泊秦淮范文

时间:2023-11-11 17:02:29

泊秦淮篇1

泊秦淮描写的景物:烟、水、月、沙、酒家和秦淮河。全诗:烟笼寒水月笼沙,夜泊秦淮近酒家。商女不知亡国恨,隔江犹唱后庭花。《泊秦淮》是唐代文学家杜牧的诗作。此诗是诗人夜泊秦淮时触景感怀之作,前半段写秦淮夜景,后半段抒发感慨,借陈后主(陈叔宝)因追求荒淫享乐终至亡国的历史,讽刺那些不从中汲取教训而醉生梦死的晚唐统治者,表现了作者对国家命运的无比关怀和深切忧虑的情怀。全诗寓情于景,意境悲凉,感情深沉含蓄,语言精当锤炼,艺术构思颇具匠心,写景、抒情、叙事有机结合,具有强烈的艺术感染力。

(来源:文章屋网 http://www.wzu.com)

泊秦淮篇2

【关键词】图式理论;意象传递;英译分析

1、图式理论概述

图式是指已知信息或事物存储于大脑中的知识结构在处理新信息时,人们总会将其与已知的信息相联系,调动大脑中的概念模型和形象模型给认知提供依据,完成对新事物的解读。图式理论认为,人们在理解吸收输入信息时,需要将输入信息与已知信息联系起来对新输入信息的解码编码,都依赖于人脑中已存的信息图式、框架或网络。输入信息必须与这些图式相匹配才能完成信息处理的系列过程,即从信息的接受、解码、重组到储存。本文主要从语言图式、语境图式和文化图式来探讨杜牧的诗歌《泊秦淮》两个译本中意象传递的认知过程。

2、图式理论视角下《泊秦淮》两个英译本意象的传递

原文:泊秦淮---杜牧

烟笼寒水月笼沙,

夜泊秦淮近酒家。

商女不知亡国恨,

隔江犹唱花。

杨宪益先生的译文:

Mooring on the Qinhuai River

The chilly water is shrouded in mist and sand bathed in moonlight,

As I moor at night on the Qinhuai River near taverns.

The singsong girls are ignorant of the tragedy of a lost regime,

They are still singing the Backyard Flowers beyond the river!

(Alluding to Jade Trees and Background Flowers, a song composed by the last emperor of the Southern Dynasties, which was later considered a bad omen).

许渊冲先生的译文:

Moored on the Qinhuai River

Cold water and sandbars veiled in misty moonlight,

I moor on River Qinhuai near wine shops at night.

The songstress knows not the grief of the captive king,

By river-- side she sings his song of parting Spring.

2.1 语言图式在意象传递中的应用

第一句“烟笼寒水月笼沙”,如烟的薄雾笼罩着寒冷的水面,月光洒在河边银色的沙滩上,给我们展现了一个寂静凄凉的秋景图,诗的开头的格调就在幽静之中微露哀伤,相对于许渊冲的译本,杨宪益先生的译文更妙。其一,“cold”在此不如“chilly”恰当,“cold”让人感到寒冷冰冷,往往形容冬日之水,使人不寒而栗,而“chilly”译为清冷的,常用于秋天之水,更能传递诗人要表达的秋水清冷的意象,达到“意美”的效果。其二,对于“笼”字的翻译,杨宪益先生用了两个词“shroud”和“bath”分开来译,而许渊冲先生只用了一个“veil”,笔者认为前者译法较好。因为第一个“笼”,主语是“烟”,是气体;第二个“笼”,主语是“月”,是月光。两个“笼”的主语不同,意境也不同,烟“笼”为笼罩,应译为“shroud”,月“笼”可以理解为“沐浴在月光下”,应译为“bathing moonlight”,杨宪益先生译的版本为读者展现的画面更为具体、形象、生动,成功地把诗人所描绘的意象传递给了读者。由此可见,在诗歌翻译中,要传译好语言图式,语言水平是进行翻译的前提,只有对词汇知识句法结构有了准确的把握,才能够成功地把诗歌的意象传递给读者,让读者产生共鸣。

