硫酸铜的化学式范文

时间:2023-10-10 11:40:12

硫酸铜的化学式

硫酸铜的化学式篇1

【关键词】化学反应;探究式教学;设计与实践

教学模式与教学效果息息相关,实验作为化学课程中的重要内容,对于学生而言,仍是薄弱的一项。探究式教学,能够激发学生化学实验学习兴趣。所谓探究式教学,是指教师先让学生明确实验活动的目的,然后根据教学设计完成实验活动。探究式教学在化学课程中运用,既培养了学生的想象力,又提高了学生的动手实践能力,是提高化学实验教学效果最有效地教学模式。

一、钠与硫酸铜溶液反应的探究式教学设计

1.探究情境的营造

高一化学教学中,已经学过置换反应。例如,实验室制取氢气,Zn+2HCl(稀)=ZnCl2+H2,以及Na+H2O=NaOH+H2,那么同学们想一想,钠与硫酸铜溶液能否发生反应呢?如果发生反应,现象又是什么呢?

2.实验方案的设计

(1)实验仪器与药品。10ml、50ml及100ml量筒,50ml和200ml烧杯,小刀,滤纸,胶头滴管,镊子,托盘天平,称量纸,金属钠,药匙,无水硫酸铜(纯)。

(2)实验方法。采用控制变量法,对影响实验的因素进行探究分析:探究题目分别为,不同浓度的硫酸铜溶液对实验的影响;不同大小的钠块对实验的影响。

首先,配置浓度分别为0.5%、1%,2%,5%和10%的硫酸铜溶液,选取各浓度硫酸铜溶液10ml,取相同大小的钠5块,将其放入不同浓度的硫酸铜溶液中,观察实验现象,并做好记录。

然后,将硫酸铜溶液浓度固定,选取5块大小不同的钠块,将其放入硫酸铜溶液,观察现象,并做好记录。

3.实验过程分析

(1)不同浓度硫酸铜溶液的配置。称取无水硫酸铜粉末,剂量分别为0.5g,1g,2g,5g和10g,将其分别置入5个200ml编号为1~5的烧杯中,然后,量取蒸馏水,体积分别为99.5ml,99ml,98ml,95ml和90ml,分别倒入五个烧杯中,充分均匀搅拌,即可配置成浓度分别为0.5%、1%,2%,5%和10%的硫酸铜溶液。

(2)探究对比不同浓度与钠块大小不同对实验的影响。

①不同浓度硫酸铜溶液对实验的影响。取10ml硫酸铜溶液,再取小于绿豆大小相同的钠5块,分别放入到硫酸铜溶液中,对实验现象进行观察。把钠投入到0.5%和1%的硫酸铜溶液中,没有爆炸声,钠迅速熔化成光亮的小球,在液面游动,并伴有“嘶嘶”的声音,缓慢出现淡蓝色絮状沉淀。投入到2%的硫酸铜溶液中,没有爆炸声,钠迅速融化成光亮的小球,在液面四处游动,并伴有“嘶嘶”的响声,产生较多的蓝色絮状沉淀。投入到5%的硫酸铜溶液中,钠迅速熔化成银白色小球,四处游动,约4~5s后,开始燃烧,有轻微爆炸声,溶液上方产生蓝色絮状沉淀,反应结束后,产生少量黑色物质。投入到10%硫酸铜溶液中,钠立即剧烈燃烧,伴有大量白烟及爆炸声,溶液上方产生蓝色絮状沉淀,反应结束后,产生明显黑色物质。

②不同大小钠块对实验的影响。选取三份浓度相同硫酸铜溶液10ml,浓度均为2%,取不同大小的钠,大小依次为豌豆大小、绿豆大小及小于绿豆大小。分别放入硫酸铜溶液中。放入后,发现豌豆大小的钠块迅速剧烈燃烧,伴有爆炸声;绿豆大小的钠块也迅速燃烧,并伴有轻微爆炸声,小于绿豆大小的钠块,迅速变成光亮的小球,在液面四处游动,钠块未燃烧,没有爆炸声。

由此可见,探究该实验时,要控制好钠块大小,最好选用小于绿豆大小的钠块。这样,不仅有助于学生观察实验现象,还可确保实验的安全性。

教师在设计教学方案时,要把握以下几点。其一,教学目标设计。在此设计中,要建立知识与技能目标,方法与过程目标和价值观与情感态度目标,同时,明确设计意图。其二,教学情境与教学内容的设计。其三,学习活动与学习任务的设计。其四,评价和学习活动组织的设计。

探究式教学设计过程中,要围绕课程内容,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培养学生探究能力。探究过程中,以学生为主体,成立探究小组,让所有学生积极参与实验探究活动中,记录实验的探究思路及过程。这样,既可以培养学生的自主探究能力,又可有助于学生合作学习。

二、钠与硫酸铜溶液反应的探究式教学实践

首先,教师带领学生复习化学置换反应以及有关钠的化学性质。然后,教师开始设问,钠能够与硫酸铜溶液发生反应吗?如果反应,会出现什么现象呢?通过设问,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并开始讨论,讨论结束后,教师随机选取学生回答,阐述自己的想法。有些学生认为,可发生置换反应,生成红色铜单质;有些同学认为,不会发生置换反应。为了证实学生的观点,下面开始进行实验。

教师将化学仪器、金属钠及预先配置好的100ml2%的硫酸铜溶液置于讲台,开始进行实验。实验过程中,教师让学生注意观察,随时记录实验现象。实验过程中,学生发现钠迅速变成银色小球,发出明亮的火光,在硫酸铜溶液表面四处游动,并伴有“嘶嘶”的响声,反应过程中,产生蓝色絮状沉淀,待银色小球消失后,反应停止。

然后,教师让学生通过实验现象,对实验结果进行分析。分析结果表明,该反应不属于置换反应,但实验现象与钠和水的反应现象相同。学生根据分析,写出正确的化学方程式。

三、总结

探究式教学在化学教学中应用,可提高学生化学实验学习效果。教师在运用探究式教学时,要做好教学方案的设计,明确各个教学设计的意图。教学过程中,采用设问方式,可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探究过程中,要合理设置学习小组,加强学生间的沟通交流,培养学生团队合作学习意识。探究式教学的应用,扩展了学生的视野,在该教学模式下,能够促进学生综合能力的提升。

参考文献:

[1]丁晓丽,刘芳.钠与硫酸铜溶液反应的探究式教学设计与实践[J].喀什师范学院学报,2014,34(6):67―71.

[2]王红梅,胡扬根,曾小华.运用理科综合开展化学探究性学习案例[J].广东化工,2014,41(17):208.

