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元节的诗句范文

时间:2023-11-18 12:25:16

中元节的诗句

中元节的诗句篇1

2.了解现代诗歌的特点,练习仿写现代诗。

3.积累有关诗歌的名言。

一、回顾所学,导入新课。

1.同学们,第三单元主要学习的是什么?(现代诗)

2.请同学们先回忆一下本单元的4篇课文,想一想:现代诗有什么特点?(有节奏感;蕴含丰富的想象;饱含真挚的情感。)

二、学习“交流平台”。

结合本单元的诗歌,归纳现代诗的特点。

三、学习“识字加油站”。

1.这些古代文人你都认识吗?和同学们交流一下,看看你对他们了解多少。

2.出示生字,指名认读。(屈、渊、孟、甫、韩、愈、禹、锡、仲、龚。)

四、学习“词句段运用”。

1.(1)读句子,注意加点的部分,分析其运用了什么修辞手法,体会如何描写颜色。

(2)找一找其他描写颜色的句子,和同学交流。

2.读一读,注意节选诗歌的加点部分,说说加点的文字运用了什么修辞手法。(排比)

(1)请你在学过的课文中再找出几处运用排比手法的句子,并与同学们交流、品味,说说这样表达的好处。

(2)仿写练习:请你运用排比手法写一首小诗。

五、学习“日积月累”。

1.学生齐读“日积月累”的句子。

2.学生交流句子意思,明白这些句子都是描写诗歌特点的。

(1)诗是人类向未来寄发的信息,诗给人类以朝向理想的勇气。——艾青(谈诗美)

(2)诗和音乐一样,生命全在节奏。——朱光潜(谈诗的节奏)

(3)诗是强烈感情的自然流露,它源于宁静中回忆起来的情感。——[英国]华兹华斯(谈诗歌创作)

3.你还积累了哪些描写诗歌的名言?请在全班交流。

(1)诗歌是一团火,在人的灵魂里燃烧。这火燃烧着,发热发光。——[俄国]列夫·托尔斯泰。

(2)和谐是诗的语言的生命。——郭沫若

4.读了这些诗句,你明确诗歌的特点了吗?

六、小结。

这节课我们学习了现代诗,了解了现代诗的特点,认识了八位古代文人,并尝试仿写现代诗,积累了有关诗歌的名言。在以后的学习中,我们可以多多积累和摘抄现代诗,体会现代诗优美、简练、富有节奏的语言艺术特色。

1.通过本单元的学习,结合单元课文,学生能够大致了解现代诗的文体特点。

中元节的诗句篇2

柳宗元

渔翁夜傍西岩宿,晓汲清湘燃楚竹。

日出烟消不见人,乃一声山水绿。

回看天际下中流,岩上无心云相逐。

中国古典诗歌的意象,经历代诗人的提炼、加工和创造,使之带有了诗化的感情和韵味。“渔父”恰是最经常地触发诗人情思的传统文学意象之一。战国以降,中国的士大夫,无论居庙堂之高,抑或处江湖之远,其精神状态往往与隐逸结下不解之缘。在古代诗文中,渔父即隐者,乘扁舟于水上,披蓑笠于林岩,自由、惬意、无拘无束,令不堪政治纠葛的士人向往,因而诗人骚客多取其意象,不断翻出新作。柳宗元便有“孤舟蓑笠翁,独钓寒江雪”(《江雪》)的诗句。《渔翁》便是他被贬永州时所作。

这是一首富有奇趣而又颇有争议的七言古诗。

首句先奇,渔翁晚上傍靠岩崖睡着了。写了时间、地点、人物、动作,但也留下了悬念:何以有家不归,要“傍西岩宿”?

“汲清湘燃楚竹”,则又奇了,打水生火做饭本身是凡俗之事,然而柳宗元不说汲“水”燃“薪”,而以“清湘”“楚竹”借代,这一来,诗句的意蕴就不同了。犹如“炊金馔玉”给人侈靡的感觉一样,当人们由“湘”“楚”而联想到屈原时,“汲清湘”而“燃楚竹”则就更具超凡绝俗之感,似乎象征着诗中人孤高的品格。

“日出烟消不见人,乃一声山水绿。”就更奇了,诗人笔锋一转,一阵炊烟虚化了主人公,你看,烟也消了,人也没了,只有阳光照耀下的山水一片青绿。渔翁已化入山水之中,青山绿水之间,仿佛处处都有他的身影。作者通过这样的奇趣,塑造了一个清寥得有几分神秘的境界,隐隐传达出他那孤高而又不免孤寂的心境。这种从大实到大虚的变幻写法,确实令人感到突兀、惊奇。

问题在最后两句,它是全诗的余音,渔翁已乘舟“下中流”,此时“回看天际”,只见岩上缭绕舒展的白云仿佛尾随他的渔舟。“岩上无心云相逐”,只有“无心”的白云“相逐”,则其孤独无伴可知。

而在艺术构思上,此诗尤为后人注目。坡认为这最后两句“虽不必亦可”。他觉得此诗有奇趣:渔翁在生火煮饭,可饭熟了,烟消了,人却不见了,只听见“乃”一声,那青山却显得更绿了。诗到此处意味无穷,末两句似可不必。

坡也只是说一点体会,不料后人却较真儿了。南宋严羽、明人胡应麟、清人王士祯都认为东坡所说删末两句为好,点到为止,韵味更足。如此看来,末两句便为蛇足。而宋末刘辰翁,明人李东阳、王世贞认为最后这两句点出了作者自诩如清风白云一样高洁,如果删掉,就没这层意思了。

是删还是留,今人还在争议。在《唐诗鉴赏辞典》中,周啸天先生认为应该删去这两句比较平淡的尾巴。可在《唐诗三百首新编》中,马茂元、赵昌平先生则认为尾句是画龙点睛。他们认为“回看”“岩”“云”寄托着柳宗元失志后企求超脱的心情和遭贬后对现实的解悟。

两派分歧的根源在于鉴赏的角度不同,或者说主要在于鉴赏者对“奇趣”的看法不同。就诗而言,通过渔家生活的画面,来表达闲情逸趣,前四句已达到了这种境界。坡“以奇趣为宗”而删去末两句,让诗以“乃一声山水绿”的奇句作结,不仅余情不尽,而且“奇趣”更显――可有可无之句,究以割爱为佳。

然就作者而言,此篇作于永州。作者于寄情山水的同时,略寓政治失意的孤愤。此诗首句的“西岩”即指《始得西山宴游记》中的西山,而诗中那在山青水绿之处自遣自歌、独往独来的“渔翁”,突现出一种孤标遗世的情绪,写渔夫正摇着船顺流而下,回头看到那白云相逐,则正好寓托柳宗元在激烈的政治漩涡中被冲激出来后企求超脱的心境,含有几分自况的意味。“不见人”“回看天际”等语,又都流露出几分孤寂情怀。末两句写随流而下的渔翁回头看到那来去无牵挂的岩云,隐然现出作者对这种境界的向往,寂寥而清幽的山水和诗人孤寂清高的心境是多么的一致。“无心云”用了陶潜《归去来辞》“云无心而出岫”的句意,同时,“回”是否有回首人生之意?倘有,那应是柳宗元被贬后对现实人生的一种解悟。尊重诗人,不删既无损于艺术,也更了解诗人。

【相关链接】

清 明

杜 牧

清明时节雨纷纷,路上行人欲断魂。

借问酒家何处有,牧童遥指杏花村。

有人将这首七绝断读为一首词:“清明时节雨,纷纷路上行人。欲断魂,借问酒家:‘何处有牧童?’遥指杏花村。”还有人甚至将其删成一首五绝:“清明雨纷纷,行人欲断魂。酒家何处有,遥指杏花村。”请你鉴赏评价原作、改词、改诗三者意境的高下。

【参考思路】

杜牧诗原作意境优美,状景有声有色,写人形神兼备。江南春季多雨。清明这一天常常下雨。色彩鲜艳明媚的春景,几乎尽被“纷纷”细雨遮住,思亲的行人怎不“欲断魂”?而且“纷纷”既是形容连绵的春雨,也是形容“行人”的情绪。第三句乍看平淡,但与第四句联系起来,情趣顿生。它仿佛让人看到:绵绵春雨中,牧童骑在牛背上,手指远方:“瞧,那不就是杏花村吗!”

