杜鹃的诗句范文

时间:2023-11-08 23:56:26

杜鹃的诗句

杜鹃的诗句篇1

一、古诗意象的规律性

古诗意象往往有其固定含义,许多诗人往往用相同意象表示相同感情或象征相同品质。如:月亮――思乡。如,李白《静夜思》:“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杜甫《月夜忆舍弟》:“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

二、古诗意象的复杂性

(一)同一意象常有多种情感内涵。

任何事物都有多方面的特征,自然就对应多种情感内涵。每个诗人的内宇宙不一样,在同一意象上寄寓的感情自然也就各不一样。如,“燕”,常有以下情感内涵:

(1)表现春光的美好,传达惜春之情。欧阳修《采桑子》:“笙歌散尽游人去,始觉春空。垂下帘栊,双燕归来细雨中。”

(2)表现爱情的美好,传达思念情人之切。“思为双飞燕,衔泥巢君屋”,“燕尔新婚,如兄如弟”(《诗经.谷风》)。

(3)表现时事变迁,抒发昔盛今衰的感慨。刘禹锡《乌衣巷》:“旧时王谢堂前燕,飞入寻常百姓家。”

(二)不同意象有相同相近的情感内涵。

同样表现愁绪,常见的就有草、落花、柳絮、杨柳、梧桐、猿、杜鹃、鹧鸪、流水、夕阳、细雨、长亭等;同样是表现离情别绪的意象,就可以抓一大堆:

草。李煜《清平乐》:“离恨恰如春草,更行更远还生。”

杨柳。柳永《雨霖铃》:“今宵酒醒何处,杨柳岸,晓风残月。”

鹧鸪。张籍《湘江曲》:“送人发,送人归,白萍茫茫鹧鸪飞。”

流水。秦观《踏莎行》:“离愁渐远渐无穷,迢迢不断如春水。”

栏。李煜《浪淘沙令》“独自莫凭栏,无限江山,别时容易见时难。”

笛声。李白《春夜洛城闻笛》:“谁家玉笛暗飞声,散入春风满洛城。此夜曲中闻折柳,何人不起故园情?”

(三)诗人对同一意象有所改造。

诗人往往还对同一意象进行了改造加工,利用词语和形象的联想意义,来传达更加细腻丰富的情感。林庚的《说木叶》深入探讨了“树叶”这一意象的发展、变化、创造。无名氏古诗:“庭中有奇树,绿叶发华滋。”“树”“绿叶”,可见其生机。萧纲《折杨柳》:“叶密鸟飞碍,风轻花落迟。”普通树叶,为求简洁,用“叶”。柳恽《捣衣诗》:“亭皋木叶下,陇首秋云飞。”用“木叶”虽不简洁,却让人想到枯木的干枯、褐黄,从而增添秋的萧条之意。

二、掌握规则与变通,准确理解古诗意象

(一)把握意象与情感的联系,理解记忆意象内涵。

理解意象的特点与情感内涵之间的联系,有助于理解意象内涵,有助于迁移运用。意象与情感之所以能有此对应关系,是因为一实一虚之间有着很大的相似性、契合度。如,杜鹃,俗称布谷,又名子规、杜宇、子鹃。春夏季节,杜鹃彻夜不停啼鸣,啼声清脆而短促,好像是说“不如归去,不如归去”。杜鹃口腔上皮和舌部都为红色,古人误以为它啼得满嘴流血;凑巧杜鹃高歌之时,正是杜鹃花盛开之际,人们见杜鹃花那样鲜红,便把这种颜色说成是杜鹃啼的血。 中国古代有“望帝啼鹃”的神话传说。望帝禅位退隐,死后魂化为鸟,暮春啼苦,其声哀怨凄悲,名为杜鹃。所以,杜鹃在中国古典诗词中常与悲苦之事联系在一起。李白《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杨花落尽子规啼,闻道龙标过五溪。我寄愁心与明月,随风直到夜郎西。”李商隐《锦瑟》:“庄生晓梦迷蝴蝶,望帝春心托杜鹃。”

(二)强化练习,学会迁移运用。

阅读和解题过程中,要强化意象知识提取和结合具体诗句分析两种能力。如,杜甫《绝句漫兴九首(其三)》: “熟知茅斋绝低小,江上燕子故来频。衔泥点污琴书内,更接飞虫打着人。”教师可问学生:1.燕子常用来表现怎样的情感内涵?(调动知识储备)2.此诗燕子有何特点?(结合诗句,分析此处意象特点:来往频繁,衔泥点污,捕捉飞虫;可爱,喜爱书斋,对诗人的亲昵)3.此诗借燕子表达了怎样的感情?(理解此处意象情感内涵:诗人在草堂安定生活的喜悦和悠闲之情)这可以总结为三步:回忆意象内涵――分析此处意象特点――规则与变通相联系,解读此处意象内涵。

