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身悠闲乡村生活范文

时间:2023-10-05 14:09:20

随身悠闲乡村生活

随身悠闲乡村生活篇1

我国自古有“农医同源”之说,我国现存的第一部药物学著作就名之为《神农本草经》,而“本草”则基本来自乡村,可以说,中医养生与乡村渊源深厚。

随着乡村旅游的发展,乡村的养生功能也得到越来越广泛的关注,被誉为全球长寿第一村的广西巴马,以其独特的阳光、空气、健康水和地磁力等资源,吸引全国各地的人长住巴马。

笔者按照不同的养生功能,将乡村旅游资源分为景观资源、空气资源、农耕活动、人文资源、饮食资源、环境资源等六类,分别对其养生功能的开发进行研究,以期对乡村旅游的进一步发展起到借鉴作用。

1.景观资源——以静养生

乡村景观经过悠久的历史演变,山、水、生物等风光展现了“天人合一”的精神实质,和谐的景观通过视觉给人以美的享受,使人心灵上受到美的熏陶,产生与自然融为一体的感觉,进而沉淀浮躁与喧嚣,释放郁闷与压抑,调节机体的免疫系统,起到养生、保健、治疗的作用。

不同的景观资源具有不同的养生功效。如老年人体质相对虚弱、抵抗力下降、发病率增高,适宜在含有蒎烯、贝壳杉烯、石竹烯、柠檬烯等成分的环境中,如栽植有银杏、樟树、薰衣草、金银花、月见草等植物的环境,对心血管系统、呼吸系统、中枢神经系统具有调养作用;而中青年人工作压力大、心理与生理均处于亚健康状态,以处于含丰富空气负离子、抗生素、蒎烯、石竹烯、水芹烯等成分的环境为佳,栽植有银杏、楠木、刺槐、香椿、白兰花、玫瑰、牡丹等植物的环境可以消除疲劳、调剂大脑、释放压力。

2.空气资源——以气养生

空气中的负氧离子具有养生功能。世界卫生组织规定:清新空气的负氧离子标准浓度为1000—1500个/cm3。现代科学证明,当负氧离子浓度达到4000个/ cm3时,可以满足人类疾病预防及治疗和健康长寿的要求。乡村空气中的负氧离子浓度较城市高很多,北京、上海、广州等大城市商业区只有200-300个/cm3,而著名的“长寿之乡”巴马的水晶宫、百魔洞和百鸟岩等旅游景点的负氧离子高达2-5万个/cm3。

富含负氧离子的空气可以与其它活动一起,形成特色的养生产品。可将负氧离子与疗养保健机构、相关仪器等结合,实现负氧离子对相关疾病的针对性治疗;也可改变呼吸方法,增强养生效果,部级社会体育指导员赵之心非常推荐“六字诀”吐纳法,即嘘(xu)、呵(he)、呼(hu)、嘶(si)、吹(chui)、嘻(xi)。嘘(xu)字护肝,呵(he)字补心,呼(hu)字养脾,嘶(si)字益肺,吹(chui)字强肾,嘻(xi)字理三焦,通过这六个字的不同发音、口型,利用呼吸,充分调动脏腑潜在能力,实现抵抗疾病侵袭、防止衰老的养生目的。

3.农耕活动——以动养生

“以动养生”是我国古代人们在长期的生活实践中逐渐形成的朴素的养生观念。三国时的医学家华佗认为:“动则谷气易消,血脉流利,病不能生”。唐代孙思邈在《千金方》中记述:“养生之道,常欲小劳,但莫大疲及强所不能堪耳。且流水不腐,户枢不蠹,以其运动故也”。我国的长寿之乡广西巴马山区的百岁老人仍参加一些适当的劳动。农耕活动的养生作用不仅通过劳动本身实现,更重要的是在劳动过程中感悟体现生命本源的生活方式和元素,达到身心同时养生的目的。

以养生为目的的农耕活动应多样化且更具针对性。可开发以原始农耕体验为主的活动,让人们体验古老农耕文化,感受对天地的敬畏之情;可开发租赁农场的农耕体验,方便人们闲暇时间修身养性;还可开发科技农场体验,强身健体的同时感受现代农业魅力。

4.人文资源——以和养生

乡村人文资源包括乡村文化、民间习俗和传统节庆等。乡村人文资源是乡村在悠久的历史发展中,逐渐形成的人与人及与天、地和谐统一的相处方式,展现了乡村悠久且和谐的整体面貌,是以和养生的基础。

可将乡村人文资源中有益于养生的生活习惯、思想意识等,以轻松娱乐的方式传授给游客,如让游客参与到乡村的扭秧歌、打腰鼓、踩高跷、跑旱船、扮神像等丰富多彩的民俗艺术中,或者让游客成为民间曲艺等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播人,使游客在参与人文活动的过程中,得到身心的调节和陶冶,既开发了乡村人文资源的养生功能,也在一定程度上推动了传统文化的传承。

5.饮食资源——以食养生

饮食是生命赖以存在的物质基础,《黄帝内经》、《素问·平人气象论》、《太平圣惠方》中的很多篇章都有关于饮食对健康和疾病产生影响的论述。

乡村的“以食养生”主要体现在时令养生和有机养生两方面。时令养生指根据季节,注重“春生、夏长、秋收、冬藏”的不同养生之法,坚持“不时不食”的理念;有机养生则是指由乡村提供的绿色、无污染食材构建的养生食品。

不同食材具有不同的养生功能。《黄帝内经》中指出,“五谷为养,五果为助,五畜为益,五菜为充”,是指谷物是人们赖以生存的根本,而水果、蔬菜和肉类等等都是作为主食的辅助、补益和补充,其中的五谷指粳米、小豆、麦、大豆、黄黍,五果为指桃、梨、杏、李、枣;畜指牛、犬、羊、猪、鸡;五菜指葵、韭、藿、薤、葱。

可根据我国传统的时令养生理念,利用乡村的特色有机食品,针对不同人的体质,开发养生食谱、养生宴、养生套餐等产品,实现不同时令以食养生的目的。

6.环境资源——以睡养生

良好的环境有助于人的睡眠,而睡眠与人体健康与否有密切关系。清代李渔说过“养生之诀,当以睡眠为先”,莎士比亚把睡眠称为“生命宴席”上的“滋补品”。

城市睡眠环境和乡村睡眠环境有很大差异,乡村中的各种声音构成了一首美妙的催眠曲,如淅淅沥沥的雨声、叮咚缠绵的泉水声、千回百转的鸟鸣声等,加上乡村“日出而作,日落而息”的生活习惯,人们更容易养成健康的生物钟,进入深度睡眠,进而实现“以睡养生”的目的。

可依托乡村优良的环境资源,邀请专业的医疗团队,为久居城市的人群提供调整睡眠的治疗方案;还可依托乡村环境构建乡居型养老机构。2005年城仙居在上海推出“城仙居”休闲养生品牌,提倡到风景雅致的乡村去休闲养生,为退休的上海市民提供了一种全新的休闲模式。

随身悠闲乡村生活篇2

[关键词]乡村休闲旅游;旅游产品;发展模式

[中图分类号]F59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2095-3283(2014)01-0072-03

[作者简介]张秋芳(1980-),女,江苏苏州人,讲师,硕士。研究方向:旅游管理、旅游日语教学。

[基金项目]苏州市社科应用课题阶段性成果(编号:13-C-23)。一、乡村休闲旅游发展背景

工业化和城市化的快速发展在使城市规模扩大的同时,造成城市绿地减少,交通拥堵,环境质量恶化。一方面,紧张的城市生活节奏使城市居民承受着来自环境和生活的双重压力。另一方面,人们更希望放松身心、贴近自然、感受泥土的芳香,回归大自然、亲近大自然的愿望越来越强烈。同时,随着人们经济收入的提高和休闲时间的增多,对物质文化生活的需求向更高层次和多元化发展,人们的价值观念、消费观念和美学观念都在发生着深刻变化,旅游已经逐渐成为了大众的一种新型消费方式。人们的旅游兴趣不再仅仅局限于历史文化古迹、自然景观和人造景观上,对乡村风光、农村生活方式产生了更加浓厚的兴趣。

乡村休闲游就是在这种背景下产生的。它以乡村良好的自然环境为依托、以乡村独特的自然风光、民族风情、农业生产生活形态、农村乡野风光、民俗文化、当地特色农副产品等为旅游吸引物,以城市居民为主要目标市场,利用城乡之间在自然景观、生活习俗及文化方面的差异,通过规划设计以满足城市居民的乡村观光、度假、休闲等需求的旅游产业形态,是把观光游览、休闲度假、康体娱乐等体验和欣赏融为一体的旅游活动方式。

二、苏州发展乡村休闲游的主要优势

(一)地理区位和交通优势

苏州位于江苏省东南部的太湖之滨、长江南岸的入海口处。东邻上海;西抱太湖,紧邻无锡,隔湖遥望宜兴和常州;北濒长江,与南通隔江相望;南邻浙江,与嘉兴接壤。京沪铁路、京沪高铁、沪宁城际高铁和多条高速公路贯穿全境,陆路交通条件非常便利。

苏州东部有上海的虹桥机场和浦东机场,南侧有位于浙江的萧山机场,北部有位于南京的禄口机场和位于常州的奔牛机场,西部有位于无锡的硕放机场,尽管苏州,没有机场,但周边航空交通条件非常便利。

