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雪纷飞的诗句范文

时间:2023-10-04 03:47:23

大雪纷飞的诗句

大雪纷飞的诗句篇1

有人把雪比作下嫁人间的仙女,羞答答地从挂满层层帷幕的天宫迈着轻盈的步履袅娜地走来,倒也形象;雪花轻轻地触到脸上,化成一滴凉丝丝的水,有人把它比作久别重逢情人的眼泪,倒也柔美有诗意,只是脂粉味太浓了。我倒觉得雪更像是一位轻功卓绝的大侠,从高处轻轻跃下,落地无声。像盘古不死的灵魂,年年来世间重寻旧梦。像调皮的孩童:西楼东苑,夜半窗前,看何人无眠。像胸怀大志、经世济民的仁者:覆污添凹,愿世间清平,算飘零,何惧到天边。像真正的君子:剔透肝胆,藏水样柔情,从不惹莺和燕。

雪是冬天独有的景致,古人把春游芳草地,夏赏绿荷池,秋饮黄菊酒,冬吟白雪诗,作为四季的雅趣。两千多年前,也是在大雪纷飞的时刻,谢安与他的侄儿、侄女相聚。谢安望着满天飞舞的大雪,脱口问道“白雪纷飞何所似”?他的侄女谢道韫以一句“未若柳絮因风起”成就了千古才名,那个据说还“博涉有逸才”的侄儿谢朗的“撒盐空中差何拟”则逊色多了,简直是一句不成诗之诗。好在古时纯白的东西不多,假如放到现在,这个公子哥说不定会把白糖、味精乃至化肥都撒到半空中去呢。

漫天的大雪还在纷纷扬扬的下个不停,路边的雪松覆盖了厚厚的一层,青松白雪,相映成趣,成就了雪天的一道风景。我见过吉林松花江边的雾凇,见过大兴安岭山坡上的树挂,也都是玉树琼枝,各成一景;但这飞雪弥漫中的雪松更是惹人喜爱。记得七十年代看过一部阿尔巴尼亚电影,一个小伙子为他倾慕的姑娘作了一句诗:“生机勃勃的小松树啊,飞雪染白了你的睫毛。”此时看来,还真是恰如其分。看着这雪压青松的景象,我又想起陈毅元帅的诗:“大雪压青松,青松挺且直,要知松高洁,待到雪化时。”革命家的坦荡胸怀浩然正气跃然纸上。陈毅元帅那白雪般洁净、青松样刚直的人格、品质,与邪恶抗争的勇气、坚持到底必定胜利的决心和信心,永远都是值得我们学习的。

走在积雪的路上,脚下的雪发出咯吱咯吱的声响。看着衣服上落满的雪花,不禁又想起一个故事:在不知多久的从前,也是大雪纷飞的数九寒冬,一个叫花子食不果腹、衣不遮体,捡个破葫芦瓢当帽子,用条破麻袋披在身上御寒,在发酵的有些热气的马粪堆上扒一个洞蹲在里头。看着满天飞舞的大雪,大声唱到:“身披麻袋头顶着瓢,老天扑扑下鹅毛,叫花子得了安身处,不知富人怎么熬。”那个叫花子虽然有不值得称道的啊Q精神的某些成分,但他那身处恶劣的生存环境中,不自卑、不绝望、苦中作乐的乐观精神和顽强生存的意志,不是很值得我们这些面临严峻的竞争压力的现代人学习吗?

大雪纷飞的冬天,富人怎么熬呢?无家可归的叫花子自然是想象不出来的。有钱人可以裹貂裘、围炭炉、饮暖酒、大快朵颐、吟诗作赋,不会担心叫花子是怎么熬的。从前,一个官员、一个有钱的秀才和一个员外吃饱穿暖后去赏雪,三人来了诗兴。秀才抢先吟道:“大雪纷纷落地”,官员不甘落后接着:“正是皇家瑞气”,土地主老员外想了想来了句:“再下三尺何妨”,这是正赶上一个穷人打柴归来路过,听了这三个不知穷人疾苦的闲汉的话生气接了一句:“放屁”,凑成了一段三句半。雪天的美景是饥寒交迫的穷人无心观赏的,就像《红楼梦》书中那个贾府里的焦大不爱林妹妹一样。同一事物对不同阶层的人带来的结果可能不同,不同阶层的人对同一事物的看法也会不同。由此想来,领导者,多听听缺少话语权的农民工、下岗人员的心声,多听听基层群众的意见,对于创建和谐社会肯定是大有益处的。

雪花落了我满头满身,看着这洁白的雪,我想:真的应该感谢造物主,为人类创造了这晶莹剔透的神奇之物。如果没有雪,不知文学的殿堂里会缺了多少精美的藏品?没有雪,我们用什么来比喻那些洁白的东西?冬天的景致将是何等的单调乏味?冬天的空气又会何等的污浊?来年春天的土地又将是何等的干旱?