(三)综合多种信息,全面准确解读诗歌。

很多诗歌并非单一意象,就算一首咏物诗只有一个意象,也会有其他多方面信息,解读诗歌情感,并非死抓一个意象就能完成。其他可参考的信息,诸如此意象用词与常见该意象有无不同?此处意象有何修饰语?此意象与其他意象关系如何?全诗意境怎样?其他情语有哪些?当然,这样就几乎涉及了诗歌鉴赏的全部领域。比如,李益《汴河曲》:“汴水东流无限春,隋家宫阙已成尘。行人莫上长堤望,风起杨花愁杀人。”汴水东流,春光无限,但也暗喻美好事物一去不复返。第二句直叙隋朝宫殿已经毁灭。第三句劝行人莫望,只为逼出末句――风起杨花愁杀人,杨花被风吹,暗喻春光流逝,隋朝已逝,让人起一种昔盛今衰之叹。“流水”“杨花”两个意象寄寓了这种伤感,但二三句叙事与抒情,将这种情绪明确化。所以,意象很难单独表现复杂的感情,还得借助其他丰富的信息来明确化,精细化,深刻化。

杜鹃的诗句篇2

望帝死后,灵魂化作杜鹃,叫声哀怨凄苦,直至啼出血来。他生前爱护百姓,死后仍然惦念着百姓的生活。每到早春二月,便飞到田间一声声地鸣叫:“布谷、布谷……”反复催促百姓下田播种。正是“田中水涓涓,布谷催种田。”(宋・周紫芝《布谷》)“时令过清明,朝朝布谷鸣。但令春促驾,那为国催耕。” (宋・陆游《嘲布谷》)因此,人们俗称杜鹃为布谷鸟,这就是“望帝化鹃”的典故,也是那“杜鹃啼血”的凄美传说。 大杜鹃

传说是美好的, 情景也是感人的。然而,科学就是科学,来不得半点虚假。传说中,那口中啼血的杜鹃,不过是其口腔上颚和舌部都为红色,故被古人误以为啼得满嘴流血。因而,引出了历代文人墨客的“鲜红滴滴映霞明,尽是冤噙血染成。” (宋・杨巽斋《杜鹃花》)“杜鹃花与鸟,怨艳两何赊。疑是口中血, 滴成枝上花。”(唐・成彦雄《杜鹃花》)“杜鹃花发杜鹃啼,似血如朱一抹齐。”(现代・秋瑾《杜鹃花》)等等,关于“杜鹃啼血”“啼血深怨”的传说与诗篇。

杜鹃,古称子规,属鹃形目,杜鹃科。杜鹃的种类较多,常见的有大杜鹃和四声杜鹃。大杜鹃,上体灰色,两翼暗褐色,腹部白色而具有黑褐色横斑;四声杜鹃,似大杜鹃。区别就在于尾灰并具有黑色次端斑,且灰色头部与深灰色的背部成对比。虽然,它们的外形非常相似,但鸣声不同。大杜鹃鸣声为,“喀咕”“喀咕”,有人拟其音为“布谷”;而四声杜鹃的鸣声为,“喀、喀、喀、咕”,人们拟其音为“割麦割谷”或“光棍好苦”。

不过,杜鹃最特殊的习性,莫过于它的“巢寄生”行为了。那就是它自己不会筑巢,而是偷偷地将卵产在其他野生鸟类的巢内,让别的野生鸟类“代”它去孵化鸟卵和抚育雏鸟, 这是一种特殊的繁殖行为。杜鹃是现有80多种“巢寄生”野生鸟类中最典型的一种。据说,它可以把卵寄生在125 种鸟类的巢中。

杜鹃这种“厚脸皮”的偷懒行为, 有时会“登峰造极”。在繁殖期,懒惰的杜鹃自己不做窝,也从不孵卵, 却常会选择一些与自己孵化期和育雏期相似、雏鸟食性相同,而且卵形与颜色相仿的野生鸟类(如伯劳、苇莺)为对象。它们常在对方开始孵卵之前,趁其离巢外出时,便乘虚而入, 移走原来的那窝卵中的一个,并快速地将自己的卵产于巢里,让其替自己精心孵化。相对于它的体型来说, 它的卵是偏小的,而且卵上的斑纹同它混入的其他野生鸟类的卵也非常相似,所以,不易被分辨出来。更有意思的是,它平均每年产卵2~10个左右,但它每飞到一个巢窝里,却只产一个。因为,它清楚地懂得不能把卵都产在一个鸟巢里。这样既不容易被发现,又容易提高成活率。你别说, 它也真够狡猾的。

