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途跋涉造句范文

时间:2023-10-02 19:48:26

长途跋涉造句篇1

人教版三年级下册《燕子专列》一课主要写了欧洲瑞士的一个春天,气温骤降,燕子因找不到食物饥寒交迫,濒临死亡。瑞士政府呼吁人们寻找冻僵的燕子,并用空调列车把它们送到安全的地方的故事。

本教学设计主要是引导学生抓住关键词“麻烦”理解课文第二自然段,感受气温骤降,燕子饥寒交迫,濒临死亡的处境。并进行解词训练。

【教学目标】

1.学习运用多种方法理解词语。

2.通过理解关键词,体会长途跋涉的燕子濒临死亡的艰难处境,让学生产生对每一个生命应该有的敬畏之情,为后文理解瑞士政府和人民对燕子的关爱、对生命的呵护打下基础。

【教学过程】

一、寻找“麻烦”的本意

1.“这年春天,成千上万只燕子从南方飞回北方时,在瑞士境内遇到了麻烦。”“麻烦”是什么意思?

(“麻烦”就是困难,难题。)

师:找近义词是解词的好方法。

2.燕子遇到了什么麻烦?能用这个段落中的有关句子来回答吗?

(“当地气温骤降,风雪不止,几乎所有昆虫都被冻死了。燕子经过长途跋涉,已经非常疲劳,再加上找不到食物,饥寒交迫,濒临死亡。” )

师:我们联系下文找到了相关的句子,了解了燕子遇到的“麻烦”。

【教学由近义词替换、联系上下文寻找“麻烦”一词的本义展开,这是理解词语的基础。】

二、品读“麻烦”的内涵

1.理解“气温骤降”

①“气温骤降”是什么意思?(“气温骤降”是指气温突然下降。)

②齐读这个句子,看看“气温骤降”和“气温下降”有什么不一样?

师:在比较中,我们从“骤”字里体会到气温不仅降得突然而且很猛,燕子遇到的麻烦真大。

【通过比较“气温骤降”与“气温下降”,来理解“骤降”包含的气温突然而猛烈地下降的意思,从而训练学生准确理解词语,体会它给燕子的生存带来麻烦。】

2.理解“长途跋涉”

①“燕子经过长途跋涉”却遭遇了气温骤降。 “长途跋涉”指什么?(指爬山涉水,长途奔波。)

②那么燕子每年从南到北、从北到南长途飞行要经过些什么?(要经过崇山峻岭、滚滚江河、繁华的城市、广阔的田野等。)

③它们还要经过大海,无边无际的大海。它们是怎样长途跋涉的呢?读读这段资料。出示资料:

燕子过海

海有多大?天连水,水连天,望也望不到边。

一个风平浪静的日子,我们的船,在蓝色的太平洋上航行。我看见了一群过海的燕子。它们要从寒冷的北方回到温暖的南方去,在海上不分昼夜的飞呀飞。

燕子一定是太疲倦了,看见我们的船,就像雨点一样的落下来,伏在甲板上休息。过了一会儿,有的燕子又展翅起飞了,有的却在甲板上停止了呼吸,再也飞不起来了。水手们用崇敬的目光,望着那些越飞越远的燕子;又怀着沉重的心情,把这些躺在甲板上的燕子,轻轻地放到大海的怀里。

当你看见燕子飞来的时候,请不要伤害它们!你可知道:在到达目的地以前,它们飞过大海,是多么辛苦、艰难!

④读了这篇短文,你有什么感受?生自由交流。

师:其实,所有的候鸟都像勇士一样经历着这样艰辛的长途跋涉,令人肃然起敬!

【通过展开想象、拓展阅读,丰富学生对燕子长途跋涉经历的了解,将文字还原成一定的形象,从而在孩子们脑海里形成画面,对“长途跋涉”一词包含的艰辛有了感性理解。】

3.理解“濒临死亡”

①那么,此刻,它们为什么濒临死亡?

(因为气温骤降,几乎所有的昆虫都被冻死了,他们找不到食物;再加上艰辛的长途跋涉,所以饥寒交迫,濒临死亡。)

②你能想象它们濒临死亡的情形吗?

(或它们躲在树下冻得全身僵硬;或它们在冰冷的岩缝里奄奄一息;或燕妈妈把她冰冷的翅膀盖在宝宝的身上,燕宝宝全身颤抖等。)

师:想象着那些长途跋涉后饥寒交迫、濒临死亡的燕子朗读这两句话。生读。

【学生知道“濒临死亡”的本义,只需让学生联系上文了解燕子濒临死亡的原因,并展开想象燕子濒临死亡的境遇,让学生置身于文字创造的意境,入境生情。】

三、体会“麻烦”的作用

上文说,它们在瑞士境内遇到了麻烦。现在,请你联系刚才的学习想想它们遇到的“麻烦”实际上指什么?

(或它们快死了;或它们遇到了一场危机、它们遇到了一次挑战、它们遇到了死神的考验等。)

师:对,它们遇到了一场生存的危机,一次生死的挑战。历尽千辛万苦的勇士奄奄一息。

【最后再引导学生“由意到言”,体会“麻烦”表情达意的作用,对燕子跋涉的经历和处境的危急有了一系列感性材料的积累,油然而生尊敬、同情、救助之心。】

长途跋涉造句篇2

人难能可贵的是一生都在不懈地追求中,而且是在不断地校正或确立着自己人生的目标,并在这样的攀登和跋涉过程中,悉心地体会着生活的丰富多彩,细微地品尝着心灵的体验与感受,永无止境地拓展着自己的经见和阅历,做一个永远的学者和哲人。岭南才女陈志红新近出版了《无边的生活》,拜读之后令人钦佩,敬慕之心长久难以平静。我经常想,陈志红以写文学批评的文章引起人们的关注,尔后转进平面媒体并在两大报纸担纲文化版面,同时编织并造就了自己的学者生涯。