大雪纷飞的诗句篇2

雪像洁白的花瓣从天宇飘忽而下,它仪态从容,给人以恬静之感;雪后的大地披上了银装,宛如宏丽的水晶世界;它景象万千,又引起人们无限美好的想象。啊!雪,给人们带来了欢乐和幸福。“六月飞雪入户时,坐看青竹变琼枝。”此景此情,怎不令人浮想联翩?

雪,人们常称之为雪花。因为它的形状像花。据汉朝韩婴所着的《韩诗外传》记载:“草木之花多五出,独有雪花多六出。”就是说雪花是六棱形的结晶。假若仔细观赏,你会发现其花形千姿百态,有如袅娜开着的百花,又像亭亭的的裙。

唐朝诗人岑参笔下的“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这豪放而俊逸的诗句,更展出了了一幅意境雄阔而又清新的瑞雪图。柳宗元的诗句:“千山鸟飞绝,万径人踪灭。孤舟蓑笠翁,独钓寒江雪。”在人们面前展现的是另一幅静谧的风景画。“白雪纷纷何所似?”“未若柳絮因风起。”这惟妙惟肖的状雪的诗句相传出自晋朝女诗人谢道韫之口。

诗人们用他们那生花的妙笔,如珠的妙语,给人们描绘了一幅幅无比瑰丽的图景,把人们引入了异彩纷呈的美好境界。

同志的诗句则另辟蹊径,在我们眼前展现的却又是另外一幅更加壮丽雄浑的图景,“漫天皆白,雪里行军情更迫”,“更喜岷山千里雪,三军过后尽开颜”。让我们来想象一下吧:雪天、雪地、雪路,白茫茫一片,路径皆无,这时急行军的队伍走过来了,他们突破了天险,闯过敌人的封锁,笑迎纷飞的雪花,迈开大步在雪地上留下了一串串坚实的脚印,踏出了一条通向新里程的路途……

异彩纷呈的雪花装点着大地,构成宏伟壮丽的世界,给人以美的享受。厂房、大楼成了一座座琼楼玉宇,那一棵棵一簇簇草木也骄傲地绽开了璀璨的银花,晶莹茫茫,天地交融成洁白的一体。在我们社会主义祖国里,人们的心底也凝聚着圣洁无瑕的感情,而这种感情使社会主义精神文明之花开得更加绚丽夺目。

大雪纷飞的诗句篇3

炼字,就是对诗中的每一个字进行精细的推敲和创造性的搭配,使其简练精美、形象生动、含蓄深刻。这种对字词进行艺术化加工的方法,就叫做炼字。因为汉字往往一个字就是一个词,所以炼字往往也是遣词造句,运用字词的功夫。前人曾有“一诗要炼字,字者眼也”、“字为句眼”和“日锻月炼”等说法。意思是说有的诗句往往因为一字之异而决定一句的优劣,甚至看出这首诗的高下。炼字既重要,更是难以达到的佳境。如何炼字,可以归纳为以下几点。

1.炼动词。一般地说,诗句中最重要的一个字就是充当谓语的动词。把这个动词炼好了,就是所谓一字千金,诗句就变得生动、形象了。著名的“推敲”的故事说明了这个道理。相传贾岛在驴背上得句“鸟宿池边树,僧敲月下门”,他想用“推”字,又想用“敲”字,犹豫不决,用手作推敲的样子,不知不觉地冲撞了京兆尹韩愈的前导,韩愈问明白了,就替他决定了用“敲”字。这个“敲”字,也正是充当谓语的动词。因此,炼字往往就是炼动词。

