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规律课件范文

时间:2023-10-22 21:53:22

找规律课件

找规律课件篇1

【中图分类号】G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0450-9889(2012)04A-0063-02

教学内容:

人教版《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数学》二年级下册P115找规律。

教学目标:

1通过观察、实验、推理等学习活动发现图形的循环排列规律。

2经历寻找、分析、发现图形的循环排列规律的过程,知道生活中事物的排列存在循环排列的规律。

3通过学习活动发展学生的思维能力,培养学生发现和欣赏数学美的意识,感受数学的价值。

教学重点:知道并且能找到图形的排列规律,知道生活中处处有数学,学会用数学。

教学难点:通过观察、实验、操作、推理等找出图形的排列规律,并能设计一定的图形。

教学准备:课件 图片

教学过程:

一、问题情境,感知规律

师:今天聪聪和明明要带我们穿越时空隧道,回到一个令小朋友记忆深刻的日子。(课件播放“六一”儿童节的情境:有绘画区、游园区、手工制作区等,最后镜头定格在P116手绢图。)

提问1:明明和聪聪带领我们来到了作品展览区。我们被这幅画吸引住了:小精灵为什么对这幅画那么感兴趣呢?(如果学生只发现上下两行图形的规律,可以在学完新知识后回过头来再观察;如果学生在这个环节就发现中间的图案呈循环排列,可以让学生试着说一说接着往下怎么摆。)

【设计意图:新课伊始结合学生熟悉的情境,通过“提问1”来诱发学生强烈的求知欲望和学习动机,使学生产生浓厚的学习兴趣和高涨的学习热情。问题中复习了旧知识,激活了学生先前经验,对可能衍生出的“新规律”还将起到“投石问路”的作用,为新课教学搭桥铺路。】

二、问题引导,掌握规律

(一)引导探索,寻找规律。

1师:原来这幅美丽的图案中还隐藏着这么多的数学知识。这个秘密被小精灵发现了也被我们同学发现了,你们真能干!

提问2:明明受到了启发,也设计了一幅图案。你能找出图中隐藏的秘密吗?

①学生独立思考

②小组讨论

③让2-3名学生汇报

④根据学生的汇报利用课件演示学生发现的规律

⑤小结

【设计意图:利用学生的好奇心,通过“提问2”来激发学生探求知识的欲望。先放手让学生独立观察思考,再运用多媒体课件验证学生发现的规律,激发学生主动参与的热情,培养学生主动思考问题的习惯。通过课件的动画演示与电脑声效,让教学难点“循环排列规律”得到很好的突破,也帮助学生从多角度观察方阵图形,逐步深化寻找循环排列规律的方法。】

2找生活中的规律。

提问3:生活中你在什么地方见过有循环排列规律?

3完成课本第115页。

例1:■ ■ ■ ……

做一做 ……

师:聪聪和明明把我们带到了接力赛的场地。看到那么多小朋友争先恐后地参加比赛,他们也按耐不住了。

(师先出示第一组图形,课件演示聪聪拖出第二组图形,明明拖出第三组图形。)

提问4:你能发现其中的规律并把第4组画出来吗?

(二)深入了解,掌握规律

改编第二幅主题图,师在黑板上贴第一行,以小组接力的游戏接着往下摆一摆。

(可能会出现两种情况:一种把左边第一个移到最后,一种是把右边第一个移到左边。当摆成一个方阵后,让各组派代表说说本组是根据什么摆的。)

提问5:接着往下摆第5行,你发现了什么?第6、第7行呢?

提问6:如果把这个图案印到一块很大的布料上,怎样印才比较快?(电脑演示单元块黏贴过程)

【设计意图:提出探究性的问题引导学生动手实践、自主探究、合作学习,培养学生积极、主动思考问题的习惯,提高学生探究、解决问题的能力。】

三、问题解决,应用规律

1欣赏生活中有规律的事物(课件展示)。

师:在生活中还有这样有规律的排列,这是老师找的一些图片,我们一起来欣赏。

问题7:欣赏完了,你有什么想说的?

2提问8:我们学校的新教学楼即将建成,你能用今天发现的规律来设计一些美丽的图案装饰我们的新教室吗?

(同桌合作,可以用老师提供的材料,也可以自己设计。)

提问9:你是根据什么规律排列的?

3互相欣赏(用今天所发现的规律验证一下同学排的对不对)。

【设计意图:以问题的方式引导和组织学生“玩中学”,激发和调动学生解决问题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加深学生对新知的理解和掌握并形成技能技巧,促进不同层次学生的发展,培养学生的应用能力。】

四、问题总结,拓展思维

提问10:聪聪和明明带着我们再次穿越时光隧道回到了今天,旅程结束了。你们学得开心吗?有什么收获?

提问11:这节课我们用4种图形设计出了美丽的图案。你能运用今天所发现的规律,用更多的图形设计出美丽的图案吗?

【设计意图:在学生掌握了循环变化规律的基础上,让学生回顾总结,使知识得到进一步内化,并且把这个知识延伸到课外,让学生在已有成功经验的基础上,运用已有的知识继续探究与应用,设计出新的图案,给学生提供创新的空间,培养学生的创造能力。】

(此文于2012年1月获广西小学数学教学专业委员会论文、教案评比一等奖。)

找规律课件篇2

关键词 信息技术 生活课堂 高效教学

前不久,我的课题要举行成果展示活动,指定的内容为苏教版五年级下册《找规律》课堂展示。因为这项活动对课题的结题非常重要,接到任务后,我不敢怠慢,带着压力研究、分析教材,并设计出了教案。

一、初次试教:使用不当,没有成效

成果展示,当然就不能使用“家常课”,我用PPT做了课件,在班级进行试教,还邀请了学校的教研员和五年级老师听课、指导。

上课伊始,我用PPT课件在大屏幕上出示例题。因为问题比较简单,很快学生就计算出了结果。师:你是怎么想的(解法)?生:我直接计算的。生:我用笔圈出来的。生:我用线连出来的。生:我发现老师发的材料袋里有方框,我是框出来的。师:都得到了同样的结果。几种方法相比,你觉得哪种方法更简单一些?好在哪里……小结:最后一种方法好,只要考虑平移几次就行了。(板书:平移)

