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枪大战范文

时间:2023-09-30 04:38:54

水枪大战篇1

水枪大战

傍晚,我拿着新买的玩具挤压水枪,信心十足的来到桂山公园。“战斗开始!”

大家一定很奇怪:我们在干什么呢!?告诉你吧!我们在玩:东吴PK蜀汉之“水枪大战”。事不宜迟,双方马上做好了战斗的准备。我镇守“蜀国”,可恶的“东吴王”李靖杰来侵犯本国。趁我不备,抢走了我的弹药(水)。这下我可发怒了。上好膛(压气)后,对着他一阵猛打,一直追到他的老巢,他丢下弹药(水)就报头鼠蹿逃之夭夭。他不甘心,再次卷土重来。我假装败退趁机上膛(压气)。正在他得意洋洋之时,我突然转身杀了一个回马枪,对着他一阵乱射,他还不知怎么回事就摇身一变变成了一只实实在在的落汤鸡了。接着,我悄悄跟在他后面,抓好机会,找一个隐蔽的地方,拿枪乱打一顿,立刻,藏好。终于,我打了一个大胜仗。在灯下一照我才发现,我毫发无损,他全身湿透,那样子可真滑稽……

时间到了我只好恋恋不舍地回家了。这次水枪大战真好玩啊,蜀国胜,东吴败!我们胜利了!

水枪大战篇2

别叫我“波波莎”

粗大的枪管,厚实的枪托,再配上那霸气十足的71发弹鼓,相信不少菠萝在看过这款彪悍的冲锋枪之后,会难掩内心的激动,恨不得抱起它来,高喊一声:“‘波波莎’,乌拉(俄语万岁的意思)!”

不过这一次BOB要给大家泼冷水了,它可不是胶水们熟悉的苏联PPSh-41“波波莎”冲锋枪,而是由芬兰制造的索米冲锋枪。

什么?你问它们两个为什么长得这么像?那是因为作为“后起之秀”的“波波莎”在研制过程中充分借鉴了索米的优点。

索米冲锋枪研制于上个世纪20年代末,于1931年定型并服役。“芬兰制造”成了“坚如磐石,经久耐用”的代名词。

芬兰人在制造索米冲锋枪的过程中用的是邻国瑞典出产的优质铬镍钢,工艺水平更是达到了狙击步枪的标准。精益求精的结果,就是索米冲锋枪拥有了无以伦比的可靠性和射击精度。

由于索米冲锋枪质量可靠,所以芬兰士兵们经常使用火药加倍的大威力子弹,使索米的有效射程增加到了300米,射速达到了令人吃惊的每分钟900发。

苏芬战争期间,使用索米冲锋枪的芬兰滑雪部队如同雪原死神一般,给苏联红军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后来苏联在设计“波波莎”冲锋枪的时候,毫不犹豫地“山寨”了索米冲锋枪。

二战时,美国大兵们征战四方,他们中的许多人手中的武器是汤普森冲锋枪。

汤普森冲锋枪问世于1919年,定型于1928年。由于种种原因,在诞生之初它未能获得军方的青睐,反而因为火力凶猛,成为横行一时的芝加哥黑帮的“标准装备”。

美国参战之后,汤普森冲锋枪更是成为美国大兵们的制式武器,无论是在诺曼底登陆时“清扫”德军战壕,还是在深入欧洲之后,进攻大大小小的城镇,都少不了它们的身影。

由于那时的黑帮喜欢将汤普森冲锋枪装在小提琴盒子里携带,所以它得到了“芝加哥小提琴”的绰号。因为射击时发出的“哒哒哒”的声音和敲击打字机的声音十分接近,它又被称为“芝加哥打字机”。

在民间取得成功后,汤普森冲锋枪才引起美国军方的注意。二战爆发之初,英法两国为了对抗德军手中火力凶猛的MP-38和MP-40,向美国订购了大批汤普森冲锋枪。

一时间,吉普、汤普森和可口可乐成了二战欧洲战场上美军士兵的“名片”。

尽管汤普森冲锋枪拥有200米的有效射程以及每分钟600发的射速,但太长、太重、太复杂,造价也太高。

大不列颠“水管”

二战初期,素来以保守著称的英军并没有装备制式冲锋枪,等到被拥有大量自动轻武器的德军打了个灰头土脸之后,才赶紧从美国进口了一批汤普森冲锋枪。

1940年,英国被“德国战车”像赶兔子一样赶回了英伦三岛,虽然保全了军队的有生力量,但士兵们的装备全都扔在了敦刻尔克海滩上。事后英国军方深刻反省,认为武器装备必须造价低廉,不仅能大量生产,而且就算丢了也不心疼。

在这种思想的指导下,拥有多个“二战之最”的司登冲锋枪应运而生。它使用9 毫米手枪弹,有效射程100米,每支的价格只有10美元!

可以说在英军的所有武器中,司登冲锋枪结构最简单、做工最粗劣、造价最低廉、外形最丑陋、最遭士兵痛恨。

从外形上看,司登冲锋枪似乎是由大小不等的几根管子组成的:枪管是圆的,套筒自然也是圆的,就连枪机拉柄也是小圆管,枪托则由一根钢条和一块钢板焊接而成。于是有人嘲笑它是“水管工人的杰作”。

二战期间,英国制造了大约400万支司登冲锋枪,这些枪不仅用来装备英军部队,还有一大批被空投给欧洲各地的反法西斯抵抗组织。

二战结束后,英国决定研制新一代冲锋枪,英国士兵们天真地以为终于可以不用拿着粗糙的“水管”上战场了。他们高兴得太早了,司登的“接班人”斯特林冲锋枪仍旧继承了大不列颠“水管工”的光荣传统!

战地“黄油枪”

1941年,美国开始研制另一款著名的冲锋枪。

当时,该型冲锋枪的设计师们没有立即着手进行设计,而是先搞来一批现有的冲锋枪进行研究,这其中既有英国的司登冲锋枪、苏联的“波波莎”冲锋枪,也有从战场上缴获的芬兰索米冲锋枪和德国MP-40冲锋枪。

1942年底,由美国通用汽车公司设计生产的M3冲锋枪正式诞生,很快它就成为美军新一代制式冲锋枪。由于它的样子很像给汽车打油的油枪,所以美军士兵们戏称它为“黄油枪”。

从外形上看,M3冲锋枪圆圆的套筒和钢条枪托深得司登冲锋枪的“水管”精髓,整体上可以看作是司登和汤普森的“杂交品种”。200米的射程以及每分钟450发的射速虽然略逊于汤普森,但也能满足士兵们的作战需求,最重要的是它的价格只有每支20美元,仅相当于汤普森的四分之一,完全满足大规模装备部队的要求。

水枪大战篇3

柯尔特M1895机枪由美国天才枪械设计师约翰・摩西・勃朗宁设计,是世界上第一挺采用导气式工作原理的机枪。据说,该枪的发明灵感来自于勃朗宁的一次狩猎经历。1889年秋,勃朗宁前往犹他州大盐湖附近的沼泽地打猎,射击时枪口喷出的气流吹动草叶的现象使他意识到可利用火药燃气能量完成供弹、抽壳等动作。

起初,勃朗宁试着改装已有的步枪,接着他又将这种设想应用于机枪,提出了导气式机枪这一全新概念。1890年3月,勃朗宁在导气式概念的基础上设计出一支原型机枪,卖给了当时的柯尔特专利火器制造公司。

该机枪的工作原理为:在距离枪口约178mm(7英寸)的枪管下方开有导气孔,枪弹击发后,火药燃气经导气孔冲击位于枪管下方的杠杆式活塞(其回转轴固定于枪管下方),杠杆式活塞向后下方旋转170°,并通过与之铰接的活塞连杆驱动枪机开锁、后坐。

枪机后坐到位后,在复进簧作用下复进。在复进过程中,从弹带中抽出的新弹上升至进弹位置,并被推进弹膛。同时,在复进过程中,输弹轮旋转带动弹带移动一发弹的位置,使次发弹进入输弹位置。

枪机推弹入膛并闭锁后,只要射手按压扳机,退壳、抛壳、推弹入膛、枪机闭锁、击锤待击和枪弹击发过程将循环往复,直至弹药耗尽或者射手松开扳机。

由于射击过程中,杠杆式活塞不断地在枪管下以170°的弧度前后摆动,其动作很像当时采用的土豆挖掘机的铲子动作,因此该机枪被形象地称为“土豆挖掘机”。

美国海军在1893年对该枪进行了测试。1895年,该枪由柯尔特公司进一步完善,并正式定名为柯尔特M1895机枪,并先后推出采用海军的李式6mm枪弹和陆军的克拉格0.30-40英寸枪弹的两个版本。

