容易混淆的成语范文

时间:2023-12-02 03:28:31

容易混淆的成语篇1

关键词逆向工程;代码混淆;软件保护;类分裂

1引言

计算机软件的安全一直是软件企业和相关研究领域的关注重点,当前存在的软件保护技术分别有硬件辅助保护、序列号保护、加密保护、服务器认证、防篡改以及代码混淆等。随着JAVA语言、逆向工程的迅速发展和普遍运用以及恶意主机对软件的逆向分析等突出安全问题的不断涌现,使得代码混淆,这一新的保护软件安全的技术正越来越受到人们的重视。

2代码混淆的定义和分类

2.1代码混淆定义

给定一个程序P、策略T,经过混淆变换后得到程序P''''(见图1)。此过程称之为混淆变换,如果对程序进行一种功能保持的变换,变换后的程序拥有和原始程序相同的功能。更确切的说法应该包含以下两个条件:①如果P出错终止或终止失败,P''''不一定终止。②P和P''''在正常终止情况下,P''''必须产生与P相同的输出。

所不同的是经过转换的P''''相较P更难于被静态分析等逆向工程方法攻击,即使被反编译,生成的程序也难以被人阅读和理解。

图1代码混淆

2.2代码混淆分类

根据混淆对象和对其进行操作的差别,可将代码混淆技术分为布局(layout)混淆、控制(control)混淆、数据(data)混淆、预防(preventive)混淆等几种。

(1)外形混淆。该类混淆主要包括对程序中的变量名、常量名、类名、方法名称等标识符作词法上的变换改名和删除程序中与执行无关的调试信息、注释、源码格式等。

(2)控制混淆。该类混淆的目的是使得攻击者对程序的控制流难以理解。主要包括打乱某段代码本身逻辑关系的聚集混淆(AggregationTransformation)、把相关语句分散到程序不同位置并实现某项功能的次序混淆(OrderingTransformation)和隐藏真实执行路径的执行混淆(ComputationTransformation)­­等。

(3)数据混淆。数据混淆的对象是程序中的数据域。它可细分为相关数据的储存(Storage)与编码(Encoding)方式的混淆、组合和拆分数据的聚集(Aggregation)混淆、位序重计的次序(Ordering)混淆等。

(4)预防混淆。与前述混淆类型针对恶意用户不同,预防混淆主要利用一些专用反编译器的设计缺陷,以使这些反编译器难以反向还原混淆之后的代码。例如,反编译器mocha对于Return后面的指令不进行反编译,Hosemocha就是专门针对此缺陷,故意将代码放在Return语句后面,从而使反编译失效。

2.3类分裂

介绍完代码混淆的分类后,接下来我将就面向对象语言中的一种混淆技术:类分裂(classsplitting)进行说明。首先对类分裂进行定义:类分裂是将一个初始(原)类用两个或两个以上的类来替换的混淆方法。对类分裂进行叙述前,我们规定以下相关使用术语的意义:

P:JAVA程序

Classes(P):P中一般类的集合

Interfaces(P):P中接口类的集合

ct:Class或Interface中的任意类

Methods(ct):ct中的成员函数的集合

Field(ct):ct中的成员变量的集合

注:Methods(ct),Field(ct)不包括从父类继承的成员函数和成员变量,而只包括:①当前定义类中新定义的成员函数和成员变量。②当前定义类所覆盖的其父类的成员函数。

依赖(depends)关系的定义:

m,nMethods(ct),如果存在m调用n,则(m,n)∈depends

andm∈Methods(ct),f∈Field(ct),如果存在m使用了f,则

(m,f)∈depends

为了便于用例的书写,特做说明,图2左列和右列的符号实际上表示同一类。

分裂函数usplit代表了这么一个分裂过程:原来的类的成员(成员函数或成员变量)被拆分到某个或是两个新类中。

分裂函数的选择必须考虑到成员函数之间或成员函数和成员变量之间的依赖关系,这是决定分裂函数是否有效的重要标准。下面的程序中,初始程序中的类Ct不能被分为混淆后的程序中两个毫无继承关系的新类,而应分裂为具有继承关系的类ct,1和ct,2。可以使用另一种表达方式描述:初始程序中类Ct的m2成员函数调用了m3成员函数,因此我们不能将m2作为ct,1的成员函数,m3作为ct,2的成员函数,而ct,1和ct,2两者间无继承关系。而应将m2作为子类ct,2的成员函数,m3作为父类ct,1的成员函数。且成员函数m3不需要修改,m3依旧调用m2。

如果出现这种情况:由于初始程序中的类设计本身存在缺陷,导致该类实际等同于多个类的组合。在此前提下,可以将初始类分裂为毫无继承关系的两个或两个以上新类。

将类分裂为具有继承关系的新类的方法产生了大量有效的分裂函数,这是因为这种分裂方法的约束条件非常简单且只具有惟一的限制:成员函数和成员函数所使用到的成员变量必须在同一类中定义,而这个类必须是定义成员函数的类。用公式表述如下:

m∈Methods(ct):

ifct,1∈usplit(m),then

n∈Methods(ct)):depends(m,n)ct,1∈usplit(n)and

f∈Fields(ct)):depends(m,f)ct,1∈usplit(f)

原则的体现如同下面所示类分裂混淆例子所示:成员函数m3调用了成员函数m4,因此将m3和m4定义为类ct,1的成员函数。由于分裂函数usplit将m4函数分配给了类ct,2,类ct,1的成员函数m4其实只是一个虚假的程序段(函数),它使恶意逆向工程人员以为调用的是ct,1的成员函数m4。但实际情况是:程序运行期间ct,1的成员函数m4将不会被调用,它将被ct,2的m4成员函数所覆盖。同时,类ct,1中构造函数用到的成员变量i,d都在类ct,1定义,类ct,2中构造函数用到的成员变量o则在类ct,2定义。

接着,当新类产生后,必须要对原有的类型声明进行替换,主要包括:

3代码混淆的评判指标

程序混淆效果通常从强度(potency)、耐受性(resilience)、开销(cost)、隐蔽性(stealth)等4个方面来评估:

(1)强度。指混淆变换后的程序相对原始的程序对恶意用户理解程序造成的困难程度或复杂度。

(2)耐受性。指混淆变换后的程序对使用自动去混淆工具进行攻击的抵抗度。其抵抗度大小与前述标准之一的强度的大小无直接联系,甚至可能出现某些强度很高的混淆变换对自动去混淆工具的抵抗能力却很差的情况。

(3)开销。指经过混淆变换后的程序在执行时由变换所带来的额外的执行时间和所需存储空间的开销。

(4)隐蔽性。耐受性好的混淆变换不容易被自动去混淆工具所去除,但却可能很容易被攻击者的人工分析识破。特别是,如果一种变换所引入的代码和原始程序有较大的差异性,就会轻易地被攻击者识破,因此应尽力使用与原代码相近的语法结构等来加强隐蔽性。

