行路难其一李白范文

时间:2023-10-06 04:44:55

行路难其一李白篇1

关键词:《蜀道难》 创作意图 探究

关于李白《蜀道难》的创作意图,历来说法不一。要探究李白创作意图究竟是什么,我们得先从李白生平入手。

李白出生于唐武后长安元年,出生地是西域的碎叶。年时才华显露,吟诗作赋,广览博学。“十五观奇书,作赋凌相如”,“十五游神仙”,“十五好剑术”。二十岁开始漫游蜀中,登峨眉山,游青城山。开元十四年,二十六岁的李白为了自己人生理想和抱负,“仗剑去国,辞亲远游”,历游近半个中国的名山大川。天宝元年,四十二岁时,经吴筠推荐被唐玄宗征至长安。初到长安,太子宾客贺知章一见,叹为“谪仙人”;读其《蜀道难》大加赞赏,说:“公非人世之人,可不是太白金星精耶?”(《唐摭言》卷七)李白初至京城,为何要拿《蜀道难》给贺知章看?应该求上层的赏识,应该求得太子的赏识。所以从蜀中来知蜀中事的李白,就献上了自己的精心之作蜀中警语《蜀道难》。蜀道难行,入蜀出蜀之人尽知,中央政要皆知。险就险吧,难就难吧,干嘛要大惊小怪、无病呢?李白要说的蜀地的政治危机的可能性,中央政要会不知道?况且这个想“奋其智能,愿为辅弼,使寰区大定,海县清一”(《代寿山答孟少府移文书》)的李白,这个自负天生我材的李白,这个想通过终南捷径蓄势待发的李白,决不会只看到蜀地的危险性,更应该是觉察到了唐王朝潜伏的重大危机。藩镇兵重,尾大不掉,国家将出大祸乱!所以贺知章虽惊叹李白的政治敏锐性,也不十分点破,只是叹他为“谪仙人”。表面赞其才(诗歌奇才和敏锐的政治洞察力),实则警示其小心谨慎,以防受挫招灾。由此可窥见,李白写蜀道难,警蜀地乱,暗示大唐危机,那些蜀山险是有象征性的。十三年后,安史之乱爆发,证实了李白的政治敏锐性。

要解读李白《蜀道难》的创作意图,还要从分析诗歌本身的结构布局入手。

为了把蜀中之事渲染沉重,就要渲染蜀道之难,为突出蜀道之难,就要写好蜀中之险,于是全诗就有了如下的构思布局。

(一)先用神话传说渲染蜀道之险,烘托蜀道之难。蚕丛鱼凫开国久远,四万八千岁不与秦地通人烟,可见山之险无路可行。在由秦入蜀必经的太白山上只有一条鸟可飞过的山路,可见确实山险难行。地崩山摧壮士死,然后天梯石栈相钩连。这样的山路,这样的天路,这样的险路,时时都可能山崩地裂,险得令人胆颤!

(二)再写行者经历,确证其险。神话传说毕竟是传说,耳听为虚,还是说说行者经历,所见所闻所感吧。

先写行者亲眼所见之险。从远处看去,“上有六龙回日之高标,下有冲波逆折之回川。”高峰挡太阳运转,这是险山;冲波逆折回川,这是恶水。山高得黄鹤飞不过去,山陡得连猿猴都无法攀登,下边又有恶水,人若攀山,稍有不慎,跌落下来,粉身碎骨,被恶水冲击,尸骨难寻。这是亲眼所见之险,实实在在之险。

次写行者亲身行山之难。“青泥何盘盘,百步九折萦岩峦。”写山路曲折非常,实际是写山太陡。山不陡则有直道可上,山较陡则有斜道可上,山太陡则只能盘道而上。山路盘旋曲折太多,路程可就远了,好不容易百步九折地爬到山顶,天已黑了,抬头似乎可以摸到星星,感到呼吸有些困难,不得不仰胁深深地吸气。做了深呼吸,仍感气不畅,只好以手抚胸,坐下休息。

再用鸟声和瀑布声烘托气氛,渲染险。正当行人仰胁而息,抚膺长叹时;正当行人恐惧再次攀山时,他又听到了悲鸟哀鸣,又听到月夜子规愁啼。空山无人,更添出愁烦,更感无助无奈。此景此情,说一声“蜀道难,难于上青天”,就会恐惧,就会面如土色。诗到此,把蜀道之险,蜀道之难,把自然蜀道之险、自然之难写到极至。

(三)写将出现蜀中乱,深化诗歌主题。

蜀道虽难,人们必须行走。国家有这么一个政区,在紧要时刻,必须过蜀道,或官员,或使者,甚或千军万马。剑阁是雄关险隘,一夫当关,万夫莫开。若是叛逆豪强拥兵作乱,中央政府也奈何不了。前边所写的处处蜀山险,种种蜀道难,就有政治意义了。“所守或匪亲,化为狼与豺”,是一句重要的警语,也是一句隐语,也是一句预言。或许不幸的是李白人微言轻,未被重视,或许是微露端倪而遭挤兑。后来蜀中真有军阀拥兵作乱,据险作恶。而十三年后安史之乱果然爆发。

为了暗示大唐王朝潜伏的藩镇做大,尾大不掉的危机,就要写出蜀中之乱的严重性;要强化蜀中之乱的严重性,就要写足蜀道的“难”;为了写足蜀道难,就要写足蜀道险。步步加深,层层递进,有效地体现了写作意图。

行路难其一李白篇2

一、教学建议

1本课可与前几册教材中李白的律诗或绝句相对照,向学生讲明古风的特点。

2.在讲文学常识时,要结合前几册所学的李白的诗歌对李白作较为系统的介绍,这是解决诗歌重点、难点的一把钥匙。要正确理解李白诗歌中积极浪漫主义精神的实质,李白诗中虽流露着强烈的个人色彩和人生如梦、及时行乐等今天看来是消极的情绪,但总的来说,在当时是有积极意义的。

3.在讲解诗歌思想内容时,要紧紧抓住名句,以名句为突破口,让学生理解其中所蕴含的思想和情感。注意通过反复诵读,来品味诗歌的语言。要理解诗中丰富的想象、大胆的夸张、深入浅出的语言和豪迈的风格。

二、作品分析

此诗可能是李白遭受挫折离开长安后所作。诗人由于心情抑郁,因此虽然面前放着精美华贵的酒器、价值万钱的名贵美酒、白玉盘中盛着山珍海味,可是他无法下咽。他起身拔剑击柱,以宣泄心中的愤懑,感到无限空虚惆怅。世路多么艰难!好像当你要渡过黄河时,河上却结满了冰凌;当你要登上太行山时,山高雪满。冰雪载途,困顿难行。然而机遇不可预料,姜尚、伊尹一夕之间,乘时而起,拜相封官。这是令诗人十分向往的。但现实毕竟是冷酷的,世道艰难,歧路纷纷,哪里是出路呢?前途何在呢?不过,此时的李白还没有完全绝望,他希望终有一天能像宗悫那样,乘风破浪,直达理想的彼岸,有所作为,施展抱负。

这是李白所写的三首《行路难》的第一首。这组诗从内容看,应该是写在天宝三载(744)李白离开长安的时候。诗的前四句写朋友出于对李白的深厚友情,出于对这样一位天才被弃置的惋惜,不惜金钱,设下盛宴为之饯行。“嗜酒见天真”的李白,要是在平时,因为这美酒佳肴,再加上朋友的一片盛情,肯定是会“一饮三百杯”的。然而,这一次他端起酒杯,却又把酒杯推开了;拿起筷子,却又把筷子撂下了。他离开坐席,拔下宝剑,举目四顾,心绪茫然。停、投、拔、顾四个连续的动作,形象地显示了内心的苦闷抑郁,感情的激荡变化。接着两句紧承“心茫然”,正面写“行路难”。诗人用“冰塞川”“雪满山”象征人生道路上的艰难险阻,具有比兴的意味。一个怀有伟大政治抱负的人物,在受诏入京、有幸接近皇帝的时候,皇帝却不能任用,被“赐金还山”,变相撵出了长安,这不正像遇到冰塞黄河、雪拥太行吗!但是,李白并不是那种软弱的性格,从“拔剑四顾”开始,就表示着不甘消沉,而要继续追求。“闲来垂钓碧溪上,忽复乘舟梦日边”,诗人在心境茫然之中,忽然想到两位开始在政治上并不顺利,而最后终于大有作为的人物:一位是吕尚,九十岁在溪钓鱼,得遇文王;一位是伊尹,在受汤聘前曾梦见自己乘舟绕日月而过。想到这两位历史人物的经历,又给诗人增强了信心。“行路难!行路难!多歧路,今安在?”吕尚、伊尹的遇合,固然增加了对未来的信心,但当他的思路回到眼前现实中来的时候,又再一次感到人生道路的艰难。离筵上瞻望前程,只觉前路崎岖,歧途甚多,要走的路,究竟在哪里呢?这是感情在尖锐复杂的矛盾中再一次回旋。但是倔强而又自信的李白,决不愿在离筵上表现自己的气馁。他那种积极用世的强烈要求,终于使他再次摆脱了歧路彷徨的苦闷,唱出了充满信心与展望的强音:“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他相信尽管前路障碍重重,但仍将会有一天要像刘宋时宗悫所说的那样,乘长风破万里浪,挂上云帆,横渡沧海,到达理想的彼岸。

