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言的等待范文

时间:2023-11-08 08:23:09

无言的等待篇1

(江苏师范大学外国语学院,江苏徐州221116)

摘要:《等待戈多》中的人物语言无休无止却毫无意义,甚至失去了语言最起码的沟通功能,这恰恰印证了维特根斯坦的“不可说”的理论。剧中的“可说”展现给读者有限的信息,但更多的意图与隐藏信息是通过“不可说”得到诠释与解码的。而剧作家贝克特也正是以“不可说”来展示西方现代人荒诞与虚无的生存现状。

关键词 :《等待戈多》;“可说”;“不可说”;维特根斯坦

中图分类号:I106. 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1580(2014)10-0115-02

维特根斯坦的“不可说”悖论指出:哲学问题、伦理学、美学等形而上学的主体的东西不可言说,只有通过有形的具体事物才能自动地彰显出其重要意义。贝克特的《等待戈多》正契合了这一哲学理论。两个流浪汉重复而又毫无意义的语言与一些反复的动作实际上揭示了西方现代人存在的意义这一深层主题。两个流浪汉唠唠叨叨,不停地言说,看似可说,实则言之无物,但这让作品有了更多的阐释可能。贝克特也通过剧中种种毫无意义、荒诞不经的“可说”,透露给读者有限的信息,仅仅是剧中人物在一个黄昏,在荒原的一棵树下等待永远不会来的戈多。然而,在这有限的“可说”下,凸显的是这背后的“不可说”来探讨现代人的生存现状:荒诞与虚无。对于生存的意义,贝克特并没有提供解决的方法,他只是将这种“不可说”以一种荒诞的形式表现出来,以供读者思考。

一、《等待戈多》中的“可说”

维特根斯坦认为,语言是人物在客观地描写事情的发展,对事物表象的直观呈现,并不触及文字背后的深层内涵。命题是思想的表达式,“所应用所思及的命题符号即是思想”。“思想是有意义的命题”。通过对有意义的命题的分析,可以把有意义的和无意义的、“可说的”和“不可说的”划分出界限来。我们在《等待戈多》中读到了看似是用来表达意义的语言,然而,这些语言反反复复,无休无止,仿佛它们永远在某种不知所谓的进行中,却始终找不到目标,或者根本就没有过目标。剧中被人物已经表达出来的“可说”实际隐含了人生的困境:生存本身就是虚无,如同剧中的人物与他们的行为和语言一样,处处表达的是在灵魂深处对生命本身的无聊感和绝望。

《等待戈多》剧情极为简单,只是两个流浪汉爱斯特拉冈和弗拉季米尔在等待戈多。在此过程中,他们无所事事,简单而又机械地重复着一些毫无意义的动作与语言。他们嘴里说的一直等待的戈多最终并没有出现,但等待似乎已成为没有结局的必然,戈多似乎根本没有出现的可能。在两幕的结尾处,他们嘴里说要走,但仍然站着不动或是坐着不动,这无疑表明他们还会等下去。那么,在等待中,时间已经没有了概念,于是,等待从何开始,将要等到什么时候,都成为未知数。两个流浪汉似乎也不关心这些,等待已经逐渐内化成他们的习惯。在等待中,他们只能用各种简单机械的重复动作和没完没了却又毫无意义的语言来打发无聊。

爱斯特拉冈和弗拉季米尔在等待戈多时,没完没了地交谈争论。虽然他们的语言毫无意义,但我们从中也可以得到诸多有用的信息。从这些支离破碎“可说的”和“能说的”语言中我们可以发现其有限的意义:比如,他们在等待戈多,他们的等待似乎没有结果,但他们仍然坚持等待,等等。贝克特正是通过这种语言让读者感知他们的等待状态,并从这些状态中反省现代人类当前生存的本质。不可否认的是,在剧中,爱斯特拉冈和弗拉季米尔的语言大多数没有交流任何信息,也不用来表达任何意义,已经完全丧失了语言的交际功能与表达功能。如果仔细分析整出剧中荒诞的语言,我们似乎不难发现这些所谓的语言实际上是维特根斯坦的“不可说”,贝克特以“可说”表达出的是语言哲学意义上的“不可说”。

二、语言交流的缺失——《等待戈多》中的“不可说”

维特根斯坦认为,不是用语言去反映那个已经和语言同构的现实,而是在语言的层面上呈现现实。语言将客观事实呈现出来,却并不触及哲学、伦理等深层内涵。而这些深层含义不宜用语言的形式进行书写,即“不可说”。因此,他主张,对“不可说”之事要保持沉默。具体到文学创作活动中,可以这样理解维特根斯坦的“不可说”理论:作家用人物形象、故事情节、场景渲染等具体语言来呈现社会现实与世界,他的任务就完成了;至于如何对主题进行理解阐释,则是文本之外的事情,是读者自己的解读。因此,如果读者能够掀开语言这个物质外壳,隐含在文本中令人叹为观止的丰富内涵就会被发掘出来。《等待戈多》中的场景极其简单,没有故事情节与人物刻画,读者看到的是两个流浪汉毫无意义的语言与动作。可以说,贝克特在剧中关注的并非“可说”的语言,他并没有准备通过用语言来告知读者任何信息与意义,而是让读者自己去体会语言之外的东西,以发掘事物本身的内涵。贝克特认为:“我们不能马上消除语言,但是我们可以尽我们所能,让语言渐渐声名狼藉。我们必须让语言千疮百孔,这样,隐藏在语言背后的某种东西,或者根本就没有东西的东西,就会显露出来;我想这可能就是当代作家最崇高的理想了吧……有什么理由不让语言表象这种可怕的物质像声音表象一样融化呢?”这是贝克特对“非语言文学”的预言。因此,在剧中,两个流浪汉的语言前后矛盾、杂乱无章,他们根本不能理解对方,这大大削弱了语言的沟通功能和表意功能。不仅如此,剧中长时间的沉默实际是大段的语言空白。于是,人类用于沟通的语言俨然成了摆设,人物间无法沟通,所谓的语言或是言语根本无法构建情节,更不能表达人物的思想,那么,贝克特通过这种方式仅仅想表达的是人类所面临的语言危机吗?抑或是在这种语言背后,贝克特想要有更深刻的表达?当然,毋庸置疑的是,“贝克特的作品中,语言危机是很突出的,他想把语言降低到最基本的对等程度”,剧中有一段是幸运儿有关“思想”的表白,然而却晦涩难懂,无从理解。这一大段表白被很多评论家认为是以上帝开头,“……有一个胡子雪白雪白的上帝超越时间超越空间确确实实存在他在神圣的冷漠神圣的疯狂神圣的暗哑的高处深深地爱着我们”,这一段文字没有停顿,没有标点符号,词语之间毫无逻辑可言,让读者无从阅读。剧中人物用语言所表达的思想如同这一段文字一样毫无意义可言,这是因为“人类的语言已失去了交际功能,思想也变得毫无意义。人的神性与动物性似乎已经失去了界限,人类已沦为残缺不全的动物性的存在,残缺与衰朽使人类再也无法操作自己的生存和命运”。那么,贝克特《等待戈多》中的“可说的”和“能说的”背后所要表达的“不可说”便不言而喻了:人类没有了最基本的语言沟通功能,他们之间是互相隔离、互相疏远的,这样的人类是孤独的。

