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先天仙子范文

时间:2023-10-14 16:22:57

张先天仙子篇1

关键词:西域:汉武帝;求仙

张骞通西域是中西交通史上的里程碑,太史公用“凿空”以示张骞开拓之功,此后“西北国始通于汉矣”。汉武经营西域无疑有“广地万里,重九译,致殊俗,威德遍于四海”的政治目的,也有“断匈奴右臂,隔绝南羌、月氏”的军事用意,通西域的这些动机已成史家定论,但这并不排斥存在其他动机的可能性。因为人的行为动机本身就具有复杂性,有的明晰,有的潜隐。而帝王的动机由于随时可以上升为国家意志、体现在经国方略上,私欲不得不被缘饰得冠冕堂皇而变得越发复杂,但通过对史料的分析,我们仍然能够推断出这类潜在动机。汉武帝通西域不但有政治、军事的考虑,也有其私欲——求仙的考虑。

首先,汉武帝出生在一个神仙信仰弥漫朝野的环境中,这是他一生热衷求仙的社会基础。神仙之说起于齐燕,“自(齐)威、(齐)宣、燕昭使人人海,求蓬莱、方丈、赢洲。”此后神仙之说在秦汉之际发生了些许变化,彼世的蹈虚色彩渐变为现世的长生期许。秦始皇称帝后,曾“遣徐市发童男女数千人,人海求仙人”,形成“燕齐之士释锄耒,争言神仙方士,于是趣咸阳者以千数”的热闹场面。经过齐威、齐宣、燕昭、秦始皇等君王的张扬和东方齐燕神仙家的鼓吹,神仙学说蔓延开来。“自齐威、宣之时,邹子之徒,论著终始五德之运,……邹衍以阴阳主运显于诸侯,而燕齐海上之方士传其术不能通,然则怪迂阿谀苟合之徒自此兴,不可胜数也。”神仙信仰的吸引力能让人“苦身劳形……弃二亲,捐骨肉,绝五谷,废诗书”,可见其对汉初社会的影响之大。汉初盛行的黄老思想也与神仙学说有着扯不清的关联,“黄老起于齐,神仙之说与黄老通”。汉景帝时期,黄老之学俨然成了皇家子弟的必修课,“窦太后好黄帝、老子言,帝及太子诸窦不得不读《黄帝》、《老子》,尊其术。”而此时的汉武帝正处于青少年时期。

其次,汉武帝行事尚功利,思想近齐学。而齐学的根底为邹衍之学,“衍之学盖阴阳五行家言,齐之儒者多承其绪余。”汉武帝之世,表彰五经,外攘四夷,内改法度,集中展示了汉武帝“内多欲而外施仁义”的性格。基于这种性格汉武帝一直对祥瑞、符验、占卜、巫蛊很感兴趣,这在《孝武帝本纪》《封禅书》《龟策列传》中有大量记载。对待生死,汉武帝一直缺少达观的态度,渴望长生的动机伴其一生。为此汉武帝曾张扬祭祀,据《汉书·郊祀志》载,汉武帝祭祀的次数和规模远远多于其他任何一代汉帝。少翁、栾大、公孙卿等方士先后都曾用相似的手段得到汉武帝的恩宠。谷永在《谏成帝微行》中有这样的描述:“汉兴,新垣平、齐人少翁、公孙卿、栾大等,皆以仙人、黄冶、祭祠、事鬼使物、人海求仙采药贵幸,赏赐累千金。大尤尊盛,至妻公主,爵位重累,震动海内。元鼎、元封之际。燕、齐之间,方士嗔目扼腕,言有神仙祭祀致福之数者以万数。”

汉武帝渴望长生,企慕仙人的动机甚至影响到当时的许多重大政治事件。其一是封禅。钱穆先生认为:“武帝封禅最大动机,实由歆于方士神仙之说而起也。”其二是年号的设立。年号创始于“获麟”,“元狩元年(公元前122年),冬十月,行幸雍,祠五畴。获白麟,作《白麟之歌》。”后来定这一年为“元狩”元年,由此倒推上去,把过去的18年划分为三等份,分别名曰“建元”、“元光”、“元朔”。“获麟”之后的第七个年头,在汾阴又掘得一个大鼎,遂改元为“元鼎”。获麟、得鼎,汉武帝都看作是神仙的惠顾,故有改元之举。其三是改正朔,易服色。汉初一直沿用秦之《颛项历》,元封七年(前104),公孙卿、壶遂、司马迁等上书改正朔,汉武帝企慕“黄帝合而不死”的传闻,改元“太初”,以建寅月为岁首,服色黄,《太初历》由此产生。如吕思勉所言:“武帝之崇儒,在其即位之初,而封泰山乃在其后三十年,改正朔,易服色则又在其后,其非用儒家言可知。武帝盖全惑于方士之言,其封泰山,亦欲以求不死而已。终武帝世,方士之所费,盖十倍于秦始皇。”在这些重大政治事件的背后都隐藏着汉武帝的求仙动机,沟通西域亦不排除有此种可能性。

在汉武帝以前,求仙的场所多发生在海上,目的是东海的仙山,齐君、燕主、秦王莫不如此。汉武帝又把求仙领域扩展到内陆的名山大川,祭祀足迹“遍于五岳、四渎矣。”然而“方士之候祠神人,人海求蓬莱,终无有验。而公孙卿之候神者,犹以大人之跻为解,无有效。天子益怠厌方士之怪迂语矣,然羁縻不绝,冀遇其真。”寻找新的求仙方式,拓展新的求仙领域变得越发紧迫,而有关昆仑山的信仰恰好可以提供新的尝试。昆仑山信仰在战国之际已经同东海仙山信仰交融在一起。据闻一多、顾颉刚两位先生的考证,昆仑神仙信仰甚至早于东海齐燕神仙信仰。昆仑山上的黄帝、西王母、禹、羿、帝江等神仙之所以能长生久视,“是由于食玉膏,饮沆瀣,漱正阳,含朝露”。但汉人对西方昆仑山的详细情况所知甚少。《庄子·天地篇》有“黄帝游乎赤水之北,登乎昆仑之丘”的零星记载;贾谊在《新书,修政》中也曾提及尧帝身涉流沙,经昆仑山到葱岭以西会见西王母;《山海经》中的《西山经》《海内西经》《大荒西经》中也有一些昆仑山的描述,但也仅仅止于此而已。张骞通西域为汉武帝带来了新的希望。

西域未通以前,汉人对其了解仅限于《山海经》《禹本纪》《易》等书上的零星记载。西域诸国在战略上对抗击匈奴意义重大,“汉方欲事灭胡,……因欲通使”,张骞此行的主要目的是说服大月氏牵制匈奴,这一点是没有疑义的,但除此以外,他是否还肩负着汉武帝别的想法?从时间上来看,张骞第一次出使在建元二年(前139年),此时汉与匈奴尚处于和亲时期,汉武帝也尚未亲政。元光二年(前132年)马邑之围后,和亲断绝,汉匈战争才开始。张骞第一次出使并没有完成联合大月氏共击匈奴的使命,但他的西行汇报倒是引起了汉武帝的极大兴趣。张骞描述了亲历的大宛、康居、大月氏、大夏以及间接了解的乌孙、奄蔡、安息、条枝、身毒等国的方位、大小、强弱、习俗等。值得注意的是张骞对殊方异物、海外奇谈的介绍:“大宛……多善马,马汗血,其先天马子也。”“安息长老传闻条枝有弱水、西王母,而未见。”其中“(于阗)其南则河源出焉。多玉石,河注中国”的描述与“河九折注于海,而流不绝者,昆仑之输也”相吻合。这些内容与张骞出使的主要目的本没有什么关系,不知是汉武帝在临行前有所嘱托还是张骞曲意投其所好,张骞的汇报使“天子欣然”,并即刻命张骞从西南方向寻找通大夏的道路。而大夏并不是此行的主要目的地,况且西南夷在建元末年曾经营过一段,后来因为事难费巨而终止。“初,汉欲通西南夷,费多,道不通,罢之。及张骞言可以通大夏,乃复事西南夷。”此时在北方,汉与匈奴的战事正是最吃紧时,而西域诸国并没有联汉抗匈的意愿,由此可见大夏诸国对汉武帝的吸引应该另有原因。“广地万里,重九译,致殊俗,威德遍于四海”的背后不排除有汉武帝求仙的欲望。张骞的第二次西域之行从军事的角度来看,已经完全没有必要了。对匈奴最关键性的战役——元朔五年(前124年)击败右贤王、元狩二年(前121年)收复河西、元狩四年(前119)漠北之役已经结束,“是后匈奴远遁,而幕南无王庭”,匈奴对汉的威胁已基本解除。此时汉武帝仍然念念不忘大夏,“数问骞大夏之属”陶并再次令张骞出使,显然有别的目的。“汉使穷河源,河源出于寞,其山多玉石,采来,天子案古图书,名河所出山日昆仑云。”而再次通使西域诸国的目的很可能就是去探寻通往昆仑山的途经。在汉人心中,昆仑山是与东海仙山并列的仙人渊薮。“天之门在西北,升天之人宜从昆仑上。”这虽是后汉人的记载,但前汉在观念上也同样坚信这一点,《淮南子》曾把昆仑山描述成宇宙的中心:“中央之极,自昆仑东绝两恒山,日月之所道,江汉之所出。”汉武帝探访昆仑山的路径是为可能的求仙做准备。这恐怕才是汉武帝通西域的个人兴趣之所在。

鉴于黄帝有驭龙升天的先例,汉武帝对“天马”也表现出极大的热情。“武帝好仙,常庶几天马来,当乘之往发昆仑也。”张骞对大宛“天马”的介绍让汉武帝一直不能忘怀,“天子发书《易》,云:‘神马当从西北来。’”为了得到“天马”,汉武帝“益发使抵安息、黎轩、条枝、身毒国。”“天子好宛马,使者相望于道。”当听说“宛有善马在贰师城,匿不肯与汉使”后,汉武帝“闻之甘心,使壮士车令等持千金及金马以请宛王贰师城善马。”遭到拒绝后,太初元年(前104年)“拜李广利为贰师将军,发属国六千骑,及郡国恶少年数万人,以往伐宛。期至贰师城取善马,故号‘贰师将军’。”这也是汉武帝发动的最遥远的一场战争,李广利初征失利正赶上赵破奴在浞野败于匈奴,大臣们建议罢击宛军,以专力攻胡。汉武帝以“大夏之属轻汉,而宛善马绝不来”,“为外国笑”为由,准备继续增兵再次远征。这种借口显然是牵强的,难道汉武帝初年的和亲政策就不怕“为外国笑”吗?恐怕“宛善马绝不来”才是汉武帝真正介意的。经过元朔、元狩连年的汉匈之战,国库已告罄,此次汉武帝为了伐宛,更是连犯人都用上了。在这只由倾国之力组成的远征军中,有两个特殊的军官值得注意,“拜习马者二人为执驱校尉,备破宛择取其善马”。能说汉武帝通西域没有求仙的考虑吗?当初,汉武帝得乌孙马好时,命名名曰“天马”。太初四年(前101)破宛得汗血马后,更名乌孙马曰“西极”,名大宛马曰“天马”,并“作《西极天马之歌》”以示祥瑞,这一年汉武帝56岁。此后,汉武帝对仙人的兴趣并没有减弱,还三幸东海、三封泰山。

