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史文天祥传范文

时间:2023-11-28 11:48:58

宋史文天祥传篇1

【关键词】永乐;宣德时期;青花瓷;山水纹饰;艺术特征

永乐、宣德时期官窑青花生产相对于民窑而言仍占绝对优势,永宣官窑青花由于从国外引进“苏麻离青”,一改元青花粗狂之风,变得清新秀丽,画面整体趋于简洁,(但也有例外如出现了“海浪仙山”这样满构图的山水纹饰)。在青花山水纹饰方面也出现了很多创新,并且此时山水纹饰大都具有吉祥寓意山,其笔墨已接近宋宫廷院体画的简洁刚劲之风,形成了本朝的风格。

1、赋予吉祥寓意的青花山水纹饰

自古以来山水画都是文人墨客所喜爱的,一般都会把山水画和老庄之道联系在一起。而把它赋予吉祥寓意的这样世俗化含义还是比较少的。但是到了明代却出现了具有道教吉祥寓意的山水纹饰。吴山在《中国历代装饰纹样》讲到“宋、元以后,随着理学的发展,与生活密切相关的实用美术装饰纹样,意识形态的色彩越加强化,社会的政治观念、伦理观念、道德观念、宗教观念、价值观念,在装饰纹样中都反映出来,装饰纹样几乎‘图必有意,意必吉祥’。”在这样的一种观念的影响下产生了像“海浪仙山”和“青花松石盘”这样具有吉祥寓意的山水图式,“海浪仙山”题材的山水纹饰通体描绘海水纹饰,给人以茫茫无边的感觉,此有万寿无疆之意。在滔天海浪之中屹立稳固不动的山峰,寓意着大明江山永固。“海浪仙山”与海浪飞龙、海浪瑞兽等纹饰在寓意都属祥瑞题材一类,这种题材寓意为“福山寿海”。“青花松石盘”以及这类的园景流水景色青花盘,构图的宁静意境寓意了吉祥安宁,流水象征着源远流长。这些吉祥山水纹饰寄托着明朝统治者追求自己的统治长治久安,并且愿自己福多寿多的美好愿望。

2、明早期官窑山水纹饰的构图特征

2.1雄伟大气构图饱满的青花山水纹饰

明代永乐时期在官窑出现了一种以“海浪仙山”为题材的山水纹饰,如图1“永乐青花海水江崖纹三足炉”该图在短颈、鼓腹、朝天耳、三象腿足的鼎式炉上,通身用青花描绘了海水江崖纹,由于翻滚的海浪之汹涌,波及了鼎炉器表面的每一个凸出或凹进的部位,加之鼎炉本身造型雄壮敦实并且硕大,故特别显示了一种气魄宏伟、江山永固的气象。在鼓腹位置可以看到滔天海浪之中屹立的山峰稳固不动的立意,又见到结构紧凑用笔周密青花色泽浓郁的画法。这样的画法格调雄壮、威武、严密、滋润,体现了永宣时期明代的强国气质。同时也反映了永乐皇帝朱棣的审美意志。

朱棣作为朱元璋的四子,是像其父那样具有雄才大略的富有开国皇帝气质的一位帝王。朱棣在位期间做了三件令世人举世瞩目的大事:一是迁都北京,“亲以九鼎之重,扼胡人之吭而拊其背”,是稳固大明江山的重要措施;二是,编修两万余卷的《永乐大典》,为历史文化事业做出了巨大贡献;三是,命郑和下西洋以扬国威,这既是航海史上的壮举又使四夷臣服,确立了明朝在当时的国际强国地位。从这些事中可以看出朱棣拥有雄视天下江山的气度。朱棣还有崇尚盛世气象的视觉美感。朱棣发扬了朱元璋“隆唐宋”思想用于绘画的创作与审美中,“据《明画录》载:“郭纯,字文通,号朴斋,永嘉人。永乐中供事内殿,善山水,布置茂密,长陵(朱棣)绝爱之,有言马远、夏圭者,纯斥之曰:是残山剩水,宋偏安之物也。・・・・・・。”从此可以看出朱棣喜欢构图饱满大气金壁辉忙唐宋的绘画。从朱棣雄视天下江山的气度和崇尚盛世气象的视觉美感,我们就不难理解会出现像“永乐青花海水江崖纹三足炉”所绘的这样雄伟大气构图饱满的山水纹饰了。

2.2清丽疏朗的构图

在明初出现了一种具有图案化元人画风的青花山水纹饰,那到了永宣时期这种画风并没有消失而且得到了一定的发展,其图案意味逐渐减轻,并朝着中国传统山水画发展,形成了清丽疏朗明快的艺术风格,如图2永乐“青花松石盘”和图3“永乐青花上山水人物扁壶”,从图中我们可以看到,其画风明显不同于图1“永乐青花海水江崖纹三足炉”的密不透风。其中“青花松石盘”以“疏可走马”的构图语言,展开了坡地、湖石、松树、花草、下有流水的布局,松之挺拔,湖石之传情,流水之意境,符合中国画处理形象传神传情的精神要领,在永宣时期类似于“青花松石盘”还有一些。图2与图3虽然具体画面不同,但构图章法基本一致,都呈现出清丽明快的画风。

此清丽疏朗的构图特征的产生原因,笔者分析如下,图1永乐“青花松石盘”,其“平远”的艺术效果,从中不难窥探出倪瓒平远构图风格的身影,但其整体感觉又具有“马、夏”的风韵。首先把永乐“青花松石盘”与倪瓒的《秋林野兴图》图4相比较,两图均不画远景,压低中景,使所画集中,画面上方均空出一大片,构图风格相近。其次把永乐“青花松石盘”与图5夏圭的“烟岫林居图”相比构图也有颇多相似,画面主体集中下方。但是在图3“永乐青花上山水人物扁壶”中我们看到的又完全是具有倪瓒一河两岸风格,只是前岸上的几株枯树变成了翩翩起舞的舞者,整体构图与倪瓒一致。从图3与图6倪瓒的《渔庄秋霁图》的对比中不难看出这种“一致”。由此可得出结论,此等画风即受到了元代逸品大家倪云林的影响,又有来自当时主流艺术(宫廷院体画)的影响。

3、简洁、刚劲――院体风格的笔墨特征

永宣时期是由元代画风向南宋画风转变过度的阶段,此时的明朝朝气勃勃,正需要积极向上、令人奋发的力量,而元人那种表现自我,表现一种冷逸寂静的气氛,并且这种重逸趣、重文人隐士所尚的荒诞趣味自然不适合这个新王朝。因此在建国之初朱元璋就开始复兴宋人画风。复兴宋画也就是复兴北宋的郭熙,南宋的李唐、马远、夏圭等人的画风。“洪武中开始复兴宋人画风,力尚不足。宋人画风(以北宋郭熙等人的画风为主)尤其是南宋画风渐渐兴起,经永乐,至宣德年间,画院力量大增,・・・・・・宣德期间,元代画风基本上不见,宋人画风完全占了上风。”(陈传席著《中国山水画史》)这对当时官窑青花山水来说是有影响的。在图3“永乐青花上山水人物扁壶”的青花山水纹饰中虽然构图具有倪瓒之风格,但其笔墨已无倪瓒的逸趣、虚灵。“永乐青花上山水人物扁壶”山石用细劲刚性的线条勾出轮廓和石头内部结构,然后加以小斧劈皴、小短条皴,自然地留白,用色浓重。画风刚猛,质感强烈,笔调严谨工整,一丝不苟,突显了宋代“马、夏”简洁、刚劲的笔墨特质。

结 语

明早期官窑出现了山水纹饰,但是极不成熟。在官窑出现了具有浓郁的吉祥寓意的海浪仙山纹饰,其构图饱满大气。洪武花卉纹饰在此演变出来一种具有中国画意味的清新疏朗的庭院山水纹饰。在笔墨效果上,简洁、刚劲的宋宫廷院体画风格完全被官窑所掌握。

【参考文献】

[1]冯先铭.中国陶瓷史(修订本)[M].上海古籍出版社,2001.

