芦花荡教学设计范文

时间:2023-12-07 03:06:35

芦花荡教学设计

芦花荡教学设计篇1

【关键词】小学语文 生动形象 创设情境 创新思维

【中图分类号】G623.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1270(2015)02-0139-01

一、以生动形象的教学语言,点燃学生学习的热情之火

古人云:“言之无文,行而不远。”教师的语文感悟,教师的语言生动形象,富有文采,那就象丰富的矿场中闪烁的颗颗耀眼珍珠,光彩夺目,让人喜爱。教学中讲故事、说典故、谈轶事、读美文,纵横几万里,上下几千年,用丰富的新颖的内容吸引学生,用灵活多样的形式打动学生,把学生引入广阔的语文天地。如果每一堂课都精心设计,词句华美,色彩斑斓,妙语如珠,情真意切,给人以美的享受。如《春》的导语:“一提到春,我们就会想到新的生命,无穷的力量,内心洋溢的喜悦,焕发萌动的,蓬勃生机的老人、小孩、男人、女人们都出来了;有的散步、放风筝、耕种、插秧……好一派春天的新气象……”学生听到这,怎能不心潮澎湃,激情飞扬。

教师的教学语言不仅要生动形象,具有激发性和感染力,点燃学生心中的情感之火,还要讲究轻重缓急的节奏,丰富多彩的内容,抑扬顿挫的语调,富有美感,“晓之以理,动之以情”,配合适当的体态语言,以激昂的情绪,饱满的精神,奕奕的眼神,有声的语言与无声的语言结合为主体语言,声情并茂,“一石激起千重浪”,波动学生的心弦,引起学生的感性共鸣,使学生与作者的感情沟通,引发学生的探求热情,使学生“感知”、“求知”,全身心地投入语文学习中,忘身于课文所展示的情景。相反,老师总是总结“一二三”式的方法,学生听得太多,投下去的石头也就不会产生多大的涟漪。其实。转而思考,我们自己读书时,不也对老师讲课的方法感到乏味无趣吗?

二、以丰富的想象激活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

作品的意义是读者通过阅读活动发掘出来的,作品未经阅读前,只是向读者提供了一个多层次的结构框架,其间匿藏着许多值得思考的“空白”,有待于读者发现、填补、去阐析。而这些“空白”的填补正式读者阅读活动中不可缺的、被激活了的思维元素,从而架起一座沟通作者与读者情感的桥梁,使读者对作品的意义达到了个性鲜明的理解,逐步深入,进而尝到成功的,内化为自觉地行为。此时被激活的思维填补了一个个“空白”。例如:

《芦花荡》中,老头子最后将两个女孩送走时他说些什么?老子的性格会因这一次失误(女孩受伤),而产生变化吗?

《背影》父亲送走儿子后的心情怎样?他接下来要做的第一件事你能想到吗?

《台阶》,父亲造完台阶后不适应,他后悔了嘛?他将会怎么办?

《记承天寺夜游》,苏轼与张怀民在庭中散步时,他们交谈的内容是什么?

《蜡烛》一文中的老妇人始终没说一句话,丰富的内心活动都是通过她的动作表达出来的,请设想她拿出第二只蜡烛,插在那老地方时的心理活动。

通过热烈的讨论上述问题,同学们更加深了对课文背景的了解;对课文主旨的认识;对人物性格的准确把握等等。更重要的是激发学生的创造力,拓宽了学生想象思维的空间。

三、运用多媒体,创设情景,诱发学生学习兴趣

多媒体在辅助教学的活动中,通过图像、声音、动画、游戏等形式,给学生直观形象、生动新鲜的视听感受,对具有强烈好奇心的学生来说,具有极强的吸引力。在小学语文教学中,恰当结合教学内容创设情景,必将大大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创设情景的办法,并不仅限于用多媒体,还有许多成功方法。总之,通过创设情景,能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开启学生兴趣阀门,诱发学习兴趣,促进良好课堂气氛的营造。如在《芦花荡》一文教学中:

教师播放《小兵张嘎》片尾曲。

旁白:同学们,刚才大家听到的插曲是出自哪部电视剧?(学生回答)故事中小主人公主要活动的地点在哪里?(学生回答)

配以旁白:白洋淀里淀水浩渺,苇田无边,水道纵横,足有两三千条,极为壮观,是旅游爱好者观光游玩的一大景点。可就在60年前,这里曾是抗战大舞台,演绎过无数个英雄传奇,今天我们就顺着孙犁的《芦花荡》去结识一位老当益壮、让敌人闻风丧胆的传奇英雄。

呈现课题:《芦花荡》。

播放配乐配画面范读课文等,给学生直观形象、生动新鲜的视听感受。

精心进行教学设计,以教学内容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学生只有对教学内容感兴趣,才能积极参与学习活动,才能营造积极主动的课堂气氛。因此,老师要精心设计教学活动。如在《芦花荡》一文教学中,在让学生感知课文后,我进行了以下教学设计:在感知课文内容后提问:《芦花荡》中,老头子最后将两个女孩送走时他说些什么?老头子的性格会因这一次失误(女孩受伤),而产生变化吗?

四、结语

芦花荡教学设计篇2

博斯腾湖,是

>> 感受四季 走进巷子四季 四季轮回,感受幸福 “感受四季”教学设计 走过四季,走进自然 认识四季走进秋天 走进北大 感受新知 走进生活,感受乐趣 走进整形 感受美丽 走进生活感受数学 走进童心,感受童趣 走进诗词感受美 走进攀登 感受攀登 走进企业,感受文化 走进剧院感受古典 走进《科学》用心感受 守望博斯腾湖 走进流村,感受时尚 走进自然 感受自然 走进磨小,感受阳光 常见问题解答 当前所在位置:中国 > 艺术 > 走进博斯腾湖感受季四 走进博斯腾湖感受季四 杂志之家、写作服务和杂志订阅支持对公帐户付款!安全又可靠! document.write("作者: 陈杰")

申明:本网站内容仅用于学术交流,如有侵犯您的权益,请及时告知我们,本站将立即删除有关内容。 发现目标

博斯腾湖,是在戈壁和大漠夹缝中的一泓湖水,她的神秘和美丽令无数国内外摄影人心驰神往。她远衔天山,水域辽阔,风光绚丽,四季皆景,独特的环境造就了博斯腾湖兼具西北的刚烈和江南柔情的双重性格。 大苇莺 期待 技高一筹

博斯腾湖位于新疆南部、巴音郭楞蒙古自治州北部、焉耆盆地东南的最低洼处。“博斯腾湖”的蒙古语含义是“水草丰盛、牧民聚集之地”,古代商旅贾客的马队常来往于此。

博斯腾湖古称“西海”,早在1 300多年前,《隋书》里记载此湖有“鱼、盐、蒲、苇之利”。博斯腾湖面积1 200多平方公里,水最深处16米,平均深度10米,是我国最大的内陆淡水湖。它既是孔雀河的源头,又是开都河的归宿。

博斯腾湖博大富饶。芦苇是博斯腾湖之魂,它顽强地潜在水下,肩并肩,手挽手,构成绿色屏障。这里芦苇资源相当丰富,是中国四大芦苇产地之一,总面积40万公顷,每年生产大量优质的芦苇,给种植户带来可观的经济收入。湖中自然形成众多的芦苇荡和芦苇水道,芦苇荡姿态各异,有的倒影涟涟,有的亭亭玉立。芦苇最高可达十几米,有“铜杆芦苇”之称。

辽阔的博斯腾湖还是一个聚宝盆,水产丰富。特别是湖中的原生鱼类―――新疆大头鱼,因其体型巨大,肉味鲜美,经济价值极高,80年代过度捕捞几近消失,濒临灭绝,被列入国家一级保护动物。博斯腾湖人工养殖的有机雪蟹,肉质鲜美,俏销疆内外。 冬韵

