冬夜读书示子聿的诗范文

时间:2023-12-11 19:54:17

冬夜读书示子聿的诗

冬夜读书示子聿的诗篇1

内容简介:讲述了东阳马君则习不怕困难,不怠慢,不怕苦,不怕累的事件,以及遵守诺言,借物要还的品质;

2、《冬夜读书示子聿》,创作年代:南宋,作品出处:《中华诗词》,文学体裁:七言绝句,作者:陆游。

内容简介:《冬夜读书示子聿》是由南宋诗人陆游晚年所写的一首七言绝句。《冬夜读书示子聿》是一首哲理诗,饱含了诗人深邃的教育思想理念,也寄托了诗人对子女的殷切期望;

3、《观书有感二首》,作者:朱熹,作品出处《朱文公文集》。

内容简介:两首诗是描绘其“观书”的感受,借助生动的形象揭示深刻的哲理。第一首诗借助池塘水清因有活水注入的现象,比喻要不断接受新事物,才能保持思想的活跃与进步;第二首诗借助巨舰无人能推动却能自由航行在水中,比喻艺术创作需要灵感的道理。全诗寓哲理于生动形象的比喻之中,不堕理障,富于理趣。

冬夜读书示子聿的诗篇2

一、对比,学习研究方法

师:对比是研究的好方法。把这两首古诗放在一起,会有什么发现?

生:这两首古诗既有相似之处,也有不同之处。

(一)相似点:

师:这两首诗有什么相似的地方?

1.诗人

生:这两首诗的作者陆游和朱熹都是宋代著名诗人。

师:谁能简要介绍一下这两位诗人的情况?

生:陆游,字务观,号放翁。他一生做诗甚多,今存九千多首,是创作最多的诗人。其中许多诗篇抒写了抗金杀敌的豪情和对敌人、卖国贼的仇恨,他不仅是南宋诗坛的领袖,而且在中国文学史上享有崇高地位,是我国伟大的爱国诗人。像《示儿》《秋夜将晓出蓠门迎凉有感》等都是他脍炙人口的作品。

生:朱熹是我国历史上继孔子之后的又一位伟大的思想家、哲学家、教育家。他一生致力于著书立说、创办书院、讲学传道。我们还学过他的诗歌《春日》。

2.读书

生:这两首诗都是写读书的。

生:《冬夜读书示子聿》是陆游和儿子谈怎样读书的,诗共八首,这是其中的第三首,也是最出名的一首。

生:朱熹写的《观书有感》也有两首,讲的都是自己读书的一些感想与体会。

3.说理

生:这两首诗都是哲理诗,都闪烁着诗人理性的思考、智慧的光芒。

师:这是个很重要的发现。那么这两首诗分别讲了什么道理呢?

生:陆游在《冬夜读书示子聿》一诗中告诉我们,做学问不仅要有孜孜不倦、持之以恒的功夫,还要把书本上的知识在实际生活中多实践,多运用。

师:看来早在一千年前,陆游就已提出“知行合一”的学习原则。从这首诗所讲的道理中,你想到了哪些成语、名言或是诗句呢?

生:读万卷书,行万里路。

生:学以致用。

师:有一个成语叫“纸上谈兵”,你觉得跟这首诗所强调的道理有联系吗?

生:“纸上谈兵”讲的是只会书本上的知识,没有实际运用的能力。与这首诗所讲的道理正好相反。

生:《观书有感》这首诗说的是一个人要不断地学习,不断地求知,这样才能让自己像水一样始终保持清澄明净,聪明睿智。

生:由这首诗我也想到了杜甫“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的诗句。

【评析:在古诗词学习中,一些哲理性的诗作学生理解起来有些难度。对此,教师通过拓展意思相近、相反的诗句,或让学生联想熟悉的成语、名言,形成对照联系,再加上老师恰当的精讲,大大降低了理解的难度。】

师:这两首诗有这么多相似之处,难怪教材编者要把它们放在一起。的确,我们在生活中也经常要用到这两首诗中的诗句,你能说一说吗?

生:要写出好文章,不光要看书,还要多参加实践活动,这正如古人说的那样——“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

生:李明是我们班上公认的才子,有人问是什么原因让他这样出色,他只是笑笑说:“‘问渠哪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就是每天坚持读书,让我取得了一些小成绩。”

(二)不同点:

师:那么这两首诗又有什么不同之处呢?