三、关于写作特点

这首诗一共14句,82个字,在七言歌行中只能算是短篇,但它跳荡纵横,具有长篇的气势格局。其重要的原因之一,就在于它百步九折地揭示了诗人感情的激荡起伏、复杂变化。诗的一开头,“金樽清酒”“玉盘珍馐”,让人感觉似乎是一个欢乐的宴会,但紧接着“停杯投箸”“拔剑四顾”两个细节,就显示了感情波涛的强烈冲击。中间四句,刚刚慨叹“冰塞川”“雪满山”,又恍然神游千载之上,仿佛看到了吕尚、伊尹由微贱而忽然得到君主重用。诗人心理上的失望与希望、抑郁与追求,急遽变化交替。“行路难!行路难!多歧路,今安在?”四句节奏短促、跳跃,完全是急切不安状态下的内心独白,逼真地传达出进退失据而又要继续探索追求的复杂心理。结尾二句,经过前面的反复回旋以后,境界顿开,唱出了高昂乐观的调子,相信自己的理想抱负总有实现的一天。通过这样层层叠叠的感情起伏变化,既充分显示了黑暗污浊的政治现实对诗人的宏大理想抱负的阻遏,反映了由此而引起的诗人内心的强烈苦闷、愤郁和不平,同时又突出表现了诗人的倔强、自信和他对理想的执著追求,展示了诗人力图从苦闷中挣脱出来的强大精神力量。这首诗在题材、表现手法上都受到鲍照《拟行路难》的影响,但却青出于蓝而胜于蓝。两人的诗,都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封建统治者对人才的压抑,而由于时代和诗人精神气质方面的原因,李诗却揭示得更加深刻强烈,同时还表现了一种积极的追求、乐观的自信和顽强地坚持理想的品格。因而,和鲍作相比,李诗的思想境界就显得更高。

四、有关资料

古风,又称古诗、古体诗,是与近体诗相对而言的诗体,指近体诗形成前,除楚辞外的各种诗歌体裁。古体诗格律自由,不拘对仗、平仄,押韵较宽,篇幅长短不限,句子有四言、五言、六言、七言和杂言体。五言和七言古诗较多,简称五古、七古。杂言有一字至十字以上,一般为三、四、五、七言相杂,而以七言为主,故习惯上归入七古一类。

行路难其一李白篇3

1.知识目标:有感情地朗读并背诵诗歌,结合写作背景,体会诗人的情感。积累李白有有关事迹和相关诗句。

2.能力目标:品味语言,领悟意境,培养学生朗读、赏析诗歌的能力,运用材料进行写作的能力,提高文化品味和审美情趣。

3.情感态度目标:感悟诗人自强不息、乐观自信的精神品质,正确对待生活中的挫折坎坷。

教学重点

根据作者的生活经历,理解李白苦闷迷惘愤慨与充满信心、执著追求交织起来的复杂心态,感受到本诗抑郁和奋发、失望和希望急剧交替变换的感情基调。

教学难点

立足课本,拓宽视野,积累李折,指导学生运用积累的李白的相关材料进行写作。

课时安排 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说李白

(1)猜人物,作简介。

他是中国历史上一位伟大的诗人,在生于唐代,祖籍甘肃,于701年生于碎叶(今吉尔吉斯斯坦国境内) ,约五岁时,其家迁居四川江油。他是一位剑客,他是一位酒仙,他更是一位诗仙“天子呼来不上船,自称臣是酒中仙”……同学们,你们知道我说的谁吗?

(2)知李白,谈背景。

关于李白,你们知道他的哪些诗句或他的相关的故事呢?

背景介绍:

开元十二年(724)秋,24岁的李白“仗剑去国,辞亲远游”,离开家乡,开始了他的漫游的生活。他曾于(730)年来到长安,广为交游,希望得到王公大人的荐引,实现自己怀才报国的志向,却未能如愿以偿,只得怏怏离去。沿黄河东下,先后漫游了江夏、洛阳、太原等地。后又漫游河南、淮南及湘、鄂一带,北登泰山,南至杭州、会稽等地,所到之处,形诸吟咏,诗名远播,震动朝野,最后连天子也被惊动了。天宝元年(742年)秋,唐玄宗下诏征李白入京,命李白供奉翰林。已是四十一岁的李白颇为踌躇满志,“仰天大笑出门去,我辈岂是蓬蒿人!”他本以为可心作一番事业来报答玄宗的知遇之恩,狂放不羁的李白曾让高力士为其脱靴,杨贵妃为其磨墨,但也遭到宫廷权贵们的忌恨。“君王虽爱蛾眉好,无奈宫中妒杀人”,“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使我不得开心颜!”而唐王朝也只把他当作了一个粉饰天下太平的花瓶。天宝三年,李白“赐金还乡”,被逼出京,朋友们都来为他饯行,求仕无望的他深感仕路的艰难,满怀愤慨写下了《行路难(其一)》。

二.读李白

1.一“读”,知李白的情。

(1)flash范读。

(2)生一代表读。

(3)齐读,要求,读准字音。初步读出情感,读完后思考:

我从 句中,感受到李白

的心情。

(4)小结。心情:

感激――(苦闷抑郁)茫然――增加信心――感到前路艰难苦闷――充满信心和希望。

(5)再读。

2.二“读”,识李白的人。

(1)个人展示读。读出情感的变化。点评。

(2)问题:

读了这首诗,我从中读出李白是一个 的人。

我们看到的不是一个顾影自怜、自怨自艾的李白,而是一个铁骨铿铿的李白,一个豪气干云的李白,一个英风傲岸的李白,一个高瞻远瞩奋斗不息的李白,一个穿越了千年依然在对我们自信地微笑的李白,我们为李白的诗折服,更为这些诗歌中所展现的李白的魅力所折服。

(3)从李白身上,你学到了一些什么呢?

3.三“读”,赏李白的“风”。

李白在前路茫茫之际,却奏出了充满自信希望的最强音,不愧为一位伟大的浪漫主义诗人。他的诗富有浪漫主义的风格,此诗也不例外。那么在这首诗歌里,这种浪漫主义的风格又是如何体现出来的呢?

(1)诗歌用了夸张的描写,比如像“金樽”“玉盘”极力地写出了器皿的贵重。

(2)诗歌用了象征的手法,充满了丰富的想象。

(3)诗人运用了典故。

(4)大家说得真好。在这首诗歌里诗人运用了像“黄河”“太行山”“沧海”这些壮美的意象,通过丰富的想象,象征出人生道路的艰难也表现自己的雄心壮志,用了极夸张的笔法为我们展现了一场珍贵的胜宴却笔锋一转道出自己“不能食”更突显其内心苦闷的程度,又巧用典故来表明自己的信念又丰富了诗歌的内容。短短的几句诗却似乎向我们展现了一幅幅波澜壮阔的画面以及穿越千年依然在向我们自信微笑的诗人形象,加上诗歌跳动的韵律和节奏,全诗情感一波三折,跌荡起伏,无不体现出古典诗歌所具备的意境美、形象美、韵律美及情感美。

(5)再读,读出这些美感。

4.续话李白。

离开长安的李白,又有怎样的经历呢,你们想不想知道,简介:

李白离长安后,至洛阳与杜甫相识,后又与杜甫、高适一起畅游梁、宋一带,过着饮酒论文、追鹰逐兔的放逸生活。随着天宝年间政治形势每况愈下,李白对国事的倾危深感忧虑和不安。他对李林甫、杨国忠等人的擅权和诛杀异己公开表示抗议,对险恶的政局发出悲怆的呐喊。他四处浪游,飘泊四方。一路上写下了许多优秀的诗篇。

天宝十四(755)安史之乱爆发,李白避地东南,后隐居于庐山。当时玄宗之子永王率师由江陵东下,以复兴大业的名义恭请李白参与其戎幕,李白遂满怀热忱毅然从戎。不料肃宗李亨和永王之间又祸起萧墙,李军败被杀。李白也因此获罪锒铛下狱,不久被长流夜郎。李白溯江西上,至巫山时遇赦放还。这时他已年近六十,但仍壮心未已,(761),又一次踏上征途,准备参加李光弼的平叛军队,途中因病折回。(762),李白病死于当涂族叔李阳冰家,结束了他富有传奇色彩的一生。

李白,你“酒入豪肠 七分化作月光,剩下的三分 啸成了剑气,绣口一吐 就是半个盛唐。”

但历史的星空中的李白,永远放射着魅力四射的光芒,永远激励着我们。

你看,我们的作文中就有不少写李白的:

三.写李白

示例(1)

逐鹿青崖间,飘然欲仙,邀月对影在花间。我看见你雪白的衣袂被风拂动,翩跹如绝美的舞步,一杯酒饮尽,对月长叹。李青莲,此时此刻,你不哀吗?你不悲吗?人们只期望你做好皇帝身边的一位墨客,用你如仙的文字粉饰这个盛唐。而你呢?却毅然离开了这腐朽的朝廷。

“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使我不得开心颜!”你放下的,是一腔热忱吗?