从通西域的理论依据上来看,汉武所本乃《山海经》《禹本纪》之类典籍。《大宛列传》最后有这样一段文字颇耐寻味:“太史公曰:《禹本纪》言‘河出昆仑。昆仑其高两千五百余里,日月所相避隐为光明也。其上有醴泉、瑶池。’今自张骞使大夏之后也,穷河源,恶睹本纪所谓昆仑者乎?故言九州山川,《尚书》近之矣。至《禹本纪》、《山海经》所有怪物,余不敢言之也。”司马迁认为,张骞的出使证明了《山海经》《禹本纪》的诬妄,人们以此书来判断、揣度西域不见得可靠。但这恰恰从反面说明当时人对西域印象的来源依据正是此二书。还有一段材料也能反映汉人对西域了解的依据就是《山海经》。据《后汉书·西域列传》载:“班超遣掾甘英穷临西海而还。皆前世所不至,《山经》所未详。莫不备其风土,传其珍怪焉。”后汉时期尚且拿《山海经》参照西行的见闻,前汉西行就更没有其他的参照了。《山海经》本是一部巫书,汉武帝以此为据通西域,恐怕也是求仙动机使然。从后代流传的《汉武帝故事》等志怪故事来看。汉武帝与昆仑求仙可能存在某种关系。东部海上及内陆的求仙一直没有什么着落,所以汉武帝在张骞死后,仍然没有放松对西方的探索,为了保护西行的通道,汉朝在轮台、渠梨等处置兵屯田,以供应往来的使节。这为汉朝的财政增加了不少负担。且天汉二年(前99年)以来,北方与匈奴的战事连连失利。百姓负担极重,民变四起,这一切最终导致征和四年(前89年)的轮台罪己诏。西域为什么这么吸引汉武帝?使他在治国战略上轻重失序,从而导致晚年的悔过。

张先天仙子篇2

大家好!欢迎来到湖南著名风景名胜区——郴州苏仙岭旅游观光。 郴州旅游区共有游览景点近百处,涵盖了自然风光、文物古迹、革命圣地和民俗风情等各种类型。在众多的旅游景'点中,苏仙岭元疑是其中的佼佼者。

苏仙岭又叫牛脾山,位于郴州市区东侧,海拔526米。“山虽不高”,但相传西汉时期苏耽成仙的故事就发生在这里,所以称之为苏仙岭,享有“道家天下第十八福地”之称。

现在所处的地方是“遇仙桥”,听到这个名字,有些朋友可能会联想到汉代留侯张良桥一匕遇黄石公传授兵书的故事。不过,眼前这座桥与张良无关,是一位比张良晚几十年的少年——苏耽遇仙的地方。 历史上有许多名人到访过郴州。前面刚看过秦观到访的遗迹郴州旅舍,这里的桃花居则与另一位名人有关,他就是明代大旅行家徐霞客。徐霞客是江苏江阴人,生于公元586年,卒于公元1641年。徐霞客是中国历史上最伟大的旅行家,也是中圄古代科学考察旅行的代表人物。1636年起,徐霞客离开家乡进行了一次长达四年之久的远游,次年经江酉进人湖南郴州。在郴州旅行期间,有一天他在路上遇雨,正好见到附近有一座道观,遂迸去避雨。这座道观就是苏仙岭上的乳仙宫,也就是现在的桃花居。这一段经历在《徐霞客游记》中有记载。

现在所到的地方是白鹿洞,也就是神奇的苏仙诞生地。相传在西汊文帝年间,郴州东门外有位潘氏姑娘在郴江边洗衣时发现顺水漂来一根十分漂亮的红丝带。潘姑娘一时好奇,便用手去捞,却不想丝带缠在手上,怎么也解不开。情急之下,潘姑娘用嘴去咬,结果不咬则已,一咬,这丝带竟然滑进了肚子里。过了一段时间,潘姑娘发现自己莫名其妙地怀孕了。在当时,未婚的女儿家怀孕可是见不得人的。为了躲避流言蜚语,潘姑娘逃到了牛脾山的桃花洞里。到了七月十五,潘姑娘生下一个男孩。这不明不白的孩子可不能带回去,于是潘姑娘忍痛将儿子扔在山洞里回了家。儿是娘的心头肉呵,过了几天,实在放心不下的潘姑娘决定偷偷回山洞来看一看。在山洞口,她却惊奇地发现,孩子安然无恙,一只白鹤正张开双翅为孩子御寒,一头母鹿正跪下前腿为孩子喂奶。这便是“白鹿洞”洞名的由来。唉,连动物都知道爱护生命,潘姑娘又怎么忍心再丢下孩子不管呢?于是潘姑娘毅然将孩子带回家抚养成人。长大后,孩子要上学了,可没有父亲怎么取名呀?教书先生听说后就问孩子:“你到学堂门口看一下,看到什么就告诉我。”孩子出门一看,有一个人用禾草串鱼悬挂在树上,自己枕着树根呼呼大睡。教书先生说:“嗯,禾草串鱼,是个‘蘇’字,枕树而卧,是个‘耽’字,你就叫苏耽吧。”

少年苏耽同母亲一起住在牛脾山的山脚下,生活十分清苦。所谓“穷人的孩子早当家”,苏耽从小就聪明懂事,每天上山砍柴补贴家用。有一天,在遇仙桥旁边,他遇见了一位老仙翁,学会了仙术。从此,他治病救人,帮助乡邻,终于感动天帝,修道成仙,法号“苏仙”,人们也就把他诞生和居住的牛脾山改名叫了苏仙岭。据说,苏仙曾经多次帮助椰州老百姓度过瘟疫灾害,所以直到今天,郴州当地不少老人们仍然供奉着苏仙的牌位。

离白鹿洞不远,大家可以看到湖南省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三绝碑。秦观去世后,苏轼十分悲痛。将《踏莎行。郴州旅舍》的最后两句“郴江幸自绕郴山,为谁流下潇湘去。”写在自己的扇子上,并且附了“少游已矣,虽万人可赎?”的跋语。后来,著名书法家米芾把秦观的词和苏轼的跋书写下来,流传于世。南宋年间,郴州知军邹恭附庸风雅,命人将秦词、苏跋和米书一并摹刻在白鹿洞附近的岩壁上,形成502厘米高、46厘米宽的摩崖石碑,世称“三绝碑”。

张先天仙子篇3

关键词:玄怪录;牛僧孺;仙境;道教;

中图分类号:I207.4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026X(2013)09-0000-01

牛僧孺(780―848),字思黯,安定鹑弧(今甘肃灵台县)人,中晚唐著名的政治家、文学家。其传奇小说集《玄怪录》,又称《幽怪录》盛行于唐元和年间,在唐代文言小说专集中影响较大。像薛渔思《河东记》、张读《宣室志》、李复言《续玄怪录》等其他续书的不断出现,都是在《玄怪录》的直接影响下问世的。因此《玄怪录》被一致公认为唐传奇专集的代表作品。鲁迅先生说:“选传奇之文,会萃为一集者,在唐代多有,而煊赫莫如牛僧孺之《玄怪录》。”(《中国小说史略》)冯沅君先生也认为“(传奇)专集首推《玄怪录》”。(《唐传奇作者身份的估计》,见《文讯》第九卷第四期)

《玄怪录》“煊赫”当世并对后世传奇创作产生了巨大影响,说明这部传奇专集在小说发展史上有其独特的成就和贡献。但文学界对牛僧孺传奇创作不甚留意,今人对《玄怪录》之研究,目光所注,多为其成书时间、版本归属、宗教主题、因果报应等内容,这些研究多注重从整体性、全局性的视角出发研究文本,布局宏大,因而往往忽略了对细部的关照。本文即从“仙境”这一小视角出发,意欲窥探出其重要的意义。

仙境,道教称神仙所居的胜境。道教认为无限美妙的神仙世界,或在天上,或在海中,或在幽远之名山洞府。仙境之说源于中国远古神话,以昆仑为中心,在《山海经》及《淮南子》中均有记载。战国时期燕齐吴越等滨海地区海上交通渐开,产生了海上“三神山”的神仙世界之说。於是,寻找三神山及不死之药者,从齐威王秦始皇到汉武帝,延续了二百馀年。南北朝时期,道教汲取佛教思想,神仙观念和仙境之说亦有变化。依佛教三界说,构造神仙所居之天界。隋唐以後,随著道教修炼术的发展,除了神山神洲和天界等理想中的仙境外,许多名山形胜也被视为神仙所居之洞府,或修道成仙之佳境。

《玄怪录》中涉及到仙境描写的具有典型意义的共有四处,《杜子春》中写老人者与杜子春共同登华山云台峰。入四十里余,见一居处,室屋严洁,非常人居。彩云遥覆,鸾鹤飞翔,其上有正堂,中有药炉,高九尺余,紫焰光发,灼焕窗户。

《张老》里写义方寻访张老,初上一山,山下有水,过水连绵凡十余处,景色渐异,不与人间同。……俄而及门,门有紫衣人吏,拜引入厅中。铺陈之物,目所未睹,异香氛氲,遍满崖谷。

《裴谌》里写王敬伯寻访裴谌,人引以入,初尚荒凉,移步愈佳。行数百步,方及大门,楼阁重复,花木鲜秀,似非人境。……既而 日将暮,命其仆促席,燃九光之灯,光华满座。女乐二十人,皆绝代之色,列坐其前。

《崔书生》里写女郎乘马,崔生从送之,入逻谷三十余里,山间有川,川中异香珍果,不可胜纪。馆宇屋室,侈于王者。

这里有几点需要加以注意,第一,神仙身份的变化。道教发展到唐代,神仙的观念产生了重大的转变。唐代著名道士司马承祯指出:“人生时禀得虚气,宅神于内,遗照于外,自然异于俗人,则谓之神仙。故神仙亦人也。”如此明确地提出“神仙亦人”,神仙并非高高在上,其神秘性大为降低。如《杜子春》中的老人与世间的其他老人几乎没区别,但他也是仙人。《张老》中的张老虽是得道的仙人,其社会上的身份却是扬州六合县的园叟。

第二,仙境的类型。唐以前的仙境多建筑在遥在边陲的昆仑山,或是海上虚幻缥缈的洲岛,如蓬莱、方丈等。仙境对于人来说是非常遥远的,只有得道的高人才有机会进入。到了唐代,道教进一步世俗化,仙境并非遥不可及,人间的仙境逐渐多起来了,有山中仙境,如《杜子春》登上的华山仙境,《张老》里张老所在的山中仙境等,还有城市里也有仙境,如《裴谌》里写敬伯在广陵寻找裴谌,裴谌所住的仙境就在广陵城中。仙尘之间并未有太大的距离,

第三,进入仙境的人的身份,唐以前多是一些得道高人,或是求仙的道士,还有就是帝王将相,其他人进入仙境的机会较少。《玄怪录》中只有《裴谌》中的王敬伯、裴谌是道士,《开元明皇幸广陵》中的唐玄宗,其他的大部分是平凡之人,如《杜子春》中的杜子春是落魄之人,《张老》中也是韦家的一普通人进入仙境,《崔书生》中的崔书生是一书生。《抱朴子内篇・论仙》中说:“夫求长生,修至道,诀在于志,不在于富贵。苟非其人,则高位厚货,乃所以为重累耳。”其观点是人人都可成仙,进入仙境,只有你诚心修道。因此,把成仙的前景向更大的人群普及了。

《玄怪录》中仙境描写中凸出的这些新特点与唐代道教的发展及其对士大夫的影响有密切的关系。总结起来有以下几个原因:

一、唐代道教发展的新变化。一方面使对神仙的认识发神仙的 形貌更加接近现世人生,成仙途径更为简易。特别是随着外丹术的衰败,注重心性养炼的神仙术更为发达。另一方面,神仙观念更加世俗化、艺术化,神仙作为单纯的审美对象的意义更被突出其来。就是说,在许多人的观念里,神仙已丧失了信仰上的意味,往往只是作为艺术表现的对象而被欣赏了。