如果每次框出3个数,不同的结果有多少个?如果每次框出4个数、5个数呢?小结:平移次数+每次框的个数=方格总个数,平移次数+1=不同和的个数

学生练习(出乎意料的是,错误很多),第一次试教就这样结束了,感觉到自己的课堂犹如一杯白开水,平淡、无奇、无味。

反思:例题教学很顺利,感觉学生掌握得很好。然而,活用规律解决问题时,学生却错误百出,课堂教学没有达到预期的效果。既然例题掌握得很好,为什么练习却质量很差呢?我百思不得其解。于是,我去请教参与听课的老师,请大家帮我寻找原因。经过一番分析,我终于明白,例题呈现出10个连续的自然数,很特殊、很偶然,不利于吸引学生思考;提出的问题也很简单,学生只要会做20以内的加减法,不用深入思维就能很容易的解决问题。上述原因导致学生的感知没有受到足够的刺激,思维随之产生惰性,所以,“找”规律的过程和思路没能在他们的头脑中形成、扎根。

二、再次试教:使用得当,成效明显

找规律“重找会用”,那么怎样才能使学生“会用”规律呢?关键还是要在“找”上下工夫。找到失败原因后,我重新设计教案,重做课件,再次进行试教。

首先,我用PPT给学生播放了一段体彩七星彩的开奖视频,并将画面定格在4,3,5,9,0,1,2上。师:仔细看看,能发现什么?生:开奖呗!生:看到7个数字:4,3,5,9,0,1,2。师:你们知道这个开奖结果是什么意思吗?生:能看出自己买的彩票是否中奖,如果和它完全相同,就可以中大奖。师:其实,彩票不但能等奖,还能中一、二、三等奖,直到最低的五等奖。只要选对连续的两个数字,就中五等奖了。现在,我们来看本期开奖结果,哪些情况可以中五等奖?生:4和3,3和5……。师:没想到彩票中也有这么多的数学问题,请大家思考,本期彩票中五等奖的情况应该有多少种?学生操作。师:你是怎么知道的?(学生此处学习过程与上面基本相似)师:如果要想中四等奖,必须选对几个数字?相当于要框几个数?(板书:3)估计一下中四等奖的情况有几种?平移几次?师:能证明一下吗?学生动手操作。(教师在大屏幕上演示)师:如果是中了中三等奖,应该选对几个数字?相当于要框几个数?平移几次?中二等奖呢……学生练习(基本没有错误,正确率很高)。

反思:规律只是一个结果,所以,教学的着力点应该是“找”的过程。开奖例题使学生的视觉受到了刺激,激起了学生的好奇心,学生在探索中奖规律的同时,已经不知不觉地将兴趣转移到了“找”规律上,“找”的过程不再是简单的反复操作、机械训练;学生在积极、主动探索规律、运用规律的过程中,对问题、对规律达到了较深的理解水平,他们不用死记硬背、生搬硬套,在不知不觉中获得了知识,加深了对知识的理解和运用。

三、对比发现:信息技术有助于课堂教学走向深入

同样都是将信息技术与小学数学课堂进行整合,效果却迥然不同。第一次,我只是简单地用PPT把例题显示出来,是“为了使用多媒体而使用多媒体”,对学生学习没有起到足够的促进作用;虽然学生很快就发现了规律,但仅仅只是停留在数字之间的规律上,并没有把规律深入头脑,所以在解决实际问题时,错误百出。第二次,我从例题提供的素材入手,对教学内容进行再加工,在PPT中插入开奖视频,以学生熟悉的生活情境为突破口,将丰富多彩的现实世界直接搬进了课堂,紧紧抓住了学生的“眼球”;中奖的数学问题则激发出了学生学习兴趣和求知欲望,使他们带着已有的生活经验,去经历现实的、富有挑战意义的问题,身不由己地投入到知识的探究中去,思维一直处于积极的状态中;“找”规律的过程也就变成了探索的过程、理解的过程、消化的过程,所以,解决实际问题对于学生来说非常简单,正确率极高。

找规律课件篇3

一、小学高年级数学中“找规律”教学法的特点

为了满足现阶段新课改的要求,“找规律”教学法作为一种新兴的教学手段,首先在素材的选取方面要注重其实际性,使数学的学习在具有挑战性的同时更加趣味化,这样,不仅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也可以让学生在已有的学习经验基础上更加主动地进行数学的研究学习。其次,“找规律”教学法要具有情境趣味性,基于学生活泼富有活力的年龄特点,应该为学生设置相应的情境以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好奇是一切追求的基础,要调动学生的好奇心,就要最大限度地为学生提供广阔的思考平台和空间,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培养学生独立思考的学习兴趣。另外,“找规律”教学法要具有一定的结构合理性。在小学高年级的数学教学中,一方面要积极引导学生自主发掘学习中的规律,另一方面也要教师合理规划,使教学结构具有一定的合理性。在合理化的教学结构中,教师的讲解是不可缺少的一部分,是确保学生自主学习的基础。学生在教师的系统讲解下,会通过自己的判断力建立起合理的学习结构,也会更容易发现数学课程中的重点难点,结合“找规律”法的启迪就会很快找到问题的解决途径,为学生更好地学习数学打下基础。因此,小学高年级数学的“找规律”教学法除了具有素材实际性和情境趣味性的特点,还具有一定的结构合理性,是教学取得成功的保障。

二、在小学高年级数学中实行“找规律”教学法的具体途径

1.通过实践教学让学生对数学教学中的规律具有初步认知 随着国家教育改革的推行,教学已不再单单作为教师的教学行为归纳到课堂内容中,而是讲究通过师生间的互动提高学生自己的动手能力,通过实践认识到事物规律,从而进行自主探索。在小学高年级数学现阶段的教学中,教师应将课程的学习融入到趣味十足的实践活动中,通过实践课程拓展学生的思维,激发学生对于数学的探索和学习兴趣,也可以让学生自主的从中找到数学学习的规律。只有这样,学生才会在今后的学习中找到自信,从根本上提高自己的学习成绩和对数学的理解能力。但是,应注重教师在此过程中的积极引导作用,并且要注意实践活动的尺度把握,挑选适合课堂教学的活动内容,防止学生将数学课堂变成看热闹的地方。否则,不仅不能达到让学生从实践活动中寻找到数学学习规律的目的,还会引起学生成绩的下滑,不利于数学教学的下一步进行。教学方法的设计也应该注重由浅入深、循序渐进,用层次递进的方式挖掘学生在数学学习中的潜力,进一步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