4结语

代码混淆的目的是防止对软件的逆向分析,从而有效保护软件知识产权。它通过改变程序本身,使其转换为极难理解和分析的新程序,最终让恶意攻击者在必须耗费其所不能承受的代价(时间或其它方面)面前,放弃对软件的分析来实现。但代码混淆技术作为一种新的软件保护方法,在理论基础、技术成熟度等方面依旧存在许多不足,这也将是代码混淆技术下一步要解决的问题。

参考文献

[1]C.Collberg,C.Thomborson,andD.Low.ATaxonomyofObfuscatingTransformations.TechnicalReport148,July1997

[2]C.S.CollbergandC.Thomborson.Watermarking,Tamper-Proofing,andObfuscation-ToolsforSoftwareProtection.IEEETransactiononSoftwareEngineering,28(8):735-746,Aug,2002

[3]H.ChangandM.Atallah.Protectingsoftwarecodebyguards.InProceedingoftheACMWorkshoponSecurityandPrivacyinDigitalRightsManagements,pages160-175,Nov.2001

[4]C.Wang.ASecurityArchitectureforSurvivabilityMechanisms.PhDthesis,UniversityofVirginia,SchoolofEngineeringandAppliedScience,October2000

[5]MikhailSosonkin,GlebNaumovichandNasirMemon.Obfuscationofdesignintentinobject-orientedapplications.DepartmentofComputerandInformationSciencePolytechnicUniversity2003

[6]罗宏,蒋剑琴,曾庆凯.用于软件保护的代码混淆技术.计算机工程,第32卷第11期,2006.7

容易混淆的成语篇2

关键词 对外汉语教学 词汇辨析 近义词 易混淆词

中图分类号:H195.3 文献标识码:A

1词汇辨析对象的来源

李绍林(2010)指出,在对外汉语教学中,“对于需要辨析的词语,只有极少部分是由教师根据授课内容提出来的,而更多的词语是由留学生提出来的”,我们同意他的看法,认为辨析对象主要是以下两个来源:

(1)教师提出。可分为教师根据教材内容主动提出、或发现了学生的病句后被迫辨析两种情况,在这些情况下,教师主要依靠的是汉语本体研究的成果,在备课时对需要辨析的词语进行预见或上课时进行区分。

(2)留学生提出。在实际教学过程中,留学生经常会对觉得混淆、区分不开的词语提出疑问,要求教师进行辨析。但是,留学生提出的这些词语可能不是近义词,甚至有时候是根本“不搭边”的。教师预见和留学生提出之间的矛盾,也造就了对辨析对象范围的认识的变化和发展。

2词汇辨析对象的范围

2.1近义词

对于同义词或者近义词的提法有些混乱,我们采纳洪炜(2012)的提法,将同义词和近义词的区分淡化界限,合称为近义词。许多学者都认为近义词是词汇辨析的主要对象,但对确定近义词的标准略有分歧,尽管如此,这些学者的观点也有共性:本体研究中提出的近义词,应该是对外汉语词义辨析的对象。

2.2扩大范围说

在接受本体研究的近义词是词汇辨析对象的基础上,多数学者也提出,这二者应该是有所区别的,对外汉语词汇辨析对象的范围应该比本体近义词规定的范围大。郭志良(1988)、刘缙(1996)等都曾对此进行过论述和说明,这里不再赘述。目前对外汉语教学界已普遍接受了这样的看法,但是,对于哪些词应进入辨析的范围,却并没有严格的规定和说明,归纳起来,大致包含以下词语:

2.2.1是词形上有联系的词

李绍林(2010)从影响留学生词语理解的诱发因素角度出发,指出汉语词形会诱发的趋同的理解,进而影响对词义的理解。包括:具有相同形旁的单音节词。汉语“形旁相同的词往往有意义上的联系”,如 “‘讠’和‘语言、说话’义有关,在《现代汉语词典》中列出形旁‘讠’的单字条目163个,这些汉字中有很多具有词的资格,在对留学生进行教学时这些和 ‘语言、说话’有关的词都是潜在的辨析对象”;同素词,具有相同语素的词语。包括具有一个相同语素的词:如“出让、辞让、宽让”等双音节词,以及“安――安装、报――报纸”等单、双音节词。另外还应包括语素相同顺序不同的词,也有学者称之为异序词。如“缓和――和缓、样式――式样”等。

2.2.2除近义词外,其他意义上有联系的词语

刘缙(1996)提出了以下几种需要辨析的词语:反义词,指意义相反或相对的词,如高――矮;类义词,指代同一事类的一组词,如:明月、月牙儿、残月、弯月等;同音异义词,指声韵调完全相同意义不同的词,如反应――反映。同时还有同音同形词,如名词“生气”和动词“生气”。

另外,郭志良(1988)也曾提出,由于不同语言的予以系统不完全一致,有些在母语中是同译词的异义词也可能分辨不清。如在英语中“祖国――故乡、本质――自然、参观――访问、短――矮”等。

2.2.3易混淆词

张博(2007)认为,近义词反映的只是汉语词汇本身的语义关系,而不是第二语言学习者事实上难以区分的词语之间的各种关系,因而对外汉语教学中的词语辨析应当放弃“同义”“近义”这类汉语本体研究提供的标尺,而是基于中介语词语混用的现实进行词语辨析,提出了“易混淆词”的概念。他指出,易混淆词与同义词、近义词之间有交叉关系,而非包含关系或并列关系,有些词语是同/近义词,但不是易混淆词,如“熟悉――熟稔”;有些词语是易混淆词,但不是同/近义词,如“从――离”。进而,他将易混淆词分为以下几种:理性意义基本相同的词,也就是狭义的近义词,如诞辰――生日;有相同语素的词,如通信――寄信;语音相同或相近的词。

3词汇辨析对象理论的发展趋势

伴随着对外汉语教学法的发展,词汇教学理论越来越完善和成熟,词汇辨析对象的确定也呈现出了一些与之相应的发展趋势,从上文的分类中,我们不难看出以下特点:

(1)辨析对象范围的扩大。从严格意义上的近义词到宽泛意义的近义词,再到同素词、同音词、同译词等异义词,词汇辨析对象的范围不断扩大,涵盖的对象也越来越广,发展到易混淆词,基本涵盖了教学中需要辨析的所有词语。

(2)以学生为中心,注重从教学实际出发。我们在文章开始提到过辨析对象来源的矛盾,辨析对象范围的发展来看,这一矛盾逐步得到了解决。越来越多的学者开始站在学生实际需求的角度,结合本体研究的成果,从教学实际出发,切实解决学生在学习过程中遇到的词汇难题。

(3)转换视角,引入中介语概念。二语习得相关教学理论的引入,在对外汉语教学法的发展过程中产生了深远影响,而与之相应的“易混淆词”概念的提出,无疑给对外汉语教学中词汇的辨析提供了一个崭新的视角,只是目前的研究还比较零散,还未形成完整系统的理论。

参考文献

[1] 付娜,申京.易混淆词辨析中的构组原则及其实施方案――以韩语背景学习者汉语易混淆词为例[J].华文教学与研究,2010(4).