2.2 语境图式在意象传递中的应用

语境图式指的是“语言使用的环境”,在具体情况下,凡是对话语意思产生影响的各种语言成分的前后逻辑联系以及各种主客观环境因素可称为语境图式。语境图式的传译在翻译中至关重要,因为语境是决定词义的重要因素,舍此别无意义可言。这首诗的第三句“商女不知亡国恨”,对于“不知”,杨宪益先生翻译成“be ignorant of”,恰好表达了此意,强调了商女主观上麻木无知,而许渊冲先生翻译成“knows not”,强调的是客观上商女确实不知道陈朝国家已亡,这不符合当时的语境。第四句“隔江犹唱花”,对于“犹唱”,杨先生翻译成“be still singing”,而许先生只翻译成“sings”,似乎漏译了“犹”字,诗人那伤感的情怀似乎没有完全展现出来,因此也不符合当时的语境。可见,在进行诗歌翻译时,要善于从主客观两方面揣摩诗人的思想感情方能把诗歌的意象表现得淋漓尽致。

2.3 文化图式在意象传递中的应用

文化图式指的是关于文化的知识构块,是人类通过先前的经验已经存在的一种关于文化的知识组织模式。在翻译过程中译者必须对源语文本的文化图式进行正确的解码,并将其移植到目的语中去,意象才能成功地传递,才能有助于译语读者的正确理解。

比如关于“亡国恨”的翻译,许先生的“the grief of the captive king”比杨先生的“the tragedy of a lost regime”翻译得更到位。一方面,“grief”所体现的情感冲击更大;另一方面,“the captive king”还指出了亡国的原因。最后,关于“花”,指的是《玉树花》,据说是南朝荒淫误国的陈后主所制的乐曲,这靡靡之音,早已使陈朝寿终正寝了。许将“花”译为“Parting Spring”,不易于中外读者理解,而杨直译为“the Back yard Flowers”,并加以注解,这样读者就可以对此曲有所了解,也更能明白“花”这个典故在诗中的深刻含义,整首诗感慨悲伤的意境也因此得到了很好地传达。

3、结语

图式是认知语言学中一个重要的概念,是已知信息或事物存储于大脑中的知识结构。翻译的过程其实就是图式的解码过程。在诗歌的图式翻译过程中,译者要对源语中的语言图式、语境图式和文化图式进行正确的解码,并对其在目的语中进行恰到好处的再编码,这样诗歌的意象才能得以成功地传递,才能使译语的读者理解诗的内涵。

【参考文献】

[1]刘明东,刘宽平.图式翻译漫谈[J].外语教学,2004(4).

[2]王寅.认知语言学[M].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2006.

[3]余平.意象图式与唐诗绝句语篇的视点分析[D].重庆大学,2005.

[4]丛滋杭.中国古典诗歌英译理论研究[M].北京:国防工业出版社,2007.

作者简介:周霞(1963―),女,华北电力大学(保定)英语系副教授,硕士生导师,主要研究方向为语言学及翻译。

泊秦淮篇3

出自(唐)杜牧《泊秦淮》。

这是一首即景生情之作,通过写夜泊秦淮所见所闻的感受,揭露了晚唐统治者沉溺声色,醉生梦死的腐朽生活。

秦淮河两岸是六朝时的繁华之地,是权贵富豪、墨客骚人纵情声色、寻欢作乐的场所。

诗人夜泊秦淮,在茫茫沙月,迷蒙烟水中眼见灯红酒绿,耳闻淫歌艳曲,不禁触景生情,顿生家国亡思,将对历史的咏叹与对现实的思考紧密结合,从陈的荒淫之国联想到江河月下的晚唐命运。

全诗寓情于景,意境悲凉,感情深沉含蓄,语言精当锤炼,沈德潜称之为“绝唱”。

泊秦淮篇4

六朝圣地,十代都会,南京自古以来就是文人墨客向往之地。十里秦淮,悠悠长江,巍巍钟山,这些意象无不触动着每个人心灵的最深处。余秋雨曾说过,一个对山水和历史同样寄情的中国文人,恰当的归宿地之一是南京。是的。在这金陵城中,多少文人留下了宝贵的诗词,意境深远的文章。诗中金陵,也有一番独特的韵味。