2.通过教师引导让学生自主“找规律” 学生通过参与数学教学中的实践引导,就会对学习中的规律性获得初步的认知,此时,教师可以在教学过程中引导学生对不同的知识点进行比较,总结其中规律,加深学生对数学课程规律性的认识。例如:可以在数学课堂中出题,按照相关规律填出下面第57位空格中的数字,1、2、3、1、2、3、1、2、3、…( )…在这样的题目中,教师应注意,在除了列出相关条件以外要引导学生多注意观察题目中数字的规律,通过自己的观察、分析完成题目的解答。因此,在小学高年级数学的教学中,教师应通过课堂中的引导教会学生“找规律”。在收集相关规律的过程中,如何对教学方法进行设计是广大小学数学教师面临的重大问题,课程的设计首先要以激发学生的发散性思维为基础,多选取一些开放性的练习题进行测验,否则,容易禁锢学生的思想,不利于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提高。同时,教师引导学生进行自主学习,并不等同于将教学的主体变为学生,而是需要通过师生互动交流调动小学高年级数学的课堂气氛,提高数学的教学效率。

3.通过给予学生锻炼空间提高“找规律”的学习效率 随着我国教育的不断发展,在小学高年级数学的课堂中,教师的教学目标已不再局限于教授知识,而是通过课堂中系统而全面的学习让学生掌握相关的学习方法,形成属于自己的思维意识和数学解题方式,重点培养学生的自主能动性,使学生可以积极主动地投入到数学课堂中。同样,“找规律”教学方式的重点不在于规律,而是教师要懂得运用科学的教学方法培养学生自主解决问题的能力和素质,让学生通过认知、了解、解决的过程,提高自己的综合能力。

找规律课件篇4

关键词:《找规律》;案例设计;小学数学;生活情境

教学内容:人教版二年级下册。本册教材是在学生已有的知识与经验的基础上,继续让学生通过观察、猜测、验证等活动探索图形的排列规律。

在一年级下册教材中,学生已经学习了一些图形和数的简单重复排列规律,本节课的“找规律”与一年级的“找规律”相比难度加大了,对学生的空间想象能力的要求也提高了。过去的规律只停留在简单的排列上,现在却是一种循环移动的变化规律。旨在通过观察、猜测、实验等活动,发现图案中图形组合的循环移动规律,体会自主探究学习的乐趣。能用学到的知识排列出有规律的图案,提高应用意识和实践能力。

教学目标:

(1)通过动手操作、观察比较、讨论交流、联想推理等活动,让学生发现图形的循环排列规律。

(2)初步渗透观察比较、抽象概括和迁移类推等数学思想方法。

(3)初步培养发现和欣赏美的意识,让学生感受生活中事物有规律的排列中隐含着数学知识,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教学重点:知道循环排列的规律。

教学难点:在抽象的图形中,从不同的角度(方向)找出排列规律。

教学用具:多媒体课件,学具,白纸。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引入新课

(1)教师导入。师:小朋友们,今天动物王国将举行盛大的运动会,你们想去看看吗?我们叫上小兔一起去吧!(课件出示:小熊正在敲小兔家的门,“咚、咚咚、咚咚咚、咚、咚咚、咚咚咚……”)小兔怎么还不开门呢?小朋友们,我们一起来帮小熊敲门好吗?(学生用手在桌面上有节奏地敲)你们发现这敲门声有什么特点呢?

(2)学生汇报规律。

(3)教师小结:像这种重复出现的排列规律,是我们一年级已经学过的,今天我们继续学习找规律。

(板书课题:找规律)

师:有了小朋友们的帮忙,小兔终于听到了敲门声,看,她出来了!我们一起去运动场吧!

二、引导探究,寻找规律

师:瞧,动物们从四面八方赶来了,大家都争先恐后地往比赛地点跑去(课件演示)。这时,裁判长小鸟发话了:别挤,别挤,大家还是排队入场吧!机灵的小兔马上跑到了最前面,当了排头,后面依次跟着小牛、小熊和小猪(教师边说边在黑板上依次贴出动物卡片)。小鸟见了连声说:好,好。但为了公平起见,大家还是轮流当排头吧!于是,第二场比赛时,小兔很自觉地排到了最后一个,小牛、小熊和小猪都往前进了一位(教师贴出第二排动物卡片)。

师:聪明的小朋友们,你们知道第三场该是谁当排头了吗?(指名上台贴卡片)那第四场又该怎么排呢?(再请一名同学上台贴)。

师:大家有什么想问这两位同学的吗?

生问:第三场你为什么让小熊当排头啊?

生答:因为第二场的排头小牛去最后了,小熊、小猪和小兔就都要往前移一位。

生问:第四场为什么要这样排呢?

生答:因为第三场的排头小熊去最后了,小猪、小兔和小牛就都要往前移一位。

师:大家再仔细找一找,这些动物的排列还有一些什么规律呢?研究的时候请思考,每行都有哪些动物?动物的排列顺序又是怎样的?(分组讨论,然后汇报)

生1:每一横排中都有小熊、小猪、小兔和小牛这四种动物。

生2:每一竖排中也都有小熊、小猪、小兔和小牛这四种动物。

生3:横着看,上一排第一个动物都移到了下一排的最后一个,后面三个动物都往前面移动了一位。

生4:我发现竖着看也有同样的规律。

生5:往左边斜着看,每一斜排都是同一种动物。

……

师:小朋友们真了不起!我们学会了从不同的角度进行观察,找出了动物的排列规律。我们也按这样的规律来玩一个队列游戏好吗?(5人一排,轮流变换位置)。

师:运动会开完了,小兔邀请大家去她家做客,她提着茶壶给大家倒茶,小动物们惊喜地发现:茶壶上有一圈有趣的文字呢!(实物出示,学生分别从不同角度起读,课件逐句出示)

可以清心也,

以清心也可,

清心也可以,

心也可以清,

也可以清心。

师:我们再竖着读读看?(生读,非常兴奋)

师:我们无论从哪个字开始读起,都是一句完整的话,首尾回环,这样的文字称为回文,在我国古代就早有运用。我国的语言文字真是奇妙啊!

师小结并揭题:像那些动物和文字按照一定的规律不断地变换自己的位置,形成几行一组循环排列的现象,这样的规律,我们就把它叫作循环排列规律。

三、变式练习,拓展规律

1.摆一摆

师:大家喝完茶,就去小兔的房间参观,哇,小兔房间的活动地板被弄得乱七八糟的,你能用刚刚学会的排列规律帮小兔摆摆吗?(学生用红色、黄色、绿色和蓝色的方形各四个进行操作)

师(在投影仪上展示学生作品):现在漂亮了吗?这就是规律创造出来的美。

2.猜一猜

摆好地板砖,动物们回客厅看电视了,中央电视台正在播放魔术大师刘谦叔叔给大家玩数字游戏的节目呢!猜一猜,他接下来会变出什么呢?

