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气变化无常范文

时间:2023-11-05 19:06:50

天气变化无常

天气变化无常篇1

虽然英国的天气总是如此变化无常,无法预测,但实际上英国的天气相当宜人。关于成语变化无常的那些可以摘抄的呢?这里给大家分享一些关于成语变化无常的解析,供大家参考。

一、变化无常解析无常:没有常态。指事物经常变化,没有规律性。《庄子·天下》:“忽漠无形,变化无常。”

二、变化无常近义词变幻无常 [ biànhuàn wú cháng ]

指事物经常变化,没有规律性。

出没无常 [ chūmò wú cháng ]

忽而出现,忽而隐没,没有一定,使人无法捉摸。

变化无方 [ biànhuà wú fāng ]

形容变化灵活,捉摸不定。

变化不测 [ biànhuà bù cè ]

变化无常,无法捉摸。

三、变化无常造句1.随着年龄的增长,人们开始对生活的变化无常冥思苦想

2.黄土高原的三月天就像婴儿的脸,变化无常。

3.桂林的天气真是变化无常。

4.这星期他脾气变化无常,所以不要惹他生气。

5.她的情绪变化无常,一会儿放声大笑,一会儿小声哭泣。

6.这一段时间,她情绪不定,变化无常,大家都为她担心。

7.让我好好休息休息吧,天气变化无常,估计是要下雨了。

8.沙漠中的天气真是变化无常,一会儿晴空万里

,一会儿飞沙弥漫,天昏地暗 。

9.肯尼亚变化无常的天气很大程度上影响了农业经济。

10.这种变化无常的爱情有时会变得非常难堪。

11.她的情绪变化无常,一会儿放声大笑,一会儿陷于绝望。

12.沙漠里的天气是变化无常的,刚才是风和日丽

,现在就变得天昏地暗 ,飞沙走石 。

13.夏天的气候变化无常,刚才还是红日高照,眼下又是乌云密布,看样子要下雨了。

14.亲爱的,天气变化无常,注意照顾好自己。

15.他这人总是变化无常,一会生气,一会开心。

16.新疆的气候变化无常。

17.变化无常的天气究竟是怎么了?

18.你知道,夏天太热,冬天太冷,而春天天气则变化无常。

19.天上的云千姿百态

,变化无常。

20.唐古拉山天气变化无常,往往大晴天里忽然刮起了风雪。

21.这里的天气变化无常,一会儿晴空万里

,一会儿狂风怒号 。

22.在这些变化无常的日子里,如此长期的服务确属少见。

23.人生变化无常,珍惜身边的,珍惜心里的。

24.然而,随着天气变化无常,水资源流失和亚洲密集人口国家成长起来,有一件事是可以确定的:廉价食品时代显然已经远去了。

25.在一个变化无常的复杂世界里建立稳定积极的关系奠定尽可能牢固的基础,这些高层互动和正式机制至关重要。

天气变化无常篇2

1、黄土高原的三月天就像婴儿的脸,变化无常。

2、唐古拉山天气变化无常,往往大晴天里忽然刮起了风雪。

3、这星期他脾气变化无常,所以不要惹他生气。

4、随着年龄的增长,人们开始对生活的变化无常冥思苦想。

5、天上的云千姿百态,变化无常。

6、他这人总是变化无常,一会生气,一会开心。

7、这一段时间,她情绪不定,变化无常,大家都为她担心。

8、桂林的天气真是变化无常。

9、亲爱的,天气变化无常,注意照顾好自己。

10、让我好好休息休息吧,天气变化无常,估计是要下雨了。()

11、花钱买证书也不带这样的天气变化无常衣服是个大问题。

12、变化无常的天气究竟是怎么了?

13、人生变化无常,珍惜身边的,珍惜心里的。

14、这种变化无常的爱情有时会变得非常难堪。

15、在这些变化无常的日子里,如此长期的服务确属少见。

16、虽然他们生性残忍,变化无常,可是却都又英俊漂亮,聪明机智。

17、尽管她一直在指责人性的变化无常,她却继续毫不放松地寻找称心的仆人,一直到她死去。

18、肯尼亚变化无常的天气很大程度上影响了农业经济。

19、你知道,夏天太热,冬天太冷,而春天天气则变化无常。

20、因为这个世界变化无常,万一有任何情况发生,我们有准备心才能够马上应付。

21、然而正是你的这种变化无常,却深深地诱惑着一群渴望牢牢套住你的追求者。

23、20世纪90年代的发型变化无常,任何发型都是可以接受的。

24、他有一种令人难堪的习惯,一会儿一个看法,自相矛盾,变化无常。

25、英国人之所以将那么多的心思都花在他们的家和花园上,主要是由于英国的气候太变化无常了。

天气变化无常篇3

一年四季之中,春天的天气变化最为反复无常。天气的剧烈变化很容易使人患上种种疾病,外出春游时应格外注意。

注意天气变化。春游最理想的天气是:清晨有露水,天空无云或少云,风速小,气温15~20摄氏度。但是,“春天孩儿脸,一天变三变。”特别是远途旅行,很难保证外出的时间都是好天气,这就需要掌握一些预防保健方面的知识。