M1895机枪战绩辉煌

海军最初订购的50挺M1895机枪于1897年交付。1898年,海军再次订购了150挺该枪,并配备三脚架和轮式登陆架,供海军登陆部队和海军陆战队使用。在之后发生的美西战争中,M1895机枪显示出了强大的火力;在古巴的圣地亚哥战役中,由陆军上校泰迪・罗斯福指挥,陆军部队与海军登陆部队并肩作战,于是就有了海军的M1895机枪与陆军的加特林机枪共同响彻凯托山和圣胡安山的景象。

M1895机枪在美西战争中大获成功后,陆军也从柯尔特公司采购了100挺,但主要用于测试和训练。由于这批机枪采用的是海军的李式6mm枪弹,而非陆军的克拉格0.30-40英寸枪弹,因此陆军和海军在1898年联合召开了一次协调会,主旨是建议在陆军、海军和海军陆战队中采用的武器中推行标准化。最终,海军放弃了李式6mm枪弹,转而采用陆军的克拉格0.30-40英寸枪弹。克拉格0.30-40英寸制式枪弹后来被0.30-30英寸枪弹取代,并最终演变为斯普林菲尔德0.30-06英寸枪弹。

值得一提的是,虽然陆军、海军和海军陆战队都使用了M1895机枪,但只有海军将其作为制式武器,并根据配用的枪弹与改进,分别定名为Mk I(配用李式6mm枪弹)、Mk I Mod1(配用克拉格0.30-40英寸枪弹、0.30-30英寸枪弹和斯普林菲尔德0.30-06英寸枪弹)和Mk III(即M1914机枪,采用0.30-06英寸口径,可更换枪管)。与海军的订单生产不同,陆军一般是现货购买。

柯尔特公司在世界范围内总共售出约25000挺M1895机枪。除美国外,俄国、比利时、加拿大、英国、中南美和欧洲的大多数国家军方都有采购,采用了包括李式6mm弹、克拉格0.30-40英寸弹、斯普林菲尔德0.30-06英寸弹、毛瑟7.65mm弹、希腊6.5mm弹、墨西哥7mm弹、俄国7.62mm弹和英国0.303英寸弹等诸多口径。

在南非爆发的“布尔战争”(1899~1902)中,英国陆军中的加拿大裔士兵使用M1895机枪对抗布尔人。在墨西哥革命(1911年~1916年)战争中,交战各方均使用了M1895机枪。在一战前,美国海军和海军陆战队参与加勒比地区的作战行动中,也大量使用M1895机枪。

1914年,由于原来笨重的固定式枪管容易过热炸膛,柯尔特公司将M1895机枪枪管改成带圆环状散热槽的可更换枪管,此款改型最后被定名为柯尔特M1914机枪。

结构附件审视

M1895机枪全枪质量为15.9kg,三脚架质量27.2kg。全枪长1041mm,枪管长711mm。采用气冷式枪管,由木质弹药箱从左侧通过250发弹带供弹。射速每分钟约400~450发,只有连发射击方式。不过,射手可通过控制扳机实现短点射。

瞄准装置

M1895机枪采用普通片状准星,表尺为立框式,表尺分划91.4m~1828m(100~2000码),不使用时可折叠放倒,避免损坏。

M1914机枪采用带护圈的楔形准星,表尺仍为立框式,表尺分划也与M1895机枪相同,但可进行风偏校正调整。

弹带

每挺M1895机枪配23条帆布弹带,每条弹带可装250发弹,弹带装在专用弹箱内。射击时,弹箱接驳在枪身左侧。弹带末端的帆布外包裹着黄铜片,可方便地插入进弹口。勃朗宁后来设计的M1917水冷式机枪的弹带与M1895机枪的弹带很相似,但其上所设容纳枪弹的间距略有不同,故勃朗宁M1917机枪的弹带虽然可以在M1895/M1914机枪上使用,但并不可靠。为便于快速向弹带上装弹,还专门为M1914机枪设计了压弹器。

弹箱

弹箱主要用于盛放装满枪弹的250发弹带。外部尺寸(长×宽×高)为330mm×105mm×203mm。其顶盖采用滑动式设计(可通过设在侧面板内的滑槽插入和拉开)。后期弹箱提供了棉质提把。弹箱内壁涂有亚麻籽油,外表也刷有油漆,以防腐蚀。

架座

M1895机枪的架座主要由两部分构成:带有弧齿的托架和起固定作用的支撑架。托架通过螺栓与支撑架连接,而机枪通过连接销与托架相连。托架上的弧齿与一个蜗轮配合,通过转动蜗轮后端的手轮即可进行枪口高低的调节。枪口高低调整好后,锁紧支撑架右侧的高低锁紧手柄,即可将托架固定。支撑架底部为枢轴结构,可在三脚架上做360°水平旋转,即枪身可做360°水平旋转,调整好旋转角度后,将三脚架右侧的方向锁紧手柄锁紧,即可将支撑架固定。

三脚架

M1895机枪所配三脚架共有4种,均采用“前二后一”形式,除质量不同外,结构差别不大。

第一种三脚架的架腿较短,架好后枪管离地面仅457mm高。该三脚架后架腿上有一块可上下摆动的木质支撑板,供射手卧姿射击时放靠肘部或胳膊。

第二种三脚架与第一种类似,只是未设置支撑板且架腿略高,架设后枪管距地面约559mm。

第三种三脚架的架腿更高,架设后枪管离地711mm,且在后架腿上设有供射手坐着射击的简易座位。

第四种三脚架的架腿最长,架设后枪管离地约965mm,后架腿上同样设有简易座位。

这四种三脚架的架腿均未附捆绑皮带等紧固装置,即在架设或运输时,三脚架的架腿均可自由移动,需用额外的绑带将其固定。

搭载的轻型轮式登陆车

轻型轮式登陆车主要装备美国海军和海军陆战队,便于在登陆作战中灵活机动地运送M1895机枪及枪弹。该登陆车的车轮为木质,在陆地上的机动可采用人力推,也可使用畜力和汽车拉拖。车上除搭载机枪外,还分别在机枪前后设有两组枪弹柜,共可容纳8个弹箱。枪弹柜用销锁固定在车上,均可拆卸。其中,前枪弹柜可容纳两个水平放置的弹箱,后枪弹柜可容纳6个直立放置的弹箱,后枪弹柜的中间还设有两个空腔,分别放置常用备件和用于清洁的通条。登陆车上配置的弹箱比普通弹箱要小,根据机枪口径,可容纳2条120发弹带或1条240发弹带。

地位不同凡响

水枪大战篇4

日军特色

有谁知道侵华日军在“二战”中制造出的冲锋枪和刺刀数量?

答案分别是2万多支和680万把!

殊不知,近战中最实用的兵器非冲锋枪莫属。“二战”时,苏军使用的PPS冲锋枪每分钟可射出700―900发子弹,在百米内的近战中对付人海战术,堪称“大杀器”。侵华日军研制冲锋枪的水平尽管不如苏、美、德等国,但还是能够生产出来。但日本于1940年才开始给部队装备冲锋枪,而且主要配备给海军空降部队和坦克兵,没陆军的份。

侵华日军为何弃冲锋枪而就刺刀?难道脑子进水了?

侵华日军有两大作战信条:

其一,精准射击。日军在日俄战争中击败俄国,兴奋莫名,总结出“一门百发百中的大炮要胜于一百门百发一中的大炮”的经验,当宝一样供着,并以之指导枪支设计,于明治三十八年(1905年)研制出射击精度极高的步枪,这就是中国人熟悉的“三盖”(因枪机上设计了防尘罩,故称)。日军使用该枪的历史长达40年(1905―1945),可见其钟爱程度。

其二,近身肉搏。侵华日军视白刃战为最能表现血性的作战方式。因此,在中国战场上,刺刀往往在打完子弹后才派上用场,扮演终结者的角色。侵华日军在冲锋枪上甚至重达20斤的机枪上也加装了刺刀,在全世界绝无仅有,可见其对白刃战的喜好到了何种程度。

侵华日军不爱冲锋枪却垂青刺刀,还有一个重要考虑――省钱。日本是个岛国,资源匮乏,做什么事都崇尚节俭,连子弹也是。《东史郎日记》里就说,在日军眼里,“子弹像金币般值钱”。冲锋枪的适用对象是一群敌人而非单个敌人,基本乱打一气,难免浪费不少子弹,这是追求精准和提倡节约的日军难以接受的。

日本人崇尚节俭的直接表现就是精打细算。侵华日军制造1支冲锋枪,造价是1支三八式步枪的3倍。加上子弹,造1支冲锋枪的钱,可以造5支三八式步枪。精细的日军一盘算,还是步枪吧。这个选择看似精明,实则愚蠢,日军自鸣得意的三八式步枪在美国人眼里,不过是“一个能够发射子弹的中世纪长矛”。

值得一提的是,侵华日军在其他战场很少与美军、英军等打白刃战,只在中国战场采用这种属于冷兵器时代的作战方式,实乃藐视中国军人武器不行。当时,中国的兵工厂基本造不出像样的冲锋枪,也缺乏其他厉害的近战武器,使日军打起白刃战来,不必担心被成片撂倒。

初不如寇

必须承认,抗战初期,白刃战中单挑,中国军人一般不是日军士兵的对手。

不论是战史记录还是老兵回忆,侵华日军在白刃战中面对中国军人,优势明显,常常是一个顶几个。以百团大战为例,在白刃战中要对付1个日本士兵,至少需要3个八路军战士。

作为晋察冀军区最精锐的冀西军区第一军分区,司令员杨成武总结教训时专门讲到“白刃战”,指出日军“体力好、技术好”,八路军“损失甚大”。

鬼子为什么能够如此?

