艾青的现代诗短范文

时间:2023-12-02 19:41:58

艾青的现代诗短

艾青的现代诗短篇1

艾青

阅读提示

“土地”是艾青诗中的主导意象之一,凝聚了艾青对祖国和人民最深沉的爱,对民族危难和人民疾苦的深广忧愤。

《我爱这土地》中有诸多象征形象,如土地、河流象征当时的祖国;暴风兩则象征着祖国所经受地灾难;而勇敢歌唱的鸟儿则是作者一腔热情的托身。

艾青的诗具有散文美,他追求“努力把自己所感受到的世界不受拘束地表达出来。”他的诗是一件感情自由的流泄,通过内在的激情来感染读者。 同时也注意让诗的旋律感通过现代语言的自然言书和应合感情的内在节奏呈现出来。《我爱这土地》就是这方面的典范.从而使本诗语言随情流动,自由多变.

假如我是一只鸟,

我也应该用嘶哑的喉咙歌唱:

这被暴风雨所打击着的土地,这永远汹涌着我们的悲愤的河流,这无止息地吹刮着的激怒的风,和那来自林间的无比温柔的黎明……——然后我死了,连羽毛也腐烂在土地里面。为什么我的眼里常含泪水?因为我对这土地爱得深沉……

一九三八年十一月十七日。

练习题:

一、选择题

1.艾青的诗作属于下列诗体流派的()

A.自由体

B.象征派

C.新格律体

D.现代派

2.被誉为当代诗坛“泰斗”的是()

A.徐志摩

B.戴望舒

C.艾青

D.田间

3.《我爱这土地》选自艾青的诗集()

A.《北方》

B.《大堰河——我的保姆》

C.《艾青诗选》

D.《旷野》

4.《我爱这土地》中诗人着力刻画的一个象征形象是()

A.土地

B.暴风雨

C.鸟

D.温柔的黎明

二、词语解释

1.这永远汹涌着我们的悲愤的河流。

2.那来自林间的无比温柔的黎明。

三、分析题

阅读全诗,分析该诗中的语言和诗句的特点。

参考答案:

一、1.A2.C3.A4.C

二、1.河流:用来形容被激怒的人民内心悲愤的情绪。

2.黎明:指光明而又美好的未来。

艾青的现代诗短篇2

1960年10月初的一个傍晚,我初次见到了艾青。那天傍晚,在新疆石河子管理处旁边的一个普通篮球场上,密匝匝的观众正在围观新疆军区与青海队赛球,在不经意的回头中,我猛然发现在我和朋友身旁不到一米的距离,有位身材伟岸、前额广阔、长发后梳,从风度到气质都颇为不凡的中年男子(其实,艾青当时已五十一岁,但外表看来不过四十上下);在他身旁站有一位文质彬彬,风姿绰约的中年女性。我立即断定:这是艾青和高瑛(这断定自然是因为过去从书上、画报上看到过艾青的照片)。于是,惊喜地把这意外发现告诉了身边的朋友——一个当时还未到二十岁的大学生。他擅长绘画,就再不看赛球了,立即掏出笔记本和钢笔速写起艾青来。画着、画着,不期然被艾青发现了。诗人含着满脸微笑,微侧过身勾过头来幽默地注视朋友的绘画,我轻轻推了朋友一下,朋友抬头看到艾青在注视自己的画,不由满脸通红,不好意思地笑了。艾青也和我们相视而笑了!笑得是那样亲切,目光是那样的热情、友好。虽然当时彼此都没说一句话(在这样的场合自然也不宜说什么话),但我们年轻的心却充满着激动和温暖,想不到这位世界知名的大诗人是如此的平易近人,且富于幽默。我突然感到我们两代人:一方是被国家报纸上点名批判过的大“”,一方则是天真的小青年,彼此的心却猛然贴近了,在相互的对视和微笑中默默地交流心底的千言万语……

此后,在石河子的林荫大道上,黄昏时人们常可看到诗人在散步;在唯一的一家电影院里,有时公演一些那时代特有的公式化、概念化的剧目,人们又常看到诗人坐在椅子上打瞌睡(据悉:有一次农八师文工团排了一台这样类型的新戏,请师首长和艾青看戏,不到十五分钟艾青就睡着了,在座谈讨论这出戏时,艾青大胆而幽默地说:“演得太精彩了,居然把我带进了梦乡……”惹得全场哄堂大笑)……

艾青的到来,自然成为人们的热门话题。当时,一致的传闻是:艾青被打成“”后,被弄到东北北大荒的一个农场工作。艾青在延安时代就与王震将军结下深厚友谊,而当时新疆自治区党委第一书记王恩茂、新疆生产建设兵团第一政委张仲瀚,都是原三五九旅王震的部下,且当年在延安与艾青就相熟。所以,身为农垦部长的王震,为了关照老朋友艾青,就把他从北大荒调来新疆石河子定居——这种说法是完全符合历史事实且合情合理的,自然真实可信;还有一种说法是:王震的夫人特崇拜艾青、特喜欢他的诗,是她吹“枕头风”后王震才把艾青调来新疆的——这恐怕是出于想象后的“既兴创作”、“信口开河”了。

艾青在石河子新城时,人人都知道:他享受师级工资待遇(据说,他的工资原是文艺一级,相当于行政七级;成“”后降了三级,相当于行政十级),吃小灶。而且,他经常受邀与兵团各首长,农八师师长罗汝正、政委刘炳正出席各种大型会议,或出现在某高级的社交场合,一直受到贵宾的礼遇——这在当时中国的“”中,恐怕是极少极少的了。

石城七载

艾青在石河子定居后,犹如巨石投水,激起了层层波浪。由于文学的感召,由于艾青的平易近人,所以,当地的一大批文学青年纷纷慕名而来,登门拜访艾青,或谈诗论文、或请求指点习作,而艾青多年来对谁都来者不拒,热情相待,真诚相交。在这一大批来访者中,有后来写出了有影响的剧本《未来在召唤》的赵梓雄;但更多的是后来成为诗人的杨树、杨牧、杨眉、石河、李渝、高炯浩等。日后的石河子成了中国颇有名气的“诗城”,在这里荟萃了同级城市根本不会有的众多诗人,这是与艾青当年在这里播下了诗的种子完全分不开的。

艾青崇高的人品,在与这一大批文学青年的日常接触中,随时随地都自然流露出来——后来成为讽刺诗人的石河,原名李绪源,那时刚从山东流浪到新疆,在石河子纺织厂工作,接近二十岁,他既爱读书又很好动好玩。有一天他用弹弓在林带中打下了一只鸟,恰遇散步到此的艾青,艾青娓娓地告诉他:被他打死的这只鸟就是夜莺——诗人的宠物,它不但是一种益鸟,而且能以其特有的美妙歌喉美化着人类的生活,因此,珍惜和保护都来不及,怎么能……一席话,说得石河悔愧交加,铭记终生。

记得有一次,他和我们一些文学青年谈诗论文。当时,诗坛上流行的是“豪言诗”,报刊上正大批“人性论”,艾青既不管当时的“政治大气候”,也不担心我们当中有谁会去打“小报告”,可谓毫无“城府”,仍是我行我素,以其诗人特有的真诚侃侃而谈,发表了他精辟而不随波逐流的见解。他说:“什么是好诗?我看最具有真情的诗就是好诗。旧社会时,有一次我回故乡去,在故乡的街头漫步,正好碰到有户人家办丧事,我们那里的乡俗兴‘哭歌’,即用唱歌一般的腔调来哭亡人。一个年轻的妇女抚着亡夫的棺木哭道:‘夫呃——/宁隔千重山哎/莫隔一层板……’,我看她哭出的这两句话就足以堪称好诗……”。

艾青曾多次到莫索湾农场搜集素材,有一次宣教股召开的创作会议上,被从连队借调到农场宣传队来写剧本的杨牧与艾青结识了;有一次艾青又来到农场,适逢农场连队有一家老军垦的后代举行婚礼,听说大诗人艾青来了,就托人邀请艾青参加婚礼。艾青没有丝毫的架子,于是,在杨牧陪同下,高高兴兴地来到了农家小院,举杯为新郎新娘祝福……

一个作家抑或一个诗人,都是以能为人民放声歌唱而感到幸福。而在“反右”后,所有的“作家”和“诗人”都被剥夺了发表作品的权利,全国大概只有两个人是例外:一个是姚雪垠;另外一个就是艾青——而艾青在新疆十七年,无论生活中发生了怎样让人痛心的事,他都始终没有放下过手中的笔。