生:这两首诗虽然都讲了道理,但表达的方式却并不一样。《冬夜读书示子聿》中,前两句是写自己读书的感受,教育我们做学问要孜孜不倦,持之以恒;后两句教育我们要理论联系实际,这才是真正有学问的人。可以说,这首诗所讲的道理是直接表达的。

生:《观书有感》前两句写景,后两句由景色引发思考:人需要不断读书,不断汲取新的知识,心智才能更加敏锐。诗中的道理并没有直接说,而是寓理于景,借景喻理。

【评析:传统的古诗教学往往是一堂课学习一首(或再拓展多首),看似任务比较明确,学生容易把握,实际上却忽视了教材的编写意图,降低了学习的要求,时间久了教学也难免单一化。把两首古诗进行对比,引导学生用研究的目光进行赏析,不仅能读出这两首诗的异同,从中深入品味古诗内涵,还能有效地丰富教学形式,激发学生参与课堂学习,让课堂真正成为学生自主学习、不断生成的舞台。】

二、拓展,端正研究态度

师:通过刚才大家对这两首宋诗的研究,你有什么收获与心得呢?

生:我发现宋代的诗特别喜欢讲道理。

师:这是一个很重大的发现。但仅凭这两首诗就作出这样的判断还不够严谨,我们应该怎么办?

生:再找一些宋诗来读一读?

师:回忆一下我们读过哪些宋代的诗,有没有像这两首诗一样讲道理的呢?

【评析:“研究”需要严谨的态度。学生在研究过程中,往往有一点收获、发现就会自然地放大、夸张。此时,教师不仅要成为学生成果的分享者,还要成为学生研究的引领者、规范者。这里,教师通过引导学生拓展同类的古诗,从更多的古诗中发现共同的规律,这既是对学生研究方法的指导,更是在培养学生严谨科学的研究态度。】

生:苏轼的《题西林壁》中“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就告诉我们要从不同角度看待问题,全面地认识事物的真相与全貌。

生:叶绍翁的《游园不值》中写道“春色满园关不住,一枝红杏出来”,这也告诉我们一切美好的事物,一切充满生命的新鲜事物,必须按照客观规律发展,任何外力都无法阻挡。

……

师:的确,唐诗已经创造了难以企及的辉煌。到了宋朝,诗人们只能另辟蹊径,他们在创作了与唐诗相媲美的宋词的同时,在诗歌领域也开创了哲理诗这个属于他们那个时代的独特的智慧之花。

三、存疑,延续研究兴趣

师:通过今天的研究,你还有什么疑问?你还想研究什么?

生:这两首诗都是组诗中的一首,其他诗歌写了什么内容?

生:唐代也有哲理诗,与宋代的哲理诗相比有什么不同?

师:古人说:“读书贵能疑,疑能得教益。”有疑问才有研究,有研究才有收获,希望大家课后继续对这两首诗展开讨论、研究,还可以把今天学习到的研究方法用到其他古诗的学习中,让我们把对古诗的“研究”进行到底!

【评析:语文是开放的,多元的。语文课堂的结语需要的不是总结陈词,盖棺定论,而是激励和引导。通过对这两首古诗的继续质疑、存疑,就能让学生把课堂上的研究热情延续到课外,这对学生的语文学习来说是一件幸事。】