改词借问的对象和内容都变了。“行人”闻讯而喜,喜而赶路,以及他那急匆匆的样子都浮现不出来了。

中元节的诗句篇3

第四小学五二班 崔安琦

寒假里,老师给我们布置了一个特殊的寒假作业——看《国学小名士》。

这个诵读大赛的内容分为三单元,每个单月都有两个部分。第一单元主要讲的是节俭。"侈而惰者贫,而力而俭者富",这一句是著名诗人韩飞的一句名言。意思是:懒惰又奢侈,生活就会贫困;勤劳而节俭,生活就会富足。 … 意思是:奢侈又懒惰的人即使富有,也会有用光的时候;节俭又勤劳的人即使贫穷,也会富足日日有余的一天。这句话对我们来说是一句深奥的话,可是,我们必须去明白这句话的道理,好用于我们长大成人时那些浪费的警告。当我把第一单元看完时,我又想起了生活当中我做的不对的一些事。有一次,我匆匆忙忙吃完饭去玩电脑时,妈妈把我给训了一顿,说:"你碗里还有许多米粒,你不喝干净就想去玩电脑?不行,俗话说‘锄禾日当午,汗滴禾下土。谁知盘中餐,粒粒皆辛苦’,这可说的都只是你这种人啊!今天我就罚你洗碗!"当时,我就以为:不就那么几粒米吗?有什么大不了的?可现在,我不这么认为。我举得妈妈当初教育我的是对的,所以,我以后吃什么都吃的非常干净。

第二单元主要讲的是自强自信。"天地之性,人为贵。"这句话选自于,《孝经。圣治章》。意思是:天地之间的万物生灵,都一样的得到天地之气成形,禀天地之道成性。但只有人最为尊贵。这句话说到的非常好。人人都有优点,只要把自己的优点发挥出来,就会被别人高看一等。可有些人就是发挥不出自己的优点。

第三单元主要讲的是智慧。"智慧是经验之女".之句话是著名的"达·芬奇"说的。对啊只要有智慧,只要大家去想,就会把智慧发挥出来,你就会"战无不胜"!古代很多著名的人就是利用智慧被别人看待的,如;包青天运用智慧来破案。贺龙同志用智慧取得战斗的胜利……

国学小名士是继承中华经典的重要的视频,希望大家都会去用心看,这样,才会懂得里面的大道理。

国学小名士观后感600字(二)

赵瑞靖 五年级二班

国学小名士历史如同一颗闪闪发光的星星,它那一霎间的耀眼、璀璨那无人能媲美的美,已经永远刻在了每个华夏人民的心中。

虽然分打出来了,但是也不影响个人对诗句爱好与喜好,有一句谚语说的好‘学而不厌,诲人不倦’告诉了大家默默地记住,学习不觉得厌烦教人不知道疲倦这对我能有什么困难吗。‘诗句’对我来说也是一位朋友。在我最小的时候,也就是我认识的第一句诗句‘谁知盘中餐,粒粒皆辛苦’我本来不懂的诗句的意思但是 ,在我每次浪费粮食的面前妈妈都会说这句诗而我也渐渐的懂了诗句的意思;谁知碗中的米是怎么得来的呢,每一粒都是农民伯伯辛辛苦苦种出来的。那每一句诗句都包含着祖先给人们的珍贵财富,或者说是给了人们的光明前途。我也很佩服中国的古人用简易语言可以把现代的一大段话改成几个字,古人有着独特的艺术魅力不仅是几个字而且都有着遨游天地、流光溢彩的感觉,那历史的诗句如同一支高贵的牡丹花在无边无际的花田中没有一支花能比花中之王高贵、清雅、大方而迷人的牡丹之王无人能比悠久的历史,诗词也渐渐的成为了古人留给我们唯一最有价值的东西那诗词也是古人绞心脑汁一字字的想的出来的也是人们智慧的结晶。也有许多成语故事是古人的智慧为我们成长做好了一条铺垫而成的如;悬梁刺股的决心、闻鸡起舞的意志、隔壁偷光的精神、、、这些值得学习的精神已经像梁山伯和祝英台化成蝴蝶飞走了。

中元节的诗句篇4

语言是由字到词、词到句这样和谐组合起来的,顺序的不同、长短的不同都包含不同的含义,同时字词句中有不同的声调,有声调就会有韵律节奏。诗由语言组成,因此诗就具有了韵律、节奏,这是语言的一种自然属性。所以当语言和谐地组成诗歌就具有了韵律。不同的语言组合会形成不同的韵律,韵律也可称为节奏,这种节奏可以让诗歌的表现似乎可发出美妙的音乐,因此,语言除了通过表面的意象表达感情,还可以通过旋律来表达情感,两者配合起来可以把情感表现得淋漓尽致,这就是音乐与语言结合的妙处。如李清照的《声声慢》中有词句“寻寻觅觅,冷冷清清,凄凄惨惨戚戚”“最难将息”“晚来风急”“如今有谁堪摘”“独自怎生得黑”“点点滴滴”“怎一个愁字了得!”这些词句形成了一种低沉的韵调,充分地表现了作者家破人亡之后那种孤寂、悲伤、凄惨的心境。岳飞,民族英雄,一心北伐,想光复宋朝而不得。他的《满江红•怒发冲冠》是一首气壮山河、传诵千古的名篇,词中有词句“怒发冲冠”“仰天长啸,壮怀激烈”“莫等闲,白了少年头,空悲切!”“壮志饥餐胡虏肉,笑谈渴饮匈奴血”“待从头,收拾旧山河,朝天阙!”单从语言来看,给人以一种激烈、雄壮的场景,整首词的韵调是高昂的,高昂的韵调结合雄壮的语言,把当时岳飞的心情表现得淋漓尽致。当时岳飞第二次北伐失败,痛苦愤懑,壮志未酬,但仍坚持自己的信念,充满信心,这时岳飞有感而发写就了这首千古绝唱《满江红》。整首词平仄、押韵运用得很好,先渲染出一种低沉的韵调,以表达他当时的心情;后部分以一种高昂的韵调结尾,表达他的雄心壮志,这与高昂的音乐的演奏是一样的。词中蕴涵了这种韵律,语言与韵律配合,岳飞当时复杂的情感有声无声地表现出来。又如李白的诗《蜀道难》,整首诗以七字句为主体,其中也穿插了一些长短句,三字短句到十一字长句,这样在句式上就形成了一种跌宕起伏的节奏感。诗以“噫吁戏,危乎高哉!”开头,以“蜀道之难,难于上青天,侧身西望长咨嗟!”结尾,前后呼应渲染出一种磅礴的气势,充分表现出蜀道的险与难,也表现出作者的叹。作者的这些内在情感是通过诗中韵律节奏来表现的,作者把情感与节奏和谐地结合在一起,从而把诗歌中那种磅礴的气势表现得淋漓尽致。因此,音乐艺术可以通过语言形成的韵律所引导的波动的节奏渗透到诗歌中,最能表现音乐性的是诗歌通过节奏编织成的旋律,不同的旋律表现出不同的情感,旋律也使情感的表达变得更容易,也更生动。