在还未到石河子定居之前,在乌鲁木齐他接受了采写兵团模范人物苏长福(汽车驾驶员)的任务。他曾多次深入天山腹地采访,花了几个月的时间写出了长篇报告文学《苏长福的故事》,此书后来由新疆青年出版社出版,而新书的封面署名并不是艾青,而是换成了:新疆军区建设兵团机运处集体创作;上海电影制片厂拍摄的大型记录片《中国的沙漠》,解说词原来是由导演殷红邀请艾青写成的,而且写得文采飞扬,极为出色,然而,正式公演时,艾青写的却被抽走,另换上了别人的作品——可以想象,这对于诗人是怎样的一种精神打击,但艾青却默默地吞下了这一颗颗生活的苦果,一笑置之,永远再不愿提起。此后,他曾花了五年时间深入莫索湾地区的所有军垦农场,记录下了一个个军垦战士艰苦创业、勇斗沙漠的故事,写出了一部史诗性的小说。最后,在粉碎“”后又作修改,定稿为《绿洲笔记》,由四川人民出版社出版。

在上世纪六十年代,能署上艾青的名字发表的,只是一些短诗,首先敢于发表艾青作品的是石河子兵团农八师政治部办的一张不起眼的内部小报《》。它发表了艾青写的一系列反映军垦生活的诗篇:《垦荒者之歌》、《浇荒》、《帐篷》、《杨槐》……等,可以想象,当时的责任编辑王箐华,该担着怎样巨大的政治风险呵!(粉碎“”后,王曾担任过我任教的中学校长,后来又调任《石河子报》总编辑直到退休。他曾对我谈起过艾青的这些短诗:无论用怎样的政治显微镜来放大,我都从这些诗中找不到什么‘’迹象,只能看到一颗诗人的赤子之心”)后来,从北京调来一位《新疆文学》副主编(该刊当时无主编)评论家王谷林,他力排众议,也在《新疆文学》上先后发表了艾青的一些短诗。但“”伊始,王谷林就被当作新疆“三家村”的主将被揪出,其主要罪行就是因为他曾发表过艾青的诗,而当然谁也不敢去认真看看艾青的这些诗是否“反动”。

农场风雨

“”开始后,中国的作家、诗人无不俱遭厄运,艾青自然也难逃“浩劫”。在被抄家、批斗之余,1967年4月的一天中午,艾青家中闯进了一伙号称“八一野战军”的“造反派”,不由分说,他们把艾青家的行李、家俱全都胡乱扔到汽车上,把艾青一家押送到了艾青儿子所在的师直农场一营八连(现改名为一四四团二营八连)。该连位于古尔班通古特大沙漠边缘,人称“小西伯利亚”。

艾青在农场连队,先是被分配去管理林带。于是,就出现了这样的画面:漫天飞雪,艾青——这位世界闻名的大诗人,头戴破皮帽,身穿兵团职工常穿的黄棉袄,腰里也像别人一样捆根破绳子,手持大条剪不停地修剪着林带,干上一阵子就退后几步,仔细端详是否剪得称心,然后,又不断挥剪……他像造型艺术家那样,把林带修剪得美观、大方。然而,终于有那么一天,一个靠造反起家的连队领导,气势汹汹地对艾青宣布:“不能让像你这样的人干这样轻松的工作,从明天起去打扫所有的厕所”。于是,艾青——这位闻名世界的大诗人,又干起了打扫厕所的工作。呜呼!查遍世界文学史,此举也是“史无前例”的。

无论是管林带,还是打扫厕所,艾青一年四季总是勤勤恳恳、任劳任怨。他的质朴和勤劳,得到了广大农场职工的一致好评。老年人称他为“老艾青”;青年人称他为“艾青伯伯”;孩子们称他为“艾青爷爷”。这些中国社会最底层的普通劳动者,他们以朴素的是非善恶观念,认准了艾青是个“大好人”,他们才不管什么“”不“”,“黑帮”不“黑帮”那套呢!因而,在那“兽性大发扬”的黑暗年代,在这“小西伯利亚”的小天地里,却存在着一片温馨的人生绿洲,人性之美和人情之美的火花依然在暗夜中闪烁。

艾青的工资已停发,每月只发45元生活费维持一家五口人的生活。当时,艾青买不起烟,更买不起肉,一日三餐全吃玉米面……连队的职工都知道艾青一家生活艰难,于是,纷纷伸出友谊的双手:有的省下了白面(当时白面只占面粉的10%);有的买好了新疆特产莫合烟;有的回家探亲带回了珍贵的肉(当时肉类奇缺)……都悄悄给艾青一家不断地送去。

艾青一家原住两间旧土坯房,随着阶级斗争的弦越绷越紧,又被赶到一间连腰也直不起来的地窝子内——老职工们知道了后都自动来帮忙,向地下深挖五十公分后,身高一米八的艾青住进去后才算是可以直起腰抬起头。

一个大雪纷飞的夜晚,艾青接受完农场专门组织的巡回批斗会后,正艰难地深一脚浅一脚只身返回所住的连队,这时,一位老军垦的后代驾驶着拖拉机飞驰而来,停在了艾青的身边,冒着风险恭恭敬敬把他请进了驾驶室,送他回到了所住的连队。

连队召开大会传达叛逃摔死的绝密文件,艾青被从会场上轰走,无权旁听。事后,竟有一位老职工从办公室偷出文件悄悄给艾青送去看,被发觉后遭残酷吊打、审讯,这位老职工却始终不悔……

人民对艾青是如此厚爱,这厚爱使他终生难忘(返京后,他那北京小院的大门,唯独对新疆人始终敞开);艾青对人民也充满了挚情——以他那诗人的真诚之心。

来到农场打扫厕所时,艾青备有一件旧风衣一双胶筒,收工后就把它们放在门前的棚内,不料没多久就不翼而飞了。连队领导知道后,不由大怒:这小偷也太“那个”了,什么人的东西不偷偏要去偷大“”的,岂不是等于给我们贫下中农脸上抹黑吗?于是扬言若追查出来非往死里整不可。而作为当事人的艾青,却童心未泯,居然找到连队领导真诚表示:如追查出来,请勿多加责难。诗人认为:来偷这并不值几个钱的东西的人,其困难亦可想而知矣!“不为穷困宁有此,祗缘恐惧转须亲”呵……

连队上有个上海知青郭建雄,与艾青一家成了朋友。艾青一家也就像关心自己的儿女一样关心着小郭,1970年,小郭结识了四川姑娘小杨。艾青夫妇为他们从中穿针引线,架起了鹊桥。小郭在农场孓然一身,没有亲人,艾青一家就成了他的亲人:艾青夫妇不仅热心为他们操办婚事,结婚时又送他们一口上海产钢精锅为礼品(在艾青一家生活困难的当时,买一口钢精锅谈何容易。小郭也完全明白它的珍贵,一直舍不得用而珍藏着);而且,当后来小杨生孩子正碰上连队卫生员外出,连队距场部医院又远而束手无策时,艾青就建议高瑛去担此重任。于是,在条件十分简陋的环境下,大漠上一个小生命呱呱堕地了!一听到孩子的哭声,艾青紧悬的心才落了下来,脸上露出了欣慰的笑容……

巨星复出

中国过去有一种人所共知的奇怪逻辑:若发生了什么事件,都要千方百计和个政治人物或其他人物挂钩,以期达到预定的政治目的,而从不管他风马牛相及不相及。

1967年1月26日,石河子两派夺权产生冲突引发了震惊全国的流血事件,打响了全国武斗的第一枪。以后,当局举办了一个“1.26”阶级斗争展览馆,颠倒黑白把“第一枪”说成是“张仲瀚的社会基础”打响的。而讲解员则特别点名说:艾青之流就是这种社会基础;后来,又请了一位女剧作家以此为题材写一部九场大型话剧《石城风暴》,演出台词中又点了艾青的名,声言要永远把艾青钉在历史的耻辱柱上。然而,历史是那样的多情却又是那样的无情,它永远以其铁的规律来运行,决不以任何个人或集团的意志为转移。艾青真的被钉在历史的耻辱柱上了吗?