三、结束语

无言的等待篇2

关键词:等待戈多 戏剧行动 无行动

萨缪尔・贝克特的《等待戈多》被视为是荒诞派的经典作品之一,叙述了两个流浪汉式的人物――戈戈和狄狄――连续两个黄昏在一棵树下等待一个叫戈多的人,然而这个人始终都没有出现的故事。该剧并不像一般的戏剧那样具有完整的起因、发展、高潮、结尾。从始至终,贯穿全文的都是这种等待的状态,在它的全部内容里“什么也没有发生,没有人来,没有人去,一切都糟透了”。可见,贝克特并没有试图通过这部戏剧来讲述一个故事,而是想要通过这部戏剧来探索现代人的一种处境,或者说描述一种生存状态。

一.行动背后的生存状态

不论从这部戏剧的名字还是内容上我们都可以看出“戈多”是一个不可忽视的关键人物,戈多到底是谁呢?戈戈和狄狄希望在等到戈多的时候一切会有所改变,他被想象成一个能对一切有所掌控的存在,然而戈多始终没有出现。而两个主人公做的最多的事就是等待,他们连任何行动也不想做,只是消极的“等待”,如果说戏剧行动的根本意义在于表现戏剧的主题,那么在《等待戈多》中“等待”就是剧本的主题,没有行动,就是剧本的基本行动。而“戈多”在这里只是一种抽象含义的象征,它象征着人们每天盼望到来,而又难以企及的“希望”,它给戈戈和狄狄的生活带来希望,是一种拯救力量,戈多却总是不来,又恰好说明了这种力量是虚幻而渺茫、可望而不可及的。但无论戈多是在暗示一个超自然力量的干预,或是代表一个神秘的人物,他的确切性只是次要意义。戏剧的主题不是戈多而是等待,是作为人的状况的基本和特有方面的等待行动,这种“等待”就是代表了作者眼中现代人的处境。

戈戈和狄狄只是两个普通的甚至有点卑微的流浪汉,但他们喻指现代人或全人类。而戈戈和狄狄所代表的的现代人一直在等待,这也说明他们生活在一个毫无希望的世界之中。他们就如同舞台上那棵没有树叶的松木,生活于空虚之中,想吃东西,却连骨头也啃不到,想死,裤带又不够结实。他们的生命就是处于一种毫无希望,又欲死不得的悲惨境地;现实社会是一片荒凉与黑暗,人们只好将生活寄希望于未来的希望之中。贝克特正是通过这部作品传达他在正视人类生存状态时的神秘、困惑和焦虑的感受,以及他无法找到生存意义时的绝望。

二.戏剧行动本身的意义

《等待戈多》作为荒诞派戏剧,它的戏剧动作不同于传统的戏剧动作的完整、服务于剧情和表现人物性格,其戏剧动作的意义往往是超出人物形象,作者是意欲用这些戏剧动作直接来表现剧本的抽象哲理的。所以,在明白了这部戏剧所表达的是对现代人所面临的一种处境的戏剧性陈述后,我们对于戏剧中主人公荒诞的戏剧行为的理解才可能进行更深入的剖析,才可以发觉每个人物的行为动作背后所表现的独特的含义。

在剧本里所展现的这样一个失去了终极目标、漫无目的世界里,人物的任何行动都变成了仅仅用来消磨时间的游戏。在这部戏剧中,主要人物在行为上呈现出停滞、往复的状态,主人公往往在口中说着要去做某件事,而实际上却没有任何行动。通常来说,一部戏剧的展开是离不开人物的戏剧行动的,也有人将戏剧看作是行动的艺术,认为戏剧行动的根本意义在于表现戏剧的主题,但是,在《等待戈多》这出戏剧中对戏剧行动的处理不同于以往的戏剧作品,其中充满了看似毫无意义、非理性的停顿、静止。而对于戏剧中的“停顿”曾有学者提出了这样的观点:“行动有‘外部动作’(形体动作)与‘内部动作’(心理动作)之分。单从外部动作而言,虽然停顿是一种静态化的动作,但它并非外部动作纯然的休止、中断,而是另一种行动的延续―寓动于静,静中包孕着某种动势。”所以正如其所说,戏剧中的“停顿”并不能看作为单纯的终止,这一静止的行为本身应当是体现了某种意蕴的。在第一幕中,当波卓带着幸运儿同戈戈和狄狄告别时的对话种,在双方都说出了“再见”后却没有人动弹,在之后就是无意义的、重复的寒暄,作者用爱斯特拉冈的了一句“人生就是这样的”,表明了在他的的眼中荒诞的人生就是这样的,一切都显得空虚而又乏味、毫无意义,人们的终极目的是虚无、荒诞的。就像认识虚无这件事本身就是虚无一样,那么,在荒诞的世界中生存这一行为本身也就不可避免地具有荒诞性。当面对生存的压力和生存的幻灭感时,总会使人处于一种两难的处境中,这样的生存处境呈现出一种虚无的本质,为了继续生存,人们总是需要做点什么,哪怕是一些无意义的事情,于是就像戈戈和狄狄一样,人们会给自己定下一个“行为目标”,并赋予这些行为以虚幻的意义。等待是为了救赎,可是最终习惯等待却成为了阻断救赎的推手,而将自己置于了一个前后不能的尴尬境遇之中。

戈戈和狄狄既没有力量来打破这个看似美好的幻想,又缺乏面对残酷现实的勇气,只能在等待中让自我僵化,既把握不了现在也失去了未来。而面对自己依旧还是没能等来戈多,对于自己是否要继续等待的问题,他们又再一次地丧失了行动力。在两幕剧最后的结尾都是相似的的情形,两个流浪汉中的其中一个问到:“嗯,咱们走不走?”另一个回答到:“好的,咱们走吧。”但是直到落幕他们也依旧是麻木的一动不动,而这两幕中相似情节的唯一的区别,就是两次对话中问答的双方发生了变化。贝克特通过设置如此相似的结尾讽刺性地批判了没有意识、死气沉沉和机械麻木生活的荒诞性,而在这个荒诞的世界中人们的挣扎、生存,同样也是荒诞可笑的。贝克特就是通过在《等待戈多》中多次的展现人物的这种无行动的戏剧行动,来深刻直观地展现出这个世界的荒诞性,以及在这个荒诞的世界中人们的生存状态。

另一方面这种独特的戏剧行动也体现了荒诞派戏剧“反语言”的特征。荒诞派戏剧对“语言”的地位进行了重新定位,语言在这里有时是支配性的,有时又被淹没其中,贝克特正是通过把一个场景中人物的语言与其动作进行对照,通过语言与行动之间的矛盾,把语言变成毫无意义的喋喋不休,或者是毫无逻辑、颠三倒四的对话,从而大大降低了语言的有效性和权威性,使观众对语言的可信度产生怀疑,人物行为本身所包含的意义大过甚至颠覆了人物语言所传达的意义。而让“语言”这个人们日常交际的主要工具处于一种分崩离析的状态,也象征了人类所处疯狂状态,从而突出了这个世界荒诞的本质,这也是作为荒诞派戏剧家的贝克特用以表达自己对于这个分崩离析的社会的批判方式。