[2] 郭志良.对外汉语教学中词义辨析的几个问题[J].世界汉语教学,1998(1).

容易混淆的成语篇3

关键词:词语辨析模式 混淆特点 针对性

二语学习者受母语、目的语、教材、工具书等因素影响,在汉语词汇学习过程中,易将词义相同(近)的词语混用;对词形、读音相似,甚至词义相远的词语学习者也很容易混淆,故面向汉语学习者的易混淆词辨析相对于本体的同(近)义词辨析,应具有一定的特殊性。以往涉及词语辨析的外向型汉语学习词典,在辨析视角上凸显了一定的外向性,但更多地沿用本体的同(近)义词辨析模式,使辨析缺乏针对性和实用性。

一、《教与学》“比较”栏特色

(一)词对凸显外向性

《教与学》在辨析词对的收录上凸显出从本体同(近)义词向基于汉语中介语视角的易混淆词转变,即凸显了外向性特点。通过分析《教与学》所收词对,笔者发现其中不乏有一些非同(近)义关系的词对,且为数不少,其中包括:同素单双音节词,如“声调-声”;音近(同)词,如“切实-确实”;语义相远的词,如“出来-进来”;还有一些汉语母语者习而不察的词,如“盲人-瞎子”等等。笔者将737①组词对与面向汉语母语者的《新华同义词词典》(以下简称《同义词》)和二语学习者的《商务馆学汉语近义词词典》②(以下简称《近义词》)中所收词对作了横向对比,《教与学》与其有完全对应或部分对应词对两种情况,见表1:

表1:《教与学》与《同义词》《近义词》所收词对对应分布

词典 总词列 完全对应 部分对应 对应 对应词对占《教与学》比重(%) 对应词对占本词典比重(%) 完全对应实例 部分对应实例 《教与学》

相应词典

《同义词》 1310 117 99 216 29.3 16.5 节约-节省 特别-特殊

特别-特殊-特异

《近义词》 421 78 70 148 20.1 35.2 时候-时间 马上-立刻-立即

马上-立刻

《教与学》“比较”栏中29.3%的词对仅与《同义词》的16.5%对应,而20.1%的词对与《近义词》对应的比例达到35.2%,这在一定程度上显示了其所辨词语的外向性。

(二)收录“跨词层”“跨词类”词对

《教与学》“比较”栏真正从对外汉语教与学的实际出发,收录了一些“跨词层”和“跨词类”词语,突破了本体同(近)义词必须相同范畴的主流观念。笔者对737组词语进行穷尽性统计,发现在构组上,“比较”栏中737组词语不仅涉及语素与语素、词(组)与词(组),即“同词层”构组,如“父-夫”“巴不得-恨不得”等;也涉及词与非词成分(语素、词组)构组,即“跨词层”构组,如“是否-是不是”“逼-迫”等。具体分布如表2:

表2:进制“同词层”“跨词层”构组词层分布

分类 “同词层”构组 “跨词层”构组

关系 语素-语素 词-词 词组-词组 语素-词 词-词组

个数 2 704 1 5 25

总计 707 30

比重(%) 95.93 4.07

《教与学》“比较”栏的“跨词层”“跨词类”构组,做到了“要从外国人的角度来观察、分析”。同时,704组词-词“同词层”构组的词对在词性上,也不局限于同词类,兼有不同词类词语构组,即“同词类”构组和“跨词类”构组并存,如:“白白-白”。具体分布如表3:

表3:“同词类”“跨词类”构组词类分布

分类

分布 同词类构组 跨词类构组

词类 连-副 形-动 形-副 代-副 数量-名 代-名 代-形 动-副 数-副 名-副 介-副 介-连 名-形 名-助 动-名 名-量

个数 662 3 4 10 1 1 2 1 4 2 4 1 1 2 1 4 1

总计 662 42

比重(%) 94.03 5.97

尽管737组词语在“跨词层”“跨词类”构组分布上并不显著,但突破了本体同(近)义词相同范畴构组的藩篱,启发我们外向型学习词典在词语辨析上应针对学习者的实际情况有针对性地辨析。

(三)辨析重用法且凸显同中之异

张博(2005)指出,“面向本族语者的汉语同义词词典在词义辨析上用力较多,而用法的辨析则相对薄弱,这种辨析取向不太适于第二语言学习者的词语使用和语言生成,因此,积极型对外汉语词典要特别加强同义词和近义词用法的辨析”。“比较”栏中辨析内容主要从语义、用法和语用三个层面进行了描述,但更加偏重用法对比,对715组词语用法进行了对比,笔者粗略统计了每组词语在三个层面的具体分布情况,如表4:

表4:“比较”栏词对辨析层面的分布

层面分布 语义 用法 语用

异 同

个数 387 708 505 135

比重(%) 52.5 96.1 68.5 18.3

在“比较”栏中,由于词语辨析紧承相应词条之后,编者对词对的释义多承前省略。而在用法呈现上着墨最多,且对715组中96.1%的词对都作了不同点的描述,即在辨析策略上凸显“同中之异”,如“机会-时机”组:

比较:机会、时机:二者都指难得的好条件,有时可互换,如“这么好的机会(/时机)千万别错过”“好好儿利用这个机会(/时机)。说“机会”时,强调不容易得到,要充分利用,如“机会难得”“偶然的机会”“有机会”“乘……机会”。“时机”更强调好条件的出现和消失,有很强的时间性,常说“时机(不)成熟”“不失时机”“等待时机”“掌握时机”;不说“机会”。

呈现语法搭配异同时,强调组合规律的说明,以“认识-认得”为例:

……“认识”后面可加动量词“一下”,可以重叠为“ABAB”式……“认识”前面可有“正确、全面、真正”等状语,后面可带“到、得”等补语,表否定时可用“没”……

诸如此类的规律总结能有效地辨别词语在具体用法上的不同,有助于学习者把握规律用法。对一些在语用上有差别的词对,该栏也做了辨析,如“外祖父-姥爷-外公”,词对指出“姥爷”是北方话,“外公”是南方话,并且二者是口语,“外祖父”为书面语。这些注重用法的辨析,有利于学习者正确句子的生成。

二、词语辨析模式

外向型汉语学习词典中词语辨析模式不同于以往本体同(近)义词辨析模式,具有极大的特殊性。《教与学》“比较”栏在所辨析词对的收录和辨析细则上提供了诸多可鉴之处。张博(2008)指出“真正基于第二语言学习者词语混淆现实进行的词语辨析还十分欠缺。”我们尝试在基于汉语中介语语料库的前提下,分析学习者词语偏误,探究外向型汉语学习词典中的词语辨析模式。文章将其分为“跨层/类”和“同层/类”词语两大类进行分析。

(一)“跨层/类”词语辨析模式

“跨层/类”词语辨析首先应当定性,即交代词语所跨的具体词类和词层,对于“跨层”词语的辨析当以辨析词对的用法为主、辅以语义区分,而“跨类”的词语应参考词语之间的语义关系的远近和导致词语偏误原因等因素来确定辨析的重点。辨析模式呈现如表5:

表5:“跨层/类”词语辨析模式

步骤分类 定性 辨析参项 辨析重点

语义特点 致误因素

①跨类 具体词类 相近 目的语 用法为主、语义为辅

相远 母语、教材、工具书等 语义为主、用法为辅

②跨层 具体词层 目的语、母语 用法为主、语义为辅

如“朋友”和“陪伴”是母语背景为印尼语的汉语学习者容易混淆的一对词语,出现“阿里朋友我们”等这样的词语偏误。其中“朋友”表示“彼此有交情的人”是名词,“陪伴”表示“随同做伴”是动词,二者在语义上关系不大。在汉语中二者很容易区分,我们从学习者母语分析二者混淆的原因③,发现“朋友”对应印尼语名词“teman”、“陪伴”对应动词“menemani”,“teman”是“menemani”的词根,印尼语名词“teman”添加前后缀“me-i”,可使词性由名词转变为动词,学生受母语的影响,以为“朋友”也可作为动词使用,从而出现了汉语“朋友”和“陪伴”的误用。外向型汉语学习者词典针对这类词对,应首先明确词语的词性,然后分析词义的远近和可能导致混淆的原因,从而确定辨析的重点和方向。

(二)“同层/类”词语辨析模式

“同层/类”词语辨析与“跨层/类”词语辨析一样,基于汉语中介语语料库中学习者的词语偏误,分析所要辨析词语之间的语义关系,并考虑致误因素,最后确定辨析重点。同范畴词语辨析模式如表6:

表6:“同层/类”词语辨析模式

步骤分类 辨析参项 辨析重点

语义特点 致误主导因素

③同类 相近 目的语 用法为主、语义为辅

相远 母语、教材、工具书等 语义为主、用法为辅

④同层 词语层 同类 见上③同类

跨类 见上①跨类

词组层 相近 目的语 用法为主、语义为辅

相远 母语、教材、工具书等 语义为主、用法为辅

以上我们总结了“跨层/类”和“同层/类”词语辨析模式。张志毅、张庆云(1994:230)指出辨析易“罗列烦琐,不得要领;浮于表面,不深入;说解粗疏,缺乏缜密。在共同意义范围内的细微差别,往往被忽略”。刘缙(1997)指出“辨析时应突出重点,切忌全面铺开,眉毛胡子一把抓”。张博(2008)指出“要找准混淆点,以义项或某种搭配关系为单位进行辨析,尽量少涉及其他义位或词语的其他组合关系。”我们借鉴吸收前人研究成果,把外向型汉语学习词典中要辨析的词语分为“跨层/类”和“同层/类”两类,认为锁定词语的混淆特点是有针对地进行词语辨析的关键所在。

三、辨析模式示范

下面以“见-见面”为例,示范外向型汉语学习词典中词语辨析模式:

通过对汉语中介语语料库及动态作文语料库中目标词进行筛选共统计出49条混淆误例。分析发现:“见”和“见面”属于双向混淆,其中当用“见”误用为“见面”的误例有45条,是混淆的主流;而且细加甄别所有误例,二者的混淆点聚焦于用法上,“见面”是离合词,学习者将其视为可带宾语的动词,出现了如下偏误:

(1)我的父亲一旦来美国的时候,在很长时间不能会去韩国,只有祖父母来美国,父亲才能见面他们。

(2)晚上我见面朋友。

(3)过了几天,我们在电梯前边又见面了,从此以后,我没有见面过她,我们这样陌生了。

(4)孩子一般出生后见面的第一个人就是他的父母。

(5)我想尽早见面你们。

(6)我想尽早跟你们见。

偏误显示“见-见面”的混淆点在用法上,即“见”后可以跟宾语,“见面”则不能带宾语,偏误例(1)、(2)、(5)将二者混淆;“见”可以带结果或趋向补语,而“见面”不能,偏误例(3)、(4)将二者相混;“见面”有固定搭配“和/跟……见面”,而“见”无,学习者不知道对此固定结构就很容易产生诸如例(6)的错误。所以辨析“见-见面”应将其用法的区别置于首位,使辨析直接对准学习者的错误,增强辨析的针对性。而语义、语用的不同可附于其后简略说明。辨析如下:

“见”后面可加宾语也可以不加,不加宾语时一般多出现在口语性较强的有限的句子中,如“明天见”“改天见”“一会见”,或者出现在“不见不散”“百闻不如一见”等固定短语当中。而“见面”后面则一定不能加宾语,“见面”常常出现在“跟……见面”“与……见面”以及“和……见面”的格式中,“见”则不能出现在这个格式中。表7以直观的方式将“见-见面”的组配关系呈现出来:

表7:“见-见面”的组配关系

易混淆词 ~朋友/~同学/~父母 ~一~ 明天~/一会儿~ 下班~/回家~ 和/跟/与朋友……~

见 √ √ √ √ ×

见面 × × × × √

四、结语

《教与学》的“比较”栏对笔者启发很大,对外向型汉语学习词典中词语辨析具有重大借鉴意义。本文强调了汉语中介语语料库中学习者词语偏误对辨析的重要性,但目前从学习者的词汇偏误出发进行词语辨析的工具书尚属空白。文章最后所呈现的词语辨析模式,比较粗略,进一步细化辨析参项中致误原因,如义位误推、义域误推(张博,2011)、学习者母语因素如汉字词等,会使辨析更有针对性、使词语辨析模式更加完善。这需要扎实的二语功底或与母语者合作,也需要进行实证方面的研究,笔者水平有限,对此都尚未涉及,有待做进一步探讨。

(本研究得到北京语言大学研究生创新基金资助项目[中央高校基本科研业务费专项资金]经费支持,特此致谢。)

附 注:

①《教与学》引言中为740余组,据笔者统计,有“二-两”“两-

二”两组重复,算一组,共737组。

②张志毅,张庆云《新华同义词词典》(中型本),北京:商务印

书馆,2005.

赵新,李英《商务馆学汉语近义词词典》,北京:商务印书馆,2009.

《新华同义词词典》和《商务馆学汉语近义词词典》在收词数量上相当,具有可比性。

③在“朋友”和“陪伴”混淆原因分析上,得到印度尼西亚玛拉拿

达大学萧频老师对本文的帮助,特此感谢。

参考文献:

[1]施光亨,王绍新.汉语教与学词典[Z].北京:商务印书馆,2001.

[2]刘缙.对外汉语近义词教学漫谈[J].语言文字应用,1997,(1).

[3]张博.对外汉语学习词典“同(近)义词”处理模式分析及建议

[A].郑定欧.对外汉语学习词典学国际研讨会论文集[C].香港:香港城市大学出版社,2008.

[4]张博.外向型易混淆词辨析词典的编纂原则与体例设想[J].汉语

学习,2008,(1).

[5]张博.二语学习中母语词义误推的类型与特点[J].语言教学与研

究,2011,(3).