①12345?34512?51234?()

②ABCD?DABC?CDAB?()

四、自主设计,创造规律

1.欣赏美图

师:在我们的身边,有许多有规律的事物在美化着我们的生活,我们一起来欣赏(媒体播放蜡染及有着精美的循环排列图案的陶瓷等图片,同时播放轻音乐)。师旁白:你们觉得美吗?这些精美的艺术品都是我们勤劳的人民用他们灵巧的双手创造出来的。

2.课外作业

同学们想不想自己动手来创造规律啊?老师请同学们当一回设计师,每个小朋友回家后运用今天学的规律知识在白纸上设计有规律的漂亮图案,明天把你的设计带来学校,跟大家一起欣赏,好吗?

五、课堂总结,内化知识

1.学生反馈

生1:这节课很有趣,我学到了很多东西。

生2:我发现我能找出很多生活中的其他规律,像车子的轮子都是圆的,两个三角形可以组成一个四边形……

生3:我作业的设计方案都已经想好了,我的设计一定是最好的!

……

2.教师总结

同学们,其实规律就藏在我们的周边,只要你有一双善于发现的眼睛,一颗会动脑的小脑袋,一双勤劳的小手,你们一定能发现很多生活中和数学中的奥秘。数学学习其实很容易,也很有趣,只要你们善于发现,善于思考,一定能学好数学。

教学反思:

本节课我本着“有效、有趣”的原则,力图在数学课堂教学中体现数学和生活相结合,且面向全体学生来设计教学。通过教学实践,个人认为本节课有以下几个特点:

1.注重趣味性,学生学习兴趣浓厚

数学是思维的体操,小学数学就是一门让学生的思维舞动起来的学科。新课改重在落实对少年儿童的素质教育,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所以我们教师要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和学习数学的兴趣,增强学生的学习自信心,培养学生的自我学习能力。

本堂课从引入新课,到讲授新课,再到巩固练习,都以学生感兴趣的小故事贯穿始终,再加上学生喜欢的小动物及小游戏,不断吸引着他们的注意力,学生学习热情高涨。

注重师生、生生之间的交流对话。本课中不但有师生之间的交流,还有学生之间的研究讨论以及学生之间的相互问答,充分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学生真正成了学习的主人。

关注数学与生活联系,数学“源于生活,又用于生活”。本课不管是例题材料的选择还是练习设计,均来自学生身边喜闻乐见的事物,如“敲门,给小动物排队,学生自己排队,摆图形”等,无不使学生感受到数学与生活的联系,激发了学生学习的极大热情和兴趣。

2.注重数学与其他学科的整合,丰富发展数学的内涵

数学是一门学科,更是一种文化。在教学中,如果我们能根据教材的特点,以数学知识为基础,进行灵活处理、巧妙设计,并充分整合其他学科资源,丰富发展数学的内涵,从而领略数学的精彩,为数学教学所用,那么,数学课堂一定是开放的、充满生机与活力的,更是学生们所喜爱的。

本堂课中,精美课件的应用是数学与信息技术的整合,还有与音乐、美术的融合,如“欣赏”环节中轻音乐的插入,练习环节中的“创造规律”等。“回文”这一环节的设计,让数学课上传出了朗朗的读书声,给人以耳目一新的感觉,还让学生受到礼貌待客的教育,更让学生了解了我国灿烂的古代文化,激发了学生强烈的民族自豪感。

找规律课件篇5

【关键词】 目标定位;板块设计;资源处理策略

一、问题背景

经常走进一些数学老师的课堂,发现很多教师在课堂教学前会深入地解读教材和分析学生的学情,会设计一些直指目标的大问题,但是面向全体学生的大问题的提出后,势必产生了丰富的基础性资源,教师在课堂里应该收集哪些资源呢?收集上来的资源又该如何处理才能提高课堂教学的有效性呢?很多数学教师对资源的处理,普遍感到比较棘手,现在就以“找规律——搭配”一课谈谈笔者的一些想法、做法.

二、课前分析——定位目标

教师要想对产生的资源进行针对性的处理,课前必须对教材、学生进行详细分析,课堂中学生会产生哪些资源?这些资源是否都是促进达成教学目标的资源?教师面对不同的资源又该采用什么样的应对策略呢?只有这些问题得到解决,教师才能做到应对自如,教学才会精彩纷呈.

1. “找规律”教材、学情分析

在日常生活中,学生经常会遇到与搭配有关的实际问题,如服饰搭配、饮食搭配……“找规律”一课,就是研究简单的搭配现象,帮助学生寻找隐藏在搭配现象背后的规律. 而学生的学习起点在哪?学生学习本课时,已经积累了一些探索简单规律的经验. 如二年级接触到用算珠可以组成哪些不同的数,四年级上册学生研究了间隔排列的两种物体数量之间的规律,学生初步感悟简单数列中数的排列规律. 因此,为了更好地促进学生的成长和发展,教师就要关注学生的困难,满足他们的学习需求.

2. “找规律”的教学目标

第一,学生对生活中的一些简单搭配现象,提出不同的搭配方法,感知解决问题方法的多样性. 第二,使学生在探索不同搭配方法的过程中发现一些简单的规律,初步体会有序思想和符号化思想. 第三,引导学生使用数学方法解决实际生活中的问题,学会表达解决问题的过程;学会在具体情境中寻找到解决问题的本质.

三、教学设计——服务目标

鉴于对教材、学情分析和目标的定位,课堂教学设计了三大板块:第一板块,以学生熟悉的早餐搭配问题引入新课. 第二板块,第一环节研究食品搭配问题,第二环节研究服装搭配问题. 第三板块,巩固练习和拓展延伸.

四、资源收集——应对策略

下面就第二板块谈谈具体的做法以及这样处理的原因.

1. 第一环节研究食品搭配问题

课件呈现饮料:牛奶、豆浆,点心:麻团、馒头、油条. 教师提出问题:你能不能把所有的搭配都找出来?把你的方法记录下来. 这个问题是面向全体学生提出,每个学生的起点状态不同,基础性资源也就不同. 我选择性地收集了文字、数字、连线方法三类资源,该如何处理呢?一个一个串联处理?这样学生不能整体把握前后资源的比较,不易建立整体思维策略,所以采用的处理方式是:并联呈现、分层处理.