丰富的淡水资源养育着数十万人民,灌溉着流域内的万顷良田。同时,随着人们对博斯腾湖流域环保意识的提高,大家自觉投入到保护母亲湖的行列中,湖水面积逐年增大,水质不断提升,环境不断改善。为挽救不断恶化的塔里木河下游生态环境,博斯腾湖多次向塔里木河下游生态应急输水,结束了塔里木河下游30年断流历史,长达320公里的绿色走廊重现生机。

博斯腾湖景色迷人,她的神秘和美丽令无数国内外摄影人心驰神往。作为一名摄影爱好者,在我的心目中,博斯腾湖是独一无二的,在戈壁和大漠夹缝中有一泓湖水,真是上天给予的恩赐。 博湖晚霞

博斯腾湖是摄影的乐园。她四季独特,环境造就了博斯腾湖兼具西北的刚烈和江南柔情的双重性格,它无与伦比。博斯腾湖远衔天山,水域辽阔,风光绚丽,四季皆景,主要有金沙滩、银沙滩浴场,相思湖、阿洪口、莲花湖、扬水站、大河口等拍摄点,雪山、湖光、沙漠、珍禽相互映衬,构成一幅美妙的图画。相信所有到访过博斯腾湖的人,都会发自内心地感叹:真是摄影人艺术创作的绝佳圣地。

春天,是“打鸟”发烧友的季节。坚冰融化,碧波荡漾,波光粼粼,苇秆发芽,万物勃发生机,数万候鸟由南方落户繁衍生息。鸟儿一会儿疾速地腾空而起犹如离弦的箭,一会儿又轻盈地落下犹如仙女下凡,当群鸟齐鸣时则如慷慨激越的进行曲。天空中,一群群天鹅、大雁排着整齐的队伍从南方飞来,时而“人”字,时而“一”字,划过苍穹,那大概就是春姑娘留下的最美痕迹。

青纱帐是鸟的天堂。候鸟早早来到博斯腾湖,有天鹅、麻雁、绿头鸭、普通秋沙鸭、鹊鸭、白眼潜鸭,白鹭、苍鹭、鸬鹚、红嘴鸥、白鹳等一百二十余种鸟类。特别是在湖面觅食的天鹅,成双成对,无视其他珍禽的存在,犹如一朵朵飘荡在水面上的荷花,缓缓地落入湖中,铺满了湖面,圣洁高雅。

鸟类摄影特别考验一个人的意志,我都是早晨7点起床,天亮之前赶到博斯腾湖,背着重达20余公斤的摄影器材直奔事先搭好的掩体。看着鸟儿们一次次外出捕食,看着鸟儿恋爱、生蛋、孵化,更无数次在孤独和绝望中守候,直到新生命诞生的那一刻,精彩瞬间被固定在镜头中,我激动的心情难于言表。 坠入爱河

夏天,既是拍鸟又是拍日出日落景色的绝佳时机。夏季时湖面的芦苇郁郁葱葱,好一个绿的世界,好一片绿的海洋。浩瀚的芦苇荡仿佛摊开一层绿色的地毯,尤为壮观,进入湖区,不久就遇见了莲花亭亭玉立,娇艳妩媚,湖中的鱼儿畅游水中,美景信手拈来。

拍日出日落这两个时点就是赶早和赶晚,为了拍摄日出中的白鹭,我曾连续几天清晨6点出发。东方渐渐露出晨曦,又渐渐露出了朝霞,紧接着便是旭日东升,霞光万道。忽然飞来一群天鹅,接着一批又一批从天而降。朝霞映红了半湖水,天鹅在红霞中翻飞,两相映衬,构成一幅生动的画面。正当我陶醉于博斯腾湖晨光之际,一群天鹅从太阳前飞过,像这样难得的机会,我激动得心跳加快,但还是强令自己沉住气,等待最好的角度、最佳的光影,连拍了几十张,留下天鹅最美的瞬间。事后才感到一丝凉意,不知是晨露还是汗水浸透了外衣。 奔向希望

秋天,是拍摄芦花的季节。洁白的芦花盛放,就像蓝天飘过的连绵不断的白云,一蓬蓬、一簇簇,时而丝丝缕缕、时而袅袅娜娜,如梦如烟,又如同茫茫的草原上涌动着洁白的羊群。芦花在绚丽的彩霞中摇曳,分外妖娆,飘在空中,如同摄影人的梦想和希望飞向蔚蓝的天空。

冬天,是博斯腾湖韵味最浓的时节。冬日,在气清日朗的笼罩下,博斯腾湖显得格外宁静安适。那冰面,琼雪迎寒,银装素裹,坚冰锁湖,一眼望不到头,在皑皑白雪的衬托下,虽然没有了“接天莲叶无穷碧,映日荷花别样红”的绚丽,却也有冬日残荷那种干枝枯叶的静美。天鹅在冰面上,梳理绒绒的白色羽毛,更令人思绪万千,一直荡漾在心头。

芦花荡教学设计篇3

一、构建新型师生关系,营造民主和谐的语文课堂气氛

在语文教学中,要尊重学生的人格,尊重学生的权利,努力创设民主气氛,实现民主对话、民主交流,呈现一种协商式、和风细雨式的良好师生关系氛围。在语文教学中,教师要树立学生观,因学行教,要以自身高尚的人格魅力感召学生,以渊博的知识激发学生,以饱满激情感染学生,以精湛的教学艺术吸引学生,在和谐的气氛中重塑教师在学生心中的崇高形象。只有改善了语文教学中师生不和谐的关系,才能打开学生情感的阀门,形成良好心理氛围,调动其参与学习活动的积极性,也才能营造出以学生为主体的课堂教学气氛,实现语文教学改革目标。

二、注重教学方法和教学组织形式,激发学生兴趣,营造积极主动活跃的语文课堂气氛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是推动学生自主学习的直接动力。在语文教学中,要实现学生学习方式的转变,没有“兴趣”作保障,要充分调动学生学习兴趣是决不可能实现的。只有全方位调动了学生学习的兴趣,营造出积极、主动学习的课堂气氛,才能实现学生自主探究、参与合作等学习方式的改变。

(一)以生动形象的教学语言,点燃学生学习的热情之火

古人云:“言之无文,行而不远。”教师的语文感悟,教师的语言生动形象,富有文采,那就象丰富的矿场中闪烁的颗颗耀眼珍珠,光彩夺目,让人喜爱。教学中讲故事、说典故、谈轶事、读美文,纵横几万里,上下几千年,用丰富的新颖的内容吸引学生,用灵活多样的形式打动学生,把学生引入广阔的语文天地。如果每一堂课都精心设计,词句华美,色彩斑斓,妙语如珠,情真意切,给人以美的享受。如《春》的导语:“一提到春,我们就会想到新的生命,无穷的力量,内心洋溢的喜悦,焕发萌动的,蓬勃生机的老人、小孩、男人、女人们都出来了;有的散步、放风筝、耕种、插秧……好一派春天的新气象……”学生听到这,怎能不心潮澎湃,激情飞扬。

教师的教学语言不仅要生动形象,具有激发性和感染力,点燃学生心中的情感之火,还要讲究轻重缓急的节奏,丰富多彩的内容,抑扬顿挫的语调,富有美感,“晓之以理,动之以情”,配合适当的体态语言,以激昂的情绪,饱满的精神,奕奕的眼神,有声的语言与无声的语言结合为主体语言,声情并茂,“一石激起千重浪”,波动学生的心弦,引起学生的感性共鸣,使学生与作者的感情沟通,引发学生的探求热情,使学生“感知”、“求知”,全身心地投入语文学习中,忘身于课文所展示的情景。相反,老师总是总结“一二三”式的方法,学生听得太多,投下去的石头也就不会产生多大的涟漪。其实。转而思考,我们自己读书时,不也对老师讲课的方法感到乏味无趣吗?