二、文人中“三教合流”的潮流。在整个思想领域三教调和的潮流中,在佛、道二教自身形态发生巨大变化和它们更加深入地影响思想、文化的情况下,唐代有更多的文人采取兼容三教的立场。它们自由地“周流三教”,往往根据各自的理解取其所需,随意地加以运用和发挥。这一方面显示了宗教影响的扩大和加深,同时在客观上也促进了思想的自由与开放。有一种说法是儒以治国,道以治身,佛以治心。这正是唐中期以后走向衰亡的历史时期。这时期,皇帝昏庸,宦官弄权,因此,朝臣与宦官的斗争尖锐激烈。朝廷对宰相的更换极为频繁,而一个宰相的更替、贬斥就相应地引起了一大批京官、外任的调换。官宦巨族的斗争,皇帝成为掌权的党派用来打击对方的棍子。其时,政治腐败,藩镇势力乘机发展,社会动乱不安,唐玄宗以前的大唐盛世已经走向末路了。牛僧孺所处的就是这样一个时代。由于从小就是在儒家的教育下长大,学而优则仕,抱着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政治理想,力图在中晚唐衰败的政治局势能力挽狂澜,然而却陷入中晚唐著名的政治斗争“牛李”党争之争中,政治风云阴晴不定,自己的个人命运尚被他人左右,更遑谈平定天下了。政治上的苦闷此时就借由在《玄怪录》构建色彩斑斓的理想世界来实现自己的人生理想。

张先天仙子篇4

妇女队长成小说原型

1958年秋的一天,正在工地上干活的刘凤仙突然接到一个通知,作家李准到林县积累创作素材,要住在她家。

26岁的刘凤仙是林县城关公社宋家庄大队妇女队长,她16岁就担任妇女队长,带领着大队妇女参加劳动,修渠抗旱、植树防风,干得有声有色,她多次受到县里表彰,20岁入党。在上世纪50年代的偏远农村,刘凤仙和丈夫自由恋爱结婚的举动在当地轰动一时。但刘凤仙因为闲事管得太多了,她的丈夫曾离家出走。

宋家庄是当时县委书记杨贵的蹲点村,该村的先进经验多次被河南省委总结推广。当李准向杨贵征求意见时,杨贵想都没想就推荐了宋家庄和刘凤仙。刘凤仙鲜明的个性激发了李准的创作灵感,他住了一个多月后,以刘凤仙为人物原型,写下了那部脍炙人口的短篇小说《李双双小传》。

《李双双小传》在《人民文学》刊登后,在读者中引起较大反响。海燕电影制片厂(上海电影制片厂的前身)导演鲁韧看后喜出望外,在给李准的电话中,让他尽快将小说改编成剧本。时间不长,李准便写出了剧本《李双双》。鲁韧决定让张瑞芳扮演李双双,仲星火演孙喜旺。为了演好这个角色,张瑞芳从上海来到林县跟着刘凤仙体验生活。

跟着人物原型体验生活

那时,张瑞芳已经是一个比较有名气的演员。刘凤仙住的黄华生产队离宋家庄有五里多地,白天,张瑞芳和她一起去工地参加劳动,张瑞芳学会了锄地、浇水、施肥、点种;晚上,她们促膝谈心,学习纳鞋底儿、缝被子、擀面条。经过一年多的体验,张瑞芳的手掌磨出了老茧,脸也变黑了,看上去像一个地地道道的农村妇女。这为她准确把握“李双双”人物特点打下了坚实基础。

宋家庄背依巍峨秀美的黄华山,1961年夏天,八十多人的拍摄队伍开进了这个风景优美的外景地。此事在当时的林县轰动一时,很多人都赶去看稀罕。

当年,村里一座最好的房子成了李双双和孙喜旺的家。现在除了门楼修盖了外,其余的建筑还保持着当年的样子。不过,50年过去了,院中的那棵小梨树已长成老树精。

那时,刘凤仙的任务是负责剧组的道具,她白天跟着剧组跑前跑后,晚上还要给演员做当时农村人穿的那种尖口布底鞋。影片中张瑞芳穿的尖口鞋就是她做的。

拍摄期间,张瑞芳让剧组的一位工作人员给她和刘凤仙照合影像。扮演男主角孙喜旺的仲星火看到了,也要同刘凤仙照一张合影。刘凤仙想,两口子才单独照合影,单独同一个外地男人照相会不会招来闲话?犹豫中她还是同仲星火照了一张合影。等剧组走后,刘凤仙把她和仲星火的合影用剪刀从中间剪开了。

3个月后电影拍摄完毕,张瑞芳送给刘凤仙一个黑底红花布兜作为纪念。

刘凤仙说,《李双双》中的故事大部分是根据自己的人物原型创作的,但是一些也经过了艺术加工。在那个父母之命媒妁之言的时代,李双双只要碰上谁家干涉子女的婚姻自由,都要站出来管一管。实际生活中,刘凤仙就是这样。当年村上有一户人家想把女儿嫁到城里,女儿不愿意,于是刘凤仙就在他们相亲时阻止。

电影中有一个情节,因为工分员记分不公平,李双双写了大字报贴了出去。可是在现实中,刘凤仙并没有写过这样的大字报,因为她不识字。

影片中,喜旺胆小怕事,生怕得罪别人。但在现实生活中,刘凤仙的丈夫是个初中毕业生,是个眼里揉不得沙子的人。当时有一个小孩把集体的芝麻藏到鞋子里被她丈夫看见了,她丈夫一直追到那个孩子的家里。

相聚在《流金岁月》

1962年,《李双双》上演后,人们百看不厌,成了一部家喻户晓的红色经典。

但是刘凤仙只看过一次。那是海燕制片厂为感谢林县县委及宋家庄的大力支持,特地派人从上海赶到宋家庄放映的。那次放映盛况可谓空前,不仅吸引了宋家庄周围万余乡亲,就连内黄、汤阴等地的群众都专程赶去。刘凤仙也在不经意间成了名人,从那以后,慕名来访的人络绎不绝。

太行山的儿开了又谢,谢了又开。自1961年刘凤仙与张瑞芳分别后,姐妹俩虽然身隔两地,但是两个“李双双”友情不减。张瑞芳回去后,给刘凤仙寄来了漂亮的发卡。1988年,张瑞芳给刘凤仙写信,回忆当年在一起度过的美好时光。2000年,张瑞芳的作品集《瑞草芳华》出版后,又给刘凤仙寄来一本,并在扉页上写下了“凤仙老友留念”。2003年,张瑞芳还给刘凤仙寄来了眼镜、丝巾等物品。刘凤仙亲手给张瑞芳做了两双绣花鞋垫,张瑞芳舍不得垫,当成工艺品珍藏了。

2006年,央视电影频道《流金岁月》栏目组重访宋家庄进行拍摄,邀的围巾围在了刘凤仙的脖子上。

第二天下午,张瑞芳邀请刘凤仙到家里做客,她摸着刘凤仙的脸说:“变了变了,脸变瘦了,走到街上认不出你来了。”刘凤仙动情地摸着张瑞芳的满头白发说:“老了,我都70了。”说着,姐妹两个的头挨在了一起。晚上,张瑞芳在一家酒店宴请刘凤仙,仲星火夫妇作陪。

离开上海的当天,刘凤仙第二次来到张瑞芳的家里,张瑞芳已给她买好了回程的车票,在保姆的搀扶下张瑞芳把她送到家门外,两人的手紧紧握着,不愿松开。

2010年12月28日是中国电影105周年纪念日,中国电影博物请刘凤仙到上海和张瑞芳一聚。在上海的节目录制现场,当刘凤仙从幕后走出来,张瑞芳一下愣住了,她颤巍巍地从座位上站起,紧走几步与刘凤仙相拥,失声痛哭。张瑞芳紧紧拉着刘凤仙的手问:“过得好吗?”刘凤仙说:“好,好。”“那就好。”在场的观众无不动容。

刘凤仙把从家乡带来的小米送给了张瑞芳,张瑞芳把一条红色馆特举办50位“国家有突出贡献电影艺术家”电影作品公益展映,精选出张瑞芳等50位艺术家每人一部作品,为观众放映。电影《李双双》再次和公众见面。

当年刘凤仙带领大家修的水渠已经干涸,村子里狭窄的土路变成了宽阔的柏油路,不少家庭都住上了小洋楼,参加拍摄的群众已是白发苍苍。拍电影时,红旗渠刚开始修建,现在清澈的渠水从刘凤仙家门前缓缓流过,仿佛在诉说着那段难忘的时光。

张先天仙子篇5

三十六部神将版本较多

正心雷府八方云雷都督大将军、清虚雷府先天雨师内相真君、太皇雷府开元司化雷公将军、道元雷府降魔扫秽雷公将军、主化雷府阳声普震雷公将军、移神雷府威光劈邪雷公将军、皓帝雷府雷师皓翁真君、广宗雷府五雷院使真君、升元雷府报应司总司真君、希元雷府幽枉司总司真君、神霄雷府玉府都判将军、琼灵雷府统辖八方雷车飞罡斩祟九天雷门使者阿香神女元君、庆合雷府威灵普遍万方推云童子、梵炁雷府驱雷掣电照胆追魔纠察廉访典者先天电母秀元君、左罡雷府先天风伯次相真君、玉灵雷府雷部总兵将军、洞光雷府雪冤辨诬卿师使相真君、安增雷府万方威应招财锡福真君、极真雷府灵应显赫扶危济急真君、岐阳雷府九垒总司威灵将军、丹精雷府调神御气燮理阴阳司命天医真君、青华雷府祥光瑞电天喜真君、紫冲雷府啸风鞭霆天冲真君、符临雷府传奏驰檄追魔摄怪九天雷门律令使者、变仙雷府总司九龙真炁神变普应将军、历变雷府总司五龙真炁飞腾显应将军、升极雷府延寿保命辅圣真君、元宗雷府水官溪真驱邪使者、元冲霄府水官溪真摄魔使者、定精雷府火部司令五方显应将军、保华雷府火部司令中山真灵将军、天娄雷府五方蛮雷将军、景琅雷府元罡斩妖将军、微果雷府元罡缚邪将军、辅帝雷府雷部总兵使者、敬皇雷府侍中仆射上相真君