(中考满分作文《珍爱心灵的选择》)

示例(2)

巍峨的宫阙,精美的食物,香气扑鼻的美酒……面对着皇宫贵族,你敢让高力士为你脱靴,你敢让杨贵妃为你研墨,还有什么是你不敢做的呢?“天子呼来不上船,自称臣是酒中仙”,这是多么铿锵的乐音,这是多么豪迈的诗句,这是多么坚贞的气节!你为后世留下了那么多风格浪漫、传唱不朽的诗篇,你被人们尊称为“诗仙”。“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你旷达乐观的人格魅力让历史记住了你永远的歌声!( 中考满分作文《永远的歌声》)

行路难其一李白篇4

在恍惚迷离之中,仰视李白瘦削的背影,倾听他渐行渐远的跫跫足音,腑身拾起珍藏于历史长河中的瑰宝,看着你唱一曲不朽的高歌。幽森青翠,一片苍茫。绿竹幽径,青萝拂衣。长歌呤奏松风曲,曲罢尽兴月星稀。尔后,驾一叶荡漾的扁舟,泅过碧绿的溪水,独自驶向浩瀚的江河,古来万事皆如东流水。陶然自得间忘却了人间名利。下面为大家精心整理了一些关于李白读后感,请您阅读。

李白读后感1带着对李白的景仰之情,我轻轻翻开了《李白传》这本书。

虽说对李白十分景仰,但对他的了解却甚少。只闻其才气和名气,却不曾细致了解他的生平经历。我翻开本书,看到了作者安旗于1983年7月写的“初版前言”中的一句话,“最发人深省的是:为什么他失败了而又成功了?”由此让我更想要深入地了解一下李白的一生。

李白出生于盛唐时期,但他的一生,绝大部分却在游历中度过,足迹遍及大半个中国。

开元初年,赵蕤来访李白的父亲,交谈间听得隔壁有琅琅书声,便问:“这是何人?是你的儿子吗?今年多大了?”李客:“正是我那孽根祸胎。快满十五了。”客人又问:“从这书声听来,这孩子不是很好学吗?”李客:“好学倒是好学,而且已经写作了几百首诗文。他五岁发蒙识字,十岁读完了《诗》、《书》,以后便再不肯在儒家经典上好好下功夫,只爱杂学旁搜。《楚辞》、《庄子》,他百读不厌,可是对举业却一窍不通。”从这几句对话中,我仿佛看到了一个聪明好学,从小就饱读诗书的李白,也看到了一个从小就有独立思想,极富个性的李白。这些可都是我少年都不曾拥有的啊!倒是,我从小也和李白很相像,就是爱“神说”。

十二岁上,爸爸教他读了司马相如的《子虚赋》,他就看见了千里以外的云梦大泽,那里的山是什么样,水是什么样,土地是什么样,出产的东西是什么样,说得活灵活现。当他漫步江边,又常常从粼粼波光中看见:“帝子降兮北渚,目眇眇兮愁予……”《离骚》中上天入地的幻想,《庄子》中翱翔宇宙的神话,更使他思接千载,视通万里。如此看来,爱神说的我也有作诗的天份,只是空有万千的想像却无法用丰富、精准的语言来转化成诗文。与之相比,我从小就读书太少,读得经典名着更是少之又少。这样,即使我和李白一样有天赋,结果也是天壤之别了。由此,让我又一次深深感受到:一个人后天的学习远远比先天的聪明更重要的多。

李白读到“北冥有鱼,其名为鲲。鲲之大不知其几千里也。化而为鸟,其名为鹏。鹏之背不知其几千里也。怒而飞,其翼若垂天之云……”在他离开梓州郪县长平山的那天夜里,做了一个梦。梦见自己变成了一只大鹏。我们从书中的这些话里,不难看出李白的`雄心壮志,还有那份掩饰不住的自信!

若说李白能成为诗仙只是因为他从小饱读诗书,还有丰富的想像力,我觉得并不全面。其实他作诗的灵感大多都来自他四处游历的过程中。他每到一处不光是为了欣访胜迹,更是为了拜访得道高僧、隐士、地方官吏和社会名流……他为听渔歌还特地找了一家清雅的酒楼,听两个歌女为他唱曲。听着听着,他会觉得那如怨如慕,如泣如诉的曲子就是歌女自己心里的歌;听着听着,李白会情不自禁地为之地击节赞赏不已,并将其中一首歌词反复咏哦;更会感叹“民间竟有如此优美的天籁!如此动人的绝妙好词!这一支支曲子都是浑金璞玉啊!”李白加倍给了歌女赏钱,临走时,她们再三道谢,李白却说:“该我谢你们哩!”两人大惑不解。李白又说:“我给你们的是铜钱,你们给我的是黄金。”是啊,李白在游历中不断地搜集“黄金”,也是他最终能成为诗仙的重要原因啊!

其实,读《李白传》一书,不仅仅让我了解了李白游历的一生,几经波折的一生,才华尽现的一生……也让我明白了诗仙是怎样炼成的。另外,这本书让我赞叹不已的还有作者安旗的语言功力,此书以李白游历的过程一一道来,而作者所述李白游历景观之词无一重复,而且一词一句都妙不可言,让我感觉到自己的极度贫乏;所记李白拜访的名人,形容才华横溢之词也总是让人倍感绝佳且新鲜,简直就是词库大全啊!

说实话,读完《李白传》后,我依然觉得自己只是触到了一点皮毛,对李白的一生我还是无法细致而确切地道来,对文中的佳词妙句也没能记住多少。我想这本书,还要再读,三读,四读……也许才能真正获得其精华,理解其内涵。

李白读后感2李白一生都怀有建功立业的求仕思想,性格自由豪迈,入京求仕时“仰天大笑出门去,我辈岂是蓬蒿人”,想念长安时,又有“狂风吹我心,西挂咸阳树”,是那样的雄健奔放,那样的充满激情,那么的感情至深!“蜀道之难,难于上青天”。

既是作者咏叹的主题,也是一叹之不足而二叹,二叹不足而至于再叹的基调。诗中大量运用神话,用夸张的手法来写蜀道难行及战祸之烈。使蜀道风光既神奇又壮伟,令人惊奇振奋,抓住名山水特色,展示了古老蜀道逶迤、峥嵘、奇险、高峻之貌。通过传神的历史,使全诗充满奇险色彩和浪漫气氛。“六龙回日”写其高,“冲波逆折”写其险,“黄鹤南飞”“猿猴攀愁”写其峻,“飞流争喧”写其险,“扪参历井”写其危,“悲鸟、雄飞雌、子规”写其空悲。总之,作者运用大量想象和形象的夸张,把蜀道的难和伟抒发的淋漓尽致。气象上,如从高山壁画经过一般,一幅幅动人的画面连绵不断的出现在面前,让人叹为观止啊!

还有,诗人反复咏叹,“蜀道之难,难于上青天”也因而成为千古传颂之佳句,反复咏叹描绘了由亲人蜀道路上惊险而奇丽的山川。结尾写战祸之烈,一方面写剑阁的险要,易守而难攻,易生叛乱,不可留;另一方面写蜀道军事叛乱的残忍景象,抒发诗人对现实的隐忧,他看清在繁华一片的气象下统治阶级的腐败,因而深表愤恨与不满,以奔放不羁的笔调写了政治上的求仕心,也表达了对人民的热爱。“笔落惊风雨,诗成泣鬼神”之凭的李白,一切无不尽归笔底!

