渔家傲李清照范文

时间:2023-09-21 10:25:09

渔家傲李清照篇1

1. 浣溪沙

亦作“浣溪纱”,唐玄宗时教坊曲名,后借用为词牌。唐朝官府设有教坊,汇集乐曲,史称“教坊曲”。“教坊曲”约有半数成为后来的词调。词牌典出“西施浣纱”。西施是春秋末越国的浣纱女子,传说西施浣纱处在今天浙江绍兴的若耶溪,该溪因此又名“浣纱溪”。又有“小庭花”、“满院春”、“醉木樨”、“霜菊黄”、“广寒梦”、“杨柳陌”等诸多异名。

2. 如梦令

原名“忆仙姿”,为后唐庄宗李存勖所作。因嫌其名不雅,便取尾句“如梦,如梦,残月落花烟重”中的“如梦”得名。又名“宴桃园”、“不见”、“如意令”、“无梦令”、“比梅”等。

3. 临江仙

“临江仙”起源颇多歧说。原为唐教坊曲名,最初是咏湘灵的。湘灵,原指传说的湘水之神,即舜帝的妃子娥皇和女英姐妹俩。又名“谢新恩”、“雁后归”、“画屏春”、“庭院深深”、“采莲回”、“想娉婷”、“瑞鹤仙令”、“鸳鸯梦”、“玉连环”等。

4. 水调歌头

词牌来源于《水调》。相传隋炀帝在开凿大运河时,曾制《水调歌》,唐展为大曲(即大型歌舞曲)。凡是大曲都由几个乐章组成,“歌头”就是开头一段。《水调歌》有散序、中序、入破三部分, “歌头”为中序的第一章。又名“元会曲”、“凯歌”、“台城游”等。

5.卜算子

相传是借用“初唐四杰”之一骆宾王的绰号。骆宾王写诗好用数字取名,人称“卜算子”。到了北宋,这个雅号便成了流行小曲儿的牌名儿,虽然新奇,倒也渊源有自。又名“百尺楼”、“眉峰碧”、“楚天遥”等。

6. 瑞鹤仙

又名“一捻红”。此调始自北宋,见宋周邦彦《片玉词》。

7. 相见欢

本调始于唐,原为唐教坊曲。南唐后主李煜作此调时已在归宋之后。故宫禾黍,感事怀人,诚有不堪回首之悲,因此又名“忆真妃”。又因为此调中有“上西楼”、“秋月”之句,故又名“上西楼”、“西楼子”、“秋夜月”。宋人则又名之为“乌夜啼”。

8. 苏幕遮

原是唐玄宗时教坊曲名,源自西域龟兹乐。原本是指从古高昌(今天新疆吐鲁番)传来的“浑脱”舞曲,是高昌民间以水交泼乞寒之歌舞戏。“浑脱”是盛水或奶的工具。表演者为了不使冷水浇到头上、脸上,就戴上一种涂了油的帽子,高昌语叫“苏幕遮”。

9. 沁园春

又名“洞庭春色”、“东仙”、“念离群”等。创始于初唐。调名源于汉朝窦宪倚势变相强夺沁水公主田园之典故。汉明帝刘庄(显宗)共有11女,封第五女刘致为沁水公主,并为其婚后修建园林一座,名为沁园,后为窦宪所夺。

10. 减字木兰花

唐教坊曲,后用为词牌,简称《减兰》。又名“木兰花”、“玉楼春”、“偷声木兰花”、“木兰花慢”。

11. 望江南

原唐教坊曲名,后用为词牌。本名“谢秋娘”, 晚唐名相李德裕为亡妓谢秋娘作。后因白居易词中有“能不忆江南”,故改名“忆江南”。 又名“江南好”、“春去也”、“望江楼”、“梦江南”、“望江梅”等。

12. 渔家傲

源于北宋晏殊的一首词,词中有“神仙一曲渔家傲”句,于是便取“渔家傲”三字作调名。又名“吴门柳”、“忍辱仙人”、“荆溪咏”、“游仙咏”。添字者又名“添字渔家傲”。

13. 江城子

江城子,唐词单调,始见《花间集》韦庄词,单调35字,七句五平韵。也有人认为是后蜀欧阳炯词中有“如西子镜照江城”句而取名。北宋文学家晁补之改其名为“江神子”。

14. 武陵春

又名“武林春”、“花想容”。源自陶渊明《桃花源记》载武陵渔人入桃花源故事。

15. 破阵子

原唐教坊曲名,又名“十拍子”。本属西域龟兹乐,唐太宗李世民任秦王时制大型武舞曲《秦王破阵乐》,以两千人歌舞,著画甲彩衣,手执旌旗,气势浩大,极为壮观。唐时的《破阵子》是唱七言绝句,至宋时另制新词。

16. 醉花阴

唐教坊曲名,后用作词调。首见于北宋毛滂词,因为有“人在翠阴中”而得了这个沉香幽冷的词牌名。

17. 南乡子

又名“莫思乡”、“仙乡子”、“好离乡”、“蕉叶怨”。 原是唐代教坊舞曲,后用作词调。原为单调,始自后蜀欧阳炯。南唐冯延巳始增为双调。

18. 酒泉子

原为唐教坊曲。明代毛先舒《填词名解》卷四:“汉武帝置酒泉郡,城下有泉味甘如酒。郭弘好饮,尝曰:‘得封酒泉郡,实出望外。’调名取此,曰‘酒泉子’。”此词牌有两种格式,一为温庭筠体,一为潘阆体;潘阆体又名“忆余杭”。

19. 天净沙

曲牌名,源于民间。曲,是韵文文学的一种,由宋词发展而来,较之宋词,元曲更具节奏的变化和创作的通俗化,其文采更接近世俗风味,易唱易记,便于流传。元代杨朝英散曲集《朝野新声太平乐府》有注:天净沙,越调。无名氏词有“塞上清秋早寒”句,故又名“塞上秋”。兼作小令、套曲。