老杜鹃是这样,你万万也想不到的是,其雏鸟也很霸气。别看它破壳之后双眼不睁,软弱无力,但却有一种独特的本能――要将它身体所接触到的东西,全都挤到巢外,即便是原巢主的卵和雏鸟也不例外。只要一有触及,它就会立刻产生一种条件反射: 掉过屁股来往后拱,将那些碰到自己的卵或雏鸟,通通都拱到巢外,只剩下它自己独享那份呵护。尽管小杜鹃这样忘恩负义,而它的义亲却全然蒙在鼓里,仍然不辞辛苦地拼命为其找食,好像永远也悟不出自己的“上当受骗”,仍然像对待自己的孩子一样,无微不至地哺育这个比自己身体还大的“孩子”,生物学上把这种现象叫“巢寄生”。

杜鹃的外形和羽色,很像一只小鹰,只是栖息在树上时身体比较平, 且双翅有些下垂,而不像鹰那样近于直立。作为攀禽,它们的足趾像啄木鸟一样地两前两后,为对趾型,便于攀抓。平时,它最爱吃针叶林内的一种害虫――松毛虫,有野生鸟类学家曾经解剖过杜鹃的胃,竟发现了300多条松毛虫,堪称捕捉能手,守护树林的卫士。于是,人们也就原谅了杜鹃的“不义之举”,把它作为林中的益鸟来保护。

在每年的春夏之际,炫耀求偶的杜鹃,便会彻夜不停地啼鸣。虽说这不过是杜鹃一个正常的生理反应,可它那苦啼,多少让人感到有点凄凉与惆怅,也常常会激起人们丰富的想象,触发人们内心的情感。正因为如此,杜鹃在中国文学史上也极有地位,这并不是因为它的美丽动人,而是它那哀婉的啼叫,并引发出的一个个凄楚动人的故事。于是,历代的文人墨客经常把它作为描写的对象,以此来借物咏志,抒怀。这里,除了杜鹃催人农耕,代表着一个节令的象征意义之外,还有对爱情相思的苦恋;有怀念家国的情愁;有亲人离别的幽怨;以及对暮春花落、韶华易逝的伤感。 中杜鹃

“蜀国曾闻子规鸟,宣城还见杜鹃花。一叫一回肠一断,三春三月忆三巴。”(《宣城见杜鹃花》)写这首诗的时候,唐代著名诗人李白已是迟暮之年。他被朝廷流放,后遇赦而流落江南,寄人篱下。耳边传来杜鹃的啼鸣,不禁使他忧伤满怀,乡愁难遣。特别是后两句,回环往复,婉转缠绵,完美地表达了诗人那强烈的思乡之情。“庄生晓梦迷蝴蝶,望帝春心托杜鹃”(唐・李商隐《锦瑟》);“其间旦暮闻何物?杜鹃啼血猿哀鸣”(唐・白居易《琵琶行》);“今夜通州还不睡,满山风雨杜鹃声”(唐・元稹《酬乐天舟泊夜读微之诗》),这些都是诗人通过对杜鹃的描写,来抒发自己愁绪满怀,难以成眠的独特感受,借以表达人们恋乡恋家的情结。

诗人笔下更多的是把这只痴情啼叫的杜鹃,化作自己心中那颗多愁善感的心。或许是仕途、情感的不顺, 暮色里闻听到杜鹃那声声啼叫,涌上来的则是落花流水般的伤感景致。“蜀客春城闻蜀鸟,思归声引未归心。却知夜夜愁相似,尔正啼时我正吟。”(唐・杜牧《杜鹃》);“泣露啼红作么生,开时偏值杜鹃声。杜鹃口血能多少,恐是征人滴泪成。” (宋・杨万里《杜鹃花》);“年年春恨化冤魂,血染枝红压叠繁。正是西风花落尽,不知何处认啼痕。” (唐・吴融《秋闻子规》)都表现出一种凄苦、惆怅的感情。

而南宋的民族英雄文天祥,在他抗元兵败,由广州押往元大都时所写的《金陵驿》诗中,以杜鹃啼血自励,展现给读者面前的,却是另外一种情怀。“草合离宫转夕辉,孤云飘泊复何依?山河风景原无异,城郭人民半已非。满地芦花和我老,旧家燕子傍谁飞?从今别却江南路,化作啼鹃带血归。” 四声杜鹃

诗人选取眼前的“ 荒草” “ 离宫”“夕晖”“孤云”,描绘出一幅荒凉暗淡的画面。从那“风景原无异”,到“人民半已非”,道出了南宋国土被元兵践踏、人民生灵涂炭的情景,不由发出“燕子傍谁飞”的慨叹。特别是末尾两句,巧借典故,表达诗人化鹃啼归的心愿,以及坚贞不屈的精神――即使是死了,也要变成啼血的杜鹃,飞回江南,飞回家乡。诗中生动表达了因国破家亡而生发的忧伤沉痛,充分体现出他那以身殉国的民族气节和忠贞不二的爱国精神, 凄苦而不颓废,哀婉而不沮丧,激励了后世无数的爱国志士。