无边的生活――这是一句多么富有诗情画意,而又涵注着丰阔哲理意蕴的话语,志红就用这样一句话来命名自己的散文评论集的书名,于是,书和她的人都给人一种向往,一种优雅,一种审美,一种渴求阅读和阐释的欲望。《无边的生活》洋洋洒洒接近30万言,内容涉及了文化、社会、生活以及写作的诸多方面,真可谓是她在人生旅途的一路采撷,一气言说,一味吐诉,人生的轨迹与心路的历程便如清澈曲回的珠江一般悠悠滔滔而来,令人震撼,令心留驻,令情激荡而后温热。这本集子收入的文章连同代跋和代后记正好90篇,行文挥洒自如,谋篇精巧细致,读起来深感其内容丰沛,情感激荡,荡气回肠,总让人生出一种欲说难以言尽,欲写无法意穷的感觉。然而,在她的书里,我总感到弥漫着一种寻找的热望,探求的急切;在她的所有文章里,总是流动着一种浓浓的、淡淡的像风像雾又像雨的流质的东西,一袭袭地微微吹来,一缕缕地悄悄缠绵,一阵阵地纷纷飘洒,那就是她对家园的呼唤与图腾:她不时地呼唤着童年时期那种祥和美好的生活家园,她同时又在深切地图腾着心灵需要住持的那种宁谧澄明的精神家园。

生活的家园,是人类生存的必然场所,任何人都无法缺失,任何人都难以割舍。因而,不论是什么样的意识形态,什么模式的社会现实,人类至高的理想社会的生活应该是充满了亲情、友爱与和谐的生存环境。人们要生存,必须建立自己的生活家园,这是人类面临的最大的也是最为普遍的首要问题,即生存无法或缺的问题。有了家园,然后才会有生存、有变化、有繁衍、有革命、有发展、有完善,最终有和谐和美好。人们寻找家园,呼唤家园,创建家园,变革并美化家园,这是自然与社会的双重挤压所警示人们必须懂得的生存之道,它是人的一种本能,一种需求,一种恒久无法摆脱的忧患与恐惧。《无边的生活》的第二辑、第三辑和第四辑中的绝大多数文章的主要内容,特别是潜藏在文章之中的作者的情感涌流,似乎都是在寻找、呼唤、憧憬、期盼和构建着作者与读者所共同企冀的理想而又美好的生活家园。作者至今难以忘怀的幸福而合理的精神家园,是她在成年后的生活中再也没有拥有过而且是“越来越不复存在”的童年生活,是那片让她永久回眸并留恋的处于城乡结合部的广阔无垠的原野,在那个她曾拥有过的童年美好温馨的家园里,她曾在望不见人影的田原上疯跑,并且能够随心所欲地“长时间地趴在地上玩各种各样的石头和叫不出名来的野草。”她的童年生活是在那片荒芜的原野开始度过的,“那是一段没有篱笆、没有围墙、无拘无束的日子”,在那梦一般恬美的家园里,她最初认识了世界,感受到了弥漫在生活家园里的“那种舒适、自由、开阔、憩静的气氛”,那童话里的理想环境就是她对这个世界最初的感知。然而,短暂的童年过后,童年生活的家园也就一去不复返了,往后的生活与成千上万的成年人一样地严酷又现实,特别是历经那段漫长而又冷凄的岁月,她再识的世界渐渐地将她初识的世界分离了、挤斥了,乃至最终替换了。于是,生活中的家园与她理想中的家园开始悖逆,发生裂变,甚至无法也难以统和同一,那么,童年的生活家园便愈来愈牢固地构建在她心灵的田地之上,她梦想着在童年生活过的那片一望无际的原野上建立自己人生的家园,然后温馨地生活,自由地读书,愉快地会友,惬意地去做自己认为一切有趣的事情……在这样理想又祥和的家园里,随时都会出现可以依靠的坚实的肩膀,生活中四面都会伸出温热的大手,尘世间充满了至善的爱和至纯的情……在这样的理想与憧憬之中,作者常常是《一人上路》,真有一种勇敢而又孤傲的风骨,她一直都在孜孜谋求着、寻觅着、建立着能够属于自己的生活家园,在这种浪漫而又凄美的过程中,也就从她的心田里萌发了一个又一个希望的种芽,并由她的笔一一催生了这些娇嫩清雅的花与果,并且将它们编织成《无边的生活》这只巨大的花园,无私地奉献给人们欣赏和品味。

精神的家园,是人在解决了温饱之后,必然要由物质层面转向精神层面的一种崭新的无形体彰显而有意识活动的宏大建构。这同样是整个人类必须面对的重要而又普遍的终极问题。当然,这里所说的精神家园,是广义的,并非狭义的;既然把它叫做精神家园,那么它就与生活家园一样具有了普世性、丰富性、繁乱性和多种文化内涵的广泛性。在精神家园的寻找与探求的旅程中,每个人都确立了自己内心的信念和永久的目标,于是人们最终将会走向各自不同的方位,有人走向宗教,有人走向迷信,有人走向拜物,有人走向,更多的人则走向那种自己喜爱并信奉的精神领地。《无边的生活》的作者历经大半生风雨,积聚数十年阅历,在寻找并建立生活家园的旅途中,逐渐悟到,生活中失却的或未曾出现的东西,在精神中可以留驻或者创化出来,于是,她从童年那片广袤的原野走向了自己的书屋,即从生活家园的寻觅回归精神家园的创建,从而使生活中没有得到过的东西在精神家园里去栽植并获取。在《无边的生活》中的第一辑和第五辑的许多文章里,可以明晰地看出作者从生活转向了文化,从阅读走进了精神的“青草地”。在《寻找青草地》以及更多的同类文章里,作者在寻找并享用“一片又一片的青草地”,在这种寻找的过程中,她同样又是一人上路,而且又总是人在旅途……由于是一人远征,一人跋涉在似乎“永远也看不见地平线”的求索旅程中,难免总会生出一种寂苦,一种郁闷,一种忧患,同时也就升华出了一种不见“青草地”誓不罢休的坚毅与执著。在生活与阅读的日子里,她始终徜徉于文学与知识的海洋里,左右寻觅,上下求索,她企盼着走向属于自己的精神家园的那片迷幻诱人的“青草地”。她在引用德国诺瓦利斯的名句“哲学就是怀着一种乡愁的冲动到处去寻找家园”的同时,又在反复叩问:“家园是什么东西?有吗?它在哪里?”她在这种呼唤并寻找的过程中,深感“外面是陌生的世界,周围是陌生的面孔……可我还在想着一人上路……鼓起做人和生存的兴趣和勇气。”最终,她深切地呼唤:“我想这个时候我们需要一片青草地。那种心灵与精神的驿站。”而且她坚信:“在继续跋涉的路途中,会有一片又一片的青草地。”她在后记里诠释了自己正在寻找的青草地:“我们被固定在某种格式之中……然而我渴望伸展自己的生活,如果肉身已经无望,那么,就向精神去求助吧!”她苦苦跋涉切切寻找的青草地,就是她求索并构建着的永久是她心灵憩息的精神家园。