三.对“无行动”的反思

荒诞剧的目的不在于解决问题,而是意在向大众揭示那些让他们已经深陷其中却不曾意识到的问题。贝克特正是在《等待戈多》中展示人在荒诞世界中的种种荒诞的行为,使观众能够从中看见他们自己的处境的全部严峻和绝望,让他们意识清醒地面对自己的处境、引发对自身的思考。戈多作为一种是现代人的精神寄托的象征,是处于困境中的迷惑不安的人们对于未来的期望,但是这种期望又是那么的若有若无,无尽地等待让人看不到尽头“有人据此称该剧为‘黑色悲观主义’,但我们如果将它与尼采关于‘上帝死了’的断言相比,应该说《等待戈多》还是给人们留下了一线微茫的希望,起码它没有宣布‘戈多死了’,只是尚未到来而已。这一线希望,有如复活节的钟声,带有某种鼓舞人心的性质”。因为人们一直怀有希望才可以在苦苦地等待中继续生存,但是一个飘渺的希望对于人们来说到底是福是祸呢?贝克特将自己对荒诞人生的困惑与思考通过戏剧来传达给观众,通过剧中人物无行动的戏剧行动,为观众展现人在面对这种生存矛盾的困惑时的窘态,从而引发读者对自身的反思。

在面对荒诞的现实时,一方面我们要能够像弗拉季米尔和爱斯特拉冈一样义无反顾地生活着。人的高贵在于他面对整个没有意义的现实时,能够通过行动恢复自己失去了的价值,让自己能够自由地选择和掌握命运,而不是单纯地强调“世界是荒谬的,人生是痛苦的”,人的自由、幸福和激情都来自于对荒诞的反抗和对希望的坚守。但是,另一方面如果像戈戈和狄狄一味地沉溺于等待,在等待中丧失了行动能力,就会失去了等待的意义。虽然,继续等待是为了不让之前的等待变得毫无意义,但等待并不意味着被困在原地,我们的内心必须时刻充满着走出去的勇气,能够耐心静候着最终能让自己奋力一搏的机会,而之前所有的“无行动”是为了最后的行动积蓄最大的能量,只有这样才是为漫长的等待画上了完满的句号。

参考文献

[1]萨缪尔・贝克特:《等待戈多》,施咸荣译.人民文学出版社2002年

[2]徐葆耕:《西方文学:心灵的历史》,清华大学出版社1990年

[3]June Schlueter, Metafictional characters in modern drama. Columbia: Columbia University Press, 1977.

[4]胡健生:《停顿是一种独特的戏剧动作》,《福建艺术》2000年03期

[5]陈晋华:《荒诞中的真实――分析贝克特的》,《时代文学》2008年04期

无言的等待篇3

“说真的,如果他能再坚持等待一段时间,或许我们就能在一起了!!!”这位读者朋友在邮件的末尾,连连留下了几个巨大的感叹号。感叹号像一个沉重的小喇叭,诉说着主人公走过的情感历程。在她的叙述中,我能读出那份埋藏在内心深处的感伤和疼痛。只是这位读者朋友最后追问的一个问题,让我难以作答。

她问:“你觉得一个男人能为一个女人等待多久?”为爱着的人能等多久,这不仅仅是对男人的拷问,对女人来说,其实也是一个艰难的选择。

你能为一个人等待多久?

这确实是一个难以回答的问题。因为这个问题的任何答案,都可能是一种承诺、一种誓言,也可能是一种敷衍、一种分手时的残忍借口和美好托辞。在爱情快餐时代,只要你舍得一句虚伪的誓言和承诺,就可以得到一份廉价的爱情。爱情易得,等待太难。谁能为谁等待多久,谁都没有足够的信心和勇气。事实上,在旧爱刚成昨日,新爱就提上日程的今天,转身即成陌路,是常有的事情。没有多少爱情经得起长久的等待,也没有多少人愿意去等。

一个有趣的现象是,能为一个人等多久,说得最动听的是男人,做得最成功的是女人。男人滥情,更薄情,自古如此。风流才子元稹在结发妻子韦丛香消玉殒时写下“曾经沧海难为水,除却巫山不是云”的千古爱情诗篇,让很多红尘男女感动得泪流满面。然而,元稹在妻子韦丛逝世半年后,又娶了老婆,并且是两个。亡妻之痛泪痕未干,铮铮誓言犹在耳边,元稹用实际行动再次证明男人说的比唱的好听。怪不得女人说,男人靠得住,猪都会爬树。

尽管如此,我依然相信男人上半身发出的感慨,很多时候还是内心真实的写照。只是令人叹息的是,没有多少男人能经得起下半身的诱惑,风流才子如此,平凡男人也不能免俗。男人喜欢在上床前对女人说我爱你,女人却总是在上床后对男人说我爱你。上床前,爱与不爱,男人都会许给女人甜言蜜语;而女人说我爱你,那一定是来自内心的真实感受,与上不上床无关。这就是男人和女人对待爱情的最大不同。男人与爱情可以无关,女人一定投入真爱。

现实生活中,常听到男人对女人说:“我愿意等你一辈子。”这是一句对女人杀伤力很强的承诺,很多女人往往为男人这句漂缈的承诺感动得一塌糊涂。令很多女人想不到的是,男人那句“我愿意等你一辈子”,搁在哪个女人身上,多年后都会变成一种伤害,一种痛苦的记忆。事实上,很多誓言和承诺在爱情结束后都会变成一种伤害。

男人为女人守一夜,女人为男人守一生。有趣的是,男人等不了,却时常说“等你一辈子”;女人等不起,却等了一辈子。无数的事实证明,男人的等待只是表象,有时仅仅是为了感动女人,并没有多少实际的意义,就像男人的誓言,动听,却不会为女人带来真正的幸福。女人的等待是痴情,是对男人誓言的悲情注解,很多时候等待的只是一帘幽梦,美丽而寂寞。甚至很多男人说等你一辈子,只是离开时的真实谎言,一种分手时的美好说辞。

男人滥情,伤的是女人,女人痴情,伤的还是女人。所以,在感情的世界里,聪明的女人大可不必为男人许给你的“等你一生”当真,并感动落泪,能走多远,能等多久,其实男人自己也不知道。山无棱,江水为竭,冬雷阵阵,夏雨雪,天地合,乃敢与君绝。有时候,爱情只是输给了生死、时间,以及欲望。

曾经深夜读金庸大侠的《神雕侠侣》,为杨过和小龙女的牛死之恋扼腕叹息。“十六年后,在此重会,夫妻情深,勿失信约。”天下第一情种杨过,信守小龙女在绝情谷的山壁上留下的爱情约定,苦等十六年,痴情不改。遗憾的是,痴情等待16年的美丽故事,虽然令人感动,却不得不说那只是逢场作戏罢了。在现实生活中,别说16年的漫长等待,就是16个月,也足以摧毁很多坚贞的爱情誓言,打碎很多美好的爱情期待。