冬夜读书示子聿的诗篇3

1、坑灰未冷山东乱,刘项原来不读书。____章碣《焚书坑》

2、弱冠弄柔翰,卓荦观群书。____左思《咏史八首·其一》

3、读书不作儒生酸,跃马西入金城关。____谢逸《送董元达》

4、奇文共欣赏,疑义相与析。____陶渊明《移居二首》

5、人学始知道,不学非自然。____孟郊《劝学》

6、幼敏悟过人,读书辄成诵。____欧阳修《画地学书》

7、金鞍玉勒寻芳客,未信我庐别有春。____于谦《观书》

8、想见读书头已白,隔溪猿哭瘴溪藤。____黄庭坚《寄黄几复》

9、三冬暂就儒生学,千耦还从父老耕。____陆游《观村童戏溪上》

10、细读离骚还痛饮,饱看修竹何妨肉。____辛弃疾《满江红·山居即事》

11、谤书盈箧不复辩,脱身来看江南山。____谢逸《送董元达》

12、儿大诗书女丝麻,公但读书煮春茶。____黄庭坚《送王郎》

13、历览千载书,时时见遗烈。____陶渊明《癸卯岁十二月中作与从弟敬远》

14、闲门向山路,深柳读书堂。____刘昚虚《阙题》

15、弱龄寄事外,委怀在琴书。____陶渊明《始作镇军参军经曲阿作》

16、悲吟雨雪动林木,放书辍剑思高堂。____李白《留别于十一兄逖裴十三游塞垣》

17、因依老宿发心初,半学修心半读书。____王建《寄旧山僧》

18、别裁伪体亲风雅,转益多师是汝师。____杜甫《戏为六绝句》

19、清水出芙蓉,天然去雕饰。____李白《经乱离后天恩流夜郎忆旧游书怀赠江夏韦太守良宰》

20、传屐朝寻药,分灯夜读书。____于鹄《题邻居

21、灯火纸窗修竹里,读书声。____陈继儒《浣溪沙·初夏夜饮归》

22、灯前目力虽非昔,犹课蝇头二万言。____陆游《读书》

23、昨日邻家乞新火,晓窗分与读书灯。____王禹偁《清明》

24、一日不读书,胸臆无佳想。____萧抡谓《读书有所见作》

25、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____陆游《冬夜读书示子聿》

26、黑发不知勤学早,白首方悔读书迟。____颜真卿《劝学诗》

27、读书不觉已春深,一寸光阴一寸金。____王贞白《白鹿洞二首·其一》

28、枕上诗书闲处好,门前风景雨来佳。____李清照《摊破浣溪沙·病起萧萧两鬓华》

29、三更灯火五更鸡,正是男儿读书时。____颜真卿《劝学诗》

30、娶妻无媒毋须恨,书中有女颜如玉。____赵恒《劝学诗》

31、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____杜甫《奉赠韦左丞丈二十二韵》

32、一月不读书,耳目失精爽。____萧抡谓《读书有所见作》

33、富贵必从勤苦得,男儿须读五车书。____杜甫《柏学士茅屋》

34、归志宁无五亩园,读书本意在元元。____陆游《读书》

35、书当快意读易尽,客有可人期不来。____陈师道《绝句·书当快意读易尽》

36、半亩方塘一鉴开,天光云影共徘徊。____朱熹《活水亭观书有感二首·其一》

37、我闭南楼看道书,幽帘清寂在仙居。____李白《早秋单父南楼酬窦公衡》

冬夜读书示子聿的诗篇4

关键词:课堂小练笔;古诗改写;片段仿写;想像补白

语文课堂应该注意引导学生认真阅读范文,通过模仿、借鉴范文的练习,提高自己的表达技能。作为教师,要把提高学生随课文练笔的有效性当作重要的教学任务。作为小学语文老师,可从以下角度来设计小练笔的具体内容:

一、古诗改写,迸发想象的火花

古诗改写是习作练习的好素材。可以让学生随着古诗学习,来做一回诗人。在教学完《冬夜读书示子聿》这首古诗后,我尝试着让学生展开想象的翅膀,进行了一次课堂小练笔,实现了许多优秀的语段:

……冬天的夜晚,天黑得出奇,也静得出奇,除了天上一些零零碎碎的星光,几乎都是黑漆漆的一片。在这黑夜之中,却有一扇书香世家的窗户还亮着。月光朦胧,星光迷离,整个村庄在铺上雪花的大地衬托下变得深邃幽蓝。寒风时而撕着刮过大地,时而怒吼着掀起漫天飞扬的雪花。……雪慢慢地下着,落在窗栏上化成晶莹剔透的窗花。窗内静的只有翻书的刷刷声,两盏灯依旧亮着直到窗外传来一声渺远的鸡啼声……

课标提出:习作教学要“激发思维,展开想象和幻想,鼓励写想象中的情景”。在教学中,教师可以指导学生透过字里行间品味作者的情感,并结合自己的生活经验,把这些古诗词改写成别有情趣的现代文。这冬夜景色的想象,呼呼的北风,漫天飞扬的雪花,深邃幽蓝的月夜,融入了孩子们真实的生活体验;陆游聚精会神地秉烛夜读,时而诵读,时而圈画,时而思索,那是孩子们对插图的仔细观察;最妙的便是那一声渺远的鸡啼,这是孩子们融入了古诗的字里行间,体会了诗人的真情实感。作为语文老师,我们要以古诗文为支点,开发学生的想象能力和创造能力,让学生充满创新的动力旋律。

二、片段仿写,激发创新思维

从作文的现状来看,学生习作最大的问题就是缺少灵气,缺少个性,缺少思想。统一的、模式化的习作训练折断了学生思想翱翔的羽翼,如何才能发挥学生的语言魅力,写出自己内心的真切感受?在教学《草原》一文时,学生就学习了老舍抓住景物的特点,情景交融的写法。

……在那飘雨的巷口,一位年迈的阿婆坐在小木凳上,撑着一把早已退了色的油纸伞。她的身旁还放着一个做工精细的小竹签,竹篮里盛满了洁白的茉莉花。阿婆埋着那白花的头,苍老干枯的手指轻轻拈起一朵朵茉莉花。洁白的茉莉,洁净,淡雅,羞涩,如同一位妙龄少女。她将一根细长的铁丝从花蒂中穿过,那娴熟的动作,似曾相识,又感到陌生……

因为有了自己的生活体验和独特的感受,所以学生的描述就会显得如此灵动、富有诗意。江南水乡的小桥流水在学生的话语中就像一首首悠扬的古韵诗歌。那一声声吴侬细语的叫卖声,悠远流长;街头小吃那一阵阵飘来的幽香,混合着茉莉的清香,浓香,醇香……整个巷子都沉浸在浓浓的香味之中;最有意境的莫过于一座座拱桥,身着水乡服饰的阿嫂们撑着船篙,在水面上留下一串串涟漪……学生的思维被激活了,语言就更丰满了。