苏州被誉为“东方威尼斯”,苏州市内河航道系统发达,而自北向南在苏州穿行而过的京杭大运河与连接苏州大街小巷的内城河水系相互呼应,互为补充,因此水路交通也非常便利。

(二)经济基础优势

近十年来,苏州经济的综合实力一直保持强劲增长,其中电子、汽车制造等行业引领着苏州经济在全国地级市中处于领先地位。下辖的县级市经济高度发达,张家港、常熟和昆山在2012年官方公布的全国百强经济实力榜中并列为全国百强县第一,下辖的太仓市则高居百强县第二。

苏州经济持续强劲的发展,势必提高苏州城乡居民的工资和家庭综合收入。从而为苏州地区的旅游市场提供了长期、稳定、充沛的客源,为扩大旅游经济在苏州国民经济中的比重提供可靠保证。

(三)乡村旅游资源优势

苏州是闻名遐迩的丝绸之府、鱼米之乡,水网密布、土地肥沃。本地主要特产有洞庭枇杷、杨梅、碧螺春茶、阳澄湖大闸蟹、太湖银鱼、太湖白鱼等。改良栽种后形成规模化种植的农产品有树山黄桃、翠冠梨、葡萄、小西瓜及大棚栽种的无公害蔬菜等。

旺山生态村、树山生态村、三山岛、苏州未来农林大世界、苏州玫瑰园等一批各具特色的乡村旅游示范点的建设为苏州市民提供了更多休闲度假的好去处。东山陆巷古村、西山明月湾古村、直古镇、同里古镇等一批古色古香、古风保持完好的水乡古镇吸引了无数喜爱乡村悠闲生活风貌、古镇古朴浓郁风情的城市游客。

三、苏州地区乡村休闲旅游产品分析

围绕着苏州地区丰富的乡村旅游资源,苏州市结合各地区的独特物产,已开发了形式多样、内容丰富多彩的乡村休闲旅游产品。这些产品紧密结合当地农村的生产生活方式、风物特产,乡村古朴的民俗民风不仅吸引了苏州市区大量的城市居民在五一、十一等黄金周和周末节假日前往欣赏、观光、体验,还带动了苏州周边的无锡、上海乃至浙江部分地区的居民前来。

(一)水果采摘游

苏州地处长江三角洲入海口地区,常年雨水充沛,为水果种植业提供了得天独厚的自然地理条件。不同季节的水果各具特色,包括:5月的枇杷、6月的杨梅、7月的葡萄、8月的翠冠梨、9月的石榴、10月的甜枣、11月的柑橘等七种旺季水果。按照水果原产地的不同,水果采摘游可分为以下两种:

1地产水果采摘。每年的5月、6月和11月,恰好是苏州地产水果枇杷、杨梅和柑橘上市的季节,这些时令水果的上市,带动了以采摘为主要目的的乡村休闲游的新高潮。或以家庭自驾、或以单位团体方式前往上述水果主产地的东山和金庭两地进行采摘,前往两地采摘水果的大小车辆络绎不绝,呈现出了非常明显的季节性。伴随着水果采摘活动的展开,两镇道路两侧的农家乐餐馆生意火爆,部分生产户还在道路两侧设摊出售,从而带动了乡村餐饮和农产品销售的快速发展。

2果园实地采摘。这种形式可采摘地产水果,但主要以农业园引进后规模种植的水果为主,如葡萄、提子、草莓、蓝莓、小西瓜等。后者的采摘规模和影响不及地产水果,而且从农业园的布局来看也比较分散,经营方式上来看以个体经营或合作开发为主。

(二)水产品尝游

苏州位于长江三角洲地区,西临太湖,北部有阳澄湖,南部有澄湖,淡水资源非常丰富,淡水养殖的水产品不仅种类繁多,而且营养丰富、享誉整个江南地区。围绕着这些特色水产品,各地政府和相关部门集思广益,举办美食节,打造水产品品牌,扩大地区吸引力。

1品尝阳澄湖大闸蟹。阳澄湖大闸蟹的成熟时期为每年十月上旬左右,期间前往相城阳澄湖地区品尝大闸蟹美味的游客络绎不绝,还可以游玩周边的莲花岛或太阳岛。

2品尝太湖“三白”。与大闸蟹不同,太湖淡水水域出产的白鱼、白虾和银鱼(俗称“三白”)不具有很强的季节性,一般夏秋季节为捕捞旺季,但春季和冬季也可以品尝到以冷冻“三白”为原料烧制的菜肴,因此季节的延续性更强。

3水生蔬菜采摘游。苏州地区的水生蔬菜主要指莲藕、茭白、茨菰、芡实、菱角、水芹、荸荠、莼菜八种。随着人民生活水平逐步提高,高血压、高血脂等“富贵病”的发病率逐年上升,而水生蔬菜产品基本都是“凉性”食品,莲子、芡实、慈菇等还含有较多的生物碱成分,长期食用有较好的“降火”功效,水生蔬菜的这种良好的药用价值,对于追求高品质健康人生的城市居民有着很大的吸引力。

(三)农业生态园休闲游

苏州地区的生态园数量多、景致好,其中最具代表性的当数旺山生态园。旺山生态园处于天然山林环抱中,是一处山林植被、农业生态、田园村落、历史古迹都保存较为良好的田园梦乡。园内开发了包括钱家坞“农家乐”、耕岛、茶园采撷以及登高揽胜等项目。整个景区利用山水田园景观、自然绿色生态等环境资源,并借助于现代物质技术条件,融现代农业、乡村文化、度假观光以及环保教育、农事体验、竞技游乐于一体,为苏州及周边都市居民提供了优良的旅游与休闲环境,成为独具魅力的集约化、多功能、高效益的当代生态农庄型度假观光胜地。2012年底,旺山生态园景区与吴中区陆巷古村等景点,被国家旅游局评为“5A”级景区。

(四)温泉养生休闲游

苏州地区温泉资源虽不丰富,但苏州乐园四季悦温泉却是享誉整个苏州的好去处。四季悦温泉位于高新区树山生态村,整个村庄依山而建,家家户户掩映在层层绿色中,绿意盎然,隐秘幽静,犹如世外桃源。在保护自然生态环境的原则下,树山确定了以养生、乐活为主题的旅游开发规划,并计划通过4-5年的建设,将树山建成为一个以乐活理念打造、集人文胜景、生态乡村、休闲度假、健康养生于一体的综合型生态旅游项目,一个苏州人最想去的温泉休闲度假胜地,树山生态村以“享温泉之灵动,观自然之美景,尝树山之珍味,触四季之丰硕”正吸引着越来越多的游人。

(五)休闲农家乐游

为了加快乡村旅游的发展,弘扬苏州乡村美食文化,提升农家乐菜肴品质,宣传农家菜肴名牌,2012年由苏州市旅游局主办,张家港永联村协办的“永联杯”2012苏州乡村美食大赛在江南农耕文化园成功举办。通过专家、新闻媒体、行业部门的评审,评选出了特等奖2名、金奖9名、银奖10名、优秀奖若干名,其中2名特等奖选手荣获了“苏州烹饪技术能手”称号,该项活动有效促进了旅游产业与饮食文化的融合发展。

截至2012年底,通过苏州市旅游局核准的星级农家乐饭店共有111家,这些农家乐饭店分布在苏州各大景区附近,为广大游客提供了丰富的具有本地特色和各种风味的美食佳肴。

四、苏州地区乡村休闲游发展模式分析

乡村旅游发展模式可以从多种角度进行划分,如以乡村旅游发展阶段、地理分布、空间结构、开发投资主体、产品类型等模式进行划分。结合苏州地区的乡村旅游资源,本文从产品类型模式将其大致划分为观光农业型、乡村民俗型、古村镇型和文明生态村型四大类。

(一)观光农业型

观光农业涵盖了农林牧渔业,按发展阶段可分为传统农业和现代高科技农业。比如采摘园或观光园,主要依托了当地的传统农业,以各个季节出产的时令水果采摘或四季花卉观赏为主要内容。采茶、采枇杷、采杨梅、采橘子、采草莓、采黄桃、采梨等多种内容的采摘旅游活动在苏州吴中区和高新区形成了庞大的消费市场,带动了当地传统的水果种植业融合现代旅游业健康快速发展。

高科技农业园利用现代农业技术或栽培手段,集农业观光、科普教育、时令水果蔬菜采摘以及休闲娱乐为一体,向人们展示农业科技的最新技术和最新成果。比如苏州地区的绿光休闲农场,以无土栽培技术培育的超大南瓜、茄子等蔬菜吸引了周边地区的游客前来观光、增长见识。

另外还有休闲垂钓、水产养殖等将旅游与渔业相结合的旅游景点,比如张家港永联村依托江鲜美食资源丰富的优势,打造“吃江鲜,到永联”的美食文化品牌。

(二)乡村民俗型

乡村民俗旅游主要依靠地区独特的乡土民风习俗、传统节事活动、饮食习俗等内容吸引游客前往欣赏、体验。包括“吃农家饭、住农家屋、做农家活、看农家景”的农家乐游、乡村美食节等。

苏州地区的农家乐旅游项目主要依托了周边景区发展而来,随着农业观光旅游的兴起,带动了苏州农家乐旅游的不断兴盛和蓬勃发展。乡村地区的农副产品种类多样、营养丰富,健康绿色、无公害的农产品,欣赏乡村原生态、自然纯粹美景成为各地举办各种美食节的最大吸引力。