无言的等待篇4

曾经的我们,形影不离。我们一同快乐,我们一同难过。笑过。哭过。吵过。闹过。一切都习惯了,是那样的自然。知道分别的那一刻,我才恍然地发现,分别的痛楚抹灭了所以的快乐,一切中的一切已成为过去。当习惯已被颠覆,当记忆依然存在。你,是否还记得属于我们的誓言。或许,誓言像黛蓝色天空中的星星那样遥不可及,但它的光却是一直亮着的。亦或许,誓言像黑暗中的流星那样稍纵即逝,但它的瞬间却注定了永恒地成为一道最美的风景线。

在无尽的思念中,飘出的是惆怅?是忧伤?是彷徨?思念跟等待一起被拉长,残留的阴影扩散在我心灵的深处。我不怨你,也不怪你。岁月悲凉,在等待中张大。如果记忆如钢铁般坚固,我该微笑还是哭泣?或许,我该开心地微笑。因为回忆是一种甜蜜,思念是一种幸福,等待是一种快乐。让等待在秋千的摇曳下尽情放纵,越飞越高,夹带着那一份无尽的思念,越飞越远``````只抵你的心。是的,思念是人身上的烙印,会陪伴人们直到生命的结束。

有人笑我傻,叫我别再等待下去。等待那份曾经是我生命中不可缺少的友谊;等待那个未能实现的誓言。可我相信世上有真情,等待是一种快乐,只是她们不理解罢了。我曾在失落中绝望,但又在绝望中坚强,坚强后继续不停地等待着``````

我不会再潸然泪下。因为,在我心灵的深处,一直有一个声音:思念中的那份等待也是一种快乐。

尽然吧!

无言的等待篇5

关键词:秘书;无约接待;技巧

接待工作是秘书的常规性工作,是组织沟通内部的“桥梁”,联系外部的“窗口”。从某种意义上讲,秘书的接待工作,是单位的门面喉舌,是塑造组织形象的重要途径。接待工作对秘书的综合素质要求相当高,它不仅要求秘书具备良好的个人素质,如精神状态、言谈举止、着装打扮等,更需要秘书掌握接待工作的基本方法、技巧,才能保证接待工作的成功。而成功的无约接待,更需要一个秘书良好的素养,娴熟的技巧,临危不乱的心理素质,机敏应变的能力,既能为领导排忧解难,又能让客人满意而归,塑造组织形象,维护组织信誉。

一、对无约接待的基本认识

无约接待是相对有约接待而言的,“在接待来访工作中,当有特邀的客人或代表团来访,工作单位应安排人员接待,这是有约接待,即指事先与组织有约定的接待工作。还有一种是事先没有约定的、临时来访的接待工作,称无约接待。” [1] 无约接待是秘书接待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

(一)无约接待的特殊性

1.无约接待客源的复杂性。在无约接待中,秘书接待的客人既可能是政府官员,也可能是新闻媒体,既可能是合作伙伴,也可能是竞争对手,既可能是外宾,也可能是内宾,既可能是熟悉的人,也可能是陌生的人,既可能是上级单位,也可能是下级单位,他们可能在国别、职务、身份、性别等很多方面具有复杂的特征。

2.客人来访目的多样性和无法预测性。无约接待不同于有约接待,秘书会提前知道客人来访的目的,并根据其目的做好充分的准备工作,尽量做到接待工作的完满和万无一失。而无约接待由于客人到来之前没有给组织和秘书任何的来访提示,是贸然来访,所以秘书无法提前预测客人来访的真正目的,是属于常规的业务工作的来访,还是非常规的来访,是受欢迎的客人,还是不受欢迎的客人,所有的这些秘书都一概不知,所以无法做好接待前的准备工作,这无形当中增加了接待的难度。这就需要秘书具备较高素养,娴熟的接待技巧,临场发挥,随机应变,机敏应对。

3.接待方式方法的多样性和技巧性。由于客人的身份地位的复杂性和来访目的的多样性,就决定了秘书在接待的时候不能采用相同的接待方法,或者自己解决客人的问题,或者让相关领导接待客人,或者替领导挡驾等等,要具体情况具体分析,不能一刀切。另外,由于无约接待的无法预测性以及客源的复杂性,所有的这些都要求秘书有一定的接待技巧,才能保证让客人满意,让领导放心、满意。

(二)无约接待的基本作用

1.保障作用。社会组织一直处于与其他组织和个人的交往之中,有交往就有接待,接待以交往为前提并为交往提供保障。而无约接待是秘书接待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搞无约接待工作,一方面不仅可以保障组织的正常交往、运转,另一方面还可以替领导排忧解难,保障领导的正常工作不受干扰。

2.公关作用。秘书人员在无约接待工作中,同时也发挥着公关工作的作用。接待工作质量的好坏,客人的满意与否,不仅关系秘书人员的个人形象,同时更在塑造着组织的形象。

3.信息收集与沟通作用。在无约接待工作中,秘书人员要与来访的客人交谈、沟通、交流,既要向对方传递其所需信息,又要从对方了解情况、收集信息,必要时还要向领导和有关部门传递信息。

4.“替补”和“挡驾”作用,即在不需要领导者出面接待时,或在领导外出或无法抽身时,由秘书人员直接接待客人,起“挡驾”作用和“”作用。

二、无约接待的方法与技巧

(一)热情接待,礼貌送客

首先要面带微笑地去主动问候来访者,不能因为对方没有预约而不理不睬,或者冷言相对。其次要尽快了解来访者到来的目的和内容。根据客人到来的不同目的而做出不同的处理。对于无约而来的客人,不管我们是不是满足了顾客的要求,当客人离开的时候都要对他们的到来表示感谢,对自己的不足之处深表歉意,笑脸相迎,微笑而送。从而确保顾客满意,塑造组织良好的形象。

(二)坚持原则,灵活分流处理

对于无约来访的客人 ,我们首先提倡预约的原则,根据客人来访目的和事态的轻重缓急安排预约;如果客人来访的事态重要紧急,则要灵活处理,如果事情是秘书的职权范围内的事项,秘书设身处地为客人着想,及时处理,确保顾客满意,不可怠慢、不负责任。如果客人到来,执意要见某一领导,而客人来访的目的又是合理正当,秘书要为客人安排约见领导,如果领导不能及时接见客人,应向客人道歉,为客人重新安排预约;如果客人到来的目的不明、动机不纯、企业不受欢迎或者领导不愿意接见的客人无约而来,秘书就要灵活机动替领导挡驾。

(三)多方法灵活挡驾,为领导分忧

为领导挡驾,是秘书必须具备的一项技能,也是保障领导开展正常工作的一项基本条件。秘书在接待无约客人时,如果根据自己的职业悟性判断出客人确实需要挡驾,要根据客人来访目的及其特点的不同,灵活采用不同的挡驾方式。第一,善意谎言法。对于那些领导不愿意接见的客人,可以采用善意的谎言的方法,告诉他领导不在,并且短时间不会回来,告诉客人,如果他有什么要求可以告诉自己,等领导回来后,一定替他及时转达,尽快给对方回复。第二,单刀直入法。对于那些到来目的不明、动机不纯的客人,秘书要礼貌而明确地告诉他,你没有办法帮助他,领导不可能接见他,劝他早打消这个念头,不要在这件事情上浪费时间,免得以后再来纠缠。第三,旁敲侧击法。秘书在日常接待的过程中也会经常碰到一些拉赞助、搞促销等一些不受欢迎的客人,接待这部分客人,秘书礼貌、耐心,陪着交谈,对对方的要求深表理解,但是要旁敲侧击地告诉他公司的实际状况决定了双方没有合作的可能,因此,领导不可能见他。如果有时间还可以诚恳地提出一些建议,礼貌送客。第四,适当冷落法。对于那些多次来纠缠或者坐在单位一定要等领导出来接见的客人,秘书可以给他倒杯茶,让他一个人坐着等,自己忙自己的工作,不要主动给他交谈,只要是不干扰单位的正常工作,就不要理会他,空间上也要与他保持一定的距离。

总之,秘书的无约接待工作是秘书的重要工作内容之一,它体现一个秘书良好素养和娴熟的工作技巧,直接影响组织的形象,关乎重大,必须要求秘书随机应变,灵活处理,掌握接待技巧,从而确保顾客的满意。

参考文献

[1]郑孝敏.现代企业文秘学[M].北京:中国商业出版社,1995:110.