三十六神将雷部诸神: 蒋光、钟英、金游、殷郊、庞煜、刘吉、关羽、马胜、温琼、王善、康应、朱彦、吕魁、方角、耿通、邓郁光、辛漠臣、张元伯、陶元信、苟雷吉、华宗远、赵公明、吴明远、李青天、梅天顺、熊光显、石远信、孔雷结、陈元远、林大华、周青远、纪雷刚、崔志旭、江飞捷、贺天祥、高克 玄天上帝三十六神将: 水火龟蛇二将、赵公明、关羽、雷开、苟毕、广泽、张健、谢仕荣、华光、朱彦夫、党归籍、康席、庞乔、高原、雨田、雷琼(封为瘟元帅,故有作温琼)、石成、王铁、高铜、李伏龙、副应、殷高、铁头、朱佩娘、韦元帅、朱孛娘、王忠、杨彪、刘俊、商伟、师旷、任无别、宁世夸、邓成、辛江、张安 台湾保安宫三十六神将: 纪仙姑、连圣者、五龙官、锁大将、金舍人、倒海大将、李仙姑、马龙官、刘圣者、柳大将、唐舍人、移山大将、赵元帅、殷元帅、岳元帅、王元帅、孙元帅、李元帅、必大将、康元帅、温元帅、咒水真人、邓元帅、高元帅、劝仙姑(疑为鄞仙姑)、张醒者(疑为张圣者)、拿大将、江仙官、虎加罗、食鬼大将、何仙姑、萧圣者、捉大将、红化官、马加罗、吞精大将 台湾澎湖宫庙三十六官将: 康元帅、赵元帅、高元帅、杨元帅、李元帅、辛元帅、殷元帅、岳元帅、王元帅、邓元帅、五灵官、马龙官、张圣者、萧圣者、刘圣者、连圣者、劝仙姑、何仙姑、李仙姑、纪仙姑、移山大将、倒海大将、枷大将、锁大将、吞精大将、食鬼大将、拿大将、缚大将、必大将、静大将、马伽罗、虎伽罗、江仙官、黄仙官、金舍人、康舍人 台湾台南良皇宫三十六神将: 纪仙姑(骑鹤)、连圣者(骑豹)、五龙官(骑马)、锁大将(骑麒麟)、金舍人(骑狮)、倒海大将(骑虎、海水做倾斜状)、李仙姑(骑鹤)、马龙官(骑马)、刘圣者(骑狮)、枷大将(骑马)、康舍人(骑马)、移山大将(骑马托山)、赵元帅(骑虎)、殷元帅(骑马,有四手,二手举日月、二手执弓矢)、岳元帅(骑象)、王孙元帅(骑鹿)、辛元帅(骑狮)、必大将(骑龙)、康元帅(骑马)、温元帅(骑狮)、咒水真人(骑马、有三眼)、邓元帅(骑牛、人面鸟嘴)、李元帅(骑麒麟)、高元帅(骑马、举人体)、劝仙姑(骑鹤)、张醒者(骑麒麟,手握蛇)、拿大将(骑牛,携逮补牌)、江仙官(骑马)、虎加罗(骑狮)、食鬼大将(骑麒麟,捉鬼吞吃状)、何仙姑(骑鹤)、萧圣者(骑豹,头部缠蛇)、捉大将(骑马)、红化官(骑马)、马加罗(骑麒麟)、吞精大将(骑虎,做吃妖怪状) 福建白礁志三十六神将: 正殿两侧奉祀三十六神将,右侧十八神将为:康元帅、提大将、辛元帅、枷大将、马龙官、江仙官、刘圣者、马伽罗、张圣者、王舍人、李仙姑、必大将、何仙姑、纪仙姑、三郎神、五骑官、文天师、直扶使者;左侧十八神将为:赵元帅、杨元帅、食物大将、殷元帅、倒海大将、闻元帅、缚大将、王元帅、锁大将、玉灵官、黄仙姑、连圣者、虎枷罗、萧圣者、康舍人、龙大将、托塔天王、陶天君。 北极玄天上帝御前三十六官将(据明「北游记中记载): 1.万法教主神功妙济许真君2.洞玄教主辛真君3.龟蛇封为水火二将4.新兴王田黄封为笋毕二元帅5.纠察副元帅副应6.催卢二将军7.邓成辛江张安封为邓辛张元帅8.威灵瘟元帅萧琼9.火德元帅谢天荣10.隆生元帅高员11.九州豁落元帅王忠12.地祇元帅杨彪13.雷部电母朱佩娘14.角琼白真君15.清微教主魏元君16.都掌金轮如意赵元帅17.尽忠元帅**18.正一灵官马元帅19.先锋元帅李伏龙20.任无别齐二太保21.神雷元帅石神22.离娄师旷聪明二贤23.酆都元帅孟山24.九天霹雳大将军酆都元帅章雷公25.地司太岁殷高元帅26.月孛元君朱孚娘27.果严教主清微传祖元君28.混元教主路真君29.显灵元帅关羽30.混天元帅庞乔31.管打不信道朱元帅32.降妖避邪元帅两田33.玉府天君刘俊34.风轮元帅周广泽35.仁圣元帅康广席36.王铁高铜虎丘二元帅

张先天仙子篇6

工作的掩护下,爱情之花悄悄萌芽

于月仙出生在内蒙古赤峰市一个工人家庭,她是长女,家里还有两个妹妹和一个弟弟。她的表姐和表哥个个能歌善舞,都在艺术团当演员。于月仙从小就希望能走上舞台成为一名真正的演员,却因为爸爸的反对而放弃梦想。1992年,在表姐马丽娟和姐夫赵本山的影响下,于月仙经过艰苦自学,考取了中央戏剧学院表演系。

开学不久,老师要求选两个班长,一个管女生的班长,一个管男生的班长。于月仙当选为女班长,男生班长名叫张学松。张学松阳光,帅气,为人实在。选举结束,她向他嫣然一笑,做了一个胜利的手势。

张学松开心地对于月仙说:“看来我们不仅是同学,还是同事了。要不,我们去庆祝一下?我请你的客!”于月仙幽默地说:“好啊!本仙赏光!”

两人一起去外面小胡同的饭馆吃饭。聊到考试的经过,于月仙泪光闪闪:“我能考上,真不容易。我虽然从小就爱好唱歌跳舞,但我父亲坚决反对。小时候,我是自作主张,偷偷跑去少年宫学跳舞。”张学松哈哈大笑:“看来你是个倔女孩啊!”

于月仙认真地说:“我还真是有点倔!后来我报考中戏,我工作的那所中专学校将我的专业成绩通知书扣压了。领导说:你要考学就去做门卫!我说:我就做门卫!这事在学校引起轰动,我被戏称为‘美女门卫’。我每天收发报纸信件、烧开水送开水,完事后就复习文化课。一位领导发现后,气呼呼地将我的书抢过去摔在地上,我默默地将书捡起来。领导再一次把书摔在地上,我忍着泪,还是默不作声地将书拾起来放进抽屉。终于,领导叹口气,转身走了……”说到这一段,于月仙忍不住开心笑起来。张学松一脸敬佩地看着她:“你表面看起来很柔弱,其实内心好顽强,上进!我喜欢强者,总是在征服,在挑战。”

有一天,他们排演一个小品。于月仙饰演一个老奶奶,把老奶奶的动作、神韵演得很到位。在同学们的一片掌声中,张学松却对她说:“我觉得你还应该琢磨一下,这个老人在说话的语气风格上有没有更独特的东西?其实,演员和作家是一样的,都需要创造典型的艺术形象,就是从生活中提炼挖掘出独特的‘那一个’,既有生活中人物的共性,同时又要独具鲜明的个性,这个人物才会活起来。如果她的语言和别的老奶奶的语言风格一样,那就不鲜活,不会吸引人。你觉得呢?”于月仙脸上虽有一丝尴尬,心里却不得不服:“他怎么能思考得这么深呢?看来他就是比我高啊!”

晚上,张学松约于月仙出去走走。昏黄的路灯下,张学松低声地问:“白天我给你泼了冷水,你没生我的气吧?”于月仙说:“没有啊!我还要谢你呢!”

突然,张学松站住了,认真地说:“小仙!你闭上眼,我有一件东西要送给你,回去后再打开看,好吗?”说着,他将一个小盒子塞进于月仙手中。

回宿舍后,于月仙迫不及待地将盒子打开,只见里面有一只精美的音乐盒,旁边一张彩纸上写着:“尼采说:我思故我在。可学松说:我爱故我在!音乐盒送给最美丽的仙女!请仔细聆听,那是学松心里的声音!”随即,邓丽君婉约如天籁的歌声轻轻响起:“你问我爱你有多深,月亮代表我的心!”

于月仙一下子被张学松发出的丘比特之箭射中了。两个艺术青年就这样走进了甜美的爱情中。

拼搏中有时会擦肩而过,心却紧紧相守

1996年,于月仙和张学松从中戏毕业。为了能在一起,他们一起进了天津人民艺术剧院。2000年,于月仙和张学松好不容易攒下了5万元钱准备结婚。这时,于月仙的父母突然打电话给她:“你弟弟得了重病,送进了医院,需要钱治疗!”张学松立即让于月仙带着钱赶回家。可是,尽管用了很多好药,钱也花了许多,她弟弟的病还是不见好转。张学松怕于月仙有心理负担,安慰她说:“钱的事你不用急,只要能治好弟弟的病,那比什么都值!”张学松每天查找相关医疗信息,联系医院。终于有一天,张学松在一份报纸的中缝看到了一家比较理想的专科医院,于是将于月仙的弟弟转院治疗。

经过一段时间治疗,于月仙弟弟的病渐渐好了,但这时因为给弟弟治病,他们欠了很多外债。于月仙过意不去,说:“你看,为我弟弟的病,钱都花光了,结婚的事……”张学松紧紧地握住她的手说:“没事,钱可以再挣,结婚也可以简单一点,但你弟弟的生命却只有一次。”于月仙的眼里闪出了泪光……

2001年,他们简单地举行了婚礼。这一年,他们的事业发展也顺利。张学松主演了话剧《贵妇还乡》,经常到处演出。于月仙主演的《为你喝彩》也获得了很大成功。但由于没有太大的突破,他们依然感到郁闷。于月仙羡慕地说:“我这辈子要是能像我姐夫赵本山那样,有一个角色产生影响,那也好啊!”

张学松说:“对,你姐夫不是在拍电视剧吗?要不,让他带带你?”

于月仙却坚决地说:“那不是我的性格!我一定要自己干出点样子,让他觉得我不错,适合演他的戏才行。我不会求他带着我,让我沾他的光。”张学松又一次对爱妻的倔犟刮目相看:“有志气!我相信你一定有那一天!”

其实,张学松比于月仙更焦急,一直也在考虑自己的发展方向。有一天,他突然对于月仙说:“小仙,我想办一家文化公司,从事一些与演艺有关的活动。现在一个朋友已经有电视剧本,是反映演艺圈明星的情感纠葛的电视剧,我当导演。我想请你演其中一个女主角。”于月仙高兴地搂住他的脖子转了起来:“好啊!老公,太好了!”

很快,张学松和几个朋友办起了文化传播公司,拍了电视剧《谁为我心动》。于月仙在里面演一个女主角。拍摄时,夫妻俩共同探讨剧本,分析角色,于月仙在表演上也常常和丈夫的想法不谋而合。不久,电视剧就在很多电视台播出,公司也因此得到快速发展。

两个人都忙于事业,在外奔波,但爱情却随着相思越来越深厚。一次,他们有几个月没见,于月仙好不容易休假回家,张学松却在北京出差。正郁闷时,丈夫打电话说已坐上北京开往天津的火车了:“小仙,我马上就可以看到你了!”张学松的声音温情而又兴奋,于月仙也十分激动。

谁知电话刚一放下,她就接到剧组通知,让她马上赶到北京拍戏。于月仙不忍心立刻把这个戏剧性的消息告诉丈夫,直到上了火车才拨通他的电话。她还没说话,张学松就体贴地说:“你不用接我,我一会儿就到了。”于月仙哽咽地说:“我又要拍戏去了……是去北京……”

张学松在电话那头沉默了一会儿才说:“那你注意身体吧,过几天我去看你。我想你!”于月仙站在车窗边,突然,对面一列从北京开往天津的火车呼啸而过。于月仙下意识地问:“你到哪里了?”张学松说:“到杨村了!”她再一看,自己坐的火车也正经过杨村。那一刻,于月仙知道,她和丈夫正巧擦肩而过,她的泪水立刻流了出来。

尽管结婚多年,张学松对爱妻的那份浪漫温情依然没变。2004年,于月仙在青海拍戏。想念妻子的张学松抽时间去探班,正好赶上妻子的生日,他想给妻子送花,可那里没有花卖,他想,那就做几个菜吧。他逛到一家菜市场,突然眼前一亮:那些刚从南方空运来的丝瓜,每一根头上都顶着一朵大大的美丽的黄花呢!似乎露水还没干的样子。他买了好多根,小心翼翼地举着回去,一根根互靠着立起来架在桌上。于月仙一进来,他得意地笑着说:“看看你老公给你送的花,漂亮吗?而且还可以吃呢!祝你生日快乐!”

于月仙惊喜地大叫一声:“天哪,你太有创意了!这个生日会让我一辈子忘不了!”