且不说“”前,尽管艾青头上戴着可怕的“”帽子,但事实上却是他走到哪里哪里就能响起一片掌声(有一次,艾青应邀出席石河子兵团农学院的开学典礼,曾出现上千人的全体师生全都起立争睹艾青,暴风雨般的掌声经久不息的壮观场面,使出会的所有首长都大吃一惊);也不说“”中,艾青在农场虽然被弄去打扫厕所,但他的形象在广大的农场职工的心目中依然很吃香一点也不“臭”;就说远点吧,尽管国内再怎么折腾,艾青在国外的影响并没有因为他从中国文坛消失了也就随着消失了,它不仅依然存在。而且,它成为了艾青命运发生转折的直接契因。

70年代初期,有几个国外文学代表团来华访问,他们一踏上中国首都的土地,就纷纷询问艾青的近况。其中,有几位法国朋友还来过石河子访问。由于艾青早年曾留学法国,他们对艾青自然更为关注。也不知他们是从什么渠道获得信息,在他们到达石河子后就指名道姓开门见山地向当局提出:艾青就在此地,我们希望能会见一次诗人。难道把诗人从厕所工地召来相见?弄得当局颇为尴尬,只能支吾其词……

1971年,斯诺来华访问,在老朋友的书房里,斯诺先生颇为伤感:这次访问中国时,很少见到延安时代那些文化界的老朋友了。接着,他拜会了,进行了十分友好的谈话。谈到延安文艺界的老朋友时,斯诺先生第一个提到的就是艾青,他介绍了西方国家对艾青诗作的研究仍然经久不衰,评价很高,艾青的诗集仍然在出版……等等情况,并询问艾青的近况,表示“我这一次很想见到艾青先生”的心情……当时的中国《参考消息》以外电报导的形式,披露了斯诺先生与总理关于艾青的谈话——熟悉当时“政治行情”的中国老百姓都知道,它实际上就是预示着诗人艾青快“出来”了。

于是,后来就有了一辆北京牌小车开到艾青家的地窝子边,兵团组织部干部找艾青谈话,传达了国务院及对艾青一家的询问;于是,就有了1972年在经历了五年多的农场“劳动改造”后,艾青终被宣布“解放”,被重新接回了石河子新城定居的喜事发生。

1976年丙辰清明,赴京医治眼疾的艾青,来到了天安门广场,和人民群众一道,含泪悼念。事后,他饱蘸满腔的热血,写成了长诗《清明时节雨纷纷》。艾青在京治眼疾期间,一直是借住在他的一位热心的读者、崇拜者——一个也在新疆工作的北京知青的家里。

1976年10月,“”被彻底粉碎,不久,艾青的问题得到了彻底。

1977年,艾青离开了生活了十七年的新疆石河子,回到了首都北京。

1978年4月30日《文汇报》第三版一个不起眼的角落,刊出了艾青诗作《红旗》:“火是红的/石榴花是红的/初升的太阳是红的……最美的是/在前进中迎风飘扬的红旗……”这是二十多年来全国读者第一次在全国性的大报上看到了“艾青”这个熟悉的名字,不由惊喜万分,奔走相告。此后,艾青的诗歌创作一发而不可收:《在浪尖上》、《光的赞歌》、《古罗马的大斗技场》……等力作迭出,在国内外都产生了巨大的影响。人们可能至今还没有忘记,当年在北京体育场朗诵《在浪尖上》时:“十万听众海潮般地咆哮起来”的那种诗歌历史上闻所未闻的壮观场面吧?任何古今中外的诗人都没有幸逢过如此的盛誉,受到过如此热烈的人民的厚爱。

一般而言,感情奔放的青壮年时代,也就是一个诗人的黄金时代,而艾青却在古稀之年重新焕发出了艺术的青春,出现了超越自己过去所达到的艺术高度的惊人飞跃,应该说,这在古今中外的文学史上都是一个罕见的奇迹。为什么会产生如此的奇迹呢?我想:我们是可以从艾青在新疆十七年曲折的人生经历中,从十七年来诗人与人民群众生生死死的血肉联系中,从诗人本人高尚的人品中,寻找得到正确的答案的。

魂归大地

1996年5月5日,被誉为“中国文坛泰斗”、“世纪诗人”的艾青逝世!巨星陨落。

艾青的现代诗短篇3

关键词:艾青;真善美;美学思想

中图分类号:I207.2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5312(2015)09-0011-01

艾青作为中国新诗发展史上有重要地位的大诗人和诗歌理论家,他形成了自己独特的美学风格,其对诗的要求主要表现在:“朴素,有意识地避免用华丽的词藻来掩盖空虚;单纯,以一个意象来表明一个感觉和观念;,集中,以全部力量去完成自己所选择的主题;明快,不含糊其词,不写为人费解的思想。”

一、诗是真善美的统一

真善美的统一可以说是艾青诗歌美学的核心观点。在我国现代新诗理论批评史上,艾青不但第一个提出了真、善、美统一的观点。而且阐明了真、善、美三者在诗中的辩证关系。艾青认为:“美只是外衣――为了用来遮蔽‘真’与‘善’的”。“一首诗必须把真、善、美如此和洽地融合在一起”才能成为一首好诗。艾青关于诗是真善美统一的诗学理论,既是他创作实践的结晶,又是指导他诗歌创作的理论依据。他的成名作《大堰河―我的保姆》充分体现了诗是真、善、美的统一的诗学理论。作者赋予了大堰河那真情实感、那质朴善良、那劳动人民所具备的美好形象。在艾青诗情爆发的第一、第二高潮中,“光明组诗”和“北方诗草”等一系列情节中都体现了作者这一诗歌美学理论。艾青从现实生活出发,孜孜不倦的追求和向往,实践着他革命现实主义的诗歌创作之路。同时,他的诗歌美学理论得以成熟和完善,又为其现实主义诗歌创作奠定了基础。

二、诗的散文美

诗歌要有散文美,艾青提出追求散文美的两条重要途径:诗歌语言的口语化和形式的自由体化。所谓口语化,是指诗人写诗时不使用书面语言,而必须运用从大白话里提炼出来的简约、明朗、自然、含蓄的口语。选取口语的标准是富有暗示性和启示性。用浅显却富于暗示性和启示性的口语,达到诗歌的散文美,这是艾青的结论之一。散文的自由性给文学形象以表现的便利,形式的自由体是艾青诗歌臻于散文美的又一条捷径。艾青提出“诗的散文美”,客观上是促进新诗沿着健康的道路发展。例如艾青的《黎明》诗中句子时长时短,标点时有时无,句式的错综与划一,松散与严谨,自然与锤炼,整齐与参差,获得完美的统一。“诗的特征似乎就在回环复沓”、“复沓是诗节奏的主要成分”。艾青抓住了节奏这一本质特征,常用反复构成诗的节奏,使语言找到了节奏的外在形态与标志。强调诗歌应超越形式上的韵律,着重表现其内在韵味,乃是一条重要的美学原则。艾青的这种理论在我国新诗发展史上是一种突破,同时对指导自由诗的创作无疑是一个重要的贡献。

三、诗的形象美

艾青说“形象是文学艺术的开始。”他这样阐明形象创造在诗歌创作中的重要性:“诗人一面形象地理解着世界,一面又通过形象向人解说着世界,诗人理解世界的深度,就表现在他们创造的形象的明确度上。在诗歌创作中,抽象的思想感情要化作使人可感知的具体形象,再通过具体形象来显示思想意识,这一点很重要。思想感情不借助于形象,是某种概念化的东西,而不是艺术。艾青正是在这个基础上,写出许多动人的诗章的。

文学的艺术就是语言的艺术。艾青的语言,清水芙蓉,质朴生动。艾青的诗美观很明朗:反对过分文饰。他主张形式服从内容,追求自然朴素的美。艾青的这种朴素清新的审美观念,在他的理论著作中也有所表述:“朴素是对于词藻的奢侈的摒弃,是脱去了华服的健康的袒露;是挣脱了形式的束缚的无羁的步伐,是掷给空虚的技巧的宽阔的笑。”“清新是在感觉完全清醒的场合对于世界的一种明晰的反射。”

四、诗的意境美

意境是灌注了诗人喜怒哀乐之情的生活图画。艾青说:“意境是诗人对于情景的感兴,是诗人的心与客观世界的契合。”创造意境的过程,实际上就是构思的过程,作者的构思愈奇特、新颖,就越有可能创造出佳美的意境。一部《艾青诗选》,我们可以清楚地看到,移情、象征等是诗人景语和情语的粘合剂。诗人曾经说过,写诗“不要满足于捕捉感觉,感觉被还原为感觉,剩下来的岂不只是感觉吗?不要成了摄影师,诗人必须是一个能把外界的感受与自己的感情思想融合起来的艺术家。”①

1.移情。作为一个美学范畴,归纳出四个要点:(1)审美移情作为一种审美体验,其本质是一种对象化的自我享受;(2)审美移情的基本特征是主客消融、物我两忘、物我同一、物我互赠;(3)审美移情发生的原因是同情感与类似联想;(4)审美移情的功能是人的情感的自由解放。

2.运用象征的手法是艾青诗歌美学又一特点。艾青在谈诗时说道,“象征是事物的影射,是事物互相间的隐喻,是真理的暗示和譬比”。运用象征手法往往是从情绪上感应读者,实际上也就是“隐”。其作用则是通过隐喻、联想让读者去捉摸或猜测作者的主观意图。用象征手法去暗示情思,常常采用物的互相代替,常常把某种情绪、某种概念拟人化,常常采用和生活实体在某一点上相切的替代情景。

注释:

①司空图.二十四诗品[M].