硫酸铜的化学式篇2

关键词:初中化学;无数据;技巧

中图分类号:G633.8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4)38-0128-02

一、利用质量相等求解

例1将一定质量的碳酸钙和铜粉的置于一敞口容器中,加热燃烧使其完全反应。若反应前后容器质量不等,则容器中铜和碳酸钙的质量比是( )。

A11:14 B20:14 C44:25 D16:25

分析:本题涉及铜跟氧气的化合反应和碳酸钙的分解反应,反应前后固体质量不变。其原因是跟铜反应的氧气的质量与碳酸钙分解放出二氧化碳的质量相等,抓住这一关键即可列式求解。

解:设混合物中铜的质量为X,碳酸钙的质量为Y,

加热 高温

2Cu+O2===2CuO CaCO3====CaO+CO2

128 32 100 44

X 32x/128 Y 44Y/100

由题意可得32x/128=44y/100

解得X:Y=44:25 答案选(C)

二、利用质量代换求解

例2若干克铜粉和铁粉的混合物与盐酸充分反应后过滤,将滤渣在空气中充分加热,加热后产物的质量恰好等于原混合物的质量,则原混合物中铁的质量分数为( )。

A20% B40% C50.4% D80%

解析:据题意,所得产物氧化铜中氧元素和原混合物中铁在质量上发生了等量代换,求铁在原混合物中的质量分数,即是求氧的化学式CuO中的质量分数,氧的质量分数=16/80×100%=20%,故选(A)。

三、利用假设数据求解

例3相同质量的二氧化硫和三氧化硫中氧元素的质量比是( )。

A1:1 B2:3 C5:6 D6:5

分析:这是一道关于化学式计算题的选择题,可设它的质量分数为1,求出各自所含氧元素的质量,再求其比值。

解;设二氧化硫和三氧化硫的质量的质量各为1克,则各自所含氧元素的质量比为:32/64比48/80=5:6,答案为(C)。

四、利用质量守恒求解

例4:向一定量的BaCl2溶液中加入适量稀硫酸,所得溶液质量与原氯化钡溶液质量相等,求硫酸溶液的质量分数。

分析:向氯化钡溶液中加入稀硫酸,使溶液质量增加,反应后生成硫酸钡沉淀,使溶液质量减少,据题意,硫酸溶液的质量等于硫酸钡沉淀的质量。

设稀硫酸中含溶质的质量为m克,反应后生成硫酸钡的质量为x克,则

BaCl2+H2SO4==BaSO4+2HCl2

98 233

m x

98:m=233:x x=233m/98(克)

则硫酸溶液的质量为233m/98克。

则硫酸溶液的质量分数为m:233m/98×100%=42.1%

五、借助化学方程式求解

例5在稀硫酸和硫酸铜溶液中,加入适量的铁粉,使其恰好完全反应。反应后经过滤后得到固体物质与所加铁粉质量相等,求原混合物硫酸和硫酸铜的质量比。

解析:据化学方程式Fe+CuSO4==Cu+FeSO4

56 160 64

可知,可有64克Cu生成,则溶液中必有硫酸铜160克,消耗铁56克。又由于加入铁粉质量与生成铜的质量相等。则有(64-56)克铁与硫酸反应,通过计算知溶液中硫酸的质量比为14:160=7:80。

六、利用差量求解

例6把盛有等质量的盐酸的两个等质量的烧杯分别置于托盘天平的两端,分别在两烧杯中各放入一定量的铁粉和碳酸钙粉末,完全溶解后,天平仍保持平衡,则所加入的铁粉和碳酸钙粉末的质量比是多少?

分析:由题意知,铁和碳酸钙分别与盐酸反应,放出气体后,天平仍保持平衡,说明两烧杯中净增加的质量相等。

解:设加入铁和碳酸钙的质量分别为x和Y,溶解后天平两端的烧杯中净增的质量为m,则

(1)Fe+2HCl==FeCl2+H2溶液净增加量

56 2 56-2=54

x m

(2)CaCO3+2HCl==CaCl2+CO2+H2O溶液净增量

100 44 100-44=56

y m

由上题解得x=56M/54 y=100m/56

硫酸铜的化学式篇3

一、教学设计

1、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复习巩固稀硫酸的化学通性;认识浓硫酸的强氧化性,区分并理解浓硫酸的吸水性和脱水性。

能力目标:培养学生从微粒的观点分析稀、浓硫酸的氧化性。

培养学生的实验的观察能力和实验探究能力。

情感目标:通过实验探究激发学生学习化学的热情和兴趣,体验交流与合作;通过实验探究培养学生严肃认真,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并学会科学的研究方法。

2、教学重点、难点

浓硫酸的三大特性

3、教学方法

实验、设疑、探究

4、教学过程

[引入]要求同学们写出锌与稀硫酸反应的离子方程式,并标明氧化剂与还原剂,然后提问:铜与稀硫酸反应吗?为什么?,铜与浓硫酸反应吗?根据学生回答,说明用实验可以判断哪些同学的回答正确,由演示实验直接进入新课。

[演示实验6-5]鼓励两位同学(持不同观点)上台演示铜浓硫酸的反应。老师对演示同学提出如下实验要求:铜片中加浓硫酸展示-加热-将生成气体通入紫色石蕊试液-通入品红溶液;对其他同学提出如下要求:观察并纠正演示同学的操作错误,观察并记录实验现象,分析解释实验现象。

[老师提问]你观察到了哪些现象?得到了什么结论?

[学生回答]铜片上加浓硫酸反应不发生;加热一段时间紫色铜片表面变黑色;有大量刺激性气体生成;气体可使紫色石蕊试液变红色;气体可使品红溶液褪色;试管底部有灰色物质。(这一过程学生纠正、补充的积极性较高,实验细节现象全面)

[老师提问]浓硫酸与稀硫酸何者氧化性强,为什么?

由实验可知:浓硫酸的氧化性比稀硫酸的强,老师进一步引导让学生认识到浓硫酸中主要是H2SO4分子,稀硫酸中存在:H2SO4=2H++SO42- ,其氧化性体现在H+。从微粒观分析得出:氧化性H2SO4 >H+。

[老师提问]铜表面黑色的是什么物质?气体是什么物质?试管底部灰色粉末是什么物质?

[学生回答]①黑色物质是氧化铜, ②气体为二氧化硫,③对于试管底部的灰色物质大多数同学不能确定,④许多同学认为试管中上层液体为水溶液。①②的回答同学们的意见一致,对于③④的结论同学们意见不一致,引起了争论。

[学生演示]选两位同学上台按老师要求演示实验来探究上层液体及试管底部固体物质的成分。实验要求为:①用玻璃棒蘸取试管中液体在报纸上任写两字后展示,②将上层液体清出后,向试管中固体物质中加水振荡并展示。

[老师设问]反应后上层液体是不是水?是什么物质?加水后出现蓝色溶液,底部还有少许黑色物质,说明试管底部灰色固体物质的成分是什么?