[2]中国就业培训技术指导中心.秘书国家职业资格培训教程[M].北京:中央广播电视大学出版社,2006:8.

[3]罗燕.秘书理论与实务[M].南昌:江西高校出版社,2007:8.

无言的等待篇6

【关 键 词】待 无待 庄子

60年代,关锋曾用“有待―无己―无待”的公式概括庄子哲学的骨架,在当时及后来引发了较大的争议。争议的焦点在于这一概括是否恰当,但也自然地延伸到了对“有待”、“无待”和“待”等范畴本身含义的剖析。在探讨深化的过程中,有学者通过考证较为有力地指出了“有待”和“无待”在《庄子》中还尚未成为真正的哲学范畴,但对“待”的概念并未涉及。笔者以为,“待”应该是庄子哲学的一个重要范畴,前人对其含义的剖析为我们提供了运思的基本思路,但关于这一范畴,我们还可以作进一步的更确尽的探讨。这种探讨并不是为了翻掇陈年旧帐,而是在探析中,我们将会看到,“待”这一范畴所涉及到的哲学问题及其所反映出的解决问题的思路,对我们理解庄子尤其是他的人生哲学具有重要的意义。

庄子之“待”,首先应用于“物―物”关系上。从这一角度对“待”之含义的剖析,可以关锋为代表。在他看来,所谓“有待”,“简单一点说,即指一切现象都有它依赖、依存的对立面,用古语说是有所对待,用今语说就是各有其依赖、依存的对立面”,相应地,所谓“无待”,“就是没有对待,就是绝对。”在这里,关锋直接点出了他以“对待”解“待”的思路,而所谓“对待”,则主要是从事物矛盾双方彼此依存的角度去理解的。视“待”为表示“物―物”关系的范畴,能够在《庄子》中找到依据。突出的,如《齐物论》之“罔两问景”段:

罔两问景”曰:“曩子行,今子止;曩子坐,今子起;何其无特操与?”

景曰:“吾有待而然者邪?吾所待又有待而然者邪?吾待蛇蜩翼邪?恶识所以然!恶识所以不然!”

成玄英疏指出:“景之所待,即是形也。”“待”,在这里,表示的正是景形关系。但这种关系能否被规定为“对待”呢?换句话说,能否以“对待”为“待”之确解呢?查原文气脉,可以看出,“待”于此处,正是应用于景对己身存在在原因上外向的追寻,这种追寻并不停留在某个中间点(如“形”上),而是在对“待”之“所待”的追问中把对原因的溯问一直推向究底,换句话说,溯问一开始就指向着本因。在上段引文中,庄子的追问最后停却在不可知论式的悬浮状态里,但在内容基本相同的《寓言》篇“众罔两问景”的追问中,庄子越出了不可知论而探究到了一个最终的本因――“无有待者”。《庄子》说:

“……予,蜩甲也,蛇蜕也,似之而非也。火与日,吾屯也;阴与夜,吾代也,彼吾所以有待邪?而况乎以[无]有待者乎!……”

此“无有待者”,在《庄子》中,显然即是“道”,因为只有“道”才“自本自根,未有天地,自古以固存”(《大宗师》)同时又“六合为巨,未离其内;秋毫为小,待之成体”(《知北游》)的。陆钦先生在其《庄子通义》中释此“无有待者”正是为“天道”,为“无所依赖的东西”。那么,在此“景一形一……一道”之关系中的“待”,表示的就是一种在本因论角度上的物与物进而物与道间的关系,因此,其确切的含义,个人以为,亦应该从其在“景―形―……―道”的整个追问系列的使用中去给以更明确的界定。庄子使用“待”这一范畴,在这里,亦即在本因论上,表示的是从现象存在出发,对存在原因的单向的、外溯式的追问,因此,“待”之含义也就应该是指一事物对另一事物(最终是对“道”)的单向的、外在的依存、依赖关系。这种关系,我们可以称之为因待,它不具有相互性,构不成中国古人所说的“对待”,更不能与矛盾范畴中彼此双方之既对立又统一的关系进行类套。在本因论上,庄子所使用之“待”,是有它特定的含义的。

与关锋等就“物―物”关系的角度理解“待”的含义不同,另一些学者则主要是从“物(人)―人”关系上去理解庄子之“待”。如徐复观先生即认为,“人生之所以受压迫,不自由,乃在于不能自己支配自己,而须受外力的牵连。受外力的牵连,就会受到外力的限制甚至支配,这种牵连,就称之为‘待’”。王兴华先生也指出,“所谓‘有待’,就是指人的某种愿望和要求的实现需要具备一定的条件,这些条件往往成为对人们‘自由’的束缚。”显然,这么理解的“待”,从正面看,指的是人之自由的条件,而从反面看,这种条件,同时亦正是一种“束缚”,是“外力的牵连”。得其所待,则自由能够实现,乃逍遥;所待不得,则生命受限而沦入困境。庄子之“待”,在人生论上,实在应从“困境”与“逍遥”的人之处境的双重性上去给以理解。例如:

①“此虽免乎行,犹有所待者也,若夫乘天地之正,而御六气之辨,以游无穷者,彼且恶乎待哉!”(《逍遥游》)

②“既使我与若辨矣……然则我与若与人俱不能相知也,而待彼也邪?……化声之相待,若其不相待。和之以天倪,因之以曼衍,所以穷年也。忘年忘义,振于无竟,故寓诸无竟。”(《齐物论》)

③“虽然,有患。夫知必有所待而后当,其所待者特未定也。庸讵知吾所谓天之非人乎?所谓人之非天乎?且有真人而后有真知。”(《大宗师》)

在以上诸例中,“待”之使用正是与相应人生困境有关,而“待”在此“物(人)―人”进而“人―道”关系系列中的作用与含义,也正是在对相应人生困境的突越,或说消解中显现出来的。束景南先生认为庄子人生观的骨架可以概括为“有待―待道―无待”的模式,个人认为,上述《庄子》引文中的内容也可以用这一模式予以套嵌。列表说明如下:

结合上表,对“待”在人生论上之用途与含义进行分析,可以得出这样一些结论:

(1)“待”,首先得从“物―我”困待的关系中理解。物(人)是与我相对待的,这相待之彼方,有所待之风,认知的对象,辩争的对方,生命之死亡等。“待”,正是表示着己与这些相“待”存在之间在生存困境之中的既相成(所谓“条件”)更相反(所谓“牵连”)的,可以径直称之为“困待”的关系。以上所引资料中的“列子之待风”、“化声之相待”、“死生有待”等其中的“待”,其含义都是此“困待”意义上的外物对人之存在的牵连。但人之沦入此种困境,是否如徐复观先生所言,主要来自于“自我的封界”及所形成的“物我之对立”呢?我们看上面的诸多困境,就它们作为相对性困境而言,应该说徐氏的看法是有一定道理的,在所“待”之条件得到满足(而不是消除所谓“自我的封界”)后,困境中“物我之对立”亦即外物对人之存在的牵连得到消解,主体获得自由,获得其存在之真实的实现。但再察庄子于此之文脉,其关注之焦点似乎不在于这些相对性的困境之上,死亡正不必说,逍遥者追求的是绝对自由,认知者追求的是绝对的知识,辩争者追求的也是一个绝对的(尤其在儒墨之辩式,亦即主要是价值观上的)是非,而这些,从根本上说,由于人之存在“相对”、“有限”亦即“有待”的本性,它们与生俱来,并不相对,也并不是因为主体在“自我的封界”中沉沦而入“主客的对立”所致,因此,这些困境,或说问题,它们也并不能够通过困境者自身客观的努力去予以突越和解决。

(2)“待”,在“人―道”关系中,就困境者心态而言,它指谓着“有待”主体对“无待”之道(圣人)的期待与呼唤;就困境的消解而言,则指谓着人对“道”的顺待与依归。“待”的这二层含义,同样可以从上引资料中得以说明。

在辩争困境中,“我与若与人俱不能相知”,欲从此困境中解脱出来,则必须“待彼”;此“彼”不能与“我”、“若”、“人”类似,不是“第四人”或者“论争的对象”、相反,他应该对“我”、“若”、“人”均能相知,因此,此处所“待”之“彼”只可能是体“道”了的“圣人”。“而待彼邪?”在此问语中,“待”之一辞表达了沦入困境者对作为“彼”的“圣人”(“道”)是期待甚殷的。又如在认知困境中,“知必有所待而后当”,此“待”之“所待者”不能够被解释为知识之“境”、“对象”,或者是“具体条件”,而应该解为“认知的绝对原则”;只有此“绝对原则”确定后,建立于此原则之上的整个认知体系方才有着坚实的底基,“而后当”了。在《庄子》处,这种原则曾被认为是“天人之分”,但此原则“特未定也“,也就是说并不能够被普遍地应用于实际认知过程而起到作为“所待者”之“绝对原则”的作用。“天人之分”其实也是一个认知困境。怎么办?“且有真人而后有真知”,要得到“真知”,则“所待者”实乃“真人”,更准确地说是“道”。只有此绝对之“道”才可能作为认知的绝对原则存在而不致因此又沦入了认知中的困境。“待”在这里表示的亦正是困境者对于“道”(“真人”)的在主体心态上的期待和呼唤。

《庄子》是哲学,不是宗教,因此,上面所“待”之“真人”、“圣人”主要地并不是指一外在并超越于困境者之上的他人乃至人格神的存在,而是困境者通过体“道”,在对精神境界的提升中能够求至的圣果。“死生有待邪?皆有所一体。”沉沦而入了生死的困境中了吗?从中解脱出来,在这里,不象后来的佛教,靠的并不是他人(神、佛)的救助,而是自身要去体会此“(死生)皆有所一体”之“道”。得“道”则困境自解,问题自消了。这种困境的自解,究其实,并不是指相待之彼方的消失,而是指在体道的“圣人”、“真人”那里,此“彼方”不再具有了与己身相待的性质。“化声之相待,若其不相待”。能够“若其不相待”,则是因为自身已“振于无竟,寓诸无竟”的缘故。从“道”的角度看,个人的生死,实在乃“非以人生生死,非以死死生”,二者并不是绝对的排斥和互限,而是在“皆有所一体”中存在之整体性的流逝。体道者,“知命不能规乎其前”,是以不再囿拘于困境之中,他“日徂”,“不化以待尽”。此处之“待”,则指谓着主体因体“道”而有的新的心态。在这种心态里,对于面临而来的死亡,主体心中不再是以往困境中的“其热焦火,其寒凝冰”,而是在安然“不化”,亦即无动于衷中的对一切变化的顺待;所顺待者似乎是死亡,但此死亡,因经历了“道”的洗礼,他已是“死而不亡”,或说已由死亡转为“不知之化”的性质了。

综上所析,“待”,在人生论,亦即在“物―人”和“人―道”关系中,就有着“困待”、“期待”和“顺待”等这样三个基本含义。对照所谓《庄子》之“有待―待道―无待”的人生观基本骨架,我们可以看出,“待”的这三种含义及其发展集中地体现了庄子人生探思的起点,路径和所抵至的目标境界。正是在这一意义上,个人以为,将前人已经有所探究的庄子“待”的含义进一步引向具体和深入是有价值的,它有助于我们对庄子哲学的理解。

在上面,结合在解决关哲学问题中的具体用途,我们分别剖析了庄子之“待”在本因论和人生论上的具体含义。但这两种含义之间,是否存在联系呢?细加探究,我们认为是存在的,它突出地体现在人生论上的“困待”其实乃是本因论上“因待”得以发衍的原发驱力,而此“因待”之溯求亦正是向人生论的“待道”发展的中间环节。且看《大宗师》的最后一节:

子舆与子桑友,而霖雨十日。子舆曰:“子桑子殆病欤!”裹饭而往食之。至子桑之门,则若歌若哭,鼓琴曰:“父邪!母邪!天乎!人乎!”有不任其声而趋举其诗焉。

子舆与,曰:“子之歌诗,何故若是?”

曰:“吾思夫使我至此极者而弗得也。父母岂欲吾贫哉!天不私覆,地不私载,天地岂欲私贫我哉?求其为之者而不得也,然则至此极者,命也夫!”

此段引文中,诚然无一“待”字,但沦入困病之境的子桑向外推问,茫茫求索但终不可得的溯因心路却历然可见。不类于古希腊人面对外界自然出于好奇心的无穷追问,在这里,追问也是一溯求底,但其内容则只是切身的已之处境与存在。正如崔大华先生指出的,庄子的哲学以人生哲学为中心,而其人生哲思,与其他先秦诸子从人性论出发不同,是以人生困境作为出发点的。沦入诸如“桎梏”、“倒悬”等困境之若中的庄子,敏感而又好思的庄子,在困境中,首要的把目光转到了对困境之因的理性探索。沦入困境,原因何在呢?在于自身吗?作为动荡时代的一个软弱的平民知识分子的代表[8],庄子又何曾有过什么自作孽而不可活的行径呢?其因唯有外求外索。这种求索单向地,外在地绵延而伸,最终推究到了一最后的“无有待”的绝对存在──“道”之上,并因此构成了一个从已身存在出发,对存在原因的单向的,外溯式的追问系列整体。《庄子》好“三言”,这种在“因待”上的溯底性追问思路就集中地体现在“罔两问景”和“众罔两问景”的两段寓言之中,“吾有待而然邪?吾所待又有待而然邪?”其中的第一个人称――“吾”,正透露出“因待”之问源发于人生“困待”之境中的庄子特有的运思。这种运思最终归结于作为“本因”的“无有待者”―“道”的存在之上。在庄子那里,人作为本性上有待的存在,正是在“待道”,亦即将自身与此绝对之“道”相合一的过程中才超越了自身“有待”的本性,消解了生存所面临的诸多困境(尤其是那些终极性困境)进而获致无限的、绝对的逍遥之游的。待于外在于和超越于人的存在之上的绝对存在,这可以说是庄子消解人生困境的基本思路。