陶潜“悠然见南山”。“见”字用起来更能达意。“望”是有意识的,而“见”是无意识的,自然地映入眼帘。用一个“望”字,人与自然之间是欣赏与被欣赏的关系,人仿佛在自然之外,自然成了人观照的对象。而用一个“见”字,人与自然不是欣赏与被欣赏的关系,人在自然之中,与自然一体,我见南山悠然,料南山见我亦如此。与自然一体也就与天地一体,与宇宙一体,是天地境界或者近于天地境界。如果是“望”,就成了有意所为,而“见”字正写出了人与自然,乃至宇宙之间的一种和谐。

张先的“沙上并禽池上暝,云破月来花弄影”词少意多,一语三折。“云、月、花、影”四字写了三物四景,中间又用“破、来、弄”三字写出三种连续的动态:云破而有月来,月来而有花影,花影引出弄字,有弄而有花枝随风摇动、抚弄花影的幽雅姿态。仅仅七个字,从天上写到地下,云横皓月、风弄花影,构成了一幅幽美朦胧的画面。把云、月、花都拟人化了,赋予了它们丰富的情感和生命,同时使宁静的画面有了飞动之势。

王勃的“雨去花光湿,风归叶影疏”。这两句诗,“湿”言“光”,“疏”言“影”,本身就不寻常,王勃写春雨,雨下的时间短,雨后日出,花上已没有雨水,在日光照耀下更见滋润,所以说“花光湿”,这个“湿”字极为确切。这个“光”字显得花有精神,所以说“光”字有情。风停了,在日光照耀下,夜影清疏,一个“疏”字,显得日光从叶影透出。完全按照生活的样子写出,显得有诗情,用字尽妙于此。

贾岛的“边雪藏行径,林风透卧衣”,“藏”字运用拟人手法,描写人行之迹很快为大雪覆盖的边塞雪景,包含大雪纷飞、道路莫辨、行人稀少等多重意蕴。

辛弃疾的“最喜小儿无赖,溪头卧剥莲蓬”,“卧”字一向有“一字千金”之誉,它把小儿躺在溪边剥莲蓬吃的天真、活泼、顽皮的劲儿和盘托出、跃然纸上,从而使人物形象鲜明,意境耐人寻味。

2.炼形容词。诗歌是社会生活的主观化的表现,少不了绘景摹状,化抽象为具体,变无形为有形,使人如闻其声,如见其人,如触其物,如临其境。这种任务,相当一部分是由形容词承担的。

王维《观猎》第三四两句:“草枯鹰眼疾,雪尽马蹄轻。”“枯”、“疾”、“尽”、“轻”,都是谓语。但是,“枯”与“尽”是平常的谓语,而“疾”与“轻”是炼字。草枯以后,鹰的眼睛看得更清楚了,诗人不说看得清楚,而说“快”(疾),“快”比“清楚”更形象。雪尽以后,马蹄走得更快了,诗人不说快,而说“轻”,“轻”比“快”更形象。

贺铸的“绿净春深好染衣”,一个“净”字,既是对暮春时节芳菲凋尽、大自然呈现出纯净绿色的客观描绘,同时结合全诗的意境主旨看,又是词人超然物外、完全没有心机的纯净的心境的自然流露。(宋《钓鱼归》)

曹伯奇的“贪夫倦听空低首,远客初闻已断肠”,一个“空”字既传神描绘出贪夫倦听却不得不听的矛盾之态,又形象地表达出了贪夫徒劳无奈、难以排遣的惆怅之情。

周密的“梦魂欲度苍茫去,怕梦轻还被愁遮”(《高阳台・寄越中诸友》),以“轻”字描状梦魂,化无形为有形,而且通之于表重量的触觉,更是形容词锤炼中通感的妙用。

我国古典诗词中炼形容词,有两种情况值得特别注意,一种是形容词的重叠运用,另一种是形容词的活用,特别是活用作动词。

“雨前初见花间蕊,雨后全无叶底花。蝴蝶飞来过墙去,应疑春色在邻家”,这是王驾写的《晴景》,王安石改后两句为“蜂蝶纷纷过墙去,却疑春色在邻家”,除了易“蝴”为“蜂”,易“应”为“却”之外,炼字的关键就在于去“飞来”而改为“纷纷”,因为只有蜂忙蝶乱的侧写妙笔,才能令人动情地表现出晚春雨后特有的美景。

王安石诗“春风又绿江南岸,明月何时照我还”。据洪迈《容斋随笔》称:“吴中士人家藏其草,初云‘又到江南岸’,圈去‘到’字,注曰‘不好’,改为‘过’,复圈去,而改为‘入’,旋改为‘满’,凡如是十余字,始定为‘绿’”。这里的“绿”就是形容词当动词用。这些佳话都说明古典诗人非常注重动词的锤炼。