“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打起仗来,手中的家伙太重要了。近距离白刃战,讲究“一寸长一寸强”。

冈村宁次曾认为敢与日军拼刺刀的只有的中央军,而中央军装备的拼刺步枪是中正式步枪,日军的拼刺步枪则是三盖,不妨将两者比较一下。加装刺刀后,中正式步枪长1.685米(枪身1.11米+刺刀0.575米),三八式步枪长1.801米(枪身1.276米+刺刀0.525米),相差超过10厘米。这意味着什么呢?你不妨先量一下自己前胸到后背的距离,就会发现,如果你用的是中正式步枪,刀尖还没碰到对方,鬼子已经刺中你。

我们常说,人与武器实现最佳结合,才能产生最大的战斗力。

如何结合?训练是桥梁。

中国军人在拼刺装备这个“硬件”上比鬼子差了10厘米,在刺杀技术这个“软件”上的差距则不止一星半点。日军训练非常重视刺杀技术。笔者在一部纪录片中看到侵华老兵金子安次回忆,侵华日军用活人进行刺杀训练时,刀刃能准确避开胸腔肋骨的阻挡,直入心脏。中国军队呢?以中央军为例,抗战前以德为师,而德军在近战中信奉“冲锋枪加手榴弹”,对白刃战不屑一顾。中央军受此影响,对刺杀也不重视,训练不多,以致被日军将领如此讥讽:“始终摆着端枪的姿势,这在所谓刺杀术上似乎属于笨拙之列。”

仅讲这两条,已经可以看到中日两军在白刃战上的理论差距,而实战结果只是印证了这一点。

抗战中,中日之间的大会战不少,但中方败多胜少,台儿庄会战是难得的胜利,用这次战役来验证双方的白刃战强弱,比较有说服力。战斗中,中方缴获一个日军的日记本,上面不无得意地记载了这样一件事:这个鬼子面对多人围攻,和其他两个鬼子结成三角阵,刺毙7名军士兵,并成功生还。直到抗战结束甚至解放战争开始,军的拼刺水平也没多大长进。

与军相比,八路军和新四军的白刃战水平更高,这主要是因为红军时期缺乏弹药,刺杀练习得更多。不过,与日军在白刃战中单挑,八路军和新四军往往也处于下风。

老八路王汝林回忆:“第一次我刺鬼子,鬼子一拨,我的虎口都给撕裂了,枪给挑飞了。”他练过少林武术,面对日军尚且如此,其他战友就更易吃亏了。日军不仅装备强、技术好,又吃得饱、臂力大,一脸菜色的八路军和新四军自然不是对手。

但是,中国军人凭着民族大义和英勇血性,往往不顾手里的武器比鬼子短,在对方刺入自己身体之后,迎刃而上,也刺中对方,同归于尽。这种打法,连尊崇武士道精神的日军也甘拜下风。

抗倭有法

白刃战中,中国军人器不如人,技不如人,但为了对付日军,他们想尽了各种招数。

首先是合力对敌。白刃战一对一,中国军人往往不是对手,但中方有一点是日方比不了的――人数,自然要充分利用这个优势。著名的平型关之战中,进行白刃战时,八路军就是“三五个战士对付一个鬼子”。

其次是不断地提高。八路军曾用一年时间练习刺杀,训练强度很大。吕正操的抗日救国军对刺杀训练就非常重视。吕正操原是东北军的将领,对于日式刺枪术也非常了解。据王汝林回忆:“如果不参加作战的话,部队天天都要练刺杀,除了吃饭就是拼刺刀。”八路军还制造了一些护甲用于对练。

再次是强调实战化训练。陈赓就要求“必须以真枪在野外不平地形或山地练习刺杀,不能停留在基本教练上面”。白刃战时,中国军队除了刺刀和手枪,还使用了一些特殊兵器。在一些抗战影视剧中,常常可以看到大刀与红缨枪,这两种兵器在实战中曾有不错的表现。在1938年神头岭战斗中,八路军的红缨枪也给日军留下深刻印象。一名侥幸逃脱的日本随军记者写道:“这神秘武器是首次使用,形状像长蛇,白头红颈黄肚皮。勇士们大部分吃亏在神秘武器上。”

不过,侵华日军之所以栽在这类兵器之下,主要是压根儿没想到对方会拿出这种家伙,甚至误以为红缨枪乃新式武器,被唬住了,故而落败。其实,大刀和红缨枪的缺陷非常明显。不足1米的大刀比装上刺刀后接近2米的三八式步枪短很多,而且质量一般的大刀砍翻两个鬼子就会卷刃。红缨枪更差,木制枪杆容易折断,只能在开始唬唬人。

中国军人将大刀和红缨枪派上用场,其实是无奈之举。

不要小瞧了小小的刺刀,对制造工艺的要求非常高,刺刀上的弹簧、刀鞘、血槽、驻笋、卡环等,稍有偏差就装不上。知道这一点,就不会对八路军第一二师有4092支枪却只有117把刺刀,第一二九师更是不足100把这些窘况感到困惑。

为了在白刃战中有效对付日军,中方还采取了“非对称战术”――用手枪打。这是因为,在战斗中调转枪口很方便,且射速低,子弹打中日军后就留在其体内,不会贯穿后再打到自己人。

陈赓麾下的第二十团政治处主任吴效闵就对官兵们说过:“和鬼子拼刺刀,你先用枪撂倒几个,再给小鬼子来个白刀子进红刀子出,别和野兽讲规矩。”

迎刃而上

鬼子如蚂蚱,一开始闹得厉害,但秋天总要来的,1940年就是鬼子的秋天,也是抗战的分水岭。

不少中国老兵都回忆,从这一年开始,日军逐渐走下坡路,白刃战也慢慢不行了。此时,日军在全世界的战线进一步扩大,见中国战局趋于稳定,遂将在华老兵转调到其他战场,代之以新兵。另一方面,中国军队自1938年抗战进入相持阶段后,经过两年恢复元气,缓过劲来,训练水平和战斗力稳步提升。一升一降之间,胜利的天平开始向中国倾斜。

抗战后期,中国军队即使在大规模白刃战中也不落下风。

八年抗战中,最大规模的白刃战发生在1943年著名的石牌保卫战中。战事最激烈的时候,在曹家畈附近的大小高家岭上,突然3个小时听不到枪声,这不是双方“中场休息”,而是在进行惨烈的白刃战。最后站在战场上的是中国军人,阵地前倒下的一具具日军尸体呈金字塔形。

八路军做得更好。

在1940年之前,八路军的拼刺高手就丝毫不惧与日军单挑,往往还能赚几个。到抗战末期,八路军彻底扭转形势,一个十几岁的新兵就能刺死几个日军。日军曾讥笑八路军“武士的不是,战术的不懂,素质的不行,战斗中的自信没有”,而今用在鬼子自己身上,倒是更为贴切。