[2]孔六庆.中国陶瓷绘画艺术史[M].东南大学出版社,2004.

[3]王其钧,王谢燕.中国工艺美术史[M].机械工业出版社,2008.

[4]夏燕靖.中国艺术设计史[M].辽宁美术出版社,2001.

[5]熊廖.中国陶瓷美术史[M].紫禁城出版社,1993.

[6]陈传席.中国山水画史(修订本)[M].天津人民美术出版社,2001.

宋史文天祥传篇2

文天祥生活在一个汉民族危机阴影笼罩的时代。13世纪初,蒙古诸部在塞外强大起来,部落首领铁木真建立了蒙古汗国。几十年间,蒙古铁骑席卷欧亚,攻城略地,基本统一了欧亚大陆。次子窝阔台继位后,灭掉金国,随即挥鞭南指,进军南宋。从西元1235-1279年,南宋顽抗了40多年,直至君臣军民蹈海殉天下。文天祥的一生,与这场壮烈的民族存亡抗击战争相始终。他是一个永远被载入历史的爱国将领和著名诗人。

状元及第

文天祥的父亲文仪,酷爱读书,经常一盏孤灯,通宵苦读。他的学问却十分渊博,对经史诸子百家无不精研,甚至天文、地理、中医、占卜之书也广泛涉猎。著有《宝藏》三十卷,《随意录》二十卷。文天祥文辞出众,父亲文仪的教育实在居功至伟。

宝祐四年(1256),文天祥到京师临安(今浙江杭州)参加科举考试。被取为一甲第一名。宋理宗宝祐四年(1256),文天祥上京赴考,殿试时,考官把他的卷子列为第七名,理宗亲临集英殿阅读考生的卷子,把文天祥的卷子提为第一名。当时参与复审的著名学者王应麟在旁称赞道:“这份卷子,议论卓绝,合乎古圣先贤之大道。文中表现出忠君爱国之心,坚如铁石。我为陛下得到这样的人才致贺!”

开庆元年(阳历1259年),蒙古人向南宋发动大规模的入侵战争。消息传到临安,朝野震动。文天祥遂向皇帝上书,建议改革政治、扩充兵力、抗蒙救国。可惜理宗没有采纳他的建议。

景定四年(1263),文天祥到曾被蒙古人蹂躏的瑞州任职。他实行宽惠政策,尽力安抚百姓,恢复地方秩序。瑞州在文天祥治理下,百废俱兴。但不久因得罪权臣贾似道被免去了所有职务。

咸淳十年(1274),文天祥被委任为赣州(今江西境内)知州。他主张对人民少用刑罚,多用义理,所属10个县的人民对他非常爱戴,加以这年风调雨顺,稻谷丰收,出现了短暂的安乐景象。但不到一年,蒙古大举南侵,南宋到了最危险的时刻,文天祥结束了15年的宦海浮沉,踏上戎马征途。

戎马征途

咸淳十年(1274)七月,度宗病死。赵显继位,即宋恭帝。九月,二十万蒙古铁骑由丞相伯颜统领,分两路进攻南宋。淮西制置使夏贵不战而逃。十二月,鄂州失守,都统程鹏飞归降。各地宋军将官在铁骑压境时纷纷叛变,黄州、蕲州(今湖北蕲春南)、江州(今江西九江)、德安(今湖北安陆)、六安等地相继失陷,南宋兵败如山倒。

理宗的妻子,皇太后谢道清下了一道《哀痛诏》,述说继君年幼,自己年迈,民生疾苦,国家艰危,希望各地文臣武将、豪杰义士,同仇敌忾,共赴国难。然而各地将官大都观望不前。只有文天祥和张世杰两人响应《哀痛诏》,召集兵马,起兵勤王。

德祐元年(1275)正月,文天祥接到小朝廷专旨,命他“疾速起发勤王义士,前赴行在(行在:指皇帝离京寄居之处)”。文天祥奉读诏书,痛哭流涕,立即榜文,征募义勇之士,同时筹集粮饷。在文天祥的感召下,一支以农民为主、知识分子为辅的爱国义军在极短时间内组成,总数达三万人以上。起兵勤王在文天祥的生活中揭开了新的一页。德祐元年(洋历1275年)八月,文天祥的部队到达临安,一路秋毫无犯,声望大增。

十月,常州(今江苏常州)告急,朝廷命文天祥率军保卫平江,又派张全率两千兵增援常州。但张全卑鄙自私,当文天祥派去的三位将领与蒙元苦战时,隔岸观火,坐视不救,在战斗中又乘夜逃跑,陷义军于孤立无援之地,遂使战斗失利。

蒙古铁骑攻破常州、平江后,临安危急。丞相陈宜中加紧策划议降,太皇太后也准备“奉表(降书)称臣”、“乞存境土”、“封为小国”。张世杰对朝廷绝望,转到南方招兵,以图东山再起。文天祥的救国方略得不到支持,也想离开临安回江西继续顽抗。兵临城下,左丞相留梦炎、右丞相陈宜中先后逃走,小朝廷乱成一团。

出生入死

德祐二年(洋历1276年)正月,蒙古铁骑三路兵马围困临安,城内城外,宋朝将官降的降、逃的逃。太皇太后命文天祥为右丞相兼枢密使,收拾残局。文天祥见事已至此,不可推辞,答应出使蒙元大营,以便一窥虚实,见机行事。文天祥以堂堂然的态度和蒙古交涉,却被蒙古统帅伯颜扣留。太皇太后失去文天祥后,更无人可以依靠,终于向蒙古投降。

文天祥虽然被拘禁,但不甘心失败,又不肯归顺。蒙元决定把他送往元大都。船到镇江(今江苏镇江) 靠岸,文天祥等十二人趁机逃走。

文天祥一行人到达真州(今江苏仪征市,即扬州市西南)后,受到真州军民的热情欢迎。守将苗再成认为,以文天祥的丞相、枢密使身份作号召,江淮合力,不难挽回大局。不料淮东制置使李庭芝中了敌人的反间计,以为文天祥已投降蒙古,到真州来攻城,要苗再成杀掉他。苗再成不忍,但上司的命令又不能置之不理,只好把文天祥暗地送到城外放走。

从真州到通州,文天祥一路颠沛流离,饥寒交迫。随从的人逃的逃、死的死,十二人只剩下六个。他们沿途多次遭遇蒙古军,九死一生,最后终于到达通州。

文天祥在通州听说益王、广王在永嘉(今浙江温州)建立了元帅府,号召各地义兵勇士继续抗蒙,就马上决定投奔二王。德祐二年(1276)闰三月,他扬帆入海,回到南宋统治的地方。他计划在闽、广重举义旗,团结各方义兵,统一部署,复兴南宋。

兵败被俘

德祐二年(1276)五月初一,益王在福州登位,是为端宗。文天祥担任枢密使兼都督诸路军马。七月,文天祥在南剑州(今福建南平)开督府,福建、广东、江西的许多文臣武将、地方名士、勤王军旧部纷纷前来投效,文天祥又派人到各地招兵筹饷,很快组成了一支督府军,规模、声势都比去年的江西勤王军大得多。但是,朝中大臣不能同心同德对付敌人,成为抗蒙事行动的一大障碍。

德祐二年十月,朝廷命文天祥出兵汀州(今福建长汀),不幸战斗失利。在蒙元的攻击下,南剑州也落入敌手,行都福安(即福州)失去屏障。丞相陈宜中、枢密副使张世杰紧急护送端宗和卫王登舟入海,以避兵锋。福安府随即陷落,南宋从此成为海上的流亡政府。