志红《无边的生活》,是献给读者的一篮经过寻觅尔后获得的甘美红果,一串跋涉铭烙的明晰脚印;在这篮红果的上下,能够感悟她那飘荡的心魂在搏动;在这串足迹的前后,能够沐浴她那飞扬的灵旌在辉耀。

长途跋涉造句篇3

反思我们的教学理念和过程,内容无外乎审题、立意、选材、组材、遣词造句、篇章结构。为了尽快提高学生的写作水平,我们竭尽全力。以提高效率为目标,字词句的积累,技巧、方法的大量灌输,使得作文理论人人皆知,可是,作文之中,次品依旧。

审视学生的写作练习,为了分数,仔细揣摩阅卷教师的心理,投其所好,急功近利。于是,醒目的文题、个性的结构、模式化的句法、固定的段落,甚至还有为了取得阅卷教师的同情而不惜编造家庭悲剧的作文出现。

如此制造的作文,外表华丽,形式多姿多彩,可是,内容却空洞乏味,读来如同嚼蜡,更有甚者,金玉其外,败絮其中。

面对学生们在教室里挖空心思、绞尽脑汁的制造出来的作业,我们仔细反省,其实,根源就在于我们的教学理念,那就是:为了作文而作文,为了分数而作文。

朱熹说:“问渠那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白居易说:“文章合为时而著”。作文,其实就如古人说的一样“诗言志”,文章亦如此,是表情达意的,是对生活的感悟、归纳、总结。也就是说,只有用心体会、健康生活、善于思考、勤于训练。那么,诉诸笔端的都是真情实感,怎么会有找不到共鸣的道理呢?

首先,健康心理是作文教学的基础。语文教师的责任,不但要解惑、授业,更应该以传道为主。

所谓的“道”,其实就是为人之道,也就是要以积极乐观、健康向上的态度面对生活的阴晴,“皮之不存,毛将焉附”,有了积极健康的生活基础,作文才能成为活水而源源不断。

纵观历史,古今中外的文章浩如烟海,经过时间的淘洗而被称为精品的,无一不是作者对生活对社会的真知灼见,而这些独到的见解,恰是人类渴望的思想精神,这些健康的、积极向上的意识穿越时空,给人类以启迪。同样,我们在生活中,无论是处在成功的峰巅,还是人生的低谷,抑或是正挥汗如雨的跋涉在旅途,只要我们能用积极乐观的心态面对一切,那么,良好的心理素质自然就会成就我们健康的思想,从而付诸行动。这就为我们的作文训练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司马迁之所以能名垂千古,就是与他的健康的心理有着密切的关系的。历史长河中,比窦娥还冤的人不在少数,仕途受挫折的比比皆是,但是,司马迁却能卓尔不群,究其原因,与他的思想性格有很大的关系,直面现实,坦然面对不幸,用伟大的人格笑傲灾难。于是,一部光耀古今的巨著诞生了,它凝聚了这位巨人的精力和心血、坎坷和智慧,昭示着他不灭的思想和永恒的精神。而良好的心态、健康的思想恰是支撑这个伟人和巨著的中流砥柱。

伟人如此,我们凡夫俗子,抑或是将要超凡脱俗的学子更应该如此。因为,只有我们健康生活,才能有对生活的正确体验和思考,这不仅是我们作文要表达的内容,更是我们做人的基础和准则。

其次,感悟生活是作文教学的灵魂。

一天24小时,一年365天,生活和时间对每个人都很公平。我们在生活着、思考着,作文恰是生活和思想的再现。再现生活和思想的哪一部分才是我们的正确选择呢?这就要求我们一边生活,一边思考。

面对亲情、友情、爱情,我们的真情实意、积极健康的思想和乐观向上的行动将会让我们收获幸福。面对成功与失败,我们坦然面对,用心体会其中的滋味,无论是酸甜苦辣,不管他是咸是淡,用心品味,仔细咀嚼,然后,将我们的真情实感诉诸笔端。这种坦然、真实的情感,不仅是我们生命历程的见证,更是我们与他人产生情感上同频共振的平台。于是,健康生活,阅读生活,用心写作,从而产生共鸣。

有的学生会说,我也在生活,每分每秒都没有错过,可是,下笔之时,却无从写起。仔细想想,那是我们没有对生活进行理性的思考,没有悟出我们成长过程中的收获。其实,生活处处皆学问:当我们成功时,拂去攀登的汗水露出的微笑就是我们长途跋涉之后的绚烂;当我们失意时,身陷泥泞的尴尬表情,就是我们砥砺性格的磨刀石。无论是喜是悲,无论是欢是愁,只要我们用心生活,用心体会,我们就会有丰厚的回报,这种收获,可能是艳丽的花朵,也可能是饱满的果实,但是,更多的却是埋在泥土里的沉甸甸的根茎。这些不同的收获都是我们成长的见证。

因此,用心生活,用心思考,是我们作文教学的基础和内容。有了健康的心理,就有了健康的生活,就有了对生活思考的结晶,在生活的基础之上,将课堂上讲的审题立意的方法、选材组材的技巧、遣词造句的章法与生活有机的结合起来,那么,散发着我们生活气息的文章,定会以真情实感打动他人。因为,我们坚信:问渠哪得清如许,源头活水显真情。