第一层次,首先并联呈现文字、数字方法. 因为这两种资源虽然表现形式不同,但是思维方法相同,便于学生沟通方法之间的联系,把握本质,所以我把它们并联呈现. 在师生互动的过程中,逐步提炼出:两种方法形式不同,但是都是先选一种饮料分别和三种点心搭配.

第二层次,处理连线的方法,拓展到字母连线. 呈现连线方法,看得懂吗?请他把思考过程展示给大家看看. 请学生到黑板上来连线,这样做一是让学生明白连线方法也是先选一种饮料分别和三种点心搭配,二是帮助学生再一次内化有序思想. 最后拓展到字母连线或者数字连线,帮助学生建立用简单的符号记录思考过程的符号化思想.

2. 第二环节研究服装搭配问题

课件呈现4件上衣、3条裙子,提出问题:一件上衣搭配一条裙子,一共有几种搭配方法?大部分学生选用符号连线方法,还有倒着连线的方法,用算式方法,这些资源的出现,说明学生已经领悟到数学学科的简洁内涵.教师采用的处理方式:3种资源并联呈现,整体处理. 这两种都是连线方法,有什么不同?哪种方法更简洁?算式方法看得懂吗?全班交流时,学生感受到既可以顺着连线,也可以倒着连线. 由于下面个数少,倒着连线比较方便. 借助对连线方法的理解,学生就能很清晰地解释算式3 × 4 = 12的意思了. 再从4件上衣拓展到5件、20件,最后用字母N表示上衣的件数,学生能用N × 3来表示搭配的种数了.

第二环节不是重复第一环节,它是第一环节的递进. 递进体现在学生呈现方式的简洁性上. 从第一环节的文字记录方法,到第二环节的符号连线方法和算式的方法,记录方法越来越简洁,符号意识越来越强. 递进还体现在学生思维的发展上. 学生从这些搭配现象,看到了搭配背后的本质. 学生一直在寻找搭配中的几个几,从而深刻理解搭配的本质,在快速反应时,学生已经用两类物体的个数相乘,也就是说学生掌握了搭配的规律,高效地达到了教学目的.

找规律课件篇6

关键词:初中物理实验 理论依据 实验操作 凸透镜成像规律

导语:凸透镜成像规律是八年级物理的教学重点也是教学难点。突破这个难点,对培养学生学习物理的兴趣,对树立学生的自信心,对提高整体教学质量有着积极的意义。

(一)该规律成为教学难点的原因分析:1.从规律本身找原因:概念多、易混淆,如焦距、物距和像距,实像和虚像,放大和缩小。规律多,在不同的物距条件下所成像的性质不同;2.从学生的思维特点找原因:八年级正处在形象思维向抽象思维过渡的阶段,学生分析数据归纳规律的能力不强。而理解并熟练掌握该规律必须具备一定的归纳能力和抽象思维能力;3.学生学习凸透镜成像规律的疑惑:(1)实验操作过程复杂,要做的东西很多,如:要测凸透镜的焦距,调节透镜、烛焰和光屏三者的高度;(2)实验中涉及很多问题,很难记牢,找不到一条主线或者联想的依据来记忆这些规律和操作的问题;4.从教师的教学策略找原因:有些教师自己做演示实验,只让学生观看,学生只能死记硬背成像规律。有些教师也使用探究式教学,但由于引导学生分析的方法不当,最后只能由教师包办说出规律,失去探究实验的意义。有些教师不能深入研究新教材,对探究凸透镜成像实验前教材中要求学生做的一些成像实验重视不够,如小孔成像。

(二)讲究教学策略,化解教学难点:

1.重视小孔成像规律的探究,初步建立实像的概念。在苏科版物理教材八年级(上)第三章、第三节《光的直线传播》的课后习题中安排这样一道习题:在空的易拉罐的底部中央,用钉子敲个小孔,蒙上一层塑料薄膜,这样就制作一个针孔照相机。利用它观察窗外的景物,你看见了什么?记下所成像的特点,并试着加以解释。利用小组合作方式先让学生课后制作好实验装置,观察远处景物,记录看到像的特点,在课堂汇报、展示实验成果。由于观察窗外景物时,物距大于像距,学生只能看到倒立、缩小的实像。实验如果到此结束只能算完成一个阶段。应该用烛燃代替景物,让学生继续探究小孔到烛燃距离不同时像的特点,最终归纳出像的特点和物距、像距的关系。学生通过这个探究实验建立描述像特点的概念:如实像、放大和缩小、倒立等,认识到像不总是缩小。

2.做好平面镜成像的探究,通过比较认识实像与虚像的不同。平面镜成像一直是初中物理的重要探究实验。把该探究实验孤立看只不过是平面镜成像特点,但从完善学生的认知结构分析,该实验使学生第一次知道虚像概念,认识比较实像与虚像的方法。

3.让学生用凸透镜进行课前预探究,形成初步感性认识。学生对凸透镜成像没有感性认识,让他们直接探究凸透镜成像规律,学生往往觉得无所适从不知道从哪里开始探究,不知道究竟探究什么。仔细研究苏科物理八年级上第三章第一节的课后习题第3题:通过放大镜观看物体时,若适当增加放大镜与物体间的距离,看到的像是增大呢,还是缩小?若继续不断地增大放大镜与物体间的距离,看到的像将怎样变化呢?本题也属于实验类作业,这是在学生探究凸透镜成像规律前预备实验,教师应该把凸透镜发给学生让学生做一做、看一看,学生认识到放大镜属于凸透镜,凸透镜不总是成放大的正立像,还能成放大的倒立像、缩小的倒立像,使学生对凸透镜能成不同的像有了感性认识。

4.精心设计《凸透镜成像规律》教案,为课堂探究做准备。物理规律的教学适宜用探究式教学方法,如何在课堂上让学生探究凸透镜成像规律,这是长期困扰初中物理教师的难题。为让学生能顺利探究出此规律,教师要全盘考虑前后概念的联系,还要在新授课前进行教学设计,主要考虑以下几点:如何创设提问题的情境?引导学生提什么样的问题?采用什么实验装置?如何用器材进行探究?探究时需要观察、记录哪些数据和现象?如何引导学生分析数据、归纳出规律?其中提问题和分析数据是最易被忽视的教学环节。如上文所述,学生在探究此规律前应该知道凸透镜能成不同的像,教师应该引导学生提出这样的问题:当物体到凸透镜的距离不同时,物体通过凸透镜成的像有什么不同呢?这样提问题能使学生知道探究的目的,能引导学生寻找探究的方法,比其他提问方法效果好。当学生得到许多实验数据后,老师这样问学生:“凸透镜究竟能成几种像呢?”引导学生先把像的种类分析出来,共有四种。继续追问:“在什么条件下凸透镜成倒立、缩小的实像呢?”激发学生进一步分析数据的兴趣。由于此实验得到的数据量大,数据中蕴藏的规律属于界定范围的定性规律,学生从来没有遇到,所以分析数据、物理现象是本节课的最大难点。引导学生正确分析、归纳出规律是本节课的关键一环。教师如果直接让学生分析,学生很难得出正确的结论。反思教学过程,我们不难发现种种教学问题,都离不开实验操作。让学生尽可能地深入其中并感受到实验的乐趣,是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主要解决的问题。当然,这些实验不单是教师演示实验,也不是只让学生做一些指定的实验。还应努力发掘教材中的有利素材,结合身边的物品,设计一些简单可行的实验渗透到教学中,这也是教师备课时要注意的问题。

