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亚落日教学设计范文

时间:2023-12-06 14:28:17

三亚落日教学设计

三亚落日教学设计篇1

一、加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教育,推动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

适应青少年学生的特点,根据青少年学生的身心发展规律,推动教育的主体和客体统一起来,教育的目的和过程统一起来,认知和行为统一起来,校内和校外教育资源统一起来,增强中小学生思想品德教育的针对性和实效性,充分发挥共青团、少先队的优势和作用,创新青少年思想教育模式和途径,在青少年中大力弘扬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以及*城市精神,引导青少年进一步倡导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和树立社会主义荣辱观。注重创新教育手段,充分运用互联网、手机等现代传媒,开展生动活泼的思想教育。继续探索“初中生人生规划指引”专题教育的开展;组织开展“生活的准则--感恩与责任”中学生征文活动总结暨表彰活动;加强感恩教育和社会责任感教育,帮助青少年树立和增强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

二、以改革创新精神推进团队自身建设,增强团队的战斗力

按照《关于进一步加强我市“党建带团建”工作的意见》要求,紧紧依靠党组织,积极争取党组织的支持,借助党建工作形成的新格局和新成果推进团的建设,从思想、组织、作风等方面全面巩固和加强共青团建设;按照团市委提出的学校团工作的“一体化”工作思路,构建局属学校团工作体系,探索“三化”的团建目标,努力做到在团的活动、团员管理、团员发展方面形成团的组织建设规范化;在学校的思想道德教育、校园文化、教育教学、管理服务、学生维权以及凝聚青年教工方面发挥团的作用;在团的工作经费、团的工作阵地等方面形成团的工作保障机制化。加强教育系统团队工作指导,重视团建工作理论和实践创新,建立健全团队经费管理制度、会议制度、各项管理制度和组织制度,引领团队工作的健康发展。加强团队干部的队伍建设,继续举办团队干部培训班,积极参与团市委“十百千”团干部教育培训工程。以开展“青年文明号”评选活动为抓手,推进教工团支部建设,充分发挥团员青年教师的积极作用。

三、积极开展各项德育实践活动,促进团队活动的特色发展

以庆祝建国60周年和迎接2010年*亚运会胜利召开为主要内容,利用“公民道德宣传日”、“学雷锋日”、“成人宣誓日”、“志愿者服务日”、“亚运倒数一周年日”及“五四”、“六一”、“七一”、“十一”等重大节庆日,积极组织开展团队汇演、讲座、演讲、知识竞赛、参观学习等活动。结合“校园六节”等传统活动的开展,继续深化书信节、“五四”局属学校校园文化艺术节、成人宣誓等品牌团队活动,拓展德育实践活动的形式和载体。开展“手拉手奔小康”系列活动,推动局属学校对农村地区和农村学校的对口扶助工作。

四、引导青少年积极投身迎亚运,激发青少年的参与热情

结合迎亚运、讲文明、树新风主题,深化开展“文明礼仪进校园”活动和举办“文明礼仪在校园”论坛等活动,全面参与“迎亚运、讲文明、树新风、促和谐”全民行动,实施“亚运青少年道德行动计划”,积极参与“大爱*亚运行”――*青年服务亚运系列活动,引导青少年学生从小事做起,不断提升文明素质和城市文明程度。积极参与“新*,新亚运”志愿服务主题实践活动,传播亚运文化,大力营造“支持亚运、参与亚运、共享亚运”的良好社会氛围。与*市亚组委宣传部联合举办“心中的亚运”中小学生征文活动,激发中小学生爱国情感和社会责任感。广泛开展节约用水、生态保护的宣传教育和实践活动,引导青少年学生积极参与“青山绿地、蓝天碧水”二期工程,不断增强青少年生态环保意识和资源节约意识。

五、扎实深化青年志愿者服务活动,加强志愿者队伍建设

继续努力扩大志愿者在团队成员中的覆盖面,动员广大青少年积极投身到志愿服务活动中来,根据学生的年龄、特点等有针对性的组织开展志愿活动,促进志愿服务在学校中的制度化和常规化。以打造局团委心理健康教育服务的品牌为切入点,完善“*市教育局团委青少年心理健康志愿服务队”建设,在*市中小学卫生保健所建立咨询服务点,广泛发动、重点培育局属学校特色志愿服务队。开展表彰局属学校第二批特色志愿服务队和优秀志愿者活动。

六、切实加强团队阵地建设,增强在学生群体中的影响力

继续办好“学生频道”网站,加强网站的宣传和各项活动的组织开展,举办“学生频道”网站“学生动漫设计大赛”。引导青少年健康上网,推进网络德育工作。继续加强与*青少年广播、《少男少女》等媒体的合作,进一步加强《打开心天空》《七彩年华》等青少年栏目的建设,出版《打开心天空》五周年总结画册、不断拓宽宣传阵地,扩大宣传阵地的影响力。

七、加强学生社团组织的建设和管理,切实为青少年服务

加强团组织对学生社团组织的指导,对学生开展组织引导、权益维护、就业指导等服务。贯彻落实《未成年人保护法》和《预防未成年人犯罪法》,维护未成年人合法权益。开展“青春与法同行”、“青少年心理健康”、“大学生素质拓展计划”等维权、辅导服务工作,努力打造大中学校特色社团,促进学生自我服务、自我完善和自我发展。举办局属学校学生社团组织竞赛和展示活动,开展“2009年局属学校最佳学生社团”评选活动,积极打造特色社团,促进学生自我服务、自我完善和自我发展。

八、不断丰富少先队活动内容,落实“全团带队”的工作要求

三亚落日教学设计篇2

关键词:语文 课堂教学 创新思维 训练

在语文课程中实施创新教育,这是时代的必然要求。语文新课标十分关注学生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的培养。强调指出:“在发展语言能力的同时,发展思维能力,激发想象力和创造潜能”,“要注重语言的积累,感情和运用,注重基本技能的训练,给学生打下扎实的语文基础。同时要注重开发学生的创造潜能,促进学生的持续发展。”如何在语文教学中实现创新性思维的训练?根据我多年的课堂教学实践,在课堂教学中 主要从五个方面为切入点进行创新思维的训练:

一、创造良好的课堂氛围

在语文课堂教学中,教师应该为学生营造一个其乐融融、宽松和谐的课堂氛围,课堂中学生可以民主讨论、自由发言、各抒己见。如在教学《三亚落日》时,有这样的片断:我引导学生问:“同学们,刚才我们品读了《三亚落日》这样的美文,也欣赏了‘三亚落日’这样的美景,设想你现在就置身在这酥软细?的沙滩上迎着徐徐拂来的暖风,看着火焰和落日如诗般地滑落,你想说什么?”学生们各抒己见,有说,三亚落日,你是一幅迷人的画,我已陶醉在你美妙绝伦的画面中;有说,三亚落日是一首歌,一首属于大自然的歌!有说,三亚落日是一首情趣盎然的诗!一首美妙绝伦的诗!一首情景交融的诗!一首充满热带风情的诗!后来我还设计了让学生根据课文来自己创作几首诗,学生们诗兴大起,创作的很不错,如:醉看夕阳归,人在画中游;蓝天碧海热带情,三亚落日醉游人;三亚落日无限好,美妙绝伦惹人爱。画也罢、歌也好、诗也行,无论你是怎样的画,怎样的歌,怎样的诗,只要是你真情的流淌,内心的言吐,老师都会小心翼翼地呵护。良好的课堂氛围是创新的催化剂,用民主、自由、宽容、激励来取代强制专断与师道尊严,应该成为创新教育的必由之路。