参考文献:

[1]艾青.诗论[M].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

艾青的现代诗短篇4

作者以笔为枪,以纸为战场,猛烈抨击侵犯我中华土地者,以博爱之心真实反应出农民的不易与艰苦,正是他的爱国爱民之心,他的诗词才值得被千秋万代所传唱,颂扬!这里给大家分享一些《艾青诗选》优秀读后感,欢迎阅读!

《艾青诗选》优秀读后感1艾青的诗是古诗的内涵和这首诗的外套的完美结合。它通常能够是我的开放,小幽默地描绘它。在他的诗中,此刻有一个安静流动的蓝色忧郁。我爱爱清的诗,因为诗这种蓝色的忧郁。是第一个担心和担心的世界,经过音乐和音乐的世界的忏悔精神,锻炼出了诗人对我的大感受;所以痛苦不是因为自我的私人,所以悲伤不是因为自我的利益。如果我是一只鸟,我应当用一根嘶嘶的喉咙唱歌,这根喉咙被风暴打了;为什么我的眼睛常常包含泪水,因为我深爱这片土地。诗人的感情从自我的悲伤出来,会去哪里?中国的文化土产生了对祖国,人民和光的这样一个答案。人们的土地被栖息,作为诗人的心的形象自发地出现。曲元的香草美,杜甫的国家在山川和河流,城市春天深植被。感觉当花飞溅,恨其他鸟惊。不是因为时事的艰辛和选择精神逃避,不是因为食物和水果,担心整天吃没有鱼。也许无处不在,永远不会是一生,但我仍然会站在那里,微笑,看着大海。诗人走出了未来的内心经验,与古国的未来,未来和忧虑。你不能想象诗人的肩负荷的力量,他想要把更多的职责给世界作为他的职责。这是中国知识分子和思想基础的来源。

我爱爱清的诗,因其诗歌充满语言紧张。爱清的诗经常是上半年或直接的,或者活力澎湃,但往往是诗的最终使用表达方式到达诗的高潮,然后在高潮的窗帘调用。这经常产生一种已经做出的话,没有感觉,所以留下的声音,三天无休止。好的

我爱爱清的诗,从爱清的广义;我爱爱清的诗,因其天然天成,有最大的方式,是深入的文化积累,彻底消化产品;我爱爱清的诗,因为我和诗人一样,爱这片土地和太阳。

《艾青诗选》优秀读后感2《艾青诗选》的封面十分的简朴,深蓝色的封面上仅有着一个艾青的头像和一些对《艾青诗选》的赞美。艾青拥有着强烈的爱国情怀,在他的诗中你可以身临其境地感受到他对光明的渴望和对自由的向往,以及对黑暗势力的不妥协和极度痛恨。

他以革命的现实主义手法,深沉忧郁地唱出了祖国的土地和人民所遭受的苦难和不幸,反映了中华民族的悲惨命运。同时它的诗篇又激励着千千万万不愿做奴隶的人们,为神圣而不可侵犯的国土去英勇斗争。他是一个伟大的爱国主义诗人。他的精神值得我们敬佩和学习。

艾青的诗歌中不仅蕴含着赤子的真诚,还蕴含着感情的真挚,是艾青心中情感的最真实的写照,是艾青的诗歌之所以动人的最根本的要素。每次看《艾青诗选》时,我总会被艾青那平凡却带着强烈爱国情怀的文字给打动。好像艾青就站在我的面前,深情地朗诵着这一首首诗,表达着对祖国和人民最深沉的爱。

我从艾青的诗中领悟到了善良、坚忍、勤劳的真正含义。“善的源泉潜藏在内心,如果你轻轻推开那扇心中的门,甘甜的泉水就会汩汩涌出。”从这句话中我看出艾青是相信“人之初,性本善”的,每个人生下来都是善良的,我们一定要坚守善良的本心,不被邪恶所腐蚀。对生活多一分善意,少一丝冷漠吧,你会发现生活是如此的美好,充满着生机和欢笑。

一个人要想真正地成长和成熟,挫折是必不可少的。只有经历了足够多的挫折,才能一点点地挖掘出自己身上的不足,从而去改变自己。只有怀着真挚的热情去面对生活,生活才会给予你温暖的怀抱。只有真正坚忍的人才能经历足够多的挫折且不被挫折所打倒,一旦被打倒那就很难再爬起来了。

勤劳能使我们的明天愈发充满活力和勇气,没有人是可以不劳而获的,只有付出了才会有收获。只有勤劳的人才能真正感受到生活的乐趣和美好。艾青便是一个真正意义上的勤劳、坚忍、善良的人。

我决心向艾青学习,成为一个勤劳、坚忍、善良的人,尽我所能去做一些对社会有益的`事情。

《艾青诗选》优秀读后感3我很喜欢艾青的现代词,总觉得原本沧桑的文字我很喜欢艾青的现代词,总觉得原本沧桑的文字依旧富有活力,时光飞逝,“为什么我的眼里常含泪水,因为我对这土地爱得深沉……”这句诗孕育滋养了几代人,经久不衰。

我出生在北方,艾青生于浙江金华,属于南方,但他却对异乡疆域的北方充满热爱。读着他的《北方》,仿佛已置身于苍茫的北国土地上,厚厚的黄土地给我带来沉重感,我只身站在无垠的荒漠上,望着从更远的北方吹来的无情的风,正肆虐地带来贫穷与饥饿,当时的风很寒冷,但不是刺骨,却给人带来透彻心扉的冰凉。远处的村庄、山坡、河岸、颓垣与荒冢都在呻吟,感叹这个时代的悲哀与不易。我最终看到了,北方人民脸上是些什么,是无奈,是痛苦……那种从内心深处的痛苦和对光明社会的企盼。

我顺着作者的笔处,见到了北方人民的不幸与灾难、无奈与痛苦,见到了不愿看到战争与磨难、渴望和平的广大劳动人民,也体现出了他强烈的爱国之情。

尽管这片土地上充满贫瘠与痛苦,但它是经过了尽管这片土地上充满贫瘠与痛苦,但它是经过了五千年的洗礼,这上头有我们祖先不屈不挠的精神,还有哺育中华儿女的黄河,古老的国土,古老的河流,养育了一代又一代中国人。“这是为我所爱的、世界上最艰苦的、与最古老的种族。文字很简短,却深深震憾着我,因为它承载的是那个时代中国广大群众的精神与信念,寄托着北国明天的和平曙光。

我要思考那个时代以及我此刻的生话,就算缺少或没有艾青的博爱与企盼,北方人也会继承先祖信仰,勇敢地生活下去,我也要学会勇敢、坚强,努力奋斗,到达梦想的生活!