3.炼数量词。优秀诗人的笔下经过精心选择提炼的数量词,在他们的驱遣之下可以产生丰富隽永的诗情。有这样一首诗:“一片两片三四片,五六七八九十片,千片万片无数片,飞入梅花永不见。”庾信《小园赋》中的“一寸二寸之鱼,三竿两竿之竹”,前人就称之为“读之骚逸欲绝”。

“前村深雪里,昨夜数枝开”,郑谷把僧齐己的《早梅》诗中的“数枝开”改为“一枝开”,齐己因此而拜郑谷为“一字师”。周邦彦的《风入松》是一首追悼昔日情人的词,其中“一丝柳,一寸柔情”就是对数量词的贴切锤炼。诗人追忆昔日,那楼前小道上的履痕足印,花前柳下的笑语轻声,携手分离处的黯然神伤,都勾起词人难以消除的隐痛,数量词“一丝”和“一寸”形成的贴切暗寓,使这种伤痛更加形象、更加感人。据元代盛如梓《庶斋老学丛谈》记载,张桔轩有诗云“半篙流水夜来雨,一树早梅何处春”,元遗山认为既指明了“一树”,就不能又说表疑问的“何处”,同时,一树梅花绝非早梅,于是他就把“一树”改为“几点”,“几点”本身并没有奇特之处,但用在这里描绘逐水而流的梅花,却符合生活的真实,也使全诗气机流畅,韵味平添。

4.炼虚词。在古典诗词中,虚词的锤炼恰到好处时,可以获得疏通文气、开合呼应、悠扬委曲、活跃情韵、化板滞为流动等美学效果。盛唐诗人善于运用虚字,王勃《滕王阁序》中的名句“落霞与孤鹜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去掉“与”、“共”二字就会大为减色。欧阳修《昼锦堂记》首句本为“仕宦至将相,富贵归故乡”,递走后飞骑追加二“而”字成“仕宦而至将相,富贵而归故乡”,使文义大为增光,那么,从上面所引的诗例中,我们就更不难领略诗词中炼虚字的美的消息。

王昌龄的《闺怨》:“闺中不知愁,春日凝妆上翠楼。忽见陌头杨柳色,悔教夫婿觅封侯。”前两句写经过梳妆打扮之后,兴冲冲地登上翠楼,去赏春景。这时候,作者用了一个“忽”字,取漫不经心而恰到好处之意。所遇者:闯入眼帘的柳色,使她想起了当年与丈夫折柳送别的场景,想起了丈夫,不禁伤感。这是一位满脸稚气的。一个“忽”字将这种情绪上的变化写得淋漓尽致,而这正是本诗耐人寻味之处。

参考文献:

大雪纷飞的诗句篇4

先来说一下岑参的生平,我觉得这对理解一个诗人的作品风格是有帮助的。岑参(约715—770),唐代诗人,湖北荆州人。出身于官僚家庭,曾祖父,伯祖父,伯父都官至宰相。但父亲早死,家道衰落。他至幼从兄受书,读遍经史。二十岁至长安,献书求仕。但是没有成功,所以就各地游历。三十岁的时候中了进士,任参军。其后,两次出塞,前后两次在边塞共6年。晚年辞官后,客死在旅舍中。