二、引导质疑探究

创新源于“发展的需要”,没有内心那份真实而强烈的求知欲是很难有新的发现和创造的。阅读更是如此,因为阅读是一个极具个性化和创造性的学习行为。例如在教学《半截蜡烛》一文重点段落时,我设计了这样一个环节:请同学们好好地读课文的2-6自然段,画出伯诺德一家在危险到来时表现的句子。看看你读出了什么疑问?学生马上就进行画句,思考,提出了许多有思考价值的问题,如“伯诺德夫人为什么轻轻地把蜡烛吹熄,而不是重重地吹熄呢?”。“这时候,大儿子慢慢地站起来,按理来说,时间一分一秒地过去了,蜡烛也越来越短,杰克应该迅速地站起来,马上把蜡烛端走,为什么还这样的慢慢吞吞呢?这岂不增加了危险?”;“杰克只是想要借搬柴生火的理由端走蜡烛,可是他没有成功,蜡烛又被夺回。既然蜡烛无法端走,他为什么还要去搬回一捆木柴,这还有意义吗?”……学生能抓住人物外在表现和人物内心以及与当时环境所矛盾的地方提出问题,并且学生通过读课文,又将问题一个个解决了。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经历了一个“质疑——探究——释疑”的求知过程。鲜明的体现了一个自主求知、自主探索、自主发展的过程。

三、尊重独特体验——创新的“助推器”

语文学习是一个自悟自得的个性化行为。让学生自悟自得,正视学生的独特体验。例如在指导朗读《半截蜡烛》一文这样的一句话“瞧,先生们,这盏灯亮些。”我问:“同学们,设想一下,如果你就是伯诺德夫人,你会怎样说这句话?着重说好哪个字或词?为什么?”生答:“如果我是伯诺德夫人,我会有礼貌地说这句话,我会着重说好‘先生们’这个词,因为只有有礼貌地说,才不会使敌人起疑心。”;“我会从容地说这句话,着重说好‘瞧’这个字,因为这样可以不露声色,并且可以把敌人的注意力吸引到油灯上,而最终放弃蜡烛。”;“我会非常镇定地来说这句话,我会着重说好‘这盏灯’,镇定可以让德国军官毫无察觉,而着重说好‘这盏灯’,可以把敌人的注意力和视线吸引到油灯上”;“我会用平静的语调来说好‘亮些’,因为只有让军官感觉到油灯比蜡烛亮,敌人才会使用油灯而不用蜡烛。”我并且让学生按照自己的方式来读这句话。尽管大家朗读的方式不同,但是大家朗读中都能感受到伯诺德夫人的机智、冷静。

四、启动丰富想象

想象是人们对头脑记忆表象进行加工创造而建立新形象的心理过程。它是创造性思维的“动力源”。创造性思维,往往就从丰富的想象中产生。

在指导体学习

《二泉映月》四、五自然段时,我一开始用一句话“阿炳多么希望能够有一天过上安定幸福的生活啊”激起学生对主人公阿炳的美好愿望的强烈期待,这与下文阿炳在二泉边听泉的现实情景形成了鲜明的对照。随着学习的深入,我能时而进一步激起认知冲突,时而“语调沉郁”地描述,时而“沉痛凄凉”地独白,时而一唱三叹式地运用诗一般的语言引导展开联想和想象,学生在我的引导下能神情专注,渐入佳境。教师还要善于挖掘文本的空白点。课文对阿炳苦难的身世、生活的穷困仅用聊聊数句加以概括性介绍,但这对体会阿炳热爱音乐、与命运不屈抗争的思想情感以及乐曲的意境却举足轻重,在片段一中,我能抓住“卖艺情景”的生活感知,接着运用视听结合的手段,设置三个卖艺场景,让学生自选一个,进一步想象阿炳卖艺度日的悲惨遭遇和执着追求,在如泣如诉、低回起伏的“二泉映月”的乐曲声中,学生思维的闸门被打开,一段段结合自身独特体验、包含情感的语言喷涌而出,学生创新的火花不断闪现。

还有教师应始终扣住文本语言特别是重点词句引导学生想象,充分发挥教材这个 文本的作用。在教学中我紧紧围绕句子“渐渐地,渐渐地,他似乎听到了深沉的叹息,伤心的哭泣,激愤的倾诉,倔强的呐喊……”,抓住“叹息”、“哭泣”、“倾诉”、“呐喊”展开教学;后来我先扬后抑,再次用语言描绘了三个相互联系的阿炳演奏乐曲的情景,引导学生想开去,体会人物丰富的内心世界,进而回归文本,指导学生有感情地反复诵读句子“他爱那支撑他度过苦难一生的音乐,他爱那美丽富饶的家乡,他爱那惠山的清泉,他爱那照耀清泉的月光”,至此,一个不屈而又执着的阿炳形象已经深深地烙印在学生的心灵深处。

五、开展多种形式的实践活动

课堂争辩是不少学生喜欢尝试的一种实践活动,历练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如在教学《你必须把这条鱼放掉》这篇课文时,为了帮助学生更好地体会汤姆爸爸说的“不管有没有别人看见,我们都应该遵守规定”这句话的深刻含义,我能大胆假想,让学生轮流扮演“汤姆的爸爸”,自己扮演“汤姆”,就“汤姆”怎样想尽理由说服爸爸把鱼带回家,“汤姆的爸爸”怎样耐心说服“汤姆”把鱼放掉展开激烈辩论,这过程大大激发了学生学习的兴趣,加深了对课文内涵的领悟,也使学生在语言的运用中迸发出创新的火花。此外还有简笔划、猜谜语、编抄报、组织观察、表演等实践活动。这些丰富多彩的实践活动,为有效创新教育提供了广阔的舞台。

参考文献

[1]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出版,2003

[2]杨浩军.创新教育初探.南京:江苏教育出版社,2006

三亚落日教学设计篇3

10月19日,中信地产于佛山南海里水和顺镇广东实验中学南海学校省实大礼堂隆重举办了一场题为“品质山语湖,绽放新亚洲”的新闻会暨2013中信山语湖品质生活年盛典。该盛典以“绽放、生活、鼓舞”三条主线,全方位展示中信山语湖六年间在“文化、生活、健康”三大领域的建设成果及未来发展规划。中信山语湖总经理刘裕兴携手国际建筑设计专家Bill Bensley、广东实验中学南海学校校长郑炽钦以及中信山语湖监察官陈荣等,详细阐述了山语湖品质生活理念、终生教育项目以及人文社区蓝图规划等重要议题。

全方位构建精品居住区

会盛典在广东实验中学南海学校学生表演的土家族舞蹈表演《月影婆娑》中拉开帷幕,随后中信地产广州投资有限公司董事长总经理刘裕兴为会致辞,向到场的400余名业主以及广佛地区30多家媒体全方位展示了山语湖品质生活理念的内涵。他表示,目前山语湖投资超过100亿元,已经拥有600多户别墅业主和超过1000户的洋房业主。从早期教育、幼儿园、小学、初中到高中的0到18岁的全程教育体系以及国际化双语教育平台等等,都在紧锣密鼓的建设当中。“六年的时间,大盘沉淀,今天的山语湖已呈现给我们高端大盘的文化特质和风采。未来三年是山语湖进一步加强配套,提升品质扩大规模的飞跃期,我们将加大投入,全面提速,为业主呈现一个更有品质,更为完善,更加精彩的山语湖。”

开幕式结束后,盛典现场通过PPT专题短片、项目负责人发言以及答记者问阐述山语湖品质生活理念的内涵。中信山语湖品牌运营总监周晏,以散文般细腻的演讲描述了山语湖社区的人文魅力。“当你走进这天堂般的亚洲的乡间,你会感受到品质生活小城的优雅和优越感,这番感触在国内很多地方已经非常的罕见了。有一位学者说,可能是中国人经历了太漫长的农业时期,因此有那么一点漠视乡镇和村落了,却不知道,在西方国家,真正弥足珍贵的恰恰是有传承沉淀的村镇文化,而非大都市。”事实上,中信山语湖经过6年多的开发,已经越来越呈现出一座成熟大盘的风范。2000亩的森林公园和三块1200亩的原生态湿地湖泊,优良的生态环境是山语湖所倡导的品质生活的自然资源基础。

而随后题为“优质生活篇”的PPT宣传短片则生动展现了山语湖的生活运营体系。中信山语湖品牌运营总监周晏介绍称,山语湖内部有滨湖小镇、中信山语湖精品酒店、高尔夫会所等设施,而社区六大主题会所更是广佛楼市仅有。其配套设施完善,交通网络强大,东与广州接壤,西邻佛山中心城区,刚好处在广州市区、佛山市区与白云机场三点的几何中心。社区周围交通条件十分便利,一系列高速路、快速路均环绕在社区周围,形成一个发散性的立体交通网。山语湖还将开通楼市巴士,方便业主出行。山语湖有四大菜系的美食小吃、四防合一的安全系统、健康运动配套,业主花极少的钱就可认租周围山语湖打造的绿色生态园林。