《艾青诗选》优秀读后感4艾青作为中国现代代表诗人之一,对我国现代诗歌的发展具有重大的作用和贡献。他曾任第三届中国作家协会副主席。

艾青的诗歌创作具有一定的时代背景和生活经历,幼年时被父母视为克星的他被寄养至“大堰河”保姆家中。由于在父母那里感受不到作为儿子的疼爱,反而得到大堰河浓浓的爱意和关心,从小感染农民的纯朴和忧郁,在他以后的创作生涯中烙下了深深的烙印。所以他将自己作为儿子的深情寄托到大叶荷身上。于是在他创作的初期,他的成名作《大堰河—我的保姆》中,表达了对大叶荷的深深的怀念以及对她不幸身世的描写。

艾青创作还受西方哲学和文学影响。在诗歌中,他将现实主义主义手法和象征手法结合起来,吸收世界诗艺的营养,大大提高了其丰富性。同时他又深植于民族的土壤,感情炽热,结合了革命浪漫主义诗风和现实主义本色,极富革命战斗精神。

艾青在其创作中具有鲜明的艺术特色,其独特的审美意象,忧郁和崇高之情,反映民族悲剧性境遇。追求感受力的统一,善于捕捉意象、色彩渲染增加形象鲜明性,具有散文美,融汇光彩和音乐的律动。递进排比句式,首尾呼应的手法。“太阳”和“土地”是艾青诗歌中两大中心意象,是其创作的核心和支柱。在他的创作生涯中,艾青把自己对于祖国和广大农民的深切关心赋予在诸多作品中,他与劳苦大众一齐同呼吸共命运,可谓忧国忧民。他的忧郁就是农民的忧郁,他的愤懑就是农民的愤懑。而他对“太阳”的不懈追求和向往,也表现了他对这一个时代的忧虑,他希望光明、春天的到来,能够带领深陷黑暗中的人民走向黎明。两个意象互相映衬,完美融合,达到现实与理想的交汇,民族与世界进步思潮的统一。

艾青融合个人悲欢于时代悲欢中,反映自己名族和人民的苦难与命运,对旧社会的仇恨和诅咒,这是艾青创作的思想主旨。

《艾青诗选》优秀读后感5当最终一颗星星陨落,突如其来的光明将乌黑的小城刺破,听着影子在低矮的房屋后哭泣,刺眼的火花,映红了人们可爱的脸。

时针向前走,在亘古的时光,人们被囚禁在一扇铁窗中,在黑暗的时代,无数的腐朽,卑怯与贪婪在不止地上演,人们是黑暗的奴役,铁窗内是禁锢的灵魂。

时针向后走,是无限的期望,当光芒万丈照进铁窗,已经死去的人们眼睛在发光,那光明啊,像流水一样流进人们干涸的眼里,那死寂的眼里流出来的是欢喜与期望。

太阳使不幸的人看到自我的悲哀与他人的痛楚,阳光下的人们抱头痛哭,那充满歉意的,闪着光泪水冲刷了一切软弱与卑怯。

“我们爱这日子,不是因为我们看不见自我的苦难,不是因为我们看不见饥饿与死亡,我们爱这日子,是因为这日子给我们带来灿烂的明天的,最可信音讯。”纵使经历了无数痛苦与折磨,纵使黑暗吞噬了一切,可是太阳依旧能够重新回来。

暮色清列,一只飞鸟划破了天际,太阳从那海角里,从那密林里,从飞鸟的羽翼后出来了,日光照到了中国北方的大地,那里以往是被强盗用刀片厮杀,炮火焚烧过的屠宰场,那个破碎的镜子曾将太阳打破;日光从钢管水泥的缝隙里探进,是否还有微弱的呻吟在回荡,在那场浩劫里有无数的生灵被掩埋……

我头顶上太阳,他在遥远的一岸,他将光明送去四方,他所经过的地方,都有生命呼吸的歌唱。

初生的太阳啊,你喂养着土地,和在土地上挥洒着汗水、舞动着胳膊的人们,给他们以金色的颗粒,让他们生存;初生的太阳啊,你给以他们勇气和智慧的眼睛,去寻觅这对世界的热望;初生的太阳啊,你给向日葵以追随的信念,他就是这扎根于地底里的光明;初生的太阳啊,你抚摸着古老的村舍,零星的房屋,刻下岁月流逝的痕迹。

我爱这初生的太阳,你走过万千大地,带给人们期望的气息,心中充满光明,所到之处,人们仰起头来,是你永远的追随者。

艾青的现代诗短篇5

【关键词】 胡风 编辑思想 七月诗派 《七月》 《希望》 "旗帜意识"

七月诗派的形成和发展离不开《七月》、《希望》这两个一脉相承的刊物,更离不开胡风这位创刊人。甚至可以这么说,七月诗派的形成和发展其实直接受到胡风编刊思路的重要影响。胡风的编辑思想对七月派的创作指导可以简单概括为以下几个方面:

首先,作为一本杂志,《七月》以刊物的面貌出现,却竟然成为一个流派的发轫,这在在中国现代文学史上几乎是绝无仅有的,其重要原因之一便是《七月》创刊伊始便形成可一个相对稳定的、具有共同倾向的作者群体。这一点编者胡风功不可没,胡风不仅仅组织团结了一大批持有共同创作倾向的作家队伍,而且在编刊过程中敏锐发掘新人新作,着力发现和培养新生创作力量。胡风不但受到鲁迅晚年的器重与信任,同时也形成了一套非常完整和科学的文学创作理论体系,对历史、对文学、对鲁迅,都发展出属于自己的独特见解。

因此,具有独立姿态的胡风在青年作者群中始终享有很高的威望。他以精神导师的面目出现,带着极大的热情关怀和鼓励着一批又一批刚刚走上文学创作道路的年轻人(据统计,七月诗人在七月派有关杂志上发表作品时年龄一般都不足20岁),而他自成一家的诗学理论对年轻人有着强大的吸引力和指导意义。胡风大量发表青年诗人的作品,并对他们的作品随时给予中肯的指导和评价,对这些文学幼苗茁壮成长起到了关键性的作用。一时间,他主编的《七月》丛书、《希望》、《七月》等杂志,及相关刊物,几乎已经成为文学青年寻求梦想实现的伊甸园,胡风对青年作者的热情和关爱,给很多诗人都留下了深刻印象。诗人牛汉曾回忆说:"我到华北解放区以前,把我的全部作品(诗)寄给胡风,我内心十分崇敬他的。那是一九四八年夏天,从北京寄到上海,他看到后颇欣赏,替我编了一本集子《彩色的生活》"①。诗人绿原多年后也满怀感激地提到:"一九四二年,胡风先生从香港回到桂林,为我出版了第一本诗集,那就是《童话》。他为纪念七月抗战而创办的文艺刊物《七月》早已停刊,这位一贯热心培植新诗的理论家和诗人正着手编印《七月诗丛》,《童话》就是那个诗丛中的一个生客"②。这些青年诗人对胡风所持有的感情上的亲和力,源自于胡风对锐气十足初露锋芒的青年诗歌爱好者的用心爱护和培养,从某种意义上说,他们之间的关系近似于师生情谊,但却比师生之间的感情要深厚得多。这些文学青年自心甘情愿地以胡风为楷模,不但在各自文学创作上,更重要的是在群体精神气质上,逐渐形成了七月诗派所独有的艺术个性和精神品格。

当时,如田间、东平、孙钿、鲁藜、天蓝、冀访、阿垅、邹荻帆、曾卓、绿原、牛汉、路翎、化铁等一大批文学爱好者和文学作家团结在胡风的周围,他们写小说、写报告文学、写诗,涌跃地向《七月》和《希望》投稿,积极主动地保持着同一的创作态度。《七月》、《希望》具备半同人杂志的形态,也就是说,它的基本撰稿人有着大体一致的创作倾向,当然了,这些作家有自己的看法,向他们根据自己创作的美学观点选择刊物,而他们对《七月》等刊物的青睐,也证明了其与胡风精神上的联系。

其次,胡风虽然是一位编辑,但他更是一名诗人,也是一名学者。

因此,胡风在具体的编辑实践中有他自己的严格的选诗标准。胡风主张把作诗与作人看成是一致的,认为诗人要把诗的品质等同于人的品质。他还主张作者要勇于直接面对生活,只有与生活没有距离的诗作才能既真实地反映斗争生活,又搏动着诗人的心灵和时代的脉息。胡风认为诗应当从生活中来,诗是现实生活的艺术升华等等……从这些散见的言论中我们可以看出,胡风特别强调诗歌创造应保持情绪的自然状态,反对矫揉造作的诗歌创作。他非常反感那些空虚的作品,认为作者的感情只是一种浮在生活表面上的兴奋,并不是对人民的生活内容感受到的内在的要求。同时,胡风还警示诗人们,不要为了表演某种概念而制造出作品中的形象,而是应该从自己所深知的现实人物的性格中熔铸人物形象。关于这个问题,绿原曾回忆说:"在写作方面,我当时脱去了《童话》时期的天真和明朗,一度热衷于一些雕琢而又朦胧的意象,胡风也是几次来信,叮嘱我注意保持情绪的自然状态,不要把它揉了又揉,揉到扭曲的程度……。正是这样,我陆续写出了一些仿佛从心里流出来的政治抒情诗,大都由他编在《希望》上发表了"③。