杜甫、白居易、李商隐,命运大致相同,都是一直遭到排挤,一生失意,通过诗句表达对专权黑暗政治的不满,但他们的失意在诗中消极的表现,如李商隐“庄生晓梦迷蝴蝶,望帝春心托杜鹃”,白居易“醉不成欢惨将别,别时茫茫江侵月”,杜甫“艰难苦恨繁霜鬓,潦倒新停浊酒杯”。无不体现作者的感叹,蕴藉忧愤。而李白单单除外,“锦城虽云乐,不如早还家”岂是悲叹?是他那鲜明的浪漫。

李白读后感3“蜀道难,难于上青天”。历史传说的神奇与壮美,山川景物的伟大和强悍,诗人李白的豪放与旷达,久久回荡在脑海。再读《蜀道难》,别有一番风味。

李白借“蜀道”这一特定的审美对象,通过描写“蜀道”之“难”,来表达自己对生命的体悟与认识。而这种强烈的生命意识,就是《蜀道难》的魅力之所在。而今,往日的嗟叹与无奈都变成了令人欣赏的美景、奇观,“黄鹤之飞尚不得,猿猱欲度愁攀援”的千年古道,也变成了宽阔的道路,行人车辆不断。

一场突如其来的人间灾难悄然而至,5。12四川汶川大地震,地动山摇,山崩地裂,房屋倒塌,桥梁坍塌,公路被山体滑坡、泥石流阻断……人民的生命财产遭受了巨大的损失,再一次出现了“蜀道难”的局面。

面对困境,有的人选择面对,有的人则躲避。而我们的人民解放军义无反顾地担负起了抗震救灾的重任。他们冒着生命危险,用自己的身体和困难抗争,从瓦硕下面救出一个个在死亡线上挣扎的生命;他们冒着生命危险,从4999米严重缺氧的高空,空降地震灾区救助灾区人民,创造了世界军队空降史的奇迹;他们冒着生命危险,挖凿堰塞体导流明渠,排除了堰塞体溃坝湖水淹没下游绵阳市的险情,创造了世界上成功处理大型堰塞湖的奇迹。是呀,蜀道难,但难不倒我们的民族和国家,也难不到我们英勇的人民军队。

在人生的道路上,我们也会有“蜀道难”的境遇。面对困难,我们应该怎么选择?文学家王国维曾把人生的境界分为三种:昨夜西风调碧树,独上高楼,望尽天涯路;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众里寻她千百度,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无论何时何地,王国维想告诉我们的是,要有那份别样的豁达、顽强和坚持不懈。而刘墉先生则把这三种境界分别比作骆驼、狮子、婴儿。现在的我们就像骆驼一样为了走出沙漠,就算再苦,也必须坚持。只有走出沙漠,才有活的机会。中年的我们好像狮子,为了达到自己的目标,为了让家人过更好的生活而拼命工作,满足自己的物质或是精神上的需要。晚年的我们却回归到婴儿时的天真,与世无争,很淡定的过完余生。无论我们像什么,我们都要做好自己,做最好的自己,做最想做的自己。

最后,我想说,无论我们处在哪个阶段,达到何种境界,面对困境,只要有“人生得意须尽欢”的乐观,“天生我材必有用”的自信,“钟鼓馔玉不足贵”的坦然,相信终将迎来“柳暗花明又一村”的无限惊喜。

李白读后感4我一直很喜欢《唐诗三百首》,我喜欢诗仙李白,记得李白小的时候有一次,学习不用功,缺乏毅力,有一天,他读书读到一半,就不耐烦,干脆把书一扔,溜出门玩去,他连蹦带跳地跑着,突然听到“嚓,嚓,嚓”的声音,看见一位老奶奶正用力地磨着一根铁棒,李白很奇怪,问老奶奶为什么在磨铁棒,老奶奶告诉他自己在磨绣花针,只要不间断地磨下去,再粗的铁棒也能磨成绣花针的。李白听后,心想:“对,只有要恒心,再难的事情也能做成功,”他转身就往家跑,拾起扔在地上的书本,专心致志地读起来。经过长期刻苦的学习,他打下扎扎实实的基础。后来,李白成为了中国历史上一位伟大的诗人,被后人们誉为“诗仙”。

李白的性格豪迈,热爱祖国山河,游踪遍及南北各地,写出大量赞美名山大川的壮丽诗篇。他的诗,既豪迈奔放,又清新飘逸,而且想象丰富,意境奇妙,语言轻快,如《早发白帝城》、《送孟浩然之广陵》、《静夜思》等。尤其是他和“诗圣”杜甫是好朋友,两人纵谈天下大势,都为国家的隐患而担忧。

我们现代的小学生,要学习李白等先辈们的不断进取、锲而不舍的精神,为以后的学习打下扎实的基础;还要学习他们热爱祖国,为国为民的伟大胸怀,将来才可以为人民、为祖国献出一份力量,做出应有的贡献。

李白读后感5他,把生命化作一曲乐章,乐章华丽的戛然而止后,动人的韵律却久久缭绕……——题记

年少气盛的他,提着一把剑,带着治理天下的狂气,告别了“万里送行舟”的故乡,来到了长安。

他的才情很快震动京城,皇帝把他留在身边作翰林。他以为自己的报国忠心很快就能实现,可皇帝只把他当成消遣是写诗的工具,他又一次沉醉在酒中。

一个春日的午后,他又在长安街的酒铺里喝醉了,几个宫里的人匆忙来找他,七手八脚的把她抬进轿子。他揉了揉双眼,见天子正微笑着磨墨,贵妃正亲自调着醒酒的羹,带着几分醉意,他请旁边的一个宦官帮他脱下靴子,便提手写道:“……莫非群玉山头见,会向瑶池月下逢。”天子贵妃大臣们相互传看无不点头称赞。

这三首《华清宫》却被小人当做把柄,他只得辞别了长安,虽写下“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的壮志,可他真的对政治生涯失望了。“弃我去者,昨日之日不可留;乱我心者,今日之日多烦忧”,既然“人生在世不称意”,就去“散发弄扁舟”吧。

还是一把长剑,一身白衫,可心里有的却只是看透凡尘的念想。轻舟一日便飘过万重山的快乐,月下花间一壶浊酒的惆怅,汪伦踏歌送行的悲伤,见胡姬压酒劝客人品尝时的思乡,遇杜甫这位知音后的欣喜……站在盛唐风尖浪口的,不是帝王将相,而是他!

一个月冷风清的晚上,他又醉了,一个人走到湖边,沿着湖前青青的蔓草,他恍惚看见月亮就掉在他眼前……民间都传说他是抱月而去,只有自称是“酒中仙”的他才配得上如此华美而又哀伤的离去。

他,就是李白。繁华的长安城不留他,他就归隐到山岳河川中;残酷的现实不留他,他就沉醉在酒之中。他本身就是盛唐最绮丽的乐章,是一首荡气回肠的歌!

醉人的乐音在人们心里缭绕着,缭绕着,已有千年了……

李白读后感6子夜,我梦见了他。

健壮仍在,霸气仍在,仍旧是一股可遇不可求的傲气。

——题记

时至今日,我依旧不清楚李白的作风,所以说他和我之间只不过是“人生只若如初见。”

他寻天姥,找白鹿,职位求取一个官名。不过,现在想想,何苦那么渴求功名,最后非要落得个孤孤单单的抱月而去。难道不能如王维般“行到水穷处,坐看云起时”,如同陶渊明般“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的生活吗?

我想,李白必然是一个耐不住寂寞的人,正因为他耐不住寂寞那般铁骨柔情,他才会在文学上做如此大番成就,才会让我如此般的痴迷,如此难以忘怀。

我想,李白这一生中有太多太多的遗憾。

“仰天长啸出门去,我辈岂是蓬蒿人。”我笑了笑,李白真是有一股子傲然之气,所以有点恃才傲物的感觉吧。可是,谁让李白有这样的资本呢?

“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使我不得开心颜。”要贵妃倒酒,要力士穿鞋,只有他能做出这等作为,好一个李白,好一个摧眉折腰,空有报国之志,却没有施展才能之地,有傲气的他才会有此做法,好一个不一样的李白。

“天生我材必有用,千金散尽还复来。”我想,文字彬彬的李白,真得算的上是一个英雄。在他的诗中,包含了人生的冷暖,包含有对命运不公的忿然,有对自己此生“齐家治国平天下”的雄心未能实现的遗憾。可正因为没有入仕,才有了更多的闲情雅致,才会为我们后人留下豪放而婉约的好诗,正因为没有入仕,李白才把自己的遗憾尽情挥洒在纸上,抒写在诗中。

倘若没有了这份遗憾,那么李白的人生,不知会发生怎样翻天覆地的改变。倘若没有这份遗憾,那么这样的人生,还能称得上完整的人生吗?

我这辈子要认识的人,会很多很多,可要永远记在心里的人恐怕不会很多。但我永远不会忘记李白的,纵使我们曾未相见……

李白读后感7花间一壶酒,独酌无相亲。

举杯邀明月,对影成三人。

月既不解饮,影徒随我身。

暂伴月将影,行乐须及春。

我歌月徘徊,我舞影零乱。

醒时同交欢,醉后各分散。

永结无情游,相期邈云汉。

此诗我拜读多遍,感悟非少,收获甚多。

有关“月”的诗词在古代颇多,单单李白就不下十首,然而《月下独酌》却独有一番风韵:一开篇,李白便直插主题地点出“独不可耐”而“邀明月”的心境。接着,他又将月与影子拟人化,点出了月与影子并不会饮酒,更现出了他的孤独。至此,仅仅到了诗的前奏部分,高潮也接踵而至。李白此时开始放声高歌、尽情舞动,到达了似醉非醉的境界,与月与影子共同“交欢”。在诗的最后,作者李大诗人更是将这种情怀加以升华,令读者回味。

显然,此诗是一首抒情诗。表面上看李白仅仅在抒发自己十分孤独,但只要细心品味,稍稍加一些历史背景便不难发现,其中还另有深层含义。依小生之愚见,全诗仍保留李白惯有的豪放、大气的作诗风格,无论是“邀明月”、“同交欢”、“各分散”以至于最后的“无情游”(忘我的境界)和“相期邈云汉”(我与明月将来在遥远的天空见面)都表现出作者那狂放不羁的性格。诗中,多处提及作者之孤独,惟有“邀明月”,这是因为作者与亲人分离的缘故吗?非然,这其中隐含着政治的黑暗及作者缺少知音的复杂心情(我想应有消极与无奈),在诗句“月既不解饮,影徒随我身。”中月与影子都不会饮酒,不正暗示着作者缺少知音吗?面对当时的黑暗朝政,作者多次被贬,怀才不遇,真乃:悲!愤!却又无可奈何……