《碛中作》

走马西来欲到天,辞家见月两回圆。

今夜不知何处宿,平沙万里绝人烟。

首句写诗人一行人正骑着马奔驰在渺无人烟的茫茫戈壁中,一路向西,途中都不曾做过多的停留,仿佛已经快走到天的尽头了,但是还没有到达目的地。这其中可以看出路途的遥远,旅途的艰辛,似乎隐隐看出诗人对遥远的未知的前途的那么一点点担忧,但更多的是我们可以感觉到诗人在奔赴他的梦想所在地的那样一种豪情壮志。作者此时已经三十多岁,虽然到了而立之年,但是还没有建立他自己渴望的业绩。内心对建功立业可以说是非常的渴求。次句,这时候天空可能已经升起了一轮明月,诗人看到明月,想到自己已经离家将近两个月了。这句话照应了首句诗文中的路途遥远,同时我们也看出了诗人对家乡的思念,虽然诗人此时身在戈壁,可能有那么一会儿,在他仰望明月的时候,他想到了家中的父母和妻儿。虽然为了建立功业而奔走在外,但是家乡仍然无时无刻不在自己的心中。这一句也使作者的形象更加立体和丰富。第三句:今夜不知何处宿。我们从上一句中分明看出了诗人内心的那么一片柔软的地方,我们还意犹未尽,诗人却戛然而止。诗人笔锋一转,说到了眼前面对的现实问题,今晚还不知道在哪里安歇呢。虽然这可能真是诗人正在思考的问题,但我不禁猜想诗人似乎是有意让自己思考这样一个现实问题来让自己忘掉对家的思念,来摆脱家乡对自己内心的羁绊。末句:平沙万里绝人烟。诗人的笔又回到了一望无际的沙漠。是写景,但写的相当有深意。我们从前面的三句中可以看到诗人很多不同层次的情感,几乎是每一句展现给我们的都不一样,甚至是一句诗也蕴含了几种不同的感情。在这最后一句中,当我们随着诗人指的方向将目光再一次投向戈壁的时候,我们似乎也看见了作者的所有的感情都慢慢地弥散在沙漠中了。作者将他的感情都投射到了沙中。突然体会到这个似乎就是传说中的融情于景。

《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

北风卷地白草折,胡天八月即飞雪。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散入珠帘湿罗幕,狐裘不暖锦衾薄;将军角弓不得控,都护铁衣冷难着。瀚海阑干百丈冰,愁云惨淡万里凝。中军置酒饮归客,胡琴琵琶与羌笛。纷纷暮雪下辕门,风掣红旗冻不翻。轮台东门送君去,去时雪满天山路。山回路转不见君,雪上空留马行处。

前两句写了塞外八月飞雪的奇异景象,北风风力强劲,把白草都吹折了。标题中说到了雪,所以我们从一开始知道这一定是个雪天,但诗人文中并没有一开场就写雪,而是先写北风,其实这样一来虽然雪还没有正式出场,但其实我们眼前已经看到了北风中,大雪漫天飞舞的景象,有点《红楼梦》中王熙凤出场的那种意思。这两句对寒冷天气的描述,一方面我们被这种塞外的神奇的景观所吸引,另一方面我们也可以感受到那种天寒地冻,风吹在身上一定像刀割一样,可以看出塞外出征的战士们条件的艰苦。第二句,诗人非常出人意料的用春天的梨花来做比喻。这一句也是写雪的千古名句了。春风,梨花都会给人以温暖的感觉。这句是美景更是奇景。现在在中原本来才到秋季,然而在塞外却下起了冬天才会有的雪,而作者又由此想到了春天的梨花。诗人同时将三个季节这么好的融合在一起来写,实在叫人不得不称奇。下一句:散入珠帘湿罗幕,狐裘不暖锦衾薄。诗人将目光移到帐篷内,飞雪沾湿了罗幕,将军们穿着狐裘大衣竟然仍然不觉得温暖,本应该温暖的锦衾在这儿也觉得太薄了。这句主要是写帐篷内将军们的生活,由此我们不禁想到将军们有这么好的防寒物资了,尚且觉得寒冷,那样战士们这个时候岂不是觉得更加严寒。然后紧接着下一句诗人便将视线移到了帐篷外:将军角弓不得控,都护铁衣冷难着。将士们的弓箭因为天气太寒冷,而冻的拉不开了,铁衣也因为彻骨的寒冷,而无法穿上身。这句话除了继续上文描写天气严寒外,我们还可以体会到另外一种感觉。奇寒。在诗人眼中这些都是生活在家乡的时候无法遇到的情况,或者可以换个次,这些都是在家乡无法见识到的奇景,对诗人来说,虽然艰苦,确实一种不可多得的绝好的体验和经历。下一句:瀚海阑干百丈冰,愁云惨淡万里凝。写完上面那些细节的东西,诗人又将目光投向了辽阔的雪原,沙漠冰封,愁云惨淡。我们回到标题看一下,这个是送别诗,友人要在这样一个天气离开,这样的天气让作者不免有点为即将离别的友人发愁。下一句:中军置酒饮归客,胡琴琵琶与羌笛。诗人将场景再一次设置在温暖的室内,将军设宴饯别,席间丝竹管弦一起来助兴,这些乐器都是西域边塞特有的。一来是为了饮酒助兴,二来也是因为这些已经渐渐熟悉的管乐之声回到中原以后可能就难得再听见了。短期内,也不会再和面前的人一起畅饮了。下一句,诗人再次将视角转向室外:纷纷暮雪下辕门,风掣红旗冻不翻。闭上眼睛想象这个场景,我看到的除了辕门外纷飞的雪和被冻结的无法在风中招展的红旗外,印象最深刻的就是笔直站立的坚守着在户外岗位上的值勤的士兵。诗人前面描写的天气越是寒冷,此时我们看到的士兵的形象仿佛越坚定。天气十分严寒,条件非常艰苦,但士兵们仍然不畏严寒,尽职尽责。我们不仅能看出士兵们的严于律己,军队的管理严格,军队的强大,更可以看出军队背后盛唐的那样一种气势。最后几句:轮台东门送君去,去时雪满天山路。山回路转不见君,雪上空留马行处。到了分别的时间了,诗人一行人一直将武判官送到轮台东门外,且行且叮嘱。朋友离去的路上大雪纷纷,皑皑白雪几乎是把道路封住了一样。并且戈壁上的沙丘高低起伏,朋友一路上沿着曲折的道路拐了几个弯,诗人就再也看不见朋友的身影了。只能隐隐约约看见载着朋友远去的马留下的马蹄印。在这样的大雪天,马蹄印不消一会儿也会再次被大雪覆盖。诗人面对眼前的马蹄印,一定在心里祝福希望朋友这一路顺风,而且诗人的思绪一定也不可遏止的随着朋友回到了家乡,诗人一定会想像,要是今天是回去的是我,会是一种什么样的情景呢?家中的父母和妻儿一定在翘首盼望,不知他们现在怎么样呢。还有那些士兵们什么时候才能回到家乡和亲人团聚呢?一个空字其实也是诗人此刻内心的感受。