景炎二年(1277)初,蒙元进逼汀州,文天祥退却到广东梅州(今广东梅州)。经过整顿,五月间又从梅州出发,打响了收复江西的战役。在文天祥的领导下,江西的抗元军事行动进行得如火如荼。文天祥统一部署,挥师席卷赣南,收复了大片土地。

景炎二年八月,蒙古铁骑发起大规模的进攻。督府军由于没有作战经验和严格训练,战斗力不强,在铁骑猛烈的冲击下,惨淡收场。文天祥带兵入粤,在潮州、惠州一带继续抗蒙。祥兴元年(1278)十二月二十日,文天祥不幸在五坡岭被一支偷袭的蒙古铁骑俘获。他吞药自尽,但因药力失效,未能殉国。

过零丁洋

蒙元的元帅汉奸张弘范率水陆两路军队直下广东,要彻底消灭南宋流亡政府。文天祥被他们用战船押解到珠江口外的伶仃洋(今属广东省)。张弘范派人请文天祥写信招降张世杰,文天祥当然坚拒写招降书,但写了一首七言律诗,表明自己的心迹。

这首诗就是留芳千古的《过零丁洋》:

辛苦遭逢起一经,干戈寥落四周星。

山河破碎风飘絮,身世浮沉雨打萍。

惶恐滩头说惶恐, 零丁洋里叹零丁。

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

这是一首永垂千古的述志诗。其中“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的高尚品格,成为千百年来汉族人的楷模。这句千古传诵的名言,是诗人用自己的鲜血和生命谱写的一曲理想人生的赞歌。全诗格调沉郁悲壮,浩然正气贯长虹,确是一首动天地、泣鬼神的伟大民族主义诗篇。

在蒙元的猛烈攻势下,南宋流亡政府窜逃到秀山(今广东东莞虎门的虎头山)。十一岁的端宗惊悸成疾,在州(今广东湛江市)病逝。张世杰、陆秀夫立八岁的卫王继位,又把行朝迁到新会县南面大海中的山。祥兴二年(1279)二月初六日,宋军视死如归,对蒙古舰队在海面上展开了惊心动魄的海战,最后张世杰统领的宋军战败,陆秀夫背负幼年皇帝蹈海殉国。

慷慨就义

崖山战役后,文天祥被俘并押到广州。再次拒绝了蒙元对他的招降之后,被押赴元大都。文天祥从至元十六年(1279)十月抵达大都到至元十九年十二月初九日(公元1283年1月9日)被杀,一共被囚禁了三年两个月。这段期间,元千方百计地对文天祥劝降、逼降、诱降,参与劝降的人物之多、威逼利诱的手段之毒、许诺的条件之优厚、等待的时间之长久,都超过了其它的宋臣。甚至连忽必烈大汗亲自劝降都未能说服他。因此文天祥经受的考验之严峻,其意志之坚定,是罕见的。

至元十九年(1282)十二月初九,是文天祥就义的日子。这一天,兵马司监狱内外,布满了全副武装的卫兵,戒备森严。上万市民听到文天祥就义的消息,就聚集在街道两旁。从监狱到刑场,文天祥走得神态自若,举止安详。行刑前,文天祥问明了方向,随即向着南方拜了几拜。监斩官问:“丞相有什么话要说?回奏尚可免死。”文天祥不再说话,从容就义,终年四十七岁。

文天祥殉难后,汉族人民以各种方式纪念他。公元1323年,在文天祥家乡吉州的郡学里,他的遗像挂在先贤堂,与欧阳修、杨邦乂、胡铨等并列祭祀。公元1376年,北京教忠坊建立了“文丞相祠”,后来,他的家乡吉州庐陵也建立了“文丞相忠烈祠”。文天祥的文集、传记在民间流传很广,历久不衰,激励着民族的正气。

历程评述:

在抗元过程里,文天祥对忠君与爱国的关系处理得非常恰当。宋恭帝投降前,他起兵勤王;宋恭帝投降后,他坚持不降。后来,兵败被囚,元朝又利用宋恭帝去劝他投降,他还是不从。在他看来,宋恭帝是君主,不幸失去国家,值得同情。但当此之时,社稷为重君为轻,他决不能以忠君的行动去改变他忠于国家的信念。

宋史文天祥传篇3

文天祥是科举场上的状元郎,官至右丞相。状元宰相,说起来简直就是古时文人能够获得的最高的荣耀了。但对文天祥来说,这只带来了无穷尽的艰难与辛酸。因为他生活在南宋风雨飘摇、朝不保夕的末期,他的仕宦经历。完全是伴随着这一王朝走向毁灭的过程。这就是“辛苦遭逢起一经”,它的意思是:自从由科举得官,遭逢皆是辛苦。宋代科举考试中有经义一项。于儒家五经(易、诗、书、礼、春秋)中选一经。但“起一经”又不仅仅是用经义考试代指科举(宋代科举除经义还有其他内容。其中“策论”尤为重要),它同时也表明自己出仕的志向与儒家经典的关系。文天祥在绝命词中说:“孔日成仁。孟云取义,惟其义尽,所以仁至。读圣贤书。所学何事。而今而后,庶几无愧。”这表明他确是一个儒家优秀传统精神的继承者和发扬者。而形势却是每下愈况。尤其是自文天样1275年应诏勤王以后的四年。南宋军队的战斗力已完全不能与元军相抗,终于到了“干戈寥落”的尽头(“周星”指岁星)。

“山河破碎风飘絮”。从国家来说。大好河山在敌人的侵略下支离破碎。昔日繁华如柳絮随风散去;“身世浮沉雨打萍”,从自身来说,数年间从募兵从戎,到以丞相身份出使元营而被拘留。然后逃脱再战,终至兵败被俘,奔走四方,颠簸流离,没有力量支配形势的变化,就像暴风雨中渺小的浮萍。太平时代的读者难以充分体会文天祥在国破家亡、身为囚徒之际内心深切的悲哀,但他的痛苦,我们多少还是能够从这形象的诗句中感受到的。

这首诗作于祥兴二年(1279年)初,当时元军出珠江口进攻南宋最后据点捱山(在今广东新会南海中),文天祥被押解同行。船经过的一处海面叫“零丁洋”,这使他想起两年前在江西与元军作战惨败,顺赣江退往福建,经过一处河滩名为“惶恐滩”。昔日惶恐,此时零丁,两个地名正好被用来象征自己从事抗元战事以来的经历。诚然,个人是渺小的。所谓“挽狂澜于既倒”,如果没有形势转变的契机。不过是无意义的。从诗歌艺术来说。这两句通过具有感彩的地名将事件和情绪融合在一起,构成的对仗天然巧妙。内涵也非常丰富。

文天祥出身于富贵家庭,早年生活颇为优裕。从政以后历经艰危坎坷。两度陷入敌手。如果他愿意,并不是没有另觅出路的机会。而且元朝一方也对他一再表示敬重。他不可以“识时务”而“为俊杰”吗?但既然立志要承担国家与民族之命运,就无从逃脱它的危难所带来的一切不幸。个人的生命因而失去安乐与欢愉,变得格外阴晦和沉重。诗的前六句始终将国难与身危两方面的凄楚哀痛结合为一体来描述。情调悲愤而低沉。这是必然的。也是真实的。但诗人不愿意完全沉湎在其中。无奈、无力。惶恐、零丁,都是事实。但还是有一种力量可以自救,可以使人振奋,那就是意志。“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诗歌到了最后以如此高亢的调子来收束。诗人相信只要坚守自己所信奉的道义,不惜以死来完成自己确认的道义责任。那么。他的形象仍将映照史册(“汗青”代指史册。上古用竹简记事,制作竹简须用火烤去竹汗即水分,故称汗青)。

宋史文天祥传篇4

祥兴元年(公元1278年)五月,年仅10岁的宋端宗赵在溺水后因体质虚弱而夭折,陆秀夫等再拥立端宗7岁的弟弟赵即位为皇帝,年号祥兴。朝廷迁至山,加封文天祥为信国公。冬天,文天祥率军进驻潮州潮阳县,欲凭山海之险屯粮招兵,寻机再起。然而元军水陆猛进,发起强攻。年底,文天祥在海丰北五坡岭遭元军突然袭击,兵败被俘,立即服冰片自杀,未果。降元的张弘范劝降,遭严辞拒绝。