当然,在强调二者联系的同时我们也不能够忽视它们之间的区别,这是因为,一方面,庄子之“待”,如前已论,由于所要处理的哲学问题的不同,在本因论和人生论上,其含义是各不相同的;况且,人生论上所待之“道”,在《庄子》中,主要的也不是作为本因而是作为本原和本体而存在的。另一方面,将二者区分开来,从庄学研究的历史看,也具有一定的方法论意义。在60年代和80年代有关庄子哲学骨架等问题的争论中,由于一些论者未曾将这两个方面区分开,结果引致了一些不必要的混乱与争执。例如关锋,一方面,他仅以“物―物”的对待关系解“待”,另一方面,他又设定了一个主要是人生论意义上的“有待―无己―无待”的骨架模式,当然就难以避开有些论者提出的“有待”之现象界不是主体,又何以能够“无己”进而化为“无待”之“道”的责难了。其实,只要我们把本因论和人生论之“待”分开,分清二者各自不同的含义及要处理的不同问题,则关锋对庄子之“待”的剖析,包括他的“有待―无己―无待”的基本骨架,如果不以人废言的话,还是能够对我们理清庄子哲学的思路起到相当的作用的。在研究古人思想的过程中应用古人未曾形成的哲学范畴,应该说是可以的,在有时候甚至是必要的,重要的不在于“有待”、“无待”等范畴能否被应用于庄子哲学的研究,而是应该在对庄子之“待”的含义进行深入剖析的基础上准确地把握和运用它们。

人以在世的方式存在着,所谓人生在世。人生在世,由于人之存在有限的本性,大概正如冯友兰先生所言,“总有些问题是不可能解决而只能取消的。”这些问题,亦即所谓人之存在的终极性困境。针对这些生命困境,庄子先知先觉,以其“待”的思想为自身,也为后人开出了一条能够从其中有效地超脱出来的精神思路。庄子之“待”,如上面的分析所显示的,无论在本因论还是人生论上,都是有它特定的含义的。分析这些含义的内涵及其流衍和演变,我们能够更好地理解庄子在消解人生困境时特有的运思,这些运思对我们理解庄子的哲学尤其是他的人生观是有益的,对我们今天的人生思考也能够不无启发。

参考文献:

[1]关锋:《庄子哲学批判》,《哲学研究》1960年7―8期。

[2]“无”字依王孝]鱼点校补。

[3]陆钦:《庄子通义》,吉林人民出版社94年版,第619页

[4]徐复观:《当代新儒家家集.徐复观集》,第309页,群言出版社,1993年。

[5]王兴华:《相对主义是庄子哲学思想的核心》,《哲学研究》,1981年3期。

[6]束景南:《论庄子哲学体系的骨架――兼驳关锋的新发现》,《哲学研究》,1979年11期,第51页。

[7]庄子的阶级属性,学界有较大争议,本文采陈鼓应、刘笑敢说,以庄子为平民知识分子的代表。

[8]任继愈主编《中国哲学发展史・先秦卷》,第471页,人民出版社,1983年。

无言的等待篇7

1、不论等待的漫长与短暂,却也正是因为那些长长短短的等待,才使我们的人生充满希望,才使我们有勇气走完我们漫长的旅途。

2、巴尔扎克曾有言,“善于等待的人一切都会及时来到。”倘若没有诸葛亮的善于等待,怎有刘备的三顾茅庐?倘若没有张居正的善于等待,怎有机会使之在瞬息万变的政治舞台上遇到一位明君?倘若没有李白的善于等待,怎会有他飘逸的诗篇中放浪不羁的自由情怀。

4、这种等待是遥遥无期的,我如蓝天 盘旋的鹰,是那么孤立无助。你想从我的苦涩中解救出一支玫瑰,开放在我宿命的岁月中。葬尽所有的花瓣,我依然微笑。因为我知道:梦想、诺言和誓言,在生活面前太轻太轻。

5、正因为如此,等待才是幸福的,有了这样的等待,我们的生活才会美好,有了这样的等待,我们的社会也就更加和谐。这样的等待值得我们每个人去珍惜,去回味。所以当你身心疲惫、精神不振时,请停下你急匆匆的脚步,等上一等,再重新踏上新的征程。

6、用一生守口如瓶。只为让一些心痛不露痕迹。于是等待,等待生命的转机,等待生命的丝丝缕缕悄然地融合。让一切看起来有美好的样子。即使只是一个骗局。

7、因为等待,让人看清一个人的灵魂。等待是一种平静的心境,体现灵魂的高贵:赵相蔺相如屡次避让,等待廉颇的明白,高贵的情操流芳后世;汉使苏武在匈奴19年的等待,轰动朝野,众人传唱;刘备在茅屋的一次又一次的等待,让诸葛亮明白他的远大抱负,出山相助。

8、纵使潮起潮落,花开花败,我心依旧在等待,等待总有一天面朝大海,春暖花开……

10、也许,林黛玉的呕血,心碎,眼泪,死亡是最美的结局。因为那是她唯一的出路。用一生等待一种温暖的女子,最终只能被冻僵,冻死。其实,没有什么能温暖灵魂。她懂,却为了等待佯装不知,一切便有了定数。

11、守株待兔、严阵以待、拭目以待、扫榻以待、跷足以待、韬晦待时

12、等待,是一种享受。虽然这个过程会十分寂寞,虽然可能会有很多痛。蝴蝶破蛹前要经历漫长的等待,见到彩虹前须经历风雨的等待,没有等待,这些都不复存在。()

13、等待的奥秘已存在于万物之中:皑皑雪山,学会等待的雪莲忍受痛苦,逆处求生,终能发放美丽的花;昊昊苍穹,学会等待的大鹏沉着冷静,待机而起,终能翱翔于九天之上;然而,朗朗晴空,不会等待的幼蝶心浮气躁,缺乏耐心,把尚未成熟的身躯探出蛹外,最终无缘与广阔的天空拥抱。

14、一直相信生命是一次颠沛流离的放逐,是一场无休无止的等待。等待是痛苦的,也是美丽的。只是痛苦是天然的,是本质的。美丽是主观的,是飘渺的。但没有梦幻中的美好,谁又有等待的勇气

15、不要抱怨等待,不到最后一刻就不知有何变数,因而,其中也就蕴藏着无限的机遇和无尽的可能。

16、并非所有的等待都能带来理想的结果。有些消极的等待,却是对生命的消磨和浪费,也是对生命的透支和压制。因此,每个人都应学会正确的认识对待的积极作用,勇敢的面对每一种等待。

17、等待就是一种期盼。我们从呱呱坠地起甚至是从我们还是胚胎时就已经承载了许多人的期盼,有父母亲人的也有社会这个大家庭的期望,于是我们在等待中慢慢长大,正是众人的期盼我们才生活得健康而快乐。这种期盼的种子在心里,是用爱的阳光浇灌,这种等待写在父母好友的眼光中。为了这份执著的等待,我们蓄积力量,我们展翅飞翔,我们在困难中跌倒又勇敢的起来。

18、生命需要等待。因为等待的是理智与成熟;等待的是勇敢与自信;等待的是坚强与乐观;等待是养兵千日,用兵一时;等待是不鸣则已,一鸣惊人;不飞则已,一飞冲天。唯有如此,我们的生命才能活出色彩,才能绽放自我的光彩!

