腊月二十七范文

时间:2023-11-18 15:18:31

腊月二十七篇1

2、腊月二十,这一天的传统民俗活动主要有接玉皇、照田蚕、千灯节、赶乱岁等。

3、腊月二十六,这一天要杀猪割年肉,开始置办年货。

4、腊月二十七,中国民谚称“腊月二十七,宰鸡赶大集”。这一天,家家户户要宰杀自家的家禽,还要赶集、采购。与平日以购缺卖余为主要目的的赶集相比,腊月二十七赶集主要是买卖年节,如鞭炮、春联、香烛、烧纸、牛羊肉、赠送小孩子的各种礼品、女孩子的各种头花饰物等。

5、腊月二十八,腊月二十八的中国民谣有“腊月二十八,把面发”、“腊月二十八,打糕蒸馍贴花花”。中国民间风俗传统到了农历的腊月二十八无论是发面还是做馍,各家各户要开始准备主食过年。

6、腊月二十九,除夕前一日的腊月二十八或二十九日,叫小除夕,中国民俗文化。这一天家置酒宴,人们往来拜访叫别岁。焚香户外,叫天香,通常要三天。

腊月二十七篇2

2、腊月二十三/二十四:祭灶、扫尘、吃灶糖,我国的春节一般是从每年腊月二十三或二十四的祭灶揭开序幕的,有所谓“官三民四船家五”的说法,也就是官府在腊月二十三日,一般民家二十四日,水上人家则在二十五日举行祭灶仪式。举行过祭灶后,便正式地开始做迎接过年的准备。

3、每年从农历腊月二十三到除夕的这段时间,民间称之为“迎春日”。(1)腊月二十五:接玉皇、赶乱岁、照田蚕、千灯节,送灶神上天后至除夕才迎回,其间人间无神管辖,百无禁忌,民间多嫁娶,被称为“赶乱岁”。乱岁是民众为自己设计的调节社会生活的特定时段。岁末年终,人们有了闲暇与积蓄,对于平时难得有精力操办大事的人来说,这是一个好时机。(2)腊月二十七/二十八:洗浴。(3)腊月二十九,就是民间祭祖的重大日子了,特别是身居海外的华侨,主要就是利用腊月二十九和腊月三十,祭祖的。(4)腊月三十,也就是大年三十,除夕,贴春联放鞭炮吃饺子,阖家团圆迎新年,除夕夜部分地区和家庭守岁至天亮。

4、初一到十五,都在过节,也有许多讲究:初一的饺子、初五,叫破五。破五是一定要吃饺子的。

5、正月十五,元宵节闹花灯的日子。这一天,比过春节还热闹,当然也有初一十五上庙拜神的说法和做法。

腊月二十七篇3

关键词:文献 水浒传 方腊

中图分类号:I206.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0-8705(2015)02-86-90

爆发于北宋宣和年间的方腊民变,对当时的政治形势、社会发展、人民生活乃至后世所产生的历史影响,远甚于同期的宋江事件,《宋史》[1]、《宋史纪事本末》[2]、《泊宅编》[3]等史料即为佐证。然而,方腊民变在文学巨著《水浒传》中却被赋予了与宋江事件不能相提并论的“艺术待遇”,与史实差异极大。那么,史料中的方腊民变在《水浒传》中发生了怎样变化?这些变化呈现出哪些特点?究竟缘何会造成这种变化?本文选取上述史料和《水浒传》[4]为底本,就“文献方腊”与“水浒方腊”的差异进行一番比照,以图能够较好地回答这些问题。

一、史料与《水浒传》关于“方腊”的同异分析

为了能更清晰地对比史料中有关“方腊”记述的同异之处,我们以表格的形式加以呈现。

综观该表,比照“文献方腊”与“水浒方腊”的同异,主要有如下类型:

一、传承型。《水浒传》中有关“方腊”的部分情节与史料中的记载类似。例如记载方腊起事之初,即仿照北宋朝廷建立了政权组织形式。《宋史・列传第二百二十七》载,“宣和二年十月,起为乱,自号圣公,建元永乐,置官吏将帅,以巾饰为别,自红巾而上凡六等”。《宋史纪事本末》、《泊宅编》等也有类似的记载。《水浒传》对此也有多处描写。第九十回描写方腊民变的声势浩大,有“设文武职,台省院官,也内相外将,一应大臣”、“方腊自为国主,仍设三省六部台院等官,非同小可,不比啸聚山林之辈”等情节描写;第九十六回柴进化装见方腊,“内列着侍御嫔妃采女,外列九卿四相文武两班,殿前武士金瓜,长随侍从”;第九十八回描写方腊“亲征”,“命三省六部、御史台官、枢密院、都督府护驾,二营金吾、龙虎,大小官僚,都跟随寡人御驾亲征,决此一战”。

再如记载方腊民变对社会、对普通民众造成的破坏,《泊宅编》卷五载,“焚民居、掠金帛、子女,胁虏良民为兵……十八日,再火官舍、学宫、府库与僧民之居,经夕不绝……贼所杀平民,不下二百万……渠魁未授首间,所掠妇人自洞中逃出,倮而雉经于林中者,由汤岩率髁胍淮,凡八十五里,九村山谷相望,不知几人”。史书中的这些堪称“人间惨剧”的记载,同样也反映到了《水浒传》中。第九十二回宋江攻进常州,“那时百姓都被方腊残害不过,怨气冲天,听得宋军入城,尽出来助战”,吕师囊的部将赵毅城破后躲在老百姓家中,也被“百姓捉来献出”;第九十五回袁评事自称“大宋良民,累被方腊不时科敛,但有不从者,全家杀害”;第九十七回乌龙岭前的老汉也有相近的说法;第九十八回昱岭关前老僧对时迁也说道,“此间百姓,被方腊残害,无一个不怨恨他”等等,都是如此的说法,反映了方腊民变对当地民众造成了极大的伤害,与史料的记载无差。

二、类误型。比如出征时间,《宋史纪事本末》载“(宣和二年十二月),腊攻陷青溪,遂陷睦、歙州……警奏至京师……乃罢北伐之议,诏以童贯为江、淮、荆、浙宣抚使,谭稹为两浙制置使,率禁旅及秦、晋蕃、汉兵十五万讨之。(宣和)三年春正月,方腊陷婺州,又陷衢州。”《泊宅编》载方腊于宣和二年十月起事后,同年“(十二月)二十九日,进逼杭州……朝廷遣领枢密院事童贯、常德军节度使谭稹二中贵……制置江、浙。明年正月二十四日……统军王子武聚兵与州民登城固守,属大兵至……贼退据杭州。二月七日,前锋至青河堰。”《宋史》在记载(宣和)三年正月方腊军队进攻秀州王子武拒城坚守时,特别指出“已而大军至,合击贼,斩首九千,筑京观五,贼还据杭”。很显然,这里的“大军”即是指童贯、谭稹率领的十五万征剿军。所以,综合《宋史》、《宋史纪事本末》、《泊宅编》的记载,我们可以得出,北宋朝廷正式进剿方腊民军的时间当是在宣和二年十二月底至宣和三年正月之间。《皇宋通鉴长编纪事本末・卷第一百四十一》记载,宣和二年十二月丁亥,谭稹提举措置捕捉睦州青溪县贼;宣和三年正月七日,王禀前去节制;同年正月癸卯,童贯为江浙淮南等路宣抚使,刘廷庆充宣抚司都统制诸路军马。[8]这一记载恰恰证明了上述说法。而这个时间在《水浒传》里则生生地延后了两年。第八十九回宋辽相会,双方的国书落款时间均为“宣和四年冬月 日”,也就是宣和四年农历十一月。第九十回宋江等破辽凯旋回京,恰遇正旦节、上元节(当是宣和五年农历正月初一、正月十五),朝会上宋江主动请缨,出征江南,征剿方腊。由此我们可以推导出,宋江征方腊的起始时间应该是宣和五年正月间。