20. 山坡羊

曲牌名,此调源自元曲中的北曲,始名“山坡里羊”,明清以后流入市井小曲和地方戏中,是古曲传播最广的几个牌调之一。

21. 朝天子

曲牌名,又名“谒金门”、“朝天曲”。源于唐教坊曲“谒金门”,自前蜀韦庄制成令词后,变成了词牌。到了元代,曲分南北,北曲以词牌“谒金门”为基础制成“朝天子”。

渔家傲李清照篇2

李清照的词可以南渡为界,分为前后两期。

1、前期:前期词主要描写伤春怨别和闺阁生活的题材,表现了女词人多情善感的个性。她因赵明诚外出而作的相思怨别词,更是情意深挚,别具一格,如《醉花阴》。她构思新颖,意趣高雅,不是一般男性作家代言体怨词所能相比,如《一剪梅》下篇抒发词人盼望丈夫来信的心情。李清照早期的作品特色在于芳馨俊逸,表现出了妇女敏锐纤细的感觉,而且在表达方面往往用白描之笔,真切而且自然。

2、后期:李清照后期作品则可以分为两种成就,一种仍保有前期的妇女的敏锐纤细的感觉,只不过在意境上较早期作品显得沉郁悲凉,如《南歌子》的天上星河转一首可以为代表,又一种则突破了妇女的情意和感觉的限制,而在意境上达到了非常健举超逸的境界,如《渔家傲》。

(来源:文章屋网 )

渔家傲李清照篇3

天资聪颖,却时运不济

李渔原名仙侣,字谪凡,号天徒,从他的名字中不难看出他天资出众,志向非凡。不过应了一句老话:“天将降大任于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李渔早年的生活经历崎岖坎坷,四处流徙。

李渔1610年生于江苏如皋,正是明代万历年间。他识字很早,四书五经过目不忘,小小年纪便可赋诗作文。17岁时,他便已经写得一手漂亮文章了。1635年,李渔参加了人生中第一场科举考试,主考官许豸(音同“制”)看到他的试卷时,异常兴奋。他拿着李渔的文章,逢人就说:“我们金华府(当时李渔所在的考区,包括今浙江金华、兰溪、义乌等地)终于出了一名奇才啊!”他还特地叫人把文章印成书册,广为传播。

有了这次经历,李渔以为金榜题名会轻而易举,没想到此后的科举之路却困难重重。29岁那年,他前往杭州参加考试,名落孙山,所有的自信与骄傲就像被一把火烧得干干净净。黯然回家的途中,又路遇强盗,如能缴纳巨额金钱便可免于一死,可李渔当时身无分文,自以为必死无疑,就伸着脖子等死,但强盗没有杀他。他感慨道:“死里逃生,全在片刻之间。”

李渔最后一次参加考试时更悲惨。那时,明王朝已经到了覆亡的时刻,国内烽烟四起,外面清军步步紧逼。李渔走到一半,就被战火逼得只能逃难了。

1644年,明朝灭亡,清军入关。他已绝意仕途,把自己的名字改为“渔”,号“笠翁”,一直居于家乡夏李村的伊园,又自封为“识字农”,度过了一生之中最为清闲的一段岁月。

写书能畅销,经商有奇招

1651年,李渔又遇到了性命攸关的一道坎儿。他与乡邻发生纠纷,对方扬言要打死他。李渔赶忙逃离家乡,举家迁往杭州。初到一个人生地不熟的地方,又要维持一家子生计,谈何容易。所幸他出身商贾之家,多年读书之余还遗传了商人的头脑,他看到杭州繁华,且有浓郁的文化气息,上至豪绅贵族、文人学士,下至普通市民、贩夫走卒,都对戏剧、小说有浓厚的兴趣,便决定靠自己文字上的专长,卖文糊口。短短数年间,凭借敏捷的才思和旺盛的创作力,李渔就写出了《怜香伴》、《风筝误》等6部戏曲剧本和《无声戏》、《十二楼》两部小说集,内容都是大众喜闻乐见的爱情故事和市井传奇。中国历史上第一位“畅销书作家”的创作生涯,就这样展开了。

李渔在创作时极其看重作品的故事性,“非奇不录”。而且,他很懂得迎合大众,毫无忌讳地对爱、欲进行露骨描写,虽为正统文人所不齿,但极受普通大众欢迎。其作品总是一问世,便被抢购一空,李渔成了家喻户晓的“畅销书作家”。

为了便于自己的书籍刊行,50岁时,李渔索性举家迁往南京,自建寓所“芥子园”,还在园内开了自己的书店,印出的许多书籍都刻有“芥子园”的名称。“芥子园”日后成为中国出版业的先驱。

别看是400年前的人,李渔干起出版来,可一点都不比如今的书商们差。据他分析,当时是闲书当道的时代,“如今的人爱读闲书,买的都是传奇、小说,名人诗集则问者寥寥”。所以,李渔书店推出的产品,也以小说戏曲为主;此外,他也愿意出版品位高雅、独树一帜的精品书,但一定是那种让人耳目一新、绝对能打出品牌的。其中,最具代表性的就是后来传世的《芥子园画传》和《尺牍》系列。

李渔看准了精品书里的空白点,利用自己的人脉关系,搜集那些名家的杰作,专做难做的、别人做不来的东西,他甚至请了平西王吴三桂来给他所编的《资政新书》写稿。结果,官吏商贾、文人墨客争着收藏这些书。在经营上,李渔的“商人”本色更是表露无遗,他善于为自己吆喝,每次作品还没问世,就已经是满城皆知了。大家都被吊足了胃口,满怀期待地等着看其新作。