到抗战后期,日军在白刃战中已经占不到便宜,甚至出现了主动投降的现象。

水枪大战篇5

黑火药的本身只是一种威力中等的炸药,欧洲到了1250年才懂得了它的作用。又过了50至75年后,有人发现将黑火药装在——头开口的管壳内并点燃它,就具备了杀伤威力。 公元14世纪,随着黑火药应用于欧洲战争,在人类军事史上出现了一个新的奇迹。将硝酸钾、硫黄和木炭的混合物装在密闭容器内,利用点燃后产生燃烧气体的爆炸力,使兵器和兵器系统具备了比以往的任何兵器大得多的杀伤力。不过,早期的火枪命中率低,射程短,射击速率慢而且使用起来极不灵便,甚至早期火枪的杀伤力实际上还不如同时代的长弓和十字弓。但是,火枪的使用比较简便,步兵经过短时间的训练便可很快掌握,相反,要有效地使用十字弓,就得经过几个月时间的练习,而要真正精通则需数年时间的刻苦训练。因此从冷兵器到黑火药兵器之间有着一个缓慢而艰难的转变过程。经过年长日久的发展阶段,黑火药兵器才逐步代替长矛、十字弓和长弓,成了战场上威力空前的兵器。 法国直到1566年才淘汰了十字弓,而英国则到1596年才正式将火枪作为步兵武器。同样,奥斯曼帝国的军队,特别是它的骑兵部队极不愿意废弃早已用惯了的弓箭。公元16世纪,土耳其的精锐骑兵拒绝用火枪代替手中的弓,兵器的更换遇到了很大的阻力。直到l7世纪末,十字弓和长弓才完全从战场上销声匿迹。 炸药和火枪的出现并成为战场上的主要兵器,这是一个复杂的历史过程。这一历史过程必须看作是世界各地技术并行发展的综合结果。尽管世界各国都在发展黑火药和火箭兵器,而中国和欧洲又在差不多同一个时期里启用了原始的枪炮,然而,枪炮在西方的发展速度却比别的地方快得多。到了1350年,大口径的枪和最初的手枪在欧洲已经相当普遍,中国则早于一个世纪前就开始使用原始的竹火箭来恐吓敌军或进行火攻了。 铸铁技术的发明是促使黑火药兵器发展的最重大最突出的技术进步。在整个中世纪时代一直延用着陈旧的冶炼技术。新技术的出现,例如用水力锤粉碎矿石,利用水力进行锻处理,以及用水力驱动更大的风箱等,使得熔炼物有可能达到很高的温度,使铁液化并吸进碳,这样铁溶液就可以从炉底通过粘土封口流出来,进入预先准备奸的砂和粘土制成的模子。从14世纪开始,莱茵河沿岸的高炉就能生产出各种形状的铸铁。由于铁比较便宜,因此铸铁产品的市场迅速扩大。15世纪中叶,发明了用铅将银从含银的铜中分离出来的方法,这样,铜和青铜的铸造技术也得到了发展。发展轻型手枪是跟比较大的枪同时发明生产并得到发展的,因为,如果枪的尺寸较小,那末枪管的锻造和铸造也就比较容易。 最早的手枪只是由一根很短的枪管构成,用铁或黄铜制造,长度不到10英寸,口径为25至45毫米。用一只手持枪,另一只手射击。火门通常在枪管的上方。这样小的枪很难掌握好瞄准,枪管会很快发烫以致无法用手握住。因此,有时只好把它们装在木板上进行射击。有迹象表明这种兵器曾经在法国克莱赛战役被使用过。不久在它们的基础上逐步研制成了各种各样的手枪。 约在14世纪中叶,发明了枪托或称枪柄,用来支持手枪的枪管。起初枪管只是简单地夹在一根四至五英尺长的木杆上,这样,纵然是有了一个依托,但命中率仍然很低。 由于当时火药的质量不高,因此也影响了枪的效能。火药在运输过程中,比较重的硝酸钾沉到了下面,而比较轻的炭则跑到了上面,射击前必须将火药稍稍地重新加以搅和方能使用。另外,在细小的粉末火药颗粒之间缺少足够的空隙,爆炸也就不能充分地进行。由于黑火药存在这些缺点,因此它的用量特别大。往往火药要占据枪管四分之三的容积。当火药装好后,在枪管上面要放一木栓(称为弹底板),最后装上弹丸,这时候弹丸实际上已经放到了枪管的口子上了。由于火药燃烧得又慢又差,因此不得不在枪弹内放上一些碎布片和粘土,让火药有足够的燃烧空间,使枪膛内的压力逐渐增大。所以,起初手枪实际上并没有多大的杀伤威力,可以说只是一种心理战的武器。火药爆炸时所产生的巨大声响,烟尘和火光往往使敌人骑兵的马匹惊吓不已。 15世纪发明了粒状火药,从而解决了手枪火药爆炸所应达到的压力问题。由于构成粒状火药的三种成份处于稳定不变的状态,加之火药颗粒之间有均衡的空隙,因此粒状火药的爆炸更加均匀,几乎做到了即时爆炸。 早期的手枪用上了这种新的火药之后,最大射程可接近200码。不过实际有效射程仅为50码。与长弓相比,虽然手枪的穿透力要大得多,但在很长一段时期里,长弓在速度、攻击目标的数量,精确度和机动性等方面一直处于优势。之所以手枪的使用不够灵便,原因之一是它需要点火。点火的方法是将一块烧红的炭或一片烧红的铁插进枪的火门。为此,土兵就总得站在靠近火的地方,要射击时便从火里取出炭或铁块进行点火。 最初的枪精确度很低,部分原因是很难握住枪柄。通常左手握在枪管后面的地方,左臂和身体夹住枪托,另一只手用来点火。有时,土兵将枪托支在地上或放在叉状支架上。不管怎样,士兵的眼睛必须始终盯住枪的火门,才不致于点错位置或烧了自己的手。因此射击时不能用眼睛来观察射击的目标,根本无法进行有效的瞄准。 到了公元15世纪,发明了较为安全的点火装置。采用这种装置后就可以比较精确地进行射击瞄准,因而提高了兵器的杀伤力。这时枪的火门从枪管的上面移到了枪管的右侧,枪上还加了个小小的突槽或称"火药池",用来放置引火药,这样,点火就较有把握。枪管的长度增加了,而枪柄则缩短了。最为突出的一项技术进步是采用了一种可以燃烧的"火绳"和放置这种"火绳"的装置。所谓火绳就是一根绳线或捻紧的布条,放在硝酸钾溶液中浸泡后晾干。它能燃烧(除非受雨淋而熄灭)并点燃火药池内的引火药。 最初用来放置火绳的装置是个简单的绕轴旋转的盘管,可以用手升降。不久,有人将盘管跟一板机连接起来,制成了火绳点火开关。如果拉下板机,盘管的下端便向上抬起,而夹着火绳的盘管上端便恰好降到了火药池。这样,士兵在射击的时候就不受点火装置的妨害而可以看清他所瞄准的目标进行瞄准了。 这种枪的枪托经过缩短并弯曲成适于贴近面颊、顶住肩胸的形状,这就非常有助于瞄准。这种新型兵器在德文中叫做hackbut,法文中叫枪(Arquebus),字面上的意思是"钩状枪"。 钩状枪重约10至15磅,弹丸不足一盎司,初速约为每秒800英尺,射程大约100至200码。这种枪的发射速率仍然很低,到16世纪70年代时,每三分钟发射二发子弹就是极好的了。尽管它还有许多不足,但毕竟是最早可以真正用于实战的轻型黑火药兵器。而且在后来的一个世纪里,始终是步兵的制式武器。由于它的穿透力比较小,而步兵又越来越多地使用盔甲,因此迫切需要一种既能穿透金属盔甲又能阻挡敌人重骑兵进攻的新型兵器。 滑膛火绳枪是西班牙人研制成功的一种较重型的兵器,其弹道特性也有所改进。16世纪30年代在意大利战争中初次用于阵地防御。它的枪管变得更长,发射的弹丸更重,可以穿透盔甲,阻击骑兵的冲锋。枪管的延长和火药的改进使枪弹具有更高的速度,射程也更远。另一方面,由于枪变得很重,因此,实际上象一门小型的加农炮,其机动性也差了,最初滑瞠枪长达6至7英尺,重25磅,甚至更多,弹丸重10至14分之1磅。虽然赞成滑膛枪的人声称,如果火药质量好,这种枪能击毙600步(一步等于0。75米)开外的人。但是,实际上它的有效射程远远不足200码。后来虽然几经改进,一直到它代替火绳枪的时候,重量仍达14磅以上,而且必须孜在叉形支架上才能射击。 火绳枪只能在气候干燥的时候使用。火绳的消耗量很大,而且在战斗开始前和战斗进行时火绳必须始终闷烧着,因此,非常容易发生危险。夜间作战时易暴露,有时土兵携带的弹药会发生爆炸,火药的供应工作也十分危险。由于火绳必须在战斗之前就点燃,因此,有时部队遭到突然袭击时不能及时地进行还击。 16世纪出现了一种机械式点火装置,即用二硫化铁或燧石与钢片撞击产生火花,点燃火药池内的引火药。还有一种转轮点火开关,曾对骑兵武器及其战术产生过重大的影响。但这种装置价格太贵又很娇气,因此无法普遍采用。骑兵和特种步兵曾经使用过这种点火开关,不过这种枪从未作为步兵的主要兵器取代过火绳枪。 另一种使用燧石与钢片撞击的点火装置名叫弹簧点火开关,其结构是枪管侧面有一击铁,击铁夹着燧石,扣动扳机时,一个V形弹簧将击铁松开,核击装在绞链上的弯钢片,钢片盖在引火药池上,这样就产生一片火花,将子弹射出。火药池上有一保护盖,用来防止雨水进入和火药溢出,盖子在射击前通过扳机打开,装上弹药后再用手盖上。 公元16世纪,当作战中已经有条件使用火枪兵器的时候,战场上却仍然被长矛方阵和披盔甲的重骑兵这两种敌对的突击作战体制统治着。当时枪在战场上的主要作用是加强长矛方阵的防御力量,或者专门用来保护战壕和堡垒等防御工事。 早期的火枪精确度差,射程短,发射速率低,很笨重,使用很不灵便,因此使用火枪的士兵比长弓兵和十字弓兵更容量遭到敌人的袭击。在一般情况下,火枪不是单兵使用的,而是以密集队形进行齐射,并用来对付密集的敌人,以求总有一些子弹会击中一些敌人。在近距离内进行密集的齐射时,枪的精确度就显得不太重要了,再加上子弹的冲击力和穿透力,因而火枪比早期的投掷式兵器具有更大的杀伤力。但是,15世纪时,用枪进行密集射击的部队容易受到敌人的攻击,因此还得借助子长矛兵和防御工事的保护。如果以最大射程作骚扰射击,或者在大规模战斗开始之前进行散兵袭扰,这种枪的用处就非常有限。 由于火绳、滑膛和炮手在作战时不可能既用火枪,又用格斗式冷兵器,因此,他们一直仍处在辅助部队的地位,大多编成较小的战斗队形,附属于密集的长矛兵部队,与长矛兵分开但又不独立进行战斗。在早期的意大利战争中,火绳枪和十字弓之间冲突的情况表明,前者的各种战斗性能均占优势;不过火绳枪与英国长弓之间并没有发生过十分直接的冲突,因为随着上个世纪中叶英国人被逐出欧洲大陆之后,长弓实际上已经从欧洲消失。这两种兵器在作战中的性能记录表明,总的来说,在16世纪中叶之前,火枪的杀伤力并不高于长弓。在射击精确度、射程、发射速率、轻便性以及生产制造等方面,长弓明显地优于当时处于初级阶段的火枪。与弓箭相比,火枪发射的一或二盎司重的弹丸具有更大的和更容易使人伤残的冲击力(包括穿透力),由于当时的火枪在任何情况下无法进行精确的瞄准,因此也不需要进行长期的训练;另外,枪弹所引起的伤口常常会引起血液中毒,这些方面也是枪的优点。由于这两种兵器各有利弊,没有更多的选择余地。因此,在英国军队中长弓的废弃过程十分缓慢,甚至直到18世纪,英国还有人企图让长弓东山再起,这一点是并不奇怪的。 公元16世纪,由于火枪处于当时兵器和战术中的从属辅助地位,因此它的杀伤力受到了限制。在整个16世纪里,尽管作战中火枪对长矛的使用比例在缓慢增长着,同时火枪的性能也在逐步提高,但是多数战斗是通过白刃战决定胜负的。当时杀伤力最大的兵器不是新流行的火枪,而是老式的长矛、长枪和剑。不过,火枪虽然还处于初级发展阶段,在作战中却是不可缺少的。16世纪的军队倘若手里没有火枪,它是决不敢跟有火枪的军队交战的。火枪和长矛被纳入同一个武器体系,乃是16世纪末需要解决的一个主要战术技术课题。