三、想象处补白,提高写作的表达能力

学生具有丰富的想象力,在阅读课文时常常会不由自主地浮想联翩。如果教师能紧扣课文中隐含的画面和鲜活的形象,激发学生展开想象,那么,既“还原”了课文语言所描绘的原貌,又培养了学生对语言的敏锐感,可谓是“一举多得”。

在教学《青海高原一株柳》这篇课文时,学生体会了这株柳树经历的重重磨难和坚强的信念。对于柳树身处的恶劣环境以及付出的艰苦卓绝的努力,也有了一定的认识。所以在开展想象写话练习时,学生就有话可说了,这是一位孩子的习作片段:

……突然,一声惊雷在空中炸响,好像有一只巨手要把天撕开似的,一瞬间,又一道闪电毫无征兆地劈向柳树。只听“咔嚓――”一声,这株柳树的枝条被劈断了,一种撕心裂肺的疼痛在它身上蔓延开来……它咬紧牙关,默默地忍受着,支撑着,就这样在漫长的煎熬中度过了夏天。……冬天,大雪纷飞,刺骨的寒风如一把匕首似的,刮着人们的脸庞,高原上植物全被冻死了,纷纷进入了无休止的睡眠状态。大雪的挤压使这株柳树的负担越来越重,它从夹杂着冰雪的泥土里汲取不到任何的营养,眼看这株唯一幸存的柳树就要被冻死,但它心中的意念从未泯灭,一直在激励着自己:我要活下去,我一定要活下去!……

在阅读教学中,教师要学会灵动地将阅读与作文融为一体。学生在想象练笔中不仅体会到文本的真挚情感,情感体验得到升华,同时学生自己的人生、态度和价值观也得到了正确地引领。此外,学生写作的能力得到了提高,真可谓一举多得,相信课堂小练笔一定能成为语文阅读教学中一道亮丽的风景线。

参考文献:

冬夜读书示子聿的诗篇5

事非经过不知难。出自南宋词人陆游写的一副劝勉联,全文就这两句。原文:书到用时方恨少,事非经过不知难。释义:知识总是在运用时才让人感到太不够了,许多事情如果不亲身经历过就不知道它有多难。启示我们平时应当勤学好问,等到真正用到知识的时候,才不会手忙脚乱地去翻书。

创作背景:“书到用时方恨少,事非经过不知难”这是一副劝勉联,对联虽浅显易懂,却蕴含着深刻的哲理。如果说上联是劝勉人们要“贵学”,那么下联“事非经过不知难”,就是强调“行”的重要性,光“学”不“行”终是无益。陆游在《冬夜读书示子聿》中云:“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明林鸿说:“一语不能践,万卷徒空虚”,也是此理。宋代的朱熹和清代的王夫之更把“知”“行”关系说得明白。朱熹说:“论先后,知为先;论轻重,行为重”,王夫之在《尚书引义》中云:“知之非艰,行之唯艰。……且夫知也者,因以行为功者也;行也者,不以知为功者也。行焉可以得知之效也,知焉未可以得行之效也”,均是说“知”“行”的关系,“知”是手段,“行”是目的,不“行”,无以奏“知”之效,也无以知“事”之艰难,免不了落个“纸上谈兵”的下场。

作者介绍:陆游(公元1125年11月13日公元1210年1月26日),字务观,号放翁,越州山阴(今绍兴)人,尚书右丞陆佃之孙,南宋文学家、史学家、爱国诗人。宋孝宗即位后,赐陆游进士出身,因坚持抗金遭主和派排斥。宋光宗继位后,升为礼部郎中兼实录院检讨官,不久因嘲咏风月罢官归居故里。

(来源:文章屋网 )

冬夜读书示子聿的诗篇6

五年级上册第一组课文及《语文主题学习丛书》之《一缕书香》中的《领略大师智慧》系列文章。

学习目标

1.把握课文内容,体会作者对书的深厚感情。

2.在阅读中能够结合学习和生活实际,习得一些读书的方法。

3.明白阅读的重要意义,激发阅读的兴趣,逐步养成阅读的习惯,从而受益终身。

4.学习作者通过细致入微的动作描写和心理描写来表达感情的方法,体会作者用词的准确生动。

课前准备

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了解课文主要内容。

2.写会本组课文生字词,利用工具书理解生字词意思。

3.搜集有关读书的成语、名言、古诗、故事等,并记下来与学习伙伴交流。

小组分工:

腾飞组、智慧组负责整理成语;先锋组、活力组负责整理名言;快乐组、奋进组负责整理古诗;希望组、阳光组负责整理故事。

学习过程

第一课时

1.读读课文里要求认读的字词,读会后向组长过关。组长签字。(全部过关的小组组长把组名写到黑板上,榜上有名者奖励两朵花。)

2.用自己喜欢的方法自主识记本组应写会的生字词,写会后向组长过关。组长签字。(过关的同学获得一朵花,自主阅读课文。组长把易错字板书到黑板上。)