妻妾成群,游戏人生

年过半百后,李渔还做了一件特别的事,就是办戏班,自任编剧和导演,走南闯北地演出。不过,他的戏班成员,没有外人,都是他的家眷。

这就要说到李渔的私生活了。他的一生未曾大富大贵,却不乏女性垂青,身边一直珠围翠绕。发妻徐氏是个贤惠大度的农家女子。为求子嗣,李渔后来又纳纪氏、芦氏、王氏、曹氏等多名姬妾。之后办了戏班,所纳女子就更多了。仅见于史籍记载的李渔妻妾就有10多人,她们早起洗浴打扮时必须依次排队,互相帮助整理妆容衣饰。

平日里,李渔就带着他的妻妾们游走四方,为王公贵胄们表演。他还常常与小妾三四人一同出游,每遇名人,便令她们隔帘唱曲,捧着酒杯奉酒。当时的另一位剧作家尤侗这样描写他对众位美女的印象:“红弦翠袖,以为神仙中人。”

李渔声名日隆,“天下妇人孺子无不知有湖上笠翁矣”。当时的名士争相与李渔结交,以认识他为乐事。李渔身边,最为人所知的两个婢妾是乔姬和王姬。二人既是李渔戏班里最重要的“角儿”,也是他的红颜知己。乔姬和王姬都是别人买来送给他的。乔、王二姬皆有出众的艺术才华,悟性都极高,无论多难的曲子,教两三遍,就能自如演唱。她们在李渔身边生活了6年,非但是他事业上的左膀右臂,生活上也把李渔照料得无微不至。可惜天妒红颜,两人先后病逝,李渔哀叹道:“老天带走她们,还不如杀了我!”

还没来得及平复爱妾逝去的伤痛,更大的打击又袭来——吴三桂叛乱了。因为之前李渔请他写过书稿,有人告发说李渔与吴三桂往来密切。他陷入到岌岌可危的处境中,不得不四处奔走,寻求庇护。好在老友李之芳当上了大官,才保了他一命。1676年,李渔把“芥子园”交给女婿打理,带着妻妾,又回到了杭州。两年之后,就去世了。

客观地讲,李渔的一生总是带着几分为谋生计的不得已,但他始终都能淡然处之。出书挣钱,搭台唱戏,该保命时就保命,能开心时便开心。他生在一个兵荒马乱的年代,却活出了歌舞升平的味道,并最终成了留名于后世的传奇人物。

这位性格独特的文人,用他的一生为我们诠释了别样的人生意义——所谓快乐,就是在逆境中也能活得有滋有味。

渔家傲李清照篇4

寻根溯源

《吕氏春秋》记载:“太公钓于兹泉,遇文王。” 这是政治意义的渔父。大概最早从这里开始,渔父“垂钓”总和微妙的政治目的有关联。《吴越春秋》记载,伍子胥逃到江边时,一位等他已久的渔父“渡之千浔之津”,不仅为绝其心中“掩子之盎浆,无令其露”的担忧而“覆船自沉于江水之中”,更为坚守内心人格尊严和精神信仰而殉命,这是隐居的侠客义士。他开启了中国传统文人归隐山林,坚守德操,拒绝世俗,追求至情至性人格的精神之门。

“渔父”意象根基深厚、沉淀丰富。文学意义上的“渔父”意象是由庄子、屈原这两位先后生活于同一时代的大家,在各自的《渔父》篇中不约而同创造出的。屈原在楚辞《渔父》中描绘了一个与自己意见不同的渔父,这是一个随波逐流、和光同尘、善于变通的渔父,有着“沧浪之水清兮,可以濯吾缨。沧浪之水浊兮,可以濯吾足”的爽朗豁达。而庄子《渔父》一文中的渔父是个懂“道”的人,他着了道袍,是圣和道的统一体。他批评了孔子的礼乐仁义等主张,指出只有“道”才是为人处世、治国安邦之妙方。

虽真伪尚有争议,但作为一种历史的存在,两篇美文,一副梗概,两种立场,突显出了一个形象。两个故事有着巧妙的相似,不谋而合地将“渔父”意象塑造为淡泊、超脱、遵循时命、顺应自然的隐逸符号,通过“渔父”这一特殊的中心人物形象,以独特的视角映射出以儒、道文化为背景的古代隐士风范,使“渔父”意象从一开始就深入人心,成为了超脱旷达、逍遥隐逸的代名词。甚至连一言不发、乃而去的动作,从古到今都如此相似。

阅读链接

【古文中的“渔父”】

庄子・渔父篇(节选,有删改)

孔子游乎缁帷之林,休坐乎杏坛之上。弟子读书,孔子弦歌鼓琴。奏曲未半,有渔父者下船而来,须眉交白,被发揄袂,行原以上,距陆而止,左手据膝,右手持颐以听。

曲终,孔子愀然曰:“请问何谓真?”客曰:“真者,精诚之至也。不精不诚,不能动人。故强哭者虽悲不哀,强怒者虽严不威,强亲者虽笑不和。真悲无声而哀,真怒未发而威,真亲未笑而和。真在内者,神动于外,是所以贵真也。其用于人理也,事亲则慈孝,事君则忠贞,饮酒则欢乐,处丧则悲哀。忠贞以功为主,饮酒以乐为主,处丧以哀为主,事亲以适为主。功成之美,无一其迹矣。事亲以适,不论所以矣;饮酒以乐,不选其具矣;处丧以哀,无问其礼矣。礼者,世俗之所为也;真者,所以受于天也,自然不可易也。故圣人法天贵真,不拘于俗。愚者反此。不能法天而恤于人,不知贵真,禄禄而受变于俗,故不足。惜哉,子之蚤湛于人伪而晚闻大道也!”