(三)古村镇型

古村古镇以原生态的乡村村落建筑群为主要景点,结合当地保留比较完整的地方传统文化习俗吸引游客。苏州地处长江以南,“东方水城”的旅游印象中,“水”的因素占比较大。凸显了苏州城市形象的水乡古村、水乡古镇如一颗颗璀璨的明珠散布在苏州的各个区域,周庄、同里、直三大水乡古镇是苏州水乡古镇最生动全面的代表;木渎、东山陆巷、西山明月湾等古村镇如小家碧玉般散发出历史温柔而悠久的光芒。这些完整保留的珍贵的古建筑群,为苏州乡村旅游提供了弥足珍贵的文化历史资源,也提升了乡村旅游的文化内涵和文化底蕴。

(四)文明生态村型

文明生态村以完美的生态景观、整洁的村容村貌、绿色植被高覆盖率吸引游客。这些村庄在改善卫生面貌、提高交通可进入性、提升整体生态景观的过程中,逐渐形成了自身特色和优势项目。

吴中区的旺山村立足农业生产、生活、生态的结合,利用山水田园景观、自然绿色生态等环境资源,保存良好的山林植被、农业生态、田园村落、历史古迹成为当代休憩型度假观光胜地。

高新区树山村以村庄农业产业结构调整为契机,不仅实现了产出率低、附加值低的传统农产品的“更新换代”,还利用开发的温泉资源引进企业来投资建设,将树山村打造成集人文景观、生态乡村、休闲度假、健康养生于一体的温泉休闲度假胜地。

五、结语

苏州地区的乡村旅游资源数量多、分布广、种类全,充分、有效地利用这些具有悠久历史、传统文化的旅游资源,开发具有地区传统文化内涵的乡村旅游精品线路,是旅游企业在竞争日趋激烈的旅游市场保持不败之地的重要法宝。对旅游企业来说,了解目前乡村休闲旅游现有产品的形式和发展模式,及时推出形式更新颖、参与性更强、文化内涵更深刻的乡村旅游线路,才能吸引更多的城市游客参与到了解乡村、体会乡村自然之美、回味乡村原生态之神的活动中。

[参考文献]

[1]余昌国我国乡村旅游发展模式及对策思考[J]浙江旅游职业学院学报,2005(12)

[2]邹统钎中国乡村旅游发展模式研究――成都农家乐与北京民俗村的比较与对策分析[J]旅游学刊,2005(3)

[3]张文等我国乡村旅游发展的社会与经济效益、问题及对策[J]北京第二外国语学院学报,2006(3)

[4]丁鸿江苏省乡村旅游发展模式探讨[J]江苏农业科学,2009(5)

[5]李艳芳乡村休闲旅游发展创新研究――以石家庄市为例[J]安徽农业科学,2010,38(34)

随身悠闲乡村生活篇3

与我小时候相比村庄进化了许多,水泥路可以将汽车直接开到家门口,不少人家房子盖到了三层,用上了液化气和冲水的厕所。村里只剩下了老人,他们一桌桌围着打麻将,有着城里人无比羡慕的悠闲,与小时候的记忆有点格格不入了。老家在鄱阳湖平原,自古就是鱼米之乡,民众生活富庶、怡然自得。我刚上小学毛爷爷就离开了我们,尽管那时还是大集体时代,有记忆以来似乎从未饿过肚子。那时我们跟在大人后面捡花生、捡稻子,大人故意把花生埋在土里,把稻子遗留下来让我们“捡”回家。大人们经常忆苦思甜谈起毛爷爷时代啃树皮、吃观音土挣扎在生死之间的艰难,我们无法体会也没有半点感觉。那时的快乐很简单,为村里放牛时,一群小孩在田埂上挖灶,用锅煮豆子吃。村里的小孩子由最大的带着一起玩打仗,躲闪(藏猫猫),一听到喊“开始”,大家轰地散开,躲进墙缝间,藏在别人家门背后,或者蹲进箩筐里用草帽盖住头…… 直到大人从地里收工回来把小孩子一一喊回去。

刚上初中时土地就承包给家庭,生活立刻改观,家里收的花生母亲不再拿去卖,想吃姐姐就带我几兄弟自己炒来吃。那时我们要干很重的农活,瘦小的身子挑着上百斤的稻子腰都要压断了,走在田埂上又不能片刻的歇息,狭窄的田埂小道只能走一个人,被后面的人催促着无处避让,唯有不停换肩膀,扁担在两个肩膀间转来转去,已经破了皮的双肩轮流被扁担强有力的拧过来拧过去。低头赶路,不敢抬头望望路程还有多远,以免陷于绝望。这种的生活大约不会有人喜欢,如果小孩子不肯读书,大人就以回家种地吓唬他们。在经济改革的大潮中上辈年轻的率先去了沿海城市做工,同辈的以及下一辈的孩子也陆续离开了农村,在外地结婚生子。尽管现在的农村经济条件大为改善,他们将多年打工的辛苦钱在家里盖起几层的房子,但还是把孩子留守在老人身边毅然离开,只有在春节才回来看望老人和孩子。

村庄的消失应当是个世界性的话题,工业文明的进化,世界各国开始了城市化进程。但城市化似乎不太顺利,人们发现城市人口拥挤、肮脏,犯罪率高,不能与田园生活环境相比,世界各国的大城市人口在逐渐的萎缩。早在一百多年前,英国的霍华德先生在《明日的花园城市》一书提出了建设小型的花园城市来解决大城市病,近年,哈佛大学经济学教授爱德华先生在其《城市的胜利》却提出了相反的看法。现代的手段解决了城市环境污染以及犯罪率高问题,爱德华教授用详实的数据说明了人们生活在大城市的高楼大厦里比散住在郊区乡村里有助于降低炭的排放。按照爱德华教授的论述,生活在村落与郊区的大别墅里一样的占用了更多的资源,消耗了更多的能源。村民尽管不能承担普通市民的生活成本,但是城市里的平民窟有助于穷人过着比村里更好的生活,穷人也可以享受到城市文明和生活的便捷,也大大降低了政府解决农村地区贫困问题的成本。

冯骥才先生称,中国每天消失80至100个村落,速度之快令人咂舌,根据爱德华教授的经济分析恐怕这是个潮流。城市对年轻人具有无可阻挡的诱惑,他们义无反顾地离开农村,只有上了年纪的老人因为对城市的不适应以及对固有生活的眷恋还坚守在村落里,村落将随着老人渐渐老去。

作者:王瑜

随身悠闲乡村生活篇4

[关键词] 城乡统筹;乡村旅游;发展

[基金项目]浙江省台州市社科联2012年度课题“城乡统筹下的台州市乡村旅游发展研究(12YA03)”

[作者简介]王艳,台州广播电视大学讲师,研究方向:知识产权、乡村旅游,浙江 台州,318000

[中图分类号] F590.3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7-7723(2014)01-0050-0003 现代城市工作生活的紧张忙碌导致城市居民身体出现大量的亚健康状态,传统的“三S(阳光Sun,大海Sea,沙滩Sand)”度假休闲地或被污染,或距离滨海以外的人们生活太遥远,新世纪人们开始兴起对新的“三N(大自然Nature,怀旧Nostalgicadj,涅Nirvana)”休闲地的追逐,这对曾经是人类主要居住的乡村地区旅游业的发展来说无疑是一次前所未有的发展机遇。另外,普遍有闲有钱社会的到来,也使乡村旅游有了蓬勃发展的必要条件。目前我国居民的法定节假日和周末休息日已达到115天,如加上职工带薪休假,一年中平均休闲时间超过了三分之一,我国著名的经济学家于光远先生称我们已经进入到了普遍有闲的社会。与休闲时间的增加相应,我国居民的财富储蓄也在节节升高,后新一届政府提出要还富于民,缩小居民收入差距,在2020年居民收入实现翻番。从欧美日经济发达的国家来看,乡村旅游已成为仅次于海滨休闲度假之外大众最喜爱的休闲旅游项目。

浙江省台州市作为中国东南沿海黄金海岸线上一个年轻的海滨城市,位于浙江沿海中部,长三角经济区的最南翼,近年来日益兴起的乡村旅游活动取得了较大程度的发展。从2013年台州市各县市的统计数据可以看到台州市居民短期假期外出旅游休闲中,近距离的乡村旅游活动成为首选。

一、台州市乡村旅游发展现状

台州市乡村旅游起源于上个世纪90年代,自2006年开始,台州市形成了自上而下的乡村旅游发展高潮活动,从政府相关职能部门的乡村旅游发展规划,财政政策支持,到农家乐行业协会的组建,再到全市休闲旅游村、农家乐特色村的建立等方面都取得了不俗的成就。

(一)乡村旅游活动类型丰富

经过数十年的发展建设活动,台州市乡村旅游发展已经初具规模,类型多样,成为台州市民外出休闲旅游必不可少的组成部分。位于亚热带沿海地区的台州市依山傍水,风景优美,物产丰富,故在乡村旅游发展中形成了上山、下乡、入海等形式多样的活动类型。目前主要的形式有:

田园农家乐活动。这种形式是台州市最为普遍的乡村旅游形式,游客假日来到风景秀丽的山区农村,以吃农家饭、做农家事、当农家人来体验回归自然,亲近自然的乡村田园生活。目前台州市各县市乡镇深入结合地区特色,深挖当地乡村文化打造乡村休闲旅游胜地,吸引各地城市居民前来休闲养生,如天台县的后岸村农家乐、天台县九遮村生态农业观光园等就成为附近城市居民周末休闲的爱去之地。

沿海乡村渔家乐。渔家乐是台州海边人家提供给游客独特的渔家文化享受。东海之滨的台州,有很多村庄紧靠大海,这里有着与山里、农庄不一样的乡村文化体验。游客可以乘坐渔船外出海钓,也可以用渔网捕捞打渔体验渔民生活,回来之后还可以亲手烹调自己捕获的美味海鲜,温岭龙门、洞下、三门木勺等海边村落都是市民体验渔家乐的好地方。