大雪纷飞的诗句篇5

我认为此种说法欠妥,有点偏执。

据此,我检阅《古代汉语常用词典》和《现代汉语词典》。《古代汉语常用词典》对“骤”的解释为:①马奔跑;奔驰。②疾行。③多次;屡次。《现代汉语词典》对“骤”的解释为:①(马)快走。②急速。③突然;忽然。结合课文《咏雪》来看:忽而雪骤。“雪骤”应该理解:①急速或者密集。

基于以上的思考,我在上课时提问(1):雪是什么样的雪,是雪籽好,还是雪花好?学生争论不止。是雪籽能表现“骤降”的情形,还是雪花能表现“骤降”的情形?学生一大部分认为“雪籽”。追问(2):假如是“雪籽”,大雪纷纷何所拟?是“洒盐”一句用得好?还是“柳絮因风”比较好?追问(3):假如是“雪花”,大雪纷纷何所拟?是“洒盐”一句用得好?还是“柳絮因风”比较好?课堂上,学生神采飞扬,各自成理,言之有据,都能自圆其说。

值得思考的是:现在的物象是“雪骤”。无从考证和再现当天的雪是雪粒?是雪花?然后再思考:是急速?是“密集”的意思?

任何一种表达,就是把物象,经过心境的转化,形成主观的意象。物象与意象之间的相似点越多,就越形象,才能形成比喻的本体与喻体之间巧夺天工的绝配。我们加入人物具体心境再想象一下:

雪籽“雪籽”的骤降,从空中急速飞下,从视觉上感知,好像骤雨一样飞速直下,从听觉上感知,“劈里啪啦”打在房屋顶上,好像千军万马对阵中的万箭齐发,这正是一个充满血性阳刚少年对自己耳中世界的真实感知。

假如是“雪花”的骤降,在这里只有“密集”的意思,从视觉感知上,好像密积的大雪,如雾如纱充盈着整个天宇,纷纷扬扬飘飘洒洒的姿态,这也正是少女情怀内心柔曼,才引出“骤雪”的轻盈飘逸,使人想到《咏梅》“飞雪迎春到”的场景,二者可算异曲同工之妙。

这也正是英雄少年和少女情怀,对待同一种景象特殊的主观感知。英雄少年横刀立马,指挥千军万马,“洒盐”成“矢”,万箭齐发的风流洒脱,一个借“骤雪”铺天盖地,一统山河的英雄豪情。另一种是:温婉少女,仙子当空舞纱,轻盈曼舞,凭借西风力,送我上轻云的柔曼飘逸。孰是孰非,各得千秋。