(二)以丰富的想象激活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

作品的意义是读者通过阅读活动发掘出来的,作品未经阅读前,只是向读者提供了一个多层次的结构框架,其间匿藏着许多值得思考的“空白”,有待于读者发现、填补、去阐析。而这些“空白”的填补正式读者阅读活动中不可缺的、被激活了的思维元素,从而架起一座沟通作者与读者情感的桥梁,使读者对作品的意义达到了个性鲜明的理解,逐步深入,进而尝到成功的,内化为自觉地行为。此时被激活的思维填补了一个个“空白”。例如:

《芦花荡》中,老头子最后将两个女孩送走时他说些什么?老子的性格会因这一次失误(女孩受伤),而产生变化吗?

《背影》父亲送走儿子后的心情怎样?他接下来要做的第一件事你能想到吗?

《台阶》,父亲造完台阶后不适应,他后悔了嘛?他将会怎么办?

《记承天寺夜游》,苏轼与张怀民在庭中散步时,他们交谈的内容是什么?

《蜡烛》一文中的老妇人始终没说一句话,丰富的内心活动都是通过她的动作表达出来的,请设想她拿出第二只蜡烛,插在那老地方时的心理活动。

通过热烈的讨论上述问题,同学们更加深了对课文背景的了解;对课文主旨的认识;对人物性格的准确把握等等。更重要的是激发学生的创造力,拓宽了学生想象思维的空间。

(三)运用多媒体,创设情景,诱发学生学习兴趣。

多媒体在辅助教学的活动中,通过图像、声音、动画、游戏等形式,给学生直观形象、生动新鲜的视听感受,对具有强烈好奇心的学生来说,具有极强的吸引力。在小学语文教学中,恰当结合教学内容创设情景,必将大大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创设情景的办法,并不仅限于用多媒体,还有许多成功方法。总之,通过创设情景,能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开启学生兴趣阀门,诱发学习兴趣,促进良好课堂气氛的营造。如在《芦花荡》一文教学中:

1.教师播放《小兵张嘎》片尾曲旁白:同学们,刚才大家听到的插曲是出自哪部电视剧?(学生回答)故事中小主人公主要活动的地点在哪里?(学生回答)

配以旁白:白洋淀里淀水浩渺,苇田无边,水道纵横,足有两三千条,极为壮观,是旅游爱好者观光游玩的一大景点。可就在60年前,这里曾是抗战大舞台,演绎过无数个英雄传奇,今天我们就顺着孙犁的《芦花荡》去结识一位老当益壮、让敌人闻风丧胆的传奇英雄。

2.呈现课题:《芦花荡》。

芦花荡教学设计篇4

1.转变角色,给学生一片天空

新课程的基本价值取向是:为了每一个学生的发展。这将对语文教师的角色定位和教学方式产生重大影响。学生是课堂学习中的主人,在课堂教学中,学生主动参与学习过程、实践过程,教师的作用则是隐性的,是为学生的学习服务的。

在课堂上,要让学生成为主人,根据学生的个性差异进行教学,让学生有更多发挥的空间。初中的孩子探究欲强,把课堂当中一些问题交给学生处理,有利于培养学生的综合能力和自主学习的习惯。如在诗歌教学上,教给学生背诵诗歌的方法,让孩子当小老师,用唱歌的方式教大家记忆。这样既让孩子在学习中找到了成功感,又使孩子主动的学习了知识。

同时引导学生质疑,鼓励学生进行有效的、民主的对话,在沙龙式的课堂思辨中擦出创新的火花,在有价值的课堂论辩中使学生成为有自己思想的学生也是很重要的。如我在上《芦花荡》时,问小菱在对大菱说着什么悄悄话。学生们纷纷回答了自己的想法。有的孩子说:"小菱在和他说着芦花荡里的事情。"有的孩子说:"小菱在和她说老头子的英雄行为"如果这个时候在深一步的问小菱在说芦花荡里什么事情呢?老头子什么英雄行为呢?就能挖掘孩子的思维,同时培养孩子的表达能力。不断的强化和拓展学习体验,有利于为后续学习积累新的经验,让课堂提高有效性。

2.精心设计,让课堂生动有趣

学生学习积极性指在课堂教学中,学生有浓厚的兴趣,主动、自觉地进行学习内容的探索。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越高,课堂教学效率就越高。所以在课堂中设计一些让学生感兴趣的环节也有利于课堂教学的有效性。

激趣导入,使学生从一开始就对课文产生兴趣。根据课文的内容,设计导入,把课文学习变成一个向知识奥秘探索的活动,甚至是神秘的探究活动,一开课就要把学生的兴趣勾起来。可以采用设疑、猜谜、讲故事等方式把学生带进多彩的课堂。

引导学生进行竞争,调动学习积极性。课堂上进行小组评比,创造竞争环境,学生都会不甘示弱,非常的活跃。在背古文的时候比比谁记得快,在朗读的时候比比谁读得好,发言时比比谁更有创意。并且还可以根据主题单元进行评比形式的调整,比如在战争单元,可以比赛种七色花,达到一个教学目标就可以开出一个颜色的花瓣。在说明文单元,可以以小组为单位,成立汽车制造厂,达到一个教学目标就生产出一个汽车配件。在评比中求新求变,不断在学生面前展现那个灿烂的知识新天地。

在游戏和活动中,让学生快乐的学习。以学生的全面发展为本,让学生主动参与学习活动,激发学生主动参与的欲望,充分发挥学生的自主能动性,能动性是主体性的最基本特征,培养能动性最根本的途径是激发学生的需要。因为学习应是以学生为主体所进行的一种活动。游戏和活动是学生最喜欢的学习方式,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保持学习的新鲜感。如古文单元,用开火车,大转盘等游戏让学生进行练习,学生就都会集中精力的自主学习。演课本剧也是学生很喜欢的方式,既熟悉了课文,又在表演中领会了课文。如在学习《斑羚飞渡》时,让学生扮演坚定的斑羚头羊和勇敢的斑羚,在学习《盲孩子》时,让学生扮演勇敢的盲孩子,帮助他的萤火虫、月亮。这些表演都可以激发学生理解课文的兴趣。

3.有效评价,给学生充实的课堂

在课堂评价中,新课标建议,"用最有代表性的事实来评价学生"、"应以鼓励、表扬等积极的评价为主,采用激励性的评语,尽量从正面加以引导。" 在课堂评价中,应强调的是学生的情感,关注的是学习的过程,讲究的是艺术与功能,着眼的是学生的未来发展。有效的课堂评价就是关注学生的学习过程,做出适当的引导或鼓励。初中的孩子非常在意老师对自己的评价。关注孩子学习的过程,做出有针对性的、具体合理的改进建议和引导,或是进行热情的鼓励和表扬,都会对学生的有效学习起到很大作用。

美国心理学家罗杰斯认为:"成功的教育依赖一种真诚和信任的师生关系,依赖一种和谐安全的课堂气氛。"要上好一堂课,形成良好的学习氛围,教师应该带着微笑入课堂,把信任的目光投向每一个学生;带着鼓励入课堂,把尊重的话语送给每一位学生,有意识地发挥激励功能,最大限度地介入学生的成长过程。只有这样,孩子的学习才能调适到最佳,从而轻松愉快地学习。在新课程的课堂上,老师的角色并不是淡化了,而是以另一种形式体现出来,教师对学生的评价也就更要加强艺术性,追求实效,体现"以人为本"的新课改理念。评价是为了促进学生全面发展。要取得实效,必须与新课程教学的理念相匹配,使评价更加艺术化。

评价在课堂中,有时是适时的引导,有时是表扬和鼓励。它关系着学生学习的行进方向,动态的运用不同的评价方式,可以让课堂按照最有效的轨道前进。

芦花荡教学设计篇5

[关键词]《芦笙恋歌》;拉祜族;民族电影;叙事模式

基金项目:本文系云南省教育厅2014年课题“拉祜族民族文化研究”的阶段性成果;2014年校级课题“拉祜族文学艺术研究”的阶段性成果。

影片《芦笙恋歌》是新中国“十七年”少数民族题材影视作品中的经典之一。本文以叙事模式为切入点,对电影《芦笙恋歌》进行解读。电影叙事,就是艺术的故事、想象的故事、虚构的故事,是一套基于社会共同习俗惯例所建构起来的独特的语言符号系统,是一种现代社会化的叙事。[1]《芦笙恋歌》的叙事模式包括政治叙事、民族叙事、歌舞叙事、情感叙事及民俗叙事等。