“山围故国周遭在,潮打空城寂寞回。淮水东边旧时月,夜深还过女墙来。”刘禹锡在金陵城中,站在前朝修建的城墙上,望着滚滚东逝的江水。发出怀古伤今的感叹。在这片被隋炀帝夷为平地、繁华散尽、处处荒芜的土地上。那落寞、失意之感尤盛。但即使是这样,南京古老的城墙却依然挺立在一方水土上。苍劲的古松。斑驳的城墙,金陵就是用充满时间沉韵的独特魅力感染着周围人。这城墙就像坚强不屈的金陵百姓,虽然几经波折和苦难,但依然屹立不倒。“石头城”这称号或许不仅仅代表着坚不可摧的古城墙,也象征着坚韧隐忍的金陵性格吧。

金陵除了极富特色的城墙外,最令人向往的莫过于那繁华的秦淮河。河畔金粉楼台,鳞次栉比;画舫凌波,浆声灯影构成一幅如梦如幻的美景奇观。从古至今,不知有多少文人曾在秦淮河畔挥笔,留下许多不朽的诗篇。“烟笼寒水月笼沙。夜泊秦淮近酒家。商女不知亡国恨。隔江犹唱花”。杜牧的《泊秦淮》,用另外一种方式展现了秦淮河畔的繁华景象。秦淮河早在六朝时就成为名门望族的聚居地,商贾云集,文人荟萃。儒学鼎盛。隋唐以后,渐趋衰落,却引来无数文人骚客来此凭吊,叹息那“旧时王谢堂前燕,飞入寻常百姓家”的景象。到了宋代逐渐复苏为江南文化中心。明清两代,更是十里秦淮的鼎盛时期,“秦淮八艳”、“金陵十二钗”多少佳人诞生于这繁华之中。华灯映水,歌吹舟泛的秦淮河,在诗中是如此,在现实中更是如此,繁华却不妖艳,风情万种却又空灵朦胧,使人愿静静徜徉于其中。

秦淮河带着一点朦胧,其实整个金陵城也带着若有若无的朦胧之美。“千里莺啼绿映红,水村山郭酒旗风。南朝四百八十寺,多少楼台烟雨中”,杜牧的《江南春》,把南京城中那细雨微微,烟笼石城的景象细致地体现了出来。韦庄的《金陵图》,那句“无情最是台城柳。依旧烟笼十里堤”,更是用到绝处。朦胧恍惚之中,那种淡淡的忧伤之感,不仅是金陵城春天的气象。或许更是金陵人那骨子里与生俱来的一种悲思之感吧。

诗中金陵,有繁华,有落寞,有喧嚣,有空灵,或许这金陵城就是一首诗,一首永远没有结尾的诗,一首值得人一生去品味的诗。

泊秦淮篇5

寒水,拼音为hán shuǐ,释义如下:

1、凉水。《史记·扁鹊仓公列传》:“臣意即以寒水拊其头,刺足阳明脉,左右各三所,病旋已。” 南朝梁沉约《游沉道士馆》诗:“开衿濯寒水,解带临清风。”

2、常指清冷的河水。唐朝杜牧《泊秦淮》诗:“烟笼寒水月笼沙,夜泊秦淮近酒家。” 明朝马銮《冬日偕汉树岩听散步芦渡桥书感》:“桥边秋已去,到此客愁生。寒水难为色,枯荷但有声。”

(来源:文章屋网 )

泊秦淮篇6

“月亮”是历代诗人写不完的永恒题材。像晋代:陶潜《归园田居》“晨兴理荒秽,带月荷锄归……”唐代:李白《静夜思》“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宋代:苏轼《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虽然同是写“月”,但月在诗中的功能却迥然不同。月究竟有多少功能?在古诗词中大概有三种。

一、表时间。《诗经·君子于役》中写“君子于役,不日不月,曷其有归?”这句诗的意思是“丈夫被国君征去服役,将外出很久,不知道什么时候才能与他重聚。”这里的“不日不月”意思是“不可以用日月计算”表时间长久。同样,陶潜的归园田居中有这样一句“晨兴理荒秽,带月荷锄归”,“带月”是“披星戴月”的意思,在这里指夜晚。