胡风是一位编辑家,但他同时又是一位诗人。"很少有编辑像他那样具有敏锐的诗的审美能力"。他曾在文艺论文《田间的诗》中敏锐地指出:"诗人的力量最后要归结到他和他所要歌唱的对象的完全融合。在他的诗里面,只有感觉、意象、场景的色彩和情绪底跳动……诗不是分析、说理、或者是新闻记事,应该是具体的生活事象在诗人的感动里面所搅起的波纹,所凝成的晶体"④。应该说,胡风的这些观点确属行家之言,他提出了诗歌创作中所涉及到的诸如感觉、意象、场景的色彩和情绪的跳动等一系列问题,这些犀利的言论对七月诗派的创作和发展具有指导和规范作用,勿庸置疑是正确的。然而,优秀的理论必须通过具体作品来检验理论本身的正确程度。如果没有作品来印证,再完美的观点也只是一种理论形态。"艾青、田间以及后来的七月诗派,当时在党的影响和感召下,为苦难的祖国和人民写诗,各自发生了激越的、真诚的、充满血肉气息的声音,这首先是他们的艺术生命活跃在神圣抗战的洪流中的表现,但作为一个流派来看,这些不同的血肉之音形成一个合唱,则又不能说同胡风作为《七月》编者和文艺理论家的一些主张和要求完全没有联系"⑤。

最后,胡风独特的"旗帜意识"对七月派也产生了重要的影响。胡风是一位优秀的理论家,同时也是一位重要的诗人,但编辑工作的极度繁忙使他很难有机会为文学青年们创作太多的诗歌作品作为学习的样板,年轻人的创作冲动需要更多的创作实践和艺术经验。因此在胡风理论的引导之外,七月诗派的青年作家们迫切需要树立创作上的导师作为旗帜。于是,胡风选择了艾青,并想方设法把他推举成为到了七月诗派的创作旗手。胡风对艾青诗歌才华的发现非常之早,早在艾青出版诗集《吹芦笛的诗人》时,胡风就曾经为他写过评论。艾青也十分感激胡风对自己的推重,并一直是《七月》杂志的重要作者。艾青大部分代表作,如《雪落在中国的土地上》、《乞丐》、《北方》、《向太阳》等等,都是在《七月》上面发表的。于是,胡风有意使艾青这位才华横溢的诗人成为七月派诗人的榜样和楷模,让他的优秀创作成为七月派瞻仰的生动旗帜。就日后艾青的文学成就及其对七月派的影响而言,艾青与胡风珠联璧合,确实对七月诗派产生了不可估量的作用,担负起了这一崇高的历史使命。那么,胡风是如何推行他的旗帜意识,进而把艾青推举成为七月派的旗手呢?首先是采用连续传播的手段,集中时间连续编辑出版艾青的诗作、诗论,由艾青主持回答文学爱好者的文学问题,发表关于艾青的文学评论等,这么做的目的是为了强化诗人艾青的形象。艾青是"七月诗丛"中少数几个连出两部诗集的作者,也是在《七月》上发表诗作最多的一位诗人。胡风的做法非常成功,既巩固了艾青在广大文学爱好者中的地位,又为青年作者们提供了鲜活的创作实例,以至于后来七月派的很多诗人都承认受到艾青的影响,如绿原、牛汉等。绿原曾在20人集《白色花》的序言里,对艾青这种率先垂范的领头精神做了这样的概括:"中国的自由诗从'五四'发源,经历了曲折的探索过程,到30年代从沉寂的书斋里、从肃穆的讲坛上呼唤出来,让它在人民的苦难和斗争中接受磨炼,用扑素、自然、明朗的真诚的声音为人民的今天和明天歌唱,这便是中国自由诗的战斗传统。本集的作者们作为这个传统的自觉的追随者,始终欣然承认,他们大多数是在艾青的影响下成长起来的"⑥。由此可见,胡风的这种旗帜思想已经得到充分的体现。

同样受到胡风如此礼遇的还有七月诗派的另一位诗人――"领头雁"田间。胡风对于这位落魄的诗人非常欣赏,想方设法向大众推介他的诗歌作品。田间陆陆续续在《七月》发表了30多首诗,特别是《给战斗者》一诗,可以说是妇孺皆知。作为七月诗派的旗手之一,田间同样影响了团结在《七月》周围的许多诗人。牛汉就曾经说过:"田间昂奋的激情、奔跑的姿态,只有短促而跳跃的节奏才可相应地表现出来……田间当年的诗是健壮而红润的,粗励的语言有很大的爆发力,我有两三年光景沉醉在他的战鼓声中"⑦。由艾青和田间对七月派年轻诗人产生积极影响可以看出,胡风的旗帜路线是非常成功的,对七月派的形成和发展可以说是功不可没。

总之,作为《七月》和《希望》两本重要刊物的主编,胡风像辛勤的园丁一样精心呵护着这两个七月诗派的重要阵地,精心呵护着团结在这个阵地周围的一大批文学青年。胡风独特的编辑思想既有力地促进了七月派成员的创作,又及时地避免了创作上的偏差。在胡风的"主观战斗精神"的理论旗帜下,现实主义诗歌流派――七月诗派才得以健康而勇敢地向前发展。

参考文献

[1] 《牛汉•散生漫笔[M]•太原:北岳文艺出版社,1999年。

[2] 刘扬烈.诗神•炼狱•白色花[M].北京:北京师范学院出版社,1991年。

[3] 刘扬烈.诗神•炼狱•白色花[M].北京:北京师范学院出版社,1991年。

[4] 胡风.胡风全集(第2卷) [M].武汉:湖北人民出版社,1999年。

[5] 牛汉.学诗手记[M].北京: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1986年。

[6] 刘扬烈.诗神•炼狱•白色花[M].北京:北京师范学院出版社,1991年。

艾青的现代诗短篇6

站在这里,让我想起了一位着名诗人的一段诗句,他说“你们的明眸,那青春的鼻息,深深的打动着我,但我爱的不是你,我爱的是我那逝去的青春和往昔的痛苦”。我在青春的年华怀着一颗火热的心,作为一个知识青年,在那样一个民族蒙受灾难的时代,我们的先祖们把自己的青春献给了自己的祖国,我们青春无悔。40年过去了,那么今天我还能和大家在一起,为我们的国家出一份力我感到很光荣。 人生如爬坡,我爬坡的顶点好像已经过去了,我听到山的那一边的半山腰有人在欢呼,有人在呐喊,有人在歌唱,我好像又回来了。今天我们一起来为预防艾滋病工作,我们因为预防艾滋病这项人类伟大的事业聚在一起,我觉得我们在做一件非常了不起的事情。

人类同艾滋病的斗争已经进行了20多年了,在斗争的初始,我们走得很艰难,莫名的、神秘的、可怕的疾病在短短的时间里面夺取了千百人的生命上万人的生命,人类一下子对它恐慌了。可是我们经过了近20年的努力,今天我们对这个疾病产生了战胜它的信念,我们已经获得了所有的科学知识,这些知识告诉我们这些疾病是对生命有威胁的,但是一点也不可怕,我们获得了预防艾滋病的知识,我们远离艾滋病的传染途径,我们在获得知识之后还增强自己作为一个热爱祖国的中国公民的一种良知道德,我们把自己的力量献身到公益事业中来,调动起社会所有的力量,团结各个阶层的人群一起来为防治艾滋病工作做出我们的努力。为什么一定要调动所有的力量?艾滋病不只是一个疾病问题还是一个社会问题,最终解决艾滋病的问题关键在于全社会的参与。大家知道,我们国家有一个非常特殊的情况,有两个数字,一个数字是艾滋病感染人群的估计人数,还有一个数字是检测和接受医疗的人数,这两者之间的差距有几十万人,因为社会歧视现象的普遍存在而造成的困难,怎么让这几十万人得到公正的生存权,得到合理的医疗权利和医疗条件,全社会一起来宣传艾滋病防治的知识,端正对于艾滋病认识的态度是解决社会歧视现象非常关键的环节。我们的青年学子越来越多参与到期间来,今天我们在医学院,医学院的同学们将来都是致力于国家的健康事业,致力于我们的公共卫生以及疾病预防控制非常重要的社会战线,希望所有的朋友们一起来参与,越来越多的人参与,获得知识、传播知识,同时奉献自己的志愿精神参加必要的活动。我相信中国一定能够尽快地解决防治艾滋病的事情,我们最终的解决这个社会问题实际上是为世界做出重大贡献,,我们一起努力吧。谢谢朋友们!