[老师讲解]根据同学们的回答老师继续引导,让学生认识到纸变黑是浓硫酸的脱水性所致;引导学生确定灰色物质是无水硫酸铜和氧化铜的混合物。此时师生共同书写铜与浓硫酸反应的化学方程式,并由此说明浓硫酸的强氧化性,与金属反应既表现强氧化性又表现酸性。

Cu+H2SO4CuO+SO2+H2O

CuO+H2SO4CuSO4+H2O

总反应:Cu+2H2SO4CuSO4+SO2+2H2O

[学生疑问]根据化学方程式反应生成了硫酸铜和水,硫酸铜溶于水应该能够观察到有蓝色溶液,为什么没有蓝色溶液出现。生成的水到哪里去了?许多同学认为生成的水被蒸发了,并展开了讨论。

[老师讲解]老师首先肯定同学们提出的蒸发的理由,并引出浓硫酸可做干燥剂是因为它有吸水性,刚才铜与浓硫酸加热反应中,由于时间关系,反应尚未进行完全就停止加热了,此时有浓硫酸过剩,在浓硫酸存在的环境下生成的水被吸收,硫酸铜为白色固体与未被酸化的氧化铜混合呈灰色。

[归纳总结]从一个实验开始,不断设问,引导学生质疑与思考,很自然地引出并介绍浓硫酸的三大特性强氧化性、脱水性、吸水性。并让同学们认识到浓硫酸具不同于稀硫酸的特性是因为二者中的微粒不同,所以性质不同。

[演示实验6-4]选两位同学上台演示,在200ml烧杯中放入20g蔗糖,加入几滴水,搅拌均匀,然后再加入15ml98%的浓硫酸,迅速搅拌。

[老师设问]在实验6-4中加几滴水的作用是什么?观察记录现象并思考讨论解释现象,该实验中体现了浓硫酸的哪些性质?

[交流讨论]经分组讨论,大家对该实验中加入几滴水的作用主要有两种观点:①水作催化剂 ②水与浓硫酸混合放热,导致温度升高,加快了蔗糖的脱水反应,促使了C与浓硫酸在加热条件下的反应。根据同学们的讨论结果老师引导同学们设计方案来探究哪种方案正确。

[设计方案]根据控制变量法进行对比实验,在老师的引导下设计的比较好的方案为:在两个200ml烧杯中各放入20g蔗糖,都不加水,然后同时加入15ml 98%的浓硫酸,迅速搅拌。

对一个烧杯加热,另一个烧杯不加热。选择两位同学上台演示,对比实验现象。对其他同学提出如下要求:观察并纠正演示同学的操作错误,观察并记录实验现象,分析解释实验现象,得出结论。

[现象与结论]加热的烧杯中出现的现象与前面演示现象基本一致,未加热的烧杯中看到蔗糖变黑较慢,且体积不膨胀,也没有刺激性气味。由此可知水与浓硫酸混合放热,导致温度升高,加快了蔗糖的脱水速度,促使生成的C在加热条件下与浓硫酸反应(C+2H2SO4CO2+2SO2+2H2O)进而使学生认识并掌握浓硫酸亦可氧化非金属单质。由此可知演示[实验6-4]中蔗糖变黑体现了浓硫酸的脱水性;体积膨胀说明有气体生成,体现了浓硫酸的强氧化性;烧杯发烫,开始加水都是体现利用了浓硫酸的吸水性。

[小结]①从微粒观分析浓、稀硫酸性质差别;②吸水性与脱水性的区别。

[练习]下列现象或变化体现了硫酸的什么性质?

浓硫酸与铜反应,浓硫酸与炭反应,稀硫酸与锌反应,冷浓硫酸使铁、铝钝化,浓硫酸敞口放置于空气中质量变大,浓硫酸使纸变黑。

二、教学设计说明及实施后的反思

1、强化学生的微粒观,从实验得出浓、稀硫酸的性质差异,引导学生从微粒的观点认识到性质不同是由于所含微粒不同。在这一目标的设计过程中,从学生已知稀硫酸不与铜反应,提出浓硫酸能否与铜反应的疑问,让学生认识到实验是解答疑问的最佳途径。带着疑问做实验,观察实验,得出结论,最后提出为什么,最终由学生之口得到:H2SO4分子的氧化性大于H+。整个过程学生学习热情高,思考积极,还出现了交流与争论,效果较好。

2、加强学生的体验与感悟,交流与合作,营造质疑与讨论的芬围。通过抽两位同学上台演示实验,教师指导,其他同学观察实验过程并及时记录实验现象、纠正台上同学的操作失误的模式,在教学中学生交流讨论的积极性较高。具体表现为在演示铜与浓硫酸的实验中,个别同学指出了操作同学的两处错误:①没预热②加热时试管口对着了人。并就试管口能否对着人产生了如下争论:①试管口有橡胶塞,向哪边都行②试管口不能对着人,当加热时试管中气压增大,有可能将橡胶塞喷出,随之浓硫酸也喷出伤人。这时我适时提出如果浓硫酸粘到皮肤上怎么处理?为讲解吸水性、脱水性自然过渡留下伏笔,也激发出了同学们急于知道的学习欲望。

3、挖掘课本演示实验的激趣设疑功能。通过实验设置问题情景,以问题为构建整节课知识的线索。以前在这节课的教学中补充实验来说明浓硫酸的吸水性和脱水性,后来我发现大可不必去浪费试剂和时间,这节课的实验并不少,看怎么利用和挖掘。当学生完成铜与浓硫酸的反应后,问同学们上层液体是什么物质?部分同学回答是水或水溶液,此时抽两位同学上台用玻璃棒蘸上层液体在报纸上随便写两个字并展示,同学们很活跃,乘同学们此时的高兴劲自然引出脱水性来讲解既快效果又好,有水到渠成之感。

4、改变课本内容的编排顺序,先实验后设问再解释,以探究为主,提高学生的探究能力。在这一目标的实现过程中,将[实验6-5]提前于[实验6-4]之前,先重点讲解浓硫酸的强氧化性,然后根据[实验6-5]中的实验探讨,自然引出吸水性与脱水性并讲解;此时完成[实验6-4]让同学们去观察、思考、探究、质疑。这样改验证为探究,同一实验改变条件做对照不失为体现新课程理念的好方式。

硫酸铜的化学式篇4

【关键词】铜催化剂;颗粒粒径

1、概述

大庆炼化公司丙烯酰胺生产装置从1995年开工至今已经运行大约17年,制备的单质铜催化剂颗粒没有太好的手段来控制,制备的单质铜催化剂颗粒不稳定,始终不能保持颗粒均匀。2010年11月制备的催化剂颗粒细小,铜催化剂悬浮液沉降时间延长,沉降时间由25分钟延长至60分钟。由于催化剂的颗粒细小,导致铜催化剂从在线过滤器漏损增加,催化剂的损失使反应器内的催化剂浓度降低。下面我将分析各种对催化剂颗粒有影响的参数。