杜鹃的诗句篇3

抓住修辞,体味爱的真切和朴素

作者在第二节开头直接说“我真爱北平”之后,马上又说“这个爱几乎是想说而说不出的”。我们注意到作者说的是“我真爱北平”而不是“我爱北平”。著一“真”字,是在强调自己对北平的爱至真至纯。我们知道“爱”本身就是一种心灵体悟出来的情感,是一个抽象的概念,想把它表达出来的确不是一件轻松的事。于是作者运用了比喻的修辞手法,将自己对北平的爱喻为对母亲的爱。比喻这种修辞是一种化抽象为具体、化虚为实的修辞手法。可作者对母亲的爱,仍是一个抽象的概念,虽说用了比喻,可还是化虚为虚、空对空的。作者似乎也意识到这一点,因为此时作者虽然在读者和他所要告之我们的自己对北平的爱的主旨之间,架起了理解的“桥梁”,可这桥梁如水中月、镜中花,也是空的,这种对母亲的爱,虽是质朴的、人人可感,可还是要靠人们去“悟”的。老舍毕竟是作文的行家里手,于是顺手拈来如下两个具体的画面:“在我想做一件事讨她老人家喜欢的时候,我独自微微地笑着;在我想到她的健康而不放心的时候,我欲落泪。”这两个具体的细节画面,使得作者所架设这座“桥”落实了、具体了,便于读者体味作者对北平的爱。所以在教学中我们要指导学生抓住比喻的修辞手法,不断挖掘修辞背后所深藏的佳妙处,从作者通俗质朴的语言中,体味作者对北平爱的真切和朴素。

抓住句式,体悟爱的博大与细腻

在分析理解第二小节结尾处的“只是我说不出来而已”时,我们抓住“不是……而是……”这个句式。“不是……而是……”是一个表示并列关系的关联词,否定前者,肯定后者。作者所爱的北平不是枝枝节节的一些琐碎的东西,而是源于北平这片热土,并且与自己相黏合的一段历史,一大块地方,多少风景名胜;历史是时间概念,一大块地方是空间概念,风景名胜是自然与历史人文的精粹集合。此时,历史可延展,地方可拓开,风景名胜不可点数,时间与空间纵横交融,无不透露出作者对北平爱的博大、厚重。不过,最为精妙的还要数随后出现的“雨后什刹海的蜻蜓”和“我梦里的玉泉山的塔影”。与前面阔大境界相比,蜻蜓和塔影无疑是小而具体的,但是在体现作者对北平的爱的时候,它们似乎更值得我们仔细琢磨。什刹海风景宜人,而雨后的什刹海,仿佛被清洗了一番,又增添了几分清新和爽朗。此中的蜻蜓似乎更为可亲可爱。塔影本是倒影,是虚的东西,再加上是梦里的塔影,“塔影”就成为空中的空。虽是空的,但离我们的生活很近,相信这“蜻蜓”和“塔影”定是作者在某时某刻倾心关注过的,我们日常生活也能感知到的。分析到这里我们不难体味作者的爱不但博大而且细腻。在教学中如果能抓住“不是……而是……”这个句式,引导学生体味老舍对北平那博大又细腻的爱意,定能激发学生对散文学习中语言品读的兴趣。

抓住意象,体味爱的深沉和厚重

文章的第三节结尾处又说“可是我说不出”。在分析这段文字中的“说不出”的时候,我们要抓住文中的两个意象:“诗人”和“杜鹃”。作者深爱北平,但又说不出来,于是作者希望自己成为诗人,因为诗人是最善于表达自己情感的。诗人又常把“杜鹃”写入诗中。于是作者又希望自己能像杜鹃似的啼出北平的俊伟。我们知道“杜鹃鸟”又名“子规”。《蜀王本纪》载,望帝(“七国称王,杜宇称帝”,号曰望帝)称王于蜀,相思于大臣鳖灵的妻子,望帝以其功高,禅位于鳖灵。在这之后,望帝修道,处西山而隐,化为杜鹃鸟,至春则啼,滴血则为杜鹃花。这声声啼叫是杜宇对那个梦牵魂绕的佳人的呼唤,其情至真至诚、让人敬服。而作者正是通过诗人常用的“杜鹃”这一意象来表达自己对北平至真至诚的爱。作者的性格、气质的许多地方是北平赐给的,都打上了北平的烙印。可是自己无法像诗人一样、如杜鹃一般表达这种爱意。作者对自己产生了不满,对自己的“说不出”产生了遗憾,作者通过“诗人”和“杜鹃”两个意象的运用,让自己的生命力从种种实际的限制中解放出来,摆脱语言的苍白无力,在精神上不断接近自己要表达的目标,“虽不能至,心向往之”。如此作者对北平的爱反而越发深沉和厚重了。也可以说正是在这样一种不断渲染中,作者实现了对北平的爱的提升和超越。