二、月还有烘托气氛的功能。李煜的《相见欢》中“月如钩”两句写登楼所见的景色,抬头新月如钩,低头桐阴深锁,写景逼真而凄情尤甚。杜牧的《泊秦淮》“烟笼寒水月笼沙,夜泊秦淮近酒家”先写作者夜泊秦淮河时所见景色。即寒凉的秦淮河上弥漫着朦胧的水雾,清冷的月色笼罩着沙滩,景物显得凄迷而冷寂。诗人先把人带到一种特定的环境气氛中,给人以强烈的吸引和感染。同时,这暮色迷茫的景物描写也映衬出了作者凄凉感伤的心境。

三、“月”还有达意抒情的功能。借明月抒发感情是诗文中常用的一种艺术手段,但纵观千古,我最欣赏的还是李白对月的描写。月亮本是无情物,并不能表达任何感情,但李白却赋予明月以生命,使之人格化,把它看成富有同情心,善解人意,能传达友情的友好使者。如李白在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中写道“我寄愁心与明月,随君直到夜郎西”便是如此。看看天空上明月高悬,光照大地,你和我天南地北各居一方,不能见面,但都可以看见天上的明月,那我就把这一颗关注你的“愁心”寄给明月,让它时刻陪伴着你,随你直到偏僻的异乡。这里四处漫游的李白没有忘记贬谪途中的友人,借明月来表达自己对朋友的一颗诚挚之心,借明月来表达自己对友人的一种问候之情。李白在这首诗中,对月的构思新奇,对月形象的描写也非常美妙。难怪清代沈德潜在评论这两句诗时说:“即‘将心寄明月,流影入君杯’意,出以摇曳之笔,语意一新。”这种浪漫主义创作方法,体现了李白诗歌清新、飘逸的风格特点。

泊秦淮篇7

秦淮河发源自漂水东庐山与句容华山,自东向西,潺潺地淌过南京市区的南部,又沿着石城的西北注入长江。秦淮河是长江的一条支流,古名“淮水”,本名“龙藏浦”。相传秦始皇东巡时,望金陵上空紫气升腾,以为王气,于是“凿方山,断长垅为渎,入于江”,后人误认为此水是秦时所开,所以称为“秦淮”。

“江南佳丽地,金陵帝王州”,秦淮河的南京城内河段便是著名的“十里秦淮”、“六朝金粉”的地方。其两岸优美古朴的风光,众多的人文胜迹无不体现了金陵古城的古老风貌。如果你只是走“近”秦淮河,如蜻蜓点水般浮光掠影,不免肤浅和平淡,觉得眼前的河无法与心中的河重叠;只有走“进”秦淮河,才能见证许许多多的风景,知晓形形的故事……

对于古城金陵来说,秦淮河是一条意义特殊的河。无论是在什么朝代,只要一踏上金陵这块土地,文人墨客们很少有不去秦淮河边走一走的,他们或沉思感慨,或赏灯观月,都会不由自主地在这条河中寻找属于自己的梦。

东晋大书法家王献之,为了表达对爱妾桃叶的爱恋之情,曾作诗《桃叶辞》,诗曰:“桃叶复桃叶,渡江不用楫。但渡无所苦,我自迎接汝。”用现在的话来说,就是:桃叶啊桃叶,你不用桨就能渡过河来,快快活活地来吧,有我在这里迎接你呢。殊不知,诗中“江”字,就是当时的秦淮河。正是有了这条河,才将当时当地诗人的缠绵爱恋之情演绎得更加透彻。

再来看唐朝诗人刘禹锡的两首诗,“山围故国周遭在,潮打空城寂寞回。淮水东边旧时月,夜深还过女墙来。”(《石头城》)“朱雀桥边野草花,乌衣巷口夕阳斜。旧时王谢堂前燕,飞入寻常百姓家。”(《乌衣巷》)第一首诗意是:金陵四面是山,长江的潮头冲击空城,发出寂寞的声音,秦淮河上的明月,依然在夜深时从垛口浮行过来。诗人以空城和寂寞表达一个历史朝代的消亡。第二首诗以野草花和夕阳象征六朝的悲剧:乌衣巷是东晋王谢两豪家居住的,现早已消失,只剩下寻常百姓了。燕子在老百姓家筑巢时,还记得王谢家的雕梁画阁吗?两首诗歌借秦淮抒情,见证了当时政治的悲剧。