喜欢陪妻子逛街,也是张学松的一大爱好。于月仙喜欢穿漂亮时尚的衣服,而张学松的眼光和品位又往往很对妻子的胃口。所以,每当妻子穿着他买的衣服,高兴地给他跳以前学的芭蕾舞、街舞等各种舞蹈时,张学松就会笑得合不拢嘴。

一“脚”走红,成功背后是丈夫浓浓的爱

经过几年的艰苦打拼,夫妻俩的事业都取得了发展。于月仙除了继续演话剧外,还参与拍摄了电影《男婚女嫁》、《小村无故事》,电视剧《豁口》、《乱世有情天》、《策马啸西风》、《西游记后传》等近50部影视剧。他们家庭的经济状况也今非昔比,夫妻俩还在北京买了房子。但于月仙内心总是充满遗憾,希望能出演充分发挥演技的角色。张学松鼓励她说:“每个小角色就是一个积累,你都要认真对待,不断地思考总结。总有一天,量变到质变,你会获得导演的关注,会有好角色让你发挥的。我对你非常有信心!”

2006年夏天,中央戏剧学院1996届毕业生为了庆祝毕业10周年,大家聚会北京,排演了话剧《圣井》。首场演出那天,于月仙夫妻特地邀请赵本山来观看。演出快结束了,赵本山奇怪地问张学松:“小仙怎么还不出场呢?”张学松忍不住笑了,说:“你没看出来吗?那个一直在场上蹦■的‘疯婆子’就是她啊!”

赵本山也笑了:“我一直觉得她长相太洋气,想不到,她能把又老又丑的‘疯婆子’演得那么像,很出彩!”

2007年2月,赵本山拍《马大帅2》,让于月仙演一个哑女。戏不算太多,但她还是非常高兴,她对张学松说:“姐夫终于给了我一个角色,虽然是个哑巴,我也要演!”张学松说:“好啊,你就好好演吧!这个角色有难度,姐夫是在考验你的演技呢!”

为了让于月仙演好哑女,张学松陪着妻子到聋哑学校去体验,向老师学手语。他还带上录像机,将师生们的手语录下来,让于月仙在家里学习。那段时间,他要求于月仙尽量少和自己说话,用手语表达。张学松也快成半个哑巴了,学着用手势和妻子对话,弄得他们之间的沟通很滑稽。有一次,于月仙用手语和丈夫探讨剧中人物性格,由于内容很抽象,她不知该怎么表达,只好一个劲地胡乱做手势,嘴里“啊啊”个不停。张学松忍不住笑了。最后两个人都大笑起来。

在张学松的帮助下,于月仙很快适应了哑巴的角色。尽管她在《马大帅2》中的戏不多,却将哑女演得很出彩。接着,她又在《马大帅3》中演了患有抑郁症的单身女人刘姐。两个反差很大的角色,让赵本山承认了于月仙的演技。不久,赵本山让于月仙在《乡村爱情2》中出演女主角之一“谢大脚”。听到这个消息后,于月仙兴奋地给远在海南的丈夫打电话:“姐夫让我出演《乡村爱情》中的‘谢大脚’!那是一个重要角色!”张学松高兴地说:“啊,太好了!你终于凭自己的实力赢得了他的重视!”

那段时间,张学松将公司的事务交给助手处理,认真钻研剧本,帮助妻子分析谢大脚的性格和心理,应具有的外在气质、风格和特点等等。他说:“这个女人在性格上很泼辣大胆,在外形上应该有点黑有点胖,这样才符合农村女人的样子。现在,你首先是要学会说东北话才行。”

于是,于月仙专程到拍摄地――辽宁开原市象牙山附近的农村体验生活。她坐在村头和村民们唠嗑、晒太阳,和村民们交朋友。谁家有个喜事,于月仙也热情地帮忙张罗。不久,村民们都喜欢于月仙了,她学会了一口东北话,还体验到东北农民的生活状态和善良淳朴的气质。渐渐地,“谢大脚”这个人物的形象气质和性格特点在于月仙心中丰满起来。

等到正式开拍时,“谢大脚”已经晒得满脸黑红,人也像个胖大嫂了。她在戏中大胆的表演,使赵本山完全忘记了于月仙以前的漂亮洋气,展现在他眼前的是一个真实的农村女人形象。

2008年2月,《乡村爱情2》在央视一套黄金时段播出,平均收视率8.46,最高收视率11.62。到3月为止,此成绩位居该频道的收视率冠军。而于月仙也受到广大观众的喜欢,一“脚”成为知名演员。出差在外的张学松得知这个消息后,高兴万分地给妻子打电话:“小仙,祝贺你!”

于月仙掩饰不住喜悦,有几分撒娇地说:“谢谢老公!我成功的背后也有你的努力和帮助,要不是你和姐夫,就没有现在的‘谢大脚’!”张学松听完,也自豪地笑了。

由于于月仙知名度大增,一些关于她和剧中男演员的绯闻流言也时有出现,特别是说和她演对手戏的刘流怎样怎样。对于这些,于月仙都毫不保留地告诉丈夫,与男演员的交往也一丝一毫地都讲给丈夫听。张学松很理解她,安慰她说:“人怕出名猪怕壮嘛!你现在出名了,所以才会有传闻,如果不出名,恐怕想来点传闻都来不了呢!你放心,我永远相信你,永远支持你的事业!”于月仙感动地扑在丈夫怀里,紧紧地抱着他。

张先天仙子篇7

“大仙”说她儿子是“文曲星转世”,儿子考上大学后她对“大仙”感激不尽

46岁的李桂春和丈夫张万良是普通农民。10年前夏季的一天,在建筑工地打工的李桂春突然摔倒,双手抱住头痛得连连嚎叫满地翻滚。丈夫张万良立刻把她送进医院,医生检查后说,她是劳累过度和睡眠不足引起头痛。

从医院回家后,李桂春还是头痛得直磕炕沿连吐黄水。手足无措的张万良,赶紧给住在5公里外的妻妹李桂兰打电话。李桂兰来了问问情况后,怀疑姐姐得了“邪病”,就把她家附近一个会算命的人请了过来。“大仙”到了后,围着李桂春转了几圈,念念叨叨一番后,说邪物被赶走了。

第二天一早,李桂春病情见好,能吃一大碗面条,接着又休息了几天,她就能扛着锄头下田干活了。其实,是在家静养让李桂春透支的身体得以好转,但她把康复归功于“仙道”。从此之后,再遇到难事,她总是跑去请“大仙”指点。

当时,张凤学在法库县二中读高二,李桂春日夜都盼儿子能考上大学。为了做到心中有数,李桂春还去找“大仙”求证。张凤学成绩一向很好,是当地有名的学生,对此“大仙”也早有耳闻,就对李桂春说“凤学是文曲星转世”。

听了“大仙”的话,李桂春开始提前给儿子攒学费,每天起早贪黑地四处打工,早年落下的风湿病逐渐加重。

2008年8月中旬,19岁的张凤学收到了大连水产学院的录取通知书。一阵鞭炮响过,闻讯而来的乡亲站满了院子,纷纷夸道:“凤学是咱村里第一个考上大学的孩子,光宗耀祖呀!”第二天,李桂春欢喜地给“大仙”送去500元钱。

2008年10月初,张凤学走进了大学课堂。聪明勤奋的他很快适应了新的环境,在班里成绩一路领先。为了减轻家里的负担,张凤学不但找了一份家教工作,每晚还到必胜客餐店打工,每月有千余元的收入。他打电话让母亲不要再打工了,李桂春得知儿子一边读书一边打工,心疼地对着电话大声喊:“你赶紧退了家教,我还能干得动供你上学。”

母亲向儿子灌输“大仙”的扣魂邪说,儿子在母亲的影响下也跟着深信不疑

2009年春节前,张凤学回乡过寒假,走在回家的路上,村民热情地打招呼:“大学生回来了!听说你还打工自己挣学费,太懂事了,真是好样的!”

张凤学高兴地回到家。见到父母后,他发现母亲一句话说到一半就要停下来喘气,询问后才知道母亲经常浑身骨节酸胀,胸闷发慌,有时还出现莫名的低烧。返校前,张凤学硬是拉着母亲去沈阳的医院做了全面检查,却没查出毛病。医生说是亚健康症状,要注意休息加强营养,但李桂春认为医生是查不出病找借口,她还哀怨地对儿子说:“我是被人害了!”

从沈阳回家后,李桂春有气无力地对儿子说,两年来她总是浑身没劲,她曾去找“大仙”,“大仙”算出是她的魂被本村的盲人算命仙杨石清给扣住了。而且,有村民听到杨石清在闲谈时,说李桂春求仙不去找他,太瞧不起他了,还不止一次地说他不会让李桂春有好日子过。李桂春听老一辈人讲,被扣魂的人查不出原因会最后病死。现在她觉得自己的病查不出原因,一定是因为被杨石清扣魂了。

张凤学听完母亲的话,禁不住笑了起来,对母亲说:“这是迷信,你心病太重!”

为了让母亲解开心结,张凤学去村西杨家询问扣魂的事。盲人杨石清慢条斯理地回答说:“都是同村人,我不能做那样的事。”

李桂春听儿子说了找杨石清的经过,苦笑着说:“傻孩子,就是真扣了,他能承认吗?”张凤学看无法说服母亲,无奈地摇了摇头。

2009年3月,张凤学回到学校。没多久,他就感到学习很吃力。其实,他在读高中时身体早已严重透支。读大学后,他又一直在做家教和打工,加上学习压力大和营养不良,他的身体更弱了,但他都没有在意。学习跟不上,几次做家教也竟然带错了书,不久,张凤学被学生家长辞了。这一学期的期末考试,张凤学有一科不及格,其他科目分数也刚过及格线。

暑假,张凤学没有回家,留校拼命补功课。父母寄来1200元让他吃好一点,他在心里说,必须努力才对得起父母的心血呀!

大二开学后,张凤学仍在恶补功课,经常学习到午夜才睡觉。而其他同学,学习时间远不如他多,成绩却高出他一大截,他气得用拳头击打自己的头。有一次,张凤学“开夜车”学得太累,第二天上午9点才睁开睡眼。这一天,他逃课了。此后,每当他感到很累、很厌烦时,就以生病为借口逃课。大二上学期结束,张凤学又有一科不及格,其他科的分数还是很低。

2010年7月15日,张凤学回老家过暑假,村民们热情依旧,而他却觉得羞愧万分。他边走边想,自己从前是过目不忘的好记性,现在怎么什么都记不住?终于,张凤学把自己学习跟不上和扣魂的事联系在了一起。

两天后,李桂春让张凤学出去买瓶醋,张凤学心情烦乱地走出家门。路过杨石清家门口,他放慢了脚步,突然想到:“我变笨了,会不会是他真把我的魂扣了?”

张凤学只顾想着心事,拎回一瓶酱油递给母亲。李桂春责怪了儿子几句,张凤学带着哭腔说:“妈,我记不住事,我变笨了。你说扣魂的事是真的吗?”