避免风寒感冒。中医认为,六淫(风、寒、暑、湿、燥、火)均为人体致病因素,而风为首位,古称“风为百病之长”,风邪引起疾病尤以春季为多。在外感疾病中,“风”常与多种邪气、病菌相结合而使人致病。旅游者劳累过度,水土不服,更易得病,会出现头痛发热、鼻塞、全身关节疼痛等症状,此病为风和寒相结合,故称“风寒症”。春天风向多变,风速也大,使人体热量散发得比冬天更快,故有“春天冻人不冻水”之说。外出者应备足衣物,勤穿勤脱。

备好常用药物。春天空气湿度很大,而气温又不高,湿热毒邪蠢蠢欲动,攻击人体,旅游者旅途休息不好,抵抗力差,很易患风湿病,使人关节疼痛,陈伤旧痛发作。高湿度还易诱发偏头痛、皮疹、胃溃疡、心脏病和精神病,患有此病的人员应备好药物,以免到时手足无措。新晨

预防传染病。春季高湿多雨,有利于病菌滋生,故各种传染病的发病率也明显增多,特别应该预防流感、百日咳、白喉、咽喉炎、扁桃体炎和猩红热等呼吸道传染病。对传染性流行病地区,最好暂停前往旅游。

天气变化无常篇4

一、精气神学说 精气神学说是中国古代的一种哲学理论,是研究宇宙中精、气、神的内涵及其运动变化规律,并用以揭示宇宙的生成本源与发展变化的一种古代哲学思想。哲学上的精气神学说认为世界上的一切都是由气构成,气运动不息,变化不止,世界是气的产物,万物的运动都是气运动的体现,万物的变化都是气变化的结果。 (一)精、气、神的概念 1.精的概念 先秦时代的《管子•内业》论及“气”时,提出了“精”。曰:“人之生也,天出其精,地出其形,合此以为人。”又说:“精也者,气之精者也。”这里,精和气同义,无非指精为气中的精粹、精华部分。《黄帝内经》将“精”与“气”开始分别而论,赋予“精”以新的含义。《内经》中的“精”大多指有形的精微物质。如《灵枢•决气》曰:“两神相搏,合而成形,常先身生,是谓精。”《灵枢•本神》曰:“生之来,谓之精。”可见,中医学中所说的“精”,都是指维系生命的有形的精微物质。精气神学说中的“精”,主要是指这一含义的精,是指体内具有生命活力的精微物质,是构成人体和维持人体生命活动的基本物质之一,故有“人始生,先成精”(《灵枢•经脉》)、“精者,身之本也”(《素问•金匮真言论》)之说。 2.气的概念 气是古代贤哲对自然界及其物质本原的一种抽象的认识。先秦时代的贤哲就认定无形而又活泼的“气”是构成世界物质的本原。天地间的万物,皆由气的运动变化而产生,如《庄子•知北游》曰:“通天下一气耳。”从哲学意义上理解,“气”就是物质,它是构成自然界万物的最基本、最原始的物质。 中医学的气,主要是指人体之气。既然说气是构成万物的最基本物质,而人来源于自然,是自然界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也是“天地之气”的产物,所以说气也是构成人体的最基本物质。如《素问•宝命全形论》曰:“天地合气,命之曰人”,“人以天地之气生,四时之法成。”同时,人的生长发育和各种生命活动都需要从“天地之气”中摄取营养物质,充养五脏之气,并与周围环境进行物质和能量的交换,以维持人体生命活动。所以说气又是维持人体生命活动的基本物质。 3.神的概念神是中国传统文化与中医理论的一个复杂而重要的概念,它有多种不同的含义。一是指自然界各种运动变化的表现及其内在规律,这是最广的含义。如《荀子•天论》曰:“万物各得其和以生,各得其养以成,不见其事而见其功,夫是之谓神。”《淮南子》曰:“其生物也,莫见其所养而物长;其杀物也,莫见其所丧而物亡,此之谓神明。” 《素问•天元纪大论》曰:“物生谓之化,物极谓之变,阴阳不测谓之神”等,皆属此义。二是指机体内在生命活动的外在综合显现。《素问•移精变气论》中说的“得神者昌,失神者亡”,《中医诊断学》讲的“望神”,通常所说的“神色”、“神气”、“目光炯炯有神”,皆属此义。三是指人体内一切生命活动的主宰。如《素问•灵兰秘典论》所说的“心者,君主之官也,神明出焉”。四是指人的精神意识思维活动,即通常所说的精神活动,也就是狭义的神。 (二)精、气、神的关系“精非气不盈,神非气不充;精因气融,气凭精用;气因神见,神凭气用。”(《青华秘文》),精气神三者一体,互相依存,互相转化,其“流行为气,凝聚为精,妙用为神”(《传习录》)。“精”是物质基础是产生“气”表现于“神”的根本,而“精”之化生又依赖于“气”。因此故人称“精”“气”“神”为人之三宝,三者是维持人体正常生活必不可少的因素。 二、精气神学说在传统体育养生中的应用 (一)精是人体生命活动的物质基础 中医学认为精是构成人体最原始的物质,又是维持人体生长发育和生命活动的物质基础,有先天与后天之分。先天之精和后天之精是相互依存,人在出生以前,先天之精便为后天之精准备了物质基础;后天之精依赖于先天之精的活力资助,才能不断摄入和化生。所以说没有先天之精,就没有后天之精。人出生之后,后天之精不断供养先天之精,使之得以充养而长盛不衰,从而发挥其生理作用。所以说没有后天之精,也就没有先天之精。无先天之精则无以生身,无后天之精则无以养身。所以我们通过后天滋养脏腑之精,来补益后天以达到补养先天不足或健身祛病之功效。由于体内的神与气都是无形的,需赖有形的精作为物质基础,因此古代气功养生之士强调练功首先实精,精满则气壮,气壮则神旺,神旺则五脏功能健旺,输布精华滋养肌肤肢节,达到养生延年祛病之目的。 (二)气是人体生命活动的动力 气在人体中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因为气遍布全身,既可用以催血,又可用以养血,如果血不足尚可暂生,而气不足则立陷险境。故传统体育养生非常重视养气。

