崔颢黄鹤楼诗范文

时间:2023-11-13 01:17:11

崔颢黄鹤楼诗篇1

昔人已乘黄鹤去,此地空余黄鹤楼。

黄鹤一去不复返,白云千载空悠悠。

晴川历历汉阳树,芳草萋萋鹦鹉洲。

日暮乡关何处是,烟波江上使人愁。

【前言】

《黄鹤楼》是唐代诗人崔颢创作的一首七言律诗,被选入《唐诗三百首》。此诗描写了在黄鹤楼上远眺的美好景色,是一首吊古怀乡之佳作。前四句写登临怀古,后四句写站在黄鹤楼上的所见所思。诗虽不协律,但音节浏亮而不拗口。信手而就,一气呵成,成为历代所推崇的珍品。这首诗在当时就很有名,传说李白登黄鹤楼,有人请李白题诗,他说:“眼前有景道不得,崔颢题诗在上头。”严羽《沧浪诗话》评:“唐人七言律诗,当以崔颢《黄鹤楼》为第一。”

【注释】

1黄鹤楼:三国吴黄武二年修建。为古代名楼,旧址在湖北武昌黄鹤矶上,俯见大江,面对大江彼岸的龟山。

2悠悠:飘荡的样子。

3晴川:阳光照耀下的晴明江面。川,平原。

4历历:清楚可数。

5萋萋:形容草木茂盛。

6鹦鹉洲:在湖北省武昌县西南,根据后汉书记载,汉黄祖担任江夏太守时,在此大宴宾客,有人献上鹦鹉,故称鹦鹉洲。

7乡关:故乡家园。

8烟波:暮霭沉沉的江面。

【翻译】

传说中的仙人早乘黄鹤飞去, 这地方只留下空荡的黄鹤楼。飞去的黄鹤再也不能复返了, 唯有悠悠白云徒然千载依旧。汉阳晴川阁的碧树历历在目, 鹦鹉洲的芳草长得密密稠稠。时至黄昏不知何处是我家乡? 面对烟波渺渺的大江令人发愁。

【赏析】

元人辛文房《唐才子传》记李白登黄鹤楼本欲赋诗,因见崔颢此作,为之敛手,说:“眼前有景道不得,崔颢题诗在上头。”传说或出于后人附会,未必真有其事。然李白确曾两次作诗拟此诗格调。其《鹦鹉洲》诗前四句说:“鹦鹉东过吴江水,江上洲传鹦鹉名。鹦鹉西飞陇山去,芳洲之树何青青。”与崔诗如出一辙。又有《登金陵凤凰台》诗亦是明显地摹学此诗。为此,说诗者众口交誉,如严羽《沧浪诗话》谓:“唐人七言律诗,当以崔颢《黄鹤楼》为第一。”这一来,崔颢的《黄鹤楼》的名气就更大了。

《黄鹤楼》之所以成为千古传颂的名篇佳作,主要还在于诗歌本身具有的美学意蕴。

一是意中有象、虚实结合的意境美。黄鹤楼因其所在之武昌黄鹤山(又名蛇山)而得名。传说古代仙人子安乘黄鹤过此(见《齐谐志》);又云费文伟登仙驾鹤于此(见《太平寰宇记》引《图经》)。诗即从楼的命名之由来着想,借传说落笔,然后生发开去。仙人跨鹤,本属虚无,现以无作有,说它“一去不复返”,就有岁月不再、古人不可见之憾;仙去楼空,唯余天际白云,悠悠千载,正能表现世事茫茫之慨。诗人这几笔写出了那个时代登黄鹤楼的人们常有的感受,气概苍莽,感情真挚。

二是气象恢宏、色彩缤纷的绘画美。诗中有画,历来被认为是山水写景诗的一种艺术标准,《黄鹤楼》也达到了这个高妙的境界。首联在融入仙人乘鹤的传说中,描绘了黄鹤楼的近景,隐含着此楼枕山临江,峥嵘缥缈既形势。颔联在感叹“黄鹤一去不复返”的抒情中,描绘了黄鹤楼的远景,表现了此楼耸入天际、白云缭绕的壮观。颈联游目骋怀,直接勾勒出黄鹤楼外江上明朗的日景。尾联徘徊低吟,间接呈现出黄鹤楼下江上朦胧的晚景。诗篇所展现的整幅画面上,交替出现的有黄鹤楼的近景、远景、日景、晚景,变化奇妙,气象恢宏;相互映衬的则有仙人黄鹤、名楼胜地、蓝天白云、晴川沙洲、绿树芳草、落日暮江,形象鲜明,色彩缤纷。全诗在诗情之中充满了画意,富于绘画美。

前人有“文以气为主”之说,此诗前四句看似随口说出,一气旋转,顺势而下,绝无半点滞碍。“黄鹤”二字再三出现,却因其气势奔腾直下,使读者“手挥五弦,目送飞鸿”,急忙读下去,无暇觉察到它的重叠出现,而这是律诗格律上之大忌,诗人好象忘记了是在写“前有浮声,后须切响”、字字皆有定声的七律。试看:首联的五、六字同出“黄鹤”;第三句几乎全用仄声;第四句又用“空悠悠”这样的三平调煞尾;亦不顾什么对仗,用的全是古体诗的句法。

这是因为七律在当时尚未定型吗?不是的,规范的七律早就有了,崔颢自己也曾写过。是诗人有意在写拗律吗?也未必。他跟后来杜甫的律诗有意自创别调的情况也不同。看来还是知之而不顾,如《红楼梦》中林黛玉教人做诗时所说的,“若是果有了奇句,连平仄虚实不对都使得的”。在这里,崔颢是依据诗以立意为要和“不以词害意”的原则去进行实践的,所以才写出这样七律中罕见的高唱入云的诗句。此外,双声、叠韵和叠音词或词组的多次运用,如“黄鹤”、“复返”等双声词,双声词组,“此地”,“江上”等叠韵词组,以及“悠悠”、“历历”、“萋萋”等叠音词,造成了此诗声音铿锵,清朗和谐,富于音乐美。