一、政治叙事:民族政策的有效渗透

《芦笙恋歌》是“十七年”少数民族题材影视中的一部集政治性、经济性、文化艺术性为一体的经典作品。作品将新时期党的民族意识和政治观念进行电影化的艺术处理,将故事情节与清匪、民族合作、经济建设、忠贞爱情等多重主题策略融为一体,既阐释了国家在民族地区的方针政策,又呈现给各族观众异彩纷呈的民族风情。《芦笙恋歌》坚持政治叙事的主线,将剧情发生的起因处理为残余势力对拉祜族同胞的欺压盘剥激起拉祜同胞的奋起反击,巧妙地将国家意志转化为内在的叙事策略和抒情原则。主人翁扎妥是在反抗匪军队伍中惟一幸存的一位,但他被匪军追赶到深山老林中逐渐变成了“野人”。新中国成立后,及地质工作者来到拉祜地区,由扎七大爹作向导在深山老林中寻找矿石,途中遇到了苦苦寻找扎妥的娜娃并最终找到了知道矿苗的老林“野人”扎妥,扎妥与娜娃重逢,各民族共庆胜利。影片主要以倒叙的方式,由扎七大爹讲述拉祜族与匪军斗争的血泪史,情节的起伏跌宕,命运的悲欢离合,时时紧扣反抗阶级压迫的社会观念。可以说,《芦笙恋歌》把电影在将党的政策和意识形态转换成叙事情节和主题策略方面的优势,发挥得淋漓尽致。影片教育和启迪各少数民族人民认识到在民族差异和文化差异的更深层次上,是阶级的差异。[2]

二、民族叙事:民族认同的成功构筑

电影《芦笙恋歌》以其浓郁的民族风情和动人的爱情表达获得观众青睐的同时,也成功宣传了当时的民族政策,在构筑民族认同中发挥了重要作用。影片富于视觉审美的民族服饰和歌舞乐器成为少数民族界定自我身份的重要标志。影片中拉祜族姑娘黑色的民族服装上缀满的银铃和银泡、头上的包头、斜挎的布袋、银质耳环和手镯、背挎象脚鼓,携手跳着芦笙舞;拉祜男子的黑色服装、头上的头巾、拉祜大背袋、银柄花木鞘腰刀,左耳上的银耳环,吹奏着葫芦笙,这些无不彰显着拉祜族的民族特色。影片还借助歌舞、仪式、语言、服饰、景观构筑起一个指认性的身份场景。当拉祜族穿着民族节日盛装,男吹葫芦笙,女敲象脚鼓,在极具边缘空间色彩的密林边欢跳芦笙舞,给拉祜族同胞营造一个自我指认的明确景观,产生强烈的族群归属感和认同感,他族观众也可借助这些族群文化符号来指认异域空间和物象。

值得一提的是,影片并未满足于追求民族身份认同,而是将其升华为阶级认同。作为国家政权代表的,必须构建在民族认同基础上新的阶级认同,才能突破拉祜族原有的自我和他者的界限。影片中以男主人翁扎妥为首的拉祜男子为了反抗老黄狗的阶级压迫,被迫与村寨的老人、妇女和孩子分离,深入老林与匪军激战。最终扎妥一行几乎全部牺牲,幸存下来的扎妥在老林中成了“野人”。后来帮助拉祜族打败了匪军,阿七大爹领着地质工作组寻矿石,并偶遇寻找扎妥的娜娃。找到扎妥后,大家共庆胜利。重生的拉祜族成为投入革命和建设事业的人民大众的成员,这时以血缘和文化维系的族群认同因为战乱分离和阶级压迫而被象征性地悬置,最终被各民族间的阶级认同而替代。

三、歌舞叙事:民族艺术的充分展示

无论是生活中的物态符号、具象符号还是影视中的艺术符号、意象符号,都会把观众与民族历史、现实社会联系起来。郑君里在《中国电影史略》中指出,“本土电影的生长契机存在于电影的思维性的形象(艺术性)与民族文化之间不可分的关系。”[3]

《芦笙恋歌》将拉祜族芦笙舞、风景绮丽的边地风光与民族乐曲结合起来拓展故事情节,并同主体社会价值的文本政治形成一种张力。影片中脍炙人口的插曲《婚誓》是一首唱响大江南北的拉祜族男女对唱民歌,它的歌词大多来自拉祜族语言的自然比喻,反映了拉祜族的民族个性、审美追求和艺术情趣。这首歌曲在影片中起到了其他文化元素不可代替的作用,并最终点题《芦笙恋歌》。《婚誓》在影片中共出现几次,扎妥与娜娃定亲后,他们依偎在瀑布旁的岩石上,扎妥吹着芦笙,娜娃和扎妥对唱起《婚誓》;在蓝天下和风中,荡着秋千对唱《婚誓》;在山茶花丛中继续对唱《婚誓》。扎妥成为“野人”后,在月圆之夜,想起心爱的娜娃,他又吹起了当年定情时的《婚誓》。最后当阿七大爹及娜娃一行确认“野人”就是扎妥而“野人”不肯相信他们时,情急中娜娃拿起芦笙吹起他们定情时的《婚誓》,就是动情的爱情咏唱和久违的唯美旋律,让扎妥产生了情感认同并实现自我角色的回归。终于,这对患难与共、历经苦难的恋人得以团聚。影片中除了反复咏唱的插曲《婚誓》,娜娃在月圆之夜漫步林间还唱了一些思念扎妥的凄婉情歌。这些民歌既突出了影片的民族特色,又渲染了娜娃思念的悲苦情怀。

总之,影片通过打歌场上的歌舞狂欢、月影下的悠悠芦笙、山涧瀑布边的绵绵情歌,荡秋千时的深情对唱,为这对恩爱的拉祜男女营造了唯美的自然人文景观,画面自然而清新,构成民族文化与地方特色的视听语言。

四、情感叙事:人性审美的巧妙升华

情感叙事贯穿《芦笙恋歌》整个故事情节发展的始终,其中突出的有扎妥与娜娃之间的爱情、拉祜同胞及工作组对匪军的憎恨、扎妥与小黑熊之间的友情等。爱情一直是人类永恒的主题,影片以拉祜族男女自然纯朴的情爱为切入点来讴歌人性的美好。打歌场上的抢包头游戏拉开了男女主角美好爱情的序幕。月光下,树林中,两人真情相拥;瀑布边,山坡上,两人幸福约会。但是,匪军打破了村寨祥和宁静的生活,也拆散了这对幸福的恋人。娜娃机智勇敢地摆脱匪兵排长屡次纠缠和利诱,独自一人穿梭于老林寻找扎妥,其对爱情的忠贞不渝令观众刻骨铭心。“野人”扎妥得知娜娃等乡亲可能遇害时,这位敢打虎豹、不畏匪军的铮铮汉子意欲殉情,可谓侠胆柔情。当年由扎妥亲手刻有娜娃头像的芦笙成为娜娃一行确认“野人”扎妥真实身份的标志性物件,而当年定情时的《婚誓》又为这对苦难的有情人得以团聚埋下伏笔。期间,匪军的欺压扰民、干扰勘察矿苗的工作队,企图破坏新中国的经济建设。影片最后以阿七大爹一行找到知道矿苗地点的扎妥这一极具大团圆喜剧色彩的精彩收尾,巧妙地升华了新中国各民族齐心协力、共同推动经济建设的深厚情感。除此之外,“野人”扎妥与小黑熊之间的深厚友谊也涌动着温情。敢打金钱豹的扎妥在意欲殉情之际,是弱小的小黑熊给了他生活下去的勇气。小黑熊被带走后,“野人”不顾一切舍身营救。人熊情深这一环节既诠释着人与自然的和谐又突出了拉祜族是猎虎民族的主题。影片通过多种情感的穿插描述,再现了生活的美好与真实,也充盈和净化了观众的内心。