孔子又再拜而起曰:“今者丘得遇也,若天幸然。先生不羞而比之服役,而身教之。敢问舍所在,请因受业而卒学大道。”客曰吾闻之可与往者与之至于妙道不可与往者不知其道慎勿与之身乃无咎子勉之吾去子矣吾去子矣 乃刺船而去,延缘苇间。

1.“学识如何观点书”,请用“/”为文中画线文字断句。

客 曰 吾 闻 之 可 与 往 者 与 之 至 于 妙 道 不 可 与 往 者 不 知 其 道 慎 勿 与 之 身 乃 无 咎 子 勉 之 吾 去 子 矣 吾 去 子 矣

2.请结合语境推测下面文句中加下划线词的意思。

(1)孔子愀然曰 愀:_______________ (2)忠贞以功为主 主:_______________

(3)事亲以适  适:_______________(4)自然不可易也 易:_______________

3.下面加下划线虚词意义、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A.右手持颐以听 饮酒以乐

B.真悲无声而哀 而身教之

C.世俗之所为也 先生不羞而比之服役

D.其用于人理也 禄禄而受变于俗

4.请翻译文中画线的语句。

(1)真在内者,神动于外,是所以贵真也。

_________________

(2)故圣人法天贵真,不拘于俗。

_________________

(3)惜哉,子之蚤湛于人伪而晚闻大道也!

__________________

5.渔父向孔子提出的“真”主要有哪些内容?请分条概括。

_____________

6.“乃刺船而去,延缘苇间”这一细节描写,对渔父形象塑造有什么作用?

______________

内涵嬗变

“渔父”意象中包含了以下几个要素: “水”“舟”“渔”“父”“钓”。一江秋水,一叶扁舟,一个钓者,一把鱼竿。一方面垂钓江滨,耐心等待,要像姜尚、严光那样既钓取官位又有清高气节。另一方面“驾一叶之扁舟”,随波逐流,“纵一苇之所如,凌万顷之茫然”,在橹声之乃声中,将千载得失是非,尽付渔樵一话;将尘世的万般凝重,以一种潇洒飘逸的旋律云散烟消,超然物外,有随意洒脱、悠游宽容之心。由此可知,渔父即儒、道中的隐者,他们在儒与道、仕与隐之间纠缠,介于兼济与独善之间。中国士大夫的精神状态,总是徘徊于儒、道之间。无论居庙堂之高,还是处江湖之远,往往与隐逸结下不解之缘,而“渔父”恰是最经常地触发其情思的意象之一。

千年的演变中,从魏晋盛时到南朝,“渔父”形象得到了一定的扩充,其中还加入了重要的“自然”元素和“对理想境界的向往”,如陶渊明《桃花源记》。在唐风宋韵中,“渔父”形象真正臻于成熟,迎来了鼎盛时期。此时的“渔父”,不仅形象丰满,还配有许多文人精挑细选的道具和布景:他们身披蓑衣,头戴斗笠,手持钓竿,轻点水面,与清风明月为伴,高枕烟霞林涛而眠;或歌,或钓,自在于一叶扁舟,飘零于江湖之间,余韵悠长……

“渔父”意象,意蕴丰富,除了庄、屈作品中作为人生诱导者这一内涵,主要还包括:

(1)借隐逸文字抒发求官的渴望。这是姜尚式的坐等为官时机、钓取青史名声的“伪渔父”。在大唐“终南捷径”传奇的激励下,许多文人苦心经营自己的隐逸文字以求朝廷“三顾茅庐”式的重用。如李白“闲来垂钓碧溪上,忽复乘舟梦日边”,最大的理想是“待吾尽节报明主,归来相携卧白云”。可敬可叹的诗人们就这样顽强地在水边垂钓,眼巴巴地在水光潋滟中等待远在“日边”的朝廷。又如孟浩然《临洞庭湖赠张丞相》 “欲济无舟楫,端居耻圣明。坐观垂钓者,徒有羡鱼情”一诗,作者内心焦虑外表平静,在乞求对方关注时决不露寒酸相,是垂钓诗中的典范之作。

(2)抒发为官失意的愤懑、傲世愤俗之情。这是屈原的正统传人,作者多为遭贬的名士。在这种心境中创作,总以大风大浪甚至大雪暗示官场险恶,以江湖一片雪白力证文人自己冰清玉洁。最负盛名者当属柳宗元的《江雪》:“千山鸟飞绝,万径人踪灭。孤舟蓑笠翁,独钓寒江雪。”其意境之高,傲世之甚,绝非后世一言两语可以阐明。

(3)表达对自由隐逸生活的神往。这些诗词抒发了一蓑风雨、超脱名利、从容自适、融于自然的高远、淡泊和悠然脱俗的意趣。这是天逸、看破红尘、放浪形骸的真正渔父。这里的“偶像”级人物,就是张志和笔下“青箬笠、绿蓑衣,斜风细雨不须归”的钓叟,他超凡绝尘,融于自然,其高情远韵,悠悠不尽。

也许是仕途失意、怀才不遇,也许是奸佞当道、不满现实,也许是追求放达、向往自然……最后,一些传统文人就变成了江河上来去自由、飘忽不定的“渔父”。然而他们大多数并没有完全和光同尘,仍身处江湖之远而忧其君,这种担心却渐渐无力地被山水岁月磨平。看似洒脱的渔父之所以存在,“岩上无心云相逐”的文字之所以存在,追本溯源,还是来自他们对朝廷举止产生的颤动和对江山社稷爱莫能助的哀叹。所以他们的内心一直煎熬于“出世”“入世”之间。渔父已演化成为一种象征、寄托和一根中国人灵魂的精神支柱。它倚儒道、法自然、重节义,使得中国人悠悠然自得于天地之间,看惯秋月春风、花开花落、云卷云舒,在淡然与坦然间玩味人生的意趣,体验生命的大度,独享一份从容。“一蓑一笠一扁舟,一丈丝纶一寸钩;一曲高歌一樽酒,一人独钓一江秋” (王士祯《题秋江独钓图》),这是一种多么洒脱淡然的境界。“渔父精神”把中国文化轻利重义、崇尚自然、特立独行、狂放不羁的思想发挥得淋漓尽致。

阅读链接

【诗词曲中的“渔父”】

诗中的“渔父”

渔翁

柳宗元

渔翁夜傍西岩宿,晓汲清湘燃楚竹。

烟销日出不见人, 乃一声山水绿。

回看天际下中流,岩上无心云相逐。

7.(1)诗中的“渔翁”有诗人自况的意味,这一形象寄托了诗人怎样的情怀?