亚热带水果采摘节。台州地区盛产多种亚热带水果,尤以蜜桔、杨梅、枇杷、葡萄等为著名。各类水果的生产基地充分发挥水果栽培优势,培育特色品种,开发水果采摘体验活动,如临海涌泉、黄岩等地的蜜桔采摘活动,临海沿江马头山、大石的葡萄采摘活动,仙居、黄岩等地的枇杷采摘活动等受到台州市区居民的欢迎。特别是台州黄岩的中国柑橘博览园集特色柑橘种植、橘文化传播、橘事体验于一体加深了乡村旅游的深度和文化内涵,堪称台州市各类水果采摘活动的典范。

(二)政府部门主导,吸引多种资金投入乡村旅游发展

台州市政府、市农办等非常重视乡村旅游的发展,从财政投入、税收、土地金融、证照等方面全方位支持各县市乡村旅游的发展,市县都建立了“农家乐”财政专项资金用于乡村旅游提升档次,促进乡村旅游精品项目的建立。加大信贷扶持,提供“小额丰收贷款卡”等特色金融信贷服务。积极引导工商资本投资发展乡村旅游,为资本和乡村旅游企业牵线搭桥,如台州市商业银行与路桥区联姻,由台州商业银行投资2500万元投资路桥区金泉农庄的发展。

(三)鼓励乡村旅游创新,农业创意旅游取得成效

2012年10月13日在江苏南京召开的首届全国休闲农业创意精品推介会中,仙居花田稻草人获首届创意精品银奖。这是台州市发展农业休闲旅游的一大进步。仙居花田稻草人于2010年第三届油菜花节中出现,随即成为油菜花节最大的“看点”,成为了仙居的旅游品牌。创意稻草人首先可以增加观赏价值,花田里的创意稻草人和油菜花相映成趣,是艺术美与自然美的巧妙融合。其次,稻草人也是传播农耕文明有效途径。与农药或器具相比,“稻草人”既保护庄稼,又不伤害动物,体现了人与动物和谐相处。最后,稻草人还可以带来综合效应,它为油菜花节吸引更多游人,增加旅游总收入;间接上可以让农民扩大油菜种植规模,开办农家乐,增加经济收入。同时,还可以因媒体的广泛报道,提升仙居的知名度和美誉度。总之,稻草人可以产生“农业增效、农民增收、旅游增辉”的综合效应。

(四)打造乡村旅游特色产品,塑造精品乡村旅游点

乡村文化是乡村旅游的生命,台州市围绕沿海地区农村餐饮文化特色,积极打造了一批特色品牌农家菜肴,如三门“海八鲜”、椒江“平倭庆功宴”、仙居“碗”等。深挖地方物产文化,打造精品乡村旅游景区,如蜜桔之乡黄岩的“中国柑橘博览园”的橘文化,临海羊岩山庄的茶文化,临海九畹兰庄的兰文化,天台九遮村的“民俗文化”和“农耕文化”等都是其中的特色旅游点,是弘扬台州乡村文化,加强市民体验的绝佳之地。

二、台州市乡村旅游发展存在的问题

在以上分析中我们看到了台州市在发展乡村旅游的过程中取得了明显的成效,但是与乡村旅游发达地区相比,仍然有一定的差距,主要问题如下:

(一)与市民的休闲需求相比较,乡村旅游产业发展滞后

台州市城市居民休闲时间和居民财富的双增加昭示着旅游休闲消费市场巨大的潜力,需要集中各种资源大力发展休闲产业以满足人们日益增长的休闲消费需求。拥有丰富自然资源和积淀几千年传统休闲文化的乡村地区旅游产业发展尚处于起步阶段、产业总体水平较低,尚未形成规模,发展不够系统规范,与法国、意大利、日本等发达国家,还有我国台湾地区相比,存在较大差距。随着台州市城市化规模越来越大,工业化社会在带给人类丰富的物质的同时,也让人越来越想逃离。“人们从绿色旅游、生态旅游、古遗旅游,朝向田园定居到停留乡村时间越来越长,表达对乡野悠闲情调的乡村生活的向往和热爱”。从产业内部看,台州市乡村旅游产业发展还在起步阶段,大多数乡村旅游企业规模小、从业人员素质不高,企业领导层缺乏大局观和发展观,不能充分认识乡村旅游产业发展的良好机遇,产业内企业规模和层次难上台阶直接决定了整个产业难以快速发展。

(二)乡村旅游产品有同质化、城市化趋势

在发展乡村旅游的过程中,很多投资者对乡村特有的文化遗产价值认识还相当缺乏。比如很多村庄农民在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时,忽视保留村庄原有的特色,房屋建设标准化,墙体贴上白瓷砖,农村道路门前门后都铺上水泥地,认为这样的建设更加实用有效,可是这种向城市建筑看齐的模式,会使村庄失去乡土特色,从而失去自身的吸引力。另外,有的投资者在经营一段时间后,尝到了发展乡村休闲旅游的好处,开始加大对企业的投入,重视对员工的培训,这些出发点原本是对的,可是好心也会变成坏事。他们请的培训师原本是给市区酒店员工培训的,对农家乐本身的特色并无研究,所培训的员工穿上了酒店制服,所烧制的菜肴都是星际酒店经常采用的食材和烧制过程,培训过后客人吃了说跟在市区酒店烧出来的菜肴一个味,感觉没有任何农家特色,结果变成了东施效颦。

(三)乡村休闲游的游客市场尚未完全挖掘,“三大基地”建设有待加强

作为民营经济繁荣发展的新型海滨城市,台州市经济发展达到了一定的程度,市民家里大多有车,甚至很多家庭已经进入两辆车的时代。在外出到风景名胜地旅游屡屡碰见人山人海后,大家开始把目光转移到了身边的乡村美景中来。所以在台州市各乡村休闲游的景点上,我们都可以看到成群结对的年轻人带着小孩子结伴出行,体验乡村生活。这说明乡村旅游目的地已经为台州市市民外出休闲提供了良好的去处,但是经过调研我们发现,很多市民的休闲活动还停留在短暂的一日游活动中,这与台州市着力建设的“学生农家乐乡村文化教育基地、市民休闲度假基地、老人舒心养身基地”的“三大基地”建设的目标还存在着一定的差距,需要乡村旅游目的地开发中加强深度,使得三大基地建设能真正成为台州市及福建市民养生、休闲、养老的好去处。

(四)乡村旅游投资以政府主导和企业主自有资金为主,融资模式相对单一

现实中有多种因素制约了乡村旅游产业的快速发展,具体到一个企业,技术、资金往往是其发展的关键因素,相比于其他企业,大部分乡村旅游企业技术含量并不高,所以往往主要受困于资金瓶颈,以小微企业为主的乡村旅游企业和广大小微企业一样,面临着融资难的问题。统筹城乡经济社会发展是解决我国“三农问题”的有效途径,发展乡村旅游在城乡统筹发展中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一方面,发展乡村旅游可以解决城市人口假日休闲需求,促进城市经济反哺农村;另一方面,乡村旅游产业的发展对于改善农村产业状况,发展农村社会经济有很大的促动作用。农村金融体系作为农村经济的“造血机制”,决定着农村经济发展的速度和效率。具体到产业而言,农村金融业必须服务于农村相关产业,包括乡村旅游产业,乡村旅游产业发展离不开金融的支持,金融和产业应该相互融合,互动发展。

三、台州市乡村休闲旅游发展建议

在综合分析发展现状及存在的问题的基础上,结合国内外乡村旅游产业发展的经验,从四个方面对台州市发展乡村旅游提出建议:

(一)推动老年乡村休闲旅游度假项目

台州市城市人口快速迈入老龄化阶段,城市资源紧张,环境污染,以及老年人对休闲生活的需要为台州市乡村养老休闲产业的发展提供了机会。乡村有丰富的养老资源,优美洁净的环境,新鲜的空气,宽阔的休闲活动场所,可供老人休闲种植的土地,丰富的农村劳动力等,这些都是城市养老没办法拥有的优势所在。在台州市农村构建由新农村养老休闲企业为主农村休闲养老基地,是探索台州市新农村建设,促进台州市城乡经济一体化的有效模式。这也是推进台州市乡村旅游往“学生农家乐乡村文化教育基地、市民休闲度假基地、老人舒心养身基地”的“三大基地”建设发展的有效途径。

(二)保持乡村休闲旅游产品乡土特色

乡村性是乡村旅游的核心所在。如何保存台州市乡村旅游持久发展的生命力必须从维护和保存其独特的乡村性入手。江浙一带自古以来就是人文荟萃之地,长期经济繁荣使得广袤的乡村一边沐浴着旖旎的田园风光,一边享受着淳朴美丽的人文风情。乡村风光风格平淡天然,就像它的原木、蛮石一样的淡然。而正如庄子所言:“朴素而天下莫能与之争美。”我们在开发乡村旅游景点时要尽可能保持乡村原有特色,使得乡村建筑、乡村布局、乡村菜肴、乡村特产等维持原有的淳朴与自然,做到虽有人工,宛自天开。与城市休闲中的现代化、标准化区分开来,为广大市民提供回归自然,享受淳朴悠闲的心灵家园。

(三)加强乡村休闲游中的体验深度

台州市乡村旅游活动在种类上已经呈现出多样化的趋势,但这并不意味着现有的乡村旅游产品已经完全能满足城市居民的需要,我们可以向乡村旅游发展较为发达的地区学习,不断开发出新的旅游产品,或者在现有的乡村旅游产品的基础上加大其参与性,来加强游客的体验深度。比如在乡村旅游发展较为成熟的日本近年来兴起了租赁农园,即城市市民租用农民的土地种植粮食、花草、蔬菜瓜果等,利用节假日到农园作业,平时由农户代为管理。这样做既能在乡村享受劳动的乐趣,又能增长知识,还能带回无污染的绿色农产品,在关注食品安全的今天很受欢迎。

(四)拓宽乡村旅游融资渠道,鼓励各类资金加入乡村旅游开发

在台州市乡村旅游企业调研中,我们发现目前支持台州市乡村旅游发展的主要资金来源是由政府各级行政部门专项资金资助、乡村旅游企业私人投资等。其他主体,如银行等金融机构在乡村旅游投资虽然也取得了一些成绩,比如台州银行与路桥区联姻,由台州商业银行投资2500万元投资修建的路桥区金泉农庄,但这与台州乡村旅游产业的蓬勃发展还有很大的差距。政府、行业协会应通过政策扶持、建桥搭路等多种形式鼓励更多民营资金进入到乡村旅游产业的发展中来,丰富台州市乡村旅游发展的层次和深度,为市民休闲提供更佳的去处。

[参考文献]

[1]于光远.论普遍有闲的社会[M].北京:中国经济出版社,2005.