李桂春听儿子说完这些话,拉起儿子就出门打车去邻村“大仙”家里。“大仙”摸了张凤学的手腕,肯定地说被扣魂了,并掐算出扣魂的人就是杨石清。“大仙”还说道,人丢了灵魂,会变得傻乎乎的……只有扣魂的人才能解开。听完“大仙”的话,张凤学彻底相信了扣魂的事了。

儿子为解除母亲痛苦问责扣魂人,争执中丧失理智乱刀捅死3人

回到家后,张凤学想,母亲被扣魂痛苦了多年,自己被扣魂不能完成学业没有了未来,母亲会更痛苦……他决定要帮助母亲解除这一切痛苦。

2010年7月20日一大早,张凤学来到杨石清家。杨石清的妹妹杨桂英一直未嫁,因两个哥哥是盲人,年纪又大了,她就搬过来照顾哥哥。杨桂英看到张凤学进来,以为他来算命,热情地和他打招呼。张凤学很礼貌地叫了一声:“杨姑,我来问问你哥有没有扣我和我妈的魂。”

此时,从里间屋先后摸索着走出盲人杨石清和杨复清。“怎么又是你?”杨石清冷着脸说,“就那点破事你还有完没完?最后告诉你一遍,我没扣,你走吧。”

张凤学赶紧说母亲已经找“大仙”看过,“大仙”说他和母亲的魂都被扣在这里。这句话触到了杨石清最大的忌讳,他最恨的就是出了“文曲星”的张家总找别的“大仙”算命,这让他既没面子又少了收入。杨石清气得额头青筋暴起,高声喊叫:“找高人给你撑腰,你就来我这里撒野。告诉你,我也是大名鼎鼎的大仙。”

张凤学连忙解释:“我不是来惹事的,让我看看就走。”他早有耳闻,应该是一个倒扣的饭碗或碟子一类的器皿,下面扣着写有他和母亲生辰八字及名字的纸条。张凤学的目光快速在桌面、柜格上扫视。

“大学生就了不起了?在我看来,你就是个屁!”杨石清越说越生气,暴跳如雷,“我就是扣你魂了,你妈妈的魂我也扣了,你能把我怎样?的赶紧滚出去!”

张凤学听了杨石清的话,铁青着脸气呼呼地伸手掀开门帘,迈步就要进里间屋:“我非要看看到底扣没扣!”

杨桂英“嗷”地一声,奔跑两步从张凤学的侧面一头撞在他的腰上:“给脸不要脸,你当这是你家呀?”没有防备的张凤学被撞得一个踉跄跌坐在地上,杨石清兄妹三人不由分说抡起拐杖、木棒,雨点般打下来。张凤学举起手臂挡着,向一旁滚动躲闪,手无意间触碰到口袋里的折叠水果刀。他站起身子,掏出水果刀,不顾眼前是谁就是一顿乱捅。

捅了一阵子,张凤学看到3个人跌倒在血泊中不动了,知道惹下了滔天大祸。他从后窗跳出去,跑进玉米地,擦掉手上的血迹扔掉刀子,装作没事地走回家……

两天后,警方抓捕了张凤学。李桂春大喊大叫:“我的儿子是大学生,怎么会杀人?大仙说他是文曲星,将来是大富大贵的命……”张凤学告诉母亲:“人是我杀的,可我不后悔!妈妈,你再不会有病了,扣你魂的瞎子让我杀了!”听说儿子真杀人了,李桂春当即昏倒在地。

经过警方和律师的教育,张凤学终于明白是愚昧和迷信使自己走上了犯罪之路,害了自己也害了父母。他懊悔地说:“我很后悔,父母的养育之恩只有来世再报了。”

每一个认识张凤学的人都为他的愚昧而叹息,乡邻们纷纷指责是李桂春的迷信思想害了儿子。

儿子被抓后,李桂春又去求“大仙”,可“大仙”说自己无能为力。她痛悔道:“是我总唠唠叨叨地告诉儿子魂被扣了,才让他从不信到信。真正的杀人犯是我,儿子是代我受过呀……”

张先天仙子篇8

一、与修道之人的交往

张咏与道教中人多有交往,首先是北宋著名道士陈抟。陈抟(871-989,字图南)是五代宋初著名的道教学者,宋太宗赐号“希夷先生”。②陈抟独善其身,不干势利,《宋史・陈抟传》称陈抟“能逆知人意”,“好读《易》”。

张咏与陈抟的交游,始于未入仕之前。宋人释文莹生动而又详细地记叙了二人相交之过程:

乖崖公太平兴国三年科场试《布阵成功赋》,盖太宗明年将有河东之幸,公赋有“包戈卧鼓,岂烦师旅之威;雷动风行,举顺乾坤之德”。自谓擅场,欲夺大魁。夫何有司以对偶显失,因黜之,选胡旦为状元。公愤然毁裂儒服,欲学道于陈希夷抟,趋豹林谷,以弟子事之,决无仕志。希夷有风鉴,一见之谓曰:“子当为贵公卿,一生辛苦。譬犹人家张筵,方笙歌鼎沸,忽中庖火起,座客无奈,惟赖子灭之。然禄在后年,此地非栖之所。”乖崖坚乞入道。陈曰:“子性度明躁,安可学道?”果后二年及第于苏易简榜中。希夷以诗遗之云:“征吴入蜀是寻常,鼎沸笙歌救火忙。乞得江南佳丽地,却应多谢脑边疮。”初不甚晓,后果两入蜀,定王均李顺之乱。又急移余杭,翦(有)左道僧绍伦妖盅之叛,至则平定。此征吴入蜀之验也。累乞闲地,朝廷终不允,因脑疮乞金陵养疾,方许之。③

文莹之叙述对张咏从学陈抟之因描绘相当细致。张咏因科场失意而愤然欲学道,情绪激愤竟至于“毁裂儒服”,其冲动暴躁的性格由此可见。陈抟的拒绝除了预见张咏日后的事业富贵,更为重要的是张咏性格“明躁”,不适宜学道。这些记载既刻划了陈抟高深莫测的形象,同时也暗示着张咏对道教的兴趣并不在于他真正有从道之心,而更多的是在于逃避世事。

陈抟存有《归隐》、《题西峰》二诗,有“紫陌纵荣争及睡,朱门虽贵不如贫”,“寄言嘉客,此处是仙乡”之句。张咏帅蜀有《过华山怀白云陈先生》诗寄赠陈抟:“性愚不肯林泉住,强要清流拟致君。今日星驰剑南去,回头惭愧华山云。”④后自成都诏还,又有诗寄之:“世人大抵重官荣,见我西归夹路迎。应被华山高士笑,天真丧尽得浮名。”⑤陈抟虽然隐世,却鼓励张咏积极入世:“张忠定公咏布衣时,希夷先生一见奇之。公曰:‘愿分华山一半居之可乎?’先生曰:‘非公可及。’别赠以毫褚。公曰:‘是将婴我以世务也。’后公显贵,以名德重天下。”⑥ 张咏的仕宦之路和其道德性命在一定程度上与陈抟有极为亲密之关系。宋太宗曾经召问修养之道,陈抟回答:“炼养之道皆所不知,然纵使白日升天,何益于治?圣上龙颜秀异,有天人之表,洞达古今治乱之旨,诚有道仁圣之主。正是君臣合德以治天下之时,勤行修练无以加此。”⑦陈抟以天下之治期望于有道君臣,正如他委婉地回绝了有道之主宋太宗追求炼养之术一样,也以“治天下”寄望于有公卿之才的布衣张咏。正是如此,张咏一生不以功名富贵为念,而以忠心报国为其人生责任:“寄语巢由莫相笑,此心不是爱轻肥。”⑧自己虽然没有如华山高士那样隐居,但其奔忙于红尘之世却并非是为一己之显达富贵。这种淡薄名利的思想境界使得张咏完全脱离了庸俗官吏之面目而成为清廉之治世能臣。

傅霖,字逸岩,青州人。少与张咏同学,霖隐不仕。咏既显,求霖三十年不可得。⑨此人行迹难明,颇为神秘,惟有与张咏相关之二事流传。一是“谈驱夜,梦得乡书”:“傅霖,张乖崖之密友也。开宝中,尝会于韩城,终日谈话,邻有病者,为之不作。每有书与傅,必先梦之。”⑩故张咏《每忆家园乐蜀中寄傅逸人》诗有“剧谈祛夜,幽梦验乡书”之句。 二是三十年后傅霖来访:“咏与青州傅霖少同学,霖隐不仕。咏既中第,致位光显,散遣亲密四方求霖者,三十年不可得。咏守陈,一日,霖谒。阍吏走白咏,咏责吏曰:‘傅先生,天下贤士,吾尚不得而友。汝何人,敢姓名乎?’霖笑曰:‘别子一世,尚尔邪?是岂知世间有傅霖者乎?’咏且问昔何隐今何出,霖曰:‘子将去矣,来报子尔。’咏曰:‘咏亦自知之。’霖曰:‘知复何言。’翌日而去。后一月而咏卒。”傅霖行事很神奇,彻夜长谈可以治愈疾病,又能预知张咏生命大限,颇有神仙之风。

傅霖现存《赠张忠定》诗一首:“思把浮名卖却闲,门前流水对青山。青山不语无人事,门外风光任往还。”张咏则有多首诗寄意傅霖,以“圣君方急善,应好下鱼矶”劝诱傅霖出世,但最终“终嫌累高节,不得荐相如”。

神和子。苏辙《龙川别志》卷下记载张咏与神和子事甚详:

乖崖公张咏家在濮州,少时尚气节,喜饮酒。每游京师,寄封丘之逆旅,有一道人与之邻房,初不相识,而意相喜也,日会饮酒。及将去,复大饮至醉,张公曰:“与子倾盖于此,不知何人,异日何以相识?”客曰:“吾隐者,何用姓名?”固问之。曰:“我,神和子也。异日见子成都矣。”至甲午岁,成都乱,张公为成都守,始异其言。西行常以物色访之,然一时入蜀,终无所见。后修天庆观,以家财建一阁,榜曰望仙阁,每暇日辄出游焉,屏骑从门外,步而登阁,燕坐终日,冀有所遇。如此者二年,代者将至,复一登之,将绝意于此。日暮,出东庑下,得一小径,入,得一小院。堂中四壁,多古人画像,扫尘视之,中有一道人,仿佛逆旅所见,题曰神和子。公怅然自失,所见正此也。按神和子,姓屈突,名无为,字无不为,五代时人,所著书亦以《神和子》为名。

张咏与神和子因酒相识,并相约成都相见,后张咏入蜀多方求之不得却在画壁之上看见其像,可谓是神龙见首不见尾。张咏为求与神和子相遇,特修望仙阁,每有空闲就独自默坐终日,如此诚心,也终难一见神仙,因而使得张咏最终“怅然自失”。苏辙说神和子为五代时人,并没指出籍贯;其行踪虽然神秘,也未言其为神仙。吴任臣撰《十国春秋》卷57则言神和子乃成都人,有神仙之术:“屈突无为,成都人,有神仙之术,自号神和子。越百年,尚著灵异云。”郑樵《通志》卷67“道家”载录有《申儒先遇神和子传一卷》,《宝刻类编》载录前蜀名臣马淳翥刻有《郑韶赠神和子歌》,宋李等编《文苑英华》卷229还录晚唐罗隐《逢道者神和子》诗:“珍重神和子,闻名五十年。童颜终不改,绿发尚依然。酒里消闲日,人间作散仙。长生如可慕,相逐隐林泉。”罗隐笔下之神和子是一个长生不死、绿发童颜、逍遥于人间的散仙。这样的人物还和张咏早年相遇,因此就使遭受头疮之痛苦而“乞保残躯”的张咏特修仙游阁,冀其再遇。

孙知微,字太古,眉阳人,著名画家。宋李云:“知微,华阳真人,有尊行,寓意于画,隐者也。笔墨神妙,度越众人。乖崖公镇蜀,雅闻其名,欲一见之,终不可致。闻孙在僧舍饮,亟损车骑,却鸣驺,往诣之,即投笔遁去。及乖崖还朝,道出剑关,逢一村童持知微书,负一,迎道左。书曰:‘公所喜者,画也。今以二图为献。’问知微所在,则曰:‘适一山人以书授我,信去已远矣。’张公益叹其高。”孙知微精黄老学,善佛道画,“凡牧伯所至,必与之相,高谈剧辨,皆出人意表。”孙知微“天机颖悟”,“清净寡欲,飘飘然真神仙中人”,因此深得牧守仰赖而与之交游。据李言,孙知微与曾守成都的马知节最为相善,而张咏与孙知微纯属神交,连面都没有见着,直到张咏出蜀之时,才得到孙知微所赠二图。张咏有心结交,孙知微却刻意避之,只以画相赠,似乎太过孤傲矫情。其实,张咏所好,可能并不在其画,而在其仙术。