_________

(2)诗的末两句,坡认为“虽不必亦可”(此二句删去也可以),你是否同意他的看法?为什么?

____________

词中的“渔父”

好事近・渔父词

朱敦儒

摇首出红尘,醒醉更无时节。活计绿蓑青笠,惯披霜冲雪。晚来风定钓丝闲,上下是新月。千里水天一色,看孤鸿明灭。

8.(1)“活计绿蓑青笠,惯披霜冲雪”化用前人诗意而又有变化。请写出相关诗句并作简要分析。

_________

(2)梁启超说本词“意境悠远”。词的下片写景,描写了怎样的景致?又有怎样的深远意义?

___________

曲中的“渔父”

双调・沉醉东风・渔父

白朴

黄芦岸白苹渡口,绿杨堤红蓼滩头。虽无刎颈交,却有忘机友,点秋江白鹭沙鸥。傲杀人间万户侯,不识字烟波钓叟。

9.(1)“点秋江白鹭沙鸥”中“点”字用得非常妙,请简要分析其表达效果。

___________

(2)作者为什么要在“烟波钓叟”前特意加“不识字”这一修饰语?

__________

(3)这首小令写景如画。请适当展开联想和想象,将下面的诗句改写成60字左右的描写文字,要求意境与原文相和谐。

黄芦岸白苹渡口,绿杨堤红蓼滩头。

______________

作品欣赏

1.清心寡欲的渔父

扁舟沧浪叟,心与沧浪清。不自道乡里,无人知姓名。

朝从滩上饭,暮向芦中宿。歌竟还复歌,手持一竿竹。竿头钓丝长丈馀,鼓乘流无定居。

世人那得识深意,此翁取适非取鱼。――岑参《渔父》

2.清静淡泊的渔父

白发沧浪上,全忘是与非。秋潭垂钓去,夜月叩船归。烟影侵芦岸,潮痕在竹扉。终年狎鸥鸟,来去且无机。――杜牧《渔父》

3.狂放苦闷的渔父

临水一长啸,忽思十年初。三登甲乙第,一入承明庐。浮生多变化,外事有盈虚。今来伴江叟,沙头坐钓鱼。――白居易《垂钓》

4.逍遥自在的渔父

叶艇悠扬鹤发垂,生涯空托一纶丝。是非不向眼前起,寒暑任从波上移。风漾长歌笼月里,梦和春雨昼眠时。逍遥此意谁人会,应有青山绿水知。――罗隐《赠渔翁》

5.随缘任远的渔父

千尺丝纶直下垂,一波才动万波随。夜静水寒鱼不食,满船空载月明归。

――(唐)德诚禅师

6.洒脱率真的渔父

浪花有意千重雪,桃李无言一队春,一壶酒,一竿纶,世上如侬有几人。一棹春风一叶舟,一纶茧缕一轻钩,花满楼,酒满瓯,万顷波中得自由。

――李煜《渔父词》

7.轻松自在的渔父

渔父饮,谁家去?鱼蟹一时分付。酒无多少醉为期, 彼此不论钱数。

渔父醉,蓑衣舞。醉里却寻归路。轻舟短棹任横斜, 醒后不知何处。

渔父醒,春江午。梦断落花飞絮。酒醒还醉醉还醒, 一笑人间今古。

渔父笑,轻鸥举。漠漠一江风雨。江边骑马是官人, 借我孤舟南渡。

――坡《渔父》

8.隐逸闲适的渔父

一竿风月,一蓑烟雨,家在钓台西住。卖鱼生怕近城门,况肯到红尘深处?潮生理棹,潮平系缆,潮落浩歌归去。时人错把比严光,我自是无名渔父。

――陆游《鹊桥仙》

9.清醒幽默的渔父

海滨蓑笠叟,驼背曲,鹤形。定不是凡人,古来贤哲,多隐于渔。任公子,龙伯氏,思量来岛大上钩鱼;又说巨鳌吞饵,牵翻员峤方壶。溪老子雪眉须,肘后有丹书。被西伯载归,营丘茅土,牧野檀车。世间久无是事,问苔矶痴坐待谁欤?只怕先生渴睡,钓竿拂著珊瑚。――刘克庄《木兰花慢・慢渔父词》

10.看破红尘的渔父

絮飞飘白雪,香荷叶风。且向江头作钓翁。穷,男儿未济中。风波梦,一场幻化中。――马致远《临江仙》

11.坚毅孤傲的渔父

天将暮,雪乱舞,半梅花半飘柳絮。江上晚来堪画处,钓鱼人一蓑归去。

――马致远《双调寿阳曲・江天暮雪》

12.飘逸潇洒的渔父

扁舟最小。纶巾蒲扇,酒瓮诗瓢。樵青拍手渔童笑,回首金焦。箬笠底风云缥缈,钓竿头活计萧条。船轻棹,一江夜潮,明月卧吹箫。――乔吉《中吕・满庭芳・渔父词》

探究发现

中国古典文学逐渐淡出了时代,“渔父”意象也将不再出现于当代或未来的作品中。“渔父”意象是否失去了存在的价值?它所包蕴的精神对你有什么启发?请简要谈谈你的看法。

参考答案

1.客曰/吾闻之/可与往者与之/至于妙道/不可与往者/不知其道/慎勿与之/身乃无咎/子勉之/吾去子矣/吾去子矣/

2.(1)悲伤(2)主旨(3)适意(4)改变

3.D(介词,都可译为:在。A连词,表修饰;连词,表目的。B连词,表转折;连词,表递进。C助词,的;代词,我)