备受业主关注的社区教育方面,中信山语湖表示正在构建“一生成长计划”,将一体化的国际精英教育体系落到实处。“从小朋友上幼儿园开始,一直到退休养老,我们都有供应的教育机构,解决业主的教育问题,以此来实现中信山语湖成长一生的教育承诺。”位于山语湖社区内的广东省实验中学南海学校已开学,教学环境与质量优越。未来几年,山语湖还将开设小学和幼儿园,业主的教育问题可以直接在家门口解决。

品质生活,绽放亚洲

此次盛典的重中之重在于“文化、生活、健康”三大国际级运营体系的,以切实落实的行动,兑现高端生态住区承诺。在本次会上,中信山语湖委任了三大运营体系执行官。分别是文化运营指导官——广东实验中学南海学校校长郑炽钦,品质生活运营官——国际建筑设计专家Bill Bensley以及品质生活监督官——青年企业家、山语湖业主陈荣。这三位运营官的委任,将有助于推动中信山语湖在未来的品质生活构建,以期更好地诠释“品质山语湖,绽放新亚洲”的人文社区理念,从而进一步增加山语湖带给业主的附加值。

中信山语湖从项目规划阶段建设至今,一直致力于打造“亚洲顶级居住区”的开发设计理念,诠释“我在亚洲的一生”的品牌核心理念。中信山语湖将“我在亚洲的一生”作为项目的宣传口号,意图从大的国际视野出发,通过全方位的社区建设为业主呈现极具时代感的生活新篇章。刘裕兴表示,中信山语湖将“我在亚洲的一生”作为广告语出于多方面的考虑。他认为从整个世界的宏观视角来看,当今世界的格局是“世界看亚洲,亚洲看中国,中国作为亚洲的代表,是世界经济发展主要的动力”。而“我在亚洲的一生”可以作为中信地产和九龙建业对于打造山语湖项目的一种承诺,确定了业界和市场的站位。此外,打造山语湖能够让业主选择一生幸福,同时山语湖的文化教育目标是打造终生教育计划,从而在诠释出“我在亚洲的一生”的人文寓意。

高尔夫地产业的典范

会上,中信山语湖全方位展示了未来社区的宏伟构想,其中高尔夫社区与俱乐部建设是打造高端人文度假居住区的重点。随着高尔夫运动在中国精英阶层的普及,高尔夫俱乐部建设也越来越成为地产业寻求新突破的良方。作为高尔夫地产的典范,中信山语湖将高端生活社区与高尔夫运动巧妙相结合,秉承“回家就是度假”的生活理念,重金打造中信湖俱乐部,旨在为精英业主群提供高雅的生活方式。中信会山湖俱乐部会籍仅对业主发放,并严格限制会员数量,目的正在于更加体现会员的尊贵感与私属感。球场实行特殊的经营模式,在这样的开发原则下,整个中信南海18洞球场穿越在多达7000亩的土地中,其中包括1000多亩的高尔夫球场的青翠草坪,20多种植物组成的2500多亩的原始生态林,1000多亩的水面,以及数百亩湿地。

三亚落日教学设计篇4

6月18-22日,由韩国大学一纸战书引发斗艳时尚大典,中韩大学生将在5天内上演30余场时装大片。由中、日、韩领衔的亚洲时尚新风向,已成为全球时尚的新重心。中韩大学生时装展是中韩时尚界向全世界打开的一个窗口,它具备着引领亚洲时尚的魅力,甚至引领世界时尚的实力。无锡新世界国际纺织服装城希望通过成功主办本次活动,努力成为促进中韩产业交流的中坚力量。韩国著名性感明星蔡妍也将利用这一大好机会,携其品牌“BEQUEM”前来参展,打入更多中国企业及消费者的视野。

本次“中韩大学生服装设计作品展暨企业设计合作洽谈会”在新世界国际举办,两国大学生的众多服装设计作品公开,它们展现出了当代不同文化背景下的青年人对时尚的领悟与诠释,以及中韩两国时装文化的碰撞与交融。活动旨在打造“只有中韩大学时装周才能体现出来的独创性”这一理念,使人们关注学校原创的力量。韩国4所知名学府的8个学科,及中国两所大学的2个学科,10个单位携最佳毕业作品竞秀T台。中国服装企业现场甄选设计作品及优秀设计师,脱颖而出的大学设计师将与中国企业建立长期合作关系,从而快速构建时装与采购结合的供求链,使“产”、“学”有效结合。

大会由亚洲服装文化协会与ITFM共同主办,由MPRESENT,KOREA COMMUNICATIONS承办。中国巨大的市场能量对韩国纺织服装企业有着强大的吸引力,韩国委员会认为,江苏无锡纺织服装行业在全国处于领军地位,新世界国际云集全国最好的数千家纺织服装企业,其韩国馆更是中国最大的韩装批发市场,而不少韩国企业希望把在中国的第一个“落脚点”落在无锡新世界国际纺织服装城,并在此向中国其它地区辐射,因此新世界国际将为本次大会提供最好的展示及产销平台。韩国学生期待通过此次活动不仅可以与韩企一起在中国创业,而且能从设计角度更好地把握中国市场的技术开发脉络。参会的中国大学是上海复旦大学及江南大学。

而此次走进新世界国际中国大学是上海复旦大学、江南大学。韩方的韩国建国大学是强大的综合性学校,其服装设计学科通过教导设计造型及服装的系统理论,使学生掌握深厚服装涵养和良好的设计能力;安阳科学大学是韩国中小企业部主办的“产・学・研共通技术开发重点支援大学”,其时装美容设计学部旨在培养美容、美发、化妆、美甲、搭配的通才专家;惠泉大学拥有服装设计专、鞋设计专业、化妆设计专业、发型设计专业,其教育理念是“专业设计的完美境界在于完美表现人的内在气质”;英山大学时装设计学致力于培养引领国际化时代的时装专家,和符合现代时装产业界要求的各细分领域的专业人才。

中、韩作为亚洲邻国互补性多于竞争性,走在一起更能引发本土化共鸣,中韩携手共同助力亚洲时尚的崛起是大势所趋,同时构建亚洲时尚圈,树立亚洲特色,推进亚洲各国时尚业的发展已成为必然的趋势。在这一点上,新世界国际纺织服装城举办此次活动可谓正逢其时。近年来,无锡尤其是无锡新区,开放型经济发展迅猛,经济国际化水平不断提高,日渐成为了长三角地区的“韩资高地”。而新世界国际形成了韩国服装的集聚效应;成为全国集中的韩国服饰交易场所。而韩国馆的开业,也成为韩国纺织服装行业进入有巨大消费市场的中国的立足点,有助于中韩两国经济的共同繁荣与发展,更有助于亚洲时尚的整体崛起。

三亚落日教学设计篇5

关键词:欠发达地区 西部大开发 启示与借鉴

区域发展不平衡是世界范围内的常见现象,各国都存在不同程度的区域差异。一定范围内的区域差异可以促进竞争与分工,也可以促进合作与交换,使国家经济协调发展。但如果差距过大,会扰乱市场运行,国家经济发展和竞争力也会受到影响,甚至导致民族与阶级矛盾,加剧地区冲突,危害国家与社会稳定。因此,世界各国都积极采取措施,促进欠发达地区经济发展。我国正在实施西部大开发战略,也应借鉴国外不发达地区发展的经验与教训,促进我国经济均衡持续发展。

一、美国西进运动

美国是世界开发西部最典型并取得巨大成功的国家。美国西进运动是长期持续发展的过程,可分三个时期:以农业为主的初步开发时期、以工业为主的综合开发时期、以高新技术为主的深度开发时期。第一时期从独立战争结束到南北战争,采取的政策措施主要有:

1、土地政策。首先,颁布在西部建州的程序和规定。其次,颁布居民可以获得土地的政策。农民取得土地和进行农业开发有了制度与政策保障,美国迅速成为农业大国。

2、移民政策。1787年土地法令规定,人们可向西部自由迁徙,促进移民向西部涌进,为西部开发提供廉价劳动力。

3、基础设施开发政策。铁路修建采取“多修铁路多得益”政策。公路建设上,鼓励私人投资。加强水运建设,使美国成为当时世界运河最发达的国家,为西进运动提供便利。

4、扶持教育发展。1785年土地法令规定,西部地区的每个州如果兴办一所公共学院就可以获得一片土地。于是州立大学在南部和西部各州建立,并开展免费教育。

第二时期从独立战争结束到二次世界大战结束,政府采取的政策更加优惠:

1、吸引外资建设基础设施。为了吸引外商投资建筑运河和铁路,政府采取更加优惠的补贴措施。

2、吸引国外优秀劳动力。移民重点是采取优惠措施吸引国外优秀劳动力。

3、重视环境保护和科技运用。政府调整土地政策,重视保护环境,重点是保持水土和保护植被。

4、重视东西部工矿业均衡发展。这一时期西部工矿业得到发展,但仍落后于东部老工业区。1930年后,政府开始注重东西部工矿业平衡发展。

第三时期从二战结束到现在,政策采取的措施主要有:

1、利用风险投资机制建立高科技园区。斯坦福大学及周围地区是美国科技革命的发源地,并在加州产生举世瞩目的“硅谷”。不仅传统工业被高新技术改造,许多新兴工业部门也相继出现,使产业结构得到调整。

2、利用区域经济管理政策促进西部开发。加大财政对西部地区的投资力度,鼓励企业向西南部迁移。

3、利用市场力量促进落后地区经济发展。在市场经济作用下,经过长期发展,实现东西部经济发展一体化。

二、前苏联西伯利亚开发

西伯利亚是苏联乌拉尔山脉以东至太平洋沿岸之间的地区,现俄罗斯面积的70%,自然资源丰富,分布比较集中,而且大型矿床较多。前苏联开发西伯利亚地区时,没有采取像美国复杂而全面的政策,主要有两方面:

1、工业东移。分两步进行:第一步为建立铁路和公路网络,将部分工业从欧洲迁往东部。第二步从第二个五年计划开始,加大对西伯利亚地区的投资,首先发展重点地区重点行业以带动周围地区发展,起到“以点带面”的作用。

2、发展教育和科技事业。制定一系列重点发展教育和科技的政策,如规定每年输送科技人才和大学生到东部地区。1944年苏联科学院西伯利亚研究所建立,1957年苏联科学院西伯利亚分院建立,就是在这种背景下,著名的新西伯利亚科学城建立起来。

三、巴西中西部和东北部开发

巴西是一个发展中国家,幅员辽阔,但是区域经济发展很不平衡,东南沿海地区经济相对发达,尤其是圣保罗、里约热内卢、贝洛奥里藏特等地,但是拥有广大面积和丰富资源的中西部和亚马逊河流域经济却十分落后。自上世纪50年代开始,巴西政府采取一系列措施促进区域经济平衡发展,在落后的中西部和北部地区兴建大中城市。并运用发展经济学的“增长极”原理,将重点放于中心城市的经济发展上。通过提高城镇化水平促进落后地区的工业化水平增长。60年代,新首都巴西利亚在内地建立,周围又新建了许多中小城市,它们以发挥资源优势为目的,形成内陆经济发展的“增长极”,带动内陆地区经济发展,缩小了内陆地区与东南沿海的差距。

四、德国东部开发

第二次世界大战打破了德国比较均衡的区域经济结构。1990年德国统一时,东西部的经济差距非常明显。所以,德国政府最重要的任务就是加快发展东部地区,尽快缩小东西部的经济差距。政府将东部地区的五州全部划为“区域经济促进区”,并在其中选择了一些“重点促进点”,对其进行经济资助,在三个方面进行重点补贴:一是贫困地区;二是生产性基础设施;三是高技术职业位置。经过不懈努力,德国取得了显著的成绩。1990-1995年,东西部地区的经济发展差距缩小了l/3。

五、日本北海道开发

60年代,日本就开始解决发展中的“过密”与“过疏”问题,其政策目标也提出要实现经济的均衡发展,开发北海道就是核心体现。北海道是占日本国土1/4左右的北方大岛,但经济却非常落后。为了开发北海道,日本政府采取了很多积极有效的措施。第一,专门制定北海道开发法。第二,在中央政府设立北海道开发厅。第三,单独设立北海道开发事业费预算。第四,实施补贴倾斜政策。第五,制订严密计划,在每一期开发计划中都设置一个重心,从第一期到第五期计划的重心依次是:资源开发与产业振兴;实现产业结构现代化;提高生产水平并建设社会福利设施;形成安定的社会经济环境;在国内外实现更强的经济竞争力。经过几十年的开发与建设,北海道为日本的经济发展作出了长期并巨大的贡献,已成为日本重要的经济现代化地区。

六、意大利南部开发

多年来,意大利南北经济发展严重不平衡,造成人民在福利、心理等方面不平衡,引起社会不稳定,严重威胁国家统一和民族团结。为缩小南北部经济差距,政府制定的促进南部经济发展政策的特点主要有:

1、非经济手段与市场机制相结合。首先,统筹调拨投资资金用于建设基础设施和开发自然资源;其次,运用财政与金融相结合的手段对南部新建企业进行补助;第三,对南部地区实施财政补贴并逐年递增;第四,制订特殊分配政策向南部输送专业技术人才和管理人员。

2、培育南部地区的增长极和增长中心。国家通过财政拨款并颁布优惠政策,吸引私人企业到南部地区投资兴建一批大型骨干工业企业,使其成为南部经济发展的增长中心,并将这些企业逐步组建为工业园区,培育其成为南部经济发展的增长极。

3、完善工业体系,使其健康发展。意大利南部地区的工业体系特色之一,就是基础工业、加工工业与重化工业几乎同步发展。但是70年代国内资源严重短缺的重要原因之一却是加工工业的过度膨胀。而重化工业的“早产”,其代价也是巨大的。这种片面追求工业体系的全面而忽略其健康发展与运行效率的做法需要我们引以为戒。

七、启示与借鉴

1978年我国实行改革开放政策,提出让一部分人、一部分地区先富裕起来,最终达到共同富裕。此后,东部地区经济发展迅速,带动了全国经济发展的速度,同时缩小了我国与发达国家的经济差距。但是,东西部差距也迅速扩大。区域经济发展失衡引起负面效应,对国民经济长期发展不利,妨碍社会稳定和民族团结。自“九五”计划,国家就开始制订一系列方针、政策、措施以加快中西部地区的开发。同国外欠发达地区的开发相比,我国的西部大开发虽然有不利因素,但也有有利条件。因此,我们要发挥优势,吸取国外成功的经验和失败的教训,解决我国的区域不平衡发展难题:

1、强化法制管理,逐渐将西部地区的援助工作纳入法制轨道

应成立西部大开发领导机构,专门负责制定与落实与西部大开发有关的计划、项目、政策,协调东西部以及西部各省区之间的关系等。同时,强化执法管理,建立相应的监督机制,考核并审计援助项目的执行情况与援助资金的使用情况,严肃查处违法行为,对有关人员和主管领导要追究法律责任。

2、大力发展以交通为重点的基础设施建设

交通运输业落后日益成为制约西部经济发展的重要瓶颈,因此,要大力发展交通等基础设施建设。第一,搞好交通运输等基础设施建设规划。第二,加大政府对西部基础设施建设投资力度。第三,政府实行优惠政策,通过政策创新,将东部资本与外资引进西部,发展西部地区的交通运输业。

3、大力发展科技文化教育事业,开发西部人力资源

西部地区经济发展缓慢的重要原因之一是科技的落后。因此,要大力发展科技教育文化事业,走科技开发之路,提高西部劳动力资源的质量。首先,中央和地方政府要加大对教育的投入力度,提高西部地区的基础教育与应用技术水平。其次,制定科研规划,增加西部大开发的科研立项,确定重点研究课题,组建科技研发队伍,加强科技普及工作,建立科技研究开发园区,提高科技成果转化率。第三,通过增加收入、提供优厚的住房条件、改进工作和生活环境等措施,稳定西部人才,吸引东部乃至境外人才。