长途跋涉造句篇4

1、我军应充分休息,然后以逸待劳,歼灭来犯之敌。

2、他采用以逸待劳的方法,等待最佳时机来临才采取行动。

3、此计让敌军忙于奔波,好让我军以逸待劳,将他们一举歼灭。

4、中国大陆的作为犹如倚绳战术,以逸待劳-故意耗损对方体力,诱使对方出拳,打在身上却完全无关痛痒。

5、而如果周日在主场对阵国王的话,那么马刺就能以逸待劳,等待小牛的造访。

6、以逸待劳,以主制客,此乃百战百胜之势。

7、不过,让总统这样以逸待劳,坐等选举大战,那会更加危险。

8、敌军经过长途跋涉,力量已削减大半,()反观我军以逸待劳,必可一战而胜。

9、面对远来疲惫的对手,我队则是以逸待劳,从容应战。

10、我现在可以以逸待劳,测试通过而我几乎没做任何事情。

11、稳坐网中的蜘蛛,以逸待劳地等候猎物上门。

12、这一场比赛的胜队将获得决赛权,和以逸待劳的我队争夺冠军。

长途跋涉造句篇5

关键词:智慧理答;修正式理答;强化式理答;提升式理答

教学中,我们经常发现,如果教师对学生的回答缺乏真实的表情,或者置之不理,那么学生的情绪就会受到影响,课堂上的对话、交流、互动就会大打折扣。相反,如果教师对学生的回答能给予恰如其分的理答,那么学生求知的欲望就会被激发,思维的火花就会被点燃,从而产生积极的动机和活跃的思维,增效课堂教学。

那么,何谓理答?在笔者看来,“理答”指的就是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对学生回答问题的结果给予明确、肯定的评价。它产生于师生之间的互动,是一种因时、因人而变的教学机智,其本质就是教学信息的反馈,直接影响着课堂生成和课堂文化场的营造。那么在小学语文教学中,有效的理答有哪些形式呢?

一、修正式理答

修正式理答是指学生在回答问题中存在表述不清、内容含糊或者思维混乱的问题时,教师就要给予引导和纠正,使学生从不完整的感性认识回归到理性的层面上来。

1.指导性修正

由于受年龄、生活经验、认知水平等因素的影响,学生在表达时往往喜欢用儿童语言,有时很容易断章取义。这时,教师就要用确切的语言,对学生的回答进行指导修正,同时给予明确的引导,把学生的思维引向正确的轨道上来。

请看窦桂梅执教《三打白骨精》的片段:

生:我觉得白骨精为了实现自己的人生目标坚持自己的理想,有信念,很执著,很了不起。

师:哦,那你能不能说说白骨精执著的目的是什么?

生:要吃唐僧肉,想长生不老。

师:那你再说说,我们该如何评价白骨精的这种“执着”?

生:(皱了皱眉头)她会不择手段,誓不罢休。

师:好,你先坐,呆会儿我们再聊这个问题。我们再来评价孙悟空。

生:孙悟空对师父很忠诚,重情义,也很执著。

师:你觉得悟空的“执著”和白骨精的“执著”一样吗?

生:不一样。孙悟空的执著出发点是“善”,白骨精执著的目的是“恶”的。

师:嗯,不错,你真是“善恶分明”!现在请你结合白骨精的“无心向善”谈谈妖精的执著。

生:妖精的“执著”用的地方不对,它总想害人,所以没有好下场。

师:妖精的执著不是一种智慧,而是一种害人阴谋!它的出发点错了,方向不对,所以即使方式再好,也是南辕北辙。

当学生的回答偏离了方向,存在价值取向问题时,窦老师采取了“暂时搁置”,这是一种高明的智慧理答。与其纠缠不清,不如放弃即时引导,转换视角,尝试拓宽学生的狭隘思维,通过反问,使学生重新审视刚才的错误思维,从而经历了一个“自悟”的过程,最终形成正确的价值观念。

2.归纳性修正

课堂上,有时教师提出一个问题,学生的回答可能不够全面,或者是些只言片语,这时教师应该及时总结,将这些“零星之言”概括成精要的知识或结论,使问题的答案更加清晰,有助于学生理清问题的思路。

比如虞大明老师执教《刷子李》一课时的理答片段:

师:咱们这堂课领略了刷子李神奇的技艺,也体会到冯骥才小说情节一波三折的精彩。那么,老师想请你说说,读了这篇小说之后明白了什么道理?

生:(挠头)

师:心中清楚,用语言表达不出来是吗?

生:要想在社会上混,必须要有绝活,手艺要高超,

生:有能耐的比没能耐的吃香。

师:这是肯定的,你也要有些能耐。

生:做人不能徒有虚表,要有实力,才能在社会上立足。

生:牛皮不是吹的,火车不是推的。手艺活更是这样。

(全班大笑)

师:对啊,不管从事什么职业,做什么工作,只要你勤奋、努力、顽强,你就一定能取得成就。这印证了中国的一句俗话,“三百六十行――行行出状元”。

面对学生五花八门的回答,虞老师不动声色,见招拆招,或安慰,或不答,或肯定,最后引导学生综合各各观点加以归纳修正。

二、强化式理答

强化式理答是指当学生回答的问题富有价值和意义,或对问题的理解有独到之处时,教师就要用重复、突出的方式加以强化,以引起全班学生的注意。

1.语言强化

教师通过教学语言,对学生的精彩回答用丰富的语音语调进行重复。

请看王崧舟老师执教《慈母情深》的理答片断:

师:孩子们,睁开眼睛,你看到了母亲一个怎样的背?

生1:极其瘦弱的背。

师(低沉地重复):极其瘦弱的背。

生2:弯曲的背。

师(颔首):弯曲的背,佝偻的背。

生3:脊柱突出的背。

师(微微皱眉):因为瘦骨嶙峋,你看到了突出的脊柱,看到了一根根的肋骨。但是,不对呀!这是我母亲的背吗?在我的记忆中,我母亲的背可不是这样的呀!我母亲的背是――

生4:笔直的。

师(激昂地):是笔直的呀,我母亲的背是――

生5:挺拔的。

师:对呀,是挺拔的呀!我母亲的背是――

生6:胖胖的。

师(急促地):确切地说,是结实的、丰满的、健壮的,这才是我记忆中母亲的背呀!