二、古诗内部结构及可唱性中渗透的音乐艺术

前面提到中国古代诗歌的音乐性可以通过诗歌语言形成的节奏来表现,除此之外,中国古代诗歌的音乐性也可通过诗歌与乐曲相结合来表现,即诗歌的可唱性。因为诗歌的结构及旋律感,通常都可以配上曲调进行演唱。从《诗经》开始,就有“诵诗三百,弦歌三百”的说法,楚辞的创作跟当时楚国巫歌盛行有密切的关系;对于汉朝,南北朝的乐府民歌以及唐诗、宋词、元曲都是可以唱出来的,如汉朝刘彻的《秋风辞》;南朝乐府民歌抒情诗《西洲曲》、北朝民歌中杰出的长篇叙事诗《木兰诗》;唐朝杜牧的《江南春》、白居易的《长恨歌》;宋朝苏轼的《水调歌头》、欧阳修的《人约黄昏后》、秦观的《鹊桥仙》;元曲就更不用说了,像《窦娥冤》《西厢记》这样著名的元曲都是以戏曲的形式传唱下来的。由于诗歌的结构及其可唱性,其就如歌曲一样,音乐艺术自然而然地渗透其中。中国诗歌的整个发展过程与音乐有密不可分的关系。王世贞在其《艺苑卮言》中提到:“三百篇亡,而后有骚赋;骚赋难入乐,而后有古乐府;古乐府不入俗,而后以唐绝句为乐府;绝句少宛转,而后有词;词不快北耳,而后有北曲;北曲不谐南耳,而后有南曲。”并且音乐最初是以“歌”的形式出现的,诗歌之所以称为“诗歌”,是因为诗的可唱性跟“歌”有密不可分的关系。刘勰在他的《文心雕龙•声律》中提到:“夫音律所始,本于人声也。”从刘勰的描述可以知道诗乐是同源的,是共生的。在古代,诗歌的划分一般是依据能否配乐歌唱,但大部分诗是能够配乐歌唱的,因此,在古代“诗”跟“歌”是结合在一起的。比如《诗经》中的三百多诗篇,都可以配乐歌唱;汉代、南北朝的乐府民歌是为了咏唱而写的歌词;唐诗中的一些格律诗是可以唱出来的;宋词很多是按词调来写的,押韵平仄要求较高,配乐即可吟唱。元曲写作的目的就是为了谱曲。通过分析诗歌的可唱性,我们不难发现诗歌跟音乐是同源的,诗歌可以说是渗透了音乐艺术的一种混合艺术。

三、结语

在我国古代诗歌发展的历程中,不同的历史时期,因为受当时特定环境的影响,诗歌中渗透的音乐艺术亦是跟当时的环境相吻合的。如上古时期,“和谐”是《诗经》所追求的审美特征,而“和”为当时音乐的审美特征。如元代,诗歌直接跟音乐混为一体而出现了以唱流传的戏曲。随着时间的推移,尤其在春秋以后,诗与乐的关系日行渐远。虽然诗歌与音乐属于不同的学科门类,但诗入乐的传统一直在中国古代诗歌的创作中保持着,并且中国古代诗歌最重要的审美特征是其对情感的表达,而音乐是渲染气氛、表达情感最直接、最感性的艺术。音乐艺术可以从诗歌的题材、诗歌语言、诗歌结构及其可唱性渗透到诗歌中,诗歌与音乐艺术结合形成一种混合的艺术,提高了诗歌的美学价值,使其在表达感情上无所不能。

中元节的诗句篇5

第一步:解题;介绍格律诗,强调韵脚;说明写作背景。第二步:学生齐读全诗,教师指正字音。第三步:理解诗句,基本上是就字面作翻译。第四步:分析写景抒情的写作特点。第五步:由最后一句得出“思乡”情感,明确全文主题。第六步:学生再次朗读后,余下时间全部用于背诵该诗。

听完这堂课,我一时心中颇多感触。难道古诗词就这样教学吗?如果我是学生:这节课我真正学懂了吗?我学习诗歌的能力,在这节课里得到培养了吗?

表面上,从学生活动看,这堂课有朗读,有思考,有讨论,似乎学生活动的主要形式都有;从知识获取来看,这堂课学生认识了律诗的一些特点,知道了这首诗的主题,明白了这首诗写景抒情的特点,并能背下这首诗,学生似乎也有些收获。然而,细细想想,这些所谓的学生活动太空泛、太简略,所谓的知识收获都是面上的、笼统的,而培养学生学习古诗词的能力,更是微乎其微。

《初中语文新课程标准》在“阅读”部分明确提出:“诵读古代诗词,有意识地在积累、感悟和运用中,提高自己的欣赏品味和审美情趣。”可见,古诗词教学的主要方式是诵读,主要活动是积累、感悟和运用,主要目的是提高欣赏品味和审美情趣。古诗词教学就应该以此为指导,围绕这三个方面下功夫,引导学生真正学懂所学诗歌。

那么,要达到新课程标准的阅读要求,古诗词教学的着力点应该是什么呢?要回答这个问题,我们先要弄清楚两点:一是初中古诗词教学基本的重点和难点是什么;二是所学古诗词在教材特别是在特定单元的教学重点和难点是什么。就初中学段而言,根据新课程标准的要求,古诗词教学的重点是诵读和理解(“感悟”),难点是赏析和评价(“品味”、“审美”);从特定单元的教学重难点看,以《次北固山下》为例,人教版将它安排在第三单元,这个单元的教学重点就是反复诵读品味,感受文章的景物美、情感美、语言美,难点应是品味文章的情感美、语言美。因此,可以看出,一般古诗词教学的着力点应该是诵读、理解、赏析,也就是围绕“读、悟、品”下功夫。换言之,古诗词教学就是要紧扣字词着力,引导学生深入解读词句,真正走进文本。

有了这个认识,再来审视那位教师《次北固山下》的教学,就明白了他的问题所在,要纠正这些问题,也就有了方向和办法。同样是这篇课文,有位教师就上得不错,他的整个课堂分成诵读和品析两个部分。第一个部分:先是教师满怀激情朗诵,感染学生情绪;然后让学生充分朗读,有自由诵读、抽读、齐读,形式多样,中间穿插教师对字音、节奏、语速、轻重等朗读指导,接着引导学生结合小学所学二首律诗,与学生对论、认识律诗特点,接下来又让学生反复地诵读,自主读、指名读、分组读,并对学生的诵读情况予以点评和肯定。几轮下来,学生的朗读不仅有几分滋味了,而且在读的过程中有了对诗歌的一些感悟。第二个部分:主要是理解和赏析诗歌,也穿插了诵读。

下面选取第二个教学部分的片断看看:师:诗歌中写景是为抒情服务的。请大家再认真读一下诗的中间两联,所写之景与作者要抒发的情感有什么关系呢?(学生朗读)生:“潮平两岸阔,风正一帆悬”写的是开阔秀丽的江景,可能是衬托后面的思乡之情。师:你用了“衬托”一词,很好!你的思维方向是正确的。有衬托的作用,读这句诗,你能读出思乡的意思吗?(学生沉默)师:大家再看首联,你们刚才说“客路青山外”意指身在异乡,而且羁旅之路漫长,自然思乡。那么,颔联可否顺着这个思路想一想呢?请先齐读这两句,边读边想一想。(学生朗读)生:“潮平两岸阔”写出江面的宽阔,说明行舟的路途也很远,含有与首联相同的言外意。师:对了,这位同学的分析是正确的。我们在第三联中也能品出这种言外意来。哪位同学来说说?生:“海日生残夜”说明诗人昼夜兼行,此时已凌晨了,还在江上行,可见路途遥远,与前二联的言外意相同。生:“江春入旧年”说明时间是快到过年时节,“每逢佳节倍思亲”,乡愁自然而生。师:说得真好!同学们,我们只有像这样用心去品读出诗句的丰富内涵,才能真正读懂一首诗。师:有人说这首诗的颈联富有哲理,能说说你的感悟吗?……

以上课堂片断,教学活动围绕三维度目标进行,哪怕是细小的环节,都注意到了培养学生探究的学习品质,并有意识地引导学生,结合诗句理解诗意和感受作者的情感。学习活动紧扣古诗词教学的重点,教学着力点充分体现了“引导学生深入解读词句、真正走进文本”的思想。对诗句的品析较为深入,避免了“大而化之”或“概念化”的诗词品析现象。当然,这些教学片断也有一些需要改进和完善的地方,如第三个片断中,面对学生的沉默,老师应顺势安排一个讨论活动,给出一点思考时间,给出一点思维碰撞和交流的时间,’这样,更有利于培养学生的感悟能力和品析能力。