[6]张志毅,张庆云.词和词典[M].北京:中国广播电视出版社,1994.

容易混淆的成语篇4

错误密码一:混淆部分与整体

命题者设计选项时在事物的范围上大做文章,故意将阅读材料中对选项部分事物情况的判断表述为对所有事物情况的判断。――用部分代整体,造成以偏概全的错误。

例1【原文】(2009年全国一)而斧钺正是军事统率权的象征,在原始社会晚期的军事首领墓葬中,曾掘出随葬的玉钺、石钺,其遗风一直延续到夏、商、周三代。

【试题】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B.斧钺作为随葬品的遗风一直延续到夏、商、周三代,始终可以被置放在军事首领和最高统治者的墓葬中。

【解析】原文说的是“原始社会晚期”,命题人以“始终”代替,以偏概全。

错误密码二:混淆已然与未然

“已然”是事物已经产生的情况,“未然”是事物即将产生或出现的情况。命题者设计干扰项时故意将两种情况混淆,设置“已然与未然”颠倒的错误。

例2【原文】(2009年湖北卷)其次,现代海洋管理包括海洋权益、海洋资源、海洋环境三类海洋行政管理。数字海洋的应用可以实现海洋管理的信息化、网络化和智能化。

【试题】下列对“数字海洋建设带来了人类认识、管理、开发海洋的一场革命”的理解,不准确的一项是

C.建设数字海洋适应了时代需要,通过实现海洋管理的信息化、网络化和智能化,完成了海洋管理任务。

【解析】化未然为已然,文中说“数字海洋的应用可以实现海洋管理的信息化、网络化和智能化”,是一种预测,而不是“完成了”这样的结果。

错误密码三:或然与必然

事物从发展的趋势来看,总有两种情形:一种是“或然”,即“有可能发生”;一种是“必然”,即“事理上讲必定发生。”命题者设计干扰项时常常将“或然”的趋势,故意表述为“必然”的趋势,犯违反事理的错误。

例3【原文】(2009宁夏卷)当时写诗的人太多了,即使是李白,也可能就是在盛唐被歌唱了一些年。在晚唐大概唱不过小李杜和温庭筠吧?

【试题】下列对于唐诗的理解,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D.即使是大诗人李白的诗的传唱,到晚唐也就渐渐不再流行了,唐朝诗人之多,于此可见一斑。

【解析】根据原文,“可能”“大概”二词,说明是一种可能性,而不是“李白的诗的传唱,到晚唐也就渐渐不再流行了”,把“可能”说成“必然”,因而导致了推断的错误。

错误密码四:混淆先期与后期

设题者常常将事物发生、发展的“先期”表述为“后期”,将“后期”表述为“先期”,有时将“先期或后期”表述为“先期和后期”――将选择关系,表述为并列关系,故意混淆事物的发展阶段。

例4【原文】(2009年湖北卷)数字海洋通过网格技术协同数据采集、集成信息处理、统一运行计算,使网络上的所有资源合力工作,从而完成传统方式无法完成的海洋活动中的各种复杂计算,建立功能强大的各种应用与决策模型,实现对海洋的深入精确认识。

【试题】下列有关数字海洋建设内容的表述,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B.通过信息网格集成来建立各种应用与决策模型,完成传统方式无法完成的各种复杂计算。

【解析】原文中“完成计算”在前,“建立模型”在后。

错误密码五:混淆原因与结果

命题者设计选项时常常在事物的因果关系上设计干扰项。或将因果关系颠倒,或强加因果关系。

例5【原文】(2009北京卷)(昆曲)动作跟姿势大概重在对称,向左方做了这么一个舞态,接下来就向右方也做这么一个舞态,意思是使台下的看客得到同等的观赏。

【试题】下列说法符合文意的一项是

D.昆曲人物舞台站位互相对称,因其舞台布景讲究对称性。

【解析】“昆曲人物舞台站位互相对称”以方便看客的观赏,而不是“因其舞台布景讲究对称性”,属强加因果。

错误密码六:混淆言此与言彼

命题者设计选项时往往在表述对象上设计干扰项。将此事物表述成彼事物,或将事物的此方面表述成彼方面,设置彼此不分的错误。

例6【原文】(2009宁夏卷)杜甫的诗,可能文本些,难以流行;杜甫的崇高地位,在他死去数十年后才建立,应该和唐诗本真的歌词性质有关。

【试题】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推断不正确的一项是

B.杜甫的诗,可能表现得文本一些,这应该跟唐诗本真的歌词性质有一定的关系,所以难以流行。

【解析】原文的意思是说杜甫的诗难以流行是因为“可能文本些”,而唐诗尚“本真”。而选项把“唐诗本真的歌词性质”当作杜甫诗“可能表现得文本一些”的原因,混淆了彼此。

错误密码七:混淆肯定与否定

设题者设计选项时也往往在事物的性质上设计干扰项。故意将阅读材料种肯定了的事物加以否定,或将否定了的事物,加以肯定。混淆了原文中作者的真正观点或倾向,犯了随意改变原文观点或倾向的错误。

例7【原文】(2009年全国Ⅱ)“经”字的本义只是纺织上的一条条竖线,而横线则叫“纬”,没有“经”,“纬”就无所依托,因此在汉代被命名为“经”的应该是朝廷最重视的文献。不过,清代今文经学派认为只有孔子亲手所定之书才能称作“经”。

【试题】关于“经”的理解,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C.清代今文经学派认为古代经典被命名为“经”,这跟孔子亲定有关,而跟“经纬”之“经”没有关系。

【解析】原文说“清代今文经学派认为只有孔子亲手所定之书才能称作‘经’”,他们还是承认“经”跟“经纬”之“经”有关系。命题人说“没有关系”将肯定硬说成否定。

错误密码八:混淆客观与主观

命题者在设计选项时,故意不尊重阅读材料的客观性,主观上有意夸大事物特有的地位、能力、功效和效用等,造成了题干与原文表述的不一致,夸大事实功效的错误。

例8【原文】(2009天津卷)“健康国家”战略是一个……的高层次社会发展战略,这一战略以其充分的协调潜力而有助于改善居民的健康状况。

【试题】下列对“健康国家”发展战略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D.“健康国家”发展战略是解决当今国际社会和各国政府所关注的居民健康问题的战略。