[2]郭鲁芳.休闲学.[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11.

[3]雷鸣,潘勇辉.日本乡村旅游的运行机制及其启示[J].农业经济问题,2008,(12).

[4]徐福英,马波.基于乡村统筹的乡村旅游发展研究[J].北京第二外国语学院学报,2005,(5).

[5]胡永政,胡庆龙.基于金融支持视角的旅游收入增长研究[J].经济管理,2007,(24).

[6]李松柏.长江三角洲都市圈老人乡村休闲养老研究[J].经济地理,2012,(2).

[7]周琼,曾玉荣,杨勋华.台湾休闲农业的案例分析与启示[J].台湾农业探索,2009,(1).

随身悠闲乡村生活篇5

(一)地方政府的支持程度与产业发展环境

三亚市政府对休闲农业的发展都比较重视,如政府在公共财政方面对旅游项目的规划、基础设施的建设和市场的推广等发面提供了优惠政策,这些信息对于对旅游项目的投资导向及发展方向有着重要的推动作用。另一方面“,2006年,国家旅游局确定了“中国乡村旅游”主题年活动,并进行了全面的安排部署。2007年,国家旅游局确定的“中国和谐城乡游”,更加有利于“统筹城乡协调发展”,亦更加符合科学发展观的要求。作为海南省的中心城市之一,三亚优美的环境、独特的资源、浓郁的乡村风情优势最适合发展休闲农业旅游,休闲农业旅游也带来了巨大的社会经济效益并成为三亚周边农村经济发展新的增长点,因此三亚休闲旅游必然会得到三亚地方政府的高度重视与有力支持。

(二)地方原生态文化保育情况

三亚是中国最南部的热带海滨旅游城市,三亚属热带海洋季风气候区,年平均气温25.7℃,全年日照时间长达2563个小时,座落在山、海之间的三亚市四季阳光明媚,素有“天然温室”之称。三亚历史悠久,古称崖城。早在西汉就序列于中国版图,因其远离、孤悬海外,人们形象地称其为“天涯海角”。三亚是多民族聚居地,少数民族以黎、回、苗族为主,其中黎族人口有20余万人,苗族3400余人,回族7800余人,其他少数民族400余人。各少数民族历经千百年形成的农耕文化、渔文化、狩猎文化、饮食文化、婚丧嫁娶和多姿多彩的民间节庆活动等浓郁的民族习俗,反映出了人类早期生存的和谐的人文环境。三亚多数乡村地理位置边远,山水相隔,民风淳朴。至今还保留着不少独有的、原生态的民族风俗,三亚地区的“三月三”节是黎族人民最盛大的民间传统节日,每年农历三月三黎族青年男女山坡上、河岸边,青年男女燃起熊熊篝火,姑娘们身着艳丽的七彩衣裙,手戴各式镯头,小伙子腰扎红巾、手执花伞,开始欢庆活动,在节奏明快的乐曲声中,跳起了古老独特的竹竿舞、银铃双刀舞、槟榔舞、打柴舞、打猎舞等富有民族特色的传统舞蹈。当夜晚来临,男女青年互相倾诉爱慕之情,双方互赠信物,相约来年三月三再次相会。另外,悠久的历史传说、名人逸事、精湛的手工技艺和古代军事遗址这类资源成为广大游客满足好奇、求知心理的重要游览目标。以上资源的唯一性、不可转移性丰富了以亲近自然、修身养性、度假休闲、体验传统文化的内涵的旅游过程。

二、三亚地区旅游资源情况调查研究

“休闲农业旅游是结合旅游业,农业休闲于一体的多领域融合产业,经济拉动效应广泛。休闲农业作为自主、休闲的旅游方式在国外兴起时间较早,发展模式也较为成熟,因此可以借鉴国外的经验,结合本土特色来发展中国的休闲农业旅游。海南良好的生态环境以及基础设施的完善为其休闲农业旅游发展提供了有利的条件。”[1]具有代表性的旅游企业有海南农垦万嘉果农庄、绿枫农业观光园、琼海伊甸园山庄(观光采摘农园),海南兴隆热带植物园(农业高科技观光园),兴隆东南亚风情村、南坤民族风情旅游区(民俗观光),琼海椰寨农家乐,尖峰岭国家森林公园、三亚热带天堂国家森林公园(森林观光型)等,这些农业休闲旅游景点成为那些生活在钢筋水泥里的现代都市人所向往的缓解心理压力的“人间天堂”。

三、客源市场分析

风景迤逦的三亚吸引了国内外大批游客。三亚国内客源市场有广东、上海、广州等经济发达的大城市,近年来新兴的西南、中原地区的客源市场显示了强劲的增长势头。其次,省会城市周边的大城市如深圳、青岛、大连、厦门、宁波等客源市场持续增长。伴随着全球经济一体化,中国在国际上的声望逐步提高,越来越多的国家熟知三亚,形成了港澳台和东南亚市场并举,欧美市场为补充的新的国际客源市场。韩国跃居首位,其他依次为日本、俄罗斯、美国。

四、三亚休闲农业发展策略

(一)科学定位旅游项目发展的目标

三亚休闲旅游企业多处于自由、不受约束的低水平的自然发展状态,还未形成树立品牌的知名旅游企业的良性发展道路,品牌旅游企业宣传和促销手段滞后,整体宣传缺少针对性,导致旅游企业缺乏竞争力。旅游企业热衷于建设大项目,合作有待加强。“旅游项目有大有小,尤其是大项目,开发的过程会经历较长的时间,因此在开发初期就有必要制定总的开发计划,再根据项目的发展需要制定分阶段的实施目标,形成由近期逐次向远期推进的发展计划。这样做的好处,一是可以有计划、有步骤地开发,在经营中始终有新的产品推出,对促销有好处;二是在开发与经营中不断根据市场的具体情况调整计划,增加或检索投资及项目,有利于把握投资与经营方向营。”[2]制定分期目标需要遵循三个原则:第一是市场导向原则。第二是资源集约原则。第三是完善项目原则,即开发建设的项目一定要在下一个旅游旺季到来之前完成。

(二)创新休闲农业产品项目

三亚的旅休闲农业游项目缺乏科学的规划和技术指导,旅游项目功能单一,项目开发多停留在海上运动层面,缺乏能满足游客好奇、探新、求知心理的旅游项目。景区基础设施外观建设大同小异,景区建设还处在低水平开发阶段。大多数旅游景点的建设处于自然发展状态,在项目开发上缺乏与三亚其他旅游景点的交流互动,这仅仅有限的旅游项目并没有体现出自己的特色,雷同现象严重。“休闲农业园区可以选择开发的产品项目有高科技设施农业观赏区、农事体验采摘园、自助农园、观光果园、百果园、百草园、珍奇挂果园、观赏蔬菜园、组培中心、立体无土栽培园、科技娱乐园、科普影像馆、天文气象台知识馆、克隆苗木馆、果品贮藏馆、微喷节水灌溉园、农艺教学作坊(农艺DIY)、草地运动场、垂钓中心、植物迷宫、林中乐园、休闲木屋(竹楼)、假日农庄(度假村)、珍稀植物园、蝴蝶馆、动物世界、动物认养园、青少年营地、跑马场、野战俱乐部、森林氧吧、拓展营地、野炊烧烤、农家自助饮、生态餐厅、乡村酒吧等。可以开展的参与性旅游活动有:各种赏花、采摘、品尝和户外活动,农产品节庆,田园嘉年华,水上运动,篝火晚会,乡土手工艺品制作交流,新奇特农产品展销等。”[2]开发出独特性强且具有一定程度的不可替代性的休闲农业项目,通过规模、品牌、优质等市场战略的实施,实现市场的认同。