至元十六年(公元1279年)正月,元军出珠江口,进攻南宋最后据点山(在今广东新会南海中),文天祥被押解同行。船过零丁洋(零丁洋在今广东中山南的珠江口,中山市南,靠海有个零丁山,山下海面叫零丁洋),元军都元帅张弘范逼迫文天祥招降坚守山的宋军统帅张世杰,文天祥写下此诗以死明志,严正拒绝:

过零丁洋

辛苦遭逢起一经,干戈寥落四周星。

山河破碎风飘絮,身世浮沉雨打萍。

惶恐滩头说惶恐,零丁洋里叹零丁。

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

尾联“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以磅礴的气势、高亢的情调收束全篇,表现出文天祥的民族气节和舍身取义的生死观,他的精神和气节烛照千古、彪炳史册,全诗形成一曲千古不朽的壮歌。

每次教授本诗,都震撼于《过零丁洋》诗中所表现出的一腔热血的凛然正气、慷慨赴死的血性豪性、赤胆忠心的一片丹心。如何将这种中华民族的精神正能量经过教师的讲解传递给学生,使这种民族正气在每个学生心中涤荡充盈,形成真正的精神力量,人格品质?这是多次教授此诗时我深思的问题。在本次备课过程中,我深入分析了诗文中既点明地点又表达心境的一个词 “零丁”。

在宏大的历史背景下,毫无疑问诗人文天祥是被押解经过零丁洋时,由地点联想到自己的境况,才发出如此悲怆之感,一语双关,巧用地名,既表现了形势的险恶和境况的危苦,又抒写了兵败后内心忧虑孤苦的心情,自然贴切,巧妙新奇,实为妙绝,也唯其才有如此才思,颈联的前一句“惶恐滩头”(宋瑞宗景炎二年,即1277年,文天祥在江西空兵败,经惶恐滩退往福建)的“惶恐”之事,“惶恐”之情也才由此景此情联想而出。可以说,“零丁”一词写出了诗人此时的境况境遇,更写出了诗人此时的内心真实情感,更是全诗叙事、抒情的最真实的动因,也在此基础上才能更深刻地理解“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的满腔热血的无畏、忠肝义胆的正义、宁死不屈的气概、慷慨赴死的豪情。

零丁,《辞海》:“零丁”亦作“伶仃”, 孤独无依的样子。

最重要的理解莫过于“山河破碎”,1275年元军攻打南宋都城临安,原宰相陈宜中、张世杰、陆秀夫等,拥皇子广王赵(9岁)和益王赵(6岁)逃到福州。拥立赵为小皇帝。之后,元军进攻,张世杰、陆秀夫带着小皇帝四处流亡。流亡途中,赵病死,又拥立赵做小皇帝,继续流亡。如此南宋朝廷如风中残絮,四处飘散,随风飘零。“覆巢之下,安有完卵”,文天祥早将个人身世命运与祖国紧紧相连,“身世浮沉”如雨中浮萍,无依无靠,且任风雨击打。零丁,孤苦。

我们也可以由历史背景及文天祥的个人身世再来体会文天祥的悲壮人生。

明经入仕,零丁。

零丁,孤独无依。皮之不存,毛将焉附,从1235年蒙古大举南侵,到1276年元军入临安,宋朝逐步灭亡经历了40年过程。在这40年里,宋理宗信用宦官,宋度宗更加荒淫昏庸,奸相贾似道把持朝政。

宝四年(1256年),20岁的文天祥随父前往京城临安(今杭州)会试,对策集英殿。他文思泉涌,挥洒万言,王应麟称他的殿试对策是“古谊若龟鉴,忠肝如铁石”。理宗亲点他为进士第一(状元),并且说:“此天之祥,乃宋之瑞也。”

昏君无能,奸臣当道,政治腐败,外族入侵,人心涣散。英雄无用武之地,大丈夫生不逢时,空怀经世济国之才只能抱守忠义、洁身自好。但饱读经书,深明大义的他又怎能面对奸佞缄默不语。

面对荣王(度宗生父,理宗弟)皇室贵族不顾人民死活,囤积居奇,他满眼悲怆;面对贾似道在西湖边的葛岭的豪华堂室,搜罗奇珍异宝,他满腔愤慨;面对贾似道等官员士大夫“踏青泛绿,不思闾巷之萧条;醉酿饱鲜,遑恤物价之腾踊”,他满心愁苦。

1270年,终被贾似道免官归乡。十年寒窗,可谓“辛苦”“起一经”,但却“遭逢”如此时势,孤独,何依?

干戈四年,零丁。

零丁,孤独无依。“民饥欲死”,南宋王朝“危亡之祸,近在旦夕”。充斥各级军政机构的官员士大夫们,不谈理财备战,不顾国家存亡、民间疾苦,而只是苟且偷安、坐享富贵。文天祥中状元时的考官王应麟指出,南宋的大病有三:民穷、兵弱、财匮,归根是士大夫。

恭帝德佑元年(公元1275年),元兵长驱东下,朝廷诏天下勤王。各地大批官员都在准备投降元朝,不予响应。文天祥这时任赣州知州,立即在当地募集兵士两万人起兵。友人劝告说:“现在元兵三道而进,你以乌合之众万人去迎敌,无异于群羊去斗猛虎。”文天祥说:“我也知道如此。但国家一旦有急,征天下兵,竟天一人一骑前往,我深以为恨。所以不自量力,以身赴难,或许天下忠臣义士闻风而起,社稷还可保全。”

3月,枢密院官员和御史官都相继逃跑。

4月,湖北制置副使高达以江陵降元。元兵东下,所过之处,宋守臣相继迎降。

11月,临安(南宋都城)的门户独松关官运守将张濡逃跑,独松关失守。

11月底,状元出身的左相留梦炎弃官逃跑。

12月初,右相陈宜中得朝廷允准,派人到元军求降。

元军入临安。

状元出身的文天祥,一介文臣如何能以文弱之躯,挽南宋将倒之狂澜,如何能以一己之力,扶南宋将倾之厦。官员降了,守将跑了,国都没了。而文天祥带领部下继续坚持抗元战斗,四年辗转,屡战屡败,寡不敌众,前无接应,后无援兵,苦苦支撑,孤独无依。

零丁洋里,零丁。

零丁,孤独无依。作了元朝俘虏的文天祥,想到当年在赣州起兵时赣水的惶恐滩,看着元军的舰队经过珠江口外的零丁洋,“有心杀敌,无力回天”“ 山河风景元无异,城郭人民半已非。满地芦花和我老,旧家燕子傍谁飞?”国破家亡,妻离子散(文天祥的妻子欧阳夫人和两个女儿柳娘、环娘后被元俘虏后送到大都),志同道合的抗元志士也纷纷以身殉国。

1276年7月,拒战不屈守扬州的李庭芝、姜才战败被俘,遇害。

11月,陆秀夫、张世杰护卫帝逃上海船,秀王赵与择战死。

泰和县针工刘士昭血书“生为宋民,死为宋鬼,赤心报国,一死而已”自杀殉国。

文天祥部下老将巩信掩护文天祥撤退,身中数箭,坐在石上巍然不动。兵士中箭负伤,也依然倚石挺立,全部牺牲。

部下赵时赏掩护部队自称文天祥,被俘遇害。

邹凤在吉州败后,率余部在江西战斗,被迫自杀殉国。

…………

“堪笑一叶漂零,重来淮水,正凉风新发。镜里朱颜都变尽,只有丹心难灭。去去龙沙,江山回首,一线青如。故人应念,杜鹃枝上残月。”(选自《酹江月・和邓光荐》。译文如下:现在,你我在落叶随风飘雪,又来到秦淮河畔,正是凉风吹来的那一刻,镜中的你我已两鬓白发,只是我们的英雄之心不会改变。我就要离开故都,放逐到沙漠之地,回望故国的江山一片青色,越来越远,去只有一死,希望老朋友以后怀念我的时候,就听听树枝上杜鹃的悲啼吧!那是我的灵魂归来看望我的祖国。)