艾青的现代诗短篇7

抗战时期的爱情诗创作实际景观,正是这样。只是诗论者们还没有加以发掘和总结,反而得出抗战时期没有爱情诗的结论来。

一、抗战时期的爱情诗作

最先认为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时期没有爱情诗创作的,是大诗人艾青。1980年3月5日,他说:“在战争年代,诗首先成了武器。诗人就成了战斗员。情诗……为炮火让路,――‘人面不知何处去’了。”同年8月,艾青又说:“炮弹不会谈情说爱。”意思也是说战争年代不会有爱情诗创作。

隔不了几年,新诗史论家、诗评家、北京大学中文系教授、博士生导师谢冕,也认为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时期没有爱情诗创作。他有这样的描述:“抗日战争的炮火掩盖了、驱走了恋人们的轻歌。人们在战争的烽烟中,陷入了国破家亡的深重灾难。”“爱情诗开始了第一个零落季节。”“激昂的战声代替了个人情爱的悲欢之咏叹。”“大概是时代过于严酷,我们连战乱中的爱情悲剧的印痕也难觅到,更不说欢情曲了。”“三十年代后期直至四十年代后期,我们……留下了爱情诗的空白。”

艾青和谢冕这一与事实不符的观点,后来居然被一些新文学史家摄取并扩大化为:“抗战爆发后”,全部“情爱文学理所当然地进入了一个零落时期。在烽火遍地、国破家亡的灾难岁月中,大众的血泪和战斗的呐喊,掩过了作家们个人情爱的发抒。……激昂的爱国热情代替了儿女情长的咏叹。”而写进一部“以主题现象为中心构建文学史框架”编写文学史著作、由人民文学出版社1991年出版的新文学史教材里去了。其影响范围之大,自不待言。

事实并不是他们所说的那样。且不说解放战争时期,也且不说爱情小说和爱情剧本,就只说抗日战争时期的爱情诗创作,在笔者掌握在手的有限资料中就有下面这些:

《陕北情歌》,刘御(1912-,云南临沧人)在延安作于1939年,同年发表于延安某报刊,收入诗集《延安短歌》,通俗读物出版社1955年版,见于《新诗选》第三册,上海教育出版社1979年版;

《烽火情曲》,严杰人(1922-1946,广西宾阳人)在桂林作于1940年春,同年8月5日发表于《广西日报・漓水》,收入诗集《今之普罗米修士》,桂林今日文艺社1941年11月版;

《樱花曲》,钟敬文(1903-?,广东海丰人),在桂林作于1940年春,同年收入诗集《未来的春》,上海言行出版社1940年6月版,见于《中国现代新诗三百首》,长江文艺出版社1992年版;

《寄慧》,穆木天(1900-1971,吉林伊通人)在粤北坪石作于1940年11月15日,同年12月25日发表于《现代文艺》第2卷第3期,见于《穆木天诗选》,人民文学出版社1987年版;

《恋歌》,黄药眠(1903-1987,广东梅州人)在桂林作于1940年5月,同年12月5日发表于《中国诗坛》新6期,见于《中国新文学大系1937-1949・诗卷》,上海文艺出版社1990年版;

《奴隶恋歌》,何彬(1915-1941,湖北咸宁人)在湖北恩施监狱作于1941年10月6日,发表于1942年11月3日《解放日报》,见于《新诗选》第三册,上海教育出版社1979年版;

《狱中歌声》,何彬在恩施监狱作于1941年11月,见于《革命烈士诗抄》,中国青年出版社1962年版;

《爱》,侯唯动(1917-,陕西扶风人)在延安作于1942年1月8日,发表于1943年1月1日出刊的《诗垦地》第4辑,见于《中国新文学大系1937-1949・诗卷》,上海文艺出版社1990年版;

《诗八首》,穆旦(1918-1977,浙江宁海人)在昆明西南联大任教时作于1942年2月,收入《穆旦诗集(1937-1945)》,1947年初版,见于《新诗选》第三册,上海教育出版社1979年版;

《姑娘》,陈辉(1920-1944,湖南常德人)在河北涞涿平原作于1942年春,同年发表于4月出刊的《诗垦地》第2辑《春的跃动》,见于《中国现代新诗三百首》,长江文艺出版社1992年版;

《诉》,严杰人在桂林作于1942年春,同年6月29日发表于《广西日报・漓水》;

《战斗情曲》,禾波(1920-,四川荣县人)在重庆作于1943年9月3日,发表于1946年8月出版的《诗激流》丛刊第2期,见于《中国新文学大系1937-1949・诗卷》,上海文艺出版社1990出版;

《毋忘我》,林林(1910-,福建诏安人)离开桂林到香港后作于1943年,收入诗集《同志,攻进城来了》,文生出版社1947年9月版,见于《中国新文学大系1937-1949・诗卷》,上海文艺出版社1990年版;

《春天和蜜蜂》,穆旦在昆明作于1945年4月,收入《穆旦诗集(1937-1945)》,1947年5月初版,见于《中国现代新诗三百首》长江文艺出版社1992年版。

据说,七月诗派诗人邹荻帆和长于爱情诗创作的阿垅,在抗战时期都写有爱情诗,但笔者未能觅到。

稍为涉及爱情的抗战时期的诗作,如艾青的《火把》、钟敬文的《今别离》等,都未计算在内,这里所列举的抗战时期爱情诗,便有21首之多。仅穆旦一人便作有9首。抗战时期“留下了爱情诗的空白”之说显得理由不够充分。

创作上列这些抗战时期的爱情诗时,年纪最大的是穆木天,他写《寄慧》时40岁了;年纪最小的严杰人,他写《烽火情曲》时才18岁。而且这里列出的他的两首爱情诗,都是那样出类拔萃、卓越超群,他真不愧为文学神童的称号。抗战期间,严杰人还有一首诗作《邱比得礼赞》,从题目上看,好像也是爱情诗,但笔者尚未见到这诗的正文,这里只能不加以评说。

这里列有作品的11位诗人,他们在抗战时期的新诗流派归属各不相同。属于延安诗派的是刘御、陈辉;属于以艾青为最重要成员的七月诗派的是侯唯动、何彬;属于中国诗坛派的是严杰人、钟敬文、穆木天、黄药眠、禾波、林林;属于新现代派(九叶诗派)的是穆旦。由此可见,当时中国新诗坛上各个诗歌流派,或多或少都有各自的诗人参与了抗战时期的爱情诗创作。

二、抗战时期爱情诗的特点

常言道:“国家不幸诗家幸”。在中国多灾多难的抗日战争时期,新诗的确取得了一次发展的机会,其中的爱情诗也取得了一次发展的机会。艾青在《论抗战以来的中国新诗》一文中说过:“抗战以来,中国的新诗,由于培植它的土壤的肥沃,由于人民生活的的艰苦和困难,由于诗人的战斗经历的艰苦和复杂,和他们向生活突进的勇敢,无论内容和形式,都多少地比过去任何时期更充实和更丰富了。”尽管艾青因为不关注抗战时期的爱情诗创作,只是从理念出发想当然地得出抗战时期没有爱情诗这一与事实不符的观点,但以他对“抗战以来”中国新诗的总体评估的精神来审视抗战时期的爱情诗创作取得的成就以及存在的不足之处,还是合适的。

抗战时期的爱情诗,其数量远远不如“五四”至抗战以前那段时期的多。那段时期,不仅有散见于报刊和诗集的大量的爱情短诗,而且还有湖畔四诗人的《湖畔》(1922年)、汪静之的《蕙的风》(1922年)、郭沫若的《瓶》(1925年)、李唯建的《影》(1933年)等一些爱情短诗集和爱情长诗集。然而,抗战时期爱情诗的质量之高和精品所占比例之大,与过去那段时期的爱情诗相比,只有过之而无不及。现在我们能够见到的抗战时期爱情诗,虽然不过21首,但其中可称之为力作、杰作乃至绝唱的,就有穆木天的《寄慧》、陈辉的《姑娘》、钟敬文的《樱花曲》、何彬的《奴隶恋歌》、严杰人的《烽火情曲》和《诉》,所占比例约高达三分之一。抗战时期的爱情诗有其独特的特点:过去的爱情诗,往往局限在知识分子个人情爱悲欢之咏叹上;抗战时期的爱情诗讴歌的对象,则拓展到了下层劳动群众的爱情生活上。过去优秀的爱情诗,充满着反对封建主义的信息;抗战时期优秀的爱情诗,唱出了打倒帝国主义的最强音。过去的爱情诗,感情浓烈而思想力度稍为薄弱;抗战时期的爱情诗,感情同样浓烈而且更具思想力度了。