3.亮高招。小组之间互相交流记住易错字的高招,亮出高招者获得一朵花。

设计思路:扫清生字词障碍,是语文阅读的关键。高年级孩子已经有了一定的识字能力,放手让孩子自学,自我过关,培养孩子自学的能力。

第二课时

1.向组长读课文过关,过关后自主阅读《语文主题学习丛书》,组长签字。

2.组内交流课文主要内容。

设计思路:只有把课文读通,读顺,读流畅了,而且是人人过关了,才能保证课堂上的海量阅读。

第三课时

一、日积月累大展示

各组展示与读书有关的成语、名言等。

设计思路:培养搜集资料、整理资料、处理信息的能力,通过课前的大量语言的积累,丰富自己的语言,积蓄写作材料。

二、读文生情,随文得法

1.一本好书,蕴含着丰富的知识和美好的情感。阅读一本好书,就是跨越时空,同睿智而高尚的人对话,这是多么美妙的事情啊!古今中外有成就的人,都喜欢阅读,并善于从书中汲取营养,从而走上了成功之路。我们先去看看我国著名女作家林海音小时候是怎么“窃读”的。

2.自我阅读《窃读记》,谈谈你读后的感受,并说说你是从哪些句子体会到的。(抓住人物的动作描写、心理描写语句,有感情地朗读。)

3.练习抓住人物的动作描写、心理描写写一段话。准确地抓住心理描写和动作描写去表现人物,就能让读者真切地感受到人物的思想感情。

4.季羡林爷爷对读书有哪些好的建议呢?让我们一起去读读《小苗与大树的对话》。男女生分角色朗读课文,交流你的读书收获。

5.女作家叶文玲的读书经历又是怎样的呢?齐读《我的“长生果”》。

6.读书不能盲目地读,要讲究方法,这样会有更大的收获。英国作家尤安・艾肯在《走遍天下书为侣》中就告诉我们一些读书的方法。我们读读这几段话。(出示第6、7、8自然段)你学到了什么读书方法?

7.读下面的句子,再根据自己读书的感受填空。

一本你喜爱的书就是一位朋友,也是一处你随时想去就去的故地。

一本你喜爱的书就是__,也是__。

三、拓展阅读,升华主题

1.古人也用文字表达对读书的喜爱和渴望,更借用文字告诉我们读书的方法,让我们深情背诵与读书有关的古诗。分组背诵《杂诗》《劝学》《闲居书事》《冬夜读书示子聿》《观书有感》,《读书》《宋安淳秀才失解西归》,《读书》《读书有所见作》《劝学诗》《书院》《题书橱》等。

我们再来读读美国作家艾米莉・狄金森的《神奇的书》,并仿写。

神奇的书

没有__,能像__

没有__,能像__

设计思路:通过课内、课外的大量阅读,感悟读书的意义和悟得读书方法,得法于课内,用法于课外,为孩子终身阅读奠基。

2.《语文主题学习丛书》中《领略大师智慧》系列文章也让我们学到了很多读书方法,和学习伙伴交流一下你得到的读书方法。

设计思路:拓展孩子的阅读量是语文教师的职责,孩子后天的厚积薄发是我们的欣慰。

冬夜读书示子聿的诗篇7

安藤忠雄(1941年生),日本著名建筑师,从未受过正规科班教育,是目前特有影响力、极为活跃的世界建筑大师之一。

贝聿铭:“现代建筑的最后大师”

那是山里的一座寺庙。少年贝聿铭陪同重病在身的母亲于此静养,没有玩伴,百无聊赖,四周沉寂得可怕。只是,天快要亮的时候,会听到一种嘎吱嘎吱的古怪响声,那是一只只春笋破土拔节时发出的声音。这之后不久,母亲的生命之旅走到了尽头。年仅13岁的贝聿铭立于床前,眼泪汪汪地聆听她最后的嘱咐:“要照顾好弟妹,做他们的好榜样。”

又过了几年,从香港来到上海圣约翰大学附属中学读书的贝聿铭,见识了另外一种新奇:正在建造的国际饭店一天天往上“冒”,越“长”越高。他感到很有意思,甚至不可思议,心想:今后当个建筑师,造这么高的楼,也许挺不错的吧。

可身为银行家的父亲早就替他“规划”好了前程,希望他从事金融业或者去学医。贝聿铭觉得这并不是自己要过的理想生活。1935年8月,他自个儿拿主意,远渡重洋,到美国学建筑,在哈佛大学取得了建筑学硕士学位。

贝聿铭的建筑事业起步于纽约。他领导一个由75名设计师和建筑师组成的小组,为一位房地产开发商工作。12年之后,也就是1960年,贝聿铭成立了自己的建筑公司,承接设计既具建筑美感又经济实用的大众化公寓。他做的一些项目很受工薪阶层欢迎,并因此被费城莱斯大学授予“人民建筑师”的称号。