4、加强西部环境保护,走可持续发展之路

西部地区是重要的生态屏障,因此,西部大开发要走可持续发展之路。首先,树立生态环保和可持续发展的观念。其次,加强生态资源保护,加强水土植被保护,实施天然林保护工程,切实推行退耕还林和退耕还草政策。第三,对有污染的项目,必须具备治污条件,做到达标排放。第四,加大生态工程投资力度。

5、健全和完善西部市场运行机制

西部大开发要使外来投资者取得合理回报,健全和完善西部市场运行机制。首先,加快商品与要素市场体系的培育、市场规则的完善和市场秩序的建立,形成统一、规范、竞争有序的大市场。其次,培育多种开发主体。第三,积极发展对外经济贸易与合作。第四,积极拓宽融资渠道,充分利用外资。

6、强化西部经济竞争优势,优化西部经济结构

西部开发要把提高经济竞争能力放在首位。首先,要实现从资源导向型战略向市场导向型战略转变,强化资源、资本、人才、技术、管理、市场等生产要素的优化组合和企业竞争优势。其次,要形成良好的产业结构和合理的生产力布局。采取点轴、点面发展模式,重点发展沿江、沿线、沿边地区,以带动经济快速发展。

参考文献:

[1]郭岚.中国区域差异与区域经济协调发展研究[D].西南财经大学,2007

[2]孙雪.西部大开发中的产业转型策略研究[D].大连理工大学,2002

[3]谢守红.从国外欠发达地区发展战略看我国西部大开发[J].衡阳师范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0

三亚落日教学设计篇6

1.社会主义时期的小学教育管理政策(1967~1994年)

坦桑尼亚社会主义时期的小学教育管理政策以“国家发展”为核心,期望通过基础教育发展实现国家振兴。其政策探索主要表现在以下几点。

第一,倡导教育为自力更生服务,责任由国家承担。1967年,尼雷尔总统提出把“为自力更生服务”作为教育发展的主要目的,强调教育与农村生活相结合,“在他看来,发展基础教育是坦桑尼亚摆脱愚昧,促进乡村进步的首选之路,应将发展教育视为发展社会主义的重要战略举措”。[2]1969年《教育法》规定将基础教育学校管理权收归国有,使小学教育仅成为国家的责任。1974年政府通过决议,决定实施免费小学教育,并从1977年起强制施行小学义务教育,教育经费逐年增加并主要用于初等教育。

第二,强调政府社会共同管理,教育要面向生活。坦桑尼亚政府在加大政府办学力度的同时,实行基础教育管理权力分散化,强调地方政府的责任,推动地方政府、学校委员会与社区对小学施行共同管理。为实现教学语言民族化,“坦桑尼亚政府在第二个国民发展计划中提出将斯瓦希里语作为初等学校唯一的教学语言”。[3]为贯彻自力更生教育政策,“在初等学校课程中充实进了大量的农业科学,并要求学生参加更多的农业劳动”[4],将考试制度与师生的劳动评定相结合,“小学毕业生强调不再为升学做准备,而是要走向生活,教育部因此将小学入学年龄由5至6岁提高到7至8岁”。[5]

第三,鼓励社会力量办学,改革教育支付制度。从20世纪70年代末开始,坦桑尼亚经济萧条、财政拮据、教育经费不足,国家公立小学勉强度日。为走出困境,“政府在1984年11月制定《通向2000年的坦桑尼亚教育制度》,揭开了坦桑尼亚教育改革新的序幕,其中包含两项重要决定:一是取消对集体和私人办学的限制,二是逐步改变免费教育的做法”。[6]“1989年《社会优先行动计划》出台,指出教育在社会发展中的优先性,提出教育经费应由中央政府负责逐步转向由地方和社区分担的政策。”[7]1992年11月,《关于21世纪坦桑尼亚教育政策改革的建议》提出小学教育经费分摊政策,并从当年起小学生开始缴纳学费。

2.后社会主义时期的小学教育管理政策(1995~2011年)

坦桑尼亚政府不断深化社会改革、发展民族经济,并积极寻求国际社会援助,进入21世纪以来,该国小学教育获得了显著发展。坦桑尼亚政府在后社会主义时期的小学教育管理政策强调服务于市场经济发展的重要性,其政策探索主要表现在以下几点。

第一,服务于市场经济发展的教育政策相继出台。坦桑尼亚政府于1995年2月出台《教育与培训政策》,“该法案在实现小学招生增加、公平准入、提高基础教育效益和扩大财政基础上均起到了积极作用;将教育和培训权进一步下放,支持和鼓励非政府组织、私人兴办教育事业,调动了地方政府和社会办学的积极性”。[8]《基础教育总体规划》的出台,明确了基础教育发展目标,“政府将从2000年起向所有适龄儿童提供免费小学教育,争取让80%的15岁学生读完小学”。[9]1996年政府在制定的《2025年远景发展规划》中指出:“必须重视基础教育发展,尽快普及小学义务教育,消除文盲现象,加强教育培训以保障社会经济发展对于各层次人才的需求。”[10]

第二,借助发展市场经济以寻求国际社会援助。在西方国家的督促下,坦桑尼亚逐步走上了市场经济的发展道路,并于2000年1月制定《减贫战略计划》。“2001年11月获得世界银行和国际货币基金组织在今后20年内获减30亿美元债务的支持,且减免债务主要用于教育、卫生、扶贫上”[11],为坦桑尼亚实行小学义务教育提供了保障。2001年7月,坦桑尼亚开始实行免费义务教育,推动了小学教育发展,“在施行义务教育第一年,适龄儿童净入学率就从2000年的57%上升到75%,到2003年1月达到88.5%;与此同时,到2003年坦桑尼亚大陆小学达到12981所,教学条件和学校基础设施得到改善”。

第三,制定教育发展计划以保障小学教育发展。坦桑尼亚教育与文化部在2001年出台《小学教育发展计划》(2002~2006年),“该计划强调对小学施行强制性义务教育,扩大资金来源、增加教育投入、改善学校设施,保证适龄儿童入学率、在校生保持率,关注招生数量、教学质量、教学资源利用率以及政策目标的落实;另外,中央政府大幅度下放权力以发挥地方和社会办学的积极性”。[13]2006年,《小学教育发展计划》(2007~2011年)出台,“该计划在强调招生数量的同时更加注重教学质量、教育供给、教育公平、体制完善以及政策规范”;[14]“对于教师的培训和要求有了进一步提高,为强调教师的专业化发展而建立导师制以及教育督导机制”;[15]“其显著特点是在制定和实施的不同阶段,强调利益相关者的参与管理;不同于第一阶段资金来源的多元化,第二阶段的资金主要来源于国家预算。”[16]进入后社会主义时期以来,坦桑尼亚政府的各项教育政策探索与改革在很大程度上促进了其小学教育的恢复与发展,给整个民族和国家带来了希望。然而,历经长期殖民统治导致的贫穷落后以及独立后社会主义建设与改革的失败,以及较多的依赖于国际社会的支持和援助,导致坦桑尼亚当前的小学教育发展仍具有不稳定性,并且面临许多棘手问题,如教育经费不充足、教育公平难保障、教育质量提高慢、教师薪资福利难保障、教育供需矛盾突出、师资队伍培养不足等。

二、坦桑尼亚小学教育管理政策之启示

自民族独立以来,坦桑尼亚小学教育管理政策改革与发展历经挫折,但最终指导了坦桑尼亚小学教育的深入发展,为该国民族教育的发展、国家的稳定、市场经济的建设做出了重要贡献。本文通过对坦桑尼亚小学教育管理政策演变的梳理,总结出对发展中国家,尤其是相对贫困落后的发展中国家小学教育管理政策制定与改革的重要启示。