中元节的诗句篇6

关键词:岑参 即事名篇 主观意念 通俗 中唐诗变

唐代文学的最高成就是诗,唐诗不只是量多,更在于诗蕴含的特有质素。这些质素就是风骨与兴寄、声律与辞章、兴象与韵味。它们融汇在一起,便是唐诗气象。唐诗气象,不同时期有不同特点,如盛唐诗歌“雄壮”“浑厚”,“大历之风尚浮,贞元之风尚荡,元和之风尚怪”[1]。然而从盛唐到中唐,诗坛气象不是突变,而是渐变。早在天宝年间,诗坛就出现了许多微妙的变化,其中岑参诗歌的变化是很明显的。岑参诗歌应时而变,突破古题乐府,另拟新题,即事名篇,自创新的歌行形式;打破盛唐诗歌主客体的平衡,凸显主观意念;追求意奇语奇,开“尖巧”一派;引白话俗语入诗,诗歌朝着通俗易懂的方向发展。这些变化由大历至贞元间的一批诗人所继承发展,逐渐酝酿出贞元、元和年间诗歌之大变。

开元、天宝年间,唐诗走向繁荣,构成唐诗重要一翼的歌行在此期趋于成熟,“律化的程度较之初唐有明显减弱,与此同时,则增大了叙事与抒情的自由度”[2]。岑参的歌行不论是数量还是对歌行的演进,在此期都是非常突出的。岑参于歌行的贡献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

突破乐府古题的限制,自拟新题,即事名篇。岑参50首歌行中,没有一首“古题乐府”,全部是自拟新题。他作于从军边塞期间的歌行,都能根据实际生活中的所见所闻所感,即事名篇。如他的《轮台歌奉送封大夫出师西征》《走马川行奉送出师西征》《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天山雪歌送萧治归京》《玉门关盖将军歌》等都是根据边陲的实际生活自拟标题,叙事与抒情相结合,内容鲜活而充实。岑参的歌行彻底摆脱了乐府古题的限制,典型地反映了盛唐歌行把个性化的抒情建立在客观叙事和实景描写基础上的内容特征,为歌行内容的创新提供了更大空间,为中唐“新题乐府”的大量出现做出了前期贡献。

为了适应这种内容的需要,岑参自创新的歌行形式,用韵灵活自如,韵律节奏富于变化和创新。陈伯海把唐代歌行分为“正格”与“变调”,薛天纬则分为“常调”和“别调”。岑参这种新的歌行形式,陈伯海称为“变调”,薛天纬称为“别调”。“变调”是指歌行“着重吸取楚辞以至鲍照歌行的参差的句式和跳脱的气势,化整为散,破偶为奇,以恣纵的笔意写激荡的感情”[3]。检点岑参的歌行,有句句押韵且一韵到底者、两句一换韵者、三句一换韵者、四句一换韵者等等。其《卫节度赤骠马歌》四句一换韵,根据陈先生的说法,为“正格”。那么,句句押韵且一韵到底者、两句一换韵者、三句一换韵者都属于“别调”。“别调”在表达情感上往往比“正格”更为自由恣意。每句押韵一韵到底者如《玉门关盖将军歌》:“盖将军,真丈夫。行年三十执金吾,身长七尺颇有须。玉门关城迥且孤,黄沙万里白草枯……”给人一气呵成之感。两句一换韵者如《凉州馆中与诸判官夜集》:“弯弯月出挂城头,城头月出照凉州。凉州七里十万家,胡人半解弹琵琶……”两句一换韵打破了歌行四句换韵的常见节奏,造成一种跳跃感,充分表达出诗人内心澎湃的激情。三句一换韵者如《走马川行奉送出师西征》:“君不见走马川,雪海边,平沙莽莽黄入天。轮台九月风夜吼,一川碎石大如斗,随风满地石乱走……”句句用韵,韵位密集,三句一转韵,换韵频繁,造成急促铿锵的节奏,很好地烘托出军情的紧急和士气的高昂。这种写法正如程千帆所说:“于整齐中见变化,变化中含统一,富于创造性,是以音响传达生活音响的成功范例。”[4]岑参还成功创作了各种句式都有的“别调”,如《优钵罗花歌》:“白山南,赤山北……夜掩朝开多异香,何不生彼中国兮生西方……”句式参差散文化。岑参对歌行韵律节奏的变革,深深地影响到了韩愈、卢仝、元稹等人,他们以散文的句式入诗,打破诗的对称。如卢仝的《月蚀诗》有散文句,有整齐的偶句;语言有五言、七言、二言、三言、四言、九言。韩愈“称其工”并作《月蚀诗效玉川子作》。元稹《有酒十章》句式多变,既有整齐的七言,也有极度不齐的杂言,还有骚体。

从盛唐到中唐,诗歌美学思想经历了由“兴象”到“意境”“假象见意”的变迁。盛唐人注重主客体的平衡,情由物象触发,一切物象都根据客观真实高度典型化。天宝后期,诗歌中主客体的平衡逐渐被打破,主观意念得以突出。成书于贞元之前的《诗格》用“意境”来反映唐诗美学的变化,陈伯海把它定义为“从主观意念出发而假托于外在情境所构成的形象”[3]。葛晓音也看到此期的变化:“单纯明朗的抒写情兴渐渐转为直觉、幻觉、错觉等内在感觉乃至潜意识的捕捉;精确地勾勒物象形貌特征的客观描绘逐渐被诗人对事物最突出的印象甚至内心的幻象所替代。”[5]成书于贞元初期的《诗式》指出作诗“假象见意”“尚于作用”“取境之时,须至难至险,始见奇句”[6],这是说“诗人先有意念再假托物象以构成形体,最后发展为凭心结撰、翻空出奇以书写胸中磊块不平的意气”[3]。这是韩孟诗派的特点之一。而岑参诗中主观意念已非常突出。

岑参诗歌注重内心感觉和印象的表现。比较岑参的“树点千家小,天围万岭低”(《早秋与诸子登虢州西亭观眺》)与王维的“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可以看出,岑参强调直觉感受,王维注重客观描绘。岑参喜欢把抽象的感觉具象化,无形的事物实体化,如“孤灯燃客梦,寒杵捣乡愁”(《宿关西客舍寄东山严许二山人》)、“塞花飘客泪,边柳挂乡愁”(《武威春暮》)、“三月犹未还,客愁满春草”(《敬酬杜华淇上见赠兼呈熊曜》),这些诗句构思奇特,使原本难以描摹的内在感觉都变得具象化、实体化了,使无形的梦和愁在他的诗歌中变成了可燃、可捣、可挂、可铺之物。耿的“涧花寒夕雨,潭水黑朝林”与岑参诗的立意构句完全相同,可能是受其影响;孟郊的“冷露滴破梦”(《秋怀》其二)也是化用了岑参诗句。岑参还善于运用通感的修辞手法,如“涧花燃暮雨,潭树暖春云”(《高冠谷口招郑》)变视觉为触觉,把盛开的红花幻化为火,让花有了温度,烘暖了潭树和春云。岑参的边塞诗更是长于表现感受印象,军旅生活、边塞景物、异域风情在印象中变得神奇瑰丽起来。如《走马川行奉送出师西征》中恶劣的气候环境在诗人的印象中成了衬托英雄气概的壮观景色。“江云入袈裟,山月吐绳床”(《上嘉州青衣山中峰题惠净上人幽居寄兵部杨郎中》)的奇思构想也影响着孟郊的“南山塞天地,日月天上生”。

梦境是内在感受或者印象的一种强化,在岑参诗中多处可见,如《》“洞房昨夜春风起,遥忆美人湘江水。枕上片时中,行尽江南数千里。”日有所思夜有所梦,借梦怀人,更能表达深挚的感情。《宿蒲关东店忆杜陵别业》“关门锁归路,一夜梦还家。月落河上晓,遥闻秦树鸦。长安二月归正好,杜陵树边纯是花。”后四句以梦境突出故乡景色给人的美好印象。韩愈的《记梦》也是以梦境突出心理感受,李贺也有写梦幻的诗歌,也许是受岑参的影响。