除此之外,从张咏诗文中可知与其交往的道教中人尚有马道人:“逢山长欲便辞荣,见说天台益自惊。绝顶要归终久住,此时无计伴师行。囊携鼎药身难老,路接仙桥眼更明。莫笑官途滋味薄,五湖曾有片帆轻。”(《送马道人归天台》)表达自己现在无法与马道人伴行归山的遗憾。魏道士:“江上萧萧木叶飞,天台狂客杖藜归。莫嫌俗吏勤相顾,曾是嵩阳旧掩扉。”(《送魏道士》)魏道士遗世独立的孤高之态跃然目前。刘道人:“嵩阳峰底洞中天,曾共浮丘对掩关。知道高闲少兼济,折腰从此到人间。”(《答刘道人》)刘道人不仅是知道高贤,而且有兼济人世之情怀,因此和张咏情志相通。

张咏还和几位隐者逸人有来往,如祝隐士:“龙钟尘满衣,特特扣柴扉。暂慰经年别,又惊千里归。山川秋末后,风雪雁来稀。莫便长休去,明时待发挥。”(《送别祝隐士》)别离之惊愕,期待之渴望,深情可见。“当年辞聘币,高卧鲁郊西。道与常流别,名将往哲齐。细虫喧四壁,芳草暗前蹊。犹有谈玄叟,时时一杖藜。”(《赠祝隐者》)这位祝隐者,疑为前面的祝隐士。此诗描画出祝隐者高卧不出的风流之姿。孙曹二位隐者:“西洛繁华外,幽奇二隐同。喧卑不入耳,贤达许高风。宫水当门落,僧园旧迳通。看书悲往事,坐石笑晴空。世界搜吟内,山川旷望中。忧人过忧已,岂是卧云翁。”(《赠孙曹二生》)孙曹二生虽然以隐士自居,但却不能完全做到忘怀世事而常怀忧人之心。张白逸人: “昔年吟社偶通邻,常贵高风入格真。名好已期天共歇,性孤翻与世无亲。梁园醉别花烧眼,楚寺秋归鹤伴身。从此幽怀不能说,五湖烟月二京尘。”(《怀张白逸人》)孤高幽怀,难与世人相亲,只能与鹤相伴。

要之,张咏与之交往之隐逸道士,最有影响者是陈抟,其他诸人皆属泛泛之交,当属闲暇之时修心养身企慕之人,大多数只是神交而已。这些类似神仙中人对于张咏养成清心寡欲、淡薄名利的生活行为和心态有着重要的影响。

二、崇道言论:阴阳论和心论

张咏虽然曾经从学于道教大师陈抟,却实非道教专业人士,故并无论道之专文。他虽无精深理论之思考,但却能将从师所得用于人生与行政实践。

首先是张咏对阴阳之说颇有高论。宋代易学大师王昭素称许张咏“善言阴阳”。张咏的“阴阳”说,今仅见于他与门生李畋论阴阳:“公问李畋曰:子还知公事有阴阳否?对曰:未也。曰:凡百公事,未着字前则属阳;阳主生也,通变由之。着字后属阴;阴主刑也,刑贵正名,名不可改。”张咏把抽象的阴阳学说与其处理行政事务相联系,颇富独创性。

张咏这种对阴阳的解说,自宋代始,就引人注目。如朱熹自云“尝见张乖崖云‘未押字时属阳,已押字属阴’”,并就此对阴阳之说加以发挥:“且如造化周流,未著形质,便是形而上者,属阳;才丽于形质,为人物,为金木水火土,便转动不得,便是形而下者,属阴。若是阳时,自有多少流行变动在,及至成物,一成而不返。谓如人之初生,属阳,只管有长,及至长成,便只有衰,此气逐旋衰减,至于衰尽,则死矣。”朱熹从张咏片言进行发挥,把阴阳观又上升到形而上的哲学高度。

清代学者朱彝尊认为“古今言阴阳者失之泥”,而张咏之言阴阳,乃为善言,故而称许为“善言阴阳者,莫如张咏矣”。

张咏阴阳之说,被视为得之于陈抟。宋代朱熹就曾云:“尝读张忠定公语录,公问李畋云:汝还知公事有阴阳否?此说全与濂溪同。忠定见希夷,盖亦有些来历云云。”又云:“尝见张乖崖云未押字时属阳,已押字属阴。此语疑有得于希夷,未可知。”

其次,张咏之“心说”。

张咏说:“大凡事先题个明心。着过与不及,良由明心不定。”他也对门人论:“李畋苦,既瘳,请谒。公曰:‘子于病中曾得移心法否?’对曰:‘未也。’公曰:‘人能于病中移其心,如对君父,畏之慎之,静久自愈。’”张咏认为,凡事皆可由心而定,疾病也可因为“移心”不治而愈。不仅如此,张咏还把治心与治身、治政、治国联系起来。他有《詹何对楚王疏》一文对此进行阐述,略云:

求其治身,必先治心,治心之本,在乎中正。日思之,月习之,岁用澄明,物无藏照。若是则精神以宁,贪欲不生,心定身休,何往为咎。由此治国,则忠让之人,若百川蹈海,无与逆也;仁政之施,若时雨流天,无与止也。以此选贤,淳直是前;以此授职,无揽厥官;以此治民,本正化均;以此治兵,谋猛相成。

张咏认为,如果治心能够“本乎中正”,则不仅身可修,国可治,天下皆可“号为升平”,而且还能使“淫声邪视,拂然不入,谗惑小人,惕息罔暇”(同上),也就不会产生小人奸邪“干政乱国”之事了。所以张咏认为,“由身形国”,治身治心乃是“载治之要”,“未有身未治而国无危者也”。又在《辱斧赞》序文中说:“故圣人之化人也,有心哉!”《唐衢赞》序文曰:“哀乐之大者,贤人之心也。”《苏公堰铭》序:“义苟利物,纵灼身无以惧其心。”《三不欺箴》:“求诸心,行之不回,久而必至。……三之不欺,独因心出。……心为道源,执之诚难。……惟慕惟惧,心焉是刊。”这种治国治政必先治身治心的思想,开启了有宋一代的政治思想之风潮。宋明理学家们的理欲之辩,尤其是陆象山之心学,似也与之有不绝如缕之关系。

张咏的心说,当发端于陈抟之内丹修炼之论,也与道教的修心养性之论同出一辙。张咏持此一端,发而为修身治国理政,也可视为善于修炼者也。

要之,张咏的阴阳之说、心说,皆应是发端于陈抟之学而有所发扬。张咏在治国治政方面,主要秉持儒家之教,也将道家之说运用到实践之中,颇有睿智。同时,他对道教中人的亲近,也使他的生活和性格颇受影响,其崇仙之梦、禁欲修身、炼丹延寿等是其明显表征。

三、崇道之梦与养生实践

有两则文献记载张咏梦见神仙。一是夜梦神和子:

公布衣时常至郑州,宿于逆旅,遇一人气貌甚古,与之语皆尘外事,不言姓氏,自称神和子,质明为别,语公曰:“他日相公候于益州。”后公典益部,疡生于首,祷于龙兴观。夜梦昔年神和子告之曰:“头疮勿疑,不是死病。”及觉,语道士文正之尝收得郑韶处士赠神和子歌,因索而阅之,益异其事。公乃建大阁,上下十四间,号仙游阁。

张咏生头疮到龙兴观祈祷之后晚上就梦见年轻时遇见的尘外之人神和子来告之无以此疾为忧,张咏似乎以为自己得此疾病必死,而得神和子之言后乃为之放心,于是感之而为之修建仙游阁。

二是梦谒紫府真君:

乖崖公在成都府,尝夜梦谒紫府真君,接语未久,吏忽报请到西门黄兼济承事。兼济以幅巾道服而趋,真君降阶接之,礼颇隆。尽,且揖张公坐承事之下,询顾似有钦叹之礼意。公翊旦,即遣典客诣西门请黄承事者,戒令其常所衣服来。比至,果如梦中所见。

黄兼济因不为嗜欲所惑而能够积善行德,所以得到神明的善待位居张咏之上。

张咏不仅数次梦见神仙,他还为二郎神奏请封号。明代孙宜《三神记》云:

三神者,华容东山三神也。按嘉州志,神赵姓,名昱,蜀青城人,与道士李珏游。隋炀帝征为嘉州太守。州有巨蛟为害,昱募船,率千人临江鼓噪,自披发仗剑入水,天地昼晦,顷之云雾开朗,昱提蛟首,奋身出江水,咸赤蛟害遂除。开皇间,挈家入山,踪迹不复见。民感其德,已因运饷往,见其乘马引犬,一童子腰弓手弹以从,驺仗如平生云。唐太宗封神勇大将,庙祀灌口。玄宗幸蜀,进封赤城王。宋真宗时,张咏镇蜀,蜀乱,咏祷之,获助平蜀。事闻,封川王清源妙道真君。

也许张咏此举除了迎合蜀人之习俗,使之依附之外,还有崇拜二郎神之威武显灵之意。

张咏与修道之人的交往,使其在生活上以清俭寡欲绝情而闻名。宋元人皆称其薄情寡欲,无声色之好。他的门生李畋曾说张咏所寝简陋,“禅室不如”。宋祁说他“无膺之妾,无杂吊之宾,终齐事而乃瞑取禅书而颂”。沈括《梦溪笔谈》卷25记载蔡君谟尝《书小吴笺》云:“张乖崖镇蜀,当遨时,士女环左右,终三年未尝回顾。”蔡宽夫云张咏“性极清介,居无妾媵,不事服玩”, 并云其“朝衣之外,燕处惟纱帽、早绦、一黄土布裘而已。至今人传其画像,皆作此饰”。朱熹亦云张咏于王均李顺之乱时单骑赴任益州,当时“官于蜀者多不挈家以行,公知官属惮其严,莫敢畜侍婢。公不欲绝人情,遂自买一婢以侍巾栉,自此官属稍稍置姬侍矣。公还阙,呼婢父母,出赀以嫁之,仍处女也”。元胡炳文撰《纯正蒙求》卷中“乖崖角带晏婴狐裘”记载:“宋张忠定公乖崖,刚毅寡欲,惟著皂袍,角带不事外饰,自奉养,逮于服玩之具,则寡薄俭约,虽寒士不若也。公退静室,焚香静坐。聚书万卷,往往手自较正。绝无声色之好。”张咏的衣服除了朝衣之外,就只有一件黄土布裘,衣服上面也没有任何装饰,就如一介寒士。公务之余,就在静室里焚香静坐,如道人僧侣之修炼。由此可见张咏虽身处尘世之中,但却以出世脱俗的方外之面目自处,而无俗世之人的服玩声色之好。张咏如此绝情寡欲,实际上与道教要求清心寡欲的修炼有密切的关系。许多道书认为,如果恣意极情,不知自惜,譬如枯朽之木遇风则折,将溃之岸值波先颓,所谓“欲多则损精。人可保者命,可惜者身,可重者精。肝精不固,目眩无光;肺精不交,肌肉消瘦;肾精不固,神气减少;脾精不坚,齿发浮落。若耗散真精不已,疾病随生,死亡随至”。(《三元延寿参赞书》卷1)。

