还同时开设酒店,使旅途劳累的客人有吃有喝。美美休息一宿。有些私人客店也开在城内商业区。如首都长安西市的窦家店和崇仁坊的王家店等等。逆旅老板有时就是政府驿站的头目,同时兼营国家驿舍。如唐朝拥有绫机500架、资财百万的著名纺织企业家何明远,本人既主持着官府的三个驿,管理着驿站、驿舍,同时也在驿边“起店停商”。这样身兼官营馆舍和私营逆旅的店主,在当时恐非少数。

宿桐庐江寄广陵旧游篇8

关键词:盛唐诗歌;美学风貌;自然美

雄浑悲壮是盛唐诗歌的一大美学风貌。大唐帝国建立后,国家空前统一,经济日益繁荣,国力空前强大,民族自信心得到了最大程度地发扬。在这种历史条件下,自然而然,就会形成一种以壮伟雄浑为美的时代审美观。在诗歌领域,同样也表现出这样的美学倾向。

初唐四杰,已发出对壮美诗风的召唤。王勃首先要求诗人的“雄笔状词”,杨烔对这种壮美诗风又提出具体要求,即“壮而不虚、刚而能润、雕而不醉”。在当时的诗中,“雄笔壮词”及“健举”之气俯首皆拾,即使是抒发不遇之叹、身世之盛,也能在悲中见状,无委靡之志,这种“健举”之风,已是盛唐气象的先声了。

进入盛唐,在继承“汉魏”风骨及“四杰”的基础上,诗歌以“雄壮”为风已近乎一个完美的境界。所以南宋严羽在《答吴景仙书》中说:“盛唐诸公诗,如颜鲁公书,即笔力雄壮,又气象浑厚。”严羽还认为,以“雄浑悲壮”四字评唐诗,最为贴切。“雄壮浑厚”也好,“雄浑悲壮”也好,都是指一种壮伟豪健的气势。严羽说:“李杜公,如金擎海,金象渡河。”强调的就是这种气势。杜甫还认为,作诗须“有凌云健笔,有擎鲸鱼于碧海之力(《戏为六绝句》之

一、四)强调的也是这种气势。而这种气势,又是蕴含在浑成统一,不可句摘的艺术整体之中。沉郁而不浮薄,浑厚而不浅陋。读盛唐诗,确能使人在气势上领略到一种自然浑成的壮阔之美。

李白作为我国历史上值得骄傲的一位诗人,他的前半生在国力昌盛、文化繁荣的玄宗开元年间渡过。时代的风气,陶冶了他的气质,开阔了他的胸襟,更造就了他桀骜不驯,豪放不羁的性格。他的诗以澎湃豪放的气势,奇特瑰丽的想象,清新自然的语言,飘逸不群的风格,抒写济世的怀抱,表现蔑视权贵,反抗礼教,争取个性自由的精神,揭露社会政治的黑暗,成为反映盛唐诗风的一面镜子。

“黄河落天走东海,万里泻入胸怀间。”(《裴十四》)“兴酣落笔摇五岳,诗成笑傲凌沧州。”(《江上吟》)是李白对其诗歌雄奇豪放风格的自我描述。“笔落惊风雨,诗成泣鬼神。”则是杜甫对李白诗歌风格及艺术魅力的高度评价。“天姥连天向天横,势拔五岳掩赤诚。”(《梦游天姥吟留别》),“大鹏一日同风起,扶摇直上九万里。”(《上李邕》)“中包惟恸哭,七日鬓毛斑”(《奔王道中》五首之四))))),也都无不体现出一种雄浑、悲壮、豪迈、旷达的精神情怀。