此诗前半首用散调变格,后半首就整饬归正,实写楼中所见所感,写从楼上眺望汉阳城、鹦鹉洲的芳草绿树并由此而引起的乡愁,这是先放后收。倘只放不收,一味不拘常规,不回到格律上来,那么,它就不是一首七律,而成为七古了。此诗前后似成两截,其实文势是从头一直贯注到底的,中间只不过是换了一口气罢了。这种似断实续的连接,从律诗的起、承、转、合来看,也最有章法。元杨载《诗法家数》论律诗第二联要紧承首联时说:“此联要接破题(首联),要如骊龙之珠,抱而不脱。”此诗前四句正是如此,叙仙人乘鹤传说,颔联与破题相接相抱,浑然一体。

杨载又论颈联之“转”说:“与前联之意相避,要变化,如疾雷破山,观者惊愕。”疾雷之喻,意在说明章法上至五、六句应有突变,出人意外。此诗转折处,格调上由变归正,境界上与前联截然异趣,恰好符合律法的这个要求。叙昔人黄鹤,杳然已去,给人以渺不可知的感觉;忽一变而为晴川草树,历历在目,萋萋满洲的眼前景象,这一对比,不但能烘染出登楼远眺者的愁绪,也使文势因此而有起伏波澜。《楚辞·招隐士》曰:“王孙游兮不归,春草生兮萋萋。”诗中“芳草萋萋”之语亦借此而逗出结尾乡关何处、归思难禁的意思。末联以写烟波江上日暮怀归之情作结,使诗意重归于开头那种渺茫不可见的境界,这样能回应前面,如豹尾之能绕额的“合”,也是很符合律诗法度的。

崔颢黄鹤楼诗篇2

昔人已乘黄鹤去,此地空余黄鹤楼。

黄鹤一去不复返,白云千载空悠悠。

晴川历历汉阳树,芳草萋萋鹦鹉洲。

日暮乡关何处是?烟波江上使人愁。

楼因文名,文以楼就。文人骚客纷至沓来,登楼观景,交朋会友;或点首低吟,或引吭高歌,或把酒临风,或流连忘返;因黄鹤楼留下的诗词歌赋至今难以数计。

诗仙李白写的与黄鹤楼有关的诗歌据说有十六首之多,最有名的是:“故人西辞黄鹤楼,烟花三月下扬州。孤帆远影碧空尽,唯见长江天际流。”(《送孟浩然之广陵》)然而,没有一首是直接题咏黄鹤楼的。

一日,李白又喝得酩酊大醉,唱着《将进酒》,在一群诗友的簇拥下,踉踉跄跄登上黄鹤楼。大家跟着唱“天生我材必有用,千金散尽还复来……与尔同销万古愁。”李白突然停止了歌唱,醉眼惺忪地对着滚滚长江,口中唸唸有词。同伴们安静下来,恭候李白鹤楼题诗。因为大家都知道,李仙只要一喝酒就醉,醉后必有名篇佳作脱口而出。有人早已将一枝饱蘸香墨的狼毫递上,李白随手接来,转身就想往洁白的墙上题写。然而,诗仙的手在半空中停了下来,满腹诗稿无法落笔。他长叹一声,龙飞凤舞地在墙上留下了两行字:“眼前有景道不得,崔颢题诗在上头。”写完,将笔一搁,举步下楼。

原来,李白看到崔颢题在墙上的那首诗,觉得崔颢写的都是自己所想的。诗写得太好了!自己再写,却怎么也跳不出崔颢诗中的意境,只好搁笔。

李白没有写出诗来,但留在墙上的那两句话却使崔颢的诗更加名扬天下。后人为了纪念李白鹤楼题诗的那段历史佳话,在黄鹤楼边建了座搁笔亭。

我初识黄鹤楼也是从崔颢的那首诗中得到印象的。在上世纪六十年代的初中课本里,就收有崔颢的《七律。黄鹤楼》。当我领会了这首诗的内容和意境时,就产生了强烈的登黄鹤楼的愿望。

一九六六年,我还是个十八岁的青年学生。在“文化大革命”的滚滚政治洪流中,我当上了“红卫兵”,响应毛主席的号召走出校门开始全国“大串联”。我来到武汉,不想去“扇革命之风,点革命之火”,第一个愿望就是想参观武汉长江大桥和登黄鹤楼。

黄鹤楼早已损毁,难觅踪迹。我站在武昌蛇山,望着滚滚长江象一条巨大的白练,由西向东奔腾而来,顿感气宇轩昂,世界博大。但江边缺少了黄鹤楼,心头便涌上些许的失落与惆怅。好在那时武汉长江大桥已经建成,这在当时的确是一座宏伟的震惊世界的建筑工程,足以令国人骄傲自豪。我走上大桥的桥面,俯瞰滔滔江水,体验着祖国建设的一日千里,心情无比兴奋和喜悦,无法登黄鹤楼的失落与惆怅便在这种兴奋与喜悦中渐渐消失。

上世纪八十年代初,武汉市人民重建了黄鹤楼。新建成的黄鹤楼巍峨高大,金碧辉煌,吸引了来自世界各国和祖国各地的大量游客。然而,我却一直无缘登临。多少次乘京广线火车进京,半夜一点多钟,列车驰过楼下,我只能抵御磕睡,趴在车窗边,抬头仰望巍然屹立在蛇山上的黄鹤楼,在黑沉沉的夜色中看着黄鹤楼飞檐翘角的剪影在车窗外一闪而过……

今天,终于有机会登上黄鹤楼了,四十二年的愿望终于很快就能实现!