言语的多样性,就是一种事物有千万种表达。人类用自己的心境返照大千世界,每个人用自己的独特感受表达世界,用自己的眼睛看世界,用自己的耳朵听自然之音,用自己的情感浸润活化大千,用自己特有的方式表达对天然的认知。不管是“洒盐空中”的骤击山河,还是“柳絮风舞”的轻盈曼妙,都是独特的情感造化的结果,都应该给予尊重,不应该厚此薄彼地妄加

评判。

大雪纷飞的诗句篇6

《语文课程标准》要求同学们在学习中有意识地积累古诗文。所谓“积累”就是指在诵读古诗文时要有意识地牢记所学的古诗文。

近年来的中考基本上是将《语文课程标准》中要求背诵的80篇优秀古诗文作为默写出题的范围,所默写的诗文名句主要包括如下几个方面:

1.代表某种物象或描写景物的占诗文名句。如岑参《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中写“雪”的名句:“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白居易《钱塘湖春行》中写“鸟”的名句:“几处早莺争暖树。谁家新燕啄春泥。”

2.抒发感情的古诗文名句。如杜甫《茅屋为秋风所破歌》中抒发忧民之情的名句:“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

3.表达心志的古诗文名句。如李白《宣州谢楼饯别校书叔云》中表达诗人胸襟的名句:“俱怀逸兴壮思飞,欲上青天揽明月。”

试题演练

一、在下列各题的横线上。写出相应的诗文名句。

1.不愤不启_____。举一隅不以三隅反,则不复也。(《论语》)

2.采菊东篱下,_______。(陶渊明《饮酒》)

3._______,便引诗情到碧霄。(刘禹锡《秋词》)

4.居高声自远,_________。(虞世南《蝉》)

5.______,她在丛中笑。(《卜算子・咏梅》)

6.庭下如积水空明,_______,盖竹柏影也。(苏轼《记承天寺夜游》)

7.______,在河之洲。(《诗经》)

8.______,雪上空留马行处。(岑参《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

9._______,儿女共沾巾。(王勃《送杜少府之任蜀州》)

10.晴川历历汉阳树,_______。(崔颢《黄鹤楼》)

11._______,自缘身在最高层。(王安石《登飞来峰》)

12.小大之狱,_____,_____。(《曹刿论战》)

13._____,_____。寂寞梧桐深院锁清秋。(李煜《相见欢》)

14.______,野渡无人舟自横。(韦应物《滁州西涧》)

15.东风不与周郎便,______。(杜牧《赤壁》)

16._______,似曾相识燕归来,(晏殊《浣溪沙》)

17.感时花溅泪,______。(杜甫《春望》)

18.明月松间照,_______。(王维《山居秋暝》)

19._____,不拘一格降人才。(龚自珍《己亥杂诗》)

20.忽如一夜春风来,_______。(岑参《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

21.______,却话巴山夜雨时。(李商隐《夜雨寄北》)

22.安得广厦千万间,______,风雨不动安如山!(杜甫《茅屋为秋风所破歌》)

23.半亩方塘一鉴开,天光云影共徘徊。______?______。(朱熹《观书有感》)

二、根据题目的提示,写出相应的诗文名句。

1.王国维在《人间同话》中提到了治学的三种境界,其中第三境引用了辛弃疾《青玉案》中的句子:“______,蓦然回首,那人却在_______ 。”

2.为人处世要洁身自好,高雅庄重,应像《爱莲说》中的“莲”那样“_______,_______”。

3.在古诗文中,“萧”常表示萧索、萧条之意,如“______,洪波涌起”;“箫”则指一种乐器,如“_________,衣冠简朴占风存_________”。

4.李白在《渡荆门送别》中描写月映水中、云霞飘飞的诗句是:“__________,_______。”

5.诗人总能从大自然生生不息的规律中得到启发:朱熹面对一池碧水,感悟“问渠哪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龚自珍凝视一地花瓣,顿悟__________,__________。

6.岑参的《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中咏雪的名句是:“__________,________。”

7.王安石的《登飞来峰》中表明作者不畏艰难,对前途充满信心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8.杜甫在《春望》中表达思亲人、盼音讯的心情的名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