4.(1)自然的真性存在于内心,神情的表露流于外在,这就是看重真情本性的原因。(2)所以圣哲的人总是效法自然看重本真,不受世俗的拘系。(3)可惜啊,你过早地沉溺于世俗的伪诈而很晚才听闻大道。

5.①“精诚之至”“动人”;②“受于天”“自然不可易”;③“法天贵真,不拘于俗”。

6.①刻画渔父“道不同不相为谋”的洒脱;②表现渔父浪迹江湖的逍遥、自在与超脱。

7.(1)寄托了诗人纵情山水、超然世外、孤高又不免孤寂的情怀。(2)同意。删去末两句平淡闲远的尾巴,使诗以“乃一声山水绿”这一奇句作结,不仅“余情不尽”,而且“奇趣”更显。(不同意。结尾两句是全诗的一段余音,只有“无心”的白云“相逐”,其孤独无伴才可知。删去后影响孤独之情的表达。意对即可)

8.(1)①张志和《渔歌子》 “青箬笠 ,绿蓑衣,斜风细雨不须归”和柳宗元《江雪》“孤舟蓑笠翁,独钓寒江雪”。②既没有张词写得那样浪漫,又不全像柳诗写得那样苦寒,本词写的是词人恬淡自适的惯常生活状态。(2)①晚来风定,新月当空,钓丝不动,水平如镜,上下天光,表里澄澈,孤鸿明灭于远空。②风平浪静的江景,显然是词人“澄怀”的反映;而“缥缈孤鸿影”,是一个自由出没于江上的幽人的写照,是人还是精神自由的象征,已浑然不可分;写实与象征手法结合,气象更阔大,意境完整高远而又空灵,达到了人与自然表里俱澄澈、悠然合一的境界。

9.(1)①化静为动,给鸥鹭着色,生动描写了白鹭点缀秋江的情景;②借景写人,“点”出“忘机友”是“白鹭沙鸥”,从而表明渔父的高洁、对尘浊的厌弃。(2)①不识字,可以无忧无虑,可以傲视王侯,借以表现识字的知识分子不愿为官、欲远离官场、对现实生活反感的情绪;②渴望没有因“识字”而带来的精神上的苦恼,抒发自己因仕途坎坷而生的郁闷和烦扰。(3)提示:注意“黄芦”“白苹”“绿杨”“红蓼”四种事物的颜色,“岸边”“渡口”“堤上”“滩头”这些场所特点及秋季的时令特征。

渔家傲李清照篇5

关键词:李清照 性格 闺情词 自我形象

中图分类号: I206 文献标识码: C 文章编号:1672-1578(2012)08-0181-01

1 李清照及其文学的历史地位

李清照是我国文学史上极为少见的优秀女性作家,尤其在歌词领域她巾帼不让须眉,取得了巨大的成就,占据着非常突出的地位,有人称之为“卓越的女作家”、“婉约之宗”,她以自己富有独特个性的词作,卓然挺立于两宋词坛。与她同时代的理学家朱熹曾说过:“本朝妇女能文,只有李易安和魏夫人。”王灼在其《碧鸡漫志》中也称她“少年便有诗名,才力华赡,逼近前辈。”李清照在中国文学史上的地位和影响,被越来越多的人所认识。李清照出生于书香仕宦家庭,又生活在民族矛盾和阶级矛盾激化的年代。这样一位封建时代出类拔萃的、有着自己独特个性的女词家,研究她的作品,不仅要研究问题,更要着力研究个性问题;不仅要研究客观因素,更应着力研究作家的主观因素。

2 李清照的性格气质在其词作中的表现

李清照的性格是多方面的,最突出的是:志趣高远,品格高洁,身为女子却有丈夫气质,有着对于理想不屈不挠的追求精神。

她具有多方面的情趣爱好,对于诗词文赋,金石书画,及至于博弈游戏,无不专精。她和丈夫赵明诚共同钻研金石书画,声称有“穷遐方绝域,尽天下古文之志”,这说明其志趣非一般女子可比。李清照展现在人们面前的人格,不仅有女性的阴柔、温婉,而且也有着男性士大夫的阳刚和风雅。她可以说是集阴柔和阳刚两种性格于一身的女性。这种和谐统一,体现的是李清照作为封建时代女性的独特的人格追求,而不是女性角色的颠覆,更不是男女角色的错位。李词中最能体现人格形象的是咏物词。如她早期所作的《多丽·咏白菊》词中,她赞颂白菊的“雪清玉瘦”,“也不似,贵妃醉脸,也不似,孙寿愁眉。韩令偷香,徐娘傅粉,莫非比拟未新奇。细看取,屈平陶令,风韵正相宜。”一口气罗列了屈原、陶渊明等六位历史人物,鄙弃那种娇柔媚艳,赞颂了高洁清淡,通过反复烘托的精神风度,寄寓自己高洁的情怀。《渔家傲·记梦》是一首极其豪放的词作,其下阕云:“我报路长嗟日暮,学诗漫有惊人句。九万里风鹏正举,风休住,蓬舟吹取三山去。”这里既有对自己才华的自负,又有诗人壮志的抒发、理想的追求。《渔家傲·雪里已知春信至》通过咏梅,赞咏梅花的“此花不与群花比”,《鹧鸪天·桂花》一首,夸赞桂花“自是花中第一流”,她用词咏梅、咏菊、咏桂花等等,着力赞颂这些花的高洁,却无意去描写它们的艳态。人格的高雅,始终是李清照人生追求的重要内容。例如《醉花阴》(薄雾浓云愁永昼)写离愁极其凄苦,[声声慢](寻寻觅觅)写悼亡情极凄恻,但作者始终以菊自喻,前者称“人比黄花瘦”,后者称“满地黄花堆积”,以标示自己芳洁、风雅的品性。此二词一作于作者为时,一作于暮年光景,这说明作者所追求的人格形象是始终如一,终生未变的。

3 李清照闺情词的价值与地位

李清照的闺情词历来受到人们称道,但即便写闺情,她也绝不作寻常女子的忸怩态,而是处处显露出诗人志向的远大,同样渗透着那种超凡脱俗的精神气质。在她早期词中,有一首《蝶恋花·离情》词,录如下:

暖雨风初破冻,柳眼梅腮,已觉春心动。酒意诗情谁与共?