首先,必须基于国情国力制定教育目标。在教育兴国上,广大发展中国家必须均衡考量到社会经济发展水平和国民需求,将基础教育发展目标制定与其国情国力相结合。在坦桑尼亚进行社会主义建设初期,过激的社会经济改革引发了小学教育发展的冒进,虽然在短时间内推动了该国小学教育的较大发展,但有限的教育资源承载着过重的负荷,终究未能使其小学教育实现从学生数量增长到教育质量提升的转变。由于经济发展水平低,坦桑尼亚小学教育在整个20世纪80年代停滞不前,甚至倒退;姆卡帕总统执政后,基于坦桑尼亚国情开展了一系列政策调整与改革,如《教育与培训政策》就在一定程度上适应了当时坦桑尼亚市场经济发展的需要,培养了大量专业性技术人才,为坦桑尼亚经济的恢复与发展奠定了人力资源基础。

其次,必须基于国际环境制定教育政策。当前,教育发展的国际化程度日益提高,一国教育的改革与发展不可避免地受到国际政治经济和教育环境的影响。对于广大发展中国家,尤其是长期遭受殖民掠夺、国力贫弱,并且在很大程度上受制于他国的中小发展中国家而言,其基础教育改革必须审时度势,在充分考量本国国情的同时,还要考量到与本国联系密切的世界主要大国和国际社会组织的影响,做到趋利避害,争取以最小的代价获得最大的办学效益。在坦桑尼亚进行社会主义改造和建设时期,西方资本主义国家随即减少、甚至中断了对其援助,并对其实施全面的封锁政策,加上该国经济发展水平原本就低,最终制约了其在社会主义政治体制下的基础教育改革与发展,从20世纪70年代末到整个80年代都陷入了困境。相反,在1995年坦桑尼亚进行多党总统选举后,再次获得了世界上主要资本主义国家和经济组织的援助,并在2001年争取到世界银行和国际货币基金组织30亿美元的减债,从而为其实施小学义务教育提供了资金保障,并为进一步促进坦桑尼亚其他各层次教育的发展奠定了基础。

再次,必须突显宏观调控下的教育管理参与。传统的教育管理强调管得严、管得周密、管得精确,如今的教育管理则更强调以合作和对话为核心的多元管理参与,尤其对于基础教育阶段的中小学,地方政权、社区和社会组织对其影响十分重要。目前,坦桑尼亚基础教育管理权力逐步下放,公民参与教育管理的愿望普遍增强,一方面为地方政府和社会主体在小学教育决策和管理参与上提供了广阔空间。另一方面也对中央政府在教育上宏观调控能力的进一步提高提出了更高水平的要求。此外,在教育管理权力下放及教育管理参与兴起的同时,处理好不同权力主体自身及其与各社会主体之间的关系也显得尤为重要。坦桑尼亚自完成民族独立以来,一贯强调小学教育办学主体的多元化与社会主体的广泛参与性。通过将小学教育管理权力逐步下放,不但减轻了中央政府的财政负担,而且调动了地方政府和社会主体的办学积极性,促使基层政府能够协同社会力量及时有效地处理各种小学教育问题,尤其表现在坦桑尼亚社会主义发展初期,多元社会力量的办学极大地促进了该国小学教育的发展。另外,社会主体对于小学教育管理的广泛参与,实现了对小学教育发展的全面监督,充分发挥了基层政府与各方社会力量的协同作用。最终,教育管理参与力量的增强,促进了坦桑尼亚小学教育的发展,增强了该国政府对小学教育的宏观调控能力。

最后,必须开展政策引导下的教育法制建设。政策更多的是行动指南,是政府为一定时期内路线的执行和任务的完成而制定的,具有较强的引导性与方向性。为使政策能够得到推广与执行,就需要加强相应的法制建设,通过立法的保障与制度的规范,最终才能实现政策执行的力度与效度。对于小学教育发展而言,政策引导下的教育法制建设不可或缺,在缺乏教育法律制度的时期,政府当局应在政策上加以引导;而为使教育政策能够具体落实,则需要政府加快相应的法制建设,这样才能够保障基础教育体制的稳定性和发展的可持续性。坦桑尼亚小学教育管理体制经历了前社会主义时期、社会主义时期和后社会主义时期三个时期,政府在不同时期的教育政策各有侧重,但均是为了相应时期小学教育的效益、国家的发展和社会的需要,在此基础上制定了相关的法律制度,保证了教育政策的执行。政策引导下的教育法制建设,在很大程度上保证了坦桑尼亚小学教育政策的贯彻执行,保障了坦桑尼亚小学教育改革与发展的稳定性。

三亚落日教学设计篇7

而与此同时,今年4月6日,尼日利亚国家统计局最新公布的核算数据显示,该国2013年GDP高达5099亿美元,一举超过南非(3703亿美元),首次跃居非洲第一大经济体宝座,同时也标志着尼日利亚正式成为世界第26大经济体。自进入新世纪以来,尼日利亚政局趋于稳定,经济发展始终保持着年均6%以上的较高增速,部分年份的增长速度甚至一度超过8%,堪称整个非洲乃至全世界新兴经济体中发展势头最迅猛强劲的一员。尼日利亚经济的优异表现,使其先后跻身倍受瞩目的“薄荷四国”(MINT)和“未来11国”(NEXT-11)这两个前程远大、潜力无限的新兴经济体名录,众多评级机构也纷纷调高对尼日利亚崛起的预期。

一面是欣欣向荣的发展景象,一面是日渐失控的安全形势。哪一个才是真实的尼日利亚?

“非洲睡狮”

尼日利亚系非洲的文明古国,自古以来就是西部非洲地区拥有重要影响力的强国之一,曾经创造出悠久显赫的历史和璀璨的文化。自1960年摆脱英国殖民统治赢得民族独立后,尼日利亚依托丰富优厚的资源禀赋和超群出众的综合国力称雄西非地区,与雄踞北非之角的埃及和扼守南端门户的南非并称非洲“三巨头”。

尽管尼日利亚凭借远胜周边邻国的人口体量,能够长期把持西非“霸主”地位,但在建国后相当长的时间里,尼日利亚的国家发展进程时常因频繁爆发的军政党争、教派冲突和部族矛盾而被迫陷入停顿、中断的境遇。特别是1967年因种群族裔之间的权益分配矛盾和行政统属分歧,引发联邦政府军队与地方割据武装长达三年之久的比夫拉内战,更是让整个国家滑向分裂解体的边缘。因此,一直以来都被冠以“沉睡中的非洲巨人”称号的尼日利亚,虽然拥有成为洲际大国的先天禀赋和潜在实力,但其战略辐射力和综合影响力总是走不出西非一隅,始终无法在国际事务中发挥与其潜质和抱负以及国人期盼相匹配的作用。尤其在上世纪90年代废除种族隔离制度的新南非诞生后,尼日利亚在同南非进行的黑非洲“盟主”地位竞争中落处下风,光芒几乎彻底被实现民族包容和解的南非新政权所盖过。而与此同时,尼日利亚又因军人独裁统治而遭受国际社会的孤立和制裁,置身于内外交困的境地之中。

正在苏醒

1999年尼日利亚军政府“还政于民”后,通过民主选举胜出的奥巴桑乔就任第四共和国总统,开启了尼日利亚民主共和制度的历史新篇章。但此时上台的尼日利亚人民政府,面对的是大量外债违约积压、通货膨胀居高不下、人民生活穷困潦倒的不利局面。在此严峻形势下,奥巴桑乔履职后即对内启动大刀阔斧的政治制度和经济体制改革,对外则以周边地域和非洲大陆为战略立足点,积极开展全方位、宽领域外交,极力扭转国际地位大幅滑落的颓势。在政治领域,通过缩编军队人数、裁减公职冗员,不仅有效地降低财政预算开支,而且极大地提高行政机构效率。在经济方面,依循现代化、自由化的顶层设计和路线指引,努力构建公平合理的竞争机制,逐步减少政府对经济活动的干预力度,全力为外国和私有资本营造安全优良的投资环境,同时特别注重区域协调发展、防止不均衡差异造成贫富鸿沟进一步拉大。随着一系列宏观调控措施的出台,尼日利亚经济摆脱衰败阴影开始企稳回升,国家发展重新步入良性循环的正轨。更重要的是,在人民执政期间,尼日利亚遵照政党活动的议会民主模式进行了三次全民普选的政权换届更替,实现最高元首职位的和平让渡和常规交接。尼日利亚趋于稳健的民主政治不仅为经济持续发展提供了制度保障,还有效改善了因军政府独裁统治造成的不良国家形象,并且成为中西非地区诸多饱受军事和政治迫害困扰的民主后进国家取经效法的“先锋模范”。