【解析】根据原文,“健康国家”战略“有助于改善居民的健康状况”,而非“解决居民健康问题”,该项对“健康国家”战略作用的理解犯了夸大事实效用的错误。

错误密码九:混淆有据与凭空

阅读材料中本无此意,而命题者却在设计的选项中故意凭空臆造出这种说法,混淆了事实的有无,犯了凭空臆造的错误。

例9【原文】(2009年全国Ⅱ)《论语》的文字基本上是当时的口语,平易好懂;其中的道理多为常理常情,儿童易于理解,那些较深奥的也可以在以后的岁月中慢慢体会。

【试题】根据原文内容,下列推断不正确的一项是

C.《论语》的内容本来是很庄重严肃的,但是因为采用了八寸的竹简,所以变得比较“人性化”了。

容易混淆的成语篇5

关键词:Class;加密;密钥;代码混淆

1.引言

目前,Java编程语言的应用在全世界范围正流行,它广泛的应用在Internet的数据库、多媒体、CGI及动态网页的制作方面。1999年在美国对Java程序员的需求量首次超过C++。经调查统计,Java语言应用在软件领域占领着举足轻重的地位,为人类科技文明进步奠定了重要基础。然而,Java语言却存在着巨大的安全隐患。Java是一种跨平台的、解释型语言。第一,Java源代码编译中间“字节码”存储于Class文件中。Class文件是一种字节码形式的中间代码,该字节码中包括了很多源代码的信息,例如变量名、方法名等;第二,由于跨平台的需求,Java的指令集比较简单通用,较容易得出程序的语义信息;第三,Java编译器将每一个类编译成一个单独的文件,这也简化了反编译的工作;第四,Java的Class文件中,仍然保留所有的方法和变量的名称,可以通过这些名称来访问变量和方法,这些符号往往带有许多语义信息。因此,Java程序的这些特点,很容易对不经过处理的Java程序进行反编译。目前,市场上有许多优秀的Java反编译工具,能够反编译出非常接近源代码的程序。所以,对开发人员来说,如何保护Java程序就变成一个非常重要的任务。

2.Java类文件的安全威胁

2.1Java的编译

开发Java应用程序首先是使用编辑工具编写Java的源代码,然后使用编译器编译成虚拟机可执行的Class类文件。编译后生成的类文件是一种有格式的中间代码——字节码文件,不能在本地机器上独立运行,只能在Java虚拟机里解释执行。Java编译器不对变量和方法等符号的引用转换为数值引用,也不确定程序执行过程中的内存布局,而是将这些符号的引用信息保留在类文件中,由解释器在运行过程中创建内存布局,然后再通过查找表来确定一个变量或方法所在的地址。

从Java类文件的结构及其实际数据可知Java类文件保留了源代码文件的大部分信息,如所有的变量和方法等信息。正是由于这个特点,只要在各个平台上实现了各自的Java虚拟机,不用修改Java应用程序的源代码就可以在各个平台上运行,真正做到跨平台的特性,这也是Java能够迅速流行起来的重要原因。

2.2Java的反编译

反编译是一个将目标代码转换成源代码的过程。而目标代码是一种用语言表示的代码,这种语言能通过实机或虚拟机直接执行。从本质上说,他需要根据小规模、低层次的行为来推断大规模、高层次的行为。因此,反编译目标代码并不容易。

在JDK中,有一个反编译器javap,利用该工具可以对Java类文件进行反编译。经过

该工具反汇编后得到的结果并不是源代码,但是使用javap进行反编译的Java类文件可以得到成员变量、方法、行号以及局部变量名等信息。在javap工具的基础上,一些反编译工具如Mocha,WinDis,DjDecompiler等工具可反编译出和源代码几乎一摸一样的代码。

3.常用Java类文件保护方法

由于Java字节码的抽象级别较高,容易被反编译,所以就有了多种防止Java字节码被反编译的方法。

隔离Java程序:最简单的方法就是让用户不能够访问到JavaClass程序,这种方法是最根本的方法,具体实现有多种方式。

代码混淆:这种方法对Class文件进行重新组织和处理,使得处理前后的代码具有相同的语义,被混淆后的代码很难被反编译。

转换成本地代码:本地代码难以被反编译,开发人员可以选择将整个应用程序或关键模块转换成本地代码。如果仅仅转换关键模块,在使用这些模块时,需调用JNI技术,这将牺

牲Java的跨平台特性

加密Class文件:为了防止Class文件被直接反编译,可以将一些关键的Class文件加密

,例如对密钥、加密算法、注册码、序列号管理相关的类等。在使用这些被加密的类之前先解密,然后再将其装载到JVM中。

对比上述几种方法,都存在其自身的优缺点。隔离Java程序只能适合网络环境的客户机/服务器结构或者分布式的环境,对单机运行的程序就无法隔离,而且Java程序需要使用安全机制保护服务器开放接口的使用,服务器的安全成了整个系统安全的焦点。代码本地化,对于不同的平台,需要维护不同版本的本地代码,这将加重软件支持和维护的工作。对Class文件进行加密,在使用时再进行解密,同时将关键加密代码部分进行代码混淆,这样经过双重处理后,代码的安全性提高了很多,该方法也是本文研究的重点。

4.Class文件加密技术

Java生成的Class文件大量暴露在客户端,利用现在的反编译工具可轻易的获取源代码,下面将讲叙如何有效的保护Class文件。

第一,读取本工程的所有待加密Class文件,并保存到byte型数组中;

publicstaticbyte[]symmetricEncrypt(byte[]key,byte[]classData){…};方法对读取到的所

有Class文件进行加密,key为用来加密的密钥,classData为所读到的待加密Class文件,返回结果为加密后的Class文件,然后将其写回原来的Class中,保证结构的完整性。

第二,加密过的Class文件在使用之前需先对其进行解密。

Java虚拟机有默认的类加载器,但是若要它根据用户提供的密码解密代码就难以做到,此时需要通过自定义ClassLoader类来完成加密类的装载。自定义的ClassLoader首先找到被加密过的类,然后进行解密,最后将解密后的类装载到JVM中。这里我的自定义ClassLoader如下:

ClassLoaderappLoader=newEncryptedClassLoader(EncryptedClassLoader.class.getClassLoader(),newFile(args));

Thread.currentThread().setContextClassLoader(appLoader);

finalClassapp=appLoader.loadClass(args);

其中参数args传入的是方法所在的工程名,args为主函数所在的类名。

在加载类后,系统的默认findClass()并未对加载的类作任何处理,由于Class文件已被

加密过,此时若运用系统方法findClass()则会抛出ClassNotFoundException()的异常,所以这里需要重构我自己的findClass()方法:

protectedClassfindClass(finalStringname)throwsClassNotFoundException{

finalStringclassResource=name.replace(''''.'''',''''/'''')+".class";finalURLclassURL=getResource(classResource);InputStreamin=null;

Filefile=newFile(classURL.getPath());

byte[]classBytes=newbyte[(int)file.length()];FileInputStreamfin=newFileInputStream(file);fin.read(classBytes);

……

classBytes=decrypt(classBytes);//解密

……

returndefineClass(name,classBytes,0,classBytes.length);

}

在这个函数中,我运用decrypt(classBytes);方法对所有的加密Class文件进行解密,并在其中调用方法publicstaticbyte[]symmetricEncrypto(byte[]key,byte[]byteSource){}将解密后的Class文件保存直原文件处,保持文件目录级别不变,key为解密密钥,byteSource为待