五、民俗叙事:民族物象的完美渲染

影视是以图像传达信息,用直观、鲜活的视觉艺术展示人物的生存状况、经济文化、、婚丧礼俗、节日庆典、服饰建筑等彰显丰富多彩的地方文化。《芦笙恋歌》通过民居、服饰、狩猎、婚恋、歌舞、祭酒等物象成为此部电影的标志性民俗向观众传递着拉祜族独具特色的文化信息,并以民俗所承载的象征意蕴勾连起观众对传统习俗的认同感和怀旧感。影片以拉祜山寨为背景,奔流不息的澜沧江、郁郁葱葱的原始丛林、风光绮丽的民族风情,加之主人翁的忠贞爱情,让观众在丰富的视觉体验中感受独特的艺术魅力,感悟真、善、美。

影片处处都散发出浓郁的民俗气息,民俗在镜头的推拉摇移中尽情绽放其无穷魅力。影片的故事追溯到1948年的八月十五,这是拉祜族的传统节日,小伙子们向山坡上的一匹白色石马走去,姑娘们向石马身上洒鲜花,还给石马脖子上挂上红丝巾,一位拉祜老人正拿着一大竹筒花酒向石马身上泼去。在桑荫街的歌舞场上,俊朗的拉祜男子吹奏芦笙,漂亮的拉祜姑娘肩挎象脚鼓,欢快地跳着芦笙舞。包头是拉祜族姑娘的定情物,歌舞场上演的抢包头环节是拉祜族标志性的婚俗。小伙子看上了哪个姑娘,就会设法抢到这个姑娘的包头,姑娘若是同意就会半推半就任由小伙子抢走,若不同意就会死死地护住包头。男主人翁扎妥在顺利抢到娜娃绣有象征忠贞爱情的马缨花包头后跑进了树林,娜娃心领神会地追了过来跟他约会。月影斑驳的密林中,扎妥悠扬甜美的芦笙如同天籁之音,给娜娃指明了爱情的方向,她幸福地依偎在扎妥的怀抱中。林中不时传来阵阵虫鸣,真是“别有幽愁暗恨生,此时无声胜有声”。当扎妥不知如何能博得岳母好感时,娜娃一句“我阿爹活着的时候,可是个很好的猎手。”给扎妥指点迷津。在拉祜族的传统观念中,拉祜男儿人人要打猎,出色的猎手一定是机智多谋、勤劳勇敢的男子汉,也是姑娘们爱慕的对象。后来,扎妥成功猎到一只金钱豹,老猎手阿七大爹主动出面说媒。提亲过程中影片始终在努力传达着民族习俗,竹笆墙的茅草房、干栏式木掌楼是拉祜族特有的传统建筑习俗;扎妥猎到金钱豹的过程反映了拉祜族的狩猎习俗;阿七大爹的酒葫芦、水烟锅展示民族饮食习俗;娜娃妈同意后,阿七大爹说“来,喝了这碗花酒,这就算定了。”强调了拉祜族的婚俗,现在俗称吃火笼酒;男女主人翁的名字体现了拉祜族传统的命名习俗。依托传统民俗的独特渲染来拓展故事情节既增强了影片的真实感和可观赏性,又提高了其艺术层次及娱乐功能。因此,民俗文化的展示,对于营造民族奇观、烘托异域物象,强化视觉冲击力具有重要作用。

[参考文献]

[1] 张婷婷.云南少数民族题材影片的叙事模式[J].云南师范大学学报:哲社版,2007(05).

[2] 李奕明.十七年少数民族电影的文化视点与主题[J].电影创作,1997(01).

[3] 于瑞华.民族文化符号在影视设计中的应用[J].电影文学,2008(06).

芦花荡教学设计篇6

[关键词] 音乐;电影;结合

音乐与电影的完美结合其实就是听觉与视觉的双重价值体验,只有这样才能创造出更为精彩的影片效果。本文分析了《大话西游》音乐引发对电影效果,对影片中出现的主要背景音乐进行了细致剖析,并在此基础上总结了音乐与电影完美结合的重要性。

一、透视《大话西游》音乐引发的电影效果

(一)情感效果

情感是电影艺术表达的主要手段,也是传递外界事物思想的关键。对于电影艺术而言,情感效果价值必须在短时间内获得最大的升华,而音乐无疑是最直接的调动情感的手段,也是最有效的。《大话西游》音乐引发的电影情感效果上十分明显的。例如,随着牛魔王的出现,至尊宝再也不能享受往日无忧的时光。他要找回心爱的晶晶,也要夺回更加深爱的紫霞。他曾一度寄望于月光宝盒。直到最后的关头,至尊宝终于醒悟,靠月光宝盒不行,至尊宝更是没有那个本事,只有成为孙悟空,只有戴上那个金刚圈,他才有能力同牛魔王一较高下。这真是一个极大的讽刺。你想要得到吗?那么好吧,你先放弃吧。你必须做出选择,做至尊宝,那么快乐总是很短暂,做孙悟空,你就要忍受无尽的痛苦。在这种情感选择面前,音乐《一生所爱》展现了无奈又深厚的情感表现,在音乐声中,一个男孩子对辛酸无奈和不得不做出的决定成为观者情感深层的伤痛。恋爱的时候我们都不懂爱情,懂得爱情后却失去了可以相爱的时间。“此情可待成追忆 只是当时已惘然!”[1]音乐与电影对白的结合使得对整部影片而言,最后的金刚圈选择成为来引发观者情感的重头戏。而影片中其他的情感表现还有很多,紫霞伤感的眼泪配以哀伤的弦乐、牛魔王的来临配以急躁的鼓点声音等都是音乐表达情感的关键,但是与结尾处的情感表达相比就稍显逊色了。

(二)画面效果

对电影而言,最直接的是视觉刺激,但是这种刺激如果过于强烈就会落入粗俗的境地,而如果过于优美则会如同画片一样缺少必要的情节连接,所以画面效果对电影来讲必须是声形结合的艺术魅力,画面的转变则更需要音乐的转变与之相配合,使得电影画面充满了震撼人心的力量,为电影的视听结合带来了最直观有效的整合。《大话西游》中展示的画面效果是十分丰富的,对整体画面效果而言,电影拍摄于宁夏,以苍茫的西北荒原作为故事发生的背景,影片更多的展现的是类似于“黄色”的画面质感,这种感觉好似能够带给人无限遐想的“老照片”,展现出的是无比浑厚的视觉刺激。而对于一些特性的画面设计来讲则以大漠、黄沙、古城为主。在大漠中有主人公历经情劫后忧郁的眼神,默默远去的孤独背影;在黄沙中有主人公为了追求自由和爱情的奔跑和厮杀;古城中的婚礼更是融合了必然的凄凉感觉,混乱中的逻辑独特又有吸引力。这样的画面效果中,影片音乐为影片烙上了无可替代的忧伤印记,虽然这种印记对表象上是“喜剧”的,但是深入地体会音乐效果就会发现,画面感觉上悲哀至极。编曲赵季平在片中采用的二胡、箫声为影片画面打造了一片绕梁古韵,古韵下的沙漠、古城、黄沙展现出惊人的美感,音乐与画面相得益彰。