自恢复民主制度以来,尼日利亚经过三任总统的励精图治和改良振兴,经济总量比世纪之交翻了近四番,昔日的“西非病人”崛起为助推区域经济倍增的“驱动引擎”。现今,尼日利亚不但坐拥非洲第一人口大国和第一经济大国的“双冠王”头衔,而且独享非洲最大产油国的殊荣,同时还头顶非洲最大民主国家的光环。尼日利亚的能源和矿产资源极其丰厚,石油储量位列非洲第一、世界第九,天然气储量则居处全球第五位。尼日利亚由此稳坐石油输出国组织第四把交椅。近年来,除油气生产和矿石采掘等传统行业之外,尼日利亚还大力培育和扶持知识密集型的高新技术产业。在相关政策的积极帮扶下,尼日利亚的金融、通讯等新兴产业发展迅速,已经超越南非和埃及成为整个非洲手机保有量和网络覆盖面最高的国家,也是撒哈拉沙漠以南地区仅次于南非的第二大金融强国。在外交领域,尼日利亚进一步巩固西非国家经济共同体的老大地位,强化主导西非区域一体化发展趋势的能力;同时,作为非洲联盟的核心成员,继续扮演引领非盟航向的舵手角色。毫无疑问,尼日利亚正在从沉睡中苏醒。

依旧脆弱

虽然尼日利亚已经步入崛起之路,但其发展进程依然存在巨大的现实阻碍,重重难关继续考验着领导阶层的执政能力和政治智慧。

第一,国家建构的政治根基薄弱。尼日利亚在历史上并非统一的政治单位,而是英国殖民者在短期内强行将隶属不同种族、不同宗教的部落组织捏合杂糅,才渐成一体的年轻民族国家。英国殖民当局根据宗教将尼日利亚划设为以南部基督徒和北方穆斯林为主体的南、北两个保护区,随后又划分出以拉各斯为中心的西南沿海直辖区。因此,尼日利亚其实是由三大高度自治的行政辖区拼合而成的联邦制国家。此外,尼日利亚尽管拥有250多个民族,但势力最大的只是豪萨-富拉尼、约鲁巴、伊博三个部族。这种“三足鼎立”的族际结构,聚合尼日利亚“三分天下”的区际划分特点,形成三大地方行政机关以各自所属部落族群为靠山、抢夺圈划势力范围的政治生态,并最终演变为豪萨-富拉尼人主宰北方、约鲁巴人主控西南、伊博人主政东南的权力分布格局。各地区执政当局虽然名义上直属中央政府管理,但实际上却是享有极高自主和自治权的割据政权,不仅削弱了中央权威,稀释了国家认同,还给派系斗争埋下祸根。1967年的比夫拉内战就是在此背景下爆发的,虽然最终以尼日利亚政府的胜利告终,但内战遗留的巨大族裔裂痕已经成为国家重建进程中不易愈合的伤疤。

第二,国民经济竞争力偏弱,可持续发展后劲不足。目前,尼日利亚经济增长主要依靠自然资源类原辅材料的开采和初级制成品的出口,油气加工炼化及其外销配套产业更是尼日利亚国民经济的基础命脉,也是联邦财政收入的主要来源。但片面发展能源工业和过度依赖矿藏出口,导致尼日利亚国民经济形成门类相对单一、油气比重超高、结构配比极不合理的产业布局。最具讽刺意味的是,由于尼日利亚工业体系不健全,虽然贵为非洲原油产销的领军大国和西非唯一的产煤国家,却时常遭遇电力供应不足和燃料供给短缺的尴尬。产业结构的畸形化布局不仅严重削弱尼日利亚的综合竞争力,还随时面临资源枯竭导致经济总量萎缩衰退的风险,从而不利于国家的可持续发展。

第三,恐怖袭击频发、暴力滋扰不断。有报告显示,尼日利亚业已成为遭受恐怖袭击次数最多的非洲国家之一,其中尤以“博科圣地”的活动最为猖獗。从深层次来看,“博科圣地”等极端组织在尼日利亚活动猖獗有其特定的政治经济根源。首先,尼日利亚北部以穆斯林为主体,南部以基督徒为主体,一直持续不断的宗教矛盾为极端组织提供了活动空间。2002年诞生于尼日利亚北部的“博科圣地”,在当地豪萨语中意为“西方教育的罪恶”,该组织反对西方文化和教育,宣扬西方教育是亵渎伊斯兰教的罪恶之物。因此学校是其主要袭击目标之一。“博科圣地”的目标是尼日利亚现政权,建立伊斯兰神权国家,因而有着尼日利亚的“”之称。其次,石油利益分配的不合理。尼日利亚产油区主要在南部,其收入只有很少部分惠及北部。与此同时,尼日利亚中央政府和地方政府占有了石油收入的主要部分,很少提供能够真正帮助北方的项目。因此很多北方人感到被边缘化,转而同情“博科圣地”等极端组织。所以“博科圣地”在经济不发达的北方偏远地区获得了不少人的支持。还有,尼日利亚政府的行政治理能力低下,腐败现象也比较普遍,许多尼日利亚人深感社会不公,从而激起了政治上的不满。有分析说,这种状况一旦与组织程度较高的宗教相结合,就为极端组织的滋生提供了肥沃土壤。

2009年“博科圣地”接受“基地”组织改编后,其行动手法、活动范围以及袭击规模都较以往具有实质性升级,仅2011年制造的自杀式炸弹袭击就导致数千人伤亡,其中2011年8月针对联合国驻尼分支机构的“人弹”袭击更是震惊世界。去年5月以来,尼日利亚政府加大了对“博科圣地”的清剿力度。不过今年3月,由于以“博科圣地”为首的极端伊斯兰武装分子先后袭击了尼东北部数所学校,上百名无辜学生被杀害,校园被夷为平地,尼日利亚恐怖袭击重灾区、东北部的博尔诺州政府不得不宣布关停境内所有高等中学。有评论认为,此举意味着尼日利亚政府开展了将近一年的反恐战争遭遇标志性失败,恐怖主义重灾区仍然处于失控状态。只要贫穷落后、社会不公、政府控局能力弱等容易滋生恐怖主义的环境一直存在,“博科圣地”等极端组织就难以根除。

由上可知,尼日利亚的国家崛起不易,民族复兴更难,未来之路依旧任重而道远,仍需“且行且珍惜”。

三亚落日教学设计篇8

一、广西职业艺术教育发展存在的问题

据调查,我国的职业艺术教育发展已有近百年的历史,目前已逐步构建起新世纪职业艺术教育的体系。职业艺术教育事业的发展为现代社会的发展奠定了坚实基础,也为经济的发展提供服务能力。广西地区艺术技能教育相对滞后,致使该地区的职业艺术发展受到限制,主要存在以下几大方面的问题。

(一)经费投入短缺由于经费投入短缺,致使广西地区的职业艺术教育发展比较缓慢,校舍、实验室、工作室等硬件环境亟待更新,必须引导社会各界加大对职业教育的资金投入。

(二)师资力量薄弱职业艺术教育类教师多数是普通高等院校本科毕业后直接从事教育工作的,高学历高资历的人才较少,年龄结构趋于年轻化。他们基本具有较强的系统理论知识,但实际动手操作能力不强,且与社会企业脱节。在高职高专的艺术教育中,缺乏既具有学历又具有实践经验的复合型人才。

(三)教育理念落后,教育体系杂乱无章职业艺术设计的性质要求培养出具有高素质、高能力的学生,包括其艺术和美学的素质以及各种专业技能融为一体的综合素养。目前广西职业艺术教育存在观念意识落后、闭门造车、孤芳自赏等问题。课程设置方面实践环节课时较少,且具体实践的内容没有落在实处。学生往往眼高手低,力不从心。在教学体系方面仍然沿袭普通美术教学或工艺美术类的教学系统,其职业艺术设计教学还处于初级探索阶段。