行路难其一李白篇5

一、三十而立的豁达和乐观

李白的《桃花园序》大致是开元二十一年,33岁时所作。当时他虽然求官未得,暂时隐居安陆,但身处开元盛世,对国家兴盛和个人发展抱有乐观的期望。他认为,正因为人生短暂,才应珍视生命,爱惜光明,“秉烛夜游”。他觉得美景是春天对自己的恩赐,他感到能和兄弟们一同咏歌、高谈、观花、赏月并举杯畅饮乃是最大的乐趣。同是记叙春日宴饮之乐,同是欣赏客观的自然风光,同是抒发自己的内心感受,但由于时代环境及作家个人身份、性格的差异是有所不同的。王羲之《兰亭集序》写于51岁会稽内史任上,这时东晋王朝偏安江左已经36年,在士族制度的统治下,社会矛盾重重。王羲之感慨的是当时过境迁之后,游赏之乐已成了陈迹,欢乐和生命总是暂短的,必然终期于尽,所以发出了“岂不痛哉”“悲夫”的慨叹。因为时代不同,所以李白所呈现的是一种阳光的、积极向上的乐观、豁达和豪爽,而这正是当时李白三十而立必备的心理素质。

二、四十而不惑的豪放而又狂放和孤独

唐代《本事诗》载:“李太白初自蜀至京师,舍予逆旅,贺监知章,既奇其姿,复请所为文。出《蜀道难》及示之,读未竞,称叹看数回,号为‘谪仙’,解金龟换酒,与倾尽醉,期不间日,由是称誉光赫。”从这段佳话中,可以推断想象当时的李白,紧承三十而立的乐观、豁达,才华横溢,在天宝初年41岁写下了《蜀道难》。整个京师长安都知道李白是个才子,是个天才,名声传到唐玄宗的耳中,初入翰林,颇受重用;但时间一长,李白觉得自己只被当作文学弄臣,这并不是他的初衷,他很想在政治上有所作为。但是,唐玄宗并没有重用之意,他此时内心很悲哀,再加上无端受到诋毁,他愤怒了,他决心离去,以待时机。终于在天宝三年,43岁时,写下了《梦游天姥吟留别》,彻底与官宦之道不辞而别,写出了“世间行乐亦如此,古来万事东流水,别君去兮何时还?且放白鹿青崖间,须行既骑访名山,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使我不得开心颜?”的心声。由豪放过渡到狂放,可以想象出李白在京期间心潮升涨跌落、感慨喜乐哀愁的变化都是很剧烈的,也是很痛苦的、很孤独的。他的这一时期写的《行路唯》其一,就表述了此时复杂的感情:“欲渡黄河冰塞川,将登太行雪满山”,“行路难,行路难!多歧路,今安在”?在极度的苦闷中,本来嗜酒的李白更加纵情酣饮,他是希望在酣醉中忘怀一切的不快。他的《月下独酌四首》之一,说“举杯邀明月,对影成三人”,只有明月与自己相伴,可见李白当时的孤独。

三、五十而知天命的看透和感悟

离开长安八年之久,天宝十一年,51岁的李白,已接近生命中的晚年,与朋友岑勋、元丹丘登高饮宴,借酒放歌。因愁而悲叹时光,因愁而纵酒为乐,因愁而慷慨愤激,也因愁而狂放失态。以万古愁而贯串全文的《将进酒》,把李白的晚年生活呈现得一目了然,再也没有三十而立的乐观和积极向上,有的只是知天命的“古来圣贤皆寂寞”的理智。

行路难其一李白篇6

走在荷塘边,看到水面上泛起的波纹,捧起诗集的词本,细细一品:辛弃疾的“马作的卢飞快,弓如霹雳弦惊。”表现出了将士的浓浓爱国情;李清照的“人比黄花瘦。”表达了她对丈夫的思念;李白的“五花马,千金裘,呼儿将出换美酒。”表达了李白的豪放。古人的情感,需要用心聆听,你在我心中……

辛弃疾,你的爱国情,使我震撼,“了却君王天下事,赢得生前身后名,可怜已发生。”你的文学情,使我难忘,“爱上层楼,为赋新词强说愁。”

辛弃疾,你在我心中。

李清照,我记住了你的愁,“者次第,怎一个愁字了得!”,“才下眉头,却上心头”。你的愁使我难忘,这是对丈夫的思念,还是对国家的愁啊?

李清照,你在我心中。

李白,你的豪迈奔放让后人把你刻在了心上。“对酒当歌,人生几何。”“行路难,行路难,多其路,今安在。”人生坎坷,可你却充满自信。纵情山水,诗歌流传千古,成为了自然之子。

李白,你在我心中。

遥望明月,古人的情感,需要用心聆听。

你在我心中……

行路难其一李白篇7

论文摘要:本文分析了李白《古风》五十九首的思想内容,其中包含有唐玄宗时期的政治由开明到黑暗腐朽的;有反对不义战争的;有天宝时期的政治和政策脱离社会现实的;有李白个人怀才不遇,说明当时轻视贤才、重用小人等方面的内容,集中反映了李白《古风》五十九首的社会现实性。

李白是我国唐代伟大的浪漫主义诗人。他前期写出了无数“清水出芙蓉,天然去雕饰”浪漫美丽诗篇。随着历史的发展与现实生活的变化,李白的笔触逐渐由浪漫主义的高峰融进更多现实生活的气息,笔端上饱醮着天宝以后现实生活的灰暗色彩。诗篇里流露着忧愤和控诉 ,揭示着唐王朝由腐败走向没落的社会现实。“古风五十九首”就是这样的佳作。

“古风五十九首”并不是一时一地之作,而各个时期作品都有。古风,即古诗。李白的 “古风”是以五言古诗形式表现的诗歌。《诗经》中把采集的民歌称作 “风”,“风”又作为诗歌的同义语,而后人把凡是带有民歌特点的诗都称为 “风”,因而诗人又称为 “风人”。“古风”也就是古诗的同义语。

“古风五十九首”就思想内容而言,大致可分为论诗 ,揭露现实,咏史,感遇等几个方面。论诗公认的是第一首 (大雅久不作 )和第三十五首 (丑女来效颦 )。其它各篇无论是游仙或咏史都联系着诗人的遭遇和怀才不遇的思想感情,直接或间接地反映着当时的社会面貌。

首先直接对当时黑暗和腐败的政治予以否定,并进行无情地揭露和批判的诗,在 “古风五十九首”中约占三分之一。这些诗构成了李 白诗歌思想内容上最光辉的一部分。例如 《古风二十四》:

大车扬飞尘,亭午暗阡陌。中贵多黄金,连云开甲宅。

路逢斗鸡者,冠盖何辉赫,鼻患干虹蜕,行人皆怵惕;

世无洗耳翁,谁知尧与跖?

诗中诗人用极其鲜明地笔调刻画了当时京城长安官僚 “中贵”的骄横形象。而斗鸡正是当时以玄宗为首的腐朽统治阶级荒唐生活中的典型事实。十三岁的斗鸡儿贾昌即因这一技之长而受到与公卿同等的待遇 (陈鸿 《东城老父传》),使得当时京城的人们传唱道:“生儿不用识文字 ,斗鸡走狗胜读书。”那些达官贵臣骄马轻蹄,驱车飞奔,掀起的扬尘也要使道路昏暗,他们骄横跋扈,出el气也像虹蜿一样上冲云天,就连路上的行人见了,也要吃惊打颤。然而诗人却极其鄙视这些人,认为他们是祸国殃民的大盗。“世无洗耳翁,谁知尧与跖?”一方面反映出李白对这些斗鸡走狗之徒的疾恶和痛恨;另一方面也揭示了唐王朝政治昏暗得已辨不出好与坏、是与非的现状。

又如,《古风四十六》:

一百四十年,国容何赫然。隐隐五风楼,峨峨横三川。

王侯象星月,宾客如云烟,斗鸡金宫里,蹴鞠瑶台边。

举动摇自日,指挥回青天。当途何翕忽,失路长弃捐。

独有杨执戟,闭关草太玄。

这首诗歌是《古风二十四》的姊妹篇,对统治阶级的荒淫腐朽生活作了更深刻的揭露和批判 ,痛斥唐明皇荒政误国的行为——唐朝开国一百四十年来 ,国容是多么的强大啊!“王侯象星月,宾客如云烟。”可是到了你唐明皇就开始骄傲和昏庸腐朽起来 ,不谋国政 ,耽溺于荒淫,让斗鸡走狗之徒的腐败分子横行于宫廷中。他们的一举一动可以掩蔽白日,动摇主听,指挥扭转青天。这正像他在《远别离》中所说的那样:“君失臣兮龙为鱼,权归臣兮鼠变虎。”然而诗人对这些宠信之徒轻蔑地讽刺道 :你们趾高气扬的日子该是多么短暂的一翕忽啊!误国殃民的腐败分子总有一天会遭受人民的唾弃。同时也包含了诗人对唐玄宗的规劝和讽谏 。最后诗人却赞扬汉代杨子云淡泊自如, 不入势力之流,“闭关草《太玄》。在这些揭露和讽喻里,不仅深刻暴露了唐王朝的官黑,而且还可以使我们体味到诗人强烈的爱国忧民之心。