(三)流程效果

《大话西游》对电影分为上下两部分,电影播放初期的票房失利与影片流程混乱有直接关系,但是通过的影片对细致分析就会发现,其中的音乐表现其实对流程起到了良好带动效果。从流程划分来看,影片可以简单地划分为“500年前”和“500年后”,而其实这两组时间划分并没有对主人公造成太多的影响,紫霞还是500年前的紫霞,至尊宝还是500年后的至尊宝,变化的只是时间和情感。所以,抛弃一切的时间追究,音乐感受的同一性表现了作品的完整力度。当紫霞仙子摇着一只孤舟,伴随着仙乐般的箫声出现,芦苇摇曳,衣袂飘飘;当至尊宝与白晶晶凄惨地倒在黄沙之中时凄美的音乐已经给影片的发展定好了主题基调,并暗示了片中人物的最终命运。随着剧情的展开,音乐也随之伸延:紫霞在信奉爱情,与二郎神等斗争时的音乐效果十分简单,但是却透露着极为强烈的不和谐音调,简单地以音乐来衬托出紫霞的决心和反抗斗争的激烈。至尊宝和牛魔王妹妹的婚礼上,嘈杂的喜庆音乐也是不和谐音,同样反映出男主角追求爱情的急躁不安、张皇失措。当白晶晶与牛魔王血战、至尊宝化身为孙悟空大展神威时,交响乐队的协奏曲充满力量将其英雄气概表现得淋漓尽致。总之,音乐的同一性使得《大话西游》前后两个部分变成了一个整体,展现了无穷的艺术音乐魅力。

二、《大话西游》音乐的详细解读

《大话西游》的主题音乐主要有三种类型,下面就各种音乐进行详细地分析,以便找出音乐与电影的完美切合点。

(一)《一生所爱》

《大话西游》之《月光宝盒》和《大圣娶亲》这两部影片按最初的设想是一部完整的影片,可是最后剧情的发展超出刘镇伟的估计,一部影片已装不下这些奇思妙想了,只有将计划改变,一分为二,所以两部影片在风格上是一致的。但是相比于前者,这部电影将感情描写得更加细致,也更加惊天动地,尤其是里面的经典对白,到现在还影响着一大批痴男怨女,结局也颇有深意,最后《一生所爱》的主题曲更是恰到好处。《一生所爱》作为电影的主题曲,出现的次数较多,也是最有影响力的片尾曲。但是作为观者所重视和记忆的是影片的结尾处。最终,孙悟空的爱情化为了一串无法让爱人知晓的记忆,传递在夕阳武士身上,留下了紫霞心中淡淡的“熟悉”和自己对自己“狗一样”的嘲讽,默默转身、淡然上路,卢冠廷的主题曲《一生所爱》伴随响起:“从前、现在、过去了再不回/ 红红落叶长埋尘土内/开始终结总是没变改/天边的你飘荡白云内/苦海,泛起爱恨/在世间,难逃避命运/相亲,竟不可接近/或我应该相信是缘分/情人别后永远再不回/无言落寞放眼尘世岸(愿来日再聚)/鲜花虽会凋谢,但会再开(为你)/ 一生所爱忍让(守候)白云外。”这首歌有着舒缓的音乐风格和类似爵士乐的配乐,使得音乐对爱情的解读极缓慢,但是又渗透着恰到好处的力量,配合着至尊宝(孙悟空)的落寞背影,观众的眼泪奔流而出再也无法遏制。

(二)《芦苇荡》

《芦苇荡》音乐的出现是紫霞的出现,可以说这首曲子是紫霞特有的,也只有紫霞才能完美地展现画面与音乐,透过那首曲子,晚风轻轻地吹过,芦苇秆随风摇摆,芦苇絮在风中轻舞荡漾,不知是凄凉,还是苍茫?成片的芦苇,白花花的一片,在阳光下熠熠生辉,婀娜多姿,可能也就是因它的气势像波涛一样“荡漾”而起名叫“芦苇荡”。微风飘过,抚动芦苇,细小的芦花在空中飘扬起来,它并不像水中的浮萍那样,随波轻轻漂向远方,而是静静地守护在这里,像是在等待,又像是在思念。紫霞与至尊宝演绎的是 “谎言”和“誓言”的故事,前者听的人信以为真,后者说的人信以为真。他经历了500年,兜了一个大圈子又回到了原地。最终发现,人还是没能战胜命运,但人的尊严却赢得了肯定,人的情感也必将不朽。最后,面对生死由衷感叹到:“生亦何欢,死亦何苦。”紫霞对爱情的追求和“明知不可为而为之”的执著都融合在《芦苇荡》之中。当然,不是只有紫霞出现时才会响起《芦苇荡》,当紫霞被牛魔王刺杀身亡时,音乐突转舒缓,纯音乐效果凸显,在悠长的箫声中,紫霞对爱情的感受让人落泪,随着紫霞的飘远,音乐加入了重打击的“鼓点”,这就更鲜明地展现了孙悟空的痛不欲生。随着孙悟空抱着头大声地吼叫,鼓点和音乐声有了极为短暂的停顿,这时看着露着尖牙、痛苦嘶吼的孙悟空(至尊宝),相信之前为影片大笑的观众,再也笑不出来了……接着,本应该有激烈音乐为伴的双方厮杀,变成了最舒缓的《芦苇荡》音乐,从厮杀中我们体会了孙悟空的满腔愤怒,也感受了愤怒背后对深切爱情,一次次金箍棒的抡起都是对遗失爱情的无限悔恨,此时的反情绪的音乐运用使得观者的内心受到冲击,煽情感人到极致。[2]

(三)《小刀会组曲》

《小刀会组曲》由商易为民族舞剧《小刀会》创作的配乐,不知道被多少武侠电影借用过了,最出名的就是《新龙门客栈》《功夫》《大话西游》《鹿鼎记》(周星驰)、《九品芝麻官》。作曲家商易于1959年为民族舞剧《小刀会》作的配乐,之后一直被香港武侠电影借用,该组曲用到了琵琶、唢呐、古筝等乐器,悲怆时婉转凄凉,大气时豪情万丈,丝毫不逊色于胡伟立的作品,唢呐的大喜大悲,琵琶的风声鹤唳,二胡的凄怆入骨,皆令人为之一振。《小刀会组曲》在大话西游中的应用主要是借以表现战斗场面的紧张,而且以前一部《月光宝盒》对演绎更为精彩,白晶晶和师姐与牛魔王的对峙过程中充满了气势恢弘、雄伟有力的悲壮色彩。同时,小刀会《序曲》的应用展现了战斗场面中秀丽的一面,让影片的画面和情感扣人心弦。

三、《大话西游》音乐与电影完美结合的规律性整理

(一) MV式的画面冲击力

一般来说,艺术作品其实就是对现实生活的重现,但是对于类似于《大话西游》这样的影片,人物形象复杂化,情节带有“无厘头”色彩,属于超现实主义的影片。在这类影片中阐述影片思想立场和感情态度就需要特色的方式。《大话西游》中出现的演唱虽然很少,但是音乐魅力却是无穷的,这种音乐带动感为观者展现了MV式的画面冲击,视觉信息与听觉信息的紧密结合构成了影片MV艺术形式无穷的魅力,使得影视画面艺术与音乐艺术的融合成为经典。在光与影的世界里,人们幸福、痛苦、喜悦、怅惘交织在情感的漩涡里,《大话西游》借助情节推动来画面展示,当至尊宝坐在山洞的角落里,远处传来一阵铃声,音乐适时响起,辗转而发的是人们的怅惘与醒悟的翻转。MV的音乐画面展现,使得影片以其高度抽象和概括的特有思维,感性直觉的动人形式,烘托了影视的中心思想和主题,赋予了影视艺术崭新的丰富而生动的艺术生命,感动和感染便是影视画面艺术与音乐艺术结合的特殊功能和魅力了。

(二)民族风格与电影画面的心理震撼

《大话西游》中西北风音乐大师赵季平创作的背景音乐始终伴随,但是都不是十分强烈,尤其是与《大话西游》中混杂又搞笑的场面相比,往往会让人忽视,但是细细品味却又能够让人自然而然地融入影片之中。赵季平在电影音乐创作中非常注重民族风格的把握和运用,而且以其大胆而超前的艺术构思、与电影画面的有机结合以及能给观众带来的强烈的心理震撼而著称于世,由此而形成了赵季平电影音乐所特有的艺术魅力。 在这部影片中,他以二胡和箫来体现影片的中国式古典味道,同时又使用了铜管、木管、弦乐等西洋乐器来丰富音乐的色彩。大量地运用各种民族乐器主奏,与交响乐队、民族管弦乐队、合唱队,甚至电声乐器的多种音响结合,不仅为电影音乐带来了新音色、新音源、新音响,赋予电影音乐新的时代气息。这种混合对音乐使用符合了《大话西游》的“无厘头”风格,同时又恰当地配合了电影画面,使得民族曲风与电影画面完美地演绎来一场双重奏,极度精准地震撼了观影者的心灵。

总之,通过对《大话西游》的音乐与电影关系的详细分析可以看出,音乐是电影元素的重点,也是展现电影情感、画面、内涵的关键,电影音乐的魅力必将在电影中得到更为广阔的艺术功能传播。

[参考文献]

[1] 雅乌塔罗.从审美心理角度论电影音乐三个功能及表现特征[D].北京:首都师范大学,2005.