(四)课程设置单一广西职业艺术设计教育课程仍然沿袭专业美术院校的传统设置模式,以基础课为重点,缺乏职业技能教育特色;对培养学生实际动手能力和创新创业能力做得不够;基础课和专业课之间缺乏合理的过渡和科学的衔接;课程和教材的选定与社会的发展有些脱节;毕业生中部分存在专业功底薄弱、职业技能不强等现象。这些都促使我们必须对原有的课程模式进行改革。

二、泛北部湾经济区域合作对广西职业人才的新要求

2006年3月,广西北部湾经济区规划建设管理委员会正式挂牌运作,标志着广西经济发展进入了一个新时期。2006年7月,中国—东盟“一轴两翼”战略构想,海上经济合作、陆上经济合作、湄公河流域合作这个战略的提出,将会进一步推动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的建设。而由于泛北部湾区域经济合作的开展,广西在东盟自由贸易区中占有得天独厚的地理位置。一是广西连接中国内地与东盟的两大板块,起着桥梁作用;二是广西依靠中国内陆,面向东南亚诸多国家,是东南亚和中国连接的首要地区;三是广西是中国与东盟唯一水陆相连的省区,既拥有通往中南半岛便捷的陆上通道,又拥有通往东盟各国的诸多港口,跟东南亚大多数国家之间的陆路、水路、航空线路都是最短的。近年来,广西与东南亚各国在东盟经济合作的推动下,与东南亚各国在政治、经济交流加强的同时,文化交流也日益频繁,包括科学、技术、文学、艺术、体育等。广西俗称中国的第三大侨乡,云集二百多万华侨华人,其中广西许多民族与东南亚多个国家多个民族有着亲缘关系,生活习惯比较接近,语言交流也较方便。尤其是汉语在东南亚诸多国家不断升温,学好汉语成为东南亚国家人民的一项技能、找好工作的优先条件。因此,我国在职业教育方面与东南亚国家院校的相互往来更加密切。由于泛北部湾经济区合作,促进了东盟诸多国家与广西地区的经济、社会、文化、技术和科学等领域的合作与相互支援,并在教育、职业、技术及行政训练和研究设施方面加强了交流,在此背景下,广西经济发展速度较快,人们受教育意识逐步增强。借着泛北部湾经济区开放开发的东风,广西全区诸职业院校与东盟各院校教育交流将越来越频繁。在双方院校交流与合作中,促使广西地区的职业艺术设计教育进行新的思考。

三、新时代广西职业艺术教育新要求

(一)整合教育资源、创建国际化职业教育新领域随着东盟区域的经济发展不断深化,广西职业艺术教育也必须以高水准的职业技能人才培养标准来要求自己,逐步与国际化教育理念接轨。广西作为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博览会的永久举办地,在区位上有着明显的优势。自从与东南亚国家建立经济自由贸易区和高等教育国际化以来,广西高校与东盟国家建立了互通平台,应整合不同国家的教学资源,建立互惠互利的合作办学模式,引进国际化教育新理念,提高学生的国际化视野,使学生学会如何去规划自己的职业生涯。国际合作提供了多样灵活的教学模式,为职业教育改革发展奠定了基础。对东盟国家和广西区学生进行互换生教育,实行学分和学历学位的互相认证,互派师生访问学习,增强国际意识思维。要学习东盟十国的不同民族艺术文化,了解不同国家的教育特色,博采众长,以培养国际型职业艺术人才。同时职业艺术教育的国际化也必将对实现广西区域经济发展发挥重要作用。广西地区的教学环境与发达地区相比封闭很多。校内师生交流很少,校外校企结合更少,国际范围内校际交流更是有限。目前,现代职业艺术设计教育的办学规模不断扩大,办学层次逐渐提高,但是深受诸多纯艺术院校、综合类大学艺术专业模式的影响。现在广西与东南亚国家艺术院校的交流来往日益密切,职业艺术院校应该积极与之交流观念、探讨教育理念和教学方法,改进教学手段,并结合当地的经济环境,建立起具有自我特色的艺术设计教育体系,培养市场需要的现代设计人才。依托与东盟博览会这个契机,把东盟各国家的优势教育项目引入广西高校,打造广西职业艺术教育国际化品牌形象。要不断吸纳东盟各国留学生到广西学习,促进广西职业艺术人才与东盟各国学生的多元化学习,提升学生的综合能力,并能更好地服务于广西的经济建设,同时也可提升地方大学的国际化水平和竞争力。

(二)创新教学方法,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现代职业艺术教育的主旨是培养具有现代意识、现代科学技术能力和现代思维模式的创造性人才。就设计教育来说,在建立泛北部湾经济区的新形势下,倡导“术业有专攻”的教学新观念,改变传统工艺美术教学的“广种薄收”式的教学方式。要建立以理论结合技能为宗旨和特征的综合教学方式,使职业艺术教育类的学生“学有所长,技有所专”,成为时代所需的新技术型人才。职业艺术教育是在启发式和开放式的教学环境下进行的。启发式教学主要依照教学大纲和计划目标,在教学中通过多种授课手法开启学生的思维机制,以理论讲授和多媒体辅助讲解的教学方式,调动学生的积极性,通过图片、视频和示范范例进行客观现象的分析研究,针对该现象提出问题,以小组讨论或查询资料的方式给学生充足的时间和充分的空间进行思考,极大地发挥学生的想象力和创造力,提出多种解决问题的方法以供参考。比起传统的“填鸭式”教学方法,更适用于多种理论结合实践的课程(基础专业课、专业技能课以及毕业设计),能更有效地提高教学质量。“启发式”与“开放式”的教学方式培养出的学生不仅具有较高的理论素养,还具备较强的实践技能。该教学方法能很好地树立起学生的现代设计意识,通过与企业、社会和市场的结合教学,可改变学生闭门造车的狭隘设计思想,既增加学生的自信心,也能培养学生的集体意识,增强学生相互协作能力和动手能力。因此,不仅可以为企业减轻负担,还可创造直接的经济效益。#p#分页标题#e#

(三)加强核心课程的改革与建设艺术教育中,课程改革与课程开发,是通过组建课程项目(课题研究)与课程团队的建立而进行的。要加强精品课程建设,明确课程团队及负责人,各核心课程形成项目课程的框架结构,各项目、模块的能力培养目标,以及以学生为主体的教学内容概要描述。要完成项目课程内各模块的详细设计与教学单元安排的详细描述,以及教学单元的典型教学设计方案。在项目实施的过程中,首先要确定划分课程项目的单元模块,使之与教学大纲和计划目标相统一,提出教学重点与难点;其次确定团队组成成员和领导人的职责,必要时可以邀请企业技术骨干与管理精英作为辅助的兼职教师;最后,在进行单元模块的详细设计任务时,坚持设计方案各模块之间的连续性,单元教学设计方案要有明确的任务或技能训练要求,教师领导学生团队进行案例分析、重点剖析、启发引导、角色扮演等情景结合的实体操作过程,从而真正体现“学做合一”特色教学课程模式新要求。整合教学资源,提高教学质量,改变原先的小课程教学模式,以团队领域的表现形式即项目组织替代课程教学。在项目实践的过程中,知识的编排与衔接在项目中必须由易渐难逐渐过渡,使学生自然地进入项目课题的研究过程。一个完整项目的实践学习,可锻炼学生综合设计能力、洞察市场判断能力,有利于开阔视野,拓展设计思维。最重要的是通过有目的实践技能操作,达到预期的目标。这些项目教学不仅强调相关知识的有机联系,也要注重设计过程的连续性与完整性,从初期的题目计划、团队人员组织、负责人的确立到实践环节的每一个过程,从市场调研到材料整理,技术操作、研究讨论、设计修改与校正,以至到最终项目完成。这个过程可有效坚定个人的意志,体现团队合作精神,真正落实融素质教育与技能教育为一体。

四、结语

上一篇:有关圣诞节的文章范文 下一篇:有关团结合作的词语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