其次揭露唐玄宗晚期奸人当道,弄虚作假,不顾人民死活,求歌舞升平、花天酒地的生活。李白的时代,李林甫执政十九年之久,他树党营私,排斥有正义感的人,制造政端,助长了安禄山的反动势力。杨国忠利用裙带关系,窃取要职,纵容高力士作恶 ,也纵容王铁采取弄虚作假手段聚敛财富。这一切都加重了唐统治下人民的苦难和负担。而唐玄宗这时还对高力士说:“朕今老矣,朝事付宰相,边事付诸侯,夫复何忧?”当时的杨国忠几次发动边防战争,打了败仗,还假造捷报向皇上说打了大胜仗。而安禄山的反形已露 ,唐玄宗反把告发的人捆送给安禄山。早年精明的李隆基,这时已昏昏沉沉地睡在即将爆发的火山vi上。从这些现象中我们可以想象到,李 白在 《古风五十三》中所说的 “奸臣欲窃位,树党 自相群,果然田成子,一旦弑齐君。”并非是无目的的泛泛咏史,而是以商纣、楚怀王来影射唐玄宗。而李林甫、杨国忠之流也正是各怀野心,“奸臣欲窃位,树党自相群。”而 “果然田成子 ,一旦弑齐君!”也并非危言耸听。而恰恰是言未尽,天宝十四载 (755年)“渔阳鼙鼓动地来 ,惊破 《霓裳羽衣》曲”(白居易《长恨歌》),安史之乱爆发了,唐明皇为保住自己性命,不恤人民死活而仓皇西逃。

唐明皇政治上的昏庸腐朽终于酿成了它统治上的日趋崩溃,无可挽回,花落流水去。特别是《古风十八 》“朝为断肠花,暮逐东流水… ‘行乐争昼夜,自言度千秋”,更是一首揭露唐玄宗和杨国忠之流荒政贪色,花天酒地,歌舞,通宵达旦的出色诗。前人把这首诗和杜甫的《丽人行》相比说,“杜甫《丽人行》其刺国忠也娓而婉,此则直而显,自是异曲同工。”在《古风八》里,李白把权贵和腐败分子看作是一批 “白首死罗绮,笑歌无休闲”的丑恶人物。这些家伙惯于作威作福,欺压善良的老百姓,把从人民身上搜刮得来的血汗钱,任意挥霍,反而还要回过头来侮辱人民。诗人对这些人充满了痛恨和鄙视。

再次,诗人极力反对唐室的穷兵黩武,造成人民的苦难,揭露现实的黑暗。李白描写战争的频繁和惨酷,令人怵目惊心他提出了自己的主见,表述了为安定边疆不可徒恃武力,任意发动战争,要 “以德修远”,用正确的方法安扶边疆、解决民族矛盾的思想。例如 《古风三十四》:

羽檄如流星,虎符合专城。喧呼救边急,群鸟皆夜鸣。

白日曜紫微,三公运权衡。天地皆得一,澹然四海清。

借问此何为,答言楚征兵。渡泸及五月,将赴云南征。

怯卒非战士,炎方难远行。长号别严亲,日月惨光晶。

泣尽继以血,心摧两无声。困兽当猛虎,穷鱼饵奔鲸。

千去不一回,投躯岂全生。如何舞干戚,一使有苗平?

这首诗是针对当时南诏战争情况而写的。即天宝九年,南召王阁罗凤为云南太守所辱,欲诉无路,并被诬告谋反,在不得已的情况下 ,忿怒地发兵反抗。杨国忠前后发兵二十万,都被葬送在云南。然而皇帝不明真像,不加阻止,还继续大举募兵 ,人民都 “莫肯应募”。杨国忠却遣御使分道捕人,连枷送到军所,于是行者愁怨,父母妻子相之送,哭声振野 (见 《通监天宝十载》)。面对这样的现实,诗人代表人民发出了愤怒的控诉:“长号别严亲,e1月惨光晶。泣尽继以血,心摧两无声。”

李白呼吁当政的睁开眼吧!不要使人民再做困兽为猛虎之斗; 不要拿人民的性命当作诱饵 ,投弃于长鲸 ;成千上万的士兵活着去,而活着回来的却了了无几。这是血和泪的控诉。至于如何对待战争?诗人说 “如何舞干戚 ,一使有苗平?”这是明显的借助典故 《艺文类聚》中《帝王世纪》的故事,反对用暴力(动用武器和兵力 )来征服少数民族,而应该 “敷文德以来远人”即是广修德政,让边族人民来朝服的办法安扶边疆。这里李白正确地指出了解决民族矛盾的初步认识和道路。至于诗中说 “三公运权衡”,是祈望当政者要从国家和人民的角度行使和运用权力,不要随便乱用权力,办错事办坏事。又如 《古风十四》,诗人在反映天宝八载唐玄宗命哥舒翰攻打吐番石堡城时,致使 “唐士卒死者数万”(见《资治通鉴》)的战争说 “荒城空大漠,边邑无遗堵。白骨横千霜,嵯峨蔽榛莽。”一幅悲惨凄凉的画面跃然纸上。战争使白骨横野,战争使人民无处安生。然而 “赫怒我圣皇”“阴和变杀气”,皇帝还要继续发兵争战。“三十六万人,哀哀泪如雨。”即是滂沱大雨,也洗不去人民心头的哀怨和苦难。更使得我们注意的是 “且悲就行役,安得营农圃— —诗人不仅写出了战争留在人民心中的创伤 ,而且也写出了战争给农业生产造成的毁坏,战争使人民无法安心农业生产。

此时我们又一次感受到诗人忧国忧民之心象压抑在地下的火流,奔泻咆哮而出。最后终于喊出了 “李牧今不在 ,边人饲豹虎”的怨时之音。揭示了唐朝由于政治腐败和政策失误 ,致使帝国国力的日趋衰微,无能力安定边疆的现实。在《古风六》中,诗人更是设身处地的替士兵叫苦 “苦战功不赏,忠诚难可宣。谁怜李飞将 ,白首没三边 ! 其四,借古讽今,批评唐明皇后期政策脱离社会现实。就 咏史方面而言,可称最者。如《古风三》:

秦皇扫六合,虎视何雄哉。飞剑决浮云,诸侯尽西来。

明断自天启,大略驾群才。收兵铸金人,函谷正东开。

铭功会稽岭,驰望琅琊台。刑徒七十万,起土骊山隈。

尚采不死药,茫然使心哀。连弩射海鱼,长鲸正崔嵬。

额鼻象五岳,扬波喷云雷。髫鬣蔽青天,何由睹蓬莱。

徐市载秦女,楼船几时回。但见三泉下,金棺葬寒灰。

秦始皇雄才大略,统一中国,不愧是千古一帝。但是他在统一中国后,就骄傲起来 ,认为从此之后万世之君,永保无虞了。于是到处刊石立碑 ,刻书立传 ,歌功颂德。又兴师动众劳 民伤财,大修宫殿和陵墓 ;还派人去海外求仙,采不死药,以期长生。结果:在秦始皇陵墓的深深地下,金子铸的棺材里,秦始皇的尸体已经变成了一堆寒灰。李 白这样鞭笞秦始皇,完全是有所为而发的。原来 ,唐王朝已是危机四伏 ,政治昏乱迫在眉睫,而风流天子李隆基却沉湎于声色犬马之中,并且还在天宝九载十一月命刑部尚书张均等前往宝山洞寻求妙宝真符,尊尚道教,期慕长生。故李白采用托古喻今的方式,隐晦曲折地表现了对唐明皇的讽刺和抨击。另一方面又以秦始皇悲惨的下场向最高统治者提出警世之言和前车之鉴。随着李唐王朝的 国事 日非,李白的遭遇也越来越不幸。因而诗人越来越激愤。 如 《古风三十一 》: 郑客西入关,行行未能已。白马华山君,相逢平原里。 璧遗镐池君,明年祖龙死。秦人相谓日,吾属可去矣。

一 往桃花源,千春隔流水。 此诗是借 《史记》中的故事:秦时有人在去长安的路上遇

见了华山之神,将秦始皇渡江时失落的白璧托送给长安附近的镐池君 (意指秦始皇 ),并预言秦始皇的死期不远——用以暗示 唐玄宗的统治也不会长久了。诗人对唐明皇发出了诅咒,并希望人民也像秦人一样 ,离开残暴黑暗的统治,“一往桃花源”过 上幸福自在的生活。又如 《古风五十八》“神女去已久,襄 王安在哉!荒淫竞沦没,樵牧徒悲哀。”借楚襄王递高唐梦神女的故事,讽刺唐玄宗的荒淫无度。面对着昏庸的唐明皇,诗人常常发出忧愤的感慨,“大运有轮忽”(《古风三十二 》),“世道交丧”《古风二十五》,“道丧无时还”(《古风三十》),反映唐 王朝由盛到衰,大势已去的日没现象。