“烟笼寒水月笼沙,夜泊秦淮近酒家。商女不知亡国恨,隔江犹唱《花》。”杜牧的《泊秦淮》可谓众所周知。诗人在船上听歌女唱《玉树花》,非常感慨地说“这些无知歌女连亡国恨都不懂,还唱这种亡国之音!”以此讥讽晚唐政治腐败。

“风吹柳花满店香,吴姬压酒劝客尝。金陵子弟来相送,欲行不行各尽觞。请君试问东流水,别意与之谁短长。”李白在《金陵酒肆留别》诗中着力刻画了金陵酒店的好客、卖酒女郎的多情和金陵朋友临别劝酒相送的友谊,最后以长江之水比离别之情。古南京人的纯朴被李白写活了。

除了是文人墨客吟咏的对象外,秦淮河又似一个舞台,在这里上演了许许多多历史大戏,可谓有喜有悲,有笑有泪,秦淮“八艳”就是其中的代表。她们与一些风云人物多有一段难解难分的故事,从她们身上也能读出南京城悠久的历史文化。

马湘兰与王稚登在“八艳”中,马湘兰颇有诗画之名。二十四岁那年,她认识了江南才子王稚登,两人颇为投缘。马湘兰痴心恋系王稚登,希望能成同林鸟,以脱离青楼生活;而王氏因怀才不遇未能高就,不愿伤害这位红颜知己,始终不提迎娶之事。

李香君与侯方域李香君娇小玲珑,精通艺技。崇祯十二年(1639年),著名复社人物侯方域从河南来到南京,去媚香楼寻红颜知己。李香君动心了。侯方域被复社死对头阮大铖所逼,离开南京。阮大铖迫使李香君嫁给漕抚田仰为妾,李香君断然拒绝,倒地撞头,血流如注,连侯公子送她的定情诗扇也溅上鲜血。后李香君削发为尼,遁入空门。

柳如是与钱谦益柳如是美艳惊世、才气过人。20岁时,嫁给了自首老人――东林党人钱谦益。明清交替之际,一个南明朝廷在南京匆匆登台,钱在柳的支持下任礼部尚书。不久,清军南下兵临南京,柳劝夫一起投水殉明,钱不肯。柳感到她看错了人。一个明于民族大义,如此刚烈:一个大臣却贪生怕死,实是极大的讽刺。

董小宛与冒襄 董小宛因家境贫困,15岁走上烟花之路。崇祯十二年,“明末四公子”之一的冒襄来金陵应试造访董未允。董移居苏州后,冒襄落第浪游吴门偶遇董小宛,由钱谦益出三千金为董赎身,董冒成婚。清兵南下,冒举家南逃,小宛一路照顾冒襄,冒襄未出仕清朝,小宛避难中受尽风寒,一病不起,终年27岁。

顾媚与龚鼎孳 顾媚天生丽质,风度娴雅。龚对顾一直铭感有加,钦佩不已,因为顾媚给了他超凡脱俗的勇气。明清之际,许多原来桃叶渡的旧客成了反清复明者,终日被官府追捕。而顾媚重情义不避风险,多次资助这些朝廷命犯。

卞玉京与吴梅村 卞玉京风姿婀娜,聪颖美慧。崇祯十四年,诗人吴梅村与卞玉京在一次聚会中相识,二人意气相投,感情日深。不料田国舅下江南选妃,圈定了卞玉京、陈圆圆。吴不敢与田相争,不愿为一女子失去前程,佯装不知,听凭田将卞带走,有负卞一片衷情。后来,卞没有进宫而是出家做了尼姑。

寇白门与朱国弼 寇白门个性鲜明,娴静时,涓涓儒雅;遇变故,则有侠女风情。崇祯十五年,声势显赫的保国公朱国弼慕名携重金前来礼聘,寇走出青楼。1645年清军南下,朱降清后入京师,被清廷软禁。朱欲将寇等婢女一起卖掉。寇对朱说“若卖妾所得不过数百金……若使妾南归,一月之间当得万金以报公。”朱同意,寇回金陵后在同门姐妹的筹措下,凑足二万两银将朱赎回。朱又想重圆好梦,寇回绝说:“当年你用银子将我从青楼赎出,今天我也用银子将你赎回,咱俩互不相欠。”