水枪大战篇6

其实不只是海豹突击队,由于丛林战的客观需要,在整个越战期间美军装备了大量霰弹枪。战争一开始,五角大楼将一战和二战中库存下来的所有霰弹枪都调配到越南却仍然不够用,所以又向轻武器厂商订购了大量霰弹枪,其中占主力的有伊萨卡M37、雷明顿M870、温彻斯特M12和史蒂文斯M77E,海豹突击队也同样装备了大量伊萨卡M37和雷明顿M870。

伊萨卡M37和雷明顿M870都是唧筒式霰弹枪,虽然一打一大片,但火力持续性差。海豹突击队给一些伊萨卡M37的枪口装上了控制霰弹弹丸纵向扩散的“鸭嘴器”(Duck Bill),并配用4号鹿弹而不是常用的QQ号鹿弹,这样就可以在近距离横向形成一大片杀伤区域,称为“战斗霰弹枪”。但海豹队员终究对唧筒式霰弹枪的火力持续性不满,于是海豹队员提出了装备自动装填霰弹枪的需求。

为此,美国海军水面武器研究中心(NSWC)将紧急研制或采购的自动/半自动霰弹枪投放越南战场供海豹突击队试用。这些霰弹枪中,自动霰弹枪尤其问题多,因为霰弹枪单发时的后坐力就比较大,连发时的后坐力更是可想而知,同时也会产生许多意想不到的问题,若没有比较完善的减后坐系统,连发霰弹枪几乎不可能真正实用。

本文介绍的4种霰弹枪都因存在的各种问题而夭折于试用阶段。

雷明顿M7188自动霰弹枪

雷明顿M7188霰弹枪是专门针对海豹突击队的需求而研制的。该枪的原型是在商业市场上获得成功的雷明顿M1100半自动霰弹枪,按照海豹队员的要求,增设连发射击功能,于1967年定型为军用M7188霰弹枪。

本质上雷明顿M7188就是雷明顿M1100的连发型,12号口径,发射弹壳长70mm的霰弹,弹仓容弹量5发,采用导气式自动原理,导气活塞是套在管状弹仓外的一个圆环,通过两根连杆与枪机框相连,闭锁方式为卡铁摆动式。其快慢机位于扳机护圈的后方,可选择单发或连发。实际上,只需更换有快慢机的扳机组件,就能把M1100转换成M7188。

雷明顿M7188从未大批量生产,其中数量最多的是第一型Mk.1,其特征是枪管外覆盖有一个带散热孔的隔热罩,并使用弹仓延长管,因此容弹量达到8发,安装有与雷明顿M870 Mk.1相同的刺刀座,设有可调式步枪瞄具(片状准星和缺口式照门)。

Mk.2与Mk.1基本相同,只是取消了枪管隔热罩,在枪管顶部设有瞄准肋板,瞄准肋板尾端制有U形缺口作为照门,枪管前端设有猎枪式瞄具(即珠形准星),因此Mk.2看起来就像普通猎枪一样。

Mk.3也与Mk.1一样,只是没有枪管隔热罩,但保留了步枪式瞄具。Mk.4与Mk.3一样,但使用猎枪式瞄具。

Mk.5类似于Mk.1,仍然使用步枪式瞄具,但去掉了枪管隔热罩,且没有安装弹仓延长管,因此容弹量为标准的5发。Mk.6则与Mk.5一样,但使用普通猎枪式瞄具。

刚开始试用时,海豹突击队员很喜欢雷明顿M7188能在短时间、近距离提供急速火力,然而不久之后他们就发现雷明顿M7188有几个缺点:对污垢很敏感,在越南的恶劣环境中问题很多;连发射击时的后坐力很大,即使射速不高仍然不易控制;容弹量太少,按7发/秒的射速只要一秒多就能打光,如果打短点射也只能维持两、三个点射。由于这些原因,海豹没有进一步试用和装备这种武器,最终生产出来的雷明顿M7188总数可能不超过24支,而且只试用几年就退役了。

特种作战武器SOW自动霰弹枪

虽然雷明顿M7188的试验失败了,但海豹突击队对于在丛林环境中使用自动霰弹枪的追求和热情并没有因此而降低。当时,海军水面武器研究中,心的工程师卡罗尔·查尔德斯(carrollChilders)设计出一种全新的连发霰弹枪,命名为“特种作战武器”(SpecialOperations Weapon,简称SOW)。

SOW霰弹枪也称为“多功能单兵武器系统”(Multipurpose IndividualWeapon System,简称MIWS),外观十分简洁。考虑到该枪的主要用途是在丛林中向近距离目标急速喷射弹雨,因此该枪没有枪托,以缩短全枪长,只有前后两个握把用于握持,而且外表面漆成草绿色。该枪采用弹匣供弹,弹匣插在机匣上方。

从结构图来看,SOW霰弹枪采用的是枪管长后坐自动原理,机匣前方设有护手,护手前方的枪管上安装有一个固定的套管,前握把安装在护手下面。当枪管后坐到位后,弹壳从右侧抛出,而下一发弹则从上方进入弹膛。该枪采用前冲式击发,即枪机在复进中实施击发,击发后枪机继续复进。该枪采用可拆卸弹匣供弹,弹匣装在机匣顶部,但霰弹并不是直接从弹匣进入到弹膛内,而是在枪管后坐过程中,由枪管将弹匣中的次一发弹向后推出弹匣,在枪管、枪机复进过程中,由枪机推入弹膛。该枪的理论射速为200发/分。