岑参强调主观意念这一特点为中唐韩孟诗派所接受并得到进一步强化。如孟郊的《游石龙涡》中的自然景色,处处融入了他的精神力量,可以说就是主观造景的艺术方法。韩愈的诗歌也有重主观情感感受这个特点。而李贺更注重个人主观意念的全力开拓。“就追求印象的表现以及强调内在感觉这一点而言,岑参与杜甫一样善于创变求奇,是中唐奇丽派诗人的先导。”[5]

“语奇体峻,意亦造奇”[7]是岑参诗歌的一大特点。“语奇”“意奇”主要表现在造句和炼字上。造句上,岑参诗追求意象的构思奇巧。如“溪月冷深殿,江云拥回廊”(《闻崔十二侍御灌口夜宿报恩寺》)、“峨眉山落月,蝉鬓野云愁”(《骊姬墓下作》),“这些诗句大都没有转折性或铺垫性的文字,用语十分凝练;而组织文字的关键,又均非自然的逻辑,而是诗人的眼界与思绪,这正是后来唐代中叶诗人结构诗语时最常用的手法[8]。”炼字往往表现在动词上。为了创造奇象与奇境,岑参在选择和提炼动词时,总是力求使静的物象出现动感,使动的物象更显鲜明的动态气势,让本来无生命的物象有了生命、感情和灵性。如“塔势如涌出”(《与高适薛据登慈恩寺浮图》),“涌”使原本静止的塔动起来了,彰显了诗人仰望时的突兀感、惊奇感。“涧花燃暮雨,潭树暖春云”(《高冠谷口招郑》)中的“燃”把静止的鲜花幻化为熊熊燃烧的火,凸显了清润湿热的感受。“江两岸斗,日隐群峰攒”(《早上五盘岭》) ,“斗”和“攒”把江岸犬牙交错、山峰群起聚拢的情状动态化了。岑诗的这些动词用得新奇,出人意料,诗句的意象因之活灵活现。岑参还利用词性活用的特点以达到新奇的、陌生化的艺术效果,出奇制胜。如“槛外低秦岭,窗中小渭川”(《登总持阁》)中的“低”和“小”,“月色冷楚城,淮光透霜空”(《送王著赴淮西幕府作》)中的“冷”和“透”都动词化了,既有形容词描状景物的特色,又有动词摹写动态的优点,准确传达出诗人的主观感受。类似的还有“山店云迎客,江村犬吠船”“水烟晴吐月,山火夜烧云”等等。在炼字上,岑参能与杜甫相提并论,而在新巧上甚或超过杜甫。清代查慎行批评“孤灯燃客梦”说“此等炼字,遂开纤巧之门。”[9]黄生指出“其尖巧一派,实自嘉州始开。”[10]“纤巧”“尖巧”是韩孟诗派的特点。这些说法正好说明岑参对中唐韩孟诗派的影响。

有人说唐诗到白居易时才大量使用口语,其实早在天宝年间就出现了以古白话入诗的现象。岑参追求口语入诗的倾向很明显,且比较多地使用白话俗语入诗。如“州县不敢说,云霄谁敢期”(《虢州送郑兴宗弟归扶风别庐》);“头白翻折腰,还家私自笑……五斗米留人,东G忆垂钓”(《衙郡守还》);“久别二室间,图他五斗米”(《蛾眉东脚临江听猿怀二室旧庐》);“橘怀三个去,桂折一枝将。湖上山当舍,天边水是乡”(《送滕亢擢第归苏州拜亲》);“我来严冬时,山下多炎风”(《经火山》)等诗歌中的“不敢”“谁敢”“私自笑”“留人”“图他”“五斗米”“三个”“一枝”“是”“我”都是唐代白话语。岑参不只在歌行、五古中运用白话俗语,近体诗也如此。如七律《暮春虢州东亭送李司马归扶风别庐》“帘前春色应须惜,世上浮名好是闲”和七绝《戏问花门酒家翁》“老人七十仍沽酒,千壶百瓮花门口。道傍榆荚仍似钱,摘来沽酒君肯否。”这两首诗口语化很浓,然写眼前景,状人情态,同样惟妙惟肖。后一首还以俗事入诗。这些说明岑参注意吸收口语入诗,其诗歌语言的一大特征便是朝着通俗易懂的方向发展。王建、张籍、元稹、白居易以俗言俗事入诗、追求诗歌语言的通俗化,应该受到了岑参这类诗歌的影响。

为了使诗歌通俗,岑参把民歌音调融入其中。如上文提到的《凉州馆中与诸判官夜集》吸取民歌艺术,运用顶针手法,句句用韵,两句转韵,谱成了轻快的咏唱情调,突出凉州的繁荣和地方特色。王建可能受岑参的影响,其《扬州寻张籍不见》《江陵道中》等均是民歌味较浓的诗章。

注释:

[1]李肇:《唐国史补》,上海古籍出版社,1979年版,第57页。

[2]薛天纬:《唐代歌行论》,人民文学出版社,2006年版,第168页。

[3]陈伯海:《唐诗学引论》,知识出版社,1988年版,第142页,第30页,第118页。

[4]程千帆:《程千帆全集》第十卷,河北教育出版社,2000年版,第346页。

[5]葛晓音:《诗国高潮与盛唐文化》,北京出版社,1998年版,第411页,第413页。

[6]李壮鹰校注:《诗式校注》,人民文学出版社,2003年版,第129页,第118页,第39页。

[7]殷[:《河岳英灵集》,傅璇琮编撰:《唐人选唐诗新编》,陕西人民教育出版社,1996年版,第158页。

[8]章培恒,骆玉明:《中国文学史新著》(上卷),复旦大学出版社,2007年版,第483页。

[9]查慎行:《初白庵诗评》,陈伯海主编:《唐诗汇评》(上册),浙江教育出版社,1995年版,第810页。

[10]黄生:《唐诗矩》,陈伯海主编:《唐诗汇评》(上册),浙江教育出版社,1995年版,第816页。

中元节的诗句篇7

[设计理念]

1.打破串讲的传统古诗教学模式,给学生以自主学习的权利,充分调动其学习积极性,引导学生在积极参与中自悟自得。

2.根据学生自身的个性、生活背景、阅读积累等,进行个性化的阅读,在文本细读中品味中国传统文化,感受文化的魅力。

3.收集关于春节习俗的资料,使学生由此及彼,不局限于一节课,一本书,在激发学生学习古诗兴趣的同时扩大学生的知识面。

[目标预设]

1.教给学生自学的方法,学会本课4个生字,了解写作背景,理解诗句的意思。

2.理解诗人是怎样通过对元日热闹、欢乐和万象更新的动人情景描写来抒发自己革新政治的思想感情的。

3.在文本细读中感悟中国传统文化,掌握学习方法;诵读古诗,通过各种形式的读,以读悟情,并练习背诵。

[教学重点]

理解诗句意思,再现诗中所描绘的情境,体会诗人的思想感情。

[教学过程]

一、在解题中认识民族文化的深远

1.出示: ,这是我们祖先创造出来的象形字,从字形上谁能猜出是哪个字?在人的头顶上加两横指事符号“ ”,“ ” 代表天与地,甲骨文“ ”还认识吗?造字本义:天、地、人、混沌初开之际,最初的意思:“元”侧重于混沌、整体的起始,引申义为最大。如称每个年号的第一年为“元年”,称国家最高领导人为“元首”,称主将为“元戎”。

2.(板书课题“元日”)你们知道题目的意思吗?

3.师讲述:元旦,古称元日、元春、正旦等。元日合称即是“初始的日子”,也就是新年的第一天,农历正月初一。人们对新的一年寄托着无限的希望,期待着新年时刻的来临,从来就不乏文人墨客为之歌哉咏哉,于是相关的诗词歌赋,华章佳句,在中国文学史上书写下了一页又一页。你能背一两首或一两句吗?