解密的byte型文件。至此,已完成对类文件的加密和解密,经过测试,功能已实现,Class

文件无法被反编译。但为进一步加强程序的安全性,我做了如下的处理。

第三,对包含有关键信息的方法进行代码混淆处理。在上述内容中,方法symmetricEncrypt(byte[]key,byte[]classData)包含有加密所用到的算法,自定义的ClassLoade

r包含有关键信息,findClass(finalStringname)以及decrypt(classBytes);中包含有解密信息,由于它们本身不是被加密的,因此它可能成为黑客最先攻击的目标。如果相关的解密密钥和算法被攻克,那么被加密的类也很容易被解密。所以这里我对这些关键代码进行代码混淆。代码混淆是对代码进行重新组织和处理,使得处理后的代码与处理前的代码完成相同的功能,但是混淆后的代码很难被反编译。代码混淆有符号混淆、数据混淆、控制混淆和预防性混淆。这里我采用数据混淆对关键代码进行处理。

publicstaticbyte[]symmetricEncrypt(byte[]key,byte[]classData){…};处理如下:

//rawKey,byteSource为symmetricEncrypt(byte[],byte[])的待传入参数

byte[]tempkey=null;

tempkey[0]=0x00;

for(inti=0;i<key.length;i++)

tempkey[i+1]=key[i];

tempkey[key.length+1]=0x11;

byte[]source=null;

source[0]=0x00;

for(inti=0;i<classData.length;i++)source[i+1]=classData[i];source[classData.length+1]=0x11;

publicstaticbyte[]symmetricEncrypt(byte[]tempkey,byte[]source){

//取tempkey和source的除第一个和最后一个byte的值

......

}

对publicClassloadClass(finalStringtempname,finalbooleanresolve){}方法进行处理:

Stringtempname="abcdefg"+name;//name:loadClass的第一个待传入参数

publicClassloadClass(finalStringtempname,finalbooleanresolve){Stringname=tempname.substring(11,tempname.length());

......

}

对findClass(Stringname){}方法进行处理:

//name为findClass(Stringname)待传入参数,先做如下处理

addname=name+"01357924680";

protectedClassfindClass(finalStringaddname){

name=addname.substring(0,addname.length()-11);

......//fingClass其他工作

}

intlen;//len=待传文件file的长度:file.length()

byte[]classBytes=newbyte[(int)len];classBytes[len+1]=0x00;classBytes[len+2]=0x11;

//classBytes作为decrypt(byte[]classBytes)的传入参数

privatestaticbyte[]decrypt(finalbyte[]classBytes){

byte[]data=newbyte[(int)classByte.lengt-2];

for(inti=0;i<data.length;i++)

data[i]=classBytes[i];

......//解密工作

}

5.结论

容易混淆的成语篇6

关键词:母语方言 迁移 英语语音 自主学习

一、引言

语言是我们表达思想感情最重要的交际工具,而语音是语言的物质外壳,是语言符号系统的载体。Stern曾强调“学习者应该认识到清晰的,可理解的发音在交际中的价值(1999:117),所以英语语音的正确性还是应当引起足够的重视。”语音学习对于语言掌握的重要性毋庸赘述,但在实际学习中,由于受到母语方言迁移的影响,语音自主学习往往陷入瓶颈。[1]

二、语言迁移理论

迁移,即母语对外语学习的影响,分为正迁移和负迁移。1994年Rod Ellis在《第二语言习得研究中》提出“正迁移(positive transfer)是指当母语规则与外语规则相同时,学习者把母语规则迁移到外语中去,此时母语规则能减轻外语学习的负担,减少外语学习中的错误,促进了外语的学习。负迁移(negative transfer)是指当母语规则与外语规则有差异时,学习者把母语规则迁移到外语中去,母语便会干扰外语的学习。”[2]

三、部分方言的特点

结合数月实地观察和采访的调研结果,笔者大致总结了以下三个地区方言的特点。

1.东北方言的特点

(1)混淆长元音与短元音

东北方言发音时对口腔肌肉紧张程度的要求相对较宽松。因此,东北学生往往混淆/:/- /∧/,/?蘅:/- /?蘅/,/?:/- /?藜/,/i:/- /I/,/u:/- /?尬 /。如:无法区分sheep/∫i:p/与ship/∫Ip/,或将foot/f ?尬 t/发成/fu:t/。

(2)混淆平翘舌音

东北方言常会混淆汉语中的平舌音“z”、“c”、“s”和翘舌音“zh”、“ch”、“sh”。 因此,东北学生现在往往会混淆/dz/与/d?廾/,/ts/与/t∫/,/s/与/∫/。如:smith/smIθ/读成/∫mIθ/。

(3)用/v/代替/w/

东北方言为了发音方便,常用相对容易发的辅音/v/代替半元音/w/。因此,东北学生往往习惯用/v/代替/w/。如:将wife/waIf/读成/vaIf/。

(4)用/e/代替/aI/

东北方言中类似“哎”、“唉”(拼音中的“ai”,类似/e/音)一类的感叹词较多,加之东北方言发音时对发音的饱满程度要求相对较宽松。因此,东北学生往往习惯用/e/代替/aI/。如:将like/laIk/发成/lek/。

2、陕西方言的特点

(1)用/?/代替/n/

陕西方言几乎没前鼻辅音/n/。因此,陕西学生往往习惯用后鼻音/?/来代替前鼻音/n/。如:将function/'f∧?k∫n/读成/'f∧?k∫?/。

(2)用/v/代替/w/

陕西方言为了发音方便,常用相对容易发的辅音/V/代替半元音/w/。因此,陕西学生往往习惯用/v/代替/w/。如:将wife/waIf/读成/vaIf/。

(3)元音鼻音化

陕西方言鼻音化现象比较明显。因此,陕西学生往往习惯将单词中主要元音因素鼻音化。如:将bet/bet/读成/bent/。

(4)辅音词尾加/?藜/

陕西方言由于发音习惯,常在词尾的/p/、/b/、/t/、/d/、/k/、/g/等辅音后加上/?藜/。因此,陕西学生往往习惯在辅音词尾加/?藜/。如:将pig/pIg/读成/pIg?藜/。

3、四川方言的特点

(1)混淆/l/与/n/

四川方言中/l/与/n/属同一个音位的自由变体,意义上无区别,通常混用。因此,四川学生往往混淆/l/与/n/在英语中的发音。如:无法区分let/let/与net/net/在发音上的区别。

(2)混淆长元音与短元音

四川方言中元音的长短和肌肉的松紧不区别意义。因此,四川学生往往混淆/:/- /∧/,/?蘅:/- /?蘅/,/?:/- /?藜/,/i:/- /I/,/u:/- /?尬 /。如:无法区分sheep/∫i:p/与ship/∫ip/,或将foot/f?t/发成/fu:t/。

(3)用/n/代替/?/

四川方言几乎无后鼻音韵母(尤其:“eng”、“ing”),且鼻音不明显。因此,四川学生在碰到含/?/的单词时,往往读成/n/或者混淆/n/和/?/。如:将English/I?glI∫/读成/InglI∫/。[3]