天气变化无常篇5

知天应该注意春季的天气特点。立春过后,白昼长了,太阳暖了。气温、日照、降雨,趋于上升或增多。中医认为,这个季节,风气当令,冷热无常,风邪外袭多自皮毛肌腠而入。西医认为,春季忽冷忽热的气候,易使人体的血管经常处于收缩与扩张交替的状态,很不稳定。容易诱发高血压,心脏病患者出现中风、心绞痛或心肌梗死等病情变化。此外,皮肤干燥、嘴唇干裂等现象也容易出现。春天还是结核病、甲肝的高发季节。

《黄帝内经》云:“春三月,此谓发陈。天地俱生,万物以荣。”意思是说,当春归大地之时,自然界阳气开始升发,万物复苏,欣欣向荣。但是,万物生长,春暖花开,致使空气中飘浮着各种花粉颗粒、杨柳絮、尘埃、尘螨、真菌等,容易诱发过敏性体质的人出现变态反应,引起各种过敏性疾病。气温的回升,温暖适宜的温度也有利于细菌、病毒等微生物的生长繁殖,容易引起各种感染性疾病的发生。

知己

老年人要知道老人生理特点以及自己的身体状况。例如,老年人通常存在的血管硬化、脏器萎缩、器官机能减退,尤其是消化吸收功能、代谢功能、排泄功能及循环功能减退,适应气候变化的能力较差。如不适当加以调整,容易在季节变化的时候,出现机体内环境的失衡,而产生疾病。老年人的一些宿疾,在春天易发,例如,肝炎、支气管炎、哮喘,等等。因此,老年人要增强自我防病意识,治旧病,防新病。注意预防春季的多发病,如感冒、过敏性疾病,做到无病早防,有病早治。

知道春季的气候特点,注意了自己身体的特异性,就要顺应大自然的变化,做到春捂、春畅,寻求大自然与自身机体的平衡。

春捂

“燕子不归春事晚,一汀烟雨杏花寒”。春季是阴退阳长,寒去热来的转折之期。此时虽阳气渐生,但阴寒未尽。气候多变,乍暖还寒。因此,古今养生十分强调“春捂”。

春捂,有利于调节人体的恒定温度,抵御风寒。人的身体同自然界一样,在春天开始复苏,原先处于“冬眠”的皮肤细胞开始活跃起来,毛孔张开。这时若冷风袭来,容易长驱直入,使人感到寒冷。初春时节,天气变化无常,“捂”着点儿,容易适应冷暖的变化,避免感冒、支气管炎、关节炎等疾病。

春捂,应注意衣服逐渐递减。根据不同体质,因人而异增减衣物。同时,“春捂”要有度。不宜穿得很多甚至“捂”出了汗,冷风一吹反易着凉伤风。“春捂”还应该“下厚上薄”。寒多自下而生。“春冻未泮,下体宁过于暖,上体无妨略减”。在养阳的同时,注意收阴,与自然气候变化相协调,即“天人相应”。这也与现代医学所认为的人体下部血液循环较上部为差,易受寒冷侵袭的观点相吻合。

春畅有二层意思。其一,在“天地俱生”的春季,顺应春天阳气升发,万物始生的特点,着眼于“以使志生”。畅情志,重养心,让自己的情志生机盎然,心胸开阔,乐观愉快,随性自由。不给自己太大的压力和任务,忌怒,做自己喜欢的事。

天气变化无常篇6

明代孙一奎在《医旨绪余》中突出强调中医和《周易》的关系。他认为:“医之理,可比《周易》,针砭药饵,即卜筮法也。”也就是说,中医理论可以和《周易》相提并论,因为两者都强调把握事物的阴阳变化之道,探讨阴阳消长之理。若认为针灸、砭石、药物就是一种卜筮的方法,则有失偏颇。

《易》之于“医”的重要性,孙一奎坦言:“不知《易》者,不足以言太医。惟会理之精,故立论之确,即遗之万世而无弊。彼知医不知《易》者,拘方之学,一隅之见也。以小道视医,以卜筮视《易》,亦蠡之测,豹之窥也,恶足以语此。”此话比较公允,既突出了“医”和“易”的关系,也批判了混淆两者之间界限,将“医”和“易”局限化的观点。