5.深入分析,加深对凸透镜成像规律的理解。学生初步理解凸透镜成像规律后,教师应该引导学生深入分析加深对该规律的理解。

(1)用《凸透镜成像动画》课件向学生展示凸透镜成像的连续变化规律,形成深刻的印象。总结出成实像或虚像时,当物距连续变化,引起像和像距的变化规律。利用课件让学生观察出两倍焦距和一倍焦距处的特殊意义。

(2)凸透镜所成像性质之间的关联。凸透镜成像的性质可从正立或倒立、放大或缩小、虚像或实像三方面描述。这些性质之间有关联,例如正立的像一定是放大的虚像,倒立的像一定是实像。通过教师示范,让学生再去挖掘其他的关联性质就能加深对该规律的理解。

(3)凸透镜成像与小孔成像的比较。当凸透镜成实像时,根据像距与物距的大小关系可以推定成像的性质,这与小孔成像现象相同。两者的共同点是:像距小于物距时,成倒立、缩小的实像;像距大于物距时,成倒立、放大的实像;像距等于物距时,成倒立、等大的实像。

在整个光学部分,教师应有全局一盘棋的思想,重视教学策略的研究,从总体上把握前后概念、规律之间的联系,杜绝凸透镜成像规律教学孤立化,不能把探究凸透镜成像规律时涉及的基本概念分散开来,使学生在课堂探究时不必为一些概念花费较多的时间。让学生集中时间和精力去提出问题、设计实验、分析数据、归纳规律,这样就能化解探究凸透镜成像规律这个教学难点,使学生理解这一规律。

参考文献:

[1]梁树森.物理教学论[M].南宁:广西教育出版社1996.

[2]《中学物理教学参考》 1994年07期

[3]《中学物理教学参考》 2003年06期

找规律课件篇7

[关键词]找规律 教材对比 解读

[中图分类号] G623.5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7-9068(2015)02-022

一、教材对比和解读

本文所述新旧教材分别为2012版和2001版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人教社)。关于这两个版本中一年级下册”找规律”这部分内容的不同编排,主要从以下三个方面进行论述。

(一)例题编排――由呈现转向发现

2001版一年级下册《数学教师用书》指出:“探索规律”是数学课程标准中“数与代数”领域内容的一部分,在第一学段和第二学段都规定了这部分内容。传统教材中没有单独编排数字和图形的排列规律,只是在练习中有少量的习题;有关探索规律的内容是新编实验教材新增设的内容之一,也是数学课程教材改革的一个新变化。分析这两版教材,关于”找规律”这个单元在例题编排上的改动还是比较大的。

单元例题内容结构对比表:

浮华褪却始见真――这句话很好地概括了上表反映的对于找规律这部分内容的积淀式审视和教材编写处理。具体细节表现在以下两方面。

1.整合并缩减了简单图形变化规律的例题。2012版本只保留了原版的主题图,由直观呈现的例题过渡到让学生自主发现,将原来最简单的图形变化规律和简单的图形变化规律两部分内容仅用一句话,即“图中的人和物都是按规律排列的”进行揭示,然后让学生自己去发现其余的排列规律,并说出来,此外还突出了该内容教学的关键点――圈出重复的部分。这一改变将原来例题中许多重复性的操作和练压缩,但是规律的直观认知这一根本的教学目标并没发生改变。

2.增加了做一做的习题编排。在例题的编排更具针对性的情况下适度丰富了配套的“做一做”习题的数量,意图非常明显,将例题中“瘦身”的一部分以“做一做”的练习形式呈现。在此不展开说明。

(二)方法指导――由隐性转向显性

这里特别值得一提的是2012版例5的编排:分三个问题阶段性呈现――知道了什么?怎样解答?解答正确吗?这样的编排对于学生找规律的方法指导的现实意义不言而喻,也是在例题编排的层面与2001版最大的区别。可以预见的是,新版本教材对于“找规律”这部分内容的整体编排上所做的较大改动,必将带动第一、二学段中整部分内容的系列性改变,同时极大地影响教学设计思路和教学方法上的变革。

《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2011版)作为2012人教版教材的启领之基,在基本理念中更突出了编写者对于学生数学能力培养方面的理性思索,这是一种基于理解数学角度的传承和回归,从而也使得”找规律”这部分内容更加焕发出新的光彩和活力。

(三)练习设计――由单调转向丰富

新旧两版教材之间关于“找规律”的内容一个较大的区别体现在,对于单元配套练习的设计和编排。

《教师教学用书》(2001版)是这样分析原版本教材习题的:第1题例1是最简单的图形变化规律的配套练习;第2题的题型与前面学过的略有不同,图形围成了一圈,对于学习有困难的学生,可提示其沿着一个方向看每组图形的变化;第3题是简单的图形和数字变化规律配套练习;第4题的第(2)小题是从大到小排列,但方法基本没变,是检验学生迁移能力的好素材,数学练习的题量无限,但基本的思想方法是有限的,这是需要教师引起注意和重视的问题;最后的思考题,它的规律之一是每相邻两项的差组成一个新的数列,这个新数列的每相邻两项的差是1。要鼓励学生通过操作和看图形的变化来找规律,如果有学生能通过计算找出规律,更要加以表扬。

2012版教材的单元练习首先在题量上达到了13题,形式上更加丰富,层次更加鲜明,更强调和注重了学生发散性思维能力的培养。例如:题1不再是规律的延续,而是判断组成规律的必要条件,同时首次出现了文字形式的找规律题型;题4属于稍复杂的图形和数字的变化规律;题7是一个多向思维的找规律习题,可以从横向和纵向及最后的运算结果找出不同的规律并加以解决;题8是数形结合意识在找规律这部分内容中的运用;题9则是较为复杂的图形规律题,属于例题5的配套练习,着重培养学生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题12恰当地结合百数表的知识,通过找出百数表中蕴含的规律找出不同形状结构中的数;题13需要结合数学推理加以解决;思考题是让学生自己动手创造规律,结果多样化的呈现,为后续找规律知识的学习作了铺垫。