如此品读,可见文中二、三两节中的每一句话,都浸满了作者对北平的浓浓爱意。而以修辞、句式、意象为抓手,通过品味语言把握文章的精神和风格,感受语言的魅力,也实现了语文的有效教学。

杜鹃的诗句篇4

勒杜鹃是什么?勒杜鹃是我们深圳市的市花啊!她蕴含着我们深圳的热情,深圳的力量,深圳的和谐,深圳的伟大。看那勒杜鹃,多么有生命力,使人一看就忍不住高唱一曲。唐代的着名作家王维写过一首勒杜鹃的诗:“万壑树参天,千山响杜鹃。山中一夜雨,树杪百重泉。汉女输?H布,巴人讼芋田。文翁翻教授,不敢倚先贤。”多么有生命力的诗啊!但是,勒杜鹃除了美丽,还有一种精神。勒杜鹃开花的时候,就一枝花绽放。就一枝花经历风雨,就一枝花迎来太阳的烘烤。后来啊,越来越多的花一起绽放。最后开的花也没有受到歧视,一样和她们一起绽放。让我们想一想,如果第一枝花一直在太阳下烘烤而其它花不帮这朵花的话,如果其他的花不接受最后一朵花的话,那么勒杜鹃还会成为深圳市的市花吗!正如滨海小学的那句话一样:“最早开的花,与最晚开的花一样美丽。”我希望,人类能像勒杜鹃那样团结,那样热情,那样美丽。

六年级:李林祖

杜鹃的诗句篇5

关键词:注释商榷 动植物名词 人教版 高中语文教材

【中图分类号】 G427 【文献标识码】 A 【 文章编号】

1、常

【课文原文】彼尔维何?维常之华。彼路斯何?君子之车。戎车既驾,四牡业业。岂敢定居?一月三捷。(《诗经·小雅·采薇》)

【教材注释】常,棠棣。

这样的注释疏解内容不是很全面,学生对“棠棣”是什么、有什么含义不了解,对疏通文意造成阻碍,也就不能理解原文的意思。《辞海》中对“常”的注释第7条解释“常”是“常棣”的简称,而在“常棣”一词的注释有两条,一是:“木名,即郁李”。二是:“《诗经·小雅》篇名。旧说以为周公宴兄弟之诗,遂用为欢宴兄弟、敦笃友爱的乐歌。诗中以常棣比兄弟,亦作‘棠棣’。”而本诗中,是单纯指“常棣”这种植物,“维常之华”指常棣的花,侧重于对常棣的花的性状的描绘,所以注释应对“常棣”性状做通俗的描述,让学生易于联想相似植物,或勾画出相似的植物画面,便于理解疏通文意。

【参考注释】常,是“常棣”的简称,即郁李,蔷薇科李属落叶灌木,花或红或白,两三朵为一缀。

2、芰荷

【课文原文】制芰荷以为衣兮,集芙蓉以为裳;(屈原《离骚》)

【教材注释】芰荷,荷叶。

《古汉语常用字字典》注释“芰荷”为:“菱角和荷花”。《说文·艸部》提到:“芰,蔆也。从艸支声”。《康熙字典》中又提到“芰”:“【说文】蔆也。【楚语】屈到嗜芰。【屈原·离骚】制芰荷以为衣兮。”由此可以推断出,“芰”是“菱角”在古时楚地的方言称呼,所以注释时,要尽可能地准确全面。另外结合文意,芙蓉是荷花,那么前面的“芰荷”对应的应该是菱叶和荷叶,此句可译为“剪裁菱叶和荷叶做上衣啊”,这就解说的通了。这也提示我们,在注释时,要尽可能地帮助学生和老师在教学时准确恰当的理解文意。

【参考注释】芰荷,菱叶和荷叶。

3、子规、杜鹃

【课文原文】其间旦暮闻何物?杜鹃啼血猿哀鸣。(白居易《琵琶行》)

【教材注释】传说杜鹃鸟啼叫时,嘴里会流出血来,这里形容杜鹃啼声的悲切。

【课文原文】庄生晓梦迷蝴蝶,望帝春心托杜鹃。(李商隐《锦瑟》)

【课文注释】杜鹃,啼声哀凄,暮春而鸣,伤感春去。

【课文原文】等他四下里皆瞧见,这就是咱苌弘化碧,望帝啼鹃。(关汉卿《窦娥冤》)

【课文注释】望帝啼鹃,望帝,古代神话中蜀王杜宇的称号。相传他因水灾让位给他的臣子,自己隐居山中,死后化为杜鹃,日夜悲啼,直到吐血。

【课文原文】但见悲鸟号古木,雄飞雌从绕林间。又闻子规啼夜月,愁空山。(李白《蜀道难》)