抗战时期,穆木天夫妇都任教于中山大学,先从广州迁往昆明,后又从昆明迁到粤北坪石。情深意切、语言平实的《寄慧》一诗,是穆木天在坪石写给还滞留在桂林的妻子彭慧的。穆木天及其妻女途经桂林同住于施家园一段时间,然后他又只身先期到达坪石。穆彭夫妇在桂林滞留期间,积极参与文化界的活动和从事文学创作之余,还经常和朋友们在家里谈论国家大事,为国家担忧。有一次,他们动容动情的议论,激动了经常在旁边听大人议论的小女儿穆立立,她情不自禁地喊出了要上前线去打日本鬼子的口号。穆木天大受感动。这一作为穆、彭爱情结晶的爱女的举动,诗人写到了诗里:“如同朝雾笼罩在江上,/忧郁笼罩在我心里,/但如同太阳撕破江上的浓雾一样,/我要用忿怒的战斗的火,/烧破我的忧郁。/慧!请你叫立立大喊一声吗:‘爸爸!给我多吃一碗饭,/我一个人也要打日本鬼子去!’”这一结尾以幼童之语出之,卒章申志,韵味深长。全诗把夫妻爱情、父母亲情与抗日救亡的爱国之志融为一体,读之感人至深。“在月色里,/我渡过了琥珀色的湘江,/湘江之水真是美丽!/我想着这一道水流过你的家乡,/如同松花江流在我的乡里。”诗中无一句直抒夫妻情意,而夫妻情意却已融化在两条江水的奔流里。穆木天是吉林人,故乡有松花江;彭慧为湖南人,故乡有湘江。诗人看到美丽的湘江流过妻子的家乡,想象着“如同松花江流在我的乡里”,又由美丽的湘江联想到祖国的锦绣河山“想到祖国的现在和过去”,并感叹道:“祖国没有得到解放和自由,/对着美丽的自然,/我永远是感不到欢喜和安慰!”把夫妻情意开拓为对祖国对人民的厚爱。诗里有诗人早年倡导的主、客观世界“交响”的余音,还成功地把象征主义的一些手法运用进去,增强了艺术表现的力度。毫无疑问,这是抗战时期爱情诗的力作之一。

钟敬文的《樱花曲》,把诗笔刻画的对象拓宽到国际领域更大的天地里,写了战时日本国土上发生的一个爱情悲剧,表现了日本军国主义者发动的侵华战争,也给日本人民带来失去爱情失去幸福,造成深重灾难的巨大主题。一个名叫若子的日本姑娘,在樱花盛开时节,怀念着她那到中国来送死在战场上的情人。这首诗不仅在题材的选择上有其独到之处,在艺术表现上也很出色。它把“遥知兄弟登高处/遍插茱萸少一人”那种“化我为他”的手法和魔幻主义的手法先后用到诗里去了。若子姑娘“对着霞彩般的樱花,/她做起白日梦来了”。她看见在中国“那笼罩着死底气味的原野上”的情人,“失神地在眺望,/眺望着他所来自的东方”,也就是他的日本故国。若子姑娘“本能地走前去,/那活着的年青人,/在不知道的瞬间/变成一具尸骸了,/口里仿佛还在低呤”,还以为他来送死是光荣的,真是死不觉悟。日本源于幕府时代的武士道精神流毒之深远,于此可见一班。这也正是许多战时日本姑娘失去爱情的时代原因的历史内蕴。诗的历史感是深厚的。这是抗战时期爱情诗中奇葩般的一首杰作。

革命烈士何彬的《奴隶恋歌》,如其小序所说:“奴隶们不是没有恋爱,而是有着更热烈更纯洁的恋爱。”诗篇通过恋人“我”来探监时对“你”的亲密备至的关怀,暖人心窝的体贴和殷殷勉励的生动描写,把一对革命爱侣无比高尚、无比纯洁、无比热烈的恩爱感情,尽情地宣泄出来。悲壮的探监画面,以柔美凄婉的情调勾勒出来,给人以崇高悲壮的美学感受。

严杰人的《烽火情曲》发表在《广西日报・漓水》上时,只是诗的第二段,全文于1941年6月20日发表在《中学生(战时半月刊)》第44期。第一段刻画了一个柔情似水般可爱的农村姑娘形象。她对着出征抗日正在前方为保卫祖国而战的情哥,唱出了缠绵深情的思恋之歌。和《烽火情曲》一样堪称绝唱的,是严杰人的另一首爱情诗《诉》:

艾青的现代诗短篇8

ATTENIR

源自日本 专业天然

内地首家专柜,9月落户!

来自日本的超高人气护肤品品牌艾天然ATTENIR,创立22年备受日本女性青睐。不同于一般护肤品“让肌肤补充额外的营养”,ATTENIR着眼于“将自然环境夺走的肌肤元素,从大自然中取回并还原给肌肤”,恢复肌肤初生时的健康及活力。

2011年艾天然ATTENIR来到中国上海,于9月8日在淮海中路OPA百货开设上海一号店,开业短短两周会员人数已达534人。其中中国消费者熟知的明星产品――基础保湿系列及阿尔干精华卸妆洁面油,以其天然、安全的品质、切实的效果以及累积至今的良好口碑受到会员们的热捧。

来到ATTENIR的专柜,顾客可体验免费的尖端肌肤测试,并由专业的护肤顾问通过独家的肌肤诊断流程,度身定制专属的护肤方案。上海一号店更特设了宽敞舒适的“美容护理间”,约12平米的空间里设有化妆区、护理区、等候区,堪比专业的美容院。据店员介绍,凡是成为艾天然会员的客人,都有机会获得40分钟价值RMB128的脸部面膜护理券,不仅能体验艾天然明星产品的魅力所在,更可尊享日式专业服务。

WHAT’S MORE

即日起,来店便可享受免费肌肤诊断,注册成为会员更可获得艾天然明星产品小样套装(4件套),以及西班牙的人气设计师品牌的高级毛巾各一份。数量有限,先到先得!

诞生于1898年的上海品牌,“妹”(Shanghai VIVE)是中国第一个以上海文化为个性的高端时尚跨界品牌,集奢华、经典、摩登、风情于一身。源承1930年代上海滩名媛致美方略,融合现代国际先进科研技术,通过美妆、美颜、美仪产品全方位演绎“东情西韵・尽态极妍”的现代都会女性形象,彰显极具个性、融汇东西的女性风采。

2010年,SHANGHAI VIVE携手国际团队,重兴海上美妆传奇,重兴“东情西韵・尽态极妍”的不朽故事。让一个世纪的美丽经典传承致远,历久弥芳。8月23日,外滩和平饭店。乳白色的大理石地面与古铜镂花吊灯,铭刻着黄金年代的传奇故事。这座彼时“远东第一大楼” 历经3年的修缮,更显庄重典雅。二三十年代上海名媛名流云集的盛况,仿若在此重现。“妹”全球首店隆重落户和平饭店。

在妹诸多产品系列中,经典系列颇为值得一提。它独具韵味的通透绛红色包装,由的曾孙蒋友柏亲手设计而成,格外具有历史感。

ASTALIFT艾诗缇是来自日本的高端护肤品牌,是FUJIFILM将70多年积累的胶原蛋白技术、纳米分层技术、抗氧化技术应用并研发的护肤力作。品牌自2007年在日本上市以来,风靡日本,深受日本女性喜爱。

2011年7月,艾诗缇上海新天地时尚体验中心隆重开业,与世界各大时尚尖端品牌比肩而立。新天地融历史和摩登于一体的独特文化气息,与“艾诗缇”有着完美的契合。选择在此时尚又低调的地标开业,也反映出艾诗缇品牌的眼光与格调。而谈到选择陈绮贞作为品牌代言人,PR笑谈:“因为艾诗缇和陈绮贞,都是实力派的代表。”步入艾诗缇的专柜,橙色的活力气息扑面而来,无论是设计新颖的新品墙,还是为贵宾专设的体验专区,都给人以充满生机的愉悦之感。

像“照片”一样定格时光,将女性之美永远延续下去,这是艾诗缇的愿景。缔造理想、自然的健康肌肤,实现由内而外水晶般光泽的无龄上镜美肌。

9月15日,上海淮海百盛迎来一个全新重量级品牌──由亚洲美容教主牛尔亲研的全新护肤品牌NARUKO娜露可。

上一篇:鸡精比味精更健康吗范文 下一篇:六一儿童节的句子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