2、影响铜催化剂颗粒大小的因素

2.1次磷酸钠与硫酸铜的摩尔比对催化剂沉降速度的影响

丙烯酰胺生产装置制备催化剂的主要控制指标是次磷酸钠与硫酸铜的摩尔比,要求控制在1.50-1.60之间。

低于1.50:催化剂的颜色变绿,而不是正常的黑色催化剂,同时绿色催化剂的活性较低,沉降速度变慢。

大于1.60:得到褐色催化剂,低活性的催化剂。

装置根据操作规程提高次磷酸钠与硫酸铜的摩尔比,制备出的催化剂颗粒没有明显的增大,同时鉴于工艺卡片次磷酸钠的浓度要求在12.00%-12.20%,硫酸铜浓度在12.30%-12.45%之间,所以摩尔比最高调整值1.525。说明如果制备的催化剂只要摩尔比在要求范围内,摩尔比对催化剂的颗粒不是主要影响因素。

2.2最高反应温度和中和反应温度对催化剂沉降速度的影响

装置在正常生产时,制备催化剂起始计量次磷酸钠和硫酸铜时,温度控制要求在51.5℃-52.0℃以内,这样可以在反应过程中能够达到最高反应温度范围内,如果最高反应温度达到57℃以上,会生成低活性催化剂。制备催化剂的化学反应第一步生成一氢化铜,同时放出大量热量。

当第一步反应结束后,催化剂制备罐需要使用冷却水来进行冷却至45℃,催化剂制备进行第二步反应生成单质铜,第二步需要加入液碱进行中和第一步的反应液。在中和反应过程中有大量氢气放出,氢气量多少和反应的剧烈情况有直接关系,液碱需要在大约40分钟内加完,才能把一氢化铜中的氢离子置换完全,生成装置需要的单质铜,第二步反应温度控制在60℃-65℃。

通过观察制备催化剂的反应温度,当中和反应温度低于62.0℃时,制备的催化剂的颗粒明显变细,沉降时间延长至60分钟。所以装置目前控制反应温度都在62.0℃以上,保证氢气发气量在300Nm3/h。

2.3液碱浓度对催化剂沉降速度的影响

制备催化剂进行至中和反应时,主要使用液碱进入到催化剂制备罐中,工艺卡片要求液碱浓度为28%-35%,如果液碱浓度过低,影响催化剂制备的中和反应温度,制备的催化剂颗粒变细。

2.498%硫酸的各种指标对催化剂沉降速度的影响

98%硫酸与次磷酸钠同时加入催化剂制备罐中,防止次磷酸钠分解,也防止在加入液碱前CuH分解成CuO。目前装置收取的98%硫酸残渣、浊度超标,这些都有可能是造成制备出的催化剂颗粒细小或是催化剂出现絮状物的原因。为了防止制备出不合格催化剂,大约每年清洗硫酸储罐硫酸罐2次。

2.5硫酸铜溶液加入的速率

催化剂制备的过程中,催化剂制备罐最先加入的是次磷酸钠溶液和硫酸,然后加入硫酸铜溶液,硫酸铜溶液加入速度控制在5分钟以内。如高于5分钟,催化剂制备反应速率下降,生成绿色催化剂。如低于5分钟,催化剂制备反应速率升高,生成的催化剂活性较低,呈闪亮铜颜色。

制备催化剂时硫酸铜加入时间虽然不能直接影响催化剂沉降速度,但是也影响着催化剂颜色和活性,所以装置严格控制进料时间在大约4分钟。

3、调节催化剂颗粒粒径的方法

装置在制备催化剂的过程中,各项参数都严格控制在指标范围内,从未出现超标现象,但是催化剂颗粒没有出现本质改变。制备单质铜催化剂使用硫酸铜是起决定作用的,装置使用的硫酸铜分两种,一种是外购新硫酸铜,一种是从反应器中转出的废催化剂经过熟化反应制备的硫酸铜溶液。

外购的新硫酸铜在进行熟化反应5个小时后,不需要调节PH值,因为新硫酸铜没有任何的杂质存在,制备的催化剂完全在合格指标范围内。但是需要补充硝酸铬,因为铬离子可以提高铜催化剂的活性,硫酸铜溶液中铬离子含量控制在180-300PPm。如铬离子含量高于300PPm则催化剂颗粒变细沉降速度下降;如低于180PPm,则催化剂的颗粒变大,沉降速度变快。

丙烯酰胺装置使用的催化剂是循环再利用的,新硫酸铜补充够量后,需要每个班在反应器转移出一定量的催化剂来制备硫酸铜。制备过程使用98%硫酸和废铜进行熟化反应6个小时。为了防止制备出碱性硫酸铜,使用硫酸是过量的,所以需要调节硫酸铜溶液PH值在1.60-1.80之间。如低于1.60,那么过量的硫酸会超出指标范围,制备的催化剂颗粒变细。如高于1.80,特别是硫酸铜溶液PH超过2.50时,制备的催化剂颗粒明显变大。

4、结论

硫酸铜的化学式篇5

【关键词】酸碱盐教学;开放式实验;自主学习

学生学习“酸碱盐”的重心在它们的组成、性质、制法、用途等内容的记忆上,过分注重理论知识,却轻视了实验探究的过程和实际真实的情景。以下策略的探讨有利于减轻学生的学习负担,还原真实的化学。

一、利用开放的素材为学生创设学习情景

从生活中遇到的酸性物质——食醋、果汁、胃酸、乳酸等物质入手,逐步形成酸的概念;从波义耳在实验室里的偶然发现,引出酸碱指示剂;通过酸雨的介绍引出“常见的酸”;通过头发、蛋清、食用油和氢氧化钠的反应,引出火碱的强烈腐蚀性;从面团在发酵过程中加入一定量的碱性物质,引出中和反应话题;从胃酸过多的病人服用含氢氧化铝的药物治疗,引出酸碱中和反应。让知识展现在熟悉的情景下,让素材从开放的环境中获得,告诉学生,学习的是有用的化学。

下面是在实验的基础上得出的有关酸碱盐的条理性知识,是利用互联网、教科书等开放的环境中获得的真实的化学。

1.金属碱性氧化物

①镁带的燃烧(美丽的焰火)

②加热铜丝(烟花、玻璃、催化剂)

③铁的生锈(非常浪费)

④铝锌氧化膜的产生(保护膜)

思考:我们学过哪些反应把碱性氧化物变为金属?

⑤氧化铁被还原为铁(工业炼铁)

⑥电解氧化铝制备铝

2.非金属酸性氧化物

①碳的燃烧(做燃料)

②磷的燃烧(空气中氧气含量测定实验的功臣)

③硫的燃烧:由于硫和氧气的反应生成有毒气体,我们可能不太欢迎这个反应,但是把“这个反应也是工业上制备硫酸的流程之一”补充给学生,显然会为以后学好工业制硫酸的知识埋下伏笔

3.碱性氧化物碱

①氧化钙与水生成氢氧化钙(干燥原理)

②其他三种碱性氧化物(氧化钾、氧化钠、氧化钡)是否与水反应,显然超出了初中阶段的范围

思考:我们学过哪些反应把碱变为碱性氧化物?