(三)提高休闲农业人才素质

部分旅游从业人员在长期的乡村生活中形成了不文明的生活习惯,间接影响了旅游接待服务的质量。例如,在公共场合大声喧哗、随地吐槟榔汁、随意骂脏话等。旅游地的从业人员文化素质不高,缺少专业培训,仍以农村生产活动方式服务游客,服务态度较差,服务整体水平有待全面提高。“只有加强旅游人才的培训,才能促进休闲农业的健康可持续发展,否则休闲农业将长期处于发展初级的阶段,难以达到国外的先进水平。因此可以建立一个相关培训部门或者依托当地的农业类高校,通过建立培训班、科技学术会议、农业专题讲座、研讨会等各种形式,专门组织民定期或者不定期的培训,提高他们的综合素质能力、经营管理水平以及服务意识。同时,要请进一些既懂得农业生产,又懂得旅游产品的开发、推广、营销技能的复合型人才,这些复合型应用人才不仅要熟悉农业生产活动,了解农业科技知识,还要善于农业经营管理和旅游开发管理,并具备高素质、园林美学意识、环境保护意识、区位经济发展意识,能够从景观美学、生态设计学、历史学等多角度设计规划休闲农业旅游项目,将农业生产和观光旅游结合起来,开发出集观光性、参与性、知识性和趣味休闲于一体的休闲农业活动,吸引游客前来休闲度假,放松身心。”[1]

五、结语

海南三亚拥有游悠久历史的乡土文化,有多姿多彩的民俗风情,尤其是那蔚蓝恬静的大海,更是让那生活在钢筋水泥里的现代都市人所向往的缓解心理压力的“人间天堂”。在三亚旅游舒缓压力的同时还等于在天然的氧吧里吐故纳新,三亚人民的热情好客、勤劳勇敢的优秀品质,有利于现代都市人重新审视人性,珍视人与人之间的团结合作。三亚生态旅游的可持续发展解决了农民的就业问题;增加了农民受益,让农民脱贫致富;有利于农村产业结构的调整;进一步改善了村容村貌,促进了乡村整体文明的提高。显而易见,促进三亚生态旅游的可持续发展符合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和科学发展观的要求,实现了三亚市的经济效益与环境效益的最大化。

随身悠闲乡村生活篇6

1当前乡村旅游的发展情况

乡村旅游起源于l9世纪中期的欧洲,1865年,意大利“农业与旅游全国协会”的成立标志着该类旅游的诞生。乡村旅游被普遍认为是一种阻止农业衰退和增加农民收入的有效手段,因而在世界各地迅速推广。20世纪60年代,西班牙开始发展现代意义上的乡村旅游,随后,美国、日本、波兰等国先后推出乡村旅游产品,乡村旅游逐渐盛行开来。我国现代乡村旅游萌芽于20世纪5O年代,当时出于外事接待的需要,在山东省石家庄村率先开展了乡村旅游活动。到了20世纪70年代初期,开始采用定点方式开展了一些具有乡村旅游性质的政治性接待活动。譬如北京近郊的四季青、山西昔阳县大寨大队、天津静海县小靳庄、上海崇明岛等。国内真正意义上乡村旅游的兴起,始于20世纪90年代前后。我国国家旅游局将1998年旅游活动主题确定为“华夏城乡游”,更掀起了我国乡村旅游的高潮。

1.1发展中存在的问题

1)开发经营者的思想认识不足。乡村旅游业是一种农业和旅游业相交叉的产业,其产品是一种旅游新产品同时又是一种现代农业管理方式。目前人们对乡村旅游业认识不足从而产生了两种误区:一种只注重其旅游功能,未以生产为核心,无农业经营收入,仅靠旅游收入来维持其发展。另一种是农业经营者仅仅专注于土地本身耕作的经营思想,把旅游业作为次要的一个补充收入。

2)在景点建设和项目开发上缺乏科学的规划。旅游的发展对目的地文化带来了巨大的冲击,一些地方由于旅游的发展导致了文化的庸俗化。此外旅游产品档次较低,加上对乡村旅游的内涵认识不清,并且在景点和项目开发上没有较完整的规划体系可以参考,便产生了一系列的问题,如:产品类型单一,缺乏特色,项目模式雷同,重复建设严重与经营体制不健全,旅游地的季节性较大等。

3)旅游管理不完善、缺乏人才。目前大部分地区乡村旅游还属于初级开发状态。有的地方缺乏有效的管理,出现为争夺消费者而导致内部矛盾激化;缺乏区域协调,导致旅游产品雷同。缺乏旅游人才,导致管理混乱,乡村自我销售意识不强,没有有效的销售战略,景区缺乏包装,民族文化资源还有待挖掘。

4)利益分配问题。旅游业的可持续发展不仅要求做好旅游规划,还要求协调各利益主体之间的关系。乡村旅游的开发和发展只有维护旅游目的地居民的利益,才能真正使其良性发展。目前,一些地方为了片面追求经济效益,将当地居民排除在利益之外,因而出现了由于利益分配的不公正,导致社会的不和谐现象。

1.2发展应采取的对策

1)搞好基础设施建设。政府应将新农村建设的优惠政策向乡村旅游倾斜,结合“村村通”“文明生态村建设”,加大对基础设施方面的投入,加强乡村旅游区公共设施与食宿设施的建设,帮助有旅游资源优势和产业基础的乡村改善条件。

2)加强对乡村景观的保护规划。国家“十一五”规划提出加快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要求,对我国广大农村既是机遇也是挑战。传统意义上的规划理念不能很好地满足乡村旅游发展需要。在乡村旅游规划过程中,应该以保持乡村的原生态,不破坏自然、生物、人文过程为前提,保护乡村原有的自然环境。

3)重视乡村旅游的市场营销。由于乡村旅游还没有形成规模,或由于交通不便而使旅游者望而却步,各级主管部门应加大旅游宣传力度,扩大影响,广纳客源,充分利用景区景点、田园风光、宗教历史文化等特色资源,开发出乡村旅游系列产品,形成乡土文化氛围,也可在新闻媒体上广泛宣传。

4)对游客客源市场正确定位。从乡村旅游的客源构成看,大多是来自周边的城市或城区,且以当地的城市居民为主。所以应参照一定的客源对象,满足游客的休闲心理和消费习惯。只有正确定位客源市场,充分发挥乡村旅游的“拳头”产品作用,有步骤、有计划地扩大客源地半径,才能有效地拓展乡村旅游的国内外市场。

2乡村旅游的发展模式

2.1现有发展模式

1)交通依托型。一般在高速公路、铁路、国道等交通主干线附近,以过往游客和近邻城镇居民为主要客源,可进入性强。现代社会拥有私家车的人日益增多,人们越来越倾向中、远程距离的旅游,交通依托型乡村旅游正好适应了这一需求,迎合了人们逃离城市、寻觅清净、远方探奇的心理。

2)历史文化依托型。重点打文化牌,产品以修学、观光旅游为主,适合高层次的市场需求。有些村镇虽然大多远离交通主干线,可达性较差,但它们却散发着独特魅力,让游客神往。可以开发乡村文化博物馆和民俗度假村,新农村建设示范型的乡村尝试建立乡村旅馆。游客住在乡村里,悠闲地探访历史文化名胜和名人古迹,近距离接触当地的风土人情,感受新农村美好生活,不失为一种别有情趣的旅游休憩方式。

3)产业经济依托型。将乡村旅游业与农业、林业、渔业相结合,依托产业经济发展乡村旅游。可以开发农业休闲、渔业休闲、林业休闲、果业休闲产品,比如乡村美味品尝,渔村垂钓,花卉园、茶园、果园采摘等活动,较好地满足了游客的吃、住、游、购的需求。游客既可以欣赏美丽的农业景观,又可以了解农业经济知识,可以使游客得到身心的锻炼。

4)景区带动型模式。主要是指以重点旅游景区为核心,把景区的部分服务功能剥离出来,吸纳周边乡村的农民参与旅游接待和服务,从而带动农民脱贫致富,形成旅游景区和社区经济的互动发展。

2.2对未来乡村旅游发展模式的初探

1)与生态旅游、文化旅游紧密结合的发展模式。结合生态因素、文化因素是乡村旅游得以兴起的根基。乡村旅游开展所依托的资源,不是先人遗留下来的、死气沉沉的、被称作凝固乐章的静景观,而是世代伴随人类繁衍、进化,充满生气与兴旺景象的能将游人融于其中的环境、氛围和活动。我国的乡村旅游不能只停留在观赏、采摘的表象繁荣上,必须走与生态旅游、文化旅游相结合的发展模式,营造良好的生态环境,挖掘民族文化中丰富的营养,才能持久而兴旺地发展下去。

2)农旅结合的主题农园开发模式。在新时期,发展乡村旅游,开发旅游资源,要注意农耕文化的灌注,提高其文化品位;进行亦农亦旅、农旅结合的复合性开发,加强农耕文化与现代文化的和谐相融。乡村旅游资源不属稀有旅游资源,也不是暴利项目,不能奢望高门票收入。加之农村经济基础薄弱,难以对抗投资的高风险性。因此,为乡村旅游探索降低投资风险的有效途径非常必要。农旅结合的主题农园就是复合型开发乡村旅游的一种可行性较强的发展模式。

3)乡村民俗体验与主题文化村落发展模式。随着我国乡村旅游的发展,依托乡村民俗文化和人文景观的开发将具有显著的知名度和吸引力,逐渐成为乡村旅游开发的中心。主题文化村落是在原有的古老村落的基础上进行改造而成,开发一系列的复古怀旧产品。通过书法、绘画、雕塑、古董等室内艺术表现形式,使客人在休闲之余感受丰富的文化底蕴和深厚的历史沧桑感。它是对现已消失的民俗文化通过信息搜集、整理、建设、再现,让游客了解过去的民俗文化。如向游客表演了用方形的扁担挑水、用原始农具耕作、用独轮车运输等古老的传统习俗以及各种民间舞蹈。