真所谓,读李白诗,宛如遥望长江大河奔腾直下的壮阔情景,倾听寥廓天宇传来暮鼓晨钟之声,使人受到一种强烈的力的震撼和情的激发。

李白常自比为大鹏,任意遨游于天地之间,诗句里洋溢着一种涵天盖地的雄浑之气。他并不是没有忧愁,李白经常把“愁”字挂在嘴边,诸如“愁疾”、“愁颜”、“愁发”、“愁肠”,不一而足。但读其诗句,我们不难感到,李白愁的有力,愁的气派。正如他的名句“举杯销愁愁更愁,抽刀断水水更流”显示的是强者之愁,在愁中有一股浩然奇气。

杜甫忧国伤时,谴责战乱,体恤民瘼,其诗情感深沉,蕴含深广,笔法深曲,语言遒劲,形成“沉郁顿挫”的风格。这种风格的形成,既与诗人的性格,遭遇有关,又与自己的审美理想是分不开的。

杜甫对诗的要求是写真传神,作为这种审美要求的实践者,杜诗写时代之实,道性情之真,传事物之神,达到极至。诗人之肺腑肝胆露于字里行间,使人愁、使人愤、艺术力量震撼人心。

“无边落幕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登高》)壮而敢怆;“五更鼓角声悲壮,三峡星河影动摇。”(《阁夜》)壮而凄丽;“锦江去色来天地,玉垒浮云变古今。”(《登楼》)壮而深沉;“江间波浪兼天涌,塞上风去接地阴。”壮而萧森。以上所云,情思各异,而壮则一。可见杜甫胸中气吞八慌,笔下包举山海,其诗自有宏大壮阔之美。诗人对社会充满信心和责任感,他虽忧国忧民,但决不做一介懦夫,消极。

写于安史之乱期间的《壮征》,忠实记录了战乱中的民生疾苦,却仍相信国家将气中兴。他漂泊西南之际所写的《登楼》,在痛心“万方多难”这句把大唐比作北极星,相信它不会沉沦。他在《汉江》中说,“落日心犹壮,秋风痛欲苏。”在《凤凰台》中说“再光中兴业,一洗苍生忧。”在《洗兵马》中说“安得壮士挽天河,净洗甲兵长不用。”在安史之乱那些最阴霾的日子里,他唱出了时代的最强音。投身于社会和参与政治的热情,高度的自信和自尊,致使诗中所体现出的浑然之气脱颖而出。

最能体现盛唐诗歌雄浑悲壮这一美感特征的,当推以边塞诗人著称的高适、岑参、王昌龄、李颀了。他们四个同属边塞诗派,但诗歌又各具风格。高诗偏于遒质,岑参偏于奇逸,李诗在凄宛中见古质,王诗于明丽中见雄豪。其他可属盛唐边塞诗派的诗人,如王翰、王之涣、崔颢、常健、张谓、刘湾等诗人的诗,也各具面目。但不管他们个人风格有所不同,他们的边塞诗都共同体现了盛唐诗风雄浑悲壮的阳刚之美。他们的边塞诗,或写战斗杀伐,或绘塞上风物,或抒关山别情,即从题材本身,就有壮伟之气象了,而通过这样的题材,寄托的又是进取之志,昂奋之情,悲愤之感,就更能造出闳肆的境界了。

高适以政治眼光议论边防之得失,其诗确有悲壮的特点,但在“悲”中有深沉的忧愤,在“壮”中有浑朴的气质。他的边塞诗是胸中之情的自然流露,是他性格气质的艺术外观。由于他长期身处下层,对国事民情有较深的体察,形成了与杜甫相近的忧国忧民的思想。所以他的边塞诗中,“豪放”之中有深沉的忧虑和苦闷,在“悲壮”中有对现实矛盾的冷静和认识。他的前期边塞诗多写壮志豪情,但又流露出深沉的不遇之慨。后期边塞诗虽不如前期那样有思想深度,但艺术上更加成熟。作为盛唐边塞诗杰出代表的《燕歌行》,虽有诗的性质,但它是“有感”而发。所感何在?在诗中,高适流露出对这场战争必要性的怀疑和对朝廷发动这场战争的不满,有对战士们的同情,但主要抒写的是一种慷慨悲愤之情。其抒情激烈而不沉缓,强劲而不轻柔,端正而不婉曲。“战士军前半死生,美人帐下犹歌舞。”对照鲜明。不由得使人感到诗中回荡着一股苍凉悲壮之气。这正好体现了盛唐诗歌那种壮伟雄浑的审美倾向。