有资料称其弹匣容弹量为20发,但从图片来看,这个弹匣的长度装不下20发,除非是双排弹匣。该弹匣也是卡罗尔’查尔德斯设计的,最初这个弹匣是应海豹突击队的要求,为增加唧筒式霰弹枪的容弹量而设计的,当时试验枪是用一支雷明顿M870唧筒式霰弹枪改装而成的。弹匣也不是装在原本的装弹口位置,而是管状弹仓后部,因此装填时后拉护手从弹匣里向后推出一发弹,再被托弹板向上托起对准弹膛,然后被枪机推进弹膛。SOW霰弹枪独特的装填路线就是按照这种弹匣的设计特点而设计的。

SOW霰弹枪没有投入量产就因为资金问题而被取消了。但丛林环境的小规模部队渗透战斗对自动霰弹枪的需求依然存在,于是在1972年麦斯威尔,艾奇逊研制出比雷明顿M7188和SOW更为成功的自动霰弹枪——艾奇逊AA-12,但不久越战结束,该枪同样没有派上用场。

高标M10B半自动霰弹枪

在越战期间,海豹突击队不只是试验了自动霰弹枪,海军水面武器研究中心也紧急采购了几种现成的半自动霰弹枪投入到越南战场上试用,其中之一就是高标M10半自动霰弹枪。

高标M10半自动霰弹枪由位于康涅狄格州的高标公司生产,不过该枪的设计师并非专业的枪械设计师,而是一名警察。

在1940~1950年代,美国许多大城市治安问题严重,许多执法人员被歹徒杀害,因此各地积极组建专门的警察突击队来对付有强大武装的罪犯,也就是后来的SWAT前身。当时,加利福尼亚州圣莫尼卡市的一名警官阿尔弗雷德·克劳奇(Alferd Crouch)想到警察突击队员在冲进歹徒据守的房间时,如果有一种能单手操作、火力持续性好的轻巧霰弹枪就更方便了。1957年,他把这个设想付诸于现实——他以一支雷明顿M11-48半自动霰弹枪为基础,改装成一种可单手发射的无托式霰弹枪。随后他带着这支霰弹枪到处去找生产商推销。

这支霰弹枪就是把原来的雷明顿M11-48去掉枪托并加装托底板,托底板可以旋转。握把和扳机移到前面,扳机通过长长的扳机连杆与击发机构相连。

大概在1965年,他终于将这个设计卖给了高标公司。

但高标公司并不是直接生产克劳奇那个简陋的改装设计,而是以他们自己生产的弗莱特王(Flite King)半自动霰弹枪为基础重新设计,并且命名为M10A,于1967年推向市场。新设计中,在机匣顶部增设提把,提把上不但有瞄准肋条,还有内置式战术灯。与弗莱特王霰弹枪一样,M10A的管状弹仓标准容弹量为4发,但装上弹仓延长管后容弹量可增加至6发。

1970年,高标公司对该枪进行了更大的改进,改进后的新枪被命名为M10B。其装上了方便左手用拉机柄,战术灯改为与下护手一体式,采用翻转式准星,机匣顶部设有一个较大的照门座,照门座上安装了可旋转式提把,提把不用时可向下翻转。

高标M10霰弹枪最初只向执法机构出售,而海军水面武器研究中心也看中了这种长短合适、能单手射击的新颖设计,少量采购了一些高标M10B进行试验,但在实际使用中发现可靠性有问题,而且对弹药要求高,所以就没有进一步采购。

阿玛莱特AR17半自动霰弹枪

尤金·斯通纳在阿玛莱特公司工作时,除了著名的AR15步枪外,还设计有10几种其他轻武器,其中就设计有一种名为AR9的半自动霰弹枪,这种霰弹枪最大的特点是质量非常轻,采用聚碳酸酯枪托,枪管和机匣都由铝合金打造。AR9没有生产,但后来在基础上改进出AR17则投入量产,虽然数量不大,但也算小有名气,绰号为“金枪”(Golden Gun)。1964~1965年问,阿玛莱特公司一共只生产约1200支AR17半自动霰弹枪。据称后来又生产了800支。

AR17质量同样很轻,后坐力也相当低,能很好地控制。不过,其容弹量也极低,只有2发——实际上,该枪是为飞碟运动设计的。该枪没有供弹具,第一发装在弹膛内,第二发装在枪机下方的一个托弹板上。

海豹突击队当然不会使用一支只能装填2发弹的半自动霰弹枪,但是他们看中了AR17质量轻、后坐力低的特点,于是海军水面武器研究中心把阿玛莱特AR17改装成弹匣供弹,以增加其容弹量,弹匣位于机匣下方。

水枪大战篇7

影片内容概要

美国一位名叫库伯的参议员,在一次对阿富汗战区内村庄的访问中被武装俘获,其随行人员也全部被杀死。为了救出库伯,美军派出一支代号为“犬咬小队”的特种部队小分队前往营救。 杰克的M933短卡宾枪另行安装了护木和前握把

小分队由7人组成,分别是狙击手杰克和他的观察员,加上维克中士率领的4名队员。他们被“黑鹰”直升机送到库伯被绑架的马图巴村附近后,就进入了战区。在杰克的狙击掩护下,维克和队友成功地实施了搜索行动,并在没有受到攻击的情况下在一个无人看管的房子里找到了库伯。本来,原定计划是使用直升机将小分队撤出战区,但因美军此时作战资源紧张而无法派出直升机,只好改用悍马车由地面实施撤离行动。 杰克使用M933短卡宾枪射击

正当小分队带着库伯离开时,原本空无一人的村子里却突然冒出大量武装人员对他们进行攻击。小分队边打边撤,很快就有3人先后伤亡。但此时狙击手杰克和观察员还没有来得及靠近悍马车,维克在万般无奈情况下,为了完成救出参议员的任务只好下令开车。没有赶上撤退的杰克和观察员被丢在村子里,而且观察员还在交火中受伤。更糟糕的是,他们的通信装备也在交火中被打坏了。他们二人只好撤到一座空无一人的楼房内,等待队友回来救援。 杰克使用SSG08狙击步枪射击,其狙击阵地暴露且没有伪装措施

维克等人乘车撤回基地之后,本来想立即返回马图巴村解救杰克等人,但此时基地指挥官因补给紧张而拒绝了他的请求,维克只好另找时机。就在这时,一位名叫珍妮・康拉德的女记者跑来要采访他,引起双方的不愉快。这位女记者前不久在采访一次美军的作战行动时,获得“扫把星”的外号,因为那次行动惨遭失败而且有3人阵亡。因此,基地里的人都对珍妮敬而远之。 维克射击时并不是手持前握把,而是右手握小握把,左手握弹匣裙口部位,小握把对他来说是累赘

很快,维克就接到了新任务。这次任务是去解救一辆逃脱了伏击的运送补给品的卡车,卡车上载有大量基地内急需的弹药、油料等补给品。维克带着2名队员和前来求救的当地翻译巴希尔出发了,很快就找到了卡车。当维克等人修车的时候,发现卡车上有一名衣着华丽的当地女人和婴儿。押车员泰勒说遭到伏击逃脱后,遇到了这个女难民才将她带上了车,其他情况一概不知。不久,无所不在的武装人员对卡车发动了攻击,泰勒很快阵亡,还有一名队员腿部受伤,最后连藏在卡车上偷偷来到战场的记者珍妮也拿着手枪参加了战斗。就在大家感到支撑不住的时候,那个当地女人看到珍妮受伤而大喊起来,武装人员立即转身撤退了。看到这一切感到非常奇怪的维克,立即让翻译巴希尔详细询问这个当地女人,这才搞清楚她是在当地的指挥官阿卜杜・阿齐姆・阿巴的儿媳妇,而那个婴儿则是阿卜杜惟一的孙子。因阿卜杜的儿子已经死亡,她又受到阿卜杜的鞭打才逃出来。维克立即想到利用这个女人前往马图巴解救杰克等人,这样一来必然不敢轻举妄动。他随即派腿部负伤但还可以开车的队员将巴希尔等人送回基地,自己率队前往马图巴村。 加装民用型37mm榴弹发射器的M4A1卡宾枪,注意其并非军用型

到达马图巴村后,维克等人先是悄悄在街上安放了几枚遥控炸弹,然后才开车进村与阿卜杜谈判。谈判中,阿卜杜要求维克先释放他的儿媳和孙子,然后就可以放维克等人走。当这个身穿蒙面长袍的女人接近阿卜杜后,却突然将怀中抱着的炸弹挂在阿卜杜身上。原来,这个女人是珍妮假扮的。阿卜杜被炸死后,双方开始激烈交火,杰克也在屋顶加入战斗。因遥控炸弹失灵,维克等人渐渐陷入被动。屋顶的杰克发现后,连续3次枪击炸弹使其逐个爆炸,杀伤不少武装人员,最终将其击退。众人这才脱离险境,并撤回基地。 正在开火的武装人员,注意枪上的准星护圈为全封闭型,表明它是AK系的56式冲锋枪