重复语言有强化创设情境的作用。王老师正是通过不断重复学生的回答,加上丰富的语调和表情,强调学生回答中的词语,强化了学生对母亲人物形象的感受。

2.体态强化

体态强化是指借助教师丰富的肢体语言和面部表情对学生的回答进行强化,这种强化能调动学生的多种感官。笔者在执教《燕子专列》,让学生回到课文语言文字中去体会燕子的处境到底有多“险”时,就采用了体态强化方式展开教学。

师:听你读这句话时,我觉得“长途跋涉”这个词你读得特别有感受,说说你为什么这么读?

生:因为“长途跋涉”说明燕子已经历经千山万水,疲惫不堪。

(师做动作,一边“飞”,一边不停擦汗,装出一幅疲惫不堪的样子。)

生(大笑):“长途跋涉”这个词表示路途遥远,燕子飞了那么远的路,累得快不行了。

教师通过动作、表情示范,引导学生去观察、感受、体验,对“长途跋涉”一词有了更深刻的理解,为下文的学习埋下伏笔。

在这里,教师的肢体语言,我们可以理解为动作理答。平时课堂中,特别是当学生的回答十分出彩时,教师可以竖起大拇指,点点头,拍拍肩膀,或者握握手,让学生体验到成功的乐趣。教师的面部表情,我们可以理解为神情理答。教师夸张有趣的表情有时也是一种理答方式。皱皱眉头,是暗示学生你还没有听明白;瞪大眼睛,是让学生觉得他的回答令人惊讶;点头微笑,是鼓励学生就这样一直说下去。虽然这样的理答没有声音,但有时更能让学生产生亲近感,起到强化效果。

三、提升式理答

提升式理答是指在学生回答不完整或不正确的情况下,再次组织问题,引导学生重新深入思考,从而促进学生思维发展的理答。提升式理答是站在学生长远发展的高度所采用的教学行为。

1.探问

当学生面对问题一脸茫然、无从下手时,教师就要改变提问角度,或把原来的问题化解为几个小问题,然而再逐一发问,或者提供回答问题的线索等。

比如孙双金老师上《落花生》一课,等学生初读课文后:

师:今天上课的问题由同学们提出,能提出小问题的就有小进步,能提出大问题的就有大进步,如果你提出的问题我也回答不出来,那我就拜你为师。

学生思考了3分钟后,却依然你看看我,我看看你,毫无头绪。孙老师意识到学生在先前的学习中还没学会提高,便立刻调整心态,问道:“你们还有不懂的词语吗?”

生:新花生,开辟,茅亭等。

师:有不理解的句子吗?

生:“那晚上天气不大好,父亲也来了,实在很难得。”

接下来,孙老师引导学生问出一系列有价值的问题:(1)父亲和我们在一起是常事,为什么作者的父亲难得回家?(2)既然父亲难得回来一次,为什么选择花生节那天回来呢?(3)他回家仅仅是为了吃花生吗?

孙双金老师抛出一个问题,遭遇学生冷场,他没有盲目“进攻”或“撤退”,而是分析原因,及时调整教学策略,降低难度与坡度,让学生从词语到句子,从句子到主题,步步深入,最终把学生引入主动发问、积极探索的学习状态。

2.转问

所谓转问,是指当一个学生的回答不完整、不准确或者错误的时候,教师再向其他多个学生追问。它的好处是可以引导更多学生的参与,可以对某个问题的探究更加深入。课堂上教师一般会用“你知道吗”“谁还有补充”“谁也想与他人分享自己的理解”等将问题转向另一个学生。这种类似“抛绣球”的方式,既可引起全班学生的共同讨论,也可为教师赢得时间组织思考。

转问的另一种思维是求助。一次,于永正老师上课,一个学生站起后,一时思维“卡壳”回答不出来。于老师笑眯眯地告诉他离开座位寻求帮助者。当这个学生得到了其他同学的帮助,并且很完美地回答了问题,课堂上的一个冷场就十分巧妙地化解开了。

面对课堂中的“冷场”,教师通常的理答方法是让学生先坐下,并且告诉他再想一想。至于学生有没有想,能不能想出来,就没有顾及了;然后调转枪头,转问他人,班上那么多学生,总有一两人答得出来的。于老师的理答处理,不可谓不充满智慧,他不仅引领这个学生解决了问题,还向全班学生渗透了一种解决问题的方法:求助。

3.追问

所谓追问,是指引导学生就原来的问题进行深入而周密的思考,直到理解变得准确、全面、深刻为止。追问的对象可以是同一个学生,是纵向深入式的,这样可以保持学生思维不被打断,引领学生进入思维的深处。也可以是不同学生,是横向的递进式,这样,可以从多角度引领学生进入问题深处。

总之,理答在课堂教学中意义重大,它关系到课堂气氛、教学效果,更关系到学生的终身发展。对于有潜力的学生,教师要进行有效的提升式理答;对于大多数中等层次的学生,教师要善于倾听,找到回答中的关键点、闪光点,运用强化式理答方式给予引导提升;对于少数学习有困难的学生,教师要要多用鼓励的修正式理答,当学生回答错误的时候,多采用探问、引答、转问等方式,分解问题的难度与坡度,以使其获得成功的体验,激发新的学习需求。

参考文献:

[1]项阳,等.让课堂充满灵气――智慧理答入门[M].合肥:安徽大学出版社,2012.

[2]项阳,王崧舟.会听的是金,会答的更是金[J].小学语文教师,2008(4).

