祭父范文

时间:2023-10-29 22:59:05

祭父篇1

您在遥远的天国还习惯吗?

又是一年岁末,四川的天依然潮湿、阴冷。这不免让我想起,去年哪个雪花飘飞的日子您和我们兄妹悄然离别的情景:我接到哥打来电话,得知您老病情危急。当我从工地匆忙赶回家时,您已经病入膏肓,滴水不沾。父亲啊,弥留之际的时候,当听到您的幺儿回来看您了,您努力睁开昏睡多天的双眼,向我示意让我坐下时我感到了您的坚强和伟大,病魔在此时也变得渺小了。冰凉的输液药水注入您体内,维持您微弱的生命,我在病床守候了您五天,您几乎都是神志迷糊的与病魔抗争。不,不是迷糊————可能一辈子为儿女忙碌,此时您才刚好静下心来体会您的儿女们的“孝心”。您走的那一天巴蜀大地下起了少有的瑞雪,从此将我们父子情深定格成了一辈子的回忆。

打我能记事起,哥哥姐姐及我都陆续在外地上学、工作,每年也只有寒暑假才能回家与家人团聚。快到放假的日子,您和母亲提前几天都要念叨我们几姊妹谁该回家了,每次都提醒我们要“大让小,小敬大”家庭搞好和睦。寒暑假能尽早回家守在父母身边沐浴在亲情的爱河里,是我们几姊妹一直以来感觉幸福的事。一进腊月,您和母亲就开始筹备年货。从家到乡里五公里路程,您们“蚂蚁搬大象”,一件件、一样样只要是儿辈、孙辈喜欢的一个不拉的都准备上,泥泞的田坎留下您们佝偻的背影。我初中上晚自习,五公里的路程,快到家时已经夜色朦胧,加上要经过一片竹林、坟地,让人不寒而栗。为不影响我的学习,您不论刮风下雨都坚持走路到两公里外的公路边等我一起回家,静逸的夜色里,一束电筒的光,温暖了我一路。

我和哥哥姐姐虽然工作了但由于工作的特性,一年也很少回家。您怕常年在外的我们过不惯农家的生活,找来扑克牌、麻将,放下手里的农活陪我们玩。中午您和母亲趁我们午休的时候偷偷上田地劳作……。

您是一个爱家顾家的模范,一辈子从不一个人下馆子,经常买菜买肉回家来一家人打牙祭;您是一个敬老爱幼的榜样,你十四岁担起家庭的担子,先后送走了我的奶奶和外婆。您用慈爱和宽容教育、影响孩子,使我们跳出“农门”,贡献社会;您是一个和睦相邻、乐善好施的长者,您当村支部书记三十多年调节和帮助的村民不计其数,这么多年来提起您,十里八村无人不称颂。

您老走后的日子,家里发生了很多事。我们几姊妹以大局为重相互体谅、相互帮衬。其中包括妈妈生病瘫痪在床的十多个月,家里兄弟姊妹同心协力、相互商量,相互体谅,最终让妈妈幸福的走完最后一程。如此的事例,不正是在传承着您老“和睦家庭”的理念吗?

多少个这样的岁末,我们几姊妹如约来到您和母亲跟前一家享受着天伦之乐。今年我们依然在您老去世周年的祭日也如约来到您们跟前。希望您们二老一路走好。泉下有知的话保佑游家人丁兴旺,子孙健康、万事大吉。此致

敬礼!

祭父篇2

终于来临

我们兄弟姐妹又一次默立在爸妈的墓前

欲断魂的日子

依旧飘着纷纷的冷雨

墓地四周一片迷朦

轻轻地我们走来

一束束的鲜花

束裹着心中的思念

缓缓地放在二老的墓碑前

泪水 早已无法抑制地涌出

凝望着刻在墓碑上

爸妈那熟悉的名字

心中泛起无数涟漪

多少往事又浮现在眼前

我们似乎又清晰地听见了

自己心破碎的声音

十五年的光阴 如梭

要我们如何保留你们的气息?