【汉字是世界上唯一仍在使用的表意文字,它以象形字为基础,运用抽象的线条描摹、比附事物,以它的“形入心通”而有别于英文的“声入心通”。我们的祖先在发明汉字时就把一些道理蕴含在字中了,教者带领学生探寻汉字本身蕴含的文化内涵,这样在学生的心中留下的不只是一个符号,而是一幅画、一段故事,是立体的、多维的形象,更有利于学生对词意的理解与运用。】

二、在自读中初知民族文化的意象

1.宋朝的王安石有哪位同学能给大家介绍一下?他是一名政治家,也是一位大诗人,曾以《元日》为题写过一首诗。请按要求自己读一读这首诗。

(1)借助课后生字表中的拼音把诗读正确;

(2)结合插图,试着理解这首诗的意思;

(3)在不懂的地方做上记号,同桌互相探讨。

2.指名读,相互正音,点出停顿规律和押韵规律。

3.学生练习写字[爆、屠、符]。学生在写字册上写,强调生字书写要点,提醒写字时的姿势。写好后有选择地实物投影,进行写字评讲。

4.齐读这首诗,自由说说对这首诗的理解,提出不懂的地方。

【学生在上课前并不是一张白纸,通过预习和已有的知识积累,也能初步感知文字的基本意蕴。为了照顾到阅读个体的差异性,教者提出的阅读要求符合不同层次的学生的心理需求。让学生带着问题走进诗句,是基本教学策略;让学生从诗句中发现问题,才有益于学生的学习能力的增长,智慧的生成。】

三、在文本细读中品味民族文化的魅力

1.现在该怎样解决这些问题呢?

(1)联系上下文理解;

(2)查资料,查工具书,上网;

(3)请教别人等。

2.选择合适的方法,小组合作学习。

3.全班交流。

第一句:

a.如果学生不理解“除”的意思,就出示“除”的注解进行选择。

①去掉:~害,斩草~根;

②不计算在内:~此以外,~了这个人,我都认识;

③算术中用一个数去分另一个数:用二~四得二;

④台阶:庭~。

b.指名说出诗句的意思,在此起彼伏的爆竹声中,一年又过去了。那天,你的心情怎样?为什么?

c.指导朗读:旧的一年过去了,新的一年来到了,人们都在“噼噼啪啪”放爆竹,给你什么感受?会读出这种感受吗?

第二句:

a.师出示:屠苏:①草名(阔叶草) ②屠苏酒③茅屋(查于《辞海》)。

屠苏酒:古时候,每年除夕时,家家户户用屠苏草泡成的酒。饮屠苏酒是我国过年的一种风俗。饮屠苏酒,意思是“屠绝鬼气,苏醒人魂”。据说于大年初一早上,全家老小朝东喝此酒,可保一年不生病,以后便将春节喝的酒统称屠苏酒。(查于网络)

b.这里的“暖”仅仅指身体上感到温暖吗?讨论交流:(1)春风把温暖送进了每一户人家,每一个人都感到很温暖,心里充满了希望。(2)春风把暖气吹进了屠苏酒,人们喝了屠苏酒感到很温暖,祈祷新的一年里很健康。

c.指导朗读:谁能读出这温暖的、充满希望的感受?

第三句:

a.曈曈:①日出时光亮的样子:初日~~;②(目光)闪烁的样子。

b.师:这儿尖括号里有一个“书”字表示“曈曈”这个词在平时说话中是不大用的,一般只用在写文章时。这里的“曈曈”应该选哪个意思?“曈曈日”是什么意思呢?联系前后诗句,谁能完整地说说这句话的意思?

c.师指导读:要读出这种充满光明、充满希望的感觉。指名读,齐读。

第四句:

a.这里的“新桃”和“旧符”指的都是“桃符”,也就是新的桃符、旧的桃符,那么,“桃符”是什么东西呢?

b.谁能说说最后这句的意思?

c.人们的这个举动有什么含义吗?

4.欣赏春联 。

a.现在的春联当然没有什么压邪驱鬼的功能,但的确是用来表达人们的愿望和祝福的,我们来欣赏几幅,看看它们有怎样的寓意,适合贴在什么地方?

勤奋学习争三好,刻苦钻研登高峰

生意兴隆通四海,财源茂盛达三江

六畜兴旺千家同乐,五谷丰登万象更新

辛勤培育桃李满天下,忠诚执教春光遍

校园

b.小结:这一幅幅春联表达了人们不同的祝福和各种美好的愿望。贴春联、喝屠苏酒和放爆竹都是过春节时表达美好祝福和愿望的行为,很有代表性。

c.我们再来读一读这首诗,说一说整首诗意,体会春节时欢乐祥和的气氛。

【授人以鱼,莫若授人以渔。学生是学习的主人,教师的教必须充分信任和尊重孩子的学习潜能,教给学生方法,让他们自主交流,主动习得。教师引导学生进行交流的过程也是预设与生成的过程,教师的预设是为了学生更好地生成,学生在教师的引导下研读文本,探究文本,品悟诗句的文化内涵,增加学生的文化积累。】

四、在拓展中延伸民族文化的外延

1.了解写作背景,体会诗人感情。

a.其实王安石写这首诗不仅仅是描写新年新气象,他还有更深刻的用意。

出示背景资料:

王安石:宋代著名政治家、诗人。20岁以前,随父南北各地游历,了解到老百姓的疾苦。21岁中进士,当过十多年的地方官,做了许多有益于国家发展、人民安康的事情。49岁时被任命为宰相,他积极进行改革,推行新政,造福百姓。《元日》这首诗正是他担任宰相之后推行新政时写的。

b.此时,你能感悟到王安石写这首诗还有什么别的用意吗?

c.小结:这是一位胸怀远大的宰相,这是一首表达对国家和人民的美好祝福的诗。让我们一起来练习有感情地诵读,并尝试背诵这首诗。

2.布置作业:搜集关于过年习俗的文字、图片等,开展有关春节习俗的综合实践活动。

【时代的距离造成学生对诗句深层理解的隔阂,补充背景资料,是为了拉近学生与诗句的距离,帮助学生走进诗人的内心世界,读懂诗句中寄托着的情感。课后开展有关春节习俗的综合实践活动,能够让学生认识到我们民族文化的博大精深与源远流长,有利于学生民族气质的养成。】

(作者单位:江苏省扬州市宝应县实验小学 )

中元节的诗句篇8

关键词: 《全唐诗》 唐彦谦 赝诗 互见诗

唐彦谦诗之篡伪情况令人吃惊,在古人诗集中比较罕见,《全唐诗》收其诗两卷,拾遗十一首,共一百九十六首。今人王兆鹏先生在《唐彦谦四十首赝诗辨伪》①一文中考证出上卷有四十首为宋末元初之人戴表元的作品,另陶敏先生考证出其中《自咏》一首乃元许谦之诗,疑《金陵九日》为明人伪诗。出现篡伪情况的主要原因之一是其诗集在各个时期都有各种不同的版本,现今见到的诗集都为后人所辑。我在各位前辈研究的基础上,以《全唐诗》为底本,对其六百七十一和六百七十二卷所收唐彦谦之诗更作广泛考索,竟续有所获,其诗歌辨伪情况如下。

一、《全唐诗》上卷②诗作辨伪

据计王兆鹏和陶敏两位先生所考,《全唐诗》上卷所收唐彦谦诗中确定非唐作者已有四十一首,今我更考订属某人之作窜入唐集者三首,可断其非唐彦谦诗但未详谁属者一首。其篡伪情况大致如下。

(一)窜入明人作品。此类发现有一家:石存礼。

(1)《秋日感怀》诗云:

溪上芙蓉映醉颜,悲秋宋玉鬓毛斑。

无情最恨东流水,暗逐芳年去不还。③

此诗见《海岱会集》卷十二《七言绝句诗三十八首》石存礼《秋怀三首》,其中第三首。④石存礼,字敬夫,号来山,易都人,弘治庚戍进士,官至知府。《四库全书总目》卷一百八十九:“《海岱会集》十二卷,明石存礼、蓝田冯裕、刘澄甫、陈经、黄卿、刘渊甫、杨应奎八人唱和之诗也。”《海岱会集序》云:

友人冯用韫一日以海岱集自远寄至。读一遍,而对其对景言情、既事属词、辞质而芭、逸而典、清新而畅、不矫不艳,异乎今君子诗矣……其社约中有不许将诗词传播远者,有罚一条。盖山间林下,自适性情,不复以文坛名誉为事。故不随风气为转移……⑤

由以上材料可知,《海岱会集》作者石存礼、冯裕等八人应不会将他人之诗视为己作而收入酬唱诗集中,且石存礼的《秋怀三首》为一整体,冯裕、刘澄甫、黄卿和陈经与之都有唱和诗《秋怀》。所以可得出结论,唐彦谦集中《秋日感怀》应为明石存礼诗。

(二)篡入元人之诗。此类数量最多,已知有两家:戴表元和许谦。篡入戴诗四十首已为王兆鹏先生考证出。篡入许谦诗三首,有一首《自咏》已为陶敏先生考证出,现我还发现两首。

(2)《原上》诗云:

危桥横古渡,村野带平林。野鹜寒塘静,山禽晓树深。

雨微风矗立,云暗雪侵寻,安道前门水,清游岂独吟?⑥

(3)《寄台省知己》诗云:

久怀声籍甚,千里致双鱼。宦路终推毂,亲帷且著书。

才名贾太傅,文学马相如。辙迹东巡海,何时适我闾?⑦

许谦,字益之,号白云,金华人,元初人,《元史》有传。有《白云集》传世。《原上》在《白云集》中题作《花溪道中》二首,⑧第一首与之同,除了首句第一字为“板”外,其它同。花溪,在今浙江省金华市永康县东北五十里。许氏集中题做两首,是诗人途中经过花溪时有感而发,实为一整体,诗中所涉及的地点和诗歌内容与许氏身份同。且许氏集中首字为“板”,“板桥”对“村野”,较为工整;而唐集作“危”,“危桥”与“村野”不甚对称,又将诗题改为《原上》,显为篡改,以掩人耳目。

《寄台省知己》在许集中题为《次韵丘以道三首》,⑨第二首与此诗完全相同。按,丘以道,相关资料甚少,据元邓文原《巴西集》卷上“容德斋笺”条载:

甄城丘以道,幼从余执业,已颖悟,异凡儿。长益务学有操尚。以容德名斋,求予言。予惟容之义大矣,世之昧者以厚貌深情为容也,有忤于中久而不释,则愤裂溃决其祸乃甚于不容者。以道其亦审于理欲善恶之辨焉,故与之箴,且以自儆云……⑩

邓文原,字善之,绵州人,《元史》有传,其生活年代为宋末元初。据此可知,丘以道应为元初之人,和许谦的生活年代基本相合,所以二人有诗歌唱和应在情理之中。又“辙迹东巡海,何时适我闾”一句,许谦为浙江金华人,东临大海,所以称丘以道登门拜访为“辙迹东巡海”。据此可知唐彦谦集中的《寄台省知己》应为许谦之诗。

这两首混入的许谦诗,作伪手段相似,都是将诗歌题目改头换面,杂入唐彦谦诗歌中,以欺世人。

以上数首可确信为他人之诗篡入唐集中,数量众多,并明显改窜不少诗题,绝非一般误收,而是有意作伪。另《全唐诗》六百七十一卷中,还有数首无法考证出具体作者,但据诗歌内容可确定非唐诗者亦有数首,兹列于下。

(4)《游南明山》(久闻南明山{11})

《游南明山》为五言古诗,记述诗人游南明山的经过与心理感受。诗中有“宦途劳营营,暂此涤尘虑”句。按,南明山,在浙江新昌县南。唐彦谦,根据《两唐书》载,咸通中应进士,十余年不第,晚岁从河中节度使王重荣,历河中从事、节度副使、晋降二州刺史;光启三年,重荣遇害,贬兴元参军从事,兴元杨守亮留属判官,寻迁副使,历阆、壁二州刺史,卒。唐彦谦晚年凭借王杨二人之力入仕,所以其为官范围应不出河中、兴元,故其不可能在浙江做官。诗中所述情况“宦途劳营营,暂此涤尘虑”与之明显不符。又考南明山,查《旧唐书・地理志》、《元和郡县图志》、《括地志》等唐代地理书均无南明山一名,宋以后才有相关的地理书籍提到此山名,这进一步证明此诗乃后人伪作也。

另有两首,从诗歌的内容上看不像晚唐人语。

(5)《金陵九日》诗云:

野菊西风满路香,雨花台上集壶觞。九重天近瞻钟阜,五色云中望建章。

绿酒莫辞今日醉,黄金难买少年狂。清歌惊起南飞雁,散作秋声送夕阳。{12}

今人陶敏先生认为这首诗明显是明朝人刚建都金陵时的语气。{13}而考明初人之诗,大都以歌功颂德为主,一改以往朝代建国之初的总结兴废、寄望宽恤百姓的传统。这首诗颔联和颈联就明显有这种倾向,尤其是“九重天近瞻钟阜,五色云中望建章”两句,不像是处于动乱社会的唐末人语气。

(6)《金陵怀古》诗云:

碧树凉生宿雨收,荷花荷叶满汀州。登高有酒浑忘醉,慨古无言独倚楼。

宫殿六朝遗古迹,衣冠千古漫荒丘。太平时节殊风景,山自清清水自流。{14}

这首诗尾联不似晚唐人语。“太平时节殊风景,山自清清水自流”乃处于太平时节人的语气,而唐彦谦所身处的唐末,是唐王朝最混乱最黑暗最没有希望的时期,根本谈不上是什么太平时节。而且这首怀古诗与唐彦谦用语激烈、讽刺悠远、感情深沉的其它怀古诗相较,语气平和,气定神闲,不似其咏史怀古诗一贯的风格。这首诗和上一首《金陵九日》一样,很有可能是明代人的作品。但因为资料不足,我只能从诗歌内容上进行比较研究,所以还有待进一步考证研究。

除了以上几首可以断定非唐彦谦诗外,《全唐诗》卷六百七十一中还有许多诗歌,处于疑似之间,兹列于下:

(7)《蟹》(湖田十月清霜堕,晚稻清香蟹如虎{15})

(8)《索虾》(姑孰多紫虾,独有阳湖优{16})

《索虾》诗末尾提到的“胡隐君”,我遍查各种资料,均无为唐人的记载。只发现有明朝人有称“胡隐君”的。又,这首诗和上首《蟹》内容琐碎,用语质实,风格俚俗俏皮,和唐彦谦其它的诗歌风格相差甚远,不似其诗,但无确凿证据,姑存疑。

(9)《无题》{17}十首

这十首诗题材为爱情诗,描写了男女主人公由相识到相爱再到相别,对女子细微的心理感受刻画较为细腻,颇似李商隐的《无题》诗。但是,唐彦谦学李商隐诗,不是学其爱情诗,而是学诗歌的语言技巧――用典,以及诗歌的讽谕性。

历来的诗评家都有论及,若唐彦谦学李商隐之无题诗,并亲身力为,历代的诗话应有所记载,但事实上并没有。所以这有可能是作伪者断章取义,以此作为唐彦谦学李商隐诗之例证,但无确凿证据,姑存疑。

二、《全唐诗》下卷互见之诗考

《全唐诗》六百七十二卷所收唐彦谦诗较为可靠,不过其中也有几首与他人互见的诗歌,这几首诗在钱钞本和胡本中均有出现,经我考证,其中有为他人作品。但是和上一节所考证的那些有意篡伪之诗不同的是,这些诗属于误收。另,《全唐诗》之《补遗》收唐彦谦诗十一首,其中也有与他人的互见之诗;今人王重民先生从明《永乐大典》中又辑得唐彦谦诗一首,但该诗也见于他人之诗集。

现将这几首互见诗和考证情况列于下。

(1)《送韦向之睦州谒使君》诗云:

才子南游多远情,闲舟荡漾任春行。

新安江上长如此,何似新安太守清?{18}

(2)《咏月》诗云:

阴盛此宵中,多为雨与风。坐无风雨至,看与雪霜同。

抱湿离遥海,倾寒向远空。年年不相值,还似道难通。{19}

(3)《垂柳》诗云:

垂柳碧髯茸,楼昏带雨容。思量成昼梦,来去发春慵。

梳洗凭张敞,乘骑笑稚恭。碧虚从转笠,红烛近高舂。

怨脸明秋水,愁眉淡远峰。小园花尽蝶,静院酒醒蛩。

旧作琴台凤,今为药店龙。宝奁抛掷久,一任景阳钟。{20}

(4)《岐王宅》诗云:

朱邸平台隔禁闱,贵游陈迹尚依稀。云低雍畦祈年去,雨细长杨纵猎归。

申白宾朋传道义,应刘文彩寄音徽。承平旧物惟君尽,犹写雕鞍拌六飞。{21}

(5)《湘妃庙》诗云:

刘表荒碑断水滨,庙前幽草闭残春。已将愁泪留斑竹,又感悲风入白萍。

八族未来谁共北,四凶犹在莫南巡。九峰相似堪疑处,望见苍梧不见人。{22}

(6)《别商明府》诗云:

许教门馆久踟蹰,仲叔怀恩对玉壶。

唯有离心欲萌客,望垂双泪不成珠。{23}

诗(1)又见于唐诗人皎然诗集《杼山集》,题作《送韦向睦州谒独孤使君汜》{24},内容略有不同,首句唐诗集“游”字,皎然诗集为“看”;第三句“上”,皎然诗为“色”。按,睦州治所在今浙江省建德县,根据《唐刺史考》卷一四七,独孤汜约于贞元初(公元775―805年)为睦州刺史。据《新唐书・地理志》载,睦州领县六:建德、还淳、寿昌、桐市、分水、遂安,其中还淳包括雉山、新安和清溪。新安江主要流经新安县,故诗中称睦州刺史为“新安太守”。又,皎然,字清昼,吴兴长城(今浙江长兴)人,生于720年,大约卒于805年。《两唐书》均有传。皎然大半生都在越中度过,其生活的年代和独孤汜基本同时,所以据此可以断定这首诗应是皎然的作品。又,从作品内容看,也是皎然集中的较为完整。诗歌第三四句,皎然集为“新安江色长如此,何似新安太守清?”将新安江上的景色和新安太守的清正廉洁相比,以突出后者,前后逻辑性很强,诗意完整。但唐彦谦集为“新安江上长如此,何似新安太守清”,虽然只一字之差,但诗意就显得不太完整。所以此诗为皎然作无疑。

诗(2)又见唐诗人李频诗集《黎岳集》,{25}题作《八月十五夜对月》,内容略有不同。唐集第三句“风”字和最后一句“道”字,李集为“云”字和“命”字,其余均同。李频,字德新,睦州寿昌人,大中八年(公元854年)进士。《两唐书》有传。有诗集《黎岳集》一卷传世。《岁时杂咏》与《文苑英华》均载此诗为李频诗,分别题为《中秋夜月》和《中秋月》,诗歌内容略有字词上的不同;明高的《唐诗品汇》载此诗为唐彦谦诗。相较而言,《文苑英华》与《岁时杂咏》所据更为可靠。

诗(3)又见于李商隐诗集。题同,内容略有字句上的不同。冯浩曰此诗“亦见唐彦谦集”,又曰此诗“是客中怀内之作,笔趣略类本集(按,指李商隐诗集卷三)”,但同时又引用了《旧唐书》和宋杨亿对唐彦谦诗歌的评价:“旧传曰:彦谦少时师温庭筠,故文格类之。宋杨文公谈苑曰:鹿门先生唐彦谦为诗酷慕玉溪,得其清峭感怆之一体。”{26}冯浩的评价极是,这首诗的格调笔趣和唐彦谦的其它咏物诗,如《玫瑰》《牡丹》等也极为的相似,所以此诗姑存疑。

诗(4)、(5)均见于罗隐诗集《罗昭谏集》,《全唐诗》卷六百六十五罗隐诗。《文苑英华》收《湘妃庙》为罗隐诗,但收《岐王宅》为唐彦谦诗。陶敏先生认为《岐王宅》和《湘妃庙》均为罗隐诗,不知何据,姑存疑。

诗(6)乃今人王重民从《永乐大典》中所辑得。此诗又见于方干《玄英集》{27}卷八、《全唐诗》卷五百六十三方干诗,诗题为《殷明府》;第三句“唯有离心欲萌客”之“萌”字方干集作“销”;第四句“望垂双泪不成珠”中“望”字,方干集作“空”,其余同。按,方干诗集中有一首《新安殷明府家方响》,诗云:“葛溪铁片梨园调,耳底丁东十六声。彭泽主人怜妙乐,玉杯春暖许同倾。”{28}据此,此首诗为方干作的可能性较大。另从诗歌内容上看,亦是方干诗较为工整。所以应为方干诗。

注释:

①中华文史论丛,1993,(52).

②《全唐诗》编唐彦谦诗两卷,分别编入卷六百七十一和卷六百七十二,另辑《拾遗》十一首。笔者为方便叙述,将《全唐诗》卷六百七十一称为上卷,卷六百七十二称为下卷。

③全唐诗(卷六百七十一).中华书局,1960:7667.

④[明]石存礼,冯裕等著.海岱会集(卷十二).影印文渊阁四库全书(第1377册):75.

⑤[明]石存礼,冯裕等著.海岱会集(卷十二).影印文渊阁四库全书(第1377册):3.

⑥⑦全唐诗(卷六百七十一).中华书局,1975:7670.

⑧⑨[元]许谦.白云集(卷一).影印文渊阁四库全书(第1199册):551.

⑩[元]邓文原.巴西集.影印文渊阁四库全书(第1195册):532.

{11}全唐诗(卷六百七十一).中华书局,1960:7679.

{12}全唐诗(卷六百七十一).中华书局,1960:7675.

{13}傅璇琮主编.唐才子传校笺・补笺.中华书局,1975,(第五册):447.

{14}全唐诗(卷六百七十一).中华书局,1960:7675.

{15}全唐诗(卷六百七十一).中华书局,1960:7681.

{16}全唐诗(卷六百七十一).中华书局,1960:7680.

{17}全唐诗(卷六百七十一).中华书局,1960:7689.

{18}全唐诗(卷六百七十二).中华书局,1960:7692.

{19}此诗乃《全唐诗》卷六百七十一所收,但《唐诗品汇》和胡本均收此诗为唐彦谦诗,且胡本在诗题下注“见于前人”,可知这首诗不是故意为之,而是误收。

{20}全唐诗(卷八百八十五).中华书局,1960:10003.

{21}全唐诗(卷六百七十二).中华书局,1960:7689.

{22}全唐诗(卷六百七十一).中华书局,1960:7694.

{23}王重民等辑录.全唐诗外编.中华书局,1982,(上册):223.

{24}[唐]皎然.杼山集影印文渊阁四库全书(第1071册):813.

{25}[唐]李频.黎岳集.影印文渊阁四库全书(第1083册):47.全唐诗(卷六百).中华书局,1960:6819.

{26}冯浩的评价见《玉溪生诗集笺注》.上海古籍出版社,1979:769-770.

{27}{28}[唐]方干.玄英集(卷八).影印文渊阁四库全书(第1084册):80.全唐诗(卷563).中华书局,1960.

参考文献:

[1][唐]元吉等.唐人选唐诗十种.中华书局,1958.

[2][后晋]刘.旧唐书.中华书局,1975.

[3][宋]欧阳修,宋祁.新唐书.中华书局,1975.

[4][宋]司马光.资治通鉴.中华书局,1965.

[5][宋]纪有功.唐诗纪事.中华书局,1965.

[6][宋]孙光宪.北梦琐言.上海古籍出版社,1981.

[7][宋]胡仔.苕溪渔隐丛话.人民文学出版社,1981.

[8][宋]江少虞编.宋朝事实类苑(上册).上海古籍出版社,1981.

[9][清]永等.四库全书.中华书局,1965.

[10][清]陆心源.唐文拾遗.文海出版社,1979.

上一篇:我们只有一个地球范文 下一篇:六年级周记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