一曲诀别,表达自己以死殉国之坚决,又有多少对故友志士之感伤。如今,只有我孤零零在这潮湿冰泠的船舱下,没有生的希望,唯有死的决心。“鼎镬甘如饴,求之不可得。”“嗟哉沮洳场,为我安乐国。”

“山河破碎风飘絮,身世浮沉雨打萍。”风中柳絮,雨中浮萍,它们如果有灵性有情感有生命,它们在风中、雨中,飘游,击打,它们是种怎样的感受呢?应该就是零丁吧,孤独无依。

然惟其零丁,才能表现出“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的高洁;惟其零丁,才能表现出“粉身碎骨浑不怕,要留清白在人间”的无畏;惟其零丁,才能表现出“舍我其谁”的士大夫的担当;惟其零丁,才能表现出“苟利国家生死以,岂因福祸趋避之“的大义。

惟其零丁,他的“辛苦遭逢”“干戈寥落”,他的“惶恐滩说”“零丁洋叹”才更让我们读来字字泣泪,句句带血,悲中有愤,悲中有怒,悲中有豪情,悲中有血性。

为子死孝,为臣死忠,死又何妨。自光岳气分,士无全节,君臣义缺,谁负刚肠。

…………

人生翕云亡。好烈烈轰轰做一场。使当时卖国,甘心降虏,受人唾骂,安得留芳。

――《沁园春》

彩云散,香尘灭。铜驼恨,那堪说。想男儿慷慨,嚼穿龈血。

――《满江红》

臣心一片磁针石, 不指南方不肯休。

――《扬子江》

光耀千古,震烁古今的诗句: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浩然正气贯长虹,惊天动地泣鬼神。一片丹心,永照史册。一心求死,以死明志。

至元十六年二月初六日,张世杰战死,陆秀夫背负幼年皇帝蹈海殉国,南宋灭亡。

至元十六年(1279年)十月抵达大都到至元十九年十二月初九日(公元1283年1月9日)被杀,文天祥一共被囚禁了三年两个月。这段期间,元千方百计地对文天祥劝降、逼降、诱降,参与劝降的人物之多、威逼利诱的手段之毒、许诺的条件之优厚、等待的时间之长久,都超过了其他的宋臣。宋朝的状元宰相留梦炎奉命狱中劝降,被文天祥骂走;俘掳来的亡国皇帝赵显劝降,文天祥只说:圣驾请回;甚至连忽必烈大汗亲自劝降都未能说服他。文天祥决心宁死不降,在狱中作《正气歌》:“是气所磅礴,凛烈万古存。当其贯日月,生死安足论。”“从今别却江南路,化做啼鹃带血飞。”

“云山苍苍,江水泱泱,先生之风,山高水长”。

零丁,孤独无依。孤独无依吗?

宋史文天祥传篇5

感慨的是,这次放映影片拷贝还是向香港方面借来的,只能在内部放映,不能公映的原因是会议召集人说它仍属反动影片范畴。半个多世纪前,行将全面崩溃的政权曾把它当作救命稻草,让每个“国军”入伍都看此影片,接受灌输,得以像文天祥忠于大宋那样效忠蒋家王朝。能起到这样恶劣作用的作品,还能说它不“反动”吗?因此,虽然时间已过去了将近70年,这桩案子依然如故,没有什么人去作出新的判断和处理。

文艺理论曾指出,一次创作的完成,应当有三个因素参与:作者、作品,还有鉴赏者(读者、观众)。作品不接受受众的检验,不考虑它所产生的社会效果是不对的,不能算真正的完成。但是,只看效果,不考虑作者的创作动机就对了吗?而且,受众不是铁板一块,就拿《国魂》来说,当局可以看,共产党和广大人民群众就不可以看吗?所谓社会效果怎么可能一致呢?

刘琼曾表示过,他一生扮演过众多角色,而“最引以为傲的是《国魂》的主角文天祥”,然而,就是这部影片,却成了反动作品,就是这位文丞相,却成了一个反面教员,真使他百思不得其解,也使他终身痛苦与愤懑。其实,在拍摄这部作品前的十几年间,他不但演过《明末遗恨》里的郑成功,而且演过话剧《文天祥》,连演5个月,“写就了沦陷区上海舞台最辉煌的一页”。他歌颂的从来就是爱国主义思想,从来就是民族的正气,何“反动”之有呢?

当时,也有日本人来观剧,一位叫高山次朗的在《看文天祥――对戏剧检查当局的希望》这篇观后感中说:“不知多少次,仿佛冷水流过我的背脊,台上重复着‘还我大宋天下’、‘宋朝绝不会灭亡的’……每念到这样的台词,笔者就会全身发抖。斗胆说一句,如果有一个与满场中国民众一起为‘还我大宋天下’的台词而鼓掌的日本人,我会怀疑那人的精神状态,应该说,这是一个坚持站在军国主义立场上的日本人的内心的真实写照,他感受到了剧作如同子弹一样在射向他,这不正是作者和创作者的巨大成功吗?

也许有人会说,这部影片生不逢时,正赶上蒋家王朝覆灭前夕,反动派正需要一批像文天祥那样忠心耿耿的人物为它殉葬,于是影片就起到了这样的作用。看来,持这种观点的人,不仅混淆了政治和艺术的关系,而且曲解了政治与道德的界限。文天祥的忠心义胆是有其道德内涵的,是中华民族在发展和奋斗中长期积累而形成的,它是爱国的、进步的,与人民大众息息相关。任何反动反人民的政治集团想利用它,最后证明只能是妄想,这只能说明反动派的固执与狡猾,怎么能把账算到作品和作者身上去呢?

政治是严酷的,更是功利鲜明的,在历史研究和历史题材文学作品创作中,因一时一地的政治原因被牵着鼻子走的情况不乏其例,导致有的作者写传记文学,第一版刚说传主是“一代伟人”,而到了第二版时却成了“一代罪人”了。这样的笑话应当结束了,但由此引出的诸如政治和历史与艺术的关系、政治与道德在历史人物评价上的不同标准,诸如此类的问题,仍值得我们深入地持续地探讨与把握。

有感于此,建议为《国魂》这样的作品开禁,该到了办这类事情的时候了。

宋史文天祥传篇6

因为在政学两界都有着非同寻常的人脉背景,加之自己独特强悍的处事方式和能力,傅斯年得到了的尊重。但一些人却称他为“傅大炮”,意味说话“口无遮拦,不留情面。”不过在我看来,傅大炮的雅号正是傅斯年真性情的体现,因为他所针对的人和事,都是广为世人和舆论所诟病的。他不过是勇敢地发出了自己的声音而已,从而坚守了一个知识分子应有的做人原则。

1938年以后,傅斯年常在重庆的集会场合高谈国事。有一天,大家谈到国民政府五院院长。论孙科,说:“犹吾君子也。”论及于右任,乃是“老党人且是读书人”。论戴季陶,说“阿弥陀佛。”论到孔祥熙,则义愤填膺地说:“他凭哪一点?”众皆愕然。要知道,孔祥熙和是连襟,质问孔祥熙,那不等于捋虎须吗?可是傅斯年毫无惧色,还两次上书弹劾行政院长孔祥熙,上层虽不予理睬,但照样拿傅斯年没辙。傅斯年后来抓住了孔祥熙贪污的劣迹,在国民参政大会上炮轰孔祥熙,无可奈何,为了给国民个交待,只得把孔祥熙撤职。孔的继任者宋子文也难逃此数。傅斯年篇《这个样子的宋子文非走不可》,朝野震动,宋子文也只好下台。傅斯年下子赶走两任行政院长,历史上也是并不多见的。