长途跋涉造句篇6

关键词:音乐 作品 思考 命运 鉴赏

第五交响曲将命运跋涉的不易与艰辛一点一滴的勾画出来,困难重重。此外铜管乐器与打击乐器的引入,勾画出了命运中一波又一波的打击,同时反衬出严峻的命运环境,像圆号、长号与小号的引入,在音乐背景方面,通过弦乐器,像中提琴、大提琴和低音提琴等,将希望与光明融合其中,三类乐器相互融合与交织,通过旋律的复调与循环,刻画出命运就是在艰苦中进行斗争的过程,乐器中不同的音色根据不同的乐段进行安排,显得行云流水,秩序井然而又充满悲愤的激情,动人心魄,撼人心灵,整部音乐作品就是贝多芬人生的写照,从遇到命运的艰辛到与命运作斗争,从斗争到再次遇到艰难,主人公在不断的跋涉中奋勇前行,获得前进的动力与持久的永恒,这是作者通过内心所迸发出来的一种热情与动力,是一种不屈的精神。

一、命运交响曲中渗透的人生元素——作品基础来源的赏析

艺术源于生活而高于生活,从现时当中走来的素材,改变了其独有的形态,达到一种艺术的高度,这也是所有艺术作品的初衷。音乐作品的本身就是音符和旋律,通过音符和旋律的有机组合,通过音高、音调与音色的不同组合,体现出不同的音乐内容。由此我们不得不去探知贝多芬本人的命运与生平。

青少年时期的贝多芬,自己的理想无法实现,最早走入音乐的世界中,他的歌喉不能够带来公众效应,所以他忍痛放弃了歌唱,转向音乐的表达创作。贝多芬本人比较矮,而且性格比较急躁,不善于与人交往,只是在自己的世界里遨游,所以与周围的人显的格格不入,别人很难走进他的内心世界,无法沟通交流的结果就是无法理解,无法理解的结果就是他只能依靠自己的音乐老朋友去实现自己的内心想法与人生价值。贝多芬在经历了情感挫败和耳聋的过程之后,由于内心的悲愤加之对人生坎坷经历的思考,将自己的全部创作热情投入到了乐曲中,这也是贝多芬成功的最根本原因,将自己的痛苦经历转化成了生命的爆发与希望。

从宏观上来说,乐曲可以分为四个乐章,每个乐章都融入了作者的经历与不同的情感,从命运的打击到勇敢的走上人生之路,然后开始人生的跋涉,最后又一次的打击后,继续向最终的目标前进。在每一个大的乐章中,又通过乐器的不同组合与搭配,将每一乐段中的细节,也就是作者的心情勾画出来,这些乐曲中表达出来的内容元素,都通过乐曲体现了出来。

二、命运交响曲中的乐章分析与鉴赏——作品的命运足迹与人生历程

1.命运的巨大打击与征途的开始

作品的深刻与否,与作者的经历以及作者的人生感悟息息相关,包括作者本人对其思考的深度,将这种深度转化成为了一种旋律音符。在命运交响曲的开始乐章,加入了现代的音乐元素,通过定音鼓与铜管乐器的齐奏,爆发出奏鸣之势,特备是圆号和长号的齐奏,通过低音的齐奏,渲染一种命运巨大打击的效果,造成一种巨大的压迫之气势,这就意味着一种巨大的压力与命运轮回的开始,作者在一开始就塑造出一种紧张的气氛,勾画一种斗争的场面,将紧张与斗争都融合到了乐曲之中,这是一种心内的悲愤,是一种情感的宣泄,巨大的困难方现英雄本色。

贝多芬在经历了情感挫败与耳聋的遭遇后,更加激发起了他达到艺术高峰的目的,他没有别压垮,也许这就是他宽厚的肩膀所能够承受的压力,永远不会停留。于是他依然选择了征途,在巨大的旋律别后,通过不同的弦乐器组合,勾画出一种希望,虽然微小,但是却充满了希望,达到了艺术的悲与美相互融合的效果,柔和的旋律渗透到巨大的音响中,达到了力与美的完美统一,展现了希望与光明,在第一乐章的下半段,作者通过钢琴与弦乐的组合,勾画出了一种艰难跋涉的场景,这种场景将其艰辛生动细致的刻画了出来,这是一段节奏舒缓而又漫长的旋律乐段,弦乐器舒缓的旋律勾画足迹的艰辛,小三和旋音符的重复,勾画出内心的悲痛,但是作者没有被这种悲痛所压倒,这就是贝多芬的强大内心。

2.与命运在搏击中前行

第二乐章中承接第一乐章的打击与征途,续借了作者在征途中的悲愤与坎坷,整个乐章展现了一种艰苦跋涉的过程,并且充满了反复与艰辛。整个旋律继续承接弦乐的优美,在有么当中展现不易,与前面恢弘的气势形成对比,这种对比的力量虽然弱小,但是更加彰显了一种耐力与持久力,展现出一种不断与周围斗争的精神,在这段优美的旋律当中,同时充满了一种突兀的内在旋律,这种旋律在不经意之间展现出来,造成一种突兀的效果,这种突兀的效果给我们带来的是一种冲击力的加大,在不断的奋斗与追求中,不断的充满了艰辛与斗争,一番是艰辛的困难,一番又是光明与追求,在这两者之间的斗争中,我们看到了一种恒久的耐力与坚韧。

3.命运的再次打击与冲突的加剧

命运的再次打击通过复调的形式凸显出来,并且通过一种再次加剧后的效果进一步凸显出来。在前一段优美宁静的旋律之后,在第三乐章构回环,这种对比衬托的进一步加大,反映出了艰辛的巨大与再次出现。这种突然而出的复调音乐,其色彩更加的明显,具有一种不可遏制的力量,不断的由弱到强,在强中进行反复对比突出,而在这种不断的反复当中,轻音乐旋律不断的突起,作为重复映衬到巨大的乐声之后,彰显出一种希望,找出一种可以克服困难的途径。定音鼓敲击的基本动机节奏型预示矛盾冲突在继续,这是在积蓄着准备最后冲刺的力量。接着,第一主题轻声出现,音乐自由向上伸展,乐队的音域不断扩大,力度由弱到强,调性色彩由暗到明,渐渐发展成为一种不可遏制的力量,响亮的和弦音导入光辉灿烂的最后乐章。