张咏不仅沉迷于神仙之事,而且自身也带上了浓厚的神秘色彩。比如他能预知自己的死期,与人彻夜长谈能够抑制邻居疾病发作,而且当他沐浴之时则化为猿猴之形,这些怪异之说与张咏沉迷于道教的修炼有深切关联。与有神仙之术的神和子失之交臂,令他“怅然自失”;与神仙中人的孙知微始终不得一见,也让他惆怅叹息;他还说:“莫道安邦是高致,此身终约到蓬瀛。”这真切地道出了一生奔忙于尘世之中建功立业威名赫赫的张咏的另一张面孔。宋人于镇由衷地说道:“乖崖事迹满世,咸谓公弄九霞,酌天醴,出入清都者,久矣。及得传傅霖事,然后知其为真仙无疑。”张咏被看作了真正的神仙中人。

道教的修心养性,淡薄名利,使张咏与那些恋恋世禄者,犹如霄壤。要之,张咏既有安邦之高致,同时也深浸道教之熏染。这位既能建立显赫之伟业,又能闻世外之道的张咏,就成为宋代文人之典范了。

(本文系2010年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研究规划基金项目研究成果之一,项目编号:10YJA751091)

注:

①《史记》:“危身奉上曰忠”,“大虑静民曰定”。中华书局,1959年,第24-25页。

②蔡正孙编《诗林广记》后集卷9“陈希夷”:“希夷,名抟,字图南。负经纶之才,历五季乱离,游行四方。志不遂,入武当山,后隐居华阴山。周世宗召至京,赐号白云先生。太宗朝再召,赐号希夷先生。”吴文治主编《宋诗话全编》第九册,江苏古籍出版社,1998年,第9779页。

③释文莹撰《湘山野录》卷上,中华书局,1984年,第4页。江少虞撰《事实类苑》卷47“张乖崖”条之记载除个别字句的差异,其余皆同。

④张咏著《张乖崖集》卷5,张其凡整理,中华书局,2000年,第43页。宋蔡正孙编《诗林广记》后集卷1题为《寄陈希夷》:“性愚不肯住山林,刚要清流拟致君。今日星驰剑南去,回头惭愧华山云。”

⑤赵麟撰《侯鲭录》卷8:“张乖崖自成都召还华山寄陈抟诗云”,中华书局,2002年,第204页。《张乖崖集》卷5此诗题为“途中”:“人情到底重官荣,见我东归夹路迎。不免旧溪高士笑,天真丧尽得浮名。”《记纂渊海》卷24记“应被华山高士笑,天真丧尽得浮名”二句为王旦,似误。

⑥王辟之撰《渑水燕谈录》卷2,中华书局,1981年,第10页。《宋朝事实类苑》卷36“张乖崖”条同,第470页。《青箱杂记》卷10:“公布衣时素善陈抟,尝因夜话谓抟曰:某欲分先生华山一半住得无?抟曰:余人则不可,先辈则可。及旦取别,抟以宣毫十枝、白云台墨一剂、蜀笺一角为赠。公谓抟曰:会得先生意,取某入闹处去。”中华书局,1985年,第107-108页。

⑦朱子纂集《宋名臣言行录》前集卷10“陈抟希夷先生”,宋蔡正孙编《诗林广记》后集卷9“陈希夷”录《闻见录》云:“抟隐居华山,太祖召,不至。太宗召,以羽服见于延英殿,顾问甚久。送中书见宰辅,丞相宋琪问曰:‘先生得玄默修养之道,可以教人乎?’曰:‘抟不知吐纳修养之术,假令白日冲天,亦何益于圣世?上博达今古,深究治乱,真有道仁明之主,正是君臣同致理之时。勤心修炼,无出于此。’琪等以其语奏,帝益重之。”江苏古籍出版社,1998年,第9780页。

⑧《张乖崖集》卷5《寄傅逸人》,第48页。宋江少虞撰《事实类苑》卷42“旷达隐逸”张乖崖:“寄语巢由莫相笑,此生终不羡轻肥。”第557页。

⑨《宋诗纪事》卷3。宋祝穆撰《古今事文类聚》前集卷51“傅霖来访”:“张乖崖少与逸人傅霖同学,公既显达,求霖三十八年,不可得。”

⑩吴曾撰《能改斋漫录》卷18,上海古籍出版社,1979年,第508页。

王称撰《东都事略》卷45,《宋史》卷293记载大致与此相同。宋胡仔撰《渔隐丛话》前集卷25引《西清诗话》之记载与明彭大翼撰《山堂肆考》卷153 “逸人来报”条,描写二人此次相见情形更为细致,可参看。

曾编《类说》卷15《傅逸人》,赵麟撰《侯鲭录》卷6“傅逸人诗”:“赠张忠定诗云:‘忍把浮名卖却闲,门前流水对青山。青山不与人无事,门外风花任往还。’”第163页。《宋诗记事》卷3与此同。

《张乖崖集》卷2《寄程说傅逸人》,卷3《寄傅逸人》《每忆家园乐蜀中寄傅逸人》《郊居会傅逸人》《再会傅逸人》《贻傅逸人》,卷5《寄傅逸人》《阙下寄傅逸人》,宋曾编《类说》卷15“傅逸人诗”录张咏两首答诗,其中《题壁》云:“寒蛩入夜忙催织,戴胜春深苦劝耕。人若无心济天下,不知虫鸟有何情”,《张乖崖集》漏收。

《张乖崖集》卷3《每忆家园乐蜀中寄傅逸人》:“淳化末,余直省密使人诱傅意,勉之仕进。傅以为荐已是相也,虚名何济。遂止。”

苏辙撰《龙川别志》卷下,中华书局,1982年,第99页。

曹学撰《蜀中广记》卷68:“神和子,仙人屈突通也。宋时遇张咏于京师,及守成都,见其像于天庆观云。”

《御定佩文斋咏物诗选》卷239著录此诗为唐代王毂,《全唐诗》卷694也著录为王毂诗。王毂,字虚中,宜春人,乾宁五年进士第,官终尚书郎,集三卷,存诗18首。

《事实类苑》卷44“张乖崖”条,第583页。

郭若虚撰《图画见闻志》卷3:孙知微,字太古,眉阳人,《宣和画谱》卷4所载与之同。刘道醇撰《宋朝名画评》卷1:孙知微,字太古,彭山人。《四川通志》卷38:宋孙知微,字思邈,成都人。《大清一统志》卷294:孙知微,字思邈,蜀人。孟蜀时,隐居青城山。《宋朝名画评目录》卷1“妙品十五人”,孙知微位于其中。文同《丹渊集》卷3有《孙知微画》诗:“太古奇伟士,精思独于画。驰心入茫昧,万物赴挥洒。当时一名重,顾陆非尔亚。卓哉青城笔,妙绝冠天下。寥寥九天仗,一一若神写。吾恐千载后,是终无继者。”

李撰《隅斋画品》“雪钟馗”,《蜀中广记》卷108。

郭若虚撰《图画见闻志》卷3。

刘道醇撰《宋朝名画评》卷1。

《宣和画谱》卷4。

李撰《隅斋画品》“雪钟馗”:“余外曾祖正惠马公知节守成都,知微日居府中,相从甚善,得画最多。马公解所服金带赠之,即系于袍上。人见其标韵萧散,白衣金带,皆以为孙思邈、李太白也。马公在前朝贵人中最名识画,一时公卿家画往往听其审定。盖久与知微语,得辩之要故也。”

王士祯撰《居易录》卷27:“峨眉山有两孙思邈,一唐初人,一宋人,与张乖崖善。见山志第十八卷。”

《张乖崖集》卷3,第29页。

《张乖崖集》卷5,第49页。

《张乖崖集》卷3,第30页。四库本题作《赠祝卜隐者》。

《张乖崖集》卷4,第32页。

《经义考》卷16,王氏昭素《易论》:“善言阴阳者,莫如张咏矣。”

《张乖崖集》卷12,第131页。

《朱子语类》卷94,“问一阴一阳之谓道是太极否”,第2390页。

《经义考》卷16王氏昭素《易论》。

《朱子语类》卷93 ,第2357页。《朱子语类》卷94,第2391页。

《张乖崖集》卷13,第140页。

《张乖崖集》卷12,第131页。

《张乖崖集》卷5,第51页。

吴处厚撰《青箱杂记》卷10,第108页。《鹤山集》卷49《简州三贤阁记》:“成都之天庆观仙阁,故有张忠定公绘象。”

《事实类苑》卷46 ,第583页。

《救荒活民书》卷下与《人谱类记》卷下所记黄兼济事相同。由张咏在蜀之日所行救济之方法,也大略如此。黄兼济也因不为“悭慢贪嫉,强横奸诈”而得到真君所重,位列张咏之上。可见,此所谓梦谒紫府真君,很可能是张咏为了促使蜀中富民赈济灾民而假其神道威利之的权谋之术。

《明文海》卷370,《山西通志》卷164,“二郎庙在南仁都相”记载:“宋征行千户闫万困于边外,遇二郎神,骑白马顷刻抵南仁祠。后万感神贶,屡修。明嘉靖末孙荣先撰记。《搜神记》神姓赵名昱,隋炀帝时为嘉州守,斩蛟除害,蜀人立祠灌口。唐太宗封为勇将军,明皇加赤城王。宋真宗朝,张咏奏请,锡号清源妙道真君。”

《张乖崖集》卷12,“公室中无侍婢,服玩之物闲如也。李畋尝侍坐庑下,因谓公寝,禅室不如”,第131页 。

《名臣碑传琬琰》之集中卷44,宋祁《张忠定公咏行状》。

《宋名臣言行录》前集卷9。

《宋诗纪事》卷6,第156页。

《宋名臣言行录》前集卷3。

《宋诗纪事》卷6:“《蔡宽夫诗史》:乖崖少喜任,学击剑,尤乐闻神仙事。性极清介,居无妾媵,不事服玩,朝衣之外,燕处惟纱帽、早绦、一土布裘而已。至今人传其画像,皆作此饰。”可见张咏经常以方外人之面目示于世人。

《宋史》卷293:“初,咏与青州霖少同学,霖隐不仕。咏既显,求霖者三十年不可得,至是来谒。阍吏曰:‘傅霖请见。’咏责之曰:‘傅先生天下贤士。吾尚不得为友,汝何人,敢名之!’霖笑曰:‘别子一世尚尔邪!是岂知世间有傅霖者乎?’咏问:‘昔何隐,今何出?’霖曰:‘子将去矣,来报子尔。’咏曰:‘咏亦自知之。’霖曰:‘知复何言。’翌日别去。后一月而咏卒。”第9803页。元陈世隆撰《北轩笔记》云:“前居蜀时,曾留实封文字一卷与僧希白,曰:‘候十年后某日开视。’至期发函,乃公自题画像也。公果以是日死。”

宋马纯撰《陶朱新录》:“张乖崖与傅逸人有旧,诱之仕。傅曰:‘前已是相许也。’遂止。开宝中,张与傅会于韩城,终夕谈话,诸邻病者皆不发。”

《能改斋漫录》卷18“前辈猿蛇之精”:“偶读臧荣绪《晋书》称郭璞有人见其睡形变龟,云是龟精也。予乃知前辈张乖崖浴为猿,蔡君谟睡为蛇,其说不诬也。”上海古籍出版社,1979年,第520页。

吴任臣撰《十国春秋》卷57:“屈突无为,成都人,有神仙之术,自号神和子,越百年,尚著灵异云。宋张咏常遇道士于郑州,谓咏曰:‘我神和子也。异日见子于成都。’后咏守成都,忽于天庆观壁上见一道人,肖郑州所见,视其题曰神和子。咏怅然自失。”中华书局,1983年,第834页。

《张乖崖集》卷3《登黄鹤楼》,第22页。

宋江少虞撰《宋朝事实类苑》卷42“旷达隐逸”之张乖崖,上海古籍出版社,1981年,第558页。

上一篇:如果有那么一天范文 下一篇:守株待兔的寓意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