[2] 段红霞.赵季平电影音乐创作艺术魅力探析[J].电影文学,2010(14).

芦花荡教学设计篇7

位于石家庄市师范街80号的河北省档案馆,成立于1959年3月18日。经过整整50年的勤奋耕耘,目前馆藏档案资料近70万卷(册),涵及清代、民国、革命历史,直至解放后各省直机关,以及已撤销的察哈尔、热河二省的档案。它汇聚起燕赵数百年的历史风云,让人们谛听到了岁月深入河北大地铿锵的回声。

馆藏清代获鹿、栾城、临榆诸县丁口、保甲档案,具体而细微地展示出华北地区传统小农经济的基本状况,是史学研究极为珍贵的第一手资料

这部分档案共计2197卷,上起康熙四十五年(1706年),下至宣统三年(1911年),主要反映封建社会末期我国北方农村经济社会发展的概貌和形态。在租银征收和工食粮发放方面,如获鹿县郑家庄社、任村社、太平庄社等甲社丁粮审册、编审册、征粮册、安租流水薄、安租花名号薄、壮丁征租薄、征收牙帖税银薄,正定县移催滹沱河桥工银两,临榆县征收解支正杂各款四柱册稿,正定府申停征钱粮册,山海关都院、协领等人俸银册等等;在规章制度方面,如《直隶清赋例章》、《藩宪颁发税契告示张贴处所卷》、《直省劝捐积谷章程》、《直隶全省印花税税务告示》、《督院运司札饬自本年秋关起直岸引盐每斤加价四文告示卷》、《奏定研究印花税办法酌拟税则章程折》等等;在政治、经济、司法、礼仪方面,如《刑房稿薄》、《官媒名册》、《从九品姓名、年貌、籍贯册》、《石家庄绅董于德元等禀请承充正太铁路脚行卷》、《获鹿县城乡积谷总册》、《社甲花名册》、《柜银流水薄》、《烟户册》、《保甲册》、《历年致祭孤魂卷》以及一些民间案件的审理情况等。由于这部分档案具体而细微地展示了我国传统小农经济的真实情状,其史料价值非同寻常,其中,《清代获鹿县永壁村保甲册》入选《中国档案文献遗产名录》(第一批)。上世纪80年代,美国加州大学洛杉矶分校历史学教授、著名汉学家黄宗智先生通过查阅上述档案,为其撰写《华北的小农经济与社会变迁》等著作找寻到第一手材料。该书以华北这一不大不小的经济区域为考察对象,截取由明清到民国这段时限,就经济发展和社会变迁两方面进行了宏观与微观相结合的中观研究,得出许多令人耳目一新的结论,并明确提出:不要把商品经济的发展简单等同于向资本主义过渡6黄宗智先生为此曾题词评价:“地方政府的档案比中央的具体,也更能反映历史实际情况,盼给予应有的重视。”

长芦盐务档案以其时间跨度长、内容丰富而在全国独树一帜,举凡其盐业生产、运销、缉私等诸多方面,架构起由清代至新中国成立这段历史的时代变迁图景。这些档案全部入选第二批《中国档案文献遗产名录》,即足以说明其特有的价值

这部分档案共计33713卷(其中英文档案1760余卷,日文档案759卷),上起乾隆四十二年,下至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

由于盐的特殊商品属性(向来由政府专卖),盐业在中国历朝历代均处于举足轻重的地位。渤海湾是我国海盐的主要生产区域,因而,近代以来,这里成为各方势力争夺的一个焦点。

长芦盐区北起山海关,南至古黄河人海口(今河北海兴)。其盐政始建于元代,据档案记载,清末之时,长芦盐区每年上交税金达517万两白银,大约占整个直隶省年财政收入的三分之一。民国初期,中央政府设长芦盐运使公署和盐务稽核分所。1937年4月,长芦盐务管理局成立,统掌该盐区一切盐务行政事宜及盐税征收。七七事变后,长芦盐区很快被日伪接管;1945年10月,民国政府收回长芦盐务管理局,并改称河北省盐务管理局,1946年2月改称财政部长芦盐务管理局。1949年3月,奉华北人民政府命令,组建起由中共领导的华北长芦盐务管理局。

长芦盐务档案所涉内容极为广泛,如内部管理方面有:各滩坨局、盐场、滩坨管理办法、办事细则、办事章程、会议纲要,监视制度及各类计划、总结、统计报表等;机构人事方面有:盐务管理局、盐运使公署、税警局、稽核所、官运总分局及经理处等的人事任免的令、函、呈,各局、场、所、处人员履历、名册、工资待遇,公务员甄制审查等文件;还有盐业生产、运销、税收、缉私、财经等类文件,林林总总,不一而足。特别是日军占领期间,其掠夺中国盐业资源的电令、统计表格等,更是其法西斯卑劣行径的铁证。

馆藏革命历史档案,比较清晰地反映了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河北人民英勇奋战,并最终迎来新中国胜利曙光的光辉历程

这部分档案共计1万余卷,既涉及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的中共顺直省委、中共河北省委、中共晋察冀中央局、晋察冀边区行政委员会、晋冀鲁豫边区政府、华北人民政府等,大多数则来自于抗日战争、解放战争时期的冀中、冀南、冀东、冀热辽、冀热边、冀察、冀晋、北岳、冀鲁豫、太岳、太行、冀热察、渤海等区党委、行署和军区。前者主要为革命斗争和经济建设的决策、部署,如中共顺直省委《省委扩大会总结》、《京东苏维埃筹备会布告》、《省委对直豫边特委工作指示》、《纪念广州暴动三周年反对军阀进攻红军宣言》、中共河北省委《省委通知十一号――关于经济问题》、《为“八一”反对帝国主义战争纪念日告民众书》、《河北省互济会为公葬无产阶级导师同志的宣言》,中共冀察晋中央局《关于城市工作的报告》,关于机构设置、编制、政权建设、整党整风、干部任免与管理等问题的指示、决定、报告、通知,关于军事形势、军事方针、军事训练、游击战争、除奸反特等的工作方针和任务,董必武、彭真、聂荣臻、罗瑞卿等领导人在各类会议上的讲话、文稿等,华北人民政府《政府工作报告》及有关民政、司法、财政金融、文教卫生、农业水利等方面的计划、通令、指示、办法。后者则更加具体地展示了各革命根据地对敌斗争、政权建设、统一战线、拥军优抚、财政税收、工商贸易、及工农业生产的真实状况。如冀中区党委《“五一”扫荡后冀中党组织工作总结与今后冀中党建设的任务》,冀南区党委《对敌斗争形势与任务》、《王任重同志关于政策问题的解答》,冀东行署《粮食专卖暂行办法》,太行军区:邓小平《正确的展开除奸反特务

斗争》,渤海区行署《关于回民自治的决定》,北岳行署《关于利息政策的决定》,冀晋区行署关于发展制铁业、推广手摇纺纱机、奖励开荒、开展大生产运动的指示、通知、决定、总结等。