抗战胜利后,傅斯年担任北京大学校长。他坚决反对继续聘用日伪时期在伪北大任职的教授。他认为这些人毫无民族气节,失去了个知识分子的良知,根本不再具有为人师表的资格。容庚先生是著名的古文学家和考古学家,算得上一代宗师。他听说傅斯年的申明后,非常着急,就去找傅斯年理论。傅斯年以前对容是相当看重的,这时却拍案而起,指着容氏鼻子破口大骂“你这个民族败类,汉奸,快滚,快滚,不用见我!”当场命人将容氏按倒在地架了出去,扔到了泥泞遍布的马路上。后来,容庚得到高人指点,再度登门拜访,表示要谢罪改过,重新做人等。傅斯年考虑半天,勉强接见,但仍不允许他在北大任教。

至于周作人这样的文化汉奸,则更是让傅斯年深恶痛绝。周作人得知傅斯年将北大校长后,曾修书

封给傅,信中不但对自己下水做日本人走狗的历史罪过无丝毫忏悔之情,反而要求傅把自己作为特殊人物照顾。傅斯年看罢非常生气,大骂道:“他妈的,青天白日旗还没有落下,难道反了这些缩头乌龟不成!”正是因为傅斯年这样的学者坚决反对姑息周作人,最终周作人被捕入狱了,成为文人晚节不保的典型。

宋史文天祥传篇7

关键词:灵异新闻;历史;祥瑞灾异

封建社会的诏令以及邸报,向来被认为是古代信息传播、新闻传播的工具或载体,这在新闻传播史著作中多有

述及。不过,目前对这些媒介所传播新闻的分类研究却比较少,还有待深化。

这些古代传播媒介所载的新闻,其种类一般分为:政治新闻如封王立储、经济新闻如盐铁专卖、军事新闻如击寇平叛。除此之外,封建社会时期因祥瑞灾异还下过很多诏令,这类新闻以祥瑞灾异为事实,但是附会以政治或人事的意义,可称之为灵异新闻。关于此类新闻的内容、形式、性质、传播政策等,学界尚无系统的研究。本文试加分析,冀以抛砖引玉。

一、灵异新闻在内容、形式和载体上的定型

(一)传播工具或载体

灵异新闻的出现最早可上溯至春秋时期,以歌谣为传播形式。到汉代灵异新闻具备了固定的载体,其标志就是灾祥诏的大量出现。汉儒董仲舒论证了天人合一的思想,并在此基础上提出了祥瑞灾异说,认为存在着天人相应的关系,政治清明,上天便降下祥瑞,失德失政,上天便示之以灾异。这种思想逐渐发展成为封建社会的主流意识形态,也成为统治者和民众观察、审视、解释灵异事件的认识框架和工具。当统治者以“诏”这种形式频繁地向天下传布新近发生的灵异事件,并解释原因、宣布对策时,灵异新闻就获得了固定的传播工具和载体,在随后的一千多年里这种灾祥诏一直被沿袭使用。

(二)内容和形式

1、灵异新闻的内容和形式。灵异新闻在汉代形成了稳定的内容、形式。虽然灵异新闻对行政公文具有依附的性质,或者说二者还应进一步分化,但灵异新闻在内容、结构形式方面的稳定性和独立性也是显而易见的,这一点实际上是由天人合一理论和祥瑞灾异观念的意识形态地位以及灵异新闻的功能决定的――这种事实和观念必须反复地传播。

灵异新闻的基本内容有两部分:灵异事实和附会的意义。下面是三则灾祥诏。

例1,西汉元封二年武帝所下产芝赦诏:甘泉宫内中产芝,九茎连叶,上帝博临,不异下房,赐朕弘休。其赦天下。赐云阳都户牛酒。

例2,西汉地节三年宣帝所下地震诏:乃者九月壬申地震,朕甚惧焉。有能箴朕过失,及贤良方正直言极谏之士,以匡朕之不逮,毋讳有司。朕既不德,不能附远,是以边境屯戍未息。今复饬兵重屯,久劳百姓,非所以绥天下也,其罢车骑将军、右将军屯兵。

例3,为唐贞观十一年太宗所下水灾诏:暴雨为灾,大水泛溢,静思厥咎,朕甚惧焉。文武百僚,各上封事,极言朕过,无有所讳。诸司供进,悉令减省。凡所力役,量事停发。遭水之家,赐帛有差。

灵异事实也就是发生的各种祥瑞灾异事件,这在古代有很多种,景星庆云、芝草嘉禾、慧孛飞流、山崩地震等等。灵异事实的叙述包括时间、地点、事件几个要素,有的都写,要素比较明确时则略写一两个。例1略去了时间,例2略去了地点,例3只有事件。

所附会的意义也逐渐相对固定。祥瑞灾异的理论经过发展,逐渐具体和教条化,不同的灾祥都有不同的事应,不同的星象也有不同的事应或对应着不同地区即“分野”。

灵异新闻都附有对策或措施。比如减免赋税、求言直谏、罢兵禁屠、改元等等。

在形式上,灵异新闻都不分章节段落,篇幅一般在200字以内。

2、邸报上灵异新闻的内容和形式。灵异新闻是否编入唐宋邸报或小报,不能确定。不过,明代邸报已将灵异新闻编入,更重要的是,明代邸报上有的灵异新闻叙述生动具体,很能吸引人,这表明灵异新闻在内容和形式上逐渐脱离了行政公文的色彩。比如《天变邸抄》,就翔实地叙述了天启六年(1626年)发生在北京的一次灾异事件。

天启丙寅五月初六日巳时,天色皎洁,忽有声如吼,从东北方渐至京城西南角,灰气涌起,屋室动荡,须臾大震一声,天崩地塌,昏黑如夜,万室平沉。东自顺城门大街,北至刑部街,长三四里,周围十三里,尽为齑粉,屋以数万计,人以万计。王恭厂一带糜烂尤甚,僵尸重叠,秽气熏天。瓦砾盈空而下,无从辨别,街道门户伤心惨目笔所难述。震声南自河西务,东自通州,北自密云昌平,告变相同。城中即不被害者,屋宇无不震烈。狂奔肆行之状,举国如狂……此真天变,大可畏也。

二、灵异新闻的传播制度和传播政策

灵异事件事关政治,能够评价政权的合法性和国家治理的水平,而且,它以上天的名义来评价,权威性无可比拟,往往具有极大的舆论能量和社会动员力。封建统治者无不重视并控制灵异新闻传播,并制定了比较系统完善的传播制度或传播政策。

(一)灵异新闻事实的采集

灵异新闻信息的采集是指中央派出官吏或使者巡行地方,采集歌谣、谶语或其他形式的新闻。歌谣、谶语等形式的新闻很多语涉政治,表达民心向背或民间苦怨,甚至宣扬天意,暗示王朝的“历数”兴亡,因此为当权者所重。

《诗经》的收集,汉代有“采诗”之说。《宋书》载刺史“分刺诸州”,“班行六条诏书”,其中第3条有“山崩石裂,妖祥讹言”,即是灾异事件。西汉时刺史“乘传周行郡国”,然后“奏事京师”。

(二)灵异新闻事件的上报

中央官吏的上报。东汉时设立太史负责观测星象,上报天文灵异事件。《后汉书》载太史令“凡国有瑞应、灾异,掌记之。”唐代在尚书省设立礼部郎中职掌祥瑞事务,《新唐书・百官志》载礼部郎中员外郎掌“图书”、“祥瑞”。门下侍郎二人于“元日、冬至,奏天下祥瑞”。太史局“掌察天文,稽历数。凡日月星辰、风云气色之异,率其属而占”,关于上报制度,唐代规定“诸祥瑞若麟凤龟龙之类,依图书大瑞者,即随表奏。其表惟言瑞物色目,及出处,不得苟陈虚饰。”礼部掌祥瑞事务、太史局掌察天文的格局,基本上被后朝沿用。