三、命运交响曲的结尾铿锵有力,体会决心与光明

最后乐章的结尾,同样充满了一种斗争的精神,更是彰显了一种与困难斗争的意志力与决心,充满了对未来的渴望,对光明的追求。不断高涨的音乐,像是无边无际的人群,汇成了欢乐的海洋。在接近高潮时,“命运”音型又插了进来,但它已不再刚毅强劲,倒像是对过去斗争的回忆,与第一乐章遥相呼应。再现部基本上重复了呈示部的音乐,新的力量稍有增添。这个新主题,像一股巨浪从英雄心底流出,自信、豪迈而勇往直前。庞大的尾声,响起了C大调光辉灿烂的凯旋进行曲,它具有排山倒海的气势,表现人民经过斗争终于获得胜利的无比欢乐。

在交响乐中运用的钢琴,音乐宽广,而且音色宏伟,横跨了四个八度,适合表现一种不断前进的过程与步伐,适合表现一种对未来光明的追求,最后结尾并没有给出一个固定的答案,也没有给出一个我们可以接受的结果,我们在不得而知当中去猜测,去想象作者的最后命运,这些完全掌握在自己手中,在自己的手中去把握,或许是一种力量,再或许是一种有力的突击,这种突击融合到了旋律中,造成一种振聋发聩的效果,引起人们的关注,引发人们的思考与感悟,获得最终的请噶体验与交流,旋律虽然结束了,但是命运依旧在继续,仍然在前行,没有结束。

音乐是作者经历的深刻表达,也是作者自身情感的化身与融入。贝多芬的命运交响曲,通过命运的不幸与克服命运背后的厚重感,透视了人生中的苦难以及面对苦难应该有的态度,面对这种不幸的打击,我们应该作何选择,持有一种什么样的人生观。在贝多芬为代表的众多音乐作品中,我们发现凡是成就高的作品,无不渗透了作者本人的血与泪,渗透了作者自身的辛酸经历,融合了作者自身一种对生命的思考与感悟。所谓“一把辛酸泪”正是指作品本身,这种辛酸泪的声音不是通过单纯的哭声体现出来,而是通过一种旋律的表达与反复勾勒出来的,里面有悲号有长吟有心酸与希望,乐段的安排与重复更加加深了其悲剧与沉重的效果,如压在我们肩膀和心头的巨石,让我们在感知负担的同时,体会其背后的心酸与沉重,迸发出我们独有的力量。从贝多芬《命运交响曲》的赏析中,我们读到了贝多芬的一生,经历过和还有即将经历的,我们读到了贝多芬面对困难的人生态度,一如既往的走自己的路,实现自己的理想。

参考文献:

[1] 新课程小学音乐课堂教学专题培训[M].北京:电化出版社,2010.

[2]师范院校音乐教材编委会.音乐教学法[M].上海:上海音乐出版社,2000.

[3]音乐教学编.新版小学教学欣赏曲库[M].北京:人民音乐出版社,2011.

[4]章连启.音乐教育教学经验——音乐教师丛书[M].北京:人民音乐出版社,2002.

长途跋涉造句篇7

回到房间伏着书案,我把视线投向窗外。耳畔又回响起那熟悉的旋律,“他说风雨中这点痛算什么,擦干泪不要怕至少我们还有梦……”思绪又回到了五年前的那一幕,那让我永远无法忘记的一幕。

那是六年级暑假的一次旅游时的经历。我在经过长途跋涉终于走到了那个大山深处的寨子,我一听到了,累的一屁股坐在了地上,大口大口喘着粗气。抬头看看,那风景迷人。可那的孩子个个黑不溜秋的,穿着碎布拼的鞋子,那不合体的衣物也是别人捐的。

参观这儿的学校,我才发现桌椅破破的,黑板只是土墙上的一层薄水泥刷上黑漆。语、数老师是这村的一个高中生,没有英语。这里最远的学生从家到学校单程超过2小时,寨子里没有自来水。天一黑就睡觉。在这儿,我还认一个和我一样大的小孩。

他叫张解放,家在寨子上面的山里,他告诉我,他们的书包——有布缝的有塑料的,学校连校名都没有。早上天一亮就要起来干活。一放学就一路小跑盛太阳下前要赶回家。家中唯一的画是村上发的主席像。每天早上割了猪草,喂了猪才吃几口糯米。问他为什么吃糯米。他说糯米抗饿。中午没吃的。他每上学要过两条大河,河面上原来是溜索后来被关了。在爱心企业帮助下才给造了简易铁索桥,还要走山路,过河时遇到河涨潮这天就要穿湿鞋。他父母都在外打工为了的就是养活3个孩子。当我把我包里的书本送给他时,他激动不已。

想到这我发现自己仅仅因菜不和胃口就说这说那,真太不因该了。

长途跋涉造句篇8

大家好!

我演讲的题目是:与梦想同行

人生总有许多梦想,有人梦想腰缠万贯,有人梦想地位显赫,有人梦想一举成名,有人梦想名利双收,而我的梦想是做一名默默无闻,甘为人梯的教师!做一名心怀大爱,润物无声的教师!做一名锲而不舍,终生奋斗的教师,为了这个简单却不平凡梦想,我开始了人生的跋涉――

一、舍小顾大,甘为人梯

2003年5月,已到预产期的我,因初三中考近在咫尺,不忍心请假休息。每次有课,我都提前十分钟艰难爬上三楼等候上课。懂事的学生看在眼里,疼在心里,为此,他们专门为我准备了一把椅子,可我认为,坐着上课上不出劲头,讲不出激情,没有个上课的样子,所以,我从未坐过一次学生特意为我准备的椅子。直到阵痛临产,我才不得不放下我热爱的教学,我心爱的学生。几年后,当年毕业的学生给我发短信说:“老师,你还记得我吗?可我清楚记得大腹便便的你站在讲台上给我们上课的样子是那么可爱,老师,我好想你!”这话常常使我想:人生匆匆而过,有学生如此念想,我心已足!2003年8月,仍在产假中的我毫不犹豫的把年仅几十天的孩子交给老人照看,又义无反顾的担起了毕业班的重任。有的同事劝我说:“现在只要一个孩子,为什么那么对不住自己呢?”我笑笑不语,说什么呢,这一切,都是我心甘情愿!