4)现代商务度假与企业庄园发展模式。企业庄园是农户租赁或转让给企业,供企业员工商务度假或企业会议、商务谈判等功能利用的乡村基地。企业庄园是依托乡村自然景观和人文景观资源而建设的具有观光、休闲、度假功能的乡村游憩景观综合体。对于企业庄园的功能来讲,应强调参与性与体验性。在企业庄园中,员工们可以参加一些力所能及的简单农活,如养殖、耕作、浇灌、采花、摘果、种菜等,也可以参加同日常生活相关的体力劳动,像推磨、烹饪等,让企业员工享受到质朴悠然的田园生活。

3结语

随身悠闲乡村生活篇7

林坑在楠溪江上游,在我的旅程中,路与江一直如影随形。越往上游路上人烟越少江水越清,有强烈的冲动,想把单车推进江中让它做鱼翔浅底样,然后裸身飞下断崖做锦鳞游泳状,忘我地做一双不羁的戏水鸳鸯。无奈忌惮冬日水冷肚中空,仔细扫描地图,发现林坑就在前方群山之中,于是我就立马锁定了新的目标。

骑过幽长的隧道后,林坑在半山腰上明眸开睐。想武陵人也是在过隧道后发现桃花源,于是在内心已把盖着盖头的林坑勾勒出轮廓来。―条羊肠小道,一曲九拐清溪,一棵红柿树,这便是山上的古村留在山脚的气息吧。

体内贮存的最后一丝能量被这小道榨干了,路边的红柿们显摆地挂在高大的柿树上看得见够不着更吃不到,只能停车在溪流中灌―壶清才欺骗肠胃。终于挨到林杭的界碑,山脚的小溪化成剑侠,用水流做飞剑在山岩之上劈开了宽而深的沟壑。时值冬日,沟壑之中流水已断,成群的鸭、鹅围着水洼玩过家家儿;一水儿的小木屋枕山临溪而建,层层叠叠如百褶裙:木屋前空旷的地方便用青石铺成小广场,空间局促者就建起美人靠;小广场上堆砌着山上新伐的竹木,美人靠上或晾被褥、或晒干货。有鸡鸣狗吠人耳,有车辆停泊在木屋边,木屋门前挂着灯笼屋顶升起炊烟。乍一看这是乡关田园,但是总觉得有点不正常。对,我没看见活人,一时竟然生出一丝恐惧。

饥饿给了我勇气,把单车靠在临溪的栏杆上,推开一家冒炊烟的民宅。灶台前年迈的老大爷叼着烟蜷缩在灶台前做午饭,于是我就开始装可怜,终于化缘成功。―碗竹笋炒腌肉、―碗白米饭,―瓶楠溪江牌啤酒。开吃前我叮嘱自己,吃完后花一小时“到此一游”后闪人。吃着吃着,看着老大爷坐在门槛上边抽烟边对着溪流发呆,于是我也“入乡随俗”的端着饭碗坐在门槛上“吃呆”(吃吃饭、发发呆)。在吃饭的间隙腾出嘴和大爷闲聊。

“大爷,这儿生活好悠闲啊,闲得让人感觉在犯罪。”

“我们这儿冬天时吃完饭就抽烟,抽完烟就睡觉,岂不都罪大恶极?”

大爷的一句话唤醒了我的犯罪意识,回望木屋。我眼睛就如X光跟随着冬日明媚的阳光穿透窗户,那窗户下面有一张柔软宽大温暖的木床。于是,我借着酒兴,我把本来只准备游一小时的林坑之旅延长到一天。木床上春秋大梦醒,夕阳已将林坑染成了绯红。

廊桥红柿炊烟袅

黄昏是这个小山村最有活力的时候,村民们都从各家的小树屋中走出来,感受日月交辉的光华:老太太们蹒硼地走在美^靠边,把手伸进被褥中感受落日的余温;干涸而宽阔的溪底,漂亮的小女孩正围着妈妈打转,年轻的母亲正忙着收晾晒的柿子,无暇它顾,便指使女儿去收拾调戏猫的狗;山下有人用板车载着货物上山,上山有人背着木柴、挑着新采摘的柿子下山,几股人流汇聚到狭窄的廊桥上。

而廊桥上,有老头牵着―头老黄牛占据了整个桥面,老头悠闲地吐着烟圈看落日,黄牛边反刍边看老头。二者就如同“神牛侠侣”般占住了整个廊桥。廊桥上一时竟交通堵塞了。背柴者放下背上的柴,挑柿者放下肩上的担,众人都坐在廊桥的美人靠上一起吞云吐雾,他们指了指担子里的柿子又望了望廊桥边的柿子树,然后爽朗笑声就开始震彻山谷。想必他们对这一年的收成很满意吧……

在城市中,一场交通堵塞能引发一场骂战,快节奏让生活紧而窘;这小山村,村民们却在刻意制造堵塞,在堵塞中体验慢生活的自在和悠闲。

―个人拿着相机在林坑冬日的黄昏里且走且拍,我截取林坑的―个时间片段做成相片,而林坑则把山村人家的生活场景拍成了完整的段落。

当廊桥交通通畅后,我准备过去体会一番落日的完美意境时,不想却被人捷足先登:那是一对情侣,男孩招呼女孩上桥摆POSE,女孩子摆好后,男孩双手作成镜框状。男孩把“拍”好的“相片”拿给她看,她笑得花枝乱颤。

于是我走了过去,让她再摆好POSE,给她照了两张,一张以廊桥和明月做背景,名为“廊桥月夜丽人行”;一张在柿子和笑脸上投影,名为“人面柿子相映红”。

当给他们拍完照后。我们就开始一路同行。作为林坑今夜仅有的旅客,当发现了林坑养在深闺人未识的美丽后,我们开始惺惺相惜。刚才那头老黄牛偷吃柿子的场景忽然就窜入我的脑海。于是我给他们使了个眼色,没想到他们也心有戚戚。于是我们开始了偷柿三人行。

耕坑后山是漫山遍野的柿子树。我们仨就如同闯进蟠眺园的孙悟空,开始忘乎所以。―边偷―边吃一边给朋友打电话:猜猜我在哪?我在林坑喻柿子……

只听到山脚客栈中传来雄浑的男中音:谁?敢偷我家柿子?

我们吓得大气不敢喘。

下面紧接着传来尖细的女高音:人家大老远来,吃几个柿子怎么了?没事,你们继续偷吧。

坐在树下。和路上捡来的朋友一起吃着偷来的柿子,这是山间生长的野柿,苦涩但让我们乐此不疲。林坑亦如此,平凡但野趣浓。

落日开始消散,山村在经历了片刻的喧嚣后又回归平静;那高低错落的木屋中飘出深浅不一的炊烟混淆昼与夜、天与地的界限。此时的林坑,虽非吾乡却让我的心在片刻之间忽然升起一丝乡愁。

TIPS

楠溪江位于浙江省永嘉县境内,距温州市区23公里,与雁荡山风景区毗邻,是著名的同家级风景名胜区。

楠溪江部级风景名胜区总面积625平方公里,共分为楠溪江及沿江农村文化(又称岩头景区)、大若岩、石桅岩、水岩、北坑、陡门和四海山七大景区,共计800多个景点。悠悠三百里楠溪江融天然风光与人文景观于一体,以水秀、岩奇、瀑多、村古、滩林美而名闻遐迩,是我国部级风景区当中唯一以田园山水风光见长的景区。

D1:石桅岩、林坑古村,宿林坑

石桅岩

石桅岩有两个人口(门票:30元/人),一个是坐巾巴车直接到石桅岩山脚,从山上往下走,另一入口为从石桅岩下方的小三峡往上走。建议从小三峡往上走,可体会到“渐入佳境”的意境。整个游程约3小时,中午可在桅峰山庄用餐。

林坑村

在石桅岩停车场坐到岩头的中巴车(或包七座昌河家用车到下家岙,30元),巾途在下家岙大桥下车,等候去黄南或岩坦的中巴(3-5元),到达黄南或岩坦镇后转农用车或七座小巴车到达林坑村(岩坦到林坑1小时,票价:10元/人)。

林坑农家(20元/人,包括一顿早餐,节假日游客较多,需提早联系乡村旅舍1。

D2:苍坡村、芙蓉村、丽水街、竹筏漂流、狮子岩,宿大若岩

丽水街

丽水街,是一条木制结构的古朴典雅的长廊,廊边是丽水湖。长廊是一条用鹅卵石铺就的过道,走在丽水街,仿佛踏在古代文明的肩膀上,回荡着文明的脆响穿过长廊,面前便是建于明朝的接官亭与丽水桥。

竹援漂流

从岩头渡头村,步行3分钟,到达渡头 竹筏漂流服务点。从渡头乘竹筏漂流到狮子岩(里程:85公里,时间约1小时,35元/人,每只竹筏限坐4人,不满4人按4人计费,未含保险费用)。

D3:陶公洞、十二峰、石门台、百丈瀑、崖下库

陶公洞

陶公洞,三面环山,一溪绕流,洞高56米,深79米,宽76米,可容纳数千人,为“天下第十二福地”,香火极为旺盛,洞中香烟缭绕,云雾迷漫,烛光照洞。

十二蜂

乘景区电瓶车或i轮车直接前往十二峰(里程约4公里,票价:3-5元/人。门票:5元/人),从十二峰停车场往前百米,就是横虹瀑,顺着山问小路经过一小村庄,到达十二峰。