地方官吏的上报。各级地方长官将辖区内发现的灵异事件上报中央,既是职责也是考核内容之一。《新唐书》载:“每岁,尚书省诸司具州牧、刺史、县令殊功异行,灾蝗祥瑞,户口赋役增减,盗贼多少,皆上于考司。”这一制度大体上被后朝沿用。

平民上书。吏民上书是前两种上报渠道的补充,这种制度允许甚至鼓励吏民直接向皇帝上报灵异事件并说明吉凶灾祥。《旧唐书》载:武后垂拱二年三月,“初置匦于朝堂,有进书言事者听投之,由是人间善恶事多所知悉。”

(三)灵异新闻的核实

上报的灵异事件还要经过中央政府的复核查实,这是灵异新闻传播中的事实核查环节。

《史记》载汉武帝元鼎四年得宝鼎,“天子使使验问巫锦得鼎无奸诈,乃以礼祠,迎鼎至甘泉,从行,上荐之。”这一“验问”的核实程序,保证了灵异新闻或信息的真实性。唐代亦有灵异事件的核实制度。《唐会要》载:“诈为瑞应者,徒二年。若灾祥之类,史官不实对者,黜官三等。”以后各代也都规定了灵异新闻的复核制度、失实处罚措施。

(四)灵异新闻的解释

灵异事实具有权威而强大的舆论能量,任何一个中央政权都不敢将这一权力委于他人。汉代因妄言灾异被惩的事例就有“仲舒下狱,夏侯囚执,眭孟诛戮,李寻流放”,通过强制手段,历代中央政府明确宣示了灵异事件解释权的归属。

历朝还力图从制度上予以控制,比如唐代规定,对于太史局的观生,“凡玄象器物,天文图书,苟非其任,不得与焉”,宋代曾下《禁习天文星算相术图谶诏》,禁止民间研习天文;又下诏规定“司天监、翰林天文院职官、学生诸色人,自今毋得出入臣庶家”,还规定“并不得擅入皇亲宫院”,违者以罪论处。

在具体意义的解释方面,由于日食、庆云、芝草、白雉等灾祥都有固定的意义,比如“庆云者,太平之应也”,“王者德流四表则白雉现”。当它们出现时,一般按固定的意义解释。

(五)灵异新闻的

灵异新闻的是讲究时机的。以祥瑞为内容的,大多选在登基前后,宣扬天命所归奉天承运,改朝换代之际,更要大肆宣扬,比如王莽称帝后“遣五威将王奇等十二人班《符命》四十二篇于天下。”

以大的灾异为内容的,较早,可能在当天、次日,也可能在几天后或下个月。之所以较为及时是由于这样的新闻捂不住、瞒不了,皇帝必须对灾异有所表态,或自责或寻找替罪羊,以争取舆论主动权。

灵异新闻的频率各朝也不相同。一般来说,内外部压力较大时,社会风气崇尚祥瑞时,祥瑞的灵异新闻频率就高,

灵异新闻的范围也不一致。以祥瑞、大的灾异为内容的传播范围多是全国。

三、灵异新闻的性质

关于灵异新闻的性质,有不少学者在著作中称其为社会新闻,这值得商榷。

在中国古代的世界观里,天是最高的主宰,是秩序的决定者和管理者。当执政者失政寡德时,上天会显示灾异给予谴告,甚至降下更大的灾难;反之,上天会使凤鸟降临、黄龙显现……给予祥瑞的奖劝。这种天人合一思想和祥瑞灾异理论在汉以后发展为国家的意识形态,具有强大的思想控制力。

每当灵异事件出现,太史令等专职官员、中央臣僚便要分析解释原因,找出政德方面的不足,提出改正的措施,以免“天谴”;或者提出祥瑞所以下降,粉饰政治。这一切都是以符合天意、维护统治为指归的。就是普通百姓对灵异事件也有自己的解读,不少人还伪造符谶制造舆论,以此作为他们臧否政治的借口和工具。

首先,对祥瑞灾异的解释是统治阶级维护自己统治的一种方式。通过祥瑞灾异论证一个新政权是否合法。一代王朝是否受命于天、奉天承运,其统治是否上天的意志和选择,都通过祥瑞灾异表现出来。中国历史上朝代更迭之际,许多实力派人物往往要搜集祥瑞甚至伪造符谶诈称天命,以树立权威,取得民众的归附和支持,王莽、刘秀、武则天等莫不如此。

其次,由对自然现象的无知导致,通过祥瑞灾异显示时政是否“失常”有弊。在国家治理过程中,统治阶级认为,如果君王有德,实行仁政,上天便会肯定,给予奖劝,表现为“天瑞降,地符升、风雨以时”。如果君王无德,实行暴政,人民困苦,或者政务不够勤勉,或者“所用非人”,上天便会警诫谴告,表现为妖星见空、洪水地震等等。

再次,祥瑞灾异还导致一些政策出台,在某种程度上化解了阶级矛盾。灾异出现后,当权者往往要采取赈济灾民、减免租税和劳役等经济措施,断狱听讼、大赦天下等司法措施,还有相应的人事措施,黜退或惩治灾异发生地“昏耄庸鄙”的所谓不合格官员。这在某种程度上化解了阶级矛盾。

总之,灵异新闻的事实被注意、考察、重视,是因为它们和政治密切相关,是王权统治的工具,是王朝完善政策延续统治的契机和依据,是天人合一思想和祥瑞灾异理论这种形态对新闻事实的解释。灵异新闻的内容和意义具有深厚的政治色彩,它的传播动力也在于维护政治的有效运作。灵异新闻具有政治新闻的性质,属于政治新闻。

参考文献:

1、班固.汉书[M].中华书局,1962.

2、刘.旧唐书[M].中华书局,1975.

3、金日升.颂天胪笔[M].学生书局,1986.

4、沈约.宋书・百官志(下)[M].中华书局,1974.

5、范晔.后汉书・百官志[M].中华书局,1965.

6、欧阳修.新唐书[M].岳麓书社,1997.

7、王溥.唐会要[M].中华书局,1955.

8、司马迁.史记[M].中华书局,1959.

9、李林甫等.唐六典[M].中华书局,1962.

宋史文天祥传篇8

在北地,考验他的人格的,是比杀头更严峻的诱降。诱降绝无刀光剑影,却能戕灭一个人的灵魂。但见,各种身份的说客轮番登门,留梦炎,就是元人打出的第一张“王牌”。

留梦炎一见文天祥,就迫不及待地推销他的不倒翁哲学。他说:“信国公啊,今日大宋已灭,恭帝废,二帝崩,天下已尽归元朝,你一人苦苦坚持,又顶得了什么用呢?那草木,诚然还是赵家的草木,那日月,却已经是忽必烈大汗的日月了。”

天祥转过身去,只给他一个冷背。真的,你让葵藿如何与狗尾巴草对话?你让铁石如何与秽土论坚?留梦炎之流的后人对乃祖的投降哲学又有发挥,最形象、最直白的是“有奶便是娘”。岂知这种“奶”里缺乏钙质,他们的骨头永远不得发育。此辈精神侏儒,哪里识得文天祥的“千年沧海上,精卫是吾魂!”哪里配闻他的“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

不识相的留梦炎仍然摇唇鼓舌,聒噪不已。天祥不禁怒火中烧,他霍然转身,戟指着留梦炎痛骂:“你今天来,就是给我指这条出路的吗?你这个卖国卖祖卖身的奸贼!你,身为大宋重臣而卖宋,可是卖国?身为衢州百姓而卖衢州,可是卖祖?身为汉人而卖汉节,可是卖身?……”

“你、你、你——,老夫本是一番好意,你不听也罢,凭什么要血口喷人?”留梦炎饶是厚脸昧心,也搁不住文天祥这一番揭底剥皮,当下脸上红白乱窜,低头鼠窜而去。

九岁的赵显,堪称是元人手里那种不带引号的王牌。这位南宋的小恭帝,国隆的日子没有赶上,国破的日子似乎也不觉得太痛苦。同是亡国废帝,南唐后主李煜的依恋:“春花秋月何时了,往事知多少!小楼昨夜又东风,故国不堪回首月明中。雕阑玉砌应犹在,只是朱颜改。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只怕他是既不识梦寻,也不懂悲怀。元人想到了杠杆原理,想着废物利用,比如,现在就让他以旧主子的身份,出面劝说文天祥归顺。古话说一物降一物,你文天祥不是最讲忠君吗!那么你看,这会儿是谁来了?