明代张景岳精通医学与《周易》,他在《类经图翼·医易义》中,详细记载了体味医和易关系的经过:“宾尝闻之孙真人曰:不知易,不足以言太医。每窃疑焉。以谓《易》之为书,在开物成务,知来藏往;而医之为道,则调元赞化,起死回生。其义似殊,其用似异。且以医有《内经》,何借于《易》?舍近求远,奚必其然?而今也年逾不惑,茅塞稍开;学到知羞,方克渐悟。乃知天地之道,以阴阳二气而造化万物;人生之理,以阴阳二气而长养百骸。易者,易也,具阴阳动静之妙;医者,意也,合阴阳消长之机。虽阴阳已备于《内经》,而变化莫大乎《周易》。故日天人一理者,一此阴阳也;医易同源者,同此变化也。岂非医易相通,理无二致,可以医而不知易乎?人之一心为全体之君也。由是观之,天之气,即人之气;人之体,即天之体。故康节曰:思虑未起,鬼神未知,不由乎我,更由乎谁?盖谓一念方萌,便达乎气,神随气见,便与天地鬼神相感通。然则天人相与之际,精哉妙矣,诚可畏矣;人身小天地,真无一毫之相间矣。今夫天地之理具乎易,而身心之理独不具乎易乎?矧天地之易,外易也;身心之易,内易也。内外孰亲?天人孰近?故必求诸己而后可以求诸人,先乎内而后可以及乎外;是物理之易犹可缓,而身心之易不容忽。医之为道,身心之易也,医而不易,其何以行之哉?然易道无穷。”

张景岳的话语可谓言之谆谆,意之切切。他开始听到孙思邈说“不知易,不足以言太医”时感到有些疑惑。觉得《周易》这部书,是研究天地之间万事万物学问的,而医学则是赞天地造化之情,用来起死回生的,它们的意义不同,功用有异。况且学习中医有《内经》,为什么要借助于《周易》呢?这不是舍近求远吗?到了四十岁时,方有些茅塞顿开,逐渐体会到,天地以阴阳二气造化万物,人体以阴阳二气长养四肢百骸。《周易》讲的是运动变化,医学审察的是人体阴阳之间的消长转化,阴阳学说虽然在《内经》中有所体现,但有关具体内容还不如《周易》博大精深。天地自然界和人体所具备的道理是相同的,它们之间的相同点就是阴阳;中医学和《周易》是同出一源的,它们的本源全在于变化。可见医和易是相通的,其中的道理并无两样,业医者不能够了解《周易》。

天地之间的运动变化之理都包含在《周易》中,人体身心的运动变化同样包含在《周易》之中。把握事物的运动变化规律尚且可以缓图,掌握人体身心的变化规律尤其不能忽视。医学主要是探索人体身心变化规律的学问,学习医学而不把握运动变化规律,那怎么能行呢?因为事物的运动变化是无穷无尽的。

天气变化无常篇7

关键词:保合太和 天地?? 阴阳和会 刚柔相摩 男女和合 感应相通

"保合太和乃利贞",这是《周易》最重要的哲学思想。所谓保合太和,"保谓常存,合谓常和"。(《周易程氏传》卷1)唯常存常和,万物始得利而贞正。细观《周易》一书,无不表现天地??有常生、阴阳和会以施化,刚柔相摩以成形,男女和合成夫妇、感应相通成变化的思想。《周易》的??、和会、相摩、和合、相通,都涵和合、融和义,都是保合太和的具体表现。正是《周易》的这一和合思想,奠定了中国哲学重和而不重争,重合而不重分的特征。

一、天地??有常生

在《周易》里,天地都是实体。天是积气,故有其象,日月星辰附丽而行;地是积形,故有其状,动植百物附著而生。天以广大而覆物,地以深厚而载物;天是万物之父,地是万物之母。故《序卦》云:"有天地,然后万物生焉,盈天地之间唯万物。"

但是,天地并不是不可分的同一实体。而是相对而又相反。天圆而地方、天玄而地黄,这是相状不同。天尊而地卑、天上而地下,这是地位不同。天覆而地载、天道易而地道简,这是功能不同。但天地虽相反而相成,虽相睽而相用。《易·睽》云:"天地睽而其事同也。男女睽而其志通也,万物睽而其事类也。"天高地低,其体相反,而阳降阴升,相合而成化育之事则同;男女异质,性别相反,而相求之志则通;生物万殊,类别不同,而得天地之和,禀阴阳之气则同。二程说:"物虽异而理本同,故天下之大,群生之众,睽散成殊,而圣人为能同之。"(参见《周易程氏传》卷3)

需要指出的是,天地所以相反而相成,相睽而相用,是因为天地??。《系辞》下云:

天地??,万物化醇。男女构精,万物化生。

所谓??,指天地交感和合,亦即太和自然变化之貌。孔颖达说:"天地??,万物化醇者,??,相附著之义,言天地无心,自然得一,唯二气??,共相和会,万物感之变化而精醇也。"(《周易正义》卷8)二程则说:"??,交密之状。天地之气,相交而密,则生万物之化醇。醇谓浓厚,浓厚犹精一也。男女精气交构,则化生万物,唯精醇专一,所以能生也?quot;(《周易程氏传》卷3)可见,所谓??,即天地之气和合交密、和谐变化。这一??变化,以状态言是自然,以性质言是太和,以程度言是交密。天地以其??,故能常生常化、恒久日新。

《周易》又用乾坤交合来表现天地??。《周易》的乾坤即天地。所不同的是,天地是定体之名,而乾坤是体用之称。故天者乾,而地者坤。乾坤交感和合,即泰即通;乾坤离合,即否即塞。乾本在上,坤本在下,泰卦以其乾上坤下,将复其处,"则是天地交而万物通也,上下交而其志同也"。(《易·泰》)故为泰为吉。相反,否卦以其坤下乾上,天地不交?quot;则是天地不交而万物不通也,上下不交而天下无邦也。"(《易·否》)故为否为凶。