9.《出师表》中表明诸葛亮淡泊名利的性情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0.杜甫在《茅屋为秋风所破歌》中表现诗人忧国忧民情感和寄托美好愿望的名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1.龚自珍在《己亥杂诗》中以落花为喻、表明心志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2.王湾《次北固山下》中以“一帆”小景,写出大江直流、平野开阔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3.《

14.唐代著名诗人李白在《渡荆门送别》一诗中,真挚而含蓄地抒发了思乡之情的诗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

15.文天祥在《过零丁洋》一诗中生动形象地写出了国势危急和个人命运坎坷的诗句是:“______,_____”

三、根据题目的要求。写出相关的诗文名句。

1.怀才不遇的人常慨叹:“______,______。”

2.“树”是文人雅士笔下的爱物,请任意写出古诗词曲中带有“树”字的两个连贯的句子:“______,______。”

3.诗言志。从李白“此夜曲中闻折柳,______。”的诗句中,我们能感受到诗人客居洛阳的思乡之情:从杜甫“______,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的诗句中,我们能领悟到诗人身处茅屋却心怀苍生的济世情怀。

4.月亮的圆缺象征人间的离聚。白居易在《望月有感》中,发出“共看明月应垂泪,______。”的悲苦慨叹;而苏轼在《水调歌头》中吟唱“______,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借月抒怀,尽显洒脱旷达。

5.古诗常以景寄情。同是秋景,刘禹锡笔下“自古逢秋悲寂寥,______”充满了豪迈乐观之情:而范仲淹诗句“塞下秋来风景异,______”,流露出淡淡的忧伤之感。

6.乡村美景,总是令文人墨客流连忘返。请写出古诗词中描写乡村美景的句子(连续的两句1:“______,______。”

解析指导

在古诗文积累考查中,最常见的失误表现为写错别字。写错别宁的原因主要有以下几种:

1.误解诗文的意思而写错别字,如将“何当共剪两窗烛,却话巴山夜雨时”中的“烛”写成“竹”,将“斗折蛇行,明灭可见”中的“行”写成“形”。

2.没有准确理解诗文意思而用同音字替代。如将“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中的“尽”写成“进”;将“人生自古准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中的“汗”写成“汉”。

3.没有准确理解诗文的意思而与形近字混淆。如将“下见小潭,水尤清冽”中的“冽”写成“洌”,将“纷纷暮雪下辕门,风掣红旗冻不翻”中的“掣”写成“擎”。

4.遇到通假现象,搞不清本字与假借字。

大雪纷飞的诗句篇7

2、一片两片三四片,五六七八九十片。

3、千片万片无数片,飞入梅花都不见。

4、诗的前两句是虚写,后两句是实写,虚实相映融铸出了清新的意境。前三句看似平平常常,在低谷徘徊,然而到了结尾的第四句,却以动静相宜的深邃意境,一下子将全诗从低谷推向奇峰。

5、全诗几乎都是用数字堆砌起来的,从一至十至千至万至无数,却丝毫没有累赘之嫌,读之使人宛如置身于广袤天地大雪纷飞之中,但见一剪寒梅傲立雪中,斗寒吐妍,雪花融入了梅花,人也融入了这雪花和梅花中了。

大雪纷飞的诗句篇8

王晓智

冬天里的雪花漫天飞舞,犹如从天上撒落下来的鹅毛一样,慢慢地飘到地上,给冬日里的大地披上一身银装。

下雪的时候,也是小朋友们欢乐的时候。因为雪一停,他们就可以在雪地里堆雪人、抛雪球、打雪仗。如果有一片大的冰面,小朋友们还可以在冰面上滑冰玩雪。这些娱乐活动都是因为有了雪花,冬天里的雪花给寒冷的冬日平添了一份乐趣。

面对美丽的雪景,诗人们也按捺不住心中的喜悦,写下了许多流传千古的咏雪名句:“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这是唐代诗人岑参写的《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里的诗句,把雪比喻成了梨花,写出了雪花白和美的特点。北宋诗人卢梅坡在《雪梅》中写到:“梅须逊雪三分白,雪却输梅一段香。”则把梅和雪这两种冬日里的景物放在一起比较,别有一番风情。而诗仙李白则更夸张,他在《轩辕行》中写到:“燕山雪花大如席,纷纷吹落轩辕台。”用雪的大描写出了北方冬天的肃杀景象。

上一篇:有关送别的古诗范文 下一篇:坚持不懈名言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