再比如关于宋军的统帅,史料明确记载是童贯、谭稹,而《水浒传》则是张招讨、刘都督(刘光世),其中的张招讨并无明指,童贯作为援军统帅后期出场。至于擒获方腊者,史载是韩世忠身先士卒所为。而《水浒传》“张冠李戴”地修改为“鲁智深”,盖是小说家言,无须赘提。

三、膨胀型。比如方腊起事期间的割据地区,史料记载是六州五十二县,而《水浒传》则“扩张”为八州二十五县。而且除睦州、歙州、杭州确为方腊占据过之外,其他的苏州、常州、湖州、宣州、润州均为《传》所虚构;再比如方腊的部属,在史料中的有名有姓者共计有九人,而《水浒传》里大大扩充了方腊的追随队伍,达到九十九人,与宋江方面的梁山泊好汉人数相差无几。

再比如《水浒传》提高了方腊军的武备水平,史料里“无弓矢、甲胄”在《传》里变成了“全副披挂”、弓弩齐全。第九十一回燕青等人化装进润州城,“吕枢密聚集十二个统制官,都全副披挂,弓弩上弦,刀剑出鞘……”第九十二回、九十三回卢俊义打宣州,“城上箭如雨点一般射下来,那箭矢都有毒药……”“城上列着踏弩硬弓,擂木炮石”,吕师囊“身披锦战袍,内穿黄金甲”大战徐宁。后来李俊等还劫得方腊军“新造完铁甲三千副”,趁机打入苏州,“三大王方貌急急披挂上马,引了五七百铁甲军”,被李逵杀散。后面接着描写石宝、柯引(柴进)的甲胄装束,张顺、解宝、李衮、史进、石秀、陈达、杨春、李忠、薛永等也都是被乱箭射杀,更有孟康被木排上的火炮击中亡命。《水浒传》里还有似此类弓箭、乱箭、铠甲等描写,不再一一赘举。

综观上述,方腊无论在军队规模、武器装备、武将水平、兵法韬略等各方面,都堪与宋江军打个平手,远在史料记载的方腊军水平之上。

但这些差异都是《水浒传》故事成型过程中,参与者们的虚构的膨胀。仅以甲胄、弓箭为例。《宋史・志第一百五十》记载,宋代设有专司制造甲胄、弓弩的弓弩院、弓弩造箭院,各州也皆有“作院”,为政府军队供给甲胄、弓箭装备。《宋要会辑稿・职官》载,弓弩之类的兵器,“于兵器之中,最难打造,尤要精专。至于煎胶披筋,各有法度,燥湿寒暑有日时,制造迟速之间,若一事不精,遂不堪用,兼亦不久,易损坏”。[9]所以《翠微北征录》有“年弓月箭”的说法。[10]史继刚先生研究认为,北宋时期军械制造机构熟练工匠不足,州郡作院普遍存在军器物料不足的问题,主要表现在“各种牛筋角、翎羽、箭杆等方面”。[11]所以童贯出征前,因武器不足,尚要启用一百四十七年前封存的弓箭等兵器。[12]北宋政府军的弓箭装备在有司保障下尚且欠缺,更何况方腊民军呢?方腊民变自宣和二年十月起事,至宣和三年四月落败(余部坚持到宣和四年三月),在不到两年的时间内,在人才匮乏、军资短缺、军事压力巨大的情况下,要装备数量庞大、战场消耗极大的弓、箭,其难度可想而知。因此,《水浒传》对方腊军甲胄、弓弩的装备描写,属于虚构的情节。

二、“文献方腊”与“水浒方腊”的同异原因分析

综观上述“文献方腊”与“水浒方腊”的同异类型,究其原因有三:

一、方腊民变的历史影响较大而且深远。方腊民变使“东南大震”,史载戕害平民二百万,仅所抢掠的民女自缢而死者绵延八十五里。甚至在客观上延迟了后来所谓的“北伐”(联金灭辽之役)。因为方腊民变的缘故,青溪县后被北宋朝廷改称“淳化”,后又改称“淳安”,可见在很长一段时间里,青溪县在统治者的心目中都是需要“淳德教化”的“不和谐地区”。因为方腊民变的缘故,直接导致蔡京、王黼、朱腋缸颖槐帷[13]也因为方腊民变的缘故,摩尼教(即明教)在江南地区广泛传播,甚至达到了“以魔说皆可信而争趋之”的地步。在方腊之后,浙江衢州、严州(即睦州)又于南宋绍兴三年(1133年)发生了余五婆的明教起义。余五婆是淳安县(即原青溪县)开化乡人,与方腊同乡,亦是摩尼教徒。方腊败亡后,余五婆在家乡宣传摩尼教,后发动民众起事。[14]《建炎以来系年要录・卷七十六》载绍兴四年(1134年)起居舍人王居正上书称:伏见两浙州县,有吃菜事魔之俗,方腊以前,法禁尚宽,而事魔之俗,犹未至于甚炽。方腊之后,法禁愈严,而事魔之俗,愈不可胜禁。”从中可以看出,方腊民变对摩尼教在普通民众中的宣传影响。[15]

正因为如此,《水浒传》故事在流传、定型的过程中,对方腊民变的部分史实如迫害平民、打击释教进行了采纳、演化,于是就有了《传》里平民、僧侣支持宋军的情节。

二、成就以宋江为首的梁山泊好汉“忠义”名声的需要。宋江等梁山一百单八将,上山聚义是为了“替天行道”,下山招安是为了“顺天护国”。他们马不停蹄地征大辽、征方腊(一百二十回本还有征田虎、征王庆),都只有一个目的:为国家干功,为北宋朝廷扫除一切敌对势力。所以,上山也好,下山也罢,都只是为了充分表现宋江等人的“忠义”。比如征方腊,出征时一百零三人(中途又走了安道全),征剿旗鼓相当的方腊军(有名有姓者近百人),梁山泊好汉伤亡惨重,“十停去了七停”,只剩得正偏将佐三十六人回朝。宋江等人为北宋朝廷的长治久安付出了巨大的牺牲,成就了自身的“忠义”。为了更好地彰显这份“忠义”的价值与珍贵,《水浒传》极力张大方腊军的实力。因而“水浒方腊”的势力庞大,占据八州,拥将上百,金盔铁甲、刀枪剑戟、滚木石、弓弩火炮等一应俱全。只有面对强大的敌手,付出巨大的代价,取得最后的胜利,才能实现并表现宋江等人一直追求的“忠义”,这就是作者的目的。正如李辰东先生所认为的,《水浒传》作者为使作品得到受众的同情与喜爱,着力把宋江等的本是“匪”“盗”行为加以成功的改造,“将许多好汉写成义士”,“不仅让这些好汉为民除害,而团结起来的时候又为国家除害。‘忠义’二字由此而来。” [16]

三、《水浒传》故事情节的安排。比如征方腊的时间的类误。《水浒传》为了表现宋江等人接受招安后,为北宋朝廷驰骋疆场保卫皇朝的决心和实力,在征方腊之前硬是“插播”了一段征辽的故事,因此征方腊的时间就只能往后推迟,所以才导致《传》里征方腊的时间是宣和五年正月。

历史史料历来是文学创作的不竭源泉之一。特别是对待那些历史记载内容有限的历史事件和历史人物,创作者通过艺术想象,或在历史规律和历史史实的范畴内酌情加工,适度虚构,或彻底摆脱历史的束缚,恣肆,信马由缰。由此产生的历史文学作品往往或者仍与历史记载“车同轨”,或者改变历史本来面貌。前者如《水浒传》、《三国演义》等,后者如流行于各大文学论坛的穿越小说。