1961年,贝聿铭承接国家大气研究中心的设计、建造项目,迎来了自己建筑事业的一个重要转折。这一作品广受赞誉,被称作贝聿铭“沉思几何学”的早期样板。他则说自己通过这个项目,“第一次有机会将建筑视为一种艺术形式”。这同时也标志着他的设计主题转向了巨型公共建筑物。

自此以后,贝聿铭佳作连连,很快便跻身于世界级建筑大师之列。他设计的美国肯尼迪图书馆,被誉为“一曲灯光和大理石、色彩和玻璃、绘画和雕塑的建筑交响乐”。他设计的美国华盛顿国家美术馆东馆,成为现代艺术当之无愧的标志性作品。他主持的法国巴黎卢浮宫扩建改造工程,特别是他别具匠心设计的玻璃金字塔外形,当时虽饱受争议和怀疑,但后来却更进一步成就了他的美名。

祖籍苏州的贝聿铭自称是一个“西方建筑师”,但又坦承:“中国文化对我影响至深。我深爱中国优美的诗词、绘画、园林,那是我设计灵感之源泉。”他为故国设计的香山饭店、香港中国银行大厦、苏州博物馆,同样风格独特、声名远扬,充分体现了贝聿铭建筑设计的三个主要特点,即建筑造型与所处环境自然融合、空间处理独具匠心、建筑材料选择考究与建筑内部设计精巧。他不愧是“现代建筑最后的大师”。

安藤忠雄:从拳击手成为建筑高手

安藤忠雄年少时家境贫寒,成绩也不咋样,名次都是从后面数起来比较快。对于他来说,真正的学校其实是老街生活中的市井。起初他学过一阵木匠手艺,沉醉于制作东西的体验;后来,他又迷上了拳击运动,并在17岁念高二那年拿到了职业拳击手的执照。当时他的“战绩”还算不错,比赛通常都是胜七败三。不过,在观摩了一位明星同行的训练之后,他意识到自己再怎么努力也无法达到人家那般境界,便做出了急流勇退的抉择。

高中毕业后,安藤忠雄以打工的方式开始了工作。此时他还不清楚自己想做什么,又能做什么,只是隐约意识到自己对制作东西感兴趣,很喜欢书院、茶室、数寄屋等日本的传统老建筑。在一位朋友的帮助下,他找了一份室内设计工作,几经努力拿到了第一笔设计费,跨出了崭新的一步。

当工作视野逐渐扩大时,安藤忠雄也曾考虑过进大学建筑系读书,但家里生活仍不宽裕,他只好放弃了这个念想,决心从头摸索着自学。一开始,他先潜入无法就读的大学,偷偷旁听建筑系的课程。随后,又到处收集、购买大学建筑系用的教科书,趁打工的午休时间边啃着面包边读书。有时候,还跑去听建筑和室内设计的函授课程,上设计学的夜校,间或也接了许多与建筑相关的琐碎繁杂的工作。 美国国家大气研究中心位于美国西海岸科罗拉多州的博尔德市,靠近印第安民居遗址,建筑群的色彩、质感与辽阔的大山背景浑然一体。

在自学了建筑学和设计学方面的一些知识,并攒下一点钱之后,安藤忠雄便萌生了出门亲自去观赏、体验建筑世界广阔空间的想法。他首先进行了一趟属于自己的毕业旅行――环游日本,借此遍览、研究了散见各地的古老建筑。一年后,他又去欧洲进行了以建筑行脚为目的的自由观光,用自己的眼睛观察建筑与风土所蕴含的人文“世界”。

旅行最后行经印度,24岁的安藤忠雄看到恒河里有许多人在沐浴,火化的遗骸竟在一旁顺水流过,他不禁追问自己:究竟活在这世间的意义是什么呢?

1969年,28岁的安藤忠雄拥有了自己的建筑事务所。刚开始可以说几乎没有活计,因为没人上门来委托事务,唯一的工作就是参加国内外的建筑设计比赛。他在自传中回忆:“每天都在事务所的地板上打滚,边望着天花板边读书,天马行空地幻想着不存在的设计。”

但是,从接手小规模城市建筑设计起家,“绝不放过任何一个机会”的安藤忠雄,不久就迎来了自己事业上的春天。大阪的住吉长屋成为他的成名作,这是用很少的地面建起的“大”房子。然后,神户的六甲教堂、北海道的水之教堂,还有一些以清水混凝土建造的住宅和商业建筑陆续问世。大阪的光之教堂更让他赢得了巨大的声誉。

1995年,安藤忠雄获得建筑界最高荣誉、有“建筑界诺贝尔奖”之称的普利兹克奖,评委会这样评价他:“安藤忠雄属于那种罕见的能以一种仅依靠个体方式将艺术和理性感悟结合起来的建筑师。”

梁思成:中国文化古迹的忠诚卫士 沃夫兹堡现代美术馆位于美国德克萨斯州,于2002年完工,它体现了安藤忠雄的建筑理念:简单的几何图案,融入自然的环境以及极简的材料选择。

1948年冬,人民进逼北平(京)城。那一阵,有一个戴着眼镜的中年人整天站在清华大学校门口向南眺望,倾听远处的炮声,不时还焦虑地自言自语:“这下子完了,全都完了!”