【课文注释】子规,即杜鹃,又名杜宇,相传为蜀国古望帝魂魄所化,啼声哀怨动人。

人教版教材中共有四处提到“杜鹃”、“子规”,这四处注释中皆有重复之处,都有哀凄、悲伤的意思。笔者认为,教材中的注释如果涉及到同一个名词的不同引申意义,应根据课文内容有不同的恰当的注释,但如果皆是同一种意思,大可不必一一重复注释。学生在阅读时,可以积累“杜鹃”这种常用意象,根据原文能比较容易理解出蕴含的意思。这四处“杜鹃啼血”就可以化繁为简,只需注释第一次出现时的含义即可。

4、寒蝉

【课文原文】寒蝉凄切,对长亭晚,骤雨初歇。(柳永《雨霖铃》)

【课文注释】蝉的一种,又名寒蜩。

寒蝉,蝉的一种,又称寒螿、寒蜩。较一般蝉为小,青赤色。《礼记·月令》:“(孟秋之月)凉风至,白露降,寒蝉鸣。”郑玄注:“寒蝉,寒蜩,谓蜺也。”《文选·曹植诗》:“秋风发微凉,寒蝉鸣我侧。”李善注:“蔡邕 《月令章句》曰:‘寒蝉应阴而鸣,鸣则天凉,故谓之寒蝉也。’”为了便于学生理解本首词的意境,应将“寒蝉”的习性特征也描述出来。

【参考注释】寒蝉,蝉的一种,又名寒蜩,多在秋季天凉时鸣叫。

此外,笔者认为,动植物名词注释,特别是语文教材的相关注释,既要结合学情,又要考虑到教师发挥的余地,比如戴望舒的《雨巷》中的“丁香”,就不必做注释,而由教师和学生一起探究“丁香”的寓意,给教师留有一定发挥的余地。

索绪尔认为,语言符号连结的不是事物和名称,而是概念和音响形象。能指和所指是语言符号的一体两面,不可分割。语文教材中的动物名词注释还要遵循一定的语言学规律,要以语言学理论为依据。同时,还要借助训诂学、生物学等交叉学科的研究方法,这样注释出来的名词,会更科学、更有助于语文的教学。

参考文献:

[1]顾黄初.语文教材的编制与使用[M].南京:江苏教育出版社,1993

[2]普通高中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必修)语文1-5册[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

社,2007

杜鹃的诗句篇6

1.鸳鸯

比喻不分离的情侣,恩爱的夫妇。如:“得成比目何辞死,愿作鸳鸯不羡仙。”(唐・卢照邻《长安古意》)

2.鸿雁

鸿雁为大型候鸟,每年秋季南迁,它们结队排成“人”字或“一”字秩序井然向南飞去。常常引起游子的思乡怀亲之情和羁旅伤感。如:“乡书何处达,归雁洛阳边。”(王湾《次北固山下》)

3.杜鹃

杜鹃,又叫杜宇,子规。相传古代蜀国郡主望帝,名叫杜宇,因被迫禅让给自己的臣子而隐居山林,思归朝而不得,郁郁而终,化为杜鹃,叫声凄切哀伤,声如“不如归去”。因杜鹃鸟口角鲜红,人们又附会出“杜鹃啼血”之说。古典诗词中的杜鹃往往和哀怨、思归有关,是凄凉、哀伤的象征。如:

“其间旦暮闻何物,杜鹃啼血猿哀鸣。”(白居易《琵琶行》)借写“杜鹃啼血”渲染江州的荒凉,表达自己被贬江州的哀怨之情。

4.丁香

指愁思。如:“自从南浦别,愁见丁香结。”(唐・牛峤《感恩多》)

5.鹧鸪鸟

鹧鸪的鸣叫声听起来像“行不得也哥哥”,极容易勾起人们对旅途难险的联想和满腔的离愁别绪。如:“落照苍茫秋草明,鹧鸪啼处远人行。”(唐・李群玉《九子坡闻鹧鸪》)

6.寒蝉

秋后的蝉是活不了多久的,一番秋雨之后,蝉儿便剩下几声时断时续的哀鸣了,可以说是命折旦夕。因此,寒蝉就成为悲凉的代名词。如:“寒蝉凄切,对长亭晚,骤雨初歇。”(宋・柳永《雨霖铃》)渲染一种离愁别绪的氛围。

7.乌鸦

如:“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马致远《秋思》)渲染秋日萧瑟、肃杀的气氛。

8.黄鹂(黄莺)

它善于鸣叫,歌喉圆润,啼叫宛转,歌声优美动听。如:“两个黄鹂鸣翠柳,一行白鹭上青天。”(杜甫《绝句》)因其写春天之美,给人以明快之感,有力地烘托了诗人的欢乐之情。

9.燕子

春天的象征。如:“几处早莺争暖树,谁家新燕啄春泥。”(白居易《钱塘湖春行》)通过对燕子啄春泥的描写,渲染出一派融融春光,抒发了诗人对春天的热爱。

10.月亮

思乡的代名词。如李白的《静夜思》:“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表现了李白浓浓的思乡之情。

11.折柳

折柳,多传达惜别怀远、思乡之情。据《三辅黄图・桥》记载:霸桥在长安东,跨水作桥。汉人送客至此桥,折柳赠别。折柳是汉代的“惜别风俗”。杜牧《独柳》:“含烟一株树,拂地摇风久。佳人不忍折,怅望回纤手。”

12.