(4)用/w/代替/v/

四川方言区内大部分地区都无唇齿音/v/。因此,四川学生往往用/w/代替/v/。如:将visit/'vIzIt/读成/'wIzIt/。[4]

(5)不能正确发出/∫/和/З/

四川方言没有与/∫/相对应的音。因此,四川学生习惯用汉语声母中的“x”来等同于英语语音中的/∫/。如:将action/'ae k∫n/读成/'ae kxn/。

四、对语音自主学习的建议

1.切实的掌握每个音素的发音规则

认真学习语音教材上每个音发音时的位置和方法,分析每个音的发音特点和需要注意的问题,在练习初期最好对镜子模仿,以便及时纠错。

2.巧妙利用母语方言的正迁移,提高普通话水平

一般情况下,方言语言环境与标准语音的学习呈负相关性,因此我们要养成使用普通话的习惯。一些母语方言比较重的地区,可以从模仿新闻播音员播音时使用的普通话开始练习。[5]

3.充分利用网络等多媒体资源

网络等多媒体资源为我们提供了十分便利的学习资源,我们应该充分利用。多听多看多练多模仿多对照,提高自己的英语语音。

五、结束语

标准的语音不仅可以给人留下好印象,更可以提高沟通效率,起到事半功倍的作用。要习得标准的英语语音并非无门,关键就在于认清标准英音与我们母音之间的分别,用标准英音代替我们脑子里固化的母音。我们东方人说一口纯正、流利的英语的时代已经开始了!

参考文献

[1]Stern,H.H.Issues and Options in Language Teaching[M].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1999.

[2] Ellis, Rod. Second Language Acquisition [M]. Shanghai: Shanghai Foreign Language Education Press, 2000.

[3]韩艳.东北方言在大学生英语语音学习中的负迁移及其对英语教学的启示[J].吉林:吉林省教育学院学报,2008.

[4]公琛,田延明.东北方言对英汉语音习得产生的影响[J]. 陕西教育.2008(10):30-31

[5]甄寒.四川方言对英语语音学习的负迁移及对策[J].中国科教创新导刊,2009(26):63-66

作者简介:

容易混淆的成语篇7

1、“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的“乐”,应该读lè,往往被误读成yuè。

2、“三聚氰胺”中“氰胺”应读qfng’6n,不少人误读为qīng’ān。

3、高考作文中的高频别字是:“震撼”误为“震憾”。

4、旅游景点说明牌的常见别字是:“故里”误为“故衷”。

5、新闻报道中容易混淆的词是:狙击,阻击。如:“狙击百年一遇的金融风暴”中“狙击”应为“阻击”。

6、社会机构称谓中容易混淆的词是:营利/盈利。“营利”是指主观上谋取利润,“盈利”是指客观上获得利润。

7、出版物上容易用错的词是:期间。“期间”前面必须有修饰语,指明具体的某段时间,才能够充当句子成分。这个词是不能单独放在句首做状语的。

8、容易用错的成语是:望其项背。望其项背,意为能看见别人颈项和背脊,这说明距离不大,要强调距离悬殊,应采用否定式。

9、财经新闻中容易出错的术语是:“存款准备金率”和“存款准备金利率”。金融机构为了保证客户提现和资金清算,按照规定必须将吸收到的存款的一部分作为“存款准备金”缴存到中央银行。前者是指提取准备金的比率,后者是指央行对准备金支付的利率。

10、《红楼梦》研究中容易出错的术语是:索隐派。“索隐”是指钩沉索隐,探究故事背后的事实,和供检索用的“索引”是两回事。

链接,2007、2006年常见语文差错

1、将“炭烧咖啡”写成“碳烧咖啡”,“炭烤牛排”误写作“碳烤牛排”。

2、常用错的成语是“唇枪舌战”。正确的使用是“唇枪舌剑”,形容激烈争辩。

3、“戴上紧箍咒”,这是报纸上常见的搭配错误。紧箍咒只能念,不能戴。

4、将代表中国的“九州”错写成了“九洲”。“州”是行政区划名称,而“洲”的意思是水中陆地。

5、社会热词的常见错误是:神州六号。如:“神州六号是中华腾飞的象征。”中国宇航员乘坐的飞船取名为“神舟”而不是“神州”。“神州”是中国的代称。

容易混淆的成语篇8

从学生入学开始就以《全日制九年义务教育小学语文教学大纲》和《小学语文课程标准》为根据,教学生认读声母、韵母、整体认读音节和声调,熟记《汉语拼音字母表》,学生也在老师悉心的教导下能读会写,但要准确掌握并运用不是一件容易的事。许多学生讲普通话都有发音不准、吐字不清的现象,主要来自于学生的模仿不对和教师的发音不准。这对后期学习英语和交流有很大的影响,特别是n和l的发音影响很大。就此针对这一现象提出两点粗浅的看法:

1.教师必须发音准确才能胜任拼音教学

依据《小学语文课程标准》的要求,教师在教学拼音时要求发音必须准确。我认为,南方教师必须要区别好l和n的读音。l和n的第一区别应该在于鼻腔开合,读l时鼻腔打开,气流主要从鼻腔喷出;读n时,鼻腔闭合,气流主要从口腔挤出。其次是舌位,l是平舌音,发音时舌尖不收;n是翘舌音,舌尖要顶住上颚。唇位应该是一样的,不存在嘴稍微张大或收扁的问题。n练习时不妨把唇位固定住,舌尖做上翘和伸展运动,仔细体会气流通过鼻腔或口腔时的感觉。发音的时候,舌头顶在上腭,类似于鼻子发音,鼻音较重,发音结束时,舌头是微向后卷的。l发音时,没有鼻音,完全是从口腔里发出的,发音结束后,舌头也是微平的。在汉语发音中, l与n发音混淆,这不仅要求语文教师在课堂上给学生读准音,而且平时与学生交流也要读准音,因为小学一年级的学生很崇拜老师,老师说什么都是真理,即便是老师偶有教错的,父母亲给孩子纠正孩子都说父母说的都是错的,他的老师的才是对的。鉴于孩子的崇敬与信任,我们不能乱教一气,误人子弟。师资力量好的小学,应该选发音准确的老师上低年级。

2.n﹑l发音不准对学习英语有很大的影响,必须拯救汉语拼音教学

在英语发音教学中, l音和n音是两个困难音。l音和n音在中国不同地区的方言中经常被混淆(特别是南方)。汉语l音与n音的混淆及其对英语发音的影响,很多同学因为受方言影响,在汉语发音中, l与n发音混淆,在读"nāināi(奶奶)"读成"lāilāi";在读"nálái(拿来)"读成"lálnái或lálái"。如此的混淆在三年级学英语时就会读错很多单词。例如littie读成nittie。listen,learn lain ,lawn,London,lithuannian,lantern.laden,等这些单词一定会读错,阻碍以后学生与外界的交流。为此,先把学生的汉语拼音教准确,学生才会读准英语。

上一篇:快乐动物园范文 下一篇:人教版四年级上册语文教学计划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