可是过后不久,就有几位化了装的代表找到那个中年人家中,恭请他在一幅军用北平地图上,标明需要重点保护的古建筑文物所在地,以便在攻城时特别留意。

这位中年人深为感动,心里一阵惊喜:古城有救了,共产党人真了不起!于是,他把北平重点文物的位置一一标出,并拿出他整理的《全国建筑文物简目》,一并交给了来客。

就这样,那张北平军事地图变成了《北平重点文物图》。遵照中央首长的指示,参加攻城的部队在演习训练中,被要求对城击目标逐一精确计算,力求炮火避开各重点文物。

那个中年人名叫梁思成,时任清华大学建筑系主任,是我国著名的建筑学家和建筑教育家。正是由于他的努力和贡献,全国一大批文化古迹得到了保护,没有损毁于炮火之中。

梁思成于1901年出生于东京。他的父亲是“戊戌”失败后流亡日本的晚清著名思想家梁启超。受父亲的陶冶和影响,梁思成终生好学不倦,且怀有浓厚的爱国主义和民族意识。1915年,14岁的梁思成入清华学校(清华大学的前身)学习,随后赴美国宾夕法尼亚大学深造,先后获得建筑学学士和硕士学位。学习期间,他下足了“笨功夫”博览群书,研究古代建筑。

1928年,梁思成回国,应东北大学之邀去沈阳创办了中国现代教育史上第一个建筑学系,并任系主任和教授。1931年,梁思成举家迁到北平,参加了专事中国古代建筑研究的学术机构――中国营造学社,并担任法式部主任。其间,他参与了多项古建筑文物的保护与调查研究工作,为我国建筑研究与保护奠定了基础。尤为可贵的是,梁思成在吃饭都很困难的情况下,带病调查了全国50多个县的建筑古迹,并完成了我国第一本以现代科学的观点和方法总结中国古代建筑构造做法的读物――《清式营造则例》。 梁思成设计的扬州鉴真和尚纪念堂于1973年建成,1984年荣获中国优秀建筑设计一等奖。

作为中国建筑学术体系的主要奠基者,梁思成对祖国建筑的热爱无与伦比。在他看来,建筑是民族文化的结晶,也是民族文化的象征。他曾说过:“建筑是一本石头的史书,它忠实地反映着一定社会的政治、经济、思想、文化。”座落于天安门广场上的人民英雄纪念碑,是他在新中国成立后设计建造的第一件建筑作品,也是新中国成立后首个部级公共艺术工程。

冬夜读书示子聿的诗篇8

摘要:初中语文课本中古诗词诵读部分的作品,以唐诗宋词为主,大多是名家名篇。这些经过历代筛选过的精品题材广泛、思想健康、内涵丰富,既有阅读和欣赏的审美价值,又有多方面的教育意义,因此流传至今,而且脍炙人口。本文就通过对初中语文课本中古诗词的诵读教学进行初略的探讨。

关键词:初中语文 古诗词 诵读教学

引言:

传统的古诗词诵读教学无非就是让学生抱着书摇头晃脑的进行死记硬背,学生虽天天有晨读, 但大多满足于熟悉课文内容和音韵上押韵的浅层次上。书读了十来年, 到头来读报念稿都难,尤其是对经典古诗词的诵读。造成这种现象的原因, 最主要的就是认识的偏颇, 忽视了诵读本身就是一种能力, 就是一种艺术。新课程标准中关于学生的阅读能力有“能用普通话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 背诵基本课文中有的一些精彩片段。初步具有欣赏文学作品的能力。读文言课文, 要了解内容, 能顺畅地朗读, 背诵一些基本课文”的明确要求, 但就学生的阅读来说, 绝不应仅仅满足于对课文的朗读要“能用普通话正确、流利” , 否则我们便陷于为课文而教的难堪境地。

一、古诗词诵读的教学意义

1、积学储宝,增强能力

学生语文阅读能力的培养, 要通过对课本课文的学习而延伸到课本课文之外, 学会阅读课本课文是培养学生阅读能力的手段而不是目的。以成句, 生涩无味, 令人尴尬。为了帮助学生更好地掌握诗意,每一作品各配了一幅精美的彩图,真是画中有诗、诗中有画,诗情画意融于一体,这在全国教材史上是独树一帜的。编者非常重视中国传统文化教育,为我们提供了一份珍贵的“精神美食”。在阅读与欣赏中,我们常常发现作品中有许多言简意赅富有哲理的名言警策性的诗句,读后深受启发,令人感奋。