影片中的武器装备及细节

《狙击手:特别行动》一片中出现的武器装备从种类上来说,相对于其他影片是比较少的。

比如,本片中出现的步枪只有3种型号,即柯尔特M933、M4A1卡宾枪和AK系列突击步枪,手枪只有M1911A1和M9两种型号,狙击步枪也只有SSG08一种,机枪则只有作为车载机枪使用的M2HB大口径机枪。虽然这些枪基本上都是经常在影视作品中出现的“熟面孔”,但也有值得关注的地方。 使用M9手枪的珍妮在远距离上连续击倒敌人,这是不可能的,这一表现成为影片的一大失误

影片中,维克的小队除了杰克以外都配备M4A1卡宾枪作为主要武器,虽然种类比较单调,但也比较符合实际情况。不过,这些卡宾枪加装了不同的附件。影片中的M4A1不仅使用了不同的光学瞄具,而且加装了不同的前握把,还有一支加装了榴弹发射器。加装前握把后,可以使得卡宾枪持握更为方便。但影片中的维克似乎并不习惯使用前握把,他在持枪时总是右手握小握把、扣扳机,左手则握弹匣裙口位置。在这种情况下,前握把非但起不了什么作用,反而还成为累赘。当然,这是个人的使用习惯,影片中其他队员则是持握前握把进行射击的。 这种纯黄色沙漠涂装的卡车也与环境背景有较大差异,而如果采用以土色为基调点缀少许黑色或绿色的荒漠迷彩涂装更为合适

影片中另一种值得注意的装备,是挂在M4A1下方的榴弹发射器。大家都知道,美军使用的制式枪挂榴弹发射器是M203 40mm榴弹发射器,但影片中出现的却不是这种型号。影片中出现的枪挂榴弹发射器实际上是民用型37mm榴弹发射器。这种榴弹发射器只能发射烟雾弹、橡胶防暴弹及专门设计的训练弹等,因口径不同不能发射军用型40mm杀伤性榴弹。正是因为这种榴弹发射器没有杀伤力,所以才管制较松,可以在民用市场上销售。不过,据说也有人利用37mm的弹壳自行制造杀伤性榴弹,可以使用这种榴弹发射器发射。这种37mm口径的榴弹发射器与40mm军用型号在外观上最大的差别,就是在发射机座右侧设有一个小型拉机柄,将拉机柄向后拉动即可使击针待击,而40mm军用型则没有这个设计。很显然,影片中之所以出现以民用型榴弹发射器“冒充”军用型的情况,只能用道具部门不严谨来解释了。

影片中的M4A1有这么多附件,却没有一支装有消声器,消声器是在敌后行动的必要装备,这也是影片中武器装备细节的一处失误。 正在安装炸弹的美军特种兵,注意炸弹上有雷管,证明这是TNT炸药块

影片中,西格尔扮演的狙击手杰克使用的武器有些特别,是柯尔特M933短卡宾枪。要说柯尔特M933,就不能不提到M733短卡宾枪了。M733短卡宾枪最初是尤金・斯通纳根据越南战争的实战经验设计的,研制阶段型号为XM177E2,定型后称为M733。与机械瞄具设在固定提把上的M4卡宾枪,以及其发展型采用带导轨的平顶式机匣以便加装各种光学瞄具的M4A1一样,带固定提把的M733也有同样的平顶式机匣发展型,即M933和M935。其中,M933短卡宾枪枪管更短,有效射程只有200m,全枪质量只有2.4kg左右,非常轻便,更适合在室内近战条件下使用。短枪管是该系列枪械的最大特点,但也带来了很大的缺陷,主要是因枪管过短而造成枪口噪声和枪口焰大的问题非常严重,特别是在夜间射击时更容易产生眩目和听觉受损等现象,这是该型号枪械屡遭诟病的地方。也正是因为这个原因,这一系列的枪械在美军中装备并不普遍,只有少数特种作战单位采用以在室内近战环境中使用。影片中,杰克使用的M933短卡宾枪进行了一些改装,其配用新式沙漠色枪托以及带有导轨的沙漠色护手,弹匣也改为沙漠色,并且加装了手枪握把式前握把。一般说来,狙击手配备的自卫武器是手枪,其搭档观察员配备步枪或卡宾枪。这种配备方式主要考虑狙击手需要携带体积和质量都很大的狙击步枪,再携带长枪就非常吃力。但影片中的杰克却不是这样,其除了手枪和狙击步枪外,还带着M933短卡宾枪,这样就使得自己的负重进一步加大,对行动时的机动能力会造成不利影响。不过,身兼导演的西格尔为了展示自己的强大火力,而多携带了一支卡宾枪,从商业影片角度来说增加了震撼力。 被枪击爆炸的遥控炸弹。实际上,因TNT炸药撞击感度低,枪弹无法将其击爆

影片最后只出现一支打了4枪的狙击步枪,这支狙击步枪就是奥地利斯太尔公司的SSG08狙击步枪。这种狙击步枪有3种口径,分别是北约标准的7.62mm口径、0.300英寸温彻斯特―马格努姆口径和0.243英寸温彻斯特口径,并且有不同长度的枪管可以选择使用。SSG08狙击步枪射击精度很好,曾在靶场300m距离上打出0.5MOA的好成绩。这样一支使用起来很舒服,且射击精度很高的狙击步枪,成为本片的选择也是情理之中的事情。影片中,杰克用该枪的战果是击毙3名武装人员,并且击穿一个水壶。

该片在枪械方面需要注意的还有两处。第一处是武装人员使用的AK系列突击步枪。一般说来,使用的AK系列突击步枪包括AK47和AKM等型号,影片中却少有地出现了我国生产的56式冲锋枪(AK47的仿制品)。从影片中画面可以看出,一名武装人员在射击时显示出突击步枪上的封闭式准星护圈,而这正是56式冲锋枪与苏制AK突击步枪(准星护圈顶部为敞开式)的典型外在区别之一。当然,影片中的56式冲锋枪也可能是某个国家仿制我国产品的产物,但具体细节在影片中无法仔细分辨出来。

第二处细节是手持M9手枪参战的珍妮射击时出现的。在维修出故障的卡车时,维克等人被压制在卡车后面,珍妮则爬到卡车下面用M9手枪连续击倒两三名敌人。当时,维克等人正在使用M4A1卡宾枪与手持AK步枪的敌人交战,交火距离看起来要在100m左右。在这样的距离上,M9手枪是不可能具有那么大杀伤力的。众所周知,一般的手枪有效射程也就是25m,最大射程50m。影片中的M9手枪是不可能在近百米距离上连续击倒对手的。

除了影片中出现的枪械方面的失误之外,遥控炸弹和出故障的卡车也出现了错误。从影片中的情节来看,维克等人布设的遥控炸弹是从出故障的卡车上取出的,而且从形状上来看,应该是用标准的军用块状炸药加上遥控引爆装置制成的。当遥控装置失灵时,杰克精确射击将其引爆,从而击退了。这里的问题是,这种炸弹是否能够被枪击所引爆。从影片画面看,遥控炸弹上装有雷管,因此可以推断为TNT炸药块。TNT炸药的撞击感度只有4%~8%,即遭到10kg重的铁锤从25cm高度落下的撞击时只有4%~8%的可能发生爆炸,因此在绝大多数情况下枪击也不能使其发生爆炸(个别的特殊情况也不能完全排除)。而如果影片中的炸弹是由黑索金制成,则就另当别论了(黑索金炸药的撞击感度高达80%)。但问题是,黑索金化学性质不够稳定,遭到撞击后容易爆炸,基本上被用来作为雷管和导爆索装药使用,是不能作为炸药块的主装药使用的,否则很容易发生危险,这也就排除了黑索金被当作炸弹主装药使用的可能性。如此说来,影片中杰克用枪击的方式引爆炸弹就不太符合实际情况了。不过,如果杰克能够每枪都打中炸弹的雷管也是有可能做到这一点的。但是,影片中的炸弹都被放置在角落里,其中一个还用布盖上了,在屋顶的杰克打中雷管是非常不容易的。 武装人员的水壶被击穿后并未及时躲避,而是将壶中水慢慢往外倒,这让人难以理解

在维克等人出发去救援出故障的补给卡车时,他们开着一辆沙漠色涂装的卡车。他们到达目的地时,出故障的卡车是一辆以绿色为基调的林地迷彩涂装的卡车。众所周知,阿富汗地区是以高山荒漠为主要地形特点的,其以灌木丛为主的林地覆盖率也有3%左右,路边经常会出现稀疏的灌木丛。这种地貌特点下,纯黄色的沙漠涂装并不适合,应该采用以土色为基调点缀少许黑色或绿色的荒漠涂装更为合适,这样才更符合当地的环境背景。从这一点上来说,制片方对于阿富汗的环境特点,以及军队到底应该使用什么样的涂装心中无数。