爸妈啊 你们蓦然转身的背影

刻成了我们心壁最深的印记

十五年前 你们轻烟一缕随风散去

如今 何处能重温你们怀抱的甜蜜与温馨

生死一别相见无期

天堂的二老你们是否还会忆起

泊在你们肩头的那些小鸟

曾经的整日顽皮 不停的啾叽

时间 再也不能摧我心跳和激动

时间 像一条河在平静地流淌

时间 让我们回想那个特殊年代——

你们卖柴火供我们兄弟姐妹上学的日子

那也是家中断饮四壁萧条的日子

是全家忧愁叹息空气凝重的日子

是爸妈内心浮躁难止争吵的日子

——那些困难而漫长的时光

它们真的走了 真的走远了

像你们一样走得很远 很远

艰辛往事也都随你们融进了这片土地

宽大厚实的怀抱

你们的一生是艰难的

艰难如行走在泥泞的沼泽

在这种艰难加艰难的循环交替中

莫大的苦难沉重地压弯了你们的脊背

而你们,我们敬爱的爸妈啊

你们却从无怨言

你们总是靠着微薄的薪水

去寻找解除生活艰难的根源

久了,儿女们反而渐渐忽略了

你们眼中模糊着的无奈和忧伤

而今,在看不到你们的岁月里

兄弟姐妹们时常渴望回老家

每一次回老家的日子

我们都会面对二老的遗像

泪流满面

多少个冗长的夜晚

你们总会走进大家沉沉的梦中

侃侃而谈

你们坐过的椅

你们睡过的床

你们留下的字迹

你们在庭院亲手种植的绚烂花木

还有你们留下的一张张绽放笑容的照片

每一次注目 都勾起我们

深切地 深切地思念

敬爱的爸妈啊

你们的一生朴实而伟大

如两尊永恒的雕塑

矗立在儿女们心中

化成永世不灭的神像

此刻 或许你们正躺在

上帝永恒慈爱的怀抱里

人世的贫困 忧虑 险恶

再也不能使你们受伤

连病痛也无法靠近

它们都只能眼睁睁地

隔着一道无法穿越的深渊

看着你们

卸下了所有的负担后

你们变得单纯轻忪

而我们 仿佛依稀看见土地深处

你们宁静的灵魂

像水中的荷花灿烂开放

放射出夏天般的光辉

此刻 你们正悠然地

在烂漫的花瓣上休息

…………

雨丝飘打着我们的目光

山野被雨雾笼成一片苍茫

我们站在爸妈这培完新土的墓前

痴痴的盯着父母安息的地方

他们确已睡实了

没有谁再打扰

他们一生的忧愁所有的往事

此刻都融进了这山野的苍茫

而我们就这样长久地长久地站着

在雨雾里

和春天一起回味

周年的祭日

将年年来临

我们兄弟姐妹依然会年年静默在爸妈墓前

我们都永远不会忘记

年年来祭奠养育我们的父母双亲

冷雨依旧断魂

墓地的四周仍是一片迷朦

我们兄弟姐妹含泪离去

啊啊!

就让儿女们今后的怀念

肆意打湿每一抹经过的风

带给另一个世界的

父母双亲吧……

祭父篇3

病魔吸干他的脂肪,剩下一堆骨头

葬于南山之下。壬辰年正月十二卯时

我父寿终于家,一生劳苦换得黄土一

人间已荒芜,只有天空更适合耕耘

他死前感叹,哪里好耍都没有人间好耍

越是接近死,就越是眷恋生

疼痛中,他咬牙切齿,说命运不公

黄泉路上一定要与阎王对薄公堂

腹涨如鼓,饿不敢食,渴不能饮

站无力,坐无劲,赖床三月,骤减70斤

兄妹四人,偎其身旁

痛在他身,伤在我心。无奈

只能掩面痛泣,捉衣拭泪

自打他走出云大医院,我便穿街走巷

搜寻网页,只为能买回一剂杜冷丁

替他吞下整个高原抱病的夜晚

那些天,我惶惶不可终日

带着内心的死结,出入各种酒馆

现在,他俯身入泥,像一粒种子

被植入三尺黄土,或许

我就是他茁壮而成的春天

命苦啊,生于壬辰年冬月初一卯时

壬辰生,壬辰死,从卯时中来,到卯时中去

童年正赶上三年饥荒,就连梦也是黄皮寡瘦的

少年跟随我爷四处奔波,没少忍冻挨饿

18岁成家,自此便在生活的荒原中跋涉

拆东补西,拉扯长大三儿两女

80年土地下放,日出而作日入而息

在官抵坎,每一寸土中都浸着他身上滚落的海

作为回馈,土地允许他化作一粒尘埃

88年,他在山中挖矿,十年时间

一锄一锄地把洞中的黑暗扩宽

他说,从深邃的洞中看外面

生活,穷得就只剩一束光了

98年,我离乡求学,他追着班车跑完一条街

只为嘱我保重身体。好人命不长啊

本可安享晚年,却遭受了一场命运的屠杀

2008年,土地的奴仆,抽身走进城市的灯火

游抚仙湖、西游洞,登龙门看西山

回到故乡,远方便成了他茶余饭后的谈资

可谁知晓,他的每一步都是诀别

最后,他无法忍受恶疾的摧残

央求我母亲给他来个痛快,我知道

他这一生,疼痛漫无边际

比如,早年丧弟,中年丧子,晚年丧母

如果,文字是灵魂的刀疤,我要用多大的篇章

才能数清他纵横交错的伤痕

端公立于灵堂前,口诵《佛门十二妙经》

拜诸神,为我父超度亡魂

壬辰年正月二十午时,阴阳相见,最后一面

呜呼!“一在天之涯,一在地之角

生而影不与吾形相依,死而魂不与吾梦相接”

各位亲朋好友,不要追问我的出身

我已再三强调:茫茫人海中

那个面贴黄土的人,是

我的父亲

病父记

你说事没有,我说不可小觑

你说没做亏心事,我说与生病无关

你说从不打针,我说这次列外

你说祖上无病,我说并非遗传

你说看病花钱,我说花钱看病

你说休息就好,我说好再休息

直到医生告诉我

你身患绝症,体内豢养的鬼

它命令你去死时,我的心

才像一架制造痛苦的机器

没日没夜地运转着

这些天,我真的很无助

大悲无泪,大哭无声

你喊疼的时候我正喊拳

你吐血的时候我正吐酒

你的时候我正K歌

你想我的时候我正想你

其实啊父亲,因为你

我也身患不治之症

收 获

把一生都种进土中

来不及收获,他就

倒在一株玉米的怀中

静静闭上双眼

我的父亲,病榻之上

我曾狠狠地向他吼道:

如果上天还允许你留在人间

请你放下锄头

学会做一个懒惰的人

他只流泪,不点头

后来,我把满山的庄稼

送给另一个苦命的人

并叮嘱

要刨回所有的土豆啊

要捡起他生前所有的汗水

愿 望

抚平额上的峡谷,解冻头顶的雪山

压住你卡在喉间上气不接下气的咳嗽

你终于明白,人生最美的东西都在背后

你一直想,扔掉拐杖,老花镜和助听器

从耄耋撤退,退回到古稀,退回到花甲

退回到你办公室的椅子上

翻牌、,熬你退休前漫长的天命

退回到不惑,退回到主席台上,高谈阔论

欺人或者自欺,带着一头雾水

到你的鲜花与掌声中去拥抱、握手

退回到你的而立之年,娶妻生子

做房奴,按揭青春,为柴米油盐

和她闹得你死我活

退回到你风华正茂的年代

去花前月下,做风流的鬼

去恋爱,去工作

去做社会主义的接班人

退回到你顽劣的童年

马路上,砌塘塘、挖闪脚坑

舔九妹扔掉的糖果纸

退回到你口啜拇指的年代

从母亲“幺儿乖乖”的声音中酣睡

最好是收起你呱呱坠地时的哭声

最好是交出你睁眼时的第一缕阳光

退回到子宫去

最好是,把人间也带走

祭父篇4

若余母健在,则黄发越一之寿诞耳。然母业已驾鹤仙游有年,丁亥年(2007年)七月二十四,余母遐举,举家哀恸,泪沾襟也。一时间,天地失色,人间乏情。余与母相伴,未曾须臾分离。而今天人相背,黯然神伤。当此时,余父尚健,且矍铄。然忽逢此离殇,神智迷乱,遂恍惚经年,精神不再。虽经辗转规劝,终无好转。日甚一日,己丑年(2009年)正月十八,余父米寿之年,在余母生辰之日,无疾而终。余父母双游,阴阳相隔。

余父三岁丧母,自幼茕,仅得一姊,远嫁离家。余父随祖,颠沛流离,长短工讨生活,极尽艰辛。未及弱冠,与余母结亲,余祖即仙去。嗟乎,得一伴而失一父,唯叹命运多舛。幸遇余母,方安度一生。且于艰辛之处,品尝生活之福。

越一甲子之辛巳年(1941年)三月十三,余父母结伉俪,凡六十有六年矣。彼此相敬,患难与共。余父辛劳一生,供养子女五人。技师级大工匠的身份,且频频在第一线,屡屡司职小徒工的劳作,可谓竭尽全力、亲力亲为,劳模也!余母相夫教子,极尽贤淑。邻里和睦,亲戚往来。衣食穿戴,尽显其能。且性行开朗,浑然天成。所到之处,喜笑颜开,众皆愿与之往。

遥想当年,已过耄耋之年的一双父母,清晨即起,相随相伴,亮相早市、园艺场所。方圆内,再无此成双成对之老人,鹤发童颜,惊艳羡煞耳。每逢偶遇,余父母遥指余,告环绕之伙伴:那系吾子。自豪之情,溢于言表。余亦欣于此景也。

然世事多变,好梦常醒。似昨日,瞬间痛失双亲。《诗经-小雅-蓼茂》曰:“无父所怙,无母可恃”。余自幼褦襶。而今后,将有何可凭仗倚持?呜呼,痛惜。呜呼,念兮,忆兮!遥祝:父母,在天安好。

‘固知一死生为虚诞,齐彭殇为妄作。’然余痛失双亲,久不释怀。悲夫,虽‘临表涕泣,不知所云。’且夫佶屈聱牙,盖因追忆,唯有撰耳。呜呼,孰能怪乎?

祭父篇5

一、孝敬父母得好报

孝敬父母在中国是所有民族的美德,彝族亦不例外。行孝不仅表现于日常生活中,也在文学作品中以不同的形式加以记述,通过文学作品的欣赏,对孝行加以褒扬,对孝道文化加以弘扬。在彝族的孝道文化中,人们认为孝是义务,不需要回报的;但为了激励人们行孝,也出现了以行孝得好报的内容。所以在彝族的二十则孝道故事中,有一则从标题直接反映主人公孝敬父母,其内容为孝敬父母得好报的故事;但从情节模式看,有点像受董永行孝故事的影响。这则故事叫《孝敬父母的皤娄阿迤》:

古时,有个名叫皤娄阿迤的人到啥靡卧甸(今云南大理),见万物之母整齐排列着,他不禁伤心痛哭起来。万物之母问他为何啼哭?他回答说:触景生情啊,在他乡见到他人的母亲,不由思念自己的母亲,因此而痛哭。万物之母听后很感动,赐给他寿岁、富贵。皤娄阿迤因孝敬父母而得到好处。

二、以祭祀方式怀念先灵以尽孝

以祭祀怀念先灵以尽孝的故事,一共有七则,在《赛特阿育》一书所载的彝族孝道故事中,占了相当的分量。对先灵的祭祀,是彝族传统孝道文化中行孝行为最为突出的事项。第一则故事叫《祭祀儒愁阿维》,其情节是说一个孝子赌物思人而举行祭祀,以表达自己心中对先人的思念。第二则叫《祭祀额哲布嘎》,说一个毕摩的儿子笃则祭祀他的父亲(去世的老毕摩)很隆重而受到天上众神之主策举祖(即四川彝族所称的恩梯古子)的欣赏,于是赐给笃则寿岁和富贵,让他走遍天下能谋生。第三则叫《祭祀色吞史汝》。这则故事在描述了对色吞史汝的祭祀后说道:“更主要的是,生老病死人人都无法抗拒。”这说明人们当时已经有正确的生死观,对先灵的祭祀仅是表达自己的孝心而已。第四则故事叫《祭祀吉沽舍伟》。这则故事所反映的精神与第三则相似,故事的结尾称:“假若人不会死亡,大地如何容纳;假若树不会倒,天地间也将失去光明。”第五则故事叫《祭德楚赫保》,叙述一个宋代的乌撒女杰去世后祭祀的规格很高。第六则故事叫《祭阿恒鸠朵》,叙说一个叫阿外惹部的女杰临终留下遗嘱:她死后如果相关的人不到场就不能为她举行祭祀。第七则故事叫《孝子祭慈母》,说一个叫阿楚益吉的人未能对去世的老人生前尽孝而自责悲伤不已;一个叫鲁则阿租的人劝他说:“万事万物都有好形象,作为人来说,恸哭会失去形象。对母亲思念的最好办法是举行祭祀。益吉欣然依计而行。”

三、以哭表达孝敬之心

以哭表达孝敬的有八则,在彝族的这二十则孝道故事中所占比例是最大的。在以哭表达孝敬的故事中,有子女哭母的、孙哭祖的,还有风、土地哭灵哭冤的,甚至有贤妇哭夫灵和麒麟哭母灵的,这在其他民族关于孝的文化中是没有的。

第一则故事叫《额索哭母灵》,说的是一个叫额索是司的生养育之神,他忙着救济穷人,医治病人,惩治坏人,开导愚钝,扶老携幼,以至于他的老母米祖宏则去世也不知道,所以极为悲伤。飞禽走兽为报答额索的恩情,提出挑选最好的毕摩为额索的母亲作祭祀,百兽和草、木、竹、水也都强烈地要求请最好的毕摩给他的母亲祭祀。“六祖”为报答额索替他们传宗接代付出的辛苦,选派出学问高深的毕摩阿鲁祖、阿洛佐,选用肥壮的猪、牛、马、羊作祭牲,要为额索的母亲举行隆重的祭祀。卓罗纪、武德本、武陀尼、武色吞也为他准备了丰富的祭品祭牲。故事最后说:“真是善有善报,额索感动不已,得到了最大安慰。”第二则故事叫《鹤鹃哭树》,这是一则表现自然界和谐的故事,纳入彝族孝道故事系列中,充分说明了彝族孝道文化的特色。故事说鹤、鹃、鹰为风把他们的家园――树毁坏而痛哭,结果百鸟闻之无不落泪。鸠开辟了地方,锦鸡召来暖风,云雀迎来了太阳,鹤鹃才止住了哭。第二则故事叫《风哭》,第三则故事叫《土地哭》。前者说:黑、黄、白三种风的声音此起彼落,也是死的表现,昏昏沉沉的蜂子是在为消逝了的风声招魂。后者说:从前的一天,任洪鲁、皮能博、尼洪鲁等九大山相聚,它们哭诉说它们都提供森林、河流、大岩,让人类和各种动物繁衍生息,但是却没有受到中部地方大地的待遇。第五则故事叫《孙哭祖灵》,故事叙述孙哭祖灵后在其结尾说:替死去的亲友及有关系的人哭灵是人生的一项义务。第六则故事叫《贤妇哭夫灵》。故事说乌蒙一个叫德歹仆娄的人,为名叫举足的丈夫去世而哭述生前的恩爱,为没有给作为君长的丈夫生下后代而极为伤心,在场者为之感动。次年举足的遗腹子降生取名为额直,后来当了君长。为此,当地的人都说仆娄真是一位替夫解忧的贤妇。第七则故事叫《笃勒愁汝哭》。文本记载说,第一个下地的笃勒愁汝三岁丧父,六岁丧母。他受天君策举祖派去测量天地经克待妥姆地方,见到万物之母整齐排列,勾起他对母亲的思念,不觉泪如泉涌。他遇到一个叫撮艾阿颖的人说:“绵羊所依靠的,是高山原野的草;幼子所依靠的,是家中的父母啊! ”两人同时痛哭。天君策举祖念他至孝至诚,赐给他妻子和很高的地位。这则故事很简短,但给人的印象似乎有董永少年失亲人和行孝品行而得好报的影子。第八则故事叫《麒麟哭母灵》。文本记述说:花斑虎阻依娄的女儿是白麒麟的母亲,有天在洱海边不幸失足落水溺死而亡。白麒麟悲痛至极,为其母举行盛大的祭祀。百鸟中鹤鹃领头,蝙蝠押尾;百兽中虎豹领头,狐狸押尾;百木中松柏领头,羊奶木押尾。它们浩浩荡荡地来为麒麟哭母灵,哭得动情,哭得悲伤,使天地也为之感动。这则故事是彝族孝道故事中,反映自然界和谐的又一内容,而且比前述的《鹤鹃哭树》、《风哭》、《土地哭》内涵还丰富。

四、以寻父寻子买父表达孝道

在反映彝族传统文化的民间传说中,有反映彝族历史上的婚姻从母系到父系制的“石尔俄特寻父买父”的内容;在关于彝族孝道故事中,则以寻父、买父、寻子的方式,向人们灌输孝道传统文化。这种以寻父寻子买父表达孝道的故事一共有三则。第一则故事叫《寻父记》。文本记述说:过去有个叫阿赖舍启的人,自小失去了阿爸,但却不知失去的缘由。于是他走遍东西南北、天涯海角到处寻找。他向能沽录略的织绸人打听,向德晋录略的打铜人询问,访问君、臣、毕摩。最后毕摩告诉说,他的阿爸并非走失,而是因染重病,想尽千方百计医治都未能挽救而去世了。于是,阿赖舍启用酒水和茶奠祭了他阿爸的亡灵,伤伤心心地痛哭了一场。第二则故事叫《寻子记》。文本记述说:过去有个叫克博阿杼的人,好不容易才生个儿子,取名叫阿杼额苦。儿子长到七岁,有天到古米旨宏去打猎后再没回家。思子心切的克博阿杼急得四处寻找,终于在罗纪父子那里寻得下落,原来他错穿了死人衣服、披毡,骑错了死人的马,领错了死人的狗,被恒颖阿买扣留(对死去的婉转说法)了。克博阿杼花了许多钱打通关节,父子才得以相见。在这天底下,实在是没有不替子女着想的父母啊!这则反映孝道的故事,其表现手法是很特别的,即这是一则以反映父慈而倡导后辈要感恩行孝的故事。第三则叫《阿租苏耿买父》,其情节为:德歹濮卧(今云南省昭通市一带)的乌蒙君长家,从君长德娄、德娄素、素那赢、阿赢阿可(又叫阿租苏耿)一共四代人都生子不见父。为此,阿赢阿可到四面八方去买父,可是都没有见卖父的集市。他来到武德鲁家,德鲁不在家,只有德鲁的小女儿奢色在家。奢色好生款待了客人,并问及缘由。阿可如实相告。奢色听了好笑,告诉他用彝家的传统习俗招祖灵敬供。阿可依计而行,乌蒙家终于长寿,三代人能共同生活,祖、父、子孙三代人得以相见。这则故事中的女主人公奢色与四川彝族中的《什尔俄特寻父买父》中的女主人公同名,但这里的生子不见父是父亲早逝,而不是《什尔俄特寻父买父》中的母系婚所导致的生子不见父。这则故事称乌蒙君长招祖灵敬供后,人长寿了,从而生子见父。所以,这则故事的核心还是以祭行孝,反映了彝族的孝文化特色。

五、认识生老病死自然规律

人的病痛生死是一种存在于日常生活中的自然规律,但是人们对之加以认识则经历了一个漫长的过程。在彝族孝道故事中,有则叫《舒打特苴》反映了对这种规律的认识过程。故事说:有个叫舒打特苴(射日英雄)的人,试图寻觅一个不会生病死亡的地方。他走遍天下,看见的是准备办丧事的、皓发老翁体枯如柴将不久于人世的、抓药治病的。舒打特苴明白了人都是要经历生老病死的道理,并将这个道理告诉了人们。

从上述可知,在彝族的孝道故事里,没有以“为母埋儿”这样有失人性的愚孝,也没有“涌泉跃鱼”和“卧冰求鲤”、“哭竹生笋”这样的童话。在上述五部分彝族孝道故事里,其内容主要是以对先灵的“祭”和“哭”来表达对先灵亲人的怀念。其次,以艰辛寻子的故事情节,表现父亲对儿子的情感,以激励人们的孝道情结;以寻父买父的情节,表达人们对上辈应有的孝敬。除此之外,在彝族的孝道故事里关于表现自然和谐的《鹤鹃哭树》、《风哭》、《土地哭》,反映人与自然和谐的《额索哭母灵》等,则可视为是营造孝文化和谐社会的延伸。所以,彝族孝道故事所倡导的,主要是一种人和自然、人和人的一种“和谐”。而且,故事在反映这种内容时,方式直接而朴素。

“献酒书”节选和“献茶书”节选,其实也是反映以祭的方式行孝的,在此不赘述。

(本文是四川省教育厅人文社科重点研究基地“彝族文化研究中心”一般项目:“彝族文学文献中的孝文化研究――以《赛特阿育》为例”成果,课题编号YZWH1107。)

作者罗 曲:西南民族大学彝学学院(成都)教师

祭父篇6

中华民族,在原始社会时期,就已经产生了浓厚的崇祖观念,后逐渐在“社会生活中固化为人们长期恪守的“礼”。 西周时期,祖先崇拜与http://政权相结合形成了宗法制度,成为维系当时社会政治的重要的伦理制度,并逐步整合成为周礼的重要组成部分。《礼记》中说“郊社之礼,所以事上帝也;宗庙之礼,所以祀乎其先也。明乎郊社之礼、禘尝之义,治国其如示诸掌乎?”(注1)

古人既敬神,也敬祖。中国至周代达到了祭祖的高潮, 成为是神权崇拜的主流,并在祖先崇拜的信仰中奠定了中华文明的传承基础。西周时期青铜器上的长篇铭文,也为我们研究商周祖先崇拜提供了丰富的资料。

一、祭祖与祖先崇拜的产生和发展

古人认为:“万物本乎天,人本乎祖。”(《礼记·郊特牲》)祖先崇拜最早是由鬼魂信仰发展而来, 从距今两万年以前的山顶洞人出现最早的埋葬开始就已产生了原始的宗教灵魂观念。至奴隶时代,人们有了明确的父系血缘关系后, 以血缘亲属的鬼魂作为崇拜的对象, 才产生了真正意义上的祖先崇拜。商代时政权被神化,商人对祭祀极尽狂热,祭上帝和鬼神同样体现着政治内容。西周时期,以宗教和政权相结合为主要特征的宗法文化逐渐代替了原始社会的巫卜文化。周礼以新型的祭祀谱系和等级差异体现周人强烈的宗教意识:图腾崇拜、自然崇拜、祖先崇拜等原始信仰,不断整合成周礼的组成部分。(注2)

西周在祖先崇拜的基础上建立的宗法制.因为宗法制度要求有严格的世系相承的关系,那些有建功立国的贵族,他们的子孙都要享受他们的余荫,所以必须要祭祀祖先,并且追述祖先功勋,祭告自己所获得荣耀,感谢祖先,使自己在宗族中获得地位。

至春秋战国, 诸子学说成为主流,古代宗教开始衰落。祭祖虽也开始衰落, 但并没有被废除,而是被作出新的诠释, 从而形成了中华民族传统祭祀文化。 秦汉以来,在这个时代的很长时期里, 中国传统文化在尊崇儒学的口号下发展, 先后经历了儒法合流、儒道合流、儒释道合流, 前一个时代形成的祭祀文化则一直延续下来, 祭祀的文化内涵基本没有改变, 只是各个朝代的具体祭祀活动有所不同而已。(注3)

二、祭祖现象在西周金文中的反映

青铜器铭文中记载祭祀先祖先父的材料很多,殷商晚期及两周人们对祖父两代的祭祀频繁程度是不同的, 明显地体现出祭父更为频繁。(注4)

西周人明确地宣告, 祭祖是他们对祖先孝的行为表现。西周金文如 “天子明德, 显孝于申”、“ 用追孝于皇考己白” 等将祭祀作为对祖先神的“显孝”和“追孝”。 祭祀祖先是为了获得祖先神的保佑和赐福, 同时也表达了对祖先的尊敬。西周时先民的祖先神崇拜一方面体现着报恩的孝道思想, 另一方面又蕴含着功利性的向祖先神祈福求佑的思想。祖先崇拜由最初的宗教目的和西周时出现的道德孝义结合在了一起。

1、祭祖与尽孝

“灭宗废祀, 非孝也” 。对先祖先父尽孝之责不仅出于血缘情感, 更与所有宗族成员切身利益息息相关。宗庙祭祀目的在于昭孝, 子孙孝事家长, 民知孝悌而犯上者鲜,《礼记·祭统》说“: 祭者, 教之本也。”

西周早、中期的铭文中, 祈祷语并不普遍,而与享孝、追孝相应,人世奉养父祖之孝通过“祭献”推及冥世祖考即为“享孝”。追溯、缅怀父祖之德与业, 以承其志、继其业即是“追孝”。享孝、追孝祖考能强有力地增强宗族的凝聚力, 这便成为“享孝”、“追孝”盛行于西周晚期的重要原因。

2、祭祖与祈福庇佑

对祖先的美化与崇拜并没有导致真正意义上的宗教信仰, 而是落实在现实的功利之上,“万望予以眷顾”, “万望福佑子孙,万望驱邪禳厄”,就是为了得到祖先的庇佑。西周成王五年的何尊;西周康王二十三年的大盂鼎;周孝王时代的大克鼎等让我们看到:周王室对重臣们的厚爱和赏赐和政治上的利益与祭

转贴于 http://

祖联系到了一起,贵族们受到王的赏赐,然后为亡祖亡父做器祭祀,赞扬先祖的品德。最重要的是祈求先祖降福,子子孙孙永宝用享等,贵族们企图通过祭祀活动,以维护他们的特权和世世代代不劳而获的生活方式。(注5)

三、西周金文中反映祭祖的本质和意义

从出土青铜器铭文中关于祭祖问题的探讨我们不难发现,一方面青铜器铭文中“追孝”与文献的“追孝”具有相同内涵, 皆指追述、缅怀先辈之业绩与美德, 以承其志, 继其业。在周人的观念中, 西周晚期贵族们热衷的享孝、追孝是父祖神灵与子孙的互惠活动, 即子孙通过享孝、追孝活动孝敬祖先, 祖先则能庇佑子孙, 赐http://寿、保禄、授福。这一互惠活动对于身处乱世的子孙们而言, 无疑是一种尤为必要的心理慰藉。

另一方面享孝、追孝活动是增强宗族凝聚力的有效手段。通过频繁地享孝、追孝父祖, 能强化族人同出一祖先的认同意识, 从而激发其归属感与责任感。就子孙而言, 只要同出一祖先, 共同享孝、追孝祖先,便能受祖先之庇佑, 被赐禄降福与消灾免祸;祖先则以飨食的方式要求子孙世承祖业, 永守宗庙, 世不绝祀, 克尽孝道。

祭父篇7

张老太生有二男一女。兄妹三人每年都到乡下父母的墓地扫墓。为便于祭祀,兄妹三人去市里一处公墓观看,商量给二老“迁居”。

可墓穴贵得惊人,占地不足20平方米的卧式合葬墓穴要10多万元。老大和老二都同意摊钱迁坟给二老买墓地。事情卡在了妹妹那里,尤其是妹夫以女儿是“泼出去的水”不管娘家的事为由,拒绝摊钱为岳父母迁坟买墓地。为此,老二对妹夫、妹妹成见很大。协商不果,老二自行掏钱去公墓买了墓地,把二老的尸骨从乡下那处荒坡迁到了公墓,并在立碑人中只刻有孝男老大和老二的名字,而没有孝女妹妹的名字。之后,老二先是不告诉妹妹二老新的墓址,后又拦车挡人,阻止妹妹到新墓地前祭祀。哥哥的行为给妹妹的精神造成了极大的伤害,她整天郁闷痛苦。由于忍受不了精神上的折磨,妹妹终于将二哥告上了法庭。

在法官的劝导下,兄妹各自反省了自己的行为,哥哥首先检讨了自己不让妹妹祭祀,以及在碑文上没刻妹妹名字给妹妹精神造成极大痛苦的做法。经法官调解,妹妹拿出了两万元,碑上也补刻了妹妹的名字,兄妹握手言和,三家人和好如初,每逢年节又相约同去祭祀老人。

法官说法:墓碑的功能除了标志死者身份外亦是生者寄托对死者哀思、进行祭奠的物质载体,是具有人格象征意义的特定纪念物品。亲属之间基于亲属身份关系,有相互表明亲属身份的权利。死者亲属按照长幼顺序在墓碑上镌刻姓名,也是一种习俗。祭祀亡父亡母,给父母迁坟立碑,作为对父母有赡养义务的女儿,与儿子有同样的权利也有同样的义务。以“嫁出去的女儿是泼出去的水”为由拒绝尽应尽义务是不对的,但把此问题商品化,不出钱碑文上就不给刻名字、不准去墓前祭祀也是错误的。子女对父母的立碑、祭祀权,民事主体基于父母子女关系,产生的这种对死者表示追思和敬仰的权利,基于血缘关系属身份权中亲属权的范畴,不摊钱不让祭祀、不写入碑文,构成了对权利的侵犯和精神上的伤害。

编后语

祭父篇8

论文摘要:中国的孝道始盛于西周,周人治理天下也已将孝道作为其礼乐文化的重要内容之一。“三礼”即 《周礼》、 《礼记》、 《仪礼》三部儒家经典著作,它们的成书年代虽有争论但其中所富含的孝道思想反映出孝道在西周的盛行,对后代孝道观念的形成和发展产生了深刻的影响。

孝道是周代礼乐文化的重要内容之一,孝道大行于四周,从一些典籍及金文资料中可以找到文献证据,其中“周礼”中关于孝道的记载十分丰富,从一个侧面反映出西周的孝道观念。

《周礼·地官·大司徒》 日:“以乡三物教万民,而宾兴之。一日六德:知 、仁、圣、义 、忠、和 ;二日六行孝 、友 、媚 、娴 ,任 、恤 ;三日六艺:礼 、乐 、射 、御书、数。”其中 “六行”之一的 “孝”,贾疏日: “善于父母为孝。” 《礼·地官·师氏》谓: “孝德,尊祖爱亲,守其所以生者也”,其对 “孝德”的解释,是从生命来源的角度涉及到孝的产生和创造生命的父祖。由贾疏知,“孝”作为 “六行”之一,是向万民施以正面教育的内容,如有不孝不友者 ,会有刑加之其身。 “师氏”之职则 以三德——至德、敏德、孝德——及三行——孝行、友行、顺行——孝国子 (《倜礼·地官·师氏》);“大司乐”之教圈子,又以中、和、祗,庸、孝、友为先 (《礼·春官·大司乐》)。由以上记载可以看出,周代的各级官吏治理人民,大都是以教化为务,尤其重视民德,而在这里孝道是关民德的重要方面。

《礼记·昏义》说 :“夫礼 ,始于冠,本于昏,重于丧,祭,尊于朝 、聘,和于射,乡,此礼之大体也。”由此看,周礼虽号称 “经礼,曲礼千”,但大体上可分作上述类。而此八类所表达的内容,也就是君臣、父子、兄弟、夫妇、朋友这五种关系。《礼记·中庸》说:“天下之达道五,所以行之者三:日君臣也,父子也 ,夫妇也,昆弟也,朋友之交也,五者天下之达道也。智仁勇三者,天下之达德也,所以行之者一也。”在这 “五伦”中,父子 、兄弟、大妇三伦属血缘关系,君臣、朋友二伦属政治关系。而仁、义这是处理这两类关系的准则 ,其中仁是处理血缘关系的,以亲亲为基本内容,包括孝、慈、良、顺 、友 ,悌等伦理道德范畴;义足处理政治关系的,以尊尊为基本内容,包括忠、信、节等伦理道德范畴。 礼记·祭 在曾子论孝道时说 :“礼者,履此者也。”孔疏日:“履践履也,言欲行礼于外者,必须履践此孝者也。”这是说礼是用以实践孝道的,是孝道的表现形式,孝道是礼,尤其是有关家庭血缘关系的礼所表现的重要内容。

以下笔者将通过对 “三礼”中关于礼的记载的分析,来具体论述其中所蕴含的孝道思想

(一)

冠礼足表示男子成年而举行的仪式 ,它的形成比较早,创制于原始社会。到了西周,其变成了礼的一大类 ,即所谓的 “八纲” (冠、婚、丧、祭、朝 、聘、射、乡)之一。《礼记 ·曲礼上》说: “二十日弱 、冠。”又说 : “男子二十,冠而字。” l记·檀弓_匕》说: “幼名,冠字,五十以伯仲,死谥,周道也。”由此可知,冠礼是为男子二十加冠并命字之礼。 《周礼·士冠礼》讲的就是周代贵族家庭中,男子成年加冠仪式的全部过程。冠礼中晟值得注意的就是,行礼必须在宗庙中进行,而且要祭告祖先。《礼记·冠义》说: “是故古者重冠,重冠故行之于庙。行之于庙者,所以尊重事,尊重事而不敢擅重事,不敢擅重事,所以自卑而尊先祖也。”此言冠礼在家族的宗庙举行,并祭告祖先,则表明了尊祖孝亲之义。冠礼的告庙是表示该家族又一后嗣已成人,也就是继承祖先事业的开始。礼记·冠还说:“凡人之所以为人者,礼义也。礼义之始,在于正容体、齐颜色、顺辞令。容体正、颜色齐、辞令顺 ,而后礼义备。

以正君臣、亲父子、和长幼。君臣正、父子亲、长幼和。而后礼义立。” “已冠而字之,成人之道也……成人之者,将责成人礼焉也。责成人礼焉者,将责为人子、为人弟、为人臣、为人少者之礼行焉。将责四者之行于人,其礼可不重与?故孝弟忠顺之行立,而后可以为人。可以为人,而后可以治人也。”这里又将冠礼的重要性提到正君臣、亲父子、和长幼的高度来论述,意思是说,从加冠之日起,这个青年就正式成了社会的一员,将承担起为人子、为人弟、为人少者的责任“孝弟忠顺之行立 ,而后可以为人”,正是在冠礼中所体现的孝道观念。

(二)