就本文而言,很显然“文献方腊”与“水浒方腊”尽管有传承型、类误型、膨胀型三类同异情况,但是观之全书,“水浒方腊”并未脱离“文献方腊”的影响而完全“独立”。

追根究底,《水浒传》作者(不只是施耐庵)的政治立场从全书开始就是非常明确的。他借邵尧夫和陈抟老祖的口,称赞赵宋“一旦云开复见天”,“天下从此定矣”,上合天心,中合人和,下合地理。作者既然充分肯定、高度评价赵宋皇朝,又怎会允许“水浒方腊”偏离方向呢?

参考文献:

[1] 倪其心.宋史[M].上海:汉语大辞典出版社,2004.

[2]〔明〕陈邦瞻.宋史纪事本末[M].北京:中华书局,1977.

[3]〔宋〕方勺.泊宅编[M].许沛藻,杨立扬点校.北京:中华书局,1983.

[4] 〔明〕施耐庵.水浒传[M]. 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97.

腊月二十七篇4

腊八节的谚语:

腊八腊八,冻掉下巴

冬天麦盖三层被,来年枕着馒头睡。

腊八.腊八,有的,腊八,没有的,哈撒

腊八,祭灶,新年快到,闺女要花,小子要炮,老妈子吃着桂花糕,老头子戴着新毡帽

吃过腊八饭就把年来办!

“腊七腊八,冻死寒鸦”

老北京俗语

意思是说到了腊七腊八,就是一年里最冷的时候,能把耐寒的寒鸦儿冻死。只要在这天早晨喝了腊八粥,就会一冬天不冻手脚。

寒鸦

俗名:白脖子老鸹、白颈子老鸹。

分类:雀形目、鸦科、鸦属

体形中等偏小,有一白色领圈、胸、腹等亦白色,余部全黑,易与其他鸦类区别。后颈、颈侧、上背及胸、腹部均苍白色,其余各部均黑色;头顶、后头以及翅上的内侧覆羽均带紫色亮辉,余羽均闪着绿蓝色反光。头侧和耳羽杂有白色细纹。鸣声很单调,较短促而尖锐,喧闹不堪。

“腊七腊八,冻死寒鸦”

老北京俗语

意思是说到了腊七腊八,就是一年里最冷的时候,能把耐寒的寒鸦儿冻死。只要在这天早晨喝了腊

八粥,就会一冬天不冻手脚。

寒鸦

俗名:白脖子老鸹、白颈子老鸹。

分类:雀形目、鸦科、鸦属

体形中等偏小,有一白色领圈、胸、腹等亦白色,余部全黑,易与其他鸦类区别。后颈、颈侧、上

背及胸、腹部均苍白色,其余各部均黑色;头顶、后头以及翅上的内侧覆羽均带紫色亮辉,余羽均闪着

绿蓝色反光。头侧和耳羽杂有白色细纹。鸣声很单调,较短促而尖锐,喧闹不堪。

腊八节顺口溜:

老婆老婆你别馋,

过了腊八就是年,

腊八粥,喝几天,

哩哩啦啦二十三,

二十三、糖瓜粘,

二十四、扫房子,

二十五、炸豆腐,

二十六、炖羊肉,

二十七、杀公鸡,

二十八、把面发,

二十九、蒸馒头,

三十晚上熬一宿,

腊月二十七篇5

1、这是一首北京的歌谣叫《过了腊八就是年》。

2、歌谣内容:小孩儿小孩儿你别馋,过了腊八就是年;腊八粥,喝几天,哩哩啦啦二十三;二十三,糖瓜粘;二十四扫房子;二十五,冻豆腐;二十六,去买肉;二十七,宰公鸡;二十八,把面发;二十九,蒸馒头;三十晚上熬一宿;初一、初二满街走。