由此可看出,李白 “古风五十九首”中有些诗歌虽然表面上是写历史故事,或是写古代神话,却仍然和当时的社会现实 攸关,使我们可以从中觉察出社会治乱和时代兴衰的变化规律。

其五,“古风五十九首”中又有许多遴仙诗。这些诗往往辞句瑰丽,气势迭荡,感情真挚。宋人葛立方《韵语阳秋》中说:李太白古风两卷近七十篇,身欲为仙者大概十三四,或欲把芙 蓉而蹑太清 ,或欲挟云龙而凌倒影 ,或欲留玉写而上蓬山,或 欲折若木而游八极 ,或欲借白鹿于赤松 ,或欲餐金光于安朝,并不是因为贺知章称李白为谪仙 ,而是因为只信其说,而抑身不用,郁郁不得志,而思高举远引耶!所以李白的进仙诗并不 是他要超然脱俗,而仍是对 “弃而不用”现实不满的表达。他曾说过:“我本不弃也 ,世人 自弃我。”如安禄山在洛阳称帝时,李白写了 《古风十九》,诗中说:“西上莲花山,迢迢见明星。

素手把芙蓉,虚步蹑太清。”看起来,诗人真是要飘飘欲仙了。可是紧接着诗人把笔锋一转,又开始披露起现实:“俯视洛阳川茫茫走胡兵 ,流血涂野草 ,豺狼尽冠缨 !”诗人凌空鸟瞰,洛阳一带遍地胡兵,鲜血染红了原野,豺狼们正在人民的血泪中一个个粉墨登场做起了大官。全诗到此嘎然而止。然而读者不难想象出诗人在这样残酷的现实面前,能够撇开危难中的国家,痛苦中的人民而独自飞升去做神仙吗?不!诗人心力所及,笔力所触,都是要反映那个现实,揭露那个社会的黑暗。这也正说明诗人并非要超然脱俗 ,而是忧国忧民之心不老啊!安史之乱的年代里,诗人李白经常是 “中夜四五叹,常为大国忧。”(《赠江夏韦太守良宰》)。

其六,“古风五十九首”中感遇咏怀诗也占三分之一多。政治上的怀才不遇是李白诗歌中常见的主题,而且也是古风中的一个重要主题。我们从 《古风三十七》谈起,“燕臣昔勖哭,五月飞秋霜。庶女号苍天,震风击齐堂。精诚有所感 ,造化为悲伤。而我竟何辜。远身金殿旁。浮云蔽紫闼,白日难回光。群沙秽明珠,众草凌孤芳。古来共叹息,流泪空沾裳。”

我们知道李白很早就有 “投竿佐皇极”(《酬坊州王司马与阎正字对雪见赠》)之志。可是天宝三载,唐明皇将他 “优诏罢谴”。对于这件事 ,诗人有着难言的苦衷。于是他想起古时候因被掺毁而仰天大哭的邹衍,连老天也为之感动得 “六月飞霜”,而诗人自己究竟有何罪,也远身金殿旁。诗人托古喻己,悲泪纵横,忧郁的心情无法抑制,便直刺唐明皇愚昧昏庸——让乌云笼盖宫殿,就难以明辨事非、有所作为;让恶人当道、好人受气,就必然产生混乱。因此诗人为之叹息哀伤。李白在感遇诗中,还常常以鲁仲连、贾谊等自比。说明自己怀有雄才难遇,政治上无出路 ,衬托当时统治阶级轻视贤才,重用小人的现象。他的古诗中多处表现有雄才大志而不遇的痛苦 ,如 “大鹏一日同风起 ,扶摇搏上九万里”,“迎天大笑出门去,我辈岂是蓬蒿人”,还有如《古风三十六》、《古风三十八 》、《古风十五》等均是这类作品。另外在诗人的感遇中,还有许多描写妇女的诗。诗人以此比喻自己,抒发遭谗言被逐,怀才不遇的愤慨。例如

《古风四十四》:

绿萝纷葳蕤,缭绕松柏枝。草木有所托,岁寒尚不移。

奈何夭桃色,坐叹葑菲诗。玉颜艳红彩,云发非素丝。

君子恩已毕,贱妾将何为!

王绮 《李太白全集》注云:李 白被 去朝。正当盛年,恰是建功立业之时,却被弃而不用 ,落魄荒野。这不是很像妇女“色未衰而爱已驰”的悲剧么? “君子恩已毕,贱妾将何为 !多么悲哀 ,多么沉痛,贤人怀才不遇之愁心,实在没有更好的比喻了!总之诗人的感遇诗,也是充满着人世的辛酸和个人不幸遭遇的悲忧,隐刺着社会制度的不合理 ,同时对当权者的昏庸、无能与失策也揭露无遗。

由上,可以说 “古风五十九首”是李白诗歌中思想性最深刻的佳作 ,是李白诗集中一颗灿烂的明珠 。他揭示现实反映社会的思想、勇气和艺术手法,对后人仍有教育意义。因之还可以说李白不仅是伟大的浪漫主义诗人,也是杰出的现实主义诗人。

参考文献

1汤高才编辑.唐诗鉴赏辞典.上海辞书出版社 [m],1983

2沙灵娜译.唐诗三百首全译 ·(白居易)长恨歌.贵州人民出版社 [m],1990

3郑天挺主编.资治通鉴选 ·天宝十载.中华书局 [m],1985

4宋司马光著.资治通鉴.上海古籍出版社 [m],1987

5清王琦注.李太白全集 ·赠江夏韦太守良宰.中华书局 [m], 1977

6清王琦注.李太白全集 ·酬坊州王司马与阎正字对雪见赠.中华书局 [m],l977

7宋欧阳修、宋 祁撰.新唐书 ·宦者传上.中华书局 [m ],197

行路难其一李白篇8

洛阳牡丹红。

杨家小女灵秀,

深闺初长成。

一笑群芳失色,

一舞万众心惊,

倾国又倾城。

天真自快乐,

不为悦己容。

公子怒,

皇子恨,

天子病。

真心难断,

花有颜色人有情。

享尽荣华富贵,

走罢歌舞人生,

过眼烟云梦。

骊山冬水暖,

马嵬夏月冷。

第三十一集

1,白天。山野大路。马车在路上颠簸。年迈的皇甫惟明躺在车中直倒气。咳嗽。

车夫:老爷,停下来歇会儿吧。(停车,钻进车厢里取过扇子给老头儿猛煽。)

皇甫惟明:没事,没事,还是快些赶路吧,回头晚了,赶不上客栈,那才叫遭罪呢。(一阵咳嗽,伤口疼痛难忍。)

车夫:老爷……哎呀,您背上的棒伤都烂了,这可怎么办?(取水葫芦。)您瞧,又没水了,要不,小的去沟中取些泉水给您洗洗?

皇甫惟明:也罢,老夫正好口渴得很,你快去快回。(车夫答应一声,提着葫芦匆匆下了坡。)

2,白天。山野大路。史思明带十几名骑兵策马赶来,远远看见皇甫惟明的马车。

史思明:吁!吁!(勒马环顾四周。)此地僻静,咱们正好下手。弟兄们,要做得干净,听见没有?

众骑兵:小的明白!(纷纷载上面罩,随史思明加鞭而来。)

3,这边,皇甫惟明就在车中倒气。一会儿,就听后面传来一阵马蹄声,挣扎着爬起身掀帘往外看,只见一伙强盗飞马而来,皇甫惟明大惊,急忙取剑,转眼间,众强人已经来到车前。

史思明:看看车里是什么人?(皇甫惟明猛掀帘下车。)

皇甫惟明:不必了,老夫便是皇甫惟明,是李林甫那厮叫你们来的吧?(众'强盗'相视。)

史思明:什么李林甫?老子不认识!老子就认识钱!(皇甫惟明大笑。)

皇甫惟明:别跟老夫演戏了,老夫行夫行兵打仗四十年,什么狡猾的对手没遇见过?李林甫小儿那点雕虫小技岂能骗过我的眼睛?你们要不是怕死,就过来吧。(咳嗽。)

史思明:老东西,死到临头了还嘴硬!给我上!(众刺客上前与皇甫惟明格斗。)

4,白天。山沟里。车夫跑到溪流边,先自己喝了个饱,然后打满一盂水,紧着往回跑。行至半路,就听上面的打斗之声,急忙跑过去一看,大惊。

车夫:老爷!老爷!