《周易》强调,乾首坤腹,八卦一体:"乾为首,坤为腹,震为足,巽为股,坎为耳,离为目,艮为手,兑为口。"八卦完全是一体之象,虽有上下之别,却和谐而不相悖。《周易》又强调:乾父坤毋,八卦一家:"乾,天也,故称乎父。坤,地也,故称乎母。震一索而得男,故谓之长男;巽一索而得女,故谓之长女;坎再索再得男,故谓之中男;离再索再得女,故谓之中女;艮三索而得男,故谓之少男;兑三索而得女,故谓之少女。"(《系辞》下)索谓求,乾父坤母,得父气者为男,得母气者为女。坤初求得乾气者为震,故谓长男;二求得乾气者为坎,故谓中男;三求得乾气者为艮,故谓少男。而乾初求得坤气者为巽,故谓长女;二求得坤气者为离,故谓中女;三求得坤气者为兑,故谓少女。(参见孔颖达:《周易正义》卷9)在《周易》看来,乾坤八卦是一家之亲,虽然男女异质,却彼此和谐而无矛盾。

故虽天高地卑,乾父坤母,却以其??,始于睽而终于和,虽有分而终于合。以其和,故能变化相续;以其合,故能生生不已。故??和合,乃天地之道。汉董仲舒说:"和者天之正也,阴阳之平也,其气最良,物之所生也。诚择其和者,以为大得天地之奉也。天地之道,虽有不和者必归之于和,而所为有功;虽有不中者必止之于中,而所为不失?quot;(《春秋繁露·循天之道》)这是深得易的精义的。

二、阴阳和会以施化

《周易》所谓阴阳,是元气中相互对立的两个方面,即阴阳二气。阴气积则沉,沉则凝为地;阳气升则飞,飞则散而为天。故天地亦是一阴阳,天为阳而地为阴,乾为阳而坤为阴。区别是,称天地以体言,称阴阳则以气言。天地万物不能有阳而无阴,亦不能有阴而无阳。故《系辞》上言:"一阴一阳之谓道。"之谓道者,言阴阳的普遍性和共同性。张载说:"造化所成,无一物相肖者,以是知万物虽多,其实一物;无无阴阳者,以是知天地变化,二端而已?quot;(《正蒙·太和》)

在《周易》里,阴阳是相反的,阳实而阴虚,阳散而阴聚,阳辟而阴翕,阳动而阴静,阳施而阴受。程颢说:"万物莫不有对,一阴一阳,一善一恶,阳长则阴消,善增则恶减。"(《遗书》卷11)朱熹说:"阴阳有相对而言者,如东阳西阴,南阳北阴是也;有错综而言者,如昼夜寒暑,一个横一个直是也。"(《语类》卷65)故阴阳相薄,八卦相错。以气象言,"阳为阴累",则为雨而降;"阴为阳得",则飘扬而为云。以时令言,秋冬阴盛阳衰,阳为阴所包,故少雷;春夏阳长阴消,阳奋击而出,故多雷。

但是,阴阳相反而不相违,相睽而不相悖。八卦相对相反,而又相成相济。《说卦》云:"动万物者莫疾乎雷,挠万物者莫疾乎风,润万物者莫润乎水,终万物始万物者莫盛乎艮。故水火相逮,雷风不相悖。山泽通气,然后能变化,既成万物也。"孔颖达疏云:"此言水火相逮者,既不相入,又不相及,则无成物之功,明性虽不相入而气相逮及也。上言雷风相薄,此言不相悖者,二象俱动,动若相薄,而相悖逆则相伤害亦无成物之功,明虽相薄而不相逆也!"(《周易正义》卷9)以阴阳相反而不相悖,八卦相错而不相害,故天地之间,品物流形,山峙川流,草木峥嵘,鸟翔于天,鱼游于渊。如果阴阳不和,八卦相害,则天地亦要毁坏了。

《周易》把这种阴阳和合变化,称为神。《系辞》上说:"阴阳不测之谓神。"又说:"知变化之道者,其知神之所为乎?""神也者,妙万物而为言者也。"《周易》所谓神,不是人格神,而是神妙的神。韩康伯说:"神也者,变化之极,妙万物而为言,不可以形诘者也,故曰’阴阳不测。’"他把神看成是阴阳和合变化的极致,以其神妙不测,故谓之神。张载说:"气有阴阳,推行有渐为化,合一不测为神。……天之化也运诸气,人之化也顺夫时,非气非时,则化之名何有?化之实何施?"《正蒙·神化》张载思想不同于韩康伯,但他亦把神解释成阴阳和合的变化。天地阴阳的神化,集中反映了《周易》的太和之道。

周易强调在阴阳和合中,阳的主导性和阴的从属性。以天地言,天阳而地阴,天尊而地卑,"卑高以陈,贵贱位焉。"(《系辞》上)以乾坤言,乾健而坤顺,故坤道从乾,"承天而时行。"(《易·坤》)以男女言,男刚而女柔,故女顺男而不是男顺女。以四时言,则春生夏长,秋收冬藏,天道先春夏而后秋冬。以昼夜言,昼阳而夜阴,故以夜继昼。汉董仲舒言:"阴者阳之合,妻者夫之合,子者父之合,臣者君之合,物莫无合,而合各有阴阳……阴道无所独行,其始也不得专起,其终也不得分功。"(《春秋繁露·基义》)董仲舒的这种阴阳主从思想,虽是汉人的思想,但亦是《周易》原有的,只不过是进一步发挥罢了。