新版教材编排中值得注意的问题:

1.喜忧参半――是否会更容易造成两极分化

从以上对教材的分析可以看出,2012版教材对于”找规律”这部分内容的难度适当加深,而2001版教材实行以来关于学生两极分化的现象一直被诟病。如此修订,可喜的是大大拓展了找规律这部分内容的内涵,堪忧的则是会不会造成两极分化现象的提前和加重,这也是作为教师在教学设计和课堂实施环节需要特别注重的问题。

2.有始无终――生活化的情景呈现略显匮乏

新教材编写注重联系学生的实际是不争的事实,但是对于”找规律”这个单元的编排,除了沿袭旧版例题1“举行联欢会的情境,装饰的东西都是有规律排列的,小朋友有规律地围成圈跳舞”之外,委实缺少符合学生生活实际的场景。这也需要教师立足教学实际,充分发掘小学生生活中关于找规律的素材,组织和开展更为有效的教学。

3.忽明忽暗――找规律知识教学的现实意义

参照2001版《教师教学用书》,关于该单元的教学目标确定为:(1)使学生通过观察、实验、猜测、推理等活动发现图形和数字简单的排列规律;(2)培养学生初步的观察、推理能力;(3)培养学生发现和欣赏数学美的意识。教学目标的设定、检测、评价相对较为笼统。对于当前学段而言,该部分知识教学的现实意义从教师和学生的角度来讲都略显模糊。

二、教学实践与思考(仅以第一课时教学为例)

(一)教学目标

1.通过观察、实验、猜测等活动,使学生发现图形或数字排列的简单规律,理解规律的意义,同时会根据发现的规律进行推理,确定后续图形或数字的排列方式。

2.通过涂色、摆学具等活动,培养学生初步的观察能力、数学表征能力和推理能力,激发创新意识。

3.使学生感受规律在生活中无处不在,培养学生对规律美的欣赏意识。

(二)教学过程

1.情景导入,感受规律

师:同学们,儿童节就要到了。为了把教室装扮得更漂亮些,有几名同学已经想好了设计方案,他们准备这样设计――(出示主题图)

师:他们用了什么材料布置教室?是怎样摆的?你们有什么发现吗?其实生活中有很多事物的排列都是有规律的,今天我们就从数学的角度来找规律。(板书课题:找规律)

2.引导探索,认识规律

(1)灯笼排列的规律

师(出示图片,提出问题):从左往右看,是怎样排列的?

生:灯笼是以一蓝一红、一蓝一红这样一组一组一直排列下去。

师:以一篮一红为一组,一直排列下去也叫做重复出现(板书)。根据前面的规律,如果继续排下去应该是什么?

(2)小旗的排列规律

师(课件出示):找出彩旗排列的规律,同桌互相说一说。如果继续摆,应该是什么颜色的旗?

(3)小花的排列规律

师:仔细观察,下一个该摆什么颜色的花?说一说你是怎么想的?

(4)小结

师:在观察中,我们发现灯笼、小旗和小花的排列都是依据颜色一组一组重复出现的,我们就称它们为有规律的排列。

3.实践操作,理解规律

(1)独立摆图

师(出示学具):有哪些图形?各有几个?请看大屏幕一起观察,然后把所有图形都用上并摆成一行,一组一组有规律地重复出现。

学生活动,汇报展示,由学生来介绍摆图的规律。

色同形不同: ■

色形都不同: ■ ■ ■

(2)合作摆图

师:色形同但量不同。如果还是像这样让你摆出有规律的排列,你打算怎么摆呢?

学生活动后展示: ■

师:形、色、量都不同。要用这样的学具摆,想一想会有规律吗?

学生活动后展示:■■■

4.巩固练习,强化认识

(1)在拍手游戏中找规律

示范:上拍手、排肩、下拍手为一组重复出现。学生一起接着做,并让学生说明为什么这样做。

(2)简单推理。画一画,并说说想法:

③串项链游戏。(略)

④找数的规律。1,3,1,5,1,7,1,9, ,

5.课外拓展,寻找规律

(1)生活中关于规律的图片(多媒体出示)。

(2)从自然现象中找寻规律。春、夏、秋、冬四季;日出日落;燕子秋季南飞,春季飞回……自然界中有规律的现象。

(3)在自然界中还有许多有规律的现象,大家可以用心去找一找。

6.课堂总结,布置作业

(三)实践反思

本节课的教学中,教师在注重激发学生学习积极性的同时,向他们提供了充分的从事数学活动的机会,让学生在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的过程中理解并掌握数学知识、技能,获取较多的活动经验。

基于教材,深入挖掘知识背后的“知识”,才能真正引导学生经历知识形成的过程,发展数学思维。在这一基础上,适度拓展课堂教学的内容,使学生对于生活中有规律的现象从“无意注意”向“有意注意”过渡,既充实了”找规律”这部分内容的生活情景和教学资源,也使得该内容的“现实意义”趋向明朗。

找规律课件篇8

关键词: 信息技术 生活情境 学习策略 创新思维 实践活动

《数学课程标准》指出:“数学课程的设计与实施应重视运用现代技术,大力开发并向学生提供更为丰富的学习资源,把现代信息技术作为学习数学和解决问题的强有力工具,致力于改变学生的学习方式,使学生乐意并有更多的精力投入到现实的、探索性的数学活动中去。”新形势下的数学教学要以学生发展为本,以思维训练为核心,以丰富的信息资源为基础,以现代信息技术为支撑,通过学生自主探究、合作研讨、主动创新获得知识技能上的提高,满足兴趣、情感等方面的需要,提高数学素养和信息素养。

一、创设生活情境,激发学习兴趣

《数学课程标准》十分强调数学与现实生活的联系。怎样沟通数学与现实生活的联系?现代信息技术集音、像、动画于一体,为学生提供了丰富的学习资源,能够用来创设学生喜闻乐见的生活化情境,赋予课堂强烈的表现力和感染力,促使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学习。