设计实验:氢氧化铜暴露在空气中一段时间变黑。

4.酸性氧化物酸

①二氧化碳、二氧化硫和水反应生成相应的酸

②引导学生写出生成硅酸、硫酸的可能反应(写出后学生很有成就感)

思考:我们学过哪些反应把酸变为酸性氧化物?

碳酸分解产生二氧化碳

5.碱盐

①碱和盐Ca(OH)2+CuSO4=CaSO4+Cu(OH)2(配制杀菌剂波尔多液;既可以看作由碱生成盐,也可以看作由盐生成碱)

②碱和酸性氧化物2NaOH+SO2=Na2SO3+ H2O(酸性有害气体被碱液吸收)

③碱和酸Ca(OH)2+H2SO4=2H2O+ CaSO4(熟石灰中和酸性土壤)

6.酸盐

①酸和碱性氧化物Fe2O3+3H2SO4=Fe2(SO4)3+3H2O(除锈)

②酸和碱Al(OH)3+3HCl=AlCl3+3H2O(用含有氢氧化铝的药物中和胃酸)

③酸和盐Ba(NO3)2+H2SO4=2HNO3+ BaSO4(硫酸根离子的检验;也可以看做由盐生成酸)

④酸和金属Zn+H2SO4=ZnSO4+H2(实验室制备氢气)

二、精心设计开放性实验,培养探究意识

学过盐酸的性质后,学生走进实验室探究硫酸的性质。这里可以设计成开放性实验。实验室按照实验报告册准备了以下药品:稀盐酸、稀硫酸、氢氧化钠溶液、铜片、锌粒、镁带、生锈的铁钉、氧化铜粉末、石灰石、紫色石蕊、无色酚酞。为了让学生真实地“摸”到实验,又达到探究实验的目的,我设计了以下几个开放性实验:(1)取稀硫酸分别与铜片、锌粒、镁带、生锈的铁钉、氧化铜粉末、石灰石反应,观察现象并与稀盐酸对比。(2)铜元素的“跳跃”实验:取少量氧化铜加硫酸,加热后加足量氢氧化钠溶液,再把所得混合物分成两份,一份加硫酸,一份加热。

上面两个开放性实验,出现了石灰石与稀硫酸混合没有气泡的异常现象,也出现了氧化铜与硫酸混合加热得到蓝色悬浊液的现象,再加上氢氧化钠得不到蓝色沉淀的现象,这些不正是为学生自主学习留下的无限空间吗?

三、开放式实验教学,可以帮助学生简洁、规范地使用化学用语

美国《国家科学教育标准》也指出,“化学学习的三大领域包括:可观察现象的宏观世界,分子、原子和离子微粒构成的微观世界,化学式、方程式和符号构成的符号世界。”酸碱盐教学中建议使用以下方法帮助学生简洁、规范地使用化学用语。将化学用语的教学贯穿于开放式教学的各个环节,例如要求学生养成使用化学用语解答化学问题的习惯;适时纠正学生在化学用语读、写中的错误习惯;教师一丝不苟的示范;对作业、考试的评分必须严格要求等。

总之,在初中酸碱盐的教学中,只有在实验的基础上,学生才能体验真实的酸碱盐,只有在创造性的开放式实验教学环境下,学生才能体会到酸碱盐在生产生活中的巨大作用,才能享受到探究物质的乐趣,才能领会酸碱盐对提高人类的生活质量、促进社会发展的重要意义。

课题编号:s-y2009/0006,名称:开放式实验教学的行动研究

硫酸铜的化学式篇6

【中图分类号】G424.2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4)1-0169-02

本文是以研究硫酸的性质为基础的一堂研究性学习教学活动课,现对这堂研究性活动课谈谈自己的体会。

教师:同学们,摆在大家面前的是一瓶已失去标签的硫酸,不知道它是浓硫酸还是稀硫酸,请同学们出出主意、想想办法,把它区别开来。

这时教室沸腾了,同桌间相互交流,各抒己见。当教师让讨论暂停时全班同学眼睛齐刷刷地注视着老师。突然,丙同学打破寂静,他想用酸的粘度来区别,顿时教室又沸腾了,不少同学持反对意见,丁同学提出了用测密度的方法来鉴别。

教师:丁同学的方法很好,这是借助于物理方法,再想一想是否还有其他方法呢?

戊同学沉思了片刻阐述了她的观点:取一定量的水,沿器壁向水中小心地注入样酸,用手摸试管底部,很烫,就是浓硫酸。

己同学终于耐不住寂寞演讲了他的方法:向食盐晶体中加入浓硫酸,有刺激性气味的气体产生,就是浓硫酸。

教师:太棒了!同学们精彩的简述使我大开眼界,要区别是"浓"还是"稀",还有很多方法,同学们想不想试试?

投影:完成下列学案,边做实验边总结。

一、实验步骤

1.取一支试管,往其中注入约5mL水,然后小心地沿试管内壁加入约1mL浓硫酸。轻轻振荡。用手接触试管外壁。稀硫酸备用。

(现象:用手触摸试管外壁,感觉到__________。)

(结论、解释、化学方程式:说明浓硫酸溶于水时__________,稀释浓硫酸时必须__________。结论:浓硫酸具有__________,而稀硫酸没有。)

2. 在两支试管中分别放入一小块铜片,然后分别滴入1mL浓硫酸和稀硫酸。把盛有浓硫酸和铜片的试管,用装有玻璃导管的单孔塞塞好,加热。放出气体分别通入紫色石蕊溶液或品红溶液中,且在试管中用蘸有碳酸钠溶液的一团棉花塞住管口。

(现象:滴入浓硫酸和稀硫酸后,试管__________(有或无)现象。给盛有铜和浓硫酸的试管加热,紫色石蕊溶液变__________,品红溶液__________,反应后生成物的颜色显__________色。)

(结论、解释、化学方程式:说明浓硫酸和铜在加热时生成了__________气体,而不是__________气体,铜被浓硫酸__________(氧化或还原)成了__________离子。说明浓硫酸具有__________性。化学反应方程式为__________。)

教师:同学们做完了实验,是否还有其他方法来区分"浓"和"稀"呢?在耐心等待中庚同学举手发言,谈了她的得意之作:利用浓硫酸的脱水性可以区别,在玻璃片上放一根火柴梗,用玻璃棒蘸取样酸,点在火柴梗上,变黑者就是浓硫酸。

辛同学高喊,也可以把酸滴在纸屑上,变黑者就是浓硫酸;同学们都乐了,他们明白辛同学的方法与庚同学的方法相同。

被同学们公认为学习"不用功"的壬同学也发了言:用玻璃棒蘸酸滴在胆矾上,变白者是浓硫酸。

癸同学阐述了在加热条件下用木炭或铜片与浓硫酸反应,若在试管中有白雾产生,且能使品红溶液退色,则样酸为浓硫酸。

教师:如果把铝片放入试样酸中,如果没有气体产生,说明它是什么酸呀?如果有气体产生,那是什么气体?说明那样酸是什么酸?