3、腊八节,俗称“腊八” ,即是农历十二月初八,古人有祭祀祖先和神灵、祈求丰收吉祥的传统,一些地区有喝腊八粥的习俗。相传这一天还是佛祖释迦牟尼成道之日,称为“法宝节”,是佛教盛大的节日之一。

4、岁终之月称“腊”的含义有三:一曰“腊者,接也”,寓有新旧交替的意思(《隋书·礼仪志》记载);二曰“腊者同猎”,指田猎获取禽兽好祭祖祭神,“腊”从“肉”旁,就是用肉“冬祭”;三曰“腊者,逐疫迎春”。腊八节又谓之“佛成道节”,亦名“成道会”,实际上可以说是十二月初八为腊日之由来。

(来源:文章屋网 )

腊月二十七篇6

二十四节气歌春雨惊春清谷天,夏满芒夏暑相连;

秋处露秋寒霜降,冬雪雪冬大小寒。

每月两节日期定,最多相差一两天,

上半年来六甘一,下半年是八甘三。

二十四节气七言诗地球绕着太阳转,绕完一圈是一年。

一年分成十二月,二十四节紧相连。

按照公历来推算,每月两气不改变。

上半年是六甘一,下半年逢八甘三。

这些就是交节日,有差不过一两天。

二十四节有先后,下列口诀记心间:

一月小寒接大寒,二月立春雨水连;

惊蛰春分在三月,清明谷雨四月天;

五月立夏和小满,六月芒种夏至连;

七月大暑和小暑,立秋处暑八月间;

九月白露接秋分,寒露霜降十月全;

立冬小雪十一月,大雪冬至迎新年。

抓紧季节忙生产,种收及时保丰年。

正月菠菜才吐绿,二月栽下羊角葱;

三月韭菜长得旺,四月竹笋雨后生;

五月黄瓜大街卖,六月葫芦弯似弓;

七月茄子头朝下,八月辣椒个个红;

九月柿子红似火,十月箩卜上称称;

冬月白菜家家有,腊月蒜苗正泛青。

花名歌正月梅花傲雪霜

二月迎春初开放

三月桃花红十里

四月牡丹国色香

五月石榴红似火

六月荷花映池塘

七月茉莉花如雪

八月桂花满树黄

九月菊花姿百态

十月芙蓉正上妆

十一月水仙洁如玉

十二月腊梅吐芬芳

正月梅花香又香,二月兰花盆里装,三月桃花连十里,

四月蔷薇靠短墙,五月石榴红似火,六月荷花满池塘,

七月栀子头上戴,八月丹桂满枝黄,九月菊花初开放,

腊月二十七篇7

合肥市中小学幼儿园寒假时间确定。小学、初中放假时间:从2020年1月15日(腊月二十一,星期三)开始;2月9日(农历正月十六,星期日)报到;2月10日(农历正月十七,星期一)正式上课。

普通高中放假:从2020年1月18日(腊月二十四,星期六)开始;2月9日(农历正月十六,星期日)报到;2月10日(农历正月十七,星期一)正式上课。高三年级寒假时间从2020年1月20日(腊月二十六,星期一)开始;2月3日(农历正月初十,星期一)正式上课。

幼儿园寒假时间比照义务教育学校执行;中职学校寒假时间参照普通高中学校执行。

(来源:文章屋网 )

腊月二十七篇8

像这种岁时节令的歌谣,还遗留不少,但其中有的习俗已经永久地消失了,像这首《紫不紫》的歌谣就是描写当年老北京人过八月节的场景:“紫不紫大海茄,八月里供的是兔儿爷,自来白自来红,月光码儿供当中,毛豆枝儿乱哄哄,鸡冠子花儿红里个红,圆月儿的西瓜皮儿青,月亮爷吃的哈哈笑,今夜的光儿分外明。”如今在京城再也看不到这种“祭月大典”了,除了这两年在八月节前后出现的兔儿爷外,其余的只能留在上了年纪的老北京人的记忆当中了。