三、刚柔相摩以成形

刚柔义同阴阳,刚是阳而柔是阴,故阴阳刚柔并提。但《周易》的刚柔与阴阳亦有不同。阴阳主要是从二气言,故说立天之道,曰阴与阳。刚柔是从积形言,故说立地之道曰柔与刚。韩康伯云:"在天成象,在地成形。阴阳者言其气,刚柔者言其形。变化始于气象,而后成形。万物资始乎天,成形乎地,故天曰阴阳,地曰柔刚也。或有在形而言阴阳者,本其始也,在气而言柔刚者,要其终也。"(韩康伯:《周易注》)

刚柔相摩又称刚柔相推,谓二者互相切磋、互为消长、互相作用、互相转化。以昼夜言,昼变为夜,是刚变为柔;夜变为昼,是柔变为刚。以四季言,暑消寒来,是刚变为柔;寒去暑复,是柔变为刚。以地质言,高岸为谷,是刚退柔进;川泽为陵,是柔退刚进。以人事言,自吉趋凶,是刚趋于柔;自凶趋吉,是柔趋于刚。朱熹说:"刚柔变化,刚了化,化了柔,柔了变,变便是刚,亦循环不已。"又说:"盖’柔变而趋于刚。是退极而进;刚化而趋于柔,是进极而退。既变而刚,则昼而阳;既化而柔,则夜而阴’。犹言子午卯酉,卯酉是阴阳之未定,子午是阴阳之已定。"(《语类》卷74)故刚柔相推,是刚柔互为消长,此进彼退,彼退此进。

因为刚柔相摩,才有天地万物的和谐,来往变化的有序。《系辞》说:"是故刚柔相摩,八卦相荡,鼓之以雷霆,润之以风雨。日月运行,一寒一暑。乾道成男,坤道成女。乾知大始,坤作成物。乾以易知,坤以简能。"又说:"日往则月来,月往则日来,日月相推而明生焉。寒往暑来,暑往则寒来,寒暑相推而岁成焉。往者屈也;来者信也。屈伸相感而利生焉。"天地之间,寒暑有节,昼夜有时,屈伸有序,故天有其象,地有其形,百物绵延不绝。

刚柔相摩相推,是天地太和的表现。故刚柔切磋相推,皆要处中。韩康伯注易云:"夫所贵刚者,闲邪存诚,动而不违其节者也。所贵柔者,含弘居中,顺而不失其贞者也。若刚以犯物,则非刚之道;柔以卑佞,则非柔之义也。"(《周易注》)刚不犯物,是说刚健而不暴;柔不卑佞,是说柔顺而不佞。刚暴柔佞都是失中失和的表现。故刚柔相推必得常度,要适于变而宜于化。故《系辞》下云:"上下无常,刚柔相易,不可为典要。唯变所适。"

重要的是以柔顺刚。《易·巽》云:"柔皆顺乎刚,是以小亨。"孔颖达云:"柔皆顺乎刚者,刚虽巽为中正,柔若不顺乎刚,何所申其命乎?"柔唯有顺刚而行,始有吉可言。二程云:"夫以刚而事柔,以阳而从阴者,虽有时而然,非顺道也。以暗而临明,以刚而事弱,若黾勉于事势,非诚服也。上下之交不以诚,其可以久乎?其可以有为乎?……以刚强之臣,而事柔弱之君,又当升之时,非诚意相交,其能免于咎乎?"(《周易程氏传》卷3)在二程看来,以刚事柔,以阳从阴,虽欲恒久而不能,虽欲有为而无功。唯以柔顺刚,才可免于咎。他说的是人道,但依据在地道,即以柔顺刚之道。

《周易》认为,刚柔有序,上下相应,此即天地恒久之道。《易·恒》云:"恒,久也。刚上而柔下,雷风相与。巽而动,刚柔皆应,恒?quot;刚上柔下,是指恒卦震上巽下,震为雷,巽为风,雷刚风柔,故刚上柔下。雷风相与是说阴阳相成。巽而动是说动而无违。刚柔皆应指恒卦六爻皆相配。故恒为长久之道。这也就是说,恒卦既是刚柔相应匹配,又为刚上柔下,符合柔以顺刚原则,故为天地长久之道。于此可见《周易》对柔以顺刚的看重。

四、男女和合成夫妇

《周易》所谓的男女,虽泛指天地之间的雌雄,但就主要方面说,是指人类的男女。《周易》认为,乾道成男,坤道成女。或者说,得阳刚者为男,秉阴柔者为女,二气交感,生生不已。

《周易》把男女之道看成是人伦之始。说:"有天地,然后有万物;有万物,然后有男女;有男女,然后有夫妇;有夫妇然后有父子;有父子,然后有君臣;有君臣,然后有上下;有上下,然后礼义有所错。"(《说卦》)与儒家以君臣为人伦之道的传统观点不同,《周易》把夫妇视为人伦之始。

《周易》认为,男女虽然异质,而其相求之志则通。"天地睽而其事同也,男女睽而其志通也。"(《易·睽》)天地虽然相反,但阳降阴升,阴阳和合以成万物则同,男女虽然异体,而男女相爱之情则通。又说:"男女构精,万物化生。"(《系辞》下)天地之间,以有男女合气,才有万物之生,以有夫妇合精,才有人类繁衍。有学者认为,《周易》的哲学是一性推理哲学,它把人类的性原理,推及天地万物,这是有见地的。