秋野蝈蝈鸣

陈树庆

与妻儿回到久别的家乡。夜晚,躺在床上,乡村的那份自然、朴实和宁静,让我辗转难眠。忽然,一声悠扬清脆的叫声响起,侧耳一听,是蝈蝈的叫声,一种亲切感随之而来。

童年生活的乡村,那时没有电视机,甚至连收音机也难得一见,只有到了秋天,喂上一两只蝈蝈,装在高梁蔑扎成的蝈蝈笼里,便能拥有一段欢乐的日子。一到秋天,抓蝈蝈的时节。几个要好的伙伴会相约到田野里捉蝈蛔。抓回来的蝈蝈放到笼子里挂到窗前,听它们那悠扬悦耳的吟唱。蝈蝈除了在高粱地里生活外,更喜欢生活在大豆地里啃噬大豆。所以说,豆田里的蝈蝈最健壮,最漂亮。但生活在豆田里的蝈蝈一般是很难捉到的,因为它的颜色和豆子的叶子几乎一样,如果它们躲藏在豆田里不发出鸣叫,是很难发现它的。

蝈蝈在呜叫时,喜欢朝阳,在植物的枝叶上。根据蝈蝈的这一习性,我们站立豆田地头,侧耳听去,瞄准蝈蝈的叫声,悄悄逼近,抓它时一定要“轻、静、慢、隐蔽”,蝈蝈儿十分灵敏,一听到异常动静,就会戛然而止。这时,你便要蹲下来屏住呼吸慢慢等待,平心静气地仔细观察着,等待蝈蝈放心地再次鸣叫起来,确定并看清了它的位置。出其不意,迅猛扑过去,才能奏效。捉蝈蝈是需要技巧的,用力过猛会捂死蝈蝈或弄掉它的大腿的,稍稍迟疑蝈蝈就会跑掉的,所以在抓或捂蝈蝈时,出手要快,手的轻重要有度,这个“度”掌握不好,抓到了它也会是残缺得,否则,被它顷刻溜掉了。有时,捉到的蝈蝈冷不丁毫不留情咬你一口,钻心地痛,但虽痛尤喜,忍痛攥住它的脖颈,把它放进一个纸盒里,让它不能逃脱。有时,捉蝈蝈胳膊和手刮出道道血痕或损坏地里的庄稼,遭到大人们的呵斥,但能捉到蝈蝈,凯旋而归,伤痛和呵斥都会忘得一干二净。

蝈蝈捉回家以后,就去缠着爷爷扎笼子。爷爷有一手扎蝈蝈笼的绝活。就是用高梁蔑编织蝈蝈葫芦。他细心地将高梁杆切开,批成细窄的蔑,将瓤刮净,象织席子一样,耐心而专注,秫秸条在爷爷的手掌里交织跳动,不到十分钟一只精制靓丽的小笼子编成了。我小心翼翼地把蝈蝈放进去,用秫秸条封好口。再将蝈蝈进一步挑选,将一般的挂到庭院的葡萄架下,优秀的挂在窗前,进行精心喂养。经过一段时间的适应,习惯了新的环境后,它们就会如同在野外一样自由地竞相歌唱。院子里满是清脆响亮的蛔蝈叫卢,从此,夜夜聆听着清脆悦耳的天籁之音,酣然入梦。

随身悠闲乡村生活篇8

在沙家浜,浩荡的芦苇、宽阔的水域构成了江南水乡的绿色主调。在喧嚣的大都市雾霾来袭,身心疲惫之时,沙家浜一隅却拥有整个华东地区稀缺的生态湿地,粉墙黛瓦、小桥流水、飞鸟闲逸、游鱼戏水、苇叶摇曳,一副惬意悠闲的田园意境。

水上古镇

提起沙家浜,很多人会想起样板戏《沙家浜》;在江苏常熟东南边与昆山、苏州相城区交界之处,有一个沙家浜古镇,当初藏龙卧虎的芦苇荡已成为风景区,一年游客多达数十万。最初,“沙家浜”既不是村,也不是镇,只是一个戏名。因为有戏,后有地名。沙家浜镇所在地,原来叫横泾,20世纪80年代初曾改名为芦荡乡。

沙家浜以建在芦荡之中而与众不同,这里是一个地处偏僻、河荡如网、交通闭塞的地方,也是常熟市最后一个通公路的乡镇。正是这种偏僻,成就了原生态的美。如今这座修复后的江南水乡小镇,重现了上世纪三四十年代江南农村乡镇的风貌。贾平凹在《沙家浜记》一文中曾经描写到:“游了一次沙家浜,再也忘不了江南的这个古镇,记住了这片可能是中国最干净的水和水中浩浩荡荡的芦苇。”

在沙家浜,湖水穿镇而过,石桥一座连一座。古镇不大,随处可见廊坊临河水而筑,依水而建的房屋前门是街,后门通河。这里街巷幽深,路面全然铺就石板。常见有长廊穿进水中,突地变成一个饮茶的亭子,或在转折处多了一座木屋,像极了《十面埋伏》中的场景。走在湖中长廊上,一眼望去,似乎整个镇子就浮在了水上。

悠悠芦苇荡前,就是一排排乌篷船,“其状似偌大的鞋”。十一假期刚过,游客没有那么多了,一群船夫或在船上歇息,或聚在一旁的长廊上闲聊。他们统一戴着蓝印花布斗笠,穿着蓝色布衣,裤腿上亦有一圈印花。船夫老高今年51岁,笑眯眯地站在长廊前嗑瓜子。他在这里摇橹已有七八年。

乘坐游船逛芦苇荡,基本是100元一船。摇一趟不同大小的船,老高可赚25元、28元或30元不等。“伲边唱山歌边摇船,一年好赚头二万块。”已经成为沙家浜风景区船工的真实写照,沙家浜风景区现有手摇船40条,摇船船工都是景区周边的农民,有的老船工自景区开园以来就进入景区摇船了。

上了船,老高一摇橹,船就慢悠悠晃进芦荡。徐行在弯弯曲曲的水廊中,眼前不断有鸟群飞起,除了灰鹭,还有白鹭、野鸭、雁雀……多少年前,贾平凹也曾有一次船游芦苇荡的经历,“进了芦荡才知神秘莫测,河道密布,港汊纵横,沿一处深入,芦苇愈来愈高,凉气袭身,万籁俱静,只听得橹声和蜂鸣,有几分惊奇也有些许紧张。”

走过芦苇荡,便到了横泾老街。这里有深宅大院,也有普通民居,有铁匠铺、染坊、糟坊等各种手工作坊,还有商铺、茶馆。出了酒坊,就能看到刁家大院,据说,由许晴饰演阿庆嫂、陈道明扮演刁德一的电视剧《沙家浜》,就在这里拍摄完成。在横泾老街,最热闹的地方当属古戏台。每天下午,京剧演员曹云琴就会骑着电瓶车来到横泾老街古戏台,穿起蓝印花的斜襟上衣,挽起发髻,插上一根红色流苏的发簪,接着描眉画眼,打上腮红……到14:45,曹云琴就开始登台表演京剧《沙家浜》中的经典片段。

在沙家浜景区,有一个红石村小渔村,今天我们只能根据图片、影像资料去想象当年村民织网打鱼、炊烟缭绕的生活场景了。据沙家浜景区出口的工作人员介绍,红石村部分村民安置在当地阳澄湖小区。随着旅游兴起,沙家浜农民开始买船载客,或在景区担任清洁员、或者开店,村民收入倍增。

从2003年到2011年,过去4个老村的684户农民逐渐合并住到沙家浜镇红石村社区。在红石村文化中心,一个叫张卫东的人常来这里免费指导当地青年农民做芦苇画。张卫东平时在沙家浜风景区里做芦苇画生意,“现在的游客越来越多,沙家浜旅游特色纪念品芦苇画非常抢手,我教会他们,让他们能在工余时做点副业,多赚点钱。”张卫东说:“生意不能一个人做,我还想让所有的中国人通过芦苇画这个渠道来认识沙家浜。”

红石村56岁的农民谭良根平时以经营螃蟹生意为主,因为练得一手毛笔字,被村民誉为“农民书法家”,他还办起一家“红石村谭良根书法工作室”。如今,随着旅游发展,谭良根等蟹农也发生大变化。每到春季水产放养时节,谭良根在选购蟹苗、虾苗的同时,还会购买水草种子、螺蛳等水底生物种养。“养蟹要赚钱,得先‘养’生态。”

近年来,沙家浜镇逐步建立高效渔业示范基地,设立水产专家大院,专门聘请水产专家上门指导,推行无公害标准化养殖,在池塘大量种植水生植物,放养螺蛳、河蚌、花白鲢等,实施立体生态养殖,进行自然净化和生态处理,既净化水体,又丰富饵料。如今,所养螃蟹规格增大,销售价格也比小规格的高出一倍以上,让许多蟹农尝到了生态养殖的甜头。

事实上,由“红”转“绿”,是诸多红色旅游景区纷纷在做的事情,沙家浜也不例外。鲜为人知的是,现在这片湿地是近几年逐渐恢复扩大的,那排排芦苇、片片莲荷,也多为人工种植。1949年后,芦苇荡曾被视为无用之地,为解决吃饭问题,当地群众积极响应政府号召,开展了声势浩大的围湿造田运动:砍拔芦苇,运土填汊,栽稻种菜……20世纪90年代之后,蓬勃发展的工业使当地大部分农民成为工人。直到上世纪90年代,休闲旅游兴起,其貌不扬的芦苇荡倒成了稀罕的风景。

1999年,沙家浜建起了生态湿地公园,初期占地500亩。同时,沙家浜逐步搬离工业企业,以“原生态、纯绿色”为主导,扩种芦苇,引进不同的古树名木及陆水生湿地植物。退田还湿后,沙家浜开始栽芦苇、种荷花,兴办旅游。

上一篇:助理政工师范文 下一篇:感动生命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