作为傲霜之花,有人称赞它坚强的品格,有人欣赏它清高的气质。屈原《离骚》中有:“朝饮木兰之坠露兮,夕餐秋菊之落英。”诗人以饮露餐花象征自己的高尚和纯洁。

13.梅花

梅花在严寒中最先开放,然后引出烂漫百花的芳香,因此梅花也同样受到了诗人的敬仰与赞颂。陆游的《咏梅》:“零落成泥碾作尘,只有香如故。”借梅花来比喻自己倍受摧残的不幸遭遇和不愿同流合污的高尚情操。

14.松

松是傲霜斗雪的典范,自然是众人讴歌的对象。李白的《赠韦侍御黄裳》:“愿君学长松,慎勿作桃李。”韦黄裳一向谄媚权贵,李白写诗规劝他,希望他作一个正直的人。

15.莲

由于“莲”与“怜”同音,所以古诗中有不少写莲的诗句,借以表达爱情。南朝乐府《西洲曲》:“采莲南塘秋,莲花过人头;低头弄莲子,莲子青如水。”“莲子”即“怜子”,“青”即“清”。这里是实写也是虚写,语意双关,运用双关的修辞,表达了一个女子对所爱男子的深深思念和纯洁的爱恋。

16.莲花

指纯洁高尚的情操。如:“从来不著水,清净本因心。”(唐・李颀《粲公院各赋一物得初荷》)

17.梧桐

梧桐是凄凉悲伤的象征。如:“梧桐更兼细雨,到黄昏。点点滴滴。”(宋・李清照《声声慢》)寄托了词人凄凉的秋思。

18.梅子

以梅子的成熟比喻少女怀春。如:“倚门回首,却把青梅嗅。”(李清照《点绛唇》)

19.浮云

以浮云比喻在外漂泊的游子。如:“浮云游子意,落日故人情。”(李白《送友人》)

20.红豆

即相思豆,借指男女爱情的信物,比喻男女爱情或朋友情谊。源自王维的《相思》诗:“红豆生南国,春来发几枝,劝君多采撷,此物最相思。”诗人借生于南国的红豆,抒发了对友人的眷念之情。

杜鹃的诗句篇7

第3段从杜鹃的笔名说起,引李时珍的话介绍杜鹃鸟的习性。"兴农事,食虫蠹,分明是一头益鸟","垂涕而道","出于至诚",作者归纳的着眼点在杜鹃给田家的好处。周先生聆听着杜鹃哀切的啼声,与杜鹃一道至诚关注着农事。个中滋味,是已往未曾感受过的。品味鹃啼的境界又拓开一层。

有"缘"于哀情,钟"情"于韵味,相知于"至诚",三种境界,也即作者一生不同阶段品味杜鹃的体验不断拓宽加深的过程。"瘦鹃"之名,花鸟同名,一鸟数名,一个"名"字,贯串文章前半部分。周先生对杜鹃的一腔真情,娓娓道来,心波荡漾,远非一个"哀"字了得。"有我之境,以我观物,故物皆着我之色彩。"(王国维语)

课文第4段是本文重心所在,作者的目光纵贯古今。先说杜鹃啼声哀切之源,引述"望帝啼鹃"的典故。细细探究古代蜀王化鹃悲啼的原因,一是思念故国欲归,再是愧对鳖灵功高而难归。欲归不能,欲去不忍,"不如归去"之声,寄寓的是别离之苦。文章再由源到流,引范仲淹诗,展示的是思乡之情;引康与之词,说的是别离之念。一只作为文化象征的杜鹃鸟跃然纸上,其哀切之声,古今一脉相承,于我于人皆然。杜鹃悲啼的文化意义得到了充分的揭示。这当然也是品味,却不仅仅局限于个人的见识和经历,上升到了文化传统的层面。然而深谙传统的周先生并未囿于传统,段末几句话,境界顿开:古鹃及今,蜀鹃入吴,时空转换,别开生面。"四川的杜鹃到了苏州,也变此腔","居起、居起","懒得说普通话了"。此时此地的杜鹃在说什么呢?已非传统意义上的思念和别离,分明说的是"住下来吧,住下来吧!"全无哀切意味。周先生是苏州人,解放后回归故里,莫非真是受了"居起、居起"之声的启发呼唤?真耐人寻味。