是故男大必婚,女大必嫁。《归妹》云:"归妹,天地之大义也。天地不交而万物不兴。归妹,人之终始也。"归妹犹言嫁妹,天地以阴阳相合得生万物,人伦以男女交合而得子嗣。故归妹是天地之大义,人伦之始终。相反,"二女同居,其志不同行。"(《易·睽》)为什么呢?二程云:"女之少也同处,长则各适其归,其志异也。言睽者,本同也。本不同则非睽也"。(《周易程氏传》卷3)二女同居,以其性同而终归各适其所。男女相处,以其性异而可以结成夫妇。《周易》无异是把看成是婚姻家庭的基础的。

至于如何维护男女之间的和合,《周易》认为必以女顺男,而不是以男顺女。《易·咸》云:"柔上而刚下,二气感应以相与。止而说,男下女,是以亨,利贞,取女吉也。"柔上刚下,是说咸卦兑上艮下;止而说,是说兑艮皆悦;男下女,是说以男求女,然后女应男。意思是,以男求女,以女应男,男女以此相合,则吉。故二程说:"阴阳二气,相感相应而和合,是相与也。……以男下女,和之止也。相感之道如此,是以能亨通而得正,取女如是则吉也。"(《周易程氏传》卷3)

《周易》论及处家之道说:"家人,女正位乎内,男正位乎外,男女正,天地之大义也?quot;女正乎内,是说女柔卑而主内,男正乎外,是说男刚尊而主外。男尊女卑,男刚女柔,男外女内,这是天地大义。二程说:"尊卑内外之道,正合天地阴阳之大义也。"又说:"以柔顺处中正,妇人之道也。故在中馈则得其正而吉也。"(《周易程氏传》卷3)处家之道,男女固然要相爱,但相爱是建立在男尊女卑、男主女顺的基础上的。

要之,男女和合而有夫妇,男尊女卑、男主女顺而家道正。《周易》的这一思想,是几千年封建社会家庭道德的思想基础。

五、感应相通成变化

《周易》又表达了感应相通以成变化的思想。说:"易无思也,无为也,寂然不动,感而遂通天下之故。非天下之至神,其孰能与于此?"(《系辞》上)天下之故即天下之物,天下之至神指神妙至极之变。易有神妙至极之变,故与万物相感通。又说:"天地感而万物化生,圣人感人心而天下和平。观其所感,而天地万物之情可见矣。"(《易·咸》)观其所感,是察天下感应变化。天下万物,无不处于感应变化之中,察其所感,也就认识了万物情状。从横面上说,《周易》的思想只是一个和合,争必归于和,分必归于合,以其和合,万物方得相反而相成,相睽而相用。从纵面上说,《周易》的哲学思想只是一个感应,感必有应,应必有感,自然万物,以其感应相通,才和谐发展,变化日新。

所谓感应,是指交相感动。《周易》认为,物无孤立之理,有动必有感,有感必有应。感是就主动方面言,应是从受动方面言。感应一体,有其感必有所应,有所应又必有所感。二程说:"感,动也,有感必有应。凡有动皆为感,感则必有应,所应复为感,感复有应,所以不已也。"(《周易程氏传》卷3)朱熹说:"凡在天地间,无非感应之理,造化与人事皆是。且如雨??,雨不成只管雨,便感得个??出来;??不成只管??,??已是应处,又感得雨来。是’感则必有应,所应复为感’。寒暑昼夜,无非此理。如人夜睡,不成只管睡至晓,须著起来;一日运动,向晦亦须常息。凡一死一生,一出一入,一往一来,一语一默,皆是感应。中人之性,半善半恶,有善则有恶。古今天下,一盛必有一衰。圣人在上,兢兢业业,必日保治。及到衰废,自是整顿不起;终不成一向如此,必有兴起时节?quot;(《语类》卷72)可以说,上面所述的天地??、阴阳和会、刚柔相摩、男女和会皆是一种感应。??、和会、相摩、和合是从万物情状言,感应是从动静变化言。

《周易》的感应有两种方式,一种是同类相感,一种是异类相感。同类相感是同类间的感应和合,《易·乾》说:"同声相应,同气相求,水流湿,火就燥,云从龙,风从虎。圣人作而万物睹。本乎天者亲上,本乎地者亲下,则各从其类也?quot;又说:"’鸣鹤在阴,其子和之。我有好爵,吾与尔靡之。’子曰:’君子居其室,出其言善,则千里之外应之,况其迩者乎?居其室,出其言不善,则千里之外违之,况其迩者乎?’"宇宙自然万物,莫不以同相顺,以类相应,牛鸣牛应,马鸣马应,风马牛是不相及的。

异类相感,指磁石吸铁,琥珀拾芥之类。天下之物,凡相反者必有感应。故"水火相逮,雷风不相悖,山泽通气,然后能变化,既成万物也。"(《系辞》下)水与火,雷与风,山与泽都是相反之物,但相反不相悖,彼此感应而和谐,故能以变化而成万物。

《周易》指出由感应而引起的变化,其发展过程有四个阶段:元、亨、利、贞。元为始,亨为通,利为和,贞为正。感应变化,有其始而后顺通,顺通而后和谐,和谐而后贞正。如此循环不已,犹一年四季变化相继一样。

天气变化无常篇8

[关键词] 克山病;中医

[中图分类号] R289.5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674-4721(2009)01(a)-040-02