泊秦淮篇8

古诗词以其短小、精练、文学价值高等优点走进了学生课堂,它读起来朗朗顺口,欣赏起来回味无穷,但同时也就出现了如怎样理解诗词的真正含义,如何正确使用名言佳句,如何更好的突破难点等诸多问题,而要解决这一难题,就需要为学生设置一个合理的情境,进而拉进作者与读者的距离,给学生以实实在在的可触感。因此,在古诗词教学中引入多媒体,这些问题便会迎刃而解,实现让学生在一个轻松、愉快的氛围里学习知识的目的。

一、创设情境。引题激趣

教师在古诗词的教学中,一般习惯于直接揭题,然后解题,这就使得讲解过程枯燥、单调,很不容易把学生带人诗词的意境。因此,在教学内容前,教师应该首先精心设计一个适合的情境,如:适当地介绍一下诗词的时代背景、作者生平,或用生动的故事逐步引入授课内容。通过创设容易理解的情境,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进而达到正确理解诗词的目的。

例如在教《泊秦淮》这首诗时,教师可以利用多媒体向学生展示一幅“诗人夜泊秦淮河边”的影音画面。画面中,临岸是一酒家,灯红柳绿,时时传来热闹喧嚷的声音,中间更有婉转悠扬的歌曲声。此时,教师可以引导学生观察画面,对照画面叙述诗意,而后再随着音乐声朗读《泊秦淮》。这样就创设了一种适合的意境。慢慢地把学生带人诗情画意之中,为他们深刻理解这首诗创造了前提。

二、借助画面,理解诗句

在教学过程中,充分运用多媒体展示画面,能起到调动学生多种感观的作用,使学生思维形象化,进而达到理想的教学效果。

例如“烟笼寒水月笼沙”这句话很难理解,有的学生认为“烟”是“烟雾”、“炊烟”的意思,为了帮助学生准确地理解诗词的意境,教师可以在多媒体的画面上展示缭绕的雾气,然后引导学生边观察边思考:“晚上秦淮河上会有什么?”因此,学生就把这句理解为“雾气笼罩着的河水,月光笼罩着沙滩”。然后教师再进行详细的解释,说明这是一种互文的现象。同时,指导学生边看图画,边做出正确的翻译。正是由于这种思维的形象化,加深了学生理解诗词的程度。

三、运用故事,巧破难点

古诗词大多内涵深远,与我们生活的经历、朝代、空间有较大的差距,因此,理解起来有一定的难度。例如诗中“隔江犹唱花”看起来很简单,从字面上理解就是“卖唱的歌女还在吟唱陈后主所作的《花》”,但这并不是诗词所要表达的真正含义。如何正确把握古诗词的内在涵义呢?这就需要把对古诗词的理解和其作者所处的背景联系起来。此时教师可以设置两幅图画,着力表现出晚唐时期各个阶段的生活情况。其中,一幅是社会动荡、民不聊生、横尸遍野;另一幅是地主阶级花天酒地、醉生梦死的“幸福生活”,学生通过两幅画面形象的对比,就可以非常轻松地理解诗词的真正含义:作者是借《花》来喻指唐朝就要灭亡的现实,从而讽刺了统治阶级醉生梦死的生活。让学生了解与古诗词相关的背景故事,会有效地降低古诗词的理解难度,进而突破理解中的难点,诗词的主旨也就自然明了了。

四、启发想像,领悟内涵

古诗词描绘的意境犹如一幅水墨画。因此,在理解诗句时,需要教师引导学生展开想像,使诗句所描绘的景象在头脑中形成色彩鲜明的图画。只有让学生有身临其境的感觉,才能使他们很好地学习古诗词的内容。然后通过进一步的讲解,使学生更深入地领会古诗词所要表达的情感。

利用屏幕展示三幅画面:诗人泊秦淮、商女唱小曲、贵族寻欢作乐。教师可以适当予以点拨和引导,如:“商女被迫卖唱时的内心在想什么?贵族们寻欢作乐的场景是怎样的?诗人看到此景又会有怎样的内心感受呢?”通过对照画面,学生此时已和作者产生了心灵上的共鸣。这时,让学生进行大胆的想象,然后用自己的语言把当时的情境描绘出来。这样的学习过程使学生的认识得到升华,因而能够更深刻地领会了诗词的主旨。

上一篇:故事大全睡前故事范文 下一篇:等待戈多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