泪融残粉花细重。

乍试夹衫金缕缝,山枕斜倚,枕损钗头凤。独抱浓愁无好梦,

夜阑犹剪灯花弄。

这首词大约作于宣和三年春居青州时,写的是离情。但这种离情竟至于同“酒意诗情谁与共”相联系,就决不是寻常女子所能有的。李清照所追求的爱情生活,是建立在志同道合基础上的,她远不是那种以“举案齐眉”为满足的女子。因此,发之以文词,她决不作卑下轻薄语。这很可以看出她个性气质的一个方面。

李清照写作大量优美的闺情词。人们似乎都已注意她闺情词情感的深细,也注意到了她的闺情词和一般男子代女子立言的闺情词有所不同。李清照的闺情词最大的特点是她在词中写出了一个真正属于女性的自我。李清照的《减字木兰花》“卖花担上,买得一枝春欲放。泪染轻匀,犹带彤霞晓露痕。怕朗猜道,人面不如花面好。云鬓斜簪,徒要教郎比并看。”词中展示的是女性同所爱之人的情的交流。词中的女主人公也有女性的娇羞,却仍保持着女子的自尊自爱。李清照也有因爱的失落而惆怅,幽怨和苦痛,然而这绝不是作为依附者失去其所依附对象的穷愁哀怨,而是自己对自我情感的自然发露。她的一些闺情词写相思之苦,尽管缠绵悱恻,却始终未失去自己的独立人格。如《一剪梅》(红藕香残玉簟秋)极写相思之深。然而我们从“云中谁寄锦书来,雁字回时,月满楼”、“一处相思,两处闲愁”等话语中,感受到了却是她同丈夫平等的交流。这种相思之情是双向的,充分显示了她对这种纯洁、高雅的伉俪之情的满足与自信。她的这种发自自我的心声,是绝非男性所能摹拟揣度的。

在女性倍受压抑的封建社会中,李清照品格高奇,超凡脱俗,就必然使她的性格带上叛逆性。“炙手可热心可寒”,是她的断句,全诗已失传。她上诗赵挺之,指责他依附蔡京,而她作为赵挺之的儿媳妇,敢于这样做,无疑是对封建伦理纲常的大胆冲击。

综上所述,无论是文学主张还是文学实践都极大地体现着李清照的个性印迹,她超凡脱俗个性气质在其创作中体现着一种女性的自我形象。当然这只是对李清照的一些粗浅的探讨,相信李清照歌词的研究正在并且将会继续朝着健康繁荣的方向稳步发展!

参考文献:

[1]尚达翔.卓越的女作家李清照[J].山东大学报,1959,(2).

[2]傅经顺,傅秋爽.论李清照的婉约特色[J].河北师范大学报,1984.(1).

[3]陈宏绪.寒夜录卷下[M].

渔家傲李清照篇6

我爱梅花,爱它的坚强,爱它的清高,我家就在梅花的圣地。

在春.夏.秋三季节里,梅花并没有什么出众之处,唯有到了千里冰封的冬天才傲然挺立在风雪中,坚强地迎接风雪的挑战。

梅花分为三个品种:白梅,腊梅,红梅。

梅花在冬天十二月左右盛开的,每到梅花盛开的时候,来自各地不同的游客络绎不绝地慕名来到梅园观赏梅花,一进梅园,一阵阵清香扑鼻而来,使人心旷神怡,游客们都赞不绝口。这是侯的白梅花大多都是含苞欲放的。有些梅花翩翩落下,就像下雪,显得娇柔可爱。怪不得有那么多游客纷纷留下它们的情影呢!

去年冬末,接近几日浓云密布,溯风呼啸,鹅毛般大的大雪从天而降,下个不停。我透过窗子向外望去,嗬,好一株梅花!枝头上既有含苞欲放的花蕾,也有绽放的花朵。火红的花瓣,淡黄的花芯,雪片落到花瓣上,红里带白,白里透红,我仿佛闻到了一阵沁人心脾的清香,心情不由得豁然开朗,走到院子里欣赏这完美的“傲雪梅图”!

入夜,雪片轻飘,朦胧的月光洒在梅花梢头,更平添了几许清高。陆游写过一首咏梅的《卜算字》,其中有这样一句:“无意苦争春,一任群芳妒。”李清照的《渔家傲》中也有类似的句子:“莫辞醉,此花不与群花比。”是啊,在百花齐放,争方吐艳的春天,你不会注意到他的身影;而在这冰天雪地中,在其他花草全部凋谢枯萎的时候,他却绽开了鲜艳的花朵!梅花在我心中是清高的象征,它不甘随波直流,与百花一齐盛开在春天,宁可超凡脱俗地挺立在风雪中。

古人说过这样一句话:“梅花香自苦寒来,”梅花畏,傲霜斗雪,经过寒冬风雪的锻炼,花儿更艳,更香了,我们这一代的青少年儿童,就应像这傲雪的寒梅,在艰难困苦挣扎,磨炼,更不能被父母,长辈娇惯,只有这样,将来步入社会所接受,为祖国的建设描绘光辉的一页!

渔家傲李清照篇7

??秋草碧水,霜叶红花;秋穗披彩,霞映澄塘;红枫殷梦,遥夜清瑟;天高云淡,北雁南飞。秋天,碧云天,黄花地。

??——题记??

??

??一??