在教师的点拨下学生通过阅读课文,明白了浓硫酸在常温下使铁和铝钝化的道理。进而通过对Cu、木炭和浓硫酸反应实质的分析,使学生更加深刻地认识了"浓"和"稀"的区别。为了加深对浓硫酸氧化性更深刻的认识,教师讲述了一段小插曲:某硫酸厂有一辆放过浓硫酸的铁槽车,长期放置,车身很脏。有一位新工人为了给车美容,边吸烟边用水冲洗,结果发生了铁槽爆炸事故,你能说说其化学变化吗?最后教师通过投影,让学生再一次回顾本节课所要达到的目标。

二、研究活动反馈(投影课堂练习)

蔗糖是白色固体,化学式为C12H22O11,在烧杯中放入蔗糖,加入蒸馏水少许,再加入浓硫酸,并且用玻璃棒搅拌,可测出温度升高,蔗糖逐渐变黑、体积迅速膨胀,形成疏松的"炭柱",并有大量酸雾形成。试用学过的化学知识回答下列问题:

(1)加入少量水的目的是__________,说明浓硫酸具__________性。

(2)蔗糖逐渐变黑,说明了浓硫酸__________。

(3)形成疏松的"炭柱",说明产生了__________气体,这些气体逸出,将混合物"吹起"。写出产生气体的化学方程式为__________,表现了浓硫酸的__________性。

(4)用化学方程式表示形成"酸雾"的原因__________。

(5)该酸雾对环境__________污染(填"有"、"无"),它对人体的直接危害是引起__________疾病。

硫酸铜的化学式篇7

本节内容在教材的地位及其作用:

《金属的化学性质》是新课标教材(广东教育出版社)第六章第二节内容.具体内容主要有常见金属的三点化学性质(金属和氧气的反应、金属和稀盐酸或稀硫酸的反应、金属和某些金属化合物溶液的反应)金属的活动性顺序和置换反应的定义,侧重于对金属活动性顺序的理解和能利用金属活动性顺序解释―些与日常生活有关的化学问题,使学生在获得知识的同时,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也获得提高。本节内容贴近生活实际,可丰富学生的知识,开拓视野.

学情分析

已有知识:

1.学生在前一阶段的学习中做过镁条、铁丝、铜片等与氧气反应的实验

2.学生在前面已经学习了氢气和二氧化碳的知识,接触过稀硫酸和稀盐酸.

学习能力:

在前面学习中逐渐形成了初步的试验方案设计能力.

学习心理:

九年级学生性格活泼,思维敏捷

三维目标

知识与技能:

(1)知道镁、铝、铁、铜等常见金属与氧气的反应;

(2)认识常见金属与盐酸、硫酸和盐溶液的置换反应,并能解释日常生活中一些现象;

(3)理解金属活动顺序表的含义,能利用它判断金属与酸和盐溶液的反应.

过程与方法:

(1)通过对金属与氧气、酸、盐的反应的探究,合作学习,进一步锻炼实验操作技能;

(2)通过讨论、对比、归纳,培养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和获取新知的能力.

情感态度价值观:

(1)通过分组学习,体会合作学习的乐趣和意义

(2)通过对陕西金属文物的了解唤起热爱家乡的意识

教学重点

能够熟练说出常见金属与氧气、酸和盐溶液的反应并写出方程式。

教学难点

(1)利用金属与氧气、金属与酸、金属与盐溶液的反应判断金属的活泼性;

(2)金属活动顺序表的意义和应用.

教法分析

“自主学习、引导─实验探究”教学模式。

“创设情境”教学模式。

学习方法

实验探究法、归纳总结法。

评价方式

侧重学生学习过程中的参与意识,合作精神,思路的综合评价。

教学手段

实物呈现,实验探究,多媒体辅助教学。

教具准备

投影仪、镁条、铜片、砂纸、试管(若干)、烧杯,镊子、锌粒、铜片、稀硫酸、硫酸铜溶液、硝酸银溶液、硫酸锌溶液。

教学过程设计

教学内容:

引入: 幻灯展示:秦始皇陵:农具、水禽、铜车马、法门寺地宫金质法器。

设疑:为什么有的文物完好无损,有的却已面目全非?

过渡:主要是金属本身性质决定的,要解决此问题,我们首先要来学习金属化学性质

复习回忆:我们学习过哪些有金属参加的化学反应?

演示实验:分别在空气中灼烧镁条和铁丝

提问:如何能让铁丝燃烧?

提问:还有哪种金属也能与氧气反应?

提问:铜片在空气中灼烧能燃烧吗?

提问:铁、镁、铜分别于氧气反应条件剧烈程度不同,能说明他们中谁更容易与氧气发生反应?

陈述:金属大多很活泼.

提问:通过刚才的几种金属与氧气反应的容易与否你认为谁最活泼?

转折:不是所有的金属都比较活泼

陈述:还有一类物质可以与金属反应---酸.常见的就是硫酸、盐酸.

活动与探究:金属与酸反应

步骤:取3支试管分别加入镁条、锌粒、铜片。然后,分别向其中加入2滴管的稀硫酸。

提问:产生的气体是什么气体?

陈述:讲解产生氢气的原因,写出方程式.

提问:你认为刚才的三种金属中,除了镁还有谁能置换出酸中的氢?说明锌与氢谁更活泼?为什么?

提问:那么刚才的三种金属活泼性顺序?

提问:氢的位置?

练习:仿照黑板上的例子写出锌与酸反应的方程式

提问:根据前面的结论,你认为,铁与硫酸铜能反应吗?为什么?铜与硫酸锌能反应吗?为什么?

提问:想验证一下你们的猜想吗?

活动与探究二:金属与其他金属的化合物溶液反应

依据实验探究导学提纲,学生分组完成 “实验探究”的实验,并交流讨论得到金属的活动性顺序.

步骤:

1号试管加入硫酸铜溶液再伸入铁丝

2号试管加入硝酸银溶液再伸入铜片

3号试管加入硫酸锌溶液再伸入铜片

提问:结论?

练习:能试着写出方程式吗?

提问:通过刚才的实验,你能把哪些金属的活动性顺序连接起来?

讲述:其他金属,我们就不去一一验证,经过科学家们的无数次实验,已总结出常见的金属活动性顺序:

K Ca Na Mg Al Zn Fe Sn Pb (H) Cu Hg Ag Pt Au

陈述:了解了金属的活动性顺序,我们试着应用到生活中

幻灯展示:生活中的化学:

1.铁锅炒菜的好处?为什么加点醋效果更好?

幻灯展示:历史中的化学:西汉时代的《淮南万毕术》中就有“曾青(硫酸铜)得铁则化为铜”之说,意思是?

呼应引入课题的情境:

幻灯展示:金属文物

问:现在你能用这节课的知识解释不同文物受损的情况为什么不同吗?

课堂小结:通过本节课,你学会了关于金属的什么知识?