皇甫惟明:小子,楞在那里干什么?快快逃命去吧!(负痛格斗。)

车夫:不!老爷你等着……(在坡上乱抓一气,找来一根断树,冲了上来。)老爷莫慌,小的来啦!(举木乱打。史思明大怒。)

史思明:娘的!小小车夫也要逞凶!拿命来!(迎上,挥剑乱砍,但见车夫手中断树变成一节节劈柴,不一会儿,只剩下一根短橛子。)

车夫:不好!(扔了木橛转身就跑。)

史思明:追上他!别让他跑了!(几名刺客撒腿去追。)

车夫:救命呀!来人哪!(落荒而逃。这边,皇甫惟明渐渐不支。)

史思明:哈哈!老贼!你不是勇冠三军吗?怎么也有今天?还是让我来收拾你吧!(上。二人格斗。那边,车夫逃命,眼看被数贼追上,吓得尖叫,捡石头乱扔。)

车夫:救命呀!救命!(郭子仪路过,听到喊声,忙带住丝缰观看。然后纵马上前,挥剑砍死两个贼人。剩下的见势不妙,转身往回就跑。车夫得救,倒身下拜。)

车夫:多谢大侠救命之恩!……大侠!救人救到底,您快去救我家老爷吧!

郭子仪:不必惊慌,待我杀尽这帮恶贼!(纵马上坡,来到战场。看见皇甫惟明力不能支,就要遭史思明毒手。)

史思明:拿命来!拿命来!老家伙,你拿命来吧!(郭子仪上前用剑架住。)

郭子仪:贼徒!我来与你斗上几合!

史思明:你是何人?

郭子仪:郑人郭子仪是也!(二人格斗,难解解分。众贼看呆。皇甫惟明大咳,吐血。)

车夫:老爷!老爷!(过来扶住。)

皇甫惟明:我没事……去,把我的剑拿来。(车夫去捡剑。)

史思明:混帐!你们还楞着干什么?还不把老家伙干掉!(众贼猛醒,就过来杀皇甫惟明。)

车夫:我看你们谁敢!……(车夫持剑以身护主,步步后退。)

众贼:'杀了他!''杀!''杀!'(忽听身后一阵大笑。众人回头,只见李白单骑走来,不曾开口,先摘下酒葫芦仰脖灌了一大口。)

李白:金樽美酒斗十千,玉盘珍羞直万钱。停杯投箸不能食,拔剑四顾心茫然。尔等何人,竟敢光天化日之下在此行凶?

车夫:壮士救命!我家老爷乃是刚刚遭贬去播州上任的皇甫惟明大帅,(郭子仪就是一楞。)不想在此处遇见强盗,还求壮士搭救则个。

李白:噢!原来是皇甫老将军!莫怕,莫怕,李白来也!(下马,拔剑,用剑指着,醉醺醺、摇晃晃直奔群贼。)尔等休要伤害忠良,来来来,我来与你们耍耍……(脚下一绊,几乎跌倒。群贼就笑。)

众贼:'娘的!''什么玩艺儿!''一个醉鬼有啥能耐?''宰了他!''杀!'(一拥而上。)

郭子仪:先生当心!(话音未落,但见寒光闪处,群贼倒下一片,细一看,剑锋齐刷刷全都划在脖子上,一个活的也没有。)壮士好剑法!(李白吹去剑上血迹,笑。)

李白:杀恶人便是行善事,过瘾!过瘾!这位好汉,把对手留给我吧。(郭子放心。)

郭子仪:先生请便。(退后一步,李白就要上前会斗史思明,史思明见势不妙,一个箭步窜上马,加鞭而去。)

史思明:你们两个打一个,太不仗义!皇甫老贼!算你命大!(李白与郭子仪大笑。)

李白:世上竟有如此无赖乎?

郭子仪:敢问兄长,你就那位一首《蜀道难》轰动京城的李白先生吗?

李白:不敢,正是在下。敢问壮士尊姓大名?

郭子仪:在下姓郭名子仪,华州郑县人氏。久闻先生大姓,今日一见,三生有幸!

李白:彼此,彼此。你我还是先看看皇甫老将军的伤势如何吧。(然后上前对皇甫惟明施礼。)

李白、郭子仪:晚辈拜见将军!

皇甫惟明:二位恩公!(伤痛难忍。)

李白:老人家不必客气,快,快扶他上车。(三人一起将皇甫惟明扶上车。)

车夫哭:老爷旧伤没好,又添新伤,这可怎么办?

李白:不必着急,我这里有上等的金疮药,可保老将军无虞。(取出药瓶,倒一些在皇甫惟明伤口上,然后用牙咬开酒葫芦塞,喝口酒往上一喷。皇甫惟明疼得流汗吸气。)好了,这就好了。(扯布包扎。)

皇甫惟明:早就听人提起过巴蜀有一位才高八斗的李太白,不想今日在此相遇,又见你有如此精湛的武功,真让老夫大开眼界呀!要不是二位恩公相救,老夫早已命丧黄泉了。

郭子仪:我听说老将军大破吐谷浑,为国家立不朽的功勋,却为何被贬官至此?

皇甫惟明:唉,一言难尽!老夫因看不惯李林甫专制朝政,在皇上面前说了他几句,谁知他便怀恨在心,硬是诬蔑老夫与太子结党谋权篡位,将我拿进刑部牢中严刑拷打一番。皇上虽然最终没相信他的谎言,却也责怪我不该离间君臣,所以把我贬来播州做官。

郭子仪:原来如此。李林甫专权的事,民间颇有些议论,看来并非空穴来风呀。那这些强人是?

皇甫惟明:无非是李林甫派来追杀我的刺客。此贼心狠手辣,绝非善类。

车夫:这些混蛋!你们怎么不狂了?!(上前挨个踢地上地死尸。)老爷,他们全都死了。

皇甫惟明:可惜死无对证。也算便宜了他们。二位壮士欲去何方?

李白:在下经朋友介绍,正打算去京城拜访秘书监贺之章老前辈。

皇甫惟明:你去见他,正所谓投对了门户。谁不知贺大人文才冠天下,虚怀若大川?他见到你,定会高兴死了。壮士不必以老夫为念,快快上路吧。

李白:哎,此事不忙,待我再护送将军一程再走也不迟。

郭子仪:不必了,此去播州,正好与长安南辕北辙,我却是正要去南边会个朋友,顺路护送老将军便是。先生只管去办自己的事情。

李白:这样也好。有贤弟陪在老将军左右,我可以放心。那,咱们后会有期。(上马。)

皇甫惟明:太白先生走好。

郭子仪:先生再会!

李白:后会有期。(笑着举起葫芦灌口酒,高诵着诗歌上路。)欲渡黄河冰塞川,将登太行雪满山。闲来垂钓碧溪上,忽复乘舟梦日边。行路难!行路难!多歧路,今安在?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

皇甫惟明:李太白才思横溢,行踪不定放荡不羁,真神仙也!

郭子仪:老人家,咱们也快些赶路吧。(车夫赶车。二人边走边聊。)

皇甫惟明:我看郭壮士武艺出众,不知对自己的前程做何打算?

郭子仪:不瞒将军,晚辈本想约朋友一起去陇右投在您老人家帐下从军的,不想将军却遭奸臣迫害至此,看来我的报国热情也只好暂且冷一冷了。

皇甫惟明:哎,大可不必如此。若你果然有心报效国家,老夫的好友王忠嗣如今身兼四镇兵马大元帅,威震西域,乃是个古来少有的将才,依你的武功前去投他,一样可以鹏程万里大展宏图嘛。等一会儿到了客栈,老夫便给你写信推荐,保你会大受重用的。

郭子仪:那就多谢老前辈了!(马车渐渐走远。)

5,白天。山间小路。李白迷迷糊糊骑马独行,不时拿出酒葫芦喝酒。

李白:天若不爱酒,酒星不在天。地若不爱酒,地应无酒泉。天地既爱酒,爱酒不愧天。(醉笑。饮酒。)已闻清比圣,复道浊如贤。贤圣既已饮,何必求神仙?(大笑。)三怀通大道,一斗合自然。但得醉中趣,勿为——醒者传呦。(饮酒。四顾。)……嗯?此地何乡何土也?(见起来的樵夫,招手:)小兄弟——小兄弟!(樵夫赶紧跑来。)

樵夫:这位先生,何事呼我?

李白:小兄弟,此处哪里有客栈啊?

樵夫:哎呀,先生要找客栈,为何不走大路?

李白:大路?这不是大路吗?

樵夫笑:先生怕是喝迷糊了,顺着这条路走,就一直走进山里去了。要不,先生且去我家歇歇脚,喝碗水醒醒酒吧。我家就是山下边。

李白:多谢小兄弟。你可不知,这酒进了肚里是见不得水的,就让它在里面转呀、转呀,那滋味可舒服得很哩!

樵夫:先生真会说笑话。

李白:哎,不是笑话,不是笑话。

樵夫:先生若走大路,可绕过前边的树木再往左拐便是。

李白:好,我知道了。多谢,多谢。(拱手而去。樵夫有些不放心地送目其消失在树木后,刚要离开,忽听一阵马蹄声,回头看,只见史思

上一篇:有关中秋节的诗范文 下一篇:爱情的文章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