在老北京,端午、中秋、除夕都属于大节,尤其是这个举家团圆的中秋节,是除了春节外最被北京人看重的节日之一。面部贴金泥,身穿甲胄背插彩绸纛旗,胯下骑一只大老虎威风飒飒的兔儿爷,不但是北京独有的尊神,也是孩子们最心爱的玩具;广寒宫中美丽多愁的嫦娥也成为闺阁少女们寄托倾诉心事的对象。八月十五这一天,老北京家家户户都设坛拜月,供 “月光码儿”,这“月光码儿”就是印有“太阴星君”、“月光遍照菩萨”神像的纸张,如今这种物件在京城早就绝迹了。兔儿爷,自来红、自来白的月饼,葡萄,沙果,鸡冠花与切成莲瓣的西瓜都是必备之物,另外还要供毛豆枝,可能是玉兔爱吃毛豆,所以祭月时必备毛豆枝。当一切布置就绪后,家中女主人就要主持拜月了。自古就有“男不拜月,女不祭灶”的习俗,因此,女人与小孩就成了这场祭典中的绝对主角。上香、许愿、烧黄表纸、磕头、作揖,礼成。此后,一家人团团圆圆地坐在一起分享月饼赏月,“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花常鲜,月常圆,人常聚”,才是这一节日的真正意思。随着社会的进步,人的生活节奏的加速,这一景象在今天早已消失不见,但其内容却永远地留在了这首童谣中,给人以无限的回味。

除了以上那首,还有一首是将老北京全年中每个月的节令都数一遍的歌谣《正月正》:“正月正,大街小巷挂红灯。二月二,家家摆席接女儿。三月三,蟠桃宫里去游玩。四月四,男女老幼逛塔寺。五月五,白糖粽子送姑母。六月六,阴天下雨煮白肉。七月七,坐在院中看织女。八月八,穿上白袜走白塔。九月九,大家喝杯重阳酒。十月十,穷人着急没饭吃。冬月冬,北海公园去溜冰。腊月腊,买猪买羊过年啦。”在这首歌谣里,像腊月的新春,正月的灯节、五月的端午节、七月的乞巧节、九月的重阳节依然还沿袭着传统的习俗,而二月、三月、四月、六月、八月的民俗已经逐渐走向衰亡。以下笔者就简单地作一下介绍:

二月二,龙抬头,除了现在大家都知道的剪头、吃春饼外,这一日还是接“姑奶奶”(出嫁的闺女)回家的日子。“二月二,接宝贝,接不来,掉眼泪”就是一首描写母亲思念女儿的歌谣。

三月三,是西王母的寿诞之日,恰巧北京城崇文门外供奉王母娘娘的蟠桃宫在此期间开庙,因此每年的这个时候蟠桃宫里都热闹非凡。这里还有一个描写三月三的歌谣:“年年有个三月三,王母娘娘庆寿诞。各洞神仙来上寿,蟠桃美酒会神仙”。

四月四,指的是白塔寺的庙会,清末的《旧京琐记》载:“有期集者,逢三之土地庙,四、五之白塔寺,七、八之护国寺,九、十之隆福寺,谓之四大庙市,皆以期集”。

六月六,煮白肉,吃煮白肉是满族人的习俗,现今还流传着“冬不白煮,夏不熬”的说法,真正的吃主儿都是到夏天才吃这一口美食。百年老店沙锅居饭庄就是以煮白肉为特色而誉满京城的老字号。

八月八,走妙应寺的白塔是京城金秋八月的民俗之一。据说这一天满族妇女可以脱下花盆底鞋改穿汉族妇女的平底鞋去白塔寺逛庙会,久而久之,就形成了这一独特的民俗。

上一篇:轻狂书生范文 下一篇:菊花的样子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