如教学二年级下册《找规律》一课的新课导入环节,我充分利用课件从多个角度展示了“规律”:不断变化的“四季交替”,滚动的“颜色变化”、“按钮的颜色排列”……都具有一定的规律,生动的画面、优美的音乐,学生在欣赏之余同时感受到生活中的很多事物都具有一定的规律,生活中处处有数学。针对低年级学生实际,我在设计本课教学时始终以学生喜欢的“卡通人物”贯穿全过程。从一开始参观“米奇家的房子”,以“米奇家的房子漂亮在哪里”引导学生探究,然后陪着学生进行每个练习的“汤姆猫”、“设计园”里各种精美的图片,如奥运五福娃等,让学生自己选择喜爱的图片,运用所学的规律将图片按一定的规律排列,当一回“小小设计师”,获得成功的体验。

二、优化学习策略,改变学习方式

《数学课程标准》要求“把现代信息技术作为学习数学和解决问题的强有力工具,致力于改变学生的学习方式”。信息技术作为最先进的教学媒体,其显著的特点是交互性。因此,在教学《找规律》一课时,我将课件置于网络平台上,增加了屏幕广播、网上监视功能,为交互式学习创造了条件;利用多媒体开发工具设计的网络型课件使教学内容更加灵活生动,真正实现人机交互,让学生自主探究,合作学习。

1.人机交互,真正实现合作交流。

在课堂上,教师可以通过多媒体控制台中断学生操作,将教学内容实时传递给每一台学生机。学生在练习过程中,有问题可举手请教老师,教师可跟不同的学生交流,一对一解决学生提出的问题。这种新型的点对面、点对点的教学模式使师生的地位和作用都发生了变化,使老师教得轻松,使学生在宽松、平等环境中自主学习。这样不但有利于学生个体发展,而且提高了学生的实践能力,使学生在自主学习、创新思维中完成学习任务,真正成为驾驭知识的主人。

2.以人为本,让每一个学生都有动手的机会。

《找规律》是一堂数学活动课,主要是要让学生通过观察发现规律,并亲自动手操作探究规律。对于低年级学生来说,“百看不如一做”,在引导学生观察规律的基础上,提供丰富的资源让他们人人动手,进行大量的操作是必要的,准备大量的学具非常麻烦也不现实。而这个难题对信息技术来说,又能够轻松解决,特别是将信息技术与局域网结合起来,那就更得心应手了。在网络教室里,每一个学生都拥有一台电脑,可自己进行操作,都有动手实践的机会,真正提高了动手操作能力。

3.灵活控制,展示学生思维过程。

《数学课程标准》提出课堂上教师要大胆放手让学生从不同的角度去探究规律,并且注重引导学生通过观察去发现,从而掌握一定的方法。为了让学生更便于交流、理解,我在课前做了充分的准备,根据预设进一步提高课件功能。如教学《找规律》一课,我在引导探究“墙面”的规律时,课件出示画面:(如图1)在引导学生从不同角度探索规律时,根据学生的回答随机按“上、下、左、右”等按钮进行演示,对学生找到的规律进行展示、验证,让其他同学对该种规律有进一步的认识。又如最后的练习环节“练眼力”(如图2),可根据学生的回答,按左下角的按钮随机调用进行控制,便于让学生有更清晰的认识。

4.智能判断,实现及时反馈、矫正。

传统教学中,教学效果往往要通过批改学生作业或测验才能了解到,学生反馈的信息相对滞后,计算机可以实现对学生课堂练习的及时反馈,一方面满足了学生急于了解自己学习效果的愿望,提高积极性,另一方面使教师及时掌握学生的反馈信息,便于做下一步教学决策时更主动。如教学《找规律》一课设计“快乐大考场”练习,学生只要输入答案,计算机将正确、错误的评价,以及提示等信息及时反馈给学生,教师可通过网络监控可以在主机上看到每个学生的学习进程。这样不仅学生很快地了解自己的学习情况,加深学习体验,进行自我激励,教师也可从中获得教学反馈信息,及时采取补救措施。

三、发散创新思维,培养学生个性

网络教学与传统教学方式相比,更注重教学的实效性、互动性。教师通过网络教学,不仅可为学生提供一个发展个性的舞台,而且可以展示学生各自不同的解题思路,开阔其视野,对比各种思路的视角过程,交流评价不同的策略,激发起学生富有创造性的想法,实现真正意义上的因材施教。如在《找规律》一课的练习环节中我设计了“快乐大考场”活动(图3),将课堂练习内容设计成一个个的过关游戏,让学生自主练习,只要做对就能够顺利过关,进入下一关。这样的设计打破了齐步前进,解决了传统教学不能解决的“多边互动,因材施教”问题,原本枯燥、复杂的题目变得有趣、富有挑战性,使学生更积极主动地投入练习活动中,呈现出多边互动、轻松愉快的场面,使每一个学生都能自觉地寻求知识发展自己。

又如在“设计园”活动中(图4),我为学生搭建了一个展示个性的平台――论坛。学生登录后,根据论坛提供的图像,从中选择自己喜欢的设计出一个有规律的图案,设计好后再提交上去。每一个同学在自己的电脑上面就可以欣赏到全班所有同学的作品。这样既使学生体验成功,又拥有了一次创造美、欣赏美的机会,其学习效率和教学技能相应地得到了提高。

四、强化实践活动,解决实际问题

《数学课程标准》指出:“数学教学应遵循学生学习数学的心理规律,强调从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出发,让学生亲身经历将实际问题抽象成数学模型,并进行解释与应用的过程。”因此,我们可从小学生的本能出发,抓住他们爱玩、好奇心强的特点,根据教学内容将所讲的内容隐含在一个个任务中。如引导学生探究出“米奇家墙面”的规律后,马上提出一个任务:“米奇家的地板还有一些地砖还没铺好,你能帮它铺一铺吗?”然后让学生动手操作,根据课件上所提供的“地砖”接着往下铺。学生利用刚才探究墙面的规律的方法迁移,用不同的方法进行排列,设计出不同的规律,不仅进一步巩固了新知,而且获得了用数学知识和思维方法来看待、分析及解决现实问题的经历,体现了数学的价值。

信息时代赋予我们全新的视角,使我们产生更多新的思想、新的方法。我们应该充分运用先进的技术手段为学生提供更为丰富的信息资源,优化数学课堂教学,任学生自由地遨游在知识的海洋中,使他们的想象力插上翅膀,促使其能力和创造力在探索和学习的过程中得以进一步的激发。

参考文献:

[1]肖少琼.浅谈信息技术与学科整合的探索.广东省中山市.

[2]王万辉.转变学习方式促进学生发展.江西省大余县教研室.

上一篇:高考满分作文及点评范文 下一篇:期末考试动员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