当读者还沉思驻足在"居起"声中的时候,文章末段一波又起,回应第一段《小杜鹃》欢愉之声。杜鹃的叫声在西欧并不令人哀切,如同今天在苏州一样,否则,杜鹃钟每一点钟哀切一次,西欧人怎么消受得了。哀切是人的,杜鹃自己原本从未心酸断肠过,不过是人心酸断肠罢了____苏州鹃啼不哀切的缘故,正说明周先生此时并不哀切,心中或许还是一片欢愉呢?这是品味杜鹃的一个全新境界。回顾起来,由缘至情,由情至诚;由"归去"到"居起",由哀切到未必哀切。"海纳百川,有容乃大",在对杜鹃一次又一次的体验中,脱胎出一份安然旷达。周先生一生酷爱花鸟,玩味花鸟中得到了人生的适然彻悟。"回首向来萧瑟处,归去,也无风雨也无晴",周先生的情怀,与苏轼的那份旷达异曲同工。

杜鹃的诗句篇8

文天祥

草合离宫转夕晖, 孤云飘泊复何依?

山河风景元无异, 城郭人民半已非。

满地芦花和我老, 旧家燕子傍谁飞?

从今别却江南路, 化作啼鹃带血归。

【诗人简况】

文天祥(1236―1283),南宋政治家、文学家。字履善,又字宋瑞,号文山。庐陵(今江西吉安)人。

20岁时中进士第一名,官至右丞相兼枢密使。元军进逼临安时,他出使谈判,被无理扣押。后于镇江脱险,到温州拥立端宗,力图恢复,转战东南。景炎三年(1278),在五坡岭(今广东海丰北)被俘,拘囚元大都(今北京)4年,坚贞不屈,从容就义。有《文山先生全集》。

【背景介绍】

这首诗是文天祥兵败被俘后,被押送去元大都,途经建康(今江苏南京,又称金陵),宿于驿站时所作。诗人壮志未酬,而故国江山已经沦亡,诗人心中不免感慨万千。于是诗中便充满了黍离之悲,亡国之痛,爱国之情,报国之心。

【内容赏析】

首联写夕阳西下,惨淡的光辉斜照着长满衰草的离宫(京都以外的帝王宫殿;泛指皇帝巡行时的住所),而自己也像那天边漂浮的孤云,不知归宿在哪里。

颔联诗人触景生情,想到了灭亡的南宋朝廷,不禁仰天长叹,发出了“山河依旧,人事已非”的感慨。作者用依然如故的青山绿水反衬经战争摧残后城垣的颓坏、人民的离散死亡,感慨极深。

接着,诗人在颈联中借景抒情,运用比喻的修辞手法,写自己如同秋天的芦花一样随风飘零,好像旧家燕子在浩劫之后,无家可归。抒发了诗人经历盛衰荣辱、家国变幻后,内心无比凄苦悲凉之情。

尾联化用屈原《楚辞・招魂》中“魂兮归来哀江南”的语意和望帝死后化为杜鹃的典故,表示诗人虽被迫离开故乡,决无生还之望,但一片忠魂终归南土。诗人这种心志,可谓哀苦之至。同他流传千古的名句“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一致,表现了视死如归的英雄气概和坚定不渝的民族气节。他以鲜血和生命写出此诗,其意则悲,其志则壮,其耿耿爱国之心,拳拳报国之情,催人泪下。

文天祥在宋亡后写的诗,悲壮慷慨,气贯长虹,这首诗是代表作之一。此诗触景生情,景中寓情,巧妙地化用典故,将自己的亲身感受,金陵的历代兴亡,前人的咏叹等交织在一起,抒发了自己深沉而复杂的内心情感,外柔内刚,真挚悲壮,柔婉含蓄但又淋漓尽致。

【典故积累】

新亭对泣 颔联暗用典故“新亭对泣”(见《世说新语・语言・过江诸人》)。新亭故址在今南京市南,后人以“新亭对泣”表示怆怀故国之意。原典有云:“风景不殊,正自有山河之异。”在这里用来写山河未改,风景依旧。

满地芦花 颈联第一句引用了刘禹锡的《西塞山怀古》中的“故垒萧萧芦荻秋”中的“芦荻秋”。在刘诗中,芦荻白花象征王室的末日。在这里,作者写自己像秋天飘落的芦花一样,随风而去,实表将为国殉难。全句抒发国家沦丧之感和悲痛哀伤之情。

旧家燕子 颈联第二句引用刘禹锡诗《乌衣巷》中“旧时王谢堂前燕,飞入寻常百姓家”句中的“旧家燕子”。旧时王公贵族家的燕子,飞到了寻常百姓家。诗人用此典,感慨亡国被俘之悲痛。

上一篇:罗斯福的故事范文 下一篇:七步诗的意思范文