??秋天,是“木落雁南度,北风江上寒”的萧条;秋天,是“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的冷艳;秋天,是“洞庭青草,近中秋,更无一点风色”的黯淡。

??秋天,冷清寂静。

??李清照带给我们的是“红藕香残玉簟秋”的细腻清婉;范仲淹带给我们的是“碧云天,黄叶地,秋色连波,波上寒烟翠”的寥廓苍茫;张继带给我们的是“月落乌啼霜满天,江枫渔火对愁眠”的凄迷黯然。

??秋天,苍凉凝重。

??“九月九日望乡台,他席他乡送客还。人情已厌南中苦,鸿雁那从北地来。”佳节思亲,真挚凝重,王勃伤心欲绝。“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万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独登台。”苍茫沉郁,深沉犹豫,杜甫老泪横秋。“楼船夜雪瓜洲渡,铁马秋风大散关。”悲壮高昂,郁结愤慨,陆放翁捶胸长叹。

??在“球风庭院藓侵街”的月色中,感叹“想得玉楼瑶殿影,空照秦淮”的物是人非的是李煜;在“梧桐树,三更雨”的陪伴下,叹息“不道离情正苦”的生离死别的是温庭筠;在“为赋新词强说愁”的思绪中,抒发“却道天凉好个秋”的失意悲苦的是辛弃疾;在“天寒红叶稀”的山中想像“空翠湿人衣”的悠闲自得的是王维。

??“南浦凄凄别,西风袅袅秋。一看肠一断,好去莫回头。”泪眼朦胧,凄凉的秋风,又能吹散几片愁;离别酸楚,飘摇的落叶,岂忍仰望枝头。

??秋天,残红漫天泪冰清,黄花一地人醉去;月凉冢荒愁肠断,水逝楼空万事哀。??

??

??二??

??秋天,是“落霞与孤鹜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的艳丽;秋天,是“鹤鸣楚山静,露石秋江晓”的清幽;秋天,是“晴空一鹤排云上,便引诗情到碧宵”的明朗。

??秋天,静谧幽趣。

??王维《渔家傲》展示了一片动感的小天地:“飒飒秋雨中,浅浅石溜泻,跳波自相溅,白露惊复下。”秋雨缠绵,溪水潺潺,浪花飞溅,白露溅湿惊飞,回翔片刻,落回原地,竟是虚惊一场。

??秋天,悠远清丽。

??倪瓒《小桃红。秋江》描绘了一幅引人入胜的画卷:“一江秋水谵寒烟,水影明如练,眼底数行雁。雪晴天,绿频红蓼参差见。吴哥荡桨,一声哀怨,惊起白鸥眠。”秋江水影清澈白如绢,绿频红蓼点缀秋色,吴哥荡桨,大雁高飞,动静和谐,意境悠远。

??“空山新雨后,天气晚来秋。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细雨初歇,流泻人间悲苦;月色清幽,涤荡心中尘土。

??秋天,炊烟缥缈光焰浓,瓜果轻垂夕阳红;渔舟唱晚不绝耳,白露横江水天接。

??

??三??

??秋天,不仅是岁月的季节,更是生命的季节。秋天的碎片,闪着短促的寒光,晶莹生动的泪是否孕育了一季的温度?

??秋天,暂时将自己遗忘,探寻生命的真谛。阴晴圆缺,悲欢离合,喜怒哀乐,恩怨情愁,功名利禄,忠孝礼义,皆随风飘逝。我仿佛看见古人的背影,匆匆地,擦肩而过,匆匆地,匆匆地,化作幻影。生命,不曾有人领悟得透,就匆匆地与秋天擦肩而过。一个秋天,就将所有淆乱。

??秋天,落叶缤纷,自然而然,无可避免。飘落只是一瞬间,却缀满一整片大地。

??落叶,赋予我思想,赋予我新生。

??好一个美妙的季节,多少人因你而感慨亿千。

??今个秋天,虽不见“瓦上霜”倒也不影响“莫管他人”的雅兴。

??今个秋天,独自伫立树下,任思绪随发丝轻舞飞扬。

??不晓得落叶的意图,不晓得自己的心情,更不晓得生命的深邃与浅显,也不晓得古人的睿智与轻浮。

??一叶叶,一叠叠,一泅泅,古代诗歌,犹如思想之叶满纸堆积,沉淀着千百年古韵。拾其一枚,便知秋有多深。

??秋天,一种相思,两处闲愁。

??秋天,一尊江月,两片共远。

??秋天,两个秋天,两种生命,与同一个世界。

渔家傲李清照篇8

七律 端午

(唐)殷尧藩

少年佳节倍多情,老去谁知感慨生;

不效艾符趋习俗,但祈蒲酒话升平。

鬓丝日日添白头,榴锦年年照眼明;

千载贤愚同瞬息,几人湮没几垂名。

五丝

(唐) 褚朝阳

越人传楚俗,截竹竞萦丝。

水底深休也,日中还贺之。

章施文胜质,列匹美于姬。

锦绣侔新段,羔羊寝旧诗。

但夸端午节,谁荐屈原祠。

把酒时伸奠,汨罗空远而。

端午

(唐) 李隆基

端午临中夏,时清日复长。

盐梅已佐鼎,曲糵且传觞。

事古人留迹,年深缕积长。

当轩知槿茂,向水觉芦香。

亿兆同归寿,群公共保昌。

忠贞如不替,贻厥后昆芳。

临江仙·高咏楚词酬午日

(宋) 陈与义

高咏楚词酬午日,天涯节序匆匆。榴花不似舞裙红。无人知此意,歌罢满帘风。

万事一身伤老矣,戎葵凝笑墙东。酒杯深浅去年同。试浇桥下水,今夕到湘中。

渔家傲·五月榴花妖艳烘

(宋) 欧阳修

五月榴花妖艳烘。绿杨带雨垂垂重。五色新丝缠角粽。金盘送。生绡画扇盘双凤。

上一篇:好评范文 下一篇:赞美老师的诗句和名言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