从上述情况来看,本片关于武器装备方面的失误不少,总体水平有些“业余”。

双方的战术表现有缺陷

虽然本片是以狙击手为片名,但是狙击手在片中的戏份很少。尽管如此,仅就片中很少的表现来说,也有值得商榷的地方。

首先,影片中杰克的观察员使用的望远镜似乎只是一具普通的望远镜,并不具备测距功能。大家都知道,观察员对于狙击手来说并非只是帮助其寻找目标,其更重要的任务是为狙击手提供射击用的有关参数,如目标距离、风向、风力、气温甚至湿度等等。其中最重要的参数就是目标距离,这一参数测不准的话,要想打中目标特别是远距离目标,简直难以想像。杰克的观察员使用的望远镜从外观上看,更像是一具民用型普通望远镜,虽然在显示画面中有距离读数,但却看不到其带有激光测距功能的模块,而且也没有观察员发现目标后使用激光测距仪测定距离的镜头。之所以出现这种情况,估计是没有使用具备测距功能的道具,而只是在后期制作特效时硬加进去了距离读数。而且在观察员观察战场时,杰克似乎也在自行搜索目标。如果是在短时间内这样做并无不妥之处,但如果长时间持续下去,狙击手就会造成疲劳,当需要射击目标时,容易造成射击动作的偏差,以致不能命中目标。正确的做法是,观察员负责寻找目标,而狙击手要保证以最佳的状态随时准备射击。

其次,影片中杰克和观察员的狙击阵地就设在一个楼顶的暴露位置,而且没有任何伪装措施。一般说来,狙击手如果占领较高的射击位置能够获得更好的观察视野和射界,但同时也带来自己的位置突出而容易暴露的危险。在这种情况下,狙击手都会采取非常严密的伪装措施。如在高楼层的室内距离窗口有一段距离的位置占领射击阵地,使得枪口与窗口保持一定距离,这样就可以使得在地面难以观察到狙击手及其武器,而且如果射击,可以使得枪声在室内造成复杂的回声,使对方难以依靠枪声来推断狙击手的方位。如果在有围墙的屋顶占领射击位置,狙击手往往会在围墙上开几个很小的射击孔,然后使枪口与射击孔保持一段距离实施射击,可以起到类似的作用。我们现在看到的美军在伊拉克和阿富汗战场实施狙击行动时,基本上都采取上述方式。但有时战场上的客观情况无法拥有这样的射击位置时,也可能被迫使用暴露的狙击阵地,这时,狙击手就应该更为重视自身和装备的伪装。人员要披上可融入背景环境的伪装衣,枪械也要采取伪装措施,最好能加装消声器,使得枪声暴露位置的可能性大大降低。至于容易造成反光的望远镜和光学瞄准镜,需要加上防反光栅格,或者用伪装网将望远镜和枪支覆盖,都可以达到类似的目的。而影片中的杰克和观察员没有采取这些措施中的任何一项,如果是在实战当中很容易暴露位置而遭到围攻。

最后,杰克在对目标实施射击时,不是首先打击目标的致命部位,而是先打穿武装人员的水壶,也是非常明显的错误。这个水壶应该是原来美军使用的酒壶,但落入手中后用来盛水(因为伊斯兰教是不允许喝酒的)。当时,一名武装人员正在用水壶喝水,就被杰克射出的枪弹将水壶击穿。这个人当时的反应非常有意思,居然没有想到这是有人开枪将他的水壶打穿了,还慢慢地把水从打穿的地方往外倒,这让人难以理解。制片方之所以这样处理这一细节无疑是为了增加影片观赏性,在现实中是不可能的。

影片中,美军方面的战术表现总体上是非常糟糕的。维克率领的“犬咬小队”是被直升机运送到目标区域附近的,然后直升机就飞走了。本来原计划是使用直升机从空中撤离,但却因为临时抽不出直升机来接运人员,才不得不采用乘坐悍马车从地面撤离的方式。乍一看这表现了美军除了空中撤离外还有备选方案,但仔细琢磨后就会发现,这种情况在现实中基本上不会出现的。制订某一项作战计划时,首先要明确可以用于此次行动的资源,包括兵力、兵器和后勤保障等方面的能力,然后才能根据条件允许的范围制订计划的细节。一旦作战计划制订完毕,那么没有重大意外情况,安排好的资源是不允许随意挪作他用的。影片中给出的直升机不能前来的原因是资源紧张,实际上在现实中基本不会出现。既然直升机已经分配给了这次解救参议员的行动,那么直升机的指挥权也就划归此次行动的指挥官。而只对此次行动负责的指挥官是不可能让一些在他看来“无关紧要”的事情,来争夺自己手中的作战资源,因为这样做将会完全将作战计划的有序性打乱。

有关此次美军作战计划中另一处显而易见的失误之处,则是维克的“犬咬小队”自始至终都是在孤军奋战,没有得到任何支援。美军特种部队超强的作战能力并非都表现在其士兵本身的作战能力有多少优势之上,而是美军可以为其特种部队提供其他国家难以提供的强大支援能力。如太空中的卫星、空中的有人侦察机和无人机提供的侦察监视支援,空中、地面和海上的远程火力支援,以及依靠各类陆海空甚至水下平台提供的超强投送和撤离能力等等。正是依靠这样的强大支援能力,美军特种部队才能在危机重重的敌后战场屡建奇功。一旦丧失了这些支援能力,美军特种兵自身能力再强,其个人装备再精良再酷炫,也抵挡不住对手的强大兵力优势和火力优势。

那么,影片中美军小分队应需要什么样的支援呢?实际上,美军当时只需要将运送小分队前往解救人质的普通“黑鹰”直升机,换成特种部队经常使用的MH-60“铺路鹰”就可以了。MH-60“铺路鹰”上装有“迷你冈”转管舱门机枪,具有强大的火力,而且还具备很强的夜间行动能力。这样的直升机可以支持特种部队在夜间发起突袭,还可以在必要的情况下对地面分队实施火力支援。如果使用这种直升机将小分队送达后,转而在附近机动位置待命,如有必要就可以前出以强大的火力支援地面小分队战斗,同时也可以实施撤离行动。

此外,美军负责地面撤离的悍马车兵力过于单薄,也是其作战计划的疏漏之处。一般说来,负责撤离地面人员的车队需要一定的规模才能完成任务。如需要至少2辆以上的护卫车辆,既可以是武装悍马车,也可以是机动性强的装甲车辆,然后需要足够撤离人员乘坐的其他车辆。如此才能一方面将撤离人员全部装载撤离,另一方面也可以拥有保护自身安全的能力。而影片中的美军车队居然只有2辆武装悍马车,车上还有几名武装士兵。这样一来,其装载能力就大大受到了限制。一旦出现小分队解救出的不是参议员一个人,而且还有他的护卫人员,那么这两辆车肯定是装不下这些人的。而在行动之前,美军是不可能知道需要解救的人员中到底还有多少人活着,也就难以确定到底需要多少车辆才能装下这些人。在这种情况下,最保险的办法是将车队规模适当扩大,特别是增加一部分空余位置以接运可能多出来的人员。

水枪大战篇8

今天看了一部内地以枪为主题的军事动作片《》。影片讲述一个年轻战士好冰由于从小痴迷于枪,加入武警部队的“神枪中队”后刻苦训练,最终成为一名出色的神的故事。

好冰肖聪都是刚刚入伍的武警新战士。经过三个月的新兵训练,同时分到了威名显赫的某支队五中队--有着光荣历史和无数传说的“神五连”。

“神枪中队”的兵都是精挑细选的,迷恋枪械又玩得一手神弹弓的好冰就是三班长最喜爱的新兵,因为他勤学苦练。最终为了成为一名真正的神,好冰无论在各种训练项目中,都比别人刻苦,技艺日益精湛。而好友肖聪却一心想考军校,成为一名指挥官,却现害好朋友好冰。好冰对枪的爱好到了痴迷的状态,什么枪都知道,而且睡觉也把枪抱着,险些让班长查枪时认为枪被偷,好冰再一次受到批评。

梦想是美好的,实现美好的梦想就要付出很大牺牲。好冰对枪的痴迷和训练的狠劲让战友们吃惊:烈日风霜,好冰总是在每一个军事科目中超强训练,他端枪瞄准的军用水壶里装满了沙子,而别人的水壶里却是灌的海水。令中队长对这个执著的新兵渐生爱意。终于,又临到第二次实弹打靶,好冰弹无虚发,几乎达到枪人如一、心到弹中的地步,打了98环。

上一篇:天冷范文 下一篇:一条小河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