清早起来,匆匆洗嗽,胡乱吃了早点,在汉工作的乡贤后学张凯先生驾车来接我。张先生说:“咱们先去东湖,下午再去黄鹤楼,因为上午天气阴沉,又有薄雾,登楼观景还有点模糊。”

“不,先去黄鹤楼!”我坚决地说。

也许我是长辈,对我的主观和固执张先生不好反对;也许张先生理解了我急于想要登黄鹤楼的迫切心情。我们驱车径往黄鹤楼!

走进黄鹤楼公园南大门,便是一条仿明清风格建筑的古街。两边店铺鳞次栉比,各种有关黄鹤楼的纪念商品琳琅满目。我无心购物,匆匆走过仿古街,便来到了镌刻着崔颢那首著名的《七律。黄鹤楼》诗碑前,在心里默默颂读,想象着“日暮乡关何处是?烟波江上使人愁”的登楼意境。诗碑对面就是搁笔亭。走进搁笔亭,李白当年“眼前有景道不得,崔颢题诗在上头”的情景浮现于我的脑海。

由搁笔亭朝前走,登上几级石阶,向右拐个小弯,黄鹤楼的巨大身姿巍然竖立眼前。

那是一幢仿古艺术高超的现代建筑,有飞檐翘角,有雕梁画栋,有鎏金牌匾,有朱红立柱;象楼?象阁?象亭?象塔?然而,在我的眼里,又什么都不象,似楼非楼,似阁非阁,似亭非亭,似塔非塔。正是这“四不象”,使现代建筑的黄鹤楼融会了古今中外的建筑艺术风格,显得十分的富丽堂皇、雍容大度,古今楼阁文化在这里得到了完美的体现和发扬。

我绕着主楼底层的门廊转了一圈,贪婪地拜读着门廊上悬挂的牌匾、楹联、诗文,仿佛进入了一个书法艺术的宝库。在大书法家赵朴初先生题写的“气吞云梦”牌匾和启功先生书写的“对江楼阁参天立,全楚山河缩地来”的楹联前,我久久不能移步,陶醉拜倒在先生们的书法艺术脚下。那笔力之遒劲,文采之精妙,令我叹为观止!

进入楼内,一幅“白云黄鹤”的巨大壁画映入眼帘。画中黄鹤楼居中矗立,上有黄鹤飞舞,下有郁郁森林和滚滚江滔,悠悠白云缭绕在水天之间;楼前人们或登临远眺,或轻歌曼舞,洋溢出一派黄鹤归来的欢乐景象和浪漫气氛。

依次登上二、三、四楼,更象进入了一个书画艺术的海洋。楼上的诗书画令我目不暇接。在三楼的长卷绣像组画《人文荟萃》前,我仿佛和古代诗人们汇聚到了一起。李白、崔颢、王维、孟浩然、宋之问、刘禹锡、白居易、杜牧、贾岛、苏东坡、陆游、范成大、毛伯温、杨慎、张居正……这一个个大诗人的形象鲜活地向我走来,使我也情不自禁地在心里吟颂起了自己创作的《登黄鹤楼》……

登上顶层,放眼极目眺望,顿感心胸开阔,意气高远,精神大振!武汉三镇笼罩在一片轻纱薄雾当中,那景象更显飘忽迷离,若隐若现,仿佛来到了虚幻仙境。“云横九派浮黄鹤”!这个九省通衢之地,这个地域辽阔的特大城市,在茫茫的云雾中更显得富贵大气,显现出了她的独特魅力!

看近处,高楼大厦林立,街道纵横交错,车辆来往穿梭,行人摩肩接踵。长江、汉水滚滚而来,如白练绕城;云雾在水天之间飘飞,似悠闲自在;亭阁台榭装点在万绿丛中,如翡翠镶上了珠玉;鹦鹉洲上花红树绿、林木葱笼,象一块浮在水中的巨大的绿宝石。那屹立在龟蛇两山之间、飞架南北的长江大桥,仿佛就在脚下。江中水流,桥上车流,组成一道独特的风景。远处的景色渐显依稀,朦朦胧胧中象一幅无与伦比的巨大的城市风情画。

黄鹤楼地处闹市,我们身在楼中,却不感到喧嚣浮躁,而是闹中取静。天气虽然阴沉,但我们的心情仍然没有丝毫压抑,而是浑身充满愉悦,感觉悠闲自在、心旷神怡,更谈不上崔颢诗中所写的那种“日暮乡关何处是?烟波江上使人愁”的忧愁与怅惘。

时代毕竟不同了!一千二百多年前,年少气盛的崔颢,满怀雄心壮志,力图报效国家,但官场失意,只做了些太仆寺丞、尚书司勋员外郎之类的小官,于是沉溺于浮艳轻薄、妇人闺情的诗歌意境中,后来历经边塞,才逐渐写出了风格雄浑奔放的佳作。这在封建社会里,是知识分子的普遍命运。他们生不逢世,官场不顺,很少有快乐和喜悦,更多的是忧愁与怅惘。而我们今天,生逢盛世,天下太平,经济发展,社会进步,看着眼前的无限美景,我们何愁之有?我们有什么理由不感到喜悦快乐呢!

从黄鹤楼下来,我仍感游兴未尽。黄鹤楼公园的亭阁很多,除前文说过的为纪念李白题诗的搁笔亭外,还有奇章亭、乖崖亭、留云亭、禹碑亭、鹅碑亭、仙枣亭、石照亭、毛泽东词亭……这些造型优美、风格各异的亭子,几乎都与古今名人有关。

唐朝宰相、太子少师牛僧儒曾任鄂州刺史、武昌节度使、鄂岳沔蕲黄观察使,在武汉做官时政绩显著,为老百姓留下了福泽,人民为了纪念他,建造了奇章亭。而宋朝湖北路转运使张咏(字乖崖)却因一首登黄鹤楼的诗,表达了宁愿隐身蓬瀛、不肯浪迹污浊官场的思想,受到人民的敬仰,人民为他造了乖崖亭。留云亭则更是与元朝世祖忽必烈、成宗铁木耳和宪宗蒙哥有关。禹碑亭、鹅碑亭自然是为了纪念大禹治水、和大书法家王羲之挥毫写“鹅”。仙枣亭讲述的是吕洞滨吹笛赐枣的故事。石照亭则因了苏东坡诗中提到的神奇石壁而引出的一个古老传说。毛泽东词亭中央竖立的《菩萨蛮。黄鹤楼》青石壁则重现了中国近代的一段历史风云,抒发了新中国的开国元首毛泽东“把酒酹滔滔,心潮逐浪高”的壮志豪情!这些亭子我都一一登临,一座也不肯错过。从这些与亭子有关的故事传说中,我学习到了丰富的历史知识,吸取了宝贵的精神营养。

最后,我来到纪念南宋民族英雄岳飞的风景区。穿过岳飞功德坊,在“精忠报国”和“功业千秋”的横额下,顿时肃然起敬。我对着岳武穆的铜雕鞠躬敬礼,仿佛看到了一身戎装驰骋疆场的岳元帅正指挥他的岳家军“气吞万里如虎”,杀得金兀术的兵马丢盔弃甲尸横遍野。岳家军那种“文官不爱钱,武官不惜死”的崇高精神教育和影响了一代又一代的中国人。

然而,可悲的是,当时的南宋小朝庭昏庸腐败,奸臣当道,企图偏安一寓,卖国求和。宰相秦桧等一伙小人不仅不主张抗敌,反而千方百计杀害了岳飞。在岳飞《满江红。登黄鹤楼有感》词碑前,我读到了岳飞当时力主北伐的豪情壮志和悲苦心境。

英雄已去,逝者如斯。但愿岳飞的悲剧不会重演!我们现在进入了一个崭新的时代,国强民富,社会民主,又有好的政党和民族精英来领导这个国家,我们的祖国一定会更加繁荣富强、蒸蒸日上!

崔颢黄鹤楼诗篇3

诗的前两联并未如一般的题咏诗那样去写黄鹤楼的形态、位置等特征,而是结合凡人在此处飞仙的故事,抒发一己之感慨。千年之间的凡夫俗子在此地羽化登仙,而黄鹤楼依旧伫立千年,成为了时间和空间的见证,在面对如此大的时空转化之后依旧岿然此地,怎能不让人感到世事苍茫,对人生短暂产生悲痛之感。第三联“晴川历历汉阳树,芳草萋萋鹦鹉洲”,人教版教材的注释为“晴天从黄鹤楼遥望对岸,汉阳树木都看得清清楚楚。鹦鹉洲上,草长得极茂盛”。在词语解释中也没有提到祢衡这一典故。如果按照这些解释来看,此联写的就是站在黄鹤楼上看到的“乐景”,前两联是世事苍茫的感叹,再加以乐景反衬之,看到日落西山,不禁乡愁四起,产生归乡隐去的想法,这么理解这首诗也勉强可以说得通。但如果只是这样理解,那么七言律诗的压卷之作也未免太普通了,而且如果了解到崔颢的生平性格之后,就会明白仅仅是日落西山和世事苍茫根本不会让他产生归乡隐去之情,反而会产生及时行乐的情感。

崔颢,《新唐书》卷二三 列传第一二八记载:

崔颢者,亦擢进士第,有文无行。好博,嗜酒。娶妻惟择美者,俄又弃之,凡四五娶。终司勋员外郎。初,李邕闻其名,虚舍邀之,颢至献诗,首章曰:“十五嫁王昌。”邕叱曰:“小儿无礼!”不与接而去。

从这段文字可以看到崔颢不守礼数,可以说是一个狂士,这段关于他轻狂之举的文字《旧唐书》中也有记载。另外,《古今纪要》卷十一也记载着“不顾细行,颢好饮博取美妻”。可见其始乱终弃,已是恶迹昭彰。早年的诗文也以浮艳轻靡为主,正是由于诗名和恶迹导致其虽然中举,但得不到举荐,一直在外漂泊,经历无数风霜苦旅。

试想一个择妻论美,不久就抛弃的人怎么会看到“芳草萋萋”的美景立刻产生归乡隐居的心情呢?一个酒色之徒看到美景应该兴致高昂,应当醉生梦死,应当及时行乐才对!如此看来,烟波愁情何从而来?这首诗也就解不通了!

这个乐景和最后的归隐乡愁有着明显的矛盾!但是如果我们把祢衡的典故加入进去,这烟波愁情也就很好理解了,这里就完全不存在矛盾了。

祢衡,《后汉书》卷八十下,文苑列传第七十下中记载:“祢衡字正平,平原般人也。少有才辩,而尚气刚傲,好矫时慢物。……常称曰:‘大孔文举,小杨德祖。余子碌碌,莫足数也。’”祢衡之狂由此可见一斑。列传中余下文字记载了祢衡数次羞辱曹操、刘表,可见其狂妄至极,但二人都碍于其才名之大,均未敢加害。曹操将其送之刘表,刘表欲借刀杀人又送之黄祖。然而“后黄祖在蒙冲船上,大会宾客,而衡言不逊顺,祖惭,乃呵之。衡更熟视曰:‘死公!’祖大怒,欲加棰。衡方大骂,祖恚,遂令杀之。”终于落得个身首异处。

那么他如此狂妄的原因何在?原因很简单:自负才名,在他眼中只有孔文举、杨德祖两人值得一提,其他都是庸庸碌碌之辈。

当崔颢站在黄鹤楼上,想到鹦鹉洲就是曾经不可一世的狂士祢衡被杀的地方会作何感想呢?论才名他能和祢衡相比吗?他名气能到连曹操、刘表都忌惮的程度吗?远远没有!那么连才名如此之大的祢衡最终都为他的狂妄付出了生命的代价,那么他这个恶迹昭彰的轻狂之士会有好的结局吗?作为一个读书人,作为一个积极考取功名的人,治国平天下是其一生的梦想,然而看到祢衡,想到自己的所作所为就已经清楚地知道前路不可行了,“道不可行,乘桴浮于海”,孔子尚且如此说,崔颢何能例外呢?在黄鹤楼上静静沉思着,不知不觉中,凭栏望去,已是日落西山,余晖映射,江上点点,烟波暮霭,此情此景,让狂士归心,令乡愁四起,顿生隐去之情。

此诗被推为七律中的压卷之作,千载苍茫只是其一,更为重要的是历史的契合让人心惊胆战,是狂士的回头让人拍案击节,更是“乘桴浮于海”的黯然神伤。

可想而知,少了一个祢衡的典故,也就少了诸多韵味,一首压倦之作,也就变得平庸不堪了。但人教版的教材并未释出这个典故,又有几个中学老师会关注到这个典故?那么选入这首诗的意义也就丧失了,压卷之作的魅力也完全欣赏不到,怎能不让人感到遗憾呢!

崔颢黄鹤楼诗篇4

这首诗具体创作时间已无从考证。黄鹤楼因其所在之武昌黄鹤山(又名蛇山)而得名,传说古代仙人子安乘黄鹤过此;又传说费祎登仙驾鹤于此,这首诗就是从楼名之由来写起的。诗人登临黄鹤楼,览眼前景物,即景生情,诗兴大作,创作了这首诗。

2、《黄鹤楼》全文:

昔人已乘黄鹤去,此地空余黄鹤楼。

黄鹤一去不复返,白云千载空悠悠。

晴川历历汉阳树,芳草萋萋鹦鹉洲。

日暮乡关何处是?烟波江上使人愁。

3、崔颢黄鹤楼赏析。

首联巧用典故由仙人乘鹤归去引出黄鹤楼;颔联紧承首联,说自从仙人离去,黄鹤楼已经历经千百年之久;颈联诗意一转,进入景物描写,写晴日在黄鹤楼所见之景;尾联以写烟波江上日暮怀归之情作结,使诗意重归于开头那种渺茫不可见的境界。全诗虽不协律,但音节嘹亮而不拗口,信手而就,一气呵成;情景交融,意境深远。

崔颢黄鹤楼诗篇5

黄鹤楼被中国历代诗人吟诗诵赞,一直享有天下绝景的美誉,与湖南的岳阳楼,江西的滕王阁并称为江南三大名楼,且以其历史之悠久,楼姿之雄伟而居三楼之首,享有天下绝景的美誉。

大家都知道,大自然中的鹤有很多种类,有白鹤,灰鹤,丹顶鹤,黑颈鹤等等,但是没有黄鹤,那么,武汉的老百姓为什么给自己家乡的标志性建筑起名叫黄鹤楼呢?这个美丽的名称来自一段美丽的神化传说。

很久以前,有一个姓辛的人在黄鹄山头卖酒度日。一天,有位衣衫褴褛的老道蹒跚而来,向他讨酒喝,辛氏的生意虽本小利微,但为人忠实善良,乐善好施。他见老道非常可怜,就慷慨答应。酒足饭饱后,老道非常感激辛氏。后来,老道每日必来,辛氏就有求必应。不知不觉一年过去了。有一天,老道又来到酒店,辛氏一见,急忙准备酒菜招待老道,老道急忙拦住,说今天我不喝酒,我是来向你告别的。又说每日饮酒,无以为谢,但我会画画,我给你的酒店画一幅画作纪念。说完,老道拾起地上的橘子皮,在墙上画了起来,不一会儿就画好了一只鹤,由于橘子皮的颜色是黄色,所以这只鹤也是黄色的。画完后,老道对辛氏说:只要你拍手相招,黄鹤便会下来,为酒客跳舞助兴。辛氏一听,非常高兴,他立即去看老道画好的鹤,觉得栩栩如生,非常漂亮。他转身要向老道表示谢意,感谢老道给他的酒店画了那么好的一幅画,可是老道已不知去向。第二天,酒店来了客人,他想起老道的话,拍手一试,果然那只黄鹤一跃而下,引颈高歌鸣,翩翩起舞,舞毕又跳回墙上,客人十分高兴。消息传开后,吸引了武汉三镇的老百姓和远近的游人,都来店中看黄鹤起舞。从此酒店生意兴隆,辛氏因此发了财。十年后的一天,老道又出现在酒店,辛氏一见,十分高兴,拉着老道说,你一去十年,我多方打听你的下落,不知去向。今天你回来了,请你再也不要离开。等辛氏讲完,老道对辛氏说:不知十年来你所挣的钱,还清了我的酒债了没有?辛氏急忙说:非常感谢,在你留下的黄鹤的帮助下,我现在非常富有。老道一听,哈哈大笑,并取下身上所带的铁笛,对着墙上的黄鹤吹起一首奇妙的曲调,黄鹤闻声而起,随着笛声唱歌跳舞。一曲吹完,只见老道跨上黄鹤,黄鹤载着老道飞走了,此后老道再也没有回来过。武汉三镇的老百姓十分想念这只给他们带来幸福吉祥的仙鹤,纷纷建议辛氏在酒店旁建一座楼阁,供奉老道和黄鹤,以资纪念。同时也为云游四方的老道和黄鹤指引方向,希望他们早点回来。辛氏接受大家的建议,将多年积攒的钱拿出来在酒店旁盖起了一座高楼,他有感于黄鹤帮他致富,于是取名为黄鹤楼。千百年来,这个故事广为传颂,成为黄鹤楼因仙得名最有影响的传说。

黄鹤楼始建于三国吴黄武二年,即公元223年,至今约有一千七百多年的历史,其间屡毁屡建,不绝于世。这是因为黄鹤楼已经不是一般意义上的名胜建筑,它反映了一个时代的兴衰。自从清同治十年,即公元1884年黄鹤楼被毁后,人们一直企盼着黄鹤楼重现江城,但一直未能如愿,直到改革开放后,黄鹤楼才得以重建,这充分反映了我国综合国力的提高。今天我们参观的黄鹤楼是以清代黄鹤楼为蓝本,于1981年动工修建,1984年建成的,离最后一座黄鹤楼被毁的时间整整有一百年。

黄鹤楼所在的蛇山,是由东西排列而首尾相连的七座山组成,自西而东为黄鹄山,殷家山,黄龙山,高观山,大观山,棋盘山,西山,全长二千余米,因其形同伏蛇,故名蛇山。黄鹤楼建在黄鹄山顶,在古汉语中,鹄、鹤二字通用,故又称黄鹤山,黄鹤山上的楼阁,当然就叫黄鹤楼。但是人们更愿意接受因仙得名的传说。

为了使大家更好地观赏黄鹤楼我用五个字来概括黄鹤楼的特点:高、奇、险、美、妙。高就高在山高楼更高,上刺青天与云霞比翼;奇就奇在神仙跨鹤,神话流传;险就险在临江而立,下临无地;美就美在登楼远眺,武汉风光尽收眼底;妙就在妙文人墨客,轶事流传。

我们现在所在的位置是黄鹤楼的一楼大厅。大厅宽22米,长14米,您看这些古香古色的大柱,周长有两米,它们直通顶层可以说是整栋楼的擎天柱。迎面的这副白云黄鹤图,高9米,宽6米,画面上黄鹤楼居中耸立,上方一仙者骑者黄鹤,吹者铁笛似离似归,下面人们载歌载舞,整副画面洋溢着浪漫神奇的气氛。画两侧柱子上还挂者清末重臣张之洞的一副名联:

爽气西来云雾扫开天地撼

大江东去波涛洗尽古今愁

大厅名联后是一巨幅雕屏,上绘历史上黄鹤楼的造型,技艺高超,又古色古香,堪称艺术精品。

好,请大家随我继续向上参观。我们现在所在的地方并非二楼,而是一楼与二楼的夹层,俗称跑马廊。这样的跑马廊每二层之间都有,大家可以算一下,黄鹤楼本有五层,再加上每两层之间的跑马廊,内部一共就有九层,因此,黄鹤楼又有了外五内九的建筑结构。这里陈列着一些历史的名人字画,大家可以欣赏一下。

请大家扶好楼梯随我到三楼。这里是一副名为文人荟粹的陶版瓷画。画面人物神态各异,栩栩如生,再现了历代文人墨客来此吟诗作赋的情景。您看,中间那位黄袍加身的正是唐代大诗人崔颢。相传有一年,崔颢慕名来到黄鹤楼,他游览后即兴赋了一首诗:

昔人已乘黄鹤去,此地空余黄鹤楼。

黄鹤一去不复返,白云千载空悠悠。

晴川历历汉阳树,芳草萋萋鹦鹉洲。

日暮乡关何处是,烟波江上使人愁。

这首诗意境美妙,是描写黄鹤楼的一首不可多得的好诗。可是由于唐代著名诗人很多,崔颢名气又不大,因此,诗虽好,但无人赏识。又一年,诗仙李白来到黄鹤楼,当地老百姓见诗仙来此,十分高兴,纷纷要求李白为黄鹤楼写一首诗。李白游览后觉得黄鹤楼传说奇特,风景优美,于是诗兴大发,答应写诗。人们准备好文房四宝,李白饱蘸浓墨,凝神屏气,提笔欲写,可就在这时,他一抬头,看到了墙上崔颢的诗,他当场就愣住,摇摇头,搁笔不写。围观的人们不知何故,纷纷询问为什么,只见李白叹了口气,吟出一首打油诗:

一拳打碎黄鹤楼,一脚踢翻鹦鹉洲。

眼前有景道不得,崔颢题诗在上头!

吟完,搁笔而去。由于李白的推崇,崔颢的诗名声大振,黄鹤楼也随着崔颢的诗名传四方。

四楼是黄鹤楼的文化活动场所,陈列了当代书画名家游览本楼的即兴之作,这里还专门备下了文房四宝,若是哪位游客有兴趣,不妨在此一显身手。

现在我们来到了黄鹤楼五楼的观景台。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在这里我们首先看到的是这幅名为江天浩瀚的组画,它面积达90平方米,在全楼壁画中是最大的。它由10幅彩画组成,正面墙上的三幅是组画的中心,第一幅由上而下记载了远古的长江文化演替发展的过程。第二幅是在石绿底色上用金线描出的水浪占据了全部画面,使人似乎站到了长江的一个横断面上,感受着急流东去的波涛。第三幅反映的是三国以后黄鹤楼产生和兴废的过程。其它七幅,画在额枋上,分别是:长江源流,上游瀑布,三峡风光,庐山奇景,太湖风光,江流入海和沧海横流。

现在再让我们到西边观赏武汉三镇的美景吧。眼前是滚滚东去的长江和使天堑变通途的长江大桥,还有对面龟山上高耸入云的电视塔,富丽堂皇的晴川饭店,如彩虹跨江的晴川桥黄鹤楼像一位老者,稳坐于蛇山之巅见证了武汉沧桑的历史和日新月异的今天,更以期待的目光展望着繁荣昌盛的未来。

崔颢黄鹤楼诗篇6

张豆豆不解:“为什么?”李乐乐说:“因为唐代诗坛流传着这么一句话:‘平生不登黄鹤楼,就称诗人也枉然!’所以唐朝的大小诗人们,一辈子肯定要去一趟武汉的黄鹤楼,如果不去的话,以后自称诗人肯定会让大家笑掉大

牙的。”

张豆豆来了兴致,忙说:“乐兄,快给我讲讲,黄鹤楼上都有什么好故事,我要快点去黄鹤楼,说不定太白兄正在那里等着我呢,哈哈!”李乐乐略一思索,便滔滔不绝地讲了起来。

因为李白是名满天下的诗仙,人人都想见他,而黄鹤楼又是天下诗人必去的地方,所以经常有诗人图个方便,邀请李白去黄鹤楼饮酒。李白是个酒鬼,只要听见“酒”字就坐不住了,当然逢邀必去。去了之后喝完酒,大家要分手的时候自然依依不舍,李白的诗情就上来了。所以李白在黄鹤楼留下了多首送别诗,其中最有名的一首送别诗,乐豆们知道是什么吗?哈,当然是《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

咯,大家都知道啊――

故人西辞黄鹤楼,烟花三月下扬州。

孤帆远影碧空尽,唯见长江天际流。

看看这首诗,写得真是无限深情,离别的眼泪都掉进江里了。哎哟,太白兄好多情啊!不过,我们最最浪漫最最飘逸的大诗人太白兄去黄鹤楼也有不爽的时候。话说这一天,李白又登上了黄鹤楼,面对着楼上楼下的美景,诗仙自然诗情大发,于是从怀里掏出一支毛笔,准备在墙上写诗。不料李白一抬头,吓了一大跳,只见墙上已经有了一首诗,诗名为“登黄鹤楼”:

昔人已乘黄鹤去,此地空余黄鹤楼。

黄鹤一去不复返,白云千载空悠悠。

晴川历历汉阳树,芳草萋萋鹦鹉洲。

日暮乡关何处是?烟波江上使人愁。

李白一读之下,眼泪“哗哗”地流了下来:天呐,这是谁啊?把这么牛的诗写在这里,还让不让人活了?叹息良久之后,李白擦干眼泪,把毛笔一扔,走下楼去,边走边喃喃自语:“哎,眼前有景道不得,崔颢题诗在上头。”(啊,不会吧,诗仙也有如此失意的时候啊?看来真是天外有天,人外有人啊!)

这个令李白为之搁笔的崔颢虽然诗风激昂豪放、气势宏伟,但是好像没怎么听说过呀?是啊,史书上记载并不多哦,作品也很少。

不过,这一首《登黄鹤楼》在《唐诗三百首》中名列七律第一耶,这足以让他名传千古了。

哇,真牛啊!李乐乐讲完了,张豆豆说:“我准备去黄鹤楼了!我要常驻那里!一定要等上李白!我一定要陪他大喝一场!没准儿太白

兄一高兴,就会写一首《黄鹤楼送张豆豆之21世纪》,那我就在文学史

一举成名了,耶!”

崔颢黄鹤楼诗篇7

是啊,黄鹤楼确实不算高,与比那些高楼大厦,,还远远不足呢?

黄鹤楼虽然看起来不高,但是它的高度却深不可测。

站在黄鹤楼上,看见远处天地相接的地方,我想起崔颢的《黄鹤楼》,“昔人已乘黄鹤去,此地空余黄鹤楼。黄鹤一去不复返,白云千载空悠悠。”

想想也是,在中国这上下五千年里,曾有多少诗人在黄鹤楼上留下不朽的诗篇呢?禁不住吟诵:“故人西辞黄鹤楼,烟花三月下扬州。孤帆远影碧空尽,惟见长江天际流。”

崔颢黄鹤楼诗篇8

李白,一代诗仙,他诗作的浪漫主义风格历来被人们称道。杜甫也曾写道:白也诗无敌,飘然思不群;笔落惊风雨,诗成泣鬼神。现代小孩都能熟练地背诵: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白发三千丈,缘愁是个长等等想象丰富,大胆夸张的诗句。但是我们在欣赏他带我们的艺术享受同时,我们一定要充分认识充溢在李白身上的人格魅力,他是一个诗人,他更是一个真性情的人,他有思想有激情,所以我们要把他作为一个诗人来欣赏,更要从他身上汲取精神的力量,把他作为精神的典范,从而在复杂多变的世界面前,更加从容地行走。

一、李白是一个热爱生活的人

他对生活始终充满着激情,他热爱着这个世界,热爱着美丽的河山,热爱着每一寸他踏过的土地。他歌唱庐山瀑布“飞流直下三千尺”,他描绘天门山“天门中断楚江开,碧水东流至此回”,他讴歌黄河“黄河之水天上来,奔流到海不复回”,他写长江“山随平野尽,江入大荒流”这样大手笔描绘祖国大好河山的诗句不胜枚举。一切景语皆情语,只有时刻保有激情的人才会写出这样热情洋溢的词句,所以生活在这个喧嚣尘世物欲横流的时代,不管外界如何变幻,只有常有热爱之心,你就会获得幸福和安宁。

二、李白是一个重情重义的人

但凡是豪侠的人都有一个共同的品质,朋友遍天下。李白游历的半生中,也结交了无数的侠骨志士,他重义轻财。曾说“人生贵相知,何必金与钱”。

他和杜甫的友情成为了文学史上弥久不衰的佳话,李白比杜甫大十一岁,但他对杜甫非常敬重,曾写下《沙丘城下寄杜甫》一诗:“我来竟何事,高卧沙丘城。城边有古树,日夕连秋声。鲁酒不可醉,齐歌空复情。思君若汶水,浩荡寄南征。”由于杜甫不在身边同游,“齐歌”引不起李白的感情,“鲁酒”也提不起酒兴,思友之情就象永不停息的汶河水,这是何等深厚的感情!汪伦是安徽的士绅,特别仰慕李白的才学,想一睹李白的风采,就写信给李白“先生好游乎?此地有十里桃花。先生好饮乎?此地有万家酒店。”李白在“十里桃花”和“万家酒店”的招引下欣然而往,给当地的桃花潭增加了一段千古佳话,李白也写下了《曾汪伦》一诗赠给汪伦,歌颂了两人比千尺潭水还深的感情。孟浩然是李白非常赞誉的诗界名士,曾有“吾爱孟夫子,风流天下闻”的佳句赠他,在他写给《曾孟浩然之广陵》一诗,“孤帆远影碧空尽,唯见长江天际流”一片孤帆,伴着诗人的朋友漂向水天相连的远方,直至帆影消失在碧空尽头,诗人却仍伫立江头,凝眸远望,不愿离去。字里行间分明流露出朋友远去的惆怅与留恋。这种深厚的感情和歌颂情感的诗歌辉煌了诗人的诗篇。

三、李白是一个真性情的人

他自由不受拘束,他想歌就歌想笑就笑想哭就哭,他不刻意压抑自己,他自由却不自专,张扬却不张狂。他孤独时就唱“举杯邀明月,对影成三人”,他郁闷时就歌“我本楚狂人,凤歌笑孔丘”,他兴奋时就歌“俱怀逸兴壮思飞,欲上青天揽明月”……我们是每一个真实的人,我们在人生路上会遇到很多挫折很多烦闷,特别是现代社会,人与人之间少了一点单存多了一点世俗,特别是楼房的林立让人与人之间少了沟通多了隔膜,我们的心怎能不疲惫?所以,从李白那里找到力量,放开自己的心,不去过分的压制自己的心灵,释放自己多一点与别人交流,你的生活就会更加美好。

四、李白是一个谦虚的人

“昔人已乘黄鹤去,此地空余黄鹤楼。黄鹤一去不复返,白云千载空悠悠。晴川历历汉阳树,芳草萋萋鹦鹉洲。日暮乡关何处是,烟波江上使人愁。”这是唐代诗人崔颢登黄鹤楼时,面对眼前的景色写出的一首思乡诗。此诗一举奠定了崔颢在唐代诗坛上的地位。后人提到这首诗也是赞赏有加,宋代著名的诗词理论家严羽在他所著的《沧浪诗话》中认为“唐人七言律诗,当以崔颢《黄鹤楼》为第一”。到了清代,学者孙沐编选家喻户晓、老幼皆知的《唐诗三百首》时,也将此诗放在七言律诗的首篇。唐天宝三年,李白到黄鹤楼,看到崔诗赞叹不已,也想写一首黄鹤楼的诗,但想来想去,总是跳不出崔诗的意境,于是丢笔叹道:眼前有景道不得,崔颢提诗在上头。李白贵为诗仙,但每个人都有长处与弱点,面对别人的佳作,李白能够真诚赞美,心服口服。这就反映出他光明磊落,谦虚的人格。这种品格是值得我们每个人特别是年轻人学习的。

五、李白是一个有傲骨的人

李白的人格中,最具魅力的是他傲岸不屈,鄙视权贵的精神。他是怀着“济苍生”的热血踏上长安之途的,可现实是唐玄宗只让他做了一个粉饰太平的御用文人,加上宦官外戚的专权,理想离现实是越来越远。可他铮铮傲骨不肯向权贵低头,桀骜不驯,最终被唐玄宗赐金放还。黑暗的现实,使得本来就“松柏本孤直,难为桃李颜”的诗人更是对权贵王侯嗤之以鼻。于是他在《梦游天姥吟留别》中大声疾呼“安能吹眉折腰事权贵,使我不得开心颜”;在《将近酒》中“钟鼓馔玉不足贵,但愿长醉不复醒”;在《设辟邪伎鼓吹雉子班曲辞》中“乍向草中耿介死,不求黄金龙里生”;在《答于十二寒夜独酌有怀》中“绿林高揖汉天子,何必长剑挂卧事玉阶’;在《忆旧游寄谯郡元参军》中“黄金白壁买歌笑,一醉累月轻王侯”……

从这众多的诗句中我们感受到了诗人那充斥在胸中如波涛滚滚般的怒气,对统治者、权贵的极端的鄙弃态度,他的59首古风,有不少也是借古讽今斥责豪门贵族之作。在儒家忠君孝亲思想统治之下的唐朝,敢于这样想、敢于这样说的人并不多。李白说了,也做了,这是他异乎常人的伟大之处。

上一篇:清明祭祖文范文 下一篇:天净沙秋思的意思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