去年的春天,父亲不慎跌断了左臂,母亲陪他到市中医院住院治疗。母亲打电话让我去看看父亲,我却因初三课程紧又当着班主任而一托再托。过了两天,我打电话询问父亲的病情,电话那头传来了母亲的吼声:“他好了!不用你管!”我泪如雨下,不是当父母的不肯原谅女儿,是女儿太不孝了。

二、大爱无言,润物无声

我深深地懂得,对学生要有火一样的热情和父母般的亲情。古人云:亲其师方能信其道。教师只有拥有对学生博大的爱、无私的爱,才能赢得学生的信赖与认可。在教学中,我努力调整自己的教学思路,不断探索简单易于接受的教学方法,用心去调动学生主动学习的积极性,培养他们合作学习,探究学习的好习惯,努力让他们都能当堂学会。为了促进后进生的学习,课下,我不厌其烦的个别辅导,弥补他们知识上的欠缺;课上,我专门设计简单的问题让他们回答,增强他们学习上的信心,维护他们学习上的自尊心。功夫不负有心人,他们在学习上渐渐有了起色。每位同学都学习了,整个课堂效率也就高上来了。为此,我被学校称为打造高效课堂的楷模。

对生活上有困难的同学,我会主动与他们沟通,尽力解决他们在生活上遇到的各种困难。为了更好的了解学生,我不辞劳苦的去家访。每次家访,学生都高兴的说:“老师,我去接你。”家访完后,学生总会送出很远,并不忘叮嘱一声:“老师,你路上慢点。”一句句关切的话语,使我忘记了家访路上冬日的严寒,夏日的酷暑。

我爱学生,学生也爱我,有很多学生时常偷偷向我办公室的抽屉里塞信,有的说我真是一个难得的好老师,感谢有我;有的说我像他们的朋友一样,感谢有我;还有的说从我的身上,他们闻道了妈妈的味道,很是温暖。学生的每一封信,每一次表达,每一次倾诉,都让我很感动。我知道,学生的一切感受都是源于我对他们无私的爱,因为有了爱,天更蓝,地更阔;因为有了爱,花更艳,草更芳。而心中的那份爱,将激励着我在人生的道路上艰苦跋涉。

三、锲而不舍,拼搏奉献

工作中的努力换来了我工作以来一直名列前茅的教学成绩,而把自己努力的成果影响到他人,给更多人带来益处的则是最近几年的外出讲课和承担的教研任务。

县优质课一等奖之后,我将代表县里参加市级优质课,这不仅是我自己的事,这关系到为县里争光添彩。拿到课题,我就开始了艰难的跋涉,吃饭时想,睡觉时想,走路时想,只要是大脑细胞还活动着,我就一直为这堂课想新的设计思路,想灵活多样的方式,想铿锵有力的语言,想鼓舞学生的一句一言。课上的很成功,得到了评委和听课教师的一致好评,制作的课件成为很多老师所效仿学习的模板。去年国庆前,县里又推荐我去市里参评市级十佳教师,这又是一个重任,这次都是各个县包括市级各学校推出的讲课精英,我能行吗?“既然来之,则奋斗之”。我牺牲了十一长假所有的休息时间,当别人都乐滋滋的游玩的时候,我则在家中苦思冥想,反复推敲,为一个字,一个词,一个细节,一个过渡,就这样,我踏上了去茌平讲课的路途。课堂再次得到了好评和他人的积极学习。我也“幸运”被评上了市里的十佳教师。一次次的经历,让我理解为什么站在领奖台上的人总爱流泪,那绝不是不坚强的表现和做作,那时流出的泪水,只是对自己付出的肯定和认可。

去年暑假里,我被定为远程教育教师培训的指导教师。为了能够胜任这份颇具压力的“差事”,我早在研修之前就开始努力学习各种技术和必备的知识。炎炎夏日里,别人都在悠闲乘凉时,我则夜以继日的在电脑前学习,再学习。尽管眼睛发胀、脖子酸痛,尽管儿子笑我傻、老公疼我累,但我总觉得只要能为大家服好务,这一切的牺牲都是值得的!当朋友问我有无报酬时,我笑笑说从没想过,这就是奉献嘛。我的真诚、刻苦、努力换来了其他教师对我的肯定、佩服和赞扬,这就是为他人为教育服务的成功,研修结束后,我被评为省远程研修优秀指导教师。年前,我又一次被市里选拔到省里参与课程资源的开发。令人想不到的是,那是一份多苦的差事,好几次,都是太阳没出来,我们就开始了一天的辛劳,查资料,做脚本,发评论,写观察报告――,一坐就是四五个小时,当我们结束一天的任务时,月亮已经挂在天边。拍视频的那一天,我们连续奋战了八个小时,中午饭也没吃上一口。整整七天,我尝到了何为苦,何是累,眼、脖子、腰和胃都像大病一场。但心里什么滋味,想想能为全省老师的再学习贡献力量,为教育事业挥洒汗水,累且快乐着!这不是奉献又是什么呢?

四、无悔的心,欣慰的果

十几年的教育生涯中,我获得了很多的荣誉:县优秀教师,县教育教学综合奖,县教学改革优秀教师,县教学能手,阳谷县名师,市优质课一等奖,市十佳教师,省远程研修优秀指导教师,全国学生竞赛辅导奖,论文奖等等,更令人羡慕的是我被推选为第十七届、十八届县人大代表--

但在我的心里,最重要的不是上述荣誉的获得,而是来自下面的四种评价。

学生评价:能遇到您这样的老师,我们很幸福!

领导评价:有您这样的老师,是我们学校的光荣!

家长评价:孩子和您上学,是他们的福分!

社会评价:只有优秀的教师,才会有优秀的教育!

上一篇:会计求职简历范文 下一篇:年会游戏惩罚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