趣味档案:幻灯展示金属家族档案

课后作业:

1. 课本175页1、2、4、5、6

2.观察你的生活中有哪些现象与金属活动性有关,并做出合理的解释,写成小论文在全班交流.

学生活动:

观看图片:体会金属重要意义

回答:与氧气反应

观看演示实验,描述现象

回答:镁条反应更剧烈,在纯氧中铁丝才能燃烧

回答:铜

回答:不能,只是表面变黑

回答:镁、铁、铜的顺序

回答:镁>铁>铜

倾听,理解活动性的含义

完成实验并记录

实验现象

填写学案

汇报实验现象

回答,倾听

练习:写出方程式

学生分组实验并仔细观察实验现象,记录并通过比较、分析,得出结论.学生板书化学反应方程式

学生实验后汇报现象

根据金属活动性顺序分析实际问题并做出回答

回忆、总结、升华

阅读金属家族档案,强化记忆

设计意图:

引入新课,设疑,引发兴趣

增强民族自豪感

通过铜、铁、镁与氧气反应剧烈程度不同体会活动性含义

引出金属与酸反应

通过实验,了解金属与酸反应的现象

体会置换的含义,为下课时的置换反应打基础

类比迁移,预测金属能从化合物中置换其它金属

硫酸铜的化学式篇8

一、选择题(每小题只有1个选项符合题意。)

1.下列变化属于化学变化的是()

A.铁受热熔化成铁水B.铁在潮湿的空气中生锈

C.用砂纸打磨铁制品表面的锈D.冶炼时将铁矿石粉碎

2.食品包装袋中经常使用到铝箔,铝能制成铝箔是因为铝具有良好的()

A.导电性B.抗腐蚀性C.导热性D.延展性

3.下列关于钢的说法不正确的是()

A.钢是一种铁的合金B.钢的许多性能优于生铁

C.钢的含碳量高于生铁D.钢属于金属材料

4.已知X、Y、Z三种金属能发生下列反应:X+H2SO4==XSO4+H2;Y+Z(NO3)2==Y(NO3)2+Z;Z+X(NO3)2==Z(NO3)2+X。则X、Y、Z三种金属与氢的活动性由强到弱的顺序为()A.X>H>Y>ZB.X>H>Z>YC.Z>Y>X>HD.Y>Z>X>H

5.下列反应中不属于置换反应的是()

A.一氧化碳和氧化铁反应得到铁B.铁与稀硫酸反应得到氢气

C.氢气与氧化铜反应得到铜D.铜与硝酸银溶液反应得到银

6.某合金与铁的物理性质比较如下,熔点:某合金为2500℃,铁为1535℃;密度:某合金为3.00g/cm3,铁为7.86g/cm3;硬度(以金刚石硬度为10作为标准):某合金为7.4,铁为4.5;导电性(以银的导电性为100作为标准):某合金为2.3,铁为17。还已知某合金耐腐蚀、强度大。根据以上信息,你认为该合金适合用作()

A.导线B.保险丝C.飞机外壳D.炊具

7.要除去铜粉中的少量铁粉,可加入下列试剂中的()

A.水B.稀盐酸C.硫酸亚铁D.硝酸银溶液

8.将过量的铁粉放入含AgNO3和Zn(NO3)2的混合溶液中,搅拌,使其充分反应后,过滤,滤纸上留下的金属是()

A.AgB.Fe、AgC.Zn、FeD.Zn、Fe、Ag

9.质量相同的下列金属与足量的稀硫酸反应,生成氢气最多的是()

A.铝B.镁C.铁D.锌

10.在天平两盘上的烧杯中,各放入质量相同的稀硫酸,调节天平至平衡。分别向两边烧杯各加入5g镁和5g铁,镁和铁全部反应而消失后,天平的指针()

A.偏向加铁的一边B.偏向加镁的一边C.仍停留在原来的位置D.无法确定

二、选择题(每小题有1~2个选项符合题意。)

11.下列有关金属的说法正确的是()

A.铜的导电性是金属中的,故用于制作电线

B.铝比铁金属活动性强,但铝制品比铁制品耐腐蚀

C.铜、黄铜、锡、焊锡都属于单质

D.镀锌的“白铁皮”不易生锈,说明锌没有铁活泼

12.下列物质中,不能用金属跟稀酸反应直接制得的是()

A.硫酸锌B.氯化镁C.氯化铁D.硫酸铜

13.铁及其合金在生产、生活中应用广泛。下列关于铁及其合金的说法中正确的是()

A.铁是地壳中含量最丰富的金属元素

B.不锈钢的抗腐蚀性好,可用于制造医疗器械

C.铁丝能在氧气中剧烈燃烧、火星四射,生成氧化铁

D.铁生锈是铁与空气中的氧气、水发生缓慢氧化的过程

14.常温下甲酸(HCOOH)是一种无色、有刺激性气味的液体,与浓硫酸混合加热的反应为:HCOOHCO+H2O。实验室可利用下图装置制取CO并还原CuO。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

()

A.甲酸生成CO的反应属于分解反应

B.实验中应先加热CuO,后通入CO气体

C.硬质玻璃管中的实验现象是红色固体变为黑色固体

D.硬质玻璃管和其中固体的总质量反应后减小

15.在下列溶液中分别放入锌粒,一段时间后把锌粒取出,溶液质量减少的是()

A.MgCl2溶液B.AgNO3溶液C.盐酸D.稀硫酸

三、填空题

16.盛放在油罐车内的石油产品在振荡时产生静电,容易引起火灾甚至爆炸事故,若在油罐车尾部挂一条拖地的铁链便可以防止事故的发生,这是利用铁______________的性质。

17.做细铁丝在氧气中燃烧的实验时,要预先在集气瓶中装少量的水或在瓶底铺一层细砂的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农药波尔多液的成分之一是CuSO4,不能用铁桶盛放波尔多液的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用化学方程式表示)。

18.请你设计一个简单的实验区分铁粉和碳粉两种粉末,简述操作过程和实验现象:

19.在使用体温计测量体温时,若不慎将体温计打破,散落出来的汞和汞蒸气会对人体产生危害。此时撒一些硫粉在上面,使硫与汞发生化学反应生成固体硫化汞(HgS)。

(1)写出硫与汞反应的化学方程式:。

(2)用分子、原子的观点解释体温计测量体温时汞柱上升的现象:

20.某学生把少量的生铁放入烧杯中并注入足量的稀硫酸中,能观察到的现象有:

①生铁表面有产生,②溶液逐渐变为,③完全反应后烧杯底部有黑色残渣,其化学式为。以上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

21.铝、铁、铜是人类广泛使用的三种金属,与我们生活息息相关。

(1)按人类开始使用这三种金属的先后排序为(用元素符号表示)。

(2)在空气中铝制品更耐腐蚀的原因是。

(3)只用一种试剂即可验证这三种金属的活动性顺序,下列试剂中能达到目的的是(填序号)。

A.硫酸铝溶液B.硫酸亚铁溶液C.硫酸铜溶液

(4)人们大量使用的是合金而不是纯金属,这是因为合金具有更多优良性能,例如钢比纯铁硬度

(填“大”或“小”)。

22.A~H都是初中化学常见的物质,它们的转化关系如下图所示。A、B均为黑色粉末;D、F均为红色固体,且D为单质;C能使澄清石灰水变浑浊。请回答:

(1)反应①的化学方程式为,所属基本反应类型为反应。

(2)反应②所属基本反应类型为反应。

(3)反应③的化学方程式为,在该反应中E表现出性。

(4)请写出一个能实现反应④的化学方程式。

23.相同质量的M、N两种活泼金属,分别与足量的同种浓度稀盐酸在室温下发生反应(M、N在生成物中的化合价为均为+2价),生成H2的质量m和反应时间t的关系如右图所示。

(1)金属活动顺序是M比N(填“强”或“弱”),相对原子质量是M比N的(填“大”或“小”)。

(2)M与稀盐酸反应结束后,消耗稀盐酸中HCl的质量为g。

四、实验题

24.某研究小组为验证铁、铜、锌、银的金属活动性顺序,设计如右图所示三个实验(三种金属均已用砂纸打磨过,其形状和大小相同,稀盐酸的浓度和用量也相同)。

(1)一段时间后,观察到实验B的铜片表面有银白色固体附着,且溶液由无色变为色,这说明铜比银的金属活动性(选填“强”或“弱”),该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

(2)甲同学认为通过实验A和C可比较锌和铁的金属活动性,他依据的实验现象是。

(3)乙、丙两位同学认为仅仅通过上述实验不足以得出四种金属的活动性顺序,因此在上述实验的基础上,两人分别选用不同的金属与不同类的化合物溶液,各自补做了一个实验,装置均如右图所示,且都实现了探究目的。

乙同学的实验:X是金属,Y是溶液;

丙同学的实验:X是金属,Y是溶液。

25.小明发现家中一枚戒指生满了铜绿,他和同学利用这枚戒指展开了研究性学习。

【查阅资料】真金在空气中不会生锈,生满铜绿的“金戒指”材质为铜锌合金;铜长期露置在潮湿的空气中能生成铜绿,其主要成分是碱式碳酸铜,碱式碳酸铜受热易分解生成CuO、H2O和CO2。据上述资料可推知,碱式碳酸铜由种元素组成。

【实验探究】将该枚戒指加入过量稀盐酸中,有气泡产生,溶液由无色逐渐变为蓝绿色。

(1)小明认为:气体中除了含有CO2,还可能含有少量。实验室常用的方法检验这种可能含有的气体。

(2)小红认为,除了水外,蓝绿色溶液中只含有氯化锌。小华认为除了水和氯化锌外,蓝绿色溶液中还应该含有、。他取适量上述蓝绿色溶液,加入光亮的铁片,观察到了现象:①,②,证实了自己的观点。

(3)小娟取适量新制的FeCl2溶液,加入锌粒,一段时间后,溶液颜色变浅。结合小华的实验可推知:铁、锌、铜三种金属的活动性由弱到强的顺序是。

(4)小明想进一步探究“金戒指”中铜元素的含量,取一枚同材质的“金戒指”,称得质量为3.8g。在老师的指导下,将“金戒指”经浓硝酸氧化、碱化等步骤处理后,最终得到纯净的氧化铜,称得质量仍然为3.8g(实验过程中铜元素损失忽略不计)。则“金戒指”中铜元素的质量分数是多少?(写出计算过程)

五、计算题

26.某炼铁厂用赤铁矿石冶炼生铁。若要炼出1120t含铁95%的生铁,需要含氧化铁80%的赤铁矿石多少吨?

六、附加题

27.某合金6g与足量的稀硫酸充分反应后,如果生成0.2g氢气,该合金中的元素可能是()

A.Zn和FeB.Cu和AuC.Zn和CuD.Mg和Al

28.向只溶解有硝酸银和硝酸铜的溶液中加入一定量的铁粉,充分反应后溶液中仍有金属固体。过滤后往滤渣中加入盐酸,没有气体放出。根据上述现象,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滤渣中一定没有FeB.滤渣中一定有Ag和Cu

C.滤液中一定有Fe(NO3)2D.滤液中一定没有AgNO3,一定有Cu(NO3)2

29.探究活动一:在室温条件下进行如图所示实验。已知:试管内的镁条和铁片表面均被打磨洁净,且形状、大小均相同;同时加入两支试管中的稀盐酸的质量和浓度均相等。

(1)该实验的目的是、

。两支长颈漏斗中产生的现象的不同之处是。

(2)若实验所用的金属均过量,则甲装置中产生的H2比乙装置中产生的H2质量________(填“多”、“少”或“相等”)。

探究活动二:为除去铜屑中混有的少量铁屑,并测定该混合物中铁的质量分数,现有如下A、B两组实验方案。

A:称取一定质量的样品,加入足量的稀盐酸,搅拌,过滤、洗涤、干燥、称量所得固体质量

B:称取一定质量的样品,加入足量的硫酸铜溶液,搅拌,过滤、洗涤、干燥、称量所得固体质量

(3)两种方案,你认为不能达到目的的是(填“A”或“B”),理由是。

(4)在你所选取的方案中,若采用加热烘干的方式干燥滤渣,会导致测定的铁的质量分数________(填“偏大”、“偏小”、“不变”或“无法判断”)。

参考答案及评分标准

一、选择题(若不完成附加题,每小题2分,共20分;若完成附加题,每小题1分,共10分。)

12345678910

BDCDACBBAA

二、选择题(每小题2分,共10分)

1112131415

BCDBDBCB

三、填空题[23题(2)2分,其余每空1分,共24分。]

16.可导电.

17.防止高温熔化物溅落使瓶底炸裂Fe+CuSO4==Cu+FeSO4

18.用磁铁分别靠近两种固体,被吸引的是铁,不能被吸引的是碳(合理答案均可)

19.(1)Hg+S==HgS(2)受热后,汞原子的间隔变大,汞柱上升

20.气泡浅绿色CFe+H2SO4==FeSO4+H2

21.(1)CuFeAl(2)铝在常温下易与氧气反应生成一层致密的氧化物保护膜(3)B(4)大

22.(1)C+2CuO2Cu+CO2置换(2)化合

(3)Fe2O3+3CO2Fe+3CO2还原(4)Fe+CuSO4===FeSO4+Cu(合理答案均可)

23.(1)强小(2)36.5

四、实验题[25题(4)4分,其余每空1分,共20分。]

24.(1)蓝强Cu+2AgNO3===Cu(NO3)2+2Ag

(2)锌与盐酸反应产生氢气比铁快

(3)FeCuSO4CuHCl(合理答案均可)

25.【查阅资料】4

【实验探究】(1)氢气点燃

(2)HClCuCl铁片表面产生气泡最后光亮的银白色铁片表面出现红色物质

上一篇:形容人多的词语范文 下一篇:新年成语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