例如《长歌行》的结尾:“少壮不努力,老大徒伤悲!”这两句就是总结性的语言,是全诗的主旨。诗人从自然景物的变化归结到人生少壮难得,劝导人们要珍惜青春年华,及时努力,莫负众望。因此,中学生应以主人翁的态度和高度的历史责任感把每首古诗词学好用好,有条件的还可以多读一些这方面的课外读物。

2、启迪思维,领悟哲理,让学生学会为人处事

经典古诗词中有不少说理诗,它们意蕴深远,技巧高超,还包含许多人世哲理,能给人以多方面的启示。

例如陆游《冬夜读书示子聿》中的诗句:“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这两句用通俗平实的语言说明了“知”与“行”的道理,在这里,作者特别强调“躬行”的重要性。经过亲身的实践,自己有了切身体会,才能够彻底掌握书本中的知识并能自如地运用。

又如朱熹《观书有感》中的下联:“问渠那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作者以池塘之美,隐喻读书心得。通过对首联描绘的景象加以议论,揭示题旨。要使所做的学问大有长进,必须加强学习,不断地接受新知识、探究新问题、认识新事物,这样,才能有所发现、有所提高、有所创造。事实证明,阅读这些发人深省的诗句,对于启迪学生的思维,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有很大的帮助。说理性诗歌,作者从生活中捕捉形象,在表达手法上将描写与议论巧妙地结合起来,寓理于形象之中,细心体会内涵无穷,反复诵读含英咀华,我们就能够领悟到作品所蕴含的深邃的哲理。

3、辞采美丽,让学习感受古典汉语的魅力

和现代文一样,古诗词诵读作品中常用的修辞方法有比喻、借代、夸张、拟人、对偶、对比、反复、顶真、反问等。细心阅读,认真钻研,我们一定会发现作品“借喻”例句最多,如“沉舟侧畔千帆过”、“小荷才露尖尖角”、“谁言寸草心”、“尝将冷眼观螃蟹”等。当然也有不少“明喻”例句,如“欲把西湖比西子”、“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等。这些比喻极其新奇精当,既能刻划人物形象,抒发内心复杂的思想感情,又能使人深刻地认识事理。可谓言之有辞采,传诵百千载。这些诗句运用了多种修辞方法,掌握了这些修辞知识,不仅有助于学生正确地理解作品的思想内容,还有助于学生提高欣赏其他文学作品的能力。

二、古诗词的诵读教学方法和技巧

1、创设意境,身临其境法

意境是中国古代美学和文学理论的一个重要概念, 也是衡量中国古代文学特别是古典诗歌的一个很重要标准, 尤其是一些写景抒情的诗歌特别注重营造意境, 那么到底什么是意境呢? 所谓意境, 是指作家的主观情思和所描写的富于特征性的客观景物浑融契合而形成的艺术境界和氛围。在教学中教师要引导学生诗歌的意境, 通过意象的把玩, 进入诗歌本身所营造的意境之中, 从而把握诗歌所展示的意象与内在的意蕴,调动学生的自身的生活积累与审美经验, 通过艺术的联想与想象, 完成诗歌意境的再现与再造。从而引导学生加强审美体验, 提高审美情趣。古典诗歌有着优美的意境, 在教学中, 教师要有意识引导学生学在诵读的时候再现诗歌的意境。

例如《天净沙 秋思》典型地体现了意境美这一特色。在教学中我引导学生通过用低沉的阅读声音感受那种萧条孤独和思念亲人的情感。

2、走进内心,感同身受法

对于抒情性诗作, 教学时, 要引导深入到诗人的内心深处, 体验诗人的情感, 从而触摸诗人的灵魂。教学时引导学生知人论世、将心比心。像李白的诗歌感情都比较强烈。在教李白的《行路难》时, 我以情感体验为切入点, 引导学生深入到李白的内心深处, 把握李白的情感波澜, 结合时代背景以及李白的经历, 我让学生把自己当作李白, 那是因为李白想到仕途坎坷,报国无门, 心里感到憋屈, 此时此刻作者的心情跌到最低点, 是不是就这么一直低沉下去呢? 李白毕竟是李白, 在逆境中他还是充满着希望, 有朝一日会得到朝庭重用的, 心情一下子又乐观起来, 但是又想到路途艰难, 出路又不知在哪里, 心里不免沉重起来, 但李白并没有消沉下去, 最后一句:“长风破浪会有时, 直挂云帆济沧海。”一下子振奋全篇。理出本诗情感轨迹,然后运用先低沉再逐渐亢奋的阅读声势感受诗人的豪放情感。

参考文献:

[1]景智.初中语文古诗教学方法浅析.科学教育[J].2010,(03).

[2]郑祥启.初中语文古诗词诵读教学探究[J].教学与管理.2005,(28).

上一篇:立体早教法范文 下一篇:逆战影评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