善于通过意象来抒写自然真情,具有天然浑成的自然美,是盛唐诗歌中又一美学风貌。西晋陆机强调:“诗缘情而绮靡”,表明了人们对诗人的抒情性和语言艺术的自觉认识。南朝诗人创作追求“事增华”,大大发展了诗的语言美,而更重要的是诗人对意象的创造更加自觉了。

“象”的概念在这个时期进入文学理论,表明了人们对文学的具象性有了明确的认识。而文学作品特别是诗歌所应着重表现的,是诗人的主观情意。诗只有形象而无意境,就成了没有灵魂的躯壳。诗中的象,必须包含情意,是情意相合的产物,这就是意象。

以意象抒情,情含于象外,才能达到“深文隐蔚,余味曲包”(《文心雕龙》隐秀)的艺术效果。在这一方面,盛唐诗人在融会建安、六朝之长的基础上,又进一步发展了意象抒情的经验。

盛唐诗歌汲取了建安六朝文学善于体貌壮物的长处,创造了情意交融,浑成壮阔的意境,但它又不同于六朝文学的镂金错采,而具有清水芙蓉般的自然美。意象契合,无迹可求;语言质朴,情韵深长。所以,严羽又认为:“盛唐诸人,唯在兴趣。”(《沧浪诗语》诗辩)他这里所说的“兴趣”,与宋代“以文字为诗,以才学为诗,以议论为诗”相对而言,指的就是饱含情感的艺术意象所具有的美感。这种美感,寓于言象,却又超于言象之外,是一种晚唐司空图所谓的“味外之旨”。(《与李生论诗书》)。强调兴趣,也就是强调诗歌的抒情性和意象鲜明,余味无穷的艺术特征。

王维、孟浩然的山水田园诗中这一方面最为典型。他们重在发掘自然之美,或清幽宁静,或雄奇壮美,或明丽澄净,或悠闲自得,创造出物我浑然的境界。

王维可谓一位善于发现美,创造美的大师。“雨中草色绿堪染,水上桃花红欲然。”(《辋川别业》)这是自然界清爽之美。

“秋山敛余照,飞鸟遂前侣。新翠时分明,夕岚天处所。”(《木兰柴》)是自然界万物和谐之美,运动之美。“荆溪白石处,天寒红叶锦。”(《山中》)是深秋山林的宁静美,气节变化之美。

甚至在送别诗中,诗人也用景语来拟定诗的色彩基调。孟浩然的诗,如《宿桐庐江寄文陵旧游》,《宿建德江》,更是善于撷取孤月、疏雨、古木、风雪、幽壑、松月、寒钟等景物,融入旅思、乡恋、客愁、风情,表现一处幽远似陶渊明者,着力于写意而着色较浓。也有说孟浩然的刻画有似谢灵运者,着力于写貌,而不乏勾勒之处。互相比较,不难发现时代气息折射到作品中的声色与情思的区别。但也正好说明孟浩然山水诗中具有的盛唐气息,使大自然与他个人的性情得到了统一。

以上通过颇具代表性的诗人及作品分别论述了盛唐诗歌的两大美学风貌。实际上,盛唐诗坛群英荟萃,他们大多都自觉地将这两大风格统一起来,形成了盛唐诗歌总的风貌,那就是一种饱含豪迈悲壮之情的生动艺术形象的阳刚之美。

参考文献:

[1]郭预衡.中国古代文学史[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9.

上一篇:描写夕阳的诗句范文 下一篇:文明之旅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