文天祥料到元人会有这一着。因此,思想上早作好了准备。他没等赵显走上会同馆的台阶,赶紧跨出门槛,来个先发制人。但见他抢前数步,挡住赵显,然后南向而跪,口呼“臣文天祥参见圣驾”,随即放声痛哭。小皇帝被这突如其来的哭声闹懵了,傻乎乎地站在那里,说不出一句话。

天祥这一场大哭,本是策略,旨在让故恭帝无从开口。但他哭着哭着,想到今日幼主为人所制,竟不自知,而自己和千万忠臣义士浴血沙场,抵死搏战,还不就是为了保卫赵宋江山!一时心中涌上万般酸楚,不由动了真情,遂跪地不起,长哭不已,并且一迭声地泣呼:“圣驾请回!”

赵显这边慌了手脚,越听哭声心里越发毛,早把元人教给的言语,忘了个一干二净。少顷,又搁不住文天祥的一再催促,便乐得说声“拜拜”,转身回头,辚辚绝尘而去。

劝降招安活动并没有就此止步。这就要谈到元世祖忽必烈,——也就是那位一代天骄成吉思汗的孙子。平心而论,忽必烈也称得上是一代枭雄,他不仅识得弯弓射大雕,还尽懂得治理天下。且说眼前,他就深知接管汉室,光凭蒙古人的力量,是不能畅达无阻的,须得借助汉人,实行“以汉治汉”才行。而在汉人中,最具号召力、影响力,因此也最能帮他巩固统治秩序的,当数文天祥无疑。所以,天祥愈是不屈,他就愈想招安。留梦炎、赵显两番碰壁,这一次,他再派中书平章政事阿合马上阵。

胜利者多的是。此时不耍威风,更待何时!阿合马在一干僚臣的簇拥下,趾高气扬地来到会同馆正厅,着人传文天祥。

一会儿,文天祥从容步出。他虽然衣单形瘦,眉宇举止仍不失大国之相的雍容。天祥站在厅内,以宋朝官礼向阿合马行一长揖,随后泰然入座。

阿合马眯缝着眼打量文天祥,恶声问:“姓文的,知道是谁在跟你讲话吗?”

天祥微微一笑:“听人说,来的是宰相。”

“既知我是宰相,为什么不下跪?!”

天祥扬了一扬眉:“我是南朝宰相,南朝宰相见北朝宰相,彼此彼此,哪有下跪之理?”

“嘿嘿!你既是南朝宰相,又怎么到这儿来的呀!?”阿合马抖抖朝服,晃晃珠冠,戏谑地发出一阵嚎笑。

天祥面如闲云,待阿合马笑够了,笑不下去了,才盯住他的眼:

“老实告诉你,南朝要是早用我为宰相,你们一定打不到南方去,我们也不会落到这个地步!”

阿合马先是被天祥盯出一阵寒颤,接着又被他的回答激得恼羞成怒,无奈辞拙,找不出话来反驳。试想,大草原的马背上摔打出来的将军,总共才读过几行书,论说理,哪里是江南士子的对手。何况他今天面临的又是彻底陌生的语言和行为系统!阿合马没了辙,只好抛出撒手锏:

“老子不跟你斗嘴皮。你要晓得,你的性命,可是捏在老子的掌心!”

这又显出了阿合马的浅陋。像文天祥这样的一代奇男,是杀头所能吓趴的吗?!岂不知“高人名若浼,烈士死如归!”文天祥固然无法预见,七百年后有个叫的,把太史公司马迁“人固有一死,或重于泰山,或轻于鸿毛”的箴言,定音为人品人格的最高层次。不过,他在缧绁之中,倒是常拿了这几句诗勉励自己:“千年成败俱尘土,消得人间说丈夫。”“一死鸿毛或泰山,之轻之重安所处!”

天祥听罢阿合马的恫吓,果然昂首挺胸,一脸不屑:“要杀便杀,说什么捏在你的掌心不掌心!”

消息反馈给忽必烈。这位元朝的开山始祖,眼见诱导不成,威逼也无效,但他仍不死心。这就见出了他的目力,一代政治家的战略巨眼,同时也折射出一个饶有深意的现象:在人类的发展史上,权力的高地,往往是那些敌对派别的首领,也就是对峙的双峰,才更为了解,更为识得对方的价值。

忽必烈们心生一计,下令将文天祥铐上长枷,送入兵马司囚禁。

为了耗蚀文天祥的锐气,消磨他的精神,还规定不准带一仆一役,日常做饭、烧茶、洗衣,乃至打扫园林,都要他自己动手。

一月后,他们估计文天祥肯定经受不了这番折辱,想必已经回心转意,于是让丞相孛罗亲自出马,伺机渡文天祥投诚。

历史记载这一日天寒地冻,漫空飞雪。文天祥随狱卒来到枢密院,他看到孛罗之外,还有平章张弘范,另有院判、签院多人。天祥往厅堂中央一站,草草行了个长揖。通事(翻译)喝道:

“跪下!”

天祥略一摆手:“你们北人讲究下跪,我们南人讲究作揖。我是南人,自然只行南礼。”

孛罗听通事译完,气得乱髭倒竖。他吸取了阿合马的教训,决定先来个下马威。于是喝令将文天祥强行按跪。几名侍卫一拥而上,又拖又拽又按又压,强迫文天祥屈膝。奈何强按不是真跪,天祥仍奋力抬起头,双目射出凛凛的威光。

孛罗冷笑:“文天祥,你现在还有什么话要说的呀?”

“天下事有兴有废,自古帝王将相,因国破而遭杀身之祸的,哪一代没有?”天祥亢声说,“我今日忠于大宋王朝,沦为阶下囚,只求速死。”

“文天祥!你一味想死,我偏不叫你就死!我要囚禁你,让你求死不能,求生不得!”

天祥哈哈一笑,从留梦炎到赵显到阿合马到孛罗,已足以让他看出元朝统治者的黔驴技穷。他仰了一仰头,运气丹田,声震屋瓦:

“文某取义而死,死且不惧,你囚禁又能把我怎样?”

(节选自《领导文萃》)

触点感发:

5.文中画线的一段文字有什么深刻含义?

6.本文第二部分里集中笔力写文天祥在各种考验面前的凛然正气。请结合文天祥的表现,说说下面的句子表现了作者怎样的认识:

(1)诱降绝无刀光剑影,却能戕灭一个人的灵魂。

(2)真的,你让葵藿如何跟狗尾巴草对话?你让铁石如何与秽土论坚?

(3)在人类的发展史上,权力的高地,往往是那些敌对派别的首领,也就是对峙的双峰,才更为了解,更为识得对方的价值。

7.作者在写作本文时说道:“纵观世界文学史,最为悲壮、高亢的诗文,往往是在人生最激烈、惨痛的漩涡里分娩。因为写它的不是笔,是生命的孤注一掷。”请结合对《正气歌》的认识举出中国诗史上一些例子谈谈你的看法。(中国传统知识分子“杀身成仁,舍生取义”、“养吾浩然之气”的例子)。

上一篇:议论文的论据范文 下一篇:枫叶如丹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