馆藏新中国成立后河北省党、政、群系统档案共计40余万卷,比较全面地反映了由新民主主义社会向社会主义社会过渡,直至改革开放,数十年间河北人民所走过的光辉而曲折的历程。其中,刘青山、张子善案件审理档案至今仍不失为反腐倡廉的良好教材;徐水县共产主义试点的有关档案,在经济建设诸方面的教训必将给人们提供长久的警示……

刘青山、张子善案件档案这部分档案比较系统地反映了刘、张二人贪污犯罪的基本事实以及案件审理、处理的整个过程,电影《新中国第一大案》的关键素材即取自于此。

刘青山、张子善均在十几岁即参加革命,上世纪30年代初加入中国共产党。在土地革命、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时期,两人出生入死,经受了艰苦卓绝的考验。如刘青山曾参加著名的高蠡暴动,被逮捕后,面对严刑拷打,始终坚贞不屈;张子善参加过,1934年被逮捕入狱,其间,他参与组织狱中绝食斗争和卧轨斗争,表现出共产党人的英雄气概。

然而,解放后他们却未能抵御住物质的涛惑。正如同志在党的七届二中全会所告诫的:“可能有这样一些共产党人,他们是不曾被拿枪的敌人征服过的,他们在这些敌人面前不愧英雄的称号;但是经不起人们用糖衣裹着的炮弹的攻击,他们在糖弹面前要打败仗。”新中国成立之初,刘、张二人分任中共天津地委书记和天津地区行署专员。为贪图腐化的生活,他们,不顾民众疾苦,盗用机场建筑费、水灾区造船救济贷款,克扣地方粮、干部家属救济和民工供应粮等,共计171亿元(旧币,每万元合新币1元),用于经营他们秘密掌握的所谓“机关生产”;勾结奸商,以49亿元倒卖钢材,使国家蒙受损失21亿元;为从东北盗购木材,他们不顾灾民生活无着。占用4亿元救灾款,并派人冒充军官进行倒买倒卖;将国家用于治理海河等工程的民工用粮由好换坏,并抬高卖给民工的食品价格,从中渔利22亿元。他们将这些贪污的钱用于挥霍和人际交往,共计3.7亿元,其中刘青山1.8亿元、张子善1.9亿元。

刘青山、张子善问题被揭露后,经河北省委和中共中央华北局调查,并经同志批准,二人被逮捕。此案经严格审理,呈报中央。面对一些求情的人员,同志义正辞严地说:要他俩,还是要中国?正因为他们两人的功劳大、地位高,所以才要下决心处决他们,只有处决他们,才有可能拯救二十个、二百个、二千个、二万个犯有各种不同错误的干部。

1952年2月10日,刘青山、张子善被执行死刑。

河北省档案馆所存刘、张案件档案较为完整。特别是涉及重要环节的档案均珍藏于此,如华北局、河北省委、天津地委关于刘青山、张子善克扣民工粮,对刘、张处理情况及反映的报告、决定、意见,省第三次党代会与天津地区党代会对刘青山、张子善问题的发言及大会情况新闻报道,省委关于开除刘青山、张子善党籍的决议,刘青山、张子善事件调查录,刘青山、张子善犯罪事实,刘青山、张子善犯罪事实的检讨,对刘青山、张子善审讯记录及书、判决书等等。

此外,河北省档案馆还存有民国河北省高等法院档案10万卷,其主要内容为各类民事案件的诉讼、审理和判决文书;另有散存档案若干,较为珍贵的如:努尔哈赤第十五子多铎家谱,民国河北省第一任主席商震将军与当时的军政要员、知名人士的来往信件,霍元甲之子霍东阁在南洋的照片等等。代管的档案有已撤销的察哈尔省、热河省、通县专区、定县专区档案。

芦花荡教学设计篇8

1、前滕__。__又名滕__,位于__乡政府南1公里处,南北长4公里,东西宽3.4公里,总面积13.6平方公里,计约2万亩土地,地理位置优越,东邻南排河,排灌方便,北靠307国道及朔黄铁路,交通便利。__水域辽阔,春季青芦吐翠,笋尖钻天,一派生机勃勃;夏季绿苇蔽日,水径通幽,可以消除暑之燥气;秋天苇浪金黄,芦花胜雪,让人心旷神怡;冬季碧玉千顷,冰天一色,让人胸怀宽畅。

__内盛产芦苇,年产量600万斤,常年收入250万元。淀内沟渠纵横,可养殖水面500余亩,草、鲢、鲤、鲫、鲶、鳢、梭等鱼类及青虾、河蟹资源丰富。且常有东方白鹳、野鸭、灰鹤、丹顶鹤、白天鹅等野生珍稀禽类在淀内栖息,各种不知名的水鸟为大淀也增添了无限生机。淀内苇浪起伏,波光潋滟、鳞潜羽翔,是垂钓休闲、旅游观光的好去处。

到__观光休闲,可乘木船或徒步穿行于纵横交错的芦苇丛中,绿水碧波,芦花洁白,野鸟成群,鱼跃碧波,满耳虫鸣,欣赏一派水乡田园风光;或可亲手划桨苇荡中,谈情说爱,畅叙友情、亲情,令人沉醉不知归路;或可品尝水鲜,一饱口福;或可下淀捕鱼,一边划船一边垂钓,尽情体味心灵与自然交融的至真至美。

2、____游。__村位于307国道北,__公路西侧,全村986户,3455人。2009年被批准为“河北省旅游示范点”。2012年,全村经济总收入35633万元,农民人均纯收入11112元。该年全村冬枣产量实现5500余万斤,累计接待游客五万余人,净收入2.2亿元。

____游项目,总投资1000万余元。建设有花园式住宅楼10幢,无公害冬枣园2万亩,鹿、鸵鸟等观赏型养殖场2个,垂钓水面500亩。先后投入6000万余元,修建基础设施若干,如__冬枣专业市场、冬枣保鲜库、教学楼、柏油马路、绿化带、新型水冲式公厕等。集旅游观光、采摘、养殖、垂钓、食宿、市场交易于一体,拥有一流的景色、一流的环境,一流的服务,以一个净、亮、美的全新姿态迎接八方游客。

__故居。__烈士故居位于__市__乡__村,2009年7月被__市人民政府确定为第四批市级文物保护单位。故居原有四间土房,属上个世纪50年代的建筑物,屋顶塌陷,大面积漏雨,墙体脱落严重。2014年10月份启动修缮工程,新建正房四间、偏房两间,重修了门楼和围墙;联合博物馆对故居内的展牌、展板、展橱和复制文物进行了安装布置。

__简介:__,1897年出生,先后担任中国工农红军第5军团13军、14军军长,军团参谋长,副总指挥等职务,曾获中华苏维埃共和国临时中央政府授予的一级红旗勋章。1931年1月8日在与敌人的战斗(史称“宁都起义”)中壮烈牺牲,时年36岁。随后中华苏维埃共和国中央政府将宁都县改名为博生县,并在瑞金叶坪广场建立“博生堡”。“博生堡”三个字由同志书写,同志也题词:“以宁都起义的精神用于反对日本帝国主义,我们是战无不胜的。”70年代,孙毅同志、肖华同志多次来到__烈士家乡看望并慰问家属和亲人。

1.指导思想。指导思想从可持续发展和区域协调发展的高度,依托京津冀经济圈辐射效应,充分利用__乡自然与人文旅游资源的组合优势,充分发挥旅游业的先导作用,使旅游业成为社会经济发展的新增长点,创造更多的就业机会。

2.主题与目标。(1)主题以生态农业休闲度假旅游、红色革命教育为主,强调人与自然的和谐统一以及弘扬革命英雄的爱国主义精神,打造兼具放松身体和升华精神为一体的综合旅游区。(2)规划目标:以市场为导向,创造条件,力争用5-10年的时间建立__-前滕-__三点一线的旅游格局。实施品牌战略,显着提高本区旅游综合接待能力,打造成为主要面向北京、天津、山东以及省内旅客的短途精品旅游点。

上一篇:革命英雄写的诗词范文 下一篇:夏天的秋天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