20、学会等待,就会学会捕捉希望,学会寻找成功之路;学会等待,令心灵的天空群星闪烁,令智慧的花朵芬芳灿烂,令生命的海洋宽广无垠。

21、我们一直在等待,不管我们在不在意,等待已经跟着我们生命的脚步在走。等待很美,或许我们等待的东西会在一夜梦醒后的晨晖悄然来临;但等待也很苦,等待流淌着寂寞与孤独,交织着痛苦与泪水,常常让我们忍受着该或者不该、能容纳或许不能容纳的一切。

22、等待,是一种享受。虽然它是煎熬的,虽然它是令人难以忍受的。它其实是时间对人意志力的考验,坚持下去,你会收获累累硕果,半途而废,你可能会一无所获。

23、我们生活中的很多事情,其实都是在等待,等待一个自己想要的结果,等待一段属于自己的情感,等待一个美好的明天,所以说我们的生活是处在等待当中的。

24、虚位以待、秉烛待旦、束手待毙、坐而待毙、虚左以待、企踵可待

无言的等待篇8

1、不论等待的漫长与短暂,却也正是因为那些长长短短的等待,才使我们的人生充满希望,才使我们有勇气走完我们漫长的旅途。

2、巴尔扎克曾有言,“善于等待的人一切都会及时来到。”倘若没有诸葛亮的善于等待,怎有刘备的三顾茅庐?倘若没有张居正的善于等待,怎有机会使之在瞬息万变的政治舞台上遇到一位明君?倘若没有李白的善于等待,怎会有他飘逸的诗篇中放浪不羁的自由情怀。

4、这种等待是遥遥无期的,我如蓝天 盘旋的鹰,是那么孤立无助。你想从我的苦涩中解救出一支玫瑰,开放在我宿命的岁月中。葬尽所有的花瓣,我依然微笑。因为我知道:梦想、诺言和誓言,在生活面前太轻太轻。

5、正因为如此,等待才是幸福的,有了这样的等待,我们的生活才会美好,有了这样的等待,我们的社会也就更加和谐。这样的等待值得我们每个人去珍惜,去回味。所以当你身心疲惫、精神不振时,请停下你急匆匆的脚步,等上一等,再重新踏上新的征程。

6、用一生守口如瓶。只为让一些心痛不露痕迹。于是等待,等待生命的转机,等待生命的丝丝缕缕悄然地融合。让一切看起来有美好的样子。即使只是一个骗局。

7、因为等待,让人看清一个人的灵魂。等待是一种平静的心境,体现灵魂的高贵:赵相蔺相如屡次避让,等待廉颇的明白,高贵的情操流芳后世;汉使苏武在匈奴19年的等待,轰动朝野,众人传唱;刘备在茅屋的一次又一次的等待,让诸葛亮明白他的远大抱负,出山相助。

8、纵使潮起潮落,花开花败,我心依旧在等待,等待总有一天面朝大海,春暖花开……

10、也许,林黛玉的呕血,心碎,眼泪,死亡是最美的结局。因为那是她唯一的出路。用一生等待一种温暖的女子,最终只能被冻僵,冻死。其实,没有什么能温暖灵魂。她懂,却为了等待佯装不知,一切便有了定数。

11、守株待兔、严阵以待、拭目以待、扫榻以待、跷足以待、韬晦待时

12、等待,是一种享受。虽然这个过程会十分寂寞,虽然可能会有很多痛。蝴蝶破蛹前要经历漫长的等待,见到彩虹前须经历风雨的等待,没有等待,这些都不复存在。()

13、等待的奥秘已存在于万物之中:皑皑雪山,学会等待的雪莲忍受痛苦,逆处求生,终能发放美丽的花;昊昊苍穹,学会等待的大鹏沉着冷静,待机而起,终能翱翔于九天之上;然而,朗朗晴空,不会等待的幼蝶心浮气躁,缺乏耐心,把尚未成熟的身躯探出蛹外,最终无缘与广阔的天空拥抱。

14、一直相信生命是一次颠沛流离的放逐,是一场无休无止的等待。等待是痛苦的,也是美丽的。只是痛苦是天然的,是本质的。美丽是主观的,是飘渺的。但没有梦幻中的美好,谁又有等待的勇气

15、不要抱怨等待,不到最后一刻就不知有何变数,因而,其中也就蕴藏着无限的机遇和无尽的可能。

16、并非所有的等待都能带来理想的结果。有些消极的等待,却是对生命的消磨和浪费,也是对生命的透支和压制。因此,每个人都应学会正确的认识对待的积极作用,勇敢的面对每一种等待。

17、等待就是一种期盼。我们从呱呱坠地起甚至是从我们还是胚胎时就已经承载了许多人的期盼,有父母亲人的也有社会这个大家庭的期望,于是我们在等待中慢慢长大,正是众人的期盼我们才生活得健康而快乐。这种期盼的种子在心里,是用爱的阳光浇灌,这种等待写在父母好友的眼光中。为了这份执著的等待,我们蓄积力量,我们展翅飞翔,我们在困难中跌倒又勇敢的起来。

18、生命需要等待。因为等待的是理智与成熟;等待的是勇敢与自信;等待的是坚强与乐观;等待是养兵千日,用兵一时;等待是不鸣则已,一鸣惊人;不飞则已,一飞冲天。唯有如此,我们的生命才能活出色彩,才能绽放自我的光彩!

20、学会等待,就会学会捕捉希望,学会寻找成功之路;学会等待,令心灵的天空群星闪烁,令智慧的花朵芬芳灿烂,令生命的海洋宽广无垠。

21、我们一直在等待,不管我们在不在意,等待已经跟着我们生命的脚步在走。等待很美,或许我们等待的东西会在一夜梦醒后的晨晖悄然来临;但等待也很苦,等待流淌着寂寞与孤独,交织着痛苦与泪水,常常让我们忍受着该或者不该、能容纳或许不能容纳的一切。

22、等待,是一种享受。虽然它是煎熬的,虽然它是令人难以忍受的。它其实是时间对人意志力的考验,坚持下去,你会收获累累硕果,半途而废,你可能会一无所获。

23、我们生活中的很多事情,其实都是在等待,等待一个自己想要的结果,等待一段属于自己的情感,等待一个美好的明天,所以说我们的生活是处在等待当中的。

24、虚位以待、秉烛待旦、束手待毙、坐而待毙、虚左以待、企踵可待

上一篇:天气太热了范文 下一篇:村干部述职述德述廉报告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