婚礼为男子娶妻之礼, 《仪礼 ·士昏礼》贾疏引郑玄《目面 日: “士娶妻之礼,以昏为期,因而名焉。”既为男子娶妻,其形成应当晚于冠礼,它产生于父系氏族公社之晚期,后来也被纳入了礼的范畴。《仪礼·士昏礼》详细记载了周代士这一阶层的婚礼仪式。自从历史进入父权制时代以后,婚姻便成了本家族延绵子剐这一目的而选择的手段,周代丈夫娶妻的目的主要有以下两点:第一,为了存续家族的血统,使祖先永不绝祀。《礼记·哀公问》引孑l子日“天地不合,万物不生。大昏,万世之嗣也。” 《礼记·昏义》则日: “昏礼者,将合二姓之好,上以事宗庙,而下以继后世也。故君子重之。是以昏礼纳采、问名、纳吉、纳征、请期,借主人筵几于庙,而拜迎于门外,入揖让而升,听命于庙,所以敬慎重正,婚礼也。”以上所记即可表明娶妻是为了延后嗣,继先祖。 《礼记·曲礼记》说: “男女非有行媒不相知名。非受币,不交不亲。故日月以告君,斋戒以告鬼神。”此言即告庙为婚礼中不可少的环节,只有质诸祖先的婚姻才有效 ,才具有社会意义。第二,为了奉养父母。据《礼记·内则》,妇事舅姑礼节很多,稍有不孝不敬 ,即有被出之虞: “子妇未孝未敬,勿庸疾怨,姑教之,若不可教而后怒之。不可,怒,子放妇出,而不表礼焉”。父母对子妇则有绝对权力: “子甚宜其妻,父母不悦,出;子不宜其妻,父母日 ‘是善事我’,子行夫妇之礼焉,没身不衰”。由此看出,娶妻并非为了丈夫,丽是为了祖先,为了宗法家族。以上所记娶妻的目的表明婚礼中也反映出了浓厚的孝道观念。此外,《礼记·大传》说: “虽百世而婚姻不通者周道然也。” 《礼记·曲礼记》亦说: “娶妻不娶同姓,故买妾不知其姓则 卜之。”周人认为同姓婚是违反礼制,近于禽兽。进一步分析,则是 同姓之女,是亦为祖先之遗体,娶为妻 、妾是对祖先不敬,有乖于孝道。由此我们说,《礼记》有关同姓不婚的记载,同样浸透了孝道观念。

(三)

进入阶级社会以来,统治者要用传统的丧葬习俗所反映的等级关系来维护统治秩序,于是便有了丧葬之礼的产生记载周代丧葬礼的文献有: 《仪礼》的 《丧服》、 《士丧礼》、 《既夕礼》、 《士虞礼》等篇 《礼记》 的 《檀弓》《曾子问》、 《丧服记》、 《杂记》、 《丧大记》、 《奔丧》妁.口]丧》等十余篇 ;《周礼》 中又记载有专门典司丧事的官职和殡仪机关 “冢人”、 “墓大夫”、 “职丧”、 “丧祝”“夏采”等。此足见周人对丧葬之礼的高度重视,其中详备记载了葬前之礼、下葬之礼和服丧之礼,这些都体现出 “三礼”中的孝道思想。

《礼记·问丧》在解释死后三日而敛之礼说: “或问日‘死三日而后敛者,何也?’日‘孝子亲死,悲哀志懑,故匍匐而哭之,若将复生然,安可得夺而敛之也?故日三日而后敛者,以俟其生也。三日不生,亦不生矣。孝子之心,亦益衰矣,家室之计,衣服之具,亦可以成矣,亲戚之远者亦可以至矣。最故圣人为之,断决以三日,为之礼制也。”

此解释即言其中渗透着孝道精神。《礼记·檀》 说“丧之朝也 ,顺死者之孝心也。其哀离其室也,故至于祖考之庙而后行。”这是说下葬之前须朝于祖庙 ,让死者与祖先告别,这完全是尽孝道的一种体现。此外,《礼记·丧大记》说:“父母之丧,居倚庐不涂,寝苫,枕口,非丧事不言。”此言即对居丧的要求,当然也可以解释为孝道。

(四)

西周把祭享先人称为孝,最初的孝,是由敬天发展而来的敬祖观念,这种敬祖意识主要是凭借祭祖活动来表达的。在祭祀时,要用一定的礼节来体现对祖先的崇敬即孝心。《礼记·祭统》说:“祭者,所以追养继孝也。” 《礼记·郊特牲》说:“万物本乎天,人本乎祖,此所以配上帝也。郊之祭也大,报本反始也。”所谓 “报本反始”,就是祭礼中所反映的主要情感意向,此言丧祭要人们永远都要 “尊祖”,不要 “忘本”,以维护宗族亲亲关系。由此看,祭礼本身则体现了孝,并有孝道的教化作用。礼记·祭说:“祀乎明堂,所以教诸侯之孝也。” “祭之为物大矣!其教之本与?是故君子之教也 ,外则教之以尊其君长,内则教之以孝其亲。……崇事宗庙社稷,则子孙顺孝,尽其道,论其义,而教生焉。”

《礼记·礼器》说: “天地之祭,宗庙之事,父子之道.君臣之义,伦也。” 《礼记·祭统》说:“凡治人之道……莫重于祭。” 《礼记·坊记》说: “修宗庙,敬祀事,孝民追孝也。”由此可知,周代宗庙之祭通过对旧的祭祖风俗的改造利用,来弘扬孝道。祭礼是表现周代孝道这一观念形态的一种形式,同时也反映出周代孝道的一个鲜明特点,即行孝不只限于对父母,而尤其在对先祖的追孝。

综上所述, “三礼”中的孝道思想的基本内涵是奉养长辈;传承长辈的知识与经验;致力于长辈之业与承继父祖之业。庶民阶层的孝行主要体现为奉养父母;贵族层的奉养老人则更倾向礼仪化;承继父祖之业主要为统治阶层所提倡与实践。 “三礼”中的孝道思想是丰富而全面的,反映出西周孝道的盛行,体现了西周孝道的特点,对我国历代孝道之实践发生了深刻的影响。

当今时代需要孝,孝道是中国源远流长的一种历史与文化传统,弘扬孝道是我们的责任。

参考文献 :

[1] 《周礼》。

[2] 《礼记》。

[3] 《仪礼》。

[4]康学伟:《秦孝道研究》,吉林人民出版社,2ooo年。

[5]沈善洪、王凤贤;《中国伦理学说史》,浙江人民出版社,1985年。

[6]朱汉民:《忠孝道德与臣民精神一中国传统臣民文化论析》,河南人民出版社 ,1994年。

[7]万本根:《中华孝道文化》,巴蜀书社,2001年。

上一篇:天气变化无常范文 下一篇:出生证明样本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