克山病是一种原因不明的地方心肌病,其病理生理特征为心肌实质变性、坏死、纤维化而致心肌收缩功能降低引起泵衰竭、急、慢性心功不全。

中医认为克山病是以气血严重受损为主的虚劳病。由于“气为血帅,血为气母”,因而由于气血俱虚引起的临床常见的气虚、气滞而致的血瘀症。

1985年,全省地方病普查,定下通化市二道江区别不同情况25名潜在、慢性克山病患者,因此为了减轻患者痛苦,进行了我省推广的中成药防治。取得了比较好的效果。

1资料与方法

1.1病例来源

根据“全国克山病防治经验交流会议”所诊断指标,由全省地方病普查所定。

1.2一般资料

25例患者中,潜在型13例,慢性12例,男性7例,女性18例,男女之比为1∶2.57差异显著,病程长者36年,短者4年。

1.3观察方法及内容

随访与定期到当地医院复查相结合。观察内容为治疗前后症状、体征、心电图及X线拍片变化。

1.4药物的选择及用法

1985~1992年选用我省地病二所研制的“克山2号”与复方丹参片,1993~2005年选用中成药天王补心丹与复方丹参片,每年在冬季12月~第二年2月投药防治3个月。

药物组成:克山2号由丹参、降香、川芎、赤芍组成,每片含0.5 g,每天服2次,每次服4片。天王补心丹为中成药,主要由人参、 玄参、丹参、茯神、五味子等组成。每丸重9 g,每天服2次,每次4片。

1.5临床观察判定

1.5.1临床治愈临床体征消失,心脏大小正常,或扩大的心脏恢复至接近正常,其他检查的可复性变化消失,经3个月以上未复发。

1.5.2显著好转症状、体征基本消失,扩大的心脏有明显的缩小,其他检查的可复性变化明显改善。

1.5.3好转症状体征好转,心脏扩大和其他检查的变化不明显。

1.5.4无效症状体征等无改善,甚至加重或死亡。

2防治效果

从1985~1992年,每年治疗3个月结果来看,虽然各项主要症状有所改善,如心慌,乏力等,但统计学处理无显著差异。体征改善也收效不大,中药治疗前心音减弱者11例,治疗后有2例恢复正常,治疗期前收缩25例,治疗后无病例转为正常节律,统计学处理后无显著差异。心电图检测及X线拍片也未有太大变化,心电图均为异常。

从1993~2005年,防治改服天王补心丹与丹参片,经效果观察,临床取得效果者23例,有效率92%,其中显效18例,占72%,好转5例,占20%,无效2例,占8%。

25例患者治疗后症状、体征较治疗前均有明显改善。症状方面尤以胸闷、气短、心难受、食欲减退、全身无力等消失占多数,头昏、心悸等症状消失明显,第一心音低沉、收缩期杂音也有明显改善。

本次观察的25例患者心电图皆有期前收缩及异常心电图之一项或数项变化,治疗后,以期前收缩效果显著,其中消失13例,占52%,好转9例,占36%,无变化3例,占12%。其他异常心电图变化有部分好转或消失。见表1。

3分析讨论

3.1药物分析

克山2号从药物组成分析有活血化瘀,行气通经作用,主要成分丹参、川芎、赤芍均为活血药,偏辛温,有通畅血行、消瘀化滞的作用。复方丹参片中丹参、三七等主要成份有同样作用,也是消瘀化滞,因而以上两种中药共同作用趋于以“攻”为主。

而天王补心丹的药物组成中人参为补气中之大补,其整个成药中其余成份绝大多数为补气、补血、安神镇静、滋阴养血药物等组成,趋于“补”。

从治疗前后常规心电图检查期前收缩发生情况比较,25例潜、慢克山病患者治疗前后均有明显效果的占88%。对25例潜在、慢性克山病患者进行了前后排X线片对照,轻度增大者复常率较高,重度增大者多有不同程度的减小。结果见表2。

3.2疗效分析

本文中25名克山病患者中,女性多于男性,除1例33岁外,绝大多数在50~70岁之间,属于老年人,中老年人,肾气已衰,本身就气血不足,再患克山病多年,因而更近气衰,不胜“攻伐”。

中医克山病分型为心肾阴虚型、气阴两虚型、气滞血瘀型、心脾两虚型,本文这些患者病程长,反复多次,很难明确地确认某一个分型。中医讲“久病穷及肾”,所以面对这些老患者,我们在1985~1992年投“克山2号”与天王补心丹“攻”,收效甚微。而后1993~2005年辨证施治,投天王补心丹与丹参片合用,收效显著,究其原因,中医认为养正邪自去,国内很多报道认为克山病从中医来讲是虚劳,因此有必要投以补虚药物。

当然,因长期气血虚而引起气血瘀滞也应同时进行活血化瘀。所以,在与克山病这一顽疾做斗争过程中,我们逐渐摸索,努力研究,终于根据我区具体情况,总结出适合这些老患者的“攻补兼施”的方法,从而也增添了我们战胜克山病的信心。

本文总结了二道江区20年防治克山病的效果,从1993~2005年的克山病防治中,得到了很好的效果,说明对克山病患者要因人而异,辨证施治,从中医角度上论证了对中老年潜在、慢性克山病治疗中应注意的问题。

上一篇:人